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15:06:4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卫生法制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选取200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眩晕门诊就诊的BPPV患者30例及2015年1月就诊的BPPV患者30例,分别纳入2009年患者组及2015年患者组。纳入本研究的标准:①短暂的眩晕病史;②Dix-Hallpike试验及滚转试验可以观察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③排除其他原因继发的BPPV。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前庭疾病如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②理解能力欠佳或不能配合者;③有严重颈椎病、心功能不全和运动障碍者。
1.2治疗方法。
诊断明确的患者初次就诊时给予手法 复位或复位椅复位。连续复位3次,具体方法参见2006年贵阳会议提出的BPPV诊治指南。
1.3疗效评价及随访。
患者初诊时记录其基本信息,初诊时填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侧别、发病诱因、病程、首次治疗后好转时间、残留症状、复位次数、有无复发、眩晕持续时间、伴随症状、有无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首次就诊的医院、首次就诊的科室、所做检查、就诊次数、治疗方法(口服药物、静脉输液、手法复位、物理治疗)、既往治疗费用等。复诊前2天电话随访患者眩晕变化情况,并嘱咐按时复诊,复诊行位置试验检查有无眼球震颤,第1次复诊痊愈者则结束治疗,第1次复诊未痊愈者则预约1周后复诊,直至痊愈。疗效评价:①眩晕和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为痊愈;②有效:眩晕和(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③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行列表资料χ2检验;疗效评价为等级资料,采用列表资料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评估。
2009年患者组手法复位后首次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3%,2015年患者组手法复位后首次治疗的有效率为90.0%。2009年患者组BPPV确诊的平均就诊次数为(7.8±2.5)次,平均治疗花费5041.8元;2015年患者组BPPV确诊的平均就诊次数为(2.2±1.1)次,平均治疗花费419.5元;患者就诊科室为骨科、神经内科、急诊科、中医科、耳鼻咽喉科;所做检查多为头颅CT、头部MRI、颈椎CT、颈椎MRI和颈部血管超声等。
2.2治疗相关费用。
复位费用2009年患者组平均为(220.5±27.2)元,2015年患者组平均(180.4±17.1)元;药品费用2009年患者组(1380.5±48.3)元,明显高于2015年患者组(43.2±3.3)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677,P<0.05);检查费用2009年患者组(3162.3±489.6)元,明显高于2015年患者组(162.4±22.5)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7,P<0.05);检验费用2009年患者组为(278.5±77.9)元,高于2015年患者组(33.5±9.4)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2,P<0.05)。就诊次数2009年患者组为(7.8±2.5)次,明显高于2015年患者组(2.2±1.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1,P<0.05)。
由于预期人民币升值,自2002年底以来外资尤其是美元持续流入我国。当前更是由于美国汇率贬值以及人民币利率提高,诱使大量国外投机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这部分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赌人民币升值。人们对人民币的高估,将受到格雷欣法则的惩罚:如果市场上有两种货币——良币和劣币,只要二者所起的流通作用等同,因劣币成本低,人们在使用中往往会选择劣币,储存良币,久而久之良币会退出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原理。
对于我国现在面对的升值压力我们必须分析我国的人民币是否真正的被低估;我国的经济实力是否能够支持人民币的升值,也就是说人民币是不是真正的“良币”。如果我国放开汇率浮动空间,人民币肯定会升值,这就给大量的国际投机游资提供了可乘之机,冲击我国货币,我国人民币在被高估情况下将很快就会面对贬值风险,引发大量资本外流。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很多国家经济状况也很良好,就是因为对本币价值的认识不足,高估本国货币,放开资本帐户,顶住美元。结果在巨大投机资金的冲击下发生货币危机。
我国经济基本面分析:
一)经济增长
我国GDP的增长这几年保持在8%左右,但是从表一可以看到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投资拉动。数据显示我国近3年来投资占GDP的比重平均为37.91%,而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平均为15%。投资大小容易受国家政策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波动性很大,投资占GDP的比例大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波动,这种经济增长结构很难支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消费具有粘性,能够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保持稳定。产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居民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不注意提高消费水平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定很快会陷入产品供过于求,经济产生萎缩,工人失业,工厂倒闭,通过金融系统又会引起银行坏账增加。
二)我国外债
短期外债与全部外债之比主要用于说明一国外债期限结构是否合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25%以下。超过这一指标,说明当前还债压力较大。该指标迅速上升,往往被认为是债务危机的先兆。从表三中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三国看,泰国和韩国远远超过这一警戒线。表二显示从2001年开始,中国短期外债余额占比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近两年这一指标更加恶化。
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之比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一国现实的对外支付能力。该指标国际警戒区间为70%-100%,一旦超这警戒线,表明该国存在极大的偿债风险。从表三中可以看出,1996年,印尼和泰国分别达到了176.6%和99.69%,而韩国更是高达195.6%,尽管韩国前三个指标都在安全线之内,但由于外汇储备相对较少,不足以应付国际炒家的冲击。从表二中看我国2003年这一指标为19.1%,说明我国外汇储备对付短期外债有一定的清偿能力,但是我们不能调以轻心,如果我国发生资本大量流出,这一指标会迅速恶化。
三)金融机构情况
我国现在的金融机构状况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的那些国家的状况非常相似。我国的银行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民营银行极少。因为是国有银行,有政府在背后提供隐含担保,那么道德风险在我国银行领域蔓延,我国的国有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薄弱,有些企业更是通过黑箱操作套取银行大量贷款。我国的银行坏账一直局高不下,中国国有银行的坏账与GDP比差不多在26%-27%。
援引罗纳德·麦金农的说法,中国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也缺乏能较为准确地反映真实供求的外汇市场,此之谓中国金融的“原罪”,这种原罪一日不能有效解脱,那么采取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就会缺乏基石,目前的稳定汇率可以理解为国内金融改革换取宝贵时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今年3月初也曾指出,中国如果允许人民币自由浮动,可能会削弱中国的银行系统,对世界经济造成威胁。
四)对外贸易
从表四数据来看我们的贸易顺差大部分来自美国,一直在37%的高位徘徊,而对其他国家我国很多是逆差。这说明我国的出口对美国的依赖性非常大,贸易状况和美国相关性显著,如果贸然升值那么我国将会发生进口增加出口减少,顺差状况很快消失,有跌入持续贸易逆差的危险。
我国的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如表五加工贸易占出口额平均为55%,加工是附加值很低的产业,受诸如劳动力成本,汇率影响很大。很多跨国企业来我国投资建厂就是考虑到我国的劳动了成本低,如果汇率升值将会影响这些外资企业的成本。如果升值幅度过大,这些外资企业可能发生亏损,就会发生资金撤走的后果。我国国内企业产品的出口也主要是加工品,附加值很低,价格弹性很大,低价是我国产品在国外的竞争优势。汇率升值将会直接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我国产品的出口。这样会引起外向型企业投资减少,由于扩散效应也会引起其他企业投资减少。
