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18:23: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去年的树教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2. 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 体会鸟儿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 多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 播放多媒体。师:听,一只美丽的鸟儿站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她的好朋友树唱歌,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画面呀!围绕这只鸟儿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 揭题:《去年的树》。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略带伤感,很适合我们四年级小朋友阅读。
二、 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 师: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开始吧。
学新词:煤油灯 伐木人 融化 剩下
音:融 剩 形:融 伐 义:伐
2. 师: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了吗?(请学生读书)
3. 交流初读心得。师: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1) 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
(2) 疑问。破折号有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落”?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
(3) 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师引导启发:
你可真有想法。
你的感情真细腻、真深厚啊。
鸟儿对树的情感引起了你的共鸣,是吧?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人类可能真的没意识到乱砍滥伐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呢!
你为大树牺牲自己、照亮人类的精神所感动,是吧?
你感受到的是大树的伤心、着急,你感受到的是大树的自豪、无怨无悔。
三、 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 读书
师: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可以通过读书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课文中多次写到鸟儿和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学生找,并交流)
师:是啊,作者口口声声说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一对好朋友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相关的语言信息吗?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 交流
1. “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一句。
师:真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啊。读读这一句。
师:小鸟会唱什么歌呢?想听听吗?(读歌词)“大树大树你是我的朋友,风雨中你为我撑伞,烈日下你为我遮阳,我们朝夕相处永不分离,你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鸟儿可能就这样在向树诉说着衷肠。
2. 分别时的对话。
(学生寻找对话)
师:找一个好朋友合作读一下这组对话吧。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难舍难分,坚定地保证)
(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 鸟儿回来找好朋友的语句。
师:鸟儿从很远很远的南方到树林、到山谷、到村子,为了找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好朋友,我们可以想象她是在怎样地寻找啊?(历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 小鸟在寻找大树过程中和树根、大门、女孩的对话。
师:让我们试着读读小鸟在寻找大树过程中跟树根、大门、女孩的这几组对话吧。四人小组分工练读,直接练读对话就可以了。
(指名一组读,请别组一名同学客串,帮助读提示语。评价)
师:同学们都觉得小鸟说的话要重点练读,是吧?
5. 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1)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师引导启发:
你着急了。
你在为大树担心。
你体会得真好。
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树。
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
师引导启发:
你们都着急起来了。
这边的同学眉头都皱起来了,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心中的焦急。
那一声声急切的询问啊,流露出鸟儿对树的无限深情。
(2) 找不到朋友树,鸟儿都快急疯了。这回,你们就是鸟儿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3) 教师采访“鸟儿”。(可怜的鸟儿,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4) 总结:鸟儿的那份焦急、担心、痛苦,就是献给朋友树最最深厚的友情。
四、 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1. 课件出示图,师引导: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2. 师:读到这,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师引导启发:
这两个“看”,饱含了小鸟的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她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树。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她舍不得离开。
3. 师: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树。此时此刻,读课文最后一段,把自己当成小鸟,这样读:把小鸟换成“我”。(生读)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4. 采访。师: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5. 师:在村子里,在这盏昏暗的煤油灯旁,小鸟又一次为大树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读歌词)歌声中你听出了什么?(友情的真挚、诚信;对大树的感激与赞美;鸟儿的伤感和对人类的谴责)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她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大树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五、 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师: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童话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 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本节课选用苏教版的三个实例,并采用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驱动,一环紧扣一环,带动学生自主思考,发现三个实例的共同属性,从而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本质属性,自主建构函数的概念.实例中问题的设置能够使抽象的函数概念变得具体化,进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函数概念教学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函数这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本节是函数这章的开篇课,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虽然学习了用变量定义的函数,但是涉及函数本质的内容,却还没完全掌握.依据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理论,高一学生虽然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但此时的抽象思维只是基于经验的,理论型抽象思维还比较弱,要想从函数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整,学生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对于还没做出充分的学习准备的学生,函数概念的抽象性难免会影响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教材及学情分析,把教材知识内容分为两节课教学:函数概念、定义域和值域的求解.本节课为函数概念教学(新授课).基于函数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严谨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选择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
三、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函数的概念及写出函数的符号表示,解释函数符号;在理解函数的基础上,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及对应关系的三种表现形式,能利用函数的概念判断函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实例的分析,参与观察、归纳、概括数学活动过程,渗透类比数学思想,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严谨性与抽象性,养成善于思考、严谨对待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问题:初中函数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回忆交流.
教师:带领学生重述初中函数概念.
问题:y=1是函数吗?
学生:有些学生说“是”,有些学生说“不是”.
教师:用初中函数的概念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通过本节课函数概念的学习再回答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储备.通过设置问题“y=1是函数吗”,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处于“愤”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学习.
(二)实例分析
【例1】 我国从1949年至1999年人口数据资料如表所示:
(1)1969年我国的人口数是多少?1978年呢?
(2)表格中每一年的人口数确定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1969(年)807(百万),1979(年)975(百万);
(2)每一个数(年份)数(人口)(唯一的).
【例2】 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下落的距离y(m)与下落时间x(s)之间近似地满足关系式:y=4.9x2.
