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0 21:34: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

田野调查;凤翔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凤翔村位于云南省西部,洱源县西南方向,东邻右所镇,西靠炼铁乡,南接大理市花甸坝,北邻茈碧湖镇。该村常住人口98%以上都是白族,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这里位于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带,气候干湿分明,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凤翔村共有三所学校,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各一所,它是凤羽镇在校人数最多,教育最发达的地方。早在2010年凤羽镇就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是旅游业在这里的发展非常缓慢。

一、调查概况

1.各学校整体概况(1)凤翔幼儿园:学生共118人,留守儿童52人,占44%;汉族3人,其余都为白族。生源主要来自凤翔村,只有极少数来自周围的村,比如源胜村。(2)凤翔中心完小:学生共322人,留守儿童142人,占44%;彝族1人,其余都为白族。生源基本来自凤翔村,只有少数来自周围的村。(3)凤翔一中:学生共1107人,留守儿童688人,占62%,其中凤翔村共191人,留守儿童91人,占48%。学校学生98%以上为白族。生源来自凤羽镇各个村,其中凤翔村学生人数最多。

2.凤翔村外出务工人员情况凤翔村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低(年均收入3000~4000元),生活相对贫困,加上农村人多地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由于以上原因,这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向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城、市区、省城方向流动。笔者根据调查了解到,凤翔村自2000~2010年这十年间外出务工人员最多,2014年以后,外出务工人员有所减少。如今,凤翔村依然存在很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3.留守儿童与父母相聚交流情况在我所调查的28名留守儿童中,有20名学生的父母只有过年才会回来;剩下的8名学生父母一般是2~3年回来一次,最久的是4年回来一次。他们与父母的交流非常少,基本只有电话联系。这些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省内打工,只有3名学生的父母在省外打工。独生子女只有幼儿园的5名学生和1名初三学生,其余的家里都有2~3个孩子。

4.家庭成员受教育情况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爷爷奶奶辈的受教育程度一般为没受过教育或只有小学及初中水平,其中小学学历的最多,占68%以上,初中学历者最多,占67%以上。家庭成员总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不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带,而爷爷奶奶的受教育程度和精力有限,他们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也不能在学习上帮助到孩子;爷爷奶奶只能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这使得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普遍较差。

二、个案分析

A同学,男,13岁,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子,对陌生人却显示出一种很腼腆的感觉。他的爷爷奶奶都是小学文化程度,爷爷在2008年患高血压,不能出去干零碎的活,只能依靠他奶奶做点绣花的活挣点钱补贴家用。据他爷爷介绍,孩子的爸妈在8年前就双双出去打工了,先是到浙江工作了4年,后又转到昆明工作,他们出去的这8年,就只回来过两次。孩子在父母出去前非常听话,学习也比较用心。但在父母出去后,他就变了一个样,非常调皮,还结交了一些不爱读书的孩子。(2)B同学,女,14岁,现就读于凤翔一中初三年级,有一个姐姐在外面打工。B同学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在学校,她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优秀学生,在家里,她是亲人眼里孝顺、善良的好孩子。在与她的对话中,我可以感觉到她很想念自己的爸爸。因为早在六年前她的父亲就去丽江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而她的妈妈由于身患疾病,一直卧床在家,所以她基本上是由奶奶照顾。(3)C同学,女,13岁,现就读于凤翔一中初一年级,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C同学的父母在她1岁时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之后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她的父亲在剑川打工有7年多了,母亲在昆明,一年回来看她一次。C同学与父母交流非常少,她说跟爸爸不是一个世界的,也不想与他交流。当我问到她想不想考大学的时候,她的回答是:不想。听她的爷爷介绍,C同学的性格比较暴躁,不爱整洁,有乱花钱的坏习惯。他们都是凤翔村留守儿童中的典型例子。在我调查的所有留守儿童中,只有30%的孩子较优秀,其余的70%都存在成绩差、自控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怪异等问题。

三、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在凤翔村,留守儿童非常普遍,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凤翔村的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①缺乏父母的陪伴,对父爱母爱有强烈渴望。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会因此缺乏安全感,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形成孤僻、多疑、情绪不稳定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性格。②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当遇到心理上的问题没有人倾诉,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孩子有过激行为或寻找不健康的心理寄托方式,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与学习。③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人从一出生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教育,而且人们在家里的时间远超于在学校的时间,学校教育永远不能代替家庭教育。因此,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

2.建议针对凤翔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经过思考分析,提出以下四点应对措施:①应完善国家相关法律,依法推动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②由政府出面,制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策略,大力发展旅游业及优势产业,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政府与学校共同合作,制作关于陪伴孩子成长的宣传册发放到年轻父母和适婚青年手中,并定期举办相关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村民的家庭教育意识。④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凤翔村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由于交通不够便利,这里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在增长。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逐渐向县城、市区、省会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孩子却被迫与父母分离,留守在家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非常渴望父母的陪伴和爱。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必然会出现因留守带来的种种问题。由此,父母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考虑,多陪伴孩子,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同时,国家和政府也要为我国的留守儿童多做一些努力,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基于一个村落的人类学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篇(2)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我县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通常情况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四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二、留守儿童现状产生的根源

