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课堂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17 14:38: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信息化课堂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信息化课堂教学

篇(1)

一、创设身临其境的趣味英语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为学生提供能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是极其重要的,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学生能在各种不同的场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进行交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使教学多样化、交际化,趣味化。在这个真实的情景交际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则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机会。

例如,在教学句型“Can it…? Yes, it can.\No, it can’t.”时,由于没有相关实物,我就利用课件创设了许多个不同的语言情景:dog\fly, pig\swim, duck\walk, baby\talk, birds\fly, tiger\run fast …内容非常丰富,学生兴致高涨。活动形式多样,可以采取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生互问等等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二、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享受直观课堂

在不同的课型和课堂任务中,都要求教师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尽可能地在实际交际中学会对话,并付诸实践。但教师所设计的情景往往存在一些非真实性,有些情景在实物、图片、投影解决不了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自制课件,多媒体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有机结合,具有直观性,使语言与语境相结合,从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生动、形象,印象深刻。多媒体传播教学信息时有生动形象性、直观趣味性等特点,适应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很容易就能做到图、文、声并茂,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增强了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学生的"眼、耳、口、脑、手"把"视、听、说、想"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通过形式多样的视听说训练,挖掘学生语言表达的潜力。

例如,我在上二年级英语课,学生对我的那一套教学方式早习以为常,兴致都很难调动起来了。有一次,我拿着一本与课本配套的碟放给学生看,叽叽喳喳的课堂顿时鸦雀无声,所有学生的眼睛都直愣愣地盯着屏幕看。因为那课文已全部变成了精彩的动画,学生看了一遍还想看一遍。很快,他们在我不到半节课的教授时间内,就完全掌握了课文。可见,享受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活动的直观教学课堂是大受孩子们欢迎的。

篇(2)

作者简介:杨易(1988-),女,湖北孝感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贵州 贵阳 550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44-02

信息化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实施路径,也是当前我国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随着生态学观念在教育学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很多学者也曾用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研究教育学系统中的各类问题。教育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结果使产生了教育生态学这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为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今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深层整合,完善信息化课堂教学这一目标。本文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解释和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实际教学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一、生态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生态学与教育学的融合形成了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由此定义为交叉学科。而在教育系统中,课堂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形成了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领域——课堂生态学。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规律来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从而对课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

1.生态学规律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对于课堂教学的生态规律研究,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课堂教学现象的成因,找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学生知识增长最大化的方法。那么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系统必须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必须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的潜力。[1]可以得出,应该改变以往陈旧死板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多元共生的教学内容,积极吸收符合时代和社会进步趋势的先进知识,充分地融合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科技、价值观等多元化知识,为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生态系统创造多元化知识环境。“多元化和主导性兼顾”给人们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启示是教学虽以教材为本,但应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敢于脱离教材的局限,引入新理论和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把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引入教学,传授多元化知识可满足学生的多元化知识需求,但鼓励多元化知识融入课堂并不是让教师弃用教材,还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材知识的主导作用、课本知识体系较为系统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的。[2]

