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1-03 22:31: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会计制度设计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会计制度设计

篇(1)

会计制度设计的对象是各个经济单位的会计工作。企业从事各种经营活动,要发生大量的经济业务。形成了资金的运动,这是会计的对象。会计工作则是用会计的方法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分类、汇总和计算等处理手续,使它们成为有参考价值的会计信息。会计工作过程需要通过一套完整的会计制度来进行,会计制度需要加以设计和修订,才能不断完善。设计的对象就是会计工作过程。会计制度设计的任务,就是要为会计工作规定一系列的记录和报告,使它们具有系统、完整的内容、格式和业务处理程序,以便能提供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系统。会计制度设计是会计范畴里的一项实务性工作,它着重研究会计工作的实际作法,与会计领域里的其他内容相比较,它有很强的技术性。会计制度设计工作既包括上级部门制度统一的会计制度;也包括企业根据自己情况设计具体的详细的会计制度,她包括对各企业已实行的会计制度进行补充、修订设计的经常性工作。

各企业的会计工作具体情况不同,使设计会计制度的工作较为复杂,绝对统一的设计是不可能的和不必要的。会计制度设计一般可分为两大步骤,总体设计和具体设计。

(一)总体设计

会计制度设备首先要有一个全面规划。在进行设计之前,要做好设计准备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取得必要的资料。在实行全面经济核算的企业中,需要确定核算哪些指标,如何提供这些指标,采用什么计帐方法,如何考核经济效益,采用什么样的会计缺席最为适用经济等问题。

首先要确定制度设计工作的性质。一般有三种可能:(1)为一个新企业设计会计制度;(2)对原有企业会计制度进行部分修订;(3)对原有企业会计制度进行重新设计。必须了解这些情况,以确定设计工作的范围和深度。

其次要调查所设计制度企业的性质和规模。若是一般商业企业,则要确定其业务类型是批发还是零售,以确定商品流转核算办法,若是工业企业,则要调查该厂的生产类型,确定采用何种成本计算办法。调查企业的规模,确定会计机构的设置和分工的详细程度。

第三,要了解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设置情况,有无独立的购、销、存部门,以确定会计部门在企业中的位置以及其他部门的关系。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业务量多少,对资金管理的要求,确定财务与会计部门关系,以及采用哪种办法实行财务监督。

第四,了解企业经济业务及其复杂和会计人员状况,决定采用哪种计帐方法。了解企业的供、产、销政策和业务情况,例如,是否允许有赊销的存在,并根据国家有财经制度的规定,确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半权责发生制”或“收付实现制”。通过总体设计,解决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之后,方可进行具体设计。

(二)具体设计

具体设计是根据总体设计决定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具体的设计。各种记录、格式、它们的使用方法;各个账户的安排及其分类;内部控制制度的安排等等。

1、核算形式的设计

会计核算形式包括各种记录的安排,如账簿系统的安排,各种账簿和计算表及附表的使用,还包括企业内部会计报告的设计以及所有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格式的设计。会计凭证的传递,登记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的记账程序等都要围绕着所建立的记录来设计。在采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事项时,不必设置账簿,但仍有原始凭证和报表的设计和编制电子计算机程序的设计。

2、会计科目及其运用的设计

会计科目设计即账户分类的设计,账户的设置包括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设计。在我国各类企业都由中央有关部委颁发会计制度并规定统一的会计科目作为总分类账户的名称。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一般可由各企业自行安排。分类账簿记录就是以账户分类为依据设置的。总分类账户首先应该按会计报表顺序分类,以便于编制会计报表。账户反映的指标在会计报表上可按经济内容分类。明细分类账户则可按部门、按用途和支出项目等标准进行分类。账户的具体用法,则根据经济业务结合不同的记账方法进行规定。

3、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会计部门与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业务管理上既要发生联系,又要相互制约。内部控制制度就是指各管理部门或工作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过程中相互联系和因素制约的一种管理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理是将业务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并以一定的顺序、手续明确经手人员的责任和权力。将财产实物的经手人员与会计工作人员完全独立开来。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处理,起到彼此制约,互助监督的作用。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应用于货币收支和商品购销业务,因为这些资产流动性很大,容易造成贪污、损失和浪费,有关这些资产的业务也较容易发生错误。

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部门、会计工作本身的制度,而是要由几个部门共同执行的企业管理制度,它作为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并不独立地存在,而是分别融汇会计制度和其他各项管理制度之中,使会计部门和其他部门处理业务、记录业务时都按照内部控制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这项措施对防止差错和舞弊的发生,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加强岗位责任制和贯彻财经纪律以及加强监督和开展审计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1、设计和设置会计制度,应该考虑符合以下原则为基础。会计制度设计一定要符合会计原则,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会计制度的作用。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准绳。在我国,虽然国家并没有明确地、系统地提出过会计原则的内容,但在会计工作中客观上实行着一些原则。例如,独立经济核算单位原则,企业连续经营原则,会计期间原则、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和收益实现等。这些基本会计原则对会计制度的设计会计制度。要注意到会计原则在不同行业中的不同规定。如收益实现原则在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就有不同的规定;再如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根据其业务性质不同而适用不同的会计原则,企业单位多用“权责发生制”而事业单位则多用“收付实现制”。由于会计原则是人为地制定的,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会计原则发生变化时,会计制度是要相应地加以修订。

2、既要遵守国家财经制度统一规定,又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了保证上级部门汇总资料、掌握情况,财政和银行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设计和设置会计制度必须根据统一规定进行。具体地说就是严格地遵守中央各部委颁发的统一会计制度。属于同一行业的企业必须使用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作为其总账账户的名称,编制统一的对外会计报表。但另一方面,会计工作是在各个不同的经济单位中进行的,它们的组织规模、业务性质、业务数量以及会计人员的配备等均不同,因此在设计制度时,各企业单位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上级批准实行。

3、既要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又要精简机构和手续,会计制度必须与企业管理的各项要求密切配合,以便提供它所需要的经济信息。设计会计制度要认真研究企业单位在经济管理上的具体要求(例如企业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财产管理方面要求提供哪些信息等)。并根据这些具体地要求来设计制度。同时,还应注意会计制度的经济效果。勿使实施会计制度的成本过高以致于得不偿失。会计制度所包括的每一种记录,每一种报告都应是必需的。要提高会计人员工作效率。要适当地简化、合并某些记录和手续,但注意不要片面强调简化,使积累和提供资料发生困难。例如合并一级科目而增设二级科目,就不如保留一些必要的一级科目。

4、设计会计制度要征求企业领导、业务人员和会计、审计人员的意见。会计制度设计人员必须与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协商设计。会计部门是综合性部门,会计制度设计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为新企业设计、为老企业修订设计和重新设计,都应听取下列三种人员的意见:

(1)企业领导和经营管理人员的意见――了解管理部门或上级要求何种会计信息和报告。

(2)会计人员的意见――运用制订的会计制度是否切实可行,能否有效地提供必要的信息。

(3)审计人员的意见――使内部控制的安排符合审计的要求,保证会计报告的正确性。

这三方面人员的意见要分别听取、综合分析。既考虑制度的有效性和经济性,还要考虑使用制度的安全性。

5、既要注重采用先进的会计技术设备,也要考虑节约原则和经济效益。会计制度设计人员应随时注意会计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在可能的情况下,应用到会计制度中去,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制度设计人员应防止思想僵化,不应对传统的会计方法或新的会计处理手段持有成见。在设计制度时应对新技术不断地探索和应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条件和可能,注意节约原则和使用制度的经济效益。

