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辅导员工作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18 21:37: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辅导员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师辅导员工作

篇(1)

我校环境专业教研室成立于2003年9月,历史沉淀较浅,在学校专业中属于非优势专业,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管理工都存在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即是专业教师,又是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至今从事6年工作中,切身体会到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存在的利弊,整理了下工作经验和建议,期望与同行共同探讨,努力将工作做得更好。

1 专业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的优点

1.1 充满激情,积极主动

我环境专业兼职辅导员的工作一般由新进的80后教师来担任,接触的学生一般都是80、90后,与教师的年龄差距不大,有很强的亲和力,与学生有共同的爱好,易于沟通。因此,课后主动与学生一起打球、跑步等过程中很自然的开展了工作,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问题。

笔者担任的班级都建立了班级的公共邮箱、QQ群、通讯录、校内网班级群和校友录等办公通讯手段,针对班委开通了班委的飞信和微信,及时通知相关信息,加强学生之间、笔者与学生间联系的顺畅,极大地提供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1]。因年龄相仿,学生有什么心理话都愿意私下以短信、QQ的形式与老师交流,老师能以同代人的想法及时处理学生的问题。

1.2 相互信任

取得学生的信任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而经常与学生接触才有机会取得学生的信任。新进环境专业教师一般与学生同住一个宿舍楼,同在食堂就餐,对所带学生的情况都很熟悉。环境专业学生人数相对较少,老师有精力对带班级的所有学生都有充分的了解,老师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人档案,里面记录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排名、过级率、性格、特长、家庭住址等详细情况[2]。

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初步了解到学生学习的状况,课后笔者就经常深入宿舍与每个学生交谈,增强感情,积极参加他们的文体活动和聚餐活动,通过长时间的接触,取得了互相信任,开展学生工作也更加顺利了。

1.3 专业性优势

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都很熟悉,能将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生的交流学习时,专业老师能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对学习方法做针对性的讲解,及时解决学生对专业认识上的误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及时反馈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的想法,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3]。

因对学生各自的情况比较了解,专业教师在上课的时也能采用学生认可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1.4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言教不如身教”。我环境专业的教师都有主持的科研,专业教师兼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带领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反复枯燥的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吃苦耐劳的品德,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合社会的需求。同时,学生在旁亲眼所见老师为做成功一个实验反复查资料,调参数,甚至通宵达旦,老师个人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为人做事将潜移默化得影响着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专业教师兼任辅导员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专业教师兼任辅导员有他的优点,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

2.1 缺乏管理学生的经验

虽然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是一腔热血,工作态度认真,但对于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处理学生问题过于感性,缺乏专业性。

笔者曾接触过一个学生,经常感觉其他同学对他心存恶意,本人认为是该生缺乏安全感所致,便与他沟通几次,但效果欠佳。后向专业心理老师请教后,带该学生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轻度的妄想症,因及时治疗,很快康复,顺利毕业。

2.2 角色冲突

专业教师以教学为重,且有很重的科研压力,而兼职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会议很多,工作杂而多[4]。教学和科研都需要静下心来准备和研究,而兼职辅导员工作又需要24小时开机,及时处理学生突发事件,开各种紧急会议,这导致教师忙于兼顾两头,却没有充足的精力同时做好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

3 专职教师兼职辅导员的思考

3.1 加强对兼职辅导员专业培训

兼职辅导员大部分都是刚出校门的高学历人才,善于学习,应在担任兼职辅导员之初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规范工作流程。比如在管理学生心理问题上,应专设心理学科的教师进行指导,兼职辅导员可跟随心理老师全程处理案例,提高兼职辅导员对学生的观察力,提高管理工作的专业性。

3.2 分清主次

专业教师兼职辅导员,理应以教学工作为主,学生工作部门应考虑到专职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繁重性,减少会议的安排,有些工作的安排和精神的传达可用飞信等通讯手段。

专业教师重点在课堂上,首先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和专职辅导员之间合理安排工作,共同管理学生工作。

4 结论

由于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使笔者在担任兼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深造和锻炼。专业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使教学与育人结合在一起,协调好两者的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培养身心健康、专业优秀的学生,也提高教师的素质,体现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鲁旭.高校专业教师班主任制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商界,2010(196):185.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034-01

有人说,辅导员工作是事务性较强的工作,也是一份需要从业人员有很强的责任心的工作。由于思想的差异性,所以对同一工作每个人的看法是不尽相同,但就工作本身的性质,其担负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来说,正确认识辅导员以及指导老师的工作特点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辅导员是学生们在校最亲的家人,是辅导学生衣食住行的核心领导,责任之重大,在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好工作先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积极响应党的政策纲领,并落实到实处。特别是制定的教育相关政策,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客观认识当下教育发展趋势。

(2)就自身而言,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能够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经验,把学生各项工作做到最好。

(3)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责任心以及对事业的进取心。在工作中做到踏实肯干、乐于奉献、克服焦躁情绪,遇到问题迎难而上,不断增强自身工作能力,做学生困难中的好老师,生活中的好朋友。

