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科技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9 14:37: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生科技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生科技论文

篇(1)

兴趣乃学习之本,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是很难学好语文的。这一定律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基于此种情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了大幅提升。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下面,我总结其中的几点论述如下。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趣

语文学科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初中生对于生活中的问题一般都非常感兴趣。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例如,在执教《背影》一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课文中所体现的感情都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读高中的时候,家里很穷,每周我都会回家一趟去拿米和咸菜。有时候父亲会给我送点吃的和零钱。每次看到父亲离别的背影我的心情都非常难过,发誓要好好学习。同学们在生活有没有认真观察过父亲的背影呢?”问题抛出之后,班里的学生很长时间都陷入了沉默。然后有同学站起来回答说:“我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每次他去打工的时候我都是恋恋不舍的,最怕看到他离去的背影,现在想想都想哭。”有的同学说:“我也有同样的感触,我的父亲离家打工已经有两年了,现在我还能清晰的记得他离去的背影。”接下来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父亲的背影,一时间仿佛他们已经理解课文中朱自清所述的语言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通过和同学们讨论生活中父亲的背影,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可谓是一箭双雕。

二、结合多媒体激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的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例如,在执教《》的时候,我课前搜集了很多关于的图片和视频。在上课一开始播放给同学们看。看到那么悲惨的画面之后,很多同学都感慨万千。对日本人的事件表示愤慨。看到此种情形,我说道:“是啊,当年日本人的罪行是难以抹灭的,我们必须要牢牢的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以史为鉴。只有中国强大了才不能被别的国家所侵略。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打开课本。”由于在上课一开始,我就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关于的视频和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该篇课文的兴趣,他们在正式学习课文的时候都非常积极,教学效率很高。

再如,在执教《日出》一课的时候,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关于日出的画面:经过黑暗的黎明,东方逐渐现出了一片鱼肚白,慢慢的天似乎也变红了,太阳公公偷偷的露出了自己的头发,慢慢的整张脸都露出来了。照亮了整个大地。接下来,小鸟开始歌唱,向日葵也慢慢的把自己的笑脸朝向了太阳公公……一幅日出的画面再加上我再一旁的旁白,让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再正式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一直保持旺盛。

三、结合实践活动激趣

课堂学习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很多初中生都比较喜欢课堂之外的活动。为了有效的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我在课堂之外经常组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实践活动。

例如,在执教《风筝》之前,我组织班里的同学进行了一场放风筝比赛,这个倡议提出之后立刻赢得了班里同学的热烈回应。放风筝比赛正式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兴奋。有的同学还找来了自己的父母来帮助自己,买来了很长的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风筝放的最高。这次放风筝的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我要求同学们对《风筝》这篇课文进行预习,他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积极性就更高了。

再如,在学习《纸船》这篇课文的时候。在课前我要求同学们自己动手去做小纸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同学们拿来了很多自己做的纸船。有的是用手叠的,有的是用胶水粘的。各种各样的纸船呈现在课堂之中。接下来,我让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杰作,他们都非常兴奋。由之前的实践活动做引子,他们学习《纸船》这篇课文的时候的兴趣非常之高。

四、结语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游戏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结合角色扮演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等。教学方法绝不止一种,只要对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本文的写作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到激发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队伍中来,不断提高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丹,赵春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点滴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杨予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漫谈[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篇(2)

当下,手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配备了个人专属手机。手机走进校园,带来了众多教育新问题,这其中,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就是一种极其常见的

现象。

面对这一行为,大多数教师会怒火冲天,甚至相当一部分会让学生将手机上交。笔者所在的地区已连续几年发生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玩手机,并在收缴的过程中同学生发生冲突的真实案例,造成的不良后果影响深重。那么,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性是基础:巧妙应对,进行机智处理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叛逆发展的青春期,对外界事物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面对学生课上玩手机的行为,班主任不能采取“以暴制暴”的措施,即一味地采取高压管制对策,要么当众给予学生严厉的批评,要么让学生将手机上交,要么责罚学生到教室外进行站立……这些不恰当的应对策略一来势必将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们表面上服从管教,日后却仍旧我行我素的在课上玩手机;二来当众的批评教育行为也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致使其逐渐失去对课程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鉴于上述应对方式所存在的巨大负面影响,初中班主任在发现学生课上玩手机时可以巧妙应对,进行机智的处理。如,当发现个别学生在课上玩手机时,班主任不必急于率先发难,相反,可以对玩手机的学生进行眼神、动作上的巧妙暗示;假设学生仍旧沉浸在手机之中,教师就可以以“咱们班上大多数学生都在认真听讲,但是,我知道有一个人没有认真听讲,希望你能尽快调整自身的注意力”“上课听讲的过程中,好像不能开小差、搞小动作吧,希望有的学生尽快调整”等类似的语言予以提醒。这种“并不公之于众”的小范围处理方式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利于他们积极认识到自己在课上玩手机是不正确的行为,相信,在班主任这种善意的处理方式下,玩手机的学生也会不好意思继续玩手机,而转为认真听讲。如此,既轻松处理了学生课上玩手机的问题,又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二、长效是核心:制定规则,形成规章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一道理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同样适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真正发展成熟,因此,有时候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巧妙暗示或者提醒很难获取预期中的理想教育效果,这就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挥自身在班级管理中所发挥的组织作用,带领学生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笔者在自身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依据各种情况尝试自主制定相对应的“手机责罚制度”。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并纷纷自觉且主动地投入到了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之中。制定好的规则内容主要包括:创建班级公共“手机容纳箱”,全体学生在课前将各自的手机设置成静音状态,并存放到容纳箱之中,课下可自由取出;若是出现课上玩手机的行为,任课教师有权“代为保管”手机一段时间,并可向玩手机的学生提出一定的换回要求,即学生要想向学科教师要回手机,必须完成教师所提出的要求,如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下按时完成作业,考试获得特定标准的分数等;同时,对于课上屡次玩手机的学生,班主任老师有权通知其家长……

