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5 20:58: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生现代诗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The modern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living the thinking of ability imperfection
pei cheng-shuan
【Abstract】Student existence the imperfection of ability, the source be an existence education of imperfection.Daily teaching in should strengthen existence education, existence education be development the kid have independence study, independence life etc. existence ability, for future of independence existence make good preparation of education.
【Key words】Existence ability;Source;Education
学生生存能力的缺失,根源是生存教育的缺失。什么是生存能力?通俗地讲是人能使自己活下来所具备的主观条件。在当今竞争激励、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的专家界定的生存能力应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公平竞争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等等。生存教育则是培养孩子具备自主学习,独立生活等生存能力,为将来的独立生存作好准备的教育。
今天谈这一话题的原由:(1)出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2)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职教、五中、四中等亲身经历了大量的此类现象,也就是说生存能力的缺乏已成为普通现象,让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3)最近奋中的秦福主任,带领一帮实验管理人员,到四中进行指导和调研农村中学的实验室管理、学生的理化生实验情况。在座谈中,又谈到学生实践能力缺失等类似现象:奋中最好的学生参加全国的竞赛,笔试没问题,操作动不了手;当地农村的孩子不会劳动,不认识庄稼,不会爬山、耍水、爬树、上墙等,又引发了我重新认识现在的中小学生生存能力缺失之根源:责任在学校?还是在家长?还是在社会?如果学校有责任,我们又采取什么样的途径什么样的策略?如何应对这些现象,履行我们教育的职责,发挥我们教育的功能。
中小学生生存能力缺失的现象在我们身边很多,仅以杭五中一名校外住校生在南渠砖厂溺水身亡为例分析根源。
1. 事故现场(案例) 南渠砖厂取土后留下深坑,最深的地方有4米左右,边缘大部分是垂直立面,只有一小块有斜坡。事发当天是周六,共5名学生去玩水,其中4名学生在有斜坡处玩水,并且在这4个孩子中有一名是当地村子里的孩子,会水,了解水环境。另一名溺水身亡者因为害羞单独一个人在不知水深浅的垂直立面直接下水,再没有上来。该生属后旗转来的,没有玩过水,母亲在五中校园旁租房陪读,父亲在外地打工。发生这样的事情,家长痛心一辈子,老师同学都很悲伤,作为当时的分管校长给我很大的震撼和冲击。说实话让我很长一段时间夜不能寐,一是责任回避不了,二是寻找根源,三是寻找对策。
2. 分析原因
2.1 家庭教育缺失。家长没有玩过水,没有给孩子谈及过关于玩水的时节,判断水的深浅,什么是活水、死水;更没有讲过游泳的技巧等相关常识,反而经常强调,也是每个家长经常唠叨的:不能独自外出,不能玩水等。
2.2 学校教育缺失。学校根据安全需要反复强调不能玩水,不让玩水;同样不可能介绍相关游泳的常识;更不可能组织游泳。
2.3 社会、社区教育缺失。没有提供更多的游泳场馆、场地;也没有游泳技能培训的机构;反而是通过行政命令,一纸公文,这也不能干,那也不允许,一律保安全,一律保平安。实际上事故不断的发生,人不断的死亡。煤气中毒、电击、烧伤、烫伤、摔伤、交通事故等,死亡率是有增无减。目前中国儿童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欧洲2.5倍,是美国的2.6倍。究其原因都在缺乏生存能力,根源是缺乏生存教育。
2.4 孩子生存能力缺失。缺乏游泳的技能,缺乏判断能力,缺乏交际能力,自卑,害羞,没有群体一块活动的经历。(假如:学校、班主任、体育老师介绍过相关知识……,假如孩子会游泳,有判别水的能力,不自卑、不害羞……,假如家长教过游泳常识……,假如社区有很多游泳场地……孩子不会死亡。)
谈到教育的,我们就应该联系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责无旁贷,均有不可推御的责任。
3. 学校如何培养孩子生存能力 学校在培养孩子生存能力的方面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这也是今天讨论这一话题的核心。素质教育以法律条文出台后,国家从宏观提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可能从学校的角度讲是一个长远的、艰难的工程。但我们培养孩子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应该是现实的,切实可行的。
3.1 要转变唯分数的人才观,唯知识的教育观。认为有知识就等于是人才;学校传授了知识就完成了教育;学校是唯一的教育场所,这是完全错误的,很危险的想法。个人的设想是在学校开展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生存教育等,上海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我在五中、四中积极推行过,但不成气候。
3.2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开齐、开足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把视线落在弱势科目,弱势教师,弱势学生身上。(奋中秦福主任谈到:现在的高中生对小学自然科学常识和实践操作等一无所知。联想到我们的一些课程现在是怎么开的?什么老师承担教学任务?有无场地?实践的如何?真正令人担忧。)现实是劳技、科学(自然)、社会实践等老师几乎没有。本人建议各学区校多余的教师,送出去接受专业培训,也可以由本地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内容,应急。
3.3 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体验生产劳动,深入社会、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只讲让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但现实是每天把孩子封闭在监牢式的校园内,远离自然,远离社会生活,不了解自然规律、自然法则,不了解家乡,孩子不可能产生那么多的热爱,更谈不上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现行的地方政策、学校管理办法,看似封闭式的管理严格了,实质是把矛盾、问题、责任、隐患等推向了社会,更危险。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娇宠和溺爱。使孩子们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缺乏对父母付出的认可,认为所有的人对自已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事例1:有个孩子上学父母天天送,可有一天放学,父母稍微迟了一些,这个孩子就不停地哭闹。而她的母亲则不断的自我责备。事后问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哭闹呢?孩子说:“我是家里的宝贝,父母接我是应该的”。
事例2: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讲空话,被老师发现后批评了几句。下课时,他恶很狠地对同学说:“找个机会给这个呆子一个教训”。
事例3:“六一”节,政府和学校给贫困学生准备了一份爱心礼物,上台领取时,每个学生都淡淡地接过礼物。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应有的感激,有的只是一份理所当然……
