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14 19:12: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专业教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专业教学

篇(1)

1、教学内容陈旧

服装结构制图的教材由于受到时间性、灵活性、地区性的限制,目前,我校服装专业结构制图教材所采用的款式陈旧,例如书上的衬衫款式基本已经不太出现在生活中,衣长偏长,胸围放松量偏大,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学好基本款式后在实际操作中实用性不大。众所周知,服装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永远走在时尚的前列,服装的款式千变万化,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服装专业教材的编写也许永远跟不上服装行业发展的步伐,但如果以此为借口,不去主动靠近、贴合服装行业的实际生产,实践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就会使我们的学生“学无所用”,也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服装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服装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服装专业制图教学还没有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突破出来,先“弄懂”再“学会”的教学过程根深蒂固,即使师生都已经明确“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外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仍然纠缠在“弄懂为什么”这一要求中,纠缠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堆积中,摆脱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模式。这一点也可以在教学结果中得到证明。从目前服装企业招聘的现状来看,企业对中初级制板技术人员的需求量相当大,尤其希望中初级制板技术人员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实际生产。但即使是出自于服装专业的学生,其专业素质和实际能力却也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在打板、放码等实用性的技术方面,能适应服装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的人才极少……这与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着重于“纸上谈兵”的教学思路和专业教师没有专业经验、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有着直接的关系。

3、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例如:在服装结构制图课中,其教学方法表现为,教师依据教材中的内容利用粉笔和直尺在黑板上画一步,学生使用铅笔和三角板在笔记本上跟着画一步。这样的教学方法很费时,教学效果也比较低。因为教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就存在教师画的时候学生等,学生画的时候教师等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只能画一小部分,光男西服的结构制图就需要四到五个课时才能完成。另外,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制图,由于有许多线条和标注,有些部位不容易看清楚,学生在模仿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差。再说,服装制图是二维的,而成衣是三维的,画在黑板上的结构制图是静态的,要在黑板上演示出二维的制图向三维的成衣的转变过程是不可能的,于是学生在制图课中只是纯粹的模仿制图,换句话说,只是为了制图而制图,对制图的目的和意义是不理解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在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许多缺陷。

4、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稳定,与社会、产业脱离

由于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教育,即使是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着的教育,也缺乏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合的意识和能力――缺乏以“出口”牵动“进口”,以“出口”调节“生产”的观念,缺乏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经验,这往往导致了服装专业教育的“闭门造车”,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不够稳定,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服装企业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够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学习了三年专业技能的服装专业毕业生进入服装企业后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具体到服装结构制图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我们的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有明显的脱节,举个例子来说,平时我们在制图教学中大都画的是1:5的小图,而实际企业中用到的都是1:1的大图,这样制小图的实际意义就打了一定的折扣,还有我们教学中进行每一种基本款式大都只停留在款式上,而之后制版排料的过程练习的少之甚少,而在企业中后面的几个过程往往是实际的应用。

总之,现今服装结构制图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比较陈旧,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发展、专业发展对服装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篇(2)

一、设置课程要有超前意识

目前中职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等。专业基础课是按学科门类或相近相关专业设置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它是为学生构筑学习相近相关专业知识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在所学的专业知识中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主要包括基础会计、珠算、会计电算化和财经应用文写作等。专业课是提供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

从现行大部分中职校的课程设置及执行情况来看,不仅比例不协调,而且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不尽合理。笔者认为,一方面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应提升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比例。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应增设会计职业道德、财经法规、会计诚信教育等课程;同时,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应增设办公自动化等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二、探索适合职校生的教学方法

职校生不傻不笨,只是不爱学习,不善学习,理论知识接受能力低,但动手能力强。教学中要扬长避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实践性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一些特殊的技术知识,更多地依靠实践来掌握。要加强会计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的信息资源、软件资源、项目资源、技术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足够的实验室练习或实践教学,财会专业学生可以轻松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技能。如,通过学生在会计实验室中模拟企业的会计部门,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模拟练习,这样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未来工作的时间。

(2) 趣味性教学。会计课比较枯燥,利用现代化设备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将枯燥知识变得有吸引力,同时,可以增大课堂知识容量。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非常直观且兼具实物形态与空间场景的最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教学模式,它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这一现代化信息系统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和构造知识结构,在财务会计课教学中引入这一模式,可以改变会计课枯燥无味,空洞无物的老面孔。

(3) 民主性教学。课堂教学是会计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的场所或平台。在课堂教学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依托,以培养能力为导向,在教与学过程中以学生参与为重点,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要能联系实际

实践教学是中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应用型人才起作桥梁和枢纽的作用。目前,会计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对实践教学的规定一般很笼统,而且,实践教学的内容、时间、组织方式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实践教学课时在会计教学课时中所占比例偏小。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来看,主要是校内的实践课和毕业前的实习。对于校内的实践课只是走走过场,熟悉一下会计记账的流程和简单方法;对于毕业实习,也只是单位出个证明,盖个章而已,流于形式。这些都影响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真实会计工作和环境的直观感受,不利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结合。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各中职校在教学计划中应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教学的课程安排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穿行,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比如,会计核算的三大重要环节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我们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分别安排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单位,真正去见识一下凭证、账簿及财务报表的样式,并向财会人员讨教各自的填制方法。又如,当学到银行的结算方式时,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进入模拟银行机构,去学习这些抽象而又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等等。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掌握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切身感受会计工作的环境与氛围。接着,在最后学年再穿插在其他专业的学生中进入有关单位进行实习,教师进行跟踪管理。最后,再进行集中的校内毕业实习,目的是在学生熟悉了基本的会计流程的前提下,集中进行拾遗补缺、重点突破。这样的实践既改变了传统的实习模式,又充实了校内外实习的内容。

篇(3)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传统服装产业由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做出自己的品牌和质量是现在服装产业竞争的最重要环节。服装产业的新变化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无疑会增加,给承载着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技工教育学校带来较为有利的发展机遇,特别服装专业的教学与发展。

