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8 19:34: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学学习心得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学学习心得1有效教学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战略性问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教材的实施,特别是有效教学的不断尝试和实践,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效教学的质量。我的学习后的体会如下:
1、要清晰了解数学教材呈现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至少要对小学六年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年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而且,只有对所教的学科知识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2、要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
读书是提高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法,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多搜集和阅读有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如“课程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教育论”、“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广大教师会有很大帮助的。也许我们会觉得有的专业知识离我们太远,看不懂或听不懂。其实,看得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所以,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3、要研究一些“教学案例”。
案例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培养研究者反思案例是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研究方法,普通性重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和具体意义。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所以请教师们要留意教学案例,研究教学案例。
4、要积极参加各科培训活动。
职前教育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我们要不断的学习,特别是参加培养学习。对于培训机构或者是学科开展的一些培训活动。如新课程培训、校本研究培训、网络研究培训、教材培训等,以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
数学学习心得2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足以说明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于生活中学数学
有人说:“数学是深奥的,变化莫测的,让人搞不懂,猜不透。”但在我眼里,数学至多是一套打满结的绳索,你必须耐心地解开一个又一个的死结,终有一天你一定能解开所有的结。学数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思考。如果把数学比作一把锁的话,那思考就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为你打开这数学之锁。我们要学习蜜蜂那样的工作方法,既会采蜜,又会酿蜜。数学是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学习数学要有毅力、有耐心、有恒心。正如一个挖井的人,挖了很深,就快接近水源时,却放弃了。先前做的就都白费了,功亏一篑。解答数学题时,细心也是很重要的。计算中只要有一丁点的疏忽,就可能整题错误。正如下棋,只要走错一步,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大意失荆州,不要等到做错了再后悔不已,世上从未有过后悔药。因此,我们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好成绩。
于数学中学生活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学数学就是为了学会应用,学会生活。只要我们细细感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说,购物会用到数的运算;小朋友搭积木时会用到空间几何;修房造屋会用到图形的整合;投票选举时会用统计知识……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由此可见,生活与数学形影相随,密不可分。而数的运算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理财、购物、比较大小等,无一不用到数的运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价值深远而非比寻常。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
因此,于生活中准确地把握数的内涵,运用数的外延,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也从中学会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数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题及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锻炼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判断力及创新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使我们终生受益。
数学学习心得3《工程数学》矩阵论部分的课程已经结束,很高兴能够得到信息系主 任朱老师的悉心讲授与耐心指导。
应用矩阵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以越来越普遍,矩阵论已经成为最有实用价值的数学分支之一。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来说,矩阵论变的尤为重要,许多线性或非线性的问题都要用到矩阵论的知识,象我们的专业基础课《弹性力学》、《有限元》。
此书第一章“线性代数基本知识”读起来还是蛮轻松的,因为大部分的内容已经在本科阶段的《线性代数》里面学过了,再加上考研的时认真复习过。也许觉得前面的轻松,学后面的内容的时候也就有些放松,结果是过了几节课后就感到书上的内容是越来越生僻了,有些东西太抽象,读起来枯燥,难以读懂;它比《线性代数》更深入,难度大多了。还好及时调整,勉强跟的上课,当我认真去学的时候,感到书上的东西还是蛮有意思的。把前后章节的逻辑关系,连贯关系搞清楚的时候,那是一种惬意;当你把书上一个看似很难的题目弄清楚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征服感、胜利感、甚至是一种虚荣心的满足。本人自认为第二章最有意思,也是学的最好的一个环节,从相似对角化到相似Jordan矩阵,再到Cayley-Hamilton定理、上三角矩阵、上Hessenberg矩阵,如果把它们的相承关系及应用条件都弄清楚了,那么这一章也就算学懂了。
读完《工程数学》矩阵论部分,感觉学的还不够,以后还的加强学习。最后要感谢朱老师的教导。
数学学习心得4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通过一些学习,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思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在课改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首先,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数学学习心得5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以快节奏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
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种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范文1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书本”到“书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没有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缺乏应用意识,缺乏体验性的学习。通过课题研究学习深刻清楚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平移的内容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几何中旋转的性质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思维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5)用平等对话构建师生关系,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告诉学生:“我非常愿意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愿意帮助你们解决学习上的、生活中的任何问题和困难”。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通过这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明显的对数学有很大的兴趣,从被逼学习到自觉学习,有了很大的转变。