2.生态学规律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会表现出协同与竞争、一致与矛盾、平衡与失调等状态。课堂生态系统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包括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多个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当这些生态因子之间融洽和谐发展,课堂生态就达到一种平衡;当其中一些因子改变而打破原有平衡,则必须引起其他因子的调整,甚至是系统的调整来适应这种改变,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学联系、动态、平衡、和谐的基本观点。[3]在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都属于教学系统中生态因子的改变,保持平衡的对应方法就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系统重归平衡的生态因子,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办法。教师使用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互动性教学方式、开放式地教学授课,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并继续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这种在方法层面的创新,其目的就是创造开放的、积极的、动态的课堂,使学生真正乐于学习,并能从中获益,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3.生态学规律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课堂生态中既有进行教和学活动的生物环境——教师和学生,也有非生物环境——课程、教室环境等。无论生物环境还是非生物环境,每个构成该生态系统的因子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只有这些因子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谐共处才是教育领域努力追寻的理想状态——共生关系。那么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必然也该确立共生的观念,以求课堂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4]因为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体,所以师生间的关系对整个课堂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突出,师生间也应该建立共生的生态意识。师生关系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并逐步稳定的一种人际关系,近似等同于教育学的关系。如果师生间的关系是机械的“教-学”关系,那会让学生丧失对知识自主探究的精神,教师主导一切使得教育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危机。生态学的“反馈原理”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两因子之间作用相互放大,彼此促进,系统会朝正方向增长;当相互作用互相抵消,彼此抑制,系统会稳定现状或者徘徊不前。[5]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生物因子,也是占主导地位的因子,两者应该有合理的生态位。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平等中的首席”,完成应有任务:组织、引导和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该提炼自身的人格修养,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转变旧有的教学意识,成为学生的榜样、向导、朋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理解尊重。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和决定性因子,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助、和谐共生的关系是教育生态系统持续平衡发展的重要前提。[6]

二、生态学规律在信息化课堂中的体现

1.生态位原理与信息技术滥用

生态位原理是指系统中每个因子(或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地位和功能。与生态位原理相反的是使资源无法共生的竞争排斥原理。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每种教学手段和工具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不可被取代也不能被消除,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成效。客观上讲,就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如幻灯片)都应占有一席之地,切不可因为大力宣传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而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如果彻底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使信息技术使用过于泛化,不仅会造成教师教学的懒惰行为,也会让学生接收知识的节奏过快而没有反应和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避免造成偏激的教学局面。

2.信息技术的竞争和协同进化规律

生态学的观点告诉人们,每当某个生态系统中出现一个新的物种后,这个物种就会和该系统中原有物种以及整个系统发生相互作用。比如新旧物种对生存资源的竞争,或者原有物种之间争夺新的物种而发生竞争。结合生态学进化论的观点,竞争的最终后果是协同进化。这就是生态学中的竞争与协同进化规律。

在教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竞争。竞争既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只要是为共同利益,彼此促进和鼓励,积极进取带来效益的都是良性竞争;只要是相互压制、彼此破坏的往往是恶性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机制存在于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间的竞争以及不同信息技术形式间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进入,就产生了课堂中新旧技术,即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竞争。信息化课堂教学如果实施不恰当,新旧技术竞争不当的情况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竞争的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就能给课堂带来正面影响。不同的信息技术形式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目的是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占有一席之地。长此以往,技术竞争的结果必定是优胜劣汰。决定的关键在于技术是否合适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化课堂的平衡与失调规律

因为课堂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开放的生态系统,新事物的加入会打破这种生态系统的平衡。信息技术整合进课堂教学是一种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迁移,系统内部的稳定机制就会发挥作用来达到新的平衡,如自身适应、协作共生等方式,让系统最终回归到新的平衡。这种变化会引起课堂结构、教学效果的平衡与失调。

首先,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相当于新物种进入课堂,改变了原本课堂结构,成为课堂生态的一个新因子,教师和学生会因为不熟悉而无法驾驭,也造成了信息技术在引进初期是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应用,这就使之前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流于形式,毫无效果。为了改变这一课堂的失衡状态,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使教师能力提高、态度转变,能够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其次,在新物质新能量的输入与教学效果之间也有在平衡和失调彼此转换的状态。能量和物质输入与人才培养的输出表现失衡时,就要提高整合策略,使整合效果不断提高,让二者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不是生态循环的终点。新的平衡又会在新的技术或新的理念制度的进入下失调,再经系统中各因子的相互作用达到下一个平衡的状态。