力、物力、资金等方面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如工作环境存在不安全隐患,新员工上岗没有接受深入全面的安全文化教育,发现潜在险情不报告,特殊岗位的工作随便找人顶岗,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对安全存有侥幸心理等等。造成选矿企业安全生产流于形式,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3、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有效融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有些选矿企业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作用, 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探索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之路, 虽然也建立了许多管理制度, 采取了一些措施, 但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大都停留在形式上, 认为在企业里写一些标语、开办职工活动中心等,就是企业文化建设, 并没有把企业的价值观等文化理念体现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造成企业文化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脱节,各自为政,有时甚至互相矛盾。这样流于形式的企业文化对选矿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显然是有限的。

4、企业文化建设忽视以人为本

在一些选矿企业的文化建设中,管理层很少倾听员工的意见, 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所制定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 也没有反映员工的愿望与需求, 员工没有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创造者, 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也偏重制度管理,使员工在适应这种文化的过程中变得古板呆滞,没有活力,员工带着压抑的心情工作,高效率的工作无从谈起,最后企业也无法实现预定的目标。

二、选矿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2011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了《“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这是我国的首个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对选矿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选矿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遇到不少问题,但应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大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如规模较小、结构简单的组织优势,小企业领导者坚韧不拨、吃苦耐劳、与员工同甘共苦的文化优势等。选矿企业应抓住机遇,正视差距和不足,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1、与选矿企业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相适应

企业文化是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 它服从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 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的文化建设。大量事实证明, 许多中小企业最后能做大做强, 其背后都有正确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作支撑。选矿企业必须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一个适合的经营理念。同时也要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 选矿企业的战略不一定非常精准,但需要把短期、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 既考虑到企业的当前生存, 又要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合适的发展战略可以让企业的决策者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防止迷失方向,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置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安全第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选矿企业,安全生产就显得更为重要,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关系密切。选矿企业从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素质入手,大力宣传科学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做到安全第一的警钟长鸣;将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直接设到生产前沿,安全监察工作保证在第一方位、第一时间和第一关口的真正落实;坚决制止那些要钱不要命、不注重安全生产投入、不抓安全生产培训、不搞安全生产评价的错误做法,建立严格的制度规定和责任追究制及考核办法;把安全第一的理念拓展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从员工的“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化,使之成为全体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第一的责任落到实处,创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强有力的安全文化氛围,真正发挥固本强企的作用,切实做好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的企业文化建设。

3、立足企业实际,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而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并将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渗透到企业的所有部门、所有岗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才是硬道理。所以,只有结合选矿企业自身实际,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坚持不懈中建设企业文化,才能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和提升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才会有孕育、发展的土壤和根基。将企业文化真正发展成为企业精神,进而产生巨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4、转变企业文化观念,引入“无为管理”的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很大, 这就要求选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并建设企业文化。

首先应该从企业领导者做起。要求领导者从各个方面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优秀品格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展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塑造企业家的良好风范,用自己的言行带动和影响员工。员工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引入“无为管理”的企业文化理念,使每位员工都成为企业的管理者、重大事项决策的参与者和不折不扣的决策执行者,就能让每个员工全身心投入到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在企业内部,如能形成这种“无为管理”的最高境界,那领导者就能打开繁杂事务的枷锁,审时度势,谋划企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5、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管理企业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 其中人在各生产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把企业与员工的价值追求真正统一起来, 把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把人力资源开发真正落到实处, 企业的运行和发展就有了基本保证和内在动力。可见,企业文化只有与企业中的“人”真正的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引擎。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沉淀在企业员工心目中的一种价值理念,因此,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让全体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来,让管理者造就快乐的员工,让快乐的员工造就企业的未来。建立人力资源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和培训机制,根据员工特长、年龄和能力等情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做合适的工作;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促使他们主动关心企业的发展;建立规范的企业文化理念培训制度,如定期举行企业文化的新老员工培训、专题培训等活动,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共同探讨企业文化。为员工创造一种温馨、富有活力、充满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关心员工职业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员工在参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树立共同的信念,体现自身的价值,更加深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从而提高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全体员工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产生“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自觉将企业文化理念转换为员工的行为理念,不断增强对企业的向心力,主动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和考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找准突破口,寻找落脚点,创新和深化企业文化建设

变革和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选矿企业发展、壮大的源泉。选矿企业要摆脱传统文化理念的束缚,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把创新作为企业文化解决选矿企业做强做大的突破口,将环境保护作为建设企业文化的落脚点,在创新和环保理念的带动下,努力使每位员工都能成为文化创新的先行者、环境保护的促进者, 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使企业向着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方向发展,切实做好以创新为灵魂的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改革和建设。

7、引入行动学习法,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

选矿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呢?捷径没有,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具有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这也是由众多企业的兴衰存亡所证明的。而行动学习法是提高个人和企业学习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行动学习法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原理,它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建持久学习的企业文化搭建了最广阔的平台。创新、高效的行动学习,把领导者个人愿望转化为能够发展企业、鼓舞员工的愿望,充分激发员工活力,挖掘员工的创新潜能,使企业内部不断产生新的能量和价值,全面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志迎.企业文化通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冯建福.企业文化建设的魅力在于个性 〔J〕.企业文化,2002(6):3.

〔3〕周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的几点思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9(5):46-47.

篇(2)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已和改革开放初期传统企业的特点大有不同。各种跨国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互联网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代企业复杂多样的经济模式对我国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与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上企业会计制度的调整和改善时有发生,这也是对全球经济贸易发展的积极回应。我国应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先进的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让企业在健康、阳光的经济环境中发展。

2会计管理体制的设计分析

2.1会计管理体制的涵义

什么是会计管理体制?首先,会计管理体制是一种经济制度,它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范围内对会计管理活动的一系列组织规定,是界定会计管理组织形式、区分会计管理责任、开设会计管理机构、规范会计人员经济行为的准则。国际上存在的比较鲜明的两种会计管理体制分别是集中管理型会计管理体制和自我管理型会计管理体制。日法两国作为集中管理型国家,其政府会积极采取法律或者行政手段参与对会计活动的管理,而它们的会计组织在会计活动的管理中只扮演协助政府职能的作用,并不能在会计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相反,在英美两国,它们的会计管理体制属于自我管理型的,其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管理活动有绝对主导权,而政府除了对会计管理活动有基本的立法要求,除此之外的干预少之又少。纵观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体制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根据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管理体制,再结合我国经济国情,设计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管理体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2我国现阶段会计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

2.2.1会计管理法律条文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我国已经对现有的企业会计活动颁布了若干法律法规,其中有《会计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经济法》等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经济活动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规范和指导。然而,由于相关执行人员法律观念不强,有很多会计造假、经济贿赂等违法乱纪的会计行为时有发生,从而对我国企业的经济环境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很多会计工作人员也因为其违法乱纪行为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2.2.2会计管理法律法规制定不统一

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中,很多经济管理监督部门,如监管局、工商局等会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限制,如出台相关法令条文对会计处理的某个环节进行监督,然而随着法令条文的颁布或者是出台,我们发现各部门对经济活动的要求或者是规范程度有所差别。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出现会计工作人员和会计监管人员相互对峙的情况,也就是说,对相关法律条文解读的不统一性给会计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2.2.3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不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发现,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经济活动经历的环节越来越多,越容易出现贪污、造假、腐败的现象。这些违法现象的发生大都是企业内部管理缺陷导致的。有的企业并没有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或者是有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系统,但是其没有被有效执行。