1 我国服装行业与技工学校服装教育的现状

培养适应服装行业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服装专业技术人才是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目前,我国服装业已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各类成衣产品生产齐全,种类繁多,成衣的生产制造水平,已接近了国际的先进标准。但品牌缺乏国际认知度,产品的竞争力较弱,品牌的附加值极低,产品缺乏必要的企划方案及连贯的品牌定位,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加入世贸后,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服装的出口量也会逐渐增大,有利于贸易与品牌经营为一体的企业形成和发展。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高科技的生产设备,先进的工艺技术及营销手段的进入与渗透,必将使我国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向多元化、岗位化发展;以此推动服装业在企划、设计、工艺、管理、营销等环节上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高品牌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2 技工学校服装专业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技工教育虽然越来越被重视,但从实际来看,选择进入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在初中阶段学习中学习能力弱和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因为中考中文化课成绩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分数线而选择进入技工院校,并不是发自内心喜欢而选择,意味着他们学习积极性不够。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服装专业的特性决定了服装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服装专业制图教学还没有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突破出来,先“弄懂”再“学会”的教学过程根深蒂固,即使师生都已经明确“实践”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外化在教学过程中的仍然纠缠在“弄懂为什么”这一要求中,纠缠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堆积中,摆脱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模式。

3、教学理念滞后。当今社会被称为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速度很快,每一项事物的更新速度都很快,服装产业也是如此。服装产业的发展就与社会潮流和发展趋势联系密切,而且带有季节性,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这就意味着学校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但是从实际来看,很多学校教学缺乏和市场发展的联系,没有主动关注的意识,教师缺乏主动求知动力,所以教师教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技能技巧存在一定距离,学生学习实效性下降。

4、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稳定,与社会、产业脱离。由于受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教育,即使是与行业、企业紧密系着的教育,也缺乏主动与行业、企业联合的意识和能力――缺乏以“出口”牵动“进口”,以“出口”调节“生产”的观念,缺乏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需要、企业需要的经验,这往往导致了服装专业教育的“闭门造车”,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不够稳定,直接导致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服装企业招收不到需要的、足够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有些学习了几年专业技能的服装专业毕业生进入服装企业后仍然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3 服装教学改革的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制定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教学岗位职责。制定各种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激励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从严治教。其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不仅应具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同时教师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育人的质量,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客观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和企业对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因此,从实际需要出发,理论、实践一体化,让学生在边学边练过程中掌握方法和技能。我们必须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多提供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建立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建设高标准的工艺实习室。另外,企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采取多种途径给学生创造参加实训的有利条件,既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技能,又能使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的需求,针对性地为自己走向社会提前做好准备。

3、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现在教学理论强调既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技工教育有其特殊性,那就是面向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因此,服装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教学要结合服装行业和市场发展趋势,使服装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行业的需求。结合需求对教学模式做出相应调整,使教学模式更有针对性,同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交叉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在设计练习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选择一些有特点的服装,引导学生多思巧做。老师在教学中如果经常激励、诱导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就能使学生遇到问题时,从各个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探索和解决。

5、专业再选择工程的创建。市场经济证明,要在激烈的服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产品的技术含量、价格定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价格?于是相应产生了分工精细、各施其责的局面。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将课程设置按模块式的教学模式,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在统一修完专业基础模块的课程内容后,根据自身的特长及优势再选择专业不同方向的学习内容。有了专业的再选择与学习,毕业生中专业层次与形式能进一步多样化,大大提高就业率。

先进的教学改革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学、先进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就会出现无序、盲目、低效的教学模式甚至僵死的教学模式,就难以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改革局面。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不断更新教学改革思想,创新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44-02

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的研究表明,在幼儿教育中增强音乐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开启、发展儿童的智力,使孩子心灵受到良好的陶冶。不仅可以使孩子情感丰富、情绪开朗、性格趋于平和稳定,而且对孩子的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张扬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无数事例证明,幼儿在早期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入学后,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地高于一般孩子。因此,许多的幼儿园要求老师具备音乐特长,特别是具备一定的钢琴弹奏能力。作为培养高级幼教人才的高校幼儿教育专业也由此大量开设钢琴课程。然而很多院校在开设幼教专业的钢琴课程时,没有从幼教专业的生源构成和就业岗位需求出发,直接生硬的将钢琴表演专业和专业钢琴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体系移植过来,造成了教学与实际的脱节。学生在校学习钢琴有困难,毕业工作后又不具备用人单位所需的钢琴教学能力已成为当前幼教专业学生的普遍现象。改革幼教专业的钢琴课也迫在眉睫。根据多年来对幼教专业钢琴教学经验和对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广泛调研,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教专业钢琴课进行改革。

一、制定基于幼教专业工作岗位需求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学计划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教学大纲是教学展开的先导性纲领,它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会对教学的展开起到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就幼师教育来讲,钢琴教学的教学大纲不能够照搬照抄其他专业的大纲要求,应该根据幼师专业的生源情况、学制情况、就业方向,制定出一套具有专业特色和实用性的教学大纲体系。具体的大纲是指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其一,从生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学大纲。由于幼教专业的生源分布较为广泛,文化层次和钢琴专业素养普遍较低,而且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该着眼于幼师生源的实际情况,加强钢琴认知的培养、钢琴基础技法的培养、钢琴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基础教学出发,加强钢琴的普及性教育,在稳固基础的前提下,在适当进行高层次的技法教学。

其二,教学大纲要视幼教专业的学制而定。幼教专业由于具体专业要求的不同,学制也分为两年、三年、四年不等,因此,在教学大纲的设置中不应该“一刀切”,应该根据具体学制和学生实习期长短的变化,主动调节教学大纲的布局,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教学内容。

其三,教学大纲应侧重于就业的需要,侧重于社会的需求,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对于幼师专业的钢琴水平要求是多样化的,综合化的。教学大纲的制定应该切实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前景,防止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在钢琴领域重蹈覆辙。要以钢琴的基础教学为载体,适时引入其他音乐理论和技能的综合教育,适时引入钢琴伴奏、即兴演奏、即兴创作等应用能力较强的专项训练。只有这样的教学大纲才能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幼教专业钢琴课教学大纲的制定内容应该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基本的钢琴认知水平和钢琴基础能力,能够驾驭一定级别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钢琴视奏能力。

(2)掌握利用钢琴进行音乐教学的方法,学习钢琴教学的基本教育理念、手段、实施步骤。

(3)侧重于儿童钢琴曲目和相关音乐的教育培养。

(4)帮助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是钢琴教学和就业需求相结合。

二、设置面向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的研究是课程论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也是内容相当丰富的部分。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课程的形态结构是课程结构的骨架。

