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20 19:42: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信息技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信息技术论文

篇(1)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篇(2)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农产品在生长时所出现的各种状况,这样可以提前的预防、控制到灾害带来的威胁。对于农作物灾害的预防能够降低经济损失。还可以建设一个信息化系统,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作出详细的记录,这样能够了解灾害出现的原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信息技术帮助生产技术和经营

信息技术对于现在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管理形式有很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于农业机械化管理有一定的帮助,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帮助农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来帮助传递一些农作物的信息,这样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农民真正的需求,可以将先进的技术迅速地传递给各地。因为很多地方的交通不是多么的便利,这样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获得。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建立一个专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样能够降低成本,帮助农民及时地生产。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的实际应用

1.电子设备体系

电子信息技术是现在的新技术,可以监控机械设备内部出现的实时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机械的情况,但是我国现在的机械设备还不够完善,因此不断完善机械设备极为重要。而我国现在对于收割机这些小型设备的发展,还是非常顺利的。这些小型设备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在不断的提高。智能化也在不断的发展,网络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当然还有就是散布式管理在不断的发展。计算机的智能化控制也是一项,这是一个具有独立接口的信息解决和掌控能力、规范设计。

2.整体通讯技术

由于现在智能化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于电子控制单元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电子控制的规范化、适用化都在不断地加强电子机械的发展。就像是各种机械的驾驶室是一个操作空间,但是驾驶室的电子控制设备的规范化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驾驶室通过和室内电子设备终端的联系,能够显示各种机型之间的联系。还有就是这两种对接物套用的是光纤电缆或者是双绞线。另外就是机械相互间的通信联系,可以完成各种不同的机械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分享。还有就是能够准时地接收系统的多种指示,从而进行准确的操作。

篇(3)

2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农业机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机械使用、维护不当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下,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使用不当、维护不到位的问题。如机械设备的过度使用,缺乏必要的保养,或者机械设备等待时间及恢复时间较长等问题。实践中,很多农业生产者不注重农机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只有在农业机械设备出现故障不能正常作业时方进行事后维修,甚至有的维修人员并非专业人士,在维修过程中给机械造成二次伤害。

2.2农业机械管理缺乏信息技术的应用

农业机械管理过程中往往直接运用经验及习惯沿袭而来的传统方法对机械设备进行管理,管理过程缺乏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这种过时传统的管理方式应用于早期小规模或者农业机械化早期单一机种的机械设备管理或许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农业机械品种的增加、数量的增多,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很难指导农业生产,相反会增加管理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2.3农业机械组织难以做到最优配置

农业机械型号、品种、机型等众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多机种联合作业非常普遍,这种农业机群式生产方式会占用较多的资金,且生产过程中协调调度很难一步到位。农业机械组织不能做到最优配置,这直接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及生产质量。因此做好农业机械资源的最优配置,也是农业机械信息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具体应用

3.1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到农业机械管理

将与农业机械相匹配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农机管理中,可以实现对农业机械操作者进行生产活动的整体覆盖,同时可以促进完善的、灵活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这对农业机械化综合集成管理非常重要,在技术上便于农业机械向模块化、功能化发展与对接。在当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到农业机械管理中,使得管理者很容易了解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与实时状况,提高了农机使用的安全程度,也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品的品质,有利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3.2掌上电脑运用到移动农业机械管理

掌上电脑是一种手持移动信息管理设备,这种设备可以灵活、及时、方便、持续地为农业机械使用者提供信息查询及处理等各种信息服务。其特点是价格低廉、便于携带、体型轻便且稳定性强,在现代农业机械管理中运用掌上电脑,可提高农机管理的便捷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3.3在农业机群控制上运用先进的管理系统

伴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日益发展,农业机械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地理位置技术逐步发展起来。若将上述两种技术应用于农业机群控制中,可实现农业机群的资源优化配置,对农机群的作业进行科学管控。同时可以控制机械作业时的实时方位,随时向中央控制器地理信息、位置信息等,逐步实现农业智能化管理。

3.4农业机械间的总线通信技术

随着智能化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子控制单元的通用化及标准化的实施可大大加速电子机械的发展。例如,控制机械整体需要在驾驶室完成,如果能实现驾驶室的标准化电子控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实现农业机械间的总线通信。在控制室安装智能显示终端设备,可实现多种机械间密切通信联系,实现机械间信息交换与共享,同时可以接受系统发出的操作指示,完成精密作业。

篇(4)

2、3G技术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力

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能提供更快的上行和下行速率,方便人们浏览网页、微信和上传照片。3G技术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网络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2]。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和智力活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逐渐加大的过程,包含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过程[2]。3G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实时性强、通信质量稳定的特点。将3G技术有效应用在1C助力农业生产、2C支援农村建设、3C服务广大农民,主要体现在3P自动化控制、2P安全监控、1P生产指导、4P农产品溯源、5P信息、6P政务管理、7P信息传播、8P互相沟通、9P供销服务方面。