(4)工作要有计划进行,抓重点、难点,处理问题干净利落,提高做事效率。

(5)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学生做好榜样。

(6)要及时做好工作反思,总结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不断摸索,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做好以上几点之外还应清楚了解工作范围,辅导员应把握日常工作的重点,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遵循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做日常行为管理工作时遵循观察学生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生活中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做好工作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发现工作经验。时常融入学生生活中,监督指导、做好总结。善于对于获奖的同学和团体进行表扬,恰当处理违纪同学。具体到我院,还包括组织管理学院社团,充分调动学生会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引导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好我院团学工作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及综合素质;对各指导教师团队组织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

篇(3)

随着高校建设的不断完善,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也随之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搭建实现自我的平台,这不仅使辅导员队伍增强了活力,也使辅导员工作成为光荣的职业,可以终身为之努力奋斗。辅导员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纽带,高校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在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国内外形势比较复杂,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呈多元化趋势,所以,如何开展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每个辅导员所要面对的问题。

一、新时期下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已与以往有所不同。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极富创造力。他们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作为高校的在校学生,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所以对他们的思想状态的关注和教育是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还不够,执行力度也相对薄弱,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经过几年的辅导员工作,发现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思想超级活跃,独立性强,感情丰沛。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脆弱,就业压力感前所未有的增大,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务实感强,视野较为开阔,多数人能够自觉的努力学习。他们的思想正在逐步的走向成熟。在大学的工作学习中,学生受到社会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不主动、不关心、不积极。有的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政治教育课程不感兴趣,即使上课态度也不认真,但这只是学生中的一小部分。

高校的学生普遍来自于普通的高级中学,他们曾经的生活是被监督、被管理的,对于大学开放式的教育让很多新生都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迷茫、失措,对于外界的诱惑无法正确选择和把握自己。另外,高校培养学生更注重的是专业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政治素养关注不够,往往出了问题才会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这些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了解和掌握的,值得从事辅导员工作者深入思考。

二、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使命感

从整个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来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还有一部分就是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承担者,是大学生思想健康的引路人。

我国进入社会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结构不断变动,利益格局也不断的调整,高校作为社会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基地,也是确保稳定的最前线。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各种矛盾的交集地,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网络舆论可能会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情绪上有所波动,甚至会鼓动学生形成。辅导员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队伍,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能够知晓学生动态,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指导者。因此,辅导员应承担起这项使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加强使命感。

辅导员还扮演着大学生心理导师的角色,承担着帮助大学生走出困境的责任。近期,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高度关注。即使我们的学生在专业上出色,但是如果心理不健康对社会来说也是潜在的隐患。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直接关系者,须成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第一人,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辅导员在这样的使命下,应该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适应新时期的挑战。

三、发挥辅导员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队伍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其虽然不承担教学任务,但还是长期的处于教育的前沿,甚至比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长。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体,在学校的思想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的时期,我们要有新的观念,正确理解培养人才的需要。在工作方法上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化被动为主动,由灌输方式变为逐渐渗透的方式,吸收现代的管理模式,利用网络来完善对学生的管理和影响。

加强自我的完善与提高。师长应该以身作则,在要求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加强学习,增强创新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在教育学生时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给学生做好榜样。

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创新理念。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关键,新生从入学的那一天开始就应该培养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可以开展第二课堂、科研竞赛、创新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逐步建立自主的态度,成为自我学习的主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能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辅导员应在学生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指导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关心他们在实际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探索人生,支持帮助他们转变。

【参考文献】

[1]琏凤宝. 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04(1).

[2]杨伦琪. 大众化教育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篇(4)

【中图分类号】G 123.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9-0002-02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的传统内涵出现了新的延伸,辅导员的工作有了新的内容和方式,从而对辅导员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因此,科学定位辅导员的角色承担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历史、现实和思想认识等多方面的影响,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辅导员作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重要性理应得到高度认可。可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仅仅将辅导员的工作理解为学生具体事务工作,与专业任课教师相比,自然处于次要的位置。这种思想认识不仅在高校管理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且在某些辅导员中也存在这样的看法,据安徽师范大学“高校辅导员角色及其实现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对于辅导员这一职业,仅仅有7.9%的辅导员对这一职业感到非常自豪,21.4%的辅导员感到有点自豪,而高达51%的辅导员感到不自豪,甚至6.9%的辅导员感到自卑。由此可见,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较低,角色定位有自我矮化的倾向。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工作职责不明确

角色定位模糊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承担者不知道某一角色的职业规范和行为模式,即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去做。部分高校往往将辅导员的角色简单地定位为学生管理者,而忽视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由于辅导员忙于应付大量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往往不能很好地进行理论学习,对学生思想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教育引导,这势必影响到辅导员应有角色职能的发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思考和认识。

三、准确的角色定位离不开对高校辅导员角色特点的准确把握

首先,高校辅导员角色具有复杂性,其主要表现为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三个方面。其一,辅导员要面对一群文化层次高、思维活跃、信息来源广和追求个性的大学生,单纯的说教已经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大学生之间明显的个性差异,更不能用相同的模式进行教育和培养,而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变得日趋复杂和多元,这势必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更专业的要求。其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教师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塑造学生性格和灵魂的任务,这一点,辅导员作为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为如此。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辅导员不仅要传播科学的理论,还要引导学生在迷茫中辨明方向,在低迷中保持乐观,辅导员不仅仅是管理者,更是学生的灵魂导师和知心朋友。其三,辅导员的工作过程越来越复杂,辅导员的工作过程就是把各种复杂的教育内容作用于复杂的教育对象,其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有主观能动性的复杂个体,当辅导员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之后,他们不会全盘被动地接受,而是要通过思考和鉴别,形成自己的认识,然后才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行动。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不稳定的,反复的,因而是复杂的,辅导员工作过程的复杂性,需要其投入更多的精力,掌握更高超的技巧,才能把辅导员工作做好。

