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4 02:50: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有效管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反映中小企业整体运行状况和单个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统计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统计部门作为企业的核心部分,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数据来源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企业的统计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要求各企业的统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制度,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实现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发挥统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信息、预警及决策支持作用。
统计工作涉及到供、产、销,人、财、物,生产、经营、分配等多环节、多领域。通过统计信息,可以了解到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研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预测未来、企业的规划和结构、企业的发展速度、效益与效率等。就企业统计本身而言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性。即通过数字揭示企业在特定时间内生产经营的数量特征,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情况进行定性乃至定量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综合性。统计人员收集到的统计信息从整体上看,涉及企业的原料入厂、加工及产品销售等各个方面;也涉及其他与其相关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所以,统计工作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现状,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结构、速度、收益与效率等诸多数量特征质量特性。
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因各种原因,部分中小企业统计数据的虚假成分比较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各级统计部门与中小企业的统计重点不统一,部分中小企业往往采取虚报数字以应付各种检查;二是部分中小企业为了保密或某些既得利益,不愿如实提供统计资料,统计数据的随意性较大且缺少依据;三是企业内部不重视,统计专职人员配备不够或专业素养比较低,无法适应新时期的企业统计工作。因此,建立有效的统计制度,充分发挥统计制度的有效职能,是保证企业有效统计的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首先,设立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使其保持相对独立性,保证统计岗位及时、全面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根据企业情况设计报表形式,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充分考虑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需要,考虑企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需要,把政府统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个生产管理部门,明确其报送或提供信息的时间、内容及方式,明确各部门的统计责任;收集、审核、汇总、提供各种统计信息,并对各基层单位层层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后加以汇总;搜集分析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各种统计信息。利用各种统计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企业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将分析结果形式统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责。在现代企业中,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中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信息汇总职能。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满足其综合对比及分析研究的需要。
健全统计报表制度,加强统计分析职能。引入考核机制,将基层的统计质量纳入考核,以获取更准确的统计数据。对于统计报表制度,一般企业一直沿用国家统计报表制度中对统计报表的内容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基层报表制度所要求企业填报的内容,包括了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经营,财务报表、员工及工资变动,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科技开发及附营业务情况。指标体系虽然已经比较简要地反映出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的基本情况,但对企业深入分析研究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还不够准确。建立有效的统计制度,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如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各个企业间的竞争何其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充分了解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这一切离不开统计部门收集、整理的数字信息,建立健全统计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分析职能,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有人,有部门不断地研究变化了的环境,提出关于制定各项政策的建议;协调政府各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可能方案;要有相应的部门来研究和制定信息化的长期、中期和短期发展战略和目标,提出相应的实施计划和项目建议;要根据信息化的进程提出相应的立法和法规的建议,促进立法部门进行研究和批准;要根据信息化的发展,提出并推动信息化的标准化工作,制定相应的数据标准,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此外,还要监督、评估和管理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所有这些,如果不认真研究并加以落实,信息化的有效管理将难于实现;信息化的努力也有可能事倍功半,浪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资源。时间长了,失误多了,人们对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有可能产生怀疑,进而使信息化的目标无法实现。
据有关部门估计,“十五”计划期间,仅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将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如此巨大的投资,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是不可思议的。尤其是考虑到政府的信息化行为与企业的,特别是私人企业的信息化行为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花的是“公家”的钱,在决策上,在管理上,在采购上,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严格而有效的管理,其后果将是很难预料的。
根据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实践,加强信息化的有效管理应该重点抓好政策、战略、法规、标准和培训等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完善而配套的推进信息化的政策
政策的目的是要明确政府鼓励什么,支持什么,限制什么,从而建立一个有利于信息化推进的环境,同时确保国家利益得到保护,企业和个人有充裕的发展空间,既推进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也确保信息化的应用项目得以成功地顺利实施。
近年来,我国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加快信息化进程的政策,如加快我国微电子、软件及通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对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个地方也都有必要在中央的政策精神的指导下,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或者制定执行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的细节、方案,或者制定符合地方情况的更进一步的政策。例如,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当前比较重要的有帮助我国信息产业提升竞争力的政策,鼓励风险投资的政策,扶持信息技术相关中、小企业的政策,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和出口的政策,加快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的政策,鼓励互联网发展的政策,等等。在政府信息化方面,有非密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的政策,政府网络与互联网关系的政策,政府信息化中的技术政策和采购政策,政府信息化中的外资利用政策,私人企业在政府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政策,政府的信息安全政策等等。在推动社会信息化方面,需要有缩小数字鸿沟的政策,帮助西部地区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政策。考虑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未来的发展,适时制定促进电话网、数据通讯网、有线电视网和无线通讯网“四网合一”的政策,促进各个服务网络互联互通的政策,鼓励境内网址在国内注册域名和限制境内网址在境外注册域名的政策等都会对我国互联网络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总之,信息化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政策的指引,有必要组织人力进行研究,分清轻重缓急,逐项地予以落实。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对信息技术产业和应用的发展无疑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二、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不可能在信息技术产业和应用发展的方方面面都照抄、照搬国外或外地的做法。信息化不是赶时髦,看见别人在做什么我们就赶快跟什么;而是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推动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研究什么技术、什么应用最能收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效,有最好的效益,才将之选择为最适合本地信息化发展的项目。
