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2 09:43: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务晋级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是否应制定一份统一的会计准则来规范石油天然气业和其他采掘行业?采掘行业最重要的资产是储量,而储量确认的关键是储量的定义,究竟应该如何定义储量?储量资产计量应以成本为基础还是应以价值为基础?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下应持何种计量概念?储量资产报告中应否报告储量数量和价值,应如何报告?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长期遗留下来而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
2000年11月,改组前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了所属的采掘行业指导委员会(IASC Steering Committee on Extractive Industries)的一份题为《采掘行业问题报告》(Issues Paper: Extractive Industries)的报告,提请对采掘行业财务会计与报告感兴趣的组织和人士进行评论。
在问题报告的前言中,采掘行业指导委员会表明了此报告的目的为:确定采掘业中重要的财务报告问题,评价解决这些问题备选方式的优劣。这是因为采掘业(尤其是石油业)对国际有着巨大,然而,当前采掘行业在财务会计与报告实务方面却存在着巨大差异,使用户在比较采矿和石油企业财务报表或与其他行业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比较时,发生困难,给跨国经营以巨大阻力。为了对采掘行业开发一项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特别关注对采掘行业提供相关和可靠信息的需要,以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能将其作为经济决策的基础。揭示的信息应能使使用者比较不同国家采掘行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行为;揭示的信息亦应能够同非采掘业企业揭示的相似交易的信息进行比较。
整个《问题报告》庞大,除前言、评论邀请信和三个附录外,问题报告包括如下16章。第一章:范围;第二章:上游活动的描述;第三章:储量估计与估价;第四章:生产前活动的历史成本会计概念;第五章:生产前活动与储量的价值基础会计概念;第六章:生产前成本的历史成本会计;第七章:资本化成本的折旧;第八章:废弃与恢复;第九章:与矿物相关的资本化成本的减值-IAS 36的;第十章:收入会计;第十一章:存货的确认与计量;第十二章:风险与成本分担的安排方式;第十三章:矿物财产的购买、销售和废弃;第十四章:专用于采掘行业的财务报表揭示-储量数量与价值;第十五章:专用于采掘行业的财务报表揭示-其他揭示;第十六章:储量确认与揭示的。
二、指导委员会在有关重大问题上的暂行观点
《问题报告》实际上是一份征求意见报告,报告除各种不同观点外,还整理出了149个问题,请求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士和组织给予回答。指导委员会对问题报告中的一些主要问题给出了暂行观点(tentative views)。在许多情况下,指导委员会仅对基本问题给出一个总的回答,但没有将其暂行观点在次要问题中展开。指导委员会强调,还是该项目的早期阶段,它的观点毫无疑问是暂时性的。在进入到该项目的下一个阶段之前,提导委员会将根据收到的评论信,仔细评价这些暂行观点,并确定这些观点是否合适。指导委员会的暂行观点可简略如下:
1. 关于采掘行业财务报告的国际会计准则是需要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应开发一项单独的国际会计准则,其通用准则部分适用于采矿业和石油业,但为了强调行业中的特殊问题,对采矿业或石油业设立单独的要求或指南;准则应限于上游活动(矿物的勘探、开发和生产)。
2. 采掘行业企业的主要财务报表应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而不是以估计的储量价值为基础;指导委员会倾向于采用成功努力概念(successful efforts concept),而不是与其他概念相一致的会计。
3. 储量数量、价值及其变动的信息是采掘行业企业行为的关键指标;储量数量、价值及其变动的信息,应作为补充(辅助)信息加以揭示。
4. 所有取得财产前的预探和勘探成本,都应在发生时作为费用处理;所有直接和临时的财产取得成本应初始确认为一项资产;所有取得(财产)后的勘探和评价成本应初始确认为一项资产,直到确定是否发现了商业可采储量为止;如果取得财产后的勘探和评价成本递延到确定是否发现了商业可采储量,应对递延的时间给予一定的限制。
5. 所有开发成本应确认为一项资产;生产后的勘探和开发成本,与其他勘探或开发成本的处理方式相同。
6. 与单个矿物成本中心相关的建设成本应作为此成本中心资本化成本的一部分加以资本化(如果资产的寿命与矿物储量的寿命相同,折旧通常以产量单位为基础;如果资产的经济寿命小于储量的寿命,其折旧通常采用直线基础)。与多个矿物成本中心相关的建设成本,其会计处理的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场、厂设备”对其他场、厂设备的要求相同。
7. 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成本”中所包含的借款成本的基础和允许的备选方法应允许采用;管理成本应归属到经营的相应阶段(预探、取得、勘探、评价、开发和建设),并进一步地确定到特定的预探、财产或权益区域,且仅当经营的某一阶段的直接成本在预探、财产或权益上资本化时,管理成本才应加以资本化。
8. 指导委员会不赞同成本的恢复(cost reinstate-ment);成本应该在一个权益区域或小于一个权益区域的地质单位中累积(例如油田或矿山)。
9. 除下面两种例外情况外,对所有资本化生产前成本使用产量单位折旧:(1)对服务于一个单个矿物成本中心的、资产的经济寿命小于储量的资本化建设成本,使用直线折旧;(2)服务于两个或多个成本中心的资本化建设成本(有时称为服务资产),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
10. 储量估计的变动应给予恰当地反映,即包括在变动期或未来期间的净利润或损失之中,与国际准则第8号-“期间净利润或损失、基本错误与会计政策变更”相一致。
11. 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与或有资产”应不加修正地运用于采掘行业废弃与恢复成本和责任的确认;如果一项准备的数额是取得资产成本的一部分,它应作为该项资产加以确认,并包括在该资产的折旧数额中。
12. 在一项资产安装以后,如果与生产活动准备相关的成本提供了增量的未来利益,它就应作为取得该项资产的增量成本加以资本化;如果与一项准备相关的成本被初始资本化,其后期间准备估计数额的变动应作为资产账面数额的调整。
13.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应不加修正地运用于采掘行业资产减值的会计;资本化的生产前成本的减值应以探明和可能储量为基础加以评估;对那些产出不确定的递延生产前成本,不能运用减值测试。如果生产前成本递延到确定是否发现了商业开采价值的储量,指导委员会偏向于运用某些类型的限制。
14. 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收入”的一般条款应在采掘行业的中,国际会计准则第18号应加以修订以扩大包括的范围;生产阶段前收到的收入应确认为收入或其他收益,不应作为资本化成本的抵减;以现金支付的矿区使用费,以实物(货物)支付的矿区使用费和产品税应全部包括在生产者的总收入中,并作为一项费用加以减除。
15. 即使矿物的生产到销售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在现货市场有报出的市场价格,且没有超过生产点的重大成本发生,企业也倾向于在此市场出售这些矿物,矿物存货也应以成本加以计量。
16. 探明储量和可能储量应分别揭示,在探明储量揭示中,探明已开发储量和探明未开发储量应分别揭示。
三、简要评价
解决采掘行业财务报告中的可比性,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高财务报告质量计划的一部分。总体上看,该《问题报告》具有如下特色:
1. 强调为采掘行业建立一份通用准则的必要性。采掘行业的主要资产都是储量资产,或称递耗资产,其生产过程也是相似的,这就为建立统一的采掘行业会计准则提供了基础。当然,石油天然气资产和其他储量资产在风险上存在差异,石油天然气资产的风险主要是勘探风险,而其他储量资产的风险主要是开发风险,风险的侧重点存在较大的区别。如何在准则中体现这种区别?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分别制定指南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解决办法。
2. 强调了历史成本计量的重要性。以历史成本属性计量资产是现行财务会计的基础。指导委员会坚持现行的财务会计框架,认为储量资产的主要计量尺度应为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基础下的储量资产计量,历来存在着不同的概念(),成功努力概念和完全成本概念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两种相互对立的概念。指导委员会认为,成功努力概念与资产的性质相符合,应成为储量资产计量的基本方法。
3. 强调了储量数量与储量价值信息的重要性。在坚持历史成本计量的同时,指导委员会强调了储量数量与价值信息的重要性。当然,储量数量和价值信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较多人为主观估计的成分,因此,指导委员会认为它们仅应作为历史成本信息的补充信息。
一、财务报告及其种类的发展过程
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两种表述形式共同构成今天的财务报告,乃是财务报告经历了很多年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历程。从报告和报告的种类看也产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1.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早期的基本财务报表只有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两种。上世纪60年代中期增加了财务状况变动表。
2.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
(1)从覆盖面看,原先的财务报告只反映一个主体的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或现金流量的变化。后来,由于出现控股企业,控股企业除编制本身的财务报表外,还要编制覆盖整个控股企业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同时,一个企业由于规模很大,分部很多,又要求对具有不同机遇和风险的地区和业务分部编制分部财务报告。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都能向投资人补充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信息。
(2)从时间间隔看,传统的财务报告是一年报告一次,属于年度报告。为了提高报告的及时性,后来,在年报之外,又陆续增加了半年报、季报、月报等统称为“中期报告”的财务报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来信息的报告将越来越快,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现在实际上已开始在网上实时信息。
(3)从内容上看,第四报表较好弥补了传统报表违反漏计损益原则的缺陷。长期以来,西方会计界对编制收益表都声称坚持“满计损益观”而不是建立在当期经营业绩基础上,但实际上对可赚得却未实现的收入,往往绕过收益表,而把它们列示于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部分。这种做法,实际上压低了企业当期所确认的全部损益,违反了满计损益的原则。第四财务报表即全面收益表,所报告的企业财务业绩包括了所有已确认的损益。这种业绩报告,才真正体现以满计损益为基础的收益表。
二、财务报告的改进措施
现行财务报告只关注过去不注意未来、只重视货币性信息而忽视非货币性信息、只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不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影响等弊端,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财务报的相关性。而财务报告存在的基础之一就是决策有用性,即为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利益集团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财务报告无法为这些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财务报表存在的合理性就必然受到质疑。
1.应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货、期权之类没有实际交易而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口益繁杂,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虽然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衍生金融工具尚不多见,对企业的影响还不大,但我们应该着