3、基于AHP的评价模型

3.1递阶的层次结构模型依据分析,建立本文AHP的三层结构模型,见图1。目标层M:3G技术对农业信息化正向影响力。

3.2各层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用以表示同一层次各个指标相对重要性,依据1~9级标度[1],构建矩阵ijAa,其对角线上是1。由3G对潍坊市农业信息化的影响程度,本文认为1C比明显重要,用5表示,512a;比3C稍微重要,用3表示,313a;同理332a。同理构建准则层对方案层的判断矩阵。

3.3应用Matlab的AHP程序,解得A的最大特征值A的特征向量0.637,00.104,70.2583,Aw一致性指标0.01931CI,随机一致性指标0.581RI,一致性比率0.03701CR通常判断矩阵不是一致阵,要进行一致性检验。当0.11CR时,完成单排序一致性检验,认为Aw有效。Aw中的分量是三个准则的权重。由最大隶属度原则,3G技术对助力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同理计算矩阵1B2B3B的相关参数如表1。

3.4层次总排序

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和总体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①表1第二列各行元素×的分量,得组合权向量w0.074,80.035,20.167,00.359,90.078,50.026,10.020,90.048,70.1887;②×表1第三列,得0.03322CI;③×表1第四列,得0.72312RI;④进行总排序一致性检验,0.08290.1122CRCRCIRI总完成检验。从结果看,3G通信技术在农产品溯源方面正向影响力最大,在生产自动化控制和农产品供销服务方面影响力较大。

4、实例验证

潍坊市蔬菜产销过程应用3G技术,建立蔬菜大棚的远程监控系统、蔬菜安全的二维码追溯系统和蔬菜价格行情信息平台。由07至12年该市蔬菜总产量的统计数据(见图2),分析出07至09年总量增长缓慢,当时农民进行传统耕作;09至10年增长幅度最大,正是3G建设初期,说明3G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应用有效。10至12年以后,该市蔬菜总产量就开始平稳增长,3G网络已全面覆盖。实例证明3G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溯源和服务广大农民方面正向影响大的正确性。

篇(5)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

一、农业信息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1.农业信息技术加速了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管理

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中国土地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气象和生物性灾害频繁,农户规模小而且分散,再加上几千年传统的生产方式,因而呈现出生产的分散性,很低的可控性和稳定性。而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传统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将农业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大大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

2.农业信息技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随着农业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农业信息网站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指导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的快速交易通道,农民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实现,降低了农产品的销售成本。在网上获得农业生产订单,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与不同产业结盟,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打造品牌,稳定市场占有量,并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可以说农业信息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农村发展和农村文化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积极影响,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技术之一,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2]。

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

1.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十二五”农业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就宝应县来讲,农业现代化最大的“靠山”是科技信息,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出路只有一条,必须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农业生产者在计算机操作、网络知识、农业信息采集上传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应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对先进农业技术及工具的采用,决定着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捕捉、分析与判断。农民不仅是农业的主体,更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只有培养出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能创业的现代职业农民,才能使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农广校是农民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

宝应县农广校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2005年宝应县农广校实施了农业信息技能培训工程项目。累计培训学员3500人,培训对象从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村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延伸。宝应县农广校在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通过问卷调查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涉及14个乡镇。从调查的学员分析看,90%以上的学员都掌握了农业信息技术,80%的学员,特别是村干部学员能用所学的农业信息技术和生产技能发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一大批学员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典型户。学员祁国银入学前种粮为主,零星张了5亩田藕,由于缺乏市场信息观念,藕难卖。通过两年培训学习后,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网络信息,发展了200亩藕田,而且带领全村发展荷藕产业,兴办了荷藕加工厂,系列藕制品出口国外。带动全村经济大幅上升。学员陆书咏,经营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很多年,通过培训后种植面积达150亩。一家日本公司为辣蓼的生产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陆书咏在网上看到这信息,立即和对方取得联系,经过多方的交流,双方就合作事宜达成了共识。目前,日方对宝应进行现场调研后,决定与陆书咏就辣蓼项目进行长期的合作,项目一期投资200万元,实施规模达300亩。像这样学以致用、致富的学员还很多。

3.农业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新路子

在终身教育已成必然趋势的新世纪,随着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必然是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适应农民的广泛需求,农广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科技培训,实现各层次教育的连贯和沟通。采用更多为广大农民乐意接受,为广大农村干部和科技人员所欢迎的形式和载体。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利用网络教学,增强培训手段。如农广校借助网络等高科技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就是借科技之力传播科技之业的好形式,使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篇(6)

李道亮教授向《中国科技财富》介绍,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虽然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技术产品不成熟、服务体系整体的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激励和鼓励政策及产业体系、农业信息化机制不健全和联产承包责任制规模比较小,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李道亮教授认为,应当呼吁对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国家应当有意识地扶持一两个龙头企业转向农业信息化的研究与生产,加快农业信息技术及产品熟化与转化;调动三大电信运营商积极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同时还要大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篇(7)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两型社会建设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要求。农村全面发展最深刻的内涵,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两型社会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同时,农民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主体,也必须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素质,以便能创造性地承担起两型社会建设的重任。

一、湖南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

1.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一是信息体系建设有了初步的基础。相继设立了农业信息机构,配备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以及必要的上网设备和办公自动化设备。二是信息传输运营业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电话交换数字化、程控化、业务管理现代化。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在市、县(市)级范围全面覆盖。计算机、传真机和电话机等信息工具逐步普及,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和有线广播已成为主要的信息网络,农口各部门局域网建设方兴未艾。

