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观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8 09:53: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自我价值观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自我价值观总结

篇(1)

一、当代大学生的代际属性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按年龄划分,当今中国社会上实际存在着4代人[2]:

第一代人是革命的一代;第二代人是建设的一代;第三代人,经历了“”是动乱的一代;第四代人,现今年龄在40岁以下,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

第四代人与前3代人有着许多方面的不同。首先,经历的时代不同。第一代人经历的是战争的时代,第二代人经历的是建设的时代,第三代人经历的是动乱的时代,而第四代人则经历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其次,受过的磨难也不同。第一代人经历了战争血与火的洗礼,第二代人经历了祖国建设的风霜雨雪的锻炼,第三代人经历了动乱的迷惘和思考。可以说,前3代人主要经历的是社会性的磨难,而第四代则主要经历的是自身的磨难,比如升学、求职、求偶等。

当代大学生中完全具备了这一代人所有的代际属性,其中也包括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一)不稳定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首先是指价值观的不成熟性。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局限,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成长期,价值观尚未成型。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还表现在其价值取向的不断反复。大学生在校3至5年,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其价值观发展、定型的过程,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递进。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价值观的变化似乎并不遵循“不成熟――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其间游移不定,出现多次的反复[3]。如:某大学生入学前有着明确的理想信念和学习目标。虽说尚带一点“幼稚”,但应该说是为社会主导价值观所肯定的。然而入学后,他就开始渐渐地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来的目标。可是这种“放弃”和“改变”并未给他带来新的方向,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变得莫名其妙”。进入四年级,他又幡然醒悟,作了一次“否定又否定”,重新捡回了他的目标。据他本人言,这次突然的改变是因为“临近毕业,忽然感到这样下去不行”。

(二)时代性

由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追求个性的意愿,他们的价值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受各种既成的价值观的约束,而具有吸纳各种价值观的开放性。这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发展性和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多元性的重要基础。他们已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开放眼光,他们对世界范围内既丰富多彩又眼花缭乱的价值观怀抱着一种既开放又可能难辨是非的全球胸怀予以审视,从而很可能在这种情境中莫衷一是。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性还体现在他们的价值观对社会其他人员的价值观具有引领作用。青年人一直都是引领潮流的先锋。不论是美国60-70年代的民权运动、“嬉皮运动”、反战运动,还是中国的“五四”运动、“”、改革开放初期的人生意义大讨论,青年价值观伴随着青年运动都具有先锋的作用[4]。

(三)自我

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时代,从小到大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几乎是完全获得了满足,因此,追求更高层次享受和发展的价值观特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他们离“艰苦朴素”的传统越来越远,而更注重对现代生活的享受;他们离“强化管制、压抑个性”的时代越来越远,有了更强的独立意识;他们渴望独立面对社会,在自我认识中不断增强竞争、创新意识,努力寻找各种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在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中体现了价值主体自我化的主流趋势;他们勇于奋斗,但是却一切以我能得到多少回报来衡量付出与收获之间的价值比;他们敢于竞争,但是却不能自觉摆正竞争关系,不是把竞争放在争优创先上,而是过分地强调“自善其身”;他们善于与人交往,但是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把“在家靠父母、在外靠关系”作为立身处事的警言[5]。处处以对我有没有用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关注自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特征。

(四)矛盾性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许多矛盾和冲突。他们强调个性,却常常模仿“时髦”;他们希望早日成熟,实现自我价值,却又守不住既定的目标;他们注重生活的内心体验,却又常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欣赏高尚但并不想拥有高尚,赞美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6]。总结起来,他们价值观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7]:

第一,自我期望过高与实现自我价值能力不足。当代大学生具有相当高的自我期望,似乎自已无所不能,一切都在谈笑之间。然而,由于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和种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他们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却不想付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成本,致使他们处于一种欲有所作为却难有所为的困惑之中。

第三,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价值评价多标准。当代大学生可以对某种文化现象随意的选择、认同和轻易的反对、抛弃。也许昨天还对祖国传统文化赞赏有加,今天就对民族的劣根性大加斥责。他们对社会和他人常常有超越现实的理想化要求,而很难把自己放在同样情境中对自己提出同样的要求,或者说,对别人有严格的要求,而对自己则往往以难以“改变现状”为自我安慰的借口来降低自己的责任。

第四,轻理性追求与重感性体验。许多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评判和体验上,缺乏对价值认识的科学基础,表现出重感性、轻理性的倾向。他们一方面在追求完美的人生,另一方面,面对矛盾着的现实生活,又缺乏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对完善的人生理想表现出茫然而又惶恐不安的情绪。他们想张扬自我,高扬主体的价值观,但对一些社会现象感性上的偏激,又使他们常常脱离理性而走进感性的价值误区。

参考文献

[1]田崇玉.家庭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天府新论2009,1:108-112.

[2]孙远刚,刘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纲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3]邹成效.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全方位审视[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60-63.

