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袁枚汇总十篇

时间:2022-05-06 11:46: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所见袁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美容业门槛低,利润高,引得不少投资者争相拥入。但它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由于事关肌肤,稍有不慎极易引起顾客纠纷与诉讼,因此令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毕竟是一个一本万利的行业,越来越多的成功美容院则认识到,加盟连锁已成为美容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选好加盟连锁总部则是成功的关键。

近年来,美容院的蓬勃出现和发展,更证明了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后带给这个行业的巨大机遇。然而,在机遇面前,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把握。美容院也一样,成功的美容院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作方式。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典型就是“京露虹”和“妆佳丽人”,据了解,“京露虹”自1999年推广品牌加盟连锁的概念及运作模式,至今已有350余家加盟美容院,而 “妆佳丽人”却在短短的一年内连开七家美容院,并拥有上万会员。其生意之道值得关注,相信对于有意于美容院生意的投资者来说,是有相当的借鉴意义的。 专业化技术+标准化服务

美容业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进入门槛虽然很低,但是如果没有精湛的技术,创意的设计和完善的服务,不能让顾客安全地实现对美的追求,想在这个行业长期立足则是相当困难的。对于这一点,“妆佳丽人”美容美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磊并不避讳自己最初完全是为了美才进入这个行业的。然而,创业哪会如此容易。因此前后共有6个美容院在她手里“流转”过,从最初的18平方米到后来的80平方米,一路增加面积一路难逃关闭的命运,直到找到专业化这条路子。而所谓的“专业化”,指的就是先进的美容美发设备,精益求精的技术,千变万化的设计,别出心裁的创意和尽善尽美的服务,当然还包括拥有美容界一流的专业人才。据王磊介绍,为保证专业化,他们首先从产品做起,采取直接从产品经营厂家进货的方式,使产品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此外,所有的美容师都通过了技师考试,而且是由公司美容总监直接面试招聘的,同时所有的美容师都是挂牌服务的。

... ...(本文尚未结束)... ...

篇(2)

(一)

记者:我们提出要建设摩梭家园和保护摩梭文化,此举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严汝娴:摩梭人以母系大家庭为主,特别重视母系的亲属血源关系,母方的亲属被认为是骨肉血亲。摩梭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遗产,这种纯粹的母系结构制社会在世界上也不多见了。但是摩梭这种母系制又不是亘古不变的,它又在动态的变化中保持了平衡。再者,现在大部分人了解的摩梭文化可能都是对其本身的误读,尤其是有的商家为了招揽生意,杜撰了很多根本不存在的故事,这是对摩梭文化的亵渎。

施传刚:为什么要保护摩梭这个文化遗产?要是全世界都是摩梭人,摩梭文化还需要保护吗?正是摩梭文化与汉族文化、彝族文化等有不同,才有必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就在于人类所创造的每一种文化都对其他文化有借鉴的意义。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就在于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使现在生存的每一个人及其后裔都不会丧失自己的文化归属感。摩梭文化和世界的其它文化一样,生存环境的变化和改善生存条件的愿望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变迁。

(二)

记者:对不了解摩梭人和摩梭文化的人来说,确实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去的。那开放式的开发和保护是否会导致摩梭母系文化的消失呢?

施传刚: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是有悖论的,摩梭人向外宣扬自己的文化,这本身是好事,可以让文化传承,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摩梭文化。但要明白杜撰不是真正的摩梭文化。摩梭人想要推销自己这个文化产品,可能也会在其中有些妥协,但旅游开发要适度,经济开发要服从文化保护,摩梭文化中最本质的以家户为中心的结构、母系制文化、异居走访制以及体系、节庆人生礼仪等仪式过程应该是不会变化的,否则就不是摩梭文化了。

李锦:摩梭母系文化所在的泸沽湖周边,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但是,纵观摩梭历史,外来文化如藏文化、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一直就没有间断。特别是在摩梭地区社会发展进程与中国社会进程同步后,一些行政力量开始推进其向父系制家庭发展,直接干预摩梭文化的核心母系制家庭。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地方自治条例明确规定不干预摩梭人的婚姻形式,摩梭人立即在居住形式和两性关系上都回归了母系社会。可见,摩梭母系文化有着强大的涵化力。

(三)

记者:既然要保护,在保护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专家们都提到了要建设摩梭家园,应该如何建设?

严汝娴:其实与外界隔绝的保护是违反历史潮流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保护中注意哪些方面。我只说两点,第一,摩梭文化中最核心的母系家户要保护。这种生活的形态,不仅是古文化的一种,而且符合现代和谐社会的理念。现在的有些小家庭个人主义膨胀,他们都应该来了解摩梭文化,看看他们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怎样和睦相处的。第二,搜集代表摩梭人和摩梭文化的典型。像以前我们搞摩梭调查,和那些摩梭老人们交流,就挖掘了很多第一手资料。每一位老人都是一座博物馆,现在不少摩梭老人都过世了,这对摩梭文化来说损失太大了,所以我们要将调查继续下去。

至于摩梭家园如何建设,他们自己说了算,摩梭人自己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我们只能提供建议。摩梭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有权利享受文化的收益,比如以后旅游业发展好了,首先要保证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其中的好处。建设摩梭家园,一定要合理规划,注意泸沽湖山水旅游和摩梭文化民俗旅游并重,发展健康的旅游业。

李锦:摩梭母系文化的保护,必须以摩梭人为主体,要尊重摩梭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内聚力。文化保护的关键是保护这个文化内生的传承机制。摩梭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抗拒文化冲击的独特机制,使自己的母系文化可以灵活应对不同的文化冲击。尊重摩梭文化强大的内聚力,需要我们摆脱文化进化论的单线思维,充分认识摩梭文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尊重摩梭文化的价值观,需要我们放弃现代的男权思想和性别角色概念,放弃个人拥有的财产才是私有财产的财富观,让摩梭人自己选择他们对现代化的适应方式。要尊重摩梭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选择。

必须弘扬摩梭文化传统,提高摩梭人的发展能力。摩梭的文化传统中,民主、互助、注重母系大家庭整体竞争力等优秀民族文化传统,都可以在提高摩梭人发展能力方面发挥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传统的生活方式都是可以保留的,但同时也必须付出代价。关键是应该由这个社会本身来决定他是否采取行动,采取怎样的行动来保留旧的生活方式,并承担为此必须付出的代价。

(四)

记者:建设摩梭家园,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呢?