(1)若一物体下落1s,你能求出它下落的距离吗?下落2s呢?
(2)下落过程中,每一时刻的下落距离确定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1(s)4.9(m),2(s)9.8(m);
(2)每一个x(s)y(m)(唯一的).
【例3】 下图为某市一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图.
图1
(1)上午7时的气温是多少?14时呢?
(2)这一天中的每一个时刻的气温确定吗?如何根据此图像找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7(h)0(℃),14(h)9℃;
(2)每一个T(h)θ(℃)(唯一的).
问题:你能发现这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每一个…都有唯一的…与…对应.
教师:我们用集合的观点看实例.
例1中的对应关系、例2中的对应关系和例3中的对应关系分别如图2、图3、图4.
图2 图3 图4
问题: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共同点吗?
学生: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
教师:你能概括函数的概念吗?
设计意图:因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故而这里选用苏教版教材的三个实例.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并解决实例中紧扣函数要素的问题以及运用符号语言把函数概念的本质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使其处于“悱”的状态.教师及时采用启发式提问,降低抽象概括的难度,把难以接受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教育形态,从而为学生主动建构函数概念做好铺垫.
(三)函数概念的形成
教师复述函数的概念并板书:
f:AB
y=f(x),x∈A.
教师引导并板书: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教师:你能回答y=1是函数吗?
学生:有些说“是”,有些说“不是”.
教师板书演示作图:集合A、B是实数集,每一个x都有唯一确定的y=1和它对应.
设计意图: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在理解函数内涵的同时,运用符号语言表示函数,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欣赏符号的简洁美,同时感受符号所蕴含的丰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课前问题的同时,把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在原有的知识储存中加入常值函数,扩大并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全新理解函数的内涵与外延,感受初中与高中函数概念的区别.
(四)牛刀小试
练习1:下列哪些对应是函数,哪些不是,为什么?
(1) (2) (3) (4) 学生:(1)(2)是函数,(3)(4)不是函数,判断依据是函数的定义.
教师:答案为是,是;否,否.
问题:例2中的对应法则是什么?
学生:y=4.9x2.
教师:练习1中(1)的对应法则是什么?
学生:y=2x.
教师:实例1和3中的对应法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有的说没有对应法则,有的说没有规律!
教师:集合A和集合B中的值是怎么对应(建立联系)的?
学生:表格、图像.
教师板书:对应法则有表格、解析式、图像.
练习2:判断下列图像能表示函数图像的是( ).
教师:D.
练习3:看下面几个例子,说出y是否为x的函数.(x,y都是实数)
(1)y2=x;(2)y=x2;(3)y=|x|;(4)y=x.
学生:练习并回答.
教师:否;是;是;是.
设计意图:斯金纳教学原则中的强化原则是要求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在强化的同时利用习题让学生很直观、形象地了解函数的三要素并理解函数的三要素.
(五)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1)函数的概念;(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一、引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作了这样的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高中数学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彻底告别“一言堂”和“注入式”模式,把教学民主、教学互动、激励机制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状况令人堪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师不顾学生学习感受,逐字逐句地讲解且一讲到底,课堂中师生缺乏对话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课堂中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且学生和学生之间及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都是缺失的。如此,学生很难领悟数学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久而久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会越来越低,若不扭转这一局面,将不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
二、理论溯源
James Hiebert和Thomas P.Carpenter从关于学习心理学的著作中取材,提出了一个思考概念理解的最新框架。他们认为:理解的程度是由联系的数目和强度来确定。一个数学概念的彻底理解,是指它和认知主体现有的知识网络是由更强的或更多的联系联络着。
Shlomo Vinner认为,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使用单个的表象;在同一水平上使用多个表象;在同一水平的表象之间建立并产生联系;综合表象,并且在表象之间可以转换。在概念学习过程中,表象比定义起着更重要的作用。Anna Sfard 认为:大多数数学概念在被思考时,既可以作为对象,又可以作为过程。在作为对象思考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概念的结构性;在作为过程思考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概念的运算性。他认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运算过程到结构对象的迁移。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困难的内部过程,它由三个阶段组成:内部化、压缩和对象化。曹才翰教授和章建跃教授认为:概念同化学习过程包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概念进行特殊的分类,讨论这个概念包含的各种特例,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使新概念与已知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建立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已有概念体系中;使用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让学生辨认,使新概念与已有结构中的相关概念分化;将新概念纳入相应概念体系中,使有关概念融会贯通,组成一个整体。
通过上面理论的溯源,我对《曲线与方程》的设计有了初步的设计构想:设计问题驱动揭示概念本质与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设计问题与探究问题应考虑学生认知因素;问题的设计与展开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解析
