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30 04:02: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乡镇大学生村官工作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有一群乡镇的编外人员很尴尬:被截留、借用的大学生“村官”。被截留、借用后,他们呆在乡镇机关打杂的时间远远多于到村工作的时间,“村官”一职有名无实。近日,宜宾市出台规定:禁止挪用大学生村干部到乡镇以及上级机关工作。笔者认为这个规定非常有必要!
从2008年开始,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对于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骨干力量,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现实中,大学生“村官”如此被截留、借用,虽然方便了乡镇,但却违背了中央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初衷,难以保证他们把时间、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和“村官”岗位上,会使本来就缺乏农村工作经验的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更加水土不服,更加力不从心;同时,乡镇的条件相对好一点,会助长大学生“村官”的享乐思想和把“村官”经历当成跳板的思想,这样会加速他们的流失。3年后,“大学生‘村官’,拿什么留住你?”或许会成为一个不得不提的沉重话题。
前不久,为配合宜宾市的规定,南溪县出台文件规定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工作的时间每周必须在5天以上,大学生“村官”不受乡镇各站(室)指派、考核和评级。此举一出,反响强烈,许多大学生“村官”在村里工作的时间多了,他们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放弃成都某公司职位的杨勇对此无限感慨,凭着“扎根农村无悔青春”的信念,这位对养殖技术一窍不通的小伙子在畜牧等部门的技术、资金支持下迅速成长为拥有“杨勇土蛋鸡养殖场”的创业能手,流动资金达数十万元,并当选宜宾市优秀大学生“村官”。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一点:根在农村,身在农村!
笔者认为,在有效防止把大学生“村官”截留在乡镇的前提下,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需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村官”评价、考核体系。要坚决防止让大学生“村官”“有名无权”的运行模式,勇于给他们压担子、交重任。同时,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除了公开、公平、公正外,还可以试行“三优先”原则,即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优先;所学专业和当地经济发展优势相关的优先;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拔本村毕业的大学生,不能安排在本村的,按照就近的原则安排。这些举措有利于稳定大学生“村官”队伍,实现人力资源的更好配置和有序流动。
1 大学生选择当村官的动机
经过我们整理资料研究发现,虽然许多村官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纷繁复杂,但是这些原因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大学生的自身因素以及诸多社会因素。
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许多大学生村官表示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下,胸怀大志、志存高远,在毕业的时候希望在理想的职位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我价值,而大学生村官工作充满新鲜与挑战,正是他们一展宏图的好机会。例如10届村官王磊,大学里已经与某大型集团签订就业合同,但是发现公司发展比较窄,没有什么前途,认为自己在基层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毅然辞去苏南的工作,回到基层。一些大学生也坦言,现在的村官工作是为了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为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和保障政策,如大学生村官享有补贴、津贴并按月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将来考取公务员、研究生、事业编的时候都会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大学生应聘村官产生了最直接的吸引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不断加大,虽然工作期满还要考虑就业问题,但是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使大学生村官这一岗位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也有相当一部分村官表示,大城市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也是他们选择回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城市生活成本主要表现在住房消费、交际消费等方面,核心是住房消费,房价逐步增长,对于一个应届毕业生来说在城市购房是有很大的经济困难的,而村官工作收入较为稳定,政府也提供了各种福利待遇,所以这也吸引了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
2 大学生村官调查的资料及分析
江苏省是全国最早开展选聘大学生到经济薄弱村任职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来共选聘了1.6万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仅我县就有村官百余人。在做这个报告之前,我们以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针对乡镇机关人员、村两委会成员以及村民及大学生代表三类人群进行调研。进行整理后可将问卷中主要问题归纳为一下几个:“三个不容乐观、三个不可低估和三种最大担忧”。
2.1 三个不容乐观
大学生村官掌握农业政策的能力不容乐观。很多大学生村官是从学校进入农村,对农村的认识及农村政策了解都不足。
大学生村官对创业困难的认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村官因为缺少社会经验,往往有些盲目和眼高手低,这就直接导致他们认识问题存在一些偏差。
大学生村官能否长期驻村的情况不容乐观。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并没有深入农村基层,因为各种原因,这部分村官一直借用于乡镇机关,这与中央政策精神相违背。
2.2 三个不可低估
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热情不可低估。有相当一部分村官出身农村,熟悉农村生活,希望能用自己的智慧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或生在城市,对新农村建设有兴趣、有见地,愿意到农村施展才华和发挥本领,大都对农村工作充满了热情,有为农村做贡献的强烈愿望。
大学生组织协调。交流沟通能力不可低估。很多大学生村官在校期间都入了党,或者担任团支书、班长等职务,都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工作能力较强,能适应各种工作岗位,这也是很多村官被乡镇机关借用的很大原因。
大学生村官这一政策对锻炼人才和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低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发展大有作为。近两年,国家号召选拔干部必须要有基层工作经验,而大学生去农村任职恰恰响应了这一政策要求,因此从某一方面来说这对大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是有利的。
2.3 三种最大担忧
乡镇干部的担忧――大学生村官能否长久。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无论家庭还是事业,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加上每年国家、省市的公务员招入,在三年的任职期间内大学生村官很可能会考取某一职位。所以乡镇领导对他们三年后还是否能留在农村心存疑虑。
村里干部和群众的担忧――大学生的知识能否用得上。有部分村民对大学生带领全村致富的能力表示质疑,认为大学生只晓得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很难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主心骨。
大学生村官自身的担忧――三年后能否有个好的出路已经成为压在大学生村官内心里的一座大山,很多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但是渺茫的前途让他们忧虑万分。有很多大学生机会从进村的那天开始,就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复习考试,为期满后的出路做准备。尽管公务员招录已经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倾斜,但对于庞大的大学生村官队伍来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吸纳能力毕竟有限。目前的情况是公务员队伍日趋饱和,村官考取公务员无异于重新挤上“独木桥”,难度不低。
3 对策与建议
回顾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党委、组织部门对“村官”的高度重视
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全区共拿出300个职位,充分体现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门对“村官”、村干部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区第一次主要针对“村官”招考公务员的考试,从最后全区录用的情况看,这次招考全部职位录用职位“村官”占90。
二、宣传发动到位
这次考试的宣传发动工作十分到位,除召开全区视频会和印发文件,还在报纸、网络上考试简章,地方组织部门专门组织召开各乡镇分管领导会议传达,各乡镇也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传达,宣传发动工作做到每一名符合报考的对象。大部乡镇都给“村官”安排了复习时间,各乡镇还专门安排一名分管领导带队到河池市参加考试,全面做好考生的服务工作,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
三、在命题上突出公平性
这次考试命题不是靠谁能死记硬背、狠砖书本,而是突出“考能力、考平时”的特点,试题面很广,但大多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考的是日常的积累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对于大多数平时工作非常繁忙的大学生“村官”来说,这种命题方式较好地体现的公平性。
