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5 06:55: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装备制造业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装备制造业论文

篇(1)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二是学历结构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四是劳务工技能等级低。缺乏相应的培训。

2、高端、紧缺、关键人才不足。对集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较缺乏。西门子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50%,而上海电气仅16%;二是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术工人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24.4%。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党政管理人员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3223人,占党政管理人员总数的25.16%;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共有12809人,占调查企业人员总数的22.93%。

3、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存在不足。调查显示,54.6%的职工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7.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技术人员群体中52.5%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6.7%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中基层管理人员中33.6%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5.2%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强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上海电气作为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技术工人的水平和质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过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要达到8%,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80%左右,并涌现一批中青年领军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工人队伍相间梯次发展。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水平。

要加强劳务工的建设。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工作等级已经成为劳务工的迫切需求。上海电气集团职工队伍结构老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劳务工的加入使得职工队伍老化的状况大大改善。目前集团一线劳务工10175人,占一线职工的35.7%,占劳务工总数的75.48%。如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和冷作两个主要工种中。劳务工已占在职工人数的30%,10年内30%的在职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职技术工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劳务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比较粗浅。76.9%的劳务工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目前有39.4%劳务工参加过技术培训,55.9%的劳务工没有参加培训。要立足上海、延伸国内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对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计划工作,通过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择优选拔,建立分层、分类实施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通过建立能级体系,制订相对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培训体系,推进企业各类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2、实施科技专家、项目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的选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旗帜型人才。要实施上海电气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项目科技带头人、上海电气首上海电气席技师的选拔制度。以推进集团科技进步、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加强上海电气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大力提高人才资源对上海电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上海电气人才资源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电气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培训——上岗——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制定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生产人员持证上岗及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师傅带徒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首席岗位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奖惩规定》、《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创新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工人学习培训制度》、《劳务工学习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要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篇(2)

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竞争已经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发展到了价值竞争、品牌竞争,要有品牌、要有价值,就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必须要有自主创新。面对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只有在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上占据优势地位,才能始终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加快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关键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可以说,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的生命。

“十一五”注定是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机遇期,是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植力度一环紧似一环,并且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了国家与民族安全的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一五”规划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总体目标: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提出了技术目标: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020年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其点睛之笔。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十七大报告对自主创新也非常重视,“自主创新”在报告中出现了十次,充分体现了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自主创新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我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提升经济和科技水平,装备制造业也必然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不是开放创新,自主创新不排斥开放与继承,自主创新也不是鼓励一切从头做起,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技术是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改进进而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基本态势可以归结为四类:一是能够进行部分原始创新的航天技术、轨道交通等行业。二是能够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通信设备、发电设备、军用飞机、载重汽车等行业。三是处于引进--消化--吸收过程而没有系统掌握核心技术的轿车、大型乙烯成套设备等行业。四是依赖于国外产品,国内基本没有开发的行业,如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大型科学仪器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等(区贤明,2006)。从整体上来说,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处于技术引进的阶段,不但大量自主创新的阶段还没有到来,而且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有限的,重复引进现象屡见不鲜。另外,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态势中,集成创新也是装备制造业所欠缺的。我们认为,解决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根据其产业特征(产权、技术等)和外部环境(政策),给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引进吸收的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组织政策,构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平台,然后向“自主创新”进行渐进的转变,最终达到独立创新的阶段。

我们的装备制造业,不能始终落在别人后边,吃别人的剩饭,我们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首先,要树立勇于自主创新的信心,以最大的决心培育创新能力。金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实现不了现代化。自主创新不光是口号,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才会有效果。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能依赖国外、不能人云亦云,而应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过去有人以为什么都可以从国外买,这个观念很错误。即便是与国外的合作,也应该坚持“以己为主”,不要受制于人。产品可以模仿,技术也可以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是无法引进的,要靠企业自身的积聚。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装备制造企业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来。

其次,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一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政府财政应从现有技术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贴息、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补助,并视财政增收情况逐年递增,设立装备制造业专项发展资金,专项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的前期费用,包括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建立装备制造业专业园区的前期工作投入;优势拳头产品和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贴息;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金补助;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投入,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的研发;重大技术装备展示和使用首台(套、批)新型装备等专项补助或奖励。二要通过财税优惠政策促使企业自身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加大研发投入是自主创新取得较大突破的关键。三要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在高度货币化的当代社会,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就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银行,应积极开发多种金融产品,签订银企战略合作协议,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四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要发挥风险投资的嫁接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源得到很好的转化并产生经济效益。