我将继续改进我的教学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范文2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应用与扩展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 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 ”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通过教学,认识到新课程教学中的 “ 双基 ” 与传统教学的 “ 双基 ” 的区别传统教学的 “ 双基 ”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 双基 ”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 双基 ” 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新课程理念下 “ 双基 ” 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 双基 ”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 渗透 ” 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 “ 渗透 ”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 “ 双基 ”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 “ 以人为本 ”的思想,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范文3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近结束,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如何让学生乐学、愿学、学会,我觉得兴趣是关键!可以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平均分》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把24朵红花,蓝花,绿花,紫花分别放在四个盒子里,然后分别请3个、4个、6个、8个同学上台,说:"我把把花送给你们,们自己拿走,但你们拿的花朵数要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怎么样拿才合理,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平均分的意义,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
再如:在教学《三位数退位减法》时,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课标》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例如: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再如:在学习《加法估算》时,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最深的感受,在生活中你有这种经验吗?今天的学习对你的生活有那些帮助?学生就在这轻轻松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四、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写了一个三位数,十位上是6,让学生猜猜这个数是多少.猜的过程中告诉学生是猜得大了还是小了.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认识和大小比较,加深了对数的认识掌握,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五、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摘桃子"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困生转化问题,还是一大难点,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研究探讨。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范文4小学数学中“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体现这一新理念,我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及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操作实践 启迪思维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二、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自主探索,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因此,只要学生自己能看懂的,就指导学生自己看;只要学生自己能讲出的,就鼓励学生大胆说;只要学生自己能够实践的,就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总之,只要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1)两步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时,只有加减法,怎样算?
(2)两步混合运算中,没有括号时,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怎样算?
(3)两步混合运算中,有括号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三步混合运算与两步混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5)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们根据自学提纲积极参与到自学活动中,在解决问题中获取了新知。营造出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合作交流,激发创新情感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参与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或互相帮助去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它是现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情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合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它并不一定以单一的形式呈现。这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学习心得感想范文5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使师生的生命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那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考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要指标。客观地说,师生从走进课堂到走出课堂,总要发生一些变化,收获一些东西,好像每节课都是有效的。但是课堂的有效程度是很不一样的,有的课堂能对师生产生终生的影响;有的课堂只给学生留下一些机械的记忆,日积月累的差异就导致人的素质的差异,人的生活状态的差异。因此,每一节课的效果都不可忽视。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从我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讲课来了,学生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
第三,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难受极了,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第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三、挖掘课堂的深度
决定一个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积,容积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一节课的有效性,也与知识的深度成正比。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师像传声筒一样,只传授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的挖掘知识的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数学在高考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出现困难.如何学好高中数学?笔者结合自身学习经验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高中数学学习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初高中学习的差异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差别不仅在于知识量的增多,更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在创新能力、应用意识及自主学习方面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不良的学习习惯
1.忽视预习
不少学生忽视预习,对将要学习内容没有大致了解,盲目听课,结果听课时一知半解,很快就难以跟上老师的节奏.
2.缺乏演练
学生普遍反映“上课一听就懂,题目一做就错”,这是缺少练习的典型表现.
3.反思意识薄弱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虽做题无数,却求量不求质,解题不甚解,不注重反思与总结,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徒劳无功.
4.独立思考能力差
一些同学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会不加思考地翻看答案或者求助班级“学霸”,长此以往便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5.打“疲劳战”
不分昼夜地打疲劳战,超负荷的学习会给大脑带来很大的负担,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造成恶性循环.
二、高效学习法
(一)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好数学就是一个慢慢培养数学兴趣的过程.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发现,数学其实是一门很美的学科,严谨而简洁.同时,那种经过一遍遍思考和推理最终攻克一道道难题的成就感,恐怕只有亲身经历才能深刻领会.