其次,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具有专业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承担的角色越来越多,工作对象越来越复杂,国家、社会和学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靠经验和常识越来越无法做好辅导员工作了,辅导员的专业化问题由此产生。所谓辅导员的专业性,是指辅导员从高校政工干部和一般教师的职业角色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实行辅导员资格准入制度,只有通过一定的专门教育掌握了辅导员任职的能力和技巧,才能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高校辅导员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经验,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教育部在颁布的《2006年至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中提出,在五年内分批选拔5000名优秀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分批选拔500名优秀辅导员定向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以来,国家及各地各高校相继建立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2010年12月29日,教育部2011年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强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加强辅导员基地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的质量,切实把辅导员基地建设成为培养辅导员骨干、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家的人才摇篮。这说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已是一个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趋势。

篇(5)

目前,我院的汽车工程系生源主要有二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统招生);二是通过文化课笔试和技能考试自主招收的职高生、中专生(单招生)。笔者有幸同时担任这两类学生的专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明显发现两类学生在思想状况,技能基础等处的区别。其中,第一类生源经过高考前的系统学习,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学习方法,但自控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涣散、竞争意识不强、缺乏社会经历而导致没有危机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第二类生源在中职阶段有一定的技能基础,甚至许多学生已有在企业中的工作经历,实际动手能力强,并且有较强的危机感,竞争意识。但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较普遍地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问题,只愿意参加技能培训,轻视文化课,导致许多单招生由于文化基础课跟不上,普遍存在挂科现象,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层次不齐、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薄弱等现状,给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高职阶段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而且这两类学生学生存在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对学校、学习的抵触情绪比较严重。当然这是青年学生的共同特点,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这种表现尤为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大众对高职院校的偏见,不少学生内心不愿就读,但最后迫于形势与压力又不得不读,带着情绪入学后,态度消极,抵触心理严重。加之有些学生来到学校后发现与想象中的高校有一定差距。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使他们失望至极,对学校、教师缺乏应有的信任,辅导员的工作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他们就会对其全盘否定。

其次,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无情的“优胜劣汰”,使高职生感到巨大的压力。而高职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对自己没有信心,精神萎靡不振,缺乏奋斗目标,学习缺乏动力,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再次,很多高职生在中学曾被认为是“差生”,得不到肯定和认同,甚至常被老师、同学和家长否定、误解。使得他们对老师具有对立情绪。久而久之导致他们自卑、易激动、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少数学生甚至存在心理障碍、错误思想和不良的行为习惯。进入大学后,面对老师的教导,他们常常持有厌烦、逆反的心理。

李路: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教育工作中的方法与措施但是通过平日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对我自己所带的200余名统招和单招学生进行的跟踪调查,我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也存在不少个性、能力方面的“优势”:

1.基础知识薄弱但个性十足,有特长。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约束力差,但是也有自主性强的优点。如能结合学生实际树立起有效可行的目标,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就会开创出很好的未来。更是有不少学生在艺术、技艺、操作上各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学校举办的各种文娱活动以及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2.实际动手操作兴趣高能力强。我系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单招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许多学生对文化课比较抵触,但是实操课的积极性与热情却非常高。

3.正确评价自我。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能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所以在求职与生活的目标选择上比较实际,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与生存能力。只要有机会,哪怕起点低,他们也会踏踏实地认真去做;只要能发展,他们会不失时机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取得成就。相比较许多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所普遍出现的“眼高手低”的现象,高职学生在这一点上做的要好得多[1]。

二、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中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最关键的问题是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过去的“老师拥有绝对权威”中走出来,确立辅导员对学生应当平等和服务的观念。其次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形千差万别,所以对学生的成材目标定位必须区分为多种类型。贯彻执行“因材施教”的思路,使广大学生在“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将个体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差异转化为专业技能、专业方向的侧重点的区别。鉴于此,我们应着重从这样几方面开展工作:

1.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在这种形势下,应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帮助他们认准前进方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以及文体活动,并给出合理的评价要求,消极情绪是在某种愿望不能满足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产生的。因此,辅导员要对高职生进行恰当的要求。要求过高,超出学生能力所及,会使学生遭受挫折;评价和要求过低,学生太容易达到,使学生失去开发潜能的机会。辅导员应当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确定对每个学生相对合理的要求,并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的赞扬,树立学生充分的自信,摆脱自卑,让学生得到自我认同[2]。

2.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摆脱“老师具有绝对权威”的陈旧思想,坚持班级民主、平等的原则。基于现在的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心理,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与性格进行管理,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对“问题学生”采取单独谈心交流的方式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切忌“一次谈话多个学生”的情况,如果对学生管理过紧,反而会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当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多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尽早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3.加强心理辅导。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在学生自愿和隐私权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加强心理辅导活动,恢复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情绪,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三方面的立体式辅导,解决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排除烦恼;促使学生了解自我、重建认知、恢复自信、挖掘潜能,提高心理发展水平。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笔者在带领学生外出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读书的功利性很重。很多学生在实习单位因为工作辛苦,待遇不好,生活条件差等客观因素,在参加实习后很短的时间内不辞而别,而坚持下来的学生却能获得非常多的升迁机会以及宝贵的工作经验。这都是在校期间忽视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因而我们在肯定学生学习技能成才的同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挫折教育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磨练意志,并让他们客观的认识世界。