第三,制定和完善政府首购和订购国产设备的政策措施。实际上,世界各国政府采购都有明显的“产权保护”特征。美国的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联邦政府非GPA(政府采购协议)必须购买美国产品,其中,包括优先购买具有美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着手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为“国货国用”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管,抓紧研究出台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用户单位和项目业主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和产品规格,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加强政府监管和舆论监督,防止设备招投标中歧视国产设备。对于国内企业、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如果其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的方向,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经有关部门认定,政府应进行首购;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范围;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先予以安排;建立由应用部门、制造部门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

篇(3)

一、引言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著名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其主要思路在于通过对决策单元(DMU)进行线性组合构造有效前沿面,通过解每一个决策单元相应的线性规划来判断该决策单元是否位于有效前沿面来评价其相对有效性。DEA方法自问世以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有不少学者应用此方法对不少领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如马占新,唐焕文利用改进的DEA方法对东北某省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叶世绮,莫剑芳利用DEA方法中的C2R模型对四个经济特区宏观经济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本文采用C2R模型来评价1998年~2007年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产出相对效率。

二、C2R模型基本思想

在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生产过程中,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DMU都有m种输入和s种输出,其中Xj=(x1j,x2j,…,xmj)T,Yj=(y1j,y2j,…,ysj)T,(j=1,2,…,n)为决策单元的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向量。则DEA方法的C2R模型线性规划问题如下:

假设上式线性规划求得的最优解为λ*,S*+,S*+,θ*,则基本结论如下:当θ*=1时,表示与生产可能集中所有投入产出模式相比,DMUj0的投入向量己不可能被等比压缩,也就是说此时加大投入不会再增加产出,显示了该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即DEA有效。当0<θ*<1时,即DEA无效。当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收益不变,表明当年达到最佳产出规模;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效益递增,且λ值越小规模递增趋势越大,表明在这一年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入,能获得更大比例的产出;λ>1时称为当年规模效益递减,且λ值越大规模递减趋势越大,表明在这一年里,即使增加投入,也难以获得更大比例的产出,甚至得不到原有的产出。

三、实证研究

1.工业行业效益评价指标的建立。从技术和经验上,DEA对DMU个数有如下要求,一是参考集中的DMU应该具有“同类型”特征,二是通常认为参考集元素的个数不少于输入输出指标总数的二倍为宜。除此之外,还应该避免输入(输出)集内部指标间的强线性关系,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确定四川省装备制业业效益评价的输入指标为:固定资产投资、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确定输出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和外销产值。由《四川省统计年鉴》整理出10年(1998年~2007年)各指标的数据,因篇幅有限,略去投入产出表。利用EMS软件实现,计算θ、λ和k值,得出DEA结果如表所示:

2.结果分析。(1)由表可知,在1998年~2007这10年中,2004年和2006年、2007年这三个年份的投入产出效率值θ=1,这三个近期年份相对于其他年份来讲,投入产出状态已达到最佳,投入无冗余,其固定资产投资、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投入都已达到最优程度。(2)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其余几个年份均为DEA无效,说明资源间组合未达到最优,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规模递增的单元均为技术无效,说明规模效益递增的取得大多是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对技术依赖不够,投入产出效率不高。这与四川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长期以来,四川的装备制造业过于依赖资源型生产,在技术领先、科技含量高的领域却发展不足,处于“三高一低”的局面。且由于装备制造业占到四川省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0%,其产业内的资源利用率等现状,间接造成四川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3.对非DEA有效的单元的改进。保持现有产出不变,根据公式x=(1-θ*)xn+s-*可计算出各个投入指标可节约量,即现有投入的投入剩余。保持现有投入不变,根据公式y=s+*可计算出各个输出指标可增加量,即现有输出的产出亏空。由此可算得装备制造业的1998年固定资产投资若为306.9727万元、财务费用若为12.9737万元、利息支出若为220.8926万元,可得到其最佳产出组合为工业总产值301.7067万元、外销产值8.1305万元,使该年达到DEA有效,即经营效率最佳,其他年份同样计算。

三、提高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相对效率的建议

综上所述,提高现有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远比增加投入资源更重要、更有效。一是建立技术中心。由国家投资,依托东汽等大型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工程所、东华工程科技公司、四川大学、重庆钢铁设计院等单位,组建国家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使之成为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的龙头。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建议设立国家级的新材料创新基金,省、市两级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对重大科技攻关予以大力扶持。三是加强科技合作。引进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与国内国际的大型制造企业合作,争取摆脱资源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技术含量高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篇(4)

