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治知识进社区总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5 04:02: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慢病治知识进社区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慢病治知识进社区总结

篇(1)

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订,在实施方案中更多体现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积极参与中医医院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研究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投入补偿机制,研究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有利于中医“名医”成长的用人机制。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探索既能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又能引导患者选择中医药服务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中,按照中西药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充分体现中药内容、符合中国特色的基本药物目录。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作中,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功能,探索建立有利于引导并稳定中医药人员服务基层的机制。要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中,探索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途径和方法。

(二)大力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争取2009年通过中医立法

加强与市法制办和市人大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通过立法,以解决*经济特区中医药事业有法可依,规范中医药行业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使用中医中药安全有效,维护和增进人体健康;中医立法还要体现公益性质,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的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三)认真实施“三名三进”战略,加快“*”期间中医建设项目的进展

在名院建设方面,以建设市中医院为重点,带动区级中医院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的建设。将市中医院发展成为特色专科治疗、中医“治未病”和中医康复“三位一体”的龙头医院。同时,积极筹建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和中医肝病专科医院。宝安区要加大对区中医院的投入,落实规划项目,为创造名院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名科建设方面,加大对各中医院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病)的投入,发挥专科优势,做强做大。重视中医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病)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及技术骨干的引进。针对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注重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同时,还要引进学科带头人的这支团队,形成起点高,起步快,重点突出,成效显著的业务发展态势。同时,注意已有人才的培养使用,逐步在全市形成国家、省、市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病专科群,营造临床、科研、教学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市、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加强临床与科研结合,抓好特色专科专病建设,着重提升重点专科特色技术规范和水平,加强建设单位间协作,分析主攻病种中医治疗现状,开展临床诊疗方案验证工作。

在名医建设方面,启动*名中医“师带徒”工作以及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交流工作。今年年底将完成第二批名中医的评选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名中医馆的建设,尤其是第二人民医院的名中医馆的建设要纳入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扩建项目工程,一并投入使用。

大力推进“*”期间中医建设项目的进展。目前,*市针灸推拿医院、*市肝病医院进展缓慢。要加大协调力度,积极推动*市针灸推拿医院、*市肝病医院、龙岗区中医院新建项目、福田区中医院改扩建工程的二期建设、罗湖区中医院新建项目、宝安区中医院的改扩建项目的筹建步伐。

(四)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基层、进家庭

建立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各区中医院为骨干,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门诊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诊所及中医“坐堂医”诊所为网络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发展格局。宝安区卫生局和宝安区中医院要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的试点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全市乃至于全省起到示范作用。

加大中医药进社区的工作力度,高度重视中医药社区人才的建设。以中医适宜技术、中医科普知识讲习团进社区为抓手,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注重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做好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科普知识进社区,积极扶持民营资本对中医药进社区的投入。启动示范中医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评估工作。积极构建覆盖社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防治结合中医服务体系。

罗湖区中医院提出“办无围墙医院”,成立了“服务联络部”,在社区办起3处中医工作站,每周定期派出中医专家坐诊,免费为患者看病、体检,得到市民普遍赞许,也多次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工作部署和要求,全面铺开中医“坐堂医”试点工作。

(五)大力推进中医师承工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尽快启动名中医的师承工作,强化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培养成为青年中医药技术骨干。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师承的有关要求遴选出*首批指导老师和中医学术继承人,出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在*年*市第六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中医药4个竞赛项目中获奖的中医药人才将作为我市名老中医“师带徒”的重点培养对象。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管理工作,提高中医临床能力和水平,举办“西医学中医”培训班,“中医四大经典”高级研修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实力

篇(2)

一、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一)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年初,区政府召开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年活动动员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为目标,以“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为重点的工作任务,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和《泰山区“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特别是区委、区政府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列入今年的实事项目后,区卫生局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关于落实区委区政府为民所办实事项目,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实施方案》,实行局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每周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困难和问题。两次召开全区社区卫生工作现场观摩调度会议,推动和促进了实事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水平有新提高。今年以来,先后投资1830万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配套改貌建设。目前,全区已建成达到省级示范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4个,已有13处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考核被授予“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并达到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服务规范的“全省一流”标准。

②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受益率和覆盖率进一步提升。开展了社区居民健康查体,健康调查和随访服务全面开展。

③社区卫生助理员制度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全区所有社区卫生助理员已经全部经培训后上岗,制定了社区卫生助理员职责,完善了考核评价标准,对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④加强了人员培训。举办全区全科医学培训班5期,举办社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1期,由大医院专家对全区社区卫生人员进行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

⑤ “健康教育进社区”和“大医院进社区”落到实处。组织由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健康教育宣讲团,深入31个社区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组织41位大医院专家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坐诊、健康咨询活动3300余人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⑥全面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建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络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终端的微机网络管理系统,并召开了全区“卫生信息化管理”现场会议。

今年以来,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副局长吴刚、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社区卫生处副处长刘利群、副省长王随莲、卫生厅长包文辉、副厅长仇冰玉、省财政厅副厅长阮凤英、省中医管理局局长于淑芳、市长李洪峰、副市长徐恩虎等领导先后到我区视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运行。

从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区”入手,不断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试点。一是认真做好新农合医疗与服务。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规范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全面搞好对参合人员的医疗服务,修订了新农合补偿方案,提高了报销比例。在全区开展了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工作。2009年,共为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74262人。二是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新农合管理的规定》,区新农合办公室定期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对定点医疗机构择优劣汰动态管理,实行末位淘汰。10月份,经检查对邱家店镇一处村卫生所取消了定点医疗机构。三是全面推行信息微机网络管理。多方筹集资金,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微机网络化建设与管理,将药品经营、合作医疗、社区卫生服务和医疗机构管理全部纳入微机网络监督与监管。所有村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安装管理软件,以街道、镇为单位设立局域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设立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信息监管与汇总,并与区新农合管理网络连接。参合病人用药由微机自动审核报销,并将信息上传至新农合管理办公室予以时时审核监控,防止了套取新农合基金现象的发生,切实管好用好了农民的救命钱。

