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5 06:53:4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

篇(1)

做好教育信息化宏观指导与部署,研究制订“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推进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

具体工作包括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网络校校通”、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国家开放大学云教室的推广应用等。

3.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要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继续深入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强专题教育资源开发,指导开展中小学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等。此外,还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高等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组织民族双语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完善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成果。

4.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新进展。要加快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和应用,督促和指导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的有效机制;深入研究和挖掘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模式,将空间与课堂教学有机衔接。

5.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要加快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根据统筹规划,加快推进支撑高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办学条件管理等一批重要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深入普遍应用。

6.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

扩大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

篇(2)

罗方述做了题为《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专题报告,阐述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宣传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重要性,并介绍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

篇(3)

威尔逊认为,执行一项政策要比制定一项政策困难得多。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政策执行的困难性在于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存在一定的时滞。对我国体制来说,行政部门政策推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与落实是2014年建设与应用的关键。纵观2014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看到了政策与措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就如2000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掀起了一股“校校通”建设风潮。2014年,当审视教育信息化发展时,我们看到了政府政策执行的脉络。有关行政领导重视与政策推动执行促成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政策

2014年,教育部继续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无论是袁贵仁部长还是具体分管教育信息化的杜占元副部长,都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在讲话时强调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促进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办公厅于2014年3月12日印发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正式明确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与目标任务。杜占元副部长先后出席了多个省市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并且到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参观、检查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具体管理司局,教育部科技司先后出台了多个教育信息化专项工作管理文件,对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具体指导。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实施了具体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各省市采取措施推进建设与应用。

2.各地教育信息化政策与措施

由于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以及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推动,2014年各地都先后出台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宏观文件或者具体措施。例如,2014年1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召开全区教育发展大会,对深化广西教育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实施广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将教育信息化列入重点工程。2014年3月24日,安徽省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会议强调,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安徽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迈进的重要手段,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发展。2014年4月1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下发了《兵团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和《兵团教育信息化五年规划(2014-2018年)》。除了出台相关政策外,许多省份都拨出专项建设经费,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在各地的政策推进与经费保障下,全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就。无论是学校宽带网络联通率,还是“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都取得了明显进展。

具体落实政策

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重点之一,执行是关键。政策的制定只是有了一个良好的构想而已。从政策变为实现,需要有效的措施、经费的保障以及督促检查。

1.专项行动方案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实,需要将宏大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细化分解,根据不同时期进行任务分解。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一些教育信息化专项行动方案。2014年的教育信息化专项行动方案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截至9月底,全国5.9万个项目教学点中,除尚有少部分偏远教学点还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外,其余项目教学点已全面应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又如,“宽带网络校校通”项目,仅2014年第3季度,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增实现网络接入学校2262所,新增多媒体教室7.6万间,新增建有多媒体教室学校7126所。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份的1132个区县建设了教育城域网;61.2%的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网络接入。

2.企业参与建设

教育信息化从来都不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与相关企业密切相联。国家教育部与相关国际与国内企业创新了合作机制,无论是国际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助推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快速推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企业已全部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合作协议,共同支持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格局已经形成。企业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参与学校宽带网络建设,而且体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研究与人员培训。例如,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就先后资助了许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进的科研项目;根据教育部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了“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微软、英特尔等国际企业推动了“微软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起到了引领、示范以及推动作用。许多专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其与具体区域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也在扎实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3.试点与督查推进落实

国家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得到真正的落实,在实践推进路径上采取了教育信息化试点与督查。作为一项工作,试点是很好的政策推进策略,教育部选取了省市、高校和中小学进行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并且对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进行了检查和反馈。另外,配合国家教育政策,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在全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检查。督点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体制机制、经费保障、政策措施,以及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等。正是试点与督查将教育信息化政策从顶层设计变成了现实效果。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割裂开来。教育信息化应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之一。2014年11月,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表示,教育部正制定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已被纳入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纳入到教育现代化指标之中,代表着其不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而是真正成为区域与学校必须要着力努力推进的事业。

篇(4)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EB/OL]..

[3]2015年宁夏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Z].2015年12月18日.