当前很多幼教专业的钢琴课并不是以一门专业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出现,这种课程设置理念没有意识到钢琴教学在整个幼教专业教学中的核心作用。钢琴教学的范畴很大,如果单只将其看作是一门课程,在短短一个学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很难将围绕钢琴的所有应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所以顾此失彼的现象就成为了必然。要使幼教专业钢琴的课程更加富有活力,就必须将其扩张成为一套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应该包括钢琴基础课程――钢琴伴奏课程――钢琴创作及应用课程等具体的课程设置,这样才能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围绕钢琴教学系统展开一系列教学工作。

幼教专业钢琴课的课程设置,从纵向上应该分为:

(一)基础教学阶段

开设数码钢琴基础教学课,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钢琴演奏技巧,能够在指导下独立完成简单钢琴作品的弹奏。对儿童歌曲的钢琴演奏、伴奏、旋律编配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和独立的驾驭能力。在思想上,对钢琴教材的中国化和中西方教材对比有正确的认识。

钢琴艺术史与中外钢琴作品赏析课,使学生了解中外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于钢琴的教学应用性和应用范围有深入的理解;能对中外钢琴作品进行赏析,分析中外钢琴作品的文化差异,音乐本体差异。此门课程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开展:上半部分为基础理论与钢琴艺术史。

(二)综合学习阶段

开设基础钢琴技法课,使学生掌握各种钢琴演奏技巧,规范钢琴演奏中的能力,具备较为熟练的钢琴演奏能力和钢琴识谱能力。

基础钢琴即兴演奏与伴奏课,培养学生快速识别包括声乐谱和钢琴谱在内的五线谱,并能够快速演奏;掌握即兴伴奏的基本原理和织体编配,具备简单音乐作品的即兴伴奏能力。

钢琴艺术美学课,使学生深刻理解钢琴音乐的美学特性。

(三)选择性提高阶段

开设高级钢琴技法课,巩固和和提高学生钢琴技巧水平,更多的介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针对性的选择儿童音乐作品,在学习钢琴技术的同时,更多吸收儿童钢琴作品的编配技巧。

高级钢琴即兴伴奏提高课,在上一阶段的学习和作品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钢琴即兴伴奏的随机性和织体丰富性。针对儿童音乐作品随即提出课题,使学生具备即兴伴奏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钢琴教育学课,使学生掌握音乐教学法和教学心理学,掌握钢琴教学方法和中国钢琴教学体系的基本理论,理解幼教的教学中钢琴的应用范围和引入方式。

钢琴作品应用课,使学生能对钢琴作品产生的背景,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突出儿童钢琴曲。

(四)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阶段

钢琴综合技巧课,在这门课程中一方面要实现学生钢琴能力的巩固和提升,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针对儿童音乐作品的即兴弹奏和自弹自唱能力。形成各种钢琴技术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

钢琴教学模拟课,模拟实际教学场景,学习钢琴教学方法和实际应用能力,设定教学实践或者教材要求,引导学生自主组织安排教学。

钢琴能力展演汇报,这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进程即将结束时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和优势项目,自行安排,组织一次钢琴能力表演,可以是钢琴作品演奏,可以是儿童音乐弹奏,或者是创新性的模拟教学课

从横向的课程设置上,可以划分为:

(1)钢琴理论课;

(2)钢琴教育学;

(3)钢琴基础教学课;

(4)钢琴伴奏课;

(5)幼教音乐综合能力课程(以钢琴为教学载体的)。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学制长短,可以自行组织调配,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展望

幼教专业的人才输出质量牵动着祖国下一代的启蒙教育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尽快完善教育体制,加强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出具有时代风貌的优秀人才。在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纲领性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后,笔者后续还将进一步对幼教专业钢琴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标准等具体的实施措施进行创新型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芙蓉.在幼师钢琴课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华章,2009(5).

[2]董文佳.浅谈幼师专业钢琴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5).

篇(5)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面对中专学校质量低下的初中毕业生,他们没有什么生产生活和社会经验,对于较多的会计专业理论肯定会感到晦涩难解,因此,对会计知识的学习不会有多大兴趣,他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学好会计专业课程,必须先要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比如:我在讲会计的概念的时候,不是先说书上的概念,而是让学生知道在《孟子正义》中的这句话――“零星之算为计,总合之算为会”,告诉学生会和计都是算,但我们没有把会计叫做算算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算是两种不同的算法。之后,逐步引入会计的完整概念,做到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学校的学习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解决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要适应甚至领导快速发展的社会的脚步,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回顾我们实际用到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走出校门以后通过自学得来的。所以,作为老师不仅要讲授课本知识,还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 更新教学理念,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可用来指导实践,同时又可以为学生今后考会计职称,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但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能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操作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时我们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学以致用,并能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中专会计专业就业多的岗位如:出纳、材料会计、辅助会计等,可专门设置相关的岗位实训操作,让学生在实训的操作中更好地掌握各岗位的要领,便于以后能迅速适应并胜任各岗位。

3 改善实践教学环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改革。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不能搞满堂灌,应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如:①研讨型教学。在教学中不搞满堂灌,留出一定时间,列出几个今后会计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办法。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讨论:遇到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关键点在哪里?然后每个组派一个代表上讲台发言,道出各自的解决办法,最后由老师总结,评出最优解决方案。由于学生充分参与,各抒己见,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讨论的又是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②建立并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定期进行会计专业实验。积极和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请财务工作人员到学校就有关课题进行示范性讲解,学生通过模拟一系列真实的会计工作,深化了课堂所学知识,对会计工作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知道今后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提前感受了今后工作的氛围,学习积极性高涨,避免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脱节,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个人智能和业务工作潜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③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方法。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用会计教学软件将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过程演示出来,与教师的讲授相配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了会计核算程序。

篇(6)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技能型人才的数量有着更大的需求,同时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拓展会计实践性教学,将会计实践教学与会计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操作,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人才市场的要求。

