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1 06:16:3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校本研修自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校本研修中,学校是研修的载体,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和学习者,坚持满足教师群体和个体的需求,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是研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在促进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目前面临着以下困境:专业的专业性与专业指导的缺乏、专业的尊严与专业指导的缺乏、专业的个体性与专业指导的缺乏、教学的丰富性与专业指导的缺乏。此外还表现在教师队伍规模庞大、分布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加大;教师个体生存环境较为自闭,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强;教师专业自主程度较低,使得教师自主发展受到制约;教育理论研究滞后,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缺少有效的引领。
以上困境在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作为学校的施教主体,教师的专业水平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从根本上来说学校的生命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因此,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保证施教质量的前提。校本研修无疑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平台。
那么,怎样在校本研修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呢?
1.凸显校本研修的引领作用,把握教师发展的方向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专业研修活动,它是一个开放并发展、变化着的系统,在运转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校本研修必然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1.1 专业引领能够增强校本研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专业人士或专业信息能够给教师提供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资讯,它反映了教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引导教师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思维方法组织校本研修活动,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减少低层次的没有价值的重复探索,少走弯路,减少错误,提高校本研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2 专业引领能够增强校本研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校本研修的本质是教师进行的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问题的发现、提炼、分析、解决贯穿于校本研修的全过程。每一环节都伴随着复杂的思考、判断和决策。专业引领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准确判断和科学决策,使我们的研修活动始终向着预定的正确目的发展前进。
为了能够使引领科学、有效,必须要加大引领资源的储备。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借助这些资源,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先进的专业信息,组织和指导教师有效地学习和运用这些专业信息改进自己的专业行为,最大限度的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2.发挥校本研修的覆盖作用,搭建教师发展的平台
我们深知,教师必须要发展,否则就难以胜任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需要,而校本研修作为研修范畴中低成本、高效能的研修模式,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迎合。这就为教师借助校本研修发展自我奠定了基础。
校本研修是一种全覆盖式的研修模式,其研修的内容可以是深奥广博的教育教学理论,也可以是随时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可谓无孔不入。只要教师产生研修的意愿,就可以开展研修活动。这是一种不用限定内容、规定时间,既可以是一本正经,也可以是随意插话式的研修载体,这种极富动态、不受约束的研修方式,符合广大教师的实际,也就必然会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
在校本研修中,我们强调以教师为本,以教师整体和个人的发展为宗旨,立足于本职、本岗、本校,以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改实验等领域为阵地,促进教师专业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结合,将教师的个人提高与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3.体现校本研修的长效机制,促进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校本研修作为学校研修工作的有效载体,其不受时空限制的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因此,其必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活跃在学校的研修领域之中。充分体现校本研修的长效机制,可以有效保证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那么,学校作为校本研修机制的主体、核心,就要在组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从组织机制上去进行保障。研修规划要有阶段主题,研修措施要得力,从而推动教师发展有序推进。
一、校本研修的目的意义
1、校本研修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在专业人员的引领下,由学校组织实施,着眼于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需要,由学校自主确立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以解决学校和教师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的一种教师继续教育形式。
2、校本研修以校为本,通过学校组织各种研修活动,营造学校的研修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特色的形成。
3、校本研修坚持从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着力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效。
二、校本研修的工作目标
1、加强校本研修理论研究,在推进校本研修过程中逐步完善相关机制,丰富校本研修的内涵,构建具有我市特色的教师校本研修体系。
2、全市所有学校建立校本研修制度,逐步形成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创设自主研修和专业引领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校本研修文化,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摇篮。
3、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现代教师角色理念,全市所有教师人人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在研修中不断修正教育教学中的不良行为,提高专业水平和素养,促进自我发展,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教研水平的学科骨干教师,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能力。
4、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加强校际间联动,建构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专家学者、教研人员、校长和教师共同参与的区域协作机制,实现区域甚至全市范围内的教育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校本研修工作均衡发展。
三、校本研修的内容和形式
1、校本研修应以师德修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为主要内容,着重抓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研修、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研修、新课程教学素养的研修、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研修和教师综合素养的研修。
2、校本研修的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定,各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根据不同研修主题、不同研修阶段、不同学科和学校教师队伍的状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努力探索出有本校特色的研修形式。在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时,要引导教师以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自主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与成功经验,或者咨询、请教专家作为引领,研究制订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修正,促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与完善。目前,可供参考的研修活动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课堂观摩、自修反思、沙龙研讨、专题讲座、师徒结对、校际合作、网络交流、主题研讨、情境体验、专题辩论、课题研究、考察交流等。
四、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
1、*市教育局成立*市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的副局长、教研室主任和教研员、继教中心人员、市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组成。负责宏观管理,制定全市校本研修规划,指导、督促、参与和评估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筹措校本研修经费。
2、各县(市、区)教育局成立相应的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县(市、区)校本研修总体规划,组织人员经常深入学校指导研修工作,初步评价本区域内各校校本研修工作,确认教师校本研修学时。
3、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小组,负责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安排校本研修经费。
4、成立“*市校本研修专家组”,负责制定具体的校本研修实施方案,研究分析学校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的动态,总结推广学校开展研修活动的好经验,指导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培养各县(市、区)校本研修骨干和带头人。
5、*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市校本研修工作的项目执行机构,负责研修活动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建立校本研修网站、收集资料、聘请专家等。
6、建立校本研修激励机制,将校本研修活动与教师业务考核、职务晋升挂钩,表彰校本研修先进单位和个人。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市安排一定经费用于全市校本研修的研讨、评价和表彰。各校要安排好校本研修活动经费,确保校本研修活动的顺利进行。
7、建立校本研修学时管理系统,对按要求完成校本研修计划的教师,每年录入校本研修20学时(本周期内录入学时上限为40学时)。
五、校本研修的实施步骤
根据教师继续教育周期安排,我市第一轮校本研修工作自*年开始至2012年结束,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试点工作阶段(*.3—2009.1)
1、在全市经过推荐,确定13所学校为试点学校。
2、举办校本研修工作高级研修班,聘请专家从理论层面给予引领。
3、赴上海浦东区考察学习校本研修活动的经验。
4、举办试点学校间的研讨交流活动。
5、以校为本的研修实践与探索。
6、校本研修试点工作成果展示活动。
7、总结推广试点学校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的经验和做法。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准备阶段(2009.3—2009.6)
1、成立市、县(市、区)、校三个层次的组织管理机构。
2、成立“*市校本研修专家组”,对全市中小学校进行调研,结合实际制定全面推进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具体实施方案。指导各校制定校本研修制度,形成工作方案,主要包括校本研修工作管理、职责分工、学习要求和研修质量考评等内容。
3、各校要根据本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发展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要求,并组织教师学习校本研修的相关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指导教师根据自我发展要求,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计划。
4、举办学校学科教研骨干培训班,培养校本研修骨干力量。
5、完成学校向上一层校本研修组织管理机构的校本研修活动或研修课题的申报工作。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9.9—2011.7)
1、各校将制定的校本研修方案的内容细化为工作计划,分步组织实施校本研修活动,并根据教师个人的研修计划,建立教师校本研修档案,及时收集整理校本研修活动记录、教师研修成果、书面总结等档案资料。
2、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学科骨干教师和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在校本研修活动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引领校本研修工作扎实推进。
3、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在校本研修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学科教研组组织教师围绕研修主题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探索适合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4、各级教研部门和各类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研究,加强研修过程的专业引领,深入学校指导研修活动。
5、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校际联系,有目的地开展区域研修协作活动。在各校取得阶段性研修成果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学校进行校本研修活动的现场交流和示范观摩。
第四阶段:评价总结阶段(2011.9—2012.7)
笔者在担任教学校长工作中,结合自身的认识与学校的基础条件,不断研究探索在校本研修的大课堂中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的途径,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一、在区校规划的指引下,建立健全一整套学校自培模式,推动校本研修工作开展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管理
学校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划分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并把校本研修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做到大事有策略目标,具体工作有层次、有人管。
2.确定校本研修教育的工作目标
学校结合发展规划,明确了校本研修工作的目标:把教师校本研修培训作为学校创新发展的平台,实施强师兴校战略。班子成员亲自深入教师队伍,指导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并在校本研修过程中逐步完成。
3.制订相应的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和措施,保证工作的实施
学校制订了校本研修工作规划,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如《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相关规定》《学分考核》《骨干评定及考核》《学校考核方案》等。
二、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为平台,创建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培训途径
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本着体现学校教育发展的特色,以重个性化培训、重专题研究、转变教师观念为基础,以管理途径和培训内容、方式的创新为重点,以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为载体。
1.进行职业道德培训
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师德研讨、交流培训。学校以教师中的典型案例为具体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教育,制订了《师德规范细则》《爱心承诺守则》,签订《师德规范责任状》等,同时还结合《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举办讲座,派送青年教师参加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等。几年来有300余人次的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互帮关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学校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全面安排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工作,与教师的已有基础结合,与学以致用结合。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每学期开展四次讲座。
我校把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与课堂教学实际结合,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性培训。因薄弱方面是培训重点,我校研究并确立了具有自己学校特点的“连环跟进式”校本研究培训模式。教师的能力在反复的“连环跟进式”研究培训中得到提高。
三、完善基础,形成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特点
第一,在校本研修各项培训工作中,学校注意开发自己的培训模式以适应学校教师成长的需要。在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归纳出了“连环跟进式”校本培训模式,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校和教研组的两级培训活动。模式的建立凸显了学校的培训特点,为促进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二,学校涌现出了许多校本研修工作中的成长典型。有一位青年教师,刻苦钻研课程改革,不断探索课堂教学和教师教课方式的改革,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取得了成效,写了大量的反思总结,在区里多次上公开课,被聘为特聘高级教师。有10余位教师在学校作了经验介绍。学校一名老教师经过多年的勤奋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作文教学经验,学校已为她筹备出版作文教学特色专集。
四、校本研修培训工作的基本经验
学校把开发人的价值、发挥教师的潜能作为校本研修管理的核心。学校依据自身的特点,首先细化管理,使“管有特色、训有成效、研有成果”,追求管而有情、管而有序、管促发展,提升管理的层次和品位。通^目标激励、典型激励、案例引导、自律反思、团队促个体、梯次推进等多元管理策略,营造目标明确、和谐竞争的工作氛围。
教师年龄段和地域的原因,使我校教师习惯于“实干+奉献”的老套工作模式,为了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快科研兴校的步伐,学校从校本教学研究入手,完成教师向“科研实践型”教学的转变。
学校采取了“连环跟进式”校本研修培训模式,以此为切入点,组织学校和教研组的两级研究活动,完善了“引―探―抛―试”的教学研究模式。通过“教研―上课―诊评―反思―再上课―再反思―再诊评”这一行动研究策略,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推出了同一节课的群体设计思路,真正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享的目的,让教师在享受研究乐趣、享受研究资源中逐步爱上校本研修活动。
二、培训目标要求:
1.通过培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我校教师新课程培训成果,确立利用新技术和网络环境实施教育教学的理念。
