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技术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2-12 03:59: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防治技术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防治技术论文

篇(1)

培育的蔬菜种子需要经过仔细的挑选,最好是选取那些优质高产、抗病虫品种。在选取基地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基地内部水源、大气、土壤等各项指标需要保持在正常水平,这样才能将其作为蔬菜的生产基地。

1.2种子的科学处理

在棚室进行栽培的时候先将选取的种子用温水进行浸泡,在浸泡的时候需要时刻注意水温的保持,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消毒作用。不同的品种需要采取不同的杀菌时间,这样就可以最有效的消灭残留的病原菌,也可以杀死种子内部潜在的病菌。或者是使用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来处理种子,也可以使用10%的磷酸三钠来浸泡种子,浸泡一段时间之后将其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样有利于表层病菌的去除。将消毒好的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使种子吸水充足。之后将其捞出,再用清水清洗干净,用事先准备好的湿布将种子包裹起来,将他们放到26.5℃的环境下进行催芽,催芽的时间要根据种子的特性决定。在这段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定时的翻动种子,适当的采取清水进行投洗,将种子上的粘液、绒毛彻底的擦拭掉,避免种子发霉。

1.3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播种

病虫害的发生跟蔬菜播期的选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充分的分析蔬菜的品种特性与气候状况[2]。在各个条件适合的情况下,才将这个时期定为播种期。在进行棚室蔬菜栽培的时候要根据种子的苗龄来决定最佳的播种时间,在种子出芽之后就可以进行播种工作了。具体采取沙箱或者育苗床来播种,等待一段时间之后,种子出苗就可以将其移植了。1.4营养土配制移苗所用的营养土需要符合正确的组合比例,由一部分田土、有机肥、草炭土以及细沙按科学的比例组成。需要再加一部分磷酸钙,磷酸钙起到调节酸碱度的作用。育苗用的床土需要进行一定的消毒工作,例如:高温发酵。

1.5做好苗期管理工作

在种子播种完成之后,在其出苗前一定要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这样有利于种子尽快出苗。其中,喜温的品种需要将湿度保持在23°左右,气温保持在29℃左右。等到苗出齐之后要对其进行适当的降温,夜间将温度保持在10~15℃最佳,白天将温度保持在22~25℃最佳,温度调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种子根系的发育。当种子的第一片真叶展开直到定植的前一个星期,要将白天的温度控制在25~27℃左右,在定植前1日,进行浇水1次,有利于起苗定植。在进行定植的前10d内,需要进行幼苗锻炼,让它们接受低温影响,还需要加大通风量,适当的浇水,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强幼苗的抗寒能力。在苗期需要管理好水肥供应,在浇水的时候需要加入一定量的全价肥料,满足幼苗的生长需要。

2做好蔬菜栽培管理

在棚室内需要安装滴灌设备以及二氧化碳施肥器,如果采取露地春季栽培就要进行地膜被盖。在定植之后,棚内需要适当的升温,最好将白天的温度控制在27.5℃左右,夜间温度最好保持在17℃左右,地面温度超过15℃为佳,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地膜覆盖、拉二层幕,有利于保温防寒。在白天,温度如果超过30℃就需要适当的放风,不要出现扫地风。夜间需要做好温度控制,最好是将温度控制在12℃以上。果菜类种植最好是接受人工授粉,在果实膨大期需要通过变温管理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当蔬菜处在生长期,使用0.2%的磷酸二氢钾根外追肥,在进行追肥的时候最好是采取腐熟的农家肥。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遇到阴雨天或者外界气温低的时候就不需要再追肥灌水,在旺盛的生长期,需要做好通风管理工作,把握好温度和湿度[3]。

3病虫害的防治

蔬菜无公害生产需要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将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使用。以云南怒江州为例,在蔬菜绿色防控技术上,从品种选择、种植布局和田间管理入手,物理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大胆引进生物防治手段,利用对植物无害的生物来抑制病原物生存和繁殖的方法,有效减少病害虫数量,也是今后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点面结合的综合治理,怒江州示范展示区减少农药用量50%以上,降低防治成本16%,确保了示范展示区的蔬菜农药残留不超标。