“曲线与方程”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既是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理论的一般化,也是进一步学习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指导思想。尽管学习这一内容是学生体会并理解圆锥曲线与其方程的基础,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通过坐标系这座桥,可以利用方程以及代数的运算来研究曲线,这正是这一内容成为数学核心概念的原因,也是曲线与方程这一概念的核心之所在。通过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坐标法思想,使学生明白求出曲线方程的真正意义在于利用曲线的方程去研究曲线。其主要内容有: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求曲线的方程,坐标法的基本思想等。其中第一和第三为第一课时的内容,第二和第三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解析
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和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以下四个方面:通过实例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概念,能判断已经学习过的特殊的曲线与方程之间是否具有互为表示的关系;通过实例体会求曲线的方程的基本步骤,能求出给定了几何特征的曲线的方程;通过实例体会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同一曲线方程的影响,体会如何“恰当”地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一些简单曲线的方程及其研究,体会坐标法的基本思想。
(三)教学问题分析
1.如何理解曲线与其方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很流利地背出曲线与其方程应该满足的两条,但是如何证明“一条曲线与一个方程之间具有互为表示的关系”,这是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第一个教学问题,也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这个教学问题可以结合“直线与其方程”“圆与其方程”进行说明。
2.在求曲线的方程时,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是学生会遇上的第二个教学问题,也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难点。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总结出建立坐标系的基本要点,并用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体会。
3.在将曲线上的点应该满足的几何特征转化为点的坐标应满足的等式后,常常遇上“将所得等式化简得到所求方程”的问题。对于有些复杂的等式,化简是一个学生不易把握的问题,学生在此极易出错,这是第三个教学问题。教学时不能因为这个问题而使教学偏离重点,因此教师可适当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学习时,可能会因更多地关注代数运算而忽略数学思想的提炼,这个教学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领。
(四)问题驱动设计
[问题1]
如果你邀请朋友在你所在城市的某餐馆聚会,你会怎样告诉他(她)聚会的地点?例如,如果聚会地点在“文二路北,古翠路东的翠苑新村五区”(如图一),你会怎样说?
设计意图: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来刻画点的位置,为后面用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来研究曲线与方程的关系作准备,同时让学生体会坐标法思想。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给出聚会地点的坐标(如上图)。
[问题2]
请你先在纸上画出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然后与你同桌同学所画的图形进行比较,你们所画的图形一致吗?如果大家画的直线与圆都一样,要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该怎么办?
设计意图:通常情况下,不同学生画出的图形是不一致的。如果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只要给出了直线与圆的方程,那么不同学生画出的直线与圆应该是一样的位置关系,提此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增加曲线与方程的感性认识,并由此认识坐标系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会坐标法思想。
[问题3]
(1)画出两坐标轴所成的角在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m,并写出其方程;(2)画出函数的图象C。
(选择二位学生自制的计算机软盘或投影片,请二位学生各自操作,将其展示在投影仪上。取较好的解答定格,如图2-1。)
师:这二位同学解答很好。请大家对照直线m及方程,对照抛物线的一倍分C及方程,谈谈符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M和C分别与其方程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鼓励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数学交流。学生讨论后选其两个回答,再口述一遍。)
生甲:如果M(x0,y0)是m上的任意一点,它到两个坐标轴的距离一定相等,因此x0=y0,那么它的坐标(x0,y0)是方程x-y=0的解;反过来,如果(x0,y0)是方程x-y=0的解,即(x0,y0),那么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它一定在这条平分线m上.为此把直线m与方程x-y=0密切地联系了起来。
生乙:如果点M(x0,y0)是C上的点,那么(x0,y0)一定是的解;反过来,如果(x0,y0)是方程的解,那么以它为坐标的点一定在C上。
师:学生甲的回答清楚地说明了直线m完整地表示方程x-y=0,而方程x-y=0完整地表示了直线m。但学生乙的回答是否完满,请同学们思考,发表见解,并用最短的语言写在投影片上。(老师巡视后选一张投影展示定格。)学生乙的回答忽略了-1≤x≤2,从而点集C与方程的解的集合G无法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师:请这位同学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见解。
生:就本题而言,如(3,18)∈G,但P(3,18)∈C.方程漏掉了制约条件-1≤x≤2.为此正确的理解是:如果点M(x0,y0)是C上的点,那么(x0,y0)一定是的解;反过来,如果(x0,y0)是方程的解,那么以它的坐标为点一定在C上。
师:这样的见解才确切地反映了点集C与方程的解集G是一一对应的。从而,抛物线的一部分C完整地表示了方程,而方程完整地表示了C。现在我们来考虑以下这个问题:点集C还是抛物线的一部分,方程却是,不加任何制约条件,那么,此时的点集C与方程的解集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为合理推理铺垫.学生讨论后口答。)
生丙:曲线C上的任一点P的坐标(x0,y0)一定是的解;但若(x0,y0)是的解,以它为坐标的点不一定在C上,有一部分在的图象上。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再来考虑一个问题:点集C是抛物线,而方程还是,它们的关系又是怎样呢?(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多向思维,学生口答。)
生丁:曲线C上点的坐标不一定是的解;而以的解为坐标的点却一定在C上。
