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08:54: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门诊针推科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
护理管理;多科协作;优质护理服务;护理流程
CT增强扫描是CT扫描检查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影像诊断领域中广泛应用,它可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在CT增强扫描前需做造影剂即碘过敏实验,然后再到CT室快速推注造影剂行CT增强扫描。来我院门诊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常因门诊流程繁复、医生开具医嘱单不符合规范等而致患者往返多次,加上候诊环节多、检查处置取药排队时间长造成患者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查,从而引起患者的不满,造成患者满意度下降,同时也影响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了探讨一种简便快捷、同时让患者满意的方法,我院门诊输液室与放射科、药房多科协作,共同于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为门诊CT增强扫描前患者制定并提供全程无缝隙护理流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4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行CT增强扫描检查的门诊患者23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性126例,女性104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4.81岁;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行CT增强扫描的门诊患者242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38例,女性104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56.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优化前护理流程2014年5月前在我院门诊行CT增强扫描,患者在熟悉医院环境、充分了解就诊环节的前提下。2)优化后护理流程2014年5月后在我院门诊行CT增强扫描。
1.3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率、流程完成时间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PEMS3.1中文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CT增强扫描前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后,观察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率明显降低,流程完成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流程优化后造影剂外渗率显著降低,由过去的5.37%下降至1.30%
流程优化前推注造影剂是由放射科护士进行静脉穿刺,使用的是蝶形头皮针。由于放射科护士静脉穿刺操作能力偏弱,机房操作环境欠佳,加上患者多、穿刺时间紧张而心理压力大;使用蝶形针穿刺,固定技术不到位;无法选择条件好的血管,因条件好的血管被输液室护士做碘过敏试验时已穿刺;再加上蝶形针为钢针,在推注造影剂时,常常由于高压快速注入高渗透压造影剂、患者不适及紧张心理引起肢体移动等各种因素导致造影剂渗漏[1],造成CT增强扫描检查失败,需要重新进行静脉穿刺和推注造影剂。有的还由于造影剂渗漏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巨大痛苦[2]。流程优化后,输液室安排专人进行静脉穿刺,操作者经过静脉留置针岗前培训,且操作成功率达99%方可上岗,有专门的操作台;多选择粗、直且弹性好的肘部血管,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及贵要静脉,尽量不选择近日穿刺过的血管[2];使用放射科提供的专门用于CT检查的留置针;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对静脉留置针穿刺及CT增强扫描检查的紧张恐惧心理。由于有效避免了上述各种不利因素,加上静脉留置针的结构特点及独特性能[1],所以很少发生渗漏。渗漏的患者多由于肘部静脉难以穿刺而选择腕部或手背静脉,或软管送入太浅而渗漏。所以在输液室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护士进行专业的留置针穿刺,可以大大降低造影剂外渗率。
3.2流程优化后患者就诊及检查时间明显缩短,由101min左右降为56min左右
流程优化前由于有些专家门诊医生对门诊诊疗环节及电脑操作不熟悉,开具的护理治疗医嘱单常常不规范或药物未开,导致患者往返于医生诊疗处与输液室之间。多次排队和等候,加上两处多不在一个楼层,也增加了爬楼或等电梯的次数,所以仅从医生处就诊到打印出正确的治疗单就需花费不少时间,有的不熟悉环境或者体弱无陪伴的患者则需花费更多的时间,有的超过1h。药房也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虽然我院门诊药房取药窗口多且效率高,也需花费10min左右。CT室行蝶形针静脉穿刺需花费8~12min,若发生造影剂渗漏还需重新穿刺,则需更多时间。由于流程繁复,所需时间长,有的患者常常由于时间耽误而当天无法完成检查。流程优化后,由于医生不需开具护理治疗医嘱单,也无需先到输液室打印治疗单,不需要患者交费取药,由放射科集中到药房领取药物后送到门诊输液室。患者的碘过敏试验和造影剂推注的两次穿刺合二为一,还省去了在各诊疗处之间多次的往返及多次的排队等候,所以大大节省了时间。加上患者带着穿刺好的静脉留置针到CT室检查及CT增强扫描一次性成功率的提高,为CT室节省了很多时间,间接为患者节约了时间。医生当天开具的CT增强扫描患者,只要患者身体符合CT增强扫描前的要求,均可以在当时当日完成检查。
3.3流程优化后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由过去的78.93%上升至97.39%