篇(2)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19-02

职业价值观,有学者认为,“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

江西警察学院自2010年9月份起,进行改革,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均为从社会上招录应届或历届高校毕业生。这些高中生刚刚从不同的中等学府考入公安院校,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就是青年民警职业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缩影。同时,作为江西唯一一所公安专业本科院校,其本科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将会对学院今后的教育方针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本文针对江西警察学院2010级、2011级、2012级三届公安大学生进行警察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

1 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维度的划分也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洛克特在其所著的《人类价值观本质》中提出13种价值观:成就感、审美追求、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家庭与人际关系、道德感、欢乐、权利、安全感、自我成长和社会交往。本文中从金钱,社会贡献,尊重,权力,稳定性,责任与道德,成就等维度出发,编制了“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共有20个选题,不记名。问卷内容主要涉及职业选择、职业期望与职业理想等方面。2012年11月,随机从江西警察学院2000名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800余名进行问卷调查。在学生们的积极配合下,问卷收回1387人,其中有效问卷1320份,有效率为95.16%,其中男生1074名,女生246名。

2 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结果与比较分析

2.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更趋理性与务实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现代警院大学生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随着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改变,经济发展,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更趋理性与务实,他们的择业标准已经从过去单纯看重“服从上级安排”到现在的既追求物质利益又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1)大学生对职业稳定性、福利待遇有强烈渴求。

当前,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虽然减缓,但人口基数大,人口分布不均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制”到现在的“大众制”,学历,职业区分度越来越小,由于经济发展限制,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往往是毕业即失业,再则,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希望有一份待遇好、稳定高的工作,已成为大学生也是当代青年职业价值观的主流,也是问卷调查发现的显著特点之一。在20个选题中:“您判断对人生价值的保证”中有67.3%的人认为金钱的多少是人生价值的保障,认为社会贡献高低的只占30.4%,社会地位的高低占2.1%,说不清的占0.6%。这说明相较于地位和社会贡献等抽象的目标,我校大学生更倾向于现实的,具体的目标,而金钱则成为我院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的支柱之一。“您认为人的尊严和金钱的关系”中选择金钱重要的占28.1%,尊严重要的占18.4%,两者都重要,但不能用尊严换取金钱的占42.3%,两者都不重要的占11.2%。可见,虽然金钱成为价值观主流,但在大部分学生心中,并不支持“金钱万能论”,他们认为金钱的确很重要,但不会用一切去与之交换。“你毕业后准备做什么”中选择“从事公安类专业”的占到69.7%,“考研深造”的占到9.7%,从事其他工作的20.6%。体现出我校学生的专业素养,但从考研深造的选择人数中又可体现我院校学生对工作的稳定性要求很高,比起将来更高学历和不确定的就业形势,他们更倾向于毕业后直接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此外,家庭情况,父母期待,社会氛围等原因也是导致我院大学生形成上述价值观的原因。

(2)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要求较强。

人各有志。这个“志”表现在职业选择上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职业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一个人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等级需要,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寻找只有自己能完成的事业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确保职业稳定、有较好保障、有较高收入的前提下,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

在“未来五年中您的最大愿望”中,选择事业有成的人占到35.5%,相比此选项,选择多赚钱的占到32.4%,学业有成地占8.1%,身体健康地占10.6%,有理想伴侣的占6%,生活快乐地占7.4%,我校学生在事业有成,学业有成两方面占到43.6%。相比对金钱的需求占32.4%可见价值的实现对我校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在“您对今后职业的期望”中选择关键是“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占到37.7%,“专业要对口的”占到23.3%,“专业不重要,找到工作最重要”占30%,“不清楚”的占10%,可见虽然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的稳定和专业不对口的待遇方面有一定的担忧,但仁有37.7%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选择更能发挥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

2.2 大学生对声望、地位的要求

声望地位在古代科举考试中是无数考生的动力和愿望,但在新时代的今天,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从统计结果来看,在20个题目中,“希望的工作方式”中“希望轻松自由、自主性大”的占41.1%,“希望能指导别人”的占30.9%,“介于两者之间”的占20%,不清楚的占9%。虽然我院校为警察院校,警务化管理和忠诚意识,但很多学员依然渴望有自由度的工作,不希望被别人控制和指使,有自己的主见。对地位要求不高。“希望在哪个位置工作”中,“希望在基层”的占38.8%,“在管理层”的占25.5%,“在抉策层”的占12.2%,“不清楚的占”24.5%,可见我们江西警察学院在校大学生对地位不是很感兴趣,当代大学生中,比起华而不实,工作量大责任重的工作,很多人更喜欢选择更能实际去做些事的位子。“毕业后,去哪些地方就业”中,“去大城市”占到19.2%,“去二线城市”占20.7%,“去艰苦的地方”占16.4%,“无所谓”的占43.7%,这不仅说明我院学生能吃苦耐劳,有一定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更说明了他们不没有很大的对去大城市、繁华的地区获得更多的声望、地位资源的需求。调查发现,学院大学生对进入社会公安队伍将带来的有关声望、威望,不是很在乎,有些无所谓。这与当前社会价值由身份取向转向成就取向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利益至上效率优先原则的熏陶下,人们崇尚与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实惠和利益,对于徒有其名、空乏其身的东西不再感兴趣。对是否进机关、是否在市区或城镇也不是很关注。