(一)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我县农村青壮年约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从农村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三)从农村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我县就曾经发生过“留守”女孩被的案件。

(二)心理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三)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大多数由文盲半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 ,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

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学生,关注留守学生问题,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利用“留守”这一资源,教育留守学生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自律,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的茁壮的成长。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篇(3)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还普遍面临看病就医、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经济压力,同时子女外出务工还导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担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责任,加重了经济负担。

但7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们在吃饭、穿衣、入厕、上床、洗澡、走动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两位老人同时得病,或一位老人独居更为困难。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来自家庭成员的上门探视、打电话问安等形式,他们渴求的探视频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们渴求向配偶、子女或亲友倾诉烦恼。

(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状况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燥、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通过对该镇秦家学区走访调查发现: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和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篇(4)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08-04收稿日期:2016-04-04

作者简介:刘倩(1980―),女,云南宣威人,西南林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助教,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留守儿童一词,于1994年首次由上官子木提出。少数学者认为,父母有一方在家的儿童不能算是留守儿童。但是,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承担的责任各不相同,无论缺失了哪一方的教育孩子都会出现问题。为此,本文把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农村的,不能跟随父母一起生活,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祖辈、亲戚、老师、朋友等)代为监护的6~16周岁正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选取居住在坝区、半山区、山区等共计12所中小学作为调查点,共发放1500份问卷,回收1300份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024份。样本的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69%,女孩占4531%。隔代监护比例为4570%,父母单方监护比例为4688%;在父母单方监护中,母亲单方监护的比例为3633%,父亲单方监护的比例为1055%,亲戚监护的比例为742%。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较多,在父母单方监护中,以母亲在家监护为主,大多数家庭都是父亲外出打工。

2调查内容

编制针对老师、针对学生及针对成人的三套调查问卷,对宣威市的老师、留守儿童以及社会上的知识分子进行抽样调查的方式展开问卷调查。收回调查问卷后,对各项调查指标数据整理,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二、宣威市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

(一)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要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首先需要了解外出务工父母的打工状况。对于留守儿童来讲,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在外地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进行的,所以本文主要从父母与儿童的联系时间间隔、联系方式、谈话的内容等方面来了解在外务工父母对于留守儿童进行的远程家庭教育,这些基本情况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对家庭教育问题分析提供有效数据。

1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时间频率

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时间间隔1~3天的占1328%,联系时间间隔为4~7天的占3242%,半个月左右联系的占3398%,所占比例比较高,一个月左右联系的占1211%,有少数的外出父母要一个月以上才联系,所占比例为430%,也有极少数的家长从来都不联系留守在家中的孩子,所占比例为391%。总体,大多数外出打工的父母会7天至半个月左右联系孩子一次(详见表1)。

2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方式

从表2可以看出,外出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主要的联系方式为电话,高达9688%,其次是去看望,所占比例为156%。很少有父母与孩子的联系方式用写信和其他方式。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无法与自己的子女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时,电话是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最主要方式。但是,电话只能通过声音进行交流,无法进行感情的交流,使得家庭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现今处于高科技飞速发展的阶段,本可以通过网络(例如QQ、微信等视频)来弥补电话联系的不足,可是,由于宣威市的生活水平、

居住条件等原因,农村能使用电脑和网络的家庭少之又少,再加上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隔代老人监护,他们用手机只限于接听和拨打电话,因此家庭的远程教育也不能落到实处。

3父母与孩子的联系内容

从表3可以看出,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第一内容是孩子的学习情况,占4180%,第二是听监护人或老师的话,占3047%,第三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占1602%。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最关心,而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安全、饮食、健康等)不太关心,每次谈话都是谈学习问题和要听老师的话,长时间下来,孩子会对父母的谈话有抵触心理,甚至适得其反,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正常发展。由于父母在沟通过程中忽视对孩子安全问题的教育和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的交流,使得孩子平时不注意自身安全,且也不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当前遇到的问题。

4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期待

从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父母希望留守儿童的文化程度达到大学以上,占7695%,有一部分父母也只希望孩子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占2149%。现代中国大学教育的普及,促使大多数农村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普遍比较高,只有少数的父母期待较低。

5儿童在家的学习辅导情况

从表5可以看出,在家没人对留守儿童进行功课辅导的比例最高,为6250%,妈妈辅导功课所占比例为1875%,爸爸辅导功课所占比例为078%,其他监护人辅导留守儿童功课的占1797%。如果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妈妈辅导功课要高于爸爸对孩子的功课辅导,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家庭辅导功课的任务转移到了现有的监护人身上,但是辅导的比例不高。