四、在面试上突出公正性
这次招考面试工作,统一在河池市举行,而不是由地方组织面试,有效避免了地方和用人单位暗箱操作。面试前先由考生抽面试顺序号、再由考官抽面试考场,较好避免了事先打招呼等违规现象,如我所在考场没有一名是本人所在地的考官。考生手机全部关机统一专人保管,并对考试现场手机信号进行了屏蔽,整个面试过程都有纪检监察部门人员监督,面试工作体现了较强的公正性。
总体上,我认为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充分体现了党委、组织部门对村官的高度重视,整个招录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广大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村官”是一种鼓舞和激励。
五、存在的不足
这次从优秀村干部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全区共拿出300个职位,我认为职位总量偏少,竞争激烈。××市的录用机率为13比1,有的县市可能更高。
六、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为有效解决大学生“村官”考公务员问题,建议各地尽可能拿出更多的编制进行招考,每年组织1-2次从优秀大学生“村官”考试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考试。
(二)各地在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时,建议也拿出部分职位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开考。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村官的困惑
2007年至2013年,全国范围内的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工作已经走过了第7个年头,在这7年中,这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村官”们在农村摸爬滚打、打磨历练,逐渐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成长为基层组织的骨干力量,从农民群众眼中的异乡人转变成可信赖的贴心人,各省市区也努力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我国现有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制度尚不完善,一些相关政策到地方被扭曲变形未能得到很好的执行,这些基层的新生力量在思想上仍然存在一些普遍的困惑和问题。
1、工资水平偏低,福利待遇差异大。很多大学生村官反映自己的基本工资比较低,尤其对于他们中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每月一千多的基本工资,加上所在乡镇(街道)每月补贴的一两百元,无法从根本上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更谈不上实现经济独立。其次,福利待遇方面也不尽如人意,除规定的五险一金外,大学生村官与公务员以及事业编工作人员之间的差别很大,大部分村官表示自己节假日的补贴很少、年终时也未能领到足额的奖金,感觉与其他干部的待遇差别很大。此外,对于经济基础、财政状况各异的不同村,大学生村官们之间的奖励和福利情况也大不相同,这种反差自然会导致一定的心理落差,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身份处境尴尬,家庭社会压力大。大学生村官大部分是刚从高校毕业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对于充满激情的他们本有更多的选择,但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来到条件最艰苦的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奉献青春,工作期一般为为两到三年。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很多应届毕业生都不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很多家庭也因为担心子女吃不了苦而反对他们到村任职,这就使大学生村官群体陷入了一种尴尬的社会境地,这份工作成为了家人眼中迫不得已的就业选择,外人眼中起点低、工资低的苦差事,基层干部眼中无编无职的临时工作。他们要面对着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尤其对于一些年龄较大、任职时间较长的村官,在面临重新择业和组建家庭的问题上不得不反复考量。
3、工作强度较大,岗位职责不明确。考虑到吃住和安全问题,一般将大学生村官的住宿地点安排在村所在的乡镇政府办公处,但这也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由于乡镇事务繁多、乡镇干部的数量不足,导致了“村官乡用”的现象频频出现,许多乡镇、街道为了缓和突击性的工作压力,应对千头万绪的检查和接待,不得不安排这些大学生村官完成大量繁琐的工作,这就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强度和心理负担,也使得“两头跑、两头都要顾”的村官们感到身心疲惫。
4、缺乏保障机制,发展前景不明朗。对于聘用期满后能否有个好出路和好前程,是所有大学生村官最担心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虽然各省各市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以吸引毕业生到村任职,但服务期满后这些政策能否兑现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便成了所有村官们最关心的事。对此,国家下发了《关于做好大学生“村官”有序流动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五条出路”促进大学生村官的有序流动,即留村任职工作、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发展、另行择业、继续学习深造等。据了解,其中大部分村官对于未来出路的考虑仅限于考录选调生、选拔生或者国家公务员,然而相关政策的规定显示“省直及各地要拿出一定的比例从村任职高校毕业生中选拔选调生、乡镇公务员的工作力度”,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的承诺和保障机制,这些都使得许多大学生村官对于自己期满后能否顺利进入体制内实现转岗流动存在较大的隐忧,因为离开学校两三年后再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对于他们更加困难,一方面他们的日常工作任务重,看书复习的时间大大缩短,另一方面相对于前几年的考试形势,考试人数年年攀升,定向招考竞争同样激烈,所以发展前景的不明朗成为了他们最大的困惑。
二、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随着国家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结束,其战略意义逐步显现,广大大学生村官甘于吃苦奉献,主动干事创业,在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中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但针对调查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还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相关政策,使大学生村官能够真正做到放下包袱、甩开膀子、沉下身子,实现更好更快地成长并发挥重要作用。
1、适度提高工资,统一福利水平。为了保障大学生村官基本的生活水平,一是适度提高他们的基本工资标准,落实其“比照本地乡镇新录用公务员的收入水平”的规定,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难;二是制定统一的奖金和福利发放标准,可以按照所做贡献和考勤情况,也可以以任务的完成度为标准来发放绩效奖和年终奖,只有统一了标准并贯彻执行,才能消除他们受轻视和不平等的感受,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
2、明确岗位职责,下放工作权力。高校毕业生选聘到农村工作后,所在乡镇和各村要结合工作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个人情况将其安排到合理的工作岗位上,明确他们的职责范围和任务分工,下放相关的工作权力,杜绝乡镇和街道的长期借用,以使他们专心地做好本职工作,既避免其“编外乡镇干部”的身份尴尬,也防止在村里出现“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好,琐事不敢管”的情况,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能够充分发挥特长,做出扎实可见的成绩,这对于他们迅速成长并切实担负起工作责任有着重要的作用。
3、加大培训力度,实现角色转变。对于让新任职大学生尽快适应基层环境,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必须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一是将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干部培训规划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履岗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履职能力,实现“大学生”向“村官”的转变;二是定期组织大学生村官参加培训班,邀请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长期在基层工作的领导干部或优秀的专家学者举办专题培训班,为他们提供创业理论知识、实用技能和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实现“合格型”村官向“创业型”村官的转变。
二是“孤独感”“无助感”、“迷茫感”。农村的同龄人大多在城市里打工或上学,没有共同语言的同龄人交流,远离喧嚣的城市,容易产生孤独感。大学生村官成功事迹是有许多主客观因素,还有更大多数的村官目前都感觉自己没干出成绩,也不知道怎么去发挥自己,无从下手,即使在乡镇上班,也只是做一些文件收发、打印复印的简单工作,看不到成绩,得不到领导重视及应有的尊重,就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使唤的免费劳动力(对乡镇财政来说),极易产生无助感和迷茫感。
三是“村官的婚姻”是“大学生村官”的心理焦点。由于男女朋友一方在农村当村官,工作不在一起、收入差距等产生矛盾、误会,严重时则会分手。而单身的大学生村官到了农村任职后,接触的“门当户对”的异性不多,而现实的压力(如:收入少、工作的不稳定、人生的规划不明确等)常会让很多大学生村官群体不愿也不敢去尝试婚姻,其他人也不愿和大学生村官谈婚论嫁。三年的服务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由于工作的年龄起点高,三年后大家都面临着事业与家庭兼顾的压力,所以有的大学生村官常会后悔参与选聘大学生村官,再加上外界严峻的就业压力,会让有的大学生村官处于徘徊犹豫状态,失去任职前的那份激情,常常会在工作中产生一些抵触情绪,这也对他们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带去很不利的影响。
