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7 12:33: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阅读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③挫折,会使你练就坚韧的意志。这是因为挫折犹如风雨,当你经受了风雨的吹打,你的意志便同淬过火的钢丝,会使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任何打击和磨难。
④挫折,会使你攀上高峰,越过险滩急流。这是因为挫折犹如一条绳索,坚强的人可以借助它攀高涉险,步入新的天地。
⑤挫折,会使你走向成熟。这是因为通过挫折,会使你看清天不都是蓝的,云不都是白的;会使你发现患难之时见真情……
⑥挫折,_____________。当你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你想得到的便会不期而至。因为,任何成功的过程都难免遇到挫折,可以说没有挫折便没有成功。
⑦生活中,成功与挫折并在。要心存希望,便不能拒绝挫折。这就像我们既然接受了生,便不能回避生命尽头的死一样。因此,人不能因为迟早要死便丧失生的勇气,也不能因为有挫折而放弃对希望的追求。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懂得怎样面对挫折,怎样避免或减少挫折;才能勇敢地闯过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挫折。为了生活,为了更美好的人生,我们应该心平气静地随时容纳挫折。因为,挫折也是一种有益的收获。
1.根据文意,将第⑥段需要补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空格处,要求与文中画线句子的句式相同,不超过7个字。
2.本文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说挫折“是一件好事”,请从你的知识积累中,举一个名人的事例,并略作分析,来证明挫折是一件好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观点语句。议论文的观点,是作者对全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如在文中出现,在形式上通常是一个完整且概括性较强的陈述句。如2006年北京大纲卷阅读(三),题目“宽容与和谐”就没有构成判断,所以不能算作观点,而只是一个论题范围,首段尾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 才是真正的观点。观点一般只有一个,为了诠释这个观点,文中还可以有多个小观点。我们答题时应注意区分中心观点和小观点,不要把分论点混淆成中心论点。
寻找观点的方法。文章的观点有的是文中句子,有的则需要提炼概括。有的文章观点在开头,在首段或前几段,如2006年北京课标卷阅读(二),首段是引子,其观点出现在第二段尾句;有的在结尾处,如2006年海南卷阅读(二),观点出现在文尾;而有些议论文题目就是观点,如2006年长沙中考阅读(三),题目“奋斗,是生活给予的最高报酬”即是中心论点。概括观点要抓住关键语句,分论点及体现观点的重要词语都可借来一用。同时,概括中心论点要关照全文,做到语句通顺,准确完整。
二、分析材料,发现作品内在结构
(一)分析材料
判别两种论据。议论文的论据通常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但要注意的是,名人名言并不一定就是道理论据,有时名人的话包含在事实材料之中,充当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观点的道理,不能算作道理论据。还有一些概括性较强的事实论据往往也容易被忽略。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两句所引领的句子就是事实论据。
明确论据作用。无论是事实还是道理,都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因此要分清论据所证明的是哪个观点。一般来说,某个论据都是证明本段或临近几段的一个分论点的,如果在一个段落内有多个小观点,其证明的往往是就近的那个小观点。支撑哪个观点,要根据论据内容来定。
简括具体事例。概括要做到准确,要依据论点抓住论据的本质特点,语言表述要顺畅。在理清思路时,一般采用什么人(物)做(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这样很快就能把事实论据的“”抽出来。如2006年南通中考语文阅读:结合语境,给第⑤段横线处补写一个论据,要求与上文语意连贯。标准答案是:贝多芬激情澎湃地谱写了令人震撼的《命运交响曲》。答案的要点是:人、事和所叙典型事实,符合语境要求。
补写论证材料。2006年济宁中考语文阅读题:文章第三段作者为了阐明“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这一观点,举了大量的例子,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再举两个这样的例子。补写事例首先要有丰富的积累,需要在平时有意识地收集记忆,特别是对诸如理想、读书、磨难等方面的事例、名言进行系统的梳理。补写的道理论据要引用准确,与观点切合。补写的事实论据要叙写清楚,围绕观点展开,而且不要忘了叙述结果(取得的成就或造成的损失)。
(二)掌握结构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由作者直接提出观点或论题;分析问题则是作者证明观点的过程,回答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也可有多个小观点;解决问题则是联系实际,进一步总结强化观点。
文章主体部分又有如下两种结构:
横式。分别为并列式结构,即从几个平行角度,分头论证中心论点,这几个角度往往有分论点;对照式结构,即将几个分论点或论据进行对照,互为对比,强化观点;总分式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3种形式。
纵式。即层层深入地向纵深角度论述。2006年北京课标卷第16题“选文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就涉及到层层深入的结构问题。
三、寻找方法,理顺文章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的判别。举例论证要注意不要忽略概括性事实,道理论证不要错把名言统归于事实名下,对比论证要比较正面与反面的观点和材料,比喻论证要分清本体和喻体。
论证方法的作用。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两点。一是论证方法所要证明的观点,一般是前面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二是论证方法本身的作用。如能举例论证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证由于是经验的总结而具有科学性,使论证更有力;对比论证能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论证能使深奥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形象化。只有将两点综合起来说,才能全面回答论证的作用。
四、品味语句,鉴赏文段语言特色
