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3 11:12: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基层医疗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河北省目前有乡镇卫生院1960个,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8777张,平均每千农业人口1.18张(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6张),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为155.4万人,病床使用率为5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1%)。河北省目前有村委会48969个,村卫生室65375个,设卫生室的村占总村数100%。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人次为24484.6万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为3756.2万人次,占15.34%,村卫生室16494.3万人次,占67.37%。在农村基层就诊患者中,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感冒、胃肠炎的患病率较高。
1.2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疗技术人员概况
河北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总数为85639人(其中乡村医生82527人,卫生员3112人),平均每村村卫生室人员为2.1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9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为2.09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3人)。河北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占25.2%(每院平均5.2人),执业助理医师占24.1%(每院平均5.0人),注册护士占10.6%(每院平均2.2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5.1%(每院平均1.1人),见习医师占4.6%(每院平均1.0人);具有本科学历人员占4.4%(每院平均不足1人),大专占27.8%(每院平均5.8人),中专占50.2%(每院平均10.5人),无学历人员分占5.2%(每院平均1.1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不足1%(每院平均不足1人),中级职称占8.5%(每院平均1.8人),初级职称占59.5%(每院平均12.4人);25岁以下人员占7.0%(每院平均1.5人)、26~45岁占67.6%(每院平均14.1人),46~55岁占13.2%(每院平均2.8人),56~60岁占4.0%(每院平均不足1人),60岁以上的人员占1.0%(每院平均不足1人)[1]。从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偏低,卫生技术人员机构不合理,缺乏实用和高层次人才。
2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对策
2.1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训
调整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管理人员结构,满足服务职能;加强农村卫生人员知识培训,普及基本专业技术,建立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巩固和更新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逐级进修学习制度,乡镇卫生院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进修和短期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到市级培训基地进修学习;乡村医生每年接受乡镇卫生院的免费培训和业务指导;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鼓励在职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提高专业学历水平,改善农村卫生人才结构,满足农民群众健康需求。
2.2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待遇
由于待遇低、基础设施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基层卫生院普遍存在着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影响了乡镇卫生院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因此,一方面应加快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为卫生技术人才创造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及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医疗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加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作风好、懂技术、善管理、有工作热情、具有中级及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优秀人才担任卫生院长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干部;建立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基层卫生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计划地选拨、选派有管理才能的后备干部,到市、县区医疗卫生机构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卫生管理干部持证上岗制度。
2.4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市直、县区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强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能力,形成以市直、县区带乡镇、乡镇带村所的逐级培训网络,加大对农村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二、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的对策
(一)对于药品进销差价处理。笔者认为,由于新帐中规
定药品必须要用进价反映,利用药库的HIS软件的功能在药库的总账及明细帐进销存全部用进价反应很容易做到,而在领用到药房环节,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西药,其本身是零差价销售的,所以零进零出没有任何问题,按进价在药房帐面反应并不难处理,而另一类如中药及狂犬疫苗这一类,由于其没有取消加价销售,所以不能准确的计算出其实际进价而结转支出,而应在领用时按零售价计入其药房帐,在其“库存物资-药品-药房药品”项目下设两个明细科目“中草药”及“中草药差价”。在“库存物资-药品-药房药品”这级科目中就会呈现进价的状态,而与药房核对库存的金额时,只需看“库存物资-药品-药房药品-中草药这个科目”,就可以真实的反应差价药品的库存金额。同理,在做狂犬疫苗帐也可套用此方法。
(二)对于财政补助收入明细的操作。不实行收支两条线
管理的基层医疗机构,笔者认为,其一:各地的上级主管部门在补助各项目名称上可能存在不同,各主管部门可以按项目名称下发各财政补助明细归类的上级指导性文件,使各个基层医疗机构在账务处理中都能保持一致,对于人员经费可在年底按实际财政补助的标准从公用经费中转出,能准确反应财政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补助的情况。其二:取消医疗卫生支出二级科目公共卫生支出科目,改为财政专项补助支出—基本补助支出,财政专项补助支出-基本补助支出科目的明细科目按原公共卫生支出明细科目设置即可,取消原公共卫生支出-非财政资本性支出科目,财政专项补助-基本支出结转余额就能真实体现出财政补助到医院的款项是盈余还是不足。财政在对拨出经费的使用方面进行监督检查也就比较容易,对下一年度拨付预算也有了依据。而且这样一来,在统计会基医02附表02表就比较容易了。