1983年出生的王俊华来自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农村家庭,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博士学位。2009年,她来到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的金磁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在2010年的竹镇镇党委换届中,全镇119名党代表,有72人支持王俊华,有71人支持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王俊华以一票险胜,当选为镇党委委员。
“农村是熟人社会,党代表们能否接受一个外地人?与我竞争的本地老党支部书记已经工作了20多年,我有机会胜出吗?”王俊华告诉记者,投票前的那个夜晚,心中有些疑虑,但是想到在金磁村近两年的工作成果,自信心又回来了。
竹镇镇毗邻安徽省,是南京市北部最偏远的乡镇,条件较艰苦。王俊华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正走进去才发现,大学生村官没有经验、资金、门路,想在农村做成事情很难。”
王俊华没有气馁,她把理想化作每一件小事,脚踏实地干起来。有一次,一位村民来村里求助,说在安徽一家采石厂被铲车碾压造成截瘫,对方拒绝赔偿,而自己又缺乏法律知识。王俊华帮村民讨说法,在安徽、江苏两地来回跑了几十趟,历经几个月时间,终于将事情妥善解决。还有一次,驻村企业江苏大展农业投资公司栽种的梨树虫害严重,公司人员束手无策,王俊华反复察看后发现是金龟子惹的祸,赶紧制定解决方案,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王俊华说:“只要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就不会无事可做。把每一件小事办好,群众一定会接纳你。”2010年5月,金磁村党总支进行公推直选,王俊华以党员全票、群众全票当选为村党总支副书记。“会后,那些老党员拉着我的手,让我一定要留下来好好干。”她说。
换届启动后,老百姓和镇党代表询问她最多的问题是:能否坚持留下来。“换届是一杆秤,称出了信任与责任。我有决心留下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她说。
换届是一条路,踏出信心与希望
2008年9月,从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的罗文来到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会埠镇渣村村,开启了自己大学生村官的人生经历。担任村委主任助理的罗文对农村工作很用心,他平常跟村干部进组入户时,要求自己做到“五问”即流动人口问一问、长寿老人问一问、外出务工问一问、家庭变故问一问、群众冷暖问一问,并将每日见闻记录下来。
他在农村平静的生活也有波澜。“在服务期即将届满的时候,因为上级政策尚未明确,当时我们一拨人都很慌,害怕到期会被辞退。”罗文说,“后来解决了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我们才安定下来。”
罗文的人生规划是进入公务员队伍。为此他一有机会就参加中央、省级公务员考试,可惜两次考试都落榜了。“今年的乡镇换届,大学生村官也迎来了机遇。”罗文说,不少乡镇党政班子青黄不接,容易导致乡镇班子能力减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从这个角度讲,将有两年农村经验的优秀大学生村官补录到乡镇公务员队伍,既可以纠正一些乡镇机关懒散的作风,又可以把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他认为,各地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以培养社会管理型、创业富民型、服务发展型3类大学生村官为抓手,探索和建立大学生村官招聘、培养、管理等长效工作机制,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良性循环。
换届是一堂课,教出为人与处世
为了实现科学换届、平稳换届、和谐换届的目标,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监督,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一些大学生村官对此感触较多,认为从中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一要细化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公务员等相关政策。要坚持竞争择优、好中选优,在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方面设置一定的门槛,加大工作业绩和考核结果所占的比重,强化实干导向。二要重点建立“扎根”机制。在关注“流得动”问题的同时,当前要把着眼点更多放在“留得下”上。要加强落后地区农村的软硬件建设,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建功立业平台。三要探讨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横向流动。由于选聘时一般不限户籍,目前很多大学生村官是在异地工作,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双向选择,引导大学生村官向原籍流动,或者向社区、发达地区农村流动。流向发达地区农村的可以采取联手共建模式帮助曾任职的欠发达村,实现村官系统内的横向流动与内循环。
分类培养是大学生村官管理部门在综合大学生村官性格特质、专业特长和社会实践经历等方面的基础上,依据“适应需求,科学定位,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大学生村官划分为“基层干部型”“创业富民型”和“培养提高型”等不同类型的一种培养模式。要制定大学生村官培养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县级、乡镇、村(社)要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成为骨干。
一是把那些职业感觉良好、村务工作能力强、愿意长期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归入“基层干部型”。二是把市场信息灵通、经营头脑灵活、管理经验丰富、有自主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村官归类为“创业致富型”。三是把不适应农村环境、进入基层工作状态慢、有继续深造学习意向的大学生村官归类为“培养提高型”。在实行“三级帮带”指导开展工作的同时,帮助解决生活难题,鼓励其继续学习深造。
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考核是大学生村官的关键环节。要坚持大学生村官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结合,既要接受乡镇和村里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完成镇村领导交给的事务,又要考虑群众的需求,对群众负责,搞好群众需要的服务。要处理好为村干部服务和为村民服务的关系,开始作为助理角色,既要协助书记、主任做好日常工作,又要着眼于宏观全局,为农民做实事、干好事。
大学生村官具有明显的基层导向,在考核上也应指向基层。有些地方在考核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采取公开述职的办法,让村民、村干部、党员全程参与,测评打分,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当然,考评应坚持省市指导、县级部署监督、乡镇组织实施,重点看工作实绩,看当地村干部、党员和村民的评价。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尤其是广大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谋求发展,造成了农村基层组织后继乏人,无疑成为加大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决定从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大学生村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既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一个锻炼平台;也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还有利于提高农村干部素质,改善基层干部结构,为国家培养人才。本文中的“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
一、“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村民眼中的“大学生村官”为他们传播了新知识,带来了新思想;推广了新技术,带来了新方法;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在农村中不断地磨练自己,不仅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找到了事业的舞台。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结构,打造基层一线党政干部培养的新链条,增强农村基层的组织活力,使广阔的农村成为大学毕业生成长成才的大舞台。然而,“大学生村官”计划在探索与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村官”制度不够完善
《根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意见》,“大学生村官”属于“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人员。这表明,“大学生村官”不是工人、农民、公务员和事业人员。这种模糊的定位使得大学生缺乏对工作的归属感,从而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
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认识不足。“大学生村官”这个新事物一出现反应最大的要数村干部,他们长时间当村干部,突然村里来了个大学生,而且还要在村里任职,虽然村官工资由财政拨款,但住宿是村里自行解决。一些明事理的书记还会乐意接受这个“新助理”,一些不懂政策的书记自然是敷衍了事。很多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存在着一些偏见,认为他们是来抢饭碗的,并且忽视了对“大学生村官”处理村务能力的培养。
从村民角度来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和世俗眼光的影响,“大学生村官”可能并不被当地的村民所认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要成为真正的村官,必须经过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产生。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多以亲情和血缘关系为重,村民在选举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感性往往战胜理性,从而不能理性地选择真正能给农村带来发展的人选。
(二)“大学生村官”实践能力不足