通过上面对我国人民币支撑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的经济状况不足以支持人民币的升值,如果升值将引起大量投机资金套利成功,迅速流出。更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和将引起的投资的减少,使原本的一些生产性资本也发生流出,人民币在升值之后将很快面对急剧贬值压力。
货币危机发生因素分析:
一)房地产泡沫引发经济泡沫
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很多投机资金是投资于房地产等高风险项目,除了外资对房地产进行炒作外,很多国内资金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也投资于房地产进行炒作。如有名的温州炒房团,他们炒作房地产一般是通过银行购房信贷,这样就将几倍于炒作资金的银行资金拖入这个炒作黑洞,由于炒作使房价升高,产生错误的价格信号,这时房地产投资就会增加,这些投资又会拉入大量银行贷款于是产生了房地产泡沫。虽然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但是我国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形成。而且银行的贷款很多都是短期贷款,确被用来长期投资,蕴含了很大的偿债风险。
而房地产业对经济有“放大反馈”的作用,当经济增长时,房地产价格和对房地产的投资增长速度都超出了实际经济增长率,并通过财富效应使人们产生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幻觉,于是和房地产行业相关的产业产品价格上涨,引起其他行业投资增加,这种投资热潮就会迅速蔓延,即产生了“泡沫经济”。我国今年年初的通货膨胀的一个主要引发因素就是因为我国房地产投资增加。我国现在的情况和当时的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状况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上次危机爆发的东南亚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出现了房地产投资热潮,将大量的银行资本拖入房地产泡沫。
二)银行道德风险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理论界提出道德风险论。道德风险论认为危机发展首先由金融机构引起,金融机构由于存在政府的隐含担保,进行大量的高风险和扭曲的投资决策,引起“金融泡沫”,融资成本提高,然后投资者从国际市场进行融资,将风险扩散到国际市场。如果国家还维持者固定利率制,局高不下的利率会使外资大量的向国内流入。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出现漏洞,泡沫开始破裂,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危机,外资大量撤出,金融恐慌产生,银行挤兑,金融体系崩溃。
我国的金融状况和这些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状况非常相似,我国的银行主要以国有银行为主,民营银行极少。因为是国有银行,有政府在背后提供隐含担保,那么道德风险在我国银行领域蔓延,我国的国有银行风险控制能力薄弱,有些企业更是[
通过黑箱操作套取银行大量贷款。由于前面提到的房地产投资和投资的“放大反馈”效应。从2003年底到2004年上半年我国投资出现过热使银行投资于大量增加,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才使投资得以降低,由于很多工程临时停下,致使很多坏账立即产生。而一旦经济泡沫破裂,将会有更多的坏账产生,银行就会面临危机。
事业单位仅在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及提供会计信息的需要。笔者认为,事业单位的全部经济业务事项均应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
一、收付实现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付实现制不能适应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和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后出现的新情况
实施政府采购制度和资金集中支付制度后,各单位收到的资金不再表现为货币资金,而是一方面表现为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表现为费用或非货币性资产的增加,收付实现制已不能准确反映资金的流向变化。
事业单位在采购材料物资的过程中,单位会计核算会遇到何时确认资产购入、购入资产按什么金额入账,而采购部门会计核算时会遇到何时确认支出、支出按什么金额入账等问题。在收付实现制下,单位只能在实际收到拨款单据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材料物资,如果采购过程跨年度,则不能完整反映该项经济业务活动;而采购部门只能在实际拨款时按拨款确认和计量支出,如果年末采购已基本完成,但款项尚未付清,或按照采购合同须扣留部分保证金,则在年末会形成资金结余,此处理不能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二)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准确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负债情况,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
收付实现制下的财务支出只包括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不能反映那些本期虽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债务,单位的负债和一些隐性债务不能得到反映,不利于防范未来的财务风险。
(三)收付实现制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
由于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净值,不能在费用和成本中反映资产的耗费,以至固定资产账面与实际价值背离,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状况。
(四)收付实现制下会计报表信息不完整,项目列示不科学
目前事业单位未编制现金流量表,不能披露现金流入流出信息: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中同时反映收支项目,既不符合资产负债表作为静态报表不应反映收支类科目的属性,又因重复列示而无意义。
二、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有很多会计事项的核算需要突破收付实现制,所以权责发生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应用非常必要。
(二)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事业单位讲求效益和效率是国家、社会和纳税人的一致要求。其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有利于规范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事业单位具有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
目前事业单位中有部分经营单位和事业单位的部分经营业务的核算采用的就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的全部经济业务事项,均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来说工作难度并不太大。三、权责发生制下事业单位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
(一)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核算
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一般程序比较复杂、时间较长,常常会出现单位取得商品和发票在先,支付滞后的现象,尤其是在年底,会出现跨年度支付问题,因此,有必要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支出及当年绩效。即在取得商品和发票时借记支出类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实际支付部分)、“应付账款”(尚未支付部分)。
(二)政府采购业务的核算
在政府集中采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跨年度支付问题。笔者认为凡属于本期应负担的采购费用,就应在本期列支,即借记支出类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应付账款”;凡不属于本期间的采购费用即使已经支付,也不应该列支。即借记“预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或“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三)债权债务的核算
事业单位设置的债权债务核算科目仅与经营性业务相关,没有囊括非经营性业务,笔者认为对于应收未收的收入,应在取得收款权利时确认,即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收入类科目;对于应付未付的费用及债务也应按照费用或债务的实际形成期间确认。即借记费用支出类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
(四)固定资产业务的核算