(二)重视课堂学习
首先,要保持专注,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与老师保持眼神交流;其次,认真记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应避免忙于记笔记而忽略了老师的讲解.再次,若有不理解的地方,应及时记录下来,下课后尽快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不要把问题越堆越多.
(三)用好教辅资料
当今教辅市场可谓种类繁多、良莠不齐.笔者的建议是:教辅资料在精不在多,适合自己水平的才是最好的.就高中数学而言,高一高二同步学习时,应精心选择一本题量、难度均适宜的资料,按部就班地按照所学章节做下去,这样才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多选一本,但是不要贪多,反复做曾经错过的题目比盲目追求做题量更有意义.高三复习时,则应选用一本总复习资料,同时配合往年高考题和模拟题进行强化训练.
(四)注重细节
注重细节既包括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也包括对题目的全面把握.有些同学拿到考卷匆匆一看便急于下笔,连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理解透彻,或是遗漏了关键点,再加上低级计算错误,最终出现“题目会做,得分却寥寥”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反复练习,慢慢培养对数字的敏感度,养成谨慎细心审题的习惯.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数学学习亦是如此.
(五)手勤脑勤
“手勤”是指老师课堂上讲的以及教辅书中的典型例题,一定要自己动手在草稿纸上算一遍,长期坚持下去运算能力和数学素养都会有质的飞跃,千万不能偷懒,养成“回想一下就算是做了”的坏习惯.
“脑勤”是指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而非动辄就求助老师和答案,因为这是一种被动的思考过程,很容易被别人的思路牵着走,导致下次遇到此类题目还是不会做.
(六)善用错题本
错题本是用来发现自身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与总结能力.然而,准备错题本只是第一步,如何科学地使用错题本更为重要.首先,错题本上不仅只是错题,也可以包括“难点题”“典型题”等.它是对知识的梳理,是重难点和精点的集合,使得学习重点更突出、更具针对性.其次,逢错必抄是一大误区.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而且实用性不强.笔者认为,错题本上的题目一定是经过甄选的题目.
1. z老师从2年级数学课本中的各个知识体系中都能用实例来说明教法,比较直观,形象,讲得通俗易懂,且生动有趣,要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中学习到知识,这是很难的。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一切是为了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是数学教学方法的关键。多想一想学生的实际,在他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还要耐心去指导,让学生的思维分散,可和说一些笑话,做游戏等,不要产生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坚持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生动而灰谐的课,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展示出数学教学的特点。把课变成发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的过程,展示教师人格魅力的过程。如果学生在你的讲课时,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听到下课,那就证明你的课很有吸引力了。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一个新的尝试。笔者在这个课题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由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经验不足、把控能力不强,在课堂调动气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围绕运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以展开:
一、创设个性化教学情境
传统的教学情境,是教师教学,学生听讲,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的契机,可以为课堂增添活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情境创设与学习效率的密切度、关联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教学论坛等,制作一些利于教学播放的课件和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等设备进行播放。创设个性化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在快乐、向上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情境教学带来的乐趣。
二、布置分层次课堂作业
作业布置也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次布置作业。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利用电脑等设备制作一些简单的学习心得,用于课堂交流,提升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也有助于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自主探究学习。
教师对于课堂作业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改变传统的优良等级式的评价,而是要多采用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比如给予学生鼓励,给予学生信心,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以信息技术为助手,展开自主学习。
三、积极开展合作学习
笔者认为,应该更进一步贯彻和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学习。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的作业完成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作业,而这些作业并不是通过一个学生来完成,往往是通过几个学生共同协作,加以完成。
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探讨,特作以下浅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 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课外信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 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 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 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 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 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 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 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电子白板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对于已经制作好的PPT 课件、FLASH 及各种视频进行插入调用,也可以把生活中最常 用的软件 WORD 文档等进行调入使用。教师还可以在演示调用过程 中,随时利用白板中的一些工具对原有的课件进行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标注和讲解,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划、圈、点等操作行为,更可以随时改变背景图和颜色、对画面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 如此众多的功能,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方式
1、做好整合的基础――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应该是一种以优化教育资源为目标的组织形式,是教育者、特别是管理者通过对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培养开发以及课程资 源的有机构建来实现组织形式的“优化整合”, 这是课程整合的保障与基础。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要学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开发的教学软件资源等,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让它们服务与教学。
