乳腺癌化疗方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5 04:47: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乳腺癌化疗方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乳腺癌化疗方案

篇(1)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6-117-03

DOI:10.11876/mimt201606043

化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而言,化疗是控制病灶进展唯一手段[2]。因此,化疗方案的选择十分重要,欧美国家已批准多西他赛用于局部晚期或伴有远处转移的晚期乳腺癌的临床治疗[3]。为了解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本研究选取82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对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2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年龄(41.37±4.46)岁;ⅢC期16例、Ⅳ期25例;浸润性导管癌26例,小叶癌7例,其他8例;ER阳性19例,阴性22例。对照组年龄(41.25±4.51)岁;ⅢC期18例、Ⅳ期23例;浸润性导管癌24例,小叶癌8例,其他9例;ER阳性20例,阴性21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临床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

选取标准:1)经穿刺活检确诊的ⅢC/Ⅳ期转移性乳腺癌,且失去手术指证[4];2)病灶直径可测量,Kamofsky评分≥60分,预期生存期≥3个月;3)入组前1个月内无其他抗癌药物治疗史或放疗史;4)血常规、心电图指标基本正常,肝肾功能指标≤1.5倍正常上限;5)明确此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或临床、影像学观察指标无法评价;2)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史;3)治疗时间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案 观察组:80 mg/m2多西他赛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4 h滴注完毕;600 mg/m2环磷酰胺加入2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400 mg/m2氟尿嘧啶静脉滴注。化疗时间d1、d8,21 d为1周期,持续2~6个周期。对照组:50 mg/m2吡柔比星加入5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4 h滴注完毕,其他化疗药物及化疗时间同观察组[5]。在化疗基础上,实施综合支持疗法。

1.3.2 观察指标 于治疗2个疗程后实施肿瘤标志物检测与疗效评价。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检测糖类抗原153(CA153)、CA125、癌胚抗原(CEA),检测结果正常参考值[6]:CA153:0~35 kU/L;CA125:0~35 kU/L;CEA:0~5 ng/mL。

疗效评价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最大直径、肿瘤标志物变化[7]:完全缓解(CR):全部靶病灶消失,肿瘤标志物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且持续≥4周;部分缓解(PR):靶病灶最大直径较治疗前减小≥30%,肿瘤标志物水平较治疗前降低≥65%且持续≥4周;疾病进展(PD):靶病灶最大直径较治疗前减小≤20%或增大

安全性评价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急性、亚急性毒性标准[8]。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以P

2 结果

2.1 肿瘤标志物

两组患者治疗后CA153、CEA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2.2 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观察组PR22例、SD13例、PD6例,对照组PR9例、SD11例、PD21例,观察组客观有效率、临床受益率分别为56.10%、85.37%,均高于对照组的21.95%、4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其不良反应多集中于贫血、白细胞减少,且以I~II级为主,经停药或支持治疗后均恢复。

3 讨论

尽管对于乳腺癌的治疗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转移性乳腺癌预后欠佳,与此同时,我国约有5%~15%的患者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

联合化疗的毒性反应及不稳定的治疗效果一直是困扰临床的一大难题[10]。在保证耐受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缓解肿瘤的快速生长、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首要原则[11]。多西他赛是一种强效紫杉醇类药物,可结合游离微管蛋白,发挥促进小管聚合为稳定的微管、抑制微管解聚等作用,从而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达到抗癌效果。其优势在于不会影响微管束中原丝数量,故与临床中大多数纺锤体毒性抗癌药物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更小[12]。

吡柔比星属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可通过干扰碱基对配对过程,阻断mRNA形成,发挥抗肿瘤作用[13-15]。

本研究就两种药物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效果与安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在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提高客观有效率、临床受益率方面发挥了良好效果。血清CA153、CEA水平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密切关联[16],其水平的升高预示着患者肿瘤转移、浸润风险升高,预后不良,本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后CA153、CEA水平均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明显,提示观察组患者有望获得更佳的远期预后质量,鉴于本研究随访时间有限,未能对患者远期疗效予以评价,这是此次研究的局限性所在。

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未对治疗依从性造成明显影响。同时,本研究患者于用药前、用药后均分别接受地塞米松、止吐药物治疗,故可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及发生程度[17]。此外,Hancox等[18]发现,多西他赛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特异性作用机制外,其淋巴结、肝脏等部位分布浓度较高,故对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乳腺癌患者而言,该方案的针对性更强、疗效更为确切。

综上所述,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可有效降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能在保持良好耐受性的前提下,显著提高客观有效率、临床受益率,其良好的近期疗效值得肯定。

参 考 文 献

[1] Swain S M, Kim S B, Cortés J, et al. Pertuzumab,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for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LEOPATRA study): overall survival results from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study[J]. Lancet Oncol, 2013, 14(6): 461-471.

[2] 张丹华, 周恩相. 紫杉醇注射液、紫杉醇脂质体以及多西他赛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癌症杂志, 2013, 23(12): 1014-1016.

[3] 王建逵. 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对乳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癌症杂志, 2015, 30(4): 537-540.

[4] Schott A F, Landis M D, Dontu G, et al.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gamma secretase inhibitors with docetaxel on human breast tumors[J]. Clin Cancer Res, 2013, 19(6): 1512-1524.

[5] 吴志鹏. 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 21(3): 304-306.

[6] Gianni L, Romieu G H, Lichinitser M, et al. AVEREL: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evaluating bevacizumab in combination with docetaxel and trastuzumab as first-line therapy for HER2-positive locally recurrent/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Clin Oncol, 2013, 31(14): 1719-1725.