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村覆盖率仍保持100%,参合农民为14.34万人,参合率达到了98.5%,共计报销医药费953.51万元。

(三)农村卫生工作规范运行。

(四)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得到加强。 (五)中医药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六)行业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卫生事业发展步伐滞后。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环境,医院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加大。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医疗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区直和处镇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受限、房屋陈旧、设备技术落后,个别村、社区没有集体举办的卫生站所,难以担负起公共卫生职责,部分偏远落后农村卫生所房屋破旧、设施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人才、服务和环境条件方面加快改善,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二是社区卫生经费仍显不足。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短缺问题十分普遍,资金缺乏困扰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如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都是公益性无经济效益的工作,盈利的空间相对较小。虽然区财政、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给予扶持,但比起实际需要的社区卫生经费投入还有一些差距。

三是卫生人才匮乏。引进人才的机制不活、政策不优惠,真正的人才难以入编和兑现工资,导致卫生人才、尤其是高层卫生技术人才引进难,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乡镇卫生院近几年来,基本没有安排分配本科毕业生。

四是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综合服务、中医药综合开发与应用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五是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日益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广大人民群众对疾病预防控制日愈关注,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日愈繁重,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六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食品卫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多数中小餐饮单位卫生条件差,消毒设施不全,消毒措施不落实。无证经营现象仍然存在。食源性疾患和食物中毒仍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职业卫生隐患仍然存在,防控工作难度很大。

三、2009年工作思路、重点和措施

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工程为突破,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农村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事业发展和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突出抓好卫生民生工程。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民生工程作为卫生部门的头等大事,摆上十分突出的位置来抓。实行卫生民生工程目标管理,加强督导,明确责任,分级负责,落实任务,确保完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重大疾病医疗救治三大卫生民生工程任务。

(二)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级重点联系城市各项工作,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创新提升活动”,在社区卫生规划、筹资与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绩效考核、人才吸引、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和创新。进一步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年内新建财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生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开展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30个。实行“中心管站”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健康教育进社区、慢病防治进社区、妇幼保健进社区、残疾人康复进社区、计划生育指导进社区、信息技术进社区的“六进社区”服务模式。开展社区居民免费健康查体,60岁以上老年人查体率达到95%。建立健全内部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大力开展“专家进社区”、“卫生职能进社区”及“中医药进社区”活动。年内创建为国家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

(三)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巩固提高省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服务制度和管理规范,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全面推行新农合信息微机网络管理,推行统一药品价格制度和单病种限价收费规定,不断提高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人口覆盖率99.8%。

(四)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进一步落实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措施,实施“第五轮全球基金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二期项目”。抓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建设和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和传播。

(五)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卫生执法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在全省、全市率先实行卫生监督力量下沉到处镇、到农村,完善农村卫生监管网络,强化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加强监督监测实验室装备,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全行业监管,建立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大力促进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活动。

(六)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快建立健全以区级医院为龙头,处镇卫生机构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处镇卫生机构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处镇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大村卫生所改貌建设力度,年内进行省庄镇卫生院改扩建,规划新建村卫生所28处。大力开展星级卫生所创建活动,年内五星级卫生所达到15个。继续开展基层药品统一采购供应,集中采购供应达100%。完善镇(处)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七)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实施婚前保健、孕前及孕期保健和婴幼儿系统保健“三期保健”,提高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进一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和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篇(3)

在疾病治疗方面,相对于二三级医院的“高、精、尖”,家庭医生需要处理的是“宽、广、平”的常见病、慢性病。

诊治常见病、慢性病要做到得心应手,其实并不容易。陆萍是个在医术上精益求精的人,在她看来,光有为患者解除病痛的美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真正给患者带来实惠。因此,在十几年的工作中,她不断钻研业务,并参加了各类学习班,学习营养学、运动学、心理学等相对薄弱的学科。几年来,陆萍的敬业、专业、博学很快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信任,越来越多的居民与她签约。

作为一名家庭医生,不仅需要对签约病人负责,还需要对其家人的健康负责。赵阿姨是陆萍的一位“粉丝”,一天早上,陆萍接到了赵阿姨的预约电话,说儿媳妇要去看病。原来,赵阿姨的儿媳妇发烧一周了,到大医院看过,当感冒治了几天没好,赵阿姨不放心,想请陆医生把把关。陆萍仔细询问了病史,做了一些体格检查,最终怀疑病人可能有妇科疾病。果然,妇科超声检查发现病人有盆腔积液,陆萍建议道:“看来还是要去大医院,但是得看妇科。”几天后,关心的电话打过去,电话那头的声音有点哽咽:“陆大夫啊,报告出来了,是卵巢癌,要马上手术,多亏了你,不然估计还得拖一段时间啊!”

除了到门诊看病,一些因行动不便、残疾、高龄等不能到门诊的居民,可先通过电话咨询请医生临时出诊,然后建立家庭病床,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健康难题。

预防:讲座、筛查进社区

疾病往往只是显示身体健康状况的“冰山一角”,其中暗藏的危险因素往往不为人知或被人忽视。如果帮助居民做好预防工作,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此,陆萍和她的家庭医生团队定期到社区开展健康讲座,传授预防保健知识,每年还会开展大肠癌、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的筛查。

但是,很多居民的接受度并不是很高,关键原因是对预防不够重视,袁阿姨就是一个例子。在一次社区老年人免费体检中,袁阿姨认为自己身体挺好不需要检查,在陆萍反复劝说后,袁阿姨才勉强接受。结果,体检显示袁阿姨肺部有“异常阴影”。陆萍当即建议袁阿姨去做CT检查,结果居然是“肺癌”!不幸中万幸的是,由于发现得早,癌细胞还没有扩散。手术后,袁阿姨和他的家人都成了陆萍的签约对象,一家人对体检再也不敢马虎了。

篇(4)