目前,中职学校在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的同时,结合就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常态化地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倡导“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技能竞赛为载体,由理论学科为本位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转变,评价观念由理论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逐渐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的局面。事实证明,专业技能竞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平台,是实现学校和企业联系的桥梁,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是职业教育实现能力本位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主要存在如下四方面问题。一是会计专业仍然偏重专业的理论性教学,轻视技能训练等实践性教学。即使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比例相对较高,但基本上都采用了封闭式的训练方法,教学观念和方法陈旧导致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严重脱节。二是会计课程建设主要以学科知识为主体,与社会需求和会计岗位要求严重脱节,学非所用,所培养的人非用人单位所需。三是教学模式还是从会计专业传统的理论切入教学,教师一心想把全部专业概念、原理知识教给学生,而这些原理、概念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学得吃力,事倍功半。四是落后的实验、实训设备和教师陈旧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会计专业教学的要求。

二、专业技能竞赛对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1.促进会计专业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动手能力强是他们的竞争优势所在。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意愿来统领课堂教学的,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开展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更注重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如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翻打传票、点钞都是技能型竞赛项目,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创业者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项目是一个团体项目,除了强调实际操作能力之外,还强调队员要具有独立自主、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现场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可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教师对学生的“要你做”变为学生的“我要做”,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会计实践,营造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氛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践“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

2.推动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省市各级开展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促成了学生选手、指导教师、竞赛专家评委、财务软件供应商等参与者的交流、学习和探讨,将原有的经验和新的技术收获融为一体。因此,他们制订出的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紧紧围绕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一方面适应了当前中职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使技能竞赛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技能竞赛方案又有一定的难度,并注重了新软件的应用,切实突出技能性,使技能竞赛具有较强的选优功能。

这就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广大教师、学生要想在技能竞赛上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摒弃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内容,吸收具有时代特性的技能竞赛新内容,切实加强技能竞赛要求的实践操作技能。如:今年的手工会计竞赛项目改变了传统的纸质试题,运用了无纸化高仿真技术,模拟一个制造业企业(一般纳税人)某月份的经济业务资料,统一采用福思特会计手工模拟竞赛系统作为核算工具进行手工会计技能竞赛。因此,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引导了中等职业学校及时改革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

3.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会计专业技能竞赛以考参赛选手职业岗位能力的方式来评定竞赛成绩,并按具体工作任务要求设定评分细则。这引领了职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要求各学校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在教育教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方面更加注重实用性,在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如2011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会计专业的会计实务项目是一个典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综合项目,它是会计电算化、翻打传票、点钞三个项目的整合,既考核财务会计理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财务软件操作等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考核翻打传票、点钞等特定会计岗位技能。仅有财务会计知识,或仅会电脑操作、翻打传票、点钞等技能,都无法完成这一项目,必须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地完成比赛项目。

因此,会计专业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现状,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4.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专业技能竞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平台,其竞赛项目常常会以兴趣的形式传导到第二课堂,催生出众多的兴趣小组。如翻打传票、点钞、会计核算等兴趣小组,在促进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活跃了第二课堂,活跃了校园气氛,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老师们的耐心辅导下,常态化的专业技能竞赛使学生找出了自身专业素养与企业要求的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校园中形成了浓厚学习氛围。

5.促进学校会计专业实训室建设

开展会计专业技能竞赛需要高度仿真的会计业务平台,需要更新实验实训设备、软件。中职学校要以此为契机,加大实验实训室建设投入,并在充实、完善实验实训设备和软件的同时,组织财经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具体要求,以课程对接岗位的标准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习实训内容,可以极大地促进会计专业实训室的建设。

6.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成功举办和组织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有赖于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不断学习新的财经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参赛学生的整体水平,负责训练的指导老师也需要广泛搜集资料,和学生一起研究各项比赛项目,积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教师通过竞赛不断总结经验,查找差距,找出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形成师生同赛、教学相长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格局,极大地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双师”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7.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上至国家下至各校的各级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其竞赛项目和内容都能紧紧对接实际会计岗位的要求。在常态化的、贴近实战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的氛围下,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可以反复体验到实际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操作技能和工作要求,对会计专业技能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同时,在日常学习和训练中,教师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等职业素养。因此,常态化的、贴近实战的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必然可以促进学生显著提高会计职业能力和会计职业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小结

专业技能竞赛不仅仅是参赛选手之间技能与水平的较量,更多的是参赛学校师资水平、设备条件和校企合作的比拼。为此,专业技能竞赛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各中职学校以参赛为契机,在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等方面找到了载体和切入点,为加强实训环节提供了依据。专业技能竞赛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自我提高相结合,有效促进了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同时,专业技能竞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还对推动中职学校实践教学工作、提高技能教学质量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篇(7)

引言

部分综合类高等院校的艺术学院中,作曲、指挥专业学生的钢琴课一直作为辅修或选修课,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学生专业方向有别等原因,总体来看,作曲、指挥专业的钢琴课,存在着进展不快、水平不高、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两个专业的钢琴教学,常常由键盘系教师兼任,在教学目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有别于键盘系钢琴教学的差异性,与本专业的联系也有待进一步加强。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可以看到,作曲、指挥专业的钢琴教学尚未真正进入到整个钢琴教学体系之中,成为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

怎样使作曲、指挥专业的钢琴教学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为主专业服务,帮助学生提高水平、丰富知识,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急需全体从业者认真加以研究。面对就业形势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必须相应地改变,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工程。笔者以作曲、指挥专业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何教好作曲、指挥专业学生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供大家讨论与研究,希望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好的教学思路。

本文从作曲、指挥专业钢琴教学与键盘专业教学的区别,以及作曲、指挥专业钢琴教学与学生主专业之间的联系等方面,阐述了作曲、指挥专业的钢琴教学,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科学的钢琴教学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作曲、指挥专业钢琴教学的目的

作曲、指挥专业开钢琴课,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种音色、音域、和声完备的乐器,完成创作作品和要指挥的作品的初步构型。在这个构型过程中,作曲专业学生可以通过钢琴,完成创作作品的第一次现实表现,在表现的过程中,可以逐步修改完善作品。甚至在作品创作产生的过程中,也完全可以借由钢琴的演奏来逐步推进,从而避免作品成为“一纸空文”,从音响、乐句、节奏、旋律等多个方面对作品加以审视,这样完成的作品会相对成熟,在包含艺术性的同时,也具有了可听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指挥专业学生来说,拿到一个准备指挥的作品,可能熟悉也可能完全陌生。这就需要学生坐下来,一边看谱,一边在钢琴上试着弹奏,这样既可以完成对整个作品风格、结构的把握,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作品包含意象的理解,真正到表演、指挥的时候,即便是陌生的作品,也能够了然于胸,这对增强指挥作品的表现力和创新性都将起到巨大的辅助作用。