三、基于生态学规律优化信息课堂教学

1.尊重每个生态因子的生态位

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无论生物因子还是非生物因子,都在为共同构建和谐生态起作用。若要维持平衡,哪一种也不能取代其他而独占鳌头。生态位的问题存在于整个教育生态中,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来看,尽管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不同信息技术之间呈现出竞争态势,但每种新技术与传统教学工具都有自己的功能和地位,并不是一定要以其中一方消失为代价。切不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而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工具,也不能因为不接受新技术而排斥信息化教学工具和手段。因此,在信息化课堂中应该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使用教学方法。

2.处理好信息技术间的竞争关系

信息化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不同信息技术的竞争问题,其结果可能有良性的也可能有恶性的。为了处理好技术竞争的关系,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技术理念,以最有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为目标,真正对信息化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推进不同技术间的协同共进、技术共存。在正确的指导下,这种良性竞争和相互帮助将不断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展开。

3.处理好平衡与失调的关系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课堂生态系统会出现失衡,在教学部门和教师等的共同努力下课堂可以逐渐回归到一个新的平衡。新的平衡会因为技术间的磨合、地位的改变或者新的信息技术的进入而再次失衡,由此课堂生态系统就在平衡与失调之间循环往复,这将贯穿于整合过程的始终。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学研究人员应该明确信息技术进课堂的这种“平衡与失调”规律,理性有效地处理课堂的失衡状态。这也是信息化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是确保教育技术用到实处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20.

[2]张天保.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0,(7).

[3]姚远峰,齐礼良.生态学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07,(12).

篇(3)

1调查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化课堂教学已经不只是运用PPT、播放教学视频、用电子邮件布置作业、用电脑完成考试等将纸质内容电子化,而是要构建大量数字教育资源,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提供基础。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组织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什么课堂,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升学生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本文对我校信息化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了对比。调查对象:职业院校学生。调查内容:课前学习、课堂学习、信息化课堂与传统课堂对比。调查方法:纸质问卷,部分数据采用现场座谈所得。累计回收问卷520份,有效问卷490份。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课前学习

信息化教学中课前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学习是教师由“主体”转为“主导”角色变化的体现,是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的过程,课前学习显示了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供怎样的课前学习资源以及如何激发学生课前学习兴趣,是考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课前学习的目的是否达到,关系到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关于课前学习的调查,设计了5个问题。调查统计结果见表。调查结果显示,我校信息化教学中,部分课程的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课前学习资源,学习难度过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实际状态没有深入了解,对个性化的需求做得不够;学生对课前学习所需资源的要求,第一是视频,第二是案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应提供更多网络资源链接,以便学生更有效选择学习资源;对目前的课前学习,几乎是一半学生认可,一半学生表示一般;当问及课前学习阶段,主要通过哪些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时,80%的学生选择了QQ,可见QQ已成为大部分人日常沟通交流的渠道。

2.2课堂学习

信息化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对课前学习的检测、答疑(针对学生不懂的)、沟通交流(发表个人意见和看法)、展示学习效果等等。关于课堂学习的调查,设计了6个问题,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这六个问题的数据结果可以概括为:目前的这一教学模式,只对一半的学生是有效果的,而对另一半学生没有差异,这与课前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的调查是相吻合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部分学生对这一教学模式还不适应;二是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三是对部分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偏大,教师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四是教师的耐心程度以及跟学生的亲和力还有待提高。

2.3信息化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对比

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中心,形成“教师、教材、教室”为核心的“三中心”结构。这一结构的形成有其历史价值与特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递过程是单向的、批量的。这种单向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观能动性受到忽视甚至抑制,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而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教室不是课堂的唯一场所,教师、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唯一途径,教师是协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转变为问题探究、协商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各种媒体、信息技术产品成为学生、教师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1]。针对这两种教学方式,设计了7个问题,将信息化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对比,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大部分学生认为信息化课堂教学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3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知识掌握,42%的学生认为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只有12%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差别;60%以上的学生喜欢信息化教学模式,认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比传统课堂教学好,对提升学生能力有明显优势,认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只有半数左右的学生认为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于传统课堂教学,这说明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3结论与建议