由于上述规则都是学生自主制定的,因此,他们基本上都能做到积极遵守。即使仍旧会出现课上玩手机的情况,班主任或者其他学科教师也能做到依章办事、以规则办事,而不会采取过于激进的行为。这样一来极大地减少了学生课上玩手机的情况,二来更是避免了师生因为玩手机、上交手机所可能出现的剑拔弩张的对抗情况,教学反响异常良好。

三、引导是关键:导入正轨,确定使用范围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在觉察到学生课上玩手机之后通常会极为恼怒,可却很少有人沉下心来认真反思:为什么在我的课上会出现学生玩手机的现象。

其实,在笔者看来,学生在课上玩手机的不良行为恰恰可以作为教师及时反思自身教学中所存不足与缺陷的重要信号。要知道,学生若是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兴趣,他们是不会分心玩手机的;学生若是能深刻理解学习内容,也是不会分心玩手机的……因此,初中班主任可以密切联系学科教师,尝试同他们一起反思各自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如,针对学习基础较差、产生自暴自弃倾向的部分学生,教师可以精心设置符合其学习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这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主观实际学习需求;再如,针对抽象、复杂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直观化、形象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并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更加活泼、有趣……实践表明,教师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合理优化教学方法是减少学生在课上玩手机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而言之,面对学生课上玩手机的行为,班主任应当巧妙应对,进行机智处理;要制定规则,形成规章制度;更要密切联系学科教师,尝试同他们一起反思各自教学中的不足与缺陷,并积极优化、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如此,才能大大减少学生课上玩手机的现象,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师生之间由于手机而引发的强烈矛盾与冲突。

篇(3)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2B201)

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来华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这些来华的留学生学习目的不尽相同,学习时间也有长有短,从几周的体验式学习到几年的专业学习都有。对外汉语教学除语言的教学外,文化教学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逐步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展开了研究讨论,到现在已经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教学,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如中国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以及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二是指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教学。本文所谈论的对象是后者。

根据当前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课一般开设在中高级阶段,学生水平一般较高。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这门课作为必修课开设在本科三年级。但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他们也有学习这门课的愿望,而他们的汉语水平又处于较低的层级。那么,我们能不能为这部分学生开设这门课呢?如果可以开设,该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

我们认为,可以为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开设这门课,只要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教师用语的运用

合理运用教师用语,这是教师讲课时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的课堂用语必须符合学生的汉语水平,否则,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我们在面对初级阶段留学生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课时,如何运用教师用语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需要注意:

(一)尽可能地采用初级阶段学习过的句式、词汇

这首先要求授课教师了解初级阶段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熟悉初级阶段的教学方法。这样,在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中就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特点,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师用语。

比如我们在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太和殿,可以在展示图片的同时,告诉学生在故宫中“太和殿最大”,再告诉学生“皇帝最大”,然后再告诉学生只有那些重要的日子如“皇帝登基(可用“新皇帝第一天”来表述)”“皇帝结婚”“元旦”(用“中国的新年”表述)等,皇帝才会在太和殿举行仪式。这样,学生便能够明白太和殿的重要地位和它所象征的意义。再比如,我们向学生介绍秦始皇兵马俑,可以结合图片,告诉学生这些兵马俑的身高,兵马俑的数量以及这些兵马俑相貌、神态的差异。这样,我们只需要用简单的几个句子和词语,便能让学生感受到秦始皇兵马俑的气势以及古代中国工匠高超的技巧和智慧。

(二)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上面我们谈到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初级阶段学习过的句式、词汇。但初级阶段分初级上班和初级下班,这部分学生水平也是有较为明显的高低之分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用简单的词语、句式。

比如我们在上面介绍太和殿时,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最、大、重要”;在介绍秦始皇兵马俑时,使用的关键词主要有“多少、多、高、一样”,这些词语都是初级阶段学生学过的,易于理解。

以上两点,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授课老师熟悉初级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并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时调整。

二、身势语的使用

在语言教学中,身势语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有些内容用语言不易解释清楚,但有时通过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一个简单的表演就能解决问题。在对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适当地使用身势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介绍京剧旦角的分类时,老旦、武旦容易讲明白。但青衣和花旦则不易说明白,这两种角色除了扮相的不同外,还有性格的不同,一个文静,一个活泼。可“文静”“活泼”都是比较抽象的词语,我们很难跟学生解释。这时候,如果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演,用表情和动作将动、静两种性格展示出来,学生便不难发现这两种角色的差别了。

在初级阶段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身势语除了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以外,还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问题的设置

对外汉语教学特别强调师生互动,它几乎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而问题的设置,教师问,学生答,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常用的形式之一。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中,我们也要设置问题,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以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做简单说明:

(1)龙门石窟有很多佛像,有的大,有的小,一共有多少个佛像?

