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5 13:41:5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全国环境监测工作要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X328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我国的环境监理工作目前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虽然我国现行监理制度还没有强制性实施环境监理,但是环境监理工作已经确确实实成为了监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特高压工程和智能电网的大规模建设,电力系统输变电工程环境监理工作逐渐受到更多关注。本文将对输变电工程环境监理工作要点进行分析。
1环境监理管理模式
(1)模式1:包容式监理模式
各工程监理单位完全负责各自标段内的环境监理工作,需在项目监理部设置一个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环境监理工作由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共同承担,全体监理人员参加环境监理工作。
(2)模式2:独立式环境监理
环境监理机构独立于工程监理,与建设单位直接签订环境监理工作合同,与工程监理呈并列关系。
(3)模式3:结合式的环境监理
项目工程监理统一设置,监理单位内设环保监理部门,由环境工程专业人员担任环境监理工作,在总监理工程师的领导下,对承包人的主体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的质量、进度、费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结合现阶段监理单位构成特点,输变电工程项目环境监理宜采用第一种和第三种管理模式。
2环境监理的内容、方法、目标和任务
环境监理内容
环境监理是针对输变电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理,主要任务是对工程建设过程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并对工程的环保配套设施进行施工监理。
环境监理的方法
1)对于现场工作,环境监理可以采取巡视、旁站、跟踪检查、环境监测等方式。
2)发现施工单位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现场监理人员应立即制止,并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同时报送业主。整改完成后,监理单位应会同业主对整改结果进行确认。
3)为加强与业主、施工单位的沟通交流,环境监理应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适时召开环境监理会议。
4)环境监理对工作情况应进行现场记录和事后总结记录。现场记录包括监理日志、旁站记录等;事后总结记录包括环境监理会议纪要、环保污染事故记录等。
环保监理的目标
1)主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噪声、废气、污水、固废等排放达到国家相应标准。
2)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措施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
3)施工期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
3 施工准备阶段环境监理工作要点
(1)核对设计文件中有关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同时编制环境监理实施方案。
(2)审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
(3)检查有关环境敏感区土地施工、林地占用等有关政府部门开工许可手续。
(4)检查承包人环境管理机构、人员及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到位。
(5)检查施工前场地的原始文字影像资料,以备恢复时参考。
(6)开展施工人员进场前环境保护知识的培训。
4 施工阶段环境监理工作要点
水环境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输变电工程的施工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两个来源。施工期水环境保护监理要点如下:
废(污)水处理设施是否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
废(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是否完善。
调节池、沉淀池等设备污泥的清理、处置情况。
大气环境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输变电工程施工期间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扬尘。大气环境保护环境监理要点如下:
砂石料生产工艺所采取的除尘措施及效果。
施工作业面采取的相关降尘措施及效果。
路面降尘措施及效果。
声环境保护环境监理要点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求的噪声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周围有敏感目标的施工场地周围是否设置了隔声、降噪设施。
夜间采取的施工控制等管理措施及效果。
施工区有无发生噪声扰民事件以及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事件。
生活垃圾处置环境监理要点
垃圾收集点位布置是否合理。
垃圾收运的记录情况。
垃圾清运车是否进行定期清洗、消毒。
核查垃圾处置方式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施工营地环境监理要点
施工营地选址时,尽量利用工程永久占地、闲置场地或荒地。
施工营地平整时,先剥离表层土集中堆放,草袋挡护,夯实堆积边坡,设置排水沟;施工场施工完成后,将表土返还施工或绿化。
施工结束后清除建筑垃圾,恢复原有借用土地的功能。
施工临时用地环境监理要点
取、弃土场的选址,优先利用既有取土场、本工程或其他工程弃土,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林地。
对可恢复的临时用地,应会同业主对现场初始的地形地貌进行客观的文字描述和完整的影像记录,以作为将来恢复的依据。
对于剥离的表层土,应予以保存,在表层土的再利用之前,要求协助业主设置专门的场地用于堆置和保存。
施工临时便道环境监理要点
尽可能利用既有的乡村道路、机耕道,新建便道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尽量控制道路宽度。
新建施工便道边坡进行植草防护,增设排水沟。
改建既有机耕道应作边坡植草防护;对于施工完成后规划继续利用的施工便道应按永久工程进行设计施工。
集水池、事故油池环境监理要点
核实集水池、事故油池选址、工艺等是否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集水池要及时与地表排水设施沟通。
事故油池建设过程中应保证可靠径流收集,防止事故油流入地表排水设施或者集水池。
5 试运行期环境监理工作要点
组织竣工验收前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初检。
整理环境监理资料,并归档。
参加竣工环保验收。
检查施工单位对竣工环保验收提出的环境保护遗留问题整改措施的实施情况。
整理完成环境监理竣工资料,并编写工程环境监理总结。
对需要进行环保、水保专项验收的项目,环境监理应协助业主做好验收工作。
6 总结
目前,全国性的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管理办法还没有形成,各省份、各行业都在扩大环境监理的试点范围和影响力,这为输变电工程环境监理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下面是输变电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几个发展前景:
加快输变电工程环境监理制度建设。
建设输变电工程环境监理技术保障体系。
强化输变电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监督实施。
探索符合输变电工程实际的环境监理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环境监理[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2.
朱京海.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邹家祥,薛联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手册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李世义.工程环境监理基础与务实[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一是分解落实市政府确定给我区“十二五”减排目标,进一步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建设,注意数据的保存、资料的收集、档案的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打牢污染物减排基础。
二是强化结构减排、工程减排与管理减排,继续抓好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完成落后产能、高耗能企业淘汰任务;推进工业企业废水深度治理,重点抓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为下一步区域发展腾出指标空间。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对已建成的门牙污水处理站、仲宫污水处理厂在严格监管稳定达标排放的同时,进行升级改造和管网配套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能,形成新增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减排能力。
三是拓展减排领域,加强农业减排,督促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试点项目,进一步推进南部山区小型污水处理站和垃圾收集转运工程。(以上工作由总量办会同监察大队、监测站、项目监督科、管理科、生态科具体落实。)
二、强化环境污染防治
一是按照《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继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扬尘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加大对施工工地、物料堆场等扬尘易发场所监督检查,深入开展扬尘污染防治分类挂牌管理。(该项工作由管理科会同监察大队、110指挥中心具体落实。)
二是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全面启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和环保合格标志管理,重点推进机动车停放地抽检、行驶车辆冒黑烟查处、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监管。(该项工作由汽车尾气管理科具体落实。)
三是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源监控,完善污染防治设施检修故障报告制度,加强对各类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检查和监督性抽测,强化工业污染源烟粉尘排放企业监督管理力度,督促各类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该项工作由监察大队具体落实。)
四是加大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持续加强对工业企业监管工作,进一步严格直排环境的企业排放标准,确保工业废水污染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并达标排放,确保河段面水质稳定达标。(该项工作由监察大队具体落实。)
五是在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方面,重点督促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力争协调解决好河及其支流河段生活污水直排的问题。在河道截污整治方面,督促有关责任单位按时完成重点河流截污整治任务,协调有关部门和街镇及时清理河道垃圾,完善和管理好辖区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由项目监督科具体落实;河水质达标治理工作由监察大队会同监测站具体落实。)
六是加大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力度。强化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监管,严把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关。加强涉源单位和射线装置使用单位环境监管,完成辐射安全许可证的颁发和更换工作。按照省、市环保部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工作。(该项工作由管理科牵头,会同相关科室具体落实。)
三、加强快速应急能力建设,构建全区环境安全防控体系
一是在原有基础上完善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档案,对全区重点风险源进行专项检查。完善环境应急体制机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一步监控有突出风险源单位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做好环境污染事故防范措施。
二是定期进行不同科目的应急演练,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根据假设不同类型的污染事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起到锻炼执法队伍,提高人员素质的目的。(该项工作由监察大队牵头,110指挥中心、监测站会同相关科室具体落实。)
四、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继续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坚持监管和服务并重原则,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环境准入,充分发挥建设项目审批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调控、促进、优化作用。严格控制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新增审批量。对全区重点项目和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做到提前介入、跟踪服务,将管理植于服务之中。对国家鼓励的项目、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轻污染能耗低的项目优先审批。强化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和竣工环保验收,加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以上工作由项目监督科同监测站、监察大队具体落实。)
五、加强自然生态和农村环境保护,有序推进生态市创建工作
围绕《市生态市创建目标责任书》中分解给我区的36项任务目标,强化对责任部门的定期调度考核工作,发现拖延和停滞情况立即予以督办整改,确保完成各项指标任务。指导申报各级生态乡镇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督促建设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迎接上级部门抽查。督促加强辖区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继续有效组织,积极开展秸秆禁烧工作,对全区禁烧监察工作进行协调督导,确保实现全面禁烧目标。(以上工作由生态科牵头,会同相关责任科室具体落实。)
六、严格环境执法
一是做好环境工作,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做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12369环保举报热线、12319城市公共服务热线环保联动服务,配合新闻媒体环保联动工作,处理好《书记信箱》、《区长信箱》的环境诉求案件,确保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该项工作由法规科会同监察大队、110指挥中心具体落实。)
二是严格执行“四个办法”的相关要求,认真落实污染源在线监控值班制度,确保实现国控、省控企业排污达标率达到98%。继续加大排污费征收稽查力度,依托排污申报电子平台,依法、全面、足额征缴排污费。组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执法检查,加大后督察力度,对环境违法案件跟踪督办,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污染问题。(该项工作由监察大队、110指挥中心会同法规科、财务科具体落实。)
七、加大培训力度与资金投入,强化人员业务学习,确保环境监测水平有较大提升