        1中医进社区的影响因素

        1.1中医力量后劲不足:许多中医院校,在向西医与中西医结合方向发展,对中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 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填鸭式理论学习, 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这种培养模式与中医是种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实际相背离[1];现有中医人员多为中老年医师,后继乏人;社区中医人员因工作苦而报酬低,流失严重,使得中医阵营越发萎缩[2]。

        1.2中医理论深奥抽象,缺乏完善的科学评审体系:中医理论博大精深,难以像西医那样形成形象化思维,对其作用机理的阐释也难以像西医那样“形象、科学”。中医实验研究也难以简单地盲目套用现代统计学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所以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中医常被认为不科学, 其发展前景受到质疑。还有人用现代科学思维来理解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技术,导致对中医理解简单化、片面化,严重影响了中医的发展。

        1.3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理解与认同不够:在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下,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 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 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又由于对中医药知识正面宣传和普及不够,而诸如“中医不科学”、“取消中医药”的负面宣传却一度甚嚣尘上,导致人们对中医药学理解与认同度降低[1]。影响了中医进社区的步伐。

        1.4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与中医发展相比,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中药培植与研发基地缺乏,中药资源总量不足,利用不充分,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欠缺。名厂、名店、名药缺乏,满足不了社区居民需要。出口的中药植物提取物只是原料形式中间产品,没有终端产品。

        1.5中药房没有与中医同步走进社区医疗机构:一些社区点甚至中医示范点,虽然引进了中医科室,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中药房。病人拿到处方后,要到医院外药店去配药,这一方面给病人带来看病与抓药分家的不便,另一方面,也给病人带来一定风险:药物质量难以保证,同时,难以避免因理解差异而导致外面药店错配药物现象。另外,因为医院与外面药店信息不相通,还可能出现一个药方,要到几家药店去调配,甚至出现某些中药市场缺货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麻烦,有时病人宁愿多花钱而选择西医西药,从而影响了居民对中医的选择。  

        1.6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医疗市场不规范,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因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拒绝疗效显著而收费低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1.7政策支持不力:中医药管理部门对试点还存在被动、畏难情绪,抱有观望态度;部分地区政府、卫生部门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大卫生观要求,对中医药进社区服务的必要性理解不够全面,宣传不力,政策保障和体现政府行为不够全面、持续[3,4]。虽然不少地方已经将中医药纳入医保范围,但是却有种种限制。

        1.8居民对中医药需求不足:居民对中医药需求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正面宣传不到位,居民对中医药认识不足,还缺乏信任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医学界一些学者大肆宣扬的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应该取消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导致居民对中医药产生偏见和排斥心理。

        2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作用的对策

        2.1采取多种方式将中医药引进社区:(1)中医院延伸办社区医疗机构,并选派技术过硬的中医师定期前往巡诊。(2)大的中医院建立由名中医领衔的专家工作室,与社区医疗机构结对子,签订“名中医进社区”协议,定期到社区巡诊。(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名中医到社区坐堂,并定期到基层巡诊。通过上述种种方式,让名老中医进社区轮流坐诊,使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专家服务。(4)开展 “专家课堂”活动,请专家定期到社区讲课,传授养生保健之道,发挥中医药知识在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5)根据中医理论,随着季节的变换,制做四季养生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定期举行宣传义诊活动,手把手教居民如何煎药、合理配餐,不断提高居民健康行为[5]。

        2.2加速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引进: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首先,必须重视适合于社区的中医药学生的培养。(1)优化课程结构:因地制宜,按需设课。(2)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体现特色,保证教学质量。注重临床与实践,抓好传帮带工作。针对针灸等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通过示范指导来加强学生对操作技能的准确把握。其次,要加大对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并通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各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2.3政策倾斜,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加大中医药在医保中报销比例,缩小限制范围。各级政府还应加大对中医进社区资金支持力度,使一些看似不挣钱的中医适宜技术能被利用起来,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服务市场, 制定、完善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改革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使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协调发展;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体现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与发展前景[6]。

        2.4促进中医与中药房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的资金支持与监督,使有中医科室的社区医疗点能拥有自己的中药房,以保证居民安全、方便、及时就医抓药。

        2.5注重中医中药在社区中的作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统一思想,提高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提供政策支持,进行中医进社区网络化管理。将中医技术融入“六位一体”的每一环节,制定慢性病、常见病中医药预防及辩症治疗方案。定期在社区举办中医保健讲座,针对社区内亚健康人群,制定中医药健康处方,做到未病先防[5]。

        2.6采取措施,提高中医药对居民的吸引力:(1)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加强宣传,提升居民对中医药认同和信任度,提高居民对中医药的需求。(2)通过“升”、“转”二种途径提高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升: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转: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技术中医药人才到社区。随着中医药技术人员水平提高,居民对中医药认可度自然也就提高。

        2.7协调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材培植与研发基地建设,加强中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研发并掌握提取中药植物终端产品技术,使中药材得到充分利用,为社区提供充足中药产品。重点开展中药生产关键共性新技术、中药产品创新、中药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高我国中药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

        2.8端正视听,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学术继承与创新发展:近年来,一些人不顾中西医之间的差别,试图套用现代西医研究方法来扭曲中医理论,得出“中医不科学”言论,并大肆宣扬要“取消中医药”,混淆视听。对此应该加强对公众正面引导,以正视听。其实,中医学典型的治疗是将多味中药组为复方进行辨证治疗,这种治疗体系与西医完全不同,与病愈之间的因果联系暂不能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中医有其独特的病因概念、诊断与治疗理论体系,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它强调整体与宏观把握,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西医理论来评价中医的科学性问题。实际上,每一种科学方法都是局限于某一种科学范式、科学体系、甚至生活形态中,只有在这个体系里面才有效。现阶段,科学发展水平尚不足以使中西医学互解通约,直接用西医学方法进行所谓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显然是不科学的,对中医本身发展不利[7,8]。所以,不应盲目套用西医研究模式来开展中医研究,而应通过揭示现代科学研究的客观指标与中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在中医研究中达到真正融会贯通,以更好地推动中医学发展。