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辨识信息革命向本国或本地区提供的机遇,确定自己的信息化发展的优先领域,并因而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而不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当前我国许多地方都在大力建设宽带的信息基础设施,许多城市都在开发宽带的“城域网”。这些努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宽带应用项目相伴随,就可能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宽带网的投资有可能无法收回,宽带设备也有可能很快过时。在半导体和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方面,许多地方都准备不计代价的拥抱微电子产业,而对于长远的战略目标却缺乏认真的思考。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指导,半导体和微电子产业可能在低水平上大量重复,而在高水平上依然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相当的差距。在国家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之下,如果不认真地分析研究本国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则各种优惠政策可能被滥用,而达不到发展软件产业的目的。在数字电视的发展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国外数字电视发展已经走过的弯路和遇到的困难,调整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战略,将发展的重点从追求高清晰度转移到追求数字电视固有的“数字特征”上,即数字信号易于检索,存储,编辑和传输等特征上;通过降低数字电视的成本,使数字电视与互联网密切结合,与电脑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取“模拟电视”而代之的目的。
此外,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很多地方把重点放在网络的发展和建设上,而忽略了网络上各个“节点”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节点”上,许多人把重点放在联网上,而忽略了节点自身业务流的信息化。从长远来看,这将使信息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唯有信息化了的各个“节点”才能构成国家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在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四种信息能力动态平衡发展”的原则,即信息采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输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的平衡发展。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部门之间信息能力建设的协调,从而在全社会的角度保证最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金融信息化上不去的话,电子商务就不可能顺利发展;软件产业的落后可能限制未来信息化的发展;人员的短缺可能制约整个信息化的进程,这些都是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三、适时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法律和法规是推动信息化和保证信息化顺利进行的重要武器。信息化在很多情况下会涉及国与国之间,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在协调无效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法律和法规来强制性地予以规范。
由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非常之快,与信息化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形成和立法过程有必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加快。例如,电子文件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交易法,电子身份证法,数字签名法,法律上认可的数字签名技术标准,公钥基础设施法,认证授权管理等都需要加快立法或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否则,将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电子政府等信息化重要领域的发展。
当前比较重要的还有网络的管理法,网络和系统的安全法,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网络的言论责任法,网络的个人隐私保护法等等。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政府机构间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政府与个人的关系,企业与个人的关系都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定义,以确保各方的利益都得到保护。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一样,地方的法律和法规要在国家已有的法律和法规的框架下进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就无所作为。地方也需要研究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和现有法规,需要研究中央已有的法规和法律,对照本地的实际情况,加以落实或补充。
四、大力推动信息化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历史证明,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工业化。因为,没有标准化不可能形成工业化大批量生产的经济规模,也就不可能有工业化的实现。对于信息化而言,标准化也同样十分重要。中国的信息化,必须走“工业化的信息化”,而不是“手工作坊式的信息化”的道路。换句话说,不是每一个政府部门,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学校都要“量体裁衣”地开发他们自己的信息化“系统”;而是将每一个这类系统的“要素”标准化,规范化,从而使得这类系统可以大规模地批量生产,以标准化、批量化的软件包推向市场。这不仅将为信息化节省“天文数字”的投资,极大地加快信息化的进程,而且,还可以铸就中国自己的软件产业。
信息化的标准化还可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系统的兼容性。因此,标准化在信息化中的重要性决不亚于其在工业化中的重要性。信息化中的标准化主要包括数据/信息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安全标准。下面,可以就政府信息化为例来做一个说明。
数据/信息标准主要是明确的定义和规定政府信息的标准和采集与应用的规范,此外,还应对政府信息的生命周期以及在其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的管理问题作出规定。一切形式的政府信息,包括印刷品,音像制品,电子文件等都是国家和政府的一种战略资源,在其整个生命周期都应该妥善管理。此外,关于政府工作过程的信息,关于信息的信息,以及关于各种应用和技术的信息,也是一种信息资源,应该和政府信息本身一样按相同的原则制定标准进行管理。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政府管理的业务流,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文档管理等,也必须逐渐地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使其所伴随的信息流也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政府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要素”才有可能标准化和规范化。
技术标准是对政府信息化过程中所使用的计算机与通讯系统的软、硬件制定统一的标准,以便于政府内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例如操作系统的标准,通讯协议的标准,计算机的标准,服务器的标准,浏览器的标准,电子邮件的标准,字处理软件的标准,以及数据库的标准等等。技术标准还应包括方法学的标准,软件工程管理的标准。
安全标准是系统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哪一级,哪一类的信息系统必须实行哪一级的安全管理,需要通过标准来加以规范。安全标准应首先明确信息的所有权和隶属关系,明确信息安全的责任者。安全标准包括物理安全标准和技术安全标准。物理安全指对系统、设备、工作环境等在物理上采取的保护措施,如ID卡制度,防火系统,安全门管理,温度控制等等。技术安全则包括口令和密钥,数据加密标准,防病毒,防黑客,“防火墙”以及各种加密措施等等。
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园”,所谓规矩,就是标准,标准化工作必需走在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前面,至少也要同步,决不能滞后,否则,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推进将十分困难,也可能造成许多无法弥补的灾难性后果。
五、抓紧信息化的干部培训
信息化已经形成为一个需要专门知识,包括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技术领域。正确地领导信息化并不是任何领导或者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中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指引下,许多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虽然认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及其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但对于信息化应该从何处入手,究竟怎么搞,信息化怎样带动工业化,确保信息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等等重要问题并不是十分清楚,或者不完全清楚。因此,抓紧开展信息化的干部培训,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是确保我国信息化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不同级别和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应该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设计不同的信息化培训课程,以帮助他们正确地领导信息化。
质量管理是建筑工程有效管理的核心,同时也是影响工程完成程度好坏的重要因素。图纸是指导整个工程具体施工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图纸的设计好坏决定着工程质量的高低,因此在施工的准备阶段,图纸设计人员要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地点进行认真而仔细的考察;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建设人员要对图纸的建设内容做到了如指掌,梳理出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将整个工程的整体质量控制分割成不同的阶段分别进行管理;此外,对重难点建设的部分要仔细制定施工方案,并将当前的施工状况与蓝图效果进行对比,找出不足之处进行优化,以减少质量问题。另外,施工工艺的使用液要做到尽善尽美,要根据实际情况差异性使用,还要重视工艺的创新,不能将已经被时代淘汰的工艺在应用在建设施工中,以免出现意外。
1.2进度管理是保障
进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建筑的施工速度,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进度应该与工程的设计、资金流动情况和人员配置相符合,如果施工过快,一些隐藏较深的安全隐患则不能被及时发现,如果施工过慢,则会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因此,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进度,要将所有的保证措施做到位,做日常备案和定期检查的时间一定要留出来,不能因为工程任务急就放弃这些工作的执行,一旦质量保证不到位,那么建筑施工的成果很有可能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最终还会导致坍塌和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同时也要严格打击拖沓施工的现象,若果不能按时交工,除了会浪费建筑资料之外,还可能影响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实施。
