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07 03:06: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四年级语文上册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四年级语文上册总结

篇(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XX名学生,其中男生XX人,女生有XX人。

通过三年的接触,对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等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在本学期里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及教材特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力求使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另外,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培养语文兴趣的同时加强其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思想:

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教导处、教研室工作计划,结合学校语文教学实际,扎实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人的人文内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三、教材解析,教学游刃有余。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教材是从2019年秋正式试行,本册教材分组编排。全册共分8组。每组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大部分。

教材继续按专题编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8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思考置疑、观察与发现、神话故事、多彩生活、童年往事、爱国立志、历史故事篇。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2—4篇课文组成。课文均围绕专题编选,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全册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20篇,略读课文7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部分课文在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提示本篇课文的学习要求及注意事项。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帮助了解相关资料或丰富学生的阅读。

在每组例文的后面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习作及语文园地。全册8个单元共安排了4个口语交际,分别安排在第一、第三、第六、第八单元,主题分别是我们与环境、保护眼睛,保护视力、安慰、讲历史故事。全册共安排了8次习作,每个单元一个专题的习作。每个语文园地由3

——5个栏目组成。第五单元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所以第五单元没安排语文园地。其中3个是固定栏目:“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另有“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1次,“书写提示”在第一和第八单元各一次,“识字加油站”分别在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各安排了一次,全册共安排了4次。

本册要求认识250字,会写250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只在精读课文中安排,列在课后的方格里。教材后面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每组课文后不再安排“词语盘点”,只在全册书后面安排了“词语表”,要求书写的词语全部在书后的“词语表”出现。

2、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2)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本册

教材继续按专题分组编写,确定专题的思路比前几册有所拓宽,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专题外,“童话故事”、“历史故事”则是从文体角度定的专题,“思考置疑”则是侧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角度定的专题。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思想,在按专题编写教材时,注意了加强整合,每组的课文都围绕专题编选,从导语到语文园地的各项内容也都围绕专题来安排。而且,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前后有联系,有照应,做到环环相扣。这样,就使整组教材以至整册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本册教材,在编写时既考虑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努力使教科书既成为教师的“教本”,又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本”。这一特点在教材里有多种呈现方式:一是在课文的文前、文中或文后,以吐泡泡的形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自读自悟;二是在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题目;三是在

“语文园地”中设置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

(4)加强开放性,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应该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本着这样的思想,教材的编写加强了开放性,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主要表现:一是注意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二是从生活的实际需要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练习写作;三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了《格林童话》和《爱的教育》,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课内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做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兴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知识迁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校内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语文教学中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品质、发奋学习等的教育,因此就不能仅仅局限学习方面的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品质,把学过课的文可以延伸到家庭,说说自己在家的体验,学会感恩,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品质良好发展。

(三)备好课,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课前,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确实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同时,为了备好课,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查找相关课件或者自己加工、自己制作一些必需的课件,在课堂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也没兴趣听课,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可以说是非常难忘的,在深钻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对课后反思进行有效性的研究,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五、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注重阅读短文分析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

2、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对部分待提高学生的说服教育不够。

篇(2)

目前,语文随文练笔是语文学习中的关键任务,在小学生入学学习语文起,就开始涉及写作,由最基本的看图说话为起点,然后一步步向字数较多的作文进展。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以学生为本的指导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看重考试成绩,从而把考试结果放到第一位,正确的做法是注重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进行随文练笔的指导时,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练笔兴趣,明确练笔目标,丰富练笔形式,从而完成练笔的指导任务。

二、加强阅读,深入理解

现在在小学生的随文练笔过程中,他们经常没有材料去写,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例子和用语言来充实自己的作文。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阅读范围过于狭窄,视野过于局限,不能有很好的作文题材。教师应该安排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一定数量的阅读,只有丰富自身的阅读量,他们的储存的才会越来越多,练笔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鸟的天堂》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这篇文章所用的写作技巧,作者是如何对鸟的生存环境进行详细描写的,从而提炼出优秀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文章写作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多加练习

现在在小学生的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来帮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十五课《猫》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自己亲眼所见到的猫,也进行练笔;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七课《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细微观察,同步进行练笔。这样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进行不同种类的练笔,就会使学生的随文练笔水平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篇(3)