[7] 曾林文, 吴鸣, 宗兵. 环磷酰胺联合多西他赛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的近期疗效观察[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52(z1): 111.

[8] Swain S M, Baselga J, Kim S B, et al. Pertuzumab,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in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5, 372(8): 724-734.

[9] 姚宇锋, 龚建平, 唐金海,等. 多西他赛联合洛铂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 18(8): 723-725.

[10] Kolberg H C, Akpolat-Basci L, Stephanou M, et al.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ith docetaxel, carboplatin, and weekly trastuzumab (TCH) activity in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Results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f 4.5 years[C]//ASCO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2015, 33(28 suppl): 140.

[11] Brahmer J, Reckamp K L, Baas P, et al. Nivolumab versus docetaxel in advanced squamous-cell nonCsmall-cell lung cancer[J]. N Engl J Med, 2015, 373(2): 123-135.

[12] Miles D W, De Haas S L, Dirix L Y, et al. Biomarker results from the AVADO phase 3 trial of first-line bevacizumab plus docetaxel for HER2-nega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Br J Cancer, 2013, 108(5): 1052-1060.

[13] 王英哲,令狐锐霞,杨俊兰.乳腺癌靶向药物治疗进展[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5,17(1):74-78.

[14] Swain S M, Ewer M S, Cortés J, et al. Cardiac tolerability of pertuzumab plus trastuzumab plus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in CLEOPATR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study[J]. Oncologist, 2013, 18(3): 257-264.

[15] Coudert B, Pierga J Y, Mouret-Reynier M A, et al. Use of [18 F]-FDG PET to predict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and addition of bevacizumab to neoadjuvant trastuzumab and docetaxel in [18 F]-FDG PET-predicted non-responders (AVATAXHER): an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J]. Lancet Oncol, 2014, 15(13): 1493-1502.

篇(2)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9.065

乳腺癌是威胁女性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 也是女性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因此医学上对它的治疗也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手术、化疗、放疗等多种治疗手段被综合应用于乳腺癌治疗, 特别是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应用侠患者总生存期得到显著改善[1-3]。而目前预测、评估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还没有一致标准, 因此临床上探讨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疗效的预测因子成了关注热点[4]。本文旨在分析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TE及TEC)对乳腺癌的疗效及Ki-67变化, 特收集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诊治的64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诊治的64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 所有患者均按第6版《乳腺癌分期手册》进行分期, 纳入标准: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 同时符合手术切除治疗指征的患者;肿瘤大小可知;化疗前通过B超、全身扫描及肿大区域淋巴结病理学检查, 已经_定肿瘤是否大面转移的患者。年龄36~69岁, 平均年龄(52.5±5.6)岁。64例患者随机分为TE组和TEC组, 各32例。64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 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方法 TE组给予多西他赛及表阿霉素均75 mg/m2;TEC组给予多西他赛及表阿霉素均75mg/m2, 再联合500 mg/m2的环磷酰胺。常规处理及治疗:化疗前1 d晚上口服地塞米松9 mg, 化疗当天晨起再口服地塞米松9 mg;化疗前常规检查血象、心电图和肝肾功能;化疗后常规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200单位3~5 d, 第7 d复查血象;21 d视为1个周期, 化疗进行2个周期后评估效果, 疾病继续进展的患者需酌情更换化疗或手术方案, 有效果的患者可继续化疗或是手术, 新辅助化疗2~4个周期后实施手术治疗。

1. 3 观察指标

1. 3. 1 疗效判定标准[5] 按2008年WHO统一标准来判断疗效, 有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及进展四个进度标准。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 3. 2 血液不良反应[6] 按照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标准评价。

1. 3. 3 Ki-67表达 穿刺抽取组织送病理科采用免疫组化法来检测Ki-67表达。细胞核里有黄色沉淀视为阳性细胞, 其中阳性细胞数量75%视为Ⅳ级。Ki-67≥Ⅱ级为阳性, 反之为阴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化疗近期疗效比较 TE组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2例、无变化4例及进展2例, 总有效率为81.25%

(26/32);TEC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2例、无变化3例及进展2例, 总有效率为84.38%(27/3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血液不良反应比较 TEC组患者发生白细胞低下25例(78.13%)和血小板低下7例(21.88%)高于TE组的15例(46.88%)与3例(9.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Ki-67表达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 64例患者通过化疗有13例出现了癌细胞高度退缩或是消失, Ki-67表达实际纳入病例为51例, 化疗前后Ki-6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86%(29/51)、25.49%(13/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辅助化疗能控制恶性肿瘤原发病灶及微小转移病灶, 对癌细胞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使癌细胞总数减少, 有助于病情的控制,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随后在进行化疗或手术治疗。而盲目实施手术治疗或全身化疗可能因为原病灶切除引起小转移病灶加速增殖, 可知新辅助化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7-9]。目前新辅助化疗方案还无统一标准, 本文对TE方案和TEC方案疗效进行了对比, 除了白细胞、血小板组间有较大差异外, 在两组近期疗效相仿的情况下可优选TE方案。

Ki-67是一种增殖细胞里所表达的核抗原, 当下医学上将其较多应用于肿瘤细胞增殖状况的生物标记物, 它在细胞周期G1、G2、S、M期表达, G0期缺失, 是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最可靠的生物标记物, 能呈现出癌细胞增殖速率[10-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化疗前Ki-67阳性表达率为56.86%(29/51)高于化疗后的25.49%(13/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赵辉, 逢凌云. Ki67检测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判断中的作用.中国医药, 2012, 7(2):184-185.

[2] 刘毅, 张洪兰, 陈昊, 等.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Ki-67、ER、Her-2和p53的影响及意义.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2, 4(6):348-351.

