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30 08:14:0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师课改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面对课改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已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时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职工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种种新问题材的挑战。
二、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由权威者向参与者,激励者转变
要培养学生装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2、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而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研究。语文教师要求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转变提供积极的学习机会。转3、新课程更需要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三、改变原有教学方式,重视综合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改革原有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风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产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评、导或精湛的讲解。
四、改变原有工作方式,在合作中求发展。
地理新课改全新定义了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师生观,地理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程理念的刷新,引发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方向变革。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师成长就必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的评价两方面。本文主要从地理教师教学质量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构建。
一、地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块的新阐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运行前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即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教学过程制定蓝图,规定教学方向和大致进程,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促成教学目标实现的一整套有序的方案。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够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可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对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分两个模块进行:一是教学设计水平的评价,二是教学过程运行的评价,前者是静态的,但规划了动态的教学过程,后者是动态的,是对静态的教学设计的实施。
二、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思想
1.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渗透课程和教学设计理念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要着眼于地理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通过全面细致的指标设计来促进教师对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地理教育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四大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促进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专业知识的深入钻研,完善教学设计要素,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掌握课堂教学技巧,达成课堂教学实效。通过奠定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地位,确实为有效教学提供前提和保障,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指标体现“为学而教”“以学论教”地理新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应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而建立起“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新机制。“为学而教”即评价指标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考虑学生“学”法的认知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强调为学生重组认知结构,搭建认知桥梁;在知识的理解上,关注学生经历与体验,注重创设情境;在知识的应用上,极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或练习的机会;在方法上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的方法;在情感上,采取多种策略让学生好学、乐学、勤学。
“以学论教”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地理教育国际表明:2l世纪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活跃、责任应通过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中行为来显现和培养,生动而富活力的课堂互动景象,正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馈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思维状态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六大“状态”全面捕捉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获得以及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基于“为学而教”“以学论教”体现“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观,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新突破,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着力点。
3.评价指标的陈述应具有诊断性、可操作性传统的评价指标内涵有着外延无限、“空、范、大”等弊端,增加了指标把握难度。我们认为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套可供比照甄别的价值判断标准,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则能事半功倍,达成评价的目的,起到信息反馈,改进教学的作用,否则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使师生产生抵触、厌倦情绪。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课堂中的教学策略、方法、师生互动景象及教学课堂氛围等等内容进行达标衡量的一系列评价标准或评价目标。根据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目标陈述应当可观察、可测量,能使教师根据目标陈述对学生标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与评价。同理,对地理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陈述也应当是具有可测量性的,应当用易诊断、可操作性的语言加以陈述与界定,即指标的陈述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实际观察、测量得出较准确的评价结论,亦即使参评人员一语读之可诊断,一笔评之可操作,如“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激思性”。对于部分评价指标还可以“条件+目的”的结构形式作细致化的陈述,加强指标的易诊断性、易操作性(如例1、例2)。
其中“条件”是教师从学出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目的”则是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或行为所发生的变化。
三、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教学设计水平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完整的教学设计要素由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内容组成(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指标在后面单独构建)。其中背景分析常常是绝大多数地理教师教学设计中易忽视和缺失的部分;教学目标陈述模糊也是地理教师的共性,其陈述技术应体现现1受学设计理论中的“行为目标法”“内外结合法”“表现性目标”三种价值取向的灵活性;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运用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并基于地理知识属性采用相应的策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形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评价指标设计的重点所在。
2.教学过程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学而教”指标体系构建,从知识传授、理解、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评价设计(见表2);“以学论教”指标从反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六大“状态”进行构建与设计。
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就必须在教学和学习上加强提高。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从容面对这次严峻的考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语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语文教育发展的如何关键在语文教师自我发展得如何。”也就是说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师的职业命运。我觉得,一个有进取心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种基本素质:
一、良好的道德素质
