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工作汇报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24 07:42:3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工作汇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旅游工作汇报

篇(1)

诸葛镇历史悠久,环境秀美,拥有沉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发展旅游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我镇始终把以地方古建筑、人文、生态资源保护、挖掘、利用、开发作为重要抓手,从1996年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到近年来旅游经济已初具规模。

(一)旅游资源丰富

我镇拥有特有的沉厚传统文化积淀,诸葛八卦村是三国时代蜀汉名相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现存有209座明清民宅建筑,诸葛村中的民居,均为建于明清的古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旅游价值。长乐村有127座元明清明居建筑遗存,是研究元明时期民居的重要窗口,其中望云楼是元代楼上厅建筑,被有关建筑学家称为“江南黄金屋”。厚伦方、银塘等村落都保存着富有元明清特色的江南民居,几乎每个村都有古代建筑遗存。除了诸葛、长乐村古代建筑资源以外,还有唐代丞相郭亻思隐居的的郭亻思寺,以及西岩寺等文化遗存,保留了大量古老历史、宗教的印记。我们还拥有双牌水库、东风二库等拥有良好环境的生态人工湖资源,并形成了具有诸葛特色的林果业、药材种养、珍珠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都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文化底蕴深厚

诸葛一带在秦汉时就有古村落形成。因此我镇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诸葛和长乐是中国第一个以整体村落为单位的全国文保单位。诸葛村“阴阳八卦”形态的整体村落和明清古建筑群,全国独一无二。长乐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福地,是刘伯温、宋濂隐居地,是浙东学派的中坚、一学大儒金履祥后裔集聚地,是中国传统理学思想渊源地。除了古建筑文化闻名于世以外,与诸葛亮有关的三国文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中药养生文化(药业文化造就了数以百计的医药大师,传统的中药业使与慈溪、安徽绩溪合称"三溪",称雄江南中药市场七百多年)、古代耕读文化、古代家族管理文化、易学堪舆文化、理学思想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我们的“诸葛祭祖仪式”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乐“乡饮酒礼”已经在申报当中,这些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深入挖掘利用。

(三)环境优势日益彰显

近几年我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旅游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8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村庄整治建设,该镇的诸葛、长乐两个村被评为省全面小康示范村,诸葛被评为省农家乐示范村和市魅力村庄。近两年来,我们诸葛、长乐村周围已经投资数百万,种植绿化或经济林木1800余亩,全镇建设有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的村庄生态湿地;拆除了废旧石灰窑以及开展了矿山整治,使区域内的环境进一步良性提升,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目前,农村环境洁净,乡村景观保存良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特色明显。2007年被命名为省生态镇。

(四)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我镇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引导,目前诸葛八卦村与长乐福地已成为市旅游业的重要品牌,诸葛八卦村成为国家4A级景区。2007年,全镇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达5000多万,其中门票收入1200多万元。近年来,为加快旅游产业配套能力,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我们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休闲业。卧龙山庄综合性休闲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吴泰仁休闲山庄已对外开放,郭亻思寺休闲山庄、东风水库休闲基地正加紧包装对外招商。长乐十里荷花、横畈百亩木芙蓉、银塘千亩观光果园等观光农业项目已初步形成规模,旅游产业对地方经济的综合带动效益明显提高。

二、诸葛镇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近年来,我们围绕一个目标:即把诸葛建设成为融人文、生态休闲旅游的目的地这一总体目标,做到四个坚持,推进四个转变,加快诸葛镇旅游业的发展:

1、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推进诸葛旅游从“点”概念向“区”概念转变。第一是规划引导。今年我们调整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可能发展休闲观光景点的地方,留足近683亩待置换用地,为今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集镇规划对旅游的发展空间和配套都作了充分考虑。去年我们又分别制定了《诸葛农业观光休闲旅游规划》、《长乐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了诸葛长乐的旅游转型和发展的蓝图。第二投入引导。近年来我镇投入大量政府资金,用于景点的启动性建设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90年代中期,八卦村的保护和开发都由政府统一规划、包装和在市场上强力推荐。去年,长乐也是由村、镇、旅游局三家联合投资启动。03年市政府投资1.8亿元专门为诸葛旅游修建了游诸连接线。去年我们启动了集镇整治,投资2800万改造了21省道和330国道,投资500万元用于交通、通讯、电力、排污、沿街立面改造等项目。政府的投入有效带动了市场和社会对旅游的投入。我们近四年来,通过村庄整治,带动社会性投资2600万元,为诸葛镇范围内乡村发展农家乐旅游产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与诸葛村配套的卧龙度家村建设,由私人投资,占地130亩的,总投资已经达到1400万元,具有商务接待、旅游休闲等功能完善配套建设。吴泰仁生态农庄,占地107亩,投资400余万,已经具备初步对外接待能力。

2、坚持保护与利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从观光游到休闲游转变。第一是注重保护,作为古村落景区开发,保护是第一位的,去年我们争取了诸葛长乐省文物保护示范利用项目,连续五年每年投入将近200万资金用于文物保护。诸葛村每年将旅游收入的20%-30%用于文物保护。平时强化规划管理,杜绝拆旧建新,做到新区与旧区分离建设。我们在发展工业的时候,非常注意二产与古建保护、旅游发展的相容性,做到规划严格控制、范围合理规避、项目严格管理,确保工业发展首先服从文保和旅游。第二是善于利用,深度挖掘民风民俗和农村乡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设置互动项目,发展休闲功能。改变过去只看不玩,只有静态观赏、没有动态参与的弊病,从观光游到休闲游转变。我们除了诸葛祭祖大典、乡饮酒礼等以传统节庆活动,还推出了地方剧表演、放莲花灯、孔明灯祈福、拜斗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将古民居建筑改造成民俗馆,推出了“住古建、游古村、”活动,推出了打清明果、舂年糕、榨油、莲藕采摘等农事活动,目前我们还在继续开发一些新的参与项目,提高旅游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同时我们还利用孔明的廉政文化,建立了省级廉政教育基地,极大丰富了旅游的内涵。

