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7 05:01: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解剖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解剖论文

篇(1)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实验前后2012级和2013级学生成绩统计学分析见表1。

2.2成绩分析讨论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基础知识考核主要由平时的测试和习题组成,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过程中对照班成绩16.42士1.86,实验班成绩18.24士1.88,实验前后成绩提升明显(P<0.01),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采用自主学习为主的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而后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同时也容易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常造型思维。他们自行创造问题情境,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正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使得运动解剖学原本死板的知识变成了活灵活现、生机盎然的生命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用能力测试只要由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组成,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过去的教学都是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带领学生逐步对动作分析的步骤进行讲解,学生学起来相对简单。而在实验班教师只是给予指导,学生自行对体育教学的各种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学习起来相对苦难,以至于在考核过程中出现了成绩相对于对照班低的情况。这也表明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应用并不能贯穿于一门课程教学的始终,在不同的章节,要根据知识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必然有其优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其长处。标本考核测试主要有骨骼、肌肉和内脏部分组成,主要考核学生对人体结构的掌握程度。在考核过程中实验班成绩31.02士2.80明显好于对照班成绩29.74士3.69,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教师的讲解占主体部分,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标本相关知识的掌握,主要在于课堂上对标本的观察,过去的教学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标本进行观察,课下够多的时间便是借鉴与彩色图谱和影像资料进行学习,这严重制约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给予指导,学生更多的时间是自行分组对标本进行观察,这便增加了他们对标本的感官认识。综合表现成绩主要由平时的学习态度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组成,该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气氛活跃,踊跃回答问题,致使成绩相对好于对照班。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自主学习的效果要好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在神经系统,动作分析等章节,知识点相对抽象,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较大。这也无形中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十分重要。

篇(2)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选择一经CT、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无头部外伤及手术史,发育良好,身材、头围等参数符合中国人体特征的中年男子新鲜尸体一具,要求头部无扭曲及挤压变形。

1.2方法①用红色乳胶行股动脉灌注,待乳胶完全凝固后,平甲状软骨上缘在保持头部自然的情况下呈水平位离断颅脑,获得完整的颅脑。②将头颅置于特制的大小适中的立方体小盒内,其内径为25cm×25cm×25cm,盒的外侧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标准的坐标系统。将颅脑放入盒中央,使颅脑下断面与盒底面紧贴,向盒内注入少许清水,排空断面与盒底间气泡后,置于户外(气温低于-20℃)冷冻。待完全冻透后(冷冻1周)观察可见冰层透明、无气泡,头部无位置变化及变形,断面与盒底紧贴,冰块与小盒冻成一体。然后注入清水,放置对位标志,加防尘盖,排空气泡,于户外安全处冷冻。③于冬季室外(气温-20℃以下)用自制刨削机按预先设置的切割线自下而上切制,获得连续断层标本切片图像240张(层厚1mm,用1~240分别编号)。为了防止因摩擦生热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喷纯酒精的方法进行物理降温,既防止了融化又有效去除了冰晶,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

1.3实验计算机三维重建系统配置硬件:CPUPentuimⅡ350,内存128M,硬盘30GB,显示器Philips107G,IntelliTouch表面声波触摸屏,扫描仪MicroTekSlimScanC6最大光学分辨率600×1200DPI(dotperinch),数码相机DC-260最高分辨率1536×1024。软件:图片对位软件,边界处理软件,三维重建软件。

2结果

2.1图像输入通过DC—260型数码相机、理光5型光学相机于断端实时拍摄,通过MicrotekSlimscanC6扫描仪按600dpi光学分辨率扫描标本实物,然后统一输入计算机。

2.2图像矫正对个别图片的明暗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等人为造成的差异进行统一处理和修补。矫正后的图片各种组织结构分界清晰,色彩真实,较大血管、晶状体、视交叉、基底核、脑干一些灰质团块及脑室系统各个部分清晰可见,见图1(封2左上)。