篇(3)

关键词:

初中美术;区域资源;有效教学;开发;探索

区域资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美术教师需要引入区域资源作为教学素材,结合艺术课程内容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泉州市泉港区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乡土艺术文化资源。如何将区域人文资源更好地融入初中美术课程,成为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美术教师可结合新课标的教改理念和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观,从学校实际和学生学情出发,有效地开发泉港区域人文资源。笔者依据自身地域人文艺术资源的挖掘、教学、研究经验,多方面探讨如何联系课堂内外资源进行有效的美术教学。

一、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区域资源下的艺术素养教育

泉港有丰富的历史名胜、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拥有古民居(樟脚古民居、土坑古民居、黄素古石楼等)、古寺庙(涂岭虎岩寺、沙格灵慈宫、峰尾东岳庙等)、古街巷(圭峰古街、涂岭老街、割山楼下街等)等建筑艺术资源,还拥有惠屿岛、圭峰塔、金钟潭、红星万亩生态园、黄氏家族造船名匠、民俗奇葩七星灯、沙格灵慈宫独特的剪碗雕塑以及精湛的石雕艺术等众多旅游景点(区)的自然、人文资源。泉港地域性的建筑艺术、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是当地人智慧的结晶。如,古民居、古寺庙、古街巷遗留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不仅可以从美术角度进行学习、欣赏,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家乡的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美术教师可以利用众多的旅游景点(区),从美术教育角度进行艺术教育。如,学生可利用学校社会实践的机会进行校外采风,凭借高清相机或者手机拍摄一些优美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拍摄,拍摄的照片可以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素描素材或艺术欣赏课的教学资料。美术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区域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品格。

二、区域人文资源下提高初中美术的有效性教学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分析学校教学条件、学生学情、地方课教学内容等,在遵循新课改理念与艺术素养培养的前提下合理替换教学素材,引入学生容易接受的美术课堂教学素材。

1.采用合理的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生课业负担繁重,一周一次的美术课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放松的机会。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美术课堂学习的欲望。如,在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明之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泉港地区的福船作为教学素材。福船是中国古代四大船系之一,其历史文化价值与美术教育价值不言而喻。教师在课前可以介绍福船的历史文化,再让学生从建造工艺角度欣赏福船建造的技艺,最后从美术教育角度学习福船古船模制作技艺和造型的绘画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认为美术课只是文化课的调味剂,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画家乡的风景》一课教学中,教师选取泉港区的樟脚古民居群作为地域性教学素材。樟脚古民居群地处农村,樟脚古民居村落中还有大溪涧、金钟潭、观音山寺、陈平山烈士故居和纪念碑等,教师可以向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组织校外艺术采风,借助一年一次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饱览地域民居。教师可以事先做好准备,在采风期间介绍樟脚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与学生一起体验当地的民风,欣赏农村的田野风光,必要时进行拍照、文字记录等。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审美的角度看待樟脚古民居群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通过实地采风调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成立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完成共同任务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学内容离不开小组的参与。一年一度的学校艺术活动中,美术作品展览是艺术活动的一部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布置美术作品,让学生自行将自己或者小组合作的作品整理好进行展览。如,七年级某班级就以《画家乡的风景》一课中的实践采风系列作品作为展览素材,有的学生展览陈平山烈士故居和纪念碑、观音山寺的部分景物素描作品,有的学生展览樟脚古民居中的居民的衣着和劳作时的各种作品,有的学生展览樟脚古民居村中的河流、山水、田野等自然风光的艺术作品,有的学生展览其参观樟脚古民居群的诗歌、散文等艺术欣赏作品,有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并展示其采风的调查报告。最后教师可以写上带领学生参观的感受或者对艺术的理解等。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艺术活动,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每名学生都有任务。当全校师生看到他们的作品时,会对其采风系列赞赏有加。这样就给其他班级的学生指明了采风古村落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细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从实用性的角度编写美术乡土教材

新课标指出:“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画下身边的美,使美术教学进一步融入生活。”地方学校的美术教师长期接触本地区的特色文化,不能只是全国各地教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乡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者和探索者。如何做到既有效利用当地丰富的美术资源,又能与新课标精神保持一致,是地方美术教材编写的重点与难点。笔者认为,泉港地区美术教材编写需要坚持实用原则,在编写教材前,要根据地方美术资源的实际情况,以教师和学生需求为基准,自行组织和解析材料。坚持实用性原则就能避免生搬硬套,适应当地学校的学生。

四、结语

美术课程不是一门简单的技能课程,而是一种艺术审美教育课程。教师从区域人文资源的视角将地域人文资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热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地方美术课程。区域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资源之间存在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地方。美术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学,必要时可与相关学科专家、学者、教师一起探讨,从而促进地区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洪军.利用地域性教学资源库提高美术教学有效性.现代教学,2008(5).