5.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我们现在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仍然片面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使得教学成为一个模板,学习内容让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良”,学生失去学习动力。因此,我们应当设立“第二课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大公选课、专业选修课的比重,落实学分制度,由系部牵头、辅导员组织各类社会活动及社会实践。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塑造和完善自己[3]。

6.针对学生个人特点,对学生分档、分层次的管理。这并不是有些辅导员简单的将学生分为“好学生”、“坏学生”的方式,笔者根据学生大一入学时调查了解学生个人的特点,对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学生成长档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技能特长、学习热情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辅导员与系部的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专业人士为学生制定一份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分别量身定做合适自己的奋斗目标、学习目标,树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出现“炒大锅菜”、“模式化”的教育方式,抹杀学生的个性,这才是高职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因材施教”最关键的因素也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交网络异军突起,成为继E-Mail、BBS、博客之后的又一深受网络用户喜爱的网络交流平台。作为新生代网民的在校大学生也顺理成章地成为社交网络的广大用户群体,潜移默化地接受来自社交网络的影响。

一、社交网络风靡高校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对社交网络的使用十分频繁,几乎每个人都有社交网络账号。具体原因如下:第一,定位准确。社交网络将受众定位于年轻人,大学生是年轻网民中的主力军,不仅上网时间多,而且接受新鲜事物的意识比较强。第二,平台开放。大多社交网络都为用户提供了开放的平台,用户可以进行信息的分享,并在该平台上展示自我,和他人沟通交流。第三,互动多样。社交网络服务形式多样化,自动更新状态,发表日志,分享他人日志和照片,即时聊天,相互评论,还有小型互动游戏,这都使得社交网络的交流沟通变得多样化。第四,传播迅速。社交网络中的分享功能通过彼此之间的分享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一种类似蝴蝶效应的效果。

二、社交网络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影响

社交网络风靡大学生群体这一状况对高校辅导员工作会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包括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包括对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影响。

(1)社交网络的兴起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新型方式方法的建构。社交网络为高校辅导员开展工作搭建了一个更能受大学生欢迎的新平台,推动高校资讯传播方式的重建,从而有利于形成更快捷高效的信息获取途径。在此平台上,教师和学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进行交流沟通。同时,社交网络的互动性可以促使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高校学生工作者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更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的放矢地对学生思想进行引导。值得一提的是,社交网络这个平台打破了“我来说你来听”的局面,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交流和探讨。教育主体之间的互相靠近,使得对大学生的教育工作更容易开展;同时,老师通过社交网络,和学生进行互动,避免学生对网络上的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产生错误的理解。这样的沟通交流方式,使得师生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性更强。

(2)社交网络的兴起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交网络是系统的、多维的、立体的、即时的,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和大学生对信息资源的渴求,同时也方便了师生对各类教育资源的管理、搜索和分享。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交网络能有效促进高校公共教育力量的整合。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交网络中大量资讯的涌入也给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挑战,促使高校辅导员对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展工作进行思考和摸索。社交网络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了一个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虚拟空间拉近,高校辅导员应从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所想所需,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可参考的资讯。高校也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整合校园网络系统,实现管理系统上的一体化,推进校园决策民主化,营造和谐校园。

三、社交网络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着眼社交网络的特点,针对社交网络风靡高校这一现象,结合社交网络的作用与影响,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将高校辅导员工作与社交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对创新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进行积极探索。

(1)变通高校新闻资讯传播方法,通过社交网络,实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表达、讨论的话题种类多样,能较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状态,高校辅导员应多关注大学生经常访问的社交网站,主动与学生加为好友,在社交网站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敏锐捕捉校内新闻线索,并积极开展工作。

(2)拓展高校学生工作开展途径,利用社交网络,开辟大学生网络舆论新阵地。舆论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舆论环境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公共教育所取得的成效。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的重要方式,高校辅导员应在对社交网络中的舆论阵地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树立先进典型,倡导新的风尚,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网络环境,开辟大学生网络舆论新阵地。例如建立各个大学自己的校园论坛,学生可以在其中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分享身边趣闻趣事,以论坛这样的形式作为网络舆论的一个新阵地。

(3)整合高校教育资讯传播模式,结合社交网络,搭建教育新平台。社交网络平台具有真实性、开放性、超地域性等特点,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度、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教师和家长对大学生的希望等广泛地传播到这一公共区域,使之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原先单一、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多元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创造出良好的社交网络环境下的育人模式。

(4)提高高校辅导员运用社交网络能力,增强社交网络的教育引导功能。高校辅导员要有效地运用社交网络,自身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高校辅导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渊博的知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对社交网络各种功能的应用能力、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能力、对社交网络中大学生舆论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以及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高校辅导员要通过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参与,提高对社交网络的运用能力,在大学生中积极传递“正能量”,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蒋鑫.大学生人人、SNS社交网络使用现状调查[J].新经济,2013(12). [2]彭春雪.社交网络兴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究[J].学理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有管理模式,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体制——开放教育。开放式教育是20世纪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最开始是早期教育,后又逐步移植到高等学校。这种教育方式的目的不在于传授专门性的知识,而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如何开展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发挥学生基础管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成为新时期辅导员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对新形势下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工作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也希望通过讨论,能对辅导员的工作给予有益的帮助。