从以上的三个事例中我们知道,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庭对孩子的娇宠和溺爱。使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优越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只想到自已的需求而从不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也有些父母不是按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自已的“私有财产”,在生活上大包大揽。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对我好”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这必然使子女将父母为自已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根木不会对父母萌生任何感激之情。在许多学生看来,学习是我的天职,感激父母暂时还没想到。这的确是一般学生的“正常”思维,也是当前一部分父母教养观的必然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小皇帝”心安理得地大把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享受父母细致周到的照顾,偶有一点不如意,就给父母以脸色,甚至以离家出走、自杀相威胁。感恩应首先从对父母的感恩开始,而很多的父母很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甚至给孩子的爱过于“伟大”,使自已失去了的尊严,失去了地位和人格,也使得孩子失去了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父母要有自已的尊严,应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对孩子过分关爱和亲密,让各自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让亲子之间彼此尊重,这对双方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教育误区使孩子缺乏感恩。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最终的人才选拔、未来生活的质量,依然由考试一锤定音。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成龙成凤”,家长、学校和社会放松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不是真的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许多教师认为:语数等学科是重要的,因为要考试。而学生的爱心品质在试卷上不能体现。因此不去特别重视,只要学生不出大问题,品德课好坏无所谓。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正因为学校教育对孩子感恩教育的偏颇,让孩子的感恩缺失。在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中,教师们也从不将“感恩”放在嘴上。尽管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认为“没良心”,但更多的教师是从未意识到“感恩”。学校是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给予感恩教育足够的重视,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三、社会缺乏“感恩”教育的氛围。
9月1日开学,北京小学房山祥云校区部分学生出现了过敏性结膜炎流鼻血等症状。于是家长纷纷质疑该校区存在环境问题。北京小学长阳分校于2016年7月底决定起用祥云校区。9月14日上午,房山区教委宣布,家长反映的个别学生身体不适属于偶发现象,换季时节都有类似症状。祥云校区空气质量检测合格,已达到国家标准。如有质疑需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但是,家长们对检测报告并不认可。9月13日学生家长在微信群里统计,已经有7名学生出现了头晕过敏性结膜炎流鼻血等症状。为此,家长给学校发了联名声明。根据清华大学环境质量检测中心出具的空气质量检测报告,小学内采样点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和总挥发性有机物均在标准线之内,空气质量合格。但家长们认为,新校区装修了4层,学校只检测了第一层和第二层。家长们希望能重新检测并全程参与,但校方没有回应。
9月7日,石景山区教委宣布因为学校装修导致环保不达标,金顶街第二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近千名学生临时转到佳汇中学,五、六年级转入北京九中高中部。这两所学校离金顶街二小走路大概10分钟,都很近。
金顶街二小的问题出在暑期装修上。该校在暑假期间对楼道和教室进行了装修,但截至9月开学还未完工。有家长告诉《教育》记者,开学第二周,主楼外面还放着油漆桶,学校外墙还在粉刷。9月5日,部分家长委员会成员开始与学校沟通,双方一直谈到夜里12点半。校方出示了各种检测报告,都是合格的。但是此时楼道里和教室里气味刺鼻,家长坚决请求学校先停课,学校没同意。一些学生家长出于担心孩子健康,请假停学。据家长反映,最多时有超过200名学生有不适感,出现了嗓子疼、流鼻血、呕吐等症状。
9月7日,学校在家长群里群发通知称:9月6日晚至9月7日拆除暑期学校教学楼装修工程中全部橱柜、展柜等相关设备,同时做好保洁及后期消除甲醛、去除异味等相关校园环境治理工作。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推选出家长代表,与教委、学校三方共同组成工作组,参与并监督处理空气异味检测等工作。此外,就近协调九中教育集团内两所学校资源作为金二小装修整改时期的教学周转场所,并妥善处理好过渡时期学生的安全、卫生、餐饮等工作。入学前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由老布置学习作业。
教委表示将完善家校沟通机制,了解全体家长诉求,指导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推选出家长代表,与教委、学校三方共同组成工作组,参与并监督处理空气异味检测等工作。利用区校两级平台,全方位接受家长及社会的监督,石景山区教委表示,将妥善处理好周转过渡时期学生的安全、卫生、餐饮等工作,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尽全力做到让家长和学生放心,让社会满意。如果在相关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将严肃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标准不一,各执一词
9月21日,陕西省咸阳市实验小学学生家长质疑该校新校区刚装修不久,装修材料含有有害物质,且新校区教室楼道有刺鼻的味道。从学生的健康角度考虑,希望校方能推迟启用新校区。而校方则认为:新校区建设、装修过程中,权威部门对空气质量进行了检测,各项指标均达标。9月21日上午,百余名家长聚集在一起,欲与校方沟通,但校门紧闭,家长们无法进入。在新校区和老校区的门外,均张贴有一则“搬迁通告”。称:因学校将在10月拆迁,故定于9月26日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家长们在通告上写下了“为了孩子健康拒绝近期搬迁”的字样。
校方对家长做出回应表示:所有施工材料均经过检测,各项指标均达标。学校已在2016年8月委托陕西环境监测技术服务咨询中心对南教学楼6项国家要求指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均未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限制值。施工方总工窦建峰介绍说,他们在8月20日对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当时已完成装修任务。而近期施工主要是学生厕所蹲位不够,又腾出部分教室进行改造,每层增加两个卫生间,很快就要完工了。