(三)对于福利费的账务处理。笔者认为,现在在福利费
开支方面有明确的规定,按每年人均不超过4000元的标准开支,每月计提的福利费用无需单列“其他应付款-福利费”科目反应,而应都并入“专用基金-福利基金”科目中核算。如需对单位福利费超支情况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话,只需对专用基金-福利基金的借方累计金额进行查看即可。
以集体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任务明确,具有个性化的服务,诸如中、高考学生体检,征兵体检等。收集内容以健康信息以主,同时筛查潜在或者已表现出的临床疾病为辅,实际工作中以填写制式表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个人的健康档案。调查表中此类体检受社会因素影响,变动不大。
1.2业务性体检
与指令性体检不同的是以个人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任务明确,具有个性化的服务,诸如驾驶员体检,晋升、办证体检等,这一类服务对象较散。收集内容以健康信息为主,实际工作中也是以填写制式表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个人的健康档案,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此类体检比例较大,但同样受社会因素影响,每年有增亦有减。
1.3单位集体健康体检
健康信息收集内容较多,如个人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种族,身高,体重等;生活行为方式:饮食,运动,睡眠等;社会因素:职业,家庭,环境,经济等;心理因素:压力,性格等;个人医学史:过去病史,家族病史,婚育史等;当前体检状况:生命体征,检验,影像等;健康评估:健康隐患,健康干预等。收集内容视客户的意愿,种类繁多。以生命质量及健康评估的形式,向客户提供个人的健康档案。实际工作中因区域的限制及人员熟识度的多少,加上大部分单位自行保管职工健康档案等原因,使得收集的信息少之又少,导致其健康档案出现片面不完整的现象,此类体检视社会健康意识和医院品牌的影响力而定,也是当前体检单位努力开拓的市场。
1.4其他体检
诸如部分个人的健康体检,这部分客户体检目的明确,流动性大,无法建立固定的健康档案。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此类调查人员所占比例不容忽视。
2当前基层医院门诊科室的服务对象
2.1正常的医疗工作
诸如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检和进行必要的影像、实验等检查,作出诊断和处置等。服务对象参差不同,疾病的演变繁多,充分体现了门诊医师的综合技术能力,对群众的满意程度以及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个人健康体检工作
一般性体检:诸如血脂检查,肝功检查,HIV检查,视力检查,置环后节育环检查,乳腺癌筛查等;疾病型检查:诸如血脂异常复查,视力异常复查等。此类服务对象工作形式单一、重复,大部分服务对象只要结果,或无异常者不需要进行健康干预。
2.3疾病性复检工作
部分慢性病纳入职工群众医疗保险的范畴,是国家医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大程度上减轻了职工群众的经济负担,增加了职工群众的健康保健意识。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复检,对血压、血常规、血糖、尿常规、心电图、血脂、肾功等的检测,成为门诊医师工作的一部分。此类服务对象检查结果多样化,需要医疗技术全面,大多需要进行健康干预,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命。
3拓展基层医院体检科室的工作范围
3.1将门诊个人健康体检工作纳入体检科室工作
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增加,人们对医疗知识和医疗工作的认知相对匮乏的现象愈发突出。传统的以医生为主导的就医模式,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健康体检的个体,人们不知道医疗机构体检科室的职能,或者不愿意相信体检科室的技术力量,加上基层医院体检科室职责限制等因素,导致了一般性个人健康体检人员穿插到真正看病就医的行列中来,造成了看病就医的患者期待医生详尽诊疗,健康体检的个体期待尽早体检,门诊人头攒动、你怨我气的混乱局面。我院2003年体检科室在检查项目不全的情况下,仅开展了以内系为主的此类个人健康体检1936人次,占全院门诊总人次的1.69%,占内系门诊总人次(内系门诊27066人次)的5.45%;由此可知,此类体检不但有着更大的拓展空间,将这部分健康体检人员分流到体检科室,对减少门诊就诊流量,也变得合情合理。
3.2将门诊慢性病复检工作纳入体检科室工作
门诊慢性病复检工作是一项不如忽视的组成部分,全面的、娴熟的医疗技术有利于慢性病患者疾病的稳定或改善,对医务工作者的要求更高。但因其对就诊的方式要求简单,门诊医师只是进行特定的检查申请,加上门诊医师不能全面了解慢性病人员的就诊档案,也将其逐步纳入健康体检工作范围;而针对其就诊的主题是健康干预,体检科室通过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动态监测疾病的进展,通过相关专业技术有效进行普通复检的干预是非常有利的。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干预的过程要注意医疗技术的不同以及医疗专业多元化的特点,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合理转诊。基于以上原因,我院目前尚未开展此项工作,也是我院下一步体检工作探讨的内容之一。
3.3建立完善的医疗健康档案管理机制
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医疗健康档案,为医院进行健康管理、医疗救助和优质快捷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料,促使医疗单位评价个体的健康状况及患病危险程度、发展趋势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体检者准确有效的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隐患,促进体检者自觉参与到健康管理中,有效的进行生活方式校正。医院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客户体检的后续健康管理,如健康咨询、宣传教育、随访和不良生活习性的干预,充分发挥体检科室的潜在作用和强劲生命力,建立和维系医院的强大客户群。我院目前健康档案的管理环节薄弱,这也是基层医院体检科室亟需解决的问题。
4优化医院门诊和体检科室人力资源
4.1合理配备体检科室人员
健康体检有着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征,建立固定的专业模式,在人员准入制度上严格执行执证上岗,在业务制度上明确岗位职责,做到用其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自的职能,从而减少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现象;有针对性的在市场拓展、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三方面配备人力,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协调健康体检与专科专治的关系,最大化的减少门诊医疗人力资源的压力。
4.2确定服务对象需求,简化环节,提高质量,优化门诊工作流程
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服务内容的确定是权衡门诊和体检科室工作内容的方法之一[3],将进行健康体检的主体和看病就医的患者合理分流,简化了健康体检个体排队挂号的繁琐,减少患者无为的等待和往返,缩短患者就医时间,减轻患者因疾病痛苦造成的焦躁情绪,让病人就医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减少了门诊医师接诊人次,减少了门诊医师的工作量,将更多的时间还给了门诊医师,从而留出更多精力看病,较大程度的有利于门诊医师的专业发展,为缓解看病难,有效避免医患矛盾,创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打造了良好的开端。