师:以上两个问题反映了点集C与方程的解集不是一一对应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不完整的关系,那么怎样才能使点集C与方程的解是一一对应的呢?为了研究方便,从曲线是点按照某种条件运动所成的轨迹的意义来说,我们也把直线看成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和有序实数对(x,y)联系起来,而二元方程f(x,y)=0的任一个解恰是一个有序实数对。现在我们一起归纳一下要具备的条件(学生讨论、口答)。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曲线C和二元方程f(x,y)=0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若P(x0,y0)∈C,则f(x0,y0)=0成立;2.若f(x0,y0)=0,则P(x0,y0)∈C。
师生活动:(1)让学生先思考,然后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定义”,给出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如果曲线C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反过来,以方程 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C上的点,那么,方程f(x,y)=0叫做曲线C的方程,曲线C叫做方程f(x,y)=0的曲线。(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若,,则“方程f(x,y)=0叫做曲线C的方程,曲线C叫做方程f(x,y)=0的曲线”等价于“P、Q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问题4]
我们知道,圆心在(0,1),半径为2的圆C可用方程表示,可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发现圆与其方程之间的关系和直线与其方程之间的关系完全类似,以此加深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师生活动:(1)教师结合讲解给出下列过程:
设点M(x0,y0)是圆C上任意一点,则:
,
因此,即M(x0,y0)的坐标是方程的解。
反过来,设是方程的解,则:
,即。
所以,(x0,y0)对应的点M满,即点M在(0,1)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C上。
(2)给出
,
,
帮助学生体会到:P、Q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四、设计体会
1.在概念设计和实施概念教学时,教师不仅应关注概念的形成,而且要充分关注知识间的联系以及知识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但是,如果设计离学生原有的认知环境、认知水平有较大差异的话,在教学实施时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因此,进行概念教学设计时,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2.通常情况下对教学内容的解析,不仅可以明确内容中所涉数学概念的核心是什么,概念是否是核心概念,而且还能为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但有些情况下教学目标是不唯一的,不同目标在教学中所占的份量(或比重)也是不同的。因此,按照各教学目标所占的份量来产生教学重点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3.问题的设计与展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要注意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要思考所学知识所需要的知识基础,要弄清楚所学的内容。它的知识基础在哪里?这个基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我们设计的问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问题的设计与展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因为,通过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长期坚持下去,还可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学科。
4.如何提出吸引学生的问题是关键,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是一个思考角度,但若能提出切中要害、又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会更有价值。对学生来讲,过于抽象、概括的问题,大都会引起学生思维的障碍。所以,在对问题的设计和展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和认知风格,要注意合理分解问题,要注意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广东省教育厅获最佳组织奖
11月23―26日,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司、辽宁省教育厅主办的2011年“神州数码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来自全国3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65名教师报名参赛。经过两天激烈角逐,38位参赛教师获一等奖、76位教师获二等奖、105位教师获三等奖;大赛还评出10个最佳组织奖和6个特别贡献奖。
在本次大赛中,广东选派的11名参赛选手取得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广东省教育厅获大赛组委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
赛场速递:展示中职信息化教学新成果、新经验
11月26日,沈阳市友谊宾馆的小剧场人头济济,却又鸦雀无声。台上上演的并非话剧,也非交响乐。仅仅是一位来自河北石家庄的普通中职教师在演示参赛的《中国古典舞身韵》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但作品中图文并茂的画面,动态的视频展演,配以该教师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观众领略了中国古典舞的美。而江苏省常州教师演示的《冷冻站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则通过动画模拟实操让原本艰深的知识浅显易懂。
这就是信息化的魅力所在。正如本次大赛的主题所言,“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可以说本次大赛更加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在闭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充分肯定了本届大赛在赛事安排、比赛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呈现了对接产业、扩大共享,突出特色、知行并重,瞄准前沿、创新理念的新特点。参赛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活泼,艺术性和新颖性更加突出,展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娴熟技能和良好风貌,展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的美好前景。
广东选手的作品在本届大赛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自去年信息化大赛开办以来,广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此项赛事,将其作为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抓手。早在今年6月就举办了2011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通过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培训提升,提高本省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并从中选拔优秀选手和作品参加国赛。在本次国赛中,我省选派的11个参赛选手不负众望,均获奖项,其中佛山市顺德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刘侃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项目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此外,广东还有四名专家被聘为国赛评委,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广东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赛事回顾:总体水平比去年高,抓住教学信息化的本质