2.2.4企业会计监督职能弱化

企业内部会计基础工作执行不当和其基础管理工作的薄弱也是导致企业会计管理失效的一个原因。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应,其结果应该是真实公允的。然而,由于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基础工作没有做好,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监督薄弱,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加上外部监管的缺陷,最终容易出现大的经济活动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从而破坏了我国的经济秩序。

2.3我国会计管理体制设计分析

2.3.1会计管理体制应区分会计的层次结构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特点,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在我国现阶段的企业会计岗位设置中,一般会计的设置基本符合要求。一般会计就是我们传统的财务会计,他们的工作是按照相关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处理企业会计账目、定期出具企业财务报表、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等。我国的责任会计也在改革开发后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职能主要是规范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职责问题,他们的工作主要有企业目标管理、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等,他们的存在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应。而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为内部管理服务的会计岗位在我国还未能得到普及,其职能主要是根据企业经济活动的历史资料来进行企业价值的预测评估,从而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进行计划和决策,这种职能的产生对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经济决策有着很大的作用。所以,现代企业应对会计岗位设置清晰的层次结构,特别是要加强责任会计、管理会计的建设,让这三种层次的会计人员规范自身的职能,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平稳进行。

2.3.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现代化企业的一个特点就是业务内容复杂多样,如何在复杂多样的经济环境和业务内容中做到每个环节的高效完成需要企业加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根据现行相关会计工作规范的要求,基本的企业内控制度需要做到职责分离、实行审批监督环节等等。现代企业还尤其需要规范生产材料的采购环节、产品的销售环节,因为这两个环节是企业现金流和物流的重要环节,并且这两个环节涉及到多个部门或者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所以,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使得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得到有序、平稳的进行,能够使得每个环节的部门和工作人员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相互制约,从而避免出现工作错误或者工作人员舞弊的现象。除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外,还需要企业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有效内部控制。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容易暴露出财务收支不合理、财务审批制度混乱或者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而其结果往往会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损失。所以,企业应规范财务收支人员的职责,并且要严格设定财务审批人员的审批权限,使得财务工作人员之间职责分离、相互制约。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财务人员,无论级别多大,都得进行严肃处理,以此来引导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健运行。

2.3.3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和财务分析制度

企业每天都在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并且以年为单位,向管理部门提供各种财务报表,以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活动有充分的了解。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自身也应当充分利用财务报表的各项指标来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财务人员对财务报表以及其他财务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工作。对于财务信息的收集工作我们可以查看财务流程,而财务流程势必会通过证、账、簿、表来进行完整的记录,如何及时、迅速地查看真实完整的财务流程,需要我们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电算化制度。会计电算化制度在我国已经得到很好的普及,然而其管理工作还需要企业制定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所以,加强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从而强化会计电算化在会计信息收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促进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财务分析工作的进行需要企业设置相关岗位,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实时监督,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企业会计制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会计制度的涵义

(1)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国家会计法律法规实行的基础。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是对国家会计法律的遵循和完善,换句话说,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国家会计法律法规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2)企业会计制度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一项制度,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指导意义。很对企业或由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不完善、或因为其存在理解误差,而在财务工作中故意寻找企业会计管理的缺口,最终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设计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才能使会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才能使会计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3.2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会计制度的建立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积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地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经济环境需要有不同的企业会计制度来指导。现代企业类型繁多,管理内容也千差万别,所以,企业应根据本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制定符合本企业管理要求的具体会计制度,来促进企业自身的管理。对现代企业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十分重要,所以企业会计制度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一重要因素。

4结束语

加强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才能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良好的指导;只有建立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才能保障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符合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作为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会计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会计制度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锋,孙宏亮,曹晓黎.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管理模式[J].农场经济管理,2016(5).

[2]董惠良.企业会计制度设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3]李凤鸣.内部控制设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4]董惠良.企业会计制度设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5]孔祥来.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细则模式[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4.

篇(3)

关键词:

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报表;设计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高校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编制的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相比,内部报表具有灵活性大、针对性强的特点。而各高校自2014年1月1日起执行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来,其内部会计报表的格式、内容等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如何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报表以满足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显得日益迫切。

一、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原则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相关性原则。内部报表提供的信息应尽可能满足高校内部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有关各方制定合理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2.重要性原则。内部报表应反映高校经济活动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而不是面面俱到。可根据会计信息的性质及其对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报表的重点。3.简明性原则。内部报表中涉及的财务指标及指标间的关系应简明、通俗易懂,不应过于复杂而不利于决策者理解和使用。4.灵活性原则。内部报表的种类、格式、内容、编制时间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高校经济业务的变化而灵活的进行调整,以便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相关、可靠的信息。

二、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的构成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的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而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报表除了这三张报表外,可根据自身管理需要而编制收入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贷款支出明细表、银行贷款表、国库指标汇总表、收费情况表、基本建设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表等。所以说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财务部门可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及管理者的需求而不断地调整报表内容,也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多少及重要性原则而编制月报、季报、年报。

三、如何设计高校内部会计报表

(一)资产负债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参照国际通用做法,取消了原制度资产负债表中所包括的收入、支出类动态要素的指标,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编制基础,以便更好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所以,高校在编制内部资产负债表时,其编制基础、格式、内容、指标等也应与对外报送的资产负债表保持一致。

(二)收入支出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事业支出”科目具体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5个一级会计科目,分别进行核算和反映。与此相对应,收入支出表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校内部收入支出表可参考表1进行编制。

(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每年年末进行编制,反映高校某一会计年度财政补助收入、支出、结转及结余情况。高校内部编制的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也应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编制,一般无特殊性。

(四)收入明细表。收入明细表每月进行编制,主要按照高校收入的来源进行设计,如表2所示。

(五)事业支出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可以清晰地反映高校每月的支出情况,便于管理者了解学校办学经费的支出结构,把握办学资金的投入重点和学校事业发展方向。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与表3格式、内容相同,教育事业支出明细表、科研事业支出明细表、行政管理支出明细表、后勤保障支出明细表和离退休支出明细表也可以根据需要每月进行编制。这五张明细表的支出合计数应等于事业支出明细表的合计数。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会计的不断改革,科学地设计企业的会计制度已成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众所周知,财政部已经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但对于企业来说,不仅需要有统一的会计制度,而且需要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符合自身情况的会计制度。本文中所讲的会计制度就是指后者。笔者认为,企业在进行会计制度设计时应加强管理学意识,把会计制度设计置于整个企业宏观管理的全局之中,以便更好地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和参与决策 等职能。

会计制度设计与激励理论

会计制度设计的核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无非是在创造一种环境,一个能够自我约束和环境约束的外部条件,使得人们在进行每一经济事项和行为时,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按照企业规章制度的规定行事,并切实感受到违反规则而带来的损失、付出的代价和应承担的后果,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最终实现企业最终目标。但是,如果设计得不科学、不严密,即使看起来制定了好多制度,但有时会发现其实施并不是很理想,其原因各种各样,其中,设计会计制度时缺乏激励效益的考虑是一个重要原因。

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目标导向,使人们产生有利于企业的优势动机并按企业所需要的方向行动。美国人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这一激励理论特别重视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激励所作的反应,只要创造和改变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就会随之改变。也就是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企业在具体进行内部制度设计时,不仅要作出“应该如何”、“必须如何”、“不得如何”等方面的规定内容,还应该明确和重视各种行为出现后的相应激励措施。通过制度规定,既要预先告知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使得人们自觉地通过按制度所要求的方式行事,来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又要注重积极强化,对实现目标后或有益的行为发生后,立即用物质的精神的鼓励来肯定这种行为。