山东省日照市浮来春小学的家长陈女士向当地电视台反映:浮来春小学在整个暑假期间进行内部装修,令家长担心教室内空气中甲醛是否超标。浮来春小学负责人回应称: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是工程验收的一个环节,由施工方负责。校方承诺:收到检测报告后将会第一时间在校园门口张贴,空气质量过关才会开学上课。工程项目负责人朱经理则表示:日照市东港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对此项目进行空气质量检测,显示结果合格。
《教育》记者调查发现,最近两年发生的学校甲醛污染事件,公诸于媒体的,已经有20多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均有发生,成都、武汉、重庆、天津等较大城市也有发生。对此有多名媒体人士认为,学校环保检测标准已经到了定制与升级的时点,并且整个监测过程的监督应该设计一套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
为什么学校认为合格,家长却持怀疑态度?《教育》记者发现:校方一般以施工方提供的报告为依据,而施工方提供的报告多依据老旧的检测标准。今年上半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家长怀疑学校甲醛超标,西城区教委委托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针对16间抽样教室进行室内空气检测,而一些家长则聘请了深圳信测展开同样的工作。但两家机构出具的报告差距明显:家长的报告显示16间教室的甲醛全部超标,最多超标22倍,而政府版报告要乐观很多。检测结果相差3倍以上。
同样的场所,几乎同样的工具,以及水平相差不大的专业人士检测,结果的差距为什么如此明显?问题出就出在标准不一:对甲醛的判定标准都是《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即0.1mg/m?,但测试标准不一致,环境监测总站使用了1995年颁布的《分光光度法》标准,而家长说委托的机构,遵照的是2014年和2011年针对公共场所空气的检测标准,自然要严格得多。
《教育》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国内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只有建设部在2002年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这些标准只规定:学校建设规模与校舍用房组成;学校网点布局选址与规划设计;校舍面积指标;校舍主要建筑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从格局建筑本身的结构、安全性和人均面积等方面做出规定,对于环保方面的指标,基本没有涉及。
有待制定新国标
2016年上半年,国内多所中小学塑胶跑道被曝出质量问题,6月12日,北京市西城区通报受到社会关注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操场检测结果。结果显示,该校除一间音乐教师甲醛超标外,其余教室空气和塑胶操场检测样本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此前。有家长反映学生有流鼻血等身体不适现象,担心与该校操场散发的异味有关。6月4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建筑材料质量监测检测中心在北京市精诚公证处的公证下,对室内空气和操场进行了采样,检测中心为期一周。在12日的通报会上,西城区环保局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高级工程师韩佳珍公布了学校室内空气检测、操场检测结果,检测报告显示,该学校16间教室中15间的空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有一间音乐教室甲醛超标。塑胶操场检测样本的苯、甲苯、十二甲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可溶性铅、可溶性镉、可溶性铬可溶性汞等7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据了解,我国执行的与塑胶跑道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有――《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测方法第6部分:田径标准》(GB/T 22517.6-2011)、《合成材料跑道面印罚GB/T 14833-2011)。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西城区卫计委副主任赵刚说,截至6月10日,共收到白云路分校面向全体学生收集的全部医学检查报告216例,其中137例有超正常值范围指标。专家组初步认为,其中33例凝血检查项目超出正常值范围,需复查检查;有7例可能会有脂肪肝等及其他疾病,需进一步诊治;其余无临床医学诊断意义。目前未接到有学生出现急性中毒、血液病等疾病病理报告。通报会上,北京市精诚公证处、项目招标单位、设计单位、施工方纷纷作证跑道质量绝对合格。这份检测报告虽然没有平息家长的愤怒,但是却堵住了不少人的嘴。但是不到一个月,剧情反转:中央电视台暗访生产毒跑道的地下工厂,揭秘使用废旧轮胎和各种有毒有害材料制造跑道的过程。之后,包括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在内的多所中小学跑道开始拆除。
6月23日晚,北京市平谷区第六小学操场拆除工作开始进行,包括操场的塑胶草皮下的水泥地面全部拆除。2015年底以来,江苏、深圳,北京、浙江、上海等地陆续有家长称,孩子因校园塑胶操场“有毒”,而出现头晕、流鼻血等症状,有关塑胶跑道的建设标准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4-0007-01
“现代性就是理性,它代表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逻辑。”[1]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理性,“作为理性,它包含三个子项,分别是认知理性、道德理性、艺术理性。”[2]在现代性视野下理解高校学生工作,就是要现代的、理性的观念审视学生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让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
第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工作观。学生工作观有两种:传统学生工作观和现代学生工作观。什么是传统学生工作观呢?传统学生管理是机械管理,即为管理而管理。学生是管理的对象,即学生是机械性对象。什么是现代学生工作观呢?现代学生管理提倡管理育人,管理也是育人。学生是管理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管理作用。第二是要采用的管理方式,传统学生管理是强制管理,学生要绝对服从。现代学生管理提倡自主管理、学生自治等。
第二是要重视心理教育。现代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心理是现实的反映,心理问题是现实问题的反映,要坚持心理教育与生活教育相结合,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老师要经常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根本地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体性教育包括主体性教学和主体性管理两个主要方面,主体性教学,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管理,即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提倡自主学习;学生是管理的主体,要提倡自主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但又必须认识到:学生毕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身心尚不成熟完善,即学生的主体性不强,所以并不能完全依赖于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说,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第四,要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一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在现代社会,尤其要注重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相对和平、经济条件较好的年代,基本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纷繁复杂、不断上涨的房价物价、无处不在的就业竞争、父母过度的期望等等,都给他们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面对变化莫测、遥不可及、凭借个人力量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大学生们特别需要稳定的爱与安全感。