以2010年374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的基本数据和2010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的相关资料为研究对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主要是指在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工作的医生、公共卫生人员、管理人员、护士及其他人员。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在现有文献资料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为样本地区,对西充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人员进行了个人访谈,对2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进行了小组访谈,以进一步分析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2.2统计分析
用Spss18.0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的一般情况
2010年全省共有374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78名(20.9%)来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6名(79.1%)来自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室。374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性别、学历、学位、申报高级职称职务、申报专业等分布如下:学历分布:中专109人(29.1%),大学专科175人(46.8%),大学本科79人(21.1%),硕士研究生4人(1.1%),博士后1人(0.3%),其他6人(1.6%)。学位分布:无学位327人(87.4%),学士35人(9.3%),硕士4人(1.1%),博士1人(0.3%),其他7人(1.9%)。申报高级职称职务:副主任护师93人(24.9%),副主任技师20人(5.3%),副主任药师7人(1.9%),副主任医师242人(64.7%),主任药师1人(0.3%),主任医师11人(2.9%)。申报专业:内科54人(14.4%),外科麻醉皮肤性病等专业71人(19.0%),护理93人(24.9%),妇产妇保计生79人(21.1%),预防卫管26人(7.0%),儿科儿保8人(2.1%),检验和法医12人(3.2%),药学8人(2.1%),其他23人(6.2%)。
2.2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的现状
2.2.1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结果分析2010年374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中有22名被市州退回,238名通过评审,43名正在被省卫生厅审核,23名正在被市州审核,33名新提交为注册,15名专业评审落选,通过率为63.6%。(文章中通过率是指截止2011-01-01,374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中已经通过高级职称评审人员的比例。)来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78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中有52名通过,通过率为66.7%;来自乡镇卫生院等296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中有186名通过,通过率为62.8%。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人员的通过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1,χ2=8.52;P<0.01)在基层高级职称困难的情况下,乡村较城市社区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专业评审通过高级职称更为不易。374名申报高级职称时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有54.3%符合计算机免试条件而没有参加考试,可能是形成“一种职务,两种水平”的原因之一。另外,没有通过评审的人员中80%以上是因为论文质量低下。
2.2.2现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构成与分析2010年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2.9%,乡镇卫生院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4.1%。2010年374名申报高级职称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中学历分布主要集中在为中专和大专,绝大多数(87.4%)的人员没有学位,需要进一步培训和再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2.2.3现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的比例与比较2010年四川省共有46.78万名疗卫生人员,村卫生室占39.2%,乡镇卫生院占38.4%,门诊部(所)占15.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占6.7%,街道卫生院占0.1%。2010年四川省通过高级职称的医疗卫生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和一类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的比例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全省现有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医疗卫生人员所占的比例6.8%,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包括县属及以下医疗卫生人员)所占的比例为4.2%,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社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所占的比例为4.8%,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人员所占比例为1.7%,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的村医和卫生员的比例为1%。
3讨论与建议
3.1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
3.1.1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的比例有待提高2010年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共有21.9万人,仅有0.214万人为高级职称,剩下的21.7万人多没有通过高级职称,然而2010年仅有374名基层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因此,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而没有申报高级职称。学历普遍较低或不能被认可,科研水平较低,培训较少以及大量的基层卫生人员无法通过考试等因素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
3.1.2部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时学历无法认可根据对四川省某县的现场调查得知,现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很多医疗卫生人员(约60%)都是由过去的县级技校培养出来的。由于他们的学历无法得到国家的认可,申报高级职称对他们是困难重重,这正是每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申报高级职称评审人数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急需合适的政策解决他们学历尴尬的情况,提高他们申报高级职称的积极性。
3.1.3现有高级职称的评价机制未具有激励和稳定基层卫生人力的功能现行的卫生专业高级职务评审模式为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稳定和留住他们,给予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较大倾斜及扶持,使部分已通过高级职称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实际上并未达到现行的卫生专业高级职务所要求的能力和水平,出现了“一种职务名称,一种待遇,两种水平”的现象,还造成了通过高级职称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向上一级卫生机构流失,失去了高级职称本应具备的激励和稳定基层卫生人力的功能。