(二)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现状

对于学龄儿童来讲,学校教育是不容忽视的。然而学校教育不仅仅是给儿童传授文化知识,还包括对所有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从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和评价也能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状况。

1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

从表6可以看出,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的只占到469%,有4023%的留守儿童会偶尔被老师找去谈心,有4297%的留守儿童要犯错误的时候才会被老师找去谈心。

表7显示,5625%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很关心自己,有3164%的留守儿童认为老师有时关心自己。老师从来没有与留守儿童谈过心或者认为老师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占1211%。表7数据表明,老师很少会主动了解留守儿童的状况,对留守儿童并不关注,只有犯错误的时候才会受到老师的关心或关注。

2老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

“教师问卷调查”显示(详见表8),6129%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较差,并且留守儿童违反校纪的相对较多,9677%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多,6874%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中问题学生较多,839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无法保证。646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的零花钱比非留守儿童多,同时,有6553%的教师认为留守儿童更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关注。总之,留守儿童总体上问题较多,老师对留守儿童的评价比较偏向于消极的一面。

(三)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心理现状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很长的时间是需要在他人的保护下进行的。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他们不仅生活上需要依赖于他人,心理上也很依赖于父母和他人。本论文从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遇到挫折时的反应与和同龄群体的关系来查看留守儿童最基础的心理状况。

1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状况

从表9可以看出,喜欢和爸爸在一起的比例为274%,有898%的留守儿童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生活。无所谓和谁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占859%。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的占7891%,数据说明留守儿童非常希望爸爸妈妈都在自己的身旁,而且对母亲更加依恋与信任。

2遇到挫折时的反应

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向最信任的人求助,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当留守儿童有困难时没法第一时间向父母求助,按理他们应该向老师求助。可表10显示,当留守儿童有困难时,向同学求助的比例最高,为5117%;其次是向父母求助,比例为1953%,有的留守儿童谁也不说,占到1524%;向老师求助的少之又少,只有156%。表10数据表明,留守儿童与老师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教师需要提高相应的沟通技巧。

3和同辈的关系状况

从表11可以看出,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好,占5000%,与同学之间关系不好的只占352%,4648%的留守儿童与同学关系一般。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同学能够很好地在一起相处,还比较信任同学。

三、讨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产生,是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历史性问题,它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的形成,既包括制度性因素,也包括政策性因素;既包括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个体自身的因素。

首先,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及户籍制度对外出打工农民的束缚,使得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上学,然而留在原户籍地的孩子,由于当地政府对这部分孩子重视不够,他们没有将外出打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也没有指定专门负责人协调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相互沟通,齐抓共管的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从而使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和管理处于真空状态。自2006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只针对孩子本人以及其户口都在农村的儿童,如果农村儿童一旦离开原户籍所在地,他本应该享受的教育经费并不会跟随他的离开而转移。宣威市的现状也是如此,如果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把孩子带在身边,由于没有当地户口,在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支出里面,就不会有教育经费的相关补贴,学校自然就不愿意接收这些儿童,因此,义务教育经费需求与财政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义务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

其次,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因素:监护人监护不力,监护人本身文化素质不高以及监护人观念落后。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宣威市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隔代监护占很高的比例,监护人大多数又是孩子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数的知识文化水平都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没法辅导,对孩子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沟通。他们大多数对孩子都存在溺爱倾向,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求,而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缺少应有的引导和监管。

再次,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教育经费投入有限,近几年,宣威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来源主要靠国家拨款,可是这笔资金是有限的,难以顾及所有学校的建设。鉴于经费的限制,宣威市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宣威市农村有大半处于半山区、山区,自然环境较差,经济条件艰苦,教师的发展机会较少,一些师范类本专科毕业生考虑到自身发展受限,通常不愿到农村任教,就连曾经在农村任教稍有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都向城镇地区流动,导致农村教师严重流失。因此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匮乏,是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瓶颈。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以升学率为主要教学目的,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教育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有的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所认识,但并没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连最基本的留守儿童数量统计都没有,也没有相应的档案,更谈不上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或者是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质及安全法制等课程,因此,农村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最后,留守儿童自我发展方面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的求助对象是同学,只有少数的留守儿童选择求助父母和老师。但是,这一时期的留守儿童因自身的阅历不足和经验缺乏,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得不到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其意志力薄弱,不能分辨出事情的是非好坏,很容易造成交友不慎,受到社会不良成员的诱惑和侵害,从而形成不良群体,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很多孩子采取的措施是闷不吭声,更多的孩子采取某种行为发泄的方式,这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和性格方面的发展会出现不成熟、不健康的可能性,行为更容易发生偏离。由于长期缺乏父母有效监督,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自律意识不强,从而在学习上比较散漫,在学校更加容易出现各种违纪现象。可见,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特点也是引起其受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神州学人,1994,(6): 39.

[2] 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河南教育,2006,(5):10―11.