        3一些制约着中医进社区的深层次的尚待挖掘和解决的问题探讨

        3.1组织对中医药继承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标准化、新形势下中医进社区模式、中医药师培养模式、中医药理论技术创新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同时,在其引进、管理和操作指导上,也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3.2中医药科研体制改革问题:如何建立科学的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估机制,以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从事中医药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如何促进中医药科技工作通过创新、竞争和合作,走医教研结合、产学研结合、中医中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道路,使中医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是加快中医进社区又一些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3针对中医特点,完善中医药评价体系问题:如何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以状态调整为导向、个体化、复杂干预的特点,完善现代中医药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数据对辨证论治疗效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9]。

参考文献

[1]周蕊.中医难, 中医姓“中”更难[eb/ol]:ki.net,2006-09-16

[2]曾永秀.中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06,4(5):53-54

[3]陈伟.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问题与思考-赴广东省、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专题调研报告[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2,12(2):15-23

[4]刘晓敏.浅谈中医药在社区中的发展[j].中医药学报,2006,12(8):122-123

[5]杜文建,张晶卉. 发挥中医药优势 努力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j]. 社区医学杂志,2005,3 (5 ):30-31

[6]王晓燕.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江苏卫生保健杂志,2004,6(3):14-15

篇(5)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66-02

我国慢性病发病率高,对患者造成心理创伤,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国家十项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1年5月21日~10月11日对东关社区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对有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内容:调查对象为东关社区18个居民小组65岁以上的常住老人。调查内容为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疾病相关因素、健康状况等内容。

1.2 调查方法:采用查阅有关资料;对65岁以上居民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体检、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等方法。

1.3 资料处理及分析方法:对查阅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所得数据用人工处理。对健康管理服务结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2 结果

2. 1 人口学状况:社区人口5848人,65岁以上老人386人,其中男性101人,女性285人。

2. 2 流行病学诊断

2.2.1 根据东关社区2011年纳入慢性病管理情况发现: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为70.19%,女性慢性病患病率53.18%,同时患两种病38.29%,同时患三种及三种以上疾病29.56%。65岁以上居民慢性病前五位依次: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脑卒中。

2.2.2 东关社区2011年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情况:体检人数为270人:男74人、女196人。男性健康体检异常情况依次为心电图异常、血压高、血脂高、脂肪肝、血糖高。女性健康体检异常情况依次为血脂高、心电图异常、血压高、脂肪肝、血糖高。

2.3 健康危险因素诊断通过对65岁以上老人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发现,危害健康的因素为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饮酒、吸烟、不良心理社会等。

3 讨论

3.1 东关社区65岁以上老人人口学基本情况:社区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6.6%,社区居民已接近老龄化程度;男女比例为1∶2.83。

3.2 东关社区老人慢性病基本情况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危害社区居民的首要因素。男性心脏病患病率高于女性,女性糖尿病明显高于男性。女性血脂血糖异常现象明显高于男性。

3.3 男性的健康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饮酒、吸烟、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女性的健康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不合理膳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不良心理社会因素。

3.4东关社区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的干预措施慢性病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的干预措施以健康促进为主,制订以下干预措施:

3.4.1 对社区65岁上老人,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做好筛查和建档工作。

3.4.2 对于已经诊断的慢性病规范管理;预见性防治措施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如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检测,可以早筛查足部疾患,提早干预[1]。对于未按照诊疗指南用药的慢性病患者,指导其规范用药。

3.4.3 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针对吸烟、喝酒、不合理膳食等可控制的健康危险因素,社区要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开展分类健康指导和个性化防治策略。针对男性社会、家庭、心理压力;性格易冲动;吸烟、喝酒、起居不规律等特点,社区健康教育注重宣传缓解男性压力、改变男性生活方式等方面。 帮助女性居民合理膳食如低盐、低脂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注重民族文化差异,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社区健康教育[2]。

3.4.4 宣传中医知识,发扬中医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作用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中医药医疗服务已纳入基本医疗。中医药服务除药物治疗外,其中医特色疗法如中医耳穴疗法不仅能抗焦虑,还有降低血压的功效[3];中药泡足通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4]。中医药学重视预防保健,强调“治未病”, 在慢性病的防治上有独特的优势。

3.4.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变思想观念,改变服务方式、内容和手段,满足社区居民各种卫生需求。加强对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养老院、社区的管理,关注独居、空巢老人,加强社区家庭病床的管理[5]。

4 结论

东关社区老人男女比例失调;患病率增高;高血压、糖尿病仍是社区老人的主要疾病;不合理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是多种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社区老年人健康服务;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等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有效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杨青,钱晓路,白娇娇,等.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35

[2] 张素娟,曹艳红. 社区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0,11:30

篇(6)

(一)社区公共卫生方面

1、中心特色工作团队开展情况

我中心成立了社区中医特色专科,由李云培、谢淑春、李朝军、徐艳、张贻团等人组成,上门家庭病床服务,包看病,包送药,包煎药,包跟踪随访。今年来共服务60余人次。

2、健康教育

中心人员分为六个小组,每组安排组长1名,全科医生一名,全科护士1名,建档任务将全院工作人员全部划分到六个组去,各组长按照栋分人分栋包干,现已建立档案18600份,电子档案13080份。

中心印发19种健康处方发放辖区内各家各户。充分利用各种重要的卫生宣传日,健康日开展各类健康知识讲座及宣传教育活动7次。负责为居民健康义诊4,宣传保健知识2万多人。一共发放有关社区知识和健康知识方面的资料5万多张。

3、预防接种

本辖区内14岁以下儿童人数为6132人,今年上半年乙脑疫苗实际接种人次为368人,麻腮风疫苗实际接种300人次,其他预防接种都按时接种,基础免疫接种率100%。建立了六本台帐,并进行了电脑统一管理,年以后出生的儿童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卡管理系统1418。

4、健康体检

为了解居民的健康状态,我中心于五、九月份开始为针对辖区内儿童、妇女(包括孕产妇)、老年人群每年开展了一次大型免费体检活动,常年随时体检及随访,至今参与健康体检的辖区居民908人。据体检表统计出新发现患高血压人群146人其中冠心病64人,糖尿病人群53人、慢支110人。