篇(2)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2杨树烂皮病及其防治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3杨树主要害虫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篇(3)

近年来,辣椒疫病在福鼎市部分地区发生危害日益严重,重病田死秧率达30%~100%,成为影响我市辣椒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笔者就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发生流行规律及防治关键技术作简单介绍,以期为农民在辣椒生产过程中进行此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

1发生流行规律

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所引起的一种土传性病害,可经雨水、土壤、气流等多种途径传播,除了引起大面积死秧外,还可造成叶片枯萎、果实腐烂、茎杆出现坏死斑以及萎蔫死亡等多种症状,一般病株率为15%~30%,严重时达80%以上,现已在世界各地的辣椒种植区普遍发生和流行,成为辣椒生产中增产增收的主要障碍之一。辣椒疫病的病原菌通常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及卵孢子在病株残体、土壤内越冬,也可以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在潮湿土壤中,菌丝可存活4~15个月,卵孢子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3年。当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原菌随灌水、气流等传到寄主各部位,引起发病,进行再侵染。

福鼎市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这给辣椒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的政策引导下,辣椒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辣椒种植面积逐年增大,新品种引进、栽培条件的改善等措施的实施,其实也将辣椒疫病的发病因素积聚起来,致使辣椒疫病在我市的危害日趋严重。2006~2008年对我市辣椒产地的调查表明,气候适宜时,一般田块减产20%~30%,严重的全田绝收,给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构成了严重威胁。该病在大棚全年均可发病,露地4月下旬发病,5月至7月下旬大发生,蔓延迅速,2~5d内可危害大部分植株,尤其是刚进入坐果期的辣椒极易感病,常发生果实腐烂,植株大片枯萎,使农民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防治技术

2.1种植抗性品种

由于杀菌剂对环境和生物的潜在危险性愈来愈强,加之辣椒疫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一旦地上部分出现发病症状,再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已很难达到防治效果。如果在种植抗性品种能有效地解决辣椒疫病的前提下,那么种植抗病品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又安全的措施。我国已选育和筛选出了一批抗辣椒疫病的品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有湘研1号、湘研4号、湘研5号等系列以及21号牛角椒、朝天椒、早丰1号、光皮椒、窑嘴大辣椒等,生产者可根据需要选种合适的品种。

2.2采用农业栽培措施

2.2.1清洁田间、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辣椒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不能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丢弃在田间和水渠中,应集中晾干烧毁,以减少病原菌原始生物量。

2.2.2合理轮作。辣椒疫霉菌不仅可侵染辣椒,还可侵染番茄和葫芦科中的50多种作物,因此在我市可以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或与叶菜类和葱、蒜类作物轮作,避免与茄果类和瓜类作物轮作或套作。

2.2.3改进栽培措施。辣椒地应选择不易积水、土壤疏松肥沃的地块,移栽前进行深翻晒土,采取高畦深沟地膜覆盖栽培,及时地进行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增强对辣椒疫病的抵抗力。

篇(4)

2生物技术在防治虫害中的应用分析

生物需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就需要含有一定的基因,而蛋白酶抑制剂则是大多数生物体会含有的一种基因,它能够有效的抵御外界各种蛋白水解酶,因此,蛋白酶抑制剂能有较好的能力防治生物体内造成的破坏。近几年来,国家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生物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越来越广,尤其是在抵御病虫害这方面做得更加的突出。在生物的正常情况下,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有效的破坏病虫体内的氨基酸,从而使得病虫因缺少氨基酸而无法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生活,直至病虫死亡。这种杀死病虫害的方式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它能够有效保障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抵御病害的能力。

3生物技术在防治草害中的应用分析

植物自身抵抗除草剂的能力很低下,但是生物技术能够将对除草剂具有良好抗性的基因转移到植物中,这样使植物能够更好的生长。这些对除草剂有良好抗性的基因中包括上面所介绍的酶基因,能够有效的分解除草剂,通过这些基因之间的作用来达到抗草害的作用。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杀死草害,使得植物能够健康成长。如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人们对环保的意识也不断增加,因此,在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应当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不能一味的研究而忽略环保。