2.3对位运用自行研制的图形对位软件在计算机上首先确定4个基准点,4个点排布于正方形的4个顶点,相邻两顶点间距为1000个像素。将输入图像四周的4个标志点分别与4个基准点对齐,由于在实际标本上相邻两点的距离为25cm,这样每4个像素的宽度就相当于1mm,为后来的测量提供了便利,同时解决了图像的平移和旋转问题,使240张图片在大小、位置上相一致,为提取边界并重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4建立数据库把颅脑所有组织结构按一定的顺序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的名称以相应的组织结构名称命名。

2.5边界提取本文作者采取表面重建法和体素重建法,在重建前将拟重建的器官的边界信息提取并储存在相应的数据库内。由于不同器官或组织之间(特别是颅内组织器官)边界轮廓不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很难用1个单一的数学公式进行表达;而且各器官或组织之间的色彩互相含盖,通过色彩和灰度也很难将不同组织器官加以区分,所以通过人工辨认和部分自动标识的方法来识别和提取边界。在边界提取过程中,运用自行设计的边界处理软件,完成了对头部表皮、颅骨、大脑皮质、髓质、脑室、基底核、脑干、小脑等主要结构边界的提取并将信息存入数据库。

2.6三维重建的计算将相邻断面结构边缘轮廓线采用“盖瓦片”方法连接,即用三角面片连接起来构成物体表面,两个层面间距离为1mm,然后经RGB彩色赋值、光照计算、消隐计算,即可进行重建结构的显示。采用体素重建法是把带有一定厚度的断面图像变为无数个小矩形,每个小矩形保留原始图像的所有信息,然后堆积重建颅脑各结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2.7重建图像经过矫正对位、描边处理、三维重建3个步骤后,在微机显示器上成功地在二维屏幕上显示出颅脑各结构的三维立体形态,结构真实,立体感强,包括虚拟色彩的表面轮廓重建和真实色彩的体素重建,见图2和3(封2中上、右上)。

3讨论

三维重建的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基于轮廓的表面重建法和基于体素的重建法[3]。两种方法相辅相承,各具优缺点,各有其相关的应用领域。重建软件的性能直接影响三维重建的质量和速度。表面显示算法是应用图像分割技术,将原始图像分割成代表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若干区域,然后构造这些区域边界的表面,从而完成表面重建,可见表面显示算法的前提就是边界的提取。目前图像分割及提取边界的方法主要包括:①人工识别,在断面图片上,各种器官组织分界不明显(如大脑基底核),只能靠人工界定。②计算机灰度识别,即基于CT或MRI扫描图像的三维重建,此种识别方式目前应用较多,其优点是无需人工切片,对位及提取边界都由计算机完成,消除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了重建的精确度。但对于复杂的结构来说,目前的CT、MRI还不能仅仅依靠灰度值的不同进行区分。此外,目前CT、MRI扫描层厚最薄只能达到1mm左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未来三维重建中的应用。本文作者认为灰度识别对于某些组织(如骨组织等)边界的识别效果明显,而对于整体重建效果不明显。③计算机RGB识别,即依靠断层标中不同组织之间RGB值的差异将各结构加以区分。但由于人体结构(特别是颅脑内的结构)极其复杂,如骨松质、肌纤维、大脑皮质、神经核等结构,在图片显示上都为红棕色,以目前的技术尚无法通过计算机进行区分。而对经过特殊处理(如血管灌注带色乳胶等)的组织,识别效果明显,改善了工作中的劳动强度和精度,但对细小血管仍无法达到满意的识别效果。所以,对于大部分组织来说,人工识别提取边界依然是一种重要手段,目前计算机尚无法取代人工识别组织边界。本实验采用的是在人工识别提取边界基础上的表面重建和体素重建。为了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边界的平滑度,采用先确定关键点,然后在关键点间用平滑曲线相连的方法。体素重建法是以二维切片图像数据及切片厚度组成三维矩形多面体,利用数据体内的密度变化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行物质分离,使密度变化的梯度作为曲面法向,来计算画面的颜色与明暗,用光线投射法直接显示数据场。此显示法的特点是能显示实体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沿任意角度进行切割,这对于解剖学教学、科研及临床上模拟手术入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此种显示法的缺陷在于其无法完成整体内部各种器官、组织的拆分显示,要完成此功能必须与表面重建方法相结合。而且数据运算量大,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要求很高,很难做到实时显示,所以目前难以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此种显示法在计算机三维重建中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篇(3)