调研数据分析表如表1所示。

总结:根据对学院同学的“警院当代大学生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观”问卷调查结果可知:相对与以前,现阶段警院大学生职业认知与价值观更趋于理性与务实,对金钱与工作保障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调查结果中,只有少部分人认为金钱比尊严重要,而大多数人认为尊严无法用其他来代替。在调查中,大学生很在乎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注重自身的个人修养。大学生很有自己的见解,个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感强烈。在你毕业后准备做什么的问题上,许多人选择自己创业,或者深造,也有一部分人想出国学习,但警院学生除了对物质保障的需求之外,他们更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有着自己的理想。在学院大学生的心目中,选择职业既要追求生活较高保障、收入丰厚和工作稳定,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这三者都属于人类基本生存,即缺失性需要。但同时,依然不放弃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这是生长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马斯洛强调,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是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对于以后即将加入公安队伍,穿上这身警服的学员来说,在缺失性需要上满足他们,会更容易激发他们希望在公安事业上建功立业,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动机。

3 警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讨论与建议

笔者认为,在警院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应重视如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与引导。

(1)以警务化管理为抓手,帮助警院大学生树立廉洁的利益观。

当代警院大学生对生活保障、收入丰厚与工作稳定等物质利益有着较高的追求,但仔细想来,这种想法也很正常。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保健最基本、最低级的需求,是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物质前提,假如生存条件没有保障,个人生存受到威胁,当然,其它方面的需求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对于个体来说,物质需要的优先,甚至把它摆在重要的地位,都不足为奇。

当前,社会利益分化明显,各种利益诱惑增多,没有正确的利益观,没有廉洁自律的意识,是很难经受得住考验的。大量的腐败案例的发生,究其原因,几乎都与贪婪、自私的利益观密切相联。当前,反腐倡廉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普遍带有较强的实用性,功利性比较强,值得欣慰的是,仍有很多学员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但大部分人只是空有一个想法,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从具体行动做起,从学生让时代开始做起,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语文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全部价值都体现着人的价值,脱离了这一主体需要,教育价值不复存在。“真正的教育应该以人为出发点,把发展人的素质,提高和扩展人的价值要作教育活动的轴心和归宿。

语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语文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让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的个体生命富有意义,人生会更有价值,在语文传承中,有价值的人生才能获得永生。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是一个极为重要和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对于什么是价值,人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实现人的价值等问题的看法,是因人而异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多少,一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越多,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高,他的人生也就越有意义。自我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又一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作为人的存在就要有人的尊严,要自尊、自信、自爱、自主、自强等。第二,社会应提供保证个人尊严,满足个人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条件和手段。“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不可分割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外在体现。自我价值要自觉服从社会价值。一个人的价值由潜在变为现实,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

二、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B透模式构建

1.指导思想

以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

2.模式构建

3.实施条件

该模式要顺利实施,应具备的内在条件是:学生应具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外在条件是:教师积极的引导,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更好的思维空间。

(二)实施过程

1.教学目标的渗透

作为教师应该先明了教学目标,且始终围绕这个目标展开。语文的三维目标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这两个目标的灵魂,知识与能力是价值观的载体,单单地进行价值观教育,离开语文的基本内容,那价值观教育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同样,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也即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积极的价值观形成,就要借助于另外两个目标的完成才能实现,它是渗透于前两个教学目标之中,是在教学过程之中方能完成的。

要让学生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重要的文本信息,并能够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从而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这样才会对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起着促进作用。

2.教学过程的渗透

依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这一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果课文篇幅较长,课前要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故事情节,然后采用五个环节的教学,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第二个环节让学生用一个词(比如:震撼、钦佩、崇敬)来形容读完文本后的感受或心情;第三个环节要求学生在中找出能打动自己的情节,学生通过再读课文,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强化了他们的情感体验;第四个环节,学习小组选择最打动你的情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对一些情节中的语句或关键词要反复品读,以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第五个环节教师可以用这样的几句话来总结: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人可以失败,但绝不可以被打倒。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从本文中你可以体验得到。

3.教师语言的渗透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优美的语言将价值观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当中去,使学生在领略其语言美的同时,激活人的思想,产生至深的意境,获得人生的快乐,从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语言是心灵的外在表现,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的积极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烈的渗透作用,而这些作用又是双向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和每位学生都应当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使语文教育达到较高的境界。

4.师生行为的渗透

良好的行为养成教育是价值观在语文教育渗透中的最终的表现形式。

哲学认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着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付诸于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交际的行为养成中去。积极的价值观形成是宗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目的,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也是双向的。

5.教学评价的渗透

积极的价值观今天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提到议事日程,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和利用教学时机,认真地把这一要求贯彻下去,同时,评价的方法也应有所改变,切忌把考试作为唯一的方式。我们可以采用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观察法、活动法,学生的自我评价法,学生间相互评价法,测验法等多种评价方法,教师要将积极的价值观渗透到评价体系之中,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4)