篇(5)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学生123名,留守儿童33人,女童13人,受义务教育学生100人,留守儿童25人,女童5人,学前教育现有学生23人,留守儿童25人,女童18人。123名学生中父母一年回来一次的有27人。

课题之前的的一些案例:

甲同学,男、性格内向、三年级曾随父母在外省就读,四年级重转回我校,父母均常年外省打工,导致该生成绩很差,在家中爷爷奶奶管不住。

乙同学,男、性格外向,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省打工,该生多次从我校转出转入,导致成绩很差,父母与之较难沟通。

课题之后的的一些案例:

丙同学、女、聪明伶俐,长期与爷爷奶奶生活,母亲长期外出外省打工,父亲长期在市内打工,很少回家。孩子缺少父母关爱,从一年级开始养成小偷小摸习惯。自确定课题后,在班主任及其他老师帮助下,基本纠正了偷盗习惯,成绩也有了较大进步。

丁同学,男、性格外向、聪明能干、接受能力强,但倔强、对父母有极强的抵触情绪。父母在他3岁时就外出打工,直到他读三年级时才返乡回家,父母与他之间很难沟通。三年级下期,由于父母教育,该同学曾离家出走2个月在贵定与街上小混混流浪。五年级时又外出流浪1周。后经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帮助,成绩进步较大,思想、心理较稳定。

二、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服务及学生学习、生活情况: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基本能够解决本地区偏远地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寄宿条件。

近几年来,教育局斥资数几万元,用于寄宿制学校改善寄宿条件:学生公寓修缮、床铺桌凳更新、厕所维修改造,寄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二)加强寄宿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我校寄宿制高度重视寄宿管理,教育局要求各寄宿制学校必须遵循寄宿管理“三原则”,即:安全第一的原则;服务至上的原则;教育跟进的原则。

1、所有寄宿制学校都建立了寄宿安全系列管理制度,学校与寄宿管理人员签订了安全目标责任书,全面实行了安全目标责任管理。为保证制度严格和全面落实,还建立了领导值班制和定期检查制,经常对寄宿部所属的食堂、学生作息状况、留宿离宿情况进行检查调研,排查安全隐患,确保了寄宿学生的人身安全。

2、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的理念,切实加强寄宿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三热服务”即:热水、热饭、热心。创设了良好的住宿环境和生活条件。

3、在寄宿学校,德育跟进的重点是亲情教育、理想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教学跟进的重点是课前温习、课后补习和结对帮扶。

三、教育教学管理情况:

(一)调查摸底,掌握信息。

为了准确及时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信息,便于找准每一个“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利于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同时为了防止“留守儿童”辍学,我们建立“留守儿童”管理体系。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初,我们要求所有班级都要对本班内的所有“留守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情况登记表,对没有上学的适龄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多对一”劝学责任包保制。二是每学期开学一周内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所在班级、家长姓名、详细地址、留守原因、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等。三是对“留守儿童”身份发生转变的学生进行统计造册,对新增的“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批注。四是要求所有信息表格及时上报。

(二)精细管理,落实重点教育内容:

1、心理健康教育。我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健康课教学和学科渗透,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循序渐进的策略进行疏导,矫正。

2、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我校长期坚持的教育内容。为了促使“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我们在原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责任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源头上、思想上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安全和自护自救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淡薄、自护自救能力差的特点,我们采取营造氛围、强化知识、重视技能的策略有序推进。一是在校园内,广泛运用文化橱窗、校园广播等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安全知识宣传。二是利用主题班(队)会、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安全和自护自救教育。

(三)完善制度,筑起爱心助学桥梁。

为了给“留守儿童”创设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让他们享受与其他孩子一样接受同等教育和共同成长的权利,教师就必须付出比教育其他孩子更多的、更艰辛的劳动。而这些付出仅仅靠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建立促进工作落实到位的相关制度。

1、“三包”制度。执行市局关于对“留守儿童”实行的“三包”制度,即: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班主任能够做到“四个到位”即:信息摸底统计到位、关心学习生活到位、教育服务到位、帮教扶助到位。

2、“一对一”帮教制度。我校都建立了“一对一”“多对一”制度,成立了多个学生、教师帮教团队,帮教活动进展顺利,效果较好。

四、校内校外相结合教育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情况:

(一)多方联动,合力打造学生成长平台。

学校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适时开展家庭教育、爱心教育、伦理教育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父母远去,爱心却无处不在,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二)聚力聚焦,同心构筑学生安全屏障。

学校要举办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为少年儿童营造文明、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提供优惠和免费服务。

(三)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教育与管理体系,确定管理目标,划分责任范围,并对各政府部门进行目标责任管理。

(四)社会、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社会问题研究,研究制定对策,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篇(6)

一、调查目的: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怀柔山区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发现他们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建议。引起更多人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改善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二、调查对象:怀柔区山区小学留守儿童