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以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2.应注重对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存货、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卜的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已日益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实物性资产价值量的大小与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减弱,甚至与企业现行巾场价值之间的相关性也减少。在现行会计制度下,投资于人力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额多大,一律作为当期费用,这就使人力资产被大大低估,而费用则大幅度提高。这也是现行财务报告受到越来越多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
3.应当披露股东权益稀释方面的信息。由于公司股票的账面价值往往与股票的市场价值存在着较大差异,且多数股票市价高于账面价值,这就给公司经营者提供厂通过权益交换方式来增加利润的机会。可以说,公司这种利润增加是建立在原股东权益稀释基础之上。这种利润增加究竟是对公司原股东有利还是不利,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并没有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因利息费用减少而增加的利润,而将原股东权益稀释的核算排除在外。将这种信息对外披露,必然会误导投资者对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的行为加以肯定,从而容易作出有损自身经济利益的决策。因此,财务报告在这方面也有必要加以改进。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科技创新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变更。一场以电子通信及计算机运用等高科技和信息产业为主要标志的新经济时代正在全球兴起。由于这种新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差异较大,从而使得与传统工业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报告也暴露出较多的局限性。
一、新经济的本质
“新经济”是1996年在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来的。文章指出,“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之所以被称为“新经济”,原因是这种经济表现出许多与传统经济不一致的现象,传统的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有着很强的依赖,而今天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技术、人才、资本;传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而今天的经济发展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一切表明,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因此,新经济是一种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知识生产、使用和分配为基础,以网络为核心,以创新为主要特征,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生长的经济形态。由此可知,新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诞生于传统经济,以人为本,体现在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是传统经济的倍增器,是传统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是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的财务报告应该反映时代的发展,体现“知识”这一会计要素,将知识纳入到会计要素范围内,并将其纳入到会计计量与报告系统中,才能反映时代的特征。新经济时代,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企业和投资者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这种经济活动的广域性和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对传统财务报告定期定对象的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它要求通过更先进的信息交换媒介进行广泛及时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财务报告在报告的披露时间上可以从定期式向实时式转变,可以适时地向报告阅读者提供信息,而不必在一年或半年定期报告;财务呈报可以从单一的财务数据模式向复合数据模式转变,同时要求突破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提供一些不一定用货币计量但却非常有用的信息,为此要改进和扩大信息披露,也终将促进财务报告的多方面和高质量。
二、新经济对现行财务报告的冲击
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构成的现行财务报告三表体系,虽能基本满足使用者对企业真实、公允披露会计信息的需要。但新经济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使得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冲击。
(一)现行财务报告的前瞻性不强
现行财务报告是在传统的财务报告基本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传统的会计假设在现在及未来的环境下,已经证明是不存在的,至少说是不完全真实的。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是在历史交易基础上的有关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及其结果的信息,即使现金流量信息也是过去经营的结果,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大部分滞后,前瞻性不强。所以,就其相关性来说,这种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也就较小。再者,现行财务报告过于重视利润数据,而且利润还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是实现原则和配比原则基础上的概念,它是在收入/负债观念下的会计利润。所以它并不代表企业收益的真实情况。
(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一方面会计在将大量的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的复杂过程中,经过初次确认和再确认造成的客观信息不一定真实;另一方面,现行财务报告将报告重心放在硬性资产上,而对一些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和有关企业无形资产的信息则不能准确反映,从而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进行预测的需要。由于在报告中无法得到这些重要信息,投资者不得不转而寻求其他信息渠道,从而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再者,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风险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披露的要求。在新经济下,信息用户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同时,用户对信息的质量要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财务报告应当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充分披露这些风险信息。但按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指标内涵及其计量原则,是无法充分揭示企业面临的未来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信息的。
(三)现行财务报告不注重社会责任的披露
在现行制度下,企业通常被短期利益所驱动,往往尽量减少生产成本来追逐较大的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注重社会责任的披露,甚至逃避社会责任。现在的社会公众不仅关注企业财务责任履行情况,而且也关注企业在扩大就业范围、维护职工利益、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保护资源及提高环境质量等社会责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结果。而传统的财务报告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各会计主体之间的交易,不能反映主体与社会之间的交易,不能反映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同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
(四)从财务报表的方面来看,现在的财务报表也具有较大的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性
这些不适应性主要包括:第一,财务报表不能够反映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企业职工的素质及企业文化,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的供应及企业销售渠道等;第二,只有在极少的情况下,报表上所反映的资产价值能够代表该资产的未来可实现的净值;第三,财务报表往往过于重视法律形式,而不是将有关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作为其计量报告的重点,从而使得它所反映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及损失与经济现实不相符合;第四,建立在人为确定的一套规则的基础上的财务评价指标主观性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助长了公司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资行为;另一方面财务评价方法所描述的过去的事项,在信息时代,对指导和评价企业创造未来价值则捉襟见肘。
三、对现行财务报告改进的设想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现行的财务报告已经与变化了的企业环境和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不相适应。但是,与新经济相适应的财务报告尚没有最终形成,而且这个形成过程可能要花很多的时间。在此,我们对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提出如下设想: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应多元化
财务报告目标也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尽管财务报告目前是以“经济决策”为目标。但我们相信,将“决策有用性”与“经济责任”观点结合起来,可能更符合“新经济”环境,而且现在确实有人试图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认为这两个方面均应作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因此,我们认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决策有用性”与“经济责任”并不是矛盾的,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如果决策离开了对企业管理当局或资源的受托者的经营责任的评价,那么,我们相信决策也容易失去意义。
(二)现行财务报告应扩大揭示范围,力求做到充分披露
现行财务报告应扩大揭示范围,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确定性信息和企业整体信息,而且要尽可能地多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不确定信息和企业分部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个全面、透彻的了解,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主要体现在未来财务报告应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赢利能力的剧烈变动,如不对这些信息加以披露,就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决策方面发生失误。在新经济环境下,仍把信息披露重点放在实物资产上存在着很大局限性,因为实物性资产价值量的大小与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在减弱。在新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财务报告应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的财务信息,突出知识资本的重要性。