会计制度设计的规范化与个性化

每个企业的会计制度设计必须根据会计法律法规和统一会计制度,根据单位所处的经济背景、单位管理的需要,以及内部控制的理论要求与处理方法等进行。

首先,会计制度设计的直接依据是《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要受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作用于企业会计制度设计。会计制度设计具有规范性,所以在设计会计制度时不仅要熟悉这些方面的规定,而且要了解其所在行业背景,遵循规范性要求。

其次,会计制度的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考虑到会计制度设计的个性特征和灵活性,那种不顾企业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会计制度是不可取的。

再次,会计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为企业理财,进而保证企业目标的 实现。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围绕着最终目标进行,设计会计制度也不例外,应在满足企业管理要 求的前提条件下,使会计制度设计更简单明了,更具有可操作性。

总之,会计制度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诸多宏观因素,也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围绕着实现最终 目标,这样设计出来的会计制度才能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维护财经法纪、增强自我约束机制等 会计制度设计目标,也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

会计制度设计与系统论观点

会计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作为子系统一定要服从于大系统,还要注意 同其他子系统的协调、配合,从而发挥整体效益。在会计制度系统内部,还要注意调整好各种关系,运用系统的观点去处理好内部的各种问题。会计制度设计是个系统工程,应用系统化的观念去考虑,这样才能综合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并充分披露,保证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保证会计法规的执行,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卓有成效,保护企业财产安全与完整,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一个企业的会计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计制度不但受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受相关宏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要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随着 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丰富、补充、完善和改进。

参考资料:

篇(5)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不仅是统一的会计制度,更是结合自身具体情况量体裁衣设计出的符合自身特点的会计制度。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理解和执行会计制度的能力,更要具备设计会计制度的能力。这对老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会计制度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从名称来看,首先是“会计制度”,教师在授课时,先要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会计制度,了解我国对不同的企业类型制定的多种会计制度;其次是“设计”两字,课程的关键应该是在这两个字上。如果说会计学解决的是如何记账、算账、报账的问题的话,那么会计制度设计解决的就是如何“建账”的工作,它是以一定的理论、原则作指导,根据会计法规的规定,结合工作实际,运用文字、图表等形式,对企业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方法,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的工作[1]。这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目前的会计制度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教材偏重理论知识。综观近年出版的会计制度设计教材,都是重点阐述基本理论和方法,很少甚至就是没有具体的案例介绍内容。

2.现有教材大多以共性的内容为中心阐述基本理论和方法,很容易使学生误解为基础会计学的重复,降低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3.教师授课往往以教材为主,以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中心,缺少介绍职业界如何进行会计制度设计工作的内容,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才能。

4.教师在授课时教学手段单一,多采用粉笔加黑板,少数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课件制作要么就是直接将板书或书本内容搬上屏幕,缺乏生气,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么就是过于花哨,在背景设计、播放形式上下工夫,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弱了教学内容效果。

5.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讲完这门课不知道自己到底教会了学生什么,学生学完这门课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哪些能力的提高,对实际工作依然是表层了解,根本不会“设计”。

6.会计制度设计本身是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工作之一,具有鲜明的企业个性特征,而目前的教学往往忽略会计制度设计的企业个性问题,在介绍设计内容时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为参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设计意识。

7.会计学专业的课程大多在介绍实例时以制造业为例,而不介绍其他行业会计工作的特点,结果学生只了解制造业的业务流程,会计制度设计课程也是如此。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对《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设计步骤

《会计制度设计》是在完成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体现的是上述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结合《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我们应该找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以课堂教学案例授课为主、辅以实训模拟并结合毕业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连续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对学习者学习的引导、指导、辅导和学习效果评价,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

1.采用案例教学增强学习效果。目前的会计制度设计内容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企业会计组织体系的设计;(2)会计科目体系的设计;(3)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载体的设计;(4)账务处理程序的设计。要使学生达到对企业个性化的设计,需要对教学内容案例化[2]。

根据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学时和学生的专业基础情况,案例教学形式可分为三种:(1)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讲完理论后再结合相关理论讲解案例。(2)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理论。(3)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案例课程,可以大量引入案例进行讨论,着重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案例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在案例化的教学中,教师是总编导,想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是否科学、有效就变得非常关键。根据我个人的教学体会,可从几个不同方面选择、设计案例[3]。

(1)根据行业设计案例。如生产制造业、商品流通企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的会计工作基本条件方面的制度、会计组织方面的制度、会计管理方面的制度等方面的设计。这可以让学生从总体上、感性上认识到虽然我国实行了统一的会计制度,但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也克服了现在的教材单纯以生产制造业为模式的局限性。

(2)按照企业规模设计案例。如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等规模不同的企业的会计制度设计,让学生从另一角度理解会计制度设计。

(3)根据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组织形式设计案例。以上三点主要考虑了设计的面,实际上它们存在交叉、相容的关系。

(4)选择我们身边的企业作为案例设计对象。通过学校、老师的联系,在学校所在的城市,选择多个有代表性的企业,使这样的企业就像学生的实习单位一样。可以把教学班级分为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随时深入到企业调查、了解情况,对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会计制度。

选择适宜的教学案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弥补了实践工作经验的不足,提高了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能力。在案例化的教学中,让学生对将来所面对的经济事项增强认知能力,教师在案例总结时注重采用灵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多种实训模拟形式锻炼职业判断能力。各种形式的实训练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及掌握理论知识,会计制度设计愈接近实战,对于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就愈有成效。实训模拟形式多样化是指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堂感受以外,还可以在课堂外亲历亲为。在课堂上讲授教学案例后,通过让学生自由结组设计自己感兴趣的行业的会计制度的这种实训形式,让学生关注某个具体的企业动向,按照教学案例的模式形成自己的实训分析报告。这样学生通过实训设计就会明白,尽管我们有统一的会计制度,但由于行业、规模、所有制形式的不同,企业对内部会计制度的要求仍存在很大的不同。根据不同的企业要求分析、设计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职业的判断。教师在对学生设计的会计制度作点评时应重点关注学生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企业具体采用的方法。另外,很多高校都有一系列鼓励学生参加的各种有益于课外活动顺利进行的措施。比如,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创业大赛等,学生组成创业团队,老师进行个别化的指导,通过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自己课堂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和在考试时根据题目要求再按一定的方法和比率计算是不一样的,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动手确定应采用的方法进行业务处理。通过不断的训练和积累,使职业判断能力得以形成并不断提高。

3.利用毕业实践和社会进行无缝对接。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是学生参与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一步。但是每年很多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时感觉很茫然。我们希望通过案例化教学、多种实训模拟的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的需求协调起来,将书本的理论认识应用到真实的实践中,迅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角色。

尽管会计实习会受到实际工作单位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的限制,以及单位商业机密的安全性、会计工作的严谨性、阶段性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课堂案例教学和多种实训模拟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整体认知,毕业实践和某个单一部门或某项具体业务相衔接就会变得比较容易,从而实现和社会的顺利对接。

参考文献:

篇(6)

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都会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做出相应改变。而随着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设计院一般改为由国家、高校和具有事业单位编制的股份制企业或有限公司控股。这就意味着设计院的经济主体结构,由完全需要政府资金扶持的事业单位变为走向经济市场的企业单位,其中经济主体的性质与经济结构的改变,使得许多旧会计制度不再适用当前的经济状况。