三、调查方法:问卷法

四、调查时间:2016年11月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中的“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本人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调查对象选取怀柔山区两所小学(怀柔区渤海镇中心小学及怀柔区长哨营满族乡中心小学)1-6年级的留守儿童。调查主要从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学习等方面设计了问卷,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7份。其中渤海小学82份,长哨营小学25份。

(二)问题及分析

1..亲子情感严重缺失

小学留守儿童年龄在7―12岁,正是其性格、情感、习惯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父母的关心爱护,完整良好的家庭生活和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在此次{查中,我们发现有51.4%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务工,有40.2%的父母在外务工时间在3年以上,有的孩子在出生几个月后就与父母分离。父母都外出务工,父亲或母亲单方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是不完整的,原本由父母两个人来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现在只能由其中一方承担,这势必会加重父亲或者母亲的负担,从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亲子教育严重缺失。

调查结果显示99%的留守儿童经常想念父母,86%的孩子不愿意父母长期外出,即使外出务工也要常常回家。希望每天都和父母联系的占到78.5%。但现实却是10%的父母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有近10%的孩子甚至有一年以上时间没有见到父母,41%的父母一周以上的时间和孩子联系一次,有23.4%的父母与孩子联系沟通的间隔时间更长。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上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心灵深处时常产生孤独感,心情容易失落。调查中发现由于父母在外、老人关注有限,留守儿童普遍缺少细致照顾,有44%的留守儿童有被同学、邻居欺负的情况,孩子们往往缺少安全感,因此留守儿童易产生自卑焦虑情绪。

2..隔代抚养弊端突出

调查结果显示41%的留守儿童和祖辈一起生活,在隔代抚养的情况下,老人作为监护人,比起父母单方抚养来说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还是有差距。同时,这些老人的受教育程度更低,84.5%的祖辈监护人文化程度处于初中以下,老人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他们认为饮食上丰富美味,要求上尽量满足,不让孩子受老师和同学的气就是自己对孙辈们最好的教育。实际中我们也不能对这些山区农村留守老人有更高的要求,对于这些老人而言,只要孩子能吃饱喝足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往往没有能力顾及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情况。因此留守儿童在祖辈们生活中的溺爱,教育上的空缺下,独立性,意志力,情绪调节能力等方面反而不如其他同龄人。

3..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处于中等以下,然而,有70%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目前的学习状况感到比较满意,尤其是有不少评定自己成绩处于班级差等水平的孩子反而对学习状况感到满意。57%的留守儿童在家里没有人能够进行全面的学习辅导,73.%的儿童希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由于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就会大打折扣,长而久之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缺乏,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六、建议

(一)家长要努力营造温暖良好的家庭氛围

父母应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自身的作用。留守儿童主要问题最根本原因就是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父母的作用。能在本地打工的最好留在本地工作。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父母平时加强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在生活和学习上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和关注,鼓励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学校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和学习辅导

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指导制度。建立留守儿童学习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任课教师,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除了关注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还应该多关注他们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课堂上,老师要多鼓励留守儿童勇于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心理教师联合班主任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小组团体辅导活动,让留守儿童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他们打开“心结”。教师平日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让留守儿童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三)社会力量相整合发挥合力作用

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让在家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村委会可以联合起来,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开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活动,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开设一些有关心理健康、自我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课程,丰富留守儿童的各方面知识。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

篇(7)

据了解,“手拉手·三生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是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和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承办,以“让留守儿童笑起来”为主题的一项持续性公益行动,将会推广至全国各地。

“今年关爱行动将围绕‘手拉手爱心探访’、留守儿童生存现状调查、‘把我的故事告诉你’手拉手书信交流活动等内容推进,为孩子们的成长带去更多欢乐。”黄金宝表示,“三生爱心基金”计划自2013年开始,三年内在全国建立100间“三生爱心教室”,致力于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快乐成长的课余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为“手拉手,让留守儿童笑起来”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

谈及“手拉手”项目的关注方向,黄金宝表示今年会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健康成长。希望通过活动为孩子带来更多欢乐,也让更多人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走近这些孩子的生活,真正了解他们。

启动仪式上,一部反映留守儿童真实情况的公益短片让来宾印象深刻,来自四川广元的留守儿童代表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让来宾感受到来自留守儿童的真实感动。知心姐姐卢勤现场了《2013年中国部分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调查报告》,呼吁社会应该给与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仪式结束后,大会特别为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六一节目。

谈及与留守儿童结缘、参与“手拉手”项目的初衷,黄金宝表示关爱儿童是三生一直坚持的公益方向之一,是三生“爱心1+1”公益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年,三生再次把关爱儿童项目方向聚焦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上,希望借助这次‘手拉手’三生留守儿童关爱行动来倡导社会关注,促进留守儿童现状的改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和睦而努力。”

黄金宝还表示,三生永远是一家以梦想、使命、价值观驱动的公司,三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三生企业创始信念,也是三生从成立以来积极践行公益事业的原动力。