开展好辖区突出环境问题及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继续履行好常规环境监测任务,强化对重点流域、地下水涵养区的监督性监测。结合我区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需要,对目前监测工作的“短板”进行分析,科学合理的制定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督监测计划,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从硬件购置、软件升级、办公条件、人员待遇、业务培训、定期考核等方面提升监测能力水平,扩充现有监测项目,确保我局监测工作在年实现新跨越。(该项工作由监测站具体落实。)
八、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推进环保政务信息影响力
一是配合我区环保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根据市局部署,进一步完善“绿色,绿色行动”宣讲团进社区、进学校活动,组织开展好环保移动宣传服务站“五进”活动。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基地等绿色系列创建工作,继续强化和丰富中小学环保进课堂的教育内容,进一步发挥环保义务监督员、大学生环保志愿者作用。做好“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等各种环境文化宣传活动。(该项工作由宣教科具体落实。)
二是做好区环保局各项政务信息的报送工作。要将我局工作动态及时形成文字材料上报市局和区委、区政府。继续拓宽信息报送渠道,各个科室要将平日工作成绩进行提炼,形成高质量文字材料,增加上稿率,要让上级领导及时了解我区环保动态,密切关注、关心我们所开展的环保工作。(该项工作由局办公室、宣教科会同各相关科室具体落实。)
九、全力推进廉洁高效及学习型机关建设
一是巩固扩大“深入基层、服务群众”集中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形成学先进、找差距、作表率、振奋精神谋发展的好风气。
二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完善以惩防体系为重点的环保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机制。巩固扩大“执政为民、廉洁高效”集中教育成果,悉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全方面提高服务效率与依法行政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三是整理相关申报材料,今年开始启动创建“省级文明机关”工作,努力促进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普及提高,更高更强
一、发挥协会作用,打造一流环保NGO
作为一个非政府的民间的群众性组织(NGO),我校环保协会自2006年12月份组建以来,在校长和学校环境教育和绿色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能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始终把团结和凝聚全体师生的团队力量和集体智慧作为开展活动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爱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时召开理事会和学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努力发挥环保积极分子的作用。现在各处室的主要领导、各教研组组长、年级主任、骨干教师大都在加入环保协会的同时,还担任重要的职务和承担了大量环境教育工作,在学校学生会中设立了卫生环保部,各班设立了卫生环保委员,从上至下,从教职工到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有识、有志的师生在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中发挥智慧和价值,同时也挖掘、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热心环境教育、环境保护和生活公益活动的骨干和精英,在长期坚持活动、注重在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的同时,丰富环境教育的内涵,提升环境教育的品质。开展环境教育的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多个项目获奖、多篇,有的还在在全国重要的学术会议上交流和发表,为提升我校的知名度和声誉开辟了新的渠道和搭建了更高的平台。今年上半年环保协会组织开展了大小活动20余项,3月16日召开了二届二次理事会,总结了2009年下半年工作,部署2010年上半年工作,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意志、强化团队、创造辉煌的积极作用,我校环保协会在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NGO中已经崭露头角,名气升扬。
二、以活动和课程为载体,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1、坚持利用环保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环保协会与教育处、团委等部门联合组织了一系列环保纪念日活动,倡导低碳生活理念,介绍环境污染状况、环境保护法规等,取得了积极的教育效果。分别是2月4日举行的世界湿地日报告会、3月22日举办的世界水日和世界气象日报告会、5月22日举办的生物多样性日报告会、5月31日举办的世界无烟日和世界环境日报告会、9月16日的世界保护臭氧层日报告会等,主讲教师分别为杨长寨、刘欣、朱宇飞、石学业、王庆、杨馨六位老师。
2、协会和教务处、教科研室等部门联合举办了第三届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公开课。从5月18日至21日先后有九位老师面向全校展示了精彩的环境教育公开课,展现了我校课程领域实施环境教育的水平和风采,这九位优秀教师分别是张伟、邓丽、朱宇飞、高丁国、王彦、荆小钏、赵文琦、贾德生。
3、学校继续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开出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分别由杨长寨和冯玉老师任课。
4、网上环境教育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第四期中瑞环境小硕士班在2009年10月14日至2010年6月21日历经20余周,在完成了全部模块的学习任务和课题探究后顺利结业,第四期全体师生还与3月13日集体参观了我国着名的太阳能产业龙头企业——力诺集团。现在第五期YMP正在进行之中。第三期省网上环境教育课程学习小组在完成课程学习和课题探究后结业,并受到省教育厅和省环保厅的联合表彰。第四期省网上小组将在今年下半年继续举办。这两种环境教育学习形式内容系统全面、课程安排科学合理、学习形式新颖有趣、融网上学习和社会实践于一体,对于提升参与同学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非常有价值和魅力,都是在国际、国内非常有影响力的面向中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优秀的开放型课程。
5、天气预报坚持数年如一日,服务于师生。我校天气预报板自2007年设立以来,就一直坚持每日公布三天的天气预报,为师生提高气象服务,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我校环保协会的许多同志都做出了可贵的积极贡献,他们是:王传臣、翟鲁斌、杨长寨等,现在是翟鲁斌主任仍在承担着这一平凡而又感人的工作。
6、环境监测活动长期坚持,它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优秀社会实践活动之一。自2007年以来的近四年的时间里,我校监测黄河和小清河水质的保护母亲河保护水资源行动每月一次,已经进行了44次,每次都有不同的师生参加;监测大气降水量及酸碱度,从未间断一次,近2010年初至今已经进行了62次,每次都是不同的师生参加。这些环境监测活动,让师生贴近了环境保护的一线,体验了环境保护的艰辛和难度,更清晰地感受到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使大家的环境危机感、生活责任感、环保使命感油然而生。
7、大力开展节能减排,降低无为的消耗,参加地球一小时行动,继续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和回收工作,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学校。上半年,学校环保协会和总务处、教育处、团委和学生会卫生环保部等分头负责,联合行动,加强了对班级、办公室和校园节水、节电、节纸、节材等宣传教育和检查考核,加强了对环保黑板和公共物品的监管和养护,各个班级的节能节约意识和爱护公物的行为已经深入师生的心中。现在晴天不开灯、少开灯,放学时关闭环保黑板电源、多媒体电源等已经成为广大同学的习惯,保持教室卫生,不乱扔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回收塑料瓶,现在大多数班组织的很好,今年上半年回收塑料瓶3516只。学校废品回收环保总站在教育处老师的组织和各班环保分站的努力下,已经成为我校环境教育的特色项目之一,受到了上级的好评。学校还及时发现和修复地下自来水管道,堵住地下水龙的跑冒滴漏,减少资源浪费。3月27日晚上20:30-21:30师生有1700余个家庭自愿参加了全球一小时熄灯行动,我校第四期YMP班师生还发出了“坚持低碳生活,每天节约一度电”倡议,济南时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师生共同为节约资源、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做出了贡献。
8、建设了全省高中学校、完全中学第一座融实用和教学一体的太阳能电站。2010年5月13日我校投资12.7万元政府采购的太阳能电站正式投入使用。省市环境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一起为电站揭牌,省市许多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学校陆续组织了27批师生参观,让大家在太阳能电池板边看一看,摸一摸,嗅一嗅,亲近太阳能这一绿色能源,了解一些太阳能发电的关键材料、发电原理、发电特
发展的理念在校内外开花结果,这是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的重要原则。我校在生态学校委员会中邀请了部分家长、社区领导、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及企业代表参与其中,在家长会上向全体家长介绍情况,还在2010年1月27日在我校举办的友好共建会议上介绍相关创建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大家的理解、支持和赞助。并于2009年12月举行了“关注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月”活动。
第七步,建立生态规章。在做了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发动同学,就我校建设环境友好型学校、资源节约型学校以及国际生态学校的理念、价值和行为,提出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公共协议”,也就是生态规章,供全校师生在日后的校园生活中去践行。我校的生态规章于2010年1月7日在生态学校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通过,并由学校以文件形式全校,在各班教室内张贴。
在完成以上一个循环的工作后,则可以向FEE中国协调员办公室提出申请国际生态学校的最高荣誉——绿旗,并按要求提供审核材料,由协调员办公室派员进行实地考核合格后授予这面渗透着全体师生心血的——国际生态学校绿旗。但这绝不是国际生态学校创建工作的终结,只是完成了一个轮回,七步法要长期实施下去,一直到永远,因为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也要长期的进行下去,所以我们就在今天正式启动我校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第二个轮回,首先成立第二届生态学校委员会。
第二部分下半年环境教育工作要点
——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1、继续开展好国际生态学校的创建工作。一是迎接CEEC代表FEE对我校工作的检查考核,力争首创通过,成为首批参加并创建成功的中国中学。二是按照七步法的标准,实施好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把国际生态学校的理念长期执行下去。
2、继续办好中瑞环境小硕士项目和参加省网上环境教育课程学习活动。在保障第五期YMP班顺利结业的基础上,开设第六期班,主要面向新高一热爱环境保护又有较好英语基础的同学。举办第四期省网上环境教育课程学校小组。
3、继续在全校开出环境教育校本课程。
4、继续开展保护母亲河保护水资源行动,对两河进行水质监测;继续开展大气降水量和酸碱度的监测。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得到知识提升和技能培训。
5、组织好全国“百纳杯”环保知识竞赛参赛工作。
6、利用环保纪念日开展专题报告,分别是9月30日举办世界动物日(10月4日)报告会;10月14日举办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报告会。
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推进净土行动的部署要求,深入推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为目标,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属地负责、部门有责”,坚决完成国家、省及市关于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各项工作任务,扎实有效推进净土保卫战。
二、主要目标
按照省和市统一安排部署,完成全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建立全县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以及耕地质量分类清单;强化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全县受污染耕地、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全部实现安全利用;严格落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成上级下达我县减少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任务。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土壤环境调查监测
1.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的布点采样、分析测试、数据上报、成果集成等工作,全面掌握重点行业在产企业和关闭搬迁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及分布,建立污染地块清单和优先管控名录。(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各乡(镇)政府、平安街道办、经济开发区负责落实,以下不再逐一列出)
2.优化土壤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完善全县土壤环境监测体系,配合国家和省、市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省控点位例行监测。按照年度监测计划,组织对土壤环境重点监管单位、工业园区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周边土壤开展监督性监测,2020年10月底前,监测结果上报省生态环境厅,纳入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统一管理使用。对监测发现的土壤超标情况,进一步开展溯源排查,查明并及时阻断污染源。(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3.加强重点区域耕地土壤环境监测。对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污水灌溉等区域农用地地块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范围、风险水平等。对产出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的耕地,发现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论实施分类管理。加强农田灌溉水水质监测和监督检查,防止未经处理或达不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废(污)水进入农田灌溉系统。(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4.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应用。根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集成分析、综合运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成果,开展高风险区域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深度调查和周边污染源溯源排查。开展污染成因分析,对污染源进行溯源排查,6月30日前,建立重点污染源管控和整治清单,纳入限期治理计划,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有效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传输途径,切实防止边治理边污染。根据全县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分析结果,按程序及时通报有关乡(镇),为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提供基础信息。(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二)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