2、理顺整合的途径――过程整合。“过程整合”是指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即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与学科课程的学习探究有机地融合在同一活动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达到对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同化”与“顺应”的目的。这是课程整合的主体,也是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这一过程整合包括三个基本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及课后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分别是:课前准备阶段:以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为主。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寻找切入点:浏览相关网站主页搜寻信息,捕捉结合点; 整理主要信息,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检测网络安全性、交互性,进行网络文明公德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自学的情况, 针对相关问题, 在网络上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学会整理、分析和加工。 课堂实施阶段:强调师生互动。依据教学方案,进入学习:教师提出 学习任务目标(包括必要的网络知识学习) ,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 ;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 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充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拓展阶段:以学生活动为主。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形: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 EMAIL 等方式与教师、同学甚至与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教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 EMAIL 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的教育。这个过程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加深,而且 也是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有效实践。
3、明确整合的目的――能力整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手段也概莫能外。“能力整合”指的是通过研究“资源整合”和“过程整合” 的这种形式,更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教育技术,培养既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又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学习的新世纪的学习者。这种能力的整合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分享、应用的能力和传输、创新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诸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依据小学科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征,我在教学中大量运用信息技术,亲身体验到信息技术为实施小学科学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愿意学
小学科学教育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提倡探究式学习,学生有探究的欲望,“愿意学”是探究式学习的第一步,而学生能否愿意学决定于有无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形象、生动、声像并茂、音形兼备的具体情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在教学《寻找动物和植物》一课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不强,观察不细致,生活经验少,很难进行探究式学习,必须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材料来充实教学,而多媒体正是最好的载体,我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兼容一体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动画:首先,播放春天里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音乐,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和植物。然后用画面展示出以下景象:山坡上的桃花红得似火,梨花白似雪,吸引得小蜜蜂成群结队“嗡嗡”叫着来采花蜜;大雁也排着整齐的“人”字形队伍飞过蓝天,小燕子衔着泥草在屋檐下垒窝;小草也从地面下探出小脑袋……此情此景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教学中来。随后,再让学生亲身去寻找自己身边的动物和植物,观察所找到的动物和植物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特点,学生就能够带着自己的目标争先恐后地到校园中去寻找、去观察。由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介入,增加了教学的感染力,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利用计算机交互界面,让学生自主学
传统教学缺少自主学习的环境,只是让学生读相同的教材,听相同的讲授,参考相同的资料。教师完全根据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即使是进行个别教学,也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为个别学生提供帮助。由于采取统一的内容和固定的方式,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习的需要不可能完全获得满足。计算机技术使人机交互、网络化教学成为可能,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创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首先,网络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网络信息负载量不仅相当大,使学习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展,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再次,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控制学习的进程和速度。教师将教学内容、各方面教学资源、自我评测等材料编制成HTML文件或其他形式的文档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这些页面来进行学习,通过人机交互,学生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随时调整学习进程。这种交互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真正实现了个性化、多层面学习。
三、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找着学”
在知识量急剧增长的信息社会里,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并不那么重要,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出新知识,如何检索、收集、分析、处理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锻炼他们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询网络所提供的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重新组织,形成学生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节约用水》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先在因特网上通过搜索引擎或站点导航查阅了各种各样的资料,然后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筛选、分析、整理信息,得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淡水资源这么紧张?淡水在世界范围内是怎样分布的?世界上最厉害的水患发生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都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好办法?以及我国的节水法规规章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最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要求写出关于节约用水的学习心得。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应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容量的信息流中。它启发学生不断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与课堂知识进行对比、补充、内化,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易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地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视频、动画、解说、文字等多种功能,能使学生借助于电脑技术,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好、更快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学习九年级(下)数学教材《圆》第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三角形的或正方形的?学生回答时凭自己的想象找出答案后,教师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马拉车的动态画面,车轮分别采用正方形、正多边形、圆形……学生清楚地看到:三角形转动最不稳定,正方形转稳定程度有所改善,圆形车轮平稳而圆滑,画面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了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本堂课的教学情境中,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它包括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探索规律等能力。