3.2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评审现状
讨论四川省结合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高级职称的现状和问题,增设了“基层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务资格”,实行两类评审同时进行。它不仅能解决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因学历、科研等条件所限造成“晋升难”的问题,还有效解决了“一种职务名称,一种待遇,两种水平”的问题,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力的发展。为使“基层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务资格”在基层有效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
3.2.1完善高级职称评审标准,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工作业绩挂钩“基层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务资格”需要从政治思想表现、专业理论知识(学识)水平、业务技术能力和工作成就4个方面全面考察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综合素质。评审专家可以从现有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的专家库中抽取。建议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业绩作为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以工作经历和服务质量为核心,客观评价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晋升“基层卫生专业高级技术职务资格”时可降低学历要求,降低或暂不作外语、计算机和科研等方面的要求,解决了一种职务名称,两种水平的问题。考核工作业绩可以从业务门诊量、慢性病诊断准确率、转院转诊率,孕产妇保健成功率、残疾人就诊及康复、实际工作的病案病例分析等工作内容和工作量等方面着手,因为这些考核内容可能包含着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几年或几十年的智慧和辛劳,全面反映他们的工作业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56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加强低值易耗品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让管理工作更科学、更高效,有利于维护机构各项制度的落实,而基于全局视野来看,加强该项工作的质量,更能保障新医改机制在基层的顺利落实和运行。低值易耗品管理缺失是多年来我国旧医疗体制弊端下的产物,2009年之前的医改一直致力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普及,而忽略了对其内部管理机制的调整;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实施难度的增大,导致其内部控制混乱,内部管理不足,为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制造了风险。因此,加强低值易耗品管理是当务之急。对此,本文立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前该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的优化。
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的特点
低值易耗品管理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关系着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一个重点环节。我国于2015年2月重新修订了《医药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旨在规范和完善医用耗材管理机制,构建更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其中,对于低值易耗品的规定,一般为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下的设备和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下的专业设备,或其单位价值达到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但使用期限较短或易于损坏需要经常补充和更新的物品。而从管理方面来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主要涉及了3个层面:①通过财务管理的介入来规范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和库存,加强成本控制;②管理工作应受相关制度的监督保障;③构建制度维系下的数量登存,对于易损、易耗以及可能造成污染破坏的低值易耗品,严控库存数量,定期盘点登记。从目前来看,具体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的主要包括听诊器、血压计、容器器皿、手术器材、桌椅、橱柜、被服等。由此可见低值易耗品的品种繁多,涉及了医疗、康复、预防、保健、药品等,管理工作不仅难度大,而且专业性强。
2 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采购制度不健全,审核手续不严格
低值易耗品的采购关系到了产品质量,进而影响着医疗安全,因此,严控低值易耗品的质量,健全采购制度,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的审核,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低值易耗品采购管理存在的两个弊端。
一是定点采购。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择取耗材供应商方面,往往采用“定点”的方式,这种方式会促使医用耗材市场形成新的市场割据和垄断格局。同时,定点采购还严重削弱了采购程序的透明度,许多采购项目都是通过供求双方的电话联系,其间缺乏监督环节,缺乏对耗材质量的检验。
二是高价采购。低值易耗品虽然价格低,但用量大,因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也产生着较大的影响。但从目前来看,这项工作极易出现高价采购,个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招标负责人与投标方责任人采用协议的方式抬高耗材价格,其间差价的一部分会成为院方相关人员所谓的“好处费”,这种高价采购形式在产生巨大浪费的同时,也降低了耗材采购的透明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营带来了风险。
2.2 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
当前,有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低值易耗品的会计核算采用“一次摊销法”,即在领用时一次计入支出或成本,这种核算方法显然过于简单。在实践中,有些低值易耗品能够反复使用,而一次计入支出或成本,会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财务账面无法准确反映低值易耗品的库存数量、使用情况和成本占用,如此,则极易为会计工作带来风险。相对来说,目前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相应的制度对该项工作进行制约,或只是流于形式上的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不进行定期的盘点,不进行报废审批,不进行日常维护,使各部门的低值易耗品管理游离于监控之外,形成账、物管理工作脱节,造成资产流失和浪费。
3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的措施
3.1 深化低值易耗品采购机制改革