在高等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一直以城市为指向,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建设和产业而服务的特点,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高校毕业生并不适合,也不愿意在农村就业。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尤其是文科大学生重视不够,加上学校的资金紧张和人员安排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与专业相应的社会锻炼,实践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自身方面,高校专业城市导向,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使得大学生不具备基层工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专业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大学生当村官态度不端正,农村工作经验不足,对农业和农村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多。处理农村日常事务经验缺乏,问题暴露得比较突出。在处理农村及农民的各种矛盾时,特别是涉及农村家族矛盾、遗留问题和时,初出校门的“大学生村官”有时实难适应,往往感到无从着手难以应对,缺乏相应的技巧和经验,因此,工作不敢放开手脚,工作魄力也不够大。
在农村方面,因为农村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当代大学生由于专业不对口、实践经验欠缺,再加上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生活条件的艰苦等原因,使得大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与适应上出现困难。“大学生村官”在农村所从事的工作较为单一,而所学的知识用不上,这必然会降低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无所事事。
(三)“大学生村官”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大学生村官”被乡镇领导“借调”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村官常年在乡镇或村里为领导从事打字、整理文件、写材料等日杂事物,或者把农村当成复习公务员考试的教室,而很少深入农村,为“三农”服务的热情不高,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机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其次,“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机制尚待完善。据调查,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考核更多的是乡镇领导的“授意”,不少“大学生村官”表示,被评上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都是经常在乡镇为领导服务的大学生,基层民众参与的热情并不高,这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村官”能否扎根农村为“三农”服务。
再者,“大学生村官”的退出机制仍需健全。根据《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长效机制的意见》,“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出路有五种:继续担任村干部、考取乡镇公务员和其他党政机关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在调查中,目前“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比较迷茫,“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里有四条直接地鼓励了大学生期满后离开农村,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开展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长效机制的思考
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大学生村官”计划有其优越性,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较大贡献的同时,对促进大学生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事物的两面性也决定了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
那么,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勇敢面对困难,真正“扎根”农村;如何帮助“大学生村官”丰富知识、提高能力,适应农村基层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实绩;如何实现对“大学生村官”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激励,帮助其合理规划成长成才道路,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宏观设计和统一考虑,更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农村基层组织和大学生自身等积极配合,发挥作用。
(一)稳步实施“大学生村官”引导工程
各地农村应该着重使本村的大学生回乡担任“村官”,着力培养“本土化”的“大学生村官”。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尽快进入角色,还有利于他们长久地扎根农村。其次,要将工作放手交给“大学生村官”去做,让他们有事可做,能够从完成工作中得到满足感。最后,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不仅着眼于使用和培养,也要监督和考核,还要相应地建立淘汰机制和评价机制,增加“大学生村官”的干劲。
当地政府多管齐下,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村官工作,做好本职事情。一要率先引导大学生了解农村、农事和农民,给他们创造与农民接触的机会,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的现状。二要建立“导师制”,由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村干部、具有农业耕作经验的农民和党务工作者结对帮助“大学生村官”,使他们能够从工作方法、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质等各方面不断成长。三要实施“大学生村官”团队组合,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原则的前提下,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大学生可以组成一个工作团队,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作用。
广大村民,尤其是村干部,要提供包括村情村貌、村规民约在内的各种信息,使“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经验丰富的村干部要对“大学生村官”细心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村干部不太擅长的事务方面,要与“大学生村官”进行商量,并采纳“大学生村官”的合理化建议。不能在村民当中煽动情绪,要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和谐、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村领导班子。
(二)逐步完善“大学生村官”保障工程
就高校而言,作为向农村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娘家”,首先要把握好“大学生村官”的源头,才能真正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效果。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的宏观布局,完善高校类型结构,推动高校布局重心下移。切实加强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引导,鼓励和引导各类院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改革与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办出深受村民欢迎的特色专业。
高校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注重引入实践环节。首先,在坚持务实、弹性、自主选择等课程设置的原则下,结合农村的实际状况,设置有关适应农村管理的选修性专业,培训一批能应对农村管理问题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实践环节。同时也可以在农村建立实习基地,尝试“模拟管理”,让有志服务于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与农民有更广泛的接触、交流。最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农村优秀干部或专家来校讲座,使大学生借鉴成功经验。
在促进大学生积极投身“村官”工作方面,高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应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保障工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同时,建立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任职。比如可以通过设置有关奖贷学金、降分录取或者减免学费等方法,鼓励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返回农村工作。
“大学生村官”岗前培训工作尤为重要。适时适宜、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尽早实现从在校学生向农村基层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和熟悉基层的工作环境,做好心理和业务上的准备,便于其顺利开展工作。在“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完成后,应以丰富的培训内容,活跃的培训形式,从思想和业务能力上加强对即将担任“大学生村官”的毕业生的培训工作。