2《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编写思路

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是为学生以后临床护理服务,但临床上到底需求哪些内容?如何根据护理职业岗位需要重组《护理解剖学》教学内容?真正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如何确定教材结构、教材形式以及编写思想上的创新点?特别是教材编写思想上的创新;如何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护理解剖学》教材的编写中?首先,根据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各级护理工作统计中急危重症监护病人显著上升;随着介入治疗的大量开展深静脉穿刺和动脉穿刺急剧增加,术后导管护理大量增加;尤其随着护理学科的飞速发展,专科护理操作如心内注射、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泪道冲洗等逐渐增多。其次,分析以上述临床护理工作调查结果设计座谈提纲,组织高年级学生、临床护理专家召开座谈会,主题贴近护理岗位来确定编写重点内容。如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定位编写教材突出全身体表标志内容;为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编写教材突出表浅血管神经体表投影;为提高学生防范失误的能力编写教材突出与各种注射、穿刺、插管、急救等操作定位、操作技术控制的解剖学知识。最后,结合对国内外高等护理教育人体解剖学教研相关文献检索分析,最终确定编写思想、教材内容和教材形式的创新,形成详实的文字材料并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最后通过课堂实践,将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用于教材内容的调整上,以编写出既能够体现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又能兼顾终身教育的高等学校《护理解剖学》创新教材。

3《护理解剖学》教材编写创新

3.1思想创新

在教材编写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遵循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和为护理及其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必须够用理论知识的基本原则,重在基础,贴近临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人文精神以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等护理人才。

3.2内容创新

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调查发现,紧贴护理岗位需要,同时保证人体解剖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凝练。内容选择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调职业需要,以够用为原则,尽可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最新的高等护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运用于教材编写中。对与护理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充分描述,如运动系统内容突出全身表面标志、易于发生骨折和损伤部位的解剖知识;如内脏学突出各系统重要脏器位置、结构功能,尤其要突出内脏插管涉及的脏器和部位;如脉管系统突出心、全身动脉主要分支、表浅动脉压迫止血点和全身浅静脉等内容;如神经系统突出周围神经重要分支、与注射和性神经损伤等有关内容。同时在护理专业工作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在各章节中尽可能渗透环境保护、人文知识、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对其他内容只作一般介绍。如腹腔血管和神经的分支分布、出入脏器的结构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运动系统部分内容等进行删减和压缩。

3.3形式创新

篇(4)

2讨论

2.1内侧横型径路解剖描述膝屈曲90°~100°使关节间隙增大,自髌骨内侧缘向下确定髌韧带内侧缘,自股骨内上髁前缘向下确定胫侧副韧带前缘,触及股骨内侧髁,在其下方凹陷处靠近股骨髁侧自髌韧带内侧缘向内侧至胫侧副韧带前缘间切开皮肤长约4.5cm,在浅筋膜内距髌韧带内侧缘38cm处寻找隐神经髌下支,在此处隐神经髌下支呈宽扁形,宽约1.2mm,厚0.5mm,自后内向前下斜跨内侧横型切口,是横型径路中最易损伤的结构,确认后稍向上、下分离,并向内侧推移注意保护之。离断髌周血管网,切开深筋膜、关节囊,此时注意膝屈曲90°~100°时胫侧副韧带松弛活动度最大,可向后内侧推移之,以扩大切口至55mm,避免向内侧切开过多误伤之,在切口内侧端切开关节囊时,注意关节囊纤维层、胫侧副韧带深层与内侧半月板相连,此处是半月板红区,注意不要分离之,以保证半月板血供。

2.2外侧横型径路解剖描述膝屈曲90°~100°自髌骨外侧缘向下确定髌韧带外侧缘,以股骨外上髁与腓骨头确定腓侧副韧带,触及股骨外侧髁,在其下方凹陷处靠近股骨髁侧自髌韧带外侧缘向外侧至腓侧副韧带前缘间切开皮肤长约4.5cm,离断髌周血管网,切开深筋膜、关节囊,注意膝屈曲时腓侧副韧带松弛活动度大,可向后外侧推移以扩大切口至55mm,避免向外侧切开过多误伤。膝屈曲时股骨外侧髁向后移动幅度较大,是股骨内侧髁运动距离的两倍;屈曲并外旋时易触及腓侧副韧带,但外侧半月板不能触及。