5、妇女保健

对中心辖区内4876已婚妇女进行了建档,上半年对82个产妇和10个孕妇进行了系统管理,筛查出17位高危孕妇并进行高危追访。对不同阶段的妇女提供卫生、营养、康复、计生及心理等方面的医学指导与咨询。

6、慢病管理

对辖区内已确诊的慢病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实行专人面对面随访和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及开展各类健康知识讲座和宣传教育活动。据统计辖区内高血压人群957人,其中冠心病127人、糖尿病人群180人、慢支55人。新发现患高血压人群46人,其中冠心病4人,糖尿病人群3人、慢支1人。

7、康复理疗

我中心在办好老年康复中心,常年有40多位老年人住院的同时,充分利用我中心的中医药特色,在社区开设中医理疗专科门诊,今年来共接诊治疗腰椎盘突出牵引复位治疗10列,颈能量理疗98例,腰腿病推拿理疗保健治疗50例,颈椎针灸理疗10例,肩周针灸电疗10例,肩周封闭治疗32例,老年人康复理疗(偏瘫,中风)8例,本项目的开展,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8、加强残疾病专业化管理

中心改变服务模式,把社区精防工作做为重点工作目标实施,并根据市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对我社区159个残疾人、140个精神病患者实行系统管理。对辖区内残疾人进行健康管理,配合残联开展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的康复训练,为社区居民提供精神病卫生咨询、宣传教育与心理健康指导。对全市持证的三级以上精残人员实行免费施药工作,对一些特殊病人定期送药上门。

(二)社区临床医疗方面

1、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半年来我们能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临床医疗安全工作。(1)医务人员各尽其责,以杜绝了病人自换吊瓶,自拔针的不良现象,责任技术事故发生率是0。(2)坚持查对制度,每天坚持交班制度。(3)加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达标。每周对病历、门诊日志、处方、各种申请单书写是否完整,用药是否合理、结算是否及时,对存在问题进行统一整改。

2、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建设

落实了医务人员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文明用语。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90%以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措施,并对出院病人加强即时信息反馈。

3、加强院感管理

严格按照院内制度的消毒隔离制度进行工作。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均能及时毁形、浸泡、集中处理并定期督查。

4、较好完成医疗工作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较好地成立了医院与社区分工协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主动上门服务、跟踪随访开展疾病筛查,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我社区现有病床300张,社区工作人员30个,半年来共收治社区住院病人672人,门诊静脉输液病人526人,转出疑难病例50人次。合计总收人837104。61元。

5、根据国家要求我社区于年6月20日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配有专职物价人员,负责监督物价执行情况;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合理收费并公示服务价格。执行以来我社区共开具零利润差药品25000元,处方总数928张,其中抗生素处方为158张,输液处方147张。严格按示范社区要求合理用药。使居民节省了费用,用药合理,安全有效,方便可及,让居民得到了实惠,社会效益得到了提高。

6、中医药服务

每年不少于四次对社区中风后遗症、肢体残疾、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人群发放中医或中西结合健康教育处方和宣传资料、宣传中医药防病和保健知识并开展2种以上中医药特色的养生保健、食疗药膳、传统体育等服务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得到推广并实施能安全、经济、舒适、方便、有效地服务于广大居民。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篇(7)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818―02

1 日常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1.1 老年居民多重用药问题

我社区65岁以上高血压病844例,糖尿病287例,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105例,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20例。经随访发现长期服药老人中33%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胃病。老人们每日服药3-5种占51%,6-8种占27%,8种以上占22%。用药品种超适应证用药占17%。

社区老年人常多种慢性病共存,去医院就诊是专科化单病种诊疗,由于专科医生专业局限,往往仅专注于专科处理,单纯根据指南用药,同时医疗信息网不通畅,不能给医生提供全面了解患者疾病和用药的信息,药只会越开越多。多重用药危害大,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用药种类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接受5种以下药物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6%,同时服用6-25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4%[1]。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随访过程中,向老人们指出多重用药的危害性,建议老人们在血压值、血糖值的监控下合理的减少不适当用药。例如随年龄增加,药物清除时间延长的药可以依年龄减量;推荐使用一日服用一次的药物;取消重复用药如多重补钙剂等,减少服药品种。并同老人家属积极沟通,做好充分的用药指导,并定期通过电话或入户随访了解用药情况,增强老人减药信心。通过6个月对每日服药6种及以上老人125例跟踪随访,有45人未按要求减药,占36%,7人发生血压值波动恢复用药,占5%,其于人均减药1.9种,且可保持正常生理指数。

1.2 滥用补益类药及保健品有害无益

维持人体多种维生素的平衡是人类健康长寿的关键。随着国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子女选择保健品送给老人。可保健品种类繁多,给正确选择带来困难,并造成不必要的身体伤害和经济损失。在健康宣教课程中,我们告知居民过多食用补益类药及保健品的危害,如锌过量会造成体内微量元素比例失调,产生贫血,甚至致癌;铜过量引起精神失常;硒过量会造成贫血、脱发、四肢瘫痪等,给予警示。并告知正确的选用方法:通常食补;若出现症状与检测数据证明缺乏一或多种维生素时,应治疗方式使达正常水平,再用食补;治疗时间一般1-2个月为好,以防中毒等。建议使用毒性最小的生物制剂。从而纠正了一些居民的错误观念,受到广大社区居民好评。

1.3 药品与食品的相互作用

服药时间及服药禁忌是药师常被问到的问题。经过总结我们将其分为,中药服用禁忌及方法;浅议服用西药与饮食的关系等。内容涉及葡萄柚与非洛地平合用导致增加血压降低程度[2];与酒不可以合用的药物;服用心脑血管类药注意事项等。并通过宣传栏及健康讲座的形式告知社区居民,很受社区居民欢迎。在此过程中,也促使药师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及沟通能力,也更加受到社区居民的尊重。