[4]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

篇(5)

4.单列教育信息化科目

教育信息化正在从教育边缘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重要的支撑环境和引领发展的引擎。教育信息化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一些学校已经成为重要的支出内容。建议在教育经费中设立教育信息化经费科目,明确科目支持范围,从而使教育信息化经费可统计、可操作、可保证。这样也有利于从法律层面对教育信息化经费的来源与筹措、分配与使用、管理与审计、违法责任追究等问题予以明确,形成较为完善的财政投入决策、实施和监督机制。

结束语

从财政学角度来看,教育财政的充足指的是达成一定教育目标所需的最低投入,因此其代表的是教育投入的一个底线标准,若要满足教育发展的发展性需要,必须在充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财政投入的基本标准。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面对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考验,面对这种挑战我们不能总是停留在从感性上去讨论教育信息化如何能使学习成本降低、促进教育公平,而应该尽快厘清教育信息化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社区、政府的责权利所在,打破不同群体之间的体制藩篱,消灭制度性歧视,摒弃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陈旧教育观念,深入研究前期巨大的投入和不断追加的投入到底怎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益,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筹资渠道,为教育信息化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提供制度保障。相信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将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勤华,张玄,陈丽.中国MOOCs发展评论与支撑制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9).

[2]姚继军,马林琳.“后4%时代”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与结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5).

[3]周洪宇,雷万鹏主编.中国教育黄皮书・2013年:进一步优化教育财政投入[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3.

[4]段宝霞.教育信息化投入与产出研究[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5]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EB/OL].北京:教育部..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30-02

一、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对我国的教学理念、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院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满足对教师越来越高的专业素养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 师范教育目前的现状

师范教育目前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部分师范院校,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师范大学(也包括一部分已经改名不含“师范”的高校)。在高校扩招以后,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转,即便是有师范类专业,其毕业生已经不以中小学教师为就业重点。因此,他们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其师范教育的特点越来越不突出,对师范生培养的针对性越来越弱化。

另一部分师范院校,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师。但由于受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条件的限制,其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十年前比起来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是由三部分组成,即通识教育、学科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领域一般设置思想政治、大学外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国防教育、艺术与审美、人文与社会等模块;学科教育领域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模块;教师教育领域一般设置心理学、教育学、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实践等模块。

从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上看,信息技术的课程大多是计算机基础(Office2003为主)、课件制作(Powerpoint)、简单的图像(Photoshop)声音处理等,而对于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网络学习、网络资源、云计算、即时通讯等内容则很少涉及;就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说,多数师范类高校都开设了《电化教育学》或《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选修课程,或者是公共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一些新型多媒体设备(如液晶电子白板)没有涉及;微格教学的实验条件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技能实训要求。有的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两年在师范生实训条件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总体上来说,离现实的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三、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

2012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快“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今年,教育部又了《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其整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为指南,全面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各项部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加快落实“三通两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部的重点工作,也将逐步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但如何建设好、使用好,除了国家加大投入以外,关键还要靠教师,教师是应用的主体。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院校学生,如何进行职前培养?培养哪些技能?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优质资源班班通以后,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就成了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生网络知识及应用软件、应用平台的学习,以提高他们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2.“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求教师率先使用,实际上是对教师的网上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上学习强调的是协同学习,互助学习,要求教师具备熟练使用网上交流工具,像QQ、微信等即时交流软件。同时,对网络平台的应用必须熟悉。

3.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交互式白板、云终端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已大量装备到中小学校,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应对措施

面对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新要求,师范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1.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当今时代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也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使师范生走出校园,能够胜任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责,就要与时俱进,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我们不仅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教会他们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学习的技能,获取知识的方法。

2.教学计划与课程改革

(1)对教学计划重新进行梳理,减少、压缩那些知识陈旧、内容过时的课程,增加并加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在必修课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可增加选修课的课程。也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弥补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2)跟踪国际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课程内容。例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推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像“电子书包-一对一数字化学习”、“21世纪课堂评价”、“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等,都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开展的。师范院校应及时跟进,使师范院校的学生接受与国际同步的先进理念,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3.专业技能培养

时代在变,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在变。过去要求教师要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行了。而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网络学习能力、课件制作能力、数字多媒体交互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及各种教学评价、备课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比如,对于近两年才配备的大屏幕液晶电子白板,最好能纳入到教师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中;备课中常用的思维导图、教学评价中常用的问卷星、维客等工具的学习,应及时加入到课程内容,在专业技能实训中进行学习。

4.实训条件的配套

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离不开实训设备、场地等条件的支持,尽管近几年教师实训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离教育信息化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除常规的教师技能实训室以外,应重点在教育信息化要求的实训室、实训设备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如:高配置的计算机多媒体机房,网络环境下的微格教室、录播室、视频直播室,液晶电子白板实训室等,以满足不同实训课程的需要。

五、总结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已密不可分,师范院校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紧跟时代的脚步,更新观念,身体力行。使这些准教师――师范毕业生,在他们走出校园的时候,能够满怀信心的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只有这样,他们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涯才能走的更稳、走的更快,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才能更高。

参考文献:

[1]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3-5.