A.90多个 B.900多个 C.9000多个 D.90000多个

(2)徽州的传统建筑修建“马头墙”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好看 B.为了防水 C.为了防火 D.为了防小偷

(3)兵马俑有多高?他们一样吗?你觉得有多少个?

问题的类型可以是选择题,如上面(1)(2),也可以是问答题,如上(3),也可以是其他题型。问题提出后,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再分别请学生给出答案。最后,教师公布答案,说明原因。如第(1)题,公布答案:D。然后简要说明。很多学生可能想不到数字会这么大,也必然会惊叹于中国历史之悠久,积淀之深厚。再如第(2)题,公布答案:C。然后我们再做说明。马头墙除了它的功用之外,现在已经成为了徽派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设置问题,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留学生去学习了解的方面很多。而学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个过程,不可能通过一门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得全面透彻。在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时,我们更要顾及到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必须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切不可不分详略、主次而面面俱到。

例如,我们给学生讲“中国古代的神话”,只应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神话作为教学内容,讲清楚神话的内容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即可。比如反映人类产生的女娲造人、反映天地产生的开天地、反映对自然现象认知的后羿射日、反映不屈精神的精卫填海、反映人类始祖奉献精神的神农尝百草等等。这些神话基本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对宇宙、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感知,对待生活的态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众所周知,多媒体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多媒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的使用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初级阶段学生的教学更是如此。图片、视频、一些文字内容的展示都需要使用多媒体。

例如,我们要告诉学生秦始皇兵马俑里的兵佣和马俑各不相同时,只需要通过播放图片即可达到目的。再如,我们想告诉学生长城有多长,只需要展示一张标有长城的中国地图,告诉学生长城的起点和终点,便能让学生感受到长城工程的伟大。再比如,如果我们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少数民族,可以用图片展示少数民族传统的服装、民居、美食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美丽自然风光,还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少数民族的舞蹈、传统习俗、传统节日等等。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注意时机的把握和时间的控制,应以适时、适度作为基本原则。

以上我们谈了几点对初级阶段留学生的历史文化常识课教学的几个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个体不尽相同,即便是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水平也有高有低,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宪春.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渗透方法[J].长春:教学探索2008(6)

[2] 马叔骏,潘先军.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J].延吉:汉语学习,1996(1).

[3] 莫赛.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文化因素导入研究[J].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6).

[4] 田桂民.对外汉语教学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J].天津:南开学报,1997(6).

[5] 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延吉:汉语学习,2006(6).

[6] 张占一,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

[7] 邓时忠.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8] 王钟华.建立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问的思考[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1991,(1).

[9] 王魁京.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第二语言的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6).

篇(4)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滑县所辖的9个镇、13个乡中抽取:道口镇、城关镇、万古镇、高平镇、八里营乡、老爷庙乡。所在地中的各个初级中学中随机抽取的1200名中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互联网及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等的馆藏资料,查阅了有关武术套路的发展情况方面理论研究的的论文和著作,从理论上进行了可行性的论述,为本文的论文设计、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1)设计了《滑县初中生武术套路发展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初稿征求了老师意见,修改整理之后,发放调查。(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用问卷调差法,本次问卷共发放1200份,回收1152份,回收率96%,剔除24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1128份,有效率为94%。

2.2.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演绎、逻辑推理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2.2.4访谈法。向滑县初中生武术练习者、教练、体育老师座谈、交流。

3.结果与分析

3.1滑县初中生参与武术套路健身的情况

3.1.1参与武术套路健身的人数、性别及城乡差别比例。我们调查的男女总数是1128人,男女分别为700人和428人,其中男生健身人数为490人占全部人数的70%,女生占42%。可以看出,在滑县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武术健身者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武术健身者,重要的原因是,滑县有浓厚的习武风气,传统习武健身的思想依然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但在武术健身的人群中,女性的比例是相当低的。

在调查的670名滑县初中生武术健身者中,城镇人数有510,占总人数的76.1%,而农村人数为160人,仅占23.9%。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要远远大于城镇人口,但农村武术健身者的比例却相当低。分析原因如下,社会的发展对农村的传统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冲击(1)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家长对武术健身的重视不够(2)有许多人想参加武术健身但是武术健身没有固定的地点,时间也容易变动使想参加武术健身的学生陷入了想学没人教的尴尬局面。