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人曾形象地这样说: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俄国著名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是学生阅读中的第德书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身边的学生。教师是人才的哺育者。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自己会做人、会做事、会合作、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自身榜样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成为学生的楷模,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自由独立的人格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教师出于对领导、权威的信任和崇拜,出于对各种律令的尊重,出于自己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甚或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热情,盲目的服从,思想独立与自由的空间在教参、权威、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面愈来愈小。这主要表现在:按照教参的要求在教学目标上搞“一刀切”,试图用一个模子要求,把学生造成统一标准;遵照考纲要求,在教学任务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教,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任务的核心是“唯书”“唯知”,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雪化了只能是水”,不可能是春天;承袭老的教学传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注入式教学独占课堂,单纯向学生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支粉笔,从黑板的左上角一直写到右上角;盲从新的教改模式,无论什么课型都利用多媒体去循循善诱,填唯一答案;强调学生行为互动,不管其是否心动、脑动……..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行为,培养的结果必定是:学生的主体人格被异化,个性发展被扭曲,主动精神被扼杀,创造精神被淹没……..这样的人才如何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何能承担起迅速并持续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不难发现:新课程设计的理念“促使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计的原则“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为有“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原则注意“主体多元化”。可见新课标强调: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要真正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必需要具备自由独立的人格。
三、深厚的文化素养
中学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这对教师的学科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落实中学语文新大纲的要求,教好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的修养,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打好古诗文的基础。此次中学新大纲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大纲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高中语文新大纲要求高中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初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语文中“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课文中现代作品、古代作品和外国作品的“比例一般可为5:4:1”。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新大纲对古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师,70%是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相比,古文功底较弱恐怕是多数人的通病。这将成为我们用好中学语文新大纲新教材的绊脚石。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自觉主动补好古文这一课。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初中语文新大纲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则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又规定“在全部(高中)课文里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高中语文新教材的第三、四册,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强调文学教学,是新大纲新教材的又一重大变化。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要具有文章鉴赏能力。
做学生听说读写楷模。我们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读、写、听、说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必须能作文、多作文、作好文。高中新教材选取文学作品时,选入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华兹华斯的《孤独的收割人》、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等;选取科技文时,选入了杨振宁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里夫金等的《熵的定律》、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王磊的《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等,另外还有钱中书、余光中、朱光潜、宗百华和余秋雨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教师的阅读面和阅读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
知识面广博、文理兼备。长期以来人们将语文归为文科,因为它是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主要进行现象性思维,故而认为,只要能读、能写便可,对于其它诸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常识,可以不去理会。其实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在语文教材中,除了那些散文性很强的记叙文外,还有一些有关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如果教师不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那么势必会把错误的信息传给学生,这样又何以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况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个性化,有时候他们在某一些方面懂得的比老师还多,不要抱着“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态度去教学,而应抱着“他们懂得的很多”的态度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不会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
总之,现代语文教师应以“博、大、精、深”作为自己素质提高的奋斗目标,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当前,许多在校教学、教研上卓有成就的语文教师被誉为‘杂家’”,也说明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是既专亦博、博学多能的‘通才’。如今,各类全国性的语文课程教学赛课比赛最后一项就是教师才艺展示,如此看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只限于“三笔一话”,还要有自己的情趣爱好,更要才艺兼备。四、高超的教学技能
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让他们因一堂优质课脱颖而出,使他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白遮百丑”。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精巧的语言表达。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普通话要标准、清晰、流利,更重要的是声音还应该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把这种美融入教学的情景中。从声音上发挥语文教师的个性优势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有时是制作精良的录音带无法比拟的。
扎实的写作能力。读、写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最起码的要求,教师的写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的教师讲解作文的写作,在理论上头头是道,但由于自己不会写,所以只能玩“空手道”,对学生的指导只能隔靴搔痒,根本无法具体和深入。同时,由于自己写作能力不够,经验教训无法总结交流,教学工作不能及时反思,阻碍了自己向高深层次的发展。
规范的书写技能。汉字是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从科学方面看,汉字书写本身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内容。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教好写字,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谭惟翰在《中学生语文教材教法》一书中说:“写字是作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书写的基本功。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但必须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懂得书法的规律,写得一手工整、规范的好字,包括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从个人角度看,一手漂亮的字,会使教师魅力无限,激发出学生的亲师之情。
娴熟的电教手段。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花样繁多、功能各异的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等。但由于某些教师课堂使用不当,引起许多人的非议,但这并非科技本身的过错,错还在我们使用者,没有注意使用对象、场合,没有把握好时机,没有娴熟的使用技术。恰当使用电教手段,会使语文课堂色彩纷呈、乐趣无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还应该养成上网的习惯,在网上阅读,获取信息;在网上写作,表达思想、与人沟通。足不出户,我们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我们的内蕴也会借此而丰富起来。
如果说“良好的道德素质”、“自由独立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一位语文教师的“玉”内的话,那么“高超的教学技能”便是语文教师的“金”表,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想只要语文教师把握了以上四点后,在实践教学中施之于行动,融注自己的个性色彩于其中,那么语文课也就会释放出它应有的光芒。末了,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眼望,只源身在最高层”与广大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传统定义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社会高速发展,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道、授业、解惑”只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了。特别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在这场教育的重组活动中,作为最活跃的因素,这场变革中的核心人物———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更是被推到了这场改革的前沿,这几年通过每位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探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转变要求的理念和宗旨已经在具体的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体现和应用。
小学教师角色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主要有如下转变:
一、小学教师逐步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对小学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小学教师不再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给学生以压力和刻板的说教,而是逐步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当然,宽松并非不要课堂秩序,不要学校管理准则和行为规范,在目前新课改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教师仍然要发挥好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随时把握驾驭课堂各个活动的环节,保证课堂的良好秩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二、小学教师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再以传播者讲授者或现成知识的呈现者出现,教师由重“教”的表演向重“学”的指导转变。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有了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创造性的运用,学生也才会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将“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主动寻求发展。学习效果要远远大于消极的外在鞭策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会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三、小学教师逐步成为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成为朋友式的融洽关系,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不要用统一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这样,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师生的良性互动,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形成了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