锄禾

唐·李绅(一年级上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含数字的古诗

山村

宋·邵雍(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三、含夸张的古诗

1、夜宿山寺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秋浦歌

唐·李白(五年级上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四、描写长江、黄河的古诗

1、凉州词

唐·王之涣(六年级上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浪淘沙

唐·刘禹锡(六年级上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五、惜时

1、汉乐府民歌

《长歌行》(一年级下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六、描写除夕的诗

元日

宋·王安石(三年级上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诗中草

敕勒歌

北朝民歌(三年级上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八、诗中山水

1、绝句

唐·杜甫(一年级下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二年级下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九、诗中海

浪淘沙

唐·白居易(五年级上册)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十、诗中风

赠花卿

唐·杜甫(三年级上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李峤(二年级上册)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十一、歌颂母爱

游子吟

唐·孟郊(三年级下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二、以物喻人

石灰吟

明·于谦(三年级下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三、其它写景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三年级下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33-01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放飞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下面,笔者结合具体做法谈谈教学策略。

一、营造民主氛围活跃个性思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外部环境。学生只有在一种完全放松的心理状态下,其思维才会被最大程度地激活,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丰富多彩。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首先需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阅读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搭建平台。比方说,在学习苏教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时,一些听过牛郎和织女故事的学生,在刚开始上课就提出问题:“老师,七月初七这一天牛郎和织女真的会在鹊桥上相会吗?”教师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说:“看来这个同学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开始讲述故事。教师继续引导:“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呢?”“听奶奶说的,老人们都是这么讲。”“是的。牛郎织女是一则民间故事,也就是人们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故事情节大多都是人们虚构的,用来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你们认为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愿望呢?”学生们在教师问题的启发下激活了思维,迅速围绕故事主题思想进行交流讨论。这种民主的氛围、灵活的引导激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教学,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与感受,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自由发表见解,对阅读文本形成了个性化、多样化的解读。

二、结合文本内容激发学生深刻思考

阅读文本是小学阅读教学的蓝本。由于学生个体生活经历不同,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相同的文本内容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解读。为了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阅读内容,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教师还需要利用文本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高效阅读。例如,在学习苏教版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奇妙的互联网》一课时,由于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对网络有了基本了解,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互联网的特点,举例说明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学生基于自己应用互联网的亲身体验回答:“互联网很快、很方便,人们有什么不知道的问题上网一搜就有很多答案。”教师又问:“除了查阅资料,互联网还有什么用处呢?可以发挥你们的想象,不一定是现在已经实现的。”“遥控指挥机器人为人类服务。”“预测地震,让人们早做防备。”“互联网也有不好的地方,会让我们玩游戏成瘾,耽误学习。”教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互联网确实有很多功能需要我们开发利用,但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负面影响,用好互联网。”这样教学,教师结合阅读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彰显了个性,使阅读教学精彩纷呈。

三、立足文本语言引导学生多元解读

篇(5)

没有理论指导的课堂是经不起推敲和研究的,所以,教师设计每堂课都要有教育理念的支撑,而最好的理论基础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之时就依照了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便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积累,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表现为阅读、习作、表达能力,而且还有很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第二依照的是阶段目标。五、六年级是第三学段,学段中关于阅读的目标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方法,诵读优秀诗文,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依照的是本组单元的教学目标。整体关照本组课文的特点,把体会感情与领悟写法,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是事情表达出来的;通过读书,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基于此,我对本课设计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单元内容,体会情感,进行复结。

2.积累诗句文章,揣摩写法,尝试运用。

这两个目标涵盖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为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复结。此环节就是让学生整体地去把握内容,体会情感,总结写作方法,把本单元的整组文章进行复结。每个单元都需要我们去系统地整理,把学到的知识点系统化。

二、回顾与欣赏。在此环节,我把原来学生积累的古诗重新组合,让他们学会体会情感的同时再去体会写作方法,从中受到启发,加深对诗歌的认识。“温故而知新”,欣赏就是拓展,也就是举一反三,将学生的视野推广。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是相等的,学生的生活有多宽,语文的学习内容就有多广。

我在这个过程中抓住内容、情感、方法,注重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如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注重评价能力的培养,表达方法的总结与概括;同时注重方法的选择,如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总结写作表达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采用的方法就是读、悟、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情,带着感悟提高阅读。