1.3投资控制是基础
任何建筑施工工程都需要资金的投入来维持,同时也要求在施工完成之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收益。由于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银行贷款,其次是企业自身资金和民间投资,这就要求施工的收益要足以支持企业返还银行贷款及其利息。首先,施工企业要拥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建设,不能工程进度过半,资金链断裂,资金供应不上而导致工程被迫停止了,其次要严格控制各个阶段的资金使用,如果有建设方案的变更和建设材料的报废与改变,都要认真记录在案并对本阶段的成本重新进行核算。
二、强化建筑工程中有效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准备阶段的有效管理措施
2.1.1严格控制物资采购
建筑材料、建筑配件和建筑设备是建筑施工的必要物资,其中一部分体积比较大和价值较为昂贵的机器由建设单位提供之外,剩余的大部分物资都要由施工企业进行采购。如果采购的原材料质量不达标,会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缩减建筑的使用寿命;如果购买的设备不符合建设要求,会增大建设成本投入和时间投入;如果配件的选取不合适,虽然并不会将安全和质量隐患立刻显现出来,但是时间长了则会大大影响房屋的使用。因此,建设施工企业在施工的准备阶段一定要严格控制物资的采购,要对材料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审查和材料的合格证书进行审查,杜绝残次品进入施工场地。
2.1.2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高质量的建筑施工成果与周密而精细的组织计划密不可分,其中最终要的方面就是施工方案的制定,其中包括工程各个阶段的划分及施工任务安排、建设设备机械与主要工艺的选择、保证质量的各种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的组织措施。施工阶段的有效管理措施。选择施工方案时首先要参考国家的政策规定和行业标准,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施工成本和增加工程收益,做到技术达标、质量过关和组织合理。施工方案除了核心方案之外,还要制定一些辅助和保险的预备方案,一旦建设施工出现变动,原来的方案无法维持正常的施工进度,就要立即启用备选预案来维持施工活动。
2.2施工阶段的有效管理措施
2.2.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建设工程的直接执行方是负责具体施工的健身人员,虽然外界环境和工程建设物资能够影响工程的质量,但是从根本上说,人才是直接决定工程好坏的主导者。因此,要想对工程的施工阶段进行有效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优化职员的结构配置,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的投入要有计划,不能盲目地只在劳动性质的岗位投入过多人员,而忽视了管理岗位和监督岗位的人员配置;另一方面是资源总量的优化,要严厉打击拖沓施工的现象,除去冗员和撤销重复岗位,从而使每一职员能够得到最合理的使用。
2.2.2建立完善的奖惩和竞争机制
没惩罚就没有约束,没有奖励没有刺激,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有效管理时应该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奖惩制度要有一套完备的执行标准,对于在建筑中在自身岗位表现良好的,或者是及时发现工程中存在安全和质量隐患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其中应包括物质奖励和升职奖励;而对于在本质岗位中因疏忽而造成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除了要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给予口头批评、行政警告、罚款甚至是开除职位的惩罚。为了促进施工企业风气转变和提高工作效率,职员通过竞争机制来保持自己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维持企业旺盛的生命力和提高其综合实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3加强成品保护和工程评估
建设工程的每一个阶段完成后,如果没有有效的保护措施,就会对成品造成损伤,其中有些损伤难以恢复,在以后投入使用的过程中会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和处于建筑物中人员的安全。因此,在工程的分部或者是整体建设完成后,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手段,避免建筑物的锈蚀、材料的剥落和环境的污染。在施工完工之后,要根据国家相关的行业标准,对工程进行评估,从质量、安全和收益等多个方面对其作出评价。
课堂教学要想顺利的开展,首先就要合理、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在深入分析和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实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众所周知,教学目标可以分为行为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但是很多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只是简单的罗列单元中涉及到的重点知识点,并且教学目标表达模糊,把学科教学的总目标、总任务当作某一单元、某一课时的具体目标,这是很多教案中会出现的问题,教学目标不够“具体”,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范畴是十分混乱的,有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符合总体课程目标,所用教材,更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在了解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的背景掌握多少的基础上,来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来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这样老师才能有的放矢,学生也能在学有所得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提高。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形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教学模式,使教学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实际上对于教学活动来说,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指导性的理论框架,并不能成为有效教导学生的不二法则。那么如何能使得课堂时间得以充分利用?这不仅要求老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调动学生,使其成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例如:老师可以一改以往踏进教室就开始讲课的模式,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幅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图片来引入教学内容,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具体事例引入课题比泛泛而谈的语言导入更具有吸引力,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是通过以真实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这样便可很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
随着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合作教学、情境教学、任务学习等方法的推广和实施,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积习已久,在很多新的学习方式面前依然表现出许多弊端:例如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合作不主动,小组成员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使合作流于形式,课堂出现冷场现象。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只是在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了的教学框架里赶。教师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成了控制者。教师在组织情境学习时,往往是学生刚进入状态,或是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急着让学生匆匆进入下一环节,把情境学习的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师思维固定化,扼杀学生思想火花,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不注意每个组各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而且,成员内分工不到位,各人担当的角色比较固定,往往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代表发言,而忽视了表达能力较差学生的锻炼机会。合作学习时,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学习成绩好的自然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是其陪衬。学习行为的被动化,学习行为缺乏自主控制能力,是中学阶段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目标靠老师来确定,学习任务靠老师来安排,学习材料靠学校来提供,学习行为靠老师来督促,学习成果考学校审核;缺乏个性意识,对于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特长没有自觉性;缺乏参与意识,课堂中被动听讲和记录多,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少;缺乏问题意识,重视单向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未能成为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学习者,缺乏合作意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单靠个人独立思考,不能形成生生合作、生师合作,多方对话的情形不常见;缺乏情感意识,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开展不够;缺乏反馈意识,不能自觉地、多元地反馈交流自己的学习信息等问题不胜枚举,从而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二、探究式教程对有效性的要求
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合理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成功地激发、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对教程的要求可具体分为四点:
1、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对教师而言,教师是否创设了适当的问题情境,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的处理是否恰当科学;教学手段的选用是否恰当;学习活动中所需要的相关材料是否充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活动指导是否有针对性;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难易程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否合理处理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等因素,对层面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大小有直接的影响。现今的多媒体教学配有图像、音乐,有声有色,有静有动,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之中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而教师有必要学习相关的教学技巧和专业技能,积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解人体触电现象时,教师提供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模拟实验,观察对人体的影响(危害),结合通常情况下人体电阻值的大小两方面数据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公式U=IR推导出一般情况下对人体的安全电压。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实现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的效果。
2、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从探究过程角度考察,首先主体参与的面,是否包含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其次参与的程度,对于参与探究的学生是否根据教材能发现问题,或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提出有意义的猜想,对提出的猜想是否进行实验设计,对收集到得证据是否能进行恰当地处理,得到较为合理的探究结论。是否能很好地与人合作交流,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而又保持自己的原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和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来刺激学生的视听,使学生眼见其行耳闻其声。例如,关于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的发生,教师可以通过媒体的动态效果展示触电的类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充分利用共同的讨论得出触电类别及其触电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互助的精神。讨论式学习法也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使学生有张有弛。
3、教学情境设置的有效性
在活跃、宽松、有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大胆地探究,平等地交流,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积极的交流,学生的人格受到尊重;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得到鼓励;学生的质疑问难得到鼓励;学习进程就能实现张弛有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决定主体参与的有效性。老师在上课的开始,就要注意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要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期待和向往的心里,自然地融入学习中。例如,可以和学生探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和课程有关的问题,可以和学生分享自己相关方面的经历和经验教训,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其觉得教师是他们的朋友从而增加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在真实情感的交流过程中进入所要学习的课程中。
4、教学效率达成的有效性
探究教学能刺激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猜想,乐于交流,乐于合作,乐于探究。但是,维持教学兴趣要看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之间的比率,教学投入主要是指师生双方时间、精力的投入,教学产出只要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率,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这也是探究教学衡量标准中最不容易达成的一个标准。例如,在教授《科学在我们身边》这课时,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对于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的物质,无数奇妙的现象,都在发生变化,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和探究,单纯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三.提高科学课程有效性的途径
(一)力求成为效能型教师
效能型教师有两个特征::一是具备激励性人格,如热情、幽默和可信任等品格;二是以成功为导向,对成功的高期望,具有专业品行如博学、有条理和灵活、适应性强等。效能型教师能够实现积极的师生互动,让学生既能明确教学目标与课堂常规,又能适应更具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并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提供实质性反馈。同时,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保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和书本为核心的教学观,尊重和信任学生,善于倾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以有益的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建立探究性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旨在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
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建立这种模式需要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变仅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地发展;二是变以教师为中心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式学习;三是变追求唯一结论的封闭式教学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研究,进行多向思维,鼓励标新立异的开放式教学;四是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态教学;五是改变教法的单一性为多种方法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改变实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利用。要说明的是,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学生的有效知识是其个体活化的、可以随时提取、具有迁移性的知识,是智慧发展的象征。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上有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闭锁性和开放性并存等性格特点。有效性的教学不能忽视这些特点,而要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建立探究性教学模式。
(三)实现有效性教学的学生管理
学生是教学系统三要素之一,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主要对象,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就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具有有效特点的教学必然影响课内学习,还延伸到课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认为对学生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先天性条件的不同,后天环境的影响以及接受教育的不同等因素,学生之间往往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行,决定了教学工作不仅要求有差异的个体都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且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重视学生主题的发展应当是发挥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可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层次的管理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到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体验到成功与收获的快乐。
2、发展性原则
一、作业的性质
作业性质是影响学生作业有效性的首要条件。这是因为,作业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参与度、作业完成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制约着作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与作业性质有关的因素主要有:难度、趣味性、意义、相关性和多样化等。
1、难度
难度是指作业对于学生现有实际能力水平的难易程度。作业的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它常常随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同一作业,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易如反掌,但对那些能力低的学生却可能极为困难。作业的难度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新内容的多少与教师曾给予的任何提示量。如果作业的难度过大,学生往往感到迷惑不解,望而却步,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就会大为降低。教师布置作业时应将难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并取得高成功率。
2、趣味性
作业的趣味性是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有趣。作业的趣味性依赖于作业的呈现形式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作业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言语的、图片的、模型的,也可以是实物的、观察的、操作的和体验的。学生对它们的兴趣,其表现因人而异。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那些充满色彩、活动多变、富有刺激的作业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用大部分时间兴致勃勃地从事作业,而且会做得又快又好。然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未必如此,因为他们更可能乐于从事思辨色彩较浓的作业。
3、意义
如果一项作业既新颖又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经验背景,那么学生通常会觉得这项作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生对于他们自以为有意义的作业,往往会认真努力、坚持不懈,富有创造性地完成。而对于那些他们觉得没有意义的作业(如将一个生字连续写30遍)常常草草从事、敷衍搪塞。
4、相关性
作业的相关性是指作业任务与所期望的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密切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考虑作业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所布置的作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也就是说,作业要有高的相关性,能够为特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运用和练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学生认识到作业与他们的学习目标联系时,会付出必要的努力去完成。