2.信息意识得到加强。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管理者,同时也是信息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其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湖南各级政府都充分认识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卓有成效地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政府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意识,提高全社会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3.不断强化组织和引导,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领导保证。农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化、集约化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就能做起来的,必须要由政府各部门密切配合,按照一致的目标,共同开发建设而成。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湖南各级政府都树立大信息的思想,统一领导,明确定位。农口各部门和区县各部门要在市农口主管部门和信息中心的统一领导下,根据自身职能,准确定位,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其引导、管理、推动与规范的作用。政府部门特别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4.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初具规模。湖南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传统信息传播与现代电子网络信息传播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广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以本地农业信息网为平台,湖南还开发了农业信息化统计资料和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等数据库。地市级农业部门与市县级农管理部门之间,还建立了以电子邮件为媒介的信息快速传递系统,加快了信息反馈频次,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目前,一个网、三级网络平台(市、县、乡三级)、五个应用信息系统(包括农业技术、农贸农资、农业标准化、农业预测及消费指南)及两个对接(即市内外对接和城乡对接)的地市中心及区市县两级网络平台基本建成。

5.建立和聚集了一批信息专业人才队伍。湖南普遍组建了地市级农业信息中心,各县(市、区)也相应建立了适应本地实际的农业信息中心,并正式经编委批准了编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南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系统已有专兼职信息人员。农业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有不少都学习了信息技术或相关专业,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工作人员则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基本掌握了信息采集、传送、加工等业务知识。各地通过举办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农业信息网络管理业务骨干,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湖南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的现实困境

1.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两型社会建设首先要推动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要素之一就是要发展农业信息化。目前,湖南普遍存在的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还不够科学,覆盖面不够,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等因素,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此外,还存在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传输工具落后等问题。很多地方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2.农业信息化建设实效性差。湖南虽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但信息资源开发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现有的农业数据库速度慢,规模小,门类少,联网水平低;许多数据库只能单机使用,本部门使用,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有的数据资源建成即成为死库,数据信息过时,数据更新系统不完备;数据信息库专业分布不合理,商业化水平低,共享性差;地区间、部门间公用信息重复收集,传输不畅。

3.农民文化素质低,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在目前的农业格局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能否从网络中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经济信息同样至关重要。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项高科技,其开发应用需要高科技人才。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差,成为信息农业实施的一大阻碍。

4.高层次的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与其他信息行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它需要的是既懂农业又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是一项高科技,其开发应用需要高科技人才。既懂农业又懂经济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非常缺乏,懂农业的,不懂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的,又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缺技术、缺资金、缺人才,这是湖南在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所以信息产业部提出要实施“五项工程”,其中一项工程就是实施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因此要依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各类农业信息网等,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信息化技能和转产转岗就业能力。规范农村信息化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面向“三农”的信息化培训基地,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信息化培训课件、教材,并为培养农村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骨干服务。

三、加强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体系和“三农”信息商务平台。首先,在组织体系上要厅际协作、厅县协同。其次,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条件,绝对不要新铺摊子、重复建设。第三,资源的开发上一定是厅局之间配合,从市委市政府到县镇政府部门之间的配合。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和权威信息的整合是一个上下左右多层次的整合过程。第四,在信息传输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网、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将信息及时到农民手中。最后,在运行机制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农民普遍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实用的信息服务。

2.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制。农户究竟需要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是有帮助的?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面向农户的信息服务,包括市场信息服务、农技知识服务、农技推广与咨询服务等,农村基层政府可以通过网络、电话、有线电视、VCD乃至纸质信息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农户提供信息和科技知识服务,使信息技术服务真正惠及百姓,真正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管理和农村社区文明建设。基层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向广大农民提供公共信息产品服务,提供财政金融政策支持,规范信息服务市场的秩序。另外,完善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体制,探索运行机制与服务模式创新,加强农村基层信息应用人才与农村信息员的培训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3.推广“三电合一”模式。“三电合一”是指利用电脑网络采集、信息,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利用广播电视制作传播农业节目。通过三方面有机结合,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农 业信息覆盖面,增强服务的有效性。重点推进农业专业网站等信息平台与地方广播电视台合作,开辟广播电视农业专栏,农业部门负责提供节目采访线索和信息资源,广电部门负责节目的拍摄、制作和播放。同时,充分利用报刊等各类媒体传播农业信息,努力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

4.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积极开展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利用现有的测绘成果和国士资源部门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资源、基本农田、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水利设施、气象资料、土壤环境、地理状况、农民承包地管理等内容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根据农村地貌、资源、产业生产习惯和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菜则菜。既要努力推进区域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又要发展适合当地乡村的农业特色化生产。进一步开发农业经济主体数据库、农产品供求数据库和农业专家数据库的应用服务功能,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精准农业提供全面、系统、权威的信息资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5.充分利用网络公开有关信息资源。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向社会公开涉农部门的农业政务、农技人员等信息,为基层和群众提供方便,实现资源共享,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宣传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户、“农( 渔) 家乐”旅游点,帮助他们衔接供需,扩大业务,增加收入。

