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7 10:26: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读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意义
成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质量标准。成熟者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的人。成熟是一个过程,一个阶段。任何一种成熟,都孕育着一种新的起步。成熟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人自强不息的过程。
教师的职业成熟度是指教师在职业认识、情感和个性品质等方面所达到的对教师工作的适应程度。教师的职业成熟过程是从进入教师职业准备时开始的,以后不断发展完善,教师职业成熟度越高,其教育工作质量也就越高。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其实质就是促进教师职业成熟过程。
二、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
教师职业成熟度的衡量标准的总的原则是既考虑到作为成熟者的普遍特征,又考虑到职业特点。由于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的不同,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也不同。因此,衡量教师职业成熟度的标准也有较大差异。下面就共性的东西讨论一下。
1.职业理想与责任感。成人的成长与发展,主要在职业实践中进行的。那么对于他所从事工作的态度即职业理想与责任感,就成为衡量其职业成熟度的首要标准。由于教师职业的神圣与伟大,教师必须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理想,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教师才能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倾注于培养人的目标上,这就是成熟度高的表现。
2.职业能力。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又是一种复杂的工作,这就要求除了具有一般能力外,还要具有一种综合的特殊能力。主要表现为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转换能力,信息传递能力,管理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这些职业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职业成熟度的表现。
3.成就感。教师的成就感是指工作所追求的结果获得成功并带给他本人需要满足时的内心感受。任何人都有成就需要,而且成就需要有高低之分。职业成熟度高的教师,不断提高职业修养,树立积极的长远目标,当这些目标通过努力实现后,他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因此,成熟度高的人,往往成就感也高。
4.独立性与自主性。独立性与自主性不仅标志一个人已经挣脱了对他人的依赖,走上了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实现人生目标的道路,而且是成熟的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成熟的教师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自主精神,能够独立地和主动地开展多项复杂工作,能够变通地处理事情。
5.意志力。人生际遇坎坷、遭逢风浪,是常有的事。一个成熟的教师,不仅在顺境时,对生活充满热情,而且在逆境时,对人生也不丧失希望。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周期长,见效慢,影响因素复杂,而这些也是对教师意志力的考验。克服困难越多越大,意志就越坚强,表明其成熟度越高。
6.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人最基本的成熟标准。适应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教师职业虽然相对稳定,但教育内部的变化还是很多的。教师的适应能力,首先表现为遇到困难与挫折的耐受力及对其的调节力。其次表现为正视现实的不可改变性和自己本身不可改变的弱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重新获得对生活、工作及未来的控制。因此,成熟的教师应该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
7.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系统。成熟的教师应该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自我发展系统。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及自我调控。清晰准确认识自我是成熟的第一步,也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基础。成熟的教师对工作和生活的自我具有反思能力,同时具有接受自我的能力以及具有运筹、调控自我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想发展的动力系统。如果说认识自我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的话,那么发展自我则是人类本能的需求。教师的自我发展系统既能体现职业特色,又能表现个人才能、智慧的发挥。成熟的教师有一种不断进取、接受挑战的精神,不断寻找机遇,寻求“高峰体验”,善于寻求催化自我成功的刺激物,善于变化行为方式,使工作和生活丰富多彩。
三、教师职业成熟度的促进
1.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教师职业成熟度是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积极性是人的活动的一种动力状态。它表现为内部心理活动(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和个性的)和外部活动(行动的)的发生及其努力程度。积极性具有主动性、自觉性、目的性及能动性。积极性不会自动产生,它要有内部需要、外部诱因以及由需要转化行动的动机。所谓“激励”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使人们工作行为向着所期望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激励教师积极性途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借助目标的吸引去激发工作动机,如目标激励法;二是靠奖励的吸引与惩罚的压力去激发工作动机,如强化激励法;三是通过改变主体态度来激发工作动机,比如感情激励法与参与激励法。
2.教师职业培训。从某个角度说,社会的人的成熟过程,实际上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的社会化主要在学校中实现,教师的成熟度也在学校情境中体现。因此,教师的职业培训就会成为促进教师职业成熟的一种方法。虽然许多教师在进入职业之前曾受到专业训练,但是工作以后,特别工作多年以后,进行职业培训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教师职业培训可以丰富或更新专业知识。其次,可以利用培训时间,反思自己工作历程,提高对职业工作的认识,这也间接为教师成熟提供一个时机。总之,人生就是无止境地完善学习的过程。教师职业培训的形式是多方面的。例如,职前培养,在职业培训(分为脱产进修和在职学习)、自学及学校有计划地对个体教师的帮助。
3.加强教学、科研活动。教学与科研活动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条主要途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能帮助教师掌握所教学科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总结和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同时经常搞科研活动,可以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形成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局面。所以,学校领导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
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一般方法有教材教法研究,举办教育教学专题讲座,总结交流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改革实验,科研调查与实验,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学术交流等。