例如:在图1中,设点C为线段BD上的一点,在线段BD的同侧作正ABC和正ECD,连结BE,交AC于M,连结AD,分别交BE、CE于点P、点N。
(1)问图中有几对全等三角形;
(2)线段AD与BE相等吗?线段ND与ME呢?线段NC与MC呢?说明理由。
这是一个极平常的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解决此问题的。我们借助信息技术,从运动的观点进一步研究问题,利用几何画板,作两个公共顶点为C的正ABC和正ECD,如图2,连结AD,BE。教师用鼠标拖动点D使正ECD绕点C旋转,就能连续产生如下的图形:
不难发现ACD≌BCE及AD=BE的关系在运动中保持不变。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看的清楚,理解更明白,掌握的不是孤立的一个题目,而是这样一类问题。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分别要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证明,花时多,难度大,学生又不易掌握。信息技术强大的动画功能,解决了很多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的简洁明了,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教育的共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还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例如了解数学史、查阅最新的数学发展情况,查阅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一题多解得能力。通过E-mail、空间、论坛等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将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们共享,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使得多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可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教师也变成了学生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知识间的融合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而课程标准没有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作出硬性统一的规定,使学生所学和教师所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数学知识以更加快捷方便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框架。
五、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数学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学习者与教学者产生了深远而又持久的影响。由于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平台,就可以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区别化的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地点、时间、环境、资源)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学生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丰富,更加便捷,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对教师而言,将不再单一的依赖教材、教参、黑板、粉笔等载体,而是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所营造的教学环境所代替,如多媒体教学系统、资料库等,教师不仅有灵活选择教学素材的余地,而且可以大胆创设新颖的、有趣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得以改变,成为真正的合作者。信息技术教学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使人人都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方式,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更加有趣的方式展示出来,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朱慕菊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2002年出版.
“数学是一门朝气蓬勃,极富生命力的学科,能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他能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迎接未来那些令人振奋的挑战。”所以,我在上数学课时以课本例题为切入点,不仅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还通过对问题从不同角度的深入审视,将原问题引申为能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学习并能激发其数学创新思维的活动。有时恰到好处地适当改变课本某些问题,使原来封闭的问题变为探究题,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觉地、主动地直接参与思维的全过程,变“维持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
例如:八年级下册“相似图形”一章中有这样的例题:已知:在RtABC中,CD是斜高。求证:ACD∽CBD∽ABC。这是一道条件和结论明确的题目。当把它的结论隐去,改编为:“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并加以简单证明。”变为结论探究题时,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学生踊跃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了一种又一种的结论。
比如:由三角形相似得到比例关系,及由比例关系得到等积式。这里只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结论改变,就使一道单一题变为内容丰富的探讨题。在学生轻松地、兴奋地解决以上问题后,教师再引导进一步讨论:上面得出的结论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例如,可以证明勾股定理:也通过面积法,求出斜高等。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
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如果把条件与部分结论互换,命题仍然成立吗?由4人小组讨论,自编题目,学生又提出了多种互换的后的情况。如:①已知:∠1=∠B,∠2=∠A,求证: CDAB(成立)。②已知:AC2=AD·AB,求证:CDAB,CD2=AD·BD(成立)。③已知:CDAB,求证:∠1=∠B,(成立,可以;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证明。)等等,还有很多情况,这里不再一一例举。
针对这些题目与探究,教师再进行点评,指出其本,并把一些结论留做课后讨论,通过这样的演变和探讨,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从而达到了探究性学习与做一道题而通一类的目的。
改变例题和习题的方法很多,可以是隐去结论(结论探究),也可以是条件与结论互换(条件探究),也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推理探究),联想、类比(综合探究)等等手段,使原来相对封闭的题型更具活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这个双边活动中更有发挥的空间,让教与学更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2 设计探究性习题课,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感到厌烦,不要把他们引进一种疲劳、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是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这一点是何等重要。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几节这样的探究课,将会使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美感。达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溶剂溶质问题这节课时,打破了原来的常规的问题,而把它设计为问题:“现有含盐4%的盐水600g,含盐12%的盐水500kg,另有足够多的盐和水,要配制成含盐10%的盐水600kg。①试设计多种配置方案;②比较哪种方案较实用合理。