在“大学生村官”投身农村建设工作后,应加强与“大学生村官”的联系,了解“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的状态及遇到的困难,以便及时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其次,高校可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与技术优势,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在职培训,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智力支持,为他们提供学习平台,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动力,保障“大学生村官”安心工作。再次,建立“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平台,帮助“大学生村官”交流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总之,政府应该从源头抓起,培养和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并成为其坚强后盾,切实帮助“大学生村官”真正安心扎根于农村,在服务农村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三)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激励工程
一方面,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的选聘工作,明确选聘工作程序和选聘条件,做到层层选拔、严格把关、好中选优,确保向基层推荐综合素质优秀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在组织上应成立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通过这个平台,高校可以建立科学合理的报名、选拔、统筹分派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程序选拔“大学生村官”,使村官政策有章可循。大学生可以采取个人自愿报名的形式,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层层筛选环节,成为村委会的成员。
在现实国情下,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佳,大学生对“村官”待遇不满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可以向社会筹集资金,或通过募捐的方式设立“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基金”,支持在农村就业急需资金支持的大学毕业生。根据当地实际状况,从财政上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地方政府或者有条件的县级政府在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保证“大学生村官”的薪金,并享受所在村干部相应待遇,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使“大学生村官”在经济上具备更好的保障。
在法律和行政上鼓励大学生担任村官。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有关法律的规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合法选民地位,在村委会中保证大学生行政编制地位,保护“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权益。完善“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通过监督,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吸纳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对于基层领导必须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一方面,对于目前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基层领导看来,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主要是让他们接触实际、了解社会,并不指望能做出多少事情,所以他们要做的就是服从领导。这种观念必须加以改变。作为领导,应当按照农村的实际需要,一开始就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任务,让他们真正参与到实际的农村事务中,给以实权,而不只是作为一种摆设。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到,作为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到农村,带来的不一定是技术,甚至可能仅仅是一腔热忱。作为基层的领导者,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不应怀有大学生到村带来的就是资金、就是技术、就是发展。“大学生村官”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最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高校教育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发展完善,更需要大学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兆萍,罗文映.大学生村官政策建立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12(2).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8—0011—05
作为公开选拔到农村村级行政单位担任一定职务的大学生“村官”,既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地方党政机关后备人才的重要培养对象。在有关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本课题组于2012年上半年,对来自华中、华东、华南、西南、华北、东北等6个地区的55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关组织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本文在对当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近况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选拔、培养、监督、考核等几个方面对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长效管理机制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近况调查
课题组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调查问卷》,在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及培训时,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集体施测,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受教育程度、院校类别、工作岗位、月收入等个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包括单选题和限选多选题两种题型。其中限选多选题为限选两个选项。调查问卷的内容具体涉及“报考动机”、“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所在工作部门的考评状况”、“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大学所学知识在‘村官’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以及“在政策方面对政府的期望”等内容。调查采用非概率配额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最终在华东(江苏如东、江苏无锡、浙江下沙)、华南(广东惠州、惠城)、华北(山西运城)、东北(吉林通化、通榆)、西南(四川宜宾)、华中(湖北鄂州)等地区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32份,严格剔除废卷后,共获有效问卷550份,有效回收率为87.03%。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男性为288人(52.4%),女性为262人(47.6%);专科学历126人(22.9%),本科及以上学历424人(77.1%);华东地区132人(24.0%),华南地区135人(24.5%),华北地区19人(3.5%),东北地区85人(15.5%),西南地区140人(35.5%),华中地区39人(7.1%)。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主要来自5种不同的岗位,其中,村主任助理249人(45.3%),村党支部书记助理170人(30.9%),社区工作者24人(4.4%),借调乡镇政府70人(12.7%),其他岗位37人(6.7%)。为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课题组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对部分大学生“村官”及相应的组织管理部门领导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自身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并请举例说明”、“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有哪些?并请举例说明”、“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等内容。
(一)报考动机调查
课题组对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240名(43.6%)大学生“村官”表示当初是希望通过村官岗位这个跳板来考取公务员,有201人(36.5%)表示希望能够服务农村而选择了“村官”工作,另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10.9%)表示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只是为了积累工作经验才去从事“村官”工作,并不是为了服务于农村,准备在农村长期发展。因此大学生“村官”群体中,绝大部分并不是因为想服务农村才报考大学生“村官”岗位。
(二)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究竟会有多少人愿意继续留在农村发展?对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50名大学生村官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村官”(54%)选择任期满后会去考公务员,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31%)的大学生“村官”表示任期满后将选择续约,愿意继续服务农村。此外,还有15%的大学生“村官”表示期满后将选择自主创业、去企业工作或者报考研究生等。
(三)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状况调查