4.完善教师职业的管理措施。教师的职业成熟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措施,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职业成熟度。
家长总希望学生的成绩好,至于看课外书的多少优劣,还没有多大要求,因此,就有家长来反映孩子常在家浸在书里不肯停歇,怕因此影响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我觉得孩子爱读书,这是求之不得的,我们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读书兴趣千万别扼杀了。但读书是要有节制的,是要讲方法的,适时适量都很重要,这时家长也要起到一个监督作用了。可个别家长只一味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看书的习惯不是不加管制就是全部禁止,都是不当的。
那么孩子看书有多大的好处呢?这得因人而异、因书而异、因阶段而异。有些人看书能将里面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或记得住,用得起来,那这样的阅读是很有帮助的,而有些人只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对书里的东西只是朦胧地知了一件事,也没有思考,只是人云亦云地有些概念,这样的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书的好坏也大有关系,书有只宜粗读的,有必须细品的,有值得收藏的,还有的书得反复读,也有的书不值得读,读了就是浪费时间。往往那些经不起时间考验的书是不值得深读的,只是一时兴起或流行的东西毕竟有其局限性、狭隘性,而文词和精神兼备的书可以多读,既能增知,又能修身。好的书读了,让人身有余香,劣的书读了,让人余臭未尽。第三,读书也因阶段而异。看喜欢看的书,看看得懂的书,看让自己快乐的书,这是读书的第一阶段,这时人并无意识地去获得更多的东西,只是借读书取悦自己,就跟游山玩水一样。第二阶段即读别人说是好的书,比如名著之类的,经典之类的,看大多数人喜欢看的书,可以有不少收获,那里总有让人受益的东西。第三阶段就是自己鉴别着读书,这是思考性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基础是不会达到的,这个时候因求解而阅读,因困惑而求知,这是最有裨益的。而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尚处在第一阶段,大多捧着一本本好笑好玩的书津津有味地看。
2.新课程标准下的自主阅读实践探索
2.1努力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因此,要高中生在阅读中收获知识,必须要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首先,通过课内讲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中生的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思考问题已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抽象思维占优势,并向理论型抽象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因此在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次,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要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开始,就是使学生养成见到读物能主动读的习惯;此外还要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力。既有阅读习惯又具欣赏水平,再加上读物本身具有的吸引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容易产生。
2.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认真选择阅读材料。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前提下,笔者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层次地推荐适合的阅读内容,力求循序渐进。其次,科学规划阅读任务。给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的阅读目标,学生在完成这些目标后,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历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省,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阅读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再次,注重日积月累。阅读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过程,把读物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必须注重积累。最后,精心指导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阅读、会学习,使他们受益终生。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粗精结合的阅读方法,学会鉴赏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
2.3构建学生自主阅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确定学习目标,给予阅读导向。在学生充分预读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应事先制定并下发自主阅读的提纲,对学习步骤和方法进行提示,自主阅读练习题。第二,激发兴趣,引发阅读期待。这个环节的重点在阅读导语设计上,导语设计要“激情”、“激趣”、“设悬”、“巧妙”。第三,提出问题,引发质疑。在自主阅读教学中教学要根据内容巧妙的设计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第四,收集资料、整合内容。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以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Impactonextentofanxietyofpatientswithpreoperativesurgery
CHENHai-fan,CHENHuai,CHENXiao-jun,etal.TCMHospitalofShantou,Shantou515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psychologicalanxietyandrelatedfactorsofselectiveoperationpatient,tocarryouttargetedpreoperativeinterview.MethodsThroughtheexperimentalgroup,40casesofsurgerypatientswithtargetedpreoperativeinterviewwithstatus-TraitAnxietyInventory(STAI)questionnairesurveys,toexplorethepreoperativeinterviewandanxiousdegreesofselectiveoperationpatient.ResultsTheeveoftraitanxiety(T-AT)scores,wasperformedwithttest,P>0.05,thereisadifference,butnosignificance.Thenightbeforesurgeryandpreoperativeintotheoperatingroominstatusanxiety(S-AT)scores,wasperformedwithttest,P<0.05,andP<0.01,had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hem.Indicatedthatpreoperativeinterviewcanrelievethepatient’sanxietylevel,especiallyintotheoperatingroombeforeanesthesia.ConclusionImplementationoftargetedpreoperativeinterviewcanrelievethepatient’spsychologicalanxiety,increaseinanesthesiaandperioperativesafety,reducepost-operativecomplications,andpromotepostoperativerehabilitation.