2.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我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水平,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学习和讨论,把自己在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和参加培训学习的收获提供给一线教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需要,努力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课堂教学实践,网上学习、交流,专题竞赛为主要形式。
三、培训对象:我镇全体在职教师(已参加省、市级及以上骨干培训的教师可以不再参加本地的集中理论培训,但须参加校本培训,并发挥引领作用。)
四、培训内容:
1、《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
2、《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
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
4、《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
5、《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
五、培训形式和学时安排:
结合我镇实际,采取集中培训、骨干、分学科和校本培训以及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采用集中培训形式;《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由进修学校对我镇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在骨干培训基础上,负责组织对全镇教师进行培训。《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由各学科分别进行培训。集中培训、骨干培训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集中培训力求做到精心组织,全员参与,严格考勤,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进行校本培训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结合学习资料帮助教师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学习指导,督促教师做好读书笔记和进行实际操作培训,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实践反思,精心组织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通过培训和实际操作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
五、培训安排
1、准备阶段(XX年4月-----XX年5月)。主要工作:
A、针对我镇教师目前对信息技术掌握现状,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课程培训计划。
B、制定《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考核表。
C、根据《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和《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全员培训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校培训计划,并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
D、选派《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校本培训骨干一名(曹益伦),在XX年5月20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审核确认。
2、实施阶段(XX年6月--XX年8月)。主要工作:
A、组织骨干培训(进修学校)。(XX年5月底)
时 间
培训地点
培训对象
主 讲
5月30日
教师进修学校
曹益伦
郑国平;张 谊
B、组织集中培训(进修学校)。(XX年6月底至7月初)
时 间
培训地点
培训对象
主 讲
6月24日上午(8:00-11:00)
骆驼中心学校报告厅
我镇全体在职教师
谢敏海;邬卫东;樊耀州
C、组织校本培训。
从XX年6月至8月,认真实施学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校本培训计划,精心组织两次校本培训活动,重点围绕《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训,联系各校实际进行交流研讨,重视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每位教师至少上交三次培训作业,作业内容参考本培训计划中的附件三《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把培训教师的出勤和业情况及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上,并按要求上交培训考核表。
具体培训进程、内容:
①、5月份制订专题培训实施计划;
②、5月下旬辅导员(曹益伦)参加区级培训;
③、6月上旬开展第一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一部分“理论篇”; 《网络学习与研修(实践篇)》;发放“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建立学困人员专人帮困机制;完成作业1;
④、6月中旬开展第二次校本培训,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培训内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指南——第二部分“操作篇” (结合“教师按需培训学习调查表”统计情况调整培训内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分学科培训);完成作业2;
⑤、6月下旬参加区级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信息化、网络学习与现代教育》、《个人工作室(BLOG)的建立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完成作业3;共2页,当前第1页1
⑥、7-8月实践操作,要求建立“个人工作室(BLOG)”;完成作业4;
⑦、9月份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写好个人学习体会,培训总结;复习迎考。
六、考核、评价
培训结束后,接受区教师进修学校对我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理论与操作)培训工作进行考评,对宣传发动、组织管理、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参训率、合格率、培训效果、档案管理等情况提出恰当的评估意见。
对每位参训教师实行过程考核和书面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成绩40%记入总分,统一书面考试成绩以60%记入总分,两成绩之和为教师培训实际统考成绩。
1.过程考核。教师全员培训过程考核由区、校两级组织实施。以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自训自练为基础,主要通过对其平时学习的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的观察记录,给出恰当的培训过程综合性评价。
2.书面考试。主要测试《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理论与操作)的基本理论知识、理念等。实践考核主要考察教师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以课堂教学实践,网上学习、交流,专题竞赛为主要评价依据。
3、考评阶段(XX年9月底)。
培训结束后,接受区教师进修学校
对我校《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理论与操作)培训工作进行考评,对宣传发动、组织管理、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参训率、合格率、培训效果、档案管理等情况提出恰当的评估意见。
对每位参训教师实行过程考核和书面考试相结合的办法。过程考核成绩40%记入总分,统一书面考试成绩以60%记入总分,两成绩之和为教师培训实际统考成绩。
①过程考核。教师全员培训过程考核由区、校两级组织实施。以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自训自练为基础,主要通过对其平时学习的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的观察记录,给出恰当的培训过程综合性评价。我镇在9月底完成课程培训考核表并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
②书面考试。9月底全市统考,主要考查教师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由省统一命题,区进修学校组织考试、阅卷。考试不合格(60分以下)的教师允许有补考机会,但补考前必须重修。考试作弊的教师本课程总评不合格,并记录在案。
③学分登记。过程考核和书面考核合格后,进修学校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并在继续教育登记手册中记入相应学分。如考核不合格,则不能登记继续教育学分。
④总结评价。XX年9月底建立《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档案(包括校本培训计划、考核表、培训总结、每位教师的学习笔记、3次作业等资料),同时将《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课程培训总结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
七、培训考核激励机制:
1、培训成绩和证书载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晋升、评优、评先和考核的必备条件。
2、教师培训学习(出勤率、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学校的月考核、年度考核挂钩。
校本研修是校本研训的进一步升华和拓展,是基于学校,关注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其核心是立足于学校的教研、科研、进修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宗旨在于提高教师之品行,教师之素养,教师之技能和教学质量与效率。其目的是提高和强化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能力、工作效率,并关注教师自我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所谓研修,研即研究、钻研、探究,其内涵则是学习与思考,探索与积累,反思与总结。修乃是修己、修身、修炼。校本研修应该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发、自愿、自主的一种自觉行为,应该是以自我研修为主,同行互助为辅的形态出现的。而那种失去了以我为主的自主决策、自主探究、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的研修,是片面而不可取的。参与研训和自主研修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个体成长与成熟的需要,是探索与实践的需要,是进步与提升的需要。研修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它是动态的、持续的、鲜活的、经验的、发展的,更是习惯与养成,历练与成长,实践与提高的艰辛历练过程。研修可归纳为:濡养品德,涵育人格,滋润智慧,荣发思想,凝聚力量,健康成长。
自主研修具体讲就是教师要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教科研活动,认真学习和汲取他人的经验与智慧,不断提高自身在教学中观察与发现问题,分析与思考问题、总结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研修中去思考,在实践中去研修,并在研修中不断地感悟、反思、提高、升华应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并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之基础。校本研修对个人而言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和常态化。
一、研修目标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和研究课改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自发自觉的结合学情与教学实际认真研读并深刻领悟课程标准,在课改实践中的不断钻研教材、教法和学法,并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可通过一些课题的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及科研能力。哲人说:“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因此,作为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学习意识、探究意识、反思意识、科研意识、”才能使自己成长为科研型、专家型、学者型、名师型的教师。古人云:“书到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可见,加强学习,认真读书、濡养品德、滋润智慧乃是研修之首要。
作为音乐教师的研修目标应由专业型向育人型转变;由专业知识与技能单一型向综合性转变;理念上由教书匠型向名师、学者、专家型转变;教法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不断的研修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智慧、有作为、有业绩、有成就的名师。
二、研修内容
研修对一名教师来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持续的、常态的、发展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应围绕音乐课标——教材——教法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有针对性的去研修。通过参加各种音乐学科的培训,聆听不同专家的报告和讲座,认真细心的去研读新课标和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在领悟新理念、钻研新教材、探究新教法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和感悟课改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主动地去总结和反思自己成功的经验与不足,能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撰写教育实践中的心得体会与叙事文章,以此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业务素养、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水平。在教育实践中增强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音乐学科研修具体讲就是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课程标准和把握教材的基本功
(2)备课基本功
(3)组织教学基本功
(4)运用教学语言基本功
(5)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基本功
(6)设计板书基本功
(7)专业理论与技能基本功
(8)熟练运用课程资源和学科的各种教学方法基本功
(9)教学评价基本功
专业基本功:指具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和较高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中能认真组织、科学训练学校的乐队或合唱队或舞蹈队等,使其具有持续性、达到常态化,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性。同时,音乐教师在学校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中当率先垂范,能歌善舞、能说会写、吹拉弹唱、能编会创以展示自己的风采。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应力求在提高综合能力与素养方面下工夫,处理好“专才”与“通才”的关系,使自己成为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专多能”、“通才型”的优秀教师。
三、研修的方式与途径
我校是湛江市一所重点小学,也是一所市区窗口学校,办学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2013年3月,我从湛江开发区新民小学调入“一小”任校长,一开始我就在思考:要以怎样的理念与思想去管理好这所名校呢?适逢我市在当年启动了“创建特色文化校园活动”,第二年,我区策划并启动了“觉民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提出了“觉师教育”和“觉生教育”两大内容体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紧紧围绕“科研兴校、文化强校、队伍立校、依法理校、创建名校”的办学愿景,将“特色文化校园”的创建、“觉民教育”的导向与学校的办学实际、传统与愿景有机整合起来,提出了“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精细化、人文化的管理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内涵化发展之路,让学校的每一个教师、每一位学生都能努力做最真的自己,成就最好的自己。
基于此,在“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结合区“觉民教育”思想,总结、提炼、丰富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发掘并塑造了“觉童教育”这一主题特色教育实践活动。
本刊记者:请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觉童教育”这一主题特色教育实践活动吧。
林文智:好的。对于“觉童教育”主题特色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主要从三大板块去建构。第一个板块,我们以“成就孩子多彩人生”为目标,打造“乐阅”课程品牌。“乐阅”,就是让孩子快乐地阅读,让孩子在书香中幸福成长。近年来,我们开发了《经典美文》《成长足迹》等10本“乐阅”系列校本教材,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读书活动、征文、现场作文、演讲比赛。目前,我们学校每周开设1节阅读指导课,各年级都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我们还探索出了低、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模式与策略。“乐阅”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促使了全体师生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师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个板块,我们在区“觉民教育”思想的启迪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倡导国学觉童教育,积极推行国学教育,培养具有优良传统美德的少年儿童。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成立国学教育实验班,开发国学教育校本教材《觉童》,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开展国学诵读评比活动;在活动创新方面,我们实施创新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创新国旗下活动系列、创新主题班会系列、创新重大节日活动系列、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系列和创新家长讲坛系列。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创新,我们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国学教育模式,形成了成熟的国学教育机制,有效践行了国学精神,充分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第三个板块,我们利用每周五整个下午的时间,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特色“跑课”活动。在“跑课”活动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兴趣,开设了中国结、绘画、书法、音乐、写作、国学、围棋、足球、太极拳等20多项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跑课”活动的开展,我们努力营造真正属于学生的“觉童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自“跑课”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教师开发了自己的特色课程,课程建设意识得到增强;校园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师生的精神气质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教师的才能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彰显。
本刊记者:在学校,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如果说,致力于学生成长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向,那么,教师成长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林文智:“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办学理念实质上就是基于“教师与学生这一发展共同体”所提出来的。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的成长之上,而是否能够真正回归到学生的成长上,关键在于是否重视教师的发展。所以,我们不仅重视学生的成长,也同样重视教师的发展。正所谓:“教学相长。”只有做好了教师发展这一根本,才会有学生真正的成长。
本刊记者:那么,学校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让教师获得发展,“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呢?