[3] 马祥君, 何湘萍, 汪洁, 等.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不同时间Ki-67变化规律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0, 17(13):976-978.

[4] 桑蝶, 王佳玉, 袁M, 等. Ki-67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癌症进展, 2015(3):291-297.

[5] 冯宇, 赵霞, 吕淑贞, 等. 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癌组织 Ki-67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山东医药, 2016, 56(24):63-65.

[6] 金广超. 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生物学因子的影响. 山东大学, 2015.

[7] 钱飚, 鲁宏峰, 孙龙. Ki-67的改变与Ⅱ-Ⅲ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化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6(7):183-186.

[8] 蒋程凤, 迪力夏提・金斯汗, 吐鲁洪・沙列尔. 新辅助化疗后Ki-67表达变化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及其与分子分型的关系.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6, 25(5):711-716.

[9] 贾巍, 张红真, 王文娟, 等. 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免疫组化表达变化的研究分析. 浙江医学, 2016, 38(14):1181-1183.

[10] 切闫迹 刘飞, 吴赛红, 等. 新辅助化疗前后Ki-67的表达改变与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国际肿瘤学杂志, 2015, 42(12):891-895.

篇(3)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0116-02

乳腺癌属于全世界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各国因为地域差异,所报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所差别。据调查,我国城市妇女发病者所占比例超过0.5%,居于各类恶性肿瘤的首位[1]。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2]。临床研究认为:遗传条件、精神状况、哺乳情况、卵巢功能等因素,与乳腺癌的发作有所联系,但尚不清晰其确切诱因[3]。普遍以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等为患者实施救治,对患者损害较大,在这种形势下,新辅助化疗的方案得以逐步推广[4]。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新辅助化疗方案为26例患者施治,将其疗效与传统化疗方法疗效作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乳腺癌患者52例为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2009年4月-2010年9月收治。年龄35~66岁,平均(44.0±1.3)岁;病程1.5~4.5年,平均(2.1±0.8)年。均经病理检测确诊,心电图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存在淋巴结转移现象,肺、肝、脑等无转移。其中,绝经前患者29例,绝经后23例。依据UICC进行TNM分期:Ⅲa 28例,Ⅲb 24例;肿瘤分期:N1 16例,N2 36例;淋巴结分期:T2 21例、T3 25例、T4 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与Ⅱ组各26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UICC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组,化疗药物:表柔沙星,静脉注射,用量60 mg/m2,用药1次/3周;多西紫杉醇,静脉注射,用量25 mg/m2,注射时间>1 h,分别于治疗第1天、第8天、第15天给药,给药前,口服10 mg地塞米松。于化疗前30 min,分别注射昂丹司琼30 mg,西咪替丁400 mg,苯海拉明25 mg,以预防过敏反应。Ⅱ组,化疗药物:环磷酰胺、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用量分别500 mg/m2、500 mg/m2、60 mg/m2,1次/d。两组均为21 d一个疗程,若疗效显著,继续化疗1或2个周期,之后手术治疗。治疗前后,测量肿瘤最大直径,观察全身状况变化,检测白细胞数目。

1.3 疗效评定标准

完全缓解:淋巴结彻底消失;部分缓解:淋巴结总体积消失量>50%;稳定:淋巴结未见明显变化;进展:淋巴结新增。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

2.2 不良反应

Ⅰ组患者中,1例在化疗治疗时,发生肿瘤转移,转至腰椎,行乳腺根治切除治疗。Ⅱ组患者中,4例出现转移,1例转移到腰椎,3例转移到胸椎,均行根治切除治疗。两组患者皆未在治疗期间,发生脱发、发热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乳腺癌作为女性重大危害疾病之一,当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加强治疗方案的研究,实现乳腺癌疾病的安全、可靠、高效治疗,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就已有的治疗方案来讲,药物保守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手术切除治疗等均有一定效果,但是,各类方案皆有明显缺陷。以化疗法而言,临床研究者采用的传统化疗方案,有效率相对不高,且易使患者出现脱发及发热等症状,笔者所在医院以传统化疗方法为患者施治,总有效率仅为42.31%,与临床报道疗效大致相同。

出于改善化疗方案的目的,笔者采用表柔沙星、多西紫杉醇、地塞米松、昂丹司琼、西咪替丁、苯海拉明等联合的新辅助化疗方法,为26例患者施治。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者有效率73.08%,与临床报道差异不大,明显高于以传统方案行化疗者,未见发热、脱发等不良反应,且二者差异显著,这说明新辅助化疗确有疗效。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将新辅助化疗的方案用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可以有效切断肿瘤发展路径,遏制肿瘤转移,使患者得到较高的疗效,而且,其应用不良反应少,较为安全,应当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侯晓克,杨晓军.乳腺癌新辅助化疗48例临床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2):488-489.

[2]李戎.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6):22-23.