3.1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水平需不断提升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调查结果说明,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还处在量变层面,还是信息技术的初步应用阶段。虽然电子白板、投影机、PPT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引入使教学过程看似精彩炫目,但“一刀切、齐步走、标准化制造”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变化,信息化的引入可能给教师提供了便利,也可能使教学过程进一步固化(教学过程各步骤完全预设),课堂教学依然是“满堂灌”。这也是为什么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认为信息化课堂教学效果与传统课堂教学没有差异的原因。说明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水平还需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只要运用得当,不仅不会使教学过程固化,反而有利于增加灵活性,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大的空间。目前信息化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是量变层面必然会出现的问题,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教育信息化是不断深入、持续融合、由量变最终导致质变的进程。

3.2转变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从知识的拥有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角色的变迁意味着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1)转变观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21世纪的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成长于信息化环境的“数字原居民”,他们从小生活、成长于信息化环境中,对个人数字终端的掌控能力明显超过教师。面对全新的学生,教师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使教师有较高的信息化素养,从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贡献者,从单纯地“教教材”变为合理地“用教材”,从传统“教书匠”变成新型的“教育研究者”和与时俱进的“终身学习者”。教师要研究、探索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授课内容合理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新的信息资源的运用方法,探索新的信息化教学形式。如蓝墨云班课就是一款很好的信息化教学软件,运用这款软件可以轻松管理课堂,随时开展互动,并能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在医学教学中,3Dbody是一款直观高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在手机上运用,对医学信息化教学帮助很大;在思政课上,有教师探索“双线结合”教学方式,这里的“双线结合”有三种含义:第一是线上(网络资源)与线下(课堂教学)结合;第二是时政形势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结合;第三是课外自学与课内教学结合[2],使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高涨。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以人为本,鼓励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3]。让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学习,充分发挥其潜能。个性化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因材施教”,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是一种奢望。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拓展了学生学习场所和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自由发展成为可能。2)“授之以渔”,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数字化学习环境,提供了辅助知识学习和练习测试的图、文、动画、视频、链接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工具,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生产者、分享者和消费者。这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何通过手机或其他设备在网上查阅所需学习资料,如何将时间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利用,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制订出独特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总之,信息技术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多元化、智能化、社会化,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网络条件下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实现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深入,将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影响教育教学的过程,必然是由外到内、由浅入深,从最初改变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到逐步改变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再引发深层的变革,直至改变教育者的意识和观念。

参考文献:

[1]杜新满,陈志明,李素君,等.信息化条件下职业院校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26-29.

篇(4)

2翻转课堂强调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直线型,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实现知识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只有一个阶段,即课中阶段。

教师讲授 学生接受 产生困惑

寻求帮助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连续型,第一阶段为课前预习,第二阶段为课中学习,第三阶段为课后自主学习并预习新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并在课堂上找到答案,最后教师抛出下节课的问题,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并预习新课,进而实现一个连续型的教学过程。

与传统课堂授课不同,翻转课堂改变了知识内化的顺序,通过视频案例、课堂讨论、团队合作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进而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3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如何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整合是问题的关键,所以除了课上教师需要运用大量的视频案例组织教学以外,还需要在课下有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才能实现。下面就翻转课堂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设计问题进行说明。

3.1课前设计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新课预习,其中包括本课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学习意义等,所以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微课应该从知识点的引出来设计,重点强调问题的出现,而不是将问题的答案放入微课中。

3.2课中设计

在课中环节中,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提前预习了本课的学习要点,但是很多问题还没有答案,所以在课中环节中,教师应准备大量的小视频或图片资源作为案例来展示,并根据视频或图片给出的指引一步一步将问题指向答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分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使学生对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再通过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可以使问题明朗化。

3.3课后设计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后环节是决定课程能否实现“翻转”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后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应围绕几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放置课中内容涉及到的笔记,其中包括本课涉及的概念、名词解释、历史由来等等;

第二: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布置一些作业,并要求学生提交;

第三:充分发挥论坛的作用,可以将论坛内容分为置顶问题、基本问题以及心得体会等。学生通过课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浏览并下载随堂笔记,可以大大节约课中讲解和记录笔记的时间,这样将课中时间就被彻底解放出来,并集中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

4翻转课堂中视频的制作

篇(5)

今天,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它把人和人、人和信息联系在一起。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正悄然产生出全新的教育方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那怎样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呢?