目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购置成本直接列入当期支出,其价值同时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反映,固定基金作为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二者一般相等。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而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笔者认为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参照《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五)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披露
2文献研究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2.1明确文献研究的规范
教师作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应当注重从方法论的角度传授卫生法律文献的检索策略和具体技能。根据笔者体会,学生文献研究效果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对于文献研究的规范不够重视或掌握不熟练。这就需要教师适时介绍文献研究的目的、途径和方法,展示相关的实例。有关文献研究规范的设定和,不仅是文献研究教学环节的形式规范问题,其对于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建立学术规范,提高文献研究的质量控制水平等有至关重要的价值。文献研究规范的内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选题与文献范围的确定;文献总量、类型与量比要求(如:规定至少检索30篇专业文献。其中书籍、期刊论文、其他调查资料、网站等各占1/3);文献检索方法;分析与归纳技巧;综述写作要领等。实践中,很多学生对法学期刊论文高度关注,却忽视了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以及网络资源,说明对文献筛选范围过窄。又如,综述写作中常见的问题是,许多学生不是以客观的笔触描述研究现状,叙述风格上“自说自话”,靠“自己想当然来写”。再如,不懂得寻找所在领域权威观点。当与选题相关文献不多时,没有适当放宽范围查找文献,而是以“研究不多”简单做出结论等。这些研究缺陷是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的研究规范予以克服的。
2.2突出教师的问题意识
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当突出授课的问题意识,这是确定学生研究选题的必要条件。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可以轻视基本知识的传授,而应当是在把知识点讲授与理论、实践前沿介绍有机衔接起来。在强化基础知识基础上,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部”,寻找文献研究的选题突破点。例如,笔者曾尝试在介绍医疗机构管理法律制度后,进一步向学生指出,医疗机构法律制度中关于乡村医生、全科医生的制度属于近年来卫生法领域比较前沿的问题,希望同学们比照《执业医师法》的基本制度,对这两个领域进行文献检索,了解国内乃至国外该制度的产生过程、发展历史和现实状况。再如,结合我国新医改政策,笔者曾提示学生从法学的角度研究“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专题。教学实践表明,这对于学生在学好基础课程后把握本领域前沿动态颇有帮助。这也有助于促进偏重法律教义学阐释的课堂教学向注重现实、突出能力训练的风格转换。
2.3倡导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不能与课堂教学相割裂,相反地,教师应当注意协调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然而,促使教师转换教学习惯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并没有形成研究性教学的传统,许多课程设置是基于学科的若干主题(而非问题)设置的,与之相适应的是以主题为基础的传统学习模式(SubjectBasedLearning,SBL),它与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的研究性学习有着本质区别。此外,受这种模式的惯性影响,许多学科的教材也是以主题为线索编撰的,从而制约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基于此,在组织研究性学习前,指导教师必须客观评估现有教学大纲中课程设置安排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影响。倘若没有必要的知识预备,就不具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为此,指导教师需要了解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问题:学生已经学习过哪些课程?授课教师已经讲授的知识点包括哪些?学生的掌握程度如何?在缺乏相关知识储备的情形下,若实施研究性教学,需要进行哪些知识预习?这些知识点能否通过自学方式获取?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和障碍?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哪些等等。在卫生法学教学中,在学生修完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前,通常不宜开始专题性的研究性教学,因为这些研究通常需要比较扎实的知识预备。卫生法学专业课程基本上是在大学3年级开始陆续讲授的,由于医学基础课和法学的大部分核心课程已经授课完毕,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知识结构。例如,卫生监督执法的研究性教学一般适合安排在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课程教学完毕后方为有利。
当前医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困境
医学教育专业性强,专业课程课时多、难度大,专业知识和技术是否过硬直接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性命安危。因此,医学院校在开展医学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重视医学专业教育、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现象。一是法制教育还是以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36课时的《法律基础》为主,课时少,针对性不强。二是《卫生法学》和《医疗纠纷的概述与处理》等卫生法学都是选修课,不参与奖学金的评定,对就业没有太大影响。三是医学生专业学习课程多、内容多、压力大,客观上造成学生无暇顾及选修学科,对卫生法律等人文课程只能简单应付,无法深入理解。四是法律课程的教学还是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案例分析,教材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医学院校的法律师资薄弱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课程的授课老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医学院校的大部分法律课程不是必修课,在学校整体教育系统中不是主要地位,所以学校在引进法律教学人才方面明显力度不够,法律课程的教师在医学领域的实践知识不足,不能在课堂中联系实际,使法律课程失去了对培养医学生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作用。
一方面是临床带教老师自身法律意识淡薄,许多临床带教老师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方面的教学,对执业医师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医患矛盾和法律问题认识不足,在临床带教时不能有效地指导实习生。另一方面是法制教育的硬件建设短缺,没有与新时期医学生法制教育相适应的教材素材和实践基地,使医学生法制教育始终停留在课堂上和校园内,学生们不能直观地认识和学习卫生法律知识。法律基础和卫生法学的重要性,法制知识与医学专业的联系,如何加强自己的人文法制素养,如何运用法律知识在医疗工作中帮助和保护自己,这些问题都是医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和不断探索的。但是,近年来对医学生的调查研究中显示,超过半数的医学生不能充分认识上述问题,造成了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效不理想的现象。例如,许多学生不能认识到现代医患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医生与患者是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关系,在医疗工作中应该把尊重和维护患者享有的权益放在首位,还保持着“以医务人员为中心”和“自己是权威”的传统观念。还有些学生不懂得规范执业和依法行医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医生是一项具有高度责任性和风险性的职业,应该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否则他们在实习和行医时就会因为工作疏忽或非规范化操作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在医疗纠纷中处于被动局面。