篇(4)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68-02

放射治疗是乳腺痛的剂量技术已达到基本安全和完全耐受的水平,但是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导致的“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等仍是没有解决的难题之一[1]。本研究设计了术后持续化疗的同时,将锁骨上医和胸壁进行分阶段照射的放疗方案,以求在不影响全身治疗和局部复发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放疗毒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乳腺痛患者256例,均为女性,年龄28~69岁,中位年龄55.8岁。经病理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

1.2分组及治疗方法。随机分配患者,分为4组,每组64例。化疗方案均为CAF方案:环磷酰胺500mg/m2,静脉推注;多柔比星40mg/m2,静脉滴入;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入。4周为1个周期,根据受体不同情况决定是否采取内分泌治疗。

1.2.1A组。先予4周方案化疗2个周期,后行术后放疗。设锁骨上野(包括肺尖0.5cm)、腋窝野及胸壁切线野(前胸壁、侧胸壁以及包括内乳野)同时进行6MVX直线加速器体外照射,均为2GY/次,5次/周,DR总量50GY;放疗结束后续以4周方案化疗共4个周期。

1.2.2B组。先行放射治疗,设野、方法、剂量同A组。放疔结束1个月后予以4周化疔方案6个周期。

1.2.3C组。先4周方案化疗6个周期,后给予放疗,设野、方法、剂量同A组。

1.2.4D组。术后4周方案化疗6个周期,锁骨上区、腋窝拆线后与化疗同步行常规分割放射治疗,2Gy/次,5次/周,DR总量50GY;全部化疗结束后再行胸部常规分割放射治疗,2GY/次,5次/周,DR总量50GY。

1.3随访。研究结束,共失访34例,其巾A组失访8例,B组失访12例,C组失访8例,D组失访6例。失访时间治疗后10~39个月。

2结果

2.1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的比较。临床症状表现为轻度气促、干咳和胸部不适。2例(C组)在放疗中出现喘憋、发热,经用激素、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改善。结果显示,A组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最高,而D组发生率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及5年生存率比较。4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1)。

放疗与化疗为肿瘤局部和全身治疗的两种主要手段,一直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2],但是放化疗的毒副反应也是影响肿瘤患者术后恢复的难题之一。放射治疗与化疗的合理顺序和序贯时间是乳腺癌治疗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3]。目前国内大多数仍然采取术后化疗2~3个周期+放疗+继续化疗的方式。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最常见的重要并发症,虽然其确切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认为可能与放射治疗导致的肺泡Ⅱ型细胞和肺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关系密切,是一种淋巴细胞性肺泡炎,是机体对放疗的一种超敏反应。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细胞因子、靶细胞理论和自由基等几种学说,其靶细胞为肺泡组织,包括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实验研究发现,肺组织受到照射后最早的变化是Ⅱ型肺泡细胞损伤和表而活性物质的提早释放。自由基是放射线产生的主要有害物质,放疗后肺内自由基含量增加,吞噬细胞受炎性分泌物刺激后产生的过量自由基是导致肺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和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的重要原因。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及其严重性与肺受照体积、放射剂量、剂量率、分割方式、照射部位、治疗前肺原发疾病和放疗时使用化疗药物等因素有关[4]。因此,针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两大手段的有机结合显得尤其重要。

在本研究中,放疗后化疗会增加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危险,大多数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在放疗后继续化疗的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受照射的肺组织在3-4周恰为急性渗出性炎性改变,而此时即开始化疗,会诱发或加重这种损害,临床上称为“回忆效应”,尤其是使用化疗药物,如CTX会出现较高的肺损害率,可能与其为较强的放射增敏药物有关,即使是在放疗后应用,也有较强的协同作用,其造成肺损害的作用加强。参考文献

[1]Jarvenpaa R,Holli K,Pitkanen M,et al.Radiological pulmonary findings after breast cancer irradiation:a prospective study[J].Acta Oncol,2006,45(1):16-22

篇(5)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治疗的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药物、免疫等[1]。其中联合化疗,通过不同药理作用作用机制杀灭肿瘤细胞或干扰其生长和代谢,从而较大幅度提高治疗率、延长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用AC方案(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治疗乳腺患者,由于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多,在应用此方案时做好相应的临床护理是必要的。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65岁,平均49岁。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后”病人,行AC方案化疗(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多柔比星40mg/m2,临用前加灭菌生理盐水溶解,浓度为2mg/ml,静脉注射。环磷酰胺600mg/m2,加生理盐水20-30ml,静脉注射。3周重复静脉滴注1次,共6个周期。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患者对化疗存在恐惧心理[2],因此护理人员要多于患者进行沟通,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化疗的重要性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应急预案,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接受治疗。

2.2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多柔比星外渗可致局部组织溃疡、坏死。因此在静注时,先回抽,见血后方可推注,注意推注速度以免发生渗出及静脉炎。一旦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立即滴入生理盐水以稀释药液后拔针,用1%的普鲁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闭,局部进行冷敷,以减轻皮肤坏死的机会。同时在疼痛或肿胀区域多点注射地塞米松5mg加利多卡因10mg局部封闭,一日一次,连续3日,以减轻局部疼痛或炎症反应。本组化疗,均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操作,未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现象。

2.3 骨髓移植的观察与护理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先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多在用药后1-2周降到最低值[3],因此需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本组患者大多在给予AC化疗方案48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其中有11例患者在用药后第10天,中性粒细胞数降至1000/mm3一下,血小板降至50×109/L。给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300U/kg,每日一次,直至血象恢复正常。同时预防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对这类患者实施隔离治疗和护理,保持床单卫生清洁、限制探视、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嘱咐患者静养、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4 心脏毒性及护理 多柔比星心脏毒性可表现为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少数患者出现急性充血性心理衰竭。在此药期间,开始每10分钟测血压、心率、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心电图变化,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本组患者有2例出现T波地平,S-T段下降,3例出现心率失常,停药后未经特殊处理,恢复正常。

2.5 胃肠道反应及护理 大多数患者反应恶心、呕吐是最严重的化疗不良反应[4],因此在用药期间叮嘱病人家属准备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同时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消除异味。本组5例患者发生严重胃肠道反应,静脉滴注8mg昂丹司琼,以后没8小时口服8mg。治疗后,均顺利通过化疗。