为了进一步总结经验,大赛期间还举办了“职教信息化教学发展”报告会,来自湖南省教育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辽宁电教馆、北京师范大学的5位专家围绕“教育信息化”主题做演讲。
清华大学教授程建纲代表70多位评委在闭幕式上对大赛做了点评。他认为,相较于去年的首届大赛,今年的信息大赛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赛定位在“信息化教学” 并且把信息化教学设计单独设置为大赛项目、起点高、定位准,抓住了教学信息化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长期“技术论”主导教学信息化的问题。二是大赛在学科专业面拓宽的基础上,比赛深度有所增加,如设立了网络信息化专项,让选手在结合现场设备,以“做中教”的形式,从课程设计、设备操作到授课实施等三方面进行竞赛。三是参赛作品质量总体上比去年水平高,普遍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关注内容的科学性、媒体应用的有效性、技术应用的适度性,以及教学应用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四是参赛作品在方向上较上届把握得更准,如更加重视软件的职教特色,在演示性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了实训教学,以“教、学、做一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五是从教学组织来看,支持基于案例教学、问题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模式软件越来越多,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学也受到重视。六是“网络和安全管理”比赛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引领中职网络管理内容的学习从“组网”向“管网、用网”深化,并为今后数字校园建设的网络管理人才配备奠定基础。
程建纲对下一届比赛提出了建议。他希望,比赛项目加强专业化水准的教学设计和UI设计,吸纳高职院校要参赛,在决赛期间并行开展“教学设计”和“资源制作”等专项培训,把大赛中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作品放上网共享,封装完善的作品可加入国家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等等。同时,他建议,在职业教育信息化领域,应率先把顶层设计落到实处,应把“认识、规划、设计、实施、应用、评价”等基于系统工程的思想贯穿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诸多方面。
前景展望:以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一直以来,我备课就是看看教参,抄抄教案,上网查查资料。有领导说我“懒”,我申辩:“我不懒,我在借鉴优秀经验。”有长者教训我“庸”,我振振有辞:“我不庸,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远!”经历了一段异乎寻常的备课,一场近乎残酷的竞争经历后,我才知道: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没错,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远也没有错。但如此生抄照搬,迟早会被“淘汰出局”。可是到底该怎样备课?却不是一下子能说得清,道得明的。于是我整理了那段“非人”经历,选载了其中四次记忆,提取了最有灵魂的四个“精髓”,写下了此文。
一、第一次记忆
4月1日,星期二,晴。
终于决定上《去年的树》,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听说许多名师上过此文。我没看教参,没查资料,没看教案,安静地读了这个故事。读完这篇童话,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文章中的人称代词中称鸟为“她”,称树为“他”。因为不得已的原因,不得不做短暂的分离,分别时两人虽然难舍,但是心中都坚信春天很快回来,见面相守是长久的。但是一场意外的发生,竟然使得这本以为短暂的分别成了永别。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听,妈妈觉得悲惨。我又把故事说给7岁的儿子听,儿子说:“妈妈,伐木人为什么要一定要伐那棵树呢?”在电话里讲给朋友听,朋友说她想起一首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是呀!《去年的树》很哲学。这样富有内涵的童话故事,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我相信能上好这一课。
二、第二记忆
4月3日,星期四,晴。
今天,我满怀激情地拿着自己的心血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我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面对一大堆问题,我无从下手,还好主任提示我:“这个童话是有时代背景的,这个作者是很不一般的。”
于是,我去了图书馆寻找有着“日本安徒生”美誉的神秘人物新美南吉,我拜读了他的童话《糖块》、《白蝴蝶》、《狐狸阿权》、《花木村和盗贼》等作品,作者风格渐渐清晰:其一,娓娓道来讲故事,篇幅虽然不长,而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其二,朴实无华叙情节,没有华丽的词句,擅长用白描的手法。其三,言简意深表主旨,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至透明的美。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我们思绪也能穿越时空,回到那种境界里去。我还找到了创作背景:当时的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一切都在快速变化。面对这样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觉得焦虑觉得惶恐无助。作者也在用故事告诉人们,当变故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要抗争,但是当一切已经成为现实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要勇敢面对它,并继续乐观的生活。
坐在窗前,端一杯清香的绿茶,我一遍一遍地再读这篇童话,每一次读就会有一些新的感受。解读也逐渐厚实:去年的树,曾经的绿色,曾经的家园,曾经的快乐,曾经的美好……去年的树,永远的回忆,永久的思念,永恒的回忆,永远的朋友,永远的遗憾……去年的树,今日的灯火,今日的寻找,勇敢的面对,不懈的追求,可贵的诚信……去年的树让我们懂得珍惜今日,珍惜今日的绿色、今日的家园、今日的朋友、今日的快乐、今日的一切……时间已经是第二天凌晨2点,可我还在享受着我的收获。
三、第三记忆
4月4日,星期六,阴。
又试讲了,情况有了好转,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用同事们的话说是没有什么嚼头。
我忽然觉得不明白编者为什么在这里专门安排一个童话单元呢?我在教材的导读中找到出了答案,即“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由此可见,这一组的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斟酌良久,我决定根据编者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这样一来,就有大语文观了。
四、第四记忆
4月7日,星期一,小雨。
又试讲了一次,学生还是没和我产生共鸣,课上得异常的吃力。我的努力为什么在课堂上没有任何改善?为什么孩子们没有反映,作为四年级的孩子到底会是怎么一个状态呢?为什么孩子们的感悟在我上了这篇课文后却那么少?是不是我在教学中对孩子禁锢的过死?那么,孩子们到底能从童话中感悟什么?