挖掘深层意义。议论文语言往往比较抽象,关键性词句是解题的钥匙。阅读时应结合具体语境,深究其引申义、比喻义或暗示义,弄清作者的真实思想。
找寻结构线索。一些语句即是文章线索,如能了解这些词语在结构上的作用――或承上启下,或前后照应,或标识思路等,则有助于理解全文。
品评生动语句。议论语言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语句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描写性词句,运用幽默诙谐的手法,运用骈散结合句式等等。品析时除了要注意这些语句对文章内容所起的作用外,还应关注其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如比喻特有的形象性、生动性,排比可增强文章的气势等等。
五、拓展思维,仔细对命题质疑探究
联系实际,独抒已见。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如2006年湖北黄冈中考阅读题: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谈谈理由。此题开放性较强,同意与否皆可,但要结合原文和自身的生活实际来答,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即可。
链接材料,综合探究。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如2006年江苏徐州中考阅读题:请你对下面提供的几则材料作一番探究,围绕“宽容”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至少两个)。然后是3个关于中日关系的链接材料。解答这类题,应把从原文中得到的观点启示与材料结合起来,比较分析链接材料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得出探究结果。
联想想象,换位思考。这种命题的形式多为:假如你是文中的×××,你会如何呢?这类题要靠想象,要研究“文中的×××”应有的表现和态度,应合于原文内容和常理。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现代文阅读能力是中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语文考试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却令人堪忧。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1激发阅读动机
强烈的阅读动机或兴趣,是阅读行为产生的动力,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使其能进行自觉地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般来说,中学生对于现代文的阅读都有选择性的,对于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老师应鼓励他们多阅读此类文章。但在阅读训练中也应逐渐增加抽象的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对这类文章,一般的学生往往引不起阅读的兴趣,思维活跃不起来,而恰恰这类文章具有特殊的功能,对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训练这类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正是社会现代化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课题在阅读教学中的反映。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引导他们审视一下自己的阅读动机和目的,要从现代社会对阅读教学的需要入手,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确立起一种超越兴趣的阅读观。要引导学生问问自己,在阅读方面,你好什么,乐什么;阅读的好与乐是否还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有否注重理性的思维;明确为什么阅读,以及阅读对于自己能力的培养,跟未来社会的发展有何联系。这样,阅读的动力就能由兴趣到乐趣,再到志趣,这是阅读的心理素质产生质的飞跃的标志。有了意志的作用,阅读训练才能进入高度自觉的境界。为此,除了主要利用好教材上那些“例子”进行训练外,每学期还可以有目的地选编一些文质兼优、短小精悍、贴切生活的典范文章,按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按序列编拟一些训练题,经常让学生去阅读,去历练,不断激发学生自觉需求心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维品质的关键性一步。
2提高知识积累。
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具备某领域的一些常识,也有助于理解关于该领域的文章。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领域中较新的研究概况。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3掌握阅读技巧
这里指的阅读技巧,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应掌握篇中的中心段,段中的中心句,句中的关键性词语的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中的关键性词语,从文句的意思不难确定。
4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强化整体观念。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者刘守立先生曾经说过:“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整体与局部,宏观和微观,是当代许许多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重视并妥善处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使局部功能服从于整体目标,从而取得理想的整体效益,这正是现代系统论的重要观点。而阅读理解中的整体性思维,说到底,就是对阅读载体能够整体把握。因此,这一理论对学生现代文阅读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要具有发现问题的意识。阅读应该坚持独立思考,认真仔细地分析研究,既注意发现其中的妙处,认真学习和领会,又注意发现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是不足或不妥之处。其关键是不迷信、不盲从,改变固有的思维定势,特别是对名家名篇更需要有这种态度。因为人们对于事物认识从深度上或广度上出现某些不足是很自然的,表述中出现疏漏或含混现象也是难免的。教师要引发学生在无疑处见疑,在有疑处无疑。学生如一时不能发现问题,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启发,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一、1.