三、积累运用。我们的语文学习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学习也就是把语言思维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篇(6)

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材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地区差异、学校自身特色以及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适当调整,补充反映地域性特点的资源。如可以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风土人情、戏剧艺术、特色美食等富有特色的资源进行教学。

笔者所在的福建省厦门市是一个美丽繁荣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特别是当地小吃,已经融于厦门人饮食习俗之中,成为一种偏好,一种习惯,一种民风,也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时,一位本地教师,带领着学生充分挖掘厦门特色小吃文化,补充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厦门特色小吃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

教学时,该教师创设情境导入:“老师想在中山路开一间厦门风味小吃店,让中外游客都能品尝到具有厦门特色的风味小吃。苦恼的是还没有定好菜单,所以想请同学们来帮忙出谋划策一下,看看店里的菜单上,该有哪些厦门风味小吃?”然后,学生交流讨论他们所调查了解到的厦门风味小吃,如烧肉粽、土笋冻、海蛎煎、面线糊、炒面线、薄饼、花生汤、韭菜盒、炸五香、油葱果、沙茶面、虾面、东粉鸭、海蟹糯米粥、芋包、圆子汤、炸枣、糯米炸、贡糖夹饼等。接着,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竞赛:“看看谁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风味小吃介绍的最具体,让别人听后也会垂涎三尺,喜欢上这种风味小吃,那么我们就将这种小吃编进菜单里。”竞赛前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之后小组推荐出一名讲得最好的同学,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好简单记录,并进行适当评议和补充。最后,该教师进行总结:“今天,老师要谢谢同学们的帮忙,为我的风味小吃店想出了这么好的菜单,并且为这些小吃做了这么好的介绍,你们真是太棒了!”如此一堂“色”“香”“味”俱全的厦门特色小吃探究课,就在学生兴高采烈的竞赛活动中结束了。

结合社区资源,实现开放教学

新课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社区,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社区实际。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有效开发和利用蕴藏于社会、社区生活之中的课程资源,推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笔者所在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员工子女,学校所在的社区――寨上村便是他们的第二家乡。这些外来员工子女长大以后,也可能会和他们的家长一起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为厦门的发展做贡献。他们对寨上村所知甚少,就谈不上为这第二家乡而骄傲了。而据《寨上志》记载,寨上村已经有901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风物广博、璀璨,有很多深厚的社会资源,值得学生去了解、探究。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时,一位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一社区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社区,挖掘寨上村的历史人文,培养学生热爱第二家乡的情感。其中一个小组选择对寨上村的文物古迹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为“追寻寨上村的文物古迹”。 这个小组成员走进寨上村,通过实地考察、采访老人协会会长、社区主任等人员,还通过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或图片、报刊资料,深入了解寨上村文物古迹的保护情况,做好记录,并为文物古迹实物拍照,建档。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小组成员认真进行分析,撰写研究结果,编制手抄报,同时书面向社区、街道领导反映,并取得少先队的支持,向全体少先队员和家长们发出倡议,呼吁大家一起保护寨上村及厦门市的文物。任课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让各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交流。丰富的图文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带给学生视觉冲击,更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开展“追寻寨上村的文物古迹”等课题的研究,学生不仅了解了社区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情况,而且还增长了见识, 同时也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更激发了学生热爱第二家乡的真挚情感。这种丰富的体验与收获,比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更深刻,更有意义。

参与社会活动,内化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因为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最终都是通过生活实践反映出来的。为此,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教育素材,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观察社会,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直接感知,内化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友爱残疾人》时,学生对残疾人的难处分析得头头是道,可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残疾人的困难,并主动向残疾人伸出援手。一位任课教师征得学校德育室的同意与支持,在课后组织学生走进学校附近的福乐家园。福乐家园里有一群智力缺陷的弱势群体,他们在这里边接受康复训练,边做一些简单的手工活。这样,既能练手练脑,也能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这些在平常人眼里简单的工作,残疾人朋友做起来却颇显吃力。学生与福乐家园学员一起制作手工,在塑料板上钉上梳子的小齿,在制作中感受和体验学员的日常工作。福乐家园学员们一个下午的工作任务,在学生的帮助下,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回到课堂后,该教师让学生交流这次活动的感受。通过交流,学生们体会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和他们自强、自立、乐观的精神,也深切地体会到即使是弱小的生命也能绽放美丽的光彩,对残疾人的同情、友爱之情油然而升。