林文智:我认为,教师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领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让教师实现专业上的成长。我们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以市级重点科研课题《构建“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通过理论研究和培训实践,构建了“四环二维”的校本研修模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四环”是校本研修实施过程的四个环节――明理、导行、思辨、升华,具体说来就是借助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并引导教师将理论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而让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的不足,以此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育方法。“二维”则是将“四环”从教育实践和教学实验两个维度上推进实施。第一个维度的校本研修,是最基本的研修模式。首先是明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然后以这些先进的理论为引领,从校本实际出发,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形成教育案例或模式;接着是组织专家对这些教育教学案例从教育哲学的高度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梳理出新的思路、新的理论;参与校本研修的教师通过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出教育教学体会、经验等。第二个维度以第一个维度为基础,并以第一个维度的校本研修所创生的思想理论为行动的先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优点与不足,然后集体思辨,分析现象,把握本质,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形成新的第二个理论层面,积淀下新的理论,然后又按这一模式循环发展,从而一步步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我们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采取了六大举措:1.以课题研究为动力,加强校本研修,加大“学习型教师”的创建力度;2.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根据年龄结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将教师分为“合格型”“发展型”和“引领型”三个梯队,实施“梯队式培养”工程;3.多形式培训教师,实行“五个结合”策略,即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面对面辅导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培训与教学研究相结合;4.组织“经验分享会”,形成互学、互比、互提、互进的局面;5.提供专业帮助,激励成长;6.行政带头,引领发展。自“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实施以来,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专业成长迅速,至今全校已有一半教师成长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骨干教师。
我们学校还根据区“觉民课堂”的“开发、开拓、开放”理念,在全校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热潮。语文科组构建了“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灵动清新的教学风格;数学科组以课题研究为动力,构建了抛锚式理念下小学数学“先学后导”自主性学习模式。我们将教育的“软”“硬”技术和学科课程深度融合,把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革为师生互动、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易学、爱学、乐学。
本刊记者:确实,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研修、自觉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林文智: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从教以来,我先后独立主持开展了省级课题《生本教育视野下小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研究》、市“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和岭南师范学院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省级课题《“情趣阅读”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与人合作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以“五爱”活动为载体,规范行为,培育品质――谈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获“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一等奖”,还执行主编、撰写了《走进科研》等多本专著,发表了1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这些,对于我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个人是极力倡导学校教师要善于学习、努力钻研,不断实现自我成长的。
本刊记者:在“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60-02
校本研修自20世纪60年代引入我国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在这半个世纪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都在不同层面改变甚至变革了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时代的发展也给校本研修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现时代的生活、学习背景丰富校本研修的内容研究。校本研修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从评估研究到行动研究的过渡,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校本研修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校本研修的未来之路。
一、校本研修
(一)何谓校本研修
所谓校本研修是指在符合综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本校的客观环境,在反思不足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校教师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个人思考、组织互动和专家领导的氛围下提升教师行业对于专业课程的自我研究和自我开发,创新过去僵化呆板的教授思想与方法,实现多元化时代校本研修的运用价值。虽然校本研修在当今教育界人所共知,也是一个大家纷纷研究探索的领域,但大多浅尝辄止,没有真正把精力投入到校本研修的学习、开发上来,以至于大家甚至学界都对校本研修莫衷一是。
(二)校本研修的特征
1.校本研修的“校”与“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上没有空中楼阁,校本研修也是一样。校本研修首先要找到落脚点、着力点,这样才能有重点地加深对校本研修的学习理解。“校”指的是学校,换句话说是以本校作为改革点,而不是具有包含意义的学校。每个学校都有着自己明显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符号,这是本校基于自我价值而提倡的一种旨在强化自我凝聚力与文化内涵的一种精神体现,它对自我来说是一种习惯,在别人看来是带有本校特色的一种风格化体现。“校”是外在体现“本”是内在蕴含,校本的出发点最终要回归到对于教师队伍的构建和培养上来。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校本研修不要本末倒置,把重点放在“校”上,而是要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校”的发展不是建立在美和欣赏的层次上,而是要真正地为“本”的培养提供营养的土壤。
2.校本研修注重“研修”。校本研修要回归到“本”上,“本”最终的提升和发展还是要在“研修”上下足功夫。研修是评测一个教师对职业热爱的一个标准,一个善于在研修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对教师职业有着理想和热爱的教师,研修是最能考验校本研修成果的测评项。校本研修最重要的是通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研修的道路上发现快乐和成就感,对于教师的研修要给予尊重与回应。研修的重点是对课本教程进行改善和创新,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扩展性。校本研修如果在研修上失位,那对于校本研修将会是一句学术上的空话。
二、校本研修的现状
校本研修在我国推行以来,思路开拓局限性过窄,其意见建议也大都有雷同的想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出发点无非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是为了充分调动各地方、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广大教师参与到教育改革的实践当中。很多学校形式主义严重,没有认识到校本研修的价值意义。在政策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成立相关部门推行校本研修的计划,急功近利,往往是三分钟热度,而后就对校本研修失去了耐性。其次是学校成立了校本研修的组织,但缺乏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产出,一方面是领导者对于校本研修的理解不足,难以担当领头羊角色,另一方面是,教师没有端正态度,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最后是实践阶段难以按照预先的计划实施。有些学校校本研修既投入了精力,也收获了研究成果,但在现实的实践阶段,或是老师在教授方面存在问题,或是同学们感觉不适用,导致校本研修被架空,这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校本研修的问题
自新课改以来,校本研修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热门话题,但是发展至今,却难有实质的改变,改来改去的却总是很难有大的突破,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对校本研修的本质理解尚待深入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虽然全国各地区各学校开始重视校本研修,但是大部分仍停留在表层,很多学校教师并不真正理解研修的本质、研修的目的、研修的方法以及研修的意义。政策上的转变不仅让教师感到茫然失措,更重要的是许多学校的领导机构,或是校长对此更是知之甚少。校本研修的目的在于通过学校发挥教师的组织、创新作用,改善从上到下一体式的陈旧教学,将学校作为试点,既实现了教师队伍自我学习、自我创新,又实现了学生对于教学改革的期望。为什么看似热闹的校本研修,效果却不理想,从不同层面来看,从教育局到教研员,他们本身并非专业人员,或者缺乏一线教学经验,脱离了实际课堂,研修的出发点更重于“政绩”,为研修而研修,致使校本研修从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在文件、精神等等层层下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是非常大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此的理解。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义——“树德”、“立尊”、“研修”
《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就成为了自古以来,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公认的教师角色的社会形象。但是这三者只是强调了教师的“教”的职业特点,也体现了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日常工作的内容,而在社会转型期,对教师的要求必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日趋丰富,而绝不是仅仅局限于老师的传授。所以有必要重提“学无常师”、“学无定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角色的互换也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不能满足于教师的基本要求,必须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所改进,从知识的传承角度看,不能局限在“传道”,而是要发展为“树德”,寓教育于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从师道尊严的角度看,“受业”必须要转变为“立尊”,面对现今呈现出的众多教师体罚学生、故意伤害学生等事件,不仅没有引起某些教师的反思,甚至个别教师的解释居然是“心情不好”。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更需要我们拯救的是“为师者”的威信,重拾“教书育人”的本质。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解惑”的层面,更要注重自身的“研修”,这是“树德”和“立尊”的基础。
(三)考核体系待完善
所谓校本研修,他的研究基础是“校”,基于此,无论是在地域上、文化上、还是生源上,各校的差异都是很大的,这样就很难用统一的指标来考核及评价。各地的经济水平差距很大,教育投入即使占有的百分比是相近的,总的投入数额仍会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行政考核上,倾向于量化的考核指标,并没用考虑到各校或者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仍习惯于用数学概念来考核及衡量。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持续的活动,也许可以量化人的“智商”、“情商”等,但不会有量化的“人”。教育的本质不仅仅在于启迪智慧,更重要的是要启迪人生。
(四)家长与学生并不重视校本课程
对于校本研修,必然会与课堂相联系,而学校的校本研修处于经常变动的现象,虽然有不同的课堂表现形式,但在实质上没有实际的改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度也会在一次次的期待变为失望的过程中,逐渐消退。而学生的“消极”表现,无疑对教师是一种“打击”,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就会产生“形式”与“本质”的脱节。同时,教育事业“人人有责”,似乎人人对教育都有“发言权”。家长对教育的不满,主要体现在对高考制度的不满。但不能否认的是,虽然存在比高考更为彰显“公平”的考核方式,但在实践层面,仍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教育改革几乎涉及每个家庭,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虽不赞成“因循守旧”的保守派,但也反对冒失的、盲目的改革。教育改革不可抱着“碰运气”的态度,必须要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优质教育资源日益流向“优质阶层”,贫寒子弟难以通过考学来改变自身及家庭的命运。校本研修,或者说是积极地对教育改革的探索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热度、参与度等方面都远远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视野、知识层次的差别也就在日积月累中体现出来。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校教育领域,家庭没有过重的经济负担,但是学生课后忙补课,毕业后忙考证,用于其他方面的教育费用支出占了很大比例,但是真正的学校教育却呈现出某些方面的“教育过度”,另一些方面的“教育不足”,这也是高考弃考人数逐年增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对于校本研修的重视不仅是“公共政策的‘效率结果’使然”,从微观层面上来看,更是家庭经济的效率结果使然。
四、总结
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是拉动校本研修进一步发展的三驾马车,任何一方都考验着校本研修能否取得成功,这就需要校本研修在研修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教师、专家及社会各方面的智力支持,做好最完善的准备和预测,使校本研修不再是浮在水上的浮萍。毫无疑问,校本研修是弥补我国教育体制弊端的重要探索,在探索的道路上必然充满了荆棘和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但就像中国化一样,我们必须探索与自我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校本研修,不能碰到问题就畏手畏脚,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深化问题的严重性。遇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校本研修的真正发展和成熟。
参考文献
[1]王祖琴.继承与超越: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0).