在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立足于自身现状,摒弃传统的低值易耗品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低值耗材机制改革的新路径。首先,要改革采购管理模式,建立领导班子高度统一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实现耗材集约化、模式化管理,在采购、价格、质量和人员配置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监管,优化采购流程,严控产品质量,增强耗材采购的透明度。其次,要增强对采购项目的管理,建立多级建项审核机制,从低值易耗品短缺到采购项目的确立,实施全程监督审查,以增强采购项目的透明度,提升采购项目的可行性。为避免因监审手续烦琐、过程过长所导致的耗材采购项目落实困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采用“提前报”和缩减审批环节的措施,按照耗材管理制度,确立耗材的最低限量,实行信息化审批程序,将监审过程通过互联网来传递,以确保低值易耗品采购项目尽快立项并尽快实施。
3.2 建立低值易耗品综合管理机制
低值易耗品综合管理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要建立高效的信息平台,立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链的实际情况,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联系机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纽带,同时对低值易耗品实施信息化市场调研、计划管控、运输、验收、结算、储存和配送等运作机制,全面实现信息化运营模式,使低值易耗品管理机制更透明、运行更顺畅。二是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让制度来加强对低值易耗品管理的监管,确保各项工作实现制度维系运行和规范化运作管理。三是要增强库存控制,库存过量或是过低都会影响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为避免因库存问题而加大管理难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将库存控管纳入制度建设中,配合制度建设,增强库存管理。四是要建立低值易耗品管理档案库,将日常管理活动的所有细节录入档案库,以备查阅并为以后的管理制度变更和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3.3 以优化会计核算来加强低值易耗品管理
严格来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低值易耗品管理与会计核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耗材保管相辅相成。因此,优化会计核算,是降低成本风险,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从目前来看,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最好的方法是采用低值易耗品收付实现制,而真实全面的反映财务状况又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然而实践证实,两者在现实中是存在冲突的。由此,在新会计制度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要找到一种既能满足预算管理、又能真实反映低值易耗品占用成本状况的有效方法。
首先,对于日常关于低值易耗品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方法,期末进行数据调整,以尽可能的满足预算管理的需求。权责发生制是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产出应当归属的时段作为标准,来确定当期(月、季、年)收入和费用的方法,其优势在于能简化会计核算流程,提高低值易耗品的利用效率。
其次,针对权责发生制的弊端,为了期末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关于低值易耗品的财务状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用“双轨制”会计核算办法,即日常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期末同时生成预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同时将预算报告作为财务会计报告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核处理。如此,则能够有效消除权责发生制的弊病,大幅提升预算管理效率,并增强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4 结 语
低值易耗品管理机制的建设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践中,机制建立的主旨并非仅仅为了加强管理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机制建设,能够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发现该项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为消除风险,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因此,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已刻不容缓。
主要参考文献
[1]俞吉波.勿以事小而不为――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易耗品管理[J].中国经贸,2016(6).
[2]谭小玉.医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方法――配给制[J].基层医学论坛,2013(32).
(二)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获得专科文凭的年限、供职医疗单位的性质、单位级别、数目、论文形式、的期刊等级,以及至今未的原因等因素进行调查。
二、结果
(一)学生基本信息基本信息见表1,学生的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28.4岁,拿到专科学历的年限为2~14年,平均4.3年,工作年限为2~20年,平均为7.1年。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有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
(二)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见表2。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在已的22名学生中,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医务工作者中有的比例较小,在基层医院工作年限短的职工难度较大。近五年有需求的比例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有为了晋升职称而的迫切需求。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和临床基础检验领域进行,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科工作的现状,大部分为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而一些新的检测技术较少。
(三)与未发表原因分析进一步对已和未的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在成功的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而在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
三、讨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明显。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成人医学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旨在提高中专起点或者专科起点的检验医学从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主要为学历相对较低的基层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同时也为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成人检验医学高等教育授课的对象大部分来自各级基层医院,尽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单位的骨干,但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医学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训练,缺乏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践活动。