(三)财务报告的种类应增加
为了更好地披露会计信息,更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新经济环境下的财务报告的种类也应增加,概括起来,可能会有如下几种:
1.实时报告系统。现行财务报告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按年、月进行编制的。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对决策者是有用的,据此他们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企业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经营活动不确定性增强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企业将有可能根据经济业务的发展情况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计量。实时呈报要求提供与各种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输入自己的决策模型,数据的收集和评价标准由使用者自行决定,避免会计主体对数据的武断加工。因此,应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随时产生不同期间的会计报表,使企业外部人员适时得到企业动态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2.简化型报告。简化财务报告是一种差别报告,它是根据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就其内容来说,一般包括压缩后的财务报表和财务评价,而不包括附注等内容。因此,简化型报告实际上是一份财务报告摘要,它起到了财务报告导读的作用。
3.编制预测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环境飞速变化的时代,人们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推测企业未来,这就要求企业提供预测性信息,诸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为财务报告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趋势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要求得到有关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根据前瞻预测信息,管理当局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做出预测。但投资者仅根据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历史信息已不足以预测企业的未来,也不可能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去推论企业的未来。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自身的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的不足,致使其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因此可根据有关资料编制上年、本年和下年三栏结构的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利润表”和“预测现金流量表”,披露有关的预测信息。并在表外尽可能详细地披露与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信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趋势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
(四)编制社会责任报告
企业只有通过社会效益的实现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效益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受到公众的极大关注。企业经营成功与否,不仅有赖于其财务状况的优劣和赢利能力的大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在财务报告中应当增加有关企业污染环境的状况和治理污染的资料、绿化情况以及对整个社会贡献等信息,这样有利于整个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并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投资者在关注企业财务状况和赢利水平的同时,还应重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有利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协调劳资双方、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同时可以了解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有利于国家科学地制订宏观决策,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会计信息;相关性;高校财务;改进
会计在各行各业中一直扮演着提供公允可信企业财务报告的角色,会计行业的这一职责能够满足资本市场对信息及时性以及可信度的需求,能够快速促进投资过程与资本过程的形成,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对于市场资源有效配置以及能动性有着重要意义.
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取决于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在评估分析会计效用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其信息质量的考察力度.要想使得会计信息能够真正的发挥出效用,就必须要使其具备相关性质量的特征.相关性主要与决策有关,而且拥有改变决策的能力.相关信息是指处于处理中的相关事项间的某一种关联信息.信息关联性能够影响决策,是信息或者是传递信息活动影响着正处于进行中的决策.保证会计信息相关性,就必须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的及时性、预测价值以及反馈价值.某项会计信息可以预测决策将来该事项可能出现的结果,使决策者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那么该项会计信息就具备一定的决策价值.所以预测价值乃是会计信息相关性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拥有这改变决策的能力;反馈价值,会计某项信息如果能使决策证实或更正以往的预期效果,那么该项决策便具有反馈价值.将以往决策所产生的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决策者可以将以往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来进行比较,就会明白当初的决策是否正确,在未来再做出此类决策时,可以将其作为参考,所以,范围价值利于决策者的决策,预测反馈价值、反馈价值既相互存在又相互影响;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对决策者提供的信息及时、有效.其中,适时的信息资源属于相关性,相关性确保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特征.
2目前我国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缺乏
会计信息诞生于会计行业迅速的发展,随着该行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环境也跟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而不断的演变,会计信息也会做出对应的调整,如此才可以满足新环境的使用需求.我国早在1998年预算会计方面已作出调整,高校中会计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已经形成,而且加入了WTO,从高校自身而言,高校中提出并实施大众化目标和高校体制改革及深入化的后勤,我国高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某些院校已经形成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也已经建立有自我约束及发展的相关体制,总体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法》中所提到的财务体制,已经逐步形成了收取学费、社会捐款、国家拨款、校产上交利润以及对外服务收入等多种投资格局的形式.除此之外,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也有了重大变革,主要是指预算编制的改革,使编制内容充分细化,使得零基础预算以及部门预算都可以实施,我国已经初步实现了国库集中化制度,也可以积极的实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制度.
2.1高校会计信息缺乏一定的时效性
时效性对于信息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会计信息的时效性缺失,将会导致一些相关性的信息也会变得不相关.根据会计期间进行假设,会计报告是定期编制和对位报送,高校内部没能将一些经济活动有效的反馈给使用者,导致反馈价值以及预测价值发挥不出真正的作用来,导致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失去作用.
2.2会计信息披露有着一定的历史性
信息披露历史性主要是将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是在财务分配过程中,强调可靠性信息的产物.历史披露信息具备可靠性,以公允价值为前提的会计具有相关性.可靠性与相关性两者是一种不能调和的矛盾,一般的会计信息具备一定的相关性,但这则信息在反映和性质上却不具备可靠性,导致这则会计再次被使用时将会产生误解;虽然披露历史性信息的可靠性较强,但其相关性却极为薄弱,导致我国会计行业中,大量信息失真,我国已经采取相关的策略来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历史成本,忽略了信息公允价值.好笑中会计核算主要是遵循收付实现制,并不按照谨慎原则进行.把信息纰漏和历史成本当成最基本会计信息,这样并不能真实的反馈出高校的财务状况以及运营效果,主要缺乏信息的预测性和前瞻性,大部分信息使用者都要充分的了解到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高校投资人以及债权人而言,他们往往更重视会计信息的预测性而非历史性.
2.3会计信息满足不了除却政府之外,其他领域的决策需求
高校是一个非营利组织,高校中主要是管理阶层以及出资人需求会计信息,即高校自身、财政部门以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等.虽然《制度》、《准则》考虑到各个领域以及高校资源提供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高校发展迅速,其中也出现了一大批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有潜在投资人、教职工捐资人等对高校财务有极高期望,他们要充分了解高校中财政收支和业务运行的具体情况,还要了解他们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率、使用情况以及偿还债务能力等各方面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评价办学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发展潜力等,如此才能够做出适合高校发展的决策,我国目前一些高校中财务会计已经达不到决策者需求,例如学校向银行举债时,银行要评估学校的偿还能力,而以学校有形财产作为基数计算发展率已经不能正确反映出高校财务的真实情况.而高校对于外界所披露的信息早已经不能满足内需要求.现阶段,我国高校中会计信息中,更多的则是从国家预算管理以及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进行,由于统计口径和运算方法有所差别,因此高校财政会计信息不能及时的反映出财政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决策者进行决策,要采取一系列可行措施,对于高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如此才方便对财务以及业务进行管理.
2.4信息披露形式单一
高校报送会计表中主要有收入支出表,收支状况,资产负债表以及附加说明书等.会计报表计所使用的计量单位为货币,财务数据是一个主体,运用绝对价值体现出高校财政收支情况.会计信息供给量较为缺乏,非财务信息披露严重不足,分析性数据也较为紧缺,某些对于决策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也被忽略.绝对数量货币表达方式符合信息假设以及会计假设报表间的需求,对于会计信息以及财务分配都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会计的绝对信息可比性差,不能满足决策需求.