5.划定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加快推进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全部完成划定工作,建立全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和分类清单。划分结果,报请县政府审核后提交市农业农村局。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拟开垦为耕地的,应当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依法进行分类管理。(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6.加强优先保护类耕地建设管理。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或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在优先保护类耕地分区域、按年度、按计划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2020年6月底前关闭拆除。统筹矿产资源开发与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的关系,确需对重金属等污染威胁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调整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补划。依法加强对未污染土壤的保护,对未利用地不得污染和破坏。(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等)
7.严格落实耕地风险防范措施。2020年5月20日前,各乡镇组织完成辖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工作方案制定、报备。对安全利用类耕地,应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采取农艺调控、低积累品种替代、轮作间作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对严格管控类耕地,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鼓励采取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轮作休耕等风险管控措施。10月底前,全县所有受污染耕地全部实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责任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三)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8.组织开展建设用地风险调查排查。对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土地使用权人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变更前应当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20年6月底前,组织对未经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已开发利用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进行摸底调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居环境安全。(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9.强化污染地块土壤环境联动监管。完善疑似污染地块名单、污染地块名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强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的污染地块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机制。强化关闭搬迁企业腾退土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以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为重点,严格企业拆除活动的环境监管。对违反《土壤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的行为,依法对相关企业、土地使用权人或土壤污染责任人进行严肃查处。(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科技和工业化信息局等)
10.科学合理规划土地用途。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要充分考虑土壤污染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必须符合规划用途的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在居民区和学校、医院、疗养院等单位周边,不得规划布局有色金属冶炼、焦化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2020年底前,推进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汇总;已上传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系统的疑似污染地块及污染地块实现“一张图”管理。(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11.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不得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文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事项。涉及成片污染地块分期分批开发或周边土地开发的,要科学设定开发时序,防止受污染土壤及其后续风险管控和修复措施对周边人群产生影响。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要单独收集和存放,符合条件的优先用于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和绿化等。(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等)
12.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及修复。对暂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要采取风险管控措施,开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监测。需要治理与修复的污染地块,土地使用权人要编制修复方案。加强治理与修复施工的环境监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按要求将达到治理与修复目标要求,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块移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13.减量使用化肥农药。加强农药、肥料、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禁止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推进农业投入品包装废弃物回收及无害化处理。2020年,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1%以上,主要农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
14.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膜,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农膜的行为。积极推进废弃农膜回收,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试点示范,完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开展农膜使用及残留监测评价。2020年,全县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农田残膜“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
15.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020年底前,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五)强化重点领域污染防控
16.强化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制度,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实施等量或减量替换。加大减排项目督导力度,确保项目按期实施。继续推进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列入污染源整治清单的企业,年底前完成综合整治任务。(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行政审批局)
17.加强重点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加强对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等行业企业土壤环境监管,制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将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责任和义务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要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落实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制度。2020年10月底前,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统一部署,开展土壤环境自行监测,编制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要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方案,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等)
(六)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管控
18.强化矿产资源开发污染监管。加大矿山地质环境和生态修复力度,新建和生产矿山严格按照审批通过的开发利用方案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加快推进责任主体灭失矿山迹地综合治理。加强尾矿库安全监管,运营、管理单位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环境风险管理档案,防止发生安全事故造成土壤污染。(责任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应急管理局、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19.规范固体废物利用处置。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促进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推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依法查处违法排污等行为。(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县发展和改革局等)
20.强化危险废物监管。严格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审批,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规范化管理核查。统筹区域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加快补齐利用处置设施短板。积极推进重点监管源智能监控体系建设,加大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运、利用、处置全流程监管力度。规范和完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置体系,2020年底前,全县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和集中处置率达到100%。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理处置等违法犯罪行为。(责任部门: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公安局等)
21.健全垃圾处理处置体系。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清理现有无序堆存的生活垃圾。加快国家确定的我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工作。2020年,建设完成符合要求的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县城达到98%以上。(责任部门: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等)
(七)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22.抓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庄上——连泉一带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评估验收工作,总结试点成效、经验,为全县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提供经济适用、可参考、可复制的实用技术模式,持续巩固庄上-连泉一带土壤污染修复项目治理成果。(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农业农村局等)
23.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评估。在市统一安排部署下,自行对我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估,全面掌握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完成、政策体系制度创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体系与能力建设等情况。(责任单位:县生态环境分局等)
四、保障措施
一是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各乡(镇)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壤环境质量改善负总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工作推进落实的组织调度和监督落实,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制定责任清单,层层压实责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完成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
以“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线,深化环保法制宣传,着眼环保科普知识普及,提高全民环保素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法制宣传月”时机,采取上街设点散发资料、悬挂标语横幅、发表电视讲话、播放电视专题节目和字幕宣传等方式,面向社会开展环保法制和科普知识宣传,共散发宣传挂图800余幅、环保书册300本、节能减排宣传卡片和传单2000余份、悬挂宣传横幅30余幅,开展电视宣传10余次,组织环保志愿者210余人次;组织企业法制培训4场次,增强企业环保法制观念;举办环保法制讲座2期,组织环保知识“进厂矿、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活动10余场次,着力环境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全民环保意识,
(二)咬定约束指标,总量减排工程有序推进