一、新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

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形式是设立新的会计核算准则与新的科目,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对一些旧的会计科目与准则做出了合理的优化。例如,在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了多项资产减值的现象,并规定了可收回金额的具体算法:将协议销售价格与经济处置成本作减法,再将未来可实现资金流量按优质级别进行对应的比率折算成折现值,将前者的余值与后者的折现值作比较,选较高的值作为可回收金额[1]。同时明确核算中计提的减值准备不能二次转回。例如,以往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只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项会计要素参与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而新会计制度的推行,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重新做了补充和扩展,使企业会计核算中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细致、合理。企业会计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的借贷记账法,对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用直观的方式呈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可流动资金的储量。与以往会计模式不同,新会计制度下的会计准则可以在公允的价值模式下进行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衡量。新会计制度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功能是由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借贷记账法的方法对企业的全部账目和经营行为进行会计核算。

二、新会计制度对设计院财务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多数设计院按控股性质分为私营设计院与政府设计院,为了适应我国新经济形势下的行业整体发展,以股份公司或者股份企业的体制形式经营。其中经营的主体内容是承接第三方委托的工程项目设计,按资质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级别,轻工业设计院则分为甲、乙两个级别,资质级别代表着允许企业承接项目的范围。但不管是私营还是政府性质的设计院,从运营性质的角度来看,它们与事业单位都是不同的,设计院更倾向于具有独立营利性质的企业。对照新会计制度的要求分析,从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的角度上来讲,它对设计院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会计制度是旧制度的补充完善,它规范了会计行业的核算标准

新会计制度是对旧会计制度缺失部分的补充和完善,它引用了许多新的会计准则与会计要素,在保留旧制度的前提下强调了可比性、清晰性和统一性。在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体的核算手段的企业中,补充增设了收付实现制的方式,使原本的会计恒等式变得相对可靠。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的新会计结算概念,在核算资产减产时,提供了更多的会计信息以供结算出符合企业实情的会计核算结果[2]。补充完善的准则与会计科目较旧制度来说,更加合理科学,它仍然保留着旧会计制度的几大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参照《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对几大要素的定义重新进行区分,并在会计要素中增设了新科目。在新的会计制度下,房屋建筑物所依附的土地使用权是能单独计量的,它不再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同时新会计制度规定了“公允价值”的核算标准,并规定企业的一切金融工具与资产转让等出售行为,都应参照公允价值进行,它打破了只以历史成本作为参考价值的片面性。会计工作的目的是使投资者形成对企业的财务监督,使企业经营策划有经济信息依据。从政府视角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情况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与利益。基于此,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是加强会计行业核算标准的规范行为,使会计工作在企业中对财务信息可以真正起到有收集加工分析、形成经济决策、有效经济管理的实际作用。

(二)新会计制度是设计院经济主体抵御经济财务风险的保障

对比新会计制度来看,旧会计制度仅仅是财务账目上单纯陈列的经济金融信息,也就是说它仅起到了对企业财务的监管作用,对于抵抗经济风险并没有好的对策。而新会计制度的准则规定下,一些要素计量变得有决策参考价值,或是影响到了企业的切实利益,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结合设计院的经营性质和运营行为来看,它提供了设计院经济主体对经济财务的抵抗能力。财务风险的抵抗性在于借贷记账式核算的会计模式,使会计核算由单纯的历史记录变得具有部分实效性,从内部解决了财务错账漏账的问题,使年度预算报表和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相对以往更加具有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新的会计制度准则下,它引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联系到设计院使用金融工具与进行资产转让收购等经济行为时,参与行为或交易的双方均能参照公允价格的标准进行。不仅如此,在设计院工程承接中所涉及的工程成本问题,新会计制度中加入了重置成本的名词,打破了历史成本不考虑市场行情变动的局限性[3],保护了设计院在企业性质的经济运作中的合法效益。同时新会计准则的完善,代表着我国会计行业引入国际标准并与国际接轨,它的出现有利于设计院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在新会计制度下通过与以往不同的视角获得比以往更全面的经济信息,从而合理规避经济风险。因此,新会计制度在设计院和其他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中实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新会计制度给设计院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一)新会计制度的有利影响

1.有利于设计院的经济发展新会计制度的会计结算实行标准远高于以前,有利于提高设计院的运营质量,新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更有利于全面监控设计院的经济动向,使投资者对设计院有信心。在这种市场氛围下,无形中优化了设计院身处的经济发展环境。新准则对企业经济活动与经济行为的会计属性计量与确认相对于旧制度更加动态全面,有利于设计院的经营者了解自身的经济结构状况。新会计制度的准则规定中,明确了各种途径的经济行为与经济活动所涉及的会计要素,形成了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使设计院通过更加全面具体的会计结果找寻经营行为的漏洞与不足,从而提高设计院经济发展的能力。2.提高设计院财务管理系统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新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主体方式,将收入、费用以及应收、应付款项引进坏账准备等减值理念的核算内容。旧会计制度下的企业财务账目中,一些进账与出项科目,尤其是在转结一类的科目中,经常会有月转结与年转结等多笔账目混合,导致记账与核算的混淆[4],影响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以固定资产的盘盈举例,以往的固定资产盘盈是按照当期的损益来计算的,这样会导致企业在账务面上多出与实际情况不存在的额外收益。而新会计制度规定清查的固定资产盘盈,需要计入以往年度的损益调整,这样的会计清查盘点结果更趋近于反映客观视角下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与营收状况。将新旧会计制度对比后发现,无论是对企业资产的重新评估还是对经营业务的财务结算,新会计制度都向着真实客观的方向进行调整,尽量消除企业会计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使会计核算的结果比以往更加真实、有效,更好地维护了投资者的切实利益,并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新会计制度的不利影响与解决办法

1.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效率不如以前由于新制度对会计要素与准则的补充,导致会计科目增多。记账的科目增多,财务报表科目也随之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尽管设计院的运营模式与营利企业大致相同,但在编制人员配比上却大有出入,设计院的职务流动性不强,很多会计工作人员通过调剂或借调派遣而来,这就导致了设计院在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管理效率远低于以前,甚至部分设计院因为繁重的工作而导致人手不足。2.给设计院适应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动带来了巨大压力设计院的主要盈利来源于工程项目的设计承接,尽管它的经营行为是营利性质的,但区别于企业的原料或服务供应,在适用于企业的新会计准则中部分会计科目不适用于设计院。例如应用于企业的负债结构、可流动性资金流、盈利率等会计恒等式还需要设计院参照自身情况对等式的进项出项因素进行合理调整。因此,设计院想要完全适应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难度较大。

四、加强新会计制度改革下的财务管理的办法

(一)加强财务管理的人员队伍配置

首先,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队伍配置,设计院可以结合自身的经济水平通过对外招聘的方式搜集优秀的会计行业人才,以加强编制的方式应对新会计制度繁重的会计任务。其次,需要加强与会计人员相关的技能培训力度,以加强学习相应的会计准则的方式,去理解新会计制度推行的目的,从而在实践中尽快找到适用于设计院的新会计核算模式,将每项会计恒等式的因数套用到设计院经营实际进行调整,形成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议设计院单位建立有效的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评价财务人员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最后,在财务工作的执行过程中,应当奖惩并施地管理会计人员,确保预算的执行和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一方面要定期组织出纳人员和财务会计人员核对账务,并将发现的问题追责到个人,依法严肃进行处理;另一方面要根据《会计法》,做出“对认真执法,忠于职守做出突出业绩的会计人员,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的规定,设置会计从业人员的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度按照一定比例在设计院进行表彰工作。评选表彰的基准可以参考设计院内部管理的量化考核的KPI指标。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育和奖惩措施,综合促进设计院财务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设计院财务管理体系