5、多样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的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作业内容、形式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当教师布置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解答方式各异,又能使同一课题得到多种练习的作业任务时,学生的参与水平就会有较大提高,作业的质量也将会明显改善。
二、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制约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学生对于所布置作业的准备是否充分、教师对于作业的指导是否明确,都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和成功率。为了充分地组织、管理和提高作业活动的效果,教师对作业的指导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学生进行作业的准备
学生作业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如必要的作业用品,良好的作业环境)和精神准备(如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如果学生对布置的作业准备充分,他们便能顺利地完成,不会出现挫折情绪。当学生对作业有明确、清楚的理解时,他们通常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成功地完成作业,而高成功率又激励他们在将来付出更大的努力。为了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详尽地解释题意和示范作业要求,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例题,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
2、完成作业的标准
向学生提出作业应达到的标准,是对学生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当学生理解了完成作业所要求的标准时,他们的专注程度将会大大提高,专心致志于达到规定的标准。如果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要求,学生的作业将处于自流状态,学生会表现出懈怠和潦草应付行为,作业的效果自然也就降低了。
3、作业进展的监控和指导
对学生作业的进行过程作必要的监控和指导,是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能定期检查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矫正和指导。在课堂作业期间,教师还应经常在教室内走动巡视,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开展个别辅导。一些研究表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所用的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呈明显的正相关。显而易见,如果学生在各自座位上从事作业活动而无监督,往往难以产生高的参与度与成功率。与此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从事作业的进展情况进行经常的监控,在必要时给作业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如帮助学生明确作业问题的性质,提示作业解答的思路、策略和方法,那么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增进。
4、了解学生作业的独立性
作业独立性是指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程度。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方式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场独立性和场依赖性。场独立性的学生更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严谨仔细,不易受暗示;而场依赖性的学生更喜欢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容易受环境的暗示,希望得到教师的提示。所以,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独立程度,确定班级中哪些学生可以独立地完成作业任务,哪些学生需要详细的指导。这样,教师就可以按照每个学生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使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作业活动中都有所收益。
5、合作学习的安排
合作学习指学生在从事作业活动过程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通常情况下,合作学习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的完成率和成功率也可望达到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编组:一是按学生的不同能力混合编组,即将能力差的学生和能力较强的学生编在一组,使差生在必要时得到一些帮助;二是按学生的交往关系编组,即把相互视为朋友的学生编入同一小组,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促进作业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应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分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三、学生的参与度与成功率
1、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作业参与度是指学生在作业任务上专注和积极参与的程度。衡量学生作业参与度的指标,通常是学生在作业上所花费的时间量。有几种学习时间变量与学生的参与度密切相关,它们分别是作业分配时间、作业占用时间、作业从事时间和有效作业时间。这些时间量度相互关联,表征了学生参与作业的不同程度。
作业分配时间是指教师分配给某项作业的时间量。学校每天给不同的学习活动所分配的时间比例,常因学校和班级不同而有所不同。费西(Fisher)对46个小学班级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在这些班级中,学校一天的58%左右的时间分配给了语文、数学等科目,24%的时间用于音乐、美术、讲故事等活动,而18%的时间用于非教学活动,如活动之间的转移过渡、课堂等待、课堂管理等。
作业占用时间是指学生用于做作业所占用的时间量。一般地,学生很少把教师所分配的作业时间全部用于从事作业。我们把学生用在无关活动上的时间叫做消磨时间。这是由于学生有可能在教师布置作业时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或卷入与同学不必要的人际交往、冲突等。
作业从事时间指学生实际用于作业的时间量。它与作业占用时间量不同之处是,在作业占用时间里,学生可能貌似做作业,但实际上都在做一些不相关或没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当学生从事与作业相关的活动所用的时间,才是作业从事时间。
有效作业时间指学生取得高成功率的作业时间量。这一术语的使用就把富有成果、有效的作业从事与没有成果、无效的作业从事区别开来。有研究指出,成绩低的初中学生,有效学习时间量平均只有40%,成绩高的初中生,有效学习时间高达85%。这表明有效作业时间与成绩高低呈正相关。
以上分析了作业时间的不同使用情况以及它们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还应看到,这些关系的实现与否依赖于多种因素,如作业的迫切性和教师组织学生从事作业的教学技能。研究表明,作业时间与成绩进步之间的正相关,仅仅出现在那些执着追求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布置可能产生高成功率作业任务的班级里,并且在学生作业活动过程中,教师进行了及时的监督、指导和矫正。否则,即使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占用的时间量相当多,学业成绩的进步也不会很大。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寻求促使学生成功地完成作业任务的有效办法。
当前,金融海啸又一次波涛汹涌地席卷全球。作为我国经济主导力量的国有企业,能否经受这场考验、继续发挥支撑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抵御金融海啸的能力以及整个国民经济能否继续平稳运行。作为国企的基石——员工,其自身状态和能力,又直接关系到国企的自身发展能力和潜力,因此,构建有效的国企员工培训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国有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对员工培训重视度不够
尽管这些年来大家一直呼吁要加强培训,重视知识与人才,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国有企业仍未脱胎于旧的组织模式,不但没有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及人员,甚至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入到企业行政或后勤事务中,不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具体到管理者,有些人思想上还停留在对劳动者数量的要求上而不向劳动者素质提高方面转变,往往注重设备、人力、工作时间而忽视员工素质及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方法。除此之外,一些企业领导还将培训看成就是组织理论学习和政治思想教育,没有将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来看。
2.培训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本投入有大幅减少的不良趋势,根据部分国有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加强对员工人力资本投入的国有企业只占5%;20%左右的国有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人均只有10元~30元;30%的企业只是象征性的花费一点培训费,年人均不足10元;其余的就是一些亏损的国有型企业,已停止了人力资本投入”。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许多,大致归纳以下几点:(1)管理者的错误观念。一些管理者将聘用看作为培训,当本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时就直接去市场招聘来满足要求的员工,用解聘和招聘来代替培训。很多人认为培训是为他人做嫁衣,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培训不仅是提高员工技能,更在于让员工感受到本企业的文化,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忠诚度,这对国有企业适应未来国内外市场渐趋融合、企业间更加激烈的竞争是极其必要的。(2)员工的流动性高。这也决定了企业管理者不愿意对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的员工实施培训。国有企业中技术、管理人员流失率高达60%,这的确是企业投资培训最苦恼的事。(3)传统培训体系的缺陷。国有企业的管理受原先计划经济的影响,通常会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简单的培训以应付当前需要,导致企业培训失效甚至中途流产。培训计划的失败会挫伤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4)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有些国有企业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企业效益下降从而阻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据国家经贸委1999年统计,全国6.78万家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的有3万家,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亏损面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工资奖金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道难题,培训就更是日程之外的事情了。