2.高中生对物质财富与人生价值的认知现状。物质财富是人生价值以及劳动的外在表现,但是它不是衡量人生价值标准以及贡献大小的唯一标准和手段。人作为价值的创造者的同时,还是价值的享受者,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体。我们可以这样讲,人生价值的重点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包括对社会的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两个方面。

当被问及——是否认同“物质财富越多,人生价值越大”的观点时,9.6%的学生表示完全同意,79.7%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由此看来,大部分的高中生否定了用物质财富来衡量人生价值的方式,知道物质财富并不完全代表人生价值。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财富观教育的方法

1.榜样示范方法。该方法就是采用别人的高尚行为、优秀品德以及思想等来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教育,使得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财富观。榜样示范教育方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与形象性。教育学家洛克认为:“没有任何其他的事务能够像榜样这样温柔而深刻地嵌入到人们的心里。”榜样示范方法是要将榜样的感染性、形象性、权威性以及可实现性等对学生构成影响。这些榜样包括了学生榜样、英雄楷模榜样、家长榜样以及名人榜样,等等。在选择榜样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那些来自本校、本社区的优秀榜样,通过大家都认同、熟知以及敬佩的榜样来起到示范作用。

2.价值讨论方法。价值讨论属于精神范畴之内的交流,该方法以语言作为交流的媒介,通过主体之间的相互体验与理解,形成了一个价值共识与互动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其一是价值对话。这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其二是价值体验和共鸣,通过体验能够实现个体对财富观的主观感受,而共鸣则属于一个公共体验,是实现公共交往主体情感的途径;其三是个体领悟与群体共悟。通过个体自我领悟,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群体共悟,通过个体差异激发更高级领悟;其四是自我价值的构建。通过价值讨论形成对其他个体的理解和认识,在相互尊重过程中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有更进一步的选择和判断,最终实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篇(5)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统一;是企业的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统一;是企业发展与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统一;要做好以上三个“统一”,就需要员工的广泛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企业文化只有在转化为员工群众认同共同的价值观之后,才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培育提升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能力,激发员工在建设企业文化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是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健康发展。

1 掌握企业文化建设的要素

1、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的主力军,同样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实践;企业文化是以员工为主体的文化,离开员工的实践就没有成熟的企业文化,更没有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的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必须融入到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才能在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行为和员工的规范中得到体现和反映,才能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企业文化建设更需要方大员工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2、企业文化来源于员工的创造、积沉、提升。任何企业的文化都是企业员工创造的,任何企业文化的积淀总是凝炼着企业员工思想行为和道德规范,它是员工先进思想的升华,是把员工的智慧集中起来,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掘企业员工在各项工作中的真知灼见,形成激发企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脱离员工的企业文化,是虚幻的,没有生命力的。

3、企业领导者是是企业文化的执行者。在实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领导者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是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领导勤于思想、敢于实践、有着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的人才,如果将这些先进理念培养发展为企业文化的补充,不仅可以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还能够扩大企业文化在社会和企业中的影响力,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成长和壮大。

2 疏通企业文化建设的渠道

1、注重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员工参与规划、参与研究、参与决策,特别是对企业文化中的目标、愿景、使命等应广泛征求员工的意见,吸收广大员工参与讨论,将员工有价值的、合理的建议和要求吸纳到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中来。企业文化是一个从上到下,反反复复,不断升华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文化更广泛地体现了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更加潜移默化地渗入并改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品德行为。

2、倡导团队文化。团队文化是企业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倡导在班组、专业室之间建设具有各种自身特色的团队文化,并将团队文化整体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让广大员工亲自参与团队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团队文化的目标,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生气勃勃的文化氛围,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让广大员工直接参与实践、改革、创新团队文化,会对企业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为此,我们要重视团队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总结团队文化的成果和经验,为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有效载体。

3、培塑先进典型。员工中的先进人物以自己的言行、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成为企业文化中先进典型的集中体现,他们的示范作用不仅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文化,而且还对企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关键的激励作用,他们对专业技术的刻苦钻研和埋头实干的精神影响着大多数员工。认真挖掘员工中的先进人物,培育先进典型,总结和弘扬他们的敬业、创业精神是吸引广大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充实、完善和丰富企业文化内容的重要源泉。

3 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潜能

1、提升员工的价值观念。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要重视个人在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上的提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认识在实现企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把企业发展和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结合起来,与弘扬企业精神结合起来,努力营造出"想干事业、能干事业、干成事业"的氛围,进一步唤起员工的使命感,增强向心力,将实现企业价值和自我价值内化于心,要将企业精神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追求。

2、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应不失时机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三学活动",使员工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有新的调整和提高,要充分运用企业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在员工中兴起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为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打下基础,从而对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新的需求和动力。在现实工作中要进一步倡导"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使员工在学习中提升理念,超越自我,提高智能,从而提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潜能。

篇(6)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实现德育目标、搞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新时期的“三个倡导”,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扩大和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职院校学生指明了具体、可行的发展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对价值认同机制的审视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同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表现为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为其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互动能力及与其相应的道德意识形成与发展而付出意志努力的结果,是价值主体行为的内在驱动,也是其行为的价值导向。个体价值观培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有效的价值认同机制。价值认同机制的建立一般要经历盲目认同、审视认同、被动认同、自觉认同等阶段,最后将价值观内化为价值主体的意识和行为。价值认同不仅涉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还包括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显示,也是一主体对另一主体认可与否的反映。