实施污染物总量减排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按照20*年市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强化减排项目建设”的思路安排,我县认真分解任务、落实责任,积极研究措施,全力推进管理减排、工程减排、结构减排“三大减排举措”,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有序开展。今年总量减排任务项目有四类:一是完成城有纸业公司、安溪纸业公司废水治理工程,童寺化工建材公司废气治理工程;二是完成远大富源公司废水治理及清洁生产审核;三是力争于20*年底完成富顺县污水处理厂建设,最迟2009年6月投入运行;四是完成永年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截止目前,城有纸业公司、安溪纸业公司废水治理工程、童寺化工建材公司废气治理工程已顺利完成并通过验收;远达富源公司废水治理工程已经完成,清洁生产审核正在报省级有关部门审批,预计年底前能够完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基本能保证在2009年6月建成投入运行,目前总投资601万元;永年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已完成可研究审批及工程详堪工作,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土建工作未启动,今年难以完成,县政府已书面报告市政府请求调至明年完成。
(三)坚持惠民利民,环保“民生工程”取得实效
1、加强企业污染整治。今年城有纸业、童寺化工建材两户企业列入省政府限期治理企业。富顺县城有纸业公司生产废水整治工程采用动静平静、封闭循环、综合利用的术,工程累计投入180万元;童寺化工建材公司烟尘粉尘治理工程总投资255万元,机立密、生料磨、水泥磨、原料破碎、水泥磨破碎、熟料库、打包机等工序粉尘回收点颗粒物浓度均达到《水泥工业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规定。两户企业于9月5日通过了市目督办、市环保局、市经委代表省级部门组织的现场验收。
2、切实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对县城饮用水源(镇溪河流域)按新的保护区划分规范,进行了重新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编制了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和环境保护规划;督促各乡镇人民政府按要求对乡镇水源划定保护区范围;加强了水源地日常巡查执法,会同有关镇乡和部门清查、整治和取缔二级饮用水源的排污口,使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开展了每月1次的镇溪河水质监测和每半年1次的25个镇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监测,镇溪河水源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水质,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25个镇乡饮用水源受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影响水质多数较差。
3、加强县城环境综合治理。认真开展城镇煤(油)烟整治、噪声控制。一是实施餐饮业准入管控,在清洁燃料使用、油烟有组织排放方面严格把关,在规模酒店、火锅店安装油烟处理设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二是开展环境秩序专项整治,会同城管、工商、卫生、药监开展联合执法,整治县城区夜市摊点。三是加大县城区噪声控制力度,对钟秀路等音乐茶座、歌城,继续实施专项整治,落实夜间专人值守、处理投诉;配合文化等部门开展娱乐场所“阳光工程”工作,倡导健康文明的娱乐生活方式;开展“两考”禁噪,加强了建筑施工行业噪声监控,严格施工时间,避免夜间扰民,对居民住宅区内产生噪声污染的企业,及时查处整改,圆满完成了“两考”禁噪任务。四是参与县城区扬尘整治,在县城管委安排下合理布设监控点,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五是切实做好省级卫生县城复查迎检中的环保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复查。
(四)坚持依法行政,环境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1、加强建设项目管理,有效控制新增污染。全面贯彻执行《环评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在项目建设管理上,执行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制度,把好企业环保准入关。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合理规划调整工业布局。坚持战略环评制度,落实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进步要求为导向,促进工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合理选址,严格审批,引导企业选择优良工艺和设备,促进污染治理技术进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有效防治环境污染,截止目前,共审批建设项目119个,其中审批新改扩建建设项目工业类25户,第三产业74户,其它类20户;建设项目办理竣工验收手续12户;“三同时”执行率为100%。
2、执行排污申报、排污许可和排污费征收制度。按照《环保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我局执行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并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对排污企业开始新一轮《排污许可证》核发。实施排污费征收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努力做到征收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3、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环境安全百日专项检查”。在“环保专项行动”中会同县安监局、经商局、监察局、人大城环资委等单位,集中检查了富世镇片区10个企业、东湖镇片区10个企业、安溪镇片区4个企业,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了口头和书面要求,对11户企业提出了口头要求,对9户企业发送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2户企业进行了处罚。在“环境安全百日专项检查”中,以食品、化工、造纸等危化品生产使用行业为重点,已对全县8个化工企业、4个造纸企业、12个加油加气站、1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晨光工业园工内已投产的5户企业、6个煤矿和7个危化品使用、储存企业的环境安全进行了检查。
4、加强环境安全监管,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一是加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了县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应急预案》、《应急监测方案》,督促重点企业完善自身《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和试用,提高可操作性;严格执行污染事故报告制度,确保污染事故能得到及时处理,将损害降到最低。二是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对涉源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督促办理环评审批、验收手续,指导企业做好换发《辐射安全许可证》工作,按时、保质完成全县电磁辐射设备(设施)申报登记工作。今年8月,完成了富江水泥公司3颗废用辐射源的顺利送储工作,消除了重大辐射环境安全隐患。三是加大对企业的巡察力度,坚持对重点污染源企业每周两次、一般企业每月一次的巡察,严格执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共出动执法人员316人次,对84户工业企业66台套治理设施进行了巡查,从巡查情况来看,治理设施运行率达到94%,达标排放率达到97%。四是加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发挥自动在线监测平台作用,远达富源化工公司、富江水泥公司两户企业新安装的烟气在线监控系统已完成了的安装调试。
(五)强化环境服务,维护企业、群众合法权益
1、开展效能建设,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为切实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单位形象,我局积极开展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落实一个窗口对外,将本单位履行的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审批职能,调整归并到了一个股室——综合业务股。行政许可项目规范为5个,其中即办件3个,承诺件2个。切实落实了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2、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在建设项目严格审批的同时,注重对企业在项目环评手续办理、项目选址、工艺选择等方面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一方面,对自身审批的项目,寓服务于审批当中。另一方面,对省、市审批项目,积极协助做好环评单位联系和省、市局相关处室的对接汇报工作,如威力富戎公司技改项目、吉泰龙迁建项目、县城垃圾处理厂项目、顺麒公司技改项目、2500吨/日干法水泥项目等,通过衔接,促成了项目推进。
3、积极为企业、乡镇争取上级资金,筹措本级资金,加大治理投入。今年,积极帮助指导企业、镇村编报国家、省、市环保补助项目,涉及工业企业治理、场镇污水治理、小流域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环保能力建设5大类项目,总投资1762万元,申请补助805万元,相关项目资金逐步到位。同时,县财政加大治理投入力度,今年已先期安排企业治理补助资金15万元,年底县级环保资金将向治污大户、减排大户企业倾斜安排。
4、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环保热、难点问题,切实为民办实事。一是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邀请相关部门座谈,共同商量如何集中处理我县医疗废物,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及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参加“大接访”和“下乡”活动,今年共接待来访群众93人次,收到群众来信来电205件次,环保热线电话投诉80件次,办结率为98%,群众比较满意。
(六)坚持城乡统筹,生态县建设和农村环境建设启动
按照全国农村环保会议精神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我县抓住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和生态县建设试点县契机,将环境保护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根据生态县建设要求,着手编制全县生态建设规划,完成了小康环保行动试点县规划、部分环境优美乡镇规划制定。坚持实验示范和典型引路,开展“生态细胞”创建,今年被确定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试点镇2个(永年镇、板桥镇),共创建成省级生态示范村1个(东湖镇卷坝村)、省级生态小区1个(宝庆乡天池湖)、省级人居活动生态小区1个(西湖人居活动小区)、创建成省级绿色学校1所(代寺三中)、省级绿色社区1个(富世镇金山社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市级生态示范村5个、生态家园30户、生态示范区1个。板桥镇吴庙村、干竹湾村2个省级人居环境村庄治理试点工作启动。在农村环保方面逐步加强,着手开展了农村污染源调查,谋划河流、湖库环境保护措施,包装上报重点场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实施了重点畜禽养殖企业污染整治。
(七)狠抓基础建设,环境监管能力不断提升
1、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全员素质。按照学习型机关建设要求,坚持每月政治业务学习制度,学习政治理论和环保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制订了环保人员“十不准”规定,增强了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进一步宏扬了环保精神,增强了全体党员和职工拒腐防变能力。
2、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服务环境管理。狠抓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推进仪器装备配备和更新升级,今年预计可获得省级环保能力建设补助资金50万元,加大环保执法硬件设施和监测仪器设备投入,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和监测能力。县环境监测站按计量认证评审准则要求,顺利通过了计量认证复查工作,编修制订了4.0版《质量手册》、《质量文件》、《程序文件》的质量转版体系。
3、狠抓监测技术服务。一是完成了重点流域沱江河三个断面三个水期31个项目的水质监测和1月、5月16个项目的加密监测工作,完成四川省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富顺县高硐断面每月31个项目的监测工作;二是完成了城区3个大气监测点每季度一次,连续五天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任务,以及每月4个监测点的隆尘、硫酸盐化速率监测和每月1个监测点的降水监测任务,承担了全县城区全年两次4个监测点的功能区环境噪声质量监测任务以及全年一次32个测点的交通干道噪声和204测点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任务。共采集有效数据样品1319个,获得有效数据1048个,编制19份环境质量报告。开展了委托、比对、监督、现状、污染纠纷、应急监测,今年共对今年共对225个污染源进行了废水、废气、噪声监测,共出据监测报告242份,及时为党委、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提供了科学、翔实、准确的数据体系。
4、继续开展了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在去年污染源清查基础上,在全县全面开展入户调查和数据审核、录入、上报和分析评价、总结等工作,通过调查,彻底摸清了污染源状况,据统计全县工业污染源356个、生活污染源1184个。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环境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相关单位和镇乡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优良人居环境认识仍有较大差距,部分企业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企业看中短期效益,片面追求效益最大化,有逃避环保监管倾向,在污染治理上不愿投入,即便是投入,也想方设法节约成本;个别企业在新、改、扩建项目上,存在办理环评手续不及时问题;排污费征收困难,部分企业不愿意承担缴纳责任,千方百计偷逃或少缴排污费,缺乏强制手段。
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艰巨。工业减排进展有序,年底前能全面完成,但是城市、集镇生活COD、氨氮等生活减排指标中水污染物的削减难度大。一是县城污水处理厂虽然已开工建设,但仍要在明年6月才能投入运行,县城生活污水目前无法处置;二是永年镇场镇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资金(249.2万元)尚在筹措当中,虽然已作为环保治理项目上报,但难度大,资金缺口较大;三是乡镇生活污染面宽量大,难于治理。
3、执法力量较为薄弱,执法人员结构老化,素质参差不齐,力量严重不足,执法水平不高。特别是因人员少,建设项目监管和环保设施竣工验收难以及时到位。
4、环境管理、监控面宽量大,执法压力巨大。县内的重点污染企业近20家,中小企业几百家,而且大多是老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能较低,污染治理投入严重不足,治理设施运行不稳定,监察难度较大。大量的餐饮、娱乐、服务等三产业店数量大,铺遍布城乡,油烟、煤烟、噪声、污水扰民时有发生,各类纠纷、投诉不断,环保部门应接不瑕,鞭长莫及,牵制了大部分执法力量。
5、农村环保形势严峻。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薄弱,投入严重不足,镇乡工业发展有时“饥不择食”,工业污染、生活污染有向农村转移趋势;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普遍存在,乡镇场镇饮用水源保护形势严峻,环保部门力量有限,农村环保监管措施落实难。
三、二〇〇九年工作要点
(一)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宣传阵地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基础环保知识,强化公众环保意识,形成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的环保法制培训,增强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抓好减排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抓好减排工程建设,努力实现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按照《十一五减排工作规划》和年度减排计划,分解减排目标,落实减排“一岗双责”责任,力争将总量减排任务入纳镇乡、部门、单位党政目标考核范围,营造全县上下抓减排,社会各方促减排的良好氛围。切实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减排措施”,确保“十一五”和年度减排目标实现。