6.建立优秀的农村信息员队伍。把农村信息化培训列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采取集中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普及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知识,使培训对象学会电脑和网络应用,掌握信息采集和等基本技能。目前最受农民欢迎的信息大致有四大类:一是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等市场价格信息;二是种植和养殖等方面的农业科技信息;三是培训和教育,能够提高农民素质的信息;四是政策法规、气象服务、灾害预防、劳务需求、村务公开等公共信息。农村信息员主要是对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方面进行把关。

7.建立农业信息技术基地,加强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选择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组织农业专家、信息专家参与规划建设,实行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湖南不少地区着重对山区推进农村信息化,建立了五级信息服务体系,包括湖南市信息服务中心,区、县一级的工作站,乡镇级的服务站,到村一级都设立了信息员。这项工作充分利用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教育。

8.制定优惠政策,多方筹集资金。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新兴的事业。政府应充分利用计划和市场的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此外,要尽快建立农业信息化引导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农业信息技术业和农业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要在对农口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下,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真正发挥实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

[参考文献]

[1]卫人.农村信息化,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力[N].中国经济导报,2006-11-09.

[2]王占益.沿海农业信息化问题与对策[N].世界经理人,2005-12-16.

篇(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科技一直在以较为骄人的势头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绩较为显著。相对来说,农业的发展却不太理想。伴随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提出和近几年一系列助农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农业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现阶段,如何将农业的发展与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恰当地结合,成功地实现农业信息化,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机理

1农业信息技术在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1.1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密集化农业就业结构知识的出现

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农业的信息化促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之前的要素逐步地变为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要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比较,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地增大。知识密集型产业,如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现在的农业相关就业人员如果想要高效率完成自己的工作,不被社会所淘汰,就必须利用一切时间加强自身学习,用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武装自己。

1.2农业信息技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方向

发展具体的表现为:传统农业得到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推动农业产业化过程向自动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农业生产效率较之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农业生产模式不再是以前的粗放式大批量生产、高消耗生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两高一优高度集中式生产模式,农业生产由之前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前者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为部分劳动力向获利更多的产业部门流动创造了机会,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根本性的调整,促使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业信息技术还有利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如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业、农业应用软件制造业、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作为农业领域先导产业的农业信息产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逐步地向农业产业技术高技术化方向转变。

2农业信息积累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农业信息作为知识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传统农业不同的是,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农业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持,为了最终达到增加生产经营中的确定性,减少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我们需要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信息化操作,促进其紧密协作能力的发挥。信息化的这种效用在农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农业技术更新换代等重要环节上应用较为明显并且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换句话说,农业信息、知识和智力资源现在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资源。农业信息是农业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农业知识是农业信息的积累,农业智慧是农业知识的激活。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指导。如果我们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农业信息对产前的指导具体表现为消费变化、市场供求状况预测等信息可以帮助农民确立生产门路,发展产销对路的农产品。产中主要是用种量、出苗率、基本苗数、有效穗数等要素信息的指导,为了尽可能地确保各产量要素信息和总目标产量的最终实现,在各阶段各环节实行生产控制。同时要确保各种新技术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给生产者,促进技术物化,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经济效益,相关人员一定要参照劳动消耗量信息、物质消耗量信息、管理费用信息等成本信息来展开成本支出的控制工作。而在产后,农产品的包装、价格、销售渠道等营销策略都要在市场消费信息的基础之上来进行确定。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我们需要按照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升降趋势、对手的实力和应用策略对自身最终的竞争方式和方法进行确定。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决定劳动者素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和利用程度的关键性因素逐步地转变为农业信息、农业信息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科技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经过物化的科学技术具备更加强的能力创造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最大化更能有所保障。农业信息化在加快农业信息,尤其是农业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程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农业生产经营面貌可以得到有效的改观,最终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3农业信息化在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3.1农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管理效率

对于政府来说,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帮手,政府不仅可以在它的帮助下成功地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方式的转变而且它还能为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宏观管理模式与手段。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处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企业,农业信息技术是他们改善原有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等管理模式的得力助手,通过它的帮助企业可以有根据地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升级改造,有效地降低了自身的管理成本和风险。

3.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的拓展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业将逐步地发展成为农业产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摆脱传统资源的束缚,按照市场的实际需要,将信息、技术和知识作为传播的纽带,有效地建立各种灵活多样的农业经营实体。除此之外,农业信息活动,如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网上结算等都离不开农业信息服务的配合与支持。在农业信息服务的推动下农业信息活动才能更加顺畅。

3.3农业信息化能够增强农业产业化的生产经营能力

农业信息化赋予农业信息和知识新的意义,两者开始作为新的资源要素被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对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农业要素的集约程度与配置关系进行引导、控制与改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进一步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科技和知识含量的显著增长,这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增强。

3.4农业产业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产业化农业主要指的是紧跟市场发展步伐,知识密集程度高,系列化生产经营配套,企业化集团优势突出的市场农业。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我们将农业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氛围中,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力;农业信息化更有利于我们将强优农业企业进行联合,为我国农业经济在跨国竞争中占据更大的优势奠定基础;同时,农业信息化还有利于我国农业开发网上贸易和电子商务,这可以为农产品和农业服务贸易快速交易通道的直接建立提供良好的条件。信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徐崇志,李青.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信息中心技术发展途径探讨[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7(3).