1.盲目认同阶段

盲目认同主要指价值主体在没有完全认知或完全没有认知外部价值观念,也没有理性把握其他价值主体的价值观念的情况下,仅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根据自我潜意识盲目地接受外部的价值标准。由于此阶段价值主体的认知水平较低,其价值选择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和外发性,因此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很不稳定。

2.审视认同阶段

当价值主体面临价值选择或碰到价值冲突时,自然会进入对价值的审视、辨别、判断阶段。审视就是价值主体依据自身原有经验对不同价值观念作进一步的理性思考。这一过程不仅受价值主体“前价值认知水平”的影响,还受情境、环境的影响。而且,现实生活中价值主体对自我价值取向的思考往往比较感性,审视阶段的价值选择具有明显的短时效应。

3.被动认同阶段

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必然折射到其价值行为上,同理,价值主体的价值行为也会反映其价值取向。被动认同就是价值主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压力”,被动放弃原来的价值取向或被迫接受新的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被动认同的价值取向不断与主体原有的价值体系产生冲突,在冲突中价值主体的价值取向受到限制或放大,从而得以强化。同时,长期的被动强化会固化价值主体的思维,因此被动认同往往不被察觉或显得主体“无能为力”。

4.自觉认同阶段

自觉认同是指价值主体经过价值选择或面对外部的环境“压力”,对主体的信仰产生经验固化,最终把价值信仰落实到主体行为上。一方面,自觉认同具有迁移效应,会影响价值主体其他附属价值取向的确立;另一方面,价值自觉认同是深层价值确认。价值主体通过对价值本身清晰的理性认识,改善原有的价值体系,从而主动接受新的价值观。

三、以价值认同为基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接受快。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基数大、群体影响力大,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其价值取向影响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代表着未来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搞好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和谐都有重要意义。

1.加强理论教育,矫正学生的盲从认同

人们总是认同那些与自己利益、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近似的价值观。利益、情感和信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评价。 确立价值取向的过程就是达成思想共识的过程,而思想认识基于理论认知,所以理论认知是价值观确立的源头。长期以来,由于受“分数导向”的困扰,德育工作缺乏对学生核心价值的终极关怀。学校德育不仅缺乏实践体验,其理论体系的认知教育也远远落后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自我价值的迷失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加强理论认知教育,能有效克服高职院校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的盲从认同现象。首先,加强国内政策、国际形势教育,构建科学的价值体系。当前国内政策、国际形势是最大的外部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国内政策和国际形势教育,就是要确保学生能在全局层面深层次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国情,是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加强理论体系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其在价值选择时更加理性,不断实现个人正确的价值追求。再次,加强认知心理、价值信仰教育。价值选择具有主观性,受价值主体主观心理的影响。改善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培育其理想、信念,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评价取向的成熟定型,帮助学生克服在价值观上的盲目认同现象。

2.加强冲突鉴别,形成学生的审视认同

价值主体的价值选择受主观内在因素和客观外在因素影响,而主观选择起决定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观认知是当代年轻人对价值取向“自我性”及“自我独立性”的彰显。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价值鉴别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搞好理论知识传授,更要将教育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革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一是利用价值冲突情境,培育学生的价值辨别能力。价值选择是价值主体内心价值冲突的结果和表现,正确的价值取向不仅来源于对价值的认识,而且要依靠价值主体的坚定信念。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毅力、信念等心理素质训练,目的就是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二是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方法论的教育。重视价值选择的方法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价值评价方法,发挥方法论在价值冲突中的指导作用,从而使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航向。三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忘记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自我的人是没有未来的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将价值转换置于学生的价值审视范围内,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价值辨别能力。

3.加强熏陶体验,提升学生的被动认同

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其体现出的文化、精神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环境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加强熏陶体验,就是通过整洁的校园、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活跃的社团来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通过展现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用“大学精神”完善学生的价值认同。一是搞好校园环境建设。要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融入文化感染元素,让每一扇窗、每一堵墙都时时散发出文明的气息,提升学生的价值取向品味。二是加强校园虚拟文化建设。要通过制定严谨、完善的制度,发挥制度的育人功能;通过吸纳学生参与制度的人性化设计和制定,彰显制度的人本属性;通过构建和谐的网络空间,倡导网络道德,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阵地。三是树立优秀学生典型,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榜样参照。实践证明,无论是价值认同还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同伴的肯定往往比教师的教育更有效果,同伴的示范效果常常比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大。要通过榜样力量的折射,给学生造成一种“同伴价值压力”。同时,要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和奖励机制,通过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

4.加强内化实践,实现学生的自觉认同

篇(7)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3―03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价值、怎样评判生命价值、如何创造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涉及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差,特别是对极端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是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崇高,了解生命的意义;关注、尊重、热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促使大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实践人生理想。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分析

以哈市某高校1.98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命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我们发现:

(一)大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清晰,接受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