篇(7)

其内涵都是重点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包括构建“智能工厂”与组织“智能生产”,从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智能生产时代,人类劳动将更多地作为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每个生产者都有可能为个性化产品的最终形态提供创造性贡献,而不再只是机械地将少数创新者的设计变成产品。工人不再从事简单的操作,而是智能生产系统中的管理者,需要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充满着对技术的崇尚,对人才的渴求。对于培养一线操作工人的职业教育而言,更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职业教育偏重显性技能,重视可量化、可测试的操作技能,而轻视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隐性的、难以测量的技能,客观上造成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力结构单一、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更无法满足智能制造的时代需求。

 

这场深刻的工业革命,从技术层面看,无疑是因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技术既给我们带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也为职业教育教学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而且给教育发展带来理念上的变化,它使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学习者的需求,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我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此,《教育部关于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同年12月,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八项具体工作任务:一是树立以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理念,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二是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能力;三是大力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发和共享;四是努力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五是着力提升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六是全面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七是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八是拓展信息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教育部从2012年起,已连续三年印发《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吉林省大部分职业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顺应社会发展,就必须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期间,职业院校计算机及其配套设施覆盖率几乎达到100%,85%的学校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许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误区,主要表现在:一是建设理念存在误区。

 

许多学校将信息化建设重点放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上,推动主体放在网络中心或者电子图书信息中心等信息技术部门,虽然配备了数量足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但由于广大师生没有参与进来,导致空置率高或应用效率低下;二是建设模式存在误区。许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多是一次性、临时性投人,后续建设、后续应用考虑少,而且重硬件、轻软件现象严重;三是应用导向存在误区。许多学校在信息化资源应用上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整合的实质性内涵,没有通过信息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甚至课堂上只做为电子板书、电子教案等浅层次应用。

 

鉴于此,笔者认为推进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度融合指的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教学模式,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美国可汗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开发的大型网络公开课程(MOOC),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典范。用信息技术变革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改进了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慕课、微课的出现,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可能。

 

二、应用驱动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切入点。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出发,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标来安排教育信息化工作。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课堂中的应用,为职业院校学生创设模拟工作、学习情境,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点,才能体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强大支撑作用。

 

应用驱动的重点就是推动“课堂用”和“普遍用”,“课堂用”就是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战场中应用,并且每门课都要用。“普遍用”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常态化,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师生教与学的一种习惯和常态。用中教、用中学、用中提高。逐步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三、虚拟仿真技术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职业教育重在技能培养,职业教育信息化推进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虚拟仿真软件既可以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也可用于职业情境创设、工作过程(操作过程)展示、协作交流等教学活动的开展。

 

职业院校普遍面临实习难、实训难这些问题的困扰,模拟仿真技术可以解决在实训教学中遇到的危险性高、耗材花费大、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虽然模拟仿真不能完全取代教学实训,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模拟仿真与实训教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对于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篇(8)

一、相关理论概述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在未来将在教育云平台上进行展现,随着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应用,根据教育部的十二五规划,教育信息化将为现有的教育网、校园网进行教育信息化升级,新一代教育网必然成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空间教学是指通过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平台,让网络空间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

二、具体分析思路。基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以部分高职院校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案例,根据我国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结合我院目前教育教学的实际以及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以空间建设研究为切入点,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空间建设与使用研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教与学空间的互动功能,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实现教学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研究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此推动学院以及带动重庆市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纵深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教育信息化空间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新世纪以来,中央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书记强调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国家有关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步入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开始从分散建设向整体规划、统筹推进转型,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教育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当前,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

“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是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其中,“三通工程”中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着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我国湖南不到两年建设了职业教育师生个人网络学习空间50多万个。现在,除了湖南以外,新疆、安徽、山东、河南等省市已陆续启动建设与应用。可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教育信息化深入普遍应用、促进教与学变革的重要发展方向。2013年国家教育部工作重点中明确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推进“三通工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重庆市教委也将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三通两平台”列入2013年工作要点。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实施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的战略部署,深化学院内涵建设,强化软实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院于2012年11月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论坛,与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代表、北京禾田雨橡互联网公司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12月,应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邀请,学院到湖南省考察学习了湖南化工职业学院和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基于云计算以用户为基础的资源共建共享型网络平台的应用与实践。目前,学院已成功加入教育部力推的深度支撑“三通工程”的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并在2013年3月开始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建设。目前我院成为在重庆市率先开展“三通工程”建设也是重庆市第一个成功加入世界大学城云技术支撑平台的高校。同时,为做好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特制定了《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工作方案》,并于4月举行了“三通工程”建设启动仪式,我院“三通工程”建设的正式启动,预示着重庆第一所高校踏上了迈向世界大学城的新征程。