2.5不能有效揭示知识资源以及人力资源
高校能够快速发展取决于其是否拥有高水准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人才,高等教育市场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着人才所展开.人力资源和姿势资本不满足会计信息确认以及定义的标准,不能将其作为无形的资产从而纳入会计的核算体系之中,高校财务并未做出表外会计信息披露.高校办学的风险主要取决于办学层次,而与办学的规模关系不大,层次越高风险越小,反之则越大.高校进行贷款,而相关债权银行评估资金收益以及安全时,决定高校财务风险以及偿还能力的不仅是学校有形资产,更是高校中的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
3高校财政会计报告改进的策略
高校会计发展历程,其中规模、内容无论发生怎样的变革,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使高校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产品”进而为决策者一定的数据支撑,高校财务报告改进应该将重点方才会计信息相关性方面.更要注重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以及相关性.会计报告在逐步完善相关性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可靠性以及其它性能间相互平衡的关系,并且遵循效益的原则,从而才能使财务会计报告发挥出真正的作用来.
3.1调节信息可靠性以及相关性两者间的关系
高校财政改革的目的便是要增强信息相关性,但若盲目追求相关性,则有可能导致其可靠性丧失,这种做法不具备科学意义.我们应该充分协调两者间的关系,在追求强调相关性时,也要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对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权衡,历史成本计价虽具备一定可靠性,但其相关性却严重缺失,以公允价值作为会计信息补充.公允价值不断的发展,传承历史成本以及公允价值计价两重属性,促进两者信息披露.
3.2要改进高校财务会计的报表体制
各大高校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利益和重点不一样,因此,会计报告中的信息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而会计信息报告除了要考虑到政府之外,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其余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已有报表基础上,加入一些可以体现出高校资产状况、现金流动以及办学效益具体成本情况的报表信息.处理知识资本以及人力资源时,要尽量避开其计量标准以及属性,增加一定的辅助计量表,披露教学和管理人员的层次,规模,水准有关信息,也可以披露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转化技术成果、专利储备等知识资本信息.
3.3采用相对价值与绝对价值相结合的披露方式
在使用信息过程中,若信息可靠性差,则不能满足决策需求.如果会计信息披露不仅仅只限定报表,其余用途不再局限于资金分配,信息揭示不局限于某个特性主体,相对值揭示定然面对着重大挑战,即将成为未来财务揭示重要方式.因其相对信息可比性以及相关性,能够更好的满足决策需求.如:高校中某些信息资源生均指标以及财务比例,决策者可以将其直接运用到财务决策中,百分比报表信息能够使信息更具有直观性和可比性.
3.4坚持财务会计核心地位,增添非财务信息的披露量
高校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多种子系统组成,例如会计、教学、科研、人力以及后勤信息等多种系统,也不能因为财政部门未提供非会计信息则归咎于会计本身局限性,甚至怀疑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做出错误的导向.在强调高校财务会计核心地位的同时,财务会计报告也要融入与决策有关的一些非财务信息,其中应该包括一些定性信息.如学校建设规模、就业率等相关信息;学校前瞻性规划以及未来发展的相关信息;高校管理阶层的评价分析等.可以借助一些非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最大程度的提升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
3.5实时报告与定期报告同等重要
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以分期为主要前提,要善于利用资料,进行会计核算以及评价业绩.随着电子信息快速的发展,一种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高校提供运营状况的“实时财务报告”变成了现实,它可以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最新的财务信息,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决策.实施报告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中会计时效性问题,可以大幅度提升会计报告的使用价值和预测价值.虽然实时报告并不能完全取代定期报告,但从决策有用性角度来看,高校财务会计披露的方式应该使得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并重.
3.6会计信息生产的模式渐渐淡化
目前,我国高校中会计信息主要是在大批量生产的模式下所产生的,可以为不同类型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套通用标准的“会计信息产品”,因此,因此,财务会计信息报告必须具备极高综合性.不同类型的信息使用者,对于所需求的信息也不相同,甚至对于相同信息类型的使用者,所需的信息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学校短期债权人需要了解的仅仅只是高校中流动资产的详细信息,而长期债权人则更加关心高校资产的负债率和长期的偿还能力等一系列指标.各个债权人所代表的领域不同,对于信息的需求自然也就千差万别,即便是对于同一个机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时间不同,所获取的信息以及对于运用信息的途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并非可以满足全部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4.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高校财务会计报告的改进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缺乏相关性,如高校会计信息缺乏一定的时效性、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历史性、会计信息满足不了除却政府之外,其他领域的决策需求、信息披露形式过于单一、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揭示.也着重研讨了高校财务会计报告的改进策略,希望对我国高校财务会计报告的改进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谢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J].理论探讨,2010(02).
〔2〕方永胜.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谈高校财务会计报告的改进[J].会计改革,2015(02).
〔3〕成念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J].财经纵横,2011(06).
二、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改进
采用自由现金流量现值法评估,是具有理论依据的。首先,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价值是通过不同的创造因素组合而成,并需要有效的单项资产整合。相应地,很可能实现企业价值大于简单的单项资产组合。其次,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企业的最终目的在于企业未来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而不是?F在拥有的资产、过去的经营成果。所以,只有未来现金流量存在,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经营,并形成企业价值。此外,现金流量法虽然已经实施,但其不同类型的效用存在差异,其中的净现金流量法,并未考虑企业可持续经营的问题,无法有效促进企业价值评估。而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法经过了改进,更有助于企业价值评估。
三、财务会计报告改进措施
财务报告体系需跟进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改进,因此,必须改进现行核算模式。改进的依据在于现金流量现值的理论,思路在于增加披露,原则在于充分披露。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计量改进
仅以历史成本法为基础编制的资产负债表存在很多局限,同时不利于企业以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首先,资产负债表的左右账户共同反映了企业财务结构,体现了原始投资,但无法体现其能带的经济效益,也无法进一步正确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其次,资产总额一般采用混合计价,如相同的存货历史成本不同,但却合并在“存货”,最终体现的价值既不是成本,也不是公允价值或是未来收益现值。此时,资产负债表对于企业价值评估的效用不大。
因此,企业的财务报告,如资产负债表,可在计量方法和内容进行改进。资产负债表仍然以历史成本法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融资结构、投资收入等,但可增加并反映资产能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这样的计量方式,是将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和折现率融入企业价值评估中。据此,可实现对资产负债报表中各项资产项目以可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形式报告。但由于计量基础的混合,必须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有效的计量基本框架,包括运行的基本原则、运行场景确定、计量属性等。通过计量技术、方式、内容的创新,促使财务报告趋于合理化、完整化,最重要的是由财务报告的信息帮助企业价值评估。
2.充分披露
财务报告及数据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信息,需包含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同时数据需准确、体系需完善,报表附注与财务信息有效结合。但现行财务报告在披露上还存在缺陷,无法满足企业价值评估的特殊需要。由于货币计量的单一性,使财务报表丧失了一些重要的非货币信息,并导致企业价值评估存在不合理性、不全面性。
对此,只有在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非财务信息等,以改进财务报告。具体可添加文字描述,披露可能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事项,如商誉、战略、市场占有率、人力资本等等,还可以分析企业存在的风险,以辅助价值评估。
3.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结合
按权责发生制编制的企业利润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不利于企业价值评估。首先,权责发生制强调按实现原则,计量收入、费用及利润,而确认收入费用与现金流量变化容易产生时间间隔,反映出的利润表并不能提供利润与现金流量之间的联系。其次,账面款项收支按照权责发生制计量,无法考虑收支的可能性、时间性等,即有可能账款无法收回,但还是记入收入和利润中,导致财务报表缺乏价值评估的效用。最后,还有现金流量表,它反映的是过去的结果,而未考虑企业的持续经营。相比之下,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是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之上的记录,并属于企业可控范围。
关键词:财务报告;演进;现状;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43
1财务报告的演进
财务报告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逐渐演进。从早期的简单记录,到复式记账再到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报告信息,最后形成现在的财务报告框架:基本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报告的确认计量方法、种类、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改进。
1.1确认与计量方法的演进――以美国为例
早期的会计主要研究收入与费用的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后来由于委托关系的出现,又开始使用权责发生制。人们对收益的确认,也经经历了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
关于计量方法,传统会计主要是以历史成本计量,后来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影响各方的利益,再加上美国出现通货膨胀,FASB在SFAC NO.5中提出,根据项目的性质,可以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就出现了几种计量属性(主要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实现净值和公允价值)同时并用的局面。后来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和大量运用,人们又开始倾向公允价值。
1.2财务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
早期是直接的、基础的财务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增值额(期末总资产减去投入资本总额)的信息。后来由于企业的出现和经济业务的复杂,就需要反映增值的原因和资本结构,就出现了资产负债表,但是单一的资产负债表并不能满足上述需要,又逐渐出现了损益表,即资产负债表加损益表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也不能解释资本结构变动的原因,于是又出现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并衍生了现金流量表,替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后来为了弥补传统报表违反漏计损益原则的缺陷,出现了全面收益表。
财务报表的种类不断增加,由开始的资产负债表,到增加损益表,到增加现金流量表,后来又出现综合收益表。这是因为四大财务报表存在天然的勾稽关系,报表的演进与报表之间的本原逻辑关系有关。