而目前成人教育只是局限于给定参考教材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医学论文是对医学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推测、总结后得出的文章。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情况的调查统计,可以初步了解他们的医学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与其他研究调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专业学生来源于基层结果相近。因为基层医院接受到检验医学方面新理论和新检验检测方法机会相对较少,增加了他们的难度。本次调查中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22名学生的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说明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还是可以的。此外,近五年有需求的百分比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发表和临床基础检验专业发表,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工作的现状。
2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影响分析
2.1医疗服务费对医务人员行为的影响
2.1.1医疗服务费提高减少过度医疗行为
医疗服务费对医务人员诱导需求的动机具有负向影响,这是因为代表医疗服务价值的服务费的提高使得医生不再依赖开大处方获得收益,从而诱导需求的动机变小,因而可以减少过度医疗,加之医疗服务费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从而使得患者的自付医药费用减少,促进患者满意度的增加。使患者满意度高的医生将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若医疗服务费能够进行市场调节,则该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定价会有所提高。因此,“医疗服务费诱导需求的动机过度医疗医药费用患者满意度就诊数量医疗服务费”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触发该循环过程,通过医疗服务费的调节和吸引更多患者使得医务人员能够通过医疗服务费这一体现医疗服务价值的收费而获得收益,最终不再依赖药品提成。并且医疗服务费在一定范围的市场化调节又促使医务人员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这不仅保障了优秀医务人员的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医疗行业的良性发展。当然医疗服务费也不会因此陷入无限增长,这是因为它还受到其他因果关系的影响。
2.1.2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可增强
医生自身价值认同感医生能够仅靠医疗服务费就获得满意的收益是对其医疗服务劳动价值的尊重,有利于医生自我职业价值的认同感提升,这有助于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探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诊疗质量的提高则带来患者满意度的提高,从而提升了该医生的声誉。能得到越多病患的认可和赞誉,则该医生越认同自我价值。而医务人员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型医务人员对高的物质报酬的要求,在保障一定物质需求的情况下,自我实现的追求反而会降低对医疗服务费的追求。从负反馈回路中可以看出,即使受市场调节,医疗服务费也不会一直增长,将在医生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中形成平衡,因此医疗服务费将趋于稳定。而正反馈回路则使得优者越优,差者越差。目前我国医生的声誉受到社会的部分质疑,这也导致医生对自身价值认同感降低,职业幸福感下降,许多医生阻止子女学医就是该问题的体现。这将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积极性,影响了诊疗质量,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因此,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必须提高医疗服务费,切断药品加成,让医务人员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拿到应有的报酬,提高医务人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2.2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医选择行为的影响
2.2.1医疗服务费提高稳定综合性大医院就诊患者数量
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前来就医的患者数量,促使常见病进基层就诊,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三级综合医院医生工作量,使得这些医生能够抽出时间精进业务,提高诊疗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这又吸引了有真正需要的患者到三级综合医院就诊。医疗服务费与患者数量互相影响,形成负反馈,这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也意味着与市场挂钩的医疗服务费不会无限上涨,会在一定水平上稳定下来,稳定下来了医疗服务费使得不同水平的医务人员有不同的服务费水平。同时,医疗服务费对患者数量的影响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延迟作用,这是由于医疗需求在短期内具有刚性特点,引导分流的作用在远期才能体现出来。而患者数量与医生工作量、诊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形成的负反馈回路,则预示医生工作量会通过反馈回路的调节稳定在某个水平上。
2.2.2医疗服务费提高可引导患者就诊数量的分流
当到三级医院就诊的普通疾病患者数量因为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而减少时,那么客观地促使这部分人群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样积累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经验。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多,基层医务人员收入也会有所增加。在收入提高和经验积累双重作用下,有利于激发基层医务人员价值感的提升,从而基层医务人员有积极性精进医术,提高诊疗质量,从而吸引普通病患者更愿意到基层就诊。以往人们不信任基层诊疗质量,不愿到基层就诊,则基层医疗机构接诊很少,基层医务人员没有工作成就感,从而留不住高水平医务人员,这加剧了基层的困境。当前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越来越重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收入,配置医疗资源,吸引了不少优秀医学生。医疗服务费的差别化也使得到基层就诊的普通病患者数量增多,分流了综合医院的就诊数量,客观上缓解看病难问题。因此,医疗服务费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起到了引导患者就医的分流作用,不仅促使老百姓小病进社区习惯的形成,还能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价值,吸引优秀人才,同时还能将综合性大医院的医生从重复性低难度的诊疗中抽出身来花更多的时间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攻克医学难题。
2.3医疗服务费对医药企业营销行为的影响
医生追求诊疗质量,则意味着对用药合理性的要求提高,这将使得医生对医药企业的种种不正当营销手段变得不再敏感,甚至是抵制。受到医务人员用药行为改变的影响,医药企业也会重新设计营销策略,不得不在药品质量上多下功夫,从而以质量赢得市场份额。而药品质量的提高则有助于诊疗高质量的实现。因此“用药合理性要求医生对医药企业回扣促销等的敏感度医药企业药品质量诊疗质量用药合理性要求”形成正反馈回路。在现有的“以药补医”的模式下,不少医生更重视的是如何开出更多的药,而对用药合理性关注较少,而为了开辟市场,医药企业契合医院和医生的需求,使出各种不正当营销手段,医药代表满医院跑,更使得用药合理性成为空谈,导致了恶性循环。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则需要医务人员重视诊疗质量,而这正是前述的医疗服务费提高的影响结果。打击医药企业的不正当营销行为不如改变滋生这种行为的土壤,即改变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变开大处方盈利为依靠医疗技术的提高来盈利。这才能有望扭转医药企业在医院的不正当营销方式,回归医疗与药品为患者健康服务的正确轨道上来。