在国家及学院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旨在通过对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空间建设的高职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加快我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作为重庆市率先开展“三通工程”空间建设的高职院校,将通过研究为重庆市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最终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对教师和学生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进行研究,旨在突破现有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和教学方法限制,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自主互动学习平台,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和学生学习创新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形成网络环境下教、学互助的教育新模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体现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与未来发展方向。通过研究成果推进学院以及带动重庆市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纵深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鸿俊,论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空间的六大功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5);

篇(9)

1、加大投入,完善条件。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战略。为此,区教文体局和学校领导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我校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环境,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以最优质的信息技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

20*年9月,学校鼓励每位教师购置笔记本电脑,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同年10月,学校在原有的“班班通”的基础上,再在全校区范围内构建无线网络,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学工作的灵活性。

11月,学校耗资3万多购置了两套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增添了新兴元素。

20*年9月,学校投资30多万元,改建了原有的微机教室,配备了50台学生机和1台教师机,以及两套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五套多媒体电教讲台和液晶投影仪。

10月,学校又提供补贴,为10多位新进教师配置了笔记本电脑。

一系列信息化设施设备的投入给学校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天地,为教育教学的腾飞插上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翅膀。

2、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方面,我们致力于健全管理机制,走规范民主之路,创务实高效之风。

首先,修订考核标准,促进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在去年《新星学校教师考核条例(试行稿)》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讨论,将笔记本电脑的应用作为教师日常教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得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同时,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运用,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

其次,充分发掘学校网站的潜能,为信息化管理创设良好的基础平台和应用平台。2006年11月,学校网站全新改版,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具体运作情况,新增了部分栏目譬如教师博客、校本教研、电子书库等,由宣传办的毛洪星老师总负责,另外组织了一批责任心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承担了学校网站的各板块。各教师根据自己的职责范围,积极充实网站内容,及时更新,优化校园网站建设,实现网站在教育宣传、交流、管理、育人、学校文化建设五大方面的重大作用。建管用并举,使学校网站切实有效地为学校的管理服务,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推动了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在班班通、教师电脑和校园网的基础上,组织教师积极筹建信息资料库,实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本学年末,我们结合教师成果奖的申报工作,认真做好资源的整理和归档工作,把本学期教师撰写的优秀论文,设计和制作的优秀教案、课件集中起来,建立完善学校网站资源库,统一管理。

第三,坚持履行检查制度,使信息技术教育媒体的运用更趋规范。组织各信息技术教师实行机房包管责任制,校园信息化建设分管制。信息技术小组定时进行微机教室使用情况检查——机器设备的合理操作、卫生情况以及相关的记载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分配各个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运用教室三机(计算机、数字投影机、实物投影机),规范记载,满足了日常教学的需要,促进了信息化设备使用的效率,同时还确保了信息化设备的完好率,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系统的优化运转。

第四,在维护方面,我们坚持实行维修制度。信息技术组及时地给各位同事提供帮助,解决大家的难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如果信息技术组的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就联系供货商。尽我们所能,努力提高维修工作的效能,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五,制定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为进一步搞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学校将教师合理运用校园办公系统纳入教师考核条例,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由于认真执行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媒体、信息技术教育器材的管理和使用效益等得到显著提高,设备的损坏率明显下降,各方面的关系协调有序,信息技术教育系统运转高效,充分显示了整体效益。

3、深化科研,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科研是信息技术教育向深入发展的先导。本学年,我们继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有机整合,开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经验互学的良好局面,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素养,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查小打造“数字化校园”的品牌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年11月,我校组织了一次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信息技术教研组进行认真组织,每位信息教师都参与其中,为上课教师进行反复听课、评课。*年3月,区里举行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教导处牵头认真组织初评,严格把关,从而确保选送教师的优质。同年在区20*年度电化教育研究课题评比中,由我校毛洪兴老师执笔,王贵兰、刘健老师共同参与的《E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与专业发展研究》课题,荣获区一等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有了这样强大的信息科研的队伍,这样执著的钻研精神,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一定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4、重视培训,提高效能。