篇(5)

1.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精讲书中的某个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等,采用多种教学工具如PPT、挂图、塑化模型、实体模型等使知识点呈现在微课里,使学生更加精简、更加直观的了解每一器官或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等。

1.3微课制作较为方便选取书本中较为难懂的知识点进行脚本编写,录制方法可采用手机加白纸的方法、家用DV、或专业摄像机等,待视频部分制作完成后,通过会声会影等视频制作软件进行剪辑与制作。

1.4自主学习方便成品的微课视频及相关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MP4、AVI、MPG、FIV、3GP等),可方便地将其保存到终端设备媒介(如笔记本电脑、手机、PAD、MID等)上进行自主学习。

2微课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

篇(6)

1以解剖医学知识为切入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愉快的主动学习。长期以来,医学物理实验的课程设计多为纯物理实验或验证性试验,实用性不强,教学未能体现医学特色,与学生的后续医学课程内容关联性不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注重教学创新,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即单纯根据教材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再让学生如法炮制地进行实验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解剖医学知识,尽可能多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视频短片、软件模拟实验、立体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将医学物理原理与实验现象很好的联系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心脏做功”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通过投影展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心脏解剖图,另一张是血液循环图,并告诉学生血液循环需要由心脏做功来维持。具有医学背景的学生一定会对心脏工作的原理产生兴趣,想要深入理解机体内的血液循环,就必须仔细看清图片内容,于是新课程教学内容就渐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再顺水推舟,在黑板上画出整个心血管系统的简化物理模型,用箭头标示出血液的流动方向,循序渐进引出心脏做功的物理公式。经过变换公式推导,可知心脏做功多少与主动脉血压和血液流速有关。最后,再通过物理实验仪器测量以上两个变量,让学生根据公式求出心脏所做的功,从而了解心功能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专业学科特点,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恩格斯曾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说明解剖学在医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医学物理实验课程应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特别是加强物理实验与解剖医学知识的联系,重视实验的医用性。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校本部及附属医院的医学资源,随时了解和掌握一些新的医学动向和医学研究问题,特别是解剖医学知识背后蕴涵的物理学哲理和研究思维方法,进行整合、提炼,丰富到医学物理实验的课堂。比如,讲到“几何光学实验”时,单纯以玻璃透镜为实验道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如果结合人眼的解剖医学知识,向学生展示眼球剖面的解剖结构图,再讲解眼睛的光学结构、折射原理,并用物理知识将眼睛简化为一个单球面折射系统,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如“液体粘度系数的测定实验”,传统的实验是根据泊肃叶定律原理,采用比较法测定水或酒精的粘滞系数,实验内容比较乏味,缺少与医学的联系。根据解剖医学的知识结构特点来对实验进行改进,因为血液的颜色是红色,而且具有一定的黏性,可让学生在水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甘油和红色颜料,模拟制成不同粘滞性的血液样本,进行比对实验,再联系人体血液的粘滞性应用在临床疾病(如冠心病)的诊断、治疗等,这样既能够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和操作性,还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提升。因此,医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应从学生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结合解剖医学的知识,突出理论物理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

作者:江虹 董世武 贾兰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篇(7)

1.2解剖方法切口方向朝向枕髁后外侧,即为椎动脉入颅内的位置。枕后肌肉发达者可选择倒“U”形切口,由乳突下方C3横突起始,向上至上项线,向内至枕后中线,即由中线向下至枕骨大孔下缘;枕后肌肉较薄弱者,则可选择直线切口。将枕后肌肉逐层解剖,显露枕后肌肉三角并找到椎动脉及其分支。充分了解枕后肌肉和椎动脉解剖关系,然后磨除枕后骨窗,显露寰枕关节,磨除寰椎后弓至寰枕关节根部,将椎动脉向下牵拉,磨除寰枕关节后1/3,解剖该入路中遇到的肌肉、骨性结构、血管、神经等,显微镜下观察和测量上述结果,记录资料。