篇(4)

一、网络学习理论

网络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由现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中开展的远程自主学习行为,行为发生、发展以及变化均由学习者自己控制。控制能力的强弱通常受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内部心理因素有:学习准备、学习动机、归因和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者所掌握的学习策略等;比较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学习材料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内容的组织结构、学习工具的易用性和支持系统的及时性、人性化等。

网络学习通常被称为“数字化学习”或“在线学习”,比较权威的欧洲委员会把网络学习定义为“通过促进利用资源与服务的机会以及远距离的交流与合作,用新的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改进学习的质量”。无论何种定义或解释都突出了网络学习需要以“技术”为基础这一显著特征。网络学习一方面需要技术“铺路架桥”,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者掌握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技术支持不仅仅意味着给学习者提供计算机或帮助他们与因特网相连,更在于它使得学习者与一个充满学习资源的新世界相联系,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使其思想得以拓展的机遇,网络学习代表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在于理解和运用知识,网络学习不仅在于个体学习,还在于社会集体学习,网络学习不仅是虚拟学习,也是真实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它为计算机辅助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对学习的理解是: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完成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教师则成为学习的指导者,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利用多媒体资源库,通过网络技术提供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协作”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相互作用,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所共享,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洲。“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适合用多媒体课件点播的实现,因为多媒体课件能提供图文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友好界面以及形象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课件点播模型设计

针对传统的课件点播模型,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出课件点播模型如图1所示。在课件点播模型中,主体是学习者和教师,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客体是课件资源库,资源库通过课件点播系统进行整合。中介是情景、课件点播、交互、测试和协作等。目标是学习者达到知识的建构,学习水平的提高。

基于建构主义的点播系统模型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六个原则。

1.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师指导为辅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复杂的认知加工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就需要在设计学习系统时采用的学习方法和模式能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主体认知生成过程中融人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见解,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逐步发展。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使学生掌握了网络环境下高层次的学习模式,能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组织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辅导作用,学生不懂的地方可以在相关的论坛里发帖,教师或同学给予解答。

2.以学习者合作学习为导向

“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在共同的目标和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优学习效果而进行合作、互助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合作,弥补了个体自主学习中的不足。协作学习平台不但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机会,更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平台。

3.以课件学习资源为支撑

课件学习资源是指能够应用于网络学习环境中,为学习者提供丰富且围绕主题的课件。学习资源库是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有力的助学形式。丰富的课件学习资源是开展启发式学习的重要基础,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习者自学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和总结能力的有利支持。课件资源有许多格式,系统应该支持多种格式的课件播放。课件资源库的来源要丰富多彩一一包括教师制作的课件,同时包括网络上的优秀的课件,还包括名师的现场教学等课件。

4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教学对学习的作用,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是知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习者丰富的想象力。创建问题情景,进行解决问题式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探索、促进学生积极的意义建构。制作多媒体课件要尽量把学生带人学习环境中,在课件点播要给出课件学习的相关的情节、背景及连接等。

5.以课件刚试作为练习的主要形式

课件测试是学生学习课件后学习结果的测试,是一种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用和创新相结合的学习活动。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学习目标,给学生提供反馈的信息。

6.强调时学习效果和行为以及课件本身的评价

学习活动开始时,系统就对学生的行为和取向进行记录,呈现给学生,以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和存在的问题,向着预定的方面努力。课件评价给管理员处理课件提供处理依据,同时也能提高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管理员要及时删除或锁定那些质量不合格的课件,节省网络空间,优化网络环境,优先并处理优秀多媒体课件。

四、课件点播模型的实现

1.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实现

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必须依赖情景、协作和会话三个要素来支撑,在课件点播系统中当学习者通过注册进行登录后就可选择课程学习。学习前,可以选择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技能和网站等信息进行浏览,把学习者带入一个学习课件的情景中去。学生们在学习中或学习后,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论坛里提出问题,求助专家或同学来进行解答,也可以通过系统的帮助来解答,通过学习者和教师或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来达到意义的建构。

2.课件点播的实现

课件点播的实现是课件点播模型实现的关键,主要采用ERwin数据库建模,将数据库逻辑模型转化为SQLServer2000物理模型,软件采用,在.NET2.0体系上建构。首先对课件的播放器进行初始化,主要对RM,Flash等格式进行初始化,然后上传课件,配置好资源服务器,设置各种课件参数,最后用户通过点播课件,直接调用课件服务器和播放器进行播放,资源点播系统实现主界面如图2所示。

3.课件资源库的实现

课件资源库主要包括课件来源、课件格式和课件管理(上传)的实现,通过全学校的教师制作课件,然后七传给服务器;通过网络下载优秀课件资源;通过网络直播教学录制课件。课件格式包括Flash,PPT,RM,ASF.Authorware等格式,一般课件点播系统只支持一个或其中的几种,本系统研究了能播放所有课件格式的方法,通过课件播放器初始化,把目前流行的课件格式都进行一次初始化,然后选择播放课件的协议或播放器类型,在课件点播时直接调用播放器和课件服务器进行点播。课件管理:通过前台显示和后台管理分开,管理员通过身份验证,对课件的专业、课件的基本参数等进行处理,同时对课件进行删除、修改、上锁和更新等操作。

4.课件评价的实现

从评价信息数据表中读取评价信息,采用模糊数学作为评价工具对评价的各个参数进行模糊数学处理,将得到的模糊评价结果写人数据库,包括具体一级和二级评价,以备查看课件的质量情况;把系统做出诊断性评价后的结果发送给教师,给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篇(5)

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八条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美术作品原件的所有权与美术作品的著作权并非同等法律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往往会误以为美术作品著作权随之发生了转移,但是,取得美术作品原件的所有权,不等于就取得了该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举例说明,某画家张三将其所创作的一幅国画卖给了某收藏家李四,收藏家李四当然取得了该国画的所有权,李四合法占有该国画,他可以自己欣赏,也可以提供给他人欣赏、李四也可以出卖甚至丢弃、毁掉该国画;但是,收藏家李四对该国画没有署名权,没有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也不能擅自将该国画让人出版发行。与之相应,该国画的著作权仍然属于创作该画的画家张三。由此可见,我国《著作权法》确定的原则是: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美术作品著作权的转移,对此本条的例外规定是,即美术作品的原件所有人享有对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根据以上的初步分析,结合美术作品所有权转移的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更进一步的a分析,以便在沥青法理的基础上,深入发掘现行立法的

特点,扬长避短的指导我们的司法实践工作。

美术作品著作权中的“展览权”,也称公开展出权,是指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它是著作财产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展览的对象主要是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但也不排除文字作品的手稿等可以展出的其他作品。美术作品展览权包括作品原件和复制件的展览权,但是,原件所有权人只是享有“原件的展览权”,并不享有著作权。