[Keywords]preoperativenursing;targetedinterview;selectiveoperation;anxiousdegree
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整体护理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主动的新型的护患关系,要求手术室的巡回护士在术前1天对自己负责的病人提供有效的身心护理,针对大多数病人对手术存在的恐惧心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手术病人进行术前访视,使病人在坦然、平静的良好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积极主动地配合手术和术后护理。此项工作能增加麻醉和围术期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1]。我们于2007年设计了术前访视临床研究,并于2008年申报了市科委课题,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汕头市中医医院的择期手术病人中,选择年龄在18~55岁、自愿配合、神志清楚、无精神疾患、有自控能力、术前不考虑肿瘤的病人80例,具体手术不限,麻醉方式不限。将符合条件的病人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见表1。
1.2方法
1.2.1试验组除传统的术前常规医师与病人谈话外,手术室巡回护士于术前1天进行术前访视,访视时间为20~30min。访视内容包括:(1)先容自己是负责手术的巡回护士,简单先容巡回护士的工作,并告知病人自己会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直得手术结束;(2)询问是否了解做何手术,并告知病人施行手术的医生技术和责任心都很强,可尽管放心;(3)简单先容手术室的环境,以及常用的仪器和配合;(4)简单说明手术过程及如何配合,如麻醉配合、配合等;(5)做好心理护理,尽量解答手术病人提出的题目,教给病人一些缓解焦虑紧张的技巧,如控制呼吸法、静坐法、渐进式肌肉放松法等,安慰病人,使病人树立信心,使病人能积极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手术。表1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表2两组病人焦虑程度的丈量结果
1.2.2对照组手术护士不做术前访视,只有传统的术前谈话——医师与病人的术前谈话。
1.2.3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问卷对病人进行焦虑程度调查前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S-AT),后20项为特质焦虑量表(T-AI),每项进行1~4级评分,得分范围20~8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重。问卷于手术前天晚上由病房护士发给病人(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人),嘱病人在睡前按问卷上的要求在卷上打勾,并告知病人为了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希看他们按照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往返答题目。第二天早上由病房护士收回已做答的问卷,并按试验组和对照组分类保存。
1.2.4进进手术室后再行S-AI量化测试术日病人进进手术室后,由巡回护士给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人再做一次S-AI量化测试。并根据病人存在的心理题目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1.2.5采用不记名方式“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问卷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只记录床号、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手术名称,避免了病人的一些心理负担,使调查结果更客观正确。
1.3统计学处理临床收集的全部数据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对临床资料进行χ2检验,对试验数据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
2.1焦虑程度的丈量结果见表2。状态焦虑(S-AI)是病人短时间内即现阶段的心理感受,而特质焦虑(T-AI)是指病人一贯或平时的心理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两组病人的T-AI无明显差异,但S-AI试验组的分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特别是进进手术室后两组病人的S-AI差异就更大了(P<0.01)。说明术前访视能减轻择期手术病人的焦虑程度,特别是进手术室后麻醉前的焦虑程度。
3讨论
外科手术对病人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一般会引起病人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研究表明当病人处于高度焦虑状态时,会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同时也会降低疼痛阈值,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等,而这些均会影响手术的实施,影响术后的康复过程以及个人对手术效果的评价。因此通过术前访视,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病人建立对手术治疗的正确期待,鼓励病人积极的心理应对,来减轻病人的预期焦虑是必要的。
有研究表明手术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且焦虑程度在手术前夜增高,在手术日晨、麻醉前15~30min的焦虑程度达到最高。术前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使病人感觉受重视;建立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使病人有安全感;术前访视为病人提供了有关手术的信息,使病人能正确对待手术,树立自信心;病人进室后,陪伴病人,与其交谈,分散其留意力,加上术前访视的手术环境先容,可消除或减少因环境造成的焦虑、恐惧心理。本文中试验组病人经过手术室巡回护士的术前访视,术前晚的焦虑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睡眠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人;试验组病人术日晨进进手术室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病人,焦虑程度与前晚差未几,而对照病人的焦虑程度则明显高于前晚所测的S-AI值,表现为对手术和环境的茫然和恐惧不安。且术中配合情况及手术适应能力明显不如试验组病人。
病人的状态焦虑是综合指标,包括了病人对手术的担心、术前的心理预备情况、对术后疼痛的顾忌和对康复的信心等心理因素。本研究通过术前访视发现引起病人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对自己即将要实施的手术缺乏认知,担心疼痛以及手术疗效,针对这些情况,术前访视时着重先容手术的方式以及需要配合和留意的一些事项;先容一些同种病例并且手术疗效好的病人给予现身说法,增强其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本研究中,病人的焦虑特质与术前晚、术日晨的状态焦虑有明显相关。说明个人的人格特征还是面临手术时处理状态焦虑的重要因素,对于试验组中的高焦虑病人我们从病人的需求出发,并结合病人的受教育水平运用认知疗法进行指导,使高焦虑病人从术前的20.6%降至术中的6%,而对照组中高焦虑病人(约占22.1%),术中的状态焦虑情况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甚至还有所进步。