4依靠生物技术培养出抗病、抗虫的新品种

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病状,比如:病害和虫害等,最主要的就是病害和虫害,这2个是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使用生物技术来培育抗病、抗虫的植物是一个新的趋势,它是按照有关病虫害的要求,将能够防治病虫害的基因,经过生物技术来进行移植,移植到植物中,使得植物能有健康的成长,并且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断的繁殖出新的抗体,能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破坏,使产量上升,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5)

水稻是沭阳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我们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1施药技术

1.1对症下药,药、水配比适宜,选用新型施药工具

首先认真查虫诊病,辨明主要为害的是虫还是病,再辨别其种类。对未能认准的疑难病虫,应及时找当地的农技人员现场确诊;或在田间拔取典型具有代表性的样株,带泥用塑料袋包好根部,送到当地农技部门请农技人员确诊,并指导对症下药。在使用乳油剂或水剂农药时,可用塑料瓶做成一个带把的小量筒,并准备一个能盛20~25kg水的桶,配药时先按每公顷用药量用小量筒量药倒入桶内,再按要求的稀释倍数加水搅均使用。为确保稻田施药均匀,可选用由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研制的新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该产品操作灵活、方便,不易渗漏。一般喷施的药液(指经水稀释后的药液)应在525kg/hm2以上。

1.2实行“后退”喷药

施药时,将习惯的“前进”喷雾改为“后退”喷施操作,保持行走的幅度有一定距离。经实践证明,“后退”喷药较习惯的“前进”喷药操作有以下好处:①因缓慢后退,有利喷足药量;②不致因行走而人为碰落过道两旁稻苗上的药液,提高防治效果;③药液不易沾染衣服,有利于人体健康。在田间施药时,应保持一定的行走幅度,不应无规律地行走。根据水稻的一般密植规格,每次下田左右摆动喷雾的幅度以8~10行稻丛为宜,以防止行走过窄,造成药液浪费和分布不均;而行走过宽又会降低防治效果。

1.3施药时保持深水层

施药田块不宜串灌、漫灌,凡过水丘田块应在施药前加开排灌沟。施药时,田间应保持3~5cm深水层。

2常见病虫害的防治

2.1稻瘟病

稻瘟病俗称“鬼掐颈”,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

2.1.1发病特点。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2.1.2防治方法。①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②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③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2.2水稻纹枯病

纹枯病俗称花脚杆,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也是我县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2.2.1发病特点。病斑中部呈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连合成云纹状大斑块。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以后逐渐形成白绒状菌块,最后变成褐色坚硬菌核。

2.2.2防治方法。①清除菌源,打捞“浪渣”,铲除田边杂草,不用病稻草还田;②合理施肥灌溉;③及时喷药:用1%(1万单位)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kg/hm2,或2%井冈霉素1.125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1125kg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或用草木灰375~525kg/hm2直接撒施。

2.3稻杆蝇

2.3.1危害症状。幼虫乳白色,钻入心叶内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成纵长裂条,叶片破碎。

2.3.2防治方法。用18%杀虫双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2.4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又叫裹叶虫,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随西南气流由中南半岛及我国海南和两广南部稻区迁入我县。主迁入期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产卵盛期在6月中旬,危害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

2.4.1危害症状。以幼虫进行危害,幼虫吐丝将稻叶纵卷成筒,取食叶肉,形成白条斑,受害严重时,稻叶一片枯白。

2.4.2防治方法。防治应掌握在幼虫盛孵期施药效果最好,一般年份防第3代在6月20日左右。可用杀虫双(兼治钻心虫)、杀虫单等防治。

2.5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蜢子”,也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我县稻田发生的主要是白背飞虱及褐飞虱。2种飞虱都是随着西南气流从南方稻区迁入。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即白背飞虱主要在分蘖至拔节期为害。

2.5.1危害症状。受害田块稻叶发黄,分蘖减少,严重时水稻成片“落塘”枯死。褐飞虱主要在孕穗至成熟期为害,危害严重时,稻丛基部变成黑褐色,逐渐全株枯死,受害田常“黄塘”,严重时全田枯黄,形如火烧。

