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18:52:2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财政投融资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财政投融资是在一般财政预算无偿分配以外,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和调控,按照信用原则有偿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活动。自80年代我国开始发行生产建设性国债,政策性银行投入运转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财政投融资体制,对推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体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财政投资日益弱化,财政投融资渠道单一,财政信用与商业信用界限不清,财政投资重复、低效等。面临新形势的需要,旧的财政投融资体制亟需强化、完善。
一、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
(一)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
根据穆斯格雷夫的“发展型”公共支出模型,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公共部门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基础。进入中级阶段之后,公共部门投资逐步成为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而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始终要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进行宏观调节。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革开放的年代又不长,市场失灵的现象还相当突出,因而财政投融资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
(二)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供给不足;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银行融资,因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三)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基本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预算内财力贫乏,而财政投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域,形成一种“财政投融资先行—商业银行投融资跟踪—企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四)在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加强财政投融资又与反经济周期目标相吻合1998年中央银行六次降息,货币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由于真实利率高于名义利率,居民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企业预算约束硬化以及货币政策时滞等原因,货币政策的效力一时还不能显现。而财政扩张作用直接、力度大,特别适合在经济全面萧条时采用。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不外乎两种手段,一是减税,二是增支。减税在1998年上半年已经启动,但我国财政的困境使减税的空间不大,增加财政投资是必然选择。就启动内需的两大支柱消费推动和投资拉动来说,投资拉动也是现实选择。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从需求拉动因素看,投资约占2.2个百分点,消费约占4.9个百分点,净出口约占1.7个百分点。1998年以来,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从需求走势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中趋降。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下半年增发1000亿国债融资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直接增加需求,还能刺激企业和个人投资,拉动相关产业,间接增加社会需求。
(五)财政投融资体制还能平衡资金在国民经济三大部门间的分配,调节储蓄、投资结构,促进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我国三大部门中,居民是盈余部门,企业是短缺部门,财政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居民最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居民部门储蓄占到社会总储蓄的60%以上,而财政日见拮据,1995年预算内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仅3.1%。在这种不平衡状况下,通过国债等财政投融资手段将居民手中的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有利于调节储蓄与投资结构的不对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二、我国旧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分析
(一)国家财政投资日益弱化,影响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不仅要实现经济体制市场化,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此决定政府在强化、引导投资方面负有比发达国家更多的责任。但当前我国财力不足,财政的经济建设性投资呈现出弱化态势,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求相去甚远。据世界银行对12个发展中国家和13个工业国抽样调查表明,1980—1995年财政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3%,工业发达国家37%,而我国80年代以来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财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降低,1981年两个比重分别为20.5%和28.1%,1990年降为10.1和8.7,到1995年只有7.7%和3.1%。财政投资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履行。
(二)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也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一方面财政投融资范围界定不严,本应通过市场融资的通过财政投融资,扭曲了资金结构,损害金融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过分扩张投资性贷款,投资资金过分依赖银行,不仅加剧重复建设和结构失调,银行不良债务急剧上升还将阻碍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发行国债相比,国债的透明度相对较高,易受到关注,而银行的不良资产较隐蔽,就这一点来说,财政投融资比之金融投资也有其优势。国际经验表明,财政融资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是银行信贷所不能替代的。
(三)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盲目、重复建设现象仍然普遍,贯彻产业政策不力重数量轻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弊端,表现在财政投融资上就是有偿资金无偿使用,资金投放前缺乏全面科学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程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评估,往往是“说投就投、一投了之”,使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