对生命意识的认知是生命价值观确立的基础,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才能够接受生命本体,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的价值观。在调查中64.3%大学生曾经有过类似“我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的追问,34.7%大学生认为“夜不归宿、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是不珍惜时光甚至是浪费生命的表现;87.8%大学生选择“一定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60.2%大学生认为同学间打架伤人事件“那是伤害同学和自己身心的行为,不应该做”。这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思索并探索生命的本体价值,接受生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可贵,热爱生命,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能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价值观不仅包含个体如何认识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包括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生死观,深刻地影响着生命价值观,个体对死亡越是觉知、越是了解,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就越积极,越能更好体验生命,越能获得整体的生命价值观。在调查中83.7%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死亡,因为死亡是自然规律;62.2%大学生对汶川大地震最深的感触是珍惜每一天,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53.1%大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理解是,不赞同,没有了生命,何来价值。这表明,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的同时,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思考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大学生对自杀理解不全面,对自杀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有研究认为,自杀死亡在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许多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自杀的理解更是不够全面。调查发现:69.4%大学生在回答“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恋、残疾、疾病折磨等,你会选择自杀吗?”回答是:绝不会,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会轻言自杀的;他们在回答:“你如何认为自杀?”46.9%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11.2%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的轻视,不可取;38.8%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3.1%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这说明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对自杀现象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但对自杀的理解不全面。

(四)大学生强烈渴求接受生命教育,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我国,最先实施于辽宁和上海。调查中84.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外国实施生命教育的情况,4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他们强烈希望学校开设美术、音乐、形体艺术课程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为实现事业理想,不断进取的生活方式,表示在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充分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使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渴求接受生命教育,体验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五)大学生存在自身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调查中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发展有不和谐因素”,主要是:30.6%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我的不和谐;26.5%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关系不和谐,12.2%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然的不和谐,30.6%大学生认为存在自己与社会的不和谐。66.3%大学生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54.1%大学生相信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该会实现,33.7%大学生坚信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而且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和谐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就包含和谐的生命存在,一个和谐的生命必然要求身心健康的统一。调查中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需求,大学生希望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他们还认为人活着要有价值追求,出现的困难或逆境是不可畏惧的,它属于生命,仅只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育大学生深入思考、客观评价、逐步认识自我,形成成熟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保持良好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挫折,调整积极心态,创建和谐的生命存在,达到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自我。

(六)大学生关注社会贡献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把金钱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一个标准

大学生关于“人的生命价值最主要的标志是”选择情况的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德行、才能、成就、社会贡献、金钱。可见在关注才能、成就、社会贡献的同时,金钱成为衡量大学生生命价值的主要标志之一,86.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林德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

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变化的现实基础。它在强化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同时又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变得务实和狭隘。因此,由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这些消极效应是当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倾向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应注意:首先,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过得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麻痹自己浪费光阴,不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还较薄弱,学生渴求更多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活动,以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观的改变和完善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

李若衡、杨静(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总体向上的背景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向,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同时也存在部分令人担忧的消极生命价值观。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持有的生命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对自杀的态度。有效解决由于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失落引起的种种生命危机,促进大学生提升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美好,实现生命意义,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健康发展。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大学生的经历、人格特征、生活态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努力,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还需要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与自我的整合,创建学校教育与自我、家庭、社会教育的支持体系,这样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自我教育是人们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个体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省,以及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从我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通过与人比较认识自己。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人比较是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即从活动的结果和做事成败经验来了解自己。其次,教育引导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我。在欣赏独特自我的体验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反省,自我修正,完善自我、悦纳自我、珍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强自我修养,加强群体自我教育。

(二)环境教育

1 家庭教育。孙莹认为,家庭若给予子女积极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就表现出积极、珍惜生命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则呈现消极和狭隘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自我控制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则子女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促进子女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教会子女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引导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生活中让子女体会生命的美丽,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挫折,从而眷恋生活进而珍惜生命。

另外,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快乐,能使他们体验生命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加强家庭成员之问的情感交流与感动,在家庭中体验亲情和责任,那么他们就能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体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2 学校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两课”的融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审美教育等各种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渠道予以展开。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重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生命基本规律,掌握青年期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地认识自我,承受挫折、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其心理品质。

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大学生遵循生命规律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懂得生活的意义,体味生命中的真、善、美,让自我在职业中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引导大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含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生理与心理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社会教育。在社会变革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的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评价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大部分大学生在评价人生价值时认为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但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才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戴曦认为,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冲突,缺乏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组织等。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作用,发挥媒体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努力营造利于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应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各种形式上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最后,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多方努力和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3]孙建华,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14):57―59.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

[4]林德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篇(8)

1.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矛盾。他们既注重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又注重实际,厌烦空头政治和形式主义;既注重精神生活的高雅充实,又追求丰厚的物质生活;既崇尚知识,而又苦恼于知识界的辛苦、低收入的窘境;既注重对金钱的渴望,又恪守取之有道,无奈于生财无门。这些困惑与诸如职校客观存在的教学管理相对落后的现状、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躁动,毕业时、就业时的惶恐不安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他们既追风赶潮又优柔寡断。