1.4 药源性疾病预防

引发药源性疾病的原因很多,既有病人本身的特异体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也有药物方面的质量问题。但从众多统计资料分析,主要还是因为不合理用药,例如滥用、错用、不按医嘱自服乱用药物。社区居民中,尤其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机体各重要器官功能衰退,多有一体多病,长期用药,发生药源性疾病不在少数。药源性疾病危害大,对于长期用药者,可造成药物耐受性、依赖性、反跳现象,更有致血栓、胃黏膜损害、肝肾损害、致癌的危害等。可药源性疾病不易识别,我社区通过宣传栏板、健教课程,告知社区老人药源性疾病的严重危害。并针对老人常用药进行分析,指出其药源性疾病的特征、表现,及预防措施。例如,复方丹参制剂是患心血管病老人常用药,可引起药源性皮肤病、肾病、血液病、心脏病等;他丁类降脂药可引起药源性肝病等,都需合理使用。且指导老人一定要遵照医嘱,切忌擅自加大药量或延长用药时间,不要轻信“祖传名医”、“百病皆治”,不盲目用药。用药采取小剂量,少品种,短疗程,细观察,避免不必要联合用药的方法。希望尽自己的努力使药源性疾病发生率有所降低。

2 药师要注意收集药学信息,促进社区居民合理用药

现今药物研发速度加快,药理知识更新加速,老药新用不断被发现,新的不良反应也时常被报道。由于在社区工作,药师日常使用药品少,很少接触新药,造成认识局限,给药物合理使用造成风险。同时,社区工作日益重要也迫切需要药师不断学习,广泛采集药学信息,做好合理用药工作。只要做个有心人,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不愁获得海量的信息,要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擦亮我们的眼睛去甄别,争取做到合理用药。

3 社区药师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

作为社区药师,服务对象多是似我们父母年纪的老年人,他们认知能力下降,向他们作解释时语速要降下来,内容要通俗易懂,尽量简单形象,便于记忆。还需结合老人心理特点,不要过多强调罕见危重的不良反应,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要减少其心理疑虑,鼓舞其信心,提高用药依从性。同时,在与社区居民亲密接触中较易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可及时有效控制药品的风险,保障居民用药安全。

总之,药师在社区工作中具有特殊角色定位,在居民合理用药方面起重要作用。药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综合业务学习,不断收集最新药学信息,在社区居民合理用药中发挥应有作用,为居民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保障。

篇(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402-0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有着病程长、治愈难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往往会影响到患者治疗以及生活质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肥胖率急剧上升,糖尿病发病率也日益增长。社区糖尿病患者数量众多,并且在糖尿病患者中占据很大比例,这就要求社区医院做好对他们的护理工作,从而控制其血糖水平。本文总结社区医院互助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先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社区医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136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73例,女63例,年龄在29~81岁,平均年龄60.3岁,平均病程为17.9年。在患者的选择标准方面,选取那些病情稳定并且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8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取互助护理方法。

1.2方法

对比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护理人员向糖尿病患者宣传正确的饮食以及用药方法,叮嘱患者及时用药,制定简单的饮食、用药以及运动指南,指导患者或家属掌握基本的血压、血糖的检测方法,以及基础的胰岛素注射技术。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重点采用互助护理的方法和措施。

1.3互助护理措施

1.3.1成立护理小组。社区医院成立专门的糖尿病护理小组,从而对患者进行重点管理以及定期评价,并根据患者病情以及对糖尿病的掌握情况,帮助患者制订护理计划。社区医院的责任护士每天定时巡视并进行评估,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同时做健康教育,发现患者的不健康行为马上纠正,并与糖尿病护理小组取得联系。出院后护理人员每周要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从而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遵医行为。

1.3.2做好信息管理。社区医院将将患者情况登记并建立档案,对患者进行信息化管理,要做好对患者的登记、接待、联络以及护理工作,同时设计应用互动护理档案,主要内容包括糖尿病患者的家庭信息、医学体检、生活方式、护理计划以及治疗方案等,从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

1.3.3加强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不厌其烦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同时要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采取合适的方式。例如对那些文化程度高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发放通俗的健康教育手册,简易的健康小贴士或者宣传单等,对于文化程度低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制作简单直观的视频在社区医院循环播放,从而加深患者关于糖尿病的认知和了解,从中掌握健康知识,进而改变自身的态度以及行为。护理人员要耐心教授患者自己进行血糖以及尿糖检测的方法,同时对于口服用药的糖尿病患者,要嘱咐其用药的剂量以及时间,同时观察用药的实际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对于需要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教会他们注射的方法、部位以及时间,要求患者注意无菌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计算机录入,采用SPSS18.0软件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X2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

2结果

互助护理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极大改善了社区医院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更加关心从而体现出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通过向患者发放回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来调查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以及服务态度的满意程度。通过回收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对照组68例患者中满意11例,基本满意28例,不满意29例,满意率为57.35%,观察组患者满意45例,基本满意21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7.06%,差异明显(P

3讨论

3.1糖尿病患者的社区护理需求。糖尿病患者对社区医院的护理水平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健康促进等方面,同时对并发症的防护要求却较低,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平时容易忽视并发症的危害,往往在临床症状显著时才意识到其严重性。患者在护理方面最为需求的内容是血糖、血压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绝大多数患者都认为定期检查是监测病情以及生化指标的重要途径。一些患者经过社区医院的互助护理提供的宣传教育之后,逐渐发觉糖尿病是一种关系到生活方式的疾病,因此也意识到运动、饮食、药物以及血糖监测等综合措施护理治疗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缺乏系统的培训以及自我管理的能力比较差,所以需要社区医院护理人员继续提供护理服务。除此之外,糖尿病患者也对营养饮食指导、活动锻炼指导以及口服降糖药物的指导有着护理需求。

3.2糖尿病患者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根据社区医院互助护理的信息统计,糖尿病患者如果距离社区医院较远或者与子女居住,那么对护理需求就比较少。原因就在于很多患者因为距离较远而带来的交通问题影响了其护理需求。另一方面那些与子女同居的患者由于年龄较大,缺乏自我照顾能力,难以有效地控制病情,从而逐渐失去治疗的信心而放弃护理。还有一部分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后,认为具备控制糖尿病的经验而忽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社区医院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通过采用互动护理模式,能够增强护理人员与患者的鼓动,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从而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以及患者的满意度,促进糖尿病人的康复,值得在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爱洪.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家庭健康教育护理责任制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

[2] 李美.对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J].吉林医学,2010.