[2]唐启国.浅谈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信息化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

[3]张向先.基于网络经济环境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07(12).

[4]张德修.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趋势、前景及对策[EB/OL].

[5]刘楠楠.关于农业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3(4).

[6]缪小燕.试论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3(1).

[7]崔岩,郑少峰.农村信息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5)

有关农业经济硕士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

我国辽源广阔,农业资源较丰富,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关系我国国民生计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农业经济的发展备受国家的重视,三农问题逐渐成为我国中央及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我国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行集约化农业生产方式改革,逐渐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倡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主要介绍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农业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实现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稳定社会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农业经济是一种资本高度密集,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主要体现的是集约化思想,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多,人们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种种因素影响,导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尖锐。力求从技术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集约化生产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是解决这些矛盾、冲突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经过体制改革,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在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的条件下,能够永续利用农业资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最终满足现代人类以及我们的千秋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生态环境、农业、农民、农村等多个领域,强调实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类社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产都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满足人类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丰富社会产品,重新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投入。③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开放、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经济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作物面积比例较大,主要用于蔬菜以及果树的种植,但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农民无法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经济需求的瞬息万变,常常会存在跟风现象,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趋同,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滞后、脱节,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较为严重。

2.2农业经济增长缓慢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大力发展工业以及城市建设为主,采用剥夺农民以及剪刀差的农业补偿方式及支持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大量的农业资金流入城市以及工业产生,农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积累并投资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滞后。

2.3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我国农业发展规模较大,但缺乏科学、系统的规模化管理制度,种植较零散,导致农产品品种以及质量水平较低,同时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农产品的各项指标都没有达到国际相应标准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都是导致农民不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集中式进行规模化种植高质量农作物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4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机械以及农业化学品位主,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严重浪费水资源,一方面导致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也对空气和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②农膜、农药、化肥等会破坏土壤、大气以及水体的自然生态循环,其使用残留物也会造成严重污染。③过度使用化肥、地下水以及农业机械导致土地板结以及土地盐碱化问题较严重,可适用土地面积大大减少。④一些规模化经营的农产品加工厂的废弃物,家畜养殖场的粪便,农业生产消耗产生的废弃物,对农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都有较大的破坏力。⑤人类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农业资源,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沙漠化问题凸显;使用的农药等农业化学品会在农产品中残留一些有害物质,人们的安全饮食问题得不到保障。以上问题都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

3.1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与经济效益高度统一

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有效利用,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应不断改善、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

3.2综合利用资源,提高初级生产力

所谓初级生产也就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有利于综合利用资源,达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农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合理开发并利用,对可利用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的面积。

3.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

科学技术是任何一个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突破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业,使资源、技术、农业以及社会都能够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4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

未来农业经济发展应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发展,同时应不断学习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比较先进的一些技术,并适当引进农业种植技术和生产技术,积极引进经济价值比较高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进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使农业科技不再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的主要原因。

4.2建立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管理机制是确保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首先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以及生产机械进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提高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应实现农业产业化种植,引进高价值的经济作物进行统一种植,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4.3加强农业资源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

①可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生产方式,避免农业灌溉水资源的严重浪费,环节水资源紧缺问题,也选择可以使水资源不受污染的农业技术,避免造成水体污染。②应尽量减少农药、化肥以及农膜等污染,选择低污染或污染,同时有助于生态良性循环的清洁农业技术。③国家应加强对农业资源的控制以及宏观调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农业经济收入的行为。同时加强草原退化以及水土流失等问题的治理力度,积极实施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④应在农村建立农产品的深层次加工,以及农副产品的回收再加工系统循环产业链,提倡循环再利用、多次重复利用的节约思想,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不断探索与实践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应坚定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创新并发展农业科技,坚持生态保护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佳穗.农村法治问题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11(6).

篇(9)

农业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科技领域、农业生产领域和农业流通领域进行提升与改造的一种活动。由于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化人才短缺问题就成为了当前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的发展,我国将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到了新的高度。2000年教育部决定设置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开辟了农业信息化应用型硕士生培养的新领域。研究和探讨如何提高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途径与方法、培养适应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是摆在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1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1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

农业信息人才的工作,主要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中获取、分析、存储各种农业信息,并加工成农业信息产品,为社会生产服务。作为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仅有信息专业知识还不够,拥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很重要。掌握一定的农学、农机、农业管理、物流管理等知识,掌握通信、电子、电气、3S等诸多技术,并将知识与技术集成和深度融合,这种高度分化与综合的趋势今后更为突出。

1.2具有很好的创新意识和不断学习能力

农业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发展迅速,这就要求农业信息化人才在学习期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还需要具有善于接受新知识和再学习的能力。例如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就要求农业信息技术工作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来掌握和应用这些新技术。

1.3具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

农业信息技术是应用学科,能够将各种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信息管理这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相比,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更为重要。应重视学生实践意识的增强,突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掌握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中,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实践基地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将大力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广泛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强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制度保证和物质支持,综合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整体培养水平。