因此,作曲、指挥专业的钢琴教学必须明确目的,紧密结合主专业的学习,通过钢琴演奏,在作品、理论知识与个人乐感间架起一座桥梁,将书面的音符经过整合,重新演绎为流动的旋律,以达到愉悦心灵、丰富人生的终极目标。当然,这也是系统音乐艺术学习的首要目的。

二、作曲、指挥专业钢琴教学的内容

既然是作曲、指挥专业的学生,没有选择键盘系,这已经客观上说明了考生的钢琴演奏技能不会很高。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在每年的作曲、指挥专业考生中,有很多学生是零基础的,就是说,在以往的学习历程中,很多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钢琴,对这种乐器的方方面面都非常陌生。甚至,一部分考生对所有乐器都谈不上精通。这些学生的优势表现为:1.从年龄上看,他们都是成年人,在理解力、观察力及自我控制力方面较儿童有明显的优势,且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毅力较强。2.学习过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基础。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有许多不利因素:1.从生理和心理上看,成年人骨骼已基本定型,手指的灵活灵敏度较差。2.一部分学生曾经有过钢琴启蒙教育,但是后期中断了,演奏中总有种种毛病,且因错误形成时间过久,比较顽固,不易改正。

了解掌握了成教生钢琴学习的现状特点及优劣势,就应在教学中针对其学习的特殊性,充分发挥其优势,做到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曲、指挥专业的学生无论程度深浅,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基本功或音乐表现方面的问题,总体来说演奏不够规范,缺少音乐感染力。这与他们大多学琴较晚、教师教学不够规范及为了应付考学突击拔高等原因有关。很多同学基本练习和练习曲接触得很少,演奏时只是单纯的“照本宣科”,音乐表现力较差,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此,有人认为这些学生无需强调基本练习、练习曲的训练,那会耽误他们的时间。但几年教学实践证明,基本功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是音乐的基础、手段和工具,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不可能高质量地完成一部作品,音乐表现就更无从谈起。结合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作曲、指挥专业钢琴教学应注重这样几个问题:1.要侧重最根本、最基本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如五指的抬动、穿指、音阶、琶音、腕臂的放松等。2.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弱点有目的地选择练习曲,针对某一技术难点进行训练解决。3.因年龄的生理特点,可以相对提高进度,踏板的运用、和弦及八度技术的练习等都可以快速开始。

篇(8)

(1)提供实习机会

相对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习具有突出优势。传统媒体受限于体制、设备和场地,无法满足更多实习生的实践需求。新闻网站不同,它既有商业网站不具备的新闻采访权,又有较为灵活的体制和自由的空间,如学生不一定要在办公室撰写和实习稿件,只要手边有台电脑,在家中或学校就可以上传图片、视频或文字新闻,通过在线审核即可发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通过新闻网站提供的平台表现出来,进行传播,大大提高实习效率。

(2)锻炼综合能力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实习面比较狭窄,重复性操作的编采占用大量时间,新闻网站却能给学生提供立体多维的实习空间,通过多媒体融合的平台,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实习不仅锻炼采访、写作等传统业务技能,更要掌握博客编辑、论坛管理、网络广告、手机媒体、视频主持、网站维护、活动策划等新技能,以获得在新技术环境下生存发展的资质。在具体实践当中,可根据学生兴趣,划分实习领域,有学生关注新闻网经营方式,有学生研究新闻网站盈利模式,或者从事网络广告策划和营销,还有些学生喜欢研究网络技术,如RSS技术,都可以在新闻网站这类综合性媒体中找到用武之地,进而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实习结构。

2改革教学弊端

由于目前开设网络媒体专业的本科院校不多,网站经营与网络采编人才的缺乏,使得传统新闻专业教学亟需变革。新闻网站从社会需求角度对新闻专业教育提出改革要求。高校新闻专业应该要加强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教育与研究,重新调整和革新落后的课程内容和教育体系,编写适合多媒体时代的教材,引导学生适应具有丰富多维的网络化特征的社会,进而完善专业结构,培养出更富竞争力的学生。

3引导就业方向

据统计,目前新闻学类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约在13万人以上,每年平均毕业3.2万人。供大于求是一段时期内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的明显特征。新闻网站却可带来新的就业点。随着国家对网络的重视,网络将逐步成为举足轻重的主流媒体。新闻网站作为主流的舆论宣传阵地,与传统媒体一道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媒体阵营。新闻网_站的飞速发展,需要大批实习生和毕业生。目前国内设置网络媒体本科专业和有计划开设网络媒体教育的新闻专业并不多,如能加强网络媒体研究方向的教育,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开展网络媒体实习,将会给学生就业带来大量机会。

二、新闻专业教学促进新闻网站建设

1实施学理支撑

据笔者对一些新闻网站负责人的采访,很多网站建设都缺乏受众调查的支持。受众调查是修炼网站建设内功的重要步骤。西方新闻网站每一次改版都要依赖专业的公司开展受众调查,一段时期内还要通过问卷和访问了解受众对相关内容的看法和建议。受众调查环节的缺失,说明很多新闻网站建设缺乏理论的支撑。一般来说,新闻网站建设多由资深记者组织、承担,记者工作任务繁重,虽然也会与兄弟网站交流、参加网媒研讨会,但多半浮光掠影,缺乏网媒研究时间和理论,结果由于新闻网站建设缺乏先导性学理研究,往往停留在经验基础之上。新闻网站建设要走上专业化轨道,必须依靠“智库”支持,新闻专业教师就是智库之一。他们有充足时间和学理素养,能给新闻网站建设提供发展思路和方向。还可把网站建设和学术课题相结合,组织师生搜集资料、开展受众调查、撰写研究论文或递交周期性审读报告,为网站建设把好受众关、夯实学理性、走好特色路、提供后备军。

2发展消息来源

新闻网站“做新闻”,离不开“全民记者”。“全民记者”,又叫平民新闻,是新闻网站发动群众写稿投稿、共享新闻的重要理念,被英国卫报誉为“世界范围内对本国事务影响最大的新闻网站”的韩国OMN网站最大特点就是推行平民新闻制,网站任何一名注册用户均可成为OMN记者,还可收取稿费。3万多名市民记者活动在韩国乃至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网站提供文字稿件、图片、影像资料,经过编辑修改后在网站发表。相比普通市民记者,新闻专业大学生显然具有优势,他们拥有新闻敏感和专业技能及必要的设备,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完全可以通过论坛、博客随时、随地向新闻网站提供消息,成为新闻网站重要的消息源。