2.5.2防治方法。两飞虱的防治适期都应在田间有虫量50头/百丛以上时开始用药,效果好的药剂为大功臣、扑虱灵、叶蝉散等。

2.6钻心虫

篇(6)

2以松材线虫为例阐述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清楚虫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规律和发生树种等,做好预防工作一般来说,松材线虫病多发于每年的5~10月,受温度影响,尤其是10月份是松材线虫病的高发期,被感染的松树普遍出现死亡的情况,当温度在25℃~30℃时,该病虫害的扩散会进一步加强,所以在林业管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首先要清楚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具体演变过程,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2.2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管建立信息控制系统来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督,对森林中出现的松材线虫病的具体发生情况,进行范围划分和精确定位,建立动态的监控点。每年该虫害病多发期时,对松树的病状情况进行统计和资料更新,监测虫害的扩散面积和具体的病死株数,建立监测报告制度,来实现对病区的动态监控,为预防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

2.3通过强化林区的管理,做到虫害病情的有效控制强化对虫病多发区的管理,主要目的是能有效地对病死数目移除过程的监督。因为病死林木中还潜藏着大量的虫卵和幼虫,是虫病再次发生的根源。病死林木属于林区所有者的财产,如果肆意进行买卖,就会造成病情的蔓延和进一步扩展,所以为了有效控制病源,防止病虫害的扩散,病死林木需要在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做统一移除处理。因此,在管理中要严格把关对病木的处理,严禁病木非法流通运输。

2.4具体林业管理工作中做到分层管理,责任到人由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涉及范围广,管理难度大,要做到有效的管理,就需要明确管理分工,做到每一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由各级领导进行责任分担,一级控制一级,一级管理一级,切实将虫害防治管理工作落实到位,避免责任推诿现象,切实做到对虫害病的有效预防。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完备的虫害管理知识,真正发挥管理工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作用。

2.5加强对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不断加强对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和物理防治措施技术的研究,来提高对虫害的预防能力,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免受虫害。生物防治措施就是通过生物圈内的天敌来消灭虫害,不使用任何药物,对林区无任何污染,虽然过程漫长但是效果明显。物理防治措施指将化学药剂喷射或涂抹在病虫害发生的区域,来做到对虫害的控制和消灭,从而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化学防治措施是利用一些简单物理工具,比如电、热、光、辐射和微波等物理技术来达到对虫害防治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饵木和灯火来诱杀害虫。

篇(7)

1.1选择合理的营林造林技术

综合防治技术的使用要根据森林病虫害的为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如下:对突发性和面积较小的病虫害高发林地,可以采用化学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的密度,对病虫害的发源地要重点防治,绝大部分化防林地,可以采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如氟铃脲、灭幼脲;对病虫害的中度和重度发生林分,要以化学防治和营林防治为主,以促使其向轻度发生的林分转换;对轻度发生林分,以生物防治和营林防治为主,以促使其向健康林分转换;对健康林分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性营林措施,定期对林分内病虫害种类、数量进行监测。

1.2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相关防治单位和防治人员在利用综合防治技术时,要注重对生物防治的使用。一方面要创造有利于生物防治的环境,如减少化学药物使用、放养害虫天敌生物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病虫害天敌的繁育,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保护,也可以从外界引入。

二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预测预报机制

加大对病虫害的预报和监测健全的预测预报机制能及时对森林的主要病虫害种类进行预报和监测,定期趋势预报。因此,吉林省相关林业单位必须建立一套健全的预报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整体范围内和重点区域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给宏观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要充分利用吉林省现有的病虫害中长期测报技术和微机管理技术,对森林病虫害进行微机测报管理,为林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做好对检疫性和危险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格检疫从疫区外调入带有检疫性和危险性病虫源的树苗、接穗、枝桠、木材等林产品,对那些还没检疫检验方法或者检疫措施不完善的要尽快研究,找出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2.2清除病虫源

要及时清除容易成为林分传染源的病虫枝条,补植一些抗病虫树种。要科学改造樟子松、油松等天然和人工林的集约化经营,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提高其抗病虫能力。