首先,要给予大学生们足够的尊重。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分众化,其来自于传播学,最初的含义是指根据不同类型受众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媒介传播。[3]运用到高校工作中,就是要破除“一刀切”、“一锅煮”的思维定式,敢于直面不同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和诉求,根据受众的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现在的大学生们个性十足甚至有些还表现出无拘无束。我们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应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包括活跃的思维、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价值追求、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等。如他们喜欢看动漫、看日韩泡泡剧,喜欢听流行音乐,喜欢在网上“灌水”,喜欢在虚拟空间里养宠物、种菜“偷菜”等,我们不能简单地对这些现象予以否定。要结合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多运用新媒体,如通过QQ、微博等与学生交流。
其次,要具备现代性学生工作方式的两个基本素质:全局意识和细节能力。通俗一点说,辅导员必须做个有心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谓全局意识,指的是一个辅导员必须对他所指导的年级或者班级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个年级或这个班总的特点是什么,总的表现是怎样的状况。辅导员必须了然于胸,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发扬优点发挥特长,改正缺点。所谓细节能力,指的是辅导员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细节决定成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够重视,势必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成绩。
参考文献:
[1]《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641页。
[2]《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主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642页。
目前。不少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没有设置阅读课,虽然少数学生能读一些课外读物,但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因此他们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也在下滑。为改变这种现状,让初中生喜欢阅读、有效阅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四种阅读方法。
一、激发兴趣,自觉读书――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集中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初中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巧妙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推荐阅读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激励方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调研结果,笔者从各种期刊和网络上选择精美的文章或著作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每天30分钟早读课及校本阅读课阅读。事实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并逐渐延伸为喜欢阅读《读者》《中国青年》《美文》《书屋》《青年文摘》《中华散文》《杂文选刊》《时文荟萃》等期刊和一些知名的博客和网站,他们在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中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智慧,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授之以法,有效精读――会读
教师要对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认真解读教学目标,用好课本“这个”例子,备好学生,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在生对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有困难时,我们经过共同研究,多次尝试,认真分析,最后总结出这样的方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对照文章实际合理加以取舍,然后把必要的限制语(需要突出的方面)加上,这样,内容概括就全面而准确了。再如,对于文章题目的研究,我们总结出题目除了可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外,还可能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背景、写作缘由、抒情点、象征点、比喻点等。另外,文章题目的形式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研究,使文章题目更富韵味,吸引读者。教师要按照大纲要求,授学生以“渔”,让学生遵循阅读规律,抓住阅读要点,这样他们就会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断提升阅读水平。
三、博闻强识,厚积薄发――多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流传至今的这些话证明了多读多诵的重要性。“破万卷”不仅是突破数量,更是理解内容;“劳于读书”既指读书之多,也指读书之苦;“熟读唐诗三百首”指熟读成诵。教师要抓住大量诵读这个核心,利用每天30分钟早读课、校本阅读课、课前五分钟诵读等制度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在学生乐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开展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阅读之星”“读书报告会”“藏书之家”“诵读标兵”“优秀读书笔记评选”“诗文诵读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除了保证阅读时间,教师还可以通过好文推荐、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质量上乘的优秀读物,通过海量阅读让学生厚积薄发。