3拓展高校市场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网站必须要面向市场,逐步斩断原属媒体的资金“供血”脐带,转为主动“造血”。当读者和消费者以“合二为一”的双重角色出现,如何经营网站就成为首要问题。新闻网站既要拓展手机报、网络广告等新媒体业务,又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读者(或消费者)。大学生是网站主要受众,也是网站相关业务的主要使用者,他们接受力强、好奇心重、敢于尝试新鲜的业务,富有创新精神。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学生以实习为纽带,进而通过活动策划与社团赞助,提高网站在大学生中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进一步扩大网站经营市场。

4提供人才储备

对新闻网站来说,网站编辑和技术两张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既有新闻从业经验、又熟练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的融合性人才。新闻网站亟需对网络媒体技术有系统研究的新闻专业人才,协助网站加强编辑思路的创新和网络新媒体的变革。高校新闻专业是培育这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新闻网站可以通过实习和共建,帮助新闻专业培养网络新闻人才,进而从新闻专业接收经过专业网络新闻教育的学生,推动新闻网站内部人才整合。

三、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之不足

1新闻网站方面

(1)实习定位模糊,未发挥网站特色

有新闻专业学生反映,在一些新闻网站实习与报纸媒体差异不大,都是坐办公室等稿子,有采访就去,最后跟着指导老师署名了事。这种“等(电话)、靠(老师)、要(指令)”的老套实习方法的确反映某些新闻网站的媒体观念尚未跟上网络时代的大势。作为具有创新力和新锐性的新一代媒体,新闻网站应该努力发挥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新闻的随时性与自由度、视频与文字结合的多样表达以及博客、论坛的互动,都可以锻炼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不能在教学实习中贯彻网站独特优势,势必无法提高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缺乏战略眼光,没有长远规划

新闻网站往往把实习学生当成填补人手不足的“补丁”,没有把学生的实习与新闻网站建设实际相结合,学生成为被动听命的实习机器。新闻网站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实习人才运用观。实习学生是笔需要挖掘和利用的财富。用之得当,就能助网站一臂之力;用之不当,就会人浮于事,事倍功半。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战略眼光与长远规划。对新闻网站而言,不但要引进实习生,还要为他们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给人才以合适的生存土壤,力争把网站建设的长期规划与实习生的具体实习工作结合起来,把实习生的积极性与专业才干和网站的技术创新、内容建设结合起来,才真正有利于网站的发展。

2新闻专业方面

(1)课程安排时间固定,学生实习与上课的时间常有冲突

(2)课程设置较为陈旧,网络媒体研究课程的设置并不普遍,学生网络新闻职业素养不足,影响他们在新闻网站的实习。有人就指出,学生可能已经很熟悉网络,包括博客和论坛,但是新闻专业教学却绕道而走,很少涉猎,教学与网络实践脱节,成为学生将来走进新闻网站等网络媒体的障碍。学生虽然熟悉网络,而且是网络使用的常客,但往往缺乏专业的指导,盲目使用网络,不能有意识地把网络技术和新闻专业学习联系起来。这样毕业后只能是网虫,不能算是合格的新闻专业网络工作者。

3、任课老师多半缺乏网络媒体从业经验,大多使用传统媒体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网站实习,这显然不能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4、没有建立有效的实习反馈机制。新闻网站是新媒体,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点,如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但有些新闻专业没能利用好网站特点,建立全新的实习反馈体制,而是依旧保留传统媒体的实习思维,反馈和考核方式都显得陈旧缓慢,如交纳纸质的总结稿、以学期为时段汇报实习工作等等,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网络现状。

5、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的交流不够。一些新闻专业往往是把学生派走了事,不再与新闻网站记者、编辑定期定点沟通。指导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对学生实习活动的反馈和评价,也就不能及时调整实习策略、给予灵活指导。而且,新闻专业所在的院系也无法提供相关资金配套和配备相应的分管领导,单靠新闻教师独自去沟通,显得身单力薄。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树立全新观念。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在合作共建过程中,不能简单以为“一方在帮助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有利,是“双赢”。“双赢”观念,是新闻网站与新闻专业教学的结合重要理念。四、新闻网站建设与新闻专业教学结合策略

1新闻网站方面

(1)树立全民记者观念,引进优秀学生实习

记者可以在大量新闻源基础上,充分运用经验发挥编辑和内容创新的作用,突显新闻网站的品牌和特色。新闻专业的学生是新闻网站建设的财富,他们可以提供丰富的新闻来源,所以新闻网站要注意吸收高等院校的新闻系的学生或者相关专业但是热爱新闻事业的学生,让他们以兼职记者或特约记者的形式为新闻网站工作,为网站的内容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设立实习规范,加强实习指导

新闻网站要制定严格的实习准则和任务安排,既有宏观项目的指导,如新闻采编、博客编辑、版块管理、视频制作、组织策划任务等,又对每项任务有具体的规划,如视频制作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premierepro、aftereffect、3DMAX等后期制作软件,在视频节目的视觉效果上能有所突破;论坛管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活动组织能力,深刻了解网民爱好,能够推动话题讨论、组织网民活动、招揽人气。同时,新闻网站要设立指导老师,由新闻网总监负责实习生整体的业务指导,每项任务又配备有富有经验的记者带队,双重指导让学生的实习更加有针对性和贴合网站发展实际。

(3)建立有效互动机制

新闻网站要与新闻专业及其所在院校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以新闻为主的新媒体,也是一个走向市场的经营主体,时刻需要保持主动积极的生长姿态。与新闻专业加强交流,可以定期召开实习研讨会,邀请双方领导和实习学生座谈,了解实习动态,或者定期邀请新闻专业教师去新闻网站教学培训,提高记者业务素质,还可以依托网站的技术资源,如在新闻网站上设记者博客、教师博客与学生博客,三方把实习意见及时沟通交流,让更多的人分享。此外,通过各种活动主动抢占大学生市场,以新闻专业学生为切入口,与其所在院校紧密沟通,举办歌咏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冠名活动,可大大提升新闻网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为其业务拓展赢得市场空间。