以下将从美术作品的物权与展览权的冲突、美术作品的可复制性分别与物权和展览权的冲突等方面分析《著作权法》第十八条规定的不恰当性:

一、将美术作品原件之物权,和美术作品原件所承载的著作权进行分离,导致原件的物权和原件所承载的著作权之间的冲突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或者说,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不动产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着物;动产指不动产以外的物。制定物权法,对明确物的归属,充分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分为著作人格权与著作财产权。其中著作人格权的内涵包括了公开发表权、姓名表示权及禁止他人以扭曲、变更方式,利用著作损害著作人名誉的权利。著作财产权是无形的财产权,是基于人类智识所产生之权利,故属知识产权之一种,包括重制权、公开口述权、公开播送权、公开上映权、公开演出权、公开传输权、公开展示权、改作权、散布权、出租权等等。著作权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是保护思想本身,在保障私人之财产权利益的同时,须兼顾文明之累积与知识之传播,算法、数学方法、技术或机器的设计均不属著作权所要保障的对象。

1.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与美术作品的著作权是不同的概念。

依据《著作权法》的规定,美术作品的著作权可以由作者原始取得,或者由其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购买、赠与或继承等方式继受取得著作权。

美术作品原件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不可再现性,美术作品的原件可以通过出售、赠与、遗赠、继承等方式转移到作者之外的人,依据《物权法》等法律规定,原件的合法所有权人,依法对该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2.将“原件展览权”独立于著作权,而归属原件所有人,客观上造“原件展览权”和“复制品展览权”之间的冲突

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不因美术作品原件之所有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著作权中的“展览权”也包括了“复制品”的展览权,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各地展出了大量的复制品,而其真迹是在法国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

对于美术作品而言,原件展览权和复制品展览权,都具有财产性。按照《著作权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原件所有人仅享有该作品原件的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的权利,而美术作品的作者仍然享有该作品复制件的展览权。尽管原件因其是真迹而与复制品在展览的角度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展览权”本身是展示美术作品的权利,对于美术作品的展示,“原件”和“复制品”都能体现美术作品的构思、制作、韵味、意境、风格等等体现作者艺术素养和功底的艺术;因此,“原件展览权”和“复制品展览权”势必存在冲突。

篇(6)

什么是意境美,其实说它是美有点不贴切,因为园林设计带给人们的意境体验其表现形式不一定是美的,有可能是崇高的、深远的、淡雅的、清幽的、享受的,不过这里我们姑且统称其为“美”。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优点类似于华龙点睛之笔,在满满的绿色或自然中独立而明显的突出来,是观园者的视觉中心,对园林的意境营造有指向和奠基作用。如用老庄的理论来讲,园林中的建筑要做到天物合一、自然而成效果,配合园林中花草、树木、山水等自然景观建立楼台亭阁、榭廊甬道、藤蔓支架等人工建筑,是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让建筑成为诗情,让景观成为画意,利用这种交相辉映的景色提供给观者以美的精神体验,这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所致。早在古代就有学者构想过国园林景观中的“天物合一”,任务园林园林景观中建筑设计的最高经济是——即为人做、宛如天成,可敬对精神境界和精神艺术的最求是自古代有就有了的。

早在《履园丛话》中就有记载,“造园如作诗画”,现在我们就来说一下园林建筑的意境美的体现形式。“造园如作诗画”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在我看来,园林建筑的意境美感亦如诗与画,如诗,园林建筑如诗中之骈句、自然景观如诗中之散句,只有做到骈散结合、才能使诗句读来朗朗上口,园林设计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如此,不能偏重任何一方,只有相互联系、相互辉映构造才能顺利疏导人们的精神指向;园林建筑如画中笔墨,这是一幅水墨画,自然如宣纸、建筑为墨迹,自然景色奠基人们的情感基础,园林建筑则是为意境勾画出轮廓,加之建筑细节设计最终则能够达到精神升华、主旨突出,形成一种高格调的境界美。

想要更好的展现出园林的意境美我们首先就要做到开阔创新,园林艺术不能只停留在传统里,要与时俱进,加入新时期建筑的设计风格、设计理念,甚至于说结合本地园林的地理特点、人文特点、文化特点等合理发展和创新,使其内容不断更新、设计风格不断变化,最终达到使其精神营造出来的意境境界更符合当下人们的需要和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补给。之后我们还要做好园林建筑中的艺术传承和保护,当下经济效应正越来明显地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甚至有些设计者为了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全然不顾园林建筑的精神本质,这样不尽丧失了园林建筑的本质作业使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传统园林建筑工艺的传承链条,使我国传统园林建筑艺术我无法有效传承,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一方面要提高建设者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也要配型观园者的欣赏层次。

篇(7)

【中图分类号】 G6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120―01

游戏化的美术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笔者从美术内容游戏化、材料游戏化、美术教学过程游戏化、美术作品评价游戏化等方面着手,以期探索一种更加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美术教学策略,以便使游戏与美术课程紧密结合,最大程度发挥游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内容游戏化,激发幼儿美术创造的兴趣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非常喜欢游戏,有明显的游戏自主需要和欲望。因此,教师选择的美术内容要有趣味性,应充分考虑幼儿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应以生活化、情节化、游戏化的内容唤起幼儿的兴趣。

例如,“吹泡泡”是幼儿最喜欢的一个游戏,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先玩“吹泡泡”:用吸管蘸一点肥皂水,轻轻一吹,大泡泡、小泡泡满天飞,然后教师再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你吹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吹泡泡这么好玩,我们把它画下来好吗?”在自由自在的吹泡泡游戏中,幼儿感受到了大大小小的圆形和色彩的相互融合。

又如,在绘画“绕毛线”中,教师和幼儿可一起拆旧毛衣。幼儿在拉毛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曲线和直线之间线条的变化;也可让幼儿试着绕毛线球,感受毛线球由里到外逐渐变大的过程。这样,以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的情感需要,可以激发其想象、创造的热情。