(三)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一是建设富顺镇溪河流域、饮用水源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植树造林,确保水源涵养;二是会同相关乡镇、部门加大农村水体特别是集中式饮用水源的保护力度,重点防治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渔业污染;强化对水源积雨区内群众水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积极力争沼气池建设计划,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三是继续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影响区范围内的农家乐进行清查,对不达标的制定整治方案,限期达标排放;四是加大对县乡饮用水源的监测力度,对水源水质有严重影响的达标项目进行跟踪监测;五是加大巡查力度,确保饮用水源水质逐步好转。
(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和生态建设。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推进生态县建设。一是围绕“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能源”目标,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二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重点规模养殖企业实施限期治理。三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配合农口部门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工程,减少柴料燃烧和人畜粪便污染;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减少农药施用,四是继续深入开展生态县细胞建设。五是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坚持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
(五)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优良人居环境。强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城乡油烟、煤烟、垃圾、污水、噪声为重点的污染防治,积极稳妥处理好群众投诉,构建和谐厂群关系、商(家)住(户)关系;配合城管部门和乡镇推进县城垃圾处理厂建设和场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工程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和业主加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启动重点场镇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工程,。
(六)严格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严控新增污染源。深化《环评法》的宣传、贯彻、落实,消除环境隐患,推行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切实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所有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都应符合节能减排的相关要求。二是加强晨光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及其建设项目的监管,督促晨光工业园区启动污水处理、工业渣场工程建设,协助晨光工业园区做好“省级园区”、“生态园区”申报、创建工作。三是严格执法,对所有违法建设项目,依法处理。
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社部门综合管理、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成立了强有力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09年3月和2012年4月,鄂尔多斯市市委组织部先后两次根据领导干部调整的实际和工作需要,调整充实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人才人事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30多个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并在市委组织部设立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人员从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抽调人员组成。建立和落实了党委专题研究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办公室例会、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报告、人才工作联络员、人才工作信息、人才工作督促检查等制度。坚持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每个月进行一次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部分成员会议,每周进行一次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例会。制定下发年度人才工作要点和人才工作重点任务分解方案。通过人才工作重点任务逐项分解、限期完成和专项考核,落实了人才工作责任,使人才工作服务产业、服务项目、服务民生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建设产业人才高地,创建良好人才集聚平台
根据本市产业发展规律和特点,依托产业在全国及部分区域形成的比较优势和对人才的集聚作用,搭建政产学研互动的平台,建设一批产业人才高地,推动人才整合、信息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实现人才与产业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分类推进机制。依托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区范围内特色突出的产业人才高地;依托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中西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人才高地;依托煤炭、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全国领先的产业人才高地。近年来,在新型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羊绒服装、陶瓷、建材、生物医药、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领域,各选择1-2家龙头企业来带动,初步打造了全国能源煤化工人才高地、全国羊绒产业人才高地、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人才高地、西部地区新能源产业人才高地、西部地区新兴产业高层次创业人才高地、西部地区生物技术人才高地、西部地区服务业人才高地等7个人才高地。比如在全国能源煤化工人才高地建设方面,通过建成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引领煤液化世界顶端技术,聚集了一批国内外高科技尖端人才。达拉特经济开发区、大路煤化工基地被评定为自治区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二是建立鄂尔多斯市首席专家选拔管理机制。在同一产业高层次人才中选聘首席专家,负责本产业发展的决策咨询、重大建设项目立项咨询论证、产业重点技术难题攻关以及产业创新人才团队的培养指导等工作,赴重点企业调研会诊,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最大限度地发挥首席专家的技术领军作用和人才集聚效应。2012年3月,开展了首批鄂尔多斯市首席专家选拔工作,从公共卫生、农牧业生产、气象、环保、电力保障等公共安全专业技术领域选拔了公共卫生安全首席专家、流行病预防控制首席专家、首席高级农艺师、首席高级兽医师、气象预报首席专家、环境监测首席专家、首席电网工程师等7名市首席专家。依据《鄂尔多斯市首席专家选拔管理办法》,每批市首席专家管理期为3年,每月发放市政府津贴,名单录入鄂尔多斯市高层次人才库,享受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有关待遇。
三是建立产业人才预警机制。建立人才供求动态监测网络,在人才市场、高等院校、骨干企业、重点开发(园)区、重点部门设立人才信息采集点,掌握人才供求第一手资料,对产业人才供求状况进行分析预测,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全市人才需求目录定期更新,编印成册,在市内外各类人才交流活动、人才招聘洽谈会上广泛发放,同时在鄂尔多斯市人事人才网上。
四是建立动态评选管理机制。根据产业优势和人才开况对产业人才高地进行评选、调整和补充,逐步把鄂尔多斯低碳谷、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鄂尔多斯科技教育创业园、惠谷工业设计园等一批专业特色产业园区加速培养成产业人才高地,努力形成层次多样、资源共享、人才互动、优势突出的产业人才高地集群。
五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推进机制。强化与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合作,打造海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基地。与国家煤炭科学总院共同开展了科研试点攻关,引进西安煤炭设计院等5家专业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了长期办事机构。先后挂牌成立了蒙西、鄂绒、亿利、伊化等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4个国家和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自治区级引智成果推广示范基地、3个自治区级“666”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基地。以各类研发基地建设为引擎,加快产学研互动。目前,中科院内蒙古研究所总部和ADS大科学装置项目落户鄂尔多斯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清华大学鄂尔多斯市紫荆创新研究院入驻中国鄂尔多斯低碳谷,超临界空气储能产业化项目落户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世纪互联100万平方米超大型数据中心及中兴通讯绿色数据中心落户鄂尔多斯云计算产业园,有14个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新能源、新材料与节能环保类项目4个,电子信息技术领域项目5个,光机电一体化项目5个)落户鄂尔多斯科技教育产业园。东胜区政府与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共建中国东胜大规模储能技术研究所、中国东胜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基地,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计算机与系统工程东胜工程中心。大路煤化工基地与中科院成立了鄂尔多斯大路煤化工产学研创新基地、大路煤化工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大路基地、地方企业联合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中心等7个创新机构。中科院植物所、过程所、大化所、遗传所、地理所等5所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分站启动运作。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强国、质量强省、质量强市、质量强区战略为纲领,以实施市政府《贯彻<质量发展纲要>实施质量强市战略行动方案》为主线,以建立质量强区为总目标,以提升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为重点,创新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建设质量强区,到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市政府确定的质量强市发展目标。
主要目标
到2015年底前,率先建立起科学、高效的质量监管体制,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密切配合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崇尚质量、追求卓越”成为主流的质量文化,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工作对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作用显著增强,把我区建成我市质量强区的典范。
(一)产品质量目标
普遍推行产品质量认证,1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获得各类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对涉及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主要工业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8%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建立在市场竞争中形成、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产生机制,大力推进市质量奖、省名牌、市优质品牌评价工作,到2015年,名牌产品达到21项、市优质品牌达到18项,并有1家企业获得省质量奖、1家企业获得市质量奖。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
(二)服务质量目标
1.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区文化馆、图书馆保持国家一级标准,街道文化站达到省级标准,每30万人拥有1座小型以上图书馆,每2万人拥有1个社区图书室,公共图书馆藏书实现常住人口人均拥有0.5册,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90%。
2.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3-5岁学前儿童入园率达到100%,新创2所省级示范园、5所市级示范园、5所区级示范园,打造1所国内知名的特色高中,初步建成各类教育优质均衡、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育强区。
3.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辖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数达到2000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达到3500人,主要健康指标和业务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全面推行国家和地方服务质量标准。重点服务行业实施GB/T19004-2011《追求组织的持续成功质量管理方法》标准,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用户满意度明显提高。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行业中的重点单位和金融、商贸、物流业中的重点企业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大力推动管理创新,以服务质量的提升促进提高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三)工程质量目标
大中型工程项目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竣工的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确保保障性住房质量合格,确保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和城中村改造的工程质量。建设工程质量实现零事故,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尤其住宅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
(四)环境质量目标
以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减排标准。工业废水95%以上达标排放,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9%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全年的9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资源消耗水平显著下降,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建设用地累计下降2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水耗累计下降2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8%以上,完成市政府规定的节能减排任务。