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术前访视的试验组病人有效地缓解了术前的焦虑和不安,降低了应激反应对身体的不良刺激,进步了对手术的适应能力,术中能较好的配合,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对于阅读来说,它是将文学与心理和语言这三个复杂心理活动结合的一个过程。而阅读主体的自我构建,它是能通过对作品对话交流以及与作品产生感情共鸣碰撞实现的,可以将其归纳为是探究、理解、发现世界的一个过程。
探究性阅读,主要是在阅读的基础中,能够有效的进行作品分析、掌握,是一种有效处理知识、处理语言信息的阅读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式阅读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能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因此,对于探究性阅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是能够对作品内涵进行更深一层的探究、研究,是阅读中最高境界。在高中语文中,开放性与综合性是语文学科特点所在,基于此,探究阅读能够针对这些特点,提供出更多的学习空间给学生,能够给语文知识与其他科目知识构建跳跃平台。
二、实施策略分析
在语文改革后,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的要求则更高了。新课程改革后,在教材结构与内容结构方面也作出了一些调整,它调整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将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就当前情况看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探究性教学策略有下面几点: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教学价值主要是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运用各种探究方式,对作品进行不断研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进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条件。比如,在进行《荷塘月色》知识点教学过程中,在讲解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对文章进行整体的基调感受,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心境,然后,在让学生对一些包含探究性或是美感的句子进行解析,将存在文章中的深层哲理与蕴含的意思挖掘出来,然后让学生在这些基础上,在对作品进行欣赏学习,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就能够使得学生的感性经验得到升华与充实。
(二)老师需要将引导作用发挥
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老师需要积极的参与其中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做好引导者与启发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们能够进行探究性阅读,例如:老师可以通过丰富语的语言能力,去引导学生们进行文章的朗读与理解。另外,老师可以通过自己对本文的理解和学生们进行讨论,让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进一步感知文章,从而能将文学之美细细品味。
(三)把握好文本的客体作用
对于阅读而言,文本是阅读的客体,它所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的一些空白点与细节,还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因此,在进程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善于将文本中的未定点与空白点挖掘出来,要将文本的阅读客体的身份充分利用,进而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比如:在进行《老王》这一文本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对文章情感更加容易理解,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历史材料的方式,对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对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进行了解。通过这种由点到面的探究性阅读方式,能够将学生阅读美感能力提升的同时,还能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四)做好课外资料与课堂内容的延伸
教学过程中,课本上的内容以及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而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在知识高速发展的今天,仅通过固板的教学材料是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因此,这就要求学校以及老师能够在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给学生拓展阅读视野,为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做出不断的努力。
三、探究性教学的方式
(一)有效运用情境教学,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
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教学阶段,融洽的课堂氛围,趣味的情景故事,具备好奇的课件,这些因素都是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培养,是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主要条件。
(二)知识探究体验
语文科目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所以在教学阶段中需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实践。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实践,将独特的感受与个人体验相结合进行获取,这也是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演示,进入意境体验,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探讨来进行知识巩固,使其能够感受到探究性阅读的快乐。例如,在进行《鸿门宴》这一文本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然后通过学生对表演人物言行举止拿捏分寸优劣的讨论,将他们阅读的兴趣激发,进而提升学生们的阅读体验。