二、材料多样化,增强幼儿美术创造的灵感

幼儿的美术活动内容相当广泛,因此,教师给幼儿作画的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多变的,应给幼儿准备一些挂历纸、彩纸、海绵、瓶盖、旧牙刷、棉签、树叶、吸管、玻璃球等,使幼儿熟悉更多的美术工具材料。这样幼儿可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撕撕贴贴、印印画画,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幼儿的小手肌肉,这样他们创作出的画面也会更加生动活泼。例如,幼儿喜欢涂抹颜色,教师不妨让幼儿尝试用水粉颜料进行涂抹,这样幼儿会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又如,大班的玩色彩游戏“珠子碰碰碰”,可让幼儿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珠子浸入相应的三种颜色中,在取出后一起放在盒子内的衬纸上来回滚动,滚到之处会留下一道道彩色的痕迹,而且在红与蓝、蓝与黄、黄与红相融之处会形成橙、绿、紫三种颜色等,幼儿会非常喜欢这种创作美术作品的方式。

三、环境游戏化,提高幼儿感受美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教师可模仿民间过年的习俗,在活动室门上贴上生肖题材的剪纸作品,挂上红灯笼;在墙上张贴幼儿创作的剪纸、染纸作品等,使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快的节日气氛,获得有关民间艺术形式的审美经验,培养幼儿对美的敏锐的捕捉能力。再如,教师还可组织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

四、教学过程游戏化,挖掘幼儿美术创造的潜能

篇(8)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是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调动高校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高校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如同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样,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师生共同的思想基础、校园舆论环境、校园文化状况以及高校的社会形象等等因素在和谐校园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共同基础都与校园舆论宣传的导向息息相关。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进程中,校园媒体作为高校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如何进一步突出优势创新职能,实现由“宣传工具”到“信息平台”的功能创新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谨就此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发挥舆论引导功能,倡导和谐理念,为和谐校园夯实共同思想基础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对媒体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思想意识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深刻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而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碰撞和较量的前沿。在这种情势下,更需要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来凝聚人心,强基固本,为政治稳定、校园和谐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校园媒体作为校园主流媒体,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将各种宣传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总要求,正确把握宣传引导的方向,积极谋划宣传引导的思路,切实体现宣传引导的实效,唱响促进校园和谐的主旋律。坚持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及时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方针和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政策部署传播给广大师生员工,让师生能时时处处看到、听到、触摸到和谐的声音,加深对和谐社会理论和构建和谐校园的理解,引导激励师生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上来。要充分发挥校报、网络、广播等校园媒体的合力作用,优化信息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宣传报道,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谐校园建设发展的成就,弘扬先进典型先进人物事迹、反映师生员工的思想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舆论氛围。要关注校园热点焦点问题,加强对校园舆情的调研分析,积极有效引导校园舆论。通过舆论引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营造良好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突出信息传播功能,为和谐校园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发展瞬息万变,高校师生时时处于良莠难辨的海量信息中,健康的、颓废的、真实的、虚假的信息充满校园。这就要求校园媒体发挥沟通信息主渠道功能,辨真伪、正视听,坚持传播科学信息,严防虚假信息在校园误传误导。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保持信息沟通交流非常重要。高校的各项改革决策、日常管理事事关系师生的切身利益,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很容易形成舆论中心。这些舆论形成于校园生活,传播于校园范围,影响于学校建设。处理得好,能争取人心,获取支持;反之,则可能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校园媒体要及时准确地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决策和改革措施传达给师生员工,促进学校各部门、校领导和学校师生之间的互通互动,增进了解;同时。要成为上下沟通的桥梁,积极反映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将他们的呼声上传到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和针对性。尤其是师生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及热点问题,应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反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通过召开新闻会、吹风会,发放信息简报等多种形式,及时把准确、权威的信息告诉师生,避免和遏止谣言、小道消息和虚假信息在校园的传播和蔓延,让权威的声音迅速形成先发优势,以利于事件的处理和问题的解决,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校报、校刊、广播、校园网要及时提供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的栏目平台,让师生畅所欲言,抒发胸臆,疏通矛盾,化解不良情绪,发挥校园传媒的各自优势,使信息得以传播,观点得以交流,校园更加和谐稳定。

此外,校园媒体也是宣传学校展示形象的窗口。要善于透过校园媒体向社会广泛介绍学校的专业学科和师资力量、办学业绩,宣传学校的良好教风学风校风和优美环境,增强学校师生校兴我荣的集体荣誉感,也使社会各界可以透过校园媒体了解学校、理解学校、支持学校,扩大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学校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强化思想教育功能,服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人的和谐是高校和谐校园的核心,促进大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应有之义。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张扬最活跃的时期,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常常困惑无所适从,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取他们喜欢和需要了解的信息、渲泄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表达思想情感与激情。校园媒体作为高校师生自己的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都是发生在校园师生身边的事情,贴近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接近性,对师生的影响作用更直接、更有效,这种贴近性、亲和性是其它社会媒介无法比拟的。校园媒体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特点,强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充分适应大学生接收新生事物快、求知欲望强烈的群体特点,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弘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对大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引导他们的价值判断和善恶是非观念,实现道德评价与规范,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和谐健康成长。

当前,尤其要大张旗鼓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时时事事考虑到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真心做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要广泛吸纳大学生参与校报、校园网、广播台的实践工作,配备专门老师指导大学生充当校园媒体的记者、编辑、助理,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技能,培养良好作风,积累工作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38-03

酶工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工业、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方面利用酶高效、专一的催化性能的应用工程技术,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并称为现代生物技术四大工程[1]。进入21世纪,随着酶学研究迅速发展,特别是酶制剂的生产和应用推广,《酶工程》已成为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医学及农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对学生完整了解生物学科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十分重要课程[2-4]。华南农业大学《酶工程》为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2013年立项作为精品资源课重点建设。三年多来,课程建设团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改革,力求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考核的公平性和多样性,提高酶工程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

21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酶工程理论知识不断更新,实验技术不断改进[5]。原有的教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课程的系统化、模块化建设势在必行。