3.培训机制不完善
我国国有企业在培训评估机制建设上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局限于培训过程,当员工回到实际工作岗位时,培训效果并不能从中体现,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其次,考评方法较为单一,大多数企业都惯以考试成绩来说明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再作跟踪调查,使得培训效果很难延续在实际工作中。第三,评估记录缺乏专业管理,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完整的员工培训记录,使培训效果分析缺乏数据依据,在下一次的培训中也不利于查漏补缺。
4.培训师资不符合要求
部分国有企业的职工培训学校普遍存在布局分散,各自为政,“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相当多的培训学校条件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培训层次低,整体效益差,有的培训人员所教的知识并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需要,文化基础课教师多而操作技能课教师缺乏,有时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离规定的要求相差甚远,最终会影响培训效果。
二、对策与思考
1.培训观念的转变
企业要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提高培训的重视度,这是建立任何一种培训体系的思想基础。作为企业管理者,在人才的管理、培养、使用和开发等方面一定要以人为本,力争做到“人、事”相宜,用合适的人才做合适的事,各尽其能,把知识、品德、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造就出色的人才,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2.增加培训资金和建设投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所需的岗位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员工的素质不断地提高以适应企业变化。“据1999年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薪酬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培训费用的投入上,75%的外企每年的培训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1%~5%,其中企业内部培训预算每人每年1636元,外训3384元,其中高科技企业在人均培训费和培训时间上都排第一。有的管理者会担忧:目前国有企业员工流失率非常高,要是再增加培训资金投入必定会有一定风险,但企业必须认识到,培训的部分成本已由员工承担,反映在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奖金、福利的减少,现行政策也鼓励企业采取与员工签订培训合同的做法,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由于员工流失而产生培训损失的风险。
培训的资金除了投入在员工自身的软件建设上,还要加强培训实体的建设。“职工培训学校也好,职工培训中心也好,都是培训实体,是员工培训的载体”。实体建设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员工培训的质量,所以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立精干有效的专业化培训中心。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办学弊端,充分利用现有优良的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布局结构调整,按照专业性质分类,建立适应培训需要的专业化专业培训中心。第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培训教材,使大纲内容与员工岗位职能要求和考核标准相一致,并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及时更新和补充教学内容。第三,加强员工培训两支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要聘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优秀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切忌将各单位的富余人员“优化”到学校。努力建设德才兼备的学校领导班子和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第四,要注重实习培训,这是培训教学与传统教学最显著的区别。根据培训需要,可开展校外实习教学基地,为培训高质量人才创造条件。第五,努力拓宽员工培训经费来源,鼓励开展有偿培训,既减轻公司资金投入的压力,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完善国有企业培训体制
(1)我们要对员工培训进行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就是员工的工作能力、绩效与工作要求及标准之间的差距,企业培训就是为了通过各种手段缩小差距。培训的需求分析是建立完善的培训体制的基础和前提。通常需求分析包括三部分:组织需求分析、岗位需求分析、员工个人需求分析。现在许多企业只注重企业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分析,而忽略了员工个人需求,这种做法既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又不利于培训过程中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所以我们在企业制定和实施培训计划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措施:①企业培训计划必须依据于企业生产及发展的需要,不能脱离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②企业提供的培训计划必须能协调企业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③培训计划和其他管理、生产计划一样,必须注重时空上的结合。短期培训、中长期培训之间应互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之间要相互协调。④企业应根据科技进步和发展做出有预见性的培训计划,以满足企业纵深发展的需要,使培训计划及时有效。⑤培训计划要建立在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量化基础上,而不是主观意愿的制定,必须要做到客观、科学和合理。
(2)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训技术和方法。培训方法和技术革新将成为培训体系建设的重点。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方法可分两大类:第一类方法是“请进来式”,即由企业出面请各大院校的教授或专门从事培训的专家到企业来,对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骨干进行专门培训。第二为“送出去式”,这类方法常用于跨国公司,尽管我国国有企业由于资金能力、企业规模等因素限制,无法为员工提供较多的出国培训的机会,但与各大高校联合办班来培训员工或将企业中有发展潜力的员工送到一些绩优企业接受管理培训和实习还是可行的。
(3)随着企业对培训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现代化的培训技术和手段运用到员工培训中来。比如世界著名的IBM公司创立了一个叫“培训空间”的专门培训场所,员工可以通过可视电话或电脑网络参与各种技能训练和管理技术培训。实践证明,这些灵活、便捷的现代化培训手段不但能使企业培训计划顺利执行,提高培训效率,而且大大拓宽了企业员工的视野和接触范围,为他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机会。在国有企业的培训实施中,就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通过改善培训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培训效率,增加员工对培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在有先进的培训技术方法作支撑后,我们还应对员工培训结果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员工培训的评估标准可参考可卡帕切可提出的四个标准:①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或看法;②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等;③行为标准即员工在培训后的行为变化;④成果即培训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这四项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培训信息,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培训项目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设立培训评估标准后,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培训评估方法和手段。具体的评估方法有:控制小组法;事前事后测试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目标评价法等,企业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在进行评估时,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评估手段,如直接向上汇报、调查问卷评估、检查培训记录、跟踪调查等,在这些评估手段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训记录系统的建立,它往往是培训评估系统的基础,是整个培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5)是要建立适当的员工培训激励机制,可以说培训最终的效果就取决于激励机制的实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培训激励机制概括为三方面内容:(1)将培训本身作为企业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人才在企业中有培训“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到企业对个人发展的重视,自觉自愿为企业服务和贡献。(2)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进行物质、精神奖励或晋升激励。在企业中参加培训的人往往都希望尽早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3)企业可以要求受培训员工写培训总结。把培训中最好的、最有用的东西归纳出来最终会成为企业宝贵的资源。总之,任何培训激励方法的运用都必须坚持为人才提供发展机会这一原则,让企业员工都能学以致用,创造出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健敏: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外企薪酬调查浮出水面[J].中国劳动,2000,(1)
二、电网企业税务管理中诸多风险因素有待解决
以往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新业务拓展没有深层次强化。在当前电网企业中,管理工作与业务开展不能有机结合起来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也是很多风险因素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所在。笼统的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营业收费业务
受托运行维护收入、居民更换电表等营业收费,虽然多次与相关税收部门进行协商,但是在材料费进项税抵扣方面存在着风险。例如:以临时接电费为例,税务部门、物价部门、电力监管部门其要求都是不同的,而这制约了企业运营,国家财政、税收政策都率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两者之间难免存在矛盾,无形之中为电网企业税收带来障碍。
2、资产产权重组业务
当前,网省公司输变电资产归属总部、东西帮扶是电网企业资产划转存在的主要方式。但是在税务机关并不承认这一举措,例如:从东西帮扶来说,公益性捐赠在税前就应当扣除,而这些都直接与所得税、流转税等税收挂钩。
三、创建科学有效的电网税收管理体系的措施