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了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极具说服力。3.“有时”限定时间,在文中指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但也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删掉之后意思太绝对了,这个词语体现了议论文的准确性。4.要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广泛阅读,提高识别良莠的能力;要多读书,多读一本书,便可多一分智慧的光亮。(意思符合即可。) 5.示例:要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要选择性地进行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己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读书的真正愉悦。
二、1.(1)由实验引出文章的论点:在困境中学会向后看,另谋出路,是一种人生智慧;(2)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举例对比 示例:苍蝇与蜜蜂在瓶中的行为形成对比,引出向后看别有洞天的观点;纺织厂女工与工程师在下岗后行为形成对比,提出人生需要修正自己、调整自己的观点。(举出一个例子即可。) 3.向后看,不是消极回首,而是一种前瞻;不是刻意逃避,而是一种壮行;不是甘于平庸,而是角色转换;不是砸碎原有的生活框架,而是在现有的框架里构建新生活。“张果老倒骑驴”,功夫向后看,功效向前进。4.示例:(1)司马迁忍受“宫刑”的耻辱,在狱中潜心创作了“史家之绝唱”――《史记》。(2)越王勾践屈做“阶下囚”,卧薪尝胆,最终消灭了吴国。
三、1.从思想上认识到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本身,人类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痛苦。2.这是因为古时候的人们的这些行为表明了人们对能带来光明的月亮非常敬仰,甚至有点畏惧的感情,也表现了作者期待人们重拾敬畏自然之情,让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回归,以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让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取代征服自然、破坏自然的思想。
6.示例:一家人在一起过节,既融洽了亲情,又拉近了距离,爸爸妈妈多想和你聊聊天啊,不要再玩手机了!7.示例一:我刚才正在看书。老师发短信通知了,你自己去看一下,好吗?示例二:妈,对不起。我也不清楚,你还是看一下老师发的短信通知吧。8.C 9.C 10.B 11.B 12.A 13.(1)示例一:你吸烟,我介意!示例二:朋友,为了健康请远离我!(2)示例:小明,你知道吸烟的危害有多大吗?它不仅影响你的身心健康,还会给他人带来危害,作为青少年,应该有健康文明意识,请不要再吸烟了,好吗?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作者、学生、教师与编者等。阅读教学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阅读过程别重要。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
根据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套路分析课文,没有学生的阅读,没有学生将课具体化,课文只能是未完成的作品。因而,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学生对课文的接受过程就是阅读的再创造过程,也是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这样,阅读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发挥。
随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入人心,阅读教学的单一化已经被打破,文章意义解读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已不可逆转。人是个体的人,不同家庭经历、情趣的人,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寻找合理的内核;要提倡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答案,提倡在多元的碰撞中获得更多。
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
二、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
教师对语文篇章的分析和讲解,绝不能取代学生主体性的接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文章解读理论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去理解文本信息的丰富内涵。教师的语文水准无法代替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教师对特定课文的解读和理解,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世界,一个十分有限的天地;而一个班级同学对课文的理解,是色彩各异的世界,而且每一年都会得到更新和发展。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瓜,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
【技法指导】
初中现代文阅读对议论文结构把握的考查往往以理清层次的方式出现。具体来谈,我们应了解以下几种议论文的结构形式:
1.并列式即在论证过程中,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论据和论据之间也往往构成并列关系。如《纪念白求恩》依次论述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2.对照式即论述中的层或段之间,把两种事物作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衬托另一种事物。如《纪念白求恩》中就用不少人工作不负责任等不良作风,反衬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总-分-总”式即先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对论点分析、论述,最后归纳总结全文。如《敬业和乐业》总体结构即为“总-分-总”式,开头总起全篇提出论题,然后分别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结尾总结全篇。
4.“总-分”式即论述的两部分的关系是先总括,然后再分别论述。如《多一些宽容》第二段就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第一层总述,第二到五层分别谈了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四个分说层次由轻到重,安排十分合理。