流程优化前由于门诊流程繁复和患者或家属对流程不熟悉、医生开具医嘱单不符合规范而致患者往返多次,加上候诊环节多、检查处置取药排队时间长等,患者或家属由于奔波劳累而非常不满,到输液室做碘皮试时已是满腹抱怨,常常为一点小事与护士争吵,从而引发护患矛盾,造成患者满意度下降。流程优化后,由于流程减少,患者的候诊、排队及往返次数减少,能当时当日完成检查,扫描一次性成功率提高,造影剂渗漏率降低。且只需一次穿刺,也保护了血管,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所以患者满意度显著上升。门诊是医院的最前沿,是接待患者的首站,是患者感受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渠道。以前由于门诊就诊流程的繁复及其它各种原因[3],导致来门诊做CT增强扫描的患者常常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产生质疑。经过多科协作,对门诊CT增强扫描前患者的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后,医生的工作量减轻,患者的就诊流程减少并避免了再次穿刺的痛苦,输液室护士的工作环节减少,放射科也由于渗漏率降低而工作效率上升。无论是患者、医生、护士,放射科、输液室都非常满意,达到了多赢的效果,诠释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并为医院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
作者:陈志萍 李玉肖 邓琳 单位:长江大学荆州临床医学院 荆州市中心医院输液室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护理干预;静脉留置针;并发症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venous indwelling needle;complications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328-02
0 引言
耐受力低以及反应性强是小儿具有的心里特点,由于控制自身情感以及疼痛的受力较弱,因此,对于任何形式的护理操作都十分恐惧,针对输液治疗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而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1]。通过使用护理措施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即为护理干预。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又称套管针,是目前临床输液的主要工具。由于静脉留置针能够减少患儿由于反复静脉穿刺造成的痛苦和恐惧,从而不仅减轻了家长的焦躁情绪,还有利于临床用药以及抢救危重患者,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留置针在门诊儿童输液室的应用也较为普遍,使用留置针的优点在于减少了患儿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减少了液体外渗,保护了血管,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而且还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由于门诊病人流动性大,留置针护理干预差,导致静脉炎、导管堵塞、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增加了重新穿刺而造成的痛苦,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延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有效预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为患儿服务的质量。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4月对14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采取各种护理干预,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患者情况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随机选择血管进行常规的操作。
试验组:①护理人员的准备:在操作前用肥皂流动水“七步洗手法”洗手,戴口罩,可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感染机会。②穿刺针的选择:选择24G的型号留置针,使用前检查质量及有效期。③穿刺静脉的选择: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避开关节的血管。如额静脉、颞静脉、手背静脉、大隐静脉、足背静脉等。另外患皮肤病及皮肤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④穿刺方法:在穿刺点近心端10cm处扎止血带,用消毒液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8cm*8cm,待干,取出留置针,除去护针帽,松动针芯,将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排气,针头斜面向上,以15°~30°角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至5°~10°再进针0.2cm,将针芯后撤0.2cm~0.3cm,将导管和针芯一起全部送入血管,松止血带及调节器,待液体滴入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再完全退出针芯。配合技巧:遇有穿刺困难者可由两人配合,在穿刺见回血后一人进套管退针芯,一人固定(绷紧)穿刺血管上方皮肤,可减少血管滑动及穿刺的阻力,避免套管打折,提高穿刺成功率。
⑤贴膜选择与方法:贴膜选择具有粘贴牢固、无刺激等特点的贴膜,能够密闭式地固定留置针针体末端并保持尾部外露,减少牵拉、滑动等机械性摩擦刺激;可视性观察针口,早期避免液体外渗出血、局部肿胀等。留置针贴膜的应用大大满足了临床留置针输液的需求,增加了患者的安全舒适感,因而受到患者的欢迎。九步固定法为:撕开敷贴-单手持膜-穿刺点对准敷贴中央-塑形-按压-撕除边框,边撕边按-记录时间-小人标签固定在针柄-高举平台法固定留置针延长管,肝素帽的位置高于穿刺点[2]。方法得当,固定稳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使所有接受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能感到安全和舒适,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效率。
⑥妥善固定:选用自粘性弹力绷带一块(绷带长度根据患儿头部、手部、脚步轴径截取),一般以包裹患儿整个手部1周后重叠4—5cm长度为宜,使其松紧适宜。自动粘合,将整个留置针固定。留置针透明管在弹力绷带外层固定,以免肝素帽压迫局部皮肤致淤血坏死。
手背静脉穿刺固定法:在弹力绷带一端剪成菱形的洞口(洞口与患儿大拇指大小合适),将大拇指套上。包裹患儿手部1周后,在弹力绷带另一端再剪成菱形的洞口,再次将大拇指套上(洞口与患儿大拇指大小合适),弹力绷带固定着力点在大拇指,在拇指关节及腕关节活动时弹力绷带可牢固不移位、不卷边、不滑脱,将针头牢牢固定于血管中。
⑦正压封管法,即输液完毕时,将装有5ml封管液的注射器的针头插入留置针内推注封管液1-2ml时,边推封管液一边退针头(推液速度>拔针速度),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趋于平衡,使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内,防止回血现象,保持正压封管。