3.1.2参加武术健身的项目及年龄。太极拳(剑)、少林拳、长拳、刀术、棍术、剑术这几项是初中生中接触比较多的套路种类,故选它们作为调查对象。

3.1.3参加武术健身的时间。我们调查的对象当中,有235人选择早上健身,205人选择晚上,95人选择下午,75人选择上午,60人选择中午。可以看出:滑县初中生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早上和晚上武术健身,分别高达35.1%和20.6%。

3.2滑县初中生武术发展的对策

3.2.1政府加大扶植力度,及时加以引导。滑县初中生武术的发展表面上市大众性的活动,但要发展的更好,单靠学生以及家长的力量是很难以完成的,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就必须靠政府和学校的引导支持。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对健身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清晰认识,对武术健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产生认同。

3.2.2加大资金投入,经行场地建设。滑县武术健身的人数是有相当大的比例的,但是滑县的武术健身场地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首先,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资金的投入,扩建、增加必要的硬件设施。其次,对滑县武术健身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其一,对武术健身者进行集中,不但有利于配备武术指导员对他们进行科学指导,而且节省场地费用。其二,场地建设时尽量选取靠近居民区和学校的地方。科学的选址不但可以方便广大初中生的健身,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场地建设的支出。

3.2.3组建社会武术指导队伍。调查发现社会武术健身大都是自发性的,由于没有专业的人员指导,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健身效果不明显,所以在假期期间组建社区指导队伍迫在眉睫,社区武术指导员的组成可以是多方面的,其一,政府派驻专业人员。其效果是最直接的,但是,这需要大笔的专项资金投入,因为从城乡到农村健身点比较多,需要聘用指导员的数量较大。其二,招募志愿者,在社会上广泛的招募志愿者,如:业余武术健身爱好者、大学生等,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使之能更好的在各个社区或农村开展武术健身指导活动。

3.2.4统筹兼顾,促进城乡武术和谐发展。滑县城乡武术发展的差距很大促进城乡武术和谐发展史武术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学生农业人口占全县总学生人口的80%左右,如果能充分调动农村学生武术健身的积极性,那么对滑县初中生武术的发展的作用将不可估量。武术是一项低成本的健身活动。第一,它对场地的要求不严格,农村空地、场院都可以作为武术健身场所。农村学生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进行活动。第二,不需要很大的投资。武术器械适合在农村开展。农村武术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陈旧,针对这个问题,首先,可以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健身科普巡回讲座或者或者发放科普宣传单等,改变学生家长对武术的错误认识,正视武术的重要性。其次,开展武术下乡活动,组织武术演练团深入乡村表演,营造习武健身的良好氛围。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武术在滑县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比较明显,滑县初中生有59.4%的人选择武术健身,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农村初中学生人口参与武术健身的比例低参与武术健身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2到15岁之间,他们主要是训练长拳、少林拳等拳术为武术健身项目。而15岁以上的学生向器械过渡。锻炼时间:大都在早上和晚上进行锻炼。

4.2建议

(1)希望政府加大对初中生武术健身的重视程度。(2)开辟和扩大武术健身场地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武术健身指导员。(3)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武术健身套路和健身器械的知识普及和教学活动。(4)定期举行武术比赛以达到提高学生武术健身的积极性。(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邱丕相.武术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与艺术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

[2] 吴秀云.武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

[3] 袁立安.对武术套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J].现代企业文化,2008,32

[4] 潘晓波.高校武术套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内江科技,2009,27(9):

[5] 郑安波.如何提高中学生武术套路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2010,7

[6]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教育出版社,2000

[7] 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中学生物学的教学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从目前教学实践来看,对于农村初中生物的教学可说困难重重;从师资力量薄弱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力度来看,急需增强师资力量和加强教育管理,使之促进生物学科的教育教学;从现行的教育体制来看,生物学主要考虑的是高中生物,迫于高中生物有高考的压力,相关部门和学生们几乎很少顾及初中生物,特别是农村初中的生物学科,要教好学生,的确要克服很多障碍,希望还是有的。先从学生说起,思想上加以引导,他们眼中的初中生物是门“副科”必须花力气克服掉,任课教师自己先行一步,从备课到上好每一课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本文就摘其笔者多年来教学的积累与生物教学成功的曙光来说,向大家谈及有关生物实验教学的可行性。