1.加强课程的系统化、模块化建设。围绕着“产酶―分离酶―改造酶―用酶”主线,配合学院学分制改革,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重点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实践教学与要求、学时安排、参考教材、课程类别、学分、考核方式。理论课实施模块教学,以酶制剂的生产与应用为教学主轴,循序渐进,不断扩展与深入,构架起酶工程的理论体系。所有的教学章节调整为四大模块:一是“产酶”模块,包括微生物发酵产酶、细胞工程产酶和现代分子技术产酶等;二是“分离酶”模块,包括酶的酶学性质、酶的分离纯化等;三是“改造酶”模块,包括酶的分子修饰、酶的固定化和酶的有机催化等;四是“用酶”模块,包括酶反应器和酶传感器,酶在医药、食品、轻化工、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实验课结合任课教师的科研,由产酶菌株的快速筛选、鸡蛋清溶菌酶的磁性亲和分离、鸡蛋清溶菌酶的纯度分析、鸡蛋清溶菌酶的热稳定性分析、木瓜蛋白酶的制备、壳聚糖颗粒固定化木瓜蛋白酶、酶反应器设计及酪蛋白水解物的制备、酶试纸法检测消毒液中过氧化氢含量、邻苯二酚双加氧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重组表达等九个实验组成,形成完整的“酶源的选取―酶的分离纯化―酶的纯度鉴定―酶学性质分析―酶的体外改造―酶制剂的应用”实验教学体系。

2.书本教材与互联网资源相辅相成。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酶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对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强烈。为了顺应这一需求,在教材选用方面,我们以王金胜主编的《酶工程》为核心,参考了众多的《酶工程》、《酶与酶工程及其应用》、《酶学原理与酶工程》、《酶制剂的生产技术》等教材,集众家之长,取其精华之作,在不影响酶学与酶工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大了对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等技术的介绍和讲解。在酶工程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我们用教材而非单纯用教材,在课程序言中,引入电子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酶学与酶工程相关网站,如、、.并提议学生关注“酶制剂网”、“酶好生活”等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及时了解酶工程的发展前沿与动态,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建成了酶工程精品课程学习网站(http:///mgc/),将教学大纲、教学进程、教案、习题、课件讲义、实验指导、课堂教学视频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提供渠道。

3.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酶工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在酶工程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实验教学又是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积极思考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途径。因此,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围绕巩固理论知识展开,才能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酶工程的原理、实验方法和技能,树立创新意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不断完善,形成了由九个实验组成的《酶工程实验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涵盖了酶源筛选、酶制剂制备、酶制剂的改造、酶制剂的应用,与理论课的“产酶―分离酶―改造酶―用酶”四大模块遥相呼应。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酶的生产方法、酶分离纯化方案的设计、酶的化学修饰和固定化以及生物酶工程的操作,并能根据需要改良酶和设计酶。

4.校企协同,增加酶工程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校企协同是以校企双方各为独立主体,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标需求指向所进行的信息、知识、资源及行为合作活动。它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的最新态势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途径,有利于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校企协同,创造条件让主讲老师主动到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协助企业开办“酶制剂检测技术培训班”,所获得的信息和心得在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学生分享,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还邀请相关企业的技术负责人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在酶的应用教学环节,我们邀请了广州博仕奥公司技术负责人,讲解了该公司在甘露聚糖酶、支链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木聚糖酶等主要饲用和食品用酶的研发和市场拓展经历,以详细的数据和具体的示例介绍了酶制剂及其固定化、化学修饰、分子改造、酶和生物反应器等在饲料生产、食品加工、污水处理、资源再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并且通过互动交流,让学生对酶的生产应用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建设

1.启发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强调以学为中心,要为学习者的主动性发挥创造条件。在酶工程理论教学部分,包括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指导的原理讲解部分,任课教师通过设计和安排思考题、综合题、小论文等方式,从之前的课堂“灌输”知识,转变为让学生带着问题想和学,加强师生、生生互动,坚持启发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首先,老师的“讲”要有艺术,是启发式的讲解,而不是“填鸭式”的“灌”;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且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情况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学习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

2.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是现实趋势,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炼和深加工课程内容,使课件版面设计简洁并能与丰富的讲授内容有机结合,图文并茂,减少视觉疲劳,直观形象生动地解释教学难点;其次是制作采用多媒体动画教学软件,形象直观地展现酶的结构特征以及运用这些结构特征进行分离纯化酶的原理和操作过程;最后,结合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建设酶工程知识题库,利用“扫码”答题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摸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实验教学引入导生制,实现个性化的及时指导。伴随着高校扩招,学校仪器设备、师资等实验教学资源日趋紧缺。仪器设备等硬件可以通过加大教育投入逐步缓解,但师资受制于人才的招录和人事制度的制约,很难短时间内解决。导生制作为一种新生的教学模式引入实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过程中师资不足,而扩招情境下的在读研究生具有热情高、知识面广、发现力和创造力强等优势,是“导生”的首选来源。在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导生制。借助导生,实验课教师从原来的讲解员、辅导员、纪管员等多重任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实验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善;学生在实验教学动手环节产生的疑问能够得到及时解答,并且得到针对性的指导和个性化的评价。此外,导生还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督促学生在实验中主动思考,变盲目照搬实验指导书为积极有意义的实验学习、探索,使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均得以提高[6]。

三、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建设

1.增加理论课的平时考核比例,构建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课程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考核评定、质量区分、教学预测、教学反馈、激励导向等功能。期末考试在课程终结时给予结论性的评价,仅能发挥考核评定和质量区分的功能,而教学预测、教学反馈和激励导向的功能得不到体现。因此,在酶工程课程考核中,我们增加了平时考核的权重,将平时考核由原来占总评成绩的30%提高到50%,并且改变了单一的课程考核形式(表1),综合采用随堂对教学知识的测验、课堂主题讨论、课程小论文、课后习题作业等方式,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优化教学模式。