⑧健康教育:1)患儿: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增加患儿对护士的依从性,减少患儿强烈反抗,使其更愿意接受、倾听、配合[3]。2)家长:告知患儿家长置管的优点,以取得配合;告知常见的并发症,提高家长对留置针的认识。留置针输液的家庭管理要点因是门诊输液患儿,护士不能对留置针进行24h的观察和护理,带管回家期间只有家长配合,做好家长的家庭护理健康宣教工作尤为重要,做好对家长的宣教,教会家长检查留置部位的方法,讲解保护套管针的方法。目的是提高患儿家长的留置针安全保护的意识。发放宣教单提高了留置针的安全性,减少了因错误护理引起的并发症,避免了患儿家长的投诉,便于家长做好居家护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2 结果
3 讨论
护理干预可以延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有效预防静脉留置并发症的发生,可以保护血管,减轻患儿的痛苦,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家长的满意度,同时也减少了因此引发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临床资料
40例均为我科门诊收治病人,男12例,女28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4年。主要症状为膝关节疼痛、酸困、活动受限,下蹲或久坐起立时困难,上下楼梯疼痛加重,膝关节局部压痛明显,部分病人关节变形或肿大。均摄X线片,确诊为膝关节骨质增生。其中单侧24例,双侧16例。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取穴:阿是穴、膝眼、鹤顶、足三里、阳陵泉、阴谷、太溪。方法:上述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快速刺入穴位,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在留针期间,配合艾条温和灸上述穴位,至皮肤潮红为度。
2.2 推按运经仪治疗取针后选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交流开发中心监制,北京宏波自动化控制设备厂生产的HD98VA型推按运经仪。将运经仪接通电源,按下清零键,把输出端电极片在温水中浸湿后,放置在压痛明显的穴位上,并缚紧在穴位上,然后启动输出开关,选用循环程序,调整输出脉冲电波,以感觉舒适为宜。频率选用Ⅰ档、Ⅱ档交替,治疗30分钟。2.3 疗程上述方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开始第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局部无压痛,膝关节活动自如,随访6个月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疼痛明显减轻,局部压痛不明显,偶因行走过劳而引发,但较前轻。好转:临床症状改善,疼痛缓解,局部压痛减轻,但遇劳而发。无效:经治2个疗程,症状无明显改善,局部压痛同前。3.2 治疗结果本组40例病人,经治1~2个疗程,治愈13例(32.5%);显效22例(55.0%);好转4例(10.0%);无效1例(2.5%)。有效率97.5%。
4 典型病例
刘××,男,63岁,1997年10月16日初诊。自述:右侧膝关节经常疼痛3年。走路多时加重,每次发作,都自行在家中使用红外线灯治疗后疼痛缓解,此次又因持重物行走而引发,当时因疼痛难忍即在附近诊所针刺治疗3次,效果不显而来我科就诊。经检查见右侧膝关节肿胀,局部压痛明显,右足不能着地,关节活动疼痛加重,经拍摄X线片,确诊为右侧膝关节骨质增生。即行本法治疗2次后,疼痛明显减轻,即可下地行走。又治3次,疼痛消失,关节局部肿胀减轻,局部压痛不明显。为巩固疗效,又治疗5次,临床症状消失,局部无压痛,膝关节活动自如。嘱其勿过度劳累,慎持重物。6月后随访无复发。
【中图分类号】R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221-01
链霉素是治疗结核病的一线药物,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中肺结核病人的治疗方案要求,肌肉注射链霉素主要用于结核病患者前2个月的强化治疗[1]。患者因注射的时间较长,局部易产生硬结导致药物吸收不良;同时,由于患者不理解规律治疗的重要性,常常由于长时间肌肉注射链霉素难以接受而出现间歇用药乃至停药,从而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治愈率。本文对在临床治疗中的92例需肌注链霉素的肺结核患者进行分组,分别采取不同的进针深度,并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时段、不同特点,反复多次进行讲解宣教,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全部研究病例来自广州市胸科医院二门诊2012年1月―2013年1月登记在册,进行督导化疗管理的92例需肌注链霉素的肺结核患者。
1.2 病例情况:研究病例中男性65例,女性27例;年龄16~66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5例,高中21例,大专及以上6例;职业:干部9例,工人25例,外来务工者58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 方法
1.3.1 病例分组:将患者按病例登记的序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52例,对照组40例。同时,两组患者均建立有关的信息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和临床资料,全部研究病例均自愿参加本研究。
1.3.2 链霉素注射方法:遵医嘱使用政府发放的免费硫酸链霉素0.75g加入2.5ml注射用水制成混合液,采用5ml注射器进行肌注。两组患者均遵守注射原则,选择臀大肌,避开局部大神经、大血管、瘢痕、皮肤硬结处进针。对照组患者采用垂直进针,进针的深度为针梗的2/3长度,抽吸无回血,常规推注药液完毕拔针观察。研究组患者在操作中根据患者臀部皮肤脂肪的厚度实施不同的进针深度,体型偏瘦的患者进针深度为针梗的1/2~2/3长度,体型肥胖的患者进针深度为针梗的2/3~针梗全部。边推注药液边进行宣教,推注完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口至无药液外渗为止,并提醒其下次来进行注射的时间。
1.3.3 健康教育的方法:两组患者在注射链霉素前均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教育内容包括:规律治疗的重要性,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副反应等。研究组患者除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外,并在每次的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和疾病的发展阶段分别进行宣教。