1.2.1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
由上述发展历程可知,早期没有利润表,因为那时生产与交易及其组织形式简单,通过期初期末净资产的变化就能确定利润。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这样的计量方法显然不再适用。而是需要一张能够反映净资产变化的具体影响因素的报表,即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所有者权益变动主要包括企业资本易的变化及经营业绩,这就又需要一张报表能反映其变动数量与影响因素,即“利润表”。因此,按照本原逻辑的思想,利润表由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衍生的一张附表。
按照本原逻辑,收入和费用其实衡量的是净资产的变动。原本这些变动是可以直接用净资产来记录的,只是由于我们需要这样一张表来单独归集,才用“收入”、“费用”的名字表示。因此,利润表的要素与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是有逻辑联系的。
然而,资产负债表仅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更为关注。早期利益相关者用流动资本来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除了利润表,还需要一张报表来反映企业期初期末财务状况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即“财务状况变动表”。由于“现金为王”的观念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现金就取代流动资本来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即用“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可以说现金流量表是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一种表示方式。
1.2.2逻辑关系的瓦解与重构
由于财务报表之间逻辑关系的存在,报表种类按照上述过程演进。后来出现历史成本计量原则,使得确认范围不仅限于未实现损失,还包括未实现利得。既提倡未实现原则又试图固守实现原则,就导致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逻辑关系开始瓦解。进一步,传统财务会计模式对会计环境变化不适应,即会计环境与目标在改变,而与之匹配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没有随着该变化而构建起来。
由于逻辑关系的瓦解,人们就开始寻求重构的方法。现阶段只是形式上的重构,即在现有框架下,将除资本易之外,其他导致期初与期末净资产变动的因素及其影响金额,用一张报表呈现,即“全面收益表”。从而在形式上重构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本原逻辑关系。
所以现行的四大财务报表,它们的演进是伴随着报表之间本原逻辑关系的存在、瓦解与重构的过程的。
1.3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改进
早期的财务报告仅反映单一主体的财务信息。由于控股企业的出现,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企业规模的扩大也需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报告的时间也由“年度报告”发展为“中期报告”。财务报告的内容越来越全面,全面收益表就是以满计损益为基础的报表。报告也不仅限于表内的确认与计量,而是逐步增加表外披露信息,也就形成了现行的财务报告框架:“财务报告=财务报表+其他财务报告”。
2现行财务报告模式
2.1财务报告的性质与特征
现行财务报告框架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这两者的性质和特征有差别,应加以区分。然而在FASB和IASB联合制定的概念框架中,认为财务报告不是精确的表述,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估计和判断。这样的定义没有对“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加以区分,似乎有待商榷,也引起了广大学者对财务报告性质的研究。
2.1.1财务报表的性质
在研究财务报告性质时,基于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当前有两种具有代表性观点,基于会计目标和基于会计职能。会计目标即决策有用性,代表的是信息使用者的主观要求。而职能反映的是财务报告的客观作用,主要是如实反映一个企业的经济资源、义务及其变动的信息。在当前的财务会计框架中,目标起着引导性的作用。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其实后者更重要。
会计的基本特征是由会计基本职能决定的,即通过财务报告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会计对企业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有严密的操作程序,所以,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估计,即使有时需要少量的必要的估计和判断,那也只是会计职能的补充。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体系的核心,提供基本的信息,其他财务报告提供补充信息。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务报表提供企业最主要的三大指标: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的编制以交易或事项为基础,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所以联合概念框架中的观点,不符合财务报表的实际。
会计职能具有客观性,会计目标含有较多的主观成分。但是,职能的阐述也有主观的判断,目标也要建立在能够实现的基础上,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融合的趋势。会计目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表现为决策有用性,而关于会计职能的讨论仍然是固守在传统的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并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也不会被估计所替代,现在的市场仍然需要的是可靠的财务信息。
2.1.2其他财务报告的性质
其他财务报告的作用,就是在财务报表之外,进行补充披露。以及运用必要的估计、判断和预测,揭示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报酬。即运用估计判断,捕捉不确定性,主要是为了满足相关性的要求。其实,如果用上述联合概念框架中的定义来评价其他财务报告的性质,是恰当的。
总体来看,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在基本特征上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主要表现为:两者的目标相同,都应当具有基本信息特征――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但是二者也有显著的差别,财务报表中财务信息的确认与计量,必须先遵循会计准则,再经过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而其他财务报告可以遵循会计准则也可以不遵循。在信息质量方面,财务报表是在相关性的前提下,确保如实反映,而其他财务报告,需要具有相对可靠性,突出的是相关性。
财务报表反映历史成本,其他财务报告反映公允价值。财务报表反映财务信息和历史信息,但随着市场的发展,仅仅陈述历史信息,显然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需要由其他财务报告运用估计判断,利用现行价格来反映非历史信息。所以,在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中,必然存在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双重计量属性。
2.2现行财务报表分类列报方法
现行四大财务报表的分类列报方法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资产负债表以会计要素与流动性为标准进行划分,利润表先按照收入和费用分为两大类,再根据业务性质及收入来源对收入进行细分,根据性质或功能对费用进行细分。现金流量表则是按照业务性质和现金流来源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三类,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及筹资活动现金流。
从总体上看,现行财务报表大多是按照“会计目标―会计要素―报表项目”这种递进系分类列报的,体现了目标导向的原则。
现行的分类列报方法,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列报方式不一致。根据现行财务报告准则,都包含几种可供选择的列报方式,影响不同主体财务报表的可比性。
(2)列报信息缺乏内在一致性。各报表提供的信息没有保持逻辑一致,导致信息使用者难以理清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
3财务报告的改革与未来发展方向
3.1FASB和IASB联合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新观点
针对现行财务报告在分类列报方法上存在的问题,FASB和IASB在联合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提出了新的观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描述主体活动的内聚性的财务图像。即将财务报表,都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分类列报,体现内聚性。
(2)流动性和财务弹性目标。财务报表信息应有利于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投资能力等。
按照上述原则,提出了新的财务报表分类方法,将“资产负债表”、“综合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调整为相似的结构。都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分类列报,区分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投资资产与投资负债、融资资产与融资负债等等。对现行的财务报表结构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按照这样的改革思想,财务报表已然没有体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重要会计恒等式。这既是对公认并使用500多年的复式簿记的挑战,也违背了IASB与FASB联合制定概念框架时坚持的要素应该引领确认与计量的逻辑关系。
目前,已有学者试图从财务分析的角度出发检验改革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列报方式后,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明显增加,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显著增强。但是,编制新结构的报表需要引入大量的职业判断,这必然会大大增加编制报表的复杂性以及相应的制度成本,同时也会增加外部审计的难度。因此,目前看来这一改革并不能实现,只是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可以借鉴。
3.2基于广义资本的财务报告
有学者提出,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即经济形态的变革――从工业经济到新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从无限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公司性质的转变――从“经纪人”到“社会生态经纪人(经济人、生态人、社会人的有机整体)”。企业的资本也呈现出一种泛化的趋势,逐渐从传统会计中的财务资本转变成包括财务资本、组织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等在内的广义资本。
所谓广义资本,就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隐性或显性的交易契约在企业投入的资本。广义资本所有者也就是利益相关者,承担出资义务,同时也享有一定的权利。比如,股东投入权益资本,同时也享有分配净利润和股利的权利。这种产权交易契约的签订过程,实质上是市场对广义资本进行配置的过程。通过企业内部的再配置,资本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就变成了企业的经济资源,所有这些资源的集合,称为“泛资源”,是实现广义资本所有者在企业权益的保证。“泛资源”的价值也就等于综合权益。
企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履行企业产权交易契约的结果。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性活动和非经营性活动。经营性活动引起广义资本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发生“收入”、“费用”形成经济收益。非经营性活动,则形成“利得”和“损失”。经营活动实现的收益和非经营活动产生的损失共同构成综合收益,即产权价值的增值。所有这些产权交易,就构成了会计要素。
因此,就构成了基于广义资本的会计基本要素体系,既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括“综合资产”和“综合权益”;第二层次,包括“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第三层次,包括“经营收益”“非经营收益”和“综合收益”。
基于这样的会计要素体系,就构成了基于广义资本的财务报告,也分为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其中财务报表中的会计报表有三个:“综合资产权益表”、“综合收益表”和“增值分配表”。这种结构也是对现行财务报告的重大改革。
4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经济环境的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财务报告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面对国际化的改革措施,我们不能盲目跟从,应该积极关注和正确理解其新发展、新观点。与此同时,关于财务报表分类列报的改革应坚持渐进式道路,在引入IASB和FASB新观点的同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这是因为部分新观点的有用性还有待检验,改革的成本很高,而且改革会对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有重大影响。如果盲目改革,很可能会引起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一)相关性评价。相关性是指“与决策有关联,能够决策的能力”,即一种有用的信息,要“能够帮助使用者对某一事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判断,或者去证实或是修改计划,以利于决策;会计信息所表现出的这种影响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就是相关性。如果将相关性质量特征进一步进行分解,则其表现为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预测价值是指报表使用者通过有关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能够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业绩;反馈价值是指财务报告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证实或修正预期值的能力;