教师提出这样的实际问题后,学生根据经验很快就出现了多种方案,然后由教师收集分类,主要归纳为:方案1:取盐和水直接配置(应用质量分数公式);方案2:取含盐12%的盐水若干,再加水(稀释问题);方案3:取含盐4%盐水再加盐若干(加浓问题)。
学生由此得出:解决同一问题,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并且点明本节课的意义,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再根据实际意义,选出最佳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者提出表扬。
课后同学们的评价是:“有新鲜感,生动有趣,开拓了思路。”由此可见,这样的探究性习题课,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种思考的空间,让他们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 配置相应的探究性习题和作业,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现在,教科书和作业中的习题,主要是传统封闭题,它的已知条件和结论都是确定的。这种方式使得运用知识的思维极具单向性。根据教学实际,适当改变练习的方式和作业的形式,对作业进行开放式布置,可以使知识的使用密度得到提高,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等手段提高思维的探究性和发散性。
例如,我在教学中曾结合教学实际,布置学生自己编制一些数学探究题,自己去猜想,自己去论证。布置作业时,针对此类题,请同学进一步把它改编成一道结论探究题和条件探究题。对结论探究题,其结果不仅有原结论,还得到了较隐蔽的结论。而对条件探究题的编制,由于当条件改变为:已知BG=DE及正方形ABCD时,四边形GCEF不一定是正方形,所以改编过程中还需增加条件。这不仅提高了难度,也使得结果更多样化了。
教师在作业反馈前,先请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提出使GCEF为正方形时需要增加条件及条件的个数,然后集体讨论得出较简捷和优化的结果。这样的练习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通过这种自编探究题,让学生在直觉的支配下,不断地去猜想、论证,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系统更趋完备。
4 创设探索空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数学活动课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创设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与实践,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外活动课中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探讨,启发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引申、拓展,帮助和鼓励学生写一些小论文或学习心得。例如:在讲完因式分解和判别式后,让学生写了“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和“判别式的应用”等小论文。很多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了因式分解很多不同于课本的方法,而对判别式的应用,更是进行了分类讨论和研究。
另外,在活动课中我们还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利息、税收折扣、分期付款问题,比较两个商场的让利措施哪种对消费者合算等问题(直接打折与满200送80)。让学生走出教室,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让活动课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尝试着主动地学,而不是被动地做,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的想象能够展翅飞翔。
在课堂教学这个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上,引入探究式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它要求教师将以更新的思想和更新的方法面对挑战。
5 鼓励质疑,培养其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前奏。有人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学生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学生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时,我总是想方设法“恰到好处”地及时引导。例如在“角”一节的教学中,引进概念之后,针对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在学生思考之余提出问题:射线绕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是角吗?为什么?还有什么?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又提出了一些很好的问题:①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有关吗?②在直线上取一点的图形是平角吗?③周角与射线有什么区别?以使学生在疑中学,在疑中解疑,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6 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作。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其表现有: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一切的一切造成没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的无奈表态。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述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能做到专心听讲,对要点听不清或听不全。于是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留了一大堆。而课后呢,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找不到知识间的联系,只是一味地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死记硬背的结果是一味地“机械模仿”。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最终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一贯做法是只求知道怎么做,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其心理诱因是仅对难题感兴趣,以示自己的“水平”高。这种好高骛远,重“量”轻“质”的做法导致的结果是陷入题海,不自拔.而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却是演算出错或中途“卡壳”。
2. 解决方法
2.1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订学习计划,能促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以求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制订学习计划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且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更重要的是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以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另一方面,我们知道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经验表明: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3)复习要及时。古人说的好,温故方知新。及时复习是得新知、获悟性的常法,也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效分析比。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是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的必经过程或途径。
(4)独立做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的必有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的过程。
(5)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暴露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一定要再做一遍.对出错的地方要反复思考直至弄清楚,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教老师或求助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掉,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的坚持必能对所学知识做到由“熟”到“活”。
(6)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附以教材为依据,并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做到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