主要任务
(一)提升产品质量
贯彻实施市有关部门加强工业企业质量管理意见,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检测体系。推广工业企业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管理标准,推行质量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强制性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台账登记、原料进厂、产品出厂检验等制度。建立完善农产品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强进出口质量安全监管,防止疫病疫情和有毒有害物质的传入传出,出口产品检验合格率达99%以上。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畅通12315、12365等质量投诉举报渠道,建立群众举报、质量申投诉等综合信息分析系统,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责任单位:市质监第一分局、区工商局、区卫生局)
(二)提升服务质量
1.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完善街道、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推进24小时街区自助图书馆向基层布点,形成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和质量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目标。(责任单位:区文体出版旅游局)
2.促进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校园改造标准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科学化,形成多元开放、优质高效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成全省教育强区。(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3.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构建合理医疗机构布局和网络,完善医疗急救功能和妇幼保健服务,大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加快便民就医工程和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后续建设,建立职业病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保障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化。(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4.提升服务管理质量。借鉴国外服务业先进管理模式,促进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管理规范化、服务精品化、运营国际化。以服务质量提升推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升商贸、餐饮、宾馆等传统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生活业顾客满意度达75以上,生产业顾客满意度达到80以上。(责任单位:区经发局、区文体出版旅游局)
(三)提升工程质量
贯彻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各环节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责任。大力推进建设工法开发和应用,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全面推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提高住宅工程整体质量水平,确保保障性住房质量。加强工程抗震设防,增强学校、医院、住宅、大型公共建筑等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切实抓好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加强监督,确保旧工业区、旧商业区、旧住宅区和城中村改造的工程质量。(责任单位:区建设局)
(四)提升环境质量
1.积极开展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国家生态区创建,针对辖区主要环境问题,积极开展水、气、声环境的综合整治,着力改善辖区总体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湖里的城市品位和居民的幸福指数,推进湖里城市化进程,推动东部新城区的形成。(责任单位:湖里环保分局)
2.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坚持产业结构与区域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原则,走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态发展之路,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降低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大力扶持电子商务、互联网、创意设计等低碳环保的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低碳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严格落实国家节能技术标准,加强室内装饰装潢质量监管和检测,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新建工程达到100%,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0%,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应用普及率达到30%以上。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旧工业区改造,建设宜居城区。(责任单位:区经发局、湖里环保分局、区建设局、区发改局)
(五)大力加强区域品牌建设
完善有利于企业品牌培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以创建自主品牌为重点,做好省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的培育、保护和奖励工作。贯彻落实我市“内外需齐拓展,二三产共推进”中的智慧,形成计算机通信、平板显示、电力电器、航空工业、品牌服饰等百亿产业集群,现代物流、商务营运、金融、文化创意等成为支柱产业,建成现代服务业重要聚集区、都市科技核心区和区域性商务营运中心。(责任单位:市质监第一分局、区经发局、区财政局、区工商局)
(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促进保护体系和先进技术标准体系,鼓励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运用高新技术和新材料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抢占国际国内市场,每万人专利授权量年平均11件以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全国创新型城区。进一步推进辖区珠宝、商贸、物流等行业标准化工作,切实提高企业人员标准化素质。围绕我区主导产业、重点产品推进实施标准化战略,出台《湖里区标准化战略工作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标准化战略奖励办法。培育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着力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构建完善标准化支撑服务体系及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提升全区企业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提升区域标准化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责任单位:市质监第一分局、区发改局、区经发局、区科技局、区文体出版旅游局)
(七)切实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坚持从源头抓质量,综合运用生产许可、认证认可、注册备案等手段,对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对重要工业品和农产品、食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监督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严格实行质量追溯、产品召回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设备监理工作,对大型设备安装、使用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和控制。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加强对法定检验进出口商品的通关单联网核查工作,有效防范和打击逃避监管行为,防止不合格商品出入境。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确保食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工程建设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质量安全。开展质量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对企业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管体系,推动建立商品质量安全联盟和产(商)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完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和快速处置机制,切实防范和有效处置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责任单位:市质监第一分局、区建设局)
(八)实施质量管理进步工程
以管理创新促进质量管理进步。实施以省、市质量奖为载体,以推广卓越绩效模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进步工程,建设以卓越绩效为特征的创新型城区。每年引导一批重点企业导入、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培训一批企业卓越绩效管理人员,培养一批优秀的卓越绩效管理专家,催生一批管理创新成果,使“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管理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形成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的创新模式。引导教育、医疗卫生等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责任单位:市质监第一分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局)
实施步骤
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分三步走,即分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一)启动阶段(2012年8月)。区政府召开全区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面动员部署启动质量强区战略。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施质量强区方案的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加大质量强区战略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全面推动,初步建立质量强区工作机制。
(二)实施阶段(2012年-2015年)。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广大企业普遍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各职能部门严格按职责分工的要求,每年制定出工作要点,并抓好实施,每半年报告一次进展情况。
(三)总结阶段(2015年底)。领导小组组织考核验收工作,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完善工作措施,提出下一轮战略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已成立区长为组长的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区质量强区办”)负责日常工作,挂靠区经发局。市质监第一分局、区建设局、区发改局、湖里环保分局分别作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工作组的牵头单位。各相关部门要相应成立“质量强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本系统的“质量强区”工作,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加强领导,确保质量强区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二)明确工作职责。区质量强区办要建立和完善督查指导、考核制度。各成员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健全法制保障。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调配合,认真推进本领域质量工作。各成员单位每半年将质量强区工作总结及下阶段工作计划报送区质量强区办。
(三)强化效能考核。区质量强区办要会同区效能办、各工作组牵头单位,抓紧研究制定质量强区工作考核办法,并纳入区级政府绩效评估指标考核体系,定期组织考核。领导小组将对在质量强区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对工作中推诿扯皮、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四)加强舆论宣传。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大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要坚持典型引路,以正面宣传为主,对重视质量、守法经营的优秀企业和质量过硬的名优产品,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要正确处理新闻监督与社会效果的关系,既要发挥新闻舆论的公开监督作用,又要把握宣传的时机、力度和分寸。要通过宣传引导,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监督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坚持“四个结合”。一是把“质量强区”与创建文明城区活动结合起来;二是把“质量强区”与推进名牌战略和实施标准化战略结合起来;三是把“质量强区”与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结合起来;四是把推进“质量强区”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四个结合”促进我区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一批品牌声誉好、生产规模大的项目或企业;实施品牌带动,通过项目带动拉动经济增长,品牌带动促进了项目带动,品牌带动提升我区经济的质量;促进优良资本向名牌企业转移,增加名牌产品的科技投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质量强区工作上来。
(六)设立“区长质量奖”。设立“区长质量奖”,主要表彰和奖励当年在实施“质量强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1)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给予80万元奖励;
(2)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
1、年度计划超额完成。全年完成投资11.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3亿元,超额完成预定的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的目标,超额完成计划投资9.3%。西堠门大桥于5月20日全面复工,原创:全年完成投资6.1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为总投资的38.4%。大桥北塔塔身浇筑至129米(标高达到151米),占塔身设计高度的61%;北锚完成砼浇筑63243米3,为锚碇工程量的80%;南塔塔身浇筑至151.5米(标高达到173.5米),占塔身设计高度的71.8%;南锚完成砼浇筑64421米3,为锚碇工程量的83%;完成南引桥基础及下部结构施工;生产主缆用全部盘条21243吨;生产主缆用镀锌钢丝17500吨,为工程量的82%;钢箱梁标准梁段开始板单元加工。金塘大桥正式动工,全年完成投资4.9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2亿元,为总投资的8%。钢管桩试桩工程于9月30日实施,至年底90根试桩已全部打入,并浇筑完成2个承台;主通航孔桥下部结构工程施工和60米跨非通航孔桥钢管桩制作也已于去年11月和12月先后启动。