一、提高农村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挖掘生物实验教学可行性的潜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思维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陈旧的教学模式将抑制学生的创造能力,机械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的余地,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起来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需要各位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尝试。在讲述《人体的消化与吸收》这一节的内容中,文中的难点是是消化酶概念的理解,我要求我的学生仿照课本上的消化酶的作用示意图,用圆规和剪刀做出了消化酶图模型,并且在上面标注消化酶和大分子物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细胞周期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们感受到“乐中学,学中乐”。在如讲述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改变,这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因为课本上的知识是静止的,实际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指导学生做染色体模型,剪好两个大小性状完全相同的染色体,中间用图钉钉起来,这样可以活动,然后模仿课本中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变化,从而是静止变成动态。另一个例子是讲解生物发育中的动物胚胎发育过程,课文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橡皮泥,课堂上仿照胚胎发育过程的各项变化进行训练操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二、争取农村教学的有限条件,发挥演示教具的立体化和动态化作用,为生物实验教学铺平道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好和热忱产生。”无数实践表明,立体感强、动态化好的教具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格式模板。例如,采用一张葫芦藓的挂图就不如采用一个纸制作的葫芦藓立体模型生动。再如,采用蝗虫头部形态结构图就不如采用活动的蝗虫头部形态结构的分层挂图,或活动的明胶片等教具的教学效果好。这是因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生物模型若据有高度的立体性,学生不仅可以看清并掌握它们的特点,而且可以动手装卸,进一步了解各器官的位置和仔细观察某些器官的内部结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生物模型若具有动态的性质,能清晰的反映生物或其器官的运动原理,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在实验教学内容要花功夫,立足教材,又要超越于教材。

在教学中,不把教学内容局限在课本上,教师要善于创新,更新和完善教材。要将教材与其它基础学科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与各类知识和前沿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部分实验内容进行补充、延伸、拓宽和重组,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教师在同一探究内容上给予学生不同的课题。如:在进行“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教学时,让学生尝试制作甜酒、面包、酸奶或泡菜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最后,生物实验也少不了挂图、模型演示的所发挥的作用。虽然,广大农村地区的教学设施要次后些,演示实物时,由于实物较少教育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或因是活动,因而对其形态和内部结构不易清晰感知,但是只要做有心人,课前作充分准备,挂图还是好找,一些模型生物老师还是可以自制。因而在演示实物的同时,最好运用该实物的挂图、模型,使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同一教学内容,如蝗虫、蜘蛛、沙蚕、蜈蚣等。而且还应与讲述、板书相结合,边演示、边讲述、边板书,用文字书写实物上有关生物学各结构名词术语,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实物。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千万勿忘实验教学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采取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上述几点要求外,教师还应该注意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参与生物功课学习时,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把看、听、嗅、触、写等结合起来,激活教学,最大限度地强化信息,提高教学效果,初中生物成功的教学会引吭高歌,一路走好。

组稿人:何德光

篇(6)

关键词 100米 专项力量训练 初中生 理论 方法

运动实践反复证明:正确的专项理论和技术理论是训练取得成功并登上顶峰的前提和保证。短跑运动是应用合理技术,借助肌肉系统工作的原理,推动人体快速向前移动的高强度运动。短跑运动员的成绩主要取决于身体的力量素质,因此,如何提高和改进力量训练方法是当前教练们努力研究的课题。专项力量训练是短跑运动员的基础力量,对短跑速度和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传统的短跑理论强调后蹬和大负荷杠铃练习,破坏了用力的连续性,会使身体重心轨迹波动较大,降低了整体运动的效果,影响运动成绩。此次研究,在充分认识专项力量训练在短跑训练的价值和初中生的基本特点,认清初中阶段短跑成绩提高的专项力量训练的基本特征、训练原则以及主要方法,为短跑训练的教学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某市某初中初二男子短跑运动员20名,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17岁,平均年龄15.50±1.41岁,身高170.56±2.35cm,体重55.94±6.18kg,测试时运动员无任何伤病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主要查阅对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科研成果和相关论文资料,并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

2.观察法

记录实验过程的相关数据和训练方法,将实际训练的操作转化成相关理论。

3.实验法

将所研究的对象20名运动员分成两组,即对照组10名,实验组10名.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分析

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训练四个月试验前和试验后分别进行测试,记录结果。由表2所显示,在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短跑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实验前和实验后的短跑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短跑成绩有显著性差异(P

(二)目前初中生短跑专项力量训练存在的普遍问题

1.对专项力量训练的概念掌握不清

在基层老师训练过程中,学生们都将杠铃负重练习视为唯一的“合理”手段和方法。所以,杠铃的联系时间和强度都加大甚至过量,最后导致学生们的身体生理机能发生改变,具体表现有:肌肉粗壮,肌纤维变短,肌肉弹性和柔韧度减退,尤其在跑的练习中更表现为动作僵硬。基于以上认识,应该清晰的认清专项力量的基本概念,针对于初中生来说,更要辨清传统短跑后蹬技术与当代屈蹬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盲目片面地追求“大”负荷量

学生往往把负荷量看成是评定力量训练效果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只要提高了最大负荷的能力,也就提高了运动员的力量水平。其实不然。通过研究表明,虽然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有着很高的相关系数,快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大力量,但最大力量的训练如果仅依靠负荷重量的增加,其本身并不能充分地发展快速力量,不仅不能提高快速力量,相反会影响发力速度,造成慢发力的动作定型,并且容易使运动员肌肉僵化,柔韧性和协调性下降,还会造成技术动作变形,引起肌肉拉伤。