及时性是指信息在失去决策有用性样,加之物价变动因素,‘使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只能在很有限的程度上反映企业的未来,因此利用历史信息进行预测是很有限的。
2.反馈价值和及时性有待提高。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反馈价值,首先要求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要完整、全面,而现行财务报告采用固定的格式呈报信息,且纳入报告的项目必须符合一定的要素定义和计量原则,其信息供给量十分有限,一些应该披露的重要信息被“省略”掉;一些新的业务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反映。即使附有会计报表附注,附注中的也不全面。其次,提高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还要求信息必须及时报告。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信息,若获得不及时,也会变成无用信息,在知识经济,信息技术迅猛,一切追求高效、高速,财务报告的滞后性必将成为它的“致命”缺陷。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要求在会计年度后第四个月月末公布,中报为半年后的第二个月月末公布,这种滞后的信息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不仅仅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的反馈价值,同时也是提高财务报告相关性的又一重要方面。
(二)可靠性评价。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公允性。真实性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内容与实际经济事项一致相符;可验证性即可核实性,是指如果对于同一事项,各个独立的会计人员采用相同的计量,要能得出一致结果;公允性是指会计人员以不偏不倚的立场反映经济事项,要求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必须遵守法定或公认的会计原则。
目前,我国对整套会计核算及会计档案工作都有较为规范的规定,并且要求年度会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在不考虑故意或恶意因素的情况下,可以说现行财务报告的可验证性和公允性还是比较高的,以下着重对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评价真实性是要求会计信息与实际的经济事项相一致,会计工作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以精确的数字运算形式,来自于估计和判断的数字。因为一方面会计工作以数字逻辑关系为计量原理,其结果是以货币单住表示的数字。数字是可以无限精确的;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经济工作,必然是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的,并非是一门精算学科,因此会计工作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所提供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计量假设是会计信息模糊的重要原因。会计报表上所列示的信息都是以货币表示的绝对值,给人一种精确的印象。其实,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报表上所反映的信息才能够代表实际情况。因为货币计量假设往往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并不精确;其次,货币性信息并不能描述公司所有的经济事项,有关公司的经济信息不仅仅包括货币性信息,还包括许许多多非货币性信息,货币计量假设模糊了信息使用者的视线。
2.大量的主观因素是会计信息模糊的根源。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是一个综合信息,在此之前必须对信息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整理等加工处理,而在这过程申,人为的主观判断和估计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在会计处理的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好的一个,如何把握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如何对一些新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等都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对于同一经济事项不同的会计人员可能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其结果也就必然不同,在会计工作中主观因素无处不在,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也是与生俱来,无法根除。
3,舞弊行为是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的主要原因。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是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经济事项发生存在的依据,若原始依据被隐匿或被伪造,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将是不完整的或是歪曲的。总之,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是现行会计核算工作的天生缺陷,它给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打了一个折扣,使其真实性只能处于一定的范围之内。
二、现行财务报告的改进
(一)同步财务报告。是指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机将企业发生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事项实肘反映在财务报告上,并将其存储在可供使用者查阅的数据库中,供使用者随时查询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以及其他重要事项,因此,有时也被称为“实时型财务报告”。同步财务报告并不是不需要分期,实际上,它还是需要以年为一个会计期间,以便于会计资料的保存,又便于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价。
1.同步财务报告的先进性。一是有助于全面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适时的信息传递,使信息使用者能够及时获得最新信息,迅速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此外,同步财务报告还能从根本上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这是它最主要、最明显的优点。在任何一个时点,上市公司都可以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信息使用者则可以从网上随时获得公司动态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之后。这种优越性传统财务报告无法比拟。二是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传统会计模式下,会计人员平时的工作不为外人所知。故在期末可以视需要对数据进行修改。实行同步财务报告使经济业务在发生后便及时公布,公司管理人员难以预科整个期间的经营业绩将是如何,故很难作出修改,也不知如何修改,而到会计期末再进行修改,势必要引起怀疑,另外,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也将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信息技术处理数据的精度不容置疑,而且会计软件将自动完成对数据的加工处理,自行产生会计信息,人为操作数据的可能性更低。此外,在提高财务报告真实性的同时,同步财务报告模式并没有改变传统报告模式下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和公允性。
2.同步财务报告可能存在的。首先是成本效益问题。实行同步财务报告必然会增加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可能会增加由于信息披露而引起诉讼的成本;此外,还会增加由于披露了一些对企业不利的信息,导致竞争劣势而产生的成本。但是和有效信息能够给整个带来的效益相比,这些成本支出是值得的,但必须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以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其次是网络安全问题。信息与网络技术的使得同步财务报告成为可能,但由于网络系统本身。的维护不善,造成错误的数据信息;或是由于人为的操纵,使网络遭到w黑容“的袭击,更改或窃取会计数据,使公司和容户均追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必须建立完善、严密的网络安全控制系统。
一、现行财务报告内容的缺陷
现行财务报告形成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已不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甚至还会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长期以来,财务报告体系一直备受会计界、会计信息使用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指责,许多中外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使现行财务报告更加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各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不断尝试着改进传统的财务报告。现行财务报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含量不够完备,对风险因素的揭示不足
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是在历史成本、实现原则、可靠性原则等基础上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总结,虽然这种总结是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决策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是它不能充分地反映企业未来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然而决策活动强调的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和规划,其包含了预期的经济行为。因此,使财务报告数据信息的历史性与决策活动的未来性之间呈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主要有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交易风险等。例如,一方面是经营风险中现行财务报表中筹资收入和费用的披露方式,无法预测企业未来的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无法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视企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传统的财务报告以确认、计量为前提,偏重于有形资产的反映,不能充分地披露衍生金融工具和无形资产信息等,从而导致投资者不能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进行准确有效的预测和规划。因此,应该增加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充分揭示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风险,从而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二)无法满足对未来价值趋势预测的需要
现行财务报告主要是在过去的交易事项上,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强调可靠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因此,财务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而这些信息缺少对决策有用的、反映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
信息使用者都需要通过财务报告来了解更多的关于企业未来发展状况和预测性的信息,来实现决策有用性。尽管过去信息是未来预测的基础,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熟悉过去来推断未来,但其前提条件是“未来是过去的延伸”,这在工业经济时代尚可,因为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规模和面临的竞争风险没有较大的变化,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的发展也较缓慢,用过去的信息来推断未来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而现在,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必须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的未来可能与过去相差较大甚至具有本质的区别,在此情况下,仅仅依赖于“过去的延伸”来把握未来,其准确性可想而知。
(三)以有形资产为核心,对无形资产的反映不足