大学生“村官”能否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并做到学有所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知识应用方面,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0人(5.5%)认为,大学所学的知识完全可以用到工作实践中去;315人(57.3%)认为可以用到一些;181人(32.9%)认为很少用到,且作用不大;24人(4.4%)认为,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实际中完全用不到。调查结果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学知识与其工作实际存在一定脱节的现象。
(四)岗位考评状况调查
从大学生“村官”考评状况的调查结果看,有90.7%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部门采用了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评方式,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考评工作整体上状况良好。然而,仍有极少数(9.3%)大学生“村官”反映,所在部门采取了不闻不问或者偶尔过问的考评方式。这说明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重视对大学生“村官”考评的现象,这种现象虽然比例不高,但这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工作意见的采纳情况调查
我们还对大学生“村官”在工作中所提意见被采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24人(22.5%)表示工作中所提出的意见经常被采纳;有261人(47.5%)表示提出意见且偶尔被采纳;同时也有56人(10.2%)表示所提意见未被采纳过,109人(19.8%)表示未提出过意见。此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村官”所在工作单位的相关领导缺乏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意见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村官”自身需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多提建议,学会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工作想法和利益诉求。
(六)外部制约因素调查
“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外部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94人(71.6%)选择了“身份不确定”;有326人(59.3%)认为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另外有156人(28.4%)认为是“缺少相关培训和指导”;122人(22.2%)认为是“不受组织的重视”;而有100人(18.2%)选择了“缺乏村民的认可”;40人(7.3%)认为曾经“受到排挤”。调查结果表明,“身份不确定”和“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发挥的主要瓶颈因素。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很有可能影响大学生“村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直接影响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发挥。
(七)政策期望调查
“您期望政府在政策方面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有492人(89.5%)认为,政府应当给予大学生“村官”事业编制和待遇;有238人(43.3%)认为应当给予“当地招考公务员加分”的政策;有174人(31.6%)认为应当“享受当地住房优惠政策”;有142人(25.8%)认为应“给予较多的培训学习机会”;有140人(25.5%)认为应“给予创业优惠政策”。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最希望解决的还是自身的“身份”问题。当然,这种想法也相对比较现实。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认真梳理和进一步的统计方法检验,我们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报考动机不纯,大学生“村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不少大学生“村官”之所以当初选择“村官”工作,主要是想以“村官”岗位为跳板,进一步考取公务员;也有部分大学生“村官”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种缓兵之计。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村官”的报考动机在学历和毕业学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专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有42.9%的人报考“村官”是为了服务农村,而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村官”中,为了服务农村的人数比例只有34%。另外,毕业于不同院校类别的大学生“村官”在报考动机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别。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7.7%的人选择“村官”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而毕业于重点高校的大学生“村官”中,这一比例却只有。诚然,“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各级党政机关储备优秀干部人才,但是大学毕业生如果不能从基层做起,没有为基层服务的意愿,即便以后考上公务员,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另外,报考动机不纯的毕业生,到了“村官”工作岗位上,必然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中去,在工作中难免会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必要的内在动力,最终必然会选择离开农村。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当初的报考动机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当初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有61.6%的人在任期满后愿意留下继续服务农村。当初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选择村官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36.4%的人最终愿意继续签约。而当初选择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愿意续约的人则更少,只占到15.1%。
(二)专业不对口,所学知识难以应用于实际
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所学的专业与农村工作相差甚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也很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比如有些艺术类、体育类和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不知道自己到农村能干什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加上公务员招考时的专业又受到种种限制,最终会造成这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热情下降,工作态度逐渐变得消极。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会对大学生“村官”知识应用情况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统计结果显示,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中有64.6%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用到一些,而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村官”,只有28.6%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另外,在大学期间是否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这对个体的知识应用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中有73.7%的人认为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完全可以用到或者部分用,而未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大学生“村官”,只有53.3%的人认为所学的知识可以应用于工作实践。可见,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收入较低,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时间还比较短,大学生“村官”的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一方面,大学生“村官”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除了考公务员和竞聘村主任及村党支部书记之外,其他出路很少,前途缺乏应有的保障,这就造成大学生“村官”不能安心工作,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不少大学生“村官”把精力主要放在各类公务员考试上,而并非农村的实际工作上,这也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也表明,保障机制(比如月收入)会对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是否继续愿意留在农村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月收入在1000—2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有32.3%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而月收入在3000—4000元的大学生“村官”中,则有68.1%的人愿意服务期满后续约。可见,只有提高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留得住大学生“村官”,才能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