2.3建立隔离带

对重度受害林分,应该全部伐除和及时营造抗病虫针阔叶混交林;对轻度和中度受害林分,在伐除林内病虫株的同时,在下风头及其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隔离带,防止疫区病虫害向非疫区扩散;在非疫区林分的上风头及其两侧营造非寄主树种针阔叶混交林作为防护带。

3加大资金投入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防治队伍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资本储备,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利用市场功能多渠道引入资金,促进林业生产的市场化运作。同时,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的教育培训,丰富其专业知识,增强其专业技能,以构建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高技术水平防治队伍,为开展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篇(8)

二、供暖系统的分类

供暖系统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热媒的不同可以分为:热水供暖系统、蒸汽供暖系统、热风采暖系统;按照热源的不同又分为热电厂供暖、区域锅炉房供暖、集中供暖三大类等。我单位没有锅炉,主要热量来自于石油企业电厂供的蒸汽,通过换热器来供给热量。蒸汽供热的优势:蒸汽的比重小,在高层建筑中不致产生过大的静压力;在管道中的流速比水大,一般为25~40米/秒;供热系统易于迅速启动;在换热设备中传热效率较高。但蒸汽在输送和使用过程中热能及热介质损失较多,热源所需补给水不仅量大,而且水质要求也比热网补给水的要求高。

三、供暖系统失水的危害及防治失水的意义

(一)供暖系统失水的危害

集中供热系统中的热源、管网、用户系统是直接连接系统,是一个大的连通器。如果供热系统中的某一系统失水,就像人体中某一部分失血影响人的血压一样,就会直接影响供热系统的压力变化。如同人体严重失血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生命窒息一样,供热系统严重失水会造成整个供热系统的崩溃。其危害是极其严重的。失水会造成补水量增大,从而导致热效率降低,造成居民的室内温度低,达不到所需要的供热温度,居民采暖得不到保障。同时供暖部门的成本加大,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防治失水的意义

防治失水可以节约水资源,目前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6位,而人均占有量更少,2240立方米,排在第88位。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达到了极度缺水线。所以防治失水对节约水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防治失水,可以减少补水量,从而保证了供热效果,居民采暖得到保障,又可以降低企业因为失水而增加的成本,从而间接地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有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四、供暖系统失水原因

供暖系统失水原因主要为以下两种情况:(1)人为因素引起的。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分户采暖系统内,失水一般多是由于采暖用户取用热风清洁热水洗涤衣物等,同时每个热网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水力失调现象,有些采暖用户因为采暖效果不好而采用泄水的办法来增加流速来提高室温。(2)供暖系统因素引起的。热网的各种附件如阀门、管道等,存在着跑、冒、滴、漏现象,其失水量无法计算,可看做热网正常失水,可把供暖热网失水的补水量视为正常泄漏量应<1%。热网的散热器片、控制阀、管路本身及其他附件突然损坏而造成的失水。其失水的多少与破坏程度和关断速度快慢有直接关系,事故发生时的热网补水增加值即为意外事故失水量。

五、供暖系统失水防治措施

(一)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领导要把供暖失水防治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常抓不懈,并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做到层层有人管,处处有人抓。另外要加强对企业职工的教育宣传,使职工认识到供暖失水的危害性和防治失水的重要意义,并加强相关处罚政策的宣传树立节能减排的思想,使其从思想上重视供暖防水,从行到上自觉做到供暖防水。

(二)加强管理,落实责任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严密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及供暖管理及维护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在实际工作中抓好检查和落实,并对在供暖防水工作中工作认真负责的给予奖励,对工作不负责或造成失水的给予相应的教育和处罚。各级应及时将计量统计结果反馈相关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按失水预案及时采取行动,公司加强结果控制和监督。加大计量和统计控制力度,进行及时分析,确定对策。加强失水工作的对比分析状况,使用数据分析查找目前失水情况,及时上报。

(三)加强对供暖系统的检修

篇(9)

滁菊以名贵特产在清初进贡朝庭而得“贡菊”之称,其花蕊硕大金黄,药瓣晶莹玉白,素有“金心玉瓣、翠蒂天香”之美誉。滁菊以其特有的药用保健价值,名列全国四大名菊之首。

全椒县是滁菊主产区,民间栽培史已有600余年,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全椒县把加快滁菊产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积极组织滁菊生产。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因重茬、防治措施单一,而使主要虫害越来越重。为此,笔者于2006—2009年对滁菊重大虫害的发生防治开展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主要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