总之,抓准阅读,也就是抓住了学生发展的金钥匙;抓好阅读,也就使校园充满书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68-01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具有多种优势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和欢迎,它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形声化和视听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说明。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原则,若课堂上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这些理论知识的强行灌输,学生就会感觉味同嚼蜡,毫无学习兴趣可言,也难以保持持久的学习注意力。而现代信息能力,具有将图形、图画、文字、视频、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对于生物学科而言,可以将生物教材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学习信息,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实现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生物的特征》这节内容时,上课开始后,笔者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画面,如各种山、水、鸟、虫、树、石头等等,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见到的物体,如西红柿、黄瓜、讲台、蝴蝶、盆栽花卉等等,同时,配以和画面协调的背景音乐,如此,笔者便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式教学情景,成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这时,笔者趁机提出问题“它们都是生物吗?若不是,你觉得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这样一来,笔者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迅速投入到对本节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状态,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是比较抽象、复杂的,若我们单纯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很难讲清楚,学生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进行正确、有效的理解,同时,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热情也会逐渐降低。而现代信息技术,有着可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的教学优势,在对生物课本中的一些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时,我们就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变得容易理解,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为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实现提供保障。
比如,在学习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时,采用以往单纯的语言讲述为主、挂图为辅的教学方式,不真实,难以使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这时,我们就可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将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过程以动态的Flash课件形式展现出来,这样,我们就使原本令学生难以理解的、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做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能够使班里的大部分学生能准确、有效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生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生物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做生物实验,可以使学生熟悉各种实验仪器,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把握和认识。然而,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有些生物实验难以进行实际操作,有些实验学生做了易混淆、易忘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可以轻松解决以上难题。同时,通过利用它辅助生物实验教学,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从而为实现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比如,初中生物实验中有些以动物为主体对象的实验,如家鸽解剖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实验等等,由于受某些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不能让学生亲自去做,这时,我们就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演示这些实验,使这些实验的整个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既避免了对某些动物的伤害,也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事半功倍。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身为初中生物教师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对生物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实现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我们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让学生将学习数学的需要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根据所学例题教算理,纯粹的计算使小学生感到枯燥而乏味,并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环境——“超市购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活中的超市情景。学生在网上做“顾客”,充当收银员等,缩短了教材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学习,自主性得到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小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
现代教育教学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可以充分适应小学生的个性差异,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创设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好地体现教育的基础性和人文性。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学习内容是:
一是提供有关时间的学习网站,让学生自由浏览,自主学习,再结合不同的年历卡自主探究年、月、日的关系。