加强医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steady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 can affect an important facto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estry material rich i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orestry material energy has become China's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analyzed China’s forestry biomass energy forest base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Key words: energy short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forest bas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7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在不断地提升,化石燃料作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样我国能源紧张局面也不容忽视,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就以年均增长约5%的幅度递升,2007 年,消费煤总量为26.56×108 t ,石油基本上一半需要进口;到2020年煤的需求量将达到25 亿~33 亿t。这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寻找清洁型的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生物质能源当中,林业生物质能源脱颖而出,它不但在地球分布的范围比较广,而且还能以多种形式开发和利用。开发和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林木生物质能的发展,开发和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快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的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林能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遇到的树种资源、良种化程度、发展资金投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未来的林业基地发展提出科学化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现状
我国林木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现有森林面积在1175亿h㎡之上,经济林面积在2140多万h㎡,经济林中的木本油料林面积约万600多h㎡。 现已查明的油料植物就有1500多种,它们适应性比较强,分布范围比较广,能够用于建立规模化生物质燃料油原料基地的乔木树种就有30多种。比如油茶和油桐近20年来产量稳中有升;光皮树、黄连木、文冠果等树种的果实是开发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而且它们有的还是荒滩、荒林造林种树的优质树种。据有关部门的测算,我国现有的林木生物质中能够用作工业能源原料的生物量在3亿吨之上,如果开发、利用的效率比较大可以替代将近2亿吨左右的煤使用。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山区,资源集中性比较差,产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稳定,原料供应的及时性还比较差,难以进行产业化与规模化的经营,只有建立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进行科学的规模化培育才能把原料的成本降低,不断满足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需求。为进一步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的基地建设,国家林业局已经同中国石油、中粮集团、中国电网等企业展开了合作,利用大企业技术、资金与技术开发的优势推动林业基地的一体化发展。为适应国家能源的战略发展需求国家林业局将其发展列入了“十一五”重点发展规划并计划了到2020年的林业建设的发展目标。经过这些年的林业基地建设有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并充分调动了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今后进行大规模的林业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能源林基地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能源林的培育相对缓慢,树种资源的开发有待提高
目前的生物柴油的原料主要定位于油料作物的果实,虽然在我国有大范围的种植面积,总量也比较大,但是它们在密度上、收集上、储存上以及物流方面收到的限制比较大。综合以上限制条件只能建立小规模的生物柴油厂,难以满足零散木本原料油高利用率的需求,能源林的定位要向能源林的集中与加快培育转移。国家虽然进行了大规模能源林项目规划但是进程还是应当加快。我国地域广阔木本油料树种资源也比较丰富,在世界适于不同气候栽培的60多种优质树种中,我国的几乎有一半的树种可以栽培,可栽培的大部分树种中有的我国还是原产地,而我国已选定的培育树种只有4个即发展相对成熟的小桐子、黄连木、文冠果和光皮树。由此可见加大对其它树种的开发与利用的力度应当加大。
(二)良种化程度低
国家和有关政府近年来对林业生物能源林的建设比较关注,在科技与管理上也做足了力气,但是由于各地的发展程度高低不同和我国进行规模化能源林建设的时间不长,从良种的选育到原料林的丰产管理的整套环节,在技术的推广与研究上还有一定的滞后性,还未真正的在各地的林业基地建设重落实。重点是良种的繁育技术、良种的培育与进一步推广有些滞后,在产量上难以保障,严重制约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今后的产业化的开发与利用。
(三)基地布局分散 ,经营模式单一
由于分布布局比较分散难以满足开发与利用的需求。基地的分散布局不适应规模化的发展和经营的产业化需求,据研究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原料的运输半径以40公里为最佳距离,但是许多地区的运输半径远远大于40公里。目前省级的林业基地建设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公司与农户结合和公司与基地结合的两种经营模式,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的林业基地的承包与转让的合同签订问题、基地的产权问题以及油料林果的订单收购等问题落实性比较差,经营模式的单一制约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资金有待提高
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比如在良种选择、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故事采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我国有的地区经济条件交差,政府财政吃紧,政府在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上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再加上近年来劳动力与原材料的价格提升使得造林成本同往年比有较大的提高,间接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国家虽然鼓励了一些大型企业参与林业基地建设,但是资金的筹资渠道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
三、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未来发展建议
(一)资金补贴程度要加大
由于林业生物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密度比较低、技术不够先进以及物流等问题造成林业生物资源的发展在有些地区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整个过程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政府的投入金额也有限打击了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林业生物能源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理应得到更多的补贴支持,加大补贴力度有利于林业生物能源基地的发展。
(二)实现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的规模化培育
结合我国能源林分布比较分散、收集与运输比较困难的缺陷,应该根据我国能源林生长的特点和区域性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情况进行比较科学的规划与整体性的部署,加大对能源林基地的建设。重点是要把林业生物能源的规模化培育放在突出位置,这样既有利于进行科学化的统一管理,又利于降低在收集与运输等方面的成本。
(三) 实现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的科技化培育
科技化的提高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科技研发力量的开发与创新是发展的源泉。要积极利用比较先进的生物技术选育抗逆、速生、高产的新品种,在能源林的示范基地必须加强对栽培工艺方面和转化利用的技术研究。我国各地的林业部门既要重视树种的流通与管理,又要重视能源林在培育到销售等环节的整体性产业链条的建设。参与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种植能源林;还要尽快形成国家级的能源林监督系统,对种苗的技术进行监督,发现有问题的种苗及时处理防止再次流通。
结语:
我国的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总体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我们努力克服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汲取经验与教训,实现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初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为适应卫生事业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在全国建立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5个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此后,全国各地职工医学院和普通医学院相继建立了卫生管理院系,到20世纪80年代末,卫生管理教育机构已有33个。目前,基本上各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总体上讲,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是从卫生管理干部培训起步,发展到逐步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的卫生管理干部专修科,而后发展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学位多个层次的学历教育。
开展卫生事业管理学位教育,对于培养新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断修正,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原则;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随着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设置法律课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必须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这样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保证卫生组织的经营方针、经营措施等合法、合规,因此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通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使学生由自发的、零散的法律心理上升为自觉的法律意识,为将来的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将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也成为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设置及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作为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前,很多学科的知识是互相交叉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删除重复赘述的内容,不贪求容量多而要求内容实。唯有课程设置适当,才能为学生后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对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法律课程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目前该专业在法律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法律课程所占课时较少,一般占总课时的7%~15%,只有极少数学校能达到20%,这就造成整体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
2.法律课程内容单一,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法律专业课程只开设了应用性的课程,相关基础学科开设较少。此外,还存在基础课缺位或大量基础课被合并讲授等现象。
3.课程结构设置包括课时安排、上课次序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性,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人为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某高校将《公务员法》作为一门课程安排了36个学时,课时安排畸重,可以调整为18学时或者将《公务员法》调整为《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又如,有的学校将《经济法》安排在《民法学》之前,显然违背了法律学科的发展规律,无助于学生理解课程之间的渊源关系,容易使他们混淆各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主次地位。一些高校将大量的法律课程同时安排在第三学年,但由于第三学年其他专业课的课程量也非常大,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同时开设几门分量很重的法律课程,学生的接纳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的重置
1.完善课程内容,加大法律基础课程设置。除《宪法》外,加设《法理学》《行政法》《刑法》等基础课程,共学习《法理学》《宪法》《民法学》《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等8门课程。由于《经济法》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部门法,建议在讲授《经济法》时重点讲授《保险法》,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此外,可在第四学年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选修课纳入学习范围,这对此前所学的《民法学》《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是一个融合复习的过程。
2.增加必修课科目。目前很多高校选择将法律课程作为限选课。限选课给了学生选课的自由,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因主观判断能力较弱而在课程选择上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知识结构的构建。本专业应将《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列为必修课,以达到强制本专业学生学习构造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
3.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可将课程整体作出如下设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宪法》(限选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限选课,36学时),《民法学》(上)(必修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民法学》(下)(必修课,36学时),《民事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刑法》(上)(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刑法》(下)(必修课,36学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经济法》(限选课,36学时),《卫生法》(必修课,36学时);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选修课,18学时)。
这样设置主要有以下优点:(1)适当安排各课程课时。在所选定的课程中,《民法学》《刑法》作为最重要的两大部门法,所占课时均为72学时,学习时间为一年,学习的持续时间和课时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且学生学习压力不会很大。《宪法》《法理学》《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分别占36学时,由于《宪法》《法理学》理论性较强,且开课时间靠前,学生初次接触法律课程,所以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向学生灌输法律思维和理念,为使教学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效果,安排36学时。而《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虽然内容较多,但由于此前已有《宪法》《法理学》《民法学》等课程作基础,加上这几门课程程序法较多,记忆内容多于理解内容,所以教学速度可以稍快,安排36学时。(2)调整开课时间及次序。本着“先基础、后专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遵守“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构造金字塔形”法律框架的标准,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依次学习《宪法》《法理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法律思维,构造科学的法理框架体系。