正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言:“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既能丰富教学内容,体现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生活性,又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的内化。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教学时空

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注重使儿童发现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家庭生活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家庭里也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如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等。因此,家庭资源也是丰富的课程资源,适时使用可将教学的时空延伸到课堂外,增强教学效果。

比如,三年级上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许多普通的劳动者,能初步体验到他们工作的艰辛,自觉做到尊重劳动者。由于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厦门市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他们的家长职业类型多样,层次差异明显,主要以灰领为主,工种艰辛。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重要性和其工作的艰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一位任课教师在课前布置一项调查作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亲身体验父母的一天工作,记下父母亲于何时做何事,是否劳累?并拍下照片,写下自己的感受。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前,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调查。一个学生介绍到:“我的爸爸是个泥水工,在厦门这个城市干着又苦又累的活儿。从早上七点吃完早餐出门到工地,一刻也不得停歇,直到中午十二点半才吃上简单的快餐。我为爸爸擦着脸上的污渍,问爸爸累不累?爸爸笑着说,习惯了。我觉得爸爸好辛苦!正是因为有了很多像爸爸这样的工人,厦门市才能高楼林立。”话音刚落,孩子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教室里响起了掌声。笔者认为,这掌声,不仅是送给上台介绍的学生,更是送给他的爸爸。随着学生一个个上台发言,大家深刻体会到自己的生活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劳动,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劳动者的辛苦工作,从而发自内心尊重感激从事各种职业的人。

又如,在四年级下册《土地养育着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中,教师可以事先和家长们取得联系,鼓励家长尽可能利用假期带孩子体验家乡农村生活,帮助农民进行一定的农作实践,引导孩子主动积累。

整合学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教育中的各门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加强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进行学科知识有机整合,有利优化教学资源,将散乱的知识点织成网,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迁移,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有一课《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魂宝》,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也有一个与这个专题相关的内容――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课文,文中还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插图。一位品德与社会教师发现后,带学生进学校电子阅览室上网收集关于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还与语文老师携手执教一节活动课,写介绍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导游词:要求学生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介绍景点风光也可以介绍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学生的个性发言、创意表达在课堂上精彩纷呈。别开生面的学科整合课,激发学生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既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又为相关单元专题的语文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篇(7)

从13年毕业入职,我就很荣幸在本校任教至今已有6年。工作上踏踏实实,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我当过厅长,现担任工会工委工作。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都尽职做好该项工作。在担任班主任的工作中,坚持用自身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生活方式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耐心细致、诲人不倦,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个性。

这6年感谢学校这个温暖的大集体,一直给我提供高贵的锻炼平台。让我不管是在教学工作上、各项竞赛、指导学生,还是在班级管理中,取得些许的成绩,具体如下:

一、综合方面:

1.2015年9月被评为校工会优秀厅长;

2.2016年9月被评为灌口镇优秀教师;

3.2016年6月被评为校级“优秀辅导员”

二、个人业务能力竞赛方面:

1.2014年12月26日再集美区2014-2015学年小学语文新教师成长心得比赛中获一等奖;

2.2014年4月2日 在集美区小学语文教师现场“下水文”写作比赛中获二等奖;

3.2014年5月在厦门市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下水文现场写作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4.2016年6月在集美区小学语文教师下水文现场写作比赛中获一等奖;

5.2016年7月在厦门市小学语文教师“下水文”现场写作比赛中获二等奖;6.2016年11月在集美区中小幼、中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岗位练兵竞赛中获小学语文组一等奖。

三、论文撰写

1.2018年12月撰写的《曲径通幽处,遐思入诗境——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游山西村》为例浅谈古诗教学》再厦门市小学语文论文交流、评比获得三等奖并收入市级汇编;

2.2019年5月撰写的《曲径通幽处,遐思入诗境——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游山西村》为例浅谈古诗教学》在集美区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并收入区级汇编

3.2018年5月撰写的《以诗为引,走近“文学性”——以习作教学《让生活讲述感动——我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例》收入集美区论文汇编

四、公开课

积极参加校级公开课展评

1.2017年3月30日执教校级青年教师语文作文教学观摩评比课获二等奖;