2建立实践基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促进教育与科技实践结合为出发点,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研院所,以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研发型、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的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对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培养更好更多的高级研发与应用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2.1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形成自我学习、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良好习惯。校企合作的实践内容实践导向性增强,学生学到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强化专业技能的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实践能力。例如,我院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参与棚室监控相关横向项目研究,理解了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使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更扎实。学生将这一应用运用在电子竞赛中,其中《基于云平台的棚室远程监控系统》项目获得华为杯电子设计大赛东北赛区二等奖。

2.2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校企之间的产学研深入合作

高校与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企业具有的先进仪器设备,与高校现有仪器设备配套,能够改善研究生实践的硬件设施,节约科研成本,将学校的科研成果直接与生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之间互相交流、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各自的竞争力。企业的应用实践经验和高校理论知识融合,有利于知识的交流。我院在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多次与实践基地合作,在智能浸种催芽、群体棚智能育秧、本田现代化管理、农田土壤墒情、基于气象的病虫害监测预报等研究领域开发共研项目。累计合作项目55项,建设成套装置32套、软件系统近18套,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真正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生产相结合,科技、促进产学研合作。

2.3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

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压力。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参与项目研究,在创新与实践方面获得的能力,正是企业引进人才时需要考虑的重要指标。与其他未进入基地的研究生相比,他们更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研究生进入实践基地可以获得接触社会的宝贵机会,从而端正求职心态,不断调整职业规划。我院研究生余川东同学多次在农垦七星农场实习实践,其实践能力得到了农场领导的认可,最终毕业后留在了农场工作,现已成农场不可缺少的宝贵人才。

3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实践基地的选定应具备的标准

高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是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媒介,实践基地的选定应具备一定的标准。

3.1实践基地应该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实践基地具备的基础条件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技术队伍,具有完备的学生生活、学习、工作所需的基本设施和场所,在劳动、卫生、安全方面具有保障举措。更重要的条件是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方向。面对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需求,能重点围绕农业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农业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精准农业与智能装备技术等方向具有研究能力,能够进行源头技术创新、技术平台构建和重大产品研发,为研究生实践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2双方对研究生未来的培养应具有共同的合作目标

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双方具有共同的培养高素质研究生这一目标才能更好地合作,才能根据合作建设的规划和协议,制定相关政策和具体措施,做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资源共享,实现合作共赢。我院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合作中,对研究生培养和学术交流有较深的合作。多次邀请中心专家来院就现代精准农业做学术交流,也多次选派任守华等优秀教师到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习访学。

3.3合作双方应具有互补的优势

在保证基地质量的前提下,应深入探讨合作双方优势互补问题,满足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产学研一体化的需求。实践基地应具有进一步拓展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科研技术合作等潜力。在选择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上,我院认真组织专家到各企业科研机构对企业规模、科研设施和工作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最终选定共建实践基地的企业。例如在选择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设立实践基地方面,主要考虑机电一体化能深入互补合作。在选择黑龙江省胜利农场设立实践基地方面,主要考虑在水稻本田现代化管理研究方面能互补合作。在与黑龙江省胜利农场合作中,《寒地水稻生长智能化监控技术》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4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的举措

实践基地的运行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同管理。校企双方协商成立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合作双方派员组成,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校企双方的合作。

4.1条件建设与资源共享

在基地实践条件建设中,首先健全制度。主要包括基地双方的职责规定,基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规定,基地的建设经费管理与保障规定,产学研合作管理规定,保密制度等。其次是硬件设施、生产环境建设。根据现有设施条件进行添加或调整,建设一批能满足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所需的设备、场地、设施,并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开放与维护,保证实践项目保质保量完成。基地具备完备的科学研究、实践锻炼、生活服务等设施和装备,特别是与现代化大农业相适应的农业信息化装备,才能使得学生等到了良好的现代农业信息化技术的训练。

4.2完善培养模式及运行机制

构建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达成校企合作双赢。以农业信息技术培养提升建设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重点项目,严格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推进科研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实践基地建设在完成研究生实践创新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帮助基地企业进行科技咨询与开发、文化建设等,促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

4.3加强联合指导教师队伍

创新实践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学校与企业人员互聘制度,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型专家任兼职指导教师,学生在创新实践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由校内专业教师和实践基地相关技术人员共同担任导师。并制定相应的业务培养、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第一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导师的理论研究,作为硕士阶段研究课题。在研究生实践基地配备第二导师,要求学生参与导师的横向项目,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际项目工作过程中,形成生产、学习和研究一体化。建立联合指导监督机制,进行月汇报,年总结,适时监督考查联合指导的成果。

4.4健全经费筹措与投入

根据基地建设目标和任务,合作双方共同编制和安排资金预算,并落实好预算来源,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实践基地作为独立的科研企业单位,日常运行由企业负责,负责人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担任。日常运行产生的费用由企业负责解决。学校应负责参加实践创新的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差旅费和生活补助费等,企业将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学习实践必要的生活设施保障、津贴、项目资源等。