一、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

当前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非师范性、非专业性的突出问题,制约着学生思想政治领域的专家化发展,使许多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等领域仍然处于盲区,虽然开设了部分相关课程,但任课教师多数也属于半路出家,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也表现的束手无策。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指辅导员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能力,有效地执行辅导员的职责。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就必须对辅导员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进行培训。辅导员应该在教学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在科研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

同时辅导员的非职业化,也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长期以来辅导员为维护高校的稳定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组织保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的思想稳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稳定,进而影响学校的稳定,但目前工作重、地位低,没有职业认同感,认为辅导员工作可有可无、没有技术含量的错误思想充斥在校园,给辅导员的思想稳定起到了负面影响。因此对于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成就感、事业感。

二、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工作离不开学生,做好学生工作离不开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做好班级工作的主要依靠对象,是联系老师与同学的纽带。班级活动的开展、学校工作的具体实施、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管理等具体工作,都要靠学生干部具体抓。因此从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考核、监督等方面,辅导员都应该参与并制订相应的方案。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应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组织学生干部经验交流会,并在长期工作中培养锻炼其工作能力。加强学生干部的考核和监督管理,组织开展民意测评,对测评结果较差的学生干部提出警告,限期整改,整改结束后组织再测评,不通过者引咎辞职。以此使学生干部牢固树立为同学服务的思想,而非以管理者的姿态出现。

三、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

学生进校认识的第一个老师是辅导员,平时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辅导员,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老师还是辅导员,辅导员既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又是知心朋友。在开放式教育模式下,学生公寓就成为学生较为固定的一个场所,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半时间都在寝室度过,相对于紧张的课堂学习来说,寝室成了学生娱乐放松的好场所,辅导员应该经常深入学生公寓,通过谈心等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针对性的在公寓内或学生生活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在寝室内休闲娱乐活动的品位,从而避免学生在寝室内因空虚无聊、无事可做而引起其他是非,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抓好班级学风建设

搞好班内学习、树立良好学风是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学校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允许学生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对社会的了解,根据自己的特长、意愿来选择专业及相关课程,并且可以超越校、系、班的范围,寻找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辅导员还可不定期召开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邀请学习成绩较好的同专业高年级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心得,或组织本班单科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讲一下自己的学习方法与体会。这些措施的实施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引导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日益变化的新形势下,面对学生中涌现出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作为辅导员必须走在前面,只有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琳.开放式教育与管理模式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2002(3):74-76.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51-03

一、多元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形式上的差异。多元文化的存在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树立了典范性的标准。

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步伐的日益加快以及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是以多元文化为基本特征的,对世界形式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联系,推动者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同时,在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不同文化的彼此激荡与冲突也尤为激烈。在我国,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了东方与西方、主流与非主流、文化大众和精英文化以及传统与文化并存的多元格局。

二、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多元文化现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各种文化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稳定变得多变。

多元文化容易引发思想政治观念的分歧,带来思想道德标准的混乱,冲击着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高等学校一向是各种文化的集散地,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多元文化在此交锋与碰撞,影响着师生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多元文化背景下,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共同汇集于高校校园,相互之间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深刻地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环境。大学生对于各种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判别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极大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存在的问题

1.知识结构专业性不强,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的辅导员大多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往往欠缺实际工作经验,专业理论知识也比较匮乏,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不高。

2.理论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整日陷入到事务性工作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加强自身学习,加上缺少交流、学习的机会,导致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

3.高等院校辅导员数量不足。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专职辅导员的数量还未能达到国家标准。此外,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个性强、责任心弱、集体观念差等特点在他们身上突显,学习、经济、心理上有困难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些都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

4.高等院校辅导员自我认同感弱,工作疲惫,成就感低。辅导员就好比那搬运工,哪里需要哪里搬,工作强度大,事务烦琐,社会对他们的认可与尊重不够,同时辅导员自我信心不足,没有什么成就感。

5.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还没有形成,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和暂时性普遍。辅导员待遇不高,比起教授等工资偏低,并且评职称困难,岗位期满后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往教师方面发展,一种是从事行政工作,前途不被看好,所以很多人把它当成暂时性的跳板职业。

四、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的原因分析

1.低学历和过度追求年轻化。大部分学校规定辅导员的学历本科即可,并且不限专业,年龄选择却趋向年轻化,导致入职人员经验不足,不能够很好地开展工作。

2.工作事务性。辅导员整天被各种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所困扰,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充电,也没有精力去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客观上降低了提高自我素养的机会。

3.晋升困难,地位低微,职称评定无果等问题。在许多高等院校里,辅导员疲于奔命,辛勤地付出却难以得到认可和回报,辅导员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临时的职业。

五、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研究

多元化形势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冷静分析,沉着应对,坚持正确的导向,改进教学方式,掌握主动权,开辟新途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努力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坚持正确的导向,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形势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趋利避害,确保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的实现。

2.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继承借鉴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对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人类思想文化进行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古今相承中西结合的创新道路,才能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吸引力感召力。