二、工作基本思路和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研修工作“三大原则”,即坚持整体性发展原则,我校教师人数较多,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科不配套,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校发展不够协调,本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将由教科室牵头,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研修活动,最终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教师整体协同提高,学科教学独具特色;坚持研修一体化原则,以教研组研修、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以“四课”(引领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活动、课型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以小课题研究、问题反思和总结为主要内容,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质量为主要目的,实现校本研修的高效务实目的;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指导的原则,把握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引导教师改革教育工作模式,整合校内外教育科研资源,实现校内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科研工作中,严格做到“三细”(细心、细致、细节)、“三严”(严谨、严肃、严格)、“三实”(踏实、务实、落实)的教学管理策略。
本期研修工作立足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师资队伍建设工作;②课标研读工作;③师德、师能提高工作;④强化网络研修;⑤州市级课题实验工作;⑥教师个体小
课题研究;⑦探索五种课堂教学模式(早、晚自习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⑧研修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自主、自觉研修氛围;⑨教研组建设。
通过开展以上九项工作,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三、具体工作
1、师资队伍建设
①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自培自修,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继教培训,力争人人达标。
②组织开展好“四课”活动。“四课”活动在我校长期坚持,形成惯例,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期将进一步加强听评课管理,杜绝评课流于形式,只说优点,不说缺点的做法;听课节次严格落实,记录详备,严禁集中在一个时段完成听课学习任务,由教科室负责登记,并纳入继续教育灵活学时审登,凡听课节次不足或集中听课者将予以经济处理并在期终研修考核中予以扣分。新调入教师的汇报课在9月底完成。
③加强学校教学骨干队伍培养力度。为确保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将继续采取“分类培养、典型示范、骨干先行、整体带动”的思路,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确立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分层研修,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期终将评出优秀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管理将初步出台管理办法,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将纳入相应管理。
④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创新班主任工作机制。协调、配合政教处做好全校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班主任教育理念更新,抓好案例分析,做好班级德育小课题研究,探索优秀班集体建设模式。
⑤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2008.9-2011.8)启动,对教师的成长规划进行分类,切实落实各层教师的学期成长计划。
2、继续加强课改实验工作
按照课改的总体精神和思路,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建立既具有学校自身特点,又与国家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取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进一步深化课改,更新观念,在观念上要进一步强化新的教学质量观、师生观、评价观,在行动上要实现“三变五让”(三变: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总结)。
①继续加强课改工作。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紧紧围绕新课改这一核心,结合学科研修活动,开展好新课程研修工作,强化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建立,强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在教
学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总结,在创新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并把教学反思形成制度,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成为课改实验工作的基本方针。
②利用“四课”活动,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课堂研讨形式为主,把课改理论转化为课改实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探讨,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些示范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教学圆桌(圆圈)会议的形式把评课引向深入。
③研读新课标。各学科教师,尤其是初三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课标,力争做到“不走样,常创新”。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要弄清学生基础,明白教学要点,提升优质课堂教学比例。落实未认真准备的课不上、未细致思考的问题不提、未认真研究的题不做,尽一切可能减少课堂废语言、废环节。未备课却上课的视为教学事故,并与个人年度、学期考核挂钩。
④引导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记录好教师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成长经历。纳入学期个人研修考核。
⑤盘活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资源,用管理制度切实引导他们发挥教学示范作用。骨干教师要心系教育,胸怀学生,带出一个学科,带好一批教师,并初步实施各级骨干教师工作学期考核制。
⑥课型研究工作要由教研组长落实,分步实施,集中力量研讨出五种课型的基本程式,并在教师的实践中加以完善。可能的话在期终评出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组。
3、配合教务处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要确保我校的毕业班质量明年再上新台阶,完成学校制定的升学目标和质量目标。重点是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备课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利用集体智慧,做到“胸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学习现状、差异有数),手中有法”。上课要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实现能力目标,达到思维训练。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实行“走课”,推门听课、学科考点教学指导。
4、强化教育科研工作
①我校教科研工作的任务:抓好州市级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及时总结,形成课题成果,确保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小课题研究讲求实效;非课题化工作要积极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大力开展行动研究,把工作课题化落到实处。
②认真开展好立项课题研究,由教科室牵头,认真审阅教师上报的小课题,并筛选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课题立项。以教研组为阵地,学科教师为主研人员,以行动研究和叙事性研究为手段,把研究成果尽快梳理出来,力争今年有课题结题。
③全校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育叙事研究(积极参加校本研究网科研平台)和读书活动,参加读书活动的征文交流活动。
④加强特长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在教师竞教竞技(千人赛课决赛)活动中予以有力指导,力争在今年取得好成绩。
5、强化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
在春季培训的基础上,本期将把培训工作范围扩大,做到培训的指向性更明确。严格落实参加远程教育的教师的网上培训,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学时与学分。不仅仅人人要会利用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且要会制作课件,会熟练运用电子备课系统。要求每位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一份电子教学设计(课件、单元检测、模拟训练等)。凡未在e21教育网(省校本研究网)注册的年轻教师要以实名注册,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网络研修,每期完成10学时的网络研修形式的学习。全员达到市仪供站对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并把培训过程和结果纳入教师个人学期考核奖惩。
6、凡参加08年秋季涉外研修活动的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每次活动必须保证时间、保证质量,继教中心安排的所有研修活动都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范学时登记。
7、不断创新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组织开展网上教研和教育观念网上辩论赛等活动。抓好“四优”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评优活动,力争上档次,出成果、展风采。
8、本期校本研修工作的几点要求:
①完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尤其是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
②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要以负责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完成个人规划表的填写。
③学科教研组建设不能淡化,而应得到强化。以研究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研组的专题研究—备课组的伙伴合作—教师的实践反思”三个层面评价教研组工作开展情况。依据《市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导意见》抓好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工作要形成单列计划,计划中要明确本期工作要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教研组的研修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重点解决本学科的1—2个问题,集中力量抓好组内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上课、课后反思和小课题研究,并体现学科建设特点和学科建设理念。
④集体备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明确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备教学理念、教学重难点、学习方式、作业设计;二是规范集体备课的运作程序:中心设计人提供教学设计讨论稿——集体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中心设计人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修改设计书——将修改后的设计书分发给组员作为教学执行书——填写课后小结。三是加强集体备课的考评。备课组要组织成员在开学初集中学习课标,规划好本期本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依据年级学生学科学情,找到学科质量提升的切入点。
⑤小课题研究的申报与管理将实行教科室与教研组共同负责制,结果纳入教研组考核。
总之,08年秋教科室工作将以务实、高效为工作指针,全力以赴做好以上各项工作,为小渡船民中品牌铸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科研工作行事历
九月:01.校本研修工作会(教研组长)。
02.课标学习研读。
03.审批并确定立项小课题研究日程。
04.落实开展本期集体备课工作。
05.制定“四课”计划。
06.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07.安排落实研修活动。
08.年青教师推评后备骨干教师的遴选启动工作。
09.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
10.新调入教师见面课(汇报课)。
11.千人赛课组队准备参加市决赛。>12.推普周系列活动。
13.市教育工作会议。
十月:01.开展课改交流课和研究课活动。
02.立项课题实施研究。
03.举办“我与课堂”主题读书征文活动。
04.集体备课月检查考评。
05.安排落实参加市千人赛课活动。
06.读书活动检查。
07.10月上旬参加全市初中化学实验汇赛活动。
十一月:01.教研组建设经验交流。
02.安排落实市研修活动。
03.课题研究交流。
04.初三复习课型、讲评课型研讨活动。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06.学期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实施阶段性检查。
十二月:01.课堂研讨交流活动。
02.初
一、初二课型模研讨交流活动。
03.立项课题的结题筹备工作。
04.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叙事论文验收。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一月:01.“四课”活动总结评奖。
02.立项课题结题、评奖工作。
03.校本研修、自主研修考核。
大家好!