2、前期工作进展迅速。西堠门大桥项目初步设计文件于4月4日通过交通部和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的联合审查,于4月25日获省发改委批复;施工图设计文件于11月3日通过省交通厅组织的专家审查。金塘大桥项目初步设计文件于4月上旬接受交通部和省发改委、省交通厅的联合审查,补充材料于6月8日通过省发改委和省交通厅联合组织的专家审查,于8月26日获省发改委批复。
3、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全年无一般及以上质量事故。已完工程经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抽检,分项工程合格率达到100%。
4、安全生产态势良好。全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5、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先进性教育、廉政建设、立功竞赛、标化工地建设、物资采购、政策处理、档案管理及宣传信息等各项工作全面、有序开展,成效显著。
一年来,我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关心、支持,基本理顺了三大关系,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在市政府的协调下,较顺利地完成了一期工程与二期工程财产、土地、资料等移交工作,基本理顺了省、市指挥部之间的关系。二是根据省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5]10号和5月17日召开的浙江省舟山连岛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经过与项目公司多次磋商并经省厅协调,于8月底签订《浙江舟山大陆连岛二期工程项目委托建设管理协议》,为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定依据,基本理顺了建设管理体制。三是在省厅和市政府的协调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多次赴宁波就镇海侧登陆、施工海域管理等有关事宜与宁波海事、船检、规划、农业、港口等部门沟通,妥善落实了金塘大桥钢管桩试桩工程和主通航孔桥下部结构施工的各项政策处理工作,基本理顺与宁波有关各方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进一步理顺与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的关系,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抓好工程建设。目前,“一桥五方”配合密切,合力明显增强。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制度,不断增强建设管理力量。
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核定了指挥部机构,设置了内部职能处室;建立了指挥部党委和纪检委,充实、调整了领导班子成员,选举成立了指挥部工会、职工技术协会和党、团支部;聘任了一批中层干部,完成了员工的岗位聘用,形成了党、政、群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为保障各项工作及时、全面走上正轨,借鉴兄弟指挥部的做法,结合指挥部建设管理工作实际,先后制订了指挥部及内设各机构的工作职责以及会议、公文处理、后勤管理等方面的20多项制度,出台了人员聘用、建设资金管理等多项暂行办法,规范了工程计划、招投标、质量管理等七大类共44项工作流程。同时,根据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这两座世界级桥梁工程的建设特点和技术难点,为从容应对各项技术难题和挑战,不断强化技术支撑。除充分发掘现有技术人员潜力,搞好在职培训外;还积极争取各有关单位和桥梁专家的支持,采用借调、招聘等各种方式,引进了近20名桥梁建设工程的专业人才和其它相关专业的实用型人才,并聘请了杨盛福等七位国内著名桥梁专家担任指挥部的常年技术专家。
(三)力促前期,加速在建,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前期工作以加快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勘察设计阶段的各项工作为重点,除完成设计文件的完善和评审外,还落实了西堠门大桥项目相关的风洞试验、锚箱试验、节段模型试验等多项专题研究工作,并组织开展了西堠门大桥主缆性能、索鞍及索夹制造工艺、节段模型风洞试验、钢箱梁制造与加工工艺和金塘大桥钢管桩防腐技术等多项评估、评审工作。同时,以规范、有序、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继续推进各项招标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的主要施工、监理招标项目有:西堠门大桥上部结构安装施工,金塘大桥主通航孔桥下部结构施工,非通航孔桥钢管桩制造,钢管桩防腐施工,钢管桩打入、承台墩身施工,金塘侧引桥及东通航孔桥施工,118m连续梁桥、西通航孔桥施工,非通航孔桥箱梁、墩身预制,60m预制箱梁安装及相关的施工监理招标。其它主要标段的招标工作也正按照工作计划部署、开展中。
工程建设紧紧围绕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总体实施计划和2005年工程计划,抓紧落实工程复工和开工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期实现复工、开工目标。针对各标段的建设特点,狠抓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加强督办,实行目标控制,严格落实施工、监理单位月报制度,通过召开工地例会、现场办公会、专题会议等形式,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各标段施工按预定目标稳步推进。
(四)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工程优质。坚持“确保设计质量、加强现场监管、强化科技支撑”的工程质量管理方针,严格把好工程建设质量三道关。一是设计质量关。督促设计单位认真吸取专家审查意见,充分消化专题研究成果,严格遵循技术标准,统一组织标段互验,规范设计审核,确保各种设计参数取值合理,工程结构、施工组织安全可行。二是现场监管关。严格贯彻“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保体系,以“设计图纸、技术规范、施工合同”为监管标准,坚持超前管理、预先控制的原则,督促施工单位规范施工。工程管理和质监人员在省、市两级质量监督组的直接指导下,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对重点分项、分部、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进行重点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三是科技保障关。依托指挥部7位常年技术专家和省、部技术专家咨询组30位成员的集体智慧,及时解决工程设计、施工中的重大疑、难问题。初步建立起集项目报批、审查、阶段评估、成果鉴定、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体系。制订了项目科研攻关总体计划,落实了“西堠门大桥抗风性能及风荷载研究”等三个项目成果专家鉴定的各项准备,并组织完成“钢桥梁电弧喷涂层纳米改性封闭剂研制及工艺性能研究”成果的专家鉴定;完成了“大跨径悬索桥应用国产1770MPA主缆索股技术研究”等五个项目的申报,并获准列入2006年省厅科技计划项目。另外,指挥部还狠抓施工、监理单位工地试验室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加强检查、监督,确保试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真正达到以数据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
(五)健全体系,加强宣传,严格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部始终把安全施工摆在与工程质量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加强组织管理,实现全年无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一是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成立了由指挥部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参加的安全领导小组和“三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指挥部安保处、监理单位安全处、施工单位安全部和现场安全员组成的四级安全管理网络,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从体系上保证了安全监控网络覆盖到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二是加强安全生产宣传。以“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全面部署“遵章守法、关爱生命”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教育活动,营造了“人人讲安全、人人抓安全”的良好氛围。及时传达省、市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在工地例会的分量,做到未雨绸缪、警钟长鸣,确保安全生产之弦不放松。三是强化现场管理。下大力气狠抓爆破施工、高空作业、高边坡作业、特种作业等安全管理工作,采取召开现场会、组织大检查等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安全工作。根据海上施工特点,及时增加警戒船只,坚持二十四小时巡逻。积极争取宁波、舟山海事部门对工程建设的支持,为金塘大桥水上施工安全提供保障,于去年12月21日签订了舟山大陆连岛工程金塘大桥水上安全监督配套设施及监督管理协议。在去年台风频繁,尤其是“麦莎”、“卡努”严重影响我市的情况下,连岛工程各建设工地由于应急防范得当,未发生人员伤亡事故,经济损失也降到最低限度。
(六)加强廉政建设,落实立功竞赛,党员先进性教育取得实效。指挥部组建不久就及时建立了纪委监察室,配设了专职干部;和市检察院一起组织开展以“工程优质、干部优秀”为主要内容的“双优”争创活动,制订实施方案和具体工作计划,签发创“双优”会议纪要;制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等多项廉政建设制度,加强对党员干部、重点岗位工作人员的廉政教育。重大决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合同招标全部进入舟山市招投标中心,实行回避制度和监察、公证部门全过程监督,并主动邀请舟山市检察院进驻工程建设工地,参与工程廉政监督。深入开展标准化工地创建,精心落实以“比质量、比安全、比进度、比投资控制、比科技创新、比廉洁”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工程立功竞赛活动,对参赛单位组织年度考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完善意见,兑现考核奖,激发了参赛单位的热情。根据市委统一部署和市交通委党委安排,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统筹安排重教育、结合实际促教育、创新载体活教育、强化措施保教育”的方法,组织开展了到工程建设现场重温入党誓词、到条件最为艰苦的老虎山体验建设者的艰辛、为连岛工程建设者奉献一份爱心等活动。在为期三个月的教育活动期间,共组织安排各类学习、教育活动20余次,在繁忙的工程建设中较好地完成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任务,切实做到了学习教育和推动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去年,我们还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宣传、信息工作,组建了通讯员队伍,创建了连岛工程建设简报和门户网站,组织了多次专题宣传,扩大了连岛工程建设在全市乃至省内的影响。
一年来,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完成了年度工作目标,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1、工程建设工期紧、任务重,确保质量与加快进度之间的矛盾突出;2、跨区域施工涉及宁波方众多部门,政策处理压力很大;3、工程建设规模大、标段多、技术要求高,现有技术力量不足;4、金塘大桥跨海距离超长,海上施工安全隐患突出。
二、2006年工作计划
2006年是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建设全线启动的一年。做好全年的工作,对于实现连岛工程总体建设目标至关重要。为此,我部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干一流工作,创一流管理,建一流工程,育一流人才”的建设管理目标,进一步提升勘察设计理念,强化精细管理,科学组织调度,加强工序控制,狠抓生态环保,打造精品工程,确保工程建设整体有序推进,为工程的安全、优质、高效、环保、廉洁建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目标是:
进度目标:全年计划完成投资2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0.3亿元。其中,西堠门大桥全年计划完成投资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4.1亿元,占总投资的60%。主要形象进度为:塔、锚完工;完成索鞍安装和猫道架设,开始主缆架设和钢箱梁制造。金塘大桥全年计划完成投资20亿元,原创:计划累计完成投资26.2亿元,占总投资的34%。各个标段施工全面展开,完成以下主要形象进度:1、主通航孔桥主墩桩基工程量的70%;2、东、西通航孔桥主墩桩基工程量的60%;3、118米跨连续梁桥桩基工程量的45%;4、非通航孔桥钢管桩沉桩900根,累计沉桩990根;5、预制箱梁完成试制,完成预制10片。
2、质量目标: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全年无一般及以上质量事故。分项、分部合格率100%。
3、安全目标:实现工程安全生产的“无缝衔接”和“无缝管理”,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
4、环保目标:确保施工场地选址和防护符合环保要求,水土保持措施到位,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
5、党建、文明创建目标: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鲜明精神特色的建设集体,干部职工具有强烈的献身连岛建设事业的决心和信念;全面开展立功竞赛和文明施工竞赛,涌现一批工程建设先进典型;强化廉政建设,确保无腐败案件发生。
为此,我部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进度管理,确保计划稳步实施。一是严格按照工程年度计划任务,认真制订季、月、周计划,明确各项保障措施,做到科学组织,精心安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二是突出工地例会和现场办公会的作用,认真细化分解任务,强化检查督办力度,确保施工单位按照施工组织计划和阶段施工计划安排施工,合理安排、科学利用合同工期。三是严格合同管理。督促施工单位上足人员、设备,确保形成生产规模。四是加强对合同允许的分包和劳务合作的管理,杜绝非法转包和违规分包行为。
(二)加强质量监督,严把质量关口。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督促施工、监理单位认真做好自检、抽检工作,落实经常性的质量检查措施,并认真配合省、市两级质量监督组开展质量检查和执法大检查。质监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坚持长驻工地,加强对施工材料、施工工艺及现场管理的检测和监管,切实做到按规范施工,凭数据说话。
(三)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举,严格落实环保要求。将设计阶段的环保理念延伸到施工全过程,广泛宣传并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堆料场、拌和站和弃渣场址的选择符合环保要求,力求“施工中最大努力减少破坏,施工后最大限度恢复”,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强环境监测,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确保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同时,根据环保、水土保持大纲及其实施细则要求,适时开展工程全线施工环保检查。
1、实施基地优化工程,种植业生产稳健推进