“自尊敬人”是三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也是一切行动的精神源泉。由“自尊敬人”的核心价值观出发,三生形成了“爱心1+1”公益理念:尊重每一个生命,不断与社会分享价值,倡导每个人、每个月都参加一次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用微行动汇聚大力量,让世界充满笑容。

华泰宝利格——成就不凡市场表现

在国产自主品牌中,华泰宝利格是一款具备硬汉魂魄的中高级SUV车型,令人倾之,慕之。

华泰宝利格智尊版自上市以来,凭借着“安全保障、豪华配置、长期质保、考究材质、强劲动力”,赢得了业界与市场的较好口碑。

宝利格智尊版有着欧系车型的霸气,氙气大灯和LED日间行车灯既给行车增加了一份安全。配备了第九代ESP(车身动态电子稳定系统),ESP与TCS(牵引力控制系统)完美搭档,再配合ABS+EBD防抱死制动系统,加上前轮制动摩擦片磨损过度报警装置,最大限度的提升了车辆行驶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宝利格智尊版配备了6安全气囊(前排气囊、前排侧气囊、窗帘式安全气囊),在主、被动安全方面可谓精益求精,有力保障了驾乘者的安全。

戴纳米克英雄会:“拼读”“词义”英雄汇

5月26日,在能动英语上万名学员的期盼中,戴纳米克英雄会经过一个月的海选赛以及两天的总决赛,终于落下了帷幕。来自武汉、南京、哈尔滨、天津以及北京等全国各地能动英语屋的小英雄们用自己的能力、实力和勇气征服了家长、老师和评委,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决赛中,“表音密码”和“词义识记”的总决赛让家长见识了小选手们的超强的单词拼读、词义转换以及诵读方面的综合英语能力。挂图王比赛中,两百多个单词,选手慢的两分多钟,快的一分半钟就准确拼读完成。拼读王比赛中,孩子们必须在电光火石间反应出单词的准确发音。与往届戴纳米克英雄会不同的是,今年比赛新增了“词义识记”的“诵读王”。小选手随机抽取相当于中学生阅读水平的经典英文原版图书中的某个段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准确、流畅诵读出来。为了考验小选手对英文原版图书内容的理解和临场发挥的能力,表情、动作必须到位。据语言专家介绍:这样的单词反应速度以及英文阅读、理解能力意味着选手们已经打开了大脑中专门负责学习语言的布罗卡斯区,在他们的学习中,英语语言信息无须经由记忆区的转换,可以直接存储到语言中枢,孩子们可以像运用母语一样运用英语来进行交流。

大幕落下,比赛结束。经过两天紧张激烈的竞赛,各大奖项花落各家。能动英语屋(安贞)和英语屋(远大路)分别捧上了象征着最高荣誉的“语音圣杯”和“语义圣杯”。低年级组的“语音王”由能动英语屋(安贞)的郭干旭获得,高年级组由英语屋(望京六佰本)蒋宇航获得;首届低年级组“语义王”则由能动英语屋(崇文门)韩昕桦获得,高年级组则是英语屋(远大路)赵子煜。赛后小选手们纷纷表示:与获奖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实力,激发团队的潜力,感受比赛的魅力。我们收获了信心、勇气和友情!

轻薄高性价比 华硕X450携GT720M强显震撼上市

伴随着科技与工艺的提高,主流全能笔记本的性能也在逐步提升,如何能在大众价位中开辟出一片性价比的蓝海,一直是厂商和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而一款具有指向意义的高配超值新品,也成为众望所归的风向标。

篇(8)

当前,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不断涌入城市务工,我国很多农村中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些留守儿童,一方面他们正处于身体、智力、情感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享受和得到来自自己父母的呵护、教育以及引导,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三观上的偏离以及个人人格、心理发展的异常情况。所以我认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选择样本:我们通过前期调查与研究,我们决定选择武汉市侏儒镇马赛村来作为我们的调查地点。马赛村位于武汉郊区侏儒镇西端,全村辖7个小组,人口1600人,其中有9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有几百名留守儿童在村中与老人为伴。而村里的一所名为“小春燕”的幼儿园,承担了村中大部分留守的幼儿的保育工作。我们的研究样本都选自这所幼儿园的孩子。访谈与问卷调查:马赛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调查具体通过访谈的调查方法,主要针对该村的留守儿童以及在家留守的老人和部分教师进行访谈,通过逐一访谈来了解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等问题。此外,在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我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抽样的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认真倾听了他们的心声。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通过构思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儿童的教学以及游戏活动,并在这些开展的项目中做好各类数据分析,分析可能给他们心理反应带来负面性影响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性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汇总、整理分析后,这里平时念小学的有150多人,幼儿园的有50多人,在所接触到的100多名儿童中,其中有80%的儿童是留守儿童。据调查问卷统计,在马赛村春雷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年龄都普遍偏小,主要分布在10岁以下,其中4-10岁的留守儿童占全部幼儿园留守儿童的70%,而且在性别构成上,留守儿童男生也是多出女生12个百分点。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普遍存在亲情隔离