5.“分-总”式即先分说,分别从几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再总说,归纳出结论。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第二段就是先列举两个事例分述,后归纳总说。
6.层层深入式即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一层比一层深入,各层的排列顺序不能调换。如《怀疑与学问》在开头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然后从积极方面加以论述。
7.起承转合式即开头“起”破题,引出要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先提出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举例进行论证,最后结合实际表达愿望,各部分层次之间过渡自然,转换流畅。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及过渡词语,以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议论文的内容。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名著改编越改越俗
别做文化“啃老族”
仲 言
社会上有一批寄生于父母羽翼之下,既不去就业更不愿创业,且过着优哉游哉惬意生活的“啃老族”。在文化领域,似乎也存在与之相似的“啃老”一族。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文化“啃老”的现象随处可见。比如名著改编,像《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改过一遍又一遍,但对名著诠释的深度和准确性却不尽如人意;现代名著、武侠小说之类也一改再改,且越改越俗;以至于但凡有点知名度的作品都面临被不断改编的命运。又比如,近些年名人故里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发展到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朝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抢。
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故里”之争,也是硝烟弥漫。观音菩萨的故里就有四川遂宁、河南平顶山和新疆昌吉相争不下;浙江的宁波、杭州、绍兴,江苏的宜兴,山东济宁和河南汝南等四省六市(县)争相为“梁祝”申报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娄烦为争孙悟空故里决定建占地七千亩的“大圣故里风景区”。再比如,各地纷纷兴建或高调准备兴建所谓“唐宋古城”“中华文化标志城”之类,“造城”似乎成了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言必古人,艺必古典,是国人比过去更重视传统,还是时下流行复古风?似乎全不尽然。实际上,在这“复古热”的背后,既没强调重温历史、面向未来,也不着眼于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取而代之的是盲目依赖传统,在古人麾下讨生活的可怜,厚古薄今,对当下文化的极端不自信,更有地方和行业利益驱动、政绩冲动下的资源经济博弈。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开发,还是一窝蜂式的名著改编,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无端戕害和严重浪费;盲目投资营建各种拙劣假古董的行为,也是文化的无知和谋利的躁动;而无聊炒作西门庆等负面文化,更是一种浅薄荒唐的闹剧。在这里,历史文化及名人完全成了某些人附庸风雅或猎取经济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挟持古人、扭曲传统的狭隘行径,令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淖。
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历史创造,是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她代表着民族的过去,记录着曾经的辉煌,但决不能成为子孙后代坐吃山空的资本。珍视传统,决不意味着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十三亿人励精图治开创历史的创举,需要大量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文化创造,需要大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精品,如果不能给后世留下诸多光耀世界的遗产,那就是当代文化的失职。
那些靠稀释或颠覆经典制造出来的二手货,那些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式的克隆品,那些毫无创意和底蕴的伪景观,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发展的“救命稻草”,而且只能作为“文化啃老者”创造力贫乏的注脚。啃老注定没出息!只有拿出过硬的文化实绩,才能避免成为那个到处炫耀自己祖先也曾发达过的阿Q。
(选自《人民日报》2010年8月3日)
1.全文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
这些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情感的渗透等几方面进行的评价,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把这些评价应用于自己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便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此撷取几个利用阅读评价指导学生朗读的精彩片段,与老师们共赏。
“我再喷洒一下……”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稻秧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时,是这样引导读书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
(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师生的这段朗读指导真是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精彩绝伦于老师对学生开始时的朗读,似乎没有作正面评价,而是开了个玩笑。其实,他的高妙之处恰在于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悟”的过程。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
“声音是从他的心里发出的!”