二是分学习小组汇报自学结果,并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上网自学,观察、分析、交流,将年、月、日的基本知识较完整地探索总结出来。学生自主完成了将生活积累变知识化、系统化的过程,已不满足对现有知识的获取过程,纷纷提出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闰年、平年?”“历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能修改吗?教师想设计希望日历……”学生的思维异常开放。教师指导学生“请自己到网上查询,我们的网站上有丰富的资源在等待你们开发,而且还有精彩的音像片等着你去欣赏,它能告诉你很多闰年、平年的由来;还可以在讨论区设计你所希望的日历与全班同学共同交流欣赏”。学生各取所需,自由自在地在网上畅游,满足了他们不同的需要,真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焕发出个性的光彩。
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小学生实现探究式学习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搭建学习操作平台,引导学生自由主动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的解决问题”时,教师通过教学网络平台,虚拟网页构建了一个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借助“珠子”、“小管”等学习用具发现了点与间隔的关系后,解决“在校门口30米路的一侧安排红领巾值日生,每间隔5米,应安排几名红领巾值日生”的实际问题。
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小学生实现协作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13-01
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了新的课堂,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为青少年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了新的空间。网络化给青少年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近年来, 青少年“触网”后的道德问题以及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引起各界关注。
一、网络时代中学生的道德现状
(1)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道德情感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网络是开放的,信息内容巨大,为中学生查阅获取信息提供便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纷繁的网络内容加上无节制上网会使中学生出现心理、生理疾病,造成道德情感淡漠和人格的缺失。据调查,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偷看他人邮箱和侵入别人电脑获取信息不违法。还有的中学生缺乏网络行为责任感和正义感,认为在网络上说什么、干什么都无所谓。这些都是不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必将导致网络道德失范日益突出。
(2)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漠倾向。网络文化为中学生扩大了虚拟社会的交往空间,使有的中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诉诸于互联网并试图从中寻找精神寄托。这种行为造成中学生现实交往空间缩减,损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中学生社会人际交往中出现了冷漠倾向。他们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对社会外界漠不关心,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甚至认为现实中的世界是“不识时务”。久而久之,这种狭隘的人际关系会导致自我角色失调、人格障碍、语言交流能力丧失等,使他们无法面对真实的社会。
(3)网络文化造成中学生道德羞耻感弱化。网络由于具有开放性特点,往往有一些不良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羞耻意识,减弱了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使得中学生审美感退化,丧失羞耻感。再加上网络文化的隐蔽性,使得中学生在网络文化上所表现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道德羞耻感越来越弱化。网络作为一种先进事物,具有许多积极作用。有助于中学生了解社会,培养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全球化意识。在享受这一现代技术的快捷、高效时,对它的负面影响不可掉以轻心,应大力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二、学校德育工作策略
中学生道德问题的存在不在于网络,而在于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学生这一群体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就使得学校成为加强中学生德育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主战场。因此,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是直接战胜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那么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应对网络的一系列问题呢?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学校教育应渗透网络文化科学内容。首先,应开设多样化的网络文化教育课程,引导中学生理性认识网络。正如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就要求学校开设多样化并且切实有效的网络文化教育课程,渗透网络文化的科学内容,广泛普及网络道德文化知识,引导中学生客观理性地认识网络。通过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就网络上关注度较高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讨论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促使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其次,应着重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教师要意识到学校德育建设中渗透网络文化科学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持“德育无小事,事事教育人;德育无界限,处处教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教育人”。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诲人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们树立榜样。教师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和焦点问题都应当有所涉猎。平时多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举止行为,适时地对其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处理消极负面的网络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2)家校合作共同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共创家校合作的新局面。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是彼此重叠的,随着学生年龄及年级的改变,家庭和学校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合力是不同的,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家校合作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力度。针对学生年龄较小的情况,应主要采取约见家长的方式,教师与家长们共同商讨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的方法。总之,只有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良好的氛围,才能促进中学生德育健康发展。