二、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是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朗读活动能够将语文课文生情并茂地融情于声,从而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有声语言。因此,朗读是语言的放歌,是千姿百态社会的展现,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交织。同样,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说明了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通过语文朗读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得语文教学能够显著达到教学目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提升语文成绩的有效手段。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小学生的朗读习惯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阶段,而朗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小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能够将小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他们才能更容易地接受语文朗读这种教学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如果能够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在信息技术下的电教媒体使用,图文声并茂是其突出的特征,能够为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读书氛围,从而为朗读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兴趣,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感情朗读之中。
2.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情感
我国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要求,从而对朗读中激发小学生的朗读情感提出了要求。所谓朗读情感,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朗读中,“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要摒弃矫情做作的强调。所谓朗读情感并非是一开始的朗读就能够读出情感,而是需要进行反复诵读的。在诵读中,学生能够领悟到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并且逐步和作者的情感搭起交织的桥梁。但是,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有时候会遇到由于生活差距较大,情感体验难以到位的情况。此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相关的视频资料转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催化剂。比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可以将威尼斯的水城相关风景、人文等视频资料向学生播放,可以让学生更好获得与课文相近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3.优化小学生的朗读技巧
如果小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反复朗读,其所起到的实质性作用并不明显,因而需要引起对朗读技巧的重视。在小学生的朗读技巧中,通常包括重音、停顿、语气的轻重缓急以及变声等等。而朗读技巧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朗读技巧。因此,在朗读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在制作电教短片的同时,将课文中的重点句、重点段使用形象的符号进行标出,让学生能够领悟到朗读的技巧,可以标注“”表示停顿较长,“?颉北硎疽话阃6伲?“.”表示重音。比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可以这样标注: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蛭壹乙灿信郎交?,?虼有旱奈髑脚郎饺ィ?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这样在教学时展示给学生们,让他们能形象的看到停顿和重音等,长期坚持既形象又有目的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大大提高。
4.增强小学生的朗读语感
关键词: 写作学;资本论;文化书写
Key words: writing;Das Kapital;cultural writ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153-01
0 引言
就经济学的视角而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就哲学的视角而言,它是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写作学的视角而言,它也是一种文化文本的独特书写形态,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诗性表达。
1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的必要性
当前的诸多文化现象和事实已经充分地说明,资本及其原始积累活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坚持文化研究的态度,从宏观的文化维度进一步研究和认识《资本论》中资本原始积累的文化书写的意义,从而推进这一文本在其他学科的接受和研究的进程。从写作学的角度看,无论就创作思想表达方式,还是创作的人文精神而言,对《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都是十分必要的。
统揽学术界六十年的研究轨迹,从今天的学术眼光来看,对《资本论》只做单一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容易造成对该著在当下中国语境所谓时过境迁意义上的判断失误。为此,我们以经济学和写作学的复合视点为切入,揭示作为文化文本形态而存在的《资本论》的书写特色,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科学地把握蕴藏于《资本论》的创作思想和书写特点。
2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进行写作学透视的可行性
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书写所涉及的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的表达,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劳动者个体私有制的表达,对于租地农场主的表述,无不饱含对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关照。因此,我们以此为逻辑起点而对其进行的写作学透视便具有相当程度的现实可行性。
正基于此,从写作学与经济学的相结点出发,正如鲁迅将历史著作《史记》解读为无韵的文学文本《离骚》一般,参照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在把握了文本内在逻辑联系的基点上,就可以把《资本论》的写作理解为由准备、加工、总合三个阶段构成的创作过程,可以理解为由思想理论体系、写作思维、表达形式等多个层面构成的文化文本,亦可理解为由现实、作家、文本、接受等四个要素所构成的文化活动,更可以理解为以前三个方面为基础的由内容(在人文关怀精神统辖下的理论建构)和形式(以理性的结构分析为手段的文本书写)相统一文化信息的合成体。
3 《资本论之资本原始积累》的写作特点