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无可厚非。可是,人们习惯上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先读正确,接着读流利,最后读出感情。以前的课堂教学中也确实在教学的一二课时中做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这犹如胎儿的生长,各个器官是在同步发育的,并不是先长出头,再长出身子。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读课文也总爱把“感情”放在“兜”里,直到教师提醒,才“掏出来”实践一番。一次语文课上,我指名让学生读早晨预习的课文,一名学生开始读《碧螺春》一文的第三节,“正确、流利”做到了,为了强调这一部分,我又安排另了一名学生读这一节,这名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或者说是非常“有感情”。我立刻问道:
“同学们,你们来评一评,他们俩读得怎么样?”
生1:他们读得都不错!
生2:A学生读得没有感情,B学生读得有感情。
1 寻找或提炼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是: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五总结归纳。论点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2 概括作者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答题时应对各段内容进行准确概括和巧妙串联。语言表述为: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和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
3 掌握论据类型、分析论据作用、补充论据。
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据。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分析论据在文中的作用时,应始终把握论据是用来论证观点的这一点。补充论据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4 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辨析论证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语言表述为:
举例论证:举出……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比喻论证: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读者接受。有时一段文字中运用了不止一种论证方法,答题时要找全。
5 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确定本段在文中的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 理解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的作用。例如文章开头叙述的故事或神话或引用的谜语,这些记叙成分的作用是引出论点或引出论题,同时有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
7 议论文准确严密的语言风格。解题思路是:(1)这个词写出了什么;(2)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8 仿写。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所给出的句子再写一两句话。仿写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句式一致。要分析例句的结构特点,把例句中每一句话分割成几部分,确定保留与变化的部分。
(2)修辞相同。如果所给例句运用了某种修辞,仿写句子时一定要注意与例句所用的修辞相同。
(3)字数相等。仿写时字数要尽可能与所给例句一样。
(4)语意连贯。所写句子要符合整段文字的内容,感彩、语体风格应保持一致。
9 拓展。例如就文章观点谈看法的题:答题时,首先应明确同意与否,然后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加以论证或阐述。要求语言上有文采,能用上成语、名句、排比句更好。
[范例探究]
多为别人喝彩
①当你原同事在工作上取得了成绩,或职务上得到了晋升,你不要忘了为他喝彩;____________喝彩不同于赞美,后者注重的是表扬和鼓励,而前者注重的是更具积极意义的叫好和钦佩。我们时常为人家取得成绩喝彩,不就是在逐渐养成向人家学习的习惯吗?如果我们经常为别人喝彩,离别人向我们喝彩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2001年8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当法国体育代表团走到主席台前时,人们意外地发现,法国运动员高高举起了一条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一行字:法国代表团祝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巴黎申办奥运会败给北京,但法国人仍能大度地为竞争对手喝彩,他们赢得了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
为别人喝彩,未必说明你就是弱者。②生活中,很多人只知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而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其实,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喝彩是一种人格修养,赞赏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狭隘自私和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为自己喝彩容易,为别人喝彩难,我们应该学会为别人喝彩。
喝彩是一种美誉,把这种“美誉”送给别人胜过送任何一种礼物。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这种礼物,却很少能够慷慨地施与别人,特别是竞争对手或自己平时看不起的人。这显然是幼稚的,或是素质低的一种表现。世上能够出自于你自己嘴里且对别人唯一最有价值的东西便是赞誉之词,其成本近乎于零,而换来的报偿却价值无边。
1 联系实际,仿照画线句①,在文中横线处再补写一句话。
2 第二段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归纳本文的论点,并说说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论点的?