1.3.4 统计学方法:全部资料采用Epidatd 3.1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以P
2 结果
2.1 研究组52例患者遵医嘱肌注链霉素治疗2个月 过程中中断治疗6例,治疗中断率11.5%,有较强疼痛反应感8例,较强疼痛反应感率15.4%;对照组40例患者遵医嘱治疗2个月 过程中中断治疗15例,治疗中断率37.5%,有较强疼痛反应感16例,较强疼痛反应感率40.0%。对照组患者2个月治疗 过程中中断治疗率和较强疼痛反应感明显高于研究组,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5 p
3 讨论
3.1 肌肉注射是临床上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臀部肌肉较厚,避开大神经、大血管、瘢痕、硬结、发炎、皮肤病及旧针口的部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大肥胖的人越来越多,臀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日趋增厚,臀大肌注射的深度标准已不能适用于目前的临床应用实际[2]。曾有报导,如果药液注入皮下脂肪层会造成皮下脂肪层血液供应差,药液较长时间停留在脂肪层内,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容易形成硬结,造成注射阻力增加,给患者带来疼痛感,从而影响患者的坚持使用率。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病例注射硫酸链霉素治疗过程中中断治疗率和较强疼痛反应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5 p
3.2 肺结核的治疗是一个慢性过程,健康教育在结核病的临床治疗管理中的作用是明显的、有效的,也是切实做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关键[3]。与患者建立好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开展健康教育的前提,利用患者隔天来肌注链霉素的时间抓住关键,从浅到深反复多次进行宣教,使患者逐步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及预防的全过程,并经常用电话、发信息等与患者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增加患者的信任度与合作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结核病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急性腰扭伤属中医伤筋范畴,因强力负重,引起腰部肌肉强烈收缩,使筋膜、肌肉、韧带发生损伤;或因劳动时姿势不佳,而使腰肌、小关节、韧带之间在用力时平衡失调,而使部分肌肉韧带因超负荷而造成损伤。也可发生在咳嗽、喷嚏、哈欠、伸腰时扭伤,称腰闪,这是因动作不协调造成某些组织损伤。笔者运用三环疗法(穴封、推拿、拔罐),治疗154例病人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54例中男98例,女56例;最小20岁,最大57岁,平均38岁,其中小于30岁40例,30~50岁89例,50岁以上25例;工人83人,农民37人,干部25人,学生9人。
2 方法
2.1 穴封
2.1.1 取穴:阿是穴,即压痛点。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每次选取2~4穴。
2.1.2 用药:2%利多卡因注射液5ml,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等混合。
2.1.3 操作:皮肤常规消毒,10毫升注射器1付,封闭针头一个(5号齿科针头)。在选取穴位上(压痛点)直刺快速进针,待有针感时(酸、麻、重、胀);快速推注,每穴2~5ml。如只取一个穴点(压痛点),注射药液时需在痛点上、下、左、右,中5个方向推注药水,针拔出后需用药棉在针眼揿片刻。
2.2 推拿
2.2.1 取穴:肾俞、命门、上、次、环跳、委中等穴(详见针灸、推拿挂图)。
2.2.2 手法:以按、摩、推、拿、提筋等手法为主;点穴必须得气(酸、麻、重、胀)。
2.2.3 操作:以患压力重点,上下作诱导;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先轻后重,先慢后快。患者俯卧,头、胸、腹、膝、踝加垫,使患者肌肉放松,术者立于一侧。在阿是穴(压痛点)先摩后揉,使之渐渐发热(加速药物渗透);然后在腰、臀、骶部及两腿膀胱经循行部位上施行推、摩、拿、压、揉等手法,再点按上述穴位,最后以拍打放松结束。每次操作20分钟。
2.3 拔罐
2.3.1 准备:特大号玻璃火罐若干只,95%酒精小许。
资料与方法
2007年5月~2008年10月在我院门诊做葡萄糖酸钙暗示治疗的癔症患者125例,共500次,每例1~7次,平均4次每例,每日或隔日1次;男14例,女111例,年龄17~70岁,平均36.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2例,初中及以上23例;无任何心脏器质性疾病及过敏史,静注前常规心电图、胸透检查正常;病种为癔症,符合CCMD-3诊断标准;空腹病人嘱其进食后再静注。
静注前准备: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特别是首发背景,关心同情患者,理解其痛苦的内心体验,建立良好信任的医患关系。针对患者感觉异常或缺失、运动障碍,如疼痛、麻木、失音、失明、耳聋、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肢体瘫痪、肢体震颤等症状,向患者解释他的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并无器质性病变,此药为特效药,能发热,效果好,用药后可使失去的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使患者对治疗产生高度的信心和迫切治愈要求。 静注:静注由两人协作完成。静注前后测血压、脉搏,静注时两人同时分别静注及测脉搏。护士抽取10%葡萄糖酸钙10ml×1支,5.5号头皮针。选择手背静脉,扎压脉带,消毒穿刺见回血后松压脉带,静注开始计时,静注完所有药物至拔针前为静注时间,时间为1分钟。静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变化,详细询问患者自觉症状,同时进行语言暗示强化。使患者相信在治疗的帮助下,失去的功能正在恢复…已在恢复…已完全恢复,并进一步鼓励患者进行相应的功能活动。在静注过程中当咽喉部发热时告诉患者药物正在起效,嘱患者向外哈气;若有恶心,可适当减慢推速;若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让患者平卧,喝杯温开水,症状会很快缓解,必要时做心电图检查;若出现血压下降脉细弱,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抢救准备。用药前备好抢救药品、物品。如阿托品等。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静注后测血压、脉搏,严密观察患者反应。静注后反应除发热外,其他有恶心、口干、头晕、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呕吐等。门诊留观1小时,记录上述反应情况。头晕以患者主观感受为主,若有胸闷不适可做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心律失常。1次静注后不管发热感觉强弱,无论1个或多个部位发热,均视为发热1次;1次静注后不管其他反应有几项,均视为其他反应1次。