四、小学教师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小学教师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作为一个教育实践者,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总结实际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具体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不断的践行、探索和完善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基础教育的更好发展,每个小学教师有责任成为一个能根据周边社区的资源等条件,自觉地把教育实践作为观察与思考的对象,并且运用科学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然后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按照客观规律指导教育活动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五、小学教师逐步成为课改中主动的决策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们被赋予了更大的自,而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受到过分的控制和自己的工作被专家所详细框定,这样教师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依据自己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自主地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同学生一起协商他们的学习计划。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各地实行这几年来,小学教师的角色转换已经逐步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迈进,已经逐步成为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主动的决策者,并且在学生中已经得到了良好反映。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学教师在面临角色转变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以发挥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小学教师还要在课程改革和教育实践中,注重自己的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课程改革发挥一个基础教师应有的作用。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
新课改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导航,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的国际化特点,其“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同时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学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知识不再是终极目标,而是过程目标。
2.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新课程还强调基础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加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克服传统教育重智轻德,重知识传输轻人文关怀的弊病。“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已经成为国民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课改加强了对学生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与文化修养,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
4.灵活协调了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学生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把日常社会生活知识引入教学,使课程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世界具有整体性,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体性的,文化的不同构成也是彼此交融的。”而过去的教学却界限分明,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把原本内在统一的各个学科割裂开来,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5.加强了课程的选择性,确立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新课改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贯彻了“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个先前已有的学习经验,而学生这些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的思想。
6.重视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以网络与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社会正在影响着整个世界,它以无法预测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新课改倡导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目前,高中、初中、小学各层次的信息技术教材已有200多个版本。初中和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正式成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二、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
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促进者,指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并提高他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当然,知识传输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之一,这种角色本身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或常规的角色。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输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人生引路。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教师不是要控制学生、强制学生,更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多方面的合作者
教师作为合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从表面上,教师整日和学生在一起,是不可能孤独的。但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中,由于教师在课堂里的位置和身份,使得他们与学生之间有隔膜,产生孤独感。教师之间也相对隔离,这种现象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和获得。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可以摆脱彼此孤立的感觉,而且可以满足新课程所提出的课程综合化的要求。只有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课程的综合和学习方式的综合。
(2)与家长合作。新旧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的差异或缺乏足够的信息造成家长对新课程可能不理解,这时教师应注意与家长密切合作,同时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向他们解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图,以便学生在一个新的氛围中学习时,家长不至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师必须与学生的家长或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和他们共商教育问题。教师需要向他们说明,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大多数家长不具备的资格。它又是一项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事业,家长在其中也应发挥积极作用。
(3)与教育管理者合作。改革的进程在一所学校里也不是整齐划一的。新旧观念、评价标准都会同时存在,必然有一个冲突与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讨论和合作中完成,需要教师有耐力和抗干扰的能力。在新课程实施中学校教育管理者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常会处于两难的境地。但是他们对新课程的执行至关重要,他们应该走在改革的前面,对新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不是武断的下结论,而是要进行协商。为了使管理者支持改革,教师要勇于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计划。
3.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也是相对脱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而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收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了解和掌握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等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及课堂实施中不断完善;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4.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渐渐不再只是社区中的一座“象牙塔”,与社区生活毫无联系,而是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尤其是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社区也向学校开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新课程改革肯定了这种趋势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也应相应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单纯的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
三、新课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全方位重塑自我。仅从师德的角度看,这次改革必将引起教育职业活动中各种利益关系的深刻变化,从而要求教师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上,更新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培养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师德品质。
1.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