2.6 膀胱炎及护理 环磷酰胺在体内代谢为丙烯醛,刺激膀胱,导致血尿。为防止膀胱炎的发生,用药期间嘱咐患者多饮水,同时给予环磷酰胺时、4小时及8小时,静脉注射美司钠,其剂量为环磷酰胺的20%,以保护尿道。有效预防后,未出现少尿、血尿、蛋白尿患者。

2.7 肝功能损害及护理 环磷酰胺对肝脏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化疗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本组有5例患者出现AST升高、黄疸。静脉注射多烯磷脂酰胆碱5ml,每日2次纠正肝功能异常现象。

2.8 出院指导 根据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属遵医嘱服药。出院2-3个月复诊、定期检查,时刻关注病情的变化。教育患者放宽心、保持乐观的心态、适当的选择强度小的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避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3 结 果

36例乳腺癌患者,均完成了全程化疗,化疗完成率100%。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后,化疗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下降,病人及家属均满意。

4 讨 论

目前乳腺癌化疗多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组织也有毒害作用,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提前了解化疗药物的要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就能减轻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现代临床护理中,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全面、系统的护理,不仅能消除患者化疗前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

参考文献

[1] 魏爱英,焦玉莲,等.乳腺癌化疗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4):361-363.

篇(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加术后化疗或放疗。部分乳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原发病灶较大或区域淋巴结已广泛转移,治疗相当困难,而且预后差[1]。新辅助化疗可以使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病灶缩小,降低临床分期以便于手术切除,并可以减少亚临床微小转移灶,以提高综合治疗疗效。我们对32例LABC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加环磷酰胺(TEC方案)实施新辅助化疗,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2010年3月经组织学确诊的LABC患者32例,均为女性,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64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为未治患者,排除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化疗前常规胸部X线检查、B超检查、脊柱X线检查排除远处转移。肿瘤最大径为1.5~8.0 cm(中位值为5.2 cm)。TNM分期:Ⅲa期19例,Ⅲb期11例,Ⅲc期2例。腋窝淋巴结临床分期:N0 9例,N1 16例,N2 7例。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8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髓样癌2例,黏液腺癌1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签署化疗同意书,予TEC方案化疗:多西紫杉醇75 mg/ m2静脉输注d1,表柔比星60 mg/m2静脉输注d1,环磷酰胺600 mg/ m2静脉输注d1,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化疗前1天以及化疗第1、2天预防性予以地塞米松8 mg,2次/d,防止过敏反应和体液潴留;化疗前30 min常规应用托烷司琼和奥美拉唑以预防胃肠道反应;治疗过程中每隔3~5天监测血常规,若出现Ⅲ度以上的骨髓抑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治疗。

通过肿瘤最大径测量法对肿瘤病灶大小及转移的腋窝淋巴结进行测定,评价临床疗效。根据疗效和化疗不良反应来决定是否接受下一周期的化疗。

1.3 疗效和毒副作用评估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化疗开始及疗程结束后1周进行肿瘤病灶及转移的腋窝淋巴结测量对比。在每个疗程的化疗前1天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胸部X线及心电图常规检查,化疗后每周体格检查及每周2次查血常规,评价全身状况及乳腺癌分期。

化疗疗效按WHO标准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对于化疗前未触及腋淋巴结肿大,而化疗后出现腋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定义为 PD。毒副作用按WHO制定的统一标准进行评价。

1.4 手术条件评价 2个治疗周期后若治疗有效,病灶缩小已能手术者予手术治疗,手术仍困难或肿块无明显缩小者则再给予1~2个周期的化疗,再次评价;若治疗无效,则根据患者意愿及全身情况决定是继续化疗还是直接行手术或放射治疗。

2 结 果

2.1 化疗效果 32例患者均接受了2~4个周期的TEC方案化疗,25例体格检查及B超测量肿瘤明显缩小,有7例病灶完全消失;临床CR为21.8%(7例),PR为56.2%(18例),SD 7例(21.8%),无 PD病例;总临床缓解率(CR+PR)为78.1%(25例),术后病理证实有1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32例化疗后总体降期率为 84.3%(27/32),具体见表1。表1 TEC化疗前后TNM分期变化(例)

2.2 手术情况 30例 LABC患者化疗2个周期后2周行手术治疗,2例化疗3个周期后手术治疗;其中 4例行根治术(12.5%), 21例行改良根治术(65.6%),7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21.8%)。

2.3 毒副作用 主要毒副作用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使用 G-CSF后可以纠正至正常。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别为 21.8%(7/32)和 9.4%(3/32),其中2例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伴发热者需要住院治疗。其他毒副作用为轻中度脱发(Ⅰ~Ⅱ度脱发为 68.5%)、恶心呕吐(56.2%)、口腔黏膜炎(15.6%)、血小板减少(3.1%)。部分患者出现体液潴留、肌肉关节疼痛等,均可耐受;没有出现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

3 讨 论

现代生物学观点认为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非局限性疾病,在早期就易发生血行播散,局部晚期乳腺癌发生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很大。新辅助化疗在治疗早期即进行全身性化疗,可减少亚临床微小转移灶、缩小原发肿瘤灶、降低临床分期以便于手术切除,同时能减少术中转移机会,预测化疗敏感性,可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2-5]。

新辅助化疗可以取得较高的反应率,文献报道约有80%的患者化疗后肿瘤明显缩小[2,6-8]。本组TEC方案的总有效率为78.1%,与文献报道相仿。文献报道新辅助化疗可取得10%~20%的 病理完全缓解[2,7],而本研究中只有1例患者达到了病理完全缓解,这可能与本组中患者术前化疗的周期较少有关。适当延长新辅助化疗的周期,可能是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之一。

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标准化疗方案[2]。临床研究显示紫杉醇与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应用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有很高的临床反应率。TEC方案已被证实对LABC有显著疗效,毒副作用小[5,9]。本组资料显示TEC方案治疗LABC是安全的。主要毒副作用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使用 G-CSF后可以纠正至正常;其他毒副作用为轻中度脱发、恶心呕吐、体液潴留、肌肉关节疼痛等,均可耐受;没有出现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

综上,我们认为对于局部晚期乳腺癌,应在控制全身亚临床转移病灶的前提下行手术治疗,TEC方案术前化疗效果较好。本组患者随访至目前均存活良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陈灿铭.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M]//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271-272.