1.2“两业”协同互动融合模式随着世界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企业与生产企业逐渐呈现出边界模糊、相互融合的趋势,“两业”的产品特性、组织特征、产业边界等方面逐渐模糊。“两业”协同互动融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①服务制造化形式。生产业凭借着与制造业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以及制造业的工业化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提高服务活动的交付效率、扩大规模,并呈现出大量的制造业类的要素(如:资本密集、流水线生产、大规模定制生产等)逐渐向制造化方向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在这种发展趋势与市场环境下一批主动性强、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开始占据产业链中较高端的位置。这些生产企业不仅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服务,而且也为其他生产企业提供服务,同时向产业链后向进行延伸,逐渐形成装备造业产业链上一体化趋势较强的生产功能企业,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一体化的服务,发挥生产业的功能优势。②装备制造服务化形式。与此同时,一些实力强劲的装备制造企业在成长中,自身服务能力、服务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进而逐渐转变为提供生产的供应商,而不再是单纯的装备制造企业,并再次模糊了“两业”的界限。这几种装备制造业与生产业的协同互动模式并非是按照产业发展、经济进程阶段等标准进行划分的,而是可能共同处在同一时期的。在一个装备制造业企业中也可能同时包括着剥离独立服务部门、企业服务活动外包等多种“两业”协同互动的市场化模式。同时,各种模式之间也没有优劣之分,每种模式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企业类型。

2装备制造企业与生产企业协同发展路径模式分析

2.1转型模式:加快装备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进程根据上述分析,“两业”之间的界限随着产业发展的进程越来越模糊,呈现出服务业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向。具体来说,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有两种形式:①业务主体转型。实力强劲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供应商转型;②价值链转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抓住升级机遇,逐渐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实现价值链升级。实现方法如下:①政府积极引导实力强劲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进入行业关联度较高的服务行业,向服务化方向转变,加速产业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技术研发、工业设计、品牌打造、营销策划、网络构建等关键的综合供应商。②政府扶持装备制造业企业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挥其自身的品牌、设计、研发、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从单纯装备制造企业向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型。③政府针对装备制造业企业服务化项目建立适当规模的专项引导基金,对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困难给予补助。并对于转型效果显著、具有示范作用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给予公开表彰、奖励、推广。

2.2剥离模式: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逐步进行服务活动剥离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专业化经营的趋势,装备制造业企业剥离服务活动是未来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而漫长的趋势。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专注核心竞争力,逐步剥离非核心业务。实力强劲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进一步凝聚和培育核心业务环节的同时,可将非核心服务活动逐步剥离。对于自身服务能力强的服务部门,可剥离出来成立专业的生产业企业;对于自身并不擅长的服务,可转包给专业的生产企业,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使得装备制造企业更容易集中资源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②政府引导、扶持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服务提供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形成规模效应,更好的为未被剥离服务的装备制造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专业化服务。③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功能,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如明确“主辅分离”后的税负,如果高于分离前的,对于高出部分,政府给予适当的减免、补贴。

2.3升级模式:促进生产企业与时俱进,升级换代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实现生产企业与时俱进的产业升级、完善服务体系,会为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政府引导生产企业实施服务业制造化转换。加速生产企业在运行中更好地融入“制造业元素”,促进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帮助企业进行知识产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的保护,在保持拓展服务活动大规模定制的同时,突出个性化发展。②政府设立适当规模的专项资金,鼓励生产企业进行创新(商业模式、服务界面、服务内容、服务技术等方面)。同时,利用专项资金支持服务业支撑平台建设,对于列入重大项目建设平台的,从专项资金中按比例给予扶植。③建立和完善装备制造业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大力培育与扶植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

2.4外包模式: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外包顺应国际形势,主动抓住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剥离的的机遇,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外包。具体措施如下:①鼓励各类生产企业在产业组成服务联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同承担复杂性高的大型订单。②政府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培育本地区生产企业发展,如当本地装备制造业企业与本地区生产企业合作时可减免一定税额。③打造公平竞争的透明市场环境,落实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颁布的政策,维护经济机构间的信任和政府机构的诚信。

篇(5)