数据处理: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500次静注后发热480次,发热率为96%;112例有效,有效率为89.6%;恶心、口干、头晕、胸闷不适等其他反应50次,发生率为10%;血压变化5~10分钟P<0.01或P<0.05,但无临床实际意义;静注后脉搏逐渐减少,4分钟平均降至最底,须严密观察,之后逐渐增多,静注后15分钟基本恢复,20分钟完全恢复正常。静注后血压、脉搏变化与静注前比较,P<0.01,P<0.05。
静脉留置针现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它的使用既避免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重复穿刺的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医患双方的一致认可。但门诊使用留置针不同于住院部,门诊病人做完治疗会带针回家,不利于护理人员对留置针的观察;小儿使用留置针不同于成人,小儿缺乏控制力和分辨力。因此门诊患儿是一个特殊的使用留置针的群体,重视其使用留置针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院是二级乙等医院,现将我院门诊小儿使用静脉留置针不安全原因进行分析及采取的防范对策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穿刺失败
原因分析。(1)患儿家属多、场面嘈杂、以及家属过高的期望值,将给操作者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使护士不能沉着冷静进行操作,易导致穿刺失败。(2)患儿因为恐惧不配合、助手固定头部或是肢体方法不当,导致穿刺针偏离血管或是针在血管里晃动将血管刺破。(3)血管较细或是患儿体质偏胖,血管显露不清,导致血管捅破或是不能刺中血管。(4)穿刺速度过快过猛或是穿刺角度没有把握好,导致退针回血。(5)穿刺见回血就退针芯,导管还未进入血管,此时送管因管较柔软不能克服一定的阻力打折,导致导管不能进入血管。
1.1对策。(1)小儿输液应在专设的操作室进行,并配有专用的操作台。在为小儿穿刺时请家长到室外等候,操作完成后,才让家属进入。若只有护士一人值班,可留家属一人当助手协助护士。以便为操作者提供一个操作安全、方便、无干扰的操作环境,使操作者能全神贯注进行穿刺,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2)护士亲切的微笑,温柔的话语能有效的安抚患儿。操作者位于患儿头部上方,助手俯与患儿身体上方,腹部压住患儿下肢,双前臂压住患儿双肩,双手固定住头部两侧。(3)选择的血管要尽量选择柔软、直、有弹性、易于触及、充盈良好,避开关节部位的血管[2]。对肥胖患儿穿刺前可在穿刺部位进行揉搓、穿刺时左手食指在血管前方向下按压以阻断血流,使血管显现,拇指在穿刺点后方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柄以15°~30°直刺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再进针约2mm,操作者右手持蝶翼向后退针芯,同时左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这样一退一进,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内,送管要及时,动作要轻、稳。(4)应根据患儿不同年龄及病情选择相应型号的静脉留置针,婴幼儿一般选用套管较细的24G,而手术及较大年龄的患儿可选用24G、22G的留置针[2]。
2 导 管 脱 出
2.1 原因分析。(1)在有毛发的部位进行穿刺时,毛发未剃干净或是剃出的范围不够,敷贴不能紧密将导管粘贴在皮肤上,导致导管滑出。(2)固定方法不当,未充分考虑患儿“好动”的特性。敷贴胶布松动,导管脱出。(3)穿刺部位靠近关节,经常活动容易使导管脱出。(4)患儿无意识将套管拔出。
2.2 对策。(1)穿刺部位有毛发时,一定要剃干净,范围要宽,至少超出留置针敷贴1cm左右这样才能保证敷贴能牢固粘贴在皮肤上。(2)小儿好动,固定留置针的胶布容易松脱,出现脱管,影响了留置时间。在小儿头部留置时,在留置针的悬空处用少量棉花铺垫后用3M膜固定,再用5号弹力网套,套进患儿头部,能有效的延长留置时间,由于弹力网套的弹性及透气性能好,不会给患儿带来不适[3]。无头套时可以先用3M膜固定,在用长胶布绕头一周,最后用宽纱布完全覆盖留置针,用中长胶布固定。在四肢留置时,在留置针悬空处垫少量棉花后固定,可给患儿小手戴上棉质手套,脚部穿松紧适度的袜子,也可用纱布包裹。有报到在四肢留置时采用海绵代替夹板固定四肢静脉留置针,使肢体活动时顺应性好,避免夹板固定时顺应性差压迫局部影响血液循环而出现局部水肿、脱管及夹板误伤肢体,影响留置[4]。(3)告知家长看护好患儿,发现患儿有拔管的行为时,及时制止。
3导管堵塞
3.1 原因分析。(1)由于患儿处于高热或是脱水状态,血液浓缩、粘稠。如果动作迟缓容易造成导管被血凝快堵塞。表现为套管针在血管内但无回血或是导管内虽有回血但打开输液器开关但液体不滴。(2)输液完毕封管不当:包括封管液的配制,及封管的方法。(3)穿刺部位经常活动,较多的血流进导管,增加了堵管的风险。(4)凝血机制异常,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3.2 对策。(1)加强留置针穿刺技术的培训,提高“一针见血”命中率,避免留置针反复在肌肉里穿刺,导致留置针针尖斜面被血凝块堵塞的现象发生。(2)操作应熟练,迅捷。穿刺成功后应及时开放输液器开关,输液器挂适当的高度保持一定的液体压力。(3)封管液可用生理盐水或是稀释后的肝素钠溶液。有研究表明,生理盐水可以替代肝素盐水作为封管液。因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钠水平衡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将生理盐水充于留置针内可防止血栓形成,且无需配液,方法简单,尤其适应于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和肝肾功能不全等不宜应用肝素的病人,生理盐水推注量为3~5ml。血液处于高凝时用生理盐水不足以抗凝,所以应根据病情,适当选用肝素盐水2ml封管,提高留置效果。肝素的安全有效的量化指标,以新生儿0.5 U/ml,3岁1 U/ml~5 U/ml,7岁5 U/ml,14岁5 U/ml~12.5 U/ml较适宜[5]。(4)固定留置针时,肝素帽端固定于穿刺点的上方、适当限制穿刺部位的活动、尽量减少患儿哭闹,以减少血液回流至导管。(5)封管时只将针的斜面插入肝素帽内即可缓慢推注封管液,在还剩0.5ml时,边推边拔针使其充满整个导管腔,达到正压封管的目的。
4穿刺部位感染