设计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包含筹资、投资、运营、成本计算与收入利润分配管理等内容,分别涉及预算计划、资金管控与财务情况分析三方面。本文认为不能只看重财务管理的事后核算部分,在新会计制度下,应当以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做好各项财务的管理工作。设计院应当不断改进财务管理的观念,根据设计院的运营需要及时调整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与工作内容,如在承接业务等重点业务运营时期赋予财务管理部门新的监督职能,尽早实现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对接,以财务业务有机结合的方式对设计院的财务结构与财务情况重新进行核算评定。在设计院内部,应当明确会计政策与制度的实行方法,以统一的财务报告模板规范财务报告工作。在一些需要设计院公款报销的运营业务支出上,要坚持报销款项与票据一一对应的原则,并将所有的报销凭证统一整理存档,方便年度或季度财务预算报告时复核。另外,还需要加强设计院的预算执行工作,对照新会计制度改革的各项,结合设计院自身的运营情况,明确界定预算责任的权责主体,制定清晰的财务预算目标,重点从流程处加强编制预算的汇总与复核审批工作,并以预算指标考评的方式实现预算管理的效果,并定期以财务工作会议的方式汇总分析财务业绩报告,对其中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总的来说就是设计院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用规范化的会计核算流程与明确的财务管理责任分工来保证设计院的财务管理质量。在设计院进行财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原始票据凭证的准确性、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财务报表的信息真实可靠。

(三)提高设计院财务控制能力

可以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模式加强设计院内部的财务管理,重点对设计院经营业务中的筹资情况、可周转的流动性资产量、业务利润收入及业务运营支出等进行实时监督管控。这需要财务管理部门对设计院运营的业务拥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基础可以精准地预测设计院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所有资金的流向和日资金流量,并根据上述内容合理安排调节财务的预算计划,加快资金的周转效率。设计院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上对设计院动态资金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管。新会计制度下,设计院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及会计核算内容会越来越复杂,所以通过加强设计院财务电算化水平来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是非常必要的。建议设计院单位搭建财务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和数据库,依托信息平成一键式制表、报账操作,使设计院的财务资产管理、会计核算、预算编制等重要财务管理活动均可以在信息化的模式下轻松高效地完成。另外,还需要从内部资金和预算编制工作上入手,加大财务的审计力度,确保预算绩效考核合理有效,从而提高设计院内部财务控制审核水平。设计院通常在财务报表填制完成后,就会根据部门需求制作收支预算表。那么在编制预算表时,就必须考虑以下几点问题。1.在对设计院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必须提前考虑设计院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价值损耗,从而提高设计院的资金使用效率。2.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区分设计院资金的现实来源,将政府补助等非盈利收入与盈利收入区分管理,并将库存资金按照现金日记账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两部分财务账簿进行登记,确保设计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资金财产安全。3.需要精细化管理转结结余的账户信息,且针对一些原始凭证不全、票据缺失的固定资产,财务人员应当从重置成本方面对其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在登记资产金额时,需要参考资产性质准确选择录入的科目并完成损耗资产的价值核算工作。

五、结束语

对于设计院来说,新会计制度改革利大于弊,它起到了完善设计院经济结构的作用。通过新会计制度的改革,设计院可以从双向的财务报告中全方位地了解会计核算时间内经济业务活动的运行情况,这样有利于决策者根据设计院实际的经济结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运营规划。鉴于会计工作对设计院财务管控的重要性,还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加强力度学习新会计制度的相关条例知识,提高对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从而更好地完善设计院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爱华.新会计制度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21(25):149-150.

[2]陶敏.新形势下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分析[J].中国商论,2021(15):159-161.

篇(7)

在《会计制度设计》教学中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解决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会计制度设计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充实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能够带动学生进入“设计”境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课堂参与程度。以达到“学生为主,教师辅导,课型丰富,效果良好”的教学境界。同时,学生通过实验和专业实践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养成全面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锻炼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实践教学活动 现代英语的“实践”一词为“Practice”,意指“行动、行为及其结果”。“教学”(Teaching and Learning or Instruction)有着不同的意义。“Teaching”意指“拿给人看”,通过某些符号或象征向某人展示某事物。“Learning”的意思是学习、获取知识。“Instruction”一词经常出现在西方的教学理论中,并逐渐成为教学理论的一个基本术语,其涵义是“指导”,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活动包括教师传授和学生接受两个过程,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是被支配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是支配者,而应是引导者。早在1975年,德国学者Flechsing就尝试将项目教学引入教学环节,该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与环境相关、以问题为导向、学习和行动相结合、知识学习与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并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很多德国学校都有系统的实践训练方法,如关键认知教学法、自学能力教学法、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法、合作能力教学法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力训练。Williams(1993)提出案例分析、项目讨论、模拟实务等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沟通技巧和综合素质等。

顾明远(1990)在《教育大辞典》中将实践教学定义为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汤百智、杜皓(2006)认为实践教学是指在实验室或活动现场,根据实验、设计和任务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做结合,以学生自我学习和操作为主,从而获得感性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江峰、阳杰(2006)基于对实践教学基本形式的理解,提出由实验、实习、实训组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吴国英(2010)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是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乔兴旺、纪晓丽(2011)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相对于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旨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传承实践知识, 形成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与方式。

(二)关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 美国会计学会(AAA)会计教育委员会曾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能力。实践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许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e Based on Education)教学模式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模式。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重视实践教学,强调以职业技能需要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美国很多学校将会计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接受会计学历教育的同时能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德国“双元制”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结合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即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将企业与学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澳大利亚会计教育遵循“行业引导教学”的思想,由会计行业机构组织专家设计课程体系,按“模块”编写教学内容,按“模块”组织教学,实行学分制,在完成实践教学中,用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取代实训大纲。对于如何加强会计实践教学,Gordon等(2005)的调查报告显示案例教学最受美国会计教育界的亲睐。

吴国英(2010)按照经济管理实验的内容、形式及其作用,将经济管理实验分为操作性经济管理实验、演示性经济管理实验、验证性经济管理实验、模拟性经济管理实验、设计性经济管理实验、综合性经济管理实验以及研究性经济管理实验。其中,设计性实验一般由教师拟订题目,确定实验方案,学生单独或按小组完成设计实验,写出设计报告并进行综合分析。设计性实验一般包括方案设计、资料查询、实施实验、实验总结等阶段。龚中良(2005)强调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赵建荣等(2004)就如何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沈建国(2006)基于CBE教改理论与实践,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丁一琳(2007)提出会计专业实践教育应在校内积极开展“仿真教学”的同时,对外积极探索“产学结合”, 将企业“搬进课堂”。 乔兴旺、 纪晓丽(2011)专题研究了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 孟祥霞等(2010)基于创业导向研究了经管类专业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认为经济管理实训既包括对学生进行单项经济管理能力和综合经济管理能力的训练, 也包括对学生进行经济管理职业岗位实践训练,其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经济管理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三)关于《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 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就有会计学者借鉴西方的会计实践,致力于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一系列的论文和著作,如王义云(1985)、江友三(1985)、李宝震、杨永平(1984)、陈安怀(1987)等。经过不断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财经院校的会计学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案例分析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张文贤(2004)专门就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出版了其研究成果,朱荣恩(2005)专门以内部控制为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因会计制度缺陷而发生的失败案例。但在同一案例中,能将理论内容、案例解析、制度完善等内容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并不多见。 杨芳(2009)认为在《会计制度设计》教学过程中, 95%的教师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及实践空间少,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探讨。 宋艳敏等(2011)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当前《会计制度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是不满意的。