1.3统计分析测量数据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形式,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两个独立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肌肉分离阶段上斜肌、下斜肌、头直肌共同组成了枕下三角,该三角内包含第1颈神经和椎动脉,椎动脉由一层椎静脉丛包绕,该层静脉丛非常致密,对椎动脉起保护作用;第2颈神经的腹侧支固定地从椎动脉的第二部分后方通过,因此,枕下三角和第2颈神经被认为是识别椎动脉的重要标志。枕动脉自颈外动脉发出,走行斜行向上(见图1a)。头外直肌连接于颈静脉孔后缘的颈静脉突上,是判断颈静脉孔的重要标志之一。测量枕大孔后缘中点距椎动脉入硬膜口的距离等结果见表1,左右两侧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首先在C6~C2关节面和第7~3颈神经根腹侧之间向上走行,在走行途中,先向后方形成一袢,后向外侧再形成另一袢(见图1b),接着继续走行于第2颈神经根前支的腹侧,然后向上通过C1横突孔,沿着寰椎椎板上面的椎动脉切迹走行。远外侧入路的骨性解剖标志为前星点、星点、乳突尖、颧弓根,这些标志间距测量结果见表2,两侧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硬膜外阶段硬膜外阶段位于枕髁中后1/3的上方(4.74±1.24)mm,至颈静脉结节的下方(5.26±0.88)mm。舌下神经管向前外侧与矢状面成角为45°,舌下神经管的颅外段位于枕髁的前、中1/3交界处,枕髁长轴的平均长度(22.36±2.28)mm,枕髁的后缘距离舌下神经管的颅内段开口(8.46±1.38)mm。

2.3硬膜内阶段椎动脉在硬膜内阶段穿过硬膜时,进入一个纤维通道,该通道内有脊髓后动脉、齿状韧带、第1颈神经、副神经的脊髓根。Ⅴ与Ⅶ入硬膜处的距离:左侧(8.04±1.22)mm,右侧(8.20±1.64)mm;Ⅶ与Ⅸ入硬膜处的距离:左侧(5.08±1.24)mm,右侧(5.90±1.54)mm;Ⅹ与Ⅻ入硬膜处的距离:左侧(1.28±2.18)mm,右侧(10.56±1.18)mm。

3讨论

Thomas等于1966年首次报道了经远外侧入路切除上颈段前方病变。1988年,Geroge等报道了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前方病变。从那时起,远外侧入路逐渐发展,目前是延颈交界区腹侧及腹外侧肿瘤手术治疗的理想入路。该入路对颅神经和脑干显露清晰,减少对脑干及后组颅神经的牵拉[5],并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枕下远外侧入路的切口有多种,如倒“U”形切口(又称为倒钩形切口)、“S”型切口、倒“L”形切口、马蹄形切口等,临床工作中最常用“U”型切口。显微解剖远外侧入路的骨窗暴露范围为:上界达横窦,侧界为横窦与乙状窦交界处,下界到枕骨大孔。但不同患者的骨窗暴露范围不尽相同。当病变主于颅内时,常需要切除外耳道后的部分乳突,显露颈静脉球,再向下切除枕下区的部分骨质长约4cm,这样才能保障充分显露小脑。然后继续向下咬除枕大孔外侧缘,切开寰枕关节囊,磨除1/3~1/2枕髁后,即可见颈内静脉位于枕髁的前方。若病变主于颈外时,则不必切除乳突,但需要切除半侧寰椎后弓和小关节突后半部分。切除小关节突时,切记勿损伤椎动脉,必要时先打开寰椎横突孔,暴露出椎动脉后再行操作。罗亚非等认为三角区是识别血管的标志之一。结合上述解剖结果,我们认为枕下三角和第2颈神经是寻找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前星点、星点、乳突尖、颧弓根是远外侧入路手术时重要的骨性解剖标志点。关于枕髁切除的范围,目前仍无统一的看法。

篇(8)