4.1原因分析。(1)操作者未重视手的卫生,洗手不彻底。(2)穿刺部位皮肤消毒范围不够,消毒方法不正确。(3)对穿刺针眼的保护不到位。
4.2 对策。(1)操作前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洗手的依从性差,无水洗手液则符合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的建议,适应临床的实际需求[6]。。但如果手部皮肤有可见性的污染时,还是必须用皂液和流动随洗手。(2)以穿刺点为圆心用安尔碘棉签类似画同心圆的方式顺时针方向消毒,消毒面积为8cmX8cm。(3)向患儿家属详细交待:留置针处不能进水,应随时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导管脱出时不能直接用手按压针眼处,需使用无菌棉签按压,在没有棉签的情况下,可以避开针眼用手指在针眼的上方约0.1cm 处按压达到止血的目的。
5 静脉炎
5.1原因分析。(1)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血管选择不当。(3)留置针选择不当。(4)输入刺激性药物或高浓度液体后未及时冲管。(5)留置时间过长。
5.2对策。(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彻底消毒皮肤。(2)选择的血管要柔软、直、有弹性、易于触及、充盈良好,避开关节部位。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静脉瓣较多、液体和药物滞留下肢静脉的时间长,下肢静脉穿刺静脉炎发生率高。(3)不影响输注速度的前提下,选用留置针以细、短为宜,因相对较小的静脉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可减少机械摩擦及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7]。(4)输入刺激或是高浓度的药物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再进行封管。(5),按照静脉留置针产品说明书的建议,留置时间为3 d~5 d,有研究表明小儿静脉留置针在外周浅表静脉中留置时间7天内细菌生长少,感染几率小,因此小儿静脉留置针在外周浅表静脉中留置时间以7天之内最为合适。
总之,为保证门诊小儿使用留置针的安全,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需要医护人员及家属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医护人员要具备娴熟穿刺技术,严格的无菌观念、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态度,擅于总结经验吸取新知识。耐心细致地对家属进行口头和书面的告知,包括留置针使用存在的客观问题,以及带管回家时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和家长签定《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告知书》一式两份,一份交家长保管,一份由医院作资料保存。另一方面,家长要配合好医护人员作好患儿的看护工作,细心听取医护人员交代的相关事项,并认真阅读《小儿静脉留置针使用告知书》。
参考文献:
[1] BD公司.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手册
[2] 姚艳,槐宇,薛菲.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5182519.
[3] 黄文,朱建宏.患儿头皮静脉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及应用[J]护理杂志.2006.6(9):52
[4] 张惠娣.新生儿四肢静脉留置针两种固定方法效果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1B):87.
[5] 饶庆华,元凤,李宝丽,等.小儿浅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相关问题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329331.
[6] 李莉,马世玉.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与体会[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1(5):443444.
葡萄糖酸钙临床广泛应用于皮肤过敏性疾病、低钙抽搐、镁中毒、氟中毒的解救,以及产程中宫缩乏力及产后出血[1][2][3]等。一般要求稀释后缓慢静注或静滴(4)(5)。而精神科多用于癔症、躯体形式障碍的暗示治疗(6),切多快速静注,因为快速静注会引起全身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发热反应,精神科正是利用发热反应暗示病人。2007年6月-2008年2月本人对400次葡萄糖酸钙快速静注后的反应进行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07年6月―2008年2月在我院门诊做葡萄糖酸钙暗示治疗的病人125人共400次,每人1-7次,平均每人3.2次,每日或隔日一次;男21人,女104人,年龄16-70岁,平均35岁;无任何心脏器质性疾病,静注前常规做心电图,胸部透视检查均正常;病种为癔症112人,躯体形式障碍13人,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9人,初中及以上26人;空腹病人嘱其进食后再静注。分组方法:将400次葡萄糖酸钙注时间随机分为1min、1.5min、2min、3min(既1min组、1.5min组、2min组、3min组)各100次。分组后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病人端坐于操作者对面,中间放一桌子。护士抽取10%葡萄糖酸钙10ml×1支,5.5号头皮针。选择手背静脉,扎压脉带,消毒穿刺见回血后松压脉带,静注开始计时,静注完所药物至拔针前为静注时间。静注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变化,详细询问病人自觉症状,同时进行语言暗示强化。使病人相信在治疗的帮助下,失去的功能正在恢复…已在恢复…已完全恢复,并进一步鼓励病人进行相应的功能活动。在静注过程中当咽喉部发热时告诉病人药物正在起效,嘱病人向外哈气;若有恶心,可适当减慢推速;若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出冷汗,让病人平卧,喝杯温开水,症状会很快缓解,必要时做心电图检查;若出现血压下降脉细弱,可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做好抢救准备。用药前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如阿托品等。
2 结果
表1 不同时间内葡萄糖酸钙快速静注后反应情况
注:其它不适为口干、恶心、头晕、胸部不适。
从表1 看出葡萄糖酸钙静注时间越短发热率越高,同时其它不适也升高。
表2 不同时间内葡萄糖酸钙快速静注后全身发热情况详表