3.力量训练缺少定量的评判标准

在专项训练后又可用多种监测训练负荷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对运动员的机能状态进行分析和评定。而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基础力量和专门性力量训练过程中,则缺乏综合评定影响负荷因素的客观标准,如杠铃的运行速度与轨迹、橡皮筋的弹力与拉力等,对于这些因素教练员往往只能是依靠主观的感觉和经验来要求动作,控制训练。而在力量训练课中或课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酸、胀、硬、痛”的自我感觉来评估本次力量训练课的刺激深度,由此再来确定下次力量训练课的时间内容和运动负荷,力量训练的意义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提高初中生100米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方法与手段

1.计时单足和计时跨步跳:练习的距离应逐渐加长,以保持尽可能快的动作速度为目的,如果动作速度明显下降,应缩短练习距离和延长休息间隔时间,该类练习可采用负轻重量进行,以提高练习效果。

2.沙滩赤脚加速跑和跳跃练习:在沙滩和松软的地面上赤脚进行跑跳练习,有利于提高掌趾和踝关节肌肉的退让与超等长收缩能力。

3.手持壶铃半蹲前跳:尽量用前脚掌着地。

4.两换台阶跳:可采用单足、双足或负重完成。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短跑专项力量训练对于初中生百米得训练成绩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2.掌握先进的短跑技术理论,深刻理解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本质,优化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3.目前初中生短跑专项力量训练存在的普遍问题应加以注意。

(二)建议

1.切实建立完整的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理论,科学指导训练实践。

2.把握专项力量训练的主要特征,科学合理的安排专项力量训练。

3.切实处理好发展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陈起倪.中学生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及其训练[J].福建体育科技.1997.4:31.

篇(7)

宋达微,黄石市下陆中学902班学生,班团支部书记。他是一个真诚、自信、进取的15岁阳光男孩,品学兼优,是一名全面发展、出类拔萃的优秀中学生。进入下陆中学三年来,连续5次被评为下陆中学优秀学生,2次被评为下陆中学学习标兵,XX——XX学年度被评为黄石市优秀学生。

一、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质好。他关心国际国内大事,注意加强自身政治思想修养,经常与同学一起探索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入校以来,他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一位听话懂事的好学生。作为班团支部书记,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先后多次组织班上同学为灾区捐款,组织团员青年参加学校团委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二、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秀。他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优异。他自信、乐观,集体荣誉感强。他善于吃苦,勇于钻研,各科知识功底扎实,学习成绩在全校稳居前列,先后十多次获取各学科竞赛奖。在全国初中生语文能力竞赛中获八年级黄石市一等奖、九年级全国三等奖,在“新希望杯”初中数学大赛中获七年级全国二等奖、八年级黄石市一等奖,在全国初中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七年级黄石市一等奖、八年级黄石市二等奖、九年级黄石市一等奖,此外还获得全国初中生作文竞赛湖北赛区二等奖,黄石市中学生政治思想小论文一等奖,黄石市科技创新征文二等奖等。他在坚持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善于自主学习,并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先后在《中学生数学》杂志(北京)发表数学小论文3篇,在《东楚晚报》“希望之星”周刊发表作文3篇。他兴趣十分广泛,不仅在文化课学习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他还是班上篮球队主要队员,从初一年级开始带领班上篮球队每个年级都获得班级冠军。

三、工作负责,以身作则。他作为902班团支部书记,一直以来,他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积极带头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他善于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养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他不但能够真诚的指出同学的错误缺点,也能够正确的对待同学的批评和意见。面对同学的误解,他总是一笑而过,不会因为同学的误解和批评而耿耿于怀,而是诚恳的接受,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在生活上他也十分俭朴,从不铺张浪费,也从不乱花一分钱。但是,只要那个同学在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他都能竭尽全力的帮助解决。他不仅自己积极要求进步,还主动帮助班内的学困生。无论班上哪位同学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他都会耐心地和同学一起讨论、分析,帮助讲解,直到同学弄明白为止,因此在同学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宋达微同学凭借这些追求自我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优秀品质,一定会不断进步,成为新时代优秀中学生的代表。他热爱着学校的生活,更加珍惜在初中的美好时光,回想这两年多他走过的的旅程,忙碌而充实,付出而充满收获。是坚持让他进步,是坚持让他优秀,只有坚持的人才可能到达远方成功的彼岸,也只有坚持到底的人才可能书写人生最壮丽的诗篇.我们相信:逐渐成长中的宋达微,正像一只嗷嗷待哺的雏鹰向搏击长空的雄鹰蜕变,他的羽翼正逐渐丰满,有朝一日,他将会像雄鹰般在蔚蓝色的天空中翱翔。

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75-01

化学是一门生活现象与科学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初中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发现并归纳现象,深入理解化学相关知识,即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对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源泉,作为祖国未来的初中生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化学学习及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内容

1.1 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在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之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要了解创新是什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创新就是与以前有所区别。学生要拥有创新意识,就会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各种现象,并思考与实践,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中现象,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汇总学生的观点,并揭示正确的观点;最后让学生思考。教师不在满堂灌的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2 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情感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黑板上,多元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生动多彩。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是flas制作等方式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营造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学生在激发创新情感之后,才能主动的创新,乐于创新,将创新视为一种本能。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宣扬创新人物的优秀事迹,鼓动学生向其学习,让学生形成一种尊崇,主动创新,以创新为荣。