2.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存在偏差。在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方面,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普遍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凡事突出主体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相当多的人认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说法,在他们的眼里通常讲的人生价值就是自我价值,人生设计就是自我设计,成人成才就是个人成名成家,人生幸福就是个人幸福乃至家庭幸福;理想就是个人理想。

二、中职生人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大环境决定的。首先,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中职院校学生竞争意识的形成以及开拓、求实等观念的树立,使他们日益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中职学生的成长氛围。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逐利性,强调物质利益最大化,重视对个人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保护,加之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诸如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唯利是图等不正常现象及社会分配不公等现实,使一些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产生了困惑,使阅历简单,基本是在“象牙塔”内生活的中职学生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其次,党内个别人的失范行为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

2.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网络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网络中的多元文化、自由虚拟等特点,又极易造成中职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与无序,使他们在价值选择和道德行为上采用多重标准,功利性突出。

3.中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一是部分中职学生文化课底子相对薄弱,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强调自我意识,集体观念不强,不能正确对待就读中职学校的现实。有些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应有的荣誉感或对所学专业了解很少,缺乏对自身的正确定位,对前途感到迷惘,因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破罐子破摔。他们自卑心理强,理想模糊,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矛盾心理突出。二是学生的各类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身心健康成长面临新的困惑。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权威观念和信息单向传播方式,体现着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点。

三、当代中职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要充实有时代特点的德育内容,探寻教学“供求结合点”。加强职校价值观教育课的教改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找准和学生思想实际、职校生的特点,成长成才要求与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有的放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要加强学生的思维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其知识和人生阅历不深,对于是非观念、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理解的比较浅显,加之入世,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的影响,他们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横向的而不能全面、纵向、宏观地看问题。因此,要认识和把握学生思维偏颇之所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进行美育和身心健康教育。

3.加强隐形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性,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隐形教育指采取不那么明显的直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正确的思想道德等。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仅仅处于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辩证法指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而,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积极向上,顺应主流意识。

篇(9)

[作者简介]李强(1971-),男,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聋人高等教育:魏倩(1986-),女,山东青岛人,天津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与指导;姜琨(1981-),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天津 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借鉴国外经验构建以提高就业能力为核心的聋人大学生就业学校支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IOYJC880068)和天津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育苗基金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积极认知风格的习得:高校团体辅导的新探索”(项目编号:LGYM20092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96-02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影响其择业与就业,择业观与毕业生自身利益和日常生活最为密切,是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在就业活动中的深层反映,而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更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影响着高等教育格局的完善。本研究在分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管理中应该采取的建议与措施,以便在尊重学生个性与选择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规划,在现行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调整策略、建立有效的工作模式。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和封闭性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山西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三省市共九所高校的990名学生进行封闭性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43份,回收率为953%。其中女502人,男441人。深度访谈被试选取天津、山西32名在校大学生,其中10人为焦点组访谈被试,22人为个别组访谈被试。

(二)研究工具

封闭性问卷采用由萨普尔编制、宁维卫修订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ork Values Inventory,WVI)。WVI广泛应用于国内外职业价值观调查,量表包括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又被细分为15个价值尺度,分别是:生活方式、经济报酬、成就、工作环境、同事关系、独立性、变动性、利他主义、创造性、声誉、监督关系、安全性、美感、智力激发和管理。每个价值尺度通过四个问题来测量,共60题。测量采用连续测量的五级评分法。该量表经宁维卫测验可广泛适用于中国大学生。

同时,编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访谈提纲》对被试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在进行职业价值选择时关注的价值尺度,以及金融危机造成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变化。

二、数据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总体状况比较

利用SPPPl7.0数据分析软件对职业价值观各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可知,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价值维度上的重要性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外在报酬、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即当前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最为看重外在报酬。从价值尺度上分析,大学生最看重生活方式、成就、同事关系等,而对变动性、安全性、管理、工作环境等不够重视,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择业时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较为关注,说明他们是有理想、有信念,追求成长、努力成才的青年群体。职业价值观的总体趋势是符合时展需求的,是积极向上的。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

以性别为自变量,以价值观各维度为因变量做独立样本的T检验可知,男生与女生在经济报酬、独立性、生活方式、成就、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

(三)与金融危机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

为研究金融危机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发生哪些变化,将得到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数据与金融危机前杨慧对华中科技大学201名被试所做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如97页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与2006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职业价值观调查比较,金融危机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经济报酬、变动性两项有显著变化。目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工作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是否有较高的经济收入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分别从2006年的排位第12变成第15,排位第4变为第7。这表明大学生面对当前金融危机下较大的就业压力,高标准工作难找的现状,已经逐渐具备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对就业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合理分析当前就业市场状况,因势利导,而不是去单纯追求经济收入,能够接受工作存在一定的变动性,这也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个性。

三、讨论与分析

(一)金融危机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舆论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逐渐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本文总结了以下金融危机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1 外在报酬仍然是当今大学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随着教育投资主体转为学生本人以及医疗、住房等福利制度逐步走上市场化,使毕业生走向社会自身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是大学生将外在报酬看做择业首要标准的重要原因。