炎热酷暑,各位校长来这里参加学习与交流,我为大家的精神所感动,大家都是桃源县的教育脊梁,是全县小学教师的领航、舵手,教育局和学校安排我今天和大家做一些交流,我感到既高兴又为难。高兴的是,能有和各位校长们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特别是能借此机会,会一会我曾经在校长岗位上交往多年的老朋友,但是,作为在今天的课堂,要我作为主讲人,感到很为难,因为大家无论是在政策水平、管理能力、业务素养等方面都要比我强,所以实在不能承担起讲课的任务。那么,今天半天时间,只能是我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研讨的时间,是我向大家学习的时间,决不能用“讲课、讲座”来称之,以上是我和大家交流的一个开场白。
言归正传,交流研讨还得有一个主题,定什么内容?管理?都比我懂得多。政策?都比我吃得透。课堂教学?都比我善教善研。所以今天就选了一个现在比较热而又涉入不深的一个话题——“校本研修”。我把和大家交流的主题命名为:“校长与校本研修”。今天的交流是否这样安排,把交流、研讨时间分为两个段落,首先我谈谈对校本研修的一些个人的认识,然后课间休息,再进行交流研讨,大家谈谈关于校本培训,讨论、交流的几个问题我会在休息前做布置。
从哪儿讲起?我想还是从下面几个关键词语讲起:校本培训、校
本教研、校本研训、校本课程、校本研修。怎么比较它们的异同?容易区分的是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为了学校的课程,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几个词语比较:总的来说,校本研修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之间的区别可以从1、培训目标不同;2、培训主体;3、培训内容;4、培训方式几个方面的不同来比较。
从参训的主体方面看,有被动和主动之分;
从参加培训的方式看:接受式培训;主动式参训;
校本培训:以通识培训为主,它关注教师的学习任务,注重教师观念的转变,并常以比较正式的集体团队学习的形式进行,它的主体是培训者,培训者决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校本教研:往往围绕学科教学问题展开,它的关注不能停留在观念更新,而更加注重教师行为的跟进,更加强调共同参与、对话交流、分享经验,以自我组织形态为主。校本研修取二者之长,并提出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
校本研修:主要指
“以学校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带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以校本的教师自我探究、自我发展的研究修炼行动。
简单说“学校和教师的问题,主要由学校和教师通过‘研修’来解决”。
所以说,校本研修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之间的培训目标不同,培训主体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培训方式不同。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现在提倡的、需要的是一种怎样的培训形式?【校本研修】
分析:“校本”是一个外来词,字面的意思是:以校为本。这是随着课程改革被“引进的”一个新概念,通常理解为: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的自身需要为根本导向、以学校的问题解决为根本目标,来开展教育教学教研及管理等发展与改革活动。
研修,由两层意思构成。一是研究,二是学习。一般的理解是在职的在岗或离岗继续深造和培训,大多是针对岗位上有发展提升前途的人员,提供的继续深层次学习的机会。教师的研和修有不同的情形,有的研为主,有的以修为主,有的是研修并重,但无论哪种情形,两者都是相辅相成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主要途径。
校本研修是一个任务驱动型的问题解决过程。要点:基于学校
基于教师发展
基于学生发展
大家的悟性都要比我强,那么我今天就围绕“校本研修”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做一些探讨吧。
一、校长在“校本研修”中的角色定位
二、我县“校本研修”的动态分析;
三、开展“校本研修”的实施建议。
客观的讲,我们当校长的,学校工作是千头万绪的,我本人也曾有过多年的体会;因此,要想我们这些校长要去坐下身来,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开展好本单位的校本培训,恐怕也不是那么件容易的事。但是,“校本培训”作为教育改革一大亮点,作为当今教师成长的一大途径,我们的校长又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很多校长、老师在参加者不同层面的“校本研修”的研修班、研讨班等等。那么,作为我们校长,应该怎样定位在“校本研修”这项工作的角色呢?
一、校长在“校本研修”中角色定位
任何一项管理活动,只有定位清晰了,与之相关的行为和作为才能够恰当。
新课改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定位为: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伙伴等等,有了这样的定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因其角色的改变而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
美国的教育专家通过上千名校长的研究,把我们中小学校长,归纳成六种类型,可以说,对于每一类校长都有不同的定位,现在让我们加以对照对照:
第一种类型:愿景型校长
“愿景”也即“远景”,是对未来的一种谋划,这类校长善于提出学校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目标,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前景描述比较清晰。
第二种类型:政策型校长
这一类校长善于解读上级领导的政策,而且还能借助于自身的行为影响政策的制度。
第三种类型:管理型校长
这类校长是在自己的学校内部开展各种各样的协调活动,有明确的上下之分,把学校建成一种体制,一级对一级负责。
第四种类型:资源型校长
这类校长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及其周围包括社区的各种资源,能够把这些资源挖掘出来,整合出来,能让学校的资源盘活。
第五种类型:伦理型校长
这类校长特别关心下属,关注学生的行为,能够与下属和学生打成一片。
第六种类型:文化型校长
这类校长善于在学校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把学校的文化建设放在一个主要的方面。
美国通过长期研究,提出的这六种校长类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在管理工作中,六个方面都需要有所涉及,有所体现。
之所以称为这六种类型的校长,是因为他们尤其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分析了校长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强”、“弱”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定位问题。
就我们桃源县的校长状况来看,我认为应该用“综合型”、“复合型”校长这样定位才最为准确。
那么,我们校长在“校本研修”这一项工作中,怎样充当好合适的角色?我认为要当以下几种角色:
(一)、决策者
校长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学校的校本研究问题作出决策。比如:学校的学科教学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与老师们在数学方面研究的成果明显要比语文科目弱,那校长是否可以考虑,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研修课题?
又如:重视和使用网络这个工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传播媒介的便利优势,掌握网络工具的使用技巧,能够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在具体的网络平台上学习研修,丰富自己、提升素质、提高能力,这是每个中小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如何高效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校本研修,这是我们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问题。
我认为,做校本研修决策,需要考虑三个问题:
一是决策要恰当;
首先,决策要恰当。恰当来自于教师的定位,来自于学校的发展要求,来自于学校当今改革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学校要求老师写出大量的学术论文,是不恰当的,因为学术论文一般属于专家学者,
二是决策要清晰。决策清晰,是指思路清晰,作为校长,在决策中首先要明白校本研修是什么?研修活动有哪些?
三是决策要认同。校本研修活动至少在领导班子里要得到认同,老师也要认同,老师不认同的话,就会出现有要求就去做,没要求就不做,所以,校长要从实际出发,从学校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新矛盾新情况出发,把校本研修这一抽象的概念转变成具体操作的一些决策性措施。(认同例如:高效课堂、幸福课堂的模式构想——说-上-议-
构)
(二)、设计者
如果说“决策”是解决的“做不做”的问题,那么,“设计”就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
做好校本研修的设计,首先需求我们校长进行好分析。
近年来,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校长,都越来越重视校本研修。但是,不知道校长们和老师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校本研修?答案肯定是“为了……”,为了什么呢?不仅仅是要回答“原因”,更重要的是追问“目标”,即是说,为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为了实现什么目标呢?这样一问,我们就在思考校本研修的目的性问题,也才能表现出我们的校本研修的自主性。千万不要小看这一问!更不要为了“研修”而研修!否则,校本研修将存在徒有其名或者有其形而无其神的危险。
这是开展校本研修的第一步:首先要弄清我们学校想要获得的效果是什么,也就是进行校本研修的需求分析,即,学校改革发展需要教职员工提升哪些方面的素质、技能、方法和能力,校本研修就应该设计这些方面的任务和目标。
下面我从三个层面来说一说校本研修的需求分析:
1.
学校发展与改革需求
在学校层面上,校长思考的是:学校改革发展与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我们知道,在统一的教育目标要求下,不管作出多大的努力,各个学校的发展水平仍然会参差不齐,而在国家鼓励教育创新的今天,
学校办学将会出现“各显神通”的多样化差异性局面。诚然,造成学校之间差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甚至排在诸多因素之首。
在策划学校的改革发展,乃至思考学校日常工作计划中,生源、办学经费、教学场馆、教学设备,等等,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队伍建设。归根结底,人的因素是第一因素。在成功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多种要素中,教师是第一要素。
那么,在学校发展改革层面上来思考教师的研修问题,就必须围绕教育、教学中急迫解决的重要问题来进行。比如,要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就要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的素质发展,是教学质量的根本指标。我们通过统计和比较发现(统计本校学生的发展状况: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发展),关键是要解决那部分后进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例如这部分学生人数占总数
15%
以上,这个数据要在同类学校的比较中确定),我们确定学校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应是“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学校领导一旦确定了工作重点,不要仓促地布置工作任务,因为:教师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的,教师希望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准备才能成功解决这个问题,这些都必须明确。总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教师有充分的准备。所以,我们需要对教师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了解教师在思想观念、知识技能、方法经验等方面的现状与需求,然后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可以用这样的框架来分析:
教师的现状与需求信息通常来自问卷调查,比如《教师对学生学
业现状的满意度评价》,收集到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基本认识、基本态度、转化对策方法等方面的信息,然后作出判断:教师对此有了多少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准备,教师具有哪些优势,哪些方面的相应的知识和方法需要补充、提高;同时,结合对学生学业现状的了解和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校本研修项目方案。这个方案,就是教师为了解决“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而进行的教学行动研究和相关的深入学习。这样,问题设计的过程、问题解决的任务就是校本研修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既要研究解决问题,又要深入学习理论方法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学习困难学生得到转化了,就是教师研修有了成果,也是学校教学质量问题得到了解决。
2.
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的需求
大家都知道,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同样的问题是:如何让教师成为研修的主体呢?被动地进入研修活动中,教师缺乏主体性,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这样也不会产生真正的可持续的效果。在第一个层面上,我们看到,学校的改革发展通过教师研修而得到推进和实现,这似乎表示教师的研修是为学校服务的。这只是部分的正确,另一半,很重要的是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服务。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是互为因果的,同步的。
在学校改革发展项目中,我们了解到教师的部分需求,那是在学校改革主要的主导下的教师需求。另一部分的需求属于教师个体的: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需求。这些需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教育(管理)层面,教学层面和教研层面。对这些需求的排序,我们就可以知
道学校每个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哪些,需要哪些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改进以及研修的方式和资源。这些信息足以让我们清楚,校本研修的内容和方式设计怎样才能更适合教师的需要,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有个校长跟我说,现在的老师职业倦怠很严重,做培训搞研究都很被动。我说那么我们做个调查如何?于是,我们做了一个《教师成就感满意度评价》的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如我们通过
3
个交叉分析看出:数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最低(只有
50%
),觉得工作并不是很有乐趣(满意度
37.5%),同时,数学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也有待提高(满意度
50%)。品德教师的职业认同度也有待提高(目前数据为
75%),职业成就感也有待提高(满意度只有
62.%),认为工作有乐趣的符合度也仅有
62.5%
。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很高(达到
100%),认为工作中很有乐趣(认同度
100%),但是工作满意度相对较低(只有
66.7%)。这些数据既直观又准确地描述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或“职业成就感”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校长的感觉而已,从而帮助我们设计正确的校本研修项目。
我们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给学校提出了
7
点建议:
1.
建议引进比较优秀的青年男教师(主要是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领域)。
2.
增强师生的自我成就感(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需提高(职业发展可能遇到了“高原现象”)设置教学改革创新奖,给优秀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每月一星”),
向学生、家长和社区展现教师风采。
3.