现行的财务报告倾向于揭示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忽视了对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的完整性明显不足,这主要取决于工业经济时代对有形资产的依赖。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一个专利、一个技术、一个配方都可能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或获得丰厚的回报。
现行财务报告把披露的重点放在了有形资产上,而对于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等许多软性资产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揭示,无形资产核算的内容过于狭窄,许多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因不满足于现行的会计确认、计量标准而被拒之财务报表之外。据统计,目前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30项,而会计系统中确认的无形资产不足其一半,只有专利权、商标权、特许使用权、著作权、外购商誉等少数几个项目得到了不完全的反映,自创的非专利技术、自创商誉、知识资产、人力资产等项目尽管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却无法予以揭示。在无形资产从属于有形资产的条件下,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简化对整个信息质量尚不构成太大的影响,但当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等同或超过有形资产时,这必然导致信息的严重失真,从而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要。
(四)信息的内容过于倚重于财务信息
现行财务报告的主体是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财务信息,这对信息使用者毫无疑问是重要的,但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内容有时可能更重要。数据是一定程序的结果,改变运行的程序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据。简单的两个数字是不具有可比性的,只有在同一操作程序下生成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会计政策选择的灵活性、会计估计方法的多样性使得同样的经济现象采用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因此,信息使用者要想正确的使用信息,必须了解信息背后的内容即非财务信息,而这部分内容的披露略显不足。
非财务信息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弥补财务报告数据信息的不足。例如企业背景、企业文化、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员工数量与素质、新产品开发与服务、企业关联方的信息、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管理部门计划、管理人员信息等非财务信息都将成为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
二、财务报告内容的改进
(一)加强预测性信息的披露
决策的未来性使得信息使用者不仅关注历史性信息,而且更对未来信息感兴趣。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提高了企业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而其他相关的自愿性信息的披露则加强了预测信息的可靠性和可理解性。在增加预测性信息披露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尽管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过去的信息对未来作出预测,但预测的准确度可能较差,这不仅受制于他们自身的经验、技术等能力因素,也与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缺乏充分的了解有关。而企业管理者在掌握信息和了解未来发展前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其提供预测性信息,不仅能够吸引投资,节约整个社会的信息成本,也有利于纠正外部信息使用者预测中的偏差,避免对企业股价造成的不利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预测软件开始陆续出现,使得预测成本降低、时间缩短,这更有利于披露企业的预测性信息。在披露预测性信息的同时,必须在现实的真实条件和合理逻辑的基础上,遵循谨慎性原则,并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增加预测性信息、披露其变化。
(二)增加对知识资本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本在企业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应该把这些对企业十分重要的资产纳入财务报告体系中。知识资本信息主要由企业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源信息等智力资本信息构成。企业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企业所拥有的专利、商誉、品牌价值等。人力资源的价值不能在传统的会计报告中充分披露,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资产总额,更不能反映劳动者的经济贡献。但是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中,不管投资于人力资源方面的支出金额多大,都不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中以资产来核算,而是作为当期费用来处理。这样不能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应尽快研究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地将人力资源信息在财务报表中加以披露,这对未来企业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要。
人力资源信息在财务报告中的披露,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采用分别列报的形式,分别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中反映人力资源的收益、成本及费用等相关信息,同时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人力资源的结构、文化程度、业务能力等相关信息。二是采用单独编制“人力资源会计报表”的形式,可以详细地反映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状况,确立人力资源的成本与收益。
(三)增加对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受到社会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不仅是单一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要谋求与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的共同利益的增加。有些企业以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或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的利润增加,远远不足以补偿其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企业利润实现过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增加社会责任信息,也就是将有关企业污染环境、土地利用、资源消耗等状况,治理环境的信息和对社会的贡献等信息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平衡,使信息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发展情况,而且也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其赢得更多的投资者。
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实行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在量化信息方面,可以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如货币金额、次数、指标等;在定性描述方面,应当力求具体、准确,有相关部门的鉴定或社会评价作为支持。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可以分为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投入是特定社会责任项目的实际举措,投入项目包括治理污染设置的改进、职工安全保护措施的改进、安置再就业人员、参与公益捐赠活动等方面,产出是特定社会责任项目的实际举措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产出项目包括“三废”的降低、工作环境的改善、工伤事故的减少、产品安全性能的提高等,对于这些项目要尽可能定量的来表达,或者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四)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披露
随着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及其引起对控制风险的需要,衍生金融工具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品种也越来越多。衍生金融工具暗藏着潜在的、巨大的风险,当这种风险变成现实时,将会引发企业的崩溃。巴林银行、中石油案件都充分显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高风险性,而传统的财务报告中基于历史成本原则的要求无法对这种风险做出恰当的反映。我国新会计准则中,虽然衍生金融工具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基础的,但是公允价值的确定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用的难度极大,仅仅通过报表中所披露的数字难以充分反映其蕴藏的风险,需要在报表附注中做出较详细的披露。例如应该对企业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种类、使用的目的、采用的核算方法、与其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确认情况、潜在收益或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的评估、应对风险的措施等都作出详细的披露,这样才可能充分评估暗藏的风险,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五)完善分部信息的披露
随着企业经营的多元化的发展,企业在多元化经营时,需要跨越多个行业,然而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又需要跨越世界多个地区。由于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不同,导致其获利能力、风险和机会等也相差很大,现在的上市公司大多属于多元化、跨区域经营的企业,合并财务报告成为其披露信息的主要形式,但信息的聚合可能会掩盖其内在的经营风险,这些信息并不能在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或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充分反映,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典型的例子。相对信息使用者而言,既要了解整个企业集团总括的信息,又要了解不同分部的经营状况。整体信息固然重要,但分部信息也不可忽视。行业分部信息揭示了一个企业的产业结构,说明了一个企业面临的行业发展机遇和风险,给投资者提供了横向可比的信息;地区分部信息揭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这些差异包括政治、社会、法律、经济、技术、人文等多方面,给投资者提供了纵向可比的信息。因此,财务分部报告显得非常必要,不仅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确认和分析企业从事的多种业务面临的机会和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傅荣,梁爽.财务呈报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作用
(一)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依据企业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构成会随着企业发展规模壮大而更加复杂化。一般情况下,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偿债能力、持续经营能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掌握,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是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分析来了解,并不会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同时,通过财务会计报告信息,部分投资者还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不足,在确保自身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督促企业对经营管理现状加以改善。
(二)为企业强化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方面数据信息可以通过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具体的反应出来。通过分析和研究财务会计报告,企业经营管理部门可以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了解企业经济业务、成本计划执行等情况,并针对经营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制定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强化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管理。作为经营战略制定的可靠依据,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能够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分析,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能够对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全面的掌握,并对区域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企业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监管。此外,根据财务会计信息及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还可以研究某一行业的经济状况,利用宏观调控的手段确保各行业得到均衡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三、当前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不适应性