忽然想起王崧舟老师曾经这样告诫我们: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情感的共鸣,是心灵的滋润,是人与人之间一次高尚的精神相遇。真正的语文的后面一定写着一个人字。是的,这语文,那语文,说一千道一万,说到底,语文首先得是人的语文。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他的感觉自然是有区别的。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解读要符合人性,所以应该是多元的。我决定:就把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作为重点。
在教学相寻过程中,着重于开掘内心的想象体验。设计抓住“树的变化”,前后贯通,脉气相连,引导学生走近角色,体验情思,获得感动。引导孩子们一遍遍地与文本交流对话,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动着。在寻找过程中鸟儿的形象渐渐凸现,孩子们的感受也渐渐增强。
相见部分是故事的,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所在。前几十分钟的教学成效在这里显现。最后,在结束学习之前,教师渐渐擦掉黑板,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的词语,其实就是他对这个故事的个性化解读。有了这样的思路,确定了这样的教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设计理念】
教学中,教师以《燕子回家的路》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会略读课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多读多想,读通课文”的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通过读写结合等形式进行语言与训练;以《这条小鱼在乎》开展“关爱”主题读书沙龙,深化单元主题,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
《燕子回家的路》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与想法。
2.结合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写出自己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渗透学习方式
师:同学们,前两节课呀,我们主要是运用朗读方式读懂了《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燕子回家的路》。
老师教给大家学习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自学《燕子回家的路》,再独立学习《这条小鱼在乎》。今天,在老师小小的帮助下,看看大家能不能通过自学有所收获?
(二)检查预习读文,厘清课文脉络
师:在这之前,同学们都做了充分的预习,不仅对这一课的生字词有了了解,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吗?那好,老师就来检测一下,看看谁读得最熟练?
第一轮小组比赛读文,其他同学做评委,我们一起来听听哪个组的同学读得最流利?听的同学也要注意,请你认真倾听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哪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哪个小组说得比他们好?
(三)总结读文方法,举一反三自学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在学习《去年的树》时候,老师指导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上节课我们是抓住了哪些语句来读的呢?
(出示:抓住人物对话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呀,同学们都读得特别好。上节课当你我记得你扮演大门,你扮演树桩,你扮演火柴,你不仅读了,还读出了当时的什么?(难过呀,着急呀)这个就是一个角色的心情、想法、疑问,等等。(出示:读出人物的心情和想法……)
教师总结:这是很好的朗读课文的方法,既然我们上节课学会了这种的方法,用这样的方法读懂了大门、树桩、火柴他们不同的心情,这节课能不能用这样的方法读懂田田、韩奶奶、小燕子的心情和想法呢?大家试试!
1.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在练习中你最能读懂谁的心情和想法,你就来扮演谁?
2.赛读:第一轮――教师要给评价的指导:第一次问,她想了什么?用什么语气读?心情有了什么变化?(疑问―着急―担心)
3.与韩奶奶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通过读你想到了什么?(比田田关心的早,与田田的心情一样的)猜一猜,韩奶奶与田田做了哪些?
4.与爷爷的对话(弱处理)
(四)以读促思,读写结合
师:孩子们,我想读到这里,你对田田、韩奶奶一定有自己的看法,把你想法写下来吧!
我觉得田田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韩奶奶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作为最爱读书的孩子,我们读每一个故事都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我们读着读着就产生自己的联想,有自己的思考。同学们想一想,你读这个故事时候,读到哪一个自然段会让你自己产生联想,使你的思绪飞到了云边,是天空中飞翔的小燕子,小燕子的伙伴,还是小燕子的亲戚来串门?小燕子的妈妈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什么?
师:如果你在刚才学习中,你在哪里产生联想,你就在哪里将自己的联想加进去。(举例子)可以在头脑留出你的空白,把自己的想法补充进来。想在哪里补充就在哪里写下自己想法。
请同学认认真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读到哪里,有自己的思考,自己想象的翅膀飞远了,选择一处或者两处最触动你的地方写一写。千万不要着急去写,要先默读,再想,最后再写一写,一定要思考在前,落笔在后。
(学生汇报)
(五)评价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用喜欢的方式自学教材,收获学习语文的快乐,继续加油!
主题读书沙龙――《这条小鱼在乎》。
【设计理念】
通过朗读,以赏析的方式感知文章人性向善。
【沙龙过程】
(一)创设对话的情境
师:在上这节课之前,老师说过要独立地学习。所以呢,今天老师选择特别的方式,以“关爱”为主题上一个读书沙龙课。
师:老师请来了一位“小老师”,我们来听听她的朗读吧!猜猜她是谁?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我现在想要来采访你,你的朗读在班里一直特别优秀,老师想问问你,你读得这么好,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吗?和大家交流交流。
(二)关注阅读体验
师:说得真好!假如你是这个小男孩,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这个男人,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海边的田螺,你想对小鱼说些什么?
师:同学们,别忘了,今天我们读书沙龙的主题是关爱,你也可以对小鱼说一句关爱的话。
师:因为今天的主题是关爱,请同学们想想在以前学过的课文当中,或者课外的读书当中,让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关爱的故事让你的内心深受感动呢?