注:咽即咽喉部发热,胸即胸部发热,依次类推。
从表2看见的发热部位以咽喉部、胸部、嘴、会、头颈部发热居多,且推注时间越短全身发热率越高。
3 讨论
葡萄糖酸钙在推注过程中最早最多出现的反应是咽喉部、胸部发热,其次是嘴、会阴、头颈部、全身等处发热,时间为半分钟。发热原因可能是血钙浓度突然升高引起皮肤、粘膜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所致5。精神科正是利用其发热暗示病人达到治疗目的。个别病人在推注过程中会出现恶心、口干、头晕、胸部不适,但都在病人能忍受范围。葡萄糖酸钙静注速度越快,时间越短发热率越高,暗示效果越好,同时其他不适如恶心、头晕、胸部不适等发生率随之升高;静注时间越长发热及其他不适,则随之下降。本组病人在严密观察下无一次发生呕吐及心律失常。故若非暗示治疗,建议葡萄糖酸钙缓慢静注或静滴。
参考文献
[1]陈新谦,全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2-463
[2]王秀芹,葡萄糖酸钙在预防产后出血140中作用的探讨.中国社区医师,2008.20:86
[3]魏玉华,孟宪风,朱海尧.产时静推葡萄糖酸钙163例疗效观察.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4,3(2):39
(1)护士方面:低年资、新入科的护士,实习护士,情绪波动、平时工作欠严谨的护士,护理工作的繁忙、琐碎及操作的重复性,也使护理差错的发生几率增多[1]。各项核心制度执行力不够,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输液过程中巡视不够。
(2)医生方面:有的医生书写门诊病历简单,处方字迹潦草难认,药品书写欠规范,个别医生对一些药物的应用缺乏新的了解,不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3)药房方面:药房发药错误,多发或少发药,注射证书写潦草甚至错误。
(4)患者方面:患者有同名同姓,听错姓名;门诊输液病人的年龄跨度大,来自不同的专科;门诊患者有的早期诊断不明,部分患者病情变化快,输液中突然发生病情变化;儿童输液时乱走现象;病人擅自调节滴速,更换座位。
(5)其他:门诊输液室停留时间短,流动性大,护患之间彼此不熟悉;病人来院的时间比较随意,使输液时间分布不均匀,一般高峰时段集中在上午,易出现排队长,等候久,病人不耐烦,造成环境嘈杂、拥挤,加上病人病情复杂,用药种类繁多等,此时护士的工作量大、精神疲劳,也易出现失误[2]。药品种类繁多,药名复杂,同一种药物有商品名、通用名、译名等[3],容易因药名混乱而引起差错。少量输液器、注射器存在质量上隐患,输液袋在运输过程中受损。阴雨天地面潮湿易滑。
2.防范措施
(1)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护士各项制度执行力:使各类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诊治并且不断加强各种制度的落实。①查对制度:凡在输液室治疗的患者必须携带门诊病历和注射证,严禁护士执行口头医嘱。接药护士对医嘱内容不明确或有问题时,应向医生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发现药物错误直接打电话到药房与相关人员核对,若错误属实,请药房人员亲自把药送过来,一方面可以加深印象下次改正,二方面可以防止家属或患者来回走动,产生抱怨和不满情绪,致使医患关系紧张。配药者、输液者以及更换药液者均应签名并注明时间,实行护士双签名制。长期输液病人的注射证经接药者、配药者、输液者三者反复核对后,再返回给病人,防止某个环节核对不严而造成失误。查对病人时,护士不仅要称呼病人的姓名,还应问“请问您叫什么名字”?输液前,输液者再次将输液袋上的姓名出示给病人或家属确认,杜绝"音同字不同"实行双向核对姓名制。②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时,交班护士应向接班护士详细交代患者的医嘱、药物及滴速要求等,保证治疗的连续性。③消毒隔离制度:护士操作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在输液的全过程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一洗手。普通输液与隔离输液严格分开,并且有醒目的指示标记。④巡视制度:每天安排巡视班护士在输液室巡视,对婴幼儿、老年人、特殊用药病人以及诊断尚不明确的患者要加强巡视。严格按要求规范输液滴速,加强观察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或变态反应、输液反应等,尽早正确处理。
(2)更新观念,加强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疗事故处理条理》、《侵权法》,同时建立统一细化的操作规程,指定质量标准以及应急预案。对护理队伍较年轻、服务态度较差、缺乏沟通技巧的人员,特请有经验的老护士言传身教,介绍亲身工作经验,共同学习,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透明度。我院配药室与输液室之间是用透明玻璃隔开,患者及家属可在外面看到护士配药的过程,让病人放心的同时,对护士操作起到一种监督作用。
(3)加强护士技能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加强业务培训,尤其是过硬的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是输液安全的重要保证。我院护理部制定了业务培训计划:每季度进行护理操作演示,考核,科室内经常组织穿刺技巧经验交流、穿刺失败原因分析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培养出一大批头皮静脉穿刺操作能手。
(4)实行输液告知服务,维护病人知情权:在输液入口处以图表的形式上墙公示“输液流程图”。护士主动与患者及患儿家长沟通,根据病情、年龄、药物的作用时间做好解释。
不能擅自调节滴速,告知输液速度及穿刺部位固定的重要性。教育家长在输液过程中不能外出,以免发生药物污染、输液反应及其他意外事件不能及时救治。告知病人当天的输液总瓶数,妥善保管输液号牌以便更换液体,防止错拔,漏输液体。我科自2009年7月实行在输液贴上表明输液总瓶数及该瓶为第几瓶后,漏输、错拔情况基本杜绝。其方法为:“2-1”表示该病人今天输液总数为2瓶,该瓶为第1瓶,“2-2”表示总数为2瓶,该瓶为第2瓶。“3-1”、“3-2”、“3-3”依此类推。拔针时护士一定要先看一下输液贴,确定是最后一瓶(2-2、3-3…)并且病人手上已无号牌时方可拔除。
5.重视药物配伍禁忌:由于部分新药没有纳入配伍禁忌表,医生对某些药物之间已存在配伍禁忌认识不足,这就提醒护士不能机械地执行医嘱, 在为患者进行穿刺前仍应该仔细检查加药后液体的性状[4],更换液体时,注意观察输液管道中有无混浊、变色或絮状物,以防发生意外。我科护士发现头孢曲松与奥硝唑配伍后颜色变红,立即汇报护理部、药剂科,经证实后药剂科书面通知到每个科室,以避其他科室再次发生该现象。
6.实行弹性排班:根据输液高峰季节和高峰时段,合理调配人力,缓解输液高峰时的压力,老中青搭配成不同层次的梯队技术队伍,这在儿童输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自从合理弹性排班以来,基本上满足了输液高峰及儿科季节性多发病患儿的输液需求.