一、机械工业是为能源发展提供装备的重要产业

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我国机械工业总体规模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茅,我国发电设备的产量占全球60%左右,产业结构也有所改善,产品技术逐年提高。世界最大的单机容量泰山核电机组1号机组17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成功研发,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充电桩、高压绝缘套管等一大批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我国在能源装备的其他方面这些年也有了长足进步,许多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已经替代了进口。但是,机械工业也是生产规模大、生产战线长的耗材耗能大户,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还有很多产品能源排放超标、技术改造乏力、工艺水平落后、高效节能等高档产品供给不足。在资源制约、能源安全与环境约束矛盾加剧的形势下,机械工业为能源产业和能源的生产、消费提供高端的产品以及加快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带头节能减排;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为社会提供先进、高效、节能和环保的设备和产品,为各行业和社会做出贡献。“十二五”以来,我们按照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创新驱动、绿色为先的战略推进中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资源循环利用装备、煤炭清洁利用及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并且努力高质量地满足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等行业对高效、节能、低排放产品和装备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节能减排工艺设备,提高设计、制造环节的能源材料利用率等措施,加大推进自身节能减排、绿色制造步伐,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产品升级,努力为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做出贡献。当前,机械工业正在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在加快推进全行业深化改革和提质增效升级。

二、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

各行业都处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期。面对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面对着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强相关产业间的合作协作,拧成一股绳、一股劲,共同破解难题,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振兴步伐,共同行使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履行责任。这次会议就是以能源市场化改革和生产转型发展为主题,邀请各界精英共同探讨今后能源装备发展如何适应国家能源市场生产、消费方面的需求,从而实能源装备的高端制造化。我们也将广泛听取来自各界人士的真知灼见,以全力推进机械行业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以实际行动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王瑞祥 单位: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篇(6)

二、完善合同管理建章建制工作

合同管理工作涉及部门繁杂,环节颇多,为了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规范环节推进,应通过制定明确专项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于岗位、职责、等重要核心内容进行明确。

(一)设立专业合同综合管理岗位

设立合同综合管理岗位,具体负责合同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和组织实施;负责对所属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参与重大项目的法律论证、谈判、合同文本起草;负责合同审查审批流程的管理、设定;负责对机关部门承办的合同进行综合审查和管理;负责对所属单位上报的合同进行综合审查;负责合同履行综合管理;负责合同信息统计分析与应用;负责合同系统的应用管理和运行维护;负责合同专用章的设计、审批和备案管理;负责合同示范文本的制定与使用管理;负责合同签约授权管理;其它属于合同管理的事项。

(二)明确合同承办人员职责

合同承办部门是指负责合同事项启动和推进合同签订的主责部门。其应负责按相关规定以招投标、谈判的方式选择合同相对人,并组织合同谈判和起草工作。因此合同承办部门应当合同签订的前期工作进行充分的准备。

(三)设定合同执行专人专责制度

执行合同的部门或单位是合同履行的责任主体。合同执行单位包括负责合同履行的合同承办部门、合同签订后实际承接合同履行工作的其他部门或单位。合同执行单位全面负责合同履行工作,其主要职责为:按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催促合同相对人按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接受或出具合同履行相关资料;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合同履行验收;实时跟踪合同履行情况,及时向合同综合管理部门报告合同履行异常情况,收集相关证据,按规定程序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提出合同变更、结算、解除申请;建立合同履行台帐及档案。合同执行单位应对每份合同指定履行负责人,负责具体合同的履行工作,确定其权限,需要其签署合同履行相关文件的,应在合同中予以明确。

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00-02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一些学者借鉴西方和前苏联的计算方法,探索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计算模型,即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以索洛公式作为具体计算公式进行测算??。本论文即以此测算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广义的科技投入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对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而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益进行了简要的定量分析。

一、模型简介

索洛增长方程(即索洛―米德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出发来建立经济增长与各综合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模型中,资金投入量、劳动投入量和科学技术进步被看作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本论文所作的科学技术进步对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贡献分析,是指在影响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诸因素中,在剔除由于增加资金投入、劳动投入因素的贡献之外,其余因素部分(即广义的科技投入所带来的广义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包括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规模效益递增等因素)对其增长的贡献??。

二、广义科技进步、资本、劳动投入对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贡献的测算

1.指标的选取、测算口径及时段。遵循客观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参照相关文献资料,根据辽宁省的实际情况,测算指标最终确定为采用装备制造业产值(当年价)指标作为总产出Y,采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作为劳动投入L,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产年平均余额两项指标之和作为资本投入K,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各年度的《辽宁统计年鉴》??。测算口径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装备制造业企业(即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测算时段为2001―2006年,原始数据详见表1。

2.测算过程。依据C-D生产函数所建立的模型Y=AKαLβ,两边取对数得出公式①:

Ln(Y)=ln(A)+αln(K)+βln(L)①

对表1中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计算的数据详见表2。

本论文拟试用表2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α与β参数估计,由于时间序列年份数据样本点少,所以采用可收集到的辽宁省9个重要地级城市1999―2006年截面数据??的平均值进行相关参数估计测算。数据详见表3。