改善工作环境(增加工作的趣味性,尤为关注中年教师),开设一些师生共同参加的趣味活动(请学校后勤部门策划),增强中青年教师(
31
~
50
岁)的职业幸福感。
4.
加强教师职业规划(特别是小学高级教师),鼓励和帮助老师在专业职称和能力方面进一步提升,特别要强调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价值取向(要更多地以学生发展为工作动力来源)
5.
对教学改革创新给予更多的激励表彰
中老年(40岁以上)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发挥其引领作用(最符合“喜欢创新”)的9人。
语文课的创新有最大机会(55.6%);品德课的创新有较大机会(33.3%)
数学课的创新需要加强(一般的有5人,占62%)
二年级的创新需要加强(一般的有5人,占62%)
职业规划目标不明确的教师创新需要加强(占75%)
创新动力不足(认为在学校中的地位一般,100%)有5人在教学上喜欢改革创新。小学高级教师要加强。
6.
同伴互动互助应加强
特别是在业务活动中,应增强互动和协同性,比如同课异构、教研小课题的合作团队建设等。
7.
个案关注
有一位年轻的数学(1
年级)
+
英语(3
年级)+
班主任老师,
应该可以成为重点培养的年轻教师对象(小学二级教师)。
这些建议从内容、策略、方式方法及校本资源等方面为校长提供了有用的参考,使学校在设计教师专业成长规划时有了可靠的依据,开展的校本研修活动更有针对性,因而实效性也更大。可见,教师在学校里不是自然而然就成为校本研修的主体,只有发现和自我发现教师自身的潜能和需求,才能挖掘出教师群体的主体性,让教师成为校本研修真正的主人。
(三)、推进者
校长是身兼多任,既要决策又要设计,还要督促执行,最重要的还要做到身体力行。例如:让教师接受培训,校长首先要接受培训;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校长也应该反思自己的工作,同时校长还要考虑校本研修中制定的各种决策能不能不能贯彻到底。学校不像政府机关那样,有办公室、督导室来督导工作的落实情况,而需要校长亲自去逐一落实。
老师在研修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一方面可以请教专家,一方面校长本身也应该承担一些咨询工作。如: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咨询;对某一问题需要寻求的知识和资源等;总之,校长要站得高远,要为老师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四)、合作者。校本研修所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校长应该摆在一个合作的姿态上,而不应该是居高临下,应该与老师合作,一同解决研修中的问题。
如:怎样落实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的“五环节的问题”:
备课——新课程要求要求要做到二次课程开发;
上课——要求要动态生成;
听课——要揣摩透彻。
说课——要做到反思研究;
评课——要做到批评分析。
又比如说,研究“五环节教学法”问题,即:是指由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合作研讨、巩固拓展、目标总结
(五)评价者
1、利用政策激励,构建评价机制;
2、对老师的研修方案、活动设计、过程质量的评价;
3、研修活动对学校发展、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二、我县“校本研修”的动态分析
校本研修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工作极其重要,而我们校长的角色在此项工作中又是那么重要和特殊,那么,近几年来,就我们桃源县“培训动态”看,又是怎么样的呢?(这里我重点谈“校本培训”的调研情况)
近两年来,我们全县各乡镇,各中小学在“校本培训”方面作出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是呈现出了具有个性化、体现地方特色的培训经验。如:我们的文昌中学、漳江中学、漳江小学、我们进修学校本部的实验学校、桃源七中、漆河镇中学、桃源十
中、陬市、三阳、佘家坪、九溪、枫树、凌津滩、木塘垸等单位都做得很不错,他们积累了许多的经验,值得全县各学校学习。而我今天是少讲成绩,其目的就是想与大家一起共同来认识“校本培训”方面的不足,共同来研讨“校本培训”的有效方法。201&——201*年,我们进修学校组织了几次大型的调研活动,201*年4月我们进校分成了8个小组,有38位领导与老师参与了调研,通过听、看、访等基本方法,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并对各小组情况进行了综合,我们认为目前桃源县中小学的“校本培训”还存在着“五有五缺乏”的问题:
(一)、有位置但缺乏领导的深入。“校本培训”作为教育改革一大亮点,作为当今教师成长的一大途径,全县中小学已经把它摆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这也是值得我们可喜的一面;但我们也知道,校本培训属于学校自主性的活动,因此,中小学校长自然成为了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因而校长对校本培训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校本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客观的讲,我们当校长的,学校工作是千头万绪的,我本人也曾有过多年的体会;因此,要想我们这些校长要去坐下身来,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开展好本单位的校本培训,恐怕也不是那么件容易的事,现在更多的做法是,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育专干,拿计划、列方案,拟活动,然后给校长汇报方案,校长审阅所拟方案,再依据计划组织实施;也有的地方是校长给分管人员封权“这项工作就全权交给你了!”,结果出现的状况是怎样的呢?据我们调研得知:校长亲自参与,深入其中的单位,或者领导重视,有分工,
有检查的单位就做得好,而校长只做安排,督促少或者很少参与研究的单位做的明显要弱一些。我认为,从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否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校本培训,这样一来,我们的校长就应该在百忙之中,俯下身来,关注校本培训,设计设本培训,监管校本培训。
学校领导要做到深入,我认为要做到“四个一点”:理论知识懂一点;方法模式通一点;活动指导说一点;外地经验荐一点。
(二)、有内容但缺乏主题性、针对性。
我们说,校本培训有五种基本的类型:一是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培训;二是本校特色教育,科研成果的培训;三是区域民俗文化、历史遗产的培训;四是学科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五是优秀教学研究、案例研究的培训。
但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有的单位,有的学校提供的一个学期的校本培训数据非常齐全,按照“读书笔记、观课评课、论坛交流、教学案例、网络研修等项目”选择培训内容,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定的数据印证,但是,能体现学校主题培训的系列培训活动的材料还不多,如:如何构建智慧课堂、打造幸福课堂的主题;有效教学的学科模式探讨主题;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校级学科带头人的主题培训等等数据反应得很少。
(三)、有形式但缺乏多样性、有效性。
校本培训的目的、形式、手段和内容是相互依赖的。任何培训内容要想得以实现并取得实效,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形式。而从现
阶段我县的校本培训的形式与手段来看,校本培训的主要形式还是以集中性的“讲座”、“业务专题学习”,或者是经验交流之类的居多,而进行“专题研讨”“主题论坛”“教学沙龙”以及“课题研究”“案例研讨”等形式还不是很多。相当一部分学校把“校本培训”与“政治学习”、“参加会议”、“外去学习”、“优课展示”、“学生训练”完全等同起来,因而失去了它的有效性。
(四)、有成效但缺乏评估、管理。
从目前我们全县中小学“校本培训”的情况来看,成效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在调研中,有代表性的查看了各单位集体留存的数据和教师个人参与培训的过程资料,我们认为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能够从资料中就可以让我们看到培训成效,比如:凌津滩中学、佘家坪中学、陬市镇中学、寺坪中学、杨漆桥中学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对老师每年的校本培训24分的考评拿不出考评依据,教师过程性的学习资料也寥寥无几。这样,学分登记工作就成了假像;这也充分暴露了校本培训缺乏完善的评估、监督机制。
(五)、有资料但缺乏系统归档。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单位此项工作究竟由谁主抓明确不清,导致工作相互推诿,各凑各的材料,缺乏一个整体;有的单位教师业务档案建设内容不够充实,特别是没有反映出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资料。在这方面,我们发现凌津滩、佘家坪中学是做的最好的。他们不仅有文本资料,而且有相关的电子档案。
三、开展“校本研修”的实施建议
1、重视“校本研修”的需求分析
作为校长,应洞察校本研修的发展趋势,研修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研究、培训、自修;
我们现在主要从研究和培训的角度来看一看校本研修的发展趋势。关于需求分析的问题,已经在校长角色的“设计者”中讲到了。
如:我们学校改革发展需要教职员工提升哪些方面的素质、技能、方法和能力?那么我们的校本培训就应该设计这些方面的任务和目标。
2、完善“校本研训”资源建设。
校本研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资源和条件支撑和推进,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资源:
--
阅读资源:研修要有问题,同时要进行问题思考和问题解决,这都离不开教师的阅读。不读书,研修者可能就是“井底之蛙”,在问题解决中也会苦思冥想而不得法。所以,校本研修,不是校长一句话:你们去研究吧。首先要有充足的参考资料:印刷的书刊和数码书刊网络文献。学校应建立校本研修知识库,每个老师都应贡献自己在研修过程中获得的文献资料。
--
技术资源:现代教学技术和教研工具是开展校本研修必不可少的资源,包括信息技术手段和调研统计工具,特别是简易的问卷和问题分析的科学方法。
--
专家资源:除了高等学校的教授,我们容易获得的专家资源是教研员和特级教师。要提高校本研修水平,专家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我更主张学校建立自己的校本名师库,充分利用校本专家资源,带动和提升校本研修。
3、创新“校本研修”的方法与模式。
目前,湖南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一些骨干老师主持了《湖南省中小学校本研修行动指南》一书的编写,全书把校本研修分为35个专题。
个人自修式:教师个人独立研修,这是校本研修的基础,每个老师都应有适合自己的读书和教研计划,都应承担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修任务或项目。要把日常的“备课”提高到研修的层次上,尽可能多地增加研究含量。
团队研修式
:通常是教研组的集体行动,针对日常的课堂教学或教学问题开展研修(具体内涵在另一讲中,这里不赘述。)但再次强调,这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方式,是培养教师团队精神、团队攻关能力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这里结合我们调研的情况,我们认为桃源在以下几方面做的较为出色:
1.专题研讨模式。专题研讨我这里又分为专题讲授和专题论坛两个方面。
①专题讲授:这一模式就是指学校根据需要选择教师关心的主题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聘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或组织本校力量进行专题辅导,使教师对这一专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研究性讨论,结合实际进一步理解
和掌握,明确如何应用。再进入实践、这种方法也可结合教研或科研课题进行。
②专题论坛:围绕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主题。然后组织老师们进行研讨。
灯片:。
这一模式的操作流程如下:(灯片)
(1)受训者感知外界现成的理论、经验、做法;
(2)在认同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3)依据现有理论经验诊断个人的教育教学现状;
(4)在反思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问题并究其原因;
(5)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借鉴理论和经验、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实施;
(6)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7)依据分析评价,形成新一轮行为改善的方案,进入下一循环。
2、师徒结对、帮联共进模式。
师徒的含义我想就是:师傅与徒弟的关系;在我们教师中的关系看,就是有经验的与经验少的老师结为学习对子;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学习对子;这种模式特别适用新教师。
灯片:——兴隆街借助网络结对学习;双溪口
结对体会。
3.研修反思模式,研修反思包括(基本环节
灯片)“集体备课一示范观摩
(公开上课、公开说课、公开评课)一撰写教学反思总结”等环节。即每位教师结合任教学科,按照课改要求,每学期上一次研
修课。通过研修课教学,进行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逐步适应课改要求。研修反思课不同于观摩课、考评课,它旨在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借助教师群体的力量,进行群体性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上好体现课改精神的课。采取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灯片)
(1)教师在参加研修反思时,首先必须结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针对自身实际,制订研修反思计划,确立明确的研修反思目标。研修反思目标既要有短期目的,又要有长远规划,研修的方法措施要具体。
(2)在“集体备课”环节中,教师除在领会课改精神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制订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外。还要充分借助本校业务指导组和其它同行的力量,共同备好研修反思课。经校业务指导组确认后、撰写研修反思课教案。交业务指导组组长审核。