3、坚持旅游和其他产业共容共兴的原则,推进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我们在发展旅游也的过程中,注重与其他产业的互相参透、共荣共赢,使诸葛的旅游产业逐步摆脱单一门票经济的痕迹。例如诸葛历来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药业文化发达,我们就发展发展铁皮石斛、木芙蓉等中药基地1000亩,荷花基地亩,逐步将农产品基地纳入旅游新景区建设的范畴,使游客观生态农业、游玩古村落,体验乡村风情。由此也带动了莲子、羽毛扇、十字绣、胖鱼头、野生鳖、珍珠等将56个农产品、文化用品变为旅游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全镇有各类饭店24家。大力发展农家乐,现在仅诸葛长乐农户分散型的农家乐旅社有11家,床位达122个。长乐药膳房等一批旅游配套项目已拥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目前,除门票收入以外,全镇旅游经济带来的间接收入达到5000万,已经成为富裕地方百姓、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

4、坚持硬件与软件齐抓的原则,推进旅游业从粗放管理向规范管理转变。在抓好旅游景区和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着力推进软件管理上水平、上台阶。第一是加强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的规模、素质和服务水平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从我镇旅游业起步至今,我们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已建立一支旅游管理、市场开发、导游服务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特别是利用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契机,加强导游、农家乐服务、酒店餐饮服务人才的培训教育,吸纳本地人才进入旅游服务行业,既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求,也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同时建立起了一整套旅游服务规范,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树立行业形象,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二是瞄准主攻方向,有的放矢,努力开拓旅游市场。近年来,我镇旅游除了把营销重点放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时,积极开拓福建、广东以及香港、日本、东南亚地区的客源,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创建省旅游强镇的主要做法

诸葛被列入创建省旅游强镇试点镇后,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镇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积极抓好“创强”工作。、两级市、局领导多次到我镇指导“创强”的有关工作,我镇在创建省旅游强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思想重视,组织健全

5月15日,市旅游局、市旅游局及我镇召开了诸葛镇创强动员大会,对创强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动员和部署;全镇上下思想高度重视、认识进一步提高,把创强作为当前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成立了镇长为组长的创建“省旅游强镇”领导小组,在全镇旅游、集镇、农业等各办公室以及几个主要景点抽调了精干人员组建了创建班子,在配备了专用车辆、电脑、数码摄像机,为“创强”做好各项工作保障。

(二)落实责任,强化督查。一方面,我们制订具体“创强”整体工作方案和计划,并按照《省旅游强镇检查标准》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责任分解,做到每一项得分点全部落实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人员明确、时间要求明确。第二,镇“创强”小组与市旅游局指导组每周对工作进度进行分析,强化督察,查找不足,推进进度。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创强”工作进度汇报,分析“创强”工作不足,提出整改要求。分阶段及时召开“创强”工作阶段总结会,对“创强”工作作专题督查和落实。第三,镇“创强”小组与市旅游局指导组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对市旅游局指导组提出的各项意见与建议,我镇创强小组能够迅速采取整改,提高了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突出重点,自查整改

我镇把“创强”工作作为自找差距,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良好契机。因此,我镇着力在“景区建设、服务规范、配套设施”三个方面的重点,抓好自查整改,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优化旅游软件。1.推进“长乐福地”景区建设。在“创强”过程中,我镇紧抓契机,举办了“上海市场旅行社对接会”、“长三角摄影名家大赛”等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宣传和市场拓展活动,大力推介,着力提高“长乐福地”的市场知名度。同时以投资为500多万石岭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契机,启动“长乐福地”旅游专线建设,有效拉开了长乐景区腹地,为今后长乐的农业生态观光游奠定了基础。并利用诸葛镇新农民之家培养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人才,积极开拓各种平台举办旅游产品展示,为进一步开发农家乐夯实了坚实基础。2.着手启动诸葛景区的功能区建设。为了进一步提升诸葛八卦村景区的品位,按照景区建设规划。在创强启动后,我们也启动了诸葛村翠峰岫钟景点恢复工程,并着手开展功能区的建设,已设计规划把景区入口外移,建设进出两个通道,完善八卦村景区的停车、休闲、购物等配套功能。总投资1000万的诸葛村休闲观光农业第一期国债项目已经通过省发改委论证列项。3、进一步优化集镇环境。自“创强”以来完成了供销商厦立面改造、停车场平整、公厕建设、地下排污设施埋设、管线改造、集镇中心诸葛亮广场的景观整治等工程。完成集镇道路两侧绿化、硬化工程,开展集镇“乱停、乱设、乱贴”专项整治活动,下一步还将实施好停车场建设等一系列新的工程,进一步美化西大门,提升了旅游集镇的形象。我们重新对27块不合格的标识进行了整改,对30多处设施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的情况进行了整改,尤其是在8月25日,局对我们进行了初验,也提出了不少问题,我们再度抓紧进行了整改。