表3将辽宁省9个地市9年平均的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现价)记为Y,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劳动力投入(装备制造业职工人数)9年平均值记为L,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总资产投入(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9年平均值记为K。

3.模型估计及参数检验。利用Eviews软件对表3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公式①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未通过t检验。

根据研究对象性质判断可能ln(K)和ln(L)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经用Eviews软件计算??得知ln(K)和ln(L)相关系数为0.976265,可以认定ln(K)和ln(L)之间存在严重共线性,也就是说当资金投入量发生变化时,劳动的投入量也在发生变化,两者不可能绝对分开,这可能就是未能通过t检验的原因之一。要消除ln(K)和ln(L)之间的共线性,最好的办法是采用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资本,但前提条件是规模报酬不变,也就是α+β=1。

在α+β=1的条件下,Y=AKαLβ可化为Y/L=A(K/L)α。两边取对数得:

Ln(Y/L)=ln(A)+αln(K/L)②

经用Eviews软件的Wald检验得知:若α+β=1时,显著地通过检验。所以可以认为在α+β=1的约束条件下,受约束回归公式②所代表的模型与公式①所代表的模型具有相同的解释力??。

4.重新测算并估计。利用Eviews软件对表3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公式②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Ln(Y/L)=-1.148434+1.307242ln(K/L)③

经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为0.097时,ln(A)可通过t检验。因此,本论文将公式③作为回归公式。由此得到α=1.307242,β=1-α=-0.307274。

三、广义科技进步、资本、劳动投入对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贡献的测算结果

运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模型y=r+αk+β,根据最小二乘法估计出的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平均资本弹性系数α=1.307242、平均劳动弹性系数β=1-α=-0.307274的参数值,对2001―2006年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测算,相应计算出6年间平均的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科学技术进步增长率、资金贡献率、劳动贡献率、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以及分年度技术进步增长率、资金贡献率、劳动贡献率、技术进步贡献率等相关数据,详见表4、表5。

其中:借助Ea/(Ek+El)可以把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三种类型:

集约增长型:Ea/(Ek+El)>1

粗放增长型:Ea/(Ek+El)

中性增长型:Ea/(Ek+El)=1

本论文以增长方式转变程度来说明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广义科技投入产出效益水平。

四、对测算结果的分析

1.总体来看,2001―2006年期间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总体上呈现粗放式的特征,其Ea/(Ek+El)等于0.425143

2.从要素投入指标看,资金贡献率各年份高低起伏不定,阶段上来看由2001―2002年间的100%下降到2003―2006年间的66.17%;6年间资金的平均贡献率为71.61%,远高于劳动力贡献率,也高于广义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的29.83%,说明资金是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的第一推动力,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2001―2006年期间的高速增长主要靠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来拉动。

劳动力贡献率呈递减趋势,由2001年的43.6%下降到2004年的-15.46%,2005―2006年各年及2001―2006年平均的贡献率也呈现负值,排位居于最后。这显然表明了装备制造业非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点,同时,也表明没有发挥出本省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下一步在如何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作用方面需要下大工夫。

广义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1―2002年间的-27.82%上升到2003―2006年40.7%的水平,6年间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9.83%,说明“十五”后半期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的效益上升了,粗放的增长方式有所降低。

3.从广义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指标还可以看出,“十五”期间经济增长的质量以2003年为分界线发生了转折。2003年之前,贡献率呈上升之势,而从2004年起却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态势,说明在2003年之后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长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

4.综合前面指标显示的结果,劳动力投入的效率低且贡献率也低,资金的贡献率最高,而整个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总体呈现粗放式特征,这说明资本在作为第一推动力的同时,其投资的效率是令人堪忧的。也可以说,装备制造业增长粗放性的根源在于资本投入的粗放、效益的低下,而劳动投入不足则与辽宁省的资源禀赋是不相称的。

因此,下一步要推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就在于继续保持高的科技要素投入的同时,还要着力提高资本投入的效益,并大力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加强职业教育及与之配套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注释:

四川省科技进步的贡献分析.四川党政内网.2004-02-20

山东制造业投入产出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山东制造业投入产出问题与对策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01-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8

沈阳、大连、辽阳、朝阳、阜新、铁岭、鞍山、丹东、盘锦市统计局.各市统计年鉴(2000-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8

王荣,杨晓明.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07(2)

篇(8)