他们中有许多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从而产生怨恨父母、远离父母,对父母更是缺乏交流,严重的还存在着与人交往上的障碍,无法与人建立深层的关系。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当我问到他们最想念的是否是爸爸妈妈时,都说非常想念,但是又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孩子们的神情都很失落。而只有极为少数的爷爷奶奶还能够熟知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多数老人都只扮演“保姆”的角色,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至于孩子有什么想法,最盼望的是什么就不管了。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老人要么骂粗话脏话,要么下手痛打一下,没法的就只有放任不管。

(二)普遍存在生活习惯不良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家长的管教,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他们时常出现睡懒觉、吃饭磨蹭、拖沓、懒散等问题,还有甚至不注重衣着,一般不容易听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孩子会起床不洗脸、不刷牙、晚上不洗澡、吃饭不洗手、生活作息不规律、体质弱、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三)普遍存在情绪激动

在和我接触的一些留守儿童中往往会出现了情绪稳定性差的孩子,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生闷气,乱扔东西,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特别是他们遇到不顺心时,表现出情绪抑郁,还有的出现暴躁情绪,呈现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状况。小学阶段是留守儿童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个阶段的监护人尤其是老人,一方面都很溺爱他们,助长了他们的任性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个人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比其他孩子要迟缓一些,这也是造成他们以后会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主要原因。现在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以及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加重了他们对教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人格扭曲的隐患,长此以往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不利。

(四)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很差

留守儿童中有许多孩子因为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或缺乏有效地帮助和监管,在农村中小学中表现最为突出。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其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0人,比率不足5%。还有一些留守儿童明显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突出,上课不能不专心听课,作业字迹潦草、马马虎虎等问题,他们和同学之间也缺乏交流,学习中也不主动请教问题,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失去学习信心,造成了学业成绩的下降。

(五)普遍出现道德品行缺失

这些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产生孤独无依无靠的感觉。他们在家都不太尊敬长辈,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在学校也没有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个人自控能力较差,经常出现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目前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已俨然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当然也存在着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

首先,各村、组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或者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学习和家庭经济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将调查信息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健全能反映其进步与存在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以便实行动态跟踪以及进行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可以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库,然后根据档案记录情况进一步开展好工作。其次,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微信朋友圈,通过微信、电话、网络视频连线、召集家长互动等方式,搭起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孩子及教师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样直接的联系,家长能及时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状况并进行有效地交流。最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培训。通过增设一些自我关爱的课程内容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篇(9)

一、非社会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间大规模人口流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那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从留守儿童的行为发展来看,主要有三种表现:亲社会行为、行为和非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所提倡并且是儿童应该发展的行为;行为则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为社会所抵制、禁止并且是儿童应该避免或矫正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比较外显的、容易被意识到的、具有明晰的社会化特征。作为社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非社会表现应当引起重视,并有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必要。

在对非社会的类型分析上看,可以分为如下两种:一是内向性的非社会。这种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能发生,而且具有明显极端性的自我封闭特征,它的发生或发展不受环境场所左右,儿童在行为过程中表现极端执着,做任何事情都能够自始至终一气呵成,而且不追随他人或接受他人影响。有这种行为的儿童通常是:对与人交往冷漠、讨厌,不喜欢与他人共事,也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和悲伤;情绪拘谨且有隐蔽性,往往拘泥于小节,甚至会对一些小事刻骨铭心;经受不起失败挫折,过分苛求、自责、烦恼并滋生自卑感以至过低地评价自己。这是一种保守并封闭自我的行为。二是逃避性的非社会。这种行为以回避或疏离某种特定的行为环境为特征,儿童从感受到威胁的特定场所或特定情境中退避、逃离,以进行自我防卫的行为。主要有两种具体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当儿童遭遇到自认为不利的事情或自己不能对付的事情,会从该环境中退出或逃避,如儿童逃学或逃离群体活动的行为等;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行为,集中表现为交互性逃避,在不利环境或自己难以应付的环境中行为怯懦,而环境对自己有利或自己能够驾驭环境时又会过分地表现或行为放任。

儿童发展中的非社会过去没有引起重视,是因为人们通常把它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气质,或者与人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非社会的一般特征也不会象行为那样产生明显行为偏差,构成危害。而且一些研究者认为,非社会本身并不一定直接构成问题或行为障碍,随着年龄增长,这些非社会会自然消失。

但是,随着大量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农村滞留了大量儿童。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邀请专家和有关部门同志召开座谈会,其间谈到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关统计表明,全国流动人口现已超过1.3亿,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人”。《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5日刊登《留守子女渴望亲情:来自“中国打工第一镇”的调查报告》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7000多万人。2004年11月4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头版刊登的文章《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中提到有1.3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非社会尽管不一定直接构成问题或行为障碍,但是,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其非社会的存在也意味着潜在问题和危机的存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对留守儿童的非社会引起足够重视。