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齐全的设备还需要人的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因而,要使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向纵深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学校高度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先由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先进的技术。再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和人才资源,组织教师培训班,先后举办了电脑操作培训班、课件制作培训班、笔记本电脑管理培训班等等。为普通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服务,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提高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使用频率,优质高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实行全额培训,从而达到整体提高。

二、存在不足

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进一步提高;校园网安全维护问题需要有关教师进一步接受专业培训;学校网站还要进一步积极创建班级主页、部门主页、学科主页等一些特色栏目等。

积跬步而致千里,怀豪情而绘宏图。我们将继续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为平台,以特色建设为方向,高质量、高标准地、积极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铸精品,创特色,进一步开创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新局面,真正使信息技术教育与学校发展、教学实践和教师需要相结合,不断丰富其内涵,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新星学校2009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和思路

我校在20*年里提出了在2009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并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一年多的时间里实现了我校的大部分教师能够使用学校网站的课程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开展网上教研活动,部分教师能参与到丰富、完善、系统的新课程标准资源库的建设,所有行政和老师能充分利用教育信息中心的各大管理系统功能,实现了我校与教育系统之间方便、快捷、安全的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新的学年里,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将以“应用引领”为指导,以技术的安全保障和有效支持为基础,认真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抓好教育信息化各项应用推广,提升技术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和效能,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效益,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下个学年重点工作:

一、保障网络安全畅通,支持应用的正常开展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个过程中,面临着网络安全、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等全程技术支持问题。在当今数字化校园中,保障网络安全通畅,是一项非常重要也极具挑战的工作,它有利于教师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应用层面的不断扩大,切实保障校园网的安全畅通,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加强网络安全工作,首先要做的工作是:保障学校门户网站、资源库、FTP服务器、图书馆数据库等多个应用系统的正常工作、做实后台支持、数据备份等技术支持工作。每周定时对各服务器进行杀毒,杜绝病毒对系统的影响,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责任制,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增加专业维护人员的外出学习培训机会,把网络的安全畅通与专业人员的工作成绩相挂钩。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提高应用的综合效能

1、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加强信息化队伍自身建设,形成专业理论扎实、信息技能过硬的教育信息先进团队。学校的信息化队伍是一支年轻的、充满朝气的、富有进取心的队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一个学年里,更要重视这支队伍建设,加强这支队伍建设。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各科室信息化能力的建设,不断完善信息治理结构,充分建设以业务需求为中心的信息化组织;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培养懂技术、熟教学、会管理、善协调的复合型教育人才;三是要加强协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处理好小学部与初中部之间、各科室之间、教师之间的关系,创造一个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信息化建设良好氛围。

在2009年工作要点中将加强信息化队伍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加以建设,意在提高信息化建设基础,加强全员信息化素养,主要分3个层面进行:

第一层面:校领导和全体中层领导干部,每年举办1-2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理念的讲座。

第二个层面:各部兼职信息员,每学期进行1-2次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

第三个层面:信息化办公室工作人员,采用自主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学习培训,安排中期检查,开展学习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其中一些具体的安排如下:

对部分制作课件仍觉困难的教师进行继续培训,力求使我校40周岁以下教师人人会做ppt和flash课件。保证全校教师人人会上整合课,凸现信息化特色,确立我校信息化的整体优势和领先水平。然后要求每位教师上交一个高质量课件充实资源库。在青年教师中形成赶、学、比的精神,充分挖掘一批有潜力的新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2、推进校校通平台的使用

2009年我校将在全面启动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扎实做好校校通平台的使用与推广工作。下个学年将细化项目分管人员,熟悉项目操作流程,更加充分合理运用好平台。

3、充分利用好现有电教资料

为配合区电教馆将电教工作实到实处,下个学年学校将利用现有的设备,将现有的电教资料适时合理地运用起来,使其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还将积极培训教师,学会下载、整合、使用远教资源,尽快掌握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正确操作及安全注意事项。督促专业人员负责管理电教资料,并按要求填写、整理有关的归档资料。

4、有序开展、落实信息化常规工作

(1)加强各部门主页的建设

学校主页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学校信息化工作开展好坏的最基本标准之一,也是学校信息化工作具体的落脚点,关系到学校信息化的形象。目前有些主页内容长时间未更新,页面缺少内容,特别是教师个人博客。下学年将进一步加强对主页的建设与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加快网页更新力度,提高各部门主页质量要求。对原各部门的主页进行全面检查,提出书面整改意见,限期进行更新及改进。