1、建立专门的税收管理机构
依据当前形式来看,电网总部已经在各省设立专门财税管理处,但是在其下属区域其财税管理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继“三集五大”之后,多数省公司认识到在市公司建立核算大大增加了其成本,因此将其撤销。但是在当前体制下完全可以在县级以上设计专门税收管理机构,才能够更具系统化管理,为加强税务管理提供前提条件。
2、依据实际情况,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其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税务管理与同层次的财务管理比较后得知,税务管理更具在专业性、政策性强,对人才要求较高,要想根本性改变以往税务管理现状,就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大对人才引进力度,及时发现税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并及时解决。例如:在电网企业招聘人才过程中,不应简单注重人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人才是否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够为税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再有,电网企业建立健全激励制度,这不仅可以增加工作人员的忧患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发展。
一、作业的性质
作业性质是影响学生作业有效性的首要条件。这是因为,作业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参与度、作业完成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制约着作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与作业性质有关的因素主要有:难度、趣味性、意义、相关性和多样化等。
1、难度
难度是指作业对于学生现有实际能力水平的难易程度。作业的难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标准,它常常随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同一作业,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可能易如反掌,但对那些能力低的学生却可能极为困难。作业的难度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新内容的多少与教师曾给予的任何提示量。如果作业的难度过大,学生往往感到迷惑不解,望而却步,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功率就会大为降低。教师布置作业时应将难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并取得高成功率。
2、趣味性
作业的趣味性是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是否有趣。作业的趣味性依赖于作业的呈现形式和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作业的呈现方式可以是言语的、图片的、模型的,也可以是实物的、观察的、操作的和体验的。学生对它们的兴趣,其表现因人而异。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那些充满色彩、活动多变、富有刺激的作业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用大部分时间兴致勃勃地从事作业,而且会做得又快又好。然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却未必如此,因为他们更可能乐于从事思辨色彩较浓的作业。
3、意义
如果一项作业既新颖又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经验背景,那么学生通常会觉得这项作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生对于他们自以为有意义的作业,往往会认真努力、坚持不懈,富有创造性地完成。而对于那些他们觉得没有意义的作业(如将一个生字连续写30遍)常常草草从事、敷衍搪塞。
4、相关性
作业的相关性是指作业任务与所期望的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密切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考虑作业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所布置的作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也就是说,作业要有高的相关性,能够为特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运用和练习的机会,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当学生认识到作业与他们的学习目标联系时,会付出必要的努力去完成。
5、多样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种感官并用有助于增进学习的效果,消除学习活动中的疲劳。同样,作业内容、形式和解答方式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克服作业活动中的单调乏味现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当教师布置一些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解答方式各异,又能使同一课题得到多种练习的作业任务时,学生的参与水平就会有较大提高,作业的质量也将会明显改善。
二、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制约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学生对于所布置作业的准备是否充分、教师对于作业的指导是否明确,都影响着学生的参与度和成功率。为了充分地组织、管理和提高作业活动的效果,教师对作业的指导应考虑以下一些因素。
1、学生进行作业的准备
学生作业的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如必要的作业用品,良好的作业环境)和精神准备(如具备相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如果学生对布置的作业准备充分,他们便能顺利地完成,不会出现挫折情绪。当学生对作业有明确、清楚的理解时,他们通常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成功地完成作业,而高成功率又激励他们在将来付出更大的努力。为了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详尽地解释题意和示范作业要求,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例题,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练习。
2、完成作业的标准
向学生提出作业应达到的标准,是对学生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控制的有效手段。当学生理解了完成作业所要求的标准时,他们的专注程度将会大大提高,专心致志于达到规定的标准。如果缺乏必要的标准和要求,学生的作业将处于自流状态,学生会表现出懈怠和潦草应付行为,作业的效果自然也就降低了。
3、作业进展的监控和指导
对学生作业的进行过程作必要的监控和指导,是提高作业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能定期检查学生作业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矫正和指导。在课堂作业期间,教师还应经常在教室内走动巡视,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开展个别辅导。一些研究表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所用的时间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呈明显的正相关。显而易见,如果学生在各自座位上从事作业活动而无监督,往往难以产生高的参与度与成功率。与此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从事作业的进展情况进行经常的监控,在必要时给作业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如帮助学生明确作业问题的性质,提示作业解答的思路、策略和方法,那么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增进。
4、了解学生作业的独立性
作业独立性是指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程度。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方式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场独立性和场依赖性。场独立性的学生更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严谨仔细,不易受暗示;而场依赖性的学生更喜欢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容易受环境的暗示,希望得到教师的提示。所以,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独立程度,确定班级中哪些学生可以独立地完成作业任务,哪些学生需要详细的指导。这样,教师就可以按照每个学生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使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作业活动中都有所收益。
5、合作学习的安排
合作学习指学生在从事作业活动过程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通常情况下,合作学习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作业的完成率和成功率也可望达到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编组:一是按学生的不同能力混合编组,即将能力差的学生和能力较强的学生编在一组,使差生在必要时得到一些帮助;二是按学生的交往关系编组,即把相互视为朋友的学生编入同一小组,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促进作业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应根据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分组,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三、学生的参与度与成功率
1、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作业参与度是指学生在作业任务上专注和积极参与的程度。衡量学生作业参与度的指标,通常是学生在作业上所花费的时间量。有几种学习时间变量与学生的参与度密切相关,它们分别是作业分配时间、作业占用时间、作业从事时间和有效作业时间。这些时间量度相互关联,表征了学生参与作业的不同程度。
作业分配时间是指教师分配给某项作业的时间量。学校每天给不同的学习活动所分配的时间比例,常因学校和班级不同而有所不同。费西(Fisher)对46个小学班级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在这些班级中,学校一天的58%左右的时间分配给了语文、数学等科目,24%的时间用于音乐、美术、讲故事等活动,而18%的时间用于非教学活动,如活动之间的转移过渡、课堂等待、课堂管理等。
作业占用时间是指学生用于做作业所占用的时间量。一般地,学生很少把教师所分配的作业时间全部用于从事作业。我们把学生用在无关活动上的时间叫做消磨时间。这是由于学生有可能在教师布置作业时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或卷入与同学不必要的人际交往、冲突等。
作业从事时间指学生实际用于作业的时间量。它与作业占用时间量不同之处是,在作业占用时间里,学生可能貌似做作业,但实际上都在做一些不相关或没有意义的事情,只有当学生从事与作业相关的活动所用的时间,才是作业从事时间。
有效作业时间指学生取得高成功率的作业时间量。这一术语的使用就把富有成果、有效的作业从事与没有成果、无效的作业从事区别开来。有研究指出,成绩低的初中学生,有效学习时间量平均只有40%,成绩高的初中生,有效学习时间高达85%。这表明有效作业时间与成绩高低呈正相关。