3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综合影响机理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医疗服务费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影响的综合因果关系图,见图3。在图3中,两侧的反馈回路分别表示的是医药企业药品质量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质量所受的影响,中间的五个反馈回路表达的是医疗服务费提高对患者满意度、诊疗质量以及医生的自我价值感的影响。其中,通过医疗服务费的提高降低医务人员诱导需求的动机从而减少过度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从物质角度的分析,而通过提高医务人员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医务人员重视诊疗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进而提升医务人员声誉的过程是从精神激励角度进行的分析。另外对医生工作量和就诊患者数量的影响则反应在负反馈回路中,说明提高医疗服务费对这二者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即通过自我调节,能够使得医生工作量和患者数量稳定在某个水平上。通过图3发现,医疗服务费最直接的作用是降低医务人员对过度医疗的依赖和患者就诊的选择,这将对医务人员积极性、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就诊数量的分流、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率、基层诊疗质量和医药企业药品质量的提高均有着积极意义。首先,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石作用,引导患者普通病到基层是关键举措。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医疗服务费的提高对患者分流的影响具有延迟作用。因为当前我国综合医院就诊患者普遍很多,患者的就医行为的变化不会在较短时间内受到医疗服务费的影响,具有短期刚性特点,但患者出于自身利益的综合考虑所做的就医选择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发生变化。另外,当前环境下,医药企业对医生及医院的不正当营销行为一直或多或少的存在,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医生的行为选择。医患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医生作为患者的人,对患者有利的选择也必须首先成为对医生有利的选择才能真正成为医生愿意采取的行为。因此,让诊疗质量的提高成为医生主动的追求才是解决大处方的有效途径,这就必须要让医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医疗技术通过诊疗质量的提高获得应有的收益。而带动患者分流和促使医生追求诊疗质量提高的关键举措就是调整医疗服务费以及允许一定程度的市场化调节。提高医疗服务费满足了医务人员利用技术获得收益的经济人的需求,进而激发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自我实现需求,使得诊疗质量的提升成为了医生的主动追求,促使医患利益一致化。因此,通过医疗服务费的调节,使得医生、患者、医药企业等众多微观个体的微观行为选择最终将促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实现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的宏观改革效果。
4结论及建议
4.1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①医疗服务费关系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切身利益,对二者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通过医务人员行为的变化又影响到医药企业的营销行为。②医疗服务费的提高肯定了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服务的价值,依靠高的医疗技术获得高的收益是对医务人员的正当物质需求的尊重;而得到正当物质回报的医务人员积极追求医疗技术和诊疗质量的提高,进而实现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获得精神回报。这不仅提高诊疗质量,还避免了不合理医药费用的支出。③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诊起到了分流作用,使得普通疾病患者进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这不仅提高了基层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还有助于减轻综合医院的负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不盲目追求到大医院就诊也间接节约了医疗费。④医务人员是医疗系统最基层最核心的力量,通过广大医务人员对诊疗质量的高要求而使医药企业的某些不正当营销手段失去作用,转变为通过药品质量赢得医院和医务人员的青睐。因此,医疗服务费通过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医药企业的行为影响,有助于提高诊疗和药品质量、降低医药费用,并引导患者小病进社区,提高社区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最终有助于医疗公益性的回归。因此,我们要对“调整医疗服务费、打破‘以药补医’格局”的改革坚定信心。
4.2建议
任何一项改革要获得成效都不是单因素在起作用,虽然医疗服务费的调整对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具有可预期的积极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发挥还必须配合必要的保障措施。如,在改革阵痛期加强宣传引导、完善医院管理制度以及加强对基层医疗资源的配置。①加强宣传引导,保障改革阵痛期的顺利度过。首先需要新医改执行者坚定信心切断药品加成,提高医疗服务费。由于患者的就医行为短期内不会立即改变,同时医务人员对诱导需求和风险预防性检查的行为也不会立即改变,因此,医疗服务费的提高短期内会使得患者的综合医疗费用有所提高。但随着改革作用的逐渐显现,过度医疗减少、诊疗质量提高以及用药合理性加强,加之医疗保障的作用,患者的综合医疗费用将趋于合理。为了顺利度过改革阵痛期,在提高医疗服务费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辅助措施的执行力度。如,加强宣传,让医患双方都能正确认识其目的和意义,将医疗服务费按合理比例纳入医疗保险等。②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创造医务人员发挥价值的良好环境。医疗服务费是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的体现,因此在医院管理制度上就必须将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与报酬挂钩,回归到依靠自身医疗技术获得高额收益的正确轨道上来。另外,医院及相关部门也必须通过制度对医疗风险责任进行合理界定,成为医务人员坚强的后盾,让医务人员无后顾之忧的去救死扶伤,冲锋陷阵,而不是因为医疗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而选择自卫性医疗措施。切莫让不合理的管理制度成为医务人员明哲保身背离医疗公益性的始作俑者。③重视对基层资源的配置,引导患者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分流。医疗服务费对患者就诊选择起到了推动作用,而拉动作用则要靠基层医疗机构的优质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主动选择到基层就诊。否则提高医疗服务费只会成为阻碍普通病患者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门槛,这绝非改革的初衷。而我国医疗资源呈现不合理的倒三角结构,广大的社区医院以及乡村卫生院高质量医疗资源少,诊疗质量低。