(四)宣传到位,营造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的“创强”氛围,我镇在镇两级的公开栏、有线广播等阵地,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还利用宣传车等深入到各村进行宣传。同时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在网络、市主要报纸、电视节目播报我镇“创强”动态。每周还以“创强”专题简报形式报道“创强”工作。在两大景区各有关商店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在有关国道和旅游专线两侧新增加了两块大型旅游广告牌,50块立式宣传牌,4块导向牌,营造浓厚的“创强”氛围。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们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搞好整体规划,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聘请旅游规划专家搞好“大诸葛”旅游休闲区的规划设计,并启动相关产业建设,力争把全镇建设成为以诸葛——长乐联合旅游区为核心,建成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文化生态观光休闲区。利用全镇集镇整治和28个村庄完成村庄整治的成果,在诸葛、上徐、菰塘畈、厚伦方等村,规划建设占地2000亩的以花卉苗木、草药种植为主的集观赏、药用、休闲、垂钓等各内容的特色农业休闲区,大力发展农家乐产业,构筑起以诸葛长乐景区为中心,周边生态农庄农家乐项目为簇拥的乡村综合产业格局,充分利用好、放大好诸葛村的景区品牌作用,带动周边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包装好郭亻思寺、东风水库、双牌水库等休闲基地对外招商。

(二)、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整体配套水平。

我镇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充分利用目前尚在开发中的各特色农业休闲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好促旅文章,大力推动“农家乐”项目建设,积极引导集镇、景区的餐饮、商贸等行业的协调发展,挖掘产业整体配套的深度,依托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文化传统,挖掘我镇特点的文娱、节庆等互动节目,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深度,从而促使原有的简单观光游向休闲、文化交流、会议展览的多元文化度假游开放。

(三)、创新投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鼓励诸葛村放开股权,逐步实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广泛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旅游投资体制。加大旅游休闲业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投资建设诸葛旅游。

(四)、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旅游产业的力度。

我镇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启动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以及用于宣传、人才培养、组织大型形象宣传活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我镇旅游业在产业政策、体制改革、机制建设等方面给予应有的重视和适当倾斜。

篇(2)

(一)规划引领乡村旅游。坚持“规划引领、市场运作、综合配套、开放创新”发展原则,先后编制了《区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专项规划》和《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为指导乡村旅游扶贫,还编制完成了乡村,镇村、村和镇社区、街道村等5个贫困村(社区)的乡村旅游扶贫规划。

(二)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截至2019年底,成功创建了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3个省优秀旅游乡镇和1个最佳旅游乡镇、6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2A级旅游村,全区省三星级以上农家乐35家,2个市级休闲旅游示范点。全区较为成熟的接待农家乐经营户有120余家。

(三)加大农旅产业融合。围绕旅游+农林,持续推进润家生态园、龙泉生态园、阳光雨露采摘园、戈雨生态园、龙云生态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园项目。镇余湾美食街已成为市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依托巨石山景区的小龙山社区也已逐渐形成了乡村旅游集聚区。2019年全区共举办旅游节庆节会活动25个,其中以农林资源为主体的节会节庆活动就占到了14个,如梨花节、郁金香花展、杨梅采摘节、葡萄节等,大大提升了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全区旅游交通,新改建旅游道路15公里以上,美化亮化绿化乡村道路数十公里。对重要旅游点的停车场进行了改扩建。所有节点路口全部安装了旅游标识牌,重要乡村旅游点均制作安装了旅游标识牌、导览图和旅游景点分布图。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坚持因势利导,不搞大拆大建,最大程度保持田园特色和山水自然风貌;采取市场化机制和村民自治相结合,清除生活垃圾,消除卫生死角,绿化、亮化、美化村庄环境。

(五)积极推介乡村旅游。支持通过网络、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提高乡村旅游点在线营销能力,将乡村旅游点纳入全区旅游精品线路,组织媒体和旅行商赴贫困村开展踩线采风活动。支持和培育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周边城市游客为重点,推广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设计制作了手绘地图、旅游宣传画册、旅游折页、全域旅游宣传片和旅游推介PPT,并多次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以及全市全域推介、全域旅游新闻会以及区内招商引资活动中进行推介。2019年11月成功承办常州()全域旅游大型推介会,会上全面展示了乡村旅游产品。

二、巩固旅游扶贫成果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篇(3)

几年来,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充分开发利用湿地生态、辽河风光、渤海湾等自然资源,深入挖掘生态农业、将军故里、甲午末战遗址、民俗文化等人文景观,从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到策划宣传、接待服务,全县旅游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一是旅游发展规划日臻完善。20*年以来,县旅游局、赵圈河乡等单位主动参与,并积极对上协调,先后编制完成了《*县旅游业发展规划》、《辽河三角洲湿地风光旅游区规划》和《知青家园》等景区景点规划;2006年邀请中国旅游学院编制完成了《赵圈河湿地旅游第一乡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全县旅游规划体系;去年,我们又邀请各级专家共同研究编制《*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初稿已经完成,为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旅游发展构架初步形成。全县旅游业发展的空间组合总体结构是“一带、三区、十景”,一带是河海风光旅游带,由新兴至东风沿双台河、辽河及渤海组成的风光旅游带;三区分别是西部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区、中部综合性旅游功能区、东部历史文化及休闲旅游功能区;十景即*镇综合旅游景区、新兴镇双台河口综合农业旅游景区、赵圈河乡知青激情岁月旅游景区、赵圈河乡湿地风光旅游景区、二界沟镇踏浪金滩旅游景区、荣兴乡民族风情旅游景区、辽滨经济区现代工业旅游景区、田庄台镇民俗商贸旅游景区、西安镇有机农业示范旅游景区、东风镇将军故里旅游景区。三是旅游服务设施不断增加。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旅游服务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县旅游服务设施从无到有,服务功能由弱到强。目前全县共有星级宾馆饭店3家,准星级宾馆3家,国内旅行社2家,门市部2家,具备规模的温泉洗浴中心4家,从业人员达1.2万人。四是景区、景点档次不断提升。坚持“按规划、抓重点、上规模、有特色、出精品”的原则,以赵圈河乡湿地风光旅游景区和田庄台镇民俗商贸旅游景区为核心,以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为重点,先后新建和完善了赵圈河红海滩码头、湿地公园、盘锦知青总部、田庄台关帝庙等22个旅游景点,并在此基础上,红海滩风景区成为盘锦历史上第一家国家“AAAA”级风景区,西安生态养殖场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区,辽河绿水湾被确定为“全国优秀农业旅游示范点”,赵圈河乡和田庄台镇分别被评为全省“湿地生态旅游乡”和“民俗商贸旅游特色乡镇”。五是旅游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到2007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2.4亿元,分别比20*年增长了30倍和120倍,餐饮娱乐、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也随之飞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产业。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县旅游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先进地区相比较,我们的差距还很大,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各景区、景点开发档次低,旅游主题不突出,区域特色和地域精神没能充分体现,缺乏休闲娱乐设施和文化内涵。二是缺乏旅游专业人才,行业管理相对粗放,旅游服务品牌没有真正形成。三是相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对GDP、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和群众致富增收的贡献率还比较低,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思路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县人大十六届一次会议精神,结合我县旅游工作实际,不断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确定我县今后发展旅游业的指导原则是:开发资源、打造精品、突出特色、全国营销。开发资源,就是开发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发展新兴的旅游业态。打造精品,就是旅游景点由数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把产品做精、做细、做强。突出特色,就是打湿地生态品牌,走休闲度假之路,打造独一无二的旅游产品。全国营销,就是把我县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加入全国旅游营销联盟,进而使我县的旅游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按照这一指导原则,我们在工作中要树立一个观念,坚持一个目标,实施一个战略。即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坚持建设全国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第一县的目标,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举全县之力,合理配置资源要素,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把旅游业建设成为牵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的强势产业,全力构建我县旅游产业化体系。