3.1 基于将《资本论》视为文化形态的文本的理解,从写作方法上来看,作者――马克思首先从理论和事实相统一的角度,将人的生存问题设置为理论书写的参照。他说,“这种原始积累在政治经济学中所起的作用,同原罪在神学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是一样的。亚当吃了苹果,人类就有罪了。人们在解释这种原始积累的起源的时候,就象在谈过去的奇闻逸事。”[1]作者以神学中的创世说来类比原始积累,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基调。作为全文的统领,此处关于人的诞生问题的引入建构了作者创作意识中人文关怀精神的生长点。把人的生存问题设立为理论书写的参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马克思理论书写的文化维度。马克思进一步写到,“这种剥夺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只有在英国,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们拿英国作例子。”由此可以看出,他从文学书写的“典型塑造”的角度来引出对于英国资本主义书写的写作学意义,这样的写作方法既直指经济写作的主旨又完全符合一般写作的规律。
3.2 马克思的写作风格总体上讲是在质朴的写实中进行诗性还原,却不是滑向一般意义上呆板的经济写作[2]。淡化和疏导了读者感受资本之恶的郁结,客观上起到了亚里士多德所谓“卡塔西斯”的审美净化作用。为了延伸这种审美作用,以简洁的语言,形象地刻画了农村田园生活的突变;既强化了形式层面的画面感,也承载了内容表达上的厚重感。从被引用的意义上讲,萨默斯的话语已经被转化成了《资本论》的文本语言,增强了对于主体创作精神多元化表达的效果,从而凸现出对资本积累的结构性分析中的诗意表达。
3.3 在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生成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始终将对于人的关怀意识置于创作精神的圆心,进而辐射到下层社会的每个角落里的每一群体,既增加了思想的深度(质料因),又完善了写作的结构(形式因)[3]。马克思通过对亨利时期“法律对于人的规训和惩罚”(福柯语)的陈述,揭示出了资本的主体性形成所造成人的消亡的惨状。从主体介入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如同进行着对资本的考古研究,以旁观的、零度书写的角度,还原了“资本自从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里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事实;从文本结构来看,《资本论》的表层结构(一般论述性结构)和深层结构(观念和话语的组织与传达的构造)是相统一的,具有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文本结构的完整性。
4 结语
在国内研究不断深入的进程中,马克思理论文献的文本研究逐渐地变得重要起来了。《资本论》作为文化的文本,其宏大而又非形而上学的写作实践和审美视野大大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挖掘寓含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方法中的思想资源,对于指导年轻一代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本身,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探讨其文本写作特色,对于纠正当前学术文章枯燥的思辨文风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近代中国从1840年一直延续到1919年。期间,无数优秀的中国人都在不断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向西方学习,将西方的先进科学知识译介给国人,使其开阔视野,知己知彼。严复与林纾正是近代中国两位主要的翻译家。学者们曾对他们的翻译作过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是从传统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而传统翻译理论是以原文为出发点,强调文字的一致性。正因为如此,很多关于严复与林纾翻译的评论都存有一定的偏见,或者说是不够全面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特拉维夫大学的佐哈尔教授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并指出翻译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多元系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从此,翻译不再仅仅处于语言的层面,“文化转换”开始在翻译研究中显现。理论学家开始意识到翻译不是存在于真空中,而应关注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赫尔姆斯发展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从译语文学角度看,所有的翻译都会出于某一原因,对原文进行一定程度的操纵”。(赫尔姆斯,1985:11)这一理论为研究严复与林纾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笔者将从这一新的角度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对严复与林纾翻译活动的影响。
1.翻译操纵理论简介
自“文化转换”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以后,翻译研究便从以前的以原语为中心的研究方式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且学者们更多地关注翻译时的历史文化语境。
操纵理论的代表学者勒弗菲尔提出了两个控制因素,并指出他们控制着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使其不会与社会其它子系统脱离。这两个控制因素中一个处于文化系统内,另一个则在其外。具体而言,第一个因素由“专家”来代表,在文化系统中“专家”是指评论家、批评家、老师和译者。他们会不时地给那些与当时的主流文化,即当时的诗学观与意识形态相背离的文学作品以压力。第二个控制因素在文学系统之外,被称作“赞助人”(个人或者机构)。他们有能力促进或阻碍一个文学作品的撰写、传播与重写。因此,意识形态、赞助人与诗学观控制着文化系统,从而控制着文学作品的产生。当然,翻译作品也受到这些因素的控制。将具体分析近代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赞助人与诗学观。
2.近代中国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主要关系到某一时期的社会形态。同时,某一特定时期译入语的主流文化与存在于此时的翻译作品是相互作用的:意识形态决定着译者将使用的基本翻译策略和在翻译过程中遇到问题所采取的处理方法;翻译作品则对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反作用。
自封建制度确立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政治独立、经济自给的国家。但从十九世纪后半段开始,这一切都改变了。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这给原本骄傲自大的中国人以重大打击,也标志着中国人民灾难的到来。
在中日和1898年失败之后,中国濒临灭亡,而中国人也将沦为奴隶。因此,当时的主导政治意识是唤醒中国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以期重建往日的辉煌。严复和林纾生活在近代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他们目睹了中国一步步从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自身的政治意识是相对复杂的。