二、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个性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攻击型的性格特征。动则吵闹打架,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类是畏缩型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甚至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如抢劫、偷盗、勒索等)。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偏内向,不太爱说话,朋友圈也相当狭窄;有的自尊心相当强,极敏感,容易出现极端、过激行为;有的情感脆弱,经常为一点小事哭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这些非社会与其家庭环境、情感缺失、隔代监护等因素有关。

(一)远离父母造成情感缺失,容易产生个性、心理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由于与父母时间和空间上的情感交流断层,缺少父母关注和呵护,享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我国社会调查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大多不愿离开自己的父母,只因无奈才留在老家。他们认为“亲戚没有父母好”或者“亲戚一点都不好”,两者相加的人数超过64.4%。他们遇到问题时有半数儿童闷在心里,不能求助父母一起解决。从这看来,孩子远离父母在性格和心理上出现非社会问题的可能性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子女。

(二)隔代监护易造成留守儿童“骄”、“娇”情绪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祖辈亲人身边,是隔代监护。由于隔代人和被监护人之间存在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在精神和道德上对其进行管束与引导。祖辈在孩子的行为习惯方面,即使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导致孩子“骄”“娇”二气严重以及放任甚至放纵的性格特点。过度溺爱,会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同时,过分保护,会遏制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

(三)寄宿在非血缘关系家庭的留守儿童的非社会

一小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亲戚、朋友家。尽管亲朋好友对孩子也非常关心,但是他们似乎处于两难的情境,不知道是管严好还是管松好,其结果往往是顺其自然或者严宽不适。他们更多是从物质上给予关照,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较少关注。这种“物质+放任”的管教方式极易形成孩子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或者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胆小怕事、孤僻等过分内向的性格特征。据调查,多数儿童觉得亲戚对自己约束较少,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问题的对策

沈辉香、戚务念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迫切需要父母的关心》文中谈到,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有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儿童8%。这其中,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因此,父母不在身边,子女缺乏依靠,有一种不安全感。如果学业成绩不佳,更会产生强烈自卑感,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非社会的措施主要有:

(一)加强亲子交流

建立正常的亲子交流是非常关键的,尽管外出打工是为了子女,但也不要长时间隔断亲子交流,父母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服务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情感交流的空缺而出现的非社会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并承担起部分责任。而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请心理专家来校讲学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指导,增强“留守子女”自我心理抵抗能力,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尽量减少非社会的发生。

(三)建立农村社区监护机制

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越来越多,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经常缺位的家庭结构正在形成,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的监护责任主要落在隔代人、亲朋和学校身上。隔代人监护存在着难以消除的弊端,亲朋的监护责任似乎承担有限,学校也只担负了孩子在校期间的责任,而孩子在社会上的时间又很多,如双休日、节假日加起来的时间目前已经超过半年。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监护机制非常迫切。妇联、工会、村委会和派出所,共同构建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监护体系,必将对留守子女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续梅.1000万“留守儿童”期待关爱――教育部召开座谈会就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请专家建言献策[N].中国教育报,2004-06-05.

2、罗国芬.从1000万到1.3亿:农村留守儿童到底有多少[J].青年探索,2005(2).

3、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5).

4、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5、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篇(10)

一、活动主题:学以致用 强化实践 充实自我

二、活动内容

1、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写一份调查报告

在暑假期间,同学们应尽可能地关注社会,深入实际,针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地方中小学建设发展、小学生感恩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等状况,开展深入调查,通过实践活动,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我院专业发展、创业就业提供坚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主题:免费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典型调查;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典型调查;城镇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调查研究;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困境问题调查研究;农村网吧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作用调查;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状况调查报告;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分析;惩戒教育;网络成瘾;本专业市场需求状况调查;本专业课程开设对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的作用调查;专业发展访谈;如何有效实施小学教育;小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农民工现状调查等。

2、开展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

师范生基本功,是一个合格的师范生从事中小学教学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在师范学习期间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诸多知识和技能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因素之一,良好的教学基本功是师范生从教的前提,也是师范生从教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强化师范生的基本素质与从教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事业奠定坚实基础,促进顺利就业,要求同学们暑假期间完成以下任务(开学第一周以班级为单位上交到教研办,具体由班长负责等级造册)。

①上交高质量毛笔字作品不少于3幅 ②上交高质量钢笔字作品不少于5幅 ③上交高质量教案不低于2份(依据当地现行小课程教材内容)

3、开展“读好书”活动

充分利用假期读几本好书,做好读书笔记,抒写读书感想。有条件的同学建议观看电视或网络“百家讲坛”,认真做好感想及总结。暑假结束返校第一周上交一本读书笔记。(班长负责收交后到教研办审核评比)

三、参与对象

10级-12级本科学生;12级-11级专科学生

四、评比及表彰方式

上一篇: 司法核心价值观 下一篇: 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