4 用原文句子回答为别人喝彩的意义和作用。
5 画线句②中的“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思路解析]
第1小题是仿写,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考答案:示例1:当你的朋友、同学的子女考上了名牌大学,或者是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你也别忘了为他们喝彩。示例2:当你的同学在体育场上取得第一,或在学习中取得了进步,你也别忘了为他喝彩。
第2小题是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考查。参考答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作用:举法国代表团祝贺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成功的例子有力地论述了经常为别人喝彩的人,离别人向他喝彩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同时也印证了为别人喝彩的意义和价值。
第3题在论点上设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以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参考答案:中心论点:多为别人喝彩。是针对生活中很多人只知为自己的进步与成功窃喜和欢呼,对别人则常常冷漠而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很少真心实意地为别人喝彩的现象提出的。
第4小题是信息筛选题,认真读文章仔细寻找即可。参考答案:为别人喝彩是一种智
慧,因为你在欣赏别人的时候,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为别人喝彩是一种美德,你付出了赞美,这非但不会损伤你的自尊,相反还将收获友谊与合作;为别人喝彩是一种人格修养,赞赏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矫正狭隘自私和妒忌心理,从而培养大家风范的过程。
第5小题是对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特点的考查。先明确回答能不能删去,然后再分析。参考答案:不能删去。“常常”表示这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现象,但也没有排除为别人喝彩的偶然情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的特点。
[实战演习]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
(1)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2)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3)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4)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5)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6)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7)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8)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失败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忍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9)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
(10)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分感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次超越。
(选文有改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6)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文章第(8)段来看,成功者和失败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说“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但实际上很少有人希望自己陷入绝境。可恰恰还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敢于为自己创设绝境,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创造了辉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韩信的“背水一战”,项羽的“破釜沉舟”。(参见[相关链接])
对于这种自断后路故设绝境的做法,你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你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链接]
(1)背水一战:韩信攻赵,让士兵背水列阵,置己方于前有强敌、后无退路的绝境,结果士兵个个奋勇向前,大败赵军。取胜后,有将士问背水列阵的缘故,韩信说:“大敌当前,只有后无退路,才能坚定战士拼死求胜的决心。”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
(2)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作战,领兵过河后,下令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弄沉,使士兵们陷于缺粮、无船、没有退路的绝境,以示不胜利不再回来的决心,最终大败秦军。
(据《史记・项羽本纪》)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插图中介绍了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最后有没有找到妈妈?由于学生在以前早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况且课文的插图就是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同时又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小壁虎的借尾巴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比如“挣断”、“屋檐”“掌握”、“难过”等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让大家思考“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为什么?”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讨论关于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是怎样借尾巴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在读中结合说话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孔雀、八哥和母鸡》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先说说你喜欢哪种动物?为什么?然后续编故事。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孔雀不再把美来炫耀,而是踏踏实实地为农夫看家;有的说八哥也不再光说好话,而是作为农夫的信使,为大家报信;还有的说孔雀和八哥改正了错误,农夫把它们请进大房子一起住,母鸡、八哥和孔雀成了农夫的好助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多做实事是不会有错的。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在读中结合表演训练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图文对照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美丽的公鸡》的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不仅准备了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等各种头饰道具,还把公鸡、啄木鸟、蜜蜂、青蛙和老马的动作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理解了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