(四)身份不受重视,随意借调现象严重
由于大学生“村官”目前的身份还不确定,职责还不明确,有的甚至最终沦为“打杂”的“临时工”,而得不到村民和领导的重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不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现象。曾有大学生“村官”向我们诉苦,称某些地方作风比较严重,对大学生“村官”缺少足够的重视,缺乏支持性的民主氛围,大学生“村官”的意见根本没人理会,这就严重挫伤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还有些单位则对大学生“村官”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有些大学生“村官”出工不出力,消极怠工,“空挂”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乡镇部门甚至随意借调大学生“村官”帮助工作,造成部分大学生“村官”村里镇里两头忙,无法专注于农村工作。统计结果也表明,考评方式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存在一定差异。在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5.7%的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在单位采取了偶尔过问或者不闻不问的考评方式,这也远高于村长助理(8.0%)和村支书助理(7.1%)等岗位。意见的采纳情况也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岗位存在密切的联系。相对而言,村支书助理所提出的意见最多,被采纳的也最多(80.6%),而被借调乡镇政府的大学生“村官”中,只有51.4%的人承认自己提出的意见曾经被采纳过,这也远低于其他岗位的大学生“村官”。
(五)缺乏良好的“传帮带”制度
据有些大学生“村官”反映,部分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持有“戒备”或“抵触”心理,虽然这不是普遍现象,但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部分村干部认为这些大学生“村官”是在抢他们的“饭碗”,所以不希望这些所谓的“空降兵”过多的参与村务管理,或者对他们的工作不闻不问。这会使得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直接有效的指导,毕竟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还缺乏了解,工作上还缺乏经验。只有通过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传”、“帮”、“带”,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议
(一)明确“村官”选拔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标准
进行大学生“村官”选拔时,在注重个人学历,政治面貌之外,应当根据当地农村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考虑选聘对象的专业适当向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倾斜,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满足“村官”的岗位要求,尽量减少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在选聘“村官”时,也应该考虑到语言,风俗习惯等问题,尽可能优先选择原籍的大学生“村官”,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入职后能够更快地融入农村,缩短工作适应期。此外,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除了注重对知识、能力、品德的考察之外,还应加强对个人报考动机的考察,因为报考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村官”期满后的去留问题。
(二)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制度
岗前培训能够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了解岗位要求、当地的实际情况及相关规章制度,能够尽快投入到农村基层工作中去,实现大学生“村官”从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部的角色转变。诚然,要有效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光凭岗前培训还是远远不够的,岗中培训才是整个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的主导部分。岗中培训需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工作能力水平,实现大学生“村官”与农村工作实践的“无缝”对接,使之具备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以符合农村工作的需要。岗中培训,除了采用通常的授课的方式之外,还应建立“一对一”的“传帮带”制度,为每位大学生“村官”安排一名来自村镇领导班子,具有丰富农村一线工作经验的专职“导师”,及时帮助大学生“村官”解决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快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加强“村官”管理部门的监督工作
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绩效考核的同时,也需要对这些“村官”所在的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导做好监督工作。一是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监督。乡镇部门应做好对村干部的监督工作,防止村干部在工作中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戒备和排外心理,积极配合大学生“村官”开展各项工作。二是对乡镇主管部门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县级组织人事部门对乡镇的管理工作应至少半年开展一次督查工作,开设各种信息反馈渠道,接受大学生“村官”与社会的来信、来访。三是对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展开监督。上级监管部门应督促县级以上直接主管部门将大学生“村官”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并对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防止村官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
(四)优化工作氛围,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和考核制度
各级组织部门应当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所在组织应当为大学生“村官”创设民主、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摒弃作风和官本位思想,尊重大学生“村官”的人格,认同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关心大学生“村官”的切身利益。鼓励大学生“村官”多参与决策,允许不同意见的出现,不要对不同意见者进行批判和恶意攻击。另外,在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方面,应当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和工作职责,不应随意改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借调风”盛行,很多大学生“村官”被借调到乡镇政府后,沦为“临时工”、“打杂工”,这就失去了大学生“村官”深入群众,去农村基层锻炼的意义。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村官”的借调制度:一是在大学生“村官”上岗第一年,任何理由不得借调;二是不可完全借调,大学生“村官”在被借调的同时,应该兼顾村级具体事务;三是乡镇借调大学生“村官”一次性不得超过两名,可根据个人意愿和期满职业发展需要,实行轮流借调方式;四是针对大学生“村官”所谓的“空挂”现象,要早发现早披露,坚决把投机者清出大学生“村官”队伍,确保“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过程的纯洁性与公平性。此外,各地还应根据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建立大学生“村官”绩效考核标准,并将工资与绩效考核结果严格挂钩,提高绩效优秀者的工资待遇水平,从而有效激励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
(五)做好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组织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分析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通道,结合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尽力为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提供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促进个人职业目标的达成。通过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大学生“村官”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做好职业目标定位,理清职业发展方向,从而调动大学生“村官”工作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设计,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退出制度,对于工作能力突出,愿意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留在农村继续培养,或者通过支持其报考公务员、提拔农村干部的形式,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党政管理后备人才;对于那些不适合“村官”工作,但是愿意留下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村官”,可以进行调岗或者推荐到其他可以服务农村的岗位;对于工作表现良好,但不愿留在农村,选择考研、自主择业或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应当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保证大学生“村官”既能“留得住”也能“流得动”。
参考文献
[1]段小力.大学生村官与新农村建设:公共选择视角[J].江西农业学报,2008,(10).