(3)示范一观摩,即观摩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使教师掌握观摩学习的方法,并要结合观摩学习听得进行应用“公开上课”要求研修反思课教师面向业务指导组和校内同科教师进行研修反思课的课堂教学。听课人员中除本校业务指导人员外,至少要有一名外校业务指导人员参加。同时业务指导人员必须填好听课记录。“公开说课”即研修反思课教师向业务指导人员及同行解说所上的这节研修反思课。说课可在课前,也可在课后,说课内容要详细记录“公开评课”要求业务指导人员及听课教师本着友善的态度,以帮助教师成长为目的,诚恳地指出研修反思课教学中听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业务指导组人员要将研修反思课教学中“好的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改进意见”填写在听课记录表上校业务指导组要综合公开评课的意见,形成一个完整的评阶意见,填写在听课记录表上,该份记录至少须由一名外校业务指导人员签名。教师通过学习,举行教学公开课,将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法的理解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达到运用新标准,新教法的目的,并通过相互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对新标准、新教材、新教法的进一步理解和适应。
(4)“撰写教学反思总结”要求研修反思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评课情况对本节研修课进行教学反思,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评课建议,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并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再进行实践。教学反思总结须认真记录填写,通过讨自己的教学重新进行思考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技能,并写好反思笔记或教后感。学员之间通过反思笔记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不断总结经验,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4.合作研究模式。(灯片)
主要类型有校内教师群体合作研究式、校际合作研究式和城乡合作研究式等。
(1)校内教师群体合作式。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按学科或课题形成四至五个合作研究组,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提供思想碰撞、合作研究的机会进行同伴指导(“同伴指导,是一种育效促进教师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校本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理念如:集体备课等。
(2)校际合作研究式。由若干所学校组成的有目的、有汁划开展教师培训的松散联合体,是介于培训基地与学校自培之间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学区内学校的培训资源比势,解决校本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也可克服校本培训中“近亲繁殖”的弊端,满足参训者自我发展的需要。如:漆河中心小学与常德育英小学合作交流等;
(3)城乡合作研究式。选派城镇教师送教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学习,使城乡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能上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同时由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组织先进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子,两校教师定期学习交流,选派优秀教师赴薄弱学校示范教学和介绍经验,有效地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近两年来我县积极推进构建“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校本研训模式。去年以来,茶庵铺中心小学、三阳镇中心小学、漆河镇中心小学、龙潭镇中心小学等均与我们实验小学坚持教育教学交流互动,改往日简单的“送课送教”为师生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城乡互动”研训模式。各乡镇中小学采用“学校牵手、教师联动”活动,先由中学分批确定村完小和中心小学组成牵手学校,确定好联动教师和年级,在确定好联动教师后,村完小联动教师定期到中心小学和联动教师跟班学习,再由中心小学联动教师到相对应学校跟班指导学习,最后联动教师和牵手学校行政领导在中心小学进行相应的交流和研讨。
每次活动周联动教师四人,分为两组,在教师联动交流中,两个
牵手学校行政领导必须到相对应的牵手学校现场办公和研讨一天。活动滚动互动,持续发展,力争使教师多人参与。通过城与乡、校与校、组与组之间的互动,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风采,提高我县教师的教学能力,带动城乡教学研究,促进城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努力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4)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式。派出部分大学教师到中学做指导教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如:西安镇近几年来就有好几批大学生来学校传授教法等。
5.案例研讨模式。该模式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进行描述,引导教师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把培训放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即以教育教学中某一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得失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与发展的对策,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参训者描述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灯片)
(2)受训者对案例进行分析;
(3)在小组中讨论案例,提供问题解决的多种对策;
(4)小组主持人概括、总结、引导;
(5)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一种或几种)。
6、课题带动模式。
本次我们的调研中也发现了有不少学校的课题研究做得好,而且做到了研究的内容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灯片:课题研究图片)
那么,如何用课题研究的策略来带动我们的“校本培训”?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校长、主任介绍近期我们教师进修学校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申报的关于“校本培训”的专项课题。(灯片展示课题构想)
课题名称:《农村中小学三、四式校本培训实践研究》
课题基本设想:
根据课题设想,我们把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分成三种类型或称为三个块面的学校,即:“城镇中小学”、“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乡镇村、完小”;根据不同类型的学校特点,我们构想了适合于同类学校的校本培训的四种主要的培训模式。
基本模式构想:
(一)、“城镇中小学”校本培训主要运用模式:
1、网络自学模式
网络自学模式的基本架构是:“网络学习-----结果检验——专家指导”-
2、专题训练模式
专题训练模式的基本架构是:“专题确定——专题培训——总结运用。”
3、骨干示范模式
骨干示范模式的基本架构是:“示范——讲解——对话”。
4、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是以学校科研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实施校本培训。其基本架构是:“问题提出——资料收集——研究开展——结题回馈”。
(二)、“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校本培训主要模式
1、自主学习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骤是:“自查——定标——实践——总结”。
2.培训反思模式。
培训反思模式,培训反思的基本环节:“集体备课一示范观摩
(公开上课、公开说课、公开评课)一撰写教学反思总结”。
3.专题讲授模式。
专题讲授模式,基本操作步骤是:“选聘专家——确定主题——理论传授———经验诊断——修正完善”。
4.合作研究模式。主要类型有校内教师群体合作研究式、校际合作研究式扣城乡合作研究式等。
(三)、乡镇村、完小校本培训主要模式
1
、“五步式
”联片集体备课模式
“五步式”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是:主辅(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专业引领——课案生成——个性设计与反思(二次备课)。
2、“结对互学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的运用构架是:“结对联谊————示范教学————交流探讨————共同提高”
3、“菜单选点指导”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构架是:“制定菜单———选择主题———自学思考———专家指导”
4、“观摩反思”模式
这一模式的基本构架是:“现场观摩——自我反思——对话交流——借鉴运用”。
专家引领式: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在专家引领下进行研修,可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研修的效果如何,要看教师如何在专家引领下研修,一是不失自我:如果跟着专家走,离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远,则研修难有成效;如果能在专家帮助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则研修将既有实效又有品位。二是重在方法:专家在课题研究中的思维方法和使用的研究方法,也应该很有启示,值得我们学习。三是贵在点拨:请专家指导,不是客套话,但不是要专家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研究如何读书,而是带着我们的问题和困惑去请教专家指点迷津,需要在我们思考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专家的点拨。
远程协同式:基于互联网平台而开展的共享式研修活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利用
群来进行,还有博客等。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一起关注和研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就我个人的认识,我们桃源县的“校本研修”工作尽管有些学校已经起步或者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基本上还是处于初级(起步)
阶段,所以我认为还需要在抓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再抓好“校本研修”工作。
4、强化“校本研修”的管理
“校本研修”涉及到的管理有很多方面,
如:.“校本研修的人文管理”、“
校本研修的制度管理”、“
.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
校本研修的计划管理”、“
校本研修的过程管理”、“
校本研修的支持与服务”、“
校本研修的档案库建设”、“
校本研修的考核与评价”。这里重点对“过程管理”中的“流程管理”和“校本研修”档案库建设与管理做一点提示。
(1)、实施“校本研修”过程管理——流程管理
按照教育局的要求,校本培训遵循“分级管理,以校为主”的原则,实行“县、乡、校”三级管理。教育局主要负责对全县校本培训的宏观管理,出台相关政策,对各校本培训情况进行综合考核,教育局并在年终向全县通报督查考核结果。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各校校本培训情况进行督查指导,负责对全县教师校本培训的学分进行登记。校本培训考核结果将与学校评先、办学水平评估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是学校组织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人事专干是学分认定和登记的直接责任人。县属中小学的校本培训由学校统一规划,以教导处、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实施;各乡镇的校本培训由中学、中心学校统一安排,分中学和小学组织实施。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少数或者部分学校“校本培训”开展得还不够经常,还缺少特色,,也还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致使管理人员相互推诿。我想,要想使校本培训做到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培训的特色,那就需要有规范的程序管理。有哪些管理流程?我认为从两大方面来加以明确:上级部门(教育局)对校本培训的有关管理要求;学校的流程管理;
学校实施的流程管理:(又分“部门职责管理“、”工作程序管理“两个方面)
A、“部门职责”流程管理:
1、校长室: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提出总体设想,构思总体思路,策划整体活动,设计评价体系;
2、教导处:具体设计学校、教师长期、短期培训计划;组织参与活动;实施动态管理,收集整理档案资料;主持评价工作;
组织业务学习与培训活动;提供业务技术支撑;总结、推广、应用培训经验,参与评价工作;
3、支部、工会:组织德育工作培训,班主任工作培训,师德培训;
4、教研组:具体落实学校培训计划,探究有效方法与模式;完成培训活动设计,积累培训经验、资料;
B、“培训工作”流程管理:
1、调查研究。(摸清状况、了解需求)
2、制定规划。(学校、个人;长期、短期)
3、建立制度。(链接:建立研训制度)
4、精选内容。《*县201*年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校本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专题
(2)教师专业知识专题
(3)教师技能培训专题
(4)新理论、新课标培训专题
(5)教育教学科研专题
(6)学校教研活动与高效课堂专题
(7)青年教师培养专题
(8)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5、培训实践。
6、研修反思。
7、成果积累。
8、量化考评。(链接:*评价方法)
9、资料归档。(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培训学分认定表)
(2)“校本研修”档案库建设与管理
学校可建立教师管理档案,包含如下信息:
--
教师基本信息:自然信息,教育信息,职务信息。
--
教师专业信息:教师继续教育信息,教师教学问题信息,教研过程信息。
--
教师研修绩效信息:教师研修项目信息,研修成果信息。
--
教师教学知识信息: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案例,题库。
各位校长:
以上是我对校长与“校本培训”工作方面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事实上,在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县的“校本培训”已经逐渐提升到“校本研训”、“校本研修”“的水平;我们衷心地希望:全县个中小学在校本研修方面取得更新更大的成绩!