严复在英国留学时曾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他想通过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来“医愚”。因此,在翻译中,他推介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理论来唤醒当时的中国人。同样,林纾在其翻译作品的《前言》和《后续》中也明确表达了他的政治意识。在《黑奴吁天录》的《跋》中他写道:“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林纾,魏易,1981b:206)然而,在另一方面,严复与林纾深信王道,他们对清王朝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期望中国进行改革,但这场改革应该由皇帝来领导,并且,应该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改革,而非革命,他们希望中国也能采取君主立宪制。
3.赞助人
赞助人是影响翻译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既可以是个人,如吴汝伦,又可以是一个群体,如社会团体、出版商或媒体。赞助人可以有力地促进他认为优秀的翻译作品的传播,也可以有效地阻止他认为不合时宜的翻译作品的出版与发行。(勒弗菲尔,1992:19)
3.1严复的赞助人
严复清楚地知道他的目标读者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和清朝的统治阶级。因此,他必须找寻一个人来提升自己在文学圈中的地位,从而有利于他所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的传播。他很明智地选择了吴汝沦。吴汝沦是桐城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文学界久负盛名。他擅长于中国古典文学,也对洋务颇有兴趣。吴汝沦是《天演论》的第一位读者,他很喜欢严复在书中优美的措辞及表达方式。在序言中,吴汝沦写道:“抑汝沦之深有取于是书,则又以严子之雄于文,以为赫胥黎氏之指趣,得严子乃益明。文如几道,可与言译书矣。”(严复1981:vii)虽然吴汝沦主要称赞的是严复的措辞而非书中进步的思想,但他的这些评论却有力地提高了严复在文坛的地位,也大大促进了严复作品的传播。
3.2林纾的赞助人
林纾绝大多数的翻译作品都是小说,而小说在当时是被认为粗俗文学的。因此,林纾如果想用小说来宣传他的思想,首先就要想办法提高小说的地位。在这方面,康有为和梁启超起了很多的作用,因此,也可视为林纾的赞助人。康有为从实用的角度强调了小说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梁启超大力倡导政治小说,并指出,在西方,哲学家和政治家都会通过写小说来指导和教育人民大众。他甚至认为,政治小说是促使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马祖毅,1998:212)通过宣传小说的社会功效,小说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从而为林纾所翻译的小说带来了大批的读者。
4.诗学观
要确保翻译的成功,译者的译书不仅不能与当时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相冲突,反而必须与当时的诗学观相一致。意识形态主要决定着社会形态,而诗学观决定着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学。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文化与文学研究应为某些社会意识形态服务,正如古语所说“文以载道”。自古以来,文人们都有很强的责任心,他们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此,他们常常“文以言志”。严复与林纾正继承了这一思想,他们寄希望于翻译以言志,以唤醒国人,从而拯救当时濒临灭亡的中国。
从以上分析可知,近代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它所具有的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对当时两位伟大的翻译家严复与林纾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客观历史因素的影响下,严复与林纾对他们的翻译作品进行了特有的操纵,从而形成了带有他们强烈个人色彩的翻译作品。当然,我们只有结合当时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才能正确理解他们的翻译并给予确切的评价。
参考文献:
[1]Hermans,Theo.Ed.,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London and Sydney:Croom Helm,1985.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London:Routeledge,1992.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应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创设情境中,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了解掌握所?W内容,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在学习小学阅读知识过程中,面对长篇、乏味的阅读文章,极易产生厌烦情绪,难以提升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按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实现教与学。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艺术性与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1.紧紧围绕文章主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主旨与题材。因此,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从文章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入手,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营造良好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创设情境体会到作品的意境与思想情感,从而实现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例如,在《巨人的花园》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文章主旨是巨人将闯进花园的孩子拒于墙外,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幡然醒悟,随后将围墙拆除,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与孩子们的中间,感到无比幸福快乐,这一故事告诉我们,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文章主旨营造童话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方式,加深对文章寓言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让学生参与进来,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根据文章题材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汉语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语言形式,优秀的文章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除了提升学生语文阅读应试能力外,还可启发学生思维,掌握文章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情感。例如,在《揠苗助长》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文章题材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们吃的米饭是水稻长出来的,但是禾苗老是长不高,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有人采取将禾苗拔高的办法,你认为这样做对吗?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通过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通过自我思考了解文章中传递的人生哲理。