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达1.09万亿元,全年入境旅游人数达1.32亿人次,继续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全国旅游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高于全球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到2015年将成为世界最大旅游国,而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消费将进入爆发性增长期。同时,国务院最近对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作出调整,并出台了《职工带薪休假条例》,这对我国旅游产业而言,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因而出现,而对我们来说,无疑将是深入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建设全国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第一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必须抓住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要采取多种方式,突出我县特有的湿地生态特色,牢牢把握假日调整带来的大小旅游高峰期增多、中短途旅游者增多、寒暑假季节性游客增多的有利契机,在全面改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着力做大做强休闲旅游度假产品,彻底改变以往黄金周期间景区人满为患而平日里游人稀少的现象,强化休闲度假功能,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满足中短途游客的新需求。发展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既是我们的目标,同时也是对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定位。

必须加快构建旅游产业化体系。推动旅游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由单点式向集约化转变,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积极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努力实现旅游业的大跨越、快发展。要突出精品意识,在严格保护资源、合理开发资源的同时,努力挖掘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建筑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并使之互相交融,丰富旅游内涵,彰显独特魅力。要坚持统筹规划,做到联动互补开发,合理配置资源,形成集湿地风光、生态农业、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县域旅游大格局,做好县内外各景区(点)的贯通。要突出生态特色,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人文与生态并举,全力构建自然负载人文、人文渗透生态的现代化、生态型旅游区。要关注细节,解决好景区(点)厕所水源和排污设施;要建好游道、桥宇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高游客遵守相关规定意识,要建立各种紧急援助机制,妥善处置各种突出事件,把我县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县。

必须把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来抓。一方面通过旅游产品、旅游商品开发,增加景区、景点,吸引更多游客,增加旅游业收入,创建全省旅游强县;另一方面要通过推进旅游产业化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和拉动作用,牵动县域商贸流通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兴旺,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引导和服务力度,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大手笔运作。要把我县的旅游业纳入全省乃至全国的大格局、大管理之中。要强化我县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设计和宣传推介工作,举办好各种节会活动,不断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和认知程度。在给予必要的引导性资金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名企、招大商,实现对旅游资源的大规模科学开发利用,对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快速推进实施,确保县域丰富旅游资源早日转化成为加快发展的巨大经济优势。

三、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做好红海滩风景区封闭管理工作。景区封闭管理既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保障游客安全,又能提升景区档次、增加旅游收入,必须加快实施进程。对此,赵圈河乡及相关部门要善于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通过购置电瓶车、发放作业用车通行证等办法,积极配合景区,认真研究解决办法,确保今年“五一”之前对红海滩风景区实行封闭管理。同时,要科学规划景区大门及停车场的选址,并提早实施启用。

二是要做好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按照引进工业项目的做法,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全面推介我县独特的旅游资源,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前来投资,组建大集团,促进大发展。近期要加快与福建新恒基集团、鹤海苇业公司的协商洽谈,加速推进赵圈河湿地整体开发和温泉旅游度假城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篇(4)

始终坚持把平安工作放在首位,局牢固树立“平安是旅游业的生命线”这一科学发展理念。严格落实平安生产“一岗双责”各项平安工作做到有部署、有计划(布置)有行动(检查)有总结。切实把旅行社租用车辆和团队运行平安、旅游道路交通平安、食品卫生平安、消防平安、假日旅游平安、水上平安和特种设施设备平安等作为检点,落实责任、强化监管、治理隐患、完善制度等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确保全市旅游平安工作督查到位,万无一失。

制定了方案、明确了要求、落实了责任。二是行业平安大检查”专项检查行动中,一是制定了百日平安”平安生产年”和“黄金周”及假日小长假等安全工作。通过明查暗访了解情况,提出整改意见,检查做到全面、细致,一个单位不漏、一个环节不差,检查内容不只局限于旅游重点设施平安,还要涉及食品卫生、治安、旅游交通等安全工作,通过检查和整改,切实保证旅游者的生命、财富平安。三是领导带队督查。2月4日和9月30日,分别由市政府副市长李小端和喻双带队,有旅游、规建、安监、卫生等部门负责人参与“春节”十·一”节前旅游市场综合检查,分别检查了太平镇红色旅游区、兰尊大酒店、黄荆景区、天仙硐景区等涉旅单位。局领导分别带队检查了、、三区和合江、、县三县的旅游部门和涉旅企业平安工作情况。