(2)为再次迎接省里优秀网站的评比做准备,适当调整学校主页设置;积极提交学校教育教学新闻信息,每月向宣传中心提交的信息量不少于1条。

(3)落实学校信息化基本要求:

A、45周岁以下教博客管理:每学期发表文章不少于6篇,其中自己创作的文章不少于3篇。(创作文章包括参加各类讲座、听课等教研活动后的心得体会、教育教学论文等)。

B、40周岁以下的教师于暑假中、下学期开学前上交一个高质量的网络课件。

C、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信息技术比赛。

D、教师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不得缺席。

篇(10)

一 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情况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受到高度关注。201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重点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环境、有效提高职业教育实践的教学水平、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培养。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也明确写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和推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实现全国职业院校宽带网络校校通”等。

在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主要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主要业务。包括校园门户网、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人事系统、科研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在改善提高对师生员工的服务水平质量、提高图书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帮助教师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的教学科研信息、帮助学生和教师方便快捷地获得学习与教学资源、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和资源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与学习交流空间、加强学校各类基础数据的搜集管理、提高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和科研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当前和今后校园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信息化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全面实现教学过程科学化、教学方法现代化以及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其中,教育资源管理平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建立或者正在计划建立,调查数据显示,已经建有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高职院校大约占总体比例的六成,目前还没有建立的,但已经有该项计划的高校大约占三成。与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情况相比,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供学生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科研信息化对科研的支持目前仅仅停留在科研信息、科研项目管理层面,对科研服务的信息化支持还是很薄弱的,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立了科研项目的协作交流平台。

在校园网络基础平台建设方面,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已经连接了互联网,可控可管、可信任、高带宽的校园网络环境大部分已经基本具备。

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开放共享方面,高职院校都普遍非常重视,国内开展了大量的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和国内外视频公开课建设,普及开放共享视频教育资源。当前,高职院校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分布情况主要是: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名师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等,其中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所占比例最高,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视频资源都实现了对社会公众的开放共享。

评估和审核工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体系方面,近半高职院校已经对自主开发建设的教育信息化资源进行评估和审核,这一工作的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推广。高职院校评估和审核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的方式主要包括:立项结题方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大奖赛评优方式评价、专家团队方式评价、社会和师生用户评价等。

二 国内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信息水平的发展,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上升,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不难看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遇到的瓶颈依然是资金问题、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政策与保障措施问题,这些都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二,信息化应用正在逐渐普及,硬件方面逐步完善和成熟,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上升,涉及软件方面的应用类型不断增多,软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应用较好,但是,基础应用仍然存在“重硬轻软”现象,对于学校的核心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信息化的支持度仍需要继续加强和提高。同时,由于宽带有限,各高职院校正在面临网络、服务器、软件等升级的压力。

第三,目前学校信息化的驱动首先来自于教学要求。涉及教务系统、学生管理服务系统、数字图书资源利用的应用较多,而在行政、科研、人事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其实际应用效果仍低于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需求,在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多科研协作机会、帮助学校师生更好地适应外部变化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要少一些。

第四,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和微信平台在高职院校学生和老师中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与此类情况相比,针对这些智能终端的教育信息资源应用还相对滞后,这也反映出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当前不断发展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的水平不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

第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的评估和审核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专项研究,并最终形成标准统一、可有效推广使用的评价体系。

三 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也为了有效利用不断出现的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构建实用、高效、先进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我们还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解决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关键是要有效地解决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政策与保障措施问题,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评价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和水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化是必然趋势,对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用为主。高职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总体规划,在制订总体规划时应考虑各个职能部门、各个二级学院系部、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制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编制。分步实施是指根据各个高职院校规模、经济情况、发展特色类型等,确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硬件环境建设类型,选配与之相匹配、满足实际需要的应用软件,逐步实施。鼓励教学应用、实用为主、以用促建,避免出现资源浪费。

第三,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实现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的突破,建设一批智慧化应用系统,与时俱进,有效利用最新智能手机、智能终端和微信平台,建设支撑高职院校发展的智能人事管理系统或教师发展中心平台、智能学生管理系统、智能教学系统、智能科研系统和智能后勤系统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智能优势,提高项目教学、实习实训、案例分析、学生人事、科研、财务管理等的信息化智能水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支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顶岗实习,建成能有效支撑学生、教师自主学习工作的智能数字化校园环境。

上一篇: 信息技术调查报告 下一篇: 申请检察院抗诉申请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