3.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主体意识、个性特征等都发生了新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选择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要重视对大学生的研究,深刻认识多元文化对他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和个性差异,把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成长规律,增强教育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学生工作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多变化,如现在的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一切;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害怕挫折,导致心理脆弱,承受力差。他们中的一部分受网络负面影响太深,是非难辨,问题多多。因此,辅导员应积极应对,学习掌握运用网络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必须对广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其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使他们明辨是非。关注学生组织,引导学生成才。也要关注贫困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5.提高开展教育工作的能力。文化多元化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作为培养创造性高层次人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打铁还得自身硬,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由于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育者要适应形势,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信息素养,尤其是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鉴别和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澄清和分析错误信息,把正确客观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才能指导学生避免思想上的误区和片面极端,不断进步。具体来讲,辅导员要与时俱进,在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新实际,学习新理论,树立新观念,充实新内容,拓展新领域,运用新手段,建立新机制等方面提高能力。此外,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手段特别是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以适应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大政策的投入,明确政治工作队伍的地位与作用、权利与义务、职责与待遇,使他们真正做到有位有为。

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具体步骤

1.重新明确辅导员的自我定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首要特征是其服务性而不是其管理性,学生和学校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因此要认真履行职责,以人为本,聆听学生的心声和建议,尽力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促使学生全面成才和健康发展。由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学生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2.坚持辅导员的工作原则。现代大学生的知识面宽,发展全面,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都较强,这对辅导员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应坚持在民主基础上的一些原则:

(1)持续发展原则。辅导员应该坚持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理解并尊重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促进学生达到全面发展。

(2)正确的导向原则。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培养促进自身发展、提高自身能力的基本素质。

(3)顺应形势的可持续性原则。把学生的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培养学生在社会上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奠定基础,使学生一生受益。

(4)多样性原则。学生在个性特长、能力、兴趣等方面不同,所以要因人而异,坚持多样性发展的原则,使物尽其材,人尽其用。

(5)主体性与辅的统一原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做好发展规划。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水平和潜能,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树立不断进取的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不断提高发展自己的内部动力。

(6)贴近性原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可分为课堂教学与理论灌输以及经常性的思想工作。无论哪种途径,都要最贴近现实、最贴近生活、最贴近学生心灵。

3.灵活运用辅导员工作的具体方法。辅导员工作必须面向每个学生,要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工作中必须具备“四心”。具体来讲如下:

(1)观察学生要细心: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环节,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助于其他工作的逐步开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查档,了解学生的过去;二是走访学生宿舍,通过和学生面对面谈心了解学生,做好学生情况备案;三是通过检查学生晚自修情况、开展集体活动等方式接触学生。

(2)用心去聆听每位学生的心声:要和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倾听自己心声的聆听者。处理好每个学生的每一件事情。用心去做,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信任。

(3)热心去帮助、耐心去指导每一位学生: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指导,以此来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努力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作为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四要:政治素质要过硬;科学文化素质要提高;能力素质要加强;身心素质要健康。

总之,未来世界的竞争属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发展和走向。而作为高校学生的管理者,高校辅导员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改进完善工作方法,改革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工作已成为时代的必然。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高校学生工作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更需要广大辅导员与时俱进,用创新性思维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开发更多有新意和实效的载体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齐卫东.论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2]王学风.论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04,(12).

篇(9)

一、管理哲学视域内的“管理”

哲学对于管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管理哲学就其本质特征与功能来说,是“对管理问题的哲学反思”[1](P10)。这种反思一方面是“批判”,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建构”。在以科学管理理论为主流的现代管理日渐暴露出种种弊端的情况下,找出一种适应当今复杂易变环境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有着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2006年7月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通过改善辅导员的管理方式,做好大学生的管理育人工作,无疑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受现代西方管理模式即过分迷恋数字与技术的影响,今天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工程”指标,产生了许多繁琐的、令人敬畏的模型与符号。如今天的大学在“工程思维”中处处充满“进度”焦虑和指标压力,大家所见是项目、课题、经费、论文,而看不见学者的淡定、研究的从容。大学的文化与大学的精神,都被格式化为“工程建设”的工具,而不是体现在每个有鲜明个性的人身上,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名目繁多的量化标准处处可见。这种过多地停留在科学和技术层面的机械化的管理,只能导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心理疲惫。管理者尽管能够运用诸如结构改组、财务重整、人事更换、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等手段来解决管理危机中的个别问题,但诸如团队的使命、向心力、和谐合作精神等柔性目标却难以实现。

我们不否认管理的科学性,管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反映管理过程客观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并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实践,以管理活动的实践来衡量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并使其不断丰富。但是从管理哲学的视角看,管理是直指人心灵的一门艺术。艺术在于管理,其对象是人,管理要能给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带来幸福与成就感。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实践就无所谓管理艺术。管理者必须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仅凭背诵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就如读了游泳的书并不意味着会游泳了。所以说,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艺术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最终是管人,管理的对象是具体的有个体差异的人,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事的完成来实现人的提升与发展,因此,管理的本质是沟通,必然地包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工作任务的繁杂性。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即由学工部(处)、团委、教务处或研究生处三条线通过院、系再到年级、班级,由学工部(处)或后勤部门到学生宿舍的垂直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承接点就是辅导员。辅导员不仅是教育和管理者,而且是几乎事事都要做的“保姆”。从而使本应由其他部门处理的事情却落到了辅导员头上,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都得去管,工作范围的宽泛性,造成了对学生教育、引导的本职工作常常难以履行,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难以实现。