全年共检查7个区(县)旅游管理部门,据统计。出动检查人员700多人次,向涉旅企业发出书面整改和建议300余条,发放旅游平安和卫生健康资料11700份,确保了全市未发生一起旅游平安事故。

二、依法治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推进依法行政。①加强对各区县旅游管理部门的行业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工作,1加强督查工作。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全行业积极开展旅游业政风行风工作;进一步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质量监管、行业自律、工作联动和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②按照《旅行社条例》等相关法规的规定,完成了年度旅行社业务年检和导游年审工作。全市20家旅行社顺利通过年检;全市155名导游人员中105名通过年检,6名暂缓通过年审,44名不予通过年审。

提升执法人员素质。组织各区(县)旅游行业管理和执法人员开展旅游法规、平安等方面的培训2期。邀请省上专家和职教院老师对我市旅行社总经理和导游人员共150人进行《旅行社条例》及实施细则和礼仪礼貌等方面的培训。2加强人才培训。

活动开展以来,3积极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工作。认真开展“绿盾行动vi旅行社合同及服务网点专项治理工作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第一、二次旅游市场检查周活动。全市旅游执法系统共进来执法人员1200余人次,检查旅行社20家、旅行社分社6家、旅行社门市部26家、导游人员200余人次,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200余条。通过检查,进一步规范了市旅游市场秩序。

同时,4依法、公平、公正处置旅游投诉。确保所有投诉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置。积极做好游客、咨询和维稳工作。全年受理旅游投诉5件,办结5件,结案率100%;接受旅游咨询350余人次;无一例群体性上访事件和较大以上旅游投诉发生以及无行政复议案件发生。

篇(5)

3月6日,市旅游局党支部召开会议,部署20xx年党建工作,促进大理旅游的“二次创业”。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一是要抓学习,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二是抓培训,强化党员干部责任意识;三是抓教育,强化党员干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四是抓引导,强化党员干部道德意识。将《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十项制度》列入全局领导班子的重要学习内容,要求班子成员定期集中学习。

明确廉政职责,推动工作落实。一是分解责任,明确目标。将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责任进行了认真分解,明确分工,并规定责任制内容,确定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主要是在抓工作的同时,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二是明确标准,严格考核。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标准进行细化,明确了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如何干,到何程度,如何抓,到何标准等具体问题。三是领导示范,表率带动。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对廉洁自律负责,严格管理;对家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严格教育。

强化督查考核,严格落实责任。一是召开机关干部会,听取党员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情况的汇报,总结汇报廉政工作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然后进行民主测评;二是召开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了解其在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反映、意见和建议;三是有针对性地进行谈话,听取群众反映,最后综合打分。

篇(6)

如今,旅游产业在思想大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10年发展,已成为大兴安岭替代产业集群中最具活力的产业。

*年前,大兴安岭处于原始开发阶段,人们对旅游一词还很陌生。人员日常流动,主要是“山外”人到“山里”来串串门,走走亲戚,看看“山里”盛产的大木头,漫无边际的原始森林……

进入上个世纪*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袭来,“山外人”、“海外人”,怀着好奇的目光涌进大森林。

从此,人流、物流的快速流动,外来的新思想冲击和改变了“山里人”思维定式,挣钱的方法、渠道向其它领域延伸,“独木支撑”的经济格局被打破。

旅游目的地逐年出现“一票难求、一床难寻”的态势。

到了*年,全区接待各类旅游者29.52万人次,同比增长24.98%,其中入境旅游者2.71万人次,同比增长35.4%;旅游收入2.458亿元,同比增长46.41%,旅游业占全区GDP的5.1%,已成为我区替代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亮点产业。今年前6个月,全区接待各类旅游者2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0.1%和59.6%。

“*”以来,全区接待各类旅游者109.74多万人(次),年均增长42.1%,实现旅游收入6.97多亿元,年均增长52.4%。

近两年来,大兴安岭地区相继编制了《大兴安岭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初步构建了以加格达奇为旅游集散地,以漠河为旅游目的地,以加漠公路为主干的“两点一线”发展框架,形成了四大旅游功能区和发展布局合理、旅游产品丰富、服务设施完善、市场发育良好、行业管理规范的旅游产业体系,“神州北极村、中国龙江源”的旅游总体形象初步确立。

随着投入逐年加大,发展资金得到了可靠保障。先后筹措资金近3亿元用于建设映山红滑雪场、北极林海观音、北极沙洲等景区景点。投入资金20多亿元用于漠河机场、区内公路网络、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年,行署每年设立100万元旅游发展金,专项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促销、导游人员培训以及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等项工作。

*年又投入资金*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和旅游卫视全年宣传推介自己的旅游产业。同时,广泛开展了旅游招商引资活动,一些旅游项目落地,加格达奇金马“五星级”酒店和漠河“四星级”金马酒店,*年北极光节期间入住*%以上。

景区开发建设是旅游产业要素中最为关键的环节,精心打造精品工程。“神州北极”品牌又增加了新亮点。

建设了北极村标志性建筑——北极沙洲,重建了*祠堂,启动了坟景点和北极林海观音文化景区项目,筹建了游客服务中心,初步建成了北极村综合旅游区的主体框架,构筑了该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支撑体系;

中国初冬滑雪胜地形象又有了新提升。映山红滑雪场去年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用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绿化、亮化、美化,完善了景区功能,提升了景区品位,初步打造成冬夏结合、休游结合、四季均衡发展的集冰雪、避暑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景区;