2新闻专业方面

(1)教学实习

①做好实习反馈,加强实习指导。要求学生设立个人博客,每天撰写实结,展示实习成果,作为实习评判的重要依据。组织学生成立“新闻网站采写编”的科研团队,在经验总结基础上,综合实践与理论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与论文,或者为新闻网站提供受众调查报告与活动策划方案。

②课程教学与网站建设结合。新闻网站要有文化品味,提升文化档次,但是往往缺乏对地方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新闻专业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课程讲授与新闻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吴文化的视野,建设新闻网站的文化品牌。如我校就开设了苏州日报舆论监督专题、苏州都市类报刊及晚报类报刊专题、苏州党刊宣传特色专题、苏州文学史专题、苏州经济现状专题、吴文化与传播专题等。学生普遍反映:这些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加深了我们对苏州悠久文明尤其是新闻、文化、经济等状况的了解。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新闻网站从事文化类专栏建设就得心应手。

③鼓励学生制作视频,为新闻网站提供特色化内容。在新闻网站建设中,应该突出“视频竞争”。目前,美国已经有92%的报业网站提供网络视频,美国多家报业还在网站上开辟电视频道或电视演播室。这其实是把传统的电视拍摄移植在网络上。新闻专业拥有广播电视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开设DV课程,让学生为新闻网站对口拍摄新闻,如春运、求职、应试、兼职等贴近大学生的视频新闻;或者开设主持人课程,专门针对新闻网站,培养学生成为网络主持人,与网络观众聊新闻,内容包括编辑部的报道计划、突发新闻的采访和观众感兴趣的新闻热点话题等。

(2)教学改革

①重构网络媒体课程,指导学生掌握多媒体写作技能。随着新闻行业变革越来越深,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新闻传播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多媒体及数据管理能力。美国《达拉斯早新闻》互动内容主管编辑安东尼·摩尔强调:“我们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我们缺少的是对网络文化和传播有深刻理解的编辑。”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的融合新闻人才的需求,成为推进新闻教育改革的动力。美国大学从2008年秋季开始,学校将提供摄影和无线电课程,帮助学生适应现传媒多媒体传播的要求。2009,年春季又开设互动网络应用课程。学者蔡雯研究指出,美国媒体需要培训一些技能融合的复合型记者。比如堪萨斯的一家重要报纸,特别希望招聘到能够报道体育盛会和美式足球的记者,他们既能给报纸写个故事,也能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现在,有多家新闻学院要开设一个将各种媒体融合在一起的新专业来培养这样的人才。所以,新闻专业应该重构课程,将印刷媒体、在线媒体和电视媒体的教学联系得更加紧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多媒介融合的新思想。密歇根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艾米·格兰恩就指出,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掌握网络媒体的两项基本技术———信息反馈与直接参与公共讨论。如利用雅虎等网络媒体提供的反馈读者服务,建立自己的“信息反馈题目”,学生可以从信息反馈中意识到应该怎样“接近自己的读者和社区”,进而改善自己的网页设计或者文章的整体构想。而且。博客和论坛可成为新闻教学重要手段。通过参加博客和论坛的讨论能够迅速追踪不同的信息源。如要求学生了解博客和论坛发帖的习惯,跟踪至少一部分讨论小组或者延伸的讨论,阅读并且回答一些帖子,这就使得学生深入到网络文化的深层,把网络作为舆论引导和文化生成的重要工具来操作,而不仅仅是一种游戏的载体。

篇(9)

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1.实验室建设。我校十分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实验教学作为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我校农学院完善和加强农学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育种学和作物生物学基础实验室统一规划建立以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教学为平台的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外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重点学科实验室)、杂粮基因与分子育种实验室(山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学院测试中心也共享于实践教学。各实验室在开展正常实验教学外,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持。根据实验课程设置、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需求完善实验室教学仪器建设,淘汰落后的实验教学仪器。教学实验仪器的更新为实验实践课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切实提高了本科生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活动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交流创新思想、实现技术创新的场所。学院实验室充分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开放能保障学生实验学习时间的机动性,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仪器,预习并完成教学课时计划内没有完成的实验内容。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独立自主或小组团队协作的形式提出具有拓展性、延伸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室开放能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资源,促进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只有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才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需求。2.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应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说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坏直接对教育质量的高低产生明显的影响。重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有实验农场和教师科研试验田。实验农场包括现代化作物标准区和作物标本区,实验农场为学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实习教学提供现场和材料,使学生在校内得到良好的教学实习锻炼。教师科研试验田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保证了足够丰富的现场和不断更新的材料,便于学生了解科研进展,拓宽视野。农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大都在教师的科研试验田中完成。我校校内实践基地还建有多个实验站(研究所),如农业部华北黄土高原地区作物栽培与耕地保育科学观察实验站、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分子农业与生物能源研究所,这些校内科研实验站(研究所)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科研场所,为开放式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多样化的校内实践教学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创建。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人才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一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则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6]。2009年我校农学院创建了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种植创新创业基地”,秉承专业联系实践,实践联系市场的理念。基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小组,创新创业基地管委会,组建了由6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创新创业专家团队,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培训服务、运营等方面指导和帮助。这种新型的创新创业实践形式,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每年均有学生踊跃参与,此类创新创业学生,学院鼓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没有申请到国家级、省级项目的,学院相关领导以及创新创业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后,学校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进一步加强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了创业思维的萌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型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极为有利,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7]。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农学院积极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农科教、产学研、科技服务等专项活动,推动学生创业活动与行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积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目前我校农学专业骨干教师负责的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基地有8个,如国家级的闻喜县小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省级的右玉县小杂粮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和太谷县玉米高产试验示范基地等。我校农学院根据农学专业需求先后与山西省农科院多个研究所,如高粱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和谷子研究所等,以及地方企业,如山西美邦大富农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蓬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学生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农学专业学生通过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科研实践、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不但丰富了农业科研生产专业知识,还增加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了解。5.高水平教师队伍培养。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搞好实践教学,首先必须加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8]。我校农学专业教师多数是国内各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科研实践能力强,学院鼓励青年教师服务地方农业,如参加“三区”服务,“科技特派员”活动,了解农业生产现状和常见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去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另外学院为搞好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为青年教师指定骨干教师作为其指导教师,培养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和实践水平。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张美俊 王宏富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参考文献:

[1]唐鑫华,邹德堂,王敬国,宁海龙.地方高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9):106-109.