因此要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服务作用,就必须增加对基层的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投入,通过医疗资源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合理配置和对患者就诊行为的引导,才能促使我国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机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医院的竞争也将面临着全球化,股份制、民营医院的不断出现给传统的办医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职工医院改制、医院管理走向集团化使得一些濒临倒闭的医院有了新的契机;“三甲”医院的强强联合、乡村一体化管理成为当前医疗机构为了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加上中国加入WTO,信息产业、金融界的国外职业经理人不断涌人国内,给承担着基层大量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且仍延续着传统经验管理模式的县(市)级医院带来严峻挑战。如何提高这些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激活内部运行机制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将医院引人职业化管理也是一门新的课题。
1.医院管理的职业化首先浦要管理队伍的职业化
1.疾病诊疗:收录30个专科系统的8000余种疾病的疾病分类、ICD号、概述、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其他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内容,并包括社区医院常见病和慢性病专项。
2.用药指南:累计药品信息数据量达到6000种左右。包括每种药品科目分类、药品剂型、药理作用、药动学、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用法用量、医保用药等内容。便于社区医生学习查询使用。
3.临床医技:包括1600多项检查项目,每项包含:概述、原理、试剂、操作方法、附注、正常值、临床意义等。同时包括临床常用的B超、彩超、CT、X光、心电图等诊断仪器的使用方法、图像解读、正确图谱参考等系统知识数据库。
4.中医中药:该栏目共收集中草药、现代经典方剂、名医名方、中药图谱、药膳食疗等共计2万多条数据,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诊治提供完善的中医知识服务。
5.继续教育:秉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宗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内容以临床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等系统培训为主,同时兼顾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注重提高学员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每个季度都会较大幅度增加新的内容。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学员可以根据需要获得相应学分。继续医学教育平台根据您的特点和需求为您打造了个性化的页面,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的同时帮助您管理学习进程。
6.视频直播:培训师资在全国范围内选用具有丰富教学、临床和基层卫生工作经验的专家团队,视频课件通过病例展现、操作演示、场景教学等,辅以动画、流程图、PPT等多媒体工具编辑制作而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保证教学效果。
7.考试训练:依靠全国著名医考研究专家和医考命题专家的辅导,帮助学员在短期内夯实基础,提升应试能力,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执业医生、执业助理医生、执业护师考试通过率。课程设置包括实践技能辅导、理论辅导和考前模拟题强化训练。
8.知识总库:该栏目共收集了基层医生日常所需的电子图书、中国全科医学电子期刊、论文及论文写作指导等资源,供基层医务人员日常学习。
二、平台特点
中国第一套针对基层医生的学习、培训、考试、助诊的知识型数据库,实现了将医学文献、图书知识以及电子数据的完美整合。
完整意义上的网络知识结构数据库,自主创新的知识漫游链接,快捷方便的检索引擎。
凝聚了国内权威临床专家和全科医学工作者的医学经验。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由文献向知识的飞跃。
【关键词】 基层医院 科研工作 多学科联合
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属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原有床位450张,5?12汶川大地震给都江堰市医疗卫生领域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停止正常医疗服务,进入应急医疗服务运行三个月。至2009年2月基本恢复正常运行,医疗秩序逐步进入正轨。2008年7月国务院出台一省帮一市的援建政策,由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对口援建我院。确定了我院重建总体目标:一年完成灾后平稳运行并过渡至新援建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三年实现三级医院水平目标。为此医院对科研工作提出全新要求。
自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瑞金医院共派医疗援建专家队八批共50人次,六批以技术专家带队,两批以管理专家带队,对我院的学科发展、人才梯队、管理构架进行全面调研,从业务技术指导到管理水平提升进行多层面多方位指导。在新的理念指引下,我院对2006、2007、2009年(1-9月)住院疾病基本情况、专业人才梯队状况及科室设置现状进行分析。
1 基本情况
1.1住院基本情况
1.2人员梯队建设呈现倒置现象,临床医师高级∶中级∶初级职称=58∶86∶66,消化、呼吸专业梯队断档,科研工作基础薄弱,科研产出质与量均较低,近5年平均年公开20篇,A类杂志年平均3篇,科研立项一项,科技成果一项。学科带头人科研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近5年学科带头人数量占总数量5 %。
1.3因历史原因存在专业设置交叉,消化内科、内分泌、普外三个专业均存在重复设置,由于重建、外出培训学习等原因导致轮班人员紧张,短期人员难以重新合理整合。儿科在板房运行,工作重点以维持基本医疗秩序为主。
2 为实现灾后重建的目标,学科发展提升需与基本医疗工作重建同步实施
针对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我们拓展管理思路,设立科研创新资助基金,对临床新技术推广项目进行资助;尝试从部分科室着手,搭建以项目带动多科参与合作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从而实现学科纵深发展。
2.1 设立院首批临床新技术推广项目
对全院各临床专业人才梯队结构进行分析,心内科、普外科、妇产科人员梯队相对合理,高、中、初级人员均基本按比例配备,学科带头人具备创新意识,专业设备配置已到位。经充分论证,我们选择在本地区存在稳定病员来源、学科带头人在上级医院接受正规培训,兼顾特色技术代表和高端先进技术代表项目,在院内由上级医院专家指导下开展过五例以上,在院内已具备独立开展的可行性,涉及两个以上科室协作,确立为院首批临床新技术推广项目,并加大奖励资助力度。分别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呼吸道恶性肿瘤规范化疗、腹腔镜治疗大肠癌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手术、经皮椎体切除术、胰胆管逆行造影、妇科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共八项,涵盖消化内科、普外科、呼吸内科、胸心外科、妇产科、影像科、病理科、放射科等联合合作,制作临床新技术推广目标书,下达目标任务,制定详细项目追踪管理措施,招募项目组长,由组长组建多学科联合协作组,确立成员及职责,建立项目诊疗操作规程及各项应急预案。促进学科带头人提升科研意识及科研实践,营造全院性学术氛围,促进多学科水平提高。
2.2 建立四个急救通道
组建多学科参与的四个急救通道:胸痛救治通道:急诊—心内科—胸外科;晕厥救治通道:急诊—心内科—神经外科;腹痛救治通道:急诊—普外科—妇产—消化内科;创伤救治及康复:急诊—脑外科—骨科—康复,通过多学科参与形成共同协作机制,促进学科交流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