篇(9)

1中医学理论体系有助于建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学术框架社区卫生服务是20世纪以来,用来解决社区居民保健、康复、预防、诊断、健康教育和治疗等一系列医学问题的新兴学科,其最大的特色是提供个性化、人性化、防治保健康复教育一体化和提供完整性(为个人、家庭解决来自生物、心理和社会各方面的身心问题)、综合性(集内、妇、儿、外等二级学科为一体)、协调性(为必要的进一步诊疗协调人员和资源)、连续性(医患关系和医生对病人及其家庭健康的责任是连续的)的全程服务。它的医学模式、服务对象和范围,与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服务对象和范围有着根本的区别和不同,它的学术框架完全是以自然科学的生物医学和社会科学的社会、心理医学来构建的[1]。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具有完整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心身(心理和生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协同关系。认为人的正常生命活动是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有机结合。

注重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强调心理问题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认为人要适应自然,人与自然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将此种关系称为“天人合一”。治疗遵循“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个性化治疗原则,治病求本。临床擅长整体调整,不单治病,更注重治“人”、“治未病”、重预防。因此,中医学也是一门横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医学学科[2]。显然这与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模式和思维理念在很大程度上颇为吻合,极易形成有机的结合,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将十分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学术框架的建设。

2中医学的诊疗原则有助于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个体优化诊疗的目标个体优化诊疗是现今医学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共同追求的最新目标和水准,因为医学服务的本质是人,不是人体的器官。医学必须注重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联系。医生不单要掌握解决疾病的诊疗技能,更要掌握与病人交流的艺术和技巧。理解、关心、同情、尊重病人,与病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医患关系保持最佳状态,为每一位病人提供优质的、个体化的诊疗服务。

由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通常既不是单纯生物学上的改变,也不完全是心理社会因素所致;而是多为生物、心理、社会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病理结果;患者的临床表现既不是简单的躯体问题,或是简单的精神、行为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家庭和社会问题,而是躯体、心理、社会等问题相互交错的复杂表现。躯体疾病可伴随心理、社会问题;精神疾患也可伴有躯体症状。心理、社会问题既可以是躯体疾病的原因,也可以是躯体疾病的表现。例如,有一些病人自觉身体十分痛苦,症状很重,却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各项检查结果正常。此时,如果我们没有关注到病人的精神、社会等因素,从人和病的整体出发,就很难发现这些病人健康问题的所在,可能就会因为病人缺乏所谓的生物学上的阳性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结果,致诊疗束手无策。而在实际生活中的确很多健康问题都是由心理和社会因素所引起,只不过是很少有病人主动向医生承认或提示问题的存在。恰恰相反,多数病人则以人体的非特异性症状表现和叙述出来。所以在鉴别健康问题的性质和原因时,要求社区全科医生善于把握躯体和精神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发现和找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就是全科医生和社区居民保持密切的联系,熟知社区居民的家庭状况、、工作职业、健康水平、经济条件等生活背景因素,并与病人及其家庭保持良好的沟通,从而真正为病人提供个体优化诊疗服务。

众所周知,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特别擅长于把握躯体与精神、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认为生活习惯、社会地位、职业性质、经济条件等不同,均会给人们造成身心机能上的差异。善于体察人与疾病相互间的多元化、多因果的复杂关系。临证诊病注重观察,长于司外揣内,援物比类,试探反证,审症求因。治疗注重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和方法。因人而宜,因证而宜,而不非因病而宜。这种重在辨证、善于治“证”,不拘泥于辨病治病的治疗原则与个体优化诊疗的精神不谋而合,正是满足和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的个性化、人性化治疗的有力措施。

3中医学独特的诊疗手段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范畴广泛,囊括了从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预防接种到各种慢性病、老年病的治疗、康复、预防等内容。服务对象不分性别、年龄;服务病种不分类型和专科;服务内容既有对疾病的治疗,也有对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服务层面既有生物学的,也包括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诸多方面;服务范围除了个人,还包括了家庭和社区。要想完成这样特殊的工作和任务,除了社区医生,要对居民生活和健康产生正确引导,将病人及其家庭引进方便、有效的医疗保健系统;更要求全科医生总体掌握社区就诊病人,未就诊病人,健康人以及他们的家庭,乃至整个社区的健康状态。要想做到这一切,方便、及时、就近、周到、亲切、有效的服务,是全科医生工作的基础条件和保障。这不单要求社区医生工作中具有主动、全面、灵活、不计较工作时间、不计较工作场合、不计较工作地点,深入家庭服务的吃苦精神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解决、治疗大部分的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时,所运用的诊疗手段和技术必须适宜于社区简捷适用,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便于掌握,疗效肯定的诊疗要求,否则很难履行这一使命。

中医学诊疗手段丰富多彩、简便易行且疗效确凿。既有药物的内服、外用;也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肌肉注射和静脉点滴。除此以外针刺、艾灸、导引、吐纳、按摩、推拿、正骨、割治、刮痧、熨法、洗浴等等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这些手段的应用无须昂贵的设备、精密的仪器或其它严格的诊疗条件,器具随身携带,具体操作简单,易于快速使用,投入人员很少,临床疗效明显。特别是在全科医生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在用心领悟、手法娴熟的基础上使用,则更可获得卓越的疗效。所以中医学的诊疗手段十分适宜在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工作,同时也将大大丰富全科医生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对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广泛开展大有益处。#p#分页标题#e#