2MOTIC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建立

我院把组织胚胎学部分合并在解剖学课程中,在早期组织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先利用挂图、幻灯片等教具进行讲解或示范,之后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学标本。此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解内容与学生镜下观察的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学生在观察标本的过程中是否看懂,是否观察到典型结构,教师无法确认,心中没数。另外,在观察标本的过程中,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有提出问题的学生多指导,没有提问题的同学就不清楚是否已经掌握,现实是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基于上述原因,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院信息化建设,我院引进了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室系统。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室系统包括图像系统、语音问答系统、数码显微镜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这4部分,教师、学生两种端口。整个教室系统拥有清晰的画面和丰富的交互手段,可实现教师与学生间图像、语音的实时网络互动。教师端和每个学生端均使用高清晰度的数码显微镜,通过USB2.0口与各自的电脑相联,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强大的图像处理单元。各单元之间通过专有的局域网实现互联,使用全新的分布式数码互动软件系统进行设备组织与课堂教学,实现了全面的图像数据共享和灵活的语音交流,实现了真正数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显微镜图像实时传输到教师端的计算机的显示屏上,一屏最多可同时显示25个实时画面,也可选择任意一台学生的屏幕内容放大显示。这样教师可以实时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显微镜画面,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改正。教师端可以控制学生端每台电脑及显微镜,可以将最先找到典型结构的学生显微镜画面显示在投影上,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学生也可通过提问系统主动请求教师帮助,也可通过系统的双向语音通话功能与教师交流讨论,使得师生间的交流直观、有效。同时,学生端设有拍照按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到观察标本中的典型结构并拍照下来作为作业,学生可将需要留存的显微镜切片图像拍摄下来。教师计算机可为每位学生分配独立的存储空间,学生发出请求,经教师许可后,会自动将图像存储在计算机中。

3解剖仿真教学软件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学院还为解剖教研室购买了3DBody仿真教学软件。3DBody是一款教学软件,其解剖模型是基于断层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而来,整体画面效果,图像精美,无尸体的不舒服感。运用软件时,我们可以从任意角度查看解剖结构,并且每个结构有文字注释,根据需要可以同时选择单个或多个结构,任意组合或拆分,有3D立体感,动画感,比一般的平面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直观易懂。同时,软件可以重复观看,而没有标本浸泡的福尔马林或酒精的味道,学生更容易接受。我们还会根据需要在课前把需要观看的结构,在软件上从三维上依次显示该结构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并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同时我们还向学生推荐快速解剖、人体构造(Anatronicapro)等手机版解剖软件,这些软件也要小游戏。安装快速解剖后进入游戏,根据软件的要求快速识别出指定的人体组织,软件还会有一个放大镜可以选择,让你获得更高的精度和更高的分数。Anatronicapro软件是一个3D人体解剖结构,这款软件能够自由放大、缩小和平移人体模型,软件中一共自带了超过3500个身体的部位,每一个部位都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了区分和标注。

篇(9)

2创新中职卫校解剖教学方法的探讨

基于以上的背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适当融入解剖学的教学过程,可以明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1多媒体教学

2.1.1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第一,资源丰富,激发学生兴趣。传统的解剖教学中,主要依靠挂图、标本、模型、尸体来呈现相应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资源非常有限。多媒体能有效解决这一传统教学的短板。充分利用网络,我们可以收集到非常全面、清晰的整体及局部解剖图形,还可以多维呈现,动静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信息量大,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板书书写及画图上,而解剖学内容繁多,这无疑对完成教学任务不利。多媒体教学能将大量的信息在PPT上直接呈现,学生在每堂课上可以了解到更多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解重点及难点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第三,多媒体可提高解剖实验课效果。当前很多中职卫校解剖学实验在软硬件上都受到一定限制,一方面解剖学教师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实验器材尤其尸体来源大大减少。在解剖实验课上,一名教师往往要带两大组的同学,一大组同学也最多只能共用一具尸体,在展现器官的位置和结构时,很难让每位同学都看清楚。多媒体教学引入解剖学实验课,可以在PPT上充分显示各器官的位置、毗邻及形态结构。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就可以把要观察的组织器官先示教一遍,再让学生在实物、标本、尸体上体验,从而提高实验的针对性,提高实验效果。