谢谢大家!
附:校长与校本研修研讨题:
1、你是如何理解“校本研修”的?
本期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进行调查,就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存在的焦点问题和趋势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措施,如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控机制、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支持系统、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指导系统、创新教师专业培训策略等,促使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11-04
一、调查概况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尤其是专业发展水平如何提升,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计划,对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但教师专业发展不只是一个被动或外控地达到社会要求的过程,更应是一个教师自身主动发展、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我追求的动态过程。外在的要求最终要通过教师自身努力并自觉地内化,才能转化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本次调点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专业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因素。调查取得的资料、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研究成果对研究教师教育有着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区域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主要特征
1.教师的职业专业化意识有显著增强。本次调查与2008年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性研修》(以下简称《有效性研修》)专项调查数据比较如下: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了教师不仅仅是职业,最重要的是自身的专业化。教师从朦胧的、被动的专业发展观逐步过渡到有意识地清晰勾勒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愿景,这是教师逐渐走向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
2.教师的职业情感呈现正性上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较之以往的调查显著提升,这表明,近几年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改革措施是卓有成效的。
3.自觉思考并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超过76%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且目标自我定位比较高。有32%的教师希望成为校级学科带头人,33.5%的教师希望成为更高一级的带头人或名师,其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定位要高于中学教师,仅有25%的小学教师认为能胜任教学就可以,而中学这一比例达到了46%。但在目标一定的情况下,只有41%的教师认真的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而33%的教师虽然有目标,但在现实和目标之间还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划。
4.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判断符合客观实际。有55.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顺利的适应工作,效果优良。有29%的教师认为基本能胜任工作,但需要一定的提升。
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方面,有42%的教师认为“专业技能最弱的”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其次是教学反思能力和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在教师认为自己最应补充的专业知识中排前三位是“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知识”。
5.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但缺少系统反思的能力。
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都有反思的习惯。但在反思的方式上,相当部分教师的反思都是刻板的、固化的按照要求行事,缺乏自己对教育更深层次的追问和思索。
6.区域城乡研修协作体助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调查显示:涪城区建立的城乡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交流、共同发展”协作机制,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彰显教师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重要意义。通过城乡协作,共同教研、共同科研、共同培训,共享前沿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发展成果。以主题序列化、过程常态化研修,充分发挥研修协作体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激发了教师成长内因,促进了智力对接,实现了互助成长。
三、影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不利因素
1.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淡漠。在问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时,选择“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争当更为优秀教师”不足30%,选择“自己对学习本身感兴趣”的为21%。其余的老师则是为了“职务职称晋升” 、“适应新课改要求”或迫于“学校领导要求”。
长期以来,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更多地是由学校、教研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出政策、措施,教师长期处于“被控制”、“被管理”、“被发展”的地位。这种外控式的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也使得部分教师缺乏自身对专业发展的理性追求,自主发展意识薄弱,表现为从众,随大流。
2.专业发展缺乏终身发展,终身学习的信念。调查中,有59%的老师认为工作前5年参加专业培训和比赛的时间最多,其次是第5至10年,而工作10年过后,参与的时间就越来越少。很多教研活动除了部分名特优教师外,年轻人占了主体,而中老年教师往往是这些活动的旁观者。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
(1)是中老年教师得到晋升的机会很少,自身再成长缓慢。再加上大部分中老年教师已评上中高职称,他们中一部分人就遗失了学习的动因。
(2)是教师专业发展给教师带来的提高是综合性的、长期性的,很难立竿见影,而很多中老年教师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已经固化,短期内难以见成效,不如紧抓学生的学习来得效益高,因此,对专业学习与发展显得热情不足。
3.工作压力大,缺乏专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超过61%的教师认为自身“工作重,自我充电时间少”。大多数老师每次外出参与培训的时间有2~3天,还有33.5%的教师没有时间外出学习。大多数老师,每周的周课时为12~17节,有的达到25节课以上。教师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脑力工作者,职业热情、专业抱负被“繁琐”、“杂乱”一一蚕食。久而久之,势必陷入“越忙效果越差――效果越差越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投入越多时间越没有时间思考”的怪圈。
4.校本研修助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效能未能有效显现。各学校的校本研修大多依托于教研活动一周开展一次,将“研修”就等同于“教研”,缩小了“校本研修”的内涵与外延。有40%的老师认为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还有20.5%的教师认为研修活动是以应付考试为中心,形式单一,活动内容不是教师所需,尤其是中学教师持有这种观点的很多,达到了36%。而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研究,参与面较低,只有30%的教师经常参与,61%的教师偶尔参与,9%的教师从未参与。特别是学科的研修活动,显得随意性大,大多数教师只是被动的接受教研组的安排和任务布置,而没有成为校本研修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教师感觉收获甚微,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往往流于形式。而在部分农村学校,有的学科教师人数少、课时多,连基本的校本研修时间、氛围都难以保证,更不能开展教育研究活动。
5.教师专业自少,教师自主发展受到制约。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在实际职业生涯中,主要任务是教,按照教育行政部门选定的教材去做,按照教学研究部门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介绍的教学方法和编制的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得更好,教师没有更多的思考。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能参与到校本教研、学校管理以及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件的规划、决策,而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应有的专业自,在教学活动中就会缺失主体地位,专业自主发展也就难以产生。
四、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思考
1.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控机制,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这需要挖掘教师发展的内驱力,建立一种内控机制,即依靠教师自己通过自我发展规划、自主学习、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思等方式,发掘和提升教师自己的实践理论,从而促进自主发展。
首先,提升教师的专业情意,这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其次,引导教师制定详细的专业发展规划,激发专业内驱力。学校要以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为载体,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和准备――实践和行动研究――总结提升”等环节,引导教师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愿景,从而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对照列出自己专业发展所处的阶段,以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状况,从而使自己对专业发展始终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使自己的发展更有目的、更具有方向性。
2.创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支持系统,预留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
(1)依托校本研修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平台。校本研修重点关注课堂、关注教师需求,开展对教师需求的研究,关注教师“问题解决”的过程,对于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进而提高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能力非常重要,是决定校本研修效果的关键所在。
(2)构建学校主流学习文化,营造良好的专业自主发展外部环境。教师参与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与其工作的学校环境密切相关――学校的主流文化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对教育的兴趣和期待、对专业发展的渴望都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是在充满情感、合作和理想的特定的学校文化环境中逐步发展的。
(3)学校管理体现教师为本,尊重教师自主发展的权利。学校的管理宗旨是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困难和生存枷锁,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与支持,让教师能静下心来阅读、教学、反思、研究。其次,建立参与式的管理模式,赋予教师更大的自。通过参与式管理,搭建起教师专业实践平台,为其专业成长提供适合的温度和土壤,教师的个性才能张扬,水平才能发挥。此外,学校的管理考核以团队考核为先,重视考核的激励作用,尽量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投入与收益趋于平衡。
3.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指导系统,区域推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1)关注教师差异。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基层研修机构必须加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和教师已有实践性知识系统的研究。只有关注到培训对象的差异性,改善研修活动,才能使教师变成各类研修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迈上独立自主的轨道、取得研修的最佳境界。
(2)回归课堂情境。教室是教师在学校的基本活动场所,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因此,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应该根基于教师课堂上的专业生活,培训工作重心应该下移到学校,回归课堂情境。将学校的培训、科研、教学实践研究指导作为工作的第一现场,使研修活动“落地生根”,让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观身自照”,使教学实践既有理论指导下的行为跟进,也有经验层面的、可操作的行为跟进。
(3)解决现实问题 研修活动没有主题就等于“瞎子摸象”,研修人员要关注研修资源的开发,通过深入学校调研、深入课堂听课或通过向教师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课改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本区域教师急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据此归纳提炼出研修活动主题,使研修活动更具有问题性、现实性和民意性,也赋予了教师更多话语权。促进教师在区域研修及自我研修中完成个性化的发展。
(4)充实研修团队 基层学校教师普遍感到,有教研员参加引领的区域教学研修活动最受欢迎,基层学校教师的受益程度也最大。应该进一步充实区域层面的兼职研修人员,将区域内有特色、有能力的名、特、优教师凝聚在一起,既能弥补专职研修人员与一线教学脱离的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科研修团队的实践智慧。同时,能以区域学科集中研修和引领为载体,为区域名优、骨干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5)引入研修菜单。在区域研修培训机制中,应尝试并坚持菜单式培训方式。针对处于不同专业追求、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培训菜单,并且建立教师自由选择项目培训制度。允许教师对培训活动进行选择, 扩大教师自由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可以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内容、何时、何种方式等方面有自。同时,自下而上的“菜单式”选修方式,其核心就是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什么,供什么”的原则,能进一步触动研修人员通过开展主题明确、过程缜密的研究活动来推动教师发展,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针对性更强,对教师的帮助也就更为实际。
4.构建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撑系统,保障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持续性。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发挥引导、规范、激励、服务的作用,降低管理的重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下移到基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用交流、督导、评价、经费下拨等方式去推动校本研修的开展,多维度评价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应解决好资源配置问题。在资源配置上,既要体现“教育平等”、“均衡发展”的理念,更要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弱势学校”,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制度效能。
最后,抓住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改革的政策机遇,在教师中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使教师在自身的专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外在激励和肯定,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只有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研修机构、学校以及全体教师多方配合、多管齐下, 才能形成一个更健康、更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氛围,促进区域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使教师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