传递知识是教师的使命,但不能把教师的使命仅仅定位于此,关键还是教学生。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使教育在学习材料和教育教学方法两个层面首先出现变革。这将使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生活的顾问。作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指标,也是教师的责任。教会学生学习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内在要求。终身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观,提出人的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动态的今天和把握不定的未来。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教师单纯地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是不明智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学校学的知识不大可能让学生受用一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其次,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有关情商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技能:信息处理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与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给学生以价值引导,引导学生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追求。
再次,不仅教会学生学会基本理论,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教师应改变当前教学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帮助学生从其生活的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
2.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接纳自己。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承认并尊重现实,接受和善待现实中的自己,帮助学生体验内心的情感,培养坚强的意志等。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统一性,形成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要做到这些,教师一方面要重视班级交际的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技能,掌握学生内化的规律,重视学生体验的过程。
3.教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准定位
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是非标准,使学生对真、善、美,假、恶、丑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并落实在他们的实际行为之中,成为一种自觉自愿。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学生的心中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也就是把大教育观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让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互相渗透。第三,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来看待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及他人的责任感。
4.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首先,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提供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其次,重视和尊重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会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而这些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往往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而且应该尊重这些经验和见解,这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第三,要使我们的教育为学生的自我表现和自我证明提供机会,并为此去创造条件。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树立一个公正的形象。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力求一视同仁,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公正的代表。
参考文献:
[1]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J].教育研究,1992,(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34.
本文作者:丁峙工作单位:河南省开封市回民中学
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拥有广博的知识。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古人也曾训诫我们:“板凳要坐十年冷,学问不做半点空”。在当今喧嚣、浮躁的社会,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坚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神圣的精神家园。因为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他们行为的示范者,引领者。新课改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而教师就要首先成为终身学习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更直接:“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教师就应当是什么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通过不断学习、充电,提高和完善自己,记住陶行知先生的教诲:“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是落实新课程,实施新课改的需要。同志曾说过:“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这个论断一语破的,十分中肯,而又千真万确。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师必须广泛学习,更新和扩展知识,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适应新课改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王充曾告诫我们“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在新课改下提倡开放式课堂教学,学生思维活跃,激情飞扬,无论教师课前多么完美的预设,在课堂上都有可能面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挑战,学生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不能仅仅靠所谓的“教学机智”来处理,需要教师的真才实学;更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诚实的“不知道”来解决,需要教师的博学多才。要实现课程改革,培养新世纪人才,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12)》,都把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中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其实,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提出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如今,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学者型教师、实践教育家的持续发展的过程。简而言之,是教师从职业型教师、事业型教师到专业化教师的发展过程,是从教书匠、教师到专家的发展变化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近来,笔者代表学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教育考察团,他们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流露出诸多的困惑,如: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应该是什么样的评价?这种评价有什么特征?它应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评价,又应该满足哪些目的条件?究竟应该怎样实施?针对这些困惑,我介绍了我校的探索。现在我对我校的探索进行了理论提升,写成这篇文章,以求教于大家。
一、什么是“教师发展性评价”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取决于课程改革对于教师职业内涵的新定位。当前的课程改革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以人为本”。课程改革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人的生命成长和人的发展服务的。教师行为已不是为学生提供传统的“教育服务”和“教学服务”,而是要满足学生生命成长和人生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生志趣的要求。书本的传授、课堂的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生命成长和人生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更多地去研究学生生命成长和人生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趋势,全心全意地为学生学习成长和人生发展服务,为学生的一生、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负责。
二是与“自主学习”接轨。“自主学习”是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点着眼,教师的职责已不是为学生提供“即时”的、“立竿见影”的服务,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的学习素养、沉潜的学习品质、不懈的学习精神及由此形成的牢固的学习观念、严谨的学习作风、求是的学习态度、高远的学习追求等。这种“接轨”要求传统的“授课班级”成为“学习组织”,传统的“课堂教学”成为“学习服务”,指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发展学习能力”成为教师价值的核心。
课程改革对于教师职业内涵的新定位,决定了“教师发展性评价”就是立足于教师专业生命发展的过程,以师生动态成长和持续发展为参照,以教师的日常学习服务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为途径,以切实提高“学习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师生共同迈向成功和走向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评价。
二、“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特征
“过程”“动态”“持续”是教师职业特性和学生成长规律的体现。学生是动态持续发展的生命体,无论是考试分数,还是学业成绩,都只是学生动态成长、发展历程中必须获得的学业符号,无法体现教师对学生终身影响和终身引领的潜在作用;学生的持续发展和一生的最终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整个学习经历中经由教师的“学习服务”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实践、学会创新、学会发展的“学习”程度,并由此形成的综合素质、精神风貌、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据此,教师发展性评价应着重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以及教师实施“学习服务”的真买、动态、持续的过程中。
“发展”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本质所在。学生是发展的,教师也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片面强调学生学业成绩和学校升学率的量化,而忽视师生生命的成长性、发展性,对师生的伤害和造成的恶果都是无可估量的。学生学业成绩和升学率的高低,除了师生的因素之外,还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因而,教师发展性评价应该透过学业成绩和升学率深入教师学习服务的生命发展的历程,既关注其结果和目标,又关注其过程和发展;既关注其自尊和自信,又关注其效率和质量;既关注其职业道德,又关注其专业发展;既关注其个性特长,又关注其风格魅力;既关注其职业成就,又关注其职业精神;既关注其现实成长,又关注其未来发展;等等。评价要以揭示教师发展变化的多元价值呈现,真正体现发展的教师、教师的发展,让教师在评价中获得成长。