避暑养生产品又增添了新内容。加林局多布库尔漂流景区完善了配套服务设施,平整了中游休憩沙滩,增添了橡皮艇和救生艇,举办了首漂仪式,增设了垂钓场所和“亲水”项目。松岭区伊勒呼里山风景区建设了湖面栈道、回廊,开发了山野特色餐饮产品。旅游景区景点初步形成了游览项目丰富、服务设施完善的运营格局。

篇(7)

我区地处江、浙、沪三大城市辐射圈的中心地带,区域位置非常优越,交通便捷,按照“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宣传思路和“立足本地,主攻上海,拓展苏杭,走向世界”的市场定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加强宣传促销,抢占市场。近几年来,景区针对旅游目标市场,积极组织人员去旅行社、进社区、走高校,通过广场促销,召开旅游推介会等各种形式,深入实地地宣传;其次,精心策划节庆活动,突出“创新、特色、品位、实效”,以人为本,贴近百姓,融入文化,亲近自然,精心打造一系列富有独特创意、群众广泛参与的旅游文化活动,成功地举办了2004年旅游节及金秋风情游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景区的对外影响力。其三,为树立景区新形象,拓展景区客源市场,近年来,我们不断增加景区宣传投入,制作景区形象片,积极借助媒体力量,利用网络平台,做足宣传文章。截止去年10月,网站点击率9375761次,同比增长95%,不断扩大景区影响,树立景区品牌形象。第四是通过整合景区资源,挖掘特色,推出一系列休闲旅游产品,如“七一红色游”、“巾帼风采游”,“生态之旅”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2、强化科学规划,打造精品旅游景点

为适应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科学合理的指导风景区开展工作,在1992年版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我委于2001年开始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于2003年初步完成了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下一步,将根据发展需要作局部调整后,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作为新一轮发展的科学依据。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景区性质、范围、功能分区、保护内容及保护措施,制定了相应的专项保护规划,确定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同时我们根据景区总体规划的要求,分别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美院风景园林所分别编制完成了环湖景观概念规划、西湾渔庄、入口景观等景点的详细规划,并严格按照详细规划加以实施。

为确保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我们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景区建设项目“一书二证”制度,对景区内建设项目严格把关,确保了总体规划及各景点详细规划的严格实施。

3、强化环境保护,营造舒适旅游环境

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为此我委积极做好风景名胜区及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不断加大对景区山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古树名木的保护,以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同时加强对景区内各宾馆、饭店集污外排治理设施的常效管理,加大对水域监察力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对景区路面保洁和垃圾清运实行社会化管理,加强监督管理,制订了《风景区保洁员考核管理办法》,形成重点区域重点管理和一般区域长效管理的机制,健全了保洁检查考核制度。为使环境保护工作更趋科学化、规范化,着手建立了ISO14004环境管理体系,强化景区的环保工作。同时加强景区环境建设,实施风景林定向培育,已收归国有山林900余亩,实施封山育林,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植绿护绿,绿化美化环境,营造风景林景观,塑造优美、清洁、有益身心健康、令游人留连忘返的旅游环境。

4、强化规范管理,提升景区整体形象

景区越是发展,管理越要跟上。在加强宣传促销的同时,必须强化管理,以保证市场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强练内功,狠抓内部管理,规范旅游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以提升景区整体形象。

篇(8)

(一)群众体育全面活跃

近年来,我们大力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确定和实施了“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城市体育以单位和社区为重点”的群众体育工作方针,把实施“三边工程”即“建群众身边的场所、抓群众身边的组织、搞群众身边的活动”作为亲民、便民、利民,构建多元化群众体育服务体系的抓手,全市单位和企业都把开展职工体育活动作为建设企业文化、增强单位企业凝聚力的长效工作方式组织实施,群众体育工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全市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合作、全社会推动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广场舞大赛”、“元旦迎春长跑”、“步步升羽毛球赛”、“三八女职工运动会”、“五一职工篮球赛”、“冬渡长江”和源于劳作的“农民体育运动会”已成为每年体育活动的传统项目。近年来,每年由我局主办和协办的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不下20次,基本实现了“月月有体育活动,季季有大型比赛”。连续举办了两届的“环百里洲自行车邀请赛”今年提升为省级赛事,赛事规模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参赛运动员数量、素质、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大大提高,已经成为我市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品牌赛事。

(二)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们与时俱进地实施了“确保重点项目,发挥重点优势,实现重点突破”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业余体校和田径训练中心培养后备人才的功能,重点发展田径、羽毛球、乒乓球、足球、跆拳道等优势项目。在各级教练员的努力下,全市竞技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省、市各项赛事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年省十三运会夺得金牌2枚、银牌2枚、铜牌3枚;市三运会夺得金牌20枚、银牌23枚、铜牌18枚,获成人类团体总分第三名。全市现有各类项目裁判101人,专兼职体育教师309人,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全市现有业余体育学校1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所,市级田径训练中心1所,市青少年篮球训练基地1个,市少儿羽毛球训练基地1个,少儿乒乓球训练中心1所,在册受训学员800余人,业余训练200多人。为加强体育后备人材的培养,我们紧扣“体教”结合,大力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今年,由我局培养选送的羽毛球运动员张宁一参加“李宁杯”全国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与搭档李河鎏夺得男子乙组双打冠军,并被选拔进入国家羽毛球青年集训队。在我局的努力争取下,8月份酒业公司、湖北三宁公司分别为张宁一无偿资助了5万元和3万元的训练经费。