2.1.2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第一,师生互动减少。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多媒体的使用会使得教师与学生都过分地关注于每一张幻灯片,从而减少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反应的把握以及学生对教师肢体语言的关注。第二,滋生教师惰性。多媒体的使用会让部分教师对其产生过分的依赖。备课仅仅对以前的PPT进行简单的修改,而不再根据各班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准备。授课过程中也过分依赖课前准备好的每一张幻灯片按部就班讲解,不能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2.2案例教学法

2.2.1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第一,对接临床,培养兴趣。解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很多知识点与临床联系紧密。在对这样的知识点授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典型的临床或生活案例,引出课题,深入剖析,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第二,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对教师展示的典型案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对资料整理分析,在课上课后进行讨论,整个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可以在真实体验中学到相关知识。第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也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案例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都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2.2.2案例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选择典型的案例。中职卫校里解剖学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龄段的学生,她们的医学基础几乎为零。所以选择的案例必须足够典型,要求解剖学知识与临床紧密相关,深度适中,并且学生对此要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生很难理解,也必然不能引起足够的兴趣。第二,要合理分配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对于案例使用的时间必须进行合理的分配。学生讨论案例容易脱离中心,从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要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又要紧扣主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有充分的驾驭能力,丰富中职卫校解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胡军平摘要:在中职卫校,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中职护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较大。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基础上,融入多媒体教把握好讨论时间。第三,要做好必要的总结。受到知识面和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限制,学生讨论的观点往往会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强。所以教师要紧扣案例相关的解剖学知识与学生讨论成果,进行适当的剖析和系统的总结,使讨论结果得以升华。

2.3“RPT”教学方法

“RPT”教学方法是加拿大Auen和Boraks首先提出的,是一种让学生交替担任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做法上类似过去开展过的“小先生”教学法。通过初步尝试,笔者认为该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解剖学中一些相对简单,便于理解的知识点的教学和实验课教学。

2.3.1“RPT”教学方法的优点

第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今的中职学生多喜欢表现,RPT就给学生搭建了良好的表现平台。为了能充当好教师角色,学生在课前愿意积极地参与预习、备课,这就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自然也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第二,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RPT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备课,课中的精心组织、表达,老师也会进行适当的提炼、总结。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能对知识进行反复的强化,当然也就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第三,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实验课的RPT前,学生会主动进入实验室对解剖标本、模型和尸体进行观察和摸索,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得积极动手。当然其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学生之间会自觉地展开讨论,从而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第四,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充当教师的过程中,也需要像老师授课一样,认真思考如何讲解才能让同学们接受,如何表达才能让同学们更易听懂。对充当教师角色的学生来说,这是严峻的挑战,当然也是对其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2.3.2“RPT”教学方法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教师要进行提炼和总结。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对重点的把握、难点的解析和知识的系统性都可能存在不足,所以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知识进行适当地提炼和总结。第二,教师要进行鼓励和引导。RPT时,学生难免会紧张,甚至使教学过程不能连贯进行,教师有必要适时地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使课堂完整、高效。

2.4其他教学方法

除了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其他的比如理实一体化教学、小组讨论教学、角色扮演等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PBL(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引进口腔解剖生理学理论教学课教学中,已有多年。授课过程中,学生以分组形式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学案例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并引导学生把握学习内容。选择牙合与颌位这部分内容开展PBL教学。教学案例的编写,充分做到了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涉及口腔内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等多临床学科内容,甚至与临床医学相联系,充分扩展知识涵盖范围。这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经过几年PBL教学模式的实施,通过随堂调查问卷显示,我们发现PBL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掌握了自己获取知识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主动学习热情、动手能力,学生能够高度参与课堂内外相关知识的学习思考,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另外,我们还对口腔局部解剖部分进行传统教学和PBL教学的比较,并对教学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PBL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施实习考核制度可明显提高口腔解剖生理学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对理论课的理解与掌握。当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PBL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比如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如详细的临床多学科相关病例资料等;指导教师在角色扮演方面的转换;学生需要分组,查阅资料,请教其他学科老师,制作PPT,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负担等。但是,我们认为PBL教学模式应用到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中是可行的。