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才有追求。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班级的升高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和制定的奋斗目标相应地有所提高和变化。比如,现在我所带的班是高年级,处在班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因而对他们提出的目标比较全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热爱祖国,热爱家园,保护环境,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2)每个人都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个人到集体,再由集体影响个人,在班集体内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3)在班集体中开展“比、学、赶、帮”活动,将规则意识融入集体的活动之中,使他们自然地形成良好品质和规则意识。(4)搞好感恩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活动,使他们体会各种节目的意义,并记住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将德育工作融入平常的各种活动之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搞好班干部的培养及特长发现工作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有一个健全的班级组织机构和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来对学生进行行为的引导和督促。为此,我在班上实行“竞争上岗,能上能下”的制度,让每个同学都有发现自己和他人才能和特长的机会。对当选上的班委成员提出要全心全意为班集体服务的要求,树立模范榜样的形象。在每周一次的班级民主生活会上,对班委成员的工作进行一次评议,要求全班同学畅所欲言,为班集体的发展献计献策,实事求是地提出班委工作的不足方面和以后需要努力地方,使整个集体的发展欣欣向上。
三、正确引导班上的“大哥,大姐”,让他们成为培养规则意识的重点对象
通过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发现每个班上都会有“大哥”,“大姐”。这些学生往往成绩较差,心理有厌学情绪,但他们喜欢在班上甚至在校内称王称霸,这部分学生虽然是少数,但他们对班集体的负面影响却很大,要做好他们规则意识培养的工作,对一个班主任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的做法是:首先不歧视他们,真心诚意和他们交朋友。其次,通过家访,社会调查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造成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再根据各自的“病症”,正确引导,做到以理服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比如在我们班有位男同学因多次降班,岁数较大,但学习成绩很差,在班上惹是生非,并自称为“大哥”。它的言行在班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用粗暴的方法指责他,而是和他交朋友,努力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经过我的调查了解,该同学虽然成绩很差,但好动,喜欢体育活动,而且在班上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我针对他的这个特长,破例在班上举荐为体育委员,给他一个显示才能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和希望。这一招果然奏效,他不仅工作积极而且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我根据这种情况趁热打铁,给他讲明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要体育成绩好,身体壮,而且要学习好,行为习惯好。并交与班上的学习委员结成帮扶对象,而今这位以前在班上的“大哥”进步很快,真的成了班上的同学所信赖的知心大哥。
四、搞好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什么是感恩。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的学生至少应该了解父母、老师等人给自己的关怀和付出。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在每周内(星期天)给父母端一盆洗脚水,或者是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以体会家人平日照顾自己的艰辛。在一些特别的节日里,我也会有一些要求让学生执行。比如,母亲节,我会要求学生送一些自己做的小礼物给母亲或让母亲在这一天休息,自己替她做一些家务。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让他们尊敬师长,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待人有礼貌,不说脏话;要讲卫生,做个“五讲四美”的人。要让学生知道:教师、父母他们今天的苦,是为了孩子们明天的更幸福,所以应当知道感恩。
五、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热爱科学的生活态度和学生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
1.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意识以及书写整洁、自己检查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实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精神价值
原始社会中现实主义精神借助巫术的传载与表现形式,是对大自然的模仿,然后深刻反映出人们主宰自然的力量和希望。古希腊在经过一连串的革命之后,不仅将占有土地的贵族势力打到,对于古代的神话与原始社会中魔术活动进行了扫除,使得艺术创作从原始的想象往现实中转变,古希腊的艺术家开始有意识的借鉴生活,现实主义精神在这个时期是处在一个发展的时期,艺术创作开始了对于生活题材的选择,注重人的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唤起人们不同的真挚情感,因而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认知和探索作用。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在宗教图像的浩瀚镌制中,艺术家仍旧依据对当时生活的观察而描绘,兼顾对人的观察。因此,中世界的艺术也拥有现实主义精神。还为文艺复兴与现实主义精神在之后的发展埋下了种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仍然是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形式,但是这时候的艺术家不再受束缚,可以自由的发挥,表现最真实的社会生活,而这个时候也是现实主义精神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中出现的现实主义精神,立足于现实,表现最为真实的现实主义世界。在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对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是在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以往现实主义精神所不能企及的。之后到17-19世纪现实主义便迅速登上了艺术舞台的中心。