而主要课程被均匀分配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以及消化吸收法律课程的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法学基础和广泛的法律知识,这就对法律课程设置的系统化、综合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本着“短时、高效”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里、有重点地选取部门法作为法律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在数量有限的法律课程中扩大覆盖面,达到基础法和单行法兼顾、搭配合理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应时刻把握知识的新动向、新发展,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此外,法律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注意优先选择优秀教材,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总之,要统筹安排课程设置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促使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亟待加强。法律素养是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意识到法律对其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基于对法律的兴趣而自发地尝试组建法律社团。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法律社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有效地弥补了医学院校重医学专业技能,轻人文精神陶冶与法律修为的不足。然而,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校园特点及“法律社团”的宗旨属性却造成法律社团在建设发展中呈现出一系列的困境。据此,有针对性地改变困境,摸索出适合法律社团实效发展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特点、法律社团的基本属性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相对综合院校专业设置较为单一,有着较强的医学专业氛围与环境。医学生课业压力大,知识学习强度高,课堂之外活动参与兴趣不高。法律社团属于专业知识性社团,法律社团的成员不仅需要对法律感兴趣,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知识。
二、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法律社团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1.法律社团功能发挥上,状态不理想
高职高专的医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这种法律意识是基础的甚至是浅薄的。在实际社团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遇到需要运用的法律专业知识,其成员往往是被动地等待指导老师的告知,不能有效自主地完成。例如,法律社团成员对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表露出极大的兴趣,活动策划书做得很是完善,但具体到模拟法庭的案例选取上,参与角色的任务承担上,及整个模拟法庭的前期准备、庭审程序等则无所适从,完全依赖于指导老师对模拟法庭活动每一个步骤中的法律知识的分析讲解,完成的是一种机械单一的复制过程。
2.机构设置流于形式,空效低能运转
高职高专法律社团在成立时,通常因为借鉴的是其他学生社团的机构设置模式,缺乏基于自身运行特点的机构设置,开展活动时,内部机构在组织协调时常产生冲突,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再者,社团成员多为大一新生,参与活动有热情没实力,组织开展社团活动的能力不足。
3.法律社团成员流动性大,组织不稳定
高职高专的医学院校学制一般为三年。法律社团吸收招纳新成员时,几乎全部是大一新生,而就是这批构成社团成员主体的大一学生却又在加入社团后,不久纷纷离开。这是由于医学院校专业学习压力大,其它年级的同学忙于见习、实习,学习生活圈子不在校园。大一新生则在认识到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设置满而全,考试多,实训多等负担重的实际情况下,虽有一腔热情但奈何无力分身,加之法律社团不比一些文艺体育类,可以调节学习压力,丰富业余生活,迎合医学生课堂之外求轻松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团组织松散,缺乏稳定性,培养社团骨干成员更是难上加难。
4.社团活动单一,层次较低,运行缺乏内在活力
由于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符合一定的标准在校团委备案即可组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法律社团在成立时,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可能是发起人为了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而“标新立异”的结果。一旦社团成立,面临种种问题,发起人普遍采取逃避态度。在社团建设的过程中,定位比较模糊,目标低,组织规模小,开展活动少,是真实的现状。缺乏对法律的了解,欠缺对法律知识的运用,法律社团徒有虚名。
三、对策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该不该有法律社团。答案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医学与法律知识密切相关。法律社团应该是医学生锻炼提高素质的一个平台,是一个传播法律知识,培养能力,发挥潜能,塑造自我的“第二课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法律社团应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和自身工作现状,使社团逐步规范化,同时注重汲取其他社团建设经验,锤炼自身,办出水平,做出特色,构筑校园里一道亮丽风景线。
1.明确自身定位,理清发展方向
从实践中来看,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法律社团具有复合型社团特点:兴趣爱好,理论学习,倡导社会公益在整个社团建设中交叉存在。同时,成员没有接触过系统的法律学习,无法把法律社团打造成一个运用专业法律知识服务校园的组织。但是“法律”二字是社团建设的核心与优势,社团要通过“法律”的魅力,不仅吸收对法律感兴趣的成员,而且要逐步培养成员的法律素养,建立以自我学法为基础,宣传普及法律为途径,动态反馈校园师生所需法律信息的运行模式。从这个角度说,法律社团自身定位应明确为校园师生进行法制服务的基础性社团,是构筑法制校园的一个重要活动载体。
2.创新社团内部工作模式,提升工作效率
法律社团在成立之初过多地参照、复制了一般社团的内部工作模式及流程,与自身情况严重不符。据此,在法律社团建设中,应围绕法律社团的工作性质,工作途径,工作目的对内部机构及工作方式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法律社团工作的高效。
3.立足医学教育,创建特色社团
在医学校园里蕴育诞生的法律社团,社团成员又都是清一色的医学生,他们对医学事业感情深厚。活动是社团的生命线,法律社团的活动开展中,要打造符合自身特点的品牌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卫生法规知识讲座,开展以“医疗事件”为内容的模拟法庭等。社团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完全可以把医学知识和法律知识糅合在一起,在开展活动时,突显卫生法律相关知识,发挥自身特色及优势的同时赢得校园师生欢迎,社团自身永葆活力。
四、小结
总之,法律社团的建设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构建法制校园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认清法律社团发展的意义,明确其发展方向,合理定位、创新思路、科学引导,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深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法律案例的衔接,从学生自身的经历中选取典型案例,提高社团成员乃至全体学生的法律学习热情,营造一种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切实将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法律社团建设成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我国餐饮业整体卫生状况虽然得到不断改善,但实际问题依然突出,其中餐饮服务员的卫生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论文百事通加强餐饮服务员的卫生管理工作是把住“病从口入”关的重要一环。有许多传染病,如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和某些寄生虫病等,往往通过不健康的服务员污染食品而引起。因此,餐饮服务员卫生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进餐者的身体健康,必须采取措施控制餐饮服务员的卫生。