[2]唐鑫华,邹德堂,宁海龙,王敬国,杨亮,张小明.地方高校农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6):9233-9234.

[3]陈宏涛.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5):117-120.

[4]程凡,文胜,库宗军,汪连生.材料化学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浅谈[J].大学教育,2015,(12):124-125.

[5]张桂莲,张海清.农学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J].农业工程,第6卷第5期2016,6(5):122-124.

篇(10)

(二)专业设计课方面的现状近几年,全国的高职院校都在申办艺术设计类专业,在社会上出现了“艺术设计热”。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看似“很火”;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尽人意。(1)装潢艺术设计专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过热。各院校的办学规模都在成倍增长,办学的基本硬件都很难保证,各种“软件”设施更是捉襟见肘。如今毕业生的作品呈现形式都是在电脑上呈现,缺失了必要的设施情况。(2)服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情况也不乐观,培养的学生几乎没有人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去,他们多愿做设计,而且多是时尚设计,但对服装的精细加工和环境艺术设计的施工工艺特别是高精度的施工工艺缺少兴趣。时装设计倾向于纯艺术,实用价值不大,这一领域的服装生产厂家也很少,所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改行比例很大[3]。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毕业生会直接受到“民工式”的冲击;因为很多装饰工程公司无论在招、投标或者“揽活”时,设计方案基本免费,甚至一些中、小装饰工程公司根本不做设计,由甲方负责人提出想法或直接参考优秀的建筑装饰效果图资料,这种做法在我国装修市场主流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工装饰队中十分普遍。(3)工业设计专业是四个专业中唯一没有过热的专业,也是影响未来我国工业设计的重要专业。其未“热”原因有很多。其中,企业领导者多半持拿来主义态度,仿制国外产品,导致我国的工业设计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鉴于上述原因,此专业的就业市场一直低迷,毕业生改行率高,所以国内院校很少开设工业设计专业[4]。

(三)学生培养方面的现状艺术设计强调的是个性、独创和与众不同,它要求既不能重复他人又不能重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门课程、每一项作业都要创新,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都较强,具有以创新为荣,以重复和模仿为耻的精神[7]。在高职类院校毕业生中从事设计工作的毕竟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而大多数毕业生要进入技术工人的行列,技术工人各工种的相互协调,统一管理对整个工程的顺利、高质量完成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培养看似微不足道,但离开了学生培养谈教学就显得无凭无据、软弱无力。以上种种都给专业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让很多专业教师面对学生无所适从,职业类院校培养目标本身就是动手操作能力,就是一种个人的施工工艺能力的掌握,而学生对这方面的能力掌握从本身来讲就没有兴趣,再加上高职类院校在基础实践方面的投入很少,设施很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实践设施,“自找单位、分散实践”在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很普遍,现状却是如此。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教师队伍、教学管理方面的现状

从教材方面看,近几年虽然高教社和各地方出版社也出版了很多教材,还标明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但没有几套、甚至是几本真正和教学实际相吻合。除了外部原因,学界本身就自觉不自觉的夸大设计在社会中的地位,教材编写的出发点和现在的社会条件、资金投入、质量标准、市场潮流相去甚远,用这样的教材培养的学生是很难就业的[5]。从教师方面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多半是引进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或研究生直接作为教师启用;这一部分人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是从学生向教师的转变,对社会行业、企业实践大都知之甚少;在教学中不会“说外行话、做外行事”,但只凭着“我的老师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学生”的热情来从事艺术设计教学,混淆了本科教育和高职类院校的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级技工为重点的方向不相符[6]。

另一部分则是从绘画专业转行当艺术设计教师的,这一部分教师面临着“转型培训”问题,他们中有一些在绘画上小有成就、自恃学高,而忽视了自己面临着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妄自尊大、凭经验办事———对新人、新事置若罔闻,等等。这就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从教学管理方面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在人员结构上就不合理。首先,由于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专业教师职称相对较低,很难进入管理岗位,哪些不懂专业的人又无法真正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这是我国艺术设计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艺术设计专业的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深入研究,并形成一套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办法。如何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一套科学、实用、又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老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对学界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却对此无能为力。

三、现代技术的发展对艺术设计行业的冲击

技术对艺术的冲击在近代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每一次都产生新的艺术门类、绘画形式及新的艺术教育学科。第一次是摄影技术的诞生:摄影技术的诞生,对写生绘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以再现真实和虚拟真实见长的绘画艺术相形见绌,进而催生了所谓的现代绘画及流派。第二次是电子、影像、媒体技术的诞生,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产生了致命的打击,他们是动态的视觉形式,进而摧生了形象与情节的真实,有一定情节的电子音乐以及影视广告、MTV等。第三次是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视觉表现手段首先在艺术设计领域应用,以往人们用手工很难实现的视觉效果,被电子计算机轻而易举地完成;电子计算机所提供的各种迅捷的设计手段和方式,将设计师的双手从繁杂及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深化了人脑的艺术创造力和最终的视觉艺术效果[8]。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面对未来的思考

1.今天,高职类院校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点,我国高考学生的总数在下降,优胜劣汰之路谁也无法绕过,有特色、有特长的院校生存发展,办不出特色的必将淘汰,艺术设计类专业可能会首当其充。

2.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也到了转折点,从侧重艺术绘画转向实用设计,从侧重纯设计转向设计施工,从侧重手绘设计转向电脑设计。

3.从学生培养方面看,学生的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特别是职业类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上不去,你就是将学校说的天花乱坠,没人会相信。久而久之,学校的生源就会出现大问题,一所没有学生的学校就是笑谈。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的就业来开展。必须把毕业生的团队意识和相互配合意识放在学生工作的中心点来加以重视。

4.从教学方面看,必须坚决贯彻职业类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动摇,就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出发点,加强熟练技术工人的培养,相应的实验、实习设施要跟上,有些学校实行了学生出一部分钱、学校出一部分钱,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台电脑的做法,来提高学生对设计软件的掌握和熟练使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

5.从教材方面看,目前为了某种利益而编写的教材可真不少,到学校找领导的络绎不绝。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本科院校的办法,学生使用的教材不一定必须统一征订,教材加贴合实际的教师讲义的形式,可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有实际意义,这样做也不视为一种好办法。

上一篇: 工作情况总结 下一篇: 公文写作与处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