一、引言

曾指出,东北地区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要推动辽宁经济发展大力向前,科技创新是必然选择,然而改变不等于,装备制造业是我省的传统鳌头产业,更是国家的命脉产业。要使推动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科技创新是重中之重。对此,本文从多面分析做出对科技创新大趋势下经济结构整合升级的探究。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根底健全,以政府的振兴政策为撑持,可以再次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辽宁各类装备制造行业中,通用设施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最强。2007年,辽宁通用设施制造业的资金利润率仅为6个百分点,约相当于全国平均利润率的1/2。辽宁专用设施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有了初步的提升,与首位的差距在逐步减少,其差值由0.52下降到0.46。然而,辽宁专用设备制造业的效益竞争力出现了小幅下降,这主要体现在行业资金利润率较低上,其效益竞争力由2003年的第12位下降到第19位。但是,该产业的效益竞争力排名大幅下降,由第4位下降到第19位;同时,资金利润率呈现急剧下滑现象,由第9位下降到第23位。在全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背景下,辽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规模竞争力相对削弱,在效益竞争力方面也没有一定的优势。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产业规模显著增长,具体表现在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和职工人数等总量指标方面。

第二,产出或收益水平显著增长,投入产出效率有所提高,具体表现在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等收益指标方面,总资产贡献率有所增长。

三、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型体系的构建

在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型体系中,原有的构成元素都有所变更,其调整内容有科技发展的变革、科创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科创环境的改善。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制造技术创新、设计技术创新、产品技术创新。制造技术创新,即采用最为先进的生产方法,可概括为用于生产制造的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生产组织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形成制造精密并且生产高效的技术平台。产品技术创新,即生产更高效的装备制造设备,更大功率的执行车间,更为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设计技术创新,即建立以多系统为基础的三维设计平台,多学科发展相互协同的平台,进而构建先进化、科技化、学科共通化三位一体的设计技术平台。

结构导向型区域创新体系的特点:

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以行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为前提,以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为背景,具有鲜明的辽宁地域特征。

第一,以经济结构调整需求为指引方向。经济结构状况是决定辽宁省整个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变动将直接影响到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按照经济客观发展趋势,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时,要努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第二,以经济结构优化发展为发展核心。建设创新体系是对其作用及发展目标进行持续改善的行为,对创新体系实施模式和政策的确立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在不同发展时期经济结构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每个时期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产业支柱。

四、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重点任务

改革中的重点任务:

第一,绿色技术创新。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包含两方面内容: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涉及政策设计和实施、法律制定和保障、企业研发和生产、文化形成和塑造、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等。笔者认为,辽宁省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缓慢,其原因之一是它还停留在“资源投入一产品生存一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中。因此,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科技含量,引入清洁生产技术,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应实现生产全过程污染的最优控制,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模式。

第二,加大对后续教育产业的发展。在针对面向制造业的教育产业发展议题上,之前国内主流专家已定性的观点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推动企业基层细胞技术化;二是加大科研院所及顶尖高校科研的科研经费,在装备制造业的高精尖发展导向上做技术攻关。其中鉴于针对高校的发展国内已有大量专家学者做出详细概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而对于职业教育,国内主流观点尚无明调定论,且常常为公众所忽视,我组主要针对第一点展开合理性考量。

第三,发挥民族科技成果的最大化贡献,减少不必要的非自主科技成分。作为东北重工业发展基地,装备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柱绝不能依靠进口技术。一方面我们要自主研发新技术,另一方面要将已落后的旧科技淘汰掉,逐步减少国外技术的成分,打造属于辽宁人自己的民族科学技术。

第四,主线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副线注重发展电子信息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保证龙头产业生产力的稳步增长,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的动态,紧跟市场趋势的步伐,与全国保持高度一致,让此类高新技术产业都能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第五,逐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供应链体系。降低门槛与要求并加大资金投入量,使更多有科技需要研发创新但无资金扶持的中小型企业得到发展机会。所谓形成资金链,就是让一部分实力雄厚的制造公司χ行椭圃旃司进行技术、资金上的扶持,中型制造公司对小型制造公司进行扶持,一切行动必须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据。

(作者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

[作者简介:郝伟琪(1996―),女,河北衡水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王文杰(1996―),男,福建南平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刘清(1996―),女,新疆和田人,本科,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公共管理学。]

参考文献

[1] 陈世海.基于科技创新的辽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2] 戢梦雪.印度FDI技术外溢效应实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3] 梁启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

[4] 李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13.