20*年,*县耕地土壤墒情略好于往年,备耕工作比往年提前,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储备充足,春耕生产小额贷款到位及时。全县按照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向继续优化调整种植结构,依托六大蔬菜市场、玉雄淀粉有限公司、中粮糖业有限公司等产业龙头,重点提升蔬菜、玉米、糖菜三大基地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农作物播种面积达95.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7.51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7.64万亩。在全县播种总量中,玉米、蔬菜的播种面积又分别达到了44万亩、29.6万亩;特别是糖菜基地,新世纪后第一年规模发展,播种面积就达到了4.86万亩。尽管在生产期中,全县遭受了近年最严重的夏秋连旱、红蜘蛛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受灾面积达到了90多万亩,重灾面积达到了40万亩,但得益于抗防措施得力,再加上价格拉动,全县种植业仍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粮食作物总产达到了20.06万吨,保守收入可达2.65亿元;蔬菜作物总产量达到了10亿公斤,实现收入12亿元;糖菜作物总产量达到了13.75万吨,糖农收入8250万元。从生产资料、劳动工值、水电价格等生产成本要素变化情况来看,总体农业种植成本比上年增加了11%左右,但农产品单位商品价格平均上升了40%,特别是蔬菜产品,单位售价比去年上升了近100%。因此,生产成本的增加没有对农业生产形成摆动影响,反而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作用,弥补了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总体评价全县农业生产形势,可以概括为“有灾情无灾象”,20*年全县农民仅种植业一项,人均纯收入达近3000元,比上年增长17%。
2、实施试验示范推广工程,实用农业技术发挥威力
一年来,*县农牧局紧紧抓住“引进一试验一示范一推广”四个环节,持续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强与农业部门、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引进新技术12项、新品种183个、新肥料10余种、新农药20种。全县玉米、蔬菜的试验、示范面积2500亩,涉及12个乡镇68个村,共80个项目点,共投入试验、示范费用12万元。一是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主要在农业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用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实地开展技术指导。同时,组织开展了无公害蔬菜产地、产品的重新认证工作,目前,胡萝卜、青椒、马铃薯、架豆又获得了农业部产地、产品认证;二是推广优良品种面积80万亩,优种覆盖率达到了95%。蔬菜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有:翠龙216、巨圆216、屯椒16青椒等,有星光118、晋黎316、金富早黄椒、金富600尖椒等;有早春红冠、红霸、东洋改良胡萝卜等,有双青玉豆王、高优2号、津良96、新育成8号架豆等,有夏波蒂、伏尔瑞它、摘花白马铃薯等。玉米推广的优良品种主要有:晋玉811、大丰5号、沈单16、潞玉6号、潞玉13号、并单1号、大丰20等;三是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50万亩。其中,玉米18万亩,蔬菜30万亩,甜菜2万亩;四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全县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65万亩。主要推广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化肥深施、叶面追肥技术,突出在蔬菜地增加钾肥使用;五是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蔬菜种苗的植物检疫和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病虫草害进行物理、生物的综合防治,并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特别是针对甜菜蟓甲、玉米红蜘蛛以及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此外,我们还重点推广了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立体种植技术等。特别是少耕穴灌聚肥节水新技术的推广,在大黄巍乡4个村示范,面积达到了3000亩,机播大丰20玉米新品种,亩产达到了900斤,实现了旱地传统耕作方式的重大转变。六是加强植物检疫,开拓“促绿通道”。实行流程化管理,程序化操作,加强产地检疫,严把调运检疫关。全年共签发鲜活农产品调运检疫证书7860批次,14.5吨,其中蔬菜7520批次,13.9万吨,瓜类340批次,16万吨。
3、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一村一品建设步伐加快
20*年,我县被省农业厅优选确定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自承担培训项目后,我们持续推进以玉米、蔬菜、甜菜高产高效栽培种植和奶牛繁育管理为主的项目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基本完成了年度培训任务。共举行以县集中培训4期,受训农民达1500多人次;由2个授权培训机构在全县34个培训示范村定向培训农民1360人,每个示范村的集中培训时间都达到了15天以上。全县95%的受训农民掌握了1—2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90%的受训农民已经成为新型科技示范户和创业带头人。在实施培训中,全县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资金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实行了领导组成员目标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二是实行“三个公开”,确定培训资格。公开确定了2个培训机构,公开招聘了34名培训教师,公开在各村选择培训对象。三是创新培训模式。实行阵地建设和培训内容相结合、专题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培训基地展示观摩与现场指导相结合、规范操作和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为全县培训了一大批种养带头人和乡土人才,有95%的受训农民成为胡萝卜、青椒、脱毒马铃薯、甜菜、奶牛饲养科技示范户,有435户农户成为种养大户;有力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和“一村一品”的快速发展,建成了一大批胡萝卜专业村、青椒专业村、日光温室专业村、高产玉米专业村和奶牛养殖专业村等,促进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县广大农民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提高了农业科技的普及*用水平,科技在全县农牧业生产中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48%以上;项目实施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农技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农技人员明确了服务方向,找到了展示自身、实现自我的空间。
4、实施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看好
20*年,县农牧局把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1号工程,按照“一池三改”的沼气模式推进示范。组织乡(镇)领导到怀仁县和沈阳学习考察了“一池三改”沼气工程和秸杆气化工程,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又组织重点推进村支部书记到右玉县进行集中培训学习。同时组织了全县34个试点村的瓦泥工100多人,分三批参加全市举办的沼气工技术培训班,其中有90人获得了沼气生产技工证书,为大面积推广沼气工程提供了技术保障。在上级沼气建设配套资金还未及时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多渠道整合投入,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及其细则,结合实际,严把工程进度关和质量关,加强监督检查,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共在12个乡镇100个试点村建成沼气示范池1201个,其中80%的沼气池已投入使用。同时,导入市场机制,吸纳民营资金,争取国家项目投资,总投入190万元,在大临河乡留义村启动了秸杆气化项目工程,可满足716户农民用上清洁能源,目前,该项工程正在建设中。农村新能源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不仅改善了村庄环境,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更为下一步以沼气为纽带建设无公害生态农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5、实施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20*年,我县围绕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目标,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3个培训基地共开设了计算机*用、餐饮旅游服务、建筑、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6类专业12个工种,举办阳光工程培训班22期802人,其中实现转移就业746人,转移就业率达93%,圆满完成了省、市阳光办下达的全年培训任务。在开展培训工作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质量,三是落实培训订单、加强技能培训,四是开展转移服务、推进稳定就业,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增加了农民收入,发挥了培训示范作用,提高了农民竞争意识。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吸取“黑砖窑”事件和高危传染病在农村蔓延的教训,开展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培训和艾滋病防治培训,共引导性培训农民2000多人。
6、实施合作经济组织壮大工程,农民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
一年来,县农牧局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拓展产、加、销渠道,最大限度地缩短农户与市场的距离,使农民尽可能多地得到实惠。至20*年末,全县累计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93个,经纪人队伍达到1000人,发展会员6800人,带动基地农户17800户。这些协会和经纪人在连接农户与市场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农民开拓市场、寻找货源、创造更多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中,从基地规划、环境监测、规范种植、分级包装、安全质量、市场开发等各个方面均由协会组织进行公开运作,既保证了生产,又保证了销售。今年,在移动大棚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由协会具体运作,实行了技术引进、设施安装、日常管理、生产服务“四统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县150个移动大棚将建成无公害蔬菜优质育苗基地,可促进蔬菜产销期延长1个月左右。在发展经纪人队伍方面,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通过产销联合,努力使我县的蔬菜产品打出去,拓展外部市场,全县蔬菜产品已经远销到了全国30多个省市。
7、实施农业执法保障工程,农资市场经营秩序良好
一是加大了种子经营市场的检查力度。在种子销售期间,我县及早组织执法和技术人员进行市场监督检查,共组织人员36人次,出动车辆12台次,对全县所有种子经营单位检查2遍,对重点地区、重点门市检查4遍。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县种子市场经营秩序好于往年,经营品种相对齐全,主推品种都能满足供*。但在检查中也发现个别违规经营现象,个别门市存在散籽经营情况。针对违规经营现象我们采取了有力措施,没收违规经营种子2000多公斤,召回缺陷种子10000余公斤,并责令违规门市限期整改,从而使我县种子市场经营秩序有了根本性好转;二是加大了农药管理工作力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监督检查和宣传培训相结合,特别是重点开展了农药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法律知识的宣传和培训,结合执法检查发放有关无公害农产品禁用农药和限制使用农药宣传材料500余份,在无公害基地发放宣传材料2000多份,并张贴上墙。及时组织人员对全县农药经营单位和农贸市场开展了专项检查,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2人次,对全县4个经营生产企业和10个大小集贸市场进行了全面检查,对5种高毒农药进行了重点整治,没收不合格农药500余公斤。在抓好农业执法的同时,我们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加强领导,制定“三项补贴”工作方案,广泛开展宣传,认真开展核实工作,共落实三项补贴面积57万亩次。补贴总金额1039万元,全部按规定程序下拔到乡村,发放到农民群众手中,保证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20*年种植业生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试验示范经费不足。较突出的是无公害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缺乏相*的仪器设备和系统的管理体系,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证必需的检验、检测设备,以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检验、检测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项目资金短缺。资金问题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县连续遭受自然灾害,农民手中资金短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农业的影响也较大,能够支持农业发展的投资渠道不宽,阻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三是信息网络亟待完善,经纪人队伍和经济合作组织急需规范;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生产经营活动不够规范;技术力量薄弱,特别是乡镇农科站人员普遍年老龄化、知识弱化、能力退化,技术人才断档断层,影响了农技服务活动开展。
三、20*年农牧局工作要点
1、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市场需求,毫不动摇推进结构调整,依靠科学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保持种植业持续健康发展。
2、主要种植指标
粮食总播面积56万亩,总产量22亿公斤,其中玉米播种面积45万亩(新增面积主要发展旱作节水聚肥玉米基地)。
蔬菜面积稳定在30万亩,总产量比上年增10%,达到11亿公斤。
甜菜面积保证达到10万亩,总产24万吨。
3、工作任务
①继续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在完善20*年入户沼气工程的基础上,新建沼气池1500个(户),完成接马峪村大型秸杆气化工程,在全县新建3个沼气服务站,巩固沼气建设成果。
②深化优化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在全县34个试点村继续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工程,把此项工程列入全县年度大事实事之一。按照农民意愿,实行订单培训,围绕一村一品建设,建立“理论培训—地头指导—实地观摩—外送深造”四位一体新型农民培训模式,重点解决新技术的示范*用,实现农业技术的上档升级。期间,定向培训新型农民1360人,组织园区观摩3次,外派新型农民50人到北京农业院校学习深造。
③围绕工业原料基地建设新目标,依托各蔬菜批发市场,发展无公害蔬菜20万亩;依托玉雄淀粉有限公司,发展“三高”型优质玉米30万亩;依托中粮糖业公司,建设西部万亩联片糖菜基地8个。
④推广绿色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防治等12项新技术。
⑤引进玉米、蔬菜、糖菜新品种126个,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区25个,面积3000亩。
⑥建设农作物质量安全和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
⑦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0个,整章建制,规范运行。
⑧完成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
⑨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引导性培训500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人。
⑩创新经营管理和农业执法工作。改革种子公司管理体制,大力规范种子市场秩序。切实抓好农业综合执法,在确保农贸市场健康运行的同时,重点探索加强植物检疫、完善农产品质量体系工作的新途径。
4、重点项目
①继续实施沼气能源建设项目。
②继续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