(四)对当前研究文献的评述及未来发展趋势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知的来源,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知的目的,是检验认知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学的目标是认知世界,更好地指导实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综上所述,当前的国内外相关研究很多,也颇有成效,为本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文献基础。但现有文献大多从宏观方面围绕实践教学的内涵、模式、组织、实验、实习、实训等展开研究,很少有涉及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的文献,从目前文献检索的结果看还没有针对《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研究。鉴于此,笔者结合《会计制度设计》的课程特点,以案例分析、企业调研、项目教学、课程实验、课堂讨论、实践环节考核等为主要模块,构建《会计制度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拓展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空间,形成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设计课程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是按一定的教学目的,以案例为素材,让学生通过案例背景资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分组讨论,使其置身在其中,如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方法和过程。案例教学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研讨,相互启发、相互商讨、教学相长,求得正确认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调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潜能来解决问题,大大缩短了教学和实践的距离。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案例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程序设计和控制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教师选取典型案例素材;学生课外阅读和理解案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各组总结观点,发表课堂演讲;教师点评各组观点;教师总结案例讨论成果。这些过程要求教师必须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很多细节可能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例如,素材的选取是否典型和具有代表性,学生分组有没有考虑性别、性格等结构因素,教师的补充和点评是否具有针对性,如何鼓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发言,如何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做到收放自如等。现有已公开出版的《会计制度设计》教材中,设计案例较少,且绝大部分内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 教师应依据最新的法规制度及学科发展趋势,自行设计一定数量的会计制度设计案例,进一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设计课外实地调研项目 实地调研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从事一些专题调查,调查完毕,让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实地调研可以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调研项目的设计一般包括调研目标、调研组织、访谈内容、考核要求等。为增强学生对企业现实情况的认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定数量的课外实地调研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调研。

(三)设计项目教学法的情景资料 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设计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实际的项目任务来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感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一般要经过确立项目、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成果展示与评价等过程。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项目”设计至关重要,应考虑以下几点:项目选择要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密切相关;项目设计以问题为导向,主题突出,线索明确,符合逻辑;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欲望;便于分工,每一位项目参与者都有一定的角色,都能参与其中;项目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项目应具有一定的延展意义,以便学生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可以产生能够展示的具体成果,教师对成果进行评价和给出改进建议。

(四)设计课程模拟试验项目 《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针对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设计相应的模拟实验,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自己动手,相互协作,完成实验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模拟实验教学一般由教师提出实验目标、实验要求、实验内容、组织分工、操作标准及考核要求等,由学生分组拟定自己的实施方案来完成实验任务。

(五)设计《会计制度设计》课堂小组讨论与展示 为引导学生课堂参与,教师在《会计制度设计》课堂教学中可穿插学生的分组讨论成果展示。这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包括:教师设计研讨主题,并指派给各组同学;学生分组,指派小组长,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研讨;每次课抽出10~20分钟时间,安排1~2组学生在课堂上演讲或展示其小组研讨的成果;学生展示后,教师点评,给出进一步补充和改进的建议; 各组同学根据点评意见进一步改进其“作品”,连同讨论记录、 展示课件等一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四、《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

(一)实践环节实施原则 实践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课前教师要深入实际,精心挑选和设计案例素材、情景资料、实验提纲、研讨主题等,课堂上要精心组织,要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教师要作点评、补充和总结。实践教学应让学生深度融入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和理解实践内容,积极讨论和发言,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分析、总结、表述和设计。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需要设计对学生的考核体系。

(二)实践环节实施案例 笔者从调研报告、课程实验、成果展示、课堂参与等方面构建对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标准。如果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按百分制计算,分值分配可按下列标准确定:(1)调研报告考核(20分)。企业实地调研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由于是学生分组在课外进行,任课老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考核。考核成绩可依据各组在班级的汇报情况和调研报告的质量来确定。调研报告应包括小组成员、调研主题、调研目标、调研对象、调研提纲、访谈记录、主要结论等。(2)课程模拟实验考核(20分)。实验过程考核10分,依据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实验结果并结合其考勤情况、实验态度等评定成绩;实验报告考核10分,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其实验结果与分析给出评语、成绩。(3)成果展示考核(40分)。依据前面的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有多个地方可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包括在项目教学法中各组同学设计的作品、在课堂小组讨论与发言中各组同学展示的成果等。这些成果应作为各组同学考核的依据,原则上组内同学的得分应一致,除非有证据表明某同学有搭便车,未积极参与其中的情况。(4)课堂参与情况考核(20分)。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深度参与和积极配合,任课老师在这方面应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可依据学生在案例讨论与分析、课堂小组讨论、项目设计中的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确定分值。

为提高《会计制度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效率效果,任课老师应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实践教学内容,选取实践教学素材。由于这方面的工作量很大,建议相关高校以课程组或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实现成果共享,提高备课效率。

五、结论

《会计制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笔者从案例分析、企业调研、项目教学、课程实验、课堂讨论、学生考核等方面,构建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拓展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空间,并给出如下建议:第一,相关院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力量、安排资源大力进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第二,相关教师应积极投身实践,与企业、社会建立密切联系,不断开拓和积累自己的实践资源。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增强课堂驾驭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第三,实践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的组织,而组织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应该引起任课教师足够的重视。第四,考核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客观、公正、公开地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

参考文献:

[1]潘煌双、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研究》2009年第12期。

[2]曹祖耀、吉青:《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探讨》,《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4期。

[4]杨芳:《会计制度设计的几个问题》,《财经研究》2009年第23期。

[5]何存花:《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乔兴旺、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7]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天津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篇(8)

关键词煤矿企业成本控制会计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企业中成本会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煤矿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前,煤矿企业的成本会计制度建设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这就需要其不断加强自身改革发展力度,促进成本会计制度建设的良好发展。

一、当前煤矿企业成本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成本会计制度不完善

传统的成本会计只是对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核算,从而确定成本的构成与结果。随着经济发展的日益迅速,经济发展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仅要求对生产成本进行核算,企业的成本会计还包括预算、计划、决策、分析等等环节,这些环节是构成成本的重要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大,这些部分所占的比重也将日益加大。但现存的成本会计制度中关于预算、计划、决策、分析等部分的相关方面没有建立有关的制度进行保障实施,这种制度上的漏洞直接造成了成本会计发展的落后,导致其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步伐。

(二)过于注重事中与事后的成本管理,忽视了事前的成本管理

这种现象在很多的煤矿企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事前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成本影响不是非常明显,这就导致了企业的不重视。而事前的成本控制是煤矿企业整个成本控制中起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企业成本控制发展中的重要潜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性的科技产品与技术不断的得到推广语应用,这种高科技的产品或技术对于煤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创新的科技就需要进行前期的研制与开发,因此,事前的成本控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推进会日益重要。一项新的技术或许会引起煤矿企业的革命,和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对于煤矿企业的事前成本控制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忽视了价值链分析,偏向单一成本控制

随着社会生产分工合作的日益分化,煤矿企业的成本中产品的成本不仅仅包含产品本身的生产成本,还包括整个产品的采购、运输等等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产品的价值链。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分析时,只有将整个成本价值链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才能建立客观的成本控制。传统的成本控制仅仅是按照某一单一因素进行相关的分析,没有将这些单一的因素进行系统的整合与联系,没有站在系统的角度审视问题,这大大降低了成本控制的效果,使成本控制的实用性大大降低。