(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为了满足群众多元化体育健身的需求,我市在政府主导投资建设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同时,有效地开发、整合、利用社会体育资源。全市现拥有各类体育场馆445个(含学校、社区及企业),综合性大型体育中心1个,丙级体育馆(1600看台)1座。我们在全市建设了62家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全市各乡镇和居民小区投放健身器材50套,向省体育局申报了2个全民健身乡镇建设项目,投资4000万元的全民健身广场项目已经进入招投标阶段,建成后将极大提高我市体育基础设施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城市新区体育场建设已被市政府纳入全市城市十二五规划。

(四)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群众性、社会性体育健身组织,全市以市体育总会为龙头的自行车协会、篮球协会、冬泳协会、钓鱼协会等单项体育协会达到15家,步步升羽毛球俱乐部、希望体育舞蹈学校、高芬健身中心、英武跆拳道馆等民营体育健身组织蓬勃兴起,大大推动和提高了我市人民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广泛性、社会性以及社会力量办体育的能力。全市体育彩票销售站点23家,5年来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近3000万元,为我市筹集体彩公益金近150万元。同时我市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体育器材、体育服装、体育健身市场不断壮大,体育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市第三产业中重要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体育健身设施与广大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不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体育健身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欠账等方面的原因,我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与周边兄弟县市相比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目前我市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大型体育活动中心,唯一的综合性体育馆也因多年未进行大型修缮而严重老化,已不能确保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缺乏,滨江公园、五柳树公园、体育场都缺乏相应的健身器材,使群众性的健身活动受到了一定制约。同时,体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当前,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单位体育设施仍存在条块分隔的现象,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是农村体育工作相对滞后。与城市社区体育相比,我市的农村体育明显滞后,乡镇村级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有的村镇甚至没有公共体育设施。由于缺少必要的经费投入,体育专兼职工作人员缺乏,导致有的镇、村群众性体育活动无钱开展,无人理事,体育锻炼一度被农村群众遗忘。

三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举步为艰。近年来,我市的竞技体育水平一直处于市的中等层次,向上突破难度很大,有向下滑落的危险。主要原因表现在首先我市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培养、输送、使用制度还不够完善。其次,专门培养全市竞技体育人才的市业余体校因财政供给体制和教练员的缺乏而影响竞技体育训练教学的正常开展,难于有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四是公共财政投入明显不足。事业费偏少,镇、村基本无投入等。

三、有关对策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体育事业的宣传引导。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日”、全市性群众体育赛事,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宣传,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在全社会形成部门重视、群众自发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公共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事业的发展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健康,一个地区体育运动的发展状况反映出一个地方人们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品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六条保障条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我市财政预算每年安排的体育事业费(用于场馆维修、设施建设、后备人才培养等)为7.14万元(按照0.14元/全市人口标准计算),还维持在90年代初的水平。建议市政府逐步增加全市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同时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市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咨询、体育培训等体育市场。

三是进一步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目前全市范围内的体育设施总量还不足、分布也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地区比较缺乏,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建议要从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将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城市建设整体发展规划,真正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体育场地面积达到规定的标准,确保各社区至少有一处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新、改、扩建居民住宅区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规划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同时完善布局,建立公共场馆与社区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互为依托、互动发展的体育设施新格局,为群众提供方便、多样的健身设施。

篇(9)

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好我县地域文化,是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的基础工作,是更好地宣传竹溪、推介竹溪、发展竹溪的现实选择,是提高竹溪对外知名度、美誉度的必由之路,县委、县政府决策正当其时。我县发展旅游产业到底举什么文化大旗,打什么样的旅游品牌,外地人来竹溪看什么、吃什么、玩什么、购什么,依据我县实际,应“举生态旗、打长峡牌、走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路”。

(一)举“生态文化”之旗。我县是中国中部的绿色明珠,是一条没被污染的人间画廊,是大自然恩赐的天然氧吧,这是我县地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精华之体现。一个相对闭塞的山区小县,能够出产贡茶、贡米、贡木三大贡产,充分说明竹溪是山俊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抢救挖掘地域文化应以挖掘我县生态文化的精髓着眼,呼应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在高举生态文化大旗之下,深入挖掘、整理茶文化、水文化、古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远古文化、珍稀植物文化,创造竹溪独一无二的特色文化集群,使地域文化成为我县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把挖掘我县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与开发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把开发近期文化旅游景点与“一统三分”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让地域文化更好地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旅游产业建设。

(二)打“十八里长峡自然风光”之牌。十八里长峡是省级自然保护区,静谧的原始森林、高耸的悬崖绝壁、动人心魄的万亩草甸、色彩斑斓的田园风光、品种繁多的珍稀动植物以及神秘的秦楚渝交汇民俗,无不向人们展示着竹溪旅游资源所蕴含的巨大吸引力。应举全县之力擦亮这块金字招牌,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此基础上,挖掘文化内涵,包装旅游项目,打造旅游景点,引资建设以森林徙步、露营探险、登山攀岩、峡谷探幽、草甸放牧、篝火娱乐等休闲养生项目,让十八里长峡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三)走“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之路。我县无名山名川,无历史名人,发展文化旅游业应内借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之力,实行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信息互通,文化互融,节庆互动。在打造我县旅游特色品牌上,应外依“西安—三峡—武当山”黄金旅游线之势,利用我县独特的区位优势,为顺道而来的旅游者建一个鄂渝陕生态文化旅游的循环走廊,以“秦楚边关,中国绿心”为主题,打响“避世”、“养生”品牌,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最怡人的“避世养生胜地”。利用都市人向往回归自然、返古养生的嗜好,为专道而来的都市人建一个休闲度假养生保健的绿色长廊,使其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撑点。

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起步工作

(一)成立领导小组。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任组长,明确一名县委、政府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宣传、发改、财政、教育、文体、劳动保障、旅游、史志、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明确其主要职责和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建议设在县文体局,文体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做好抢救挖掘地域文化的牵头抓总、组织协调、跟踪服务和督办落实工作。