三、“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建构
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内容应依据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课程改革的特点,由以“学习服务”和提高服务质量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为中心进行的常规性评价、常态性评价和常模性评价构成。它不拘于课堂教学和校园,渗透于教师的日常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空间之中,揭示教师发展性的真正内涵:教师的日常表现和日常追求对教师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效果和意义。
常规性评价:主要以教师日常的思想、行为风范的“职业内在动力机制”和“学习服务的思想意识”为参照,是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崇高的师德,产生教育信仰和理想追求,促进专业成长,提高“学习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前提。“职业内在动力机制”方面的主要内容应该涵盖教育信念、教育理想、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教育理论修养、职业人生追求与职业贡献愿望等;“学习服务的思想意识”方面应该把人视为一切发展的基点、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爱护学生的天性和个性、满足学生的愿望和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性的服务等作为主要内容。
常态性评价:主要以教师在“学习服务”过程中的常态观念和行为表现为参照,评价教师在促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思维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品格,实现有效学习和知识、能力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其主要内容应该包含:帮助学生确立有效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展示自我的空间、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和问题意识;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能力转化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专业志向、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判断和高选择能力、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和他人;促使学生更有效和更有质量地学习、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不断实现学习的目标、使全体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等。
常模性评价:主要以教师在平时“常模研究”过程中的教研素养和教研能力表现为参照,这种素养和能力是教师素质潜力和专业发展后劲的基础所在,也是教师准确把握教育发展变化和人的培养规律,提高育人质量和效率的能力源所在。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宽阔的教研视野、敏锐的教研思维、严谨的教研态度、务实的教研能力、求实的教研精神、独到的教研见解和自主发展能力等。
依据上面的评价内容描述,我们可以建立如下“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内容由常规性评价、常态性评价和常模性评价构成,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社区四级评价,学生参与相应的常态性评价,教师全程自我反思、自我监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学习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持续提高,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四、“教师发展性评价”应满足的目的条件
教师发展性评价是生成性评价,其生成条件由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教师生活环境构成,为此教师发展性评价应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是社会的价值取向。任何评价活动都要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的价值取向体现教育的本质特征,教师发展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应满足两方面的要求: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内在价值取向。教师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其认识、对待这种需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就体现了教师内在的价值取向。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外在价值取向。教师服务、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满足未来社会的需要,即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其认识、对待这种需要的视野和情怀,就是外在价值取向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就是肯定了教师的价值认同。
第二是教师的专业追求。从生活的本质来说,教师发展性评价应该直面教师的本真生活,切实反映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需要。没有教师的本真生活,就没有人才的成长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法推进教育的改革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也就失去具体的内容和生成依据。充分反映教师的职业特性和本真生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诉求的评价,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评价的目的。
第三是学校的特色发展。任何一所学校的任何一项评价,都可以说是为了彰显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办学特色。教师发展性评价是为了促进教师更有责任、更有个性、更有效能的工作,确保学生都能充分、全面而有个性、有差异地发展,实现人的现实成长、学校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展的有机统一,以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五、“教师发展性评价”的实施
作为常规、常态、常模状态下的教师发展性评价,其目的不是为了对教师进行鉴别和筛选,而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完善,更好地实施“学习服务”,达成课程目标和教育目标。因而在实施评价时,要注意突出下列几方面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学生是教师实施“学习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其学习生活与教师的服务生活密切相关,教师的生活习性、知识品位、专业志趣、品格涵养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刻、最为长远,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真实存在,体验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尊重、信任和激励,因而他们的评价最能体现教师lT作的过程、效果等方面的意义作用。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评价和监督时,不能以管理手段或管理措施代替评价和监控,而是要多给教师人文关怀和工作激励;不能单纯地采取管理评价和监控评价,或单纯地把评价、监控与教师的奖惩、评优选模挂钩,而要辅以交流、探讨、建议式的对话,或结合教学研讨、经验介绍等活动进行,以达成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互相认同的价值取向。
社区的评价。当教育发展和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整个学校的学习组织和教育资源都向全社会开放时,学校便成为社区教育和社区学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学习服务”也将由对学生的专门服务转变为多元的社会“学习服务”,如校际间、区域间乃至国际间的教育协作,中小学与大学、教育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教育合作所产生的“学习服务”等。面对开放、合作、多元的教育势态,面对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不断发展,教师群体将全方位聚焦在社区的视野之下,不可避免地要接受社区的评价。
一、引言
英语课程标准从英语教学的任务理念、目标、实施策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对英语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现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一线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提升,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成为新课改下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职称论文。
二、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是时代的需求
英语课程标准是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英语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2]新课改的基础是教师,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
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提高自身素质。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深入学习、理解英语课程标准,掌握现代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方法和目的要求,能促使教师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挑战,能促使其唤起提高教学技能、更新教学方法的紧迫感,帮助其产生提高新课改所需的教学技能的动力。
三、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课程的实施有重大影响。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应与新课改同行,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中学英语教师。
1.认清形势,积极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裁命运,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新课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新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教师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发点。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才能转变教法和指导学生掌握好的学法,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培养。同时,英语教师更应该抓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这一契机,适应时展的要求,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顺应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学习各种先进事物,才能使用好新课程。
2.行为上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主动实施新型教学理念。中学英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学术平等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要着力渗透新课标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为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而尽到教育者的职责。