二、煤矿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会计制度设计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会计制度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向,是会计制度发挥应有作用的基础,科学的设计会计制度对于煤矿企业成本控制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一)会计体系的设计

会计体系的设计时会计制度设计的前提,主要包括组织设计、内容体系设计与核算体系的设计等等。会计体系设计是会计制度设计的首要组成部分,在会计制度的建设与发展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其中会计组织设计主要指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的分配,这是会计进行正常运行的基础,优化的组织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效果。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用最少的机构与人员实现最佳的效果是会计组织设计追求的根本。会计的内容体系的设计是会计核算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会计内容反映了会计活动的范围,是成本控制实施的具体落实。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

煤矿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主要包括设计的原则、各个环节与内容,是会计制度走向正规的具体约束与控制。分工合理是设计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遵守的原则,只有分工合理才能会计内部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为会计制度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其次,会计工作中还应贯彻内部牵制原则,保证企业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和财产的经管人员要独立开来,避免会计人员既管账又管物,造成企业经济上的损失。再次,要完善会计的监督管理机制,使企业的会计活动接受全体员工与社会的监督。只有会计接受广泛的监督才能保证其正常的进行。

(三)企业责任会计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企业在社会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责任。企业会计社会责任的设计就构成了会计制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会计制度设计的重要领域。作为煤矿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企业将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系统总的责任进行科学的分解,按权责关系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单位,通过对各责任单位的控制和考核来达到企业总体控制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前言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诞生的,里面蕴含着高校内部的财务状况和学校的具体收支情况,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呈现出来。内部会计报表相对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具有针对性强及灵活性大等特点,对提升会计管理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该报表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满足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需求。

一、高校内部会计报表设计原则

(一)相关性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中主要是显示高校内部的会计信息,各项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对确保高校内部会计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对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确保高校内部各项会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重要性

高校内部的会计报表主要是反应高校内部主要的会计信息,而不是显示出所有的会计信息,在进行重要会计信息选择时,主要依据会计信息的性质而决定,进而明确内部会计报表的重要内容。

(三)简明性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具有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等特点,通过会计报表的记载,能使会计人员合理梳理会计指标及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各项财务指标的设置不应过于复杂,应该选择利于决策者决策的信息,强化决策者的理解能力及使用效果。

(四)灵活性

高校内部会计报表的灵活性主要是指各项会计报表的格式、编制时间、种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计管理部门的人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及高校的经济业务开展变化情况自行进行调整,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可靠及专业化较强的信息,确保各项信息使用的合理性。

二、高校内部会计报表体系构成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规定,高校内部的财务报表主要是由会计报表及其相关附注构成,所涉及到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及收入支出表构成。另外,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使用需求,自行去编制银行贷款表、收入明细表、事业支出明细表等方面的报表。高校内部的各项会计报表不是一成不变的,高校可以根据管理者的实际使用需求和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自行去进行报表内部的调节和整理,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管理工作的重难点需要,业务量的多少及重要性进行年报、季报及月报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1]。

三、高校内部会计报表设计方法

(一)资产负债表设计方法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变了传统的高校会计管理制度,创新了会计管理方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采用国际通用做法,将原会计制度中的资产负债表中的支出及收入类的要素剔除掉,对会计报表进行了重新的编制,将“负债+净资产=资产”作为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对提升高校会计管理效果,更好的反应高校内部财务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内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将其作为高校会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将编制内容、格式、指标等作为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内容,确保编制出来的内容能够与对外报送的资产负债表保持一致性,以便充分发挥资产负债表的重要作用[2]。

(二)收入支出表设计方法

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出台后,改变了传统的“事业支出”科目的具体应用方法,将该科目拆分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及教育事业支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在收入支出表中对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确的反应了这几方面的内容,由于收入支出表的设计方法发生改变,导致里面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收入明细表设计方法

高校的收入明细表主要是反应高校内部各项收入来源的反应及展现,需要以月为期限进行编制,能够通过明细表明确高校内部的具体收支情况,

(四)财政补贴收入支出表设计方法

财政补贴收入支出表是高校收入明细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年末,能够集中反映在一个会计年度内高校财政补贴的收入、支出、结余及结转情况,通过查看财政补贴收入支出表的过程,能够明确高校具体的财政补贴情况,给人以清晰明了的感觉。

(五)事业支出明细表设计方法

高校内部的事业支出明细表主要是以月的形式对高校每个月的支出情况进行记录的过程,报表中详细的记录了高校各项办学经费的支出情况,主要包括高校的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情况,记录了每项支出的具体钱数,清晰的了解到每项支出占有的具体比例。通过查看报表能够明确高校办学经费的具体使用项目及学校办学的发展方向。

(六)预算执行情况表设计方法

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表以每月或者每季的频率进行计算及编制的预算执行表,表中展现出了高校内部各项预算具体的执行方法,管理者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表内部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及时掌握高校内部各项预算执行情况,了解到了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对数据进行及时分析,能够明确高校各项预算资金的具体执行情况。通常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表主要保罗院级预算执行情况表、校级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项目执行情况表等。预算执行情况表中显示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名称及其所属部门、项目代码、本年预算数、本月支出数、累积支出及余额等项目,详细的反应了高校的具体预算执行情况,表格具有清晰明了特点,涉及到的项目较多,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该项报表编制时,具有细心和耐心[3]。

四、结论

高校的会计报表是高校内部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报表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会计编制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能够清晰的反映出高校具体的会计情况,清晰的显示出了报表编制的具体情况。高校的财务工作是学校内部核心的部门,掌握着高校的经济命脉,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在平时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创新及探索,认真贯彻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要求。高校的领导者需要意识到会计报表编制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中,对促进会计报表编制体系的创新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一、《会计制度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导致会计知识的重复讲授,而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比较呆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出开拓创新型的会计人才。这也是长期以来《会计制度设计》这门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觉得枯燥无味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实用型人才,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即引入企业案例教学。

二、《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设计步骤

《会计制度设计》是在完成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体现的是上述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与结合。我们应该找到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堂上,以企业案例授课为主、辅以实训模拟并结合毕业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连续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对学习者学习的引导、指导、辅导和学习效果评价,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

1.企业案例的选择

选择我们身边的企业作为案例教学对象。通过学校、老师的联系,在学校所在的城市,选择多个有代表性的企业,使这样的企业就像学生的实习单位一样。可以把教学班级分为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随时深入到企业调查、了解情况,对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会计制度。

2.分组讨论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业务流程。同时要强调企业案例教学旨在说明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经和措施。学生可分别从自身角度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唇枪舌战,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作为学生,除了自己积极发言以外,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并比较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从中吸取并综合出更完善的决策思想。教师则要努力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但应注意教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在讨论中教师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如果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也不必立即纠正,而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自觉地加以修正。

3.效果评价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作出分析和评价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及教师对小组、学生的评价。同时阐明案例分析和评价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结论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会计制度设计》课程运用企业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在企业案例教学中,要强调的是:会计制度作为一种会计行为规范,首先是由“人”制定并具体实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更由于其制定者的“有限理性”,要想制定出完美无缺、地久天长的会计制度是不可能的,会计制度的不完备却是现实的、常见的。会计制度设计将是一个长期、艰苦、永无止境的过程,是各方不断搏弈的过程。

上一篇: 电大学习总结 下一篇: 暑期实习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