4.5确立共同合作科研和研究生培养方向

高校应结合国家对农业信息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发展战略,制定长远、科学的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以互利共赢为宗旨,确立科研和培养方向,把提高研究生能力培养作为核心,推动产学研结合。经过几年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和改进,我院在与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培养基地校企共建中,逐步形成四个研究方向:土壤环境精确控制技术及理论、设施农业作物生理生态信息采集技术研究、设施农业环境信息传感测量技术研究、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合作的“水稻生长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浸种催芽水箱控制器和种箱控制器”“、水稻育秧大棚环境监测”、等项目充分体现了农业信息化的特色,涉及到农业信息化各个领域和多种技术,使教师和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农业信息化的实施技术。

5实践基地建设效果

几年来我院依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建立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8个,32名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科研实践。3名研究生在研究生实践基地完成硕士毕业论文撰写,5名研究生正在实践基地接受联合培养。完善研究生实践创新学习研究机制,将研究生基地内科研创新实践与科研方向及竞赛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学习、研究的综合培养。马志欣等同学完成的《基于Android应用平台开发的农业信息数据监测及控制的智能农业移动中继》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三等奖;薛龄继轩等同学的《基于云平台的棚室远程监控系统》项目获得华为杯电子设计大赛东北赛区二等奖。徐千惠同学获批省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基于CAN总线的田间作业机车工况数据监测系统》。

6结论

高校和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可以共享社会资源,是推动产学研密切结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完善农业信息化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学校实现资源集约化和合理化配置,有助于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从而真正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高层次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红燕.探讨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农业网络信息,2010(9):122-124.

[2]苏建福,于宝.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科技资讯.2011NO.22.

[3]郑文轩,杨瑛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47):176-177.

篇(10)

英文摘要………………………………………………………………………………Ⅱ

1“数字农业”的内涵…………………………………………………………1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1

2.1美国………………………………………………………………………………………1

2.2英国………………………………………………………………………………………2

2.3德国………………………………………………………………………………………2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2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3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3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3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4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4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4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5

5.3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5

结语…………………………………………………………………………………………6

致谢………………………………………………………………………………………7

参考文献……………………………………………………………………………………8

摘 要

数字农业是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对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结合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与当前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数字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Abstract

Content:Digital agriculture is a ki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at takes information 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lements, uses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xpress agricultural objects, environment and the whole process visually, digita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igital agriculture mak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agriculture achieve effective integr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foreign countries. Combined with the urgency of developing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digital agriculture, several practical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Digital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浅析“数字农业”发展趋势与策略

1“数字农业”的内涵

“数字农业”是农业数字经济的重要实践。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尚未能够对数字农业形成统一的定义。通用名称包括信息农业,精确农业,“ Internet + 农业”等等。本文中提到的数字农业基于农业信息化,在农业链的所有环节中都强调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代表了农业产业的新视野。现代农业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使可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断的提高现代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支持农村战略的实施。

2国外“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2.1美国

美国完善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数字技术体系促进农业发展。美国数字农业发展建立在农业生产高度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化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与管理系统。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已开始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包括应用遥感技术对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检测和预报、在大型农机上安装GPS设备、应用GIS处理和分析农业数据等,对大田作物进行生产前、中、后期的全面监测与管理。在21世纪初已经实现“3S”技术、智能机械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大农场中的综合应用,智能机械已经进入商品化阶段。如JohnDeere公司的“绿色之星”精准农业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与“3S”技术搭建的新型精准农业管理系统,用以进行精细农作、农机管理、农艺管理和计划管理,可绘制农场产量的“数字地图”,在机械化生产大农场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在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推下,美国数字农业技术已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紧密衔接,应用范畴覆盖从作物生长的微观监测到宏观农业经济分析。此外,美国也已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组织网络,美国服务类企业与公益机构可为经营主体提供较为完善的技术服务,例如美国农业技术服务组织(FSA)为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

2.2英国

英国信息化技术应用助推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动英国农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英国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互联网、4G信号已实现基本覆盖。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技术得以实现在农业的全方位应用,如借助遥感技术进行作物生产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和灾害监测等;英国Massey Ferguson公司研发的“农田之星”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传感识别技术和GPS技术能够更为精准地进行种植和养殖作业、数据记录分析和制定解决方案;智能机械已基本装备卫星定位系统、电脑控制和软件应用系统,能够根据不同位置、不同质量的地块情形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变量化作业,同时可以采集作物信息用以制作电子地图和调整生产策略。2013年英国启动《农业技术战略》,提出了应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如借助GateKeeper专家系统提供辅助决策和农场管理、LELY挤奶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殖场中的应用、自动感知技术在施肥施药机械上的应用、二维码技术在农产品产销环节的广泛应用等。

2.3德国

德国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积极研发与推广。在欧盟农业共同政策对数字农业的支持下,德国积极发展高水平数字农业,在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支持和辅助决策系统,提供数字农业综合解决方案。德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支持数字农业核心技术与智能设备研发,并由大型企业牵头,如德国拜耳公司投资2 亿欧元支持数字农业布局,已在60多个国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旗下Xarvio品牌推广数字农业,通过XarvioScouring识别系统高效识别和分析作物生长和病虫害信息,帮助农民优化田块单独管理和农田统筹优化。拥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农业机械制造商CLAAS集团结合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收割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3我国发展“数字农业”的紧迫性