3.外塑形象,内修气质,提高自身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人们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识、思想、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得体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和穿着打扮是教师让学生尊敬的资本。[3]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拓展对新教材理解的视野,研讨各种不同的教学理论,而在不自觉中改变已有的内在认知,完成对自身知识结构的重建。
(1)终身学习,知识更新,提高教学技能。“流水不腐”。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只有教师以身作则,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量。标准流利的口语、活泼大方的仪态、横贯东西的知识面、多才多艺的专业技能,是现代英语教师应该具备的。除了英语教学的理论专著之外,还应关注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教育科研理论,教育科研成果,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操作,课件制作,等等,都是当今教师要学习的内容。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凭借扎实的知识、过硬的专业基本功,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锤炼一套听、说、读、写的技能,准确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原则,并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从容面对教学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习能让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
(2)反思教学,学会合作与借鉴经验。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
因此,持续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反思教学实践,既能于教学实践中思考发现问题,又能想办法加以解决,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反思中不断进步。教师应该每天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分析并做好记录,要善于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闪光之处,更要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实践中的问题为反思的起点,正视自己英语教学的习惯和经验,利用教学过程中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同事之间的相互听课、说课和研讨,评价自己和同事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教育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经常性地检测课堂教学情况。教师通过这样的反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今后教学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才能在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超越教与学的局限,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四、高素质中学英语教师成长的途径
1.加强对中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其结合教学实践并落到实处。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应该是系统的,岗前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时间上除寒暑假之外,也可以是周末或平时的短训班,内容包括新课改,中学英语课程、教材,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现代教育技术等。形式可以是研修、校际区际交流、赛课、学历层次提高等。
要让真正有水平的人帮助中学英语教师提高业务素质。培训者要投身于中学英语教学,通过担任部分的中学英语课程或深入基层课堂调研,结合教学实际,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和理解英语教师的真实问题和需要。培训应重实践、少理论,注重向教师传授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如英语口语训练;要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中学的英语教材,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和必要的英语方面的文体常识;使现有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更好地与教师课程实施相衔接。把新课改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出促进中学英语教师自身及整体发展的作用。
2.建立教学科研队伍,教研合作,以研促教。教研活动是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形式。英语教学研究作为英语教学发展的基础,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时,应具备相应的理论进行教育研究,教学课改,解决实际教学难题,提高科研能力,促使教学质量提高。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5]但是,反思常常需要教师合作,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共享教研成果,从而推动教研教改高效、胜利进行。针对中学英语教学实际问题而有所选择地进行研究,形成以教导处牵头、以英语学科组长和备课小组长为基础的教学科研队伍,在教研中相互学习,提升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将研究中所领悟到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推进英语新课改。
3.发挥骨干教师“老带新”的作用,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校政策上要让教学能力高、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在教学上一对一地交流和总结,结成“以老带新,手拉手帮扶对子”,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指导老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新教师跟踪学习辅导教师的课,辅导老师跟踪听评、指导新教师的课;新教师尽快熟悉教材教法,学会先进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构建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
“老带新”活动并不全是师父带徒弟,更多的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新老教师互相启发、补充,实现思维的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获得与提高。大多数年轻教师在骨干教师的言传身教之下,能较快地成长为业务骨干,并能独立承担教学任务。这样的梯队结构既能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
4.多方扶持中学英语教学,经济、政策上留住人才,创设良好教学环境。教育主管部门要抓住当前国家实施基础教育绩效改革的契机,严把进人关,精选英语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补充教师队伍;发动和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尤其是村镇任教,给予一定经济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激励。这需要国家各级财政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改变其落后现状,改善中学英语教学环境,为师生创造一定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接受良好的、现代化的英语教育。
5.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改变过去把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并且将其与教师的奖惩挂钩的做法。传统的评价体系是单纯地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素质和能力,相应地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判教师的教学效果。需要切实改变这种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实施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鼓励、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以教师的工作业绩为依据的评价指标,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不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注重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过程进行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和教学热情,谋求教师的发展,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6.实施“走教”制,促进区内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鼓励城里的一些名师到基层尤其是村镇农村中学传经送宝,给基层学校英语教师上一些与新课改相关的实用的示范课。学区内建设“一对一兼职交流制”,将骨干教师纳入平台管理,安排到结对学校兼职交流,每学期至少上公开课一次、评课一次、集体备课一次等,结对学校互派优秀老师到对方学校任教一定时间。“走教制”不仅仅让教师在流动中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相对均衡,更是通过听课、评议、交流等形式,在讲课、讲学、研讨等“走动”交流中提升了教师的素质。“走教制”极大地促进了区内校际间的交流,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从而指导、带动更多中学英语教师成长,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要给予走教、送教的教师在考核、评优、职称等方面优先考虑。
7.调整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师范生综合语言技能。英语新课程基础教育阶段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要更好地全面了解新课改的动向和要求,相应地对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增加教学实践课时,促使师范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掌握师范技能技巧。如果教师缺乏这些技能,就不可能将知识成功地整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这就要求师范教育的课程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未来的教师对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都具有充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体会。
五、结语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6]新课改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契机,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各个学校及教育部门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努力为广大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师教学管理的艺术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确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如期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赵生飞,耿峰.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毕业生如何从事教学与科研[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关键词
新课改策略转变
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新一轮的课改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明白课程改革中发生了哪些变革,对教师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然后我们才能从自身去做一些改变来顺应新课改的发展,使自己在新课改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