一、注重自主学习,加强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更多去实践练习,才会更熟练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教师不可能把信息技术的每个知识点都掌握,更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钻研透后再去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不可能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导获得。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尽可能的把表现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大胆地去玩、去实践,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操作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1.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有了问题,然后再动手去尝试,去探究。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不满足于知道对一个命令的一种操作,而是了解多种解法,进而能够比较出它们的优缺点。例如:在桌面上创建快捷方式图标的方法有三种,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比如:你现在所使用的鼠标有几个按键?功能各是什么?存在什么缺陷?你能否设计出更好用的鼠标?

三、给学生留下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们要创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去主动参与,把他们智慧的火花尽量激发出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滩。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砸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框架,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四、加强实践应用,学有所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学生能愉快地接受知识,并当场让学生操作。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应用与实践,尤其对于中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实践应用。当学习完Word文字处理系统后,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份贺卡,使他们将所学的Word知识学习贯穿使用,并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艺术创作力,设计出封面精美、布局合理、吸引力强的祝贺语等,当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设计成果时,就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并经过同学间的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课堂中,由于时间有限,倾向于掌握基本操作,而课外则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把课外这个第二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的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转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和策略,要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转变。在如今民主、开放、科学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信息瞬息万变,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关注和了解,并及时解决,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讲解完知识点后,布置学生的学习任务后,就坐在自己电脑前,等到下课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就可以了,不做任何的评价,这样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巨大,有些学生已经很熟练了而有些学生才刚起步,要求老师教学实施过程中,在吃透教材,在了解班级学生心理、知识、能力等特点的基础上,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不必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勇于尝试,大胆突破。

【参考文献】

篇(6)

虽然延续了几百年的由捷克大教育家垮美纽斯首创的课堂教学一直被视作是最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但随着信息化对教育整体面貌和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推动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的教学活动将会越来越普遍,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对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建立在多煤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网络教学,在理论、观念上都还缺少足够的认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能呈现不同的角色定位,它可能与传统教师角色完全不同,因此如何正确地进行定位无疑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在新形式条件下教师如何促进高校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教育的信自、化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效果,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在教师如何进行定位并开展教学活动方面提出了以下儿方面初浅的认识:

1注重教学材料开发与学习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得的各种有关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数据库、多媒体电子图书等。这些外部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基础,但Internet不能为学生提供学生正式学习所需的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材料,另一方面教师也常把传统的教学资源制作方法和观念用于现代教育资源建设,不利于为学生建设和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建构主义式的学习。因此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信息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信息资源的建设要以现代的教育观念、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基本理论依据,遵循以“学”为中心进行设计建设。

2建立伙伴型的民主师生关系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与地位。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渠道、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完全可能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教师。教师和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处在同一层次、同一起跑线上,都需要努力学习。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逐渐化解,取而代之的是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共同的学习中,学生以记忆和接受力占优势,教师以经验、理解力见长,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互补,从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变传统的填灌为教育过程的指导

在信息技术构建的教学环境下,传统教育赋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垄断者的地位遭受教育信息化的严重冲击。教学过程应该转变为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填灌知识的过程。具体说来,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自觉学习,同时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分析得到的资料并有效地利用它们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信息的丰富性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师从“讲台上面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再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诱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现代信息技术为培养、激发学习动机提供了便利。