1.1菊蚜

菊蚜以卵越冬,翌年春季孵化为干母,孤雌生殖1~2代,然后产生有翅胎生雌蚜,5月迁入刚栽插的菊田,即在上繁殖、危害,5、6月是危害主要时期,以成若蚜密集于植株嫩梢、花蕾或叶背上取食汁液,使叶片发黄、皱缩、枯萎,严重影响产量。6月下旬以后气温高,多暴雨,蚜量下降,8月以后虫量再次增加,11月中下旬产生有翅的性母,迁回越冬寄主,产生无翅有性雄蚜和有性雌蚜,雌雄蚜后在越冬寄主枝条隙缝和芽腋处产卵越冬。

全椒县蚜虫因发生期不同可分为苗蚜和伏后蚜。苗蚜一般自4月下旬零星发生,在5月上中旬成长较快。6月上中旬达高峰期,干旱少雨有利于苗蚜繁殖危害,6月下旬以后逐渐消亡。7月上旬到8月中旬,高温(3日平均气温在30℃以上)、干旱(相对湿度50%以下)、暴雨冲刷对伏蚜有抑制作用。菊蚜10月上旬零星发生,10月中下旬进入危害高峰期,直至11月中下旬采收结束。蚜虫还是病毒病传毒的媒介,蚜虫发生重的年份病毒病发生也重。

1.2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以幼虫食害幼苗,并食害叶片,1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或蛹越冬。第1代成虫在3月下旬出现,4—10月均有成虫发生,成虫有趋光和趋食糖醋的习性。卵产在落叶、土缝、杂草或接近地面的枝叶上。第1代幼虫危害期在5月,6月中旬、8月上旬,为第2代与第3代幼虫发生期,以1生为重。幼虫有假死性,3龄以前主要在嫩头、嫩叶上取食,食成凹斑、缺刻或孔洞;3龄后则潜入土中,夜间出土危害,常把嫩苗齐地面咬断作为食料,咬食地下嫩茎及根,并可继续转移危害其他菊苗,严重者可造成缺苗断垄。

1.3菊天牛

全椒县1年发生1代,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在菊科植物根部越冬,少数以蛹越冬。成虫背部黑褐色,胸部背面有大块,腹部黄色,尾部末端有钳状的构造,体长1cm左右。据2006—2009年4年调查平均幼虫越冬占56.6%,成虫越冬占27.8%,蛹越冬仅占15.6%,翌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进入化蛹高峰,6月上、中旬进入羽化始盛期,羽化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成虫具有假死性,晴天白天9∶00—10∶00、15∶00—17∶00活动最盛。雌雄成虫白天在等寄主叶背活动,成虫产卵时将茎梢咬成小孔,将卵产于其中,每处产卵1粒,并在顶芽下10~20mm处的幼嫩部位用口器啃食皮层,咬成左右2个相近的半圆形伤口,相距1cm,伤口不久变黑,上部茎梢逐渐萎蔫,易从伤口处折断,造成植株不能正常开花,严重时整株枯死。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茎内,沿茎杆蛀食直到根部;9月幼虫老熟,在蛀道内化蛹,10月成虫羽化,并以成虫、幼虫或蛹在根际越冬,少数以老熟幼虫或蛹在蛀道内越冬。

1.4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以初孵幼虫群聚叶背取食叶肉,2龄以后分散为害,3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叶片、的花蕾都可取食。1年发生4~5代。11月以老熟幼虫在1~3cm表土内做土室化蛹。每年为害时期皆在7—10月。

1.5叶蝉

为害滁菊主要是大青叶蝉,以成虫、若虫为害叶片,被害叶片呈现小黑点。1年发生3~5代,世代重叠,以卵在嫩枝条的皮层内越冬。翌年4月越冬卵孵化,初孵若虫群集危害,稍大后,渐迁至禾本科植物上繁殖危害。10月成虫开始迁至花木上产卵越冬。成虫趋光性强,需取食。卵块产于嫩枝或叶片主脉及茎杆组织内。成、若虫群集嫩叶背面危害。初期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枯死脱落。枝干被害形成伤疤,导致失水枯死,并传播病毒病。