1、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理念
今天我们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学校教育不能使人人成功、成才,但要使人人成人,这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
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摒弃传统教育中残留的如“头悬梁,锥刺股”的陈旧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学习方法,以“学法定教法,教法促学法”,将全局指导与局部指导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法、反思学习法、联想学习法、条件反射学习法、快捷学习法、网络学习法、发现式学习法等。
2、海纳百川的开放理念
没有开放的意识,就没有融入世界潮流的可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必然是丧权辱国,国家改革如此,教育改革亦如此。教育的开放就是学校教育应面向社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来源是实际生活中,教育结果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这样的双向流动,才能形成资源共用,智慧共享,教育与经济共发展。
3、新型的服务理念
教育也是服务,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从学校到老师,从老师再到学生,每一级都是服务。教育的服务又不同于商场、医院等行业的服务,教育的服务有更多的技巧,有更深刻的内涵,教育服务的核心是“爱”,一切都基于“爱”,又由“爱”升华。
4、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
在教育教学中,除了正常的教学,还需要管理。传统的管理犹如“官本位”,“谁大谁说了算”,学校如此,班级也如此。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是班级中的一位特殊成员,教师与一个班级共命运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牢固树立民主合作的管理理念,师生要学会合作。
5、科研兴教的发展理念
教师要发展,只有向“科研”要力量,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听课是学习,交流是学习,参加科研更是学习的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业务,提升价值品位,在教育的高速路上勇往直前。
二、确立全新的教育观
1、确立新的课程观
课程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即课程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要向跨学科的综合化方向发展。课程作为一种资源,也不再是传统的、简单的文本教材,它包括教科书、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2、确立新的学生观
传统教育中,学生往往被视为受教育的对象,忽视其身心的整体性。新课改要求学生应视为完整的人,是自然存在的,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他必须要学会与人相处的素质技能;学生更是精神的存在,他有鲜活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3、确立新的知识观
新课改将“填鸭式”教学转变为“知识建构式”教学。教学应以学生的知识建构、学习策略的运用为目的,而不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因此,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4、确立新的学习观
学习不再单纯被视为刺激——反映的联结或思维的加工,而是一种个体根据自身已知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外部事物和现象建构解释的过程。儿童的心理并不是对外界客观现实的被动反映,而是在建构中形成的。任何结构都不能和建构相分离。同化和顺应实现人的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机制。
三、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
1、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为本”
新课改致力于学生的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此教师要发挥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由“经师”转变为“人师”,由“教书”转变为“教书铸魂并重”,通过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知识、技能的讲解过程中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育人的功效。
2、从“师本”转向“生本”
新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和学习的收获才是判定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为此,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由“传声筒”转变为“对话者”,由知识权威转变为平等的首席。
3、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新课改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提示知识生成的过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4、从“统一规格”转向“个性化教学”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最大化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大陆流行歌曲发展的第二个,同时也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中国大众面对现代化进程时的价值失落和生活选择。以1997年为分期,大陆流行歌曲发展与香港汇合,并且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流行音乐加快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并逐渐抛弃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传统而向国际强势流行文化趋进,呈现出纷繁芜杂的发展局面。
在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初期的爱情歌曲创作中,都有很明显的模仿港台歌曲的痕迹,并在表达个人情感体验时由于政治惯性而习惯以“大我”立场来表现,90年代后歌曲创作逐渐注重私人性、内向性体验,而到90年代后期,歌曲创作完全个人化,个体瞬间情感体验、生命感悟成为主要表达内容,这也反映出青年大众逐渐斩断历史退回关注个体内心的历程,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人性的全面观照。此期爱情歌曲在传达人类情感体验上可谓丰富至极,在深度上和艺术性上也显露出大陆流行歌曲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到1993年,引进版已经全面化,大陆流行音乐市场全面开放。伴随着这一进程,流行歌曲的审美情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表现热恋状态的温馨情歌中,羽泉一曲《最美》将青年人陷入恋爱中的美妙心境表达得细致入微:“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你的坏,你的好,你发脾气时撅起的嘴。”其甜蜜之情自然引发了热恋中男女的共鸣以及人们对甜美爱情由衷的向往。孙楠的《不见不散》、水木年华的《爱上你我很快乐》、杨坤的《无所谓》等歌曲都因其在表达爱情的瞬间甜蜜情绪、痛苦执著或蕴含现代人生存体验的诗意表达而得以成为当代大众尤其是青年的心声传达。另一方面,在表达失恋的歌曲中,孙悦的《哭泣的百合花》则以其新颖的意象、凄美的意境和如泣如诉的演唱而打动大众孤寂的内心。还有歌曲《同桌的你》、《吻别》等,都包含着深深的哀怨惆怅,悲悯伤怀的情感。
但从整体上说,20世纪90年代的爱情歌曲,尤其是90年代后期的爱情歌曲还是流露出深深的焦虑情绪。这里既有世纪末的因素,更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时整个社会焦虑情绪在通俗爱情歌曲上的一种映照。这种焦虑是“大我”解体后“小我”独自面对和承担社会变化的一种必然情绪。诚如当时的一句流行话语:“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引发的迷惘和焦虑导致了90年代的爱情通俗歌曲缺少80年代邓丽君等歌曲中的那种对爱的舒缓柔情式的古典吟唱,而代之以都市文化式的焦躁、彷徨和歇斯底里。所以说90年代的爱情流行歌曲具有一种青春期的成熟,但这种成熟中也带有青春期特有的焦虑和迷茫。
三、爱情的多元化与个性化
进入新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生活日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流行文化亦呈现出多元化之势,特别是反映在爱情流行歌曲上。新千年后,自由、个性成为最能表达新一代青年的词汇,人们的爱情观也各不相同,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新千年反映爱情的歌曲种类繁多,但总的来说开始淡化旋律、强化节奏,电子曲风、说唱曲风成为时代的亮点。在此过程中,港台和内地都涌现出一批新生代歌手,如:潘玮柏、周杰伦、蔡依林、花儿乐队等。
这些新世纪成名的歌手在爱情叙事上有了明显的个人印记,比如潘玮柏的。一般来说,爱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曲中呈现出的是或浪漫、或哀怨、或渴望的面貌,但像这首歌曲中这种嘻哈的风格是以前爱情歌曲中所没有的。上述歌手大部分是80后出生的,他们没有崔健那代人的信仰和灵魂撕裂的痛苦,因此更少一种限制和约束。在他们的文化字眼中,后现代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后现代从本质上是一种解构经典和传统的文化思潮,它契合了年轻人天然的个性,并且也与新世纪城市化浪潮息息相关。从受众层面来说,这些歌手的许多粉丝和拥趸恰恰就是被传媒和坊间命名的“80后一代”。因此,时代环境、歌手本身和受众三个层面在爱情流行歌曲的审美和需求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当然,新世纪是个多元的时代,并不是说上述的嘻哈风格一统江山。在这个时代里,只要是有个性的都能被人接受并广泛传诵。如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从古至今,人类一直追求爱情的忠诚与执著,它是时代的主流话语,但类似“死了都要爱”的直白流行语言,非时代潮流之人是绝对难以言表的。又如蔡依林、陶喆的《今天我要嫁给你》,婚约本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主流话语中应该很严肃、庄重,但在流行歌曲中却表现得这么轻松、潇洒。这种多元化和个性化还表现在对美的追求上。爱情非常伟大、高尚,但它毕竟受现实生活条件的制约,如经济条件、文化水准、生活环境等,超脱现实的灰姑娘和王子的完美爱情是童话里才出现的,而在现代生活中,虽然人人向往这种完美爱情,但常常事与愿违。流行歌曲却能弥补人们的这一理想缺憾。在歌曲《天下无双》中:“穿越红尘的悲欢惆怅,和你贴心的流浪。刺透遍野的青山和荒凉,有你的梦伴着花香飞翔。今生因你痴狂,此爱天下无双。”表达了爱情理想主义的空幻意境,此种浪漫的空幻情境,青年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仍可以感受到爱情唯美的震撼,表达了他们对理想爱情的火热与执著。
但是一味的追求个性化也会导致文化的偏离。例如《香水有毒》的歌词:“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不该嗅到她的美,擦掉一切陪你睡。”这种描写太露骨,也把女人写得太悲伤、可怜。虽然一些网友说这写出了她们的类似经历,让她们深夜流泪,但这正反映了现实生活与主流的两性文化中的男女平等存在着隔阂。此时歌曲的衡量标准是能叫座就行,显然歌词的艺术性被自发的市场扭曲了。其次是部分听众的非理性需求。一首歌曲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作家、歌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众。一些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准不高的听众常以追求新异刺激,获得感官享受为主导动机,迷沉于低调、庸俗、流氓歌曲,并为其盛行摇旗呐喊,这样文化偏离也就不足为奇了。
流行歌曲是大众文化多样性的一个精华缩影,它贴近人们的生活,拉近了音乐与人的距离。歌词本身包含的既是一个人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创造能力,更包括一个人对社会及他人所负有的责任感。因此流行歌曲所流行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流行歌星,更是一个时代青年大众的心声,是一种亚文化全方位的渲泄。
参考文献
[1]马树春。中国流行歌曲文学研究论[j]。学术论坛,2004(2)
[2]金兆钧。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78
[3]居其宏。20世界中国音乐[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124
[4]孟丽。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流行歌曲发展初探[j]。黑河学刊,2009(6)
一、高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培养的实施现状与原因分析