2.2019年4月30日执教总结性视导公开课《孔明智退司马懿》,效果良好;

3.2019年5月28日执教送教课《孔明智退司马懿》,效果良好;

五、德育和班主任方面:

1.2015年6月撰写的文章《且行且思考——读《彼岸的教育》有感》在《集美教育》发表;

2.2017年6月撰写的文章《在最单纯的世界里幸福着》再《集美教育》发表;

3.2016年6月被评为校级“优秀辅导员”;

4.2017年5月再校级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之教育故事中获一等奖;微型主题班会课中获一等奖;模拟家长会中获二等奖。

六、指导学生方面:

1.2015年9月指导学生林静怡参加集美区中小学生演讲与讲故事比赛获三等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2.2016年12月指导学生林静怡参加集美区第六届小记者大赛获小学五六年级组三等奖并获指导类三等奖;

3.2016年5月指导学生蔡滢参加“海西杯”全国青少年主题书画大赛获书法类钢笔组别最具潜力奖;

4.2017年7月指导学生何欣如参加第二十届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获得征文比赛小学组三等奖并在集美区读书征文中获得小学组二等奖;

篇(8)

首先明确国学课程的概念。国学课程是指荟萃国学精华,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学段实施国学教育的课程。国学课程并不是国家课程,而是以基本的国学内容为开发的对象,服务于本校的学生国学知识、能力和兴趣发展的校本课程。将国学纳入教育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作为现行教学与课程的底色。这也就是说,国学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上,坚持国学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实效性原则,构建内外结合的大课程体系,不是取代或占用常规教学,而是二者并行,协调发展,总体规划。

接着学习袁行霈主编的《国学研究》第三卷、[美]拉尔夫・泰勒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陶继新的文章《国学――校本课程的一枝奇葩》等,与港台国学教育的比较,梳理当下国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带领教师到山东儒源教育集团观摩国学研训活动,赴陈琴工作室学习经典诵读,就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二、国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分年段进行讨论研究,由组长制定计划、讲清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分头行动,最后通过集体汇报资料汇总等形式建立资源共享库。课题组成员严格筛选,悉心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修改、扩充。借助出版社的力量,形成了有着深深学校烙印的国学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丛书共12册,编排富有特色:按学年段循序渐进,分层设计;每册对应一个学期,每学期设计16周;每周重点选取4-6首(篇)诗文,丛书不仅涵括了“纲要”推荐的诵读篇目,还辑录了一些比较适合诵读的蒙学及经史子集国学经典,从蒙学经典到诗词歌赋,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每一首(篇)诗文都辅以拼音、注释、图文并茂,以助学生们正确理解作品意韵,获得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

选编教材时,针对小W各年级生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差异,力图在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梯度,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具体安排如下表:

一年级上册:古诗共32首,《三字经》《弟子规》《晨读对韵》节选;

一年级下册:古诗共32首,《弟子规》《千字文》《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节选;

二年级上册:古诗24首,《诗经》8篇,《声律启蒙上》《大学》节选;

二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声律启蒙下》《大学》节选;

三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孝经》《论语》节选;

三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道德经》《论语》节选;

四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中庸》《论语》节选;

四年级下册:古诗22首,《诗经》10篇,《周易》《礼记》节选;

五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词16首,《左传》《孙子兵法》《列子》《韩非子》节选;

五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词16首,《孟子》《庄子》节选;

六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词8首,古文27篇,《管子》《墨子》《韩非子》节选;

六年级下册:古诗7首,词2首,古文48篇。

三、探索教学方法,打造趣味课堂

经过这两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国学课堂已基本形成自己的模式,呈现出这几个大环节:

(1)课前温故大练兵

把孩子们背诵过的内容设计为课前温故大练兵进行复习,有:能者齐背、男女对赛、拍手快板、小组接力、我爱吟诵等形式。记诵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不断复习巩固才能达到记诵目的。

(2)新课进行时

新授课将学习新知与复习旧知有机结合,总结出五步学习法进行国学学习:

①字正腔圆读准音

②重点词语来赏析

在这一步中将国学与识字有机结合,渗透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概念,浓浓国学味让孩子从小喜欢上中国汉字,知道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