一、高职学生培养综合素质的意义
(一)拓宽就业,助于成长
就业方面,综合素质越强的学生,其就业的选择面就越宽。高职毕业生在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时,学历竞争力相比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学历的竞争对手,是弱势的。因此,为了保证就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如今已经基本是基于市场对高职毕业生的定位而开展的,那就是专业的技能型人才,多数都是技工岗位或者基层技术岗位。针对这种市场定位而专门培养的高职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的就业率能够有效提高,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由于其他方面素质的欠缺导致可塑性与成长性受到了限制。
在成长方面,越是高层的管理岗位对一个职场人士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多,除了业务能力,还需要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甚至外观气质与修养都非常重要。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沟通、交流、文化修养的就是人文素质。
(二)推动发学院自身发展
科研成果需要优秀的科研团队,而这样的团队要由专家级的教师与能力出色的学生来组成。科研事实上不仅要求较好的技能水平与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样也需要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配合。一课题,通过试验获得了足够的数据,但是要将其整理成优秀的论文,往往学生都要千锤百炼。而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毅力,更是获得成果之前漫长的枯燥时间里对学生素质的最大要求。
另一方面,一个学校在社会上的口碑与影响力,不是在校生而是毕业生的所作所为产生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助其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走上社会的中上层,反过来也会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 高职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受限
在高职教学中,每个学生总的学分是一定的,限制了学生课程的总课时。在高职学生的课程课时安排中,技能、技术与业务类的课程占了80%以上,语文、艺术赏析等通常作为选修课,学分通常只有15个左右。在教学资源方面,这些选修性质的课程,基本上难以获得大型多功能多媒体教室等设施,课堂狭小、教学形式中一,多以赏析为主。
(二)学生缺乏兴趣
除了影视赏析类,其他人文、历史、哲学类的课程,学生则缺乏兴趣。很多学生选修文化素质类课程,仅仅为了凑学分,使得这此课程原本有限的课时里学生的旷课、逃课现象还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反过来又对授课教师造成负面影响。
(三)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有限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要保证专业课程的各种教育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师资力量。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专业课程上,校方会投入大部分资源引进优秀的数量较多的专业课教师。但是在人文类、思想政治类课程上,教师的引进数量十分有限,高水平的人文类专业的高端人才更难以吸引进入学校。更多的高职院校在人文类课程上,甚至由专业类课程教师根据自身的能力与兴趣兼职开设,其效果更是低下。
三、通过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情景阅读与写作的培养
情景教学是以生动的图文形象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对学生产生极为深刻的印象,具有很强的教学效果。
情景阅读可以借学生们感兴趣的影视与图文幻灯片的形式,激发其兴趣。同时情景阅读应该与情景写作相结合应用,情景阅读的取材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与意义,要包含较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并兼具流行元素,使学生产生代入感。而情景写作则是学生在这样的代入感下,充分思考后的产物,能够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内心所思所想,并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培养应用写作
学生步入社会后,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需要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与能力。以职业或者生活模板进行应用写作的培训,对于学生口后的生活工作有重大的帮助。比如,较为简单的工作总结或学结,这几乎是所有职场人士都必然要写作的。还有需要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且得出结论的实验报告也是技术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此外,在生活工作中,可能还会遇到拟定合同文本、各类协议、文书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应用写作的教学资料,锻炼学生掌握这些必要的写作技能。
(三)开放性的读书论坛
兴趣是最能够促进沟通的一种内在动力,以兴趣也最容易形成一个氛围活跃的交流平台。因此,或以网站或以课下活动的形式建设一个开放性的读书论坛,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的空间。
四、结语
当前,面对社会愈加激烈的竞争,已经必将普及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提高自身的职场竞争力,高职院校要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与影响力,都要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上着手,挖掘学生潜能,增强学生的职场竞争力。目前针对市场的专业化技能教育不能放弃,但是人文、哲学、思想甚至艺术方面都应该有足够的时间与资源投入。这样学生们才能成为有技能、有文化、有修养的高素质人才,来对母校的社会回馈也才能更好。阅读与写作作为人文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是语文、历史、艺术、哲学等多种人文类教学的常用方法。以情景阅读与写作、应用写作和开放性的读书论坛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表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其人文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