2.工作职责范围广,任务重。平时工作常常夜以继日,周末节假日也是很少休息,若半夜遇上突发事件,更不言而喻了。有调查显示,70%的学校辅导员与学生比超标准配置,有的学校为1∶350―500不等。高校辅导员长期处于紧张、繁杂工作之中,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出现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低,学生思想呈现多样化、复杂性变化,给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难点和要求。

凡此种种,会引起辅导员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变化,主要表现为:生理上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头晕,以致于全身酸痛、内分泌功能紊乱、血压升高等多种生理现象;在认知上,感到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将其看作是枯燥的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觉得前途暗淡、没有希望;在情感上,对工作失去兴趣并厌倦,情绪波动大,经常感觉忧郁、焦虑和烦恼等;在意志上,工作中碰到困难就绕着走,不愿钻研;心理的转变反映在行为上,表现在对工作敷衍了事、情绪波动大、缺乏进取心。这种倦怠心理的存在,无论是对辅导员本人还是对高校学生工作事业,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和危害性。

3.职业角色忽视带来身份认同的缺乏性。目前,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具体化。辅导员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求广泛又要求精专,因此,这种结构具有较大的模糊性,以致于不同高校在招聘、任用辅导员时对其任职资格难以有一个统一、清楚的规定,使得辅导员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社会上的地位都难以提高。从理论而言,辅导员属于高校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而在现实中往往不被认同,特别是高校管理部门更是,把辅导员视为一般工作人员,他们处于多重管理之下和学校管理结构的最底层,学校各级机构都可以向其下达工作任务,某种意义上成了学校各部门的勤务兵、学生的全职保姆,被认为其工作谁都能做,人人可为,具有可替代性。

4.辅导员职业规定多元性。辅导员的行为方式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辅导员的行为方式往往与特定的境况联系在一起,不同的辅导员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情况也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一种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这样一种职业的要求便使得辅导员的职业规定具有更大的多元性,以及在统一的规定上具有更大的模糊性[2](P39)。

三、基于管理哲学视角的提高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有效性的路径选择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性改变,宏观方面取决于现行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的转变,它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协调运作。辅导员的角色兼具教师与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同时其管理活动又是学校管理环节上的关键一环,因此我们探讨的是微观方面,基于辅导员职业根本要求上的路径选择。

1.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正确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由控制转变为引导。以往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在这种模式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服从,并且以惩罚为主、正面表扬和激励为辅,缺乏尊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管”,通过“查”、“压”、“控”的手段对待学生。以这种比较传统的做法对待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强调个性的大学生,容易引发其逆反心理,并且会对学生自我良好个性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可见,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思维上是机械式的,在方式上是强制式管理,忽视自主管理、民主管理,认为只要学生不出大事,就是把学生工作做好了[3](P88)。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关注自己(培养主体性、自主性)。教育如果不能引发学生真实的自我教育,就是单纯的管理主义,就是形式主义。事实上严管只能治标,育人才能治本。大学生是成年人,思维能力、思想水平、心理素质、自制力、判断力等方面都基本成熟,因此,对其管理的重心应在“理”上。其一,辅导员要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将校纪校规、国家法律“本土化”,化为切合自己所带班级实际的,被同学们易于理解、乐意接受的班规或者要求,使利益需求制度化,利益表达正常化、合理化。这对处理学生工作中的贫困补助发放,奖学金、助学金评定等实际问题大有帮助;其二,推行党员和群众民主评议班委会的管理制度,使其管理作风和行为处于监督之下;其三,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通过座谈会、信息公开栏、QQ群等网络媒体,定期了解学生动态、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有针对性地做工作。这样既避免了疲于奔命,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2.辩证对待“教育”与“管理”的关系,管理中渗透人本精神与人文理念。教育离不开管理,管理当中渗透着教育,管理与教育本就应该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策略,而且管理应该是为教育服务的。然而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用适当的管理来保证教育和促进教育是一回事,把教育看成管理或者基本上是管理,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在真正的教育中,管理只是辅助手段。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是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因此,简单的管理,只是让学生屈服于暂时的现象之下,教育却能引领学生走向真正的学习。

因此,高校辅导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目标价值观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管什么和怎样管都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找准出发点,也就是找准了学生管理的方向。高校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地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管理中,学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学生管理的主要标准,尤其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以人为本,学生第一”是现代教育和管理思想在高等学校的体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坚持“说服为主,灌输为辅”的原则,变“一言堂”的说教为“群言堂”的辨析,让学生自悟。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我认为大学教育也应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保姆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必然要进行根本的变革。只有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促进独立自主的发展。

3.积极培养学生“三自”意识,实现教育价值追求:完善素质、提升人格、启迪天性、激发潜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三自意识”即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意识,这种管理模式体现出了一种新型的学生观:把学生放在学校教育的主置,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信任、引导和激励等的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表现自己个性和才能的机会与环境,促进学生主动修身、主动求知、主动劳动、主动管理、主动健体、主动参与,最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基础,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从事自觉的活动,驾驭自身的发展。人是一种社会化的高级动物,其主要特征是善于思维,永不满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能动地改造世界。教育活动应该是人发展自己的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以其自身发展的主动意识参与全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激励、唤醒与鼓舞,让学生在接受外部影响的同时,还主动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促进多方面素质的养成与提高。