篇(10)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做好卫生防病工作。

1、以公共卫生大厦建设为标志,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创新公共卫生工作模式。不断完善以“一个机制、四个体系”构架的公共卫生建设,多次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公共卫生大厦建设进展顺利。预计20*年初完工,投入使用,发挥提升全区共卫生服务水平的作用。

2、全力以赴,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

闻讯而动,卫生局及时启动禽流感防控工作。结合区位特点,制定完善了禽流感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坚持早布控、广宣传、持续动态监察执法,向居民开展宣传和教育,强化候鸟聚集地区的监测。把禽流感纳入今年秋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的重点,组织对医务人员进行禽流感防控知识的全员培训和考核。

3、传染病综合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措施得到落实,各项工作按计划完成。

20*年1-10月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2625例,发病率335.56/十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去年发病2623例)上升0.*%,上升的主要病种为麻疹、流脑,均为散发,无暴发流行。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未发生饮水污染事故。

继续保持计划免疫工作高质量高接种率水平。截止20*年10月,全区学龄前儿童免疫接种接种率99.86%,开展了外来儿童查漏、补种工作。推进免疫预防规范化门诊建设工作。严格执行群体性疫苗接种工作有关规定,确保免疫预防各项工作管理规范化。

严格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降低漏报率,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预防和控制季节性传染病爆发流行,夏季肠道门诊、冬季呼吸道门诊按时开诊。加强建筑工地、集贸市场等流动人口集中地区的防病管理。有效处置了新街口地区短期内集中发生的流行性出血热疫情。

加强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对艾滋病疫情实行网络专报;加大重点人群监测力度,落实国务院“四免一关怀”政策,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落实市政府关于完善突发传染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的折子工程,在*区确定18家医疗机构分别建设标准传染病诊室、传染病门诊和传染病隔离留观病房及4家急救分站。通过协调和督导,在规定时间完成建设,及时开诊。

妇幼工作落实“一法两纲”,指标继续保持全市较好水平。20*年1-10月,全区孕产妇死亡率0/十万,婴儿死亡率1.68‰。加大婚检宣传力度,在全市率先实现居民免费自愿婚检。自愿婚检人数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

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加强,启动控制精神抑郁障碍项目。开展了智力残疾人员的需求调查。截至10月,为无职业、无报销渠道、无收入的贫困精神病人免费门诊1748人次,共投入费用15万元余。试行精神病紧急救助工作前移的措施,区内精神病人救助绿色通道不断完善,重大节日期间未发生精神疾患者肇事肇祸事件。

坚持落实《*区慢性病防治规范》,以重点疾病为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依托社区卫生服务平台,与辖区大医院合作,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工作。

4、不断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保证人民群众健康。

推进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深入监督执法方式的改革,实行卫生监督执法下移。对卫生监督员进行综合执法培训,制定卫生监督执法派驻工作方案,启动试点。食品卫生日常监督与专项整治相结合。有力的配合了*区“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整体工作。截止20*年10月,在*区餐饮企业实施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完成量化分级1194户,占全区餐饮业的43.47%。监督食品卫生单位达28564户次,合格率达89.3%。卫生行政处罚307起,查封食品50公斤,及时处理了群众举报。强化医疗和卫生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全区37家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医疗机构的疫情报告情况进行督查。对违法开展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和非法行医点进行重点查处。

(二)优化医疗资源,强化医院管理。

配合*区城市改造,根据区属医疗机构发展专科特色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目标,本着做精专科、做强社区的发展思路,优化区属卫生资源。原护国寺中医医院和原厂桥医院整合形成了*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和什刹海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二龙路医院和原德外医院整合形成了*市肛肠医院和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在短期内即呈现了可喜的发展趋势。资源整合、互补优势的举措初见成效。

在医疗机构开展“以病人为中心,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和“创建人民满意医院”活动。在医疗质量、服务特色、基础建设、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等方面找差距,抓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

区卫生局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管与指导。对医疗文书质量和检验科工作进行了专项督导;开展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培训,防范医源性感染;巩固医疗机构评审成果,强化医疗机构持续改进意识。

(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

本着“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的原则,在区发改委的支持下,进一步完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已改造了部分基础条件较差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改善了服务环境,社区卫生服务量明显上升。

不断推进社区责任医生工作。落实了与居委会定期联系工作制度,建立了《责任医生工作手册》。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扩大特殊人群健康管理,前三季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低保人员免费诊疗1198人次,免费体检咨询等1040人次,免费入户服务346人次,共优惠费用达26945元。

二、20*年工作基本思路

2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区卫生局重点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的整合,实现公共卫生大厦良性运转,发挥在保障公共卫生中的中坚作用

在新的一年要继续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打下基础。要积极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决定整合区域公共卫生资源,提高对中央机关的保障水平,提高公共卫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全区居民公共卫生的享受程度和公平性。使公共卫生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基础工程之一。建立公共卫生大厦是*区委区政府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全市尚属首例,意义重大。20*年要做好各机构的搬迁工作,按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要求和未来工作的开展设置各个机构的科室及职能,优化内部运行机制,使整合后各机构尽快实现良性运转。

(二)进一步强化疾病防治特别是对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

进一步巩固疾病防控的工作基础,完善传染病门诊、计划免疫规范门诊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传染病防控措施;增强和完善全区防病网络组织建设;加强防病队伍培训,提高防病队伍素质;加大对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流行病调查和传染病管理支持力度。切实落实全区疾病预防的各项措施。

(三)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调整规划

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全区卫生工作重点,以居民卫生需求为目标,不断完善服务机制,调整工作结构,增加服务内容,改善服务。20*年前,对已独立设置的月坛、什刹海、金融街、展览路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装修改造;在*区7个街道,152个居委会配备152个全科医生,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对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工作模式进行试点。

(四)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全区7个街道办事处派驻卫生监督执法站,实现综合执法下移的工作模式。

推进卫生监督机制改革,为保障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即使到位,继续积极前移工作,在总结20*年卫生监督执法派驻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卫生监督站下移工作。并试行综合执法下移。

(五)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

上一篇: 数量关系论文 下一篇: 互联网公共管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