问题一:教育体制自身限制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形成
现象:
(1)校本资源分配不合理。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多,学生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
(2)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严重脱节。基础教育的改革进行的轰轰烈烈,而高师教育改革却举步维艰。
原因分析:
学校教育决策部门的教育思想还没有变化,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目标还不够明确。“长期以来对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问题,认识不尽一致,主要的思想障碍是怕强调为基础教育服务会影响学术水平的提高,即存在所谓‘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因为要打造出学校品牌,提高学校在各类高校和社会上的地位,必须提高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所以学校在教师的科研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在对学生的教学和教育实习上相对偏少。
学校的执行部门改革行动缺乏力度。高师的教育改革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开始,为什么却始终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效,甚至一部分高师学生在进人工作岗位以后都觉得极不适应呢?原因之一就在于学校执行部门碍于现行的教育行政体制,对教育改革的落实不到位,力度不够。
问题二:高师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缺失
现象:
(1)口语交际能力本已很欠缺,更无法在教学中给学生以指导。
(2)对口语交际课没有较深入的认识,甚至不知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
(3)知识面过于狭窄,在教学中无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情景,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传递给学生更多的信息。
(4)基本的教学技能不足,无法有效地控制口语交际课的课堂纪律和调动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的积极性。
原因分析:
(1)我国高师课程体系大体由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组成。普通教育课程在内容上存在知识面过于狭窄的问题,比如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普通教育课程为思想品德、理论、外语、计算机、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和综合知识。然而,美国高师同类课程有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人口生态学、人类学、英语和语言、外语等)、数学和自然科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人体生理解剖学、生命科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心理学、计算机等)、体育和艺术修养(体育、艺术研究、音乐欣赏、美术、舞蹈等),占课程总数的40%。
(2)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师范性严重不足。我国高师专业课课程和一般综合大学中文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一样。从课时总量上看,学科专业课程占72%,而教育专业课程仅占总学时的7%左右。美国的教育专业课程则占总学时的20%,原苏联为25%,日本为l5%,德国为33.3%,埃及为30%,英国为35%。(3)至今还没有开设培养高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专门课程。大多数的高师院校中文系都开设有教师口语课,但是被老师和同学都视为豆芽科,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够重视,同学在考试的时候也只是敷衍了事。语文教学法教材里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介绍也和以往的听说教学如出一辙,换汤不换药。(4)教育实习时间过短,学生无暇顾及口语交际课。教育实习一般都安排在第七学期,实习时间是4~6周,大部分的同学都会选择散文、诗歌或者古文等进行教学,口语交际课不列入他们的实习计划内。然而,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均十分重视教育实习课程的改革,在美国,教育实习时间长达l5周。德国教育实习最短的为l6个月,最长的为两年半。
问题三: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提高现象:
(1)高等师范院校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方法一般多采用传统的讲述法,“满堂灌”的现象比较严重。
(2)语文教学法中虽然有一部分实践操作的环节,但感觉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并且教学法老师疏于对口语交际教学部分的讲解,学生更是无从知晓。
原因分析:
(1)高校教师的培训率过低。据统计,1992年以来,全国高校教师培训率仅有25%,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现象相当严重。面对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很多高校教师仍旧在闭门造车。(2)在高校教师中没有形成教学创新机制。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在面对语文交际这样的新课型的时候必须具备教学创新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其天生所具备的,也不是完全由自我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营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氛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来形成。
问题四:学校测评体制忽略对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考查现象:
学生普遍呈现“平时不用劲,考试来拼命”的状态,很多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拿奖学金的同学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教学能力差的情况。
原因分析:
(1)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仍然偏重于对知识和理论的考核,而不太注意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考核。(2)考试方法单一,不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甚至语文教学法也采用闭卷笔试的方法,无法检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各种教学基本技能。
二、高师“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策略一:加快高师教育体制改革,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政策导向。
明确高师的办学目标,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合理分配校本资源,加大对学生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学生教育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经济保障。
加强与基础教育部门之间的合作。学院应该请有经验的一线语文教师到学校进行教学,鼓励这些一线教师与学生建立长期的指导关系。口语交际课是新课型,很多的教学法理论书上都还没有对口语交际教学做具体的阐述,然而我们的一线语文教师对口语交际的具体情况却有很清楚的了解,这样的定期交流使得我们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更快的适应口语交际教学。
策略二:改革高师课程体系,开设培养“口语交际教学能力”实施专项。
文理渗透,加强普通基础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根据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开设基础课程。基础课程可分为四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每组课程根据其地位和作用,确定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数,然后让学生自己选修。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能够创设更多的交际情景和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精简学科专业课,增加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并开设能切实提高高师学生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的课程。可以采取把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进行合并等改革措施,减少专业课的时间,给教育专业课更多的空间。在语文教学法教材中应更多的涉及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比如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原则、教学形式以及策略和教学案例等。另外,演讲学和论辩学也应作为中文系师范生的必修课程,它们是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基础性课程。
增加心理学课程的比例。应把大学生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设为必修课程,也应开设各类专门心理学为选修课。首先,健康的心理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一些高师学生自身就存在人际交往上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那么如何能指导学生进行成功的口语交际呢?其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这个在口语交际教学中体现得最明显,只有非常了解学生心理的教师才能创设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口语交际环境。
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其间让高师学生尝试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习中把在学校学到抽象理论知识加以具体化,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也有利于返校以后的进一步学习。
策略三: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创造性学习的氛围。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培训率。应该逐步建立起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教师进修提高制度,并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把大学教师的进修提高与考核、职务聘任制度结合起来;同时扩充大学教师进修机构,健全和完善大学教师进修体系,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大学教师进修提高制度化。
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教育创新能力。高师各科教师都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学习,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创造性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语文教学法中“口语交际教学”章节的教学方式,创造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教学能力”有效模式。这个章节的教学应采用“三步曲”:第一步,理论讲解。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含义、特征、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等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在讲解过程中注意采用问题分析法和专题探讨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感悟和思考;第二步,技能展示。采用录像分析、现场观摩和情景性实践等方式,使学生真正地融入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情景中,以提高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第三步,教学实践。采用试讲和微格教学法等方式,让学生实战演练。注意在实践中使用反思性教学,让学生在上完课后,对自己的课进行反思并坚持写反思性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