篇(9)

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中地位显著的重要产业部门,是指为国民 经济 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因其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成套性强、产业关联效应显著等特点已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水平、创新能力、 工业 实力的综合反映,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他产业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在当前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中,一方面,发达国家因 成本 上涨和对资源的珍惜以及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将国内的传统制造产业向外转移,对装备制造业则是将生产环节外包;另一方面,发展

三、四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原 材料 主要依赖进口。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研发的投入都显不足,这直接导致了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优势产品的开发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和产品较少,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在一些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如大型铸锻件)方面也主要还需要依赖进口。

(二)产业组织水平不高,产业集聚效应虽然初显但集群化发展的程度还较低。虽然在德阳、自贡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度较高,外协配套企业也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但从产业链的发展要求看,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的产业链急需向纵深方向延伸,而目前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作程度不高,合作关系不紧密,配套企业的配套能力不强,配套企业对研发的投入很低,更多的是从事简单重复的一般加工配套,专业化技术水平较低。

(三)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在国际上有综合竞争力的重装巨型航母集团。目前,四川装备制造业尚未形成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核心企业。在重装产业资源上还未实现充分有效的产业整合,资源配置的 市场 化程度不够,重装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成套性能力不强,一般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和成套设备制造能力不足,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弱,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四)大件 运输 难、土地及能源供应紧张,重装企业发展的外部 环境 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能源和用地供应紧张,影响企业的发展;二是大件运输能力相对滞后,目前的大件运输通道通行能力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大件运输的需求,特别是岷江航道在枯水期,因水位不够,使运输大件受限,这已成为制约四川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极有可能导致四川省重装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五)重装产业人才状况不适应重装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一方面,随着重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重装人才,尤其是技术核心骨干人才、高层复合 管理 人才等关键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受地处西部内陆的区位劣势,重装人才出现了引进困难且易流失的不利局面。如何围绕重装人才需求,制定出符合本省实际的产业人才政策,从体制和机制上彻底解决重装人才引进困难,保证人才不易流失,是目前一个亟待研究和需要彻底解决的问题。

四、加快发展四川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投入和引导,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大力提高重装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一是加大政府对科研的投入,充分发挥重装创新研制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带动企业加大对研发创新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合作,积极推进企业的国际国内技术合作与交流,集中研制一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为产业化和技术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尽快提升我省重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集中资源支持装备制造业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以及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全面落实国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配套政策。

(二)改革和完善产品链的组织结构,提升重装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水平。一是实现纵向联合,延长产品链。以龙头企业牵头,向下游扩散产品。研究外协加工扩散的问题,按专业化协作思路组织生产;二是推动横向联合,实现哑铃式发展。核心企业掌握关键技术、关键市场两头,中间加工能力尽可能扩散、延伸到横向专业化加工企业,包括有条件地向协作企业整体转让部分技术,在核心企业和外协加工企业之间建立互惠的、稳定的外协配套关系。

篇(10)

本论文为2013年常州市自然科学软课题《常州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升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SWOT分析的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8月5日

一、常州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市五大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之一,也是常州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积累了较多的工业资产、较高科技含量的研发能力、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平均每年递增29%,2010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2,389.7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总量的32%,实现利税21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的35.7%,利润148.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的36.7%。分别比2007年增长109.7%、108.8%、123.3%和114.7%,在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中所占比重分别达50.5%、50.4%、52.1%和51.2%。装备制造业初步形成了输变电设备、现代农业装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特色。

二、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SWOT分析

(一)常州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S)

1、区位优势明显。常州地处苏南地区,位于沪宁连线中部,同时受到上海、南京两大都市圈的经济辐射,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优势明显;便于与南京、上海的经济联系,接受其装备制造业技术扩散。同时,常州相对于无锡、苏州来说具有更加临近省会南京的优势,对常州制造业的发展也十分有利。

2、产业基础良好。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总量占工业经济总量超过40%。装备制造业企业数量众多,产品种类全,基础好,配套能力较强,发展潜力大。

3、优势产业鲜明。常州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除了在全国具备极强竞争力的变压器制造业、工程机械行业外,在轨道交通、风力发电设备、农业装备、基础装备等行业同样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4、创新氛围良好。常州市政府非常重视企业创新,在企业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常州科教城为载体,促进企业创新工作,大力推广产学研对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了鲜明的常州特色。

此外,常州装备制造业还具有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较高、产业布局和开发区建设较为合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等优势。

(二)常州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劣势(W)