[2] Fisher B, Brown A, Mamounas E,et al.Effect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on local-regional disease in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finding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18[J].J Clin Oncol,1997,15(7):2483-2493.

[3] Ikeda T, Jinno H, Matsu A, et al. The role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J]. Breast Cancer, 2002, 29(1):8-14.

[4] 唐利立,张超杰,刘少华,等.新辅助化疗对Ⅱ期和Ⅲ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5,32(22):1293-1295.

[5] 沈镇宙,柳光宇,苏逢锡,等.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2):126-128.

[6] 张斌,蔡玉娥,张齐,等.可手术的乳腺癌术前化疗的远期效果[J].中华肿瘤杂志,1997,19(4):277-280.

篇(7)

材料与方法

2004年6月~2007年3月收治乳腺癌46例,单纯癌4例,髓样癌10例,硬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24例。均为初次治疗病人。按UICC的TNM分期,临床Ⅰ期乳腺癌7例,Ⅱ期27例,Ⅲ期12例。Karnofsky评分均80分以上。术前Ⅰ、Ⅱ期病人行1疗程CTF方案化疗,Ⅲ期病人行2疗程CTF方案化疗。本组46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2.5(26~62)岁,其中有2例合并早期妊娠,终止妊娠后行新辅助化疗。

化疗方法:全组均采用CTF方案,环磷酞胺(CTX)500mg/m2,d1、8,静脉注射;吡柔比星(THP)40mg/m2,dl,静脉注射;氟脲嘧啶(5-Fu) 500mg/m2,dl、8,持续4小时静滴;3周为1疗程。化疗前30分钟静脉注射恩丹西酮12mg以防止呕吐反应,化疗后每隔3天检查1次血常规;疗程结束后第5天手术治疗,手术方式:Ⅰ期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Ⅱ、Ⅲ期乳腺癌行根治术。

按实体肿瘤近期疗效观察标准:①完全缓解(CR):可见肿瘤完全消失;②部分缓解(PR):肿瘤最大直径之乘积缩小达50%;③轻度缓解(MR):肿瘤缩小未达到50%;④无变化(NC):肿块无变化;⑤进展(PD):治疗期间肿瘤增大。

结 果

全组无完全缓解病人,化疗后部分缓解(PR)12例,轻度缓解(MR)26例,无变化(NC)8例,总有效率82.6%,无临床进展病例;彩超观察10例乳腺癌原发灶体积显著缩小,20例轻度缩小,化疗后22枚肿大淋巴结缩小,6枚消失;病理检查40例瘤体变软缩小、肿瘤细胞退变坏死、间质水肿、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

随访:全组病人术后均经6疗程化疗,随访无局部复发,其中2例于术后1年1例脑转移及1例肾转移死亡。

讨 论

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减少新生血管生成,降低组织学分级[1]。新辅助化疗可以达到消灭微小转移灶及减少耐药的发生,同时可使肿瘤缩小,降低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且可通过新辅助化疗观察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指导术后辅助化疗方案的选择。对联合超声检查的结果进行评估,能较准确反映客观疗效,其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基本符合。

新辅助化疗多须在术前经过4~6个疗程,可使半数以上的病人达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2]。

THP的低心脏毒性,避免了术前化疗导致心功能损害,而影响手术时机及增加手术中的风险,使术后治疗得以尽早进行。本研究说明,1~2个疗程的 CTF方案化疗可使多数病人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远期疗效尚待研究。

篇(8)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12-02

Study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f CAF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functional changes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of CAF chemotherapy in different doxorubicin dose for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sease. Methods: using monoclonal antibody b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o detect T lymphocyte subsets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Results: CAF chemotherapy A group and B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index of T lymphocyte subse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A group and B group of T lymphocyt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and the indexes of subsets of 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nclusion:cyclophosphamide (600mg/ m2, the first 1,8 days), doxorubicin dose (40 mg/ m2, first days), 5- fluorouracil (500mg/ m2, first days), chemotherapy is the best solution to the synchronization on the CAF scheme. Can reduce the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damage,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wide application, suggestions.

【Key words】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CAF chemotherapy

中晚期乳腺癌病人免疫功能降低已经为许多实验所证实,通常被认为是免疫调节功能失控所致。细胞水平上免疫调节以T 细胞为中心,正常状态下,辅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识别抗原并与之结合后,细胞表面表达IL-2R,并产生IL-2,后者可与辅助T 细胞、N K细胞、B 细胞等前体细胞等表面的IL-2R 结合,激活上述细胞发挥一系列功能。放化疗可引起人体T细胞亚群动态改变,这种动态改变是可逆的。

1 资料及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研究选择吉林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市中心医院经组织病理学和/或细胞学确定为Ⅲ-Ⅳ期的乳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及检测项目