1.3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

化学教学以实验为主,理论与实验结合才能让学生较快理解知识。而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与操作能力不尽相同,如果一刀切的安排学生的实验,会让学生不能完全掌握教学内容。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设计安排实验。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自主意识强,思维活跃,创新思维得到开发。此外,初中生初次接触化学,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化学知识可能理解慢或提出荒谬的想法,教师应该理性对待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不取笑任何学生的大胆想象。

2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

2.1 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

化学是生活与科学结合的基础学科,化学教学应以实验为主,如果单一采用课堂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因此化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实验教学,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创建实验室,购买实验设备,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过程中对知识的了解。如果学校有条件,实验不仅限制于课本上的几个,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或者进行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首先提出实验的目的、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然后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于错误的有危险的及时纠正,对于正确的有想法的给予赞许。

2.2 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还要注重课堂气氛的创造。在课堂上,教师传递知识,学生获取知识。课堂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主要地点,因此教师应该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对错,给予一定的鼓励,激发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放松学习,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有勇气来验证自己的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养成一定的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2.3 创设化学情境

化学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的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以及对科学的热爱精神。教师要懂得如何将各种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懂得营造理想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死板,多多采用生活中有趣的化学反应,让学生好奇事物反应的现象,从而主动探索知识,例如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时,教师要尽可能找到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并预留几个问题,让学生主动观察,然后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结合现象思考,揭晓问题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4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创新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创新思维的舞台,并鼓励学生进一步创新。还可以在现有的学校条件下,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课外探索活动,让学生共同参与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有创作科技小论文、科学想象、科学创新小实验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能力是初中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采用实验设计、情境创设、课堂氛围创设、科技创新活动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9)

一、在初中历史中培养爱国精神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初中教育中实施爱国精神教育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无论身体还是大脑在快速的发育和开发中,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有叛逆,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环境的态度开始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在不是可以任由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的年纪。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学生正是热血沸腾的年纪,在这时对他们开展爱国教育是最好不过的了。作为我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就是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他们爱国还何愁我国未来的前途。一个具备爱国精神的未来接班人,他们会自觉自愿一主人翁的态度自处,这种态度会促使他们好好学习,将来为自己的祖国做出最大的贡献。我国向来是文明之邦,现在的初中生应该逐渐具备爱国精神,将我国文明发扬光大。在初中历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更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二、在初中历史中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初中历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是最为合适,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初中生都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对历史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可能没有语数外那些科目深,而且学校安排的课时也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做好初中的爱国精神教育,提高课程有效性是唯一的出路。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在初中历史课上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初中历史教材的实践性。

所谓历史教材的实践性,当然不是指再去经历一次相同的历史事件,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历史是无法重现的。但是历史却留下了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们追寻历史足迹的现实路标。在历史课上,我们学生会接受到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其中有很多都与爱国精神有关。通过这样一些历史纪念日,带领学生缅怀逝去的英雄,通过一些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看展览或是与之相关的影片,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加直观的被爱国英雄们的事迹所感动。学生可以从这些爱国的历史事件中受到鼓舞和启发,他们会向这些英雄们致敬并向他们学习,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激发。爱国精神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负重感,只有在历史课中,学生了解到为了历史的进步个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少先辈付出了令人无法想象的代价,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同时为我们伟大的民主有那样一群伟大的爱国英雄而自豪,从而自觉自愿的向他们学习,向他们靠拢,以英雄为榜样,担负起今日祖国的未来,这样的青少年才是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无愧于这个时代的。

(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所谓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指将前人的风骨的行为准则继承下来,一代又一代的沿袭下去。历史可以成为过去,也可以成为当下。历史中有太多感人的爱国英雄的事迹,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英雄情怀是与他们自身行事准则分不开的,所以中学生在历史中还应该学到爱国英雄们行为准则。在今天有一个现成的准则可以完全总结爱国英雄们的行为指南,那就是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因为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刻放心中,并实实在在的践行,就是爱国的表现。在荣辱观中,有一条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叛祖国为耻”。做到了“八荣八耻”,热爱祖国就会渗到骨子里,学生会牢爱国,直至变成一种习惯。

(三)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历史课中,学生了解的都是一些历史名人,这些人是经过历史的洗礼留存下来的。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了多少人,经过历史的沉淀,只有这些人永不褪色,一方面说明爱国英雄们的精神永垂不巧,同时也说明他们是世人中的佼佼者。我们大多数惹都是普通人,初中生可能会觉得英雄太遥远,没有自信自己也能成为英雄。教师这时应该将学生的这种观念纠正过来,爱国精神并不是成为英雄,而是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这样的行为和英雄们在本质是并无差别。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学习文化知识,为未来的祖国建设做贡献。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我国能迅速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靠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学生应该有责任也有信心将祖国的未来建设的更加美好。