2双语教学模式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在医学院校中,实施双语教学对于培养国际竞争力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医学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正成为医学院校的热门话题,且教育部已把双语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评估考核重要指[1]标之一。我们考虑到《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专业词汇非常广泛,若学生能从课程中更多的学习专业英语词汇,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很大方便。因此我们尝试对2008级口腔医学专业58名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并针对教学方式及效果进行探究。初步尝试性开展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对于教学手段和方式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最合适的双语教学方式为中文教学,结合英文课件,使用中文教材,试卷试题无英文。说明学生认为口腔解剖生理学学习难度大,内容复杂,考试压力也较大,并不希望考试题出现英文题目。因此,我们在今后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学习难度较小的绪论部分,进行双语教学,时长为1学时,尽量减少学生负担。

3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2011级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髓腔解剖实习课教学中,我们还尝试了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2]的社会主体。主体性教育的目标代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素质教育发展的最终结果也必定会把目[3]标锁定在人的主体性的培养上。课前布置实习课教学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参照教材,紧密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及理论课授课内容,制作关于髓腔解剖结构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在每次实习课的开始十五分钟,每组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模仿老师,参照模型、图谱,描述本节课所授重点内容。学生走上讲台,直接参与教学的形式,既是复习理论课内容和检验当堂课的学习效果,加深印象,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协作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上台演讲的同学也获得了极大的锻炼和考验。在每次实习课的最后五分钟,带教老师随机邀请一名学生带领大家复习本次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印象。课后对104名学生及其他临床学科20名带教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显示,学生认为髓腔解剖实习课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使其能够高效完成教学内容,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及透彻性。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增强了探索精神。临床带教老师反映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为临床生产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节省了时间。

4积极探索,尝试新兴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4]MOOC,简称“慕课”)迅速崛起。慕课教学模式,其主要是利用现在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互联网形式将世界各地的授教者与学习者通过慕课平台紧紧相连,二者共同参与[5]的教与学的教学方法。慕课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存在优缺点,优点主要体现在课程选择全球化、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交流国际化和学习过程自主化这四个方面。相较于传统教育,MOOC教学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无法接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课程学习需过英文语言关,容易半途而废,学[6]分和认证体系还不完善。但我们相信MOOC教学将为传统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注入新的活力,对传统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针对口腔解剖生理学的教学模式,我们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因此,我们也可以尝试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在慕课的设计中,突出学科特点,突出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进一步强化我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模式和内容。另外,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model,FCM)也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2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翻转课堂教学法就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教师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将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课件事先制作并放在课堂外的网络上,完成知识建构,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可操作性极强。其主要思想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主要知识点和相关概念的自主学习,最大化地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甚至在缩短了的课堂学时内提高知识内化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进行知识的深入内化、问题探讨和任[7,8]务解决。该教学法的特点是在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教学指导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展望当今,世界医学教育的改革趋势是:在医学教育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整合课程。精[9]选教学内容,方法多样化,形式灵活化。我们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又应该以[10]“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前提。

基础是服务于临床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掌握自己获取知识的技能,为将来走进临床打下坚持的基础,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施教和灌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变以往求知主体始终处于教学活动被动地位的教学模式,增强其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我们不断进行探索、改革的动力。对于口腔解剖生理学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与时俱进,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逐渐摸索本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同章节,所适合采取的教学模式,甚至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好本学科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路振富.40年双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6:25-26.

[2]袁维新.主体性教学及其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0,(1):13-15.

[3]王文庆,阮啸,李文腾.大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发展的途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25-26.

[4]张学军,唐久磊,魏江明.基于Flash3D的中学化学虚拟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4,(1):79-84.

[5]何惠宇,单健良,董红宾.慕课教学模式在口腔修复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12):1611.

[6]蔡宏伟,曹小敏.MOOC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分析—以“数据分析与统计推断”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1):68-71.

[7]ParkSE,HowellTH.Implementationofaflippedclassroomeducationalmodelinapredoctoraldentalcourse[J].JDentEduc,2015,79(5):563-570.

[8]尹战海,程青青,李志强.基于翻转课堂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153-156.

上一篇: 医政管理论文 下一篇: 发表财政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