总之,门诊输液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医院的一个窗口。通过输液室一系列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护士的规范操作和职责明确。近年来,输液患者的满意度调查明显提高,减少了护理服务投诉,杜绝了护理纠纷,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护理差错[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2]刘春香,石 娟,陈业芳,等.门诊输液病人的安全管理实践及效果[J].全科护士,2009,7(2):329-330.
晕厥是由于一过性脑缺血导致大脑抑制状态,而出现突然短暂自限性的意识状态和身体失控[1]。是门急诊注射中常发生的一种急症。本文就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监利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因出注射所致晕厥23例,进行临床分析,并探讨其防治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监利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因注射所致晕厥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11~65岁,其中11岁1例,18~45岁20例,65岁1例;静脉注射致致晕厥15例,肌肉注射致晕厥5例,静脉输液致晕厥2例,皮内注射致晕厥1例。
1.2 方法 对注射所致晕厥的所有患者,由专人进行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给药途经、原发病、患者体质及发现晕厥的临床表现和抢救治疗措施等。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因素 药物过敏引起的晕厥是一种严重的变态反应,大多数患者发生在体内注入药物后的数秒至数分钟内或药物皮试过程中,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很多,青霉素最常见,还有先锋、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等。
2.2 针次对晕厥的影响 1月内未接受注射患者的第一次定为首次注射,将病例分为首次注射,再次注射两组。首次注射21例,再次注射2例,两组有显著差异。说明首次注射较再次注射容易发生晕厥,主要是因为患者注射第一针时情绪的紧张程度和对疼痛的敏感程度较高的缘故,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加患者对这种刺激逐渐适应,晕厥的发生率也随之降低[2]。
2.3 个体因素 通过本组观察发现,女性注射易出现晕厥;从年龄看,青中年注射时出现晕厥的多,老年人出现晕厥的少。再者体质差,精神高度紧张者注射也易发生晕厥。
2.4 注射途径的影响 通过本组观察,静脉推注易出现晕厥,肌肉注射其次,静脉输液及皮内注射较少,主要是因为静脉推注药物浓度高,推注时产生胀痛刺激,时间长等因素,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使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血管迷走性晕厥[3]。
2.5 空腹对晕厥的影响 通过本组观察发现,23例中有14例是发生在空腹时注射,主要是因为空腹时体内能量不够,在注射时易引起低血糖,从而产生晕厥。
3 对策
(1)熟悉常用药物的性能:对易引起过敏的药物,要详细询问过敏史,并保证皮试的质量,注射后留观10~20 min,留观期间嘱患者有不适如头晕、呼吸困难及全身瘙痒应立即告诉护士,同时护士亦应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脉搏的变化,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按过敏性休克急救原则处理。(2)改善环境:注射室内保持安静、清洁、空气新鲜、通风良好,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3)熟悉掌握无痛注射技术,动作轻柔,减轻注射疼痛,避免晕厥的发生。(4)对有晕厥史、体质差及精神紧张的患者,应耐心解释,宜取卧位注射。(5)当注射疼痛较剧烈的药物时,在注射前要告知患者,让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推药速度要慢,注射过程中要注射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情,可与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6)避免空腹注射,尽可能的不采取静脉推注的给药途径,一定要静脉推注时,最好卧位注射。(7)及时发现晕厥的前兆症状,及时处理。在注射的过程中,若患者出现面苍白、反应迟钝、自诉头晕、恶心、胸闷,应立即停止注射,将患者平卧、保暖,必要时给氧气吸入,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血压情况,通过查体排除过敏性休克,安慰和一般对症处理,多数患者休息片刻后,症状会得到缓解。
总之,作为第一线工作的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当患者出现静脉、肌肉注射引起的晕厥时,及时正确鉴别和妥善处理,同时,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以配合治疗,减少晕厥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