1.6潜叶蝇

潜叶蝇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成虫早春出现,成虫体长2mm左右,暗灰白色,在嫩叶背面产卵。卵多产于叶边缘的叶肉内,幼虫孵化后即取食为害。幼虫黄白色,筒状。老熟幼虫在叶内潜道的末端化蛹越冬。蛹初为黄色,后黑褐色。春夏间发生较多,危害较重。主要以幼虫从叶缘潜入叶片及嫩梢表皮下取食叶肉,形成弯曲的白色隧道,有时叶肉被吃光,造成叶片枯萎。成虫也能为害,主要是雌成虫以产卵器刺破叶组织产卵为害,雌雄成虫从刺破口吸食汁液,在叶上形成白色小斑点。

1.7钻心虫

钻心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mm,体背面淡红褐色,具有暗色条纹3条。1年发生2~3代,以幼虫在植物秸秆中越冬,成虫于5月底羽化,在菊芽及叶基部产卵,6月上旬幼虫孵化。幼虫从菊芽和叶柄基部钻入茎内危害,蛀入孔附近皮色变黑,孔外有虫粪。受害株常萎蔫而死。7月下旬2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幼虫危害,以6、7月危害严重,并能钻入花蕾危害,11月虫越冬。

1.8蜗牛

蜗牛又名蜒蚰螺、水牛,是菊田较常见的有害软体动物,年度间发生有差异,雨水较多的年份产区发生普遍而且严重。全椒县为害的蜗牛种类主要是同型巴蜗牛,成虫贝体软黄褐色,头上有触角两对,背上有黄褐色的螺壳;卵球形,白色光亮;成贝一次产卵20~30粒,孵化的幼贝与成贝体形相似。1年只发生1代。以成贝或幼贝在田埂土缝、残株落叶、田边杂草或乱石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中旬后开始活动舔食叶片、嫩茎,10—11月也为害花蕾、花朵。一般白天潜伏于隐蔽、低洼潮湿处,傍晚或清晨取食,阴天则全天为害。5—6月成贝产卵,卵成堆产于作物根部土壤中、草根附近或石块下。1年中有2个活动为害盛期,6—7月为第1个为害盛期。8月高温,蜗牛活动减弱。9月气温凉爽,再次进入活动为害盛期,遇温暖的阴雨天气,作物受害则更严重。11月开始越冬。当年6—7月降水量偏多,且持续时间长,地面湿度大,气候温暖,利于成贝取食、产卵,蜗牛发生重。

2防治技术

防治滁菊虫害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利用农业、物理和生物等措施,增强滁菊抗逆和抗虫能力。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以控制害虫数量,建立健全县、镇两级病虫测报站,根据当地过去(特别是上年)虫害发生情况,结合天气、滁菊生长季节和苗情,做出虫害发生、为害的准确测报。掌握滁菊敏感生育期,在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专化性农药科学施药防治。

2.1植物检疫

规范植物检疫程序,加强种苗检疫,防治检疫对象和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1]。

2.2农业、物理和生物等防治措施

(1)选用肥力强,向阳沥水的沙质土高床栽培,控制栽插密度,生长期清理排水沟,确保雨后排水畅通,避免涝渍;种植前彻底清除田间杂草,耕翻晒地,消灭越冬蛹和幼虫。

(2)增加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施足基肥,配施磷、钾肥,使植株生长旺盛;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增加抗逆性。

(3)生长期间及时整枝,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结合滁菊剪苗、摘顶心,随手摘除下部病叶,将枯株和落叶深理或烧掉。当嫩梢萎蔫或折断时,摘除顶梢,集中带出田外烧毁,有效减少菊蚜、菊天牛、斜纹夜蛾、潜叶蝇、钻心虫、叶蝉、蜗牛等初始虫源[2]。