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仍然是一个“大年”,怎样解决需求下降、部分市场关闭、物流受阻等难题,把农货顺利卖出去,让农民实现丰产又丰收?加速数字农业发展是不二法门。

农业长期保持着传统形态,技术进步一直较慢,特别是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农业技术滞后带来的产业发展差距愈发显著。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领域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重塑,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019 年,我国服务业、工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 37.8%、19.5%,但农业只有 8.2%,数字化改造的空间很大,需尽快赶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目前农业难题的一剂良方,瞄准这个主攻方向,无疑将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给予农民更多获得感。对广大农民来讲,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最头疼,常常遭遇“多收了三五斗”的尴尬。可以说,农业数字化水平滞后,农产品质量不稳定、难以标准化、产销信息不对称等是导致农产品销售难的主因。显然,加快技术与传统农业的融合,打造数字农业,对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使得传统农业脱胎换骨,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已成为农业发展新趋势。

4“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生产全流程智能化将逐步成为现实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设备的数字和智能水平,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实现了农业智能化生产和管理。它可以解决由托管服务流程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在种植业中,重点是如何精确控制生产环节,例如育苗,播种,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当前,荷兰,日本,以色列和其他国家正在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来促进数字化,精确化和智能化作物种植的发展。

4.2农产品流通电商化发展将更加迅猛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基础。例如,美国著名的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公司LocalHarvest是一个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有机农业的上下游,并连接了中小型农场和消费者。LocalHarvest平台基于从相关农场收集的基本信息来支持地图搜索系统,使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周围的农场并购买难以保存的新鲜农产品,例如蔬菜和禽蛋。农产品在快速物流系统下,可以快速送到消费者家中,从而大大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质量。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投入大量资源,重构产业链,培植人才,发力促进农产品上行。以河北省为例,近年来积极引入农业电商龙头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持续在直播助农、农产品品牌孵化、新农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合力打造河北数字农业“新基建”。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和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匹配优化资源,将需求传导给供给端,有效缓解了供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产销脱节。在互联网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传统农业的“痛点”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通路。

随着电商农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广大农民亦受益匪浅,农业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以需求引导生产、订单式农业逐渐成为主流,精准种植、数字营销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促进更多农民融入数字农业的场景里。以往很多滞销农产品位于贫困地区,数字农业重塑产业链,帮助贫困户掌握技术、融入市场,实现了造血扶贫。实践证明,此种创新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活力。比如,拼多多的“农地云拼”模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荣获了今年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 2019 年底,拼多多平台直连的农业生产者超过 1200 万人,累计带贫人数超百万。

4.3农业多元化公共服务将更加完善

通过将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顶尖技术运用在农业公共服务,农业服务也更加便利和灵活。这也是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一些国家为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在农业信息化和农业公共服务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5 “数字农业”的实践策略

5.1实现农业农村业务数字化和可视化

加快建立涵盖农业资源,农村产业,生产管理,产品质量,农业机械设备和农村治理的数据库。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整合空间数据,获取耕地资源,渔业水资源,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化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特色鲜明的农业村庄,生产经营实体,村庄分布等数据。地图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农业和农村资源数据立体化。通过集成的农业调度系统,现场定点监控系统,集成的遥感信息,无人机观测和地面传感器网络,可以建立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通过农作物的空间分布,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动态空间图,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全域地理信息图,为农业生产和管理的科学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5.2推动数字农业技术创新

创新,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农业”助力。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随着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惠及三农必将更加给力,而农业信息技术已然成为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持。未来依靠农业科学院和大学等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来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作为创新主题的作用,促进数字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并着重于先进技术和核心技术。为了提高对关键技术的了解和研发,精确操作和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智能设备的变量修改和应用,农产品的灵活处理,区块链等技术,3S 加速,智能识别,模型仿真,智能控制和其他软件和硬件产品数字农业的综合应用,了解数字农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的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应用服务系统的持续改进。

5.3 提高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字化水平

当前,就中国电子政务项目的发展而言,农业部门中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领导决策应用程序和公共商务应用程序的功能要求。农业信息服务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信息服务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利用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农业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并通过建立灵活,便捷,高效,透明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和信息服务。在信息公开,政府公共关系,信息服务,办公室工作等方面,充分利用农民信箱和便携式农业和农村地区的服务功能,提高了园艺,畜牧,水产品,田间管理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着眼于整个农业产业链的要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和推广适用于不同地形和环境的农业机械,并进一步促进农业“机器换人”。

结 语

数字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对农业生产的自动,精确控制,智能和科学管理,提高了农业的可控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环境污染,使农业向精准,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此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有效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利因素,可以简化交易联系,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成本,消除农民对库存余额的担忧,并缩短生产周期。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商机。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致 谢

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尤其要强烈感谢周波老师在千里之外给我们线上授课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疑问、传授知识,让我非常感动,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同时也要感谢我的领导、同事、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给我很大的帮助。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不吝批评与指教。

参考文献

[1] 周清波 , 吴文斌 , 宋茜 . 数字农业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J].中国农业信息 ,2019,30(01), 第 5-13 页 .

上一篇: 行政办公室见习工作 下一篇: 媒体数字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