4正确评价学生发展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给予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评价,包括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诸方面做出相应的评价,并给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或者一定的指导意见,用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那么就能够有效的使学生树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习和钻研的良好习惯。以长期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学生达到最终期望的目标。

篇(7)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浪潮风起云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要求:“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可见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一、基于信息化的有效教学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求最大化的教学效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在这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的有效课堂教学,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综合效率与效果两方面的要求,考查信息技术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运用。

二、我国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原因

1.现状分析

纵观中小学应用信息化资源的现状发现,教师最常用的是“制作―展示”型教学活动,即以课件、图片、视频资源为主要内容,利用板书挂图和幻灯片通过投影(或电视)播放出来,资源仅仅起到课堂辅助教学活动的目的。并且在西部和农村中小学的试点上,这种应用也只是停留在公开课、研究性学习等一些特殊教学活动之上。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科书内容,将问题情境由课本搬到大屏幕之上,放大了视觉效果而已。这种做法,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减轻学生看自己的教科书容易走神的弊病,而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似乎益处不大。

2.原因探讨

一方面,我国的许多小学教师在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还处于适应和接受的阶段,未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因此,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开展教学评价或教师培训时,应当与教师一同探讨所学习的技术应用方式和教学活动形式适用的情境,鼓励教师从自己的学校、课堂和学生实际出发设计信息化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从案例模仿走向创新。

三、我国信息化有效课堂教学的建设

1.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充分理解和认识

目前,很多教学一线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会影响到学生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从而导致学校升学率的下降,因而拒绝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样落后、片面的观点导致学科整合途径不能得到有效实施,因而要引导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让他们在熟练掌握这些技能的同时应用于课程的传授中。

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乘法的学习,要重视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当连续的几个数相加时便可以用乘法做简便运算。由此可以设定教学情境:小明去商店买铅笔,一支铅笔5角钱,小明需要买3支,一共需要多少钱?情境设计在于让小学生理解5+5+5可以用3×5来表示,这就使得课件演示时注重的是展现加法演变为乘法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2.重视开发有效课堂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与学生通过网络共享教学资源,如教师授课时对于学生易错题的总结则可以作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信息时代,学生会在网络上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与资源,这使得课堂教学资源的内容极大丰富,有效课堂教学资源的比重加大。此时,教师应充分挖掘课堂中的教育资源,捕捉学生的信息,分享相关的经验,使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成为促进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动力。

科技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也改变着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信息化环境下有效教学不是简单的教科书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运用信息技术增进教学有效性,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参考文献:

篇(8)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语文知识,感受语文带来的乐趣。在信息化环境下,要将多媒体、计算机等逐渐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舒适、轻松的课堂环境,并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1.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语文教材实质上就是教学案例,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与产品,不仅能给予学生直观的阅读感受,还能培养学生的认知写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对语文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完善。

我国教学资源整体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教学资源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发达城市信息化技术发展快,信息化技术与教学事业能够保持同步发展,但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在教育领域应用信息化技术才刚刚起步,一些更落后的农村,信息化教学无从谈起。因此,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让信息化教学走进课堂显得十分必要。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黑板开展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中国教学受到巨大的打击。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相对偏低。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创造个动态的、直观的、形象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2.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实践

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语文课堂中的信息资源、内容等进行有机整合。应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与产品,包括计算机、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的整合过程如下:

2.1合理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前提,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熟练掌握课件设计软件与技术,为学生创造有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语文课件的制作需要多媒体素材的支持,素材是完成教学课件的基本元素。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语文课件的制作首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图像、声音、视频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2)语文教学课件应该具备很强的科学性,无论从课件布局、内容分布,还是课件的视听形象、人机界面等都需要仔细安排、周密考虑。(3)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素材类型的选择和描述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恰当、有利。恰当的素材表现形式是制作好课件的基础,是多媒体素材优化组合的前提,是教学过程优化的有力保障。要求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不能繁琐,更不能花哨,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