③文白对读知其意

在这一步中增设国学小故事环节,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④多种形式读熟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采用陈琴课堂的歌诀体和吟诵等方法,多读诵读后背诵就不是问题,除各种形式对读、对背,又开展了争先恐后、此起彼伏、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游戏中读出快乐,读出趣味。

⑤弦歌不绝吟出味

四、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除国学课外,为了确保诵读效果, 我校坚持做到六个一――课前一吟、课间一听、闲暇一看、午间一写、放学一诵、期末一赛。

课前一吟:各班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去吟诵,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课间一听:每天早晨、中午上学时,每天下午放学时,走进校园,你便可以听到雏鹰广播站伴随着悠扬舒缓的古典音乐的《三字经》、《朱子家训》、《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朗读,营造了浓浓的经典文化气氛。

闲暇一看:通过举办诗文长廊,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国学经典。

午间一写:利用每天中午20分钟的写字时间书写诗文经典。让经典诵读与规范书写同行。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45-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起步在三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了18次习作训练(不含小练笔),到了六年级有将近200次习作。经笔者在每年期末考试改卷时观察发现,有相当数量五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还停留在三年级的水平。同时,笔者通过多年听课调查发现,部分教师的习作教学明显存在缺憾,突出的问题是重点把握不准,训练点设计不合理,训练难度没有层次,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习作能力。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立岗教授指出:“探索和建立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迫切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重大课题。”

只要细心研读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教材在习作教学的统筹安排上有明显的训练序列,形成了一套隐性的体系。一些教师存在习作教学指导困难,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在习作课前弄清小学习作训练内在的训练序列。以下,笔者试对人教课标版教材的写人习作训练序列进行梳理,并力求对单元习作具体要求、习作训练点等进行探究,结合教学实际挖掘合理的训练重点,初步构建出小学阶段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探索小学各年段写人习作的训练方法,为一线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人教版语文教材人物描写习作一览表

二、写人习作训练序列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年段(三、四年级)是写人习作起步阶段,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并且写完后读给所写的人听。习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实际,使得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完成习作,旨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写作完成后,学生读给所写的人听再进行修改,分享了习作的快乐,并不知不觉地修改了习作中明显的错误;四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敬佩的一个人,是在三年级掌握运用事例说明人物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习作完成后,学生进一步学习修改习作中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段(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写特点鲜明的人,如五年级习作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方法进行表达;六年级要求通过两件事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描写的对象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习作要求从写一件事增加到写两件事,并且要求将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可见,三到六年级写人习作的难度逐步加大,并且都非常重视习作的修改,从自我修改的提高到相互修改的共同进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实践中写作,说真话、心里话,不写空话、假话。虽然高年级的写人习作有一定难度,但都是在学生可以掌握的范围。

三、初步构建写人习作训练序列策略

要较好地完成写人习作教学,初步构建起写人习作训练序列,教师要善于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注重读与说、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中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抓住对话描写,确保写人习作“言之有物”

小学生第一次写人习作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三年级上册的单元课文都是讲述名人的平凡小事,让学生从一件件小事中感受他们的不平凡。课文的对话描写非常多,四篇课文中的对话均占内容的一半左右,故事情节大多是通过对话描写展开。例如,以下是《灰雀》一课的人物对话片段。

(列宁)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以上文本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必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只需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两遍课文,着重理解人物对话描写的几种表达形式,注意冒号与引号的正确用法。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活用造句、造段等方式让学生进行仿说、仿写。结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强化训练,再加上学生在二年级就有了关于对话的专门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写人习作方法,即通过对话描写把一件事情说得比较完整。

2.按一定的顺序表达,使学生写人习作言之有序

第二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要求“介绍我自己”。本单元课文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是训练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具体,如在《惊弓之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更赢怎样正确判断大雁会掉下来展开讨论;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对文中最后的讲话进行讨论,并且背诵下来,学生就容易发现和掌握课文描写的顺序,从中受到启发。由于有了上次习作训练的基础,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学生很容易把作文写好。教师在习作之前可制作表格,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长相中最满意的地方、兴趣爱好、喜欢的食物、最擅长的功课、性格特点”等,学生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在小组内进行汇报,请同学帮忙指正,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自身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为了达到“按一定的顺序说(写完整)”的习作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介绍某个中等生的表格,请学生参照表格介绍自己,最后师生共同参与,将表格中的文字变成我们日常说话的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依据表格进行介绍时虽然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写),但是这样的表述没有重点,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着重通过一件事来说一说自己的性格特点,让学生从中掌握表达的技巧。