(1)原发性乳腺癌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术前均经细胞学穿刺或病理学活检明确诊断,按2012年NCCN指南乳腺癌分期为Ⅲ-Ⅳ期。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Karnofsky评分为60分以上,治疗前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片以及腹部B超检查。通过对比阿霉素剂量的相对减少,应用国产单克隆抗体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动态检测。

(2)A组环磷酰胺(600mg/m2,第1、8天) ,阿霉素剂量为(50 mg/ 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 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疗;环磷酰胺(600mg/ m2,第1、8天) ,阿霉素剂量为(40 mg/ 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 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疗;C组为环磷酰胺(600mg/ m2,第1、8天) ,阿霉素剂量为(30 mg/ 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 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疗。放疗与化疗同步进行,常规照射(1)锁骨上/下野:照射剂量:DT 50 Gy/5周/25次,应用电子线。(2)胸壁野:全胸壁DT 50 Gy/5周/25次。应用X线或电子线照射。(3)腋窝照射野:6 MV-X线,锁骨上区DT 50 Gy/5周/25次。3组均化疗2-4周期。于治疗结束后1周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标记抗原测定NK细胞及T细胞亚群。应用流式细胞仪计算细胞数。采外周静脉血5ml,EDTA抗凝。加人单克隆抗体相交联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进行免疫标记;避光,室温放置20 min,加人裂解液2 ml,避光放置5-12min,裂解红细胞。离心后倒掉上清液.加入鞘液2 ml,再次离心,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及应用ELITE自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1.3 结果判断

统计方法: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法。P

2 结果

A组CD4+、CD8+略低于B组,NK和CD4+/CD8+比率略高于B组,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5)。均在检测药盒的正常值范围内;C组CD4+,CD4+/CD8+,NK明显高于A组和B组(P

3 讨论

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十分复杂,它涉及多种免疫成分,包括细胞和体液免疫,以及起免疫调节作用的各种可溶性分子。抗肿瘤免疫一般以细胞免疫为主。T细胞亚群不同的变化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可使肿瘤细胞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T淋巴细胞中CD4+/CD8+的稳定比例维持着细胞免疫反应的平衡,只有在CD4+/CD8+比值正常时才能发挥抗肿瘤作用。CD4+细胞数量的变化可充分反映机体抗肿瘤免疫功能,辅助细胞诱导亚群(CD4+)具有强大的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诱导细胞介导的淋巴细胞溶解作用。CD8+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和抑制性T细胞,对免疫应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活与肿瘤的存在、发展及荷瘤宿主的免疫抑制状态密切相关。cD4+/CD8+比率反映了机体免疫状态,保持一定的比率对维持机体的免疫应答有重要意义,可预测患者的预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也包括NK细胞,不需致敏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是机体抗肿瘤第一道防线,在控制肿瘤转移方面起主要作用。文献报道中晚期乳腺癌患者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百分比均超出正常范围,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明显影响[1]。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以上结果表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可以发生较严重紊乱,随着肿瘤的进展,机体免疫功能愈发呈现下降趋势。胡永华等研究表明,中晚期乳腺癌CD4+及NK明显减少[2] 。

自1979 年Kung 等成功制备了抗人T 淋巴细胞并应用于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研究以来,T 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日渐广泛和深入,并且已经成为评价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方法。研究发现多种疾病原发或继发存在T 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因此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对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协助临床诊断与治疗等都有重要的价值。中晚期乳腺癌病人免疫功能降低已经为许多实验所证实[3],通常被认为是免疫调节功能失控所致。细胞水平上免疫调节以T 细胞为中心,正常状态下,辅T 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识别抗原并与之结合后,细胞表面表达IL-2R ,并产生IL-2,后者可与辅助T 细胞、N K细胞、B 细胞等前体细胞等表面的IL-2R结合,激活上述细胞发挥一系列功能[4]。放化疗可引起人体T细胞亚群动态改变,这种动态改变是可逆的。

本临床研究及调研数据统计学数据处理得出结果,CAF方案放化疗后A组和B组比较T 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动态变化,A组和B组中晚期乳腺癌病人T 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均明显降低;表明环磷酰胺(600mg/m2,第1、8天)、阿霉素剂量为(40 mg/m2,第1天)、5-氟尿嘧啶(500mg/m2,第1天)方案同步放、化疗为最佳CAF方案。可以减轻化疗及放射性损伤,提高患者生存率,建议广泛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Kennedy K Celis E. Multiple roles for CD4+ T cells in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J]. Immunological Reviews, 2008, 222(1): 129-144.

[2] 胡永华, 童月琪, 姚丽华. 姑息性手术治疗对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的影响[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5, 27: 2.

[3] 陆春伟, 佟海侠, 陆美言.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11): 2230-2233.

[4] 邵明海, 王建华, 丁维军. 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 现代实用医学, 2009, 2(21): 142-143.

篇(9)

据相关研究证实全球乳腺癌发病率自从20世纪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地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乳腺癌发病率在所有的妇科恶性肿瘤疾病中占据第1位[1]。乳腺癌的发作具有较长的潜伏期,同时原位乳腺癌并不会给患者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病情的深入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功能会出现紊乱,同时也会向身体的其他组织扩散[2]。我院对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3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了TE方案新辅助化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并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观察组年龄32~65岁,平均(42.1±3.7)岁,其中导管癌30例,小叶癌3例,黏液腺癌2例。对照组年龄为33~67岁,平均(43.2±4.1)岁,其中导管癌29例,小叶癌2例,黏液腺癌2例,髓样腺癌1例。上述患者在治疗前经过相关检查,其血检、尿检、肝功能、肾功能等情况均正常。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化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TE方案新辅助化疗方法进行治疗,具体如下:对患者使用浓度为75mg/m2多西紫杉醇进行静脉注射,同时给予患者50mg/m2的表柔比星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疗程为21d。在患者进行化疗之前给予患者消化道反应预防药物昂丹司琼、抗过敏药物地塞米松。在化疗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血常规、心电图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1~2次/w。在患者进行化疗的过程中若白细胞水平出现明显的下降,采用G-CSF对患者进行白细胞治疗。