作为一名老师,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各种业务学习。对于学校要求的工作,我坚决执行,并能够认真完成。
二、教学工作
1、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备课
除认真钻研数学课标和教材外,还深入了解学生,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和个性心理品质,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并研究相应对策。把教材和学生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安排详细的教学过程的程序,认真写好教案。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后及时做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2、努力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
组织好课堂教学,这是顺利进行正常教学的保证。根据初三的实际情况及年龄特征,采取适当的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组织教学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主动积极的去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并进行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个别辅导,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作用的。
3、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的选取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分类总结,然后进行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课后积极主动的辅导后进生,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加强了对后进生的辅导,耐心地帮助他们,一方面解决了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补了基础,教了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对他们精神上是一个很大的激励,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不断地提高学习水平。
5、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主动积极与同备课老师同事交流,共同探究教育教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四杯赛的听评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6、继续学习,不断扩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
认真学习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指导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去年自学了《初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等和许多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
这学年来能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但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足:学习成绩两极分化;部分男生基础较差,产生厌学,作业有抄袭。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转化不足,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5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这是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下面以《去年的树》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及做法。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拟人体童话。本课需要学习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点很多,结合年段要求及本课的特点,将学习目标定为:
1.学会生字新词;
2.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
4.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练习对话描写。
一、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葫芦娃、小红帽、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图片,让学生看图画说童话故事的名称。
2.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一幅幅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图片,唤起他们的回忆,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教学
1.出示:
鸟儿 哪儿 一会儿 细条条儿
指导学生读准儿化音。
2.出示:
融化 剩下 伐木人 煤油灯
(1)学生齐读,正音。
(2)出示:
溶化 融化 熔化
钢铁开始( )了。
冰糖已经( )了。
冰雪开始( )了。
先让学生讨论三个“róng huà”的意思,然后教师小结:钢铁遇火熔化,冰糖遇水溶化,春天冰雪融化。根据字的偏旁能理解汉字的意思,记得牢固。
(3)出示“伐”字。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短刀长柄。(出示戈的象形字)这是长长的柄,上面横着一把大刀,这还有一个叉子,是装饰品。这就是古代的“戈”字。经过很多年的演变,它变成了今天的“戈”字。旁边侧立着一个人“”,这把刀正好横在这个人的脖子上,就是“伐”。 “伐”的本意就是“杀”。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指导学生读好带有儿化韵的词;二是复习四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三个同音词;三是理解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伐”。这样将字词教学落到实处。】
二、整体感知,训练概括能力
1.过渡: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说一说。
2.出示:
小鸟和大树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去南方之前答应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它四处寻找,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鸟儿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故事情节曲折。直接说出课文大意,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给予一些提示,学生即可在初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词句,指导朗读
1.读1-2自然段,抓住“天天”这一重点词语,反复引读,体会树和鸟儿之间深厚的友情。
师:一个天天唱歌给朋友听也不累,一个天天听朋友唱歌也不感到厌烦,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呀!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个美好的画面。
引读:(温馨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当春天来到树林里的时候――(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赞美地)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生读)
师:(深情地)不论烈日炎炎还是凉风习习――(生读)
2.品读第一次对话。
过渡: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分别前,这对好朋友是这样告别的。
出示对话:
树对小鸟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先让学生自由读,再引导学生抓住“请”“还”读出树的话中饱含着请求、期盼,抓住“一定”“等”读出鸟的信誓旦旦、坚决的态度。
3.品读2-4次对话。
(1)用“nnn”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小姑娘说的话。
(2)学生自主阅读,选择喜欢的角色与同桌练习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4.出示下列句子,抓住两个“看”字,想象鸟儿会想些什么,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深入体会,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
五、回顾全文,畅说感受
过渡: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读读下面的提示,选择一个对象说说。
我想对(伐木人、大树、不守承诺的人、同学、自己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与各种角色对话,拓展他们的思维。】
六、拓展练习,仿写对话
过渡:本文的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把小鸟珍惜友情、信守承诺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那树是怎样珍惜友情、信守承诺的呢?文中没有写,下面让我们仿照文中的写法,发挥你的想象,把对话补上。
出示:
鸟儿向南方飞去了。树苦苦地等待着朋友的到来。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相聚的日子就要来到了。
可是有一天清晨,伐木人来了。
树对伐木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
伐木人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
……