(二)确定重点课题。当前应在全面开展地域文化普查的基础上,从服务旅游产业发展出发,着重开展以十八里长峡、偏头山森林公园、鸡心岭为代表的山水文化研究工作,以关垭楚长城遗址、西关街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研究和挖掘工作,以贡茶、贡米、贡木为代表的贡产文化抢救和挖掘工作,以山二黄、向坝民歌、丰溪民间故事、皮影戏为代表非物质文化抢救、整理工作,以竹溪风味小吃为特色的饮食文化整理挖掘工作,以九老十八匠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抢救和挖掘工作,挖掘、收集、整理出一批优秀地域文化成果,使之成为开发旅游产业的原始资料。

(三)组建文化协会。采取“县委主导,政府主抓,部门牵头,协会运作”的办法,分门别类搜集有关史料,编印出《竹溪地域文化》系列丛书,以存史传世。根据县内文化人士平时的专长和爱好,一个重点课题组建一个由业内知名人士为会长、相关人员参与的各类文化研究协会,负责一个方面的特色文化的抢救、挖掘、收集、整理、存史、包装、推介、传承工作。

(四)预算工作经费。县政府将抢救挖掘地域文化所需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文化人士开展地域文化研究必要的办公费用、交通费用、差旅费用等,使从事抢救挖掘地域文化的人员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生活有保障、成果能转化。建议从年起恢复县文化馆全额拨款性质,将文化馆工作人员纳入全额预算编制之列,使其安心、热心从事抢救、挖掘地域文化工作。

(五)开展专题研究。确定相关部门牵头,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一是开展地域特色文化研究。应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收集的成果为基础,深入研究山水文化、地名文化、贡产文化、礼仪文化,编辑出图文并茂的《竹溪文物志》、《竹溪文物画册》、《竹溪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成》、《山二黄音乐理论集成》、《竹溪旅游地图册》等。二是开展民间文化研究。开展对民间口承相传的山水故事、人物故事、地名故事、历史故事等收集、整理工作,编印出《竹溪民间故事与传说》专辑。三是开展饮食文化研究。组织业内爱好人士从菜名、选料、工艺、口味、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整理挖掘,编辑《竹溪菜谱》。每年举办一次饮食文化节,开展饮食大赛,评选竹溪饮食状元,让竹溪饮食文化走出湖北,走向全国各地。四是开展民俗文化研究。竹溪民俗文化中的薅草锣鼓、打夯号子,以及丧事文化、民歌、民谣等,应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动员一切社会力量予以收集整理,编印《向坝民歌》续集、《红暗卷》、《黑暗卷》等。应以山二黄、向坝民歌等民俗民间文化为基点,建立演艺厅、民歌楼、文化室、故事亭、赛歌场等。五是开展远古文化研究。应以竹溪籍著名作家野莽所作的《庸国》为蓝本,定位和统一我县的历史演变口径,力争将《庸国》拍摄成电视连续剧,让其走上荧屏。

(六)兴建旅游产业。把开发旅游产业与市委、市政府“一统三分”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工业、观光农业、生态林业。应以建设全省茶叶强县为契机,打响“中国有机绿茶之乡”品牌,以龙王垭、梅子贡、前进为主要节点,建设一批茶景点——观景台、品茶亭、观光园;建设一批茶建筑——茶馆、茶楼、茶店、茶市;开展一系列茶文化活动——评茶王、赛茶歌、办茶节、兴茶艺;装点一批茶装饰——茶旗、茶幌、茶广告;开发一系列茶商品——茶叶、茶具、茶包装、茶机械,让我县真正成为鄂渝陕三省交汇的茶叶生产、交易、集散中心,吸引更多的外地人来我县观茶景,品茶茗,论茶道,听茶歌,交茶友,当茶客,挣茶钱。

三、尊重历史,讲究科学,注重处理好抢救挖掘地域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对有技术支撑、有经济支持、有市场需求的文化项目予以适时适度开发。一是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竹溪文物博览馆、竹溪珍稀动植物展览馆;二是保护好现有文物资源,列入全国文物遗产名录的摩崖石刻目前处于原生态,无任何保护措施,应尽快制定保护方案,立项予以保护;三是保护好文化人,县政府设立抢救挖掘地域文化基金,对抢救挖掘地域文化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政府特殊津贴和奖励。

篇(10)

根据县政法委《关于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推进行政调解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并以9月17日,全县举办的行政调解知识讲座为引领,县旅游局积极开展旅游系统行政调解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县旅游局积极行动,迅速贯彻落实行政调解工作。一是及时召开局支部会。副局长在传达学习精神之后,班子成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系统一定要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二是召开局机关全体成员会议。9月18日上午,县旅游局组织召开了局机关、旅游企业全体工作成员会议。会议要求全体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明确所担负的责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心,增强敏感性,要熟悉和掌握与本部门、本系统相关的行政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依据,结合旅游实际,全面推动本单位行政调解工作。以行政调解工作为着力点,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为切实把行政调解工作落到实处,县旅游局就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的落实。

1、要切实做好旅游法宣传工作。为认真贯彻实施《旅游法》,进一步规范全县旅游市场秩序,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切实保障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我局定于2013年9月15日至9月30日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治理活动,使旅游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旅游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普遍提升,旅游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旅游监督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全县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要建立机制,完善管理。继续建立和完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以9月17日,全县举办的行政调解知识讲座为契机,积极担负起行政调解工作组织管理职责,真正做到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处置;继续加强对三送帮扶对象、重点工程的创新管理,进一步抓实土坯房重点户和重点工程安置地的基地建设,推进管理创新,认真学习贯彻《旅游法》,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切实解决旅游者反映最强烈的、最突出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 上半年部门工作总结 下一篇: 辅导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