[2]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3]马德峰.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客观影响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4]赵晓凯.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及解决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杨雪英,李义良.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思想政治建设为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
[6]杨应云.对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的理性思考[J].理论导刊,2009,(10).
[7]吕洪亮,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中州学刊,2009,(01).
[8]房国忠.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计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8).
1.抓“细节”,促工作安心。一是生活上关心。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的住宿地点,配备生活用品,统一在镇政府食堂就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思想上帮助。不断和他们交心谈心,征求意见建议,及时把握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三是工作上支持。明确镇党委组织委员、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担任指导员,定期与他们交流经验做法,工作方法,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基层情况,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
2.抓“培训”,促能力提高。对大学生们开展了多层次的培训。一是进行岗前培训,组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部门负责人进行讲课,重点讲解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为大学生村官入村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组织大学生“村官”向周边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学习,为他们提供经验,树立目标。三是例会培训,每周一、周四全体大学生村官参加镇政府统一点名,及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掌握全镇工作重点,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同时,每周一、周四也是全镇大学生村官例会工作日,由镇组织委员听取每个大学生的工作汇报和下步工作重点,并对其工作做好正面指导。
3.抓“帮带”,促健康成长。建立“3+1”大学生“村官”帮扶机制,即:党政领导、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三者同时联系帮带1名大学生“村官”。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传授开展农村工作方法等,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基层工作,实现了由学生到村官的转变。
4、抓宣传,树立典型。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刊物编辑部,创办了刊物《村官之声》,现已出版二期,重点宣传大学生村官在村的所做、所想、所感,为大学生交流工作经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中国产经新闻报、消费日报、商丘日报发表了《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为远程教育添活力》、《大学生村官敬老院里献爱心》和《大学生村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等先进事迹,树立了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典型,为我县争得了荣誉。蛮子营村大学生村干部闫鹏飞由于工作成绩表现突出,已于2019年年底被吸收为乡镇政府正式在编干部,现已调到镇里固乡政府工作。
二、健全机制,实行规范管理
1.建立三级管理机制。一是镇党委管理。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建立了“村官”档案,由组织委员负责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培养。经常听取他们所在单位和村干部的反映建议,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真正负起了管理责任。二是村级管理。对平时工作,由所在单位和村进行重点管理,特别是在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请销假制度等方面,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自我管理。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班长、副班长各一名,负责大学生的日常工作。
2.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建立“两级”考核体系:一是村级考核,支部书记做好平时督查,主要是对大学生“村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服务态度进行记录,按月汇总后报到“村官”办公室。二是镇党委考核,制订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对大学生“村官”德、能、勤、绩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向、工作实绩,年底进行综合考评。
3.。建立激励关爱机制。我们格外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培养,全镇13名大学生村干部已成立大学生村干部联谊会,现有会长1名,副会长2名;并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党支部,支部书记1名,支委2名,现有党员11名,其中2019年新发展党员7名。对于另外2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正在进行重点培养,明年争取转为预备党员。
4、试行了村官考核标准,一是实行例会制度。在每周一的工作例会上,大学生村官将每周的工作情况和感受在例会上进行汇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二是实行月小结、季度总结制度。对工作进展和业绩实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三是实行签到制度。采取每周一、周四签到制,参与镇政府统一点名,每缺勤一次罚款20元,罚款用于班级经费。我们试行村官考核的先进做法被《商丘组工通迅》和《虞城组织工作》进行了宣传报告。
三、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
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新模式,出台了大学生村干部“双向选择”工作机制,对大学生村干部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改“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变“关门点将”为“比武选将”。于2019年2月4日,召开了大学生村官双向选择竞聘会。在会上,由我镇17个行政村支部书记首先挨个上台介绍本村基本情况,急需的人才类型等。随后由大学生村官分别上台开展竞聘演讲,向大家介绍各自的简历、优势、特长等情况。演讲结束后,由大学生村官填写去向志愿,当场选择志愿去的村,再由各村支部书记分别填写表格,进行选择需要去的大学生村官。“双向选择”会后,我镇随即召开了党委会,根据各方选择情况综合研究,最终确定了14个行政村的大学生村官人选,其中有4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双向选择”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管理模式,使我镇大学生村官进一步增强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服务农村的动力。其先进经验受到了县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决定在全县进行推广,《中国产经新闻报》、《商丘日报》、《商丘组工信息》和《虞城组织工作》先后宣传报道了大杨集镇的先进经验。
四、发挥作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我镇13名大学生村官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转变工作角色,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积极投身于农村工作中去,在春季植树造林、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社会抚养费征缴、麦收防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扶贫调查、新农保宣传和参保等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全镇大学生村干部组成义务植树工作队,深入到310生态廊道沿线帮助群众刨坑、浇水、运输树苗。在2019年的麦收工作中,我镇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三夏”义务帮扶队,对需要帮扶的农户实施结对帮扶。共结对帮扶农户62户,为困难户捐款650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70余件。在县扶贫办组织的扶贫工作调查摸底中,杨集村大学生村官周立坚持工作一线,在镇政府连续三天加班加点输入扶贫表格,为全镇大学生村官做出了榜样。碱地村是蔬菜生产专业村,自开展远程教育以来,该村大学生村官陈涛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向广大菜农传播蔬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解决了当地种植户遇到问题无处解决的困扰。
五、现存问题及下步工作思路
虽然我镇的大学生村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