1.3疗效判定 按照实体瘤治疗反应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RECIST1.1)评价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稳定(Stable disease SD)、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 PD)。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5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2.7%,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7.1%,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乳腺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疾病,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发病患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存在极少数的男性患者。从当前研究来看乳腺癌的致病因素并不明确,但是存在一些潜在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随着女性年龄的上升,乳腺癌的发病率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在55岁之后会下降[3]。另外乳腺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很多乳腺癌患者都存在乳腺癌家族史。长期吸烟、酗酒也会提升乳腺癌的发病率[4]。

大多数乳腺癌患者都会出现乳腺肿块、溢液、异常、腋窝淋巴结肿等症状[5]。在乳腺癌的治疗过程中提早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核磁共振检查是较为普遍的检查方式,另外乳腺X线摄影以及细胞活检也是较为有效的检查的方式。

在我院对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了TE方案新辅助化疗,其治疗有效率为77.1%,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采用了多西紫杉醇,该药物是一种较为新型的癌症治疗药物。对微管网重组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从而让细胞合成受阻,导致癌细胞死亡。该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如表柔比星等有着较好的效果。表柔比星可以对转移RNA的活性进行抑制,从而阻碍DNA的合成,进而抑制癌细胞的分化作用。患者在辅助化疗期间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在对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了地塞米松、昂丹司琼等来预防过敏反应及消化道反应。

综上所述,TE方案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毒副作用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龚晓军.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10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5(04):121-122.

[2]匡冠丫.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0,11(02):124-126.

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9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47-02

乳腺癌的发病率很高,常用的治疗方案是进行病变部位的切除手术,给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心理上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因而选取有效的方式缩小患者的病变部位大小,以便采取保乳手术具有重要意义,而ATC方案新辅助化疗可以有效的实现以上目标,因而新辅助化疗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本次实验就是研究对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用ATC方案新辅助化疗进行治疗的效果,现将实验过程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于2010年7月至2013年2月之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Ⅱ、Ⅲ期乳腺癌患者共计60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在27岁至69岁之间,中位年龄为46岁,其中Ⅱ期乳腺癌患者共计32例,Ⅲ期乳腺癌患者共计28例。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先进行ATC方案新辅助化疗,按照参考文献[1]中的剂量对所有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吡柔吡星、紫杉醇、环磷酰胺。在化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并对所有患者用保护胃黏膜以及提升白细胞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在化疗结束之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手术。

1.3 治疗标准 根据参考文献[2]参照WHO的实体瘤疗效标准以及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评价ATC方案新辅助化疗对患者的疗效以及毒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t检验,P

2 结 果

通过对患者治疗之后的疗效诊断以及对患者化疗毒性反应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得到以下数据,所有患者中,Ⅱ期乳腺癌患者中有31例治疗有效,所占比例约为96.88%,Ⅲ期乳腺癌患者中有25例,所占比例为89.29%,所有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由此可以看出用ATC方案对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十分明显,且对Ⅱ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的有效率相较对Ⅲ期乳腺癌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较高。通过对患者是否脱发、胃肠道反应、肌肉是否疼痛等症状进行观察来确定患者的化疗毒性状况,也可以通过检测白细胞浓度等来判断患者的血液系统毒性反应状况,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用ATC化疗方案进行化疗时所有患者均出现一定的毒性反应,出现脱发以及肌肉统统的概率较高,但是骨髓抑制症状、神经毒性、血液毒性的反应较低,并没有较严重的败血症、心脏并发症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威胁的毒副反应。

3 讨 论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疾病,在各种女性恶性肿瘤疾病中占的比例最高[3],目前其发病原因仍未查明。患者病期对乳腺癌的治愈率有很大影响,因而及早确诊对乳腺癌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许多患者在确诊时都已经过了最佳的治疗期,进行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手术切除,这给患者的健康和心理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新辅助化疗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于乳腺癌患者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已经广泛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新辅助化疗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通过新辅助化疗能够明显的缩小患者的癌症病变部位,可以使得原本不适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特别是癌症晚期患者的治愈率[4],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使得不适合进行保乳手术的患者选取合理的保乳手术方案,这对女性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新辅助化疗也存在一些不足[5],如患者经过辅助化疗之后会使得病变部位变小,在进行手术时,不易将癌细胞清理干净,术后还有可能出现癌细胞的扩散,此外对乳腺癌患者用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治疗时的安全性目前尚无定论,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验研究来证实。

癌症患者的治愈率与患者的癌症分期有重要关系,癌症患者前期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易检测出,而晚期患者由于癌变部位较大,治疗难度较大,但是本次实验研究表明,新辅助化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治愈率,同时对患者的毒副作用较小,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治疗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手术后需要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防止癌细胞的残留引起复发现象。

综上所述,通过ATC方案新辅助化疗对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的毒副反应较弱,且能够使患者大部分的癌细胞死亡,给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较大的方便,可以采取保乳手术,并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状况作为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案,但是若进行推广还需要进一步进行临床实验研究,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邱勤业,黄炯强,雷建.Ⅱ、Ⅲ期乳腺癌患者AT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2007,5(10):857-858.

[2] 李成贻,陈艳,洪永强,等.4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22(6):481-483.

上一篇: 药品包装论文 下一篇: 场地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