2.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改变单一的实验课程考核。生物学实验由于课时长、知识涉及面广、师生比大,如何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公平合理评价一直是难题。在酶工程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的单向考核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建立了更为客观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学生实验成绩由知识考查、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三部分组成。其中:知识考查占总评成绩的30%,根据学生完成课后思考题以及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进行评定;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30%,分组进行评价,组长人选由各组推选,由组长组织实验开展,并根据实验实施情况对组员进行评价,指导老师根据课堂情况酌情扣分;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40%,由指导老师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情况、实验结果分析的认真程度评价,根据实验难易程度各次实验加权平均。这样,既解决了实验评价单纯由老师进行而导致的单一片面,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其公平合理性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通过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责任感和参与性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校内教学督导对这门课程的评价是:酶工程精品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新颖,能跟踪时代最新理论,课程教案和多媒体技术运用娴熟,PPT质量好,实验教学基础好,实践教学条件成熟;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始终突出教学重点,既重视理论知识传播,又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效果。而学生及相关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评价是:《酶工程》及《酶工程实验技术》课程设计合理,注重实用性,修读了该课程的学生能在生产实践中独立地从事酶的开发生产及酶活性检测工作。

参考文献:

[1]黎高翔.中国酶工程的兴旺与崛起[J].微生物学通报,2015,31(6):805-819.

[2]冯飞,梁佳勇,张雅君.酶工程课程的教学与思考[J].农业与技术,2008,28(5):154-156.

[3]宋根娣.高校转型发展新形势下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山东化工,2015,(44):117-119.

[4]孔维宝,杨红,曾家豫,等.生物技术本科专业“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生物学杂志,2015,32(5):101-104.

[5]窦世娟,侯春燕,侯名语,等.生命科学世纪呼唤酶工程教学改革深入发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3):326-328.

[6]龚慧,徐超,黄九九.生物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3):88-90.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r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Enzyme Engineering

HUANG Jiu-jiu,LIU E-e,GONG Hui,HOU Xue-wen*

篇(10)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82-03

一、建设多元化传媒实验室,迎接媒介融合时代

1.行业发展趋势

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后一种媒介的出现往往分摊前一种媒介的受众和收益,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的出现,使得报纸的发行和广告收益大幅下滑,广播、电视受众发生转移。人们正在使用多种形式的媒体把所有的事情纳入到他们忙碌的生活中,只有通过融合,提供更便捷、更高质量、更多选择的媒介产品,才能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和符合媒体自身利益。融合是新闻业革命性进化的趋势,我国传统报业集团大多已上线互联网,且纷纷推出手机报纸、iPad应用程序等媒体产品,向囊括多种媒介形态的传媒集团转变,跨媒体工作将是媒介融合时代的主流。

2.业界人才需求

随着传媒集团数字化转型,传播渠道推陈出新,信息必须依靠各种媒介的结合才能最快捷、最广泛地被传播。跨媒体、全媒体工作逐渐成为对媒体工作者的技能要求。在我国,全媒体实验是从报业(传媒)集团开始的,报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结构也因此得以重构,视频报道业务逐步从传统业务结构中独立出来,全媒体记者逐渐成长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然而,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训练,很少有记者在报道重大新闻时既能采用文字报道,又能进行网络、视频、广播等多种形式的报道。在获取信息手段如此多样的传播环境中,单一形态报道难以抓获受众注意力,所以,融合报道方式和融合类人才将是传媒集团的需求和重要资源。

3.教学实践需要

1999年,美国堪萨斯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实施媒体融合教育计划:2005年,世界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创建媒体融合专业;2006年,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在国内首开“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媒介融合教育是应大势之所趋,能够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新环境。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认为,当新技术来临时,新闻教育内容大约有80%的知识保持不变,20%的内容需要更新。媒介融合教育中20%的更新内容,必须依靠媒介融合实验室的支持。新闻传播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愈加发达的今天,对学生的培养更要依托多元化传媒实验室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二、目前高校媒介融合实验室建设模式

1.理念指导型建设模式

媒介融合教育的开展和实验室建设,离不开明确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提到,学院媒介融合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不主要是全能记者,而是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重视探索新的媒介技术、新观点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同时帮助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学院,如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中国汕头大学和南京大学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并且设计和改进媒体融合专业的课程设置。

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实验室系统的建设,以“紧密联系媒体”为指导理念,依赖香港首个高清数码校园电视台,配合独有的网上媒体平台,让学生学习电视、电台、杂志等媒体运作;加上数码广播控制室、新媒体实验室、会议及制作室等,为学生作品提供发表、交流的机会。其媒体与传媒系投资上千万,为新启用的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的新系址引进一系列尖端的数码媒体教学与研究设备,不仅可以满足“系内实习”,而且可以为香港亚视等电视台定期制作节目。该系学生还应香港亚视之邀,由研究生独立拍摄与制作电视纪录片——《香港精魂系列》中的5集。

深圳大学在现代传播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中,以“创新、创意、创业”的教育理念和建设理念为指导,整合全校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各个实验室,通过构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创新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创意实践活动的创意交流平台以及开展毕业设计的创业实践平台,使得实验室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角色,而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创造性思考的技术环境和思维平台。一个明确的教育理念,能够规范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使用,避免资源浪费,提高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

2.产学研导向型建设模式

国内许多新闻传播类实验室是根据专业设置建设实验室,并在建设中逐渐探索其媒介融合理念的。这类实验室往往采取产学研方式,与媒体、技术商、设备厂家合作。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与提供设备和软件系统的北大方正公司共同建设“未来”实验室,开发了基于全媒体资源库的多种媒体业态融合管理系统,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与运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与美国Cisco公司、中央电视台节目组合作建立中国首个“思科网真演播室”。演播室的建设资金由思科公司承担,配有最先进的“网真系统”。通过产学研方式,为实验室引进先进的设备和系统的同时,与媒体合作还有利于学生接触真实的传媒环境。中央电视台大型谈话节目《我们》栏目在“新闻与传播实验中心”网真演播室录制,节目在中央电视台CCTV-1播出。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利用“视听元素分析实验室”和“电视节目录制演播室”的资源,与广东电视台全面合作,建立广播电视“产学研”实验基地,为广东电视台制作《南方视听研发资讯》,汇集、分析传媒业最新动态。教师也可在实验室观看、录制国内外众多电视节目,为广东电视台提供海外优秀节目形态分析系列报告。以产学研合作实验室为载体,形成了学界业界名师通过直接参与实践课题联合指导学生,让学生迅速成长的新型培养方式。