3.初步学习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使写人习作言之有情

小学阶段的第三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上册,要求学生看图习作或写一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图片主题为“胜似亲人”。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快乐和幸福。课文中的很多片段非常感人,如课文《搭石》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大家怎样过搭石的场面描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自然段是关于小钱躺在病床上的描写等,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由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抓住动作、语言描写表达出感人的场面。如以下是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桥》中描写老汉的细节片段,并指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人物。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神态描写;老汉的沉着、冷静)

(2)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语言描写;坚定、果断、命令式)

(3)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动作描写;“揪”“吼”说明十分愤怒,“冲”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教师小节:“文章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适当地加入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正是这一处处令人感动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师出示一张学校举行运动会或是学生熟悉的场面特写,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今天学习到的细节描写尝试在课堂上说一说,课后安排写一写。这样的习作训练,加强了学生对场面描写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渗透学着关心、帮助他人的德育品质。

4.抓住侧面描写,使人物描写更加精彩

小学阶段的第四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四年级下册,要求写“我敬佩的一个人”。教材中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教师在课文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重点抓住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均有从侧面描写主要人物,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通过斜塔周围议论的人们突出伽利略的坚定,《全神贯注》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回忆的话语突出罗丹的全神贯注等,教师只要稍微点拨并加以鼓励,就会让学生尝试学习运用。

(二)高年段写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

1.熟练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等细节描写

小学阶段的第五次写人习作训练安排在教材五年级上册,习作内容是与父母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心意。本组课文展示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通过对课文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学习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生活细节,抓住细节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父母的爱。例如,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品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细节片段。

(1)出示句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2)师:多年以后,作者经过深思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投影: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全面的,它可能把人引入歧途,所以我们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教师小结:这份独特的感受源于作者深刻的思考和体会。我们一起读这句话,感受一下爱是什么。(作者的感受是那么真切、细致、独到,这是最宝贵的)

细节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学生抓住了人物的一个个细节,在习作中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表达出朴实真挚的情感。

篇(10)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95―01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发现它是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辑排版的,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而“单元整组教学”这一思想的运用,可以达到使小学语文单元整体知识相融合的目标。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联系人教版语文教材知识,探究“单元整组教学”应用的形式,希望同行指教。

一、重视对单元整体性的设计工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改革以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点体现在教学单元的编排具有整合化的特征,而“单元整组”教学的宗旨是教师通过围绕单元教学的主题达到强化语文课文知识关联性的目标,同时实施拓展性的教学手段。此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单元教学内容视为教学的起始点,在整体单元主题内的共同点、知识点、思考点等课程要素的配合下,运用“同理可证”的教学原理,达到主题性的教学目标,最后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使本单元语文课文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进而落实单元整组的教学目标,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巧妙地将《乡下人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整合在一起。具体教学流程如下:首先,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下d与乡村生活有关的资料,例如乡下人喜迎春节的图片、春耕秋收的农田忙碌景象图片,继而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多媒体提供的资料,你对乡村生活有了怎样的体验?”此时教师发现小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的兴致是极为浓烈的,他们通过交流,总结了淳朴、乐观、勤奋等词汇。最后,教师回归课本知识,小学生又新学会了“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由此可见,单元整组教学思想引领的语文课程所取得的教学成效是非常不错的。

二、采用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升华情感体验

“课标”中提出如下观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化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知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产生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所以,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组设计之时,应该紧紧把握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或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或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语文教师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以及《火烧云》四篇课文的教学中心思想进行梳理,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此时语文教师应用单元整组的教学思想,总结本单元的教学主旨――热爱自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对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之时一定要紧扣主题,使其根植于课文中,达到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健康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

三、 对课程单元内容进行整体的回顾

“学而不思则罔”,阐述了在学习过程中反思与回顾存在的重要意义,“整体回顾 ”教学环节的启用一般是在“语文园地”模板的辅助下,学生总结学习本单元语文知识的规律,同时强化自身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整体回顾 ”的过程就是小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展示学习成效的过程。

上一篇: 小学消防演练总结 下一篇: 金融专业毕业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