一、餐饮服务员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一)餐饮服务员的个人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及时洗澡,身上的汗味很难闻,特别是在夏季,客人闻到后产生反感,从而影响了服务质量。有的男服务员为了赶时髦,留长发或其他“标新立异”的怪发型,甚至将头发染色,我们常听到的关于有消费者在食品中发现头发的此类投诉,很可能是因为服务员不小心将脱落的头发掉入食品中,从而直接影响食品卫生。有的服务员用香味很浓的护肤品护肤,在旁为客人服务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客人的反感。有的服务员留着长长的指甲,其实手指甲内有许多致病菌,而且指甲很长很脏,在为客人上菜、斟酒时会让客人很反感。有的女服务员涂抹指甲油,而指甲油容易掉,若客人看见手指涂有指甲油会产生联想,认为菜中也会有掉下的指甲油。有的服务员上班期间佩戴戒指、手镯、手链、手表、耳环等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有的将抹布或围裙搭在肩上或夹在腋下,甚至用围裙代替毛巾擦手或擦汗。有的服务员穿着工作衣随意外出、上洗手间,易携带致病菌。
(二)餐饮服务员服务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清洗双手就直接摆台。在摆放餐具、酒具时,用手直接抓拿,甚至将手指伸入杯碗内夹拿,让手印留在了器具内侧,从而影响了餐饮器具的美观和卫生。在一些小型餐饮店里,常见到服务员上菜时不用托盘而直接用手端送菜盘和汤碗,甚至出现手指接触碗口内侧,进而接触菜肴及汤汁的现象。有的服务员在上菜时不注意卫生,对着菜肴大声说话,甚至对着菜肴咳嗽和打喷嚏,这样很可能造成口腔、呼吸道飞沫对菜肴的污染。有的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不重视筷勺的使用卫生,没有适当增设公勺和公筷,由此带来一人单筷所引发的餐饮卫生问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
(三)餐饮企业对服务员的卫生管理问题
尽管国家法律规定,餐饮服务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但有些餐饮企业尤其是小型餐饮企业还存在某些不规范之处,聘用没有健康证的人做服务员,主要是来自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有些餐饮企业为了省事,没有定期对服务员进行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和卫生知识培训以及法制、职业道德教育等,以致有的服务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在进行服务时,也无视各项操作卫生制度,使食品安全卫生缺乏必要的保障。
二、餐饮服务员卫生问题的控制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服务员的身体和仪态卫生。服务员应当做到“五勤”,即勤洗澡、勤理发,勤刮胡须、勤刷牙、勤剪指甲。要求有条件的服务员每天洗澡,冬天也要每隔一两天就洗澡,应该在工作前洗,以保证服务时身体无异味。头发应经常清洗和梳理,保证头上无异味,无头屑。要求男服务员一般两周左右理一次发,不留怪发型,长发不过耳,不留大鬓角,上班前梳理整齐。女服务员不留披肩长发,亦不能留怪发型,宜留短发,或在工作时将头发盘起,必要时可戴上发网。男服务员每天刮一次胡须,保持面部干净整洁。服务员要养成早晨、晚上刷牙的习惯,餐后要漱口。美丽洁白的牙齿,会给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勤剪指甲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起码要求,服务员每星期要剪一至两次指甲,女服务员不允许涂抹指甲油。勤洗手,保持手部的清洁,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此外,餐饮服务员在岗位上应精神饱满,态度热情。要做到“七不”和“两个注意”。“七不”即在客人面前不掏耳,不剔牙,不抓头皮,不打哈欠,不抠鼻子,不吃食品,不嚼口香糖。“两个注意”即服务前注意不食韭菜、大蒜和大葱等有强烈气味的食品;在宾客面前咳嗽、打喷嚏须转身,并掩住口鼻。上班期间不得佩戴任何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
2.服务员的着装卫生。餐饮服务员必须按照规定着装,对工作服要经常清洗和熨烫,保持工作服的整洁卫生。男服务员西服裤的长度要适中,上衣平整清洁,纽扣齐全,衬衣要勤洗勤换,保证领子袖口无污渍。领带扎结规范,长度适当,左胸前宜佩戴胸卡,脚穿指定的皮鞋,鞋面清洁光亮。女服务员着装应大方得体,工作服的上衣应大小合身,裙子应长短适宜,清洁平整,宜配穿长筒全肉色丝袜,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每位餐饮服务员至少要有两套工作服。
(二)规范服务卫生
服务员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既体现了对客人的礼貌,也是服务素质高的表现。
1.规范摆台卫生。台面是宴席的构成要素,摆台卫生是宴席卫生的重要内容,而餐饮具的卫生是摆台卫生的基础。正式摆台前,首先必须对所用的餐饮具进行必要的卫生检查。餐用具有破损的,如餐盘有裂缝、破边的,玻璃杯有破口等,要立即挑拣出来,不可继续使用,以保证安全。服务员摆台前必须清洗双手,保证双手的清洁卫生。餐具、酒具应用托盘托拿,在不分菜的餐桌上必须摆设公用筷和公用勺,以保证进食的卫生。
2.规范餐前服务卫生。进餐前,当客人到齐后,服务员应给每位客人送上一条餐巾,以给客人保持手、脸的卫生,这是餐前服务卫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所送餐巾要用盘具盛装,递送时用餐钳夹取。
3.规范上菜服务卫生。服务员往往是上菜之前,最后一个对做好的菜进行质量控制和检查的人。“顾客首先是用眼来品尝”。餐厅内销售的各种食品,服务员要从感观上检查其质量,如发现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则应立即调换。应使用清洁干净的托盘为客人服务。如有菜汤、菜汁洒在托盘内,要及时清洗。托盘是服务员的工具,要养成随时清洁托盘的好习惯。服务操作时动作要轻,要将声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动作要轻,不但表现在上菜等服务上,而且走路、讲话都要体现出这个要求。
4.规范餐间服务卫生。餐间服务卫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勤换食碟,当食碟尚未完全装满时,就应及时更换。应重视筷勺的使用卫生。运送杯具要使用托盘。拿杯时要拿杯的下半部,高脚杯要拿杯柱,不得拿杯口的部位。任何时候都不要将几个杯子套摞在一起拿,或者抓住几个杯子内壁一起拿。拿小件餐具如筷子、勺、刀叉时,筷子要带筷子套放在杯盘里送给客人,小勺要拿勺把,刀叉要拿柄部。筷和勺必须符合卫生要求,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和保洁,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5.规范餐后服务卫生。餐后应向客人再送一次餐巾,供客人清除面部和手上的油污。餐巾每次使用后应再次清洗、消毒和保洁,以防疾病传播。对有传染病的客人使用过的餐具、用具,不要与其他客人的餐具混在一起,要单独存放、清洗,及时单独做好消毒工作。当客人餐毕离席后,服务员应及时收拾餐桌,搞好桌面、地面卫生。
(三)个人卫生制度化
餐饮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一套卫生管理制度的保障。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经过长期的卫生教育培训、必要制度措施以及高度的自觉性保障才能完成。
1.健康检查,持证上岗。《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十六条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餐饮服务员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及早发现疾病,便于及时治疗和早日恢复健康,一方面可以使本人免受疾病折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把疾病传染给广大的消费者和自己的亲属。经定期检查合格后,取得经当地卫生检疫机构颁发的健康证,方能上岗,并随身携带,以便监督机构的检查。
2.宣传教育和卫生培训。餐饮服务员应定期接受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充分认识个人卫生与饮食品质的密切关系,自觉按照卫生条例、制度办事;每年都应接受卫生知识培训和法制、职业道德教育;新近服务员和临时服务员应做到培训后上岗,只有通过卫生培训,懂得讲卫生的重要性,才能自觉遵守各项操作卫生制度,也才能防止食品污染,保障食品安全卫生。
3.建立必要的卫生奖惩制度。应针对本餐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卫生奖惩条例,把卫生管理工作列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考核、奖惩紧密挂钩起来。要在支持工商、卫生等部门对企业进行检查和监督的同时,认真抓好服务员卫生工作的检查考核,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班组长每班检查,部门经理每日检查,总经理经常抽查。对于认真执行饮食卫生各项规章制度的服务人员进行表扬和必要的奖励。检查中,凡是发现违反食品卫生法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罚款。对于情节严重以及屡教不改或者造成食物中毒等重大事件的有关人员,可以根据国家食品卫生法令、法规精神和本企业内部员工奖惩条例的规定,分别给予行政处罚或经济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新晨
4.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餐饮服务员做好个人卫生的保证。餐饮服务员要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意识。
三、结语