2 经济收入的影响逐渐降低。当前大学生已经逐渐认识到就业难这一社会普遍难题,就业成熟度越来越高,能够摆正姿态,避免“眼高手低”,从基层工作做起。在择业时不单纯注重物质待遇,更加务实,具有长远的就业眼光与职业规划。

3 坚持追求自我发展,期待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大学生的主导需要。本研究中,金融危机前后,大学生都将生活方式、成就、同事关系等价值尺度作为择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通过访谈可知,大学生们普遍关注自己的前途,希望能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由此可见,面对繁重的就业与生活压力,仍然能够乐观向上,追求生活品质。

4 性别因素在择业选择上差异明显。面对当前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男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更会考虑自身优势,但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男女就业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男生仍希望能够支撑家庭,发挥自己的管理。领导才能,而女性则会更希望舒适、经济有保障的生活。表明当前经济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男女生职业

价值观已逐渐表现出显现差异,这种性别差异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5 择业取向呈现多元化。除了生活方式和成就占绝对优势以外,对其他一些择业因素的选择呈分散状态。通过访谈也发现,大学生择业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已经不再片面追求工作的稳定性,也不再将目光停留在国家企事业单位、国家公务员等相对稳定的工作上。随着自我独立性的发展,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择业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冒险和自主创业意识加强。“条条大道通罗马”已成为当下许多大学生秉承的择业信念。同时,对声誉和同事关系的重视,也表明了中国大学生注重他人评价,希望在人际关系融洽的氛围中工作,同时也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舆论要求的群体特点。

(二)教育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本研究显示,金融危机前后,大学生总体上是能够合理分析形势,制定择业目标。但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大多停留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层面,侧重于求职方法,择业程序等技巧的传授。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学校都应该为之努力。

1 社会层面。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就业市场,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研究和访谈显示,大学生对就业环境的期望值较高,希望在一个相对公平、和谐的大环境下工作。而大学生就业作为人力资源配置的一部分,深受经济环境的影响,需建立公平的就业市场,这也是市场经济运行良好的重要前提。在全社会树立一种实力至上、公平竞争的理念,加强就业监督和法制建设,完善就业法规建设对于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其次,应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面对当前大学生多元化的职业价值观趋势,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认识到大学生自主创业对解决当前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性,在创业培训、创业咨询服务、创业贷款、创业税费、创业融资等方面加大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

篇(10)

1.职校人性化管理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随着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学生自主择业、缴费上学,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形成了一种教育合同关系。传统的高职院校“强调校方、轻视学生、强调管教、轻视服务、轻视个性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暴露出其固有的非人性化缺陷。对学生全方位发展成长很不利,严重影响到职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发展。

2.人性化管理的认识误区

①长期以来,一些管理者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理解成为“保姆式”的服务管理,这种观念上的认知误区,直接影响到职校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战略部署。真正人性化的管理,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基本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推动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坚持以人为本,并非是为学生包揽一切。

②人性化管理并不与制度化管理对立,二者反而应该是紧密结合的。严格的制度教育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基础,人性化管理应当以严格的制度为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性化管理是最基本价值导向,制度化是比较的手段,并非是人性化管理完全脱离了规则制度的约束。坚持以人为本,并非放任自流。

二、对职校学生人性化管理实施建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关心、理解、信任,其内涵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自我价值观的体现,把学校与自己视为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专业的选择都是因人而异的,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价值核心所在。

2.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学生整体也呈现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实现对学生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管理制度的设计与实施,要考虑到人性化,应尽可能的考虑学生情感和需求。一方面要避免过多的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对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造成不良的影响,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不良因素。另一方面管理制度应当柔性化,注重体现学生自我价值,更多的发挥学生聪明才智、提高能力的培养。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学生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

3.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

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之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使学校管理更适应学生,便于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的锻炼,通过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领导能力,比传统授教式教学更能让学生接受。如此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宗旨,更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管理质量。

4.师生交流平等,互相尊重

就目前我国中等职校的生源而言,学生大都学习散漫、生活混乱、学习基础差、素质较低,对未来没有信心和目标,难于管理。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首先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要用一颗真诚的心与每一位学生沟通,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展开一系列的管理方案。管理者面对的是一群充满生命活力和激情的学生,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利用合理的方法对其价值观进行引导,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

5.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增强职校学生归属感

以人为本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核心价值所在。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提到,第一位是生存,在保证生存的同时人们开始需要安全感。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大部分都是家庭条件较为贫困的,他们时常感到自卑,并缺乏安全感。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教育,切身实际的帮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父母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感受学校的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一种情感教育,更能体现出教育者对学生的爱护,让学生体会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学校采取勤工俭学的管理模式,帮助贫困学生重新树立信心,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三、总结

职校学生人性化管理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管理新模式的必然趋势,推行人性化管理模式,也是对当前职校传统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职业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应当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充分深刻理解人性化管理的现实与深远意义,加强实践,从新的管理理念出发,尊重、关怀学生,形成高效而合理的管理模式。人性化管理必将成为职业学校包括高等院校的文化价值核心,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人才而努力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提报述职报告 下一篇: 工作情况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