2.2合理规划信息化语文课堂

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化技术与产品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与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信息化环境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当指挥者、组织者,其应该以人为本,熟悉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的应用,结合实际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

3.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的注意事项

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语文学科自身具有很强的人文、工具等特点,在应用信息化技术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教学的现代性,还要突出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2)在课堂教学中要在遵循学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化解难点、消除疑点,对个别的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方式、特殊手段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学生的听课效果。

4.结语

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教育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本文分析了语文课堂中信息化技术及产品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信息化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并提出了语文课堂这种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注意事项,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孔凡与.让信息化走进语文课堂[J].电化教育,2012,25(7):125-126.

篇(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7-0000-01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lassroom Teaching

Qiu Danhui

(Shenzhen Futian Meihua Primary School,Shenzhen518000,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combin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ith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part,it strengthening the emotional investment,broaden the scope and structure of knowledge.So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can bring up all-directional ability to independently deal with issue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guide students to develop a new knowledge structure.This is the feature and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Classroom teaching;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Feature

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建设,是指以班为单位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需要,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教学信息传播及反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建设体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方向。

一、 将以教师“教”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一)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建设,要将以教师“教”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转化为以学生“学”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化课堂建设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答疑解惑。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强化课堂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设计理想的教学程序,找准整合点,提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二、 强化学生的情感投入、从中获取成就感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学生不再仅仅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上,要有积极地情感投入,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信息化课堂教学之中。

(一)参与度

要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包括参与人数和融入程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的实质性的参与其中、相互协作、踊跃发言,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思维碰撞、抽取规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二)情感投入

强调学生的情感投入,无论是自学、相互协作学习还是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到信息化课堂之中,而不是走走过场,得过且过,上一堂课应付一次。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进而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决心。

三、 拓宽知识范围和知识结构

(一)时代在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瞬息万变的现代化信息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方式,开阔视野。Internet 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同时也是知识的联网,信息技术的联网,更是古今中外全人类智慧的大联网。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平台,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提供了学科知识。“教”和“学”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知识视野更加开阔。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偏科、弃科的现象,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信息,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十分重要。

四、 创新思维、学以致用

(一)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团体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性的思维,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进行革新和改组,汲取精华,建立全新的意识和结构,创造出更新的思维和成果。

(二)信息化课堂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理念,摈弃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照本宣科,不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模式。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始终站在研究思考、设计和创作的第一线和主阵地,给予他们最大的自和决策权,让他们大胆地去探索实践。

(三)在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多层次全方位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所学的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知识的相互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深刻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现代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因地制宜,全面统筹、系统规划,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将其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10)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渗透现代教育思想,构建新型课堂教学,彻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转变教育观念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美好的前景。然而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教育变革,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其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教育观念。一个观念落后的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好更有效的灌输工具,学生还是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构建,必须在现在教育观念知道下进行课堂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应该成为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移的重要手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坚决摒弃陈腐的教学观念,确立全新的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2、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教师要真正做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需要两方面的支持:一是硬件装备方面。没有一套先进的硬件装备做后盾,一切设想都只能望洋兴叹。而在硬件的装备上一定要有超前意识,不能只满足于现在的使用,起码要保证三年之内设备不落后,更不能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应付了事。比如,现在是教室安装多媒体硬件设备时,绝不能用电视代替液晶投影,教室只需把各种接口安装好即可,不宜配置台式电脑(一不便管理,二不便使用),而每个任课教师需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学校的网络设施应健全,要保证整个网络的畅通。二是软件建设方面。教师要对计算机相关软件熟练使用,不断提升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和系统性。学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统一的整合和开发,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资源,使之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3、转换教师角色 信息技术条件下,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当学生掌握的最新信息比教师还要多时,师生关系可能会有微妙的变化,由此会动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这些信息。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在信息世界中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上一篇: 幼儿教师学期个人总结 下一篇: 银行反洗钱工作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