以上分析了作业时间的不同使用情况以及它们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还应看到,这些关系的实现与否依赖于多种因素,如作业的迫切性和教师组织学生从事作业的教学技能。研究表明,作业时间与成绩进步之间的正相关,仅仅出现在那些执着追求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布置可能产生高成功率作业任务的班级里,并且在学生作业活动过程中,教师进行了及时的监督、指导和矫正。否则,即使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占用的时间量相当多,学业成绩的进步也不会很大。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寻求促使学生成功地完成作业任务的有效办法。
一、“尝试”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心理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尝试探究教学最基本的特点是“先练后讲”。所谓“先练后讲”,是指在知识的构建、知识的运用与发展等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先行尝试学习解决,再由师生共同归纳讲解。这一“先行尝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其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尝试”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心理基础。一是“先行尝试”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的位置上,把学习的主动权切实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尝试中切实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亲自“试一试”并获得成功的心理需求;二是在“先行尝试”过程中,学生依赖心理逐渐被“我能尝试成功”心理所克服,取而代之的是自主与自信。”尝试”中了解、“尝试”中发现、“尝试”中学会创新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追求。
引导尝试是尝试探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做好学生进行“尝试”的引导。一要鼓励学生敢试,对于尝试成功的,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之对尝试充满信心而敢去试一试;对尝试有困难或失败的,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鼓励再试。二要做好铺路搭桥。抓住知识的新旧联系,组织好尝试前的旧知识复习,为学生搭起尝试的“桥梁”,做好尝试的准备,打好尝试成功的基础。三要科学设计尝试题,尝试题要让学生“试”有方向、“试”有目标、“试”有所获。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实际,尝试题的设计形式应有所不同。“同步尝试题”、“变异尝试题”和“发展尝试题”是尝试探究教学中尝试题设计的基本形式,只要根据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就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尝试题。
二、创设情景,为学生创新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尝试探究教学注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尝试和探究讨论。入情入境的教学,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如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可用“孙悟空分西瓜”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个中奥秘;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可利用电脑媒体对长方体的表面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创设“动态情境”,以增加学生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利用电脑媒体,设计出轮子是长方形、椭圆形、圆形、三角形等状态下运动画面效果,创设“应用情境”,以启发学生对圆的特点的认识;教学圆锥体体积时,组织学生进行圆柱和圆锥量杯互为“倒水”的实验,创设“实验情境”,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引导课堂自学是学生创新学习的直要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创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来保证。尝试探究教学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可设计如下指导:你能利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手操作试一试看;根据你的操作,能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与什么有联系?你能自己找到计算方法吗?当学生得出基本方法后,再引导思考:“ab÷2”中的“除以2”是什么意思?这样的导学,一方面,能引导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产生过程”进行主动了解和“发现”,让学生学有重点,学有所获。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设计富于引导的导学提示,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目标;能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抓联系、抓重点、找方法,学会在操作中感知,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让学生会学的教学目的。
四、开展“讨论”是学生创新学习的重要形式
二、教学行为有效性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一切行为,而教学行为有效性指能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育行为。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体现:首先在教课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是否多样化,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育行为是不是明确的,学生的参与力如何,教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不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能否妥善解决突发事件,并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教课的模式。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达到了标准,那么所获得教育效果也是显著的。
三、课堂管理方式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系
1.教学重点向学习过程转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里更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知识是否全面等,学习成绩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样下来学生除了机械式的死记硬背,个人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创新思维也没有被挖掘。新课程改革中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缺陷,于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并不是只看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向过程偏移,只要了解学生解题思维,然后教师进行逻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2.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转变。
不管是课堂管理方式还是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因此有效性教学还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教师组织出精炼的教育语言,将自己消化好的教育模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换一种方式进行英语题目的解答。英语是众多学生的软肋,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可以开展有效的学习。
3.良好的教育沟通模式。
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是受学生和教师沟通方式影响的,尤其是中职英语教学,此年龄段的学生英语能力较薄弱,并且中职英语又是最重要的英语学习时期,如果前期基础打得不好,常常会变成恶性循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涯遭受瓶颈。因此在此段时间,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耐心了解学生们的需求以及提出的建议,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学生们的需求相结合,研究出一套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解决“教”“学”矛盾的教育方式,利用宽松的课堂管理方式,改善死板的学习氛围。民主的教育方式、注重对话的教学行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4.注重实践。
中职英语学习同样要注重实践,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例子:在学校学了几年,对于英语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是出国学习一年,似乎掌握了英语学习的诀窍。这正是传统英语教学不注重实践的后果。因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部署。设置多种模拟情景,增加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当然这种方式涉及到教师管理课堂的水平,如果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思想或是课堂管理计划还存在缺陷,即使让学生在课堂上彼此流利的交流,但是离开了课堂与外国人交流学生还是无法开口,排除学生自己沟通能力的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课堂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不足,模拟对话已经流程化,缺乏学生思维的自主运作。因此有效的教学行为需要在课上开展多方面教学,不光是简单的对话、问答,还需要在歌唱、小品、画画等环节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学生英语知识的涉及面,锻炼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从而提高英语的学习水平。
5.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特长。
一方面,需要了解的是中职英语教师一般都不只在一个班级上课,因此教师涉及到了班级特色也不尽相同,有的喜欢自主学习,有的喜欢小组讨论,有的爱好沉默背书,有的爱好大声朗读。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不可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课堂管理工作,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分配好个人教学、全班教学、部分教学所占的比重,只有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不光是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的受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长处,例如会画动漫的英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利用单词拼凑出动画图案,会唱歌的教师每节课花五分钟教学生唱几句英文歌曲等等,教师的这些特长并不需要专业化,这只是达成有效教学的一种媒介,是将课堂管理和有效性教学进行结合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