(一)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信息量单一,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信息在传统经济环境下是有限的、整体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在日益复杂的竞争中不断地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在新形势下,财务信息需求者根据使用者身份不同,也对财务会计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报告信息需求者不仅需要定量信息,而且还要有定性信息,能够反映财务状况的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以及企业整体信息和分部信息。而在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上信息使用者还要求质量上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而当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报告采取旧的方式,就难免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以货币来计算的财政信息可以通过现有的财务会计报告来显示,而对于如人才潜能、企业信誉、无形资产、数字资产等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的信息财务报告却无法显示。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才资源有时候会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无法估计的;良好的企业信誉能创造机遇,更是作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将对企业的长久发展产生有利影响;还有无形资产方面也是如此,这些因素都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和在财务报告中列示,这严重影响了企业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三)反映信息不准确,可靠性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很多情况下由企业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决定着。因为会计信息是由会计人员提供,这中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因素,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有时企业会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了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会根据配比原则作出大量调整,反应当前企业良好的财务状况与经营状况,向投资者这些报表外部使用者传达积极的信号,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而相对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制作出质量相对较高的财务会计报告,如果两者有一点缺失,都会造成信息的不可靠性,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
(四)财务信息缺乏预见性,也忽略了其他信息现行的财务报告主要遵循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财务会计报告多采用报表形式提供过去的财务信息,对信息进行统计,成本、销售额、利润的计算。这些信息很少披露有关企业经营过程中不确定信息,缺乏预见性。对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缺少前瞻性信息的披露,未来的决策状况也不能进行合理地分析,导致不能对经营业务的风险性进行准确判断,无法具体地反映当前企业措施实施状况,企业会因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整个会计处理过程中片面性的财务会计报告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失败。
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
(一)未来报告的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目标正在发生转变,企业的股东组成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受到财务环境变化的影响传统的受托责任观逐渐向决策有用观转变,财务报告更趋向于为企业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性信息。此外,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与及时性仍是会计的计量原则,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该注意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相关性主要用来衡量事前的未来信息,可靠性主要用来衡量事后的历史信息,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比较中更青睐于相关性。财务报告应注意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相辅相成,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切实规范预测信息,使财务报告目标中的决策信息更实际、更可靠,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性。
(二)报告方式更便捷、更直观明了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将会对未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载体有所突破,会计报告传递方式、信息载体以及表达方式也会有所变化,纸质时代而依靠光电或磁等介质最终会告别,网上实时信息而取而代之,信息使用者不必亲临企业在网上就能浏览到便捷、有效的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使储存这项工作更快捷、方便,使企业又不能删除的信息得到隐藏;其次是信息表现形式多元化,财务信息除了传统的文字与表格,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字、数字和表格模式,还增设了图像、音频、视频,促使信息更形象,更精确,使用者更易于接受和理解形象生动、简单直观,使人一目了然。
(三)发展交互式报告系统未来的会计报告事项以会计为基础,应是一种简洁清晰、易于理解的交互式的实时报告。作为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交互式报告系统可以将信息使用者的反馈信息纳入财务报告中,有效缩短编制时间、减少报告周期,达到双向沟通,从而知己知彼,相互监督。交互式报告系统使企业可以根据决策需要和经营状况合理调整报告的时间,可以选择每天、每周、每月或者在每次发生交易后进行报告,这样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高报告的可靠性和实效性。此外,作为一种实时报告系统,交互式报告系统还可以让信息使用者参与到报告生成过程中,为企业和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了更可靠有效的信息。
客观性,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原则,它要求会计的核算工作应该是在实际发生的客观经济业务的基础上进行的,能较准确的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状况和经营成果。但现行的企业财务报告更多的受到不断变化的市场的影响,已经不能及时的跟上时代的步伐,其反映的会计信息渐渐的失去了时效性与真实性。
1.1 信息量不完整
1.1.1 当前财务会计报告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量的不完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受到利益的影响,必然会出现对某一与交易无关但却十分重要的信息置之不理。
1.1.2 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使用的是通用格式的报表,也就是说,它提供着相同的会计信息给不同的使用者。由于使用者的公司环境与信息偏好等的不同,其使用报表的目的、方法、被估价的资产都会不一样,通用格式的报表当然不能反映出使用者需要的全部信息,造成信息的不完整。
1.1.3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量不完整还体现在其关注的层次不够。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源都是以企业的有形资产为主的数据,而对于人力资源和各种软资产信息却关注不足,一些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中也没有反映。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无形资产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的企业资产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而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却没有对软资产的反映,自然不能满足当今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1.2 信息反映不准确
在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工作中,估计和判断始终是存在的,但会计工作者在进行估计和判断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系统全面的开展工作。当前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反映不准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会计信息要达到其真实性,就必须根据其经济实质来进行核算。当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发生矛盾与冲突时,会计的核算工作应该根据经济实质来进行会计处理,而不是根据法律形式进行,但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工作中,却呈现出重法律形式而轻经济实质的怪现象。
1.2.2 会计信息使用者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多关心的是有助于评估企业支付股力的能力以及其偿俩能力的信息,如现金的流入与流出的时间、金额以及其概念分布等情况,并通过对企业盈利和现金流量的差异的深入分析来调整和投资策略。所以说,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工作中重利润而轻现金流量的做法与信息使用者的使用目的是相背的。
1.3 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1.3.1 重定期报告轻实时披露。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现行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
1.3.2 重历史经济活动记录而轻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及时预测。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的汇总表。
1.4 财务报告项目结构不甚合理财务报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损益表上:
第一、损益表中未列出销货退回、折让和折扣。而销货退回、折让金额的多少可以反映客户对企业商品质量、规格的满意情况。
第二、未将非常损益与正常损益分开。非常损益是指非管理当局所能控制的损益项目,其性质特殊、具有偶发性,表内的营业外收支包含较广,非常损益仅仅是其中一部分。
第三、缺乏极为重要的每股盈余项目。第四、将投资收益单列一项缺乏一定逻辑性。
2 解决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扩展信息披露范围,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内容。
财务报告的内容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要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的揭示,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第二、要注重知识资本、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软资产信息的披露。
第三、要重视对企业未来价值预测信息的披露。在保持有用历史信息的同时,要披露企业未来价值趋势,诸如企业投资、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预测数据等。
第四、要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信息的披露。如因环境因素而产生的或有负债、治理污染的成本以及其他环境风险损失等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信息。
2.2 制定相应会计准则,创新会计确认、计量标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会计确认和计量必须创新,才能解决内容复杂,而纳入报告进行确认、计量有困难的难题。一是会计确认的范围要扩大,确认的标准要更新。二是计量属性须重新解释。要从广义上理解货币量度,不以货币量度为限,鼓励使用其他量度,作为货币量度的补充。
2.3 调整财务报表结构,改进财务业绩报表
第一,调整财务报表结构。我们应该继承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应将这三张报表结构进行调整,将披露的会计信息划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部分。企业的核心业务,是指正常的或经常的交易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