1、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常州企业整体规模偏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装备制造业,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的规模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全市装备制造业销售超百亿企业只有2家,中小企业居多。装备制造业有着明显的链状经济特征,一批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可以极大地带动地方产业链做长做强。在2009年江苏省百强企业排名中,常州仅有5家企业入围,而且入围企业中,装备制造业企业只有常林工程机械集团,而常州的左邻右舍:南京、苏州、无锡三市入围的企业分别是35家、20家、20家。

2、缺少大型项目带动。就产业自身的特点来说,装备制造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先进的现代装备需要精良的制造业装备保证,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常州在装备制造业投入上具有影响力的大项目较少,高端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的比例还相对不足。尽管常州在装备制造业有效投入方面倾注了巨大的精力,但在很多领域尚需改进。

3、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常州企业在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关键技术领域相对欠缺,急需突破。其中,工程机械行业最为明显,作为全国工程机械主要的集聚区常州在液压系统、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的配套上存在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工程机械向行业纵深发展。

4、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政府营造创新氛围的同时,在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中,除企业技术中心外,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还是比较欠缺,与整个装备制造业在常州经济的比重不相适应。产业核心技术依靠国外的多,所需要的先进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此外,常州装备制造业还有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不足;部分产品区域结构趋同,优势特色不明显;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组织结构散乱,专业化协作水平低等问题。

(三)常州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机会(O)

1、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机遇。我国经济的长期较快发展为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机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也为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面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结构调整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旋律,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大力发展制造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常州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常州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保障。

(四)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外部威胁(T)。随着“调结构、促转型”向纵深推进,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势必成为各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经济的重点,国内在装备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不在少数,而且比常州具备更加优越的条件和资源的城市也不在少数。各地的招商引资也是各出奇招,对类似装备制造业这样的优势产业项目的争夺趋于白热化,这些也构成了常州发展装备制造业最大的外部威胁。(表1)

三、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

在常州装备制造业发展SWOT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常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劣势与威胁,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一)加强政策扶持和聚焦

1、加速落实产业政策。在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贯彻落实国家及江苏省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步伐,加强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工作的领导与统筹协调工作,建立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工作制度与机制,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增强财税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省里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企业申报国家及省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装备制造业发展等各项专项资金。指导企业用好《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及其实施细则和“一核八园”扶持政策。

3、拓宽融资渠道。对装备制造业多形式、多渠道的增加资金投入。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筹集发展资金。要将装备制造业符合条件的好项目推向市场,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市场化融资的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

(二)引进央企及外资大项目。结合央企新的产业布局,花大力气做好与央企的对接,同时做好常州的产业推介与宣传,力争引进具有更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央企装备制造业大项目。强化国际资本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大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大项目与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本土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市场资源、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与外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三)加快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建设。培育壮大输变电、冶金机械、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集聚整合各类资源,做强做优产业集群。按照产业集群的要求,加快产业链的招商引资工作,建设一批空间集聚度高、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特色产业园区。依托骨干企业,按照“专、精、特、优”的要求,建成若干个产业链完整、各具特色的重点工业园区。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政府和政策性银行要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活动,特别是重大装备的研制、引进高技术装备的消化吸收提供政策性融资支持。

2、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重点骨干企业和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每年优选若干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研发工作,建立研发中心,引导重点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创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3、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际合作、联合制造、并购国内外先进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增加创新研发投入。

(五)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点路径。围绕形成产业集聚优势,组建产业联盟,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按照以项目为载体、以资产为纽带,以企业战略联盟等不同形式,积极探索组建产业集团,探索输变电、农业机械、轨道交通、冶金基础装备等企业的整合途径,发挥龙头带动、品牌效应、科技创新、参与市场竞争等优势,建立产业战略联盟。

(六)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对已进入上市流程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做好推进服务工作,对有上市意向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帮助制订发展方案,对高成长性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帮助引进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发挥已上市企业的示范效应,转变企业对上市的认识,利用资本市场迅速把企业做强做大,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树立企业的全新形象。

(七)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培养富有创新能力、掌握现代设计理念的专业人才,是发展装备制造业的保障。紧紧抓住培养(培养技术人才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吸引(引进高素质装备制造人才)、用好(加强员工在职培训和本地化)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装备制造企业中的关键作用。

(八)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体系。建议政府帮助本地的一些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以主要骨干企业为主体的输变电、农业机械、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行业协会,在此基础上,树立各行业协会威望,规范运作,明确职责,发挥其数据统计、技术咨询、信息收集、调查研究、项目评估、检查监督和成果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起面向社会、服务行业、协助政府的支撑服务体系,为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筹资融资、人才培训等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 gis技术论文 下一篇: 毕设开题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