三、总结

爱国主义教育在现代教育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的重任。在当代社会中爱国精神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学生陶冶良好健康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现代化教育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加强初中生的爱国精神显得刻不容缓,教育者纷纷加入其中,为提高初中历史中的爱国精神教育出谋划策。

篇(10)

学生作文能力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以及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反映,是语文教学成果的重要反映。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则无从谈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问题在于“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冷静分析教学对象的现状,从而对症下药,使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那么,主体的现状如何呢?普通的现象是:学生作文兴趣不高,写作能力差,且这种情况在初中阶段尤为突出。其实,兴趣和能力往往互相作用、互为因果。不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扭转,必将形成恶性循环。结合学生的心理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能力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这个因素却是可控的,是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变的。因此,问题又落在分析造成能力低下的诸多因素上。初中生写作能力不向不是指其写作水平不如小学生,而是指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不能适应初中作文新的、更高的要求。初中作文不仅要求学生对时、地、人、事的叙写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写好叙议结合的文章,要求在文章中运用联想、想象、抒情和议论去深化主题。这是初中学生作文的重、难点,这也往往导致学生视作文为畏途。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文章是思维的物化。问题就出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一点上,这是症结之所在。以议论文写作为例,表现为对论题分析片面、推理不严密、结论模棱两可等。因此往往文不对题、论证不合逻辑、议论苍白无力。初中生,从生理、心理特征看,正处于逐渐成熟过程。小学阶段,他们所接触的各类知识大多是感性的,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感性思维或者是较简单的从感性到理性思维,至于从理性到理性的逻辑思维则处于尝试阶段,处于开始起步阶段。这就适应不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包括作文写作。因此,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加速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着力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问题,还关系到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

二、作文与教材

“教材为主要依据”要求作文教学必须紧密结合教材,不能舍本逐末,应由教师说了算,就必须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作文能力。现行语文教材依文体编成单元,系统性强,有利于教与学。因此,在单元教学中切忌把课文作为孤立的篇目加以讲解,而应事先依据大纲,借助教参,了解单元教学的目的、要求,了解篇目间的联系,并在单元教学开始时就向学生明确指出:作文训练将依照单元文体进行。然后采取由详而略,由讲谈到引读的方式,让学生逐渐地由感知、理解到掌握,运用单元范文的写作技巧。在单元教学的总结阶段再次强调知识点,讲解写作技巧。如果只孤立、抽象地罗列那么几条,不但学生根本学不进、记不住,而且会使他们丧失兴趣。久而久之,总结作文写作特点变成了“书头戏尾”“老生常谈”而索然无味,令学生厌烦。写作技巧的讲解,必须紧密结合课文本身,对课文具体章节、词句加以分析、印证,同时以学生作文与之比较,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促使他们从范文中吸取精华,提高写作能力的自觉性。

“教材为主要依据”不能理解为“教材是唯一依据”。教材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而现实生活内容却是无限的。由于种种原因,教材中的素材,又往往与学生作文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依靠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才能使学生作文不至于在课文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因此,要鼓励学生有选择地扩大阅读面。我向学生推荐了两种杂志《读者》和《青年文摘》。这两种杂志思想健康、体裁多样、篇幅短小、风格迥异、文气清新,迎合了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可作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学生从这些文章比较新鲜、亲切的内容和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中还可悟出如何采撷生活中的素材,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

三、勤导巧导

“教师为主导”,即指对学生作文要引导,但不能包办。前面对主体的分析已得出结论,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是初中学生作文的症结。因此要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重点加以引导。

例如,在讲解议论文时,要着重说明作者的思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这样写与那样写有何优劣之分?从而让学生了解作者推理严密、全面,言之有序是怎样来的。

在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实际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讲到议论文的写作,讲明这实际上可以看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要向人宣传某个观点,但总不能用几句话就把观点强加于人,而总要找出理由,想尽办法使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论证,观点就是论点,把这个宣传过程文字化就是议论文,从而打破了学生对写作议论文的神秘感。

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训练。因此,在作文训练中除完成必要的大作文外,我要求学生以作文的形成完成周记,有时由教师出题,但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命题。体裁一般要求扣紧单元文体。教师的批改有具启发性,既不草率,又不包办代替,不能变批改为修改。我曾经出一道作文题:《逆境与成才》。某学生第一次写作时,在列举大量逆境成才的例子后得出结论:“只有身处逆境才能成才”。我的批示了一句话:“饥饿的非洲科技为何不发达。”学生第二次在周记中重写此文时,结论又变成“逆境成才比较容易成才,顺境成才难。”我又批示:“思维未果,先不忙于写作,注意分析。”该学生第三次重作时终于悟出道理:“逆境与成才不是必然关系。环境是客观因素,人是主观因素,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起作用。逆境成才有消极影响,但也可激发人的斗志,关键在于人如何认识、对待环境。”这种写作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慢节奏的引导往往比直接灌输正确答案效果好得多。

上一篇: 对于工作总结 下一篇: 学校社会实践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