传承现实主义精神在当下的中国美术现实主义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现。因此,现实主义的前提是真实性,是对生活艺术化了的具体体现,这对于注重实事求是的中国来讲,正是时代所需要的。实事求是与现实主义异曲同工、一脉相承。当代艺术家对于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应该具有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无论选择哪一种艺术形式,对于表达社会生活、劳动和人们的真实情感永远是不变的主题,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精神所以能艺术创作的基石。现实主义在中国不仅创作土壤肥沃,也能够积极融入到艺术创作的环境中来,人们对于从内心深处表达的艺术形式感到亲切、真实,从这些真实的艺术作品中感受真善美与假丑恶,这是其精神价值葆存不衰的原因,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更是民族审美价值趋向的所在。所以,现实主义精神已经融入到整个民族文化的建设中来,这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魅力所在。
现实主义精神的重新认识
现实主义所包含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文学范畴、戏剧范畴、绘画范畴、音乐范畴等等,而现实主义是一场文艺运动,这对欧洲的艺术影响深远,现实主义精神的起源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启蒙与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掀起了现实主义精神浪潮.现实主义包含了多种现实主义者的理论与观点,是建立在对道德的提升与人们对于悲观情绪的认识基础之上的,现实主义者把历史看作是不断进步的重复过程。现实主义更多的是看到人性中好的一面,而现实主义精神则是体现这一过程的精神层面,那么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中往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是艺术作品细节中的真实性。对于细节描述要真实,要具体的真实的反应人类的生活现状。现实主义作品中就是用这样形象的现实来吸引人们的,这能够帮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品所描绘的生活的真实和精神的写照。其次是形象的典型性。选择典型的形象,对现实生活中素材进行分析、提炼和总结,从而发现生活的重要特性。生活是简单的,生活又是复杂的,将这种既简单又复杂的典型形象真实的表达在艺术作品中,以此来抓住艺术表现的重心,感染人们的情感中枢。最后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通过对现实生活客观的具体的描述,通过作品体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与对生活的热爱。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
对于现实主义精神我们可以理解成为不同艺术所展现出的现实性,也要理解它是对艺术作品特质展现的原则与方式。所以现实主义精神对于艺术创作的意义深远。从事物内在发展和辩证统一的客观规律分析看,非现实的题材内容也能切入到现实里面来,也是对时代的心理反映和现状的折射,是现状对心理的刺激。而现实的艺术题材、绘画要赢取人们的认可,也必须要升华到非现实和精神层面上面去。因此,并不是说画点生活里的人和物,手法写实就是现实主义,很多绘画在风格上可能是表现主义的,但里面让人感受到对现实的探求和挖掘,有它客观现实的一面。至于绘画的风格流派上来说,就有现实、超现实、梦幻现实、表现现实等等很多还建立在具象基础之上的绘画形式,无论哪种风格、手法,只要是立足生活,表现生活,面对人生,它就都包含现实主义精神。
对高校专业学生美术创作的指导意义
当下高校学生的艺术创作,背离和缺乏现实主义精神的写实绘画比较普遍,这类作品比较表象,图像制作痕迹严重,背离了情感的真实体验,忽略人对精神生活的诉求。表现真实的确也是现实主义的一个表现,但有很多画真实的学生,知道记录真实,也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不深刻,很苍白,因为他们在作品中没有体现出关怀,只见呈现而无提升,缺乏精神力量。这种作品其实与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相去甚远。深刻理解把握现实主义精神,在实践当中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其对学生的指导意义,总结起来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现实主义的特点就是反映真实的社会,通过对典型的形象进行细致的描述,以此来吸引人的眼球,因此,高校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要结合现实主义的这写特性,学会认真的观察生活的细枝末节,然后进行剖析,这也是为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提供灵感的方式之一。客观存在的东西肯定是真实的,但是它不一定有价值,它之所以有价值在于我们对现实关注、关爱,把现实里有价值的深刻的东西呈现出来,挖掘出来,以此矫正现实,使我们在面对现实的时候不会迷失,让我们触摸到精神,不会被动的活着。这是绘画的意义所在,也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在当代美术创作的意义。因此,现实主义精神的价值首先要教会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学会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2.帮助学生提升对现实美的认识
现实主义精神是对事物的真实反映,是将人性的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因此,对于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一目了然,学生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社会生活真实的反应出来,就是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体现,所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学会辨别是非好坏,而对于美的认识就会更进一步,这些都是现实主义精神在学生艺术创作中所带来的价值体现。同时也让他们更加关爱现实、关爱人和这个世界,把艺术创作的目的指向了现实背后的深刻而隐秘的问题,比如人和劳动的问题,情感的问题,生死的问题等等,通过反映可感可信而深刻的问题,引起自我反思,真正认识现实之美,以正确指引未来。
3.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建造实践到艺术创作的桥梁
在高校学生的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精神就是教会学生不仅要注重作品的吸引力,还要在作品中反应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而现实主义精神则会在学生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这些内容的体现,描述我们当下所具有的好的东西,激励人们把好的东西发扬光大。比如鲁迅的文风很敏锐,甚至有点刻薄,但是他的背后是大的爱,是要唤起人们改造现实的热情,这也是现实主义精神。艺术创作是架在现实世界与艺术家理想之间的一座桥梁。艺术家把对现实的感受、对生活的渴望和自己的理想,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寄予作品之中。艺术创作就像是一把门上的钥匙,门的这边是生活,那边是理想,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穿行于门的两边,在一边感受,在另一边升华,现实主义精神必会引领学生走向艺术创作的自由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