(4)使用植物性杀虫剂和洗衣粉灭蚜、安置黄板粘杀有翅蚜,利用银灰色塑料薄膜避蚜。每年发生盛期可人工捕杀地老虎幼虫、菊天牛成虫及高龄斜纹夜蛾幼虫,可在雨后捕捉蜗牛。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昆虫,如蜘蛛、瓢虫、草蛉、寄生蜂等防治害虫[3]。

2.3化学防治措施

蚜虫发生期可选用吡虫啉或啶虫脒对水喷雾。防治菊天牛,每年6月中旬,可选用2%甲维盐1500倍液,喷2次,既可减少成虫产卵,又可杀死初孵幼虫,兼治潜叶蝇、叶蝉[4]。叶蝉防治以低龄若虫期最佳。采用注射注杀茎内玉米螟、菊天牛幼虫。利用毒饵诱杀地老虎。防治斜纹夜蛾在幼虫3龄前用药,防治指标为百株卵块2块,或百株幼虫20头,用药时间应在18∶00以后进行。防治蜗牛,于发生始盛期选用2%灭旱螺毒饵6.0~7.5kg/hm2,或6%密达杀螺颗粒剂7.5~9.0kg/hm2,或8%灭蜗灵颗粒剂12~15kg/hm2均匀撒施到菊田畦内。若遇大雨,药粒易被冲散至土壤中,致使药效降低,需补施。

3参考文献

[1]方春华,刘轩武.滁菊菊天牛的发生及防治[J].安徽农业,2003(3):25.

篇(10)

卷草纹的设计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它的造型是经过处理后,呈现出一种S形波曲状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因为花草的造型大多呈现出卷曲圆润的特点,所以就被称之为卷草纹。早在汉代的时候就出现了卷草纹,到了唐朝以后,卷草纹达到了鼎盛时期,逐渐的摆脱了传统中忍冬花的造型设计,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于线条的追逐,更加讲求丰满的肉质。卷草纹作为敦煌装饰艺术中具有特色的纹样,主要的设计是在卷草纹的藤蔓上配置牡丹花、茶花、莲花、石榴等形象,并且与连绵不断的枝茎相组合,再加上一些叶、花、果实的搭配,将飞禽立于枝头,表现出的景象就是一派生机盎然。在这种设计之下,卷草纹姿态就会有一种流动感,体现出一种婉转自如,似是而非,别具特色的花枝叶蔓。卷草纹在纺织艺术的设计之中的应用,就应该选取一些适当的图案,将其镶嵌到纺织品之中。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借鉴卷草纹的那种流动感,体现出它的婉转自如。对于纺织艺术的设计来说,应该学习的是卷草纹中对于肉质丰满的追求,不要仅仅停留在对线的追求。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设计工作,创造出更加完美的纺织品。

(二)莲花在纺织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莲花是佛教的四大古花之一,同时也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的九大象征之一,在佛教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称为圣花。莲花所表现出的是圣洁与吉祥,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因此可以作为一个主要的佛教象征。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莲花的喜爱就没有停止过,最看重的当属其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因此,如果将敦煌艺术中关于莲花的因素设计进去,就可以提升纺织品的品味,提升其艺术性。

二、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该慎重地选取设计的元素。敦煌艺术中涉及到的种类繁多,其意义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纺织艺术的设计之中,应该慎重取材,选择合适的元素设计到纺织艺术之中,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纺织艺术中的敦煌色彩。比如。荷花,在印度就是坚贞纯洁的象征,而在日本则是祭奠亡者的意思。因此,对于纺织艺术的设计,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结合敦煌文化,更好的促进纺织业的发展。其次,应该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纺织艺术的设计,最主要的是为了让纺织品更具艺术性,取得更好地销售业绩。因此,要注意市场的消费对象,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纺织品销售出去。敦煌艺术可以说是佛、道、儒的共同产物,所以在纺织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兼顾文化与市场,实现纺织业的更好发展。最后,要注重传承与发展。在进行纺织艺术设计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原有的敦煌艺术之中,不仅要对敦煌文化进行传承,还要进行适当的发展。只有在继承了传统的文化基础上,再进行一些适当的创新,这样才能实现纺织艺术设计的更好发展。

上一篇: 中班教师工作总结 下一篇: 电力营销专业技术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