教育实践和研究表明,学习的基本因素是由两大系统构成的。一个是认知系统,主要体现在智力因素上;另一个是情意系统,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上。在学习过程中,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但智力因素不产生积极性,只有非智力因素能产生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三自意识”,不仅能使学校教育取得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们将来受用一辈子。

4.高校辅导员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教育学生。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其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何、地位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不仅关系到管理的有效性,更影响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威性。“身教”重于“言传”,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处处起表率作用,建立自己的威信,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感召和鼓舞学生。

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人格魅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满“爱心”。爱学生就要爱所有的学生,既要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又要爱有缺点、有缺陷的学生,既要爱顺从听话的学生,又要爱有个性的学生,特别要关爱那些犯了错误的学生,用宽容的胸襟、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还要关心那些学习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勇气,克服困难,直面人生。(2)干实事、讲实话、讲实效。尽职尽责,乐于奉献。(3)树立睿智者的形象。改变过去僵化、机械、教条的“传声筒”的形象,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创造新的受学生欢迎的管理理念,创造性地进行管理。(4)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竞争、效益、时间等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沉稳、乐观;要培养四种新能力,即思维能力、制变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4]。

21世纪是以智力资源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其本质特征。高等教育肩负着创新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其基础和保障,只有渗透人文关怀,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才可能不断创新,培养出真正的四有新人,高校也才能承担起科教兴国战略赋予自身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彭新武.管理哲学的问题及其当代性[J].哲学动态,2007,(2).

[2]赖浩明.社会学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4).

篇(10)

一、辅导员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中面临的问题

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指在高校范同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如学生自杀、群架斗殴、集体事件、情感纠葛、校园暴力、宿舍重大失窃等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的事件。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连接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处于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讲究策略和方法。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之后,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和方法不适应尤为突出,面临许多急需改善的问题。

1.以约束控制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生教育过于强调管理的权威,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对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辅导员制定或实施的各种管理制度,往往以控制和约束为核心。

2.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管理目标。辅导员工作遵循自上而下的任务分解模式,学生工作围绕上级布置的任务运转,忽视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工作脱离大学生的切实需要,远离大学生成才的目标,同样将会成为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

3.以事后补救为中心的管理体制。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到新的阶段,学生主体和培养目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现行辅导员工作面临大量新挑战,不改变旧的观念、体制和方法就不可能有新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有所突破和超越,学校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的运用是一条重要途径。

二、学校社会工作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

学校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体系中全体学生,特别是为处境困难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调整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学校、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这一点在本质上与辅导员的工作是相通的,所以学校社会工作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在辅导员工作中才能够得以运用和扩展。而学校社会工作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方法主要分为两部分:事先预防阶段和事后处理阶段。

1.积极预防是核心和关键

⑴以人为本,注重接纳、沟通与交流,防止贴标签。

学校社会工作相信每一个大学生都是独特的自我,都有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能力,管理者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使人的能力最大限度释放出来。所以,辅导员应该坚持基本原则与方法有:接纳尊重、唤醒自尊;真诚信任、良性互动;维护自决、灌注希望。这就要求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家庭情况、经济状况以及他们的生活圈、学习圈和交际圈,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以符合学生个性的方式进行管理教育,注重心理疏导,有效防止矛盾激化,保持学校稳定。

⑵增强危机意识,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防范危机的能力。

社会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预防总比治疗好,能够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事件发生之前做出预防性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者降低事件发生的破坏力。辅导员工作也是一样:对不同层次、性格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准备应对预案,辅导员应综合学校前期的相关处理程序,根据所带学生的情况,做出一个小型的应对预案以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⑶平等观念、增强意识与认同主体的转变。

助人的过程,就是增强能力的过程。“增强”就是社会工作强调尊重服务对象,帮助他们增强能力,让他们自己对问题和需要作出判断,在团体中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建立自信心共同发展。这要求辅导员应避免以权威角色包办一切的姿态出现,而要与大学生平等互动,提高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辅导员首先是资源的提供者,提供发展需要的各种资源;其次是能力发掘者,推动大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最后才是教育者,向大学生传授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2、事后的处理要及时准确,积极转换矛盾

⑴掌握好处置原则:就地解决、及时准确、分化疏散。要控制好事态的发展,把不稳定因素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把事态控制在校内;本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疏不可激”的原则多做分化工作,以达到让学生迅速离开现场的目的。

⑵加强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干预工作。事件发生后如果出现伤亡则会带来周围很多人情绪上的很大波动,辅导员此时应帮助学生稳定情绪,正确分析,恢复平衡状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⑶积极转化矛盾,变不利为有利。要以社会工作优势视角来看待一个问题,把突发事件看成是优化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契机,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有效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2003年SARS期间学生中表现出的互助互爱等良好风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平时看起来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在突发事件面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大局意识就会显现出来,这也是增强广大学生的团结精神、升华广大学生的道德情操的一个绝好机会。

三、结语

学校社会工作贯穿社会工作基本理论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强调个别化、自助、接纳和资源整合原则等,既注意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可有针对性的提供有效服务;又尊重大学生的思想、意愿和感受,能有效利用家庭、社区、学校等各方面的资源。这些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将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转变,由一般化向专业化转变,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要采取“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所以,将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对于创新辅导员工作和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 人力资源本科论文 下一篇: 市场发展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