三、传媒实验室的多元化建设

1.建设方式多元化

资金短缺一直是限制文科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完备的新闻传播类实验室涵盖各类媒介,必须具备融合、共享功能,设备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完全由学院自费建设,其过程必然是缓慢的,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传播技术发展迅速,传媒实验室必须采取多种建设方式,才能保证实验室的完整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新闻传播学院在建设实验室时,可寻求学校的帮助,如深圳大学整合全校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各个实验室,成立现代传播教学实验中心。当然,深圳大学比较特殊,作为深圳特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媒体环境也较为开放,传媒实验室建设更能得到政府、学校的重点扶持。其他地区新闻传播学院虽然难以享受这种待遇,但是也可以通过与校园电视台、出版社等组织、部门和其他院系进行合作,共同建设传媒实验室。

寻找校外合作是建设传媒实验室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与美国Cisco公司、中央电视台节目组合作,由思科公司出资,建立“思科网真演播室”,为中心配备了最先进的“网真系统”;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与北大方正公司合作,由北大方正公司提供设备和软件系统,建设“未来”实验室,开发基于全媒体资源库的多种媒体业态融合管理系统。学校出场地、专业人员:企业出设备、技术和资金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失为传媒实验室的重要建设手段。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理工科学校的文科学院,深刻认识到实验实践教学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传统理论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寻求与业界合作。建院伊始便与美国品尼高公司共同建设“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同时与广州香农网络技术公司共同建设“网络新媒体实验室”,并发展成为校级“网络新媒体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采取“联合共建”方略,华工新闻与传播学院快速建起了学院的实验中心,以最短的时间保证了实验教学与科研的基本需求。

2.功能与应用多元化

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媒实验室要将现代传播技术与媒体专业技能——采、写、编、评、摄相结合,引进最新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进行全方位、多功能拓展。实验室必须具备多项综合功能,能够提供新闻摄影和图片处理、摄像和节目编辑、播音与主持、排版以及多媒体制作等多方面的教学示范功能和仿真操作环境。而文科实验室资金短缺、设备数量不足以及更新换代慢是由来已久的问题,多元化功能建设难以一步到位。增强单个实验室的多元应用,对于媒介融合教育而言则显得更加重要和必须。

多元化实验室是一个集制作、与交流为一体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媒体作业、作品的设计、生产、展示与交流;支持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和调研活动,摄制参赛与调研纪录片,以各日后的教学和交流等等。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的学生利用网络新媒体实验室办起了校园网络电视台。

除了教学,实验室还可以用来为项目合作和学术研究服务,应用对象可以从本院学生向其他院校师生、社会人员扩展,以此提高实验室的使用价值。例如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传播研究与媒体产品开发,能够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专业实验、创新,提升其媒介素养和研究能力;开设针对其他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培训班(如南京大学的“未来”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的“非线性编辑实验室”也分别作为方正、AVID软件的培训基地),探索实验室对外服务和创收之路,实现设备的高效利用和维护的良性循环。

3.课程建设多元化

英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罗德·艾伦所说的“8020法则”,正是我们开展媒介融合教育,建设传媒实验室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尽管传播技术发展迅速,但是新闻教育不可缺少经典理论,传统新闻传播课程依然有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各类实验室的建造可能导致唯技术论的危险下,坚持那80%的内容更加重要。同样,20%的新内容也是不可忽视的。目前许多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学目标还是培养面向报刊为主的文字采编人员,强调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远离新闻实验,难以吸纳、运用现代技术成果和手段。“8020法则”所提倡的是一种全面、进步的学习。传媒实验室的课程建设要坚持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华南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课程设计就是从人文和科技两个视角入手,既关注专业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又关注新媒体技术与操作,除开设较多的文化基础课外,专业课中增加了“多媒体设计”、“电子与网络出版”等实验课程。

在实验教学环节,要注意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减少理论性验证实验,增加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与设计创新实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以开放、自由的姿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中国人民大学采用的专业选修课程包,可借用于实验教学课程设置中。在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要重视多元发展。例如,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设立专业训练营,开展案例式、项目式、研究室以及互动式教学。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电视摄像与实践”课,课内演示性实验项目有“摄录一体机的基本操作”、“非线性编辑”等;配合有课外设计性实验项目“电视节目创作”,该实验项目在有规律可循的创作流程下,体现2或3人小组的个性创作内容和执行力,在课外完成从选题、采访、拍摄、编辑制作成片的完整过程。

4.开放管理多元化

开放实验室是指在时间、空间和内容等方面开放的实验室,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和实验教学以外,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等资源提供给进行实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人们,变被动做实验为主动做实验,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使学生达到学生创新、拓展视野、掌握技能的目的。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能够保证实验室正常、有效的运行。实验室应该遵循开放性原则,方便实验人员,激发教师、学生的实验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开放实验室并不意味着无秩序任意使用,在开放实验室上,要采取多种措施,从各个方面实现真正的开放和自由使用。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帮助管理人员优化管理工作。使用计算机、网络方便实验室使用数据的录入、查询、跟踪和统计。通过网上预约开放时间、采取实验项目分级制开放内容和根据申请开放设备的运行模式,可作为开放管理的重要借鉴。

协调实验人员,建立机动性强大的管理团队。管理团队不能只依靠实验室老师支撑,老师有实验教学、项目研究等其他任务,难以应付整个传媒实验室的管理和运行。采取师生共同管理制,能够增强管理团队的机动性。如华南理工大学的编辑出版实验室,通过组织学生成立出版创业团队,实验室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管理和运营,既减轻老师负担,又调动学生参与实验和创业的热情,同时增强学生对传媒工作流程的认识。

四、结语

上一篇: 六年级英语重点 下一篇: 审计监管论文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