餐饮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是食品。食品除了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以及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外,还必须是无毒无害,即符合食品卫生质量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食品卫生质量是食品的第一要素。餐饮业卫生管理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系统管理。为了提高餐饮业的卫生质量及服务质量,服务员的卫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我国目前餐饮业卫生现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是服务员的卫生问题。如果服务员出现卫生问题,就会影响最终的产品——食品的卫生质量。当前,我国的餐饮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必须加强对餐饮服务员的食品营养卫生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严格规范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享用到营养且卫生的食品。
【参考文献】
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应该具有的品德,是调整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必须有高尚的医德,只有医德高尚,才能更好地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手段来治疗疾病、造福人类,才能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反之,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非但不能治病救人,反而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更大的危害。因此,对中医研究生,要特别注意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工作,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使其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一、中医研究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医德医风缺乏认识
现在大多数中医研究生更多地关注于写文章、做实验和找工作,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门诊、实验室和图书馆,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片面发展的学习风气,使他们缺乏思想道德方面修养,缺失了部分人文素质,导致了他们对医德医风的认知缺乏。另外,各类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对医德医风相关教育不够重视,尽管开设了“两课”、公共关系、社交礼仪等课程,但缺少医患关系相关课程,而且课时偏少,造成大多数学生是以被动的而不是主动态度学习这门课,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使中医研究生的价值观受到各种各样社会诱惑的冲击,对医德医风的认知不足导致的功利观、将成为医患关系的隐患!
2.社会道德品质方面严重滑坡
部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社会道德行为令人担忧。社会上的一些功利主义价值观使得部分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特别是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关系上不能正确对待,总是过分强调个人利益,遇事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对工作不认真负责,得过且过;同学之间不能坦诚相待,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奉献精神。还有的自认为比其他医师学历高,自高自大,不能虚心向同事学习,不懂得尊重他人。
3.临床科研基本功不扎实
有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表现出了不认真,不扎实。比如不重视对医院的医疗文书、医疗教学查房、病案讨论等书写,不能对医疗规范、医疗技术操作等熟练掌握,对带教老师布置的病历书写任务不是及时完成,或者书写不合格,在医疗文书中,不能正确地应用医学术语,抓不住重点,不能如实反映病人病情和疾病的特点,有的在书写病历时不认真,马虎潦草,错字连篇,令人费解。有的搞科研浮夸不实,做学术泡沫增加。有的在论文中捏造根本没有经过实验检验的数据;有的将别的论文稍加修改据为已用,甚至抄袭和剽窃;有的过分宣传夸张自己所做的工作,隐瞒查新结论;有的把他人的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作为自己的科研文章去发表。
二、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的对策
1.促进课程改革,加强课堂教育
医德医风教育首先要通过课程得以实现,必须改革医学类高校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重建医德医风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人文精神,加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内容。比如设置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辩证法、卫生法学等课程等。同时优化德育过程,包括对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等各方面的科学合理的构建与应用,对课堂教学进行优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行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以达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2.加强政治法制教育,更新医德医风观念
运用素材教育,抓好岗前培训,增强实习生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对学生形成良好医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比如通过表彰先进,对医德医风优秀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奖励,起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效果。相反通过对违纪违规,造成医疗差错事故的,或者实习过程中发生的非道德行为,比如收受“回扣”、红包等,应进行严肃处理,从反面深刻剖析,达到警戒与防范的作用。同时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3.完善带教老师素质,强化学生制度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应尽可能地选择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优秀医师担任带教老师,只有经过严格挑选的导师,不仅在医技上给予指导,而且在医德上也给予引导,真正发挥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除此之外,还要在整个带教过程中对研究生加强教育,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大胆管理。另外学校和实习医院应该结合起来,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约束机制,主动听取带教老师的意见,结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强化学生制度管理。
4.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提高双基能力
可以有计划的通过转变观念、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考核等方式加强中医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医学技术培训学习,如举办培训班教育、开展医学继续教育、举行临床病案讨论等,来提高中医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包括临床基本理论和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内容,具体而言,包括问病、查体、书写医疗文书、接待处置病人、手术基本操作能力。
5.建立健全医德医风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中医研究生在临床学习期间,研究生管理部门及医院的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临床研究生培养的有关规章制度。例如:科室轮转考核制度、中期考核制度、出科考试、优秀实习生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在上述各项规章制度中,应规定医德考核的指标。最后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和考核的力度,并做到奖惩分明。对遵纪守法者要大力宣传,树立先进典型,给予他们荣誉和物质奖励;对表现不良者要严格惩处,可以给予批评教育、警告处分、留校察看,严重的影响毕业,不得授予学位。
综上所述,医德医风教育应伴随医学教育之全过程。中医临床研究生是由学生向医生的过渡,是接触病人的开始,因而学校和医院必须锲而不舍地狠抓研究生的医德教育、医德建设,通过改革课程,加强政治法制教育,完善带教老师素质,加强专业技术学习,建立健全医德医风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强化管理,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医临床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医疗工作,才能培养出适应形势发展的高素质医卫人才,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