火柴运到村子里,有个小姑娘来买火柴,火柴对小女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孩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火柴在擦然自己的一刻照亮了整个屋子,他对灯芯说:“____________________。”
提到每年的春游、秋游活动可以说是孩子们在校时最喜欢的集体活动了。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见得多了,可是亲近大自然的机会确真真是难得!记得去年春游时孩子们一个个似若放归山林的小鸟一样奔向大自然的怀抱里,叽叽喳喳兴奋地说着、笑着。步行至河畔时,孩子们仰着兴奋的小脸大声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河对岸有柳树!”我随着孩子们的目光望向河对岸,只见波光粼粼的湖畔,一排柳树窈窕而立,狭长嫩绿的柳条在明媚的春光中舞动着。有孩子兴奋地说:“啊,是柳树姑娘!”我突然想到,孩子们说过他们在幼儿园里都学过一首叫《柳树姑娘》的歌曲,于是我灵机一动说:“孩子们,柳树姑娘在干什么呢?”“在梳妆打扮!”“在洗头!”“在跳舞!”“在和我们打招呼!”……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开来。我笑着说:“孩子们,柳树姑娘看到你们来特别高兴,想和你们一起唱歌,我们就和她一起唱首《柳树姑娘》吧!”于是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唱起了歌:柳树姑娘,辫儿长长,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孩子们纯澈的童音久久地回荡在萦萦春风中。如今在阅读了李吉林老师的《为儿童的教育》之后,我知道原来这就是现实生活展示的情境,在我适当的引导下,让孩子在发现美、感受美、歌唱美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美的教育。这样的现实情境教学方式与音乐新标中“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的主旨是一致的。
记得在做三年级的《树叶儿飘飘》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发现这首歌曲的歌词内容特别地生动、形象,歌词内容也很丰富,于是我就想着把这首歌的歌词设计成一首小短诗配着《树叶儿飘飘》原曲的伴奏来朗诵。在上课的时候当我和着伴奏音乐用充满感情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朗诵着别有诗意的歌词时,下面有学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好美的秋天!”我欣喜看着孩子们专注的表情,看着他们轻轻随着伴奏音乐摆动的身体,我知道,在课堂的一开始他们就被这歌曲中所描绘的秋天给深深吸引住了。在阅读了《为儿童的教育》后,我知道了原来在这堂课上我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描绘了秋天的情境,用直观的手段让孩子们从听觉上、感官上、视觉上感受并触及到了秋天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其实在课堂上、生活中,到处都是现实的情境。在学校里各科教师都是术业有专攻,但我想任何科目的教师在适宜的情境里都不应该拘泥于本科目的教学,还可以恰当地渗透其他科目和道德、情感的教育。例如课堂上:体育课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玩游戏时老师可以即兴创作儿歌;英语课老师可以将学生们喜爱的儿歌编写成歌谣;生活中:校园里在学生面前俯身捡起地上的纸屑并且告诉他们保护校园环境人人有责;和孩子们一起将身体不适的学生安置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容易被忽视的情境如果能加以进行适宜的教育,那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学生的C合素质定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符合如今教育领域学科综合的发展方向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正确认识和使用教材,是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带来了教材编写和使用的新理念,这使得品德与社会教材从设计思路到呈现方式,都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1.品德与社会教材与传统教材的不同之处
(1)教材注重引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品德与社会学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取过程。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知识介绍型的主体课文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大量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了观察、体验、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
(2)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社会学科十分重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中所呈现的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还通过多种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当中,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将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师生活动延伸到家长、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活动。
(3)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留有充足的空间。不同版本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大都只规定了单元授课时间,对每课书的授课时间没有做要求。也就是说,具体某一课上一课时还是三课时,可由老师结合自己和学生的情况,灵活地进行设计和安排。但按全学期的总课时数和教材中课文数来计算的话,教材中的一课书,在教学中一般需要二至三课时完成。
2.灵活使用教材
(1)教材中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前后调整顺序,甚至可以用更有效的活动形式来取代它。
长期以来,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现在大家已经公认,一套教材无论多好都不可能适应所有班级和老师。我们提倡老师根据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甚至可以采用替代、补充、改编等方法。
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成功课例大都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这样成功的课例举不胜举。这些教材之中没有的内容和活动,是老师们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是我们课堂灵动和个性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老师要对教材进行改编,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并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如:“选购商品”一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学习选购商品的知识;初步了解在购物活动中消费者如何自我保护的一般知识。”教学中,老师是给学生补充诸如“消费者协会”的性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意义这类概念性的知识,还是让学生增加“当地消费者协会的位置、投诉电话是多少、如果在购物中有纠纷怎么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这类的知识和能力都要认真选择。显而易见,无论从教学目标,还是学生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都应选择后者。
(2)对于教材中的范例,老师可以用当地的、最新的、学生自己的例子来取代。
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是教学活动中的范例,它们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些教材中的范例,如果是经典的、合适的,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如果范例不适合当地,不适合本班学生,老师就可以用当地的、最新的、学生自己的例子来取代它。
例如,有一节课讲家乡的变化,教材中呈现了两组图:一组是低矮破旧的房子和新建的高楼,另一组是窄旧的公路与新建的立交桥,用这两组图片反映我们家乡的变化。但明显的是表现某个城市里的变化,不能代表所有的城市,也就更不符合农村的实际。因此,农村的老师在这节课中就可以完全不用书中的例子,让学生调查自己的村庄,说说自己家什么时候由茅草屋搬进了砖瓦房,村里的路什么时候由“下雨两脚泥,平时一身土”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
二、教学中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这个学科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也会使课堂上出现生机和活力。
1.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带进课堂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些经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放开学生的心扉,把学生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体验带进课堂。
比如,“熠熠生辉的中西文化”一课中,有一个教学内容是老子的辨证思想。只是介绍老子和他《道德经》中的辨证思想很枯燥,如果教学中结合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试着用辨证的思想讨论“如何对待一次好成绩”、“如何对待一次坏成绩”、“如何看待家庭的经济条件”等现实情况,学生会在明理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老子这一思想的博大精深。
2.布置学生做课外调查,了解更多的社会生活。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做课外的社会调查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