(四)财政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也是制约财政投融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因国家财力制约,资本金部分投入就不足,对政策性银行拨款难以保证。除资本金以外,财政融资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债,很少的部分来源于金融债券等,加上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不高,资本金增值少,形成国债独当一面的局面,加大了财政本已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国债风险增大。
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强化和完善
财政投融资的特点是融资、投资紧密结合,资金投入直接。针对我国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完善:
(一)融资环节
应该说,国债因其规模大、信誉高、发行较容易,仍是主要融资渠道。发行国债既产生总量效应,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又产生结构效应,引导投资和消费。增发国债还能带动商业银行配套贷款的增加,推动社会投资,形成乘数效应,更大幅度地拉动经济增长。据测算,1998年增发1000亿国债大致可以使银行配套增加贷款1000亿元,总数约2000亿元的建设投入所形成的最终需求可以拉动GDP增长约2个百分点。而且在目前我国经济紧缩的情况下,供给对价格和利率的弹性很小,增发国债还较少引起价格和利率的上涨,因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和对私人的挤出效应。通过国债融资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1.国债的发行权。只要各级地方政府仍是当地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分级财政体制未能真正建立之前,地方政府就不能拥有发债权,地方财政预算也不能打赤字。但在国债投资建设项目中,有很多项目是属于地方性的,根据收益原则,这部分项目的融资应由地方负担。在地方财政支出项目较多、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可发行中央特许、担保,地方负责还本付息的专项债券,有效地分解中央财政的债务风险。同时,又因一些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利益会扩散到其他地区,中央财政应对这部分“外溢利益”予以补贴,具体作法可由中央发债转借地方使用并由各地配套一部分公共资金。
2.国债的规模和期限结构。目前银行利率下调、国债筹资成本较低,正是增发国债的有利契机,此时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大量建设资金。由于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居民收入下降和预期未来支出增加,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增大,这也为国债的发行创造了认购对象。为满足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的需要,这种国债可为定向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周转性国债。目前我国国债主要集中在三年期的中期国债,期限结构过于单一带来的问题是还本付息期集中,长期建设资金不足,短期筹资不易,今后应逐步增加短期周转性国债和长期投资性国债,充实国债期限结构。
3.国债的透明度。我国居民和机构购买国债,长期来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于行政压力,就算以国债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吸引投资者的也只是国债的稳定可靠性,而不是其投资生产建设带来的收益。这种现象与国债宣传定位不当有关,国债透明度不高,国债发行后居民不了解自己资金的用途和实际效益。这一方面造成居民投资国债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使财政部门发行国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建议财政部门在发行及运用国债资金投资的各个环节,定期披露国债资金投向、工程进度和财务状况,以体现国债财政投融资工具的特征。除继续稳定国债融资外,我国应进一步拓宽财政融资渠道。日本已实行40多年的“财政投融资”制度可资借鉴。日本的财政投融资计划是以大藏省的资金运用部为中心,以财政储蓄、各种保险和年金等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通过有关公共金融机构,以投资、贷款和认购债券等方式进行公共投资,对于日本经济起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通过财政投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极为可观,1991年占到当年财政总资金(财政预算资金与投融资资金之和)的56.5%,成为国家财政不可或缺的“第二预算”。
我国目前正进行清费改税、清理预算外资金的改革,笔者认为探索发展财政投融资制度,在预算体系中建立专门的财政投融资预算不失为规范财政预算、提高资金运用效益的一条思路。就资金来源看,我国也有拓宽财政融资的潜力。我国目前仅有向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发放的特种定向国债,今后配合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可扩大特种定向国债的发放对象,既拓宽了财政融资,又为各类保险基金、资金找到一条安全的投资途径。现行邮政储蓄制度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在期限品种、还本付息方式上实行多样化,以吸引更多的储户。财政投融资的支撑点是国家信用,今后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债券和政府担保的借款制度,既充分又有度地运用国家信用。
(二)投资环节
1.投资项目的选择。公共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去和市场活动竞争,而是补充和支持市场活动。如果财政投融资资金用于国有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性项目,不仅会使财政陷入对国企补贴的深坑,还会助长国有企业的依赖性和政府干预的不当性,对经济增长作用却不大。现阶段我国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非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及农业。
2.项目开工前的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投资不仅在经济上必须是有吸引力的,在技术、管理和财务上也应该是可行的。在选择和实施投资时必须全盘考虑投入和产出的价格对比,其他经济变量的反应,对其他部门的冲击和影响等。与一般经营性项目不同,公共投资的非经营性使公共投资的成本和效益分析要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考虑,即代表对一国经济投入和产出的机会成本(“影子”),而不是特定部门的成本效益。具体地说,项目的纯经济收益率、对就业的影响、对国家债务负担的影响、财政的承受能力、对贸易状况和外汇储备的影响等都是成本效益分析的因素。“成本”不仅包括初期基建费用,也包括完成和经营项目工程所需的一切经常性支出,后者往往是数量很大却常被忽视的一笔开支。为防止钓鱼工程,要求项目在动工前必须呈交全面清晰的成本预算和收益估算。
3.项目施工的全程监控和项目完工的评估。
针对我国财政投资重投入、轻管理的倾向,在项目施工全程中应建立包括工程质量、资本投入、费用支出的监控,尤其是经济审计。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与工程施工中财会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今后应大力提高工程财会人员素质,使财政投资置于严格的会计系统控制中,体现“经济制约”而不是“政治驱动”。项目完工后还应对工程预期目标、预期收益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保持工程监控的完整性,对后续投资也具有启示作用。
(三)密切投融资环节联系,革新财政投融资体制
1.建立财政投融资预算。今后我国财政预算可包括四部分: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财政投融资预算在预算中单列可以使财政投融资与财政无偿投资、商业投融资界限更清晰,财政投融资有了法律依据,筹资渠道可以进一步拓宽,同时受到预算约束又可保证投资效益。
2.构造财政投融资的组织体系。财政投融资机构主要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公共金融机构。前者我国已经建立,下一步应重点研究其职责范围及活动领域,后者可由现有的各国家专业投资公司改组而成。因为公共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利益直接关联,还可考虑在地方建立城市开发基金组织,这种组织作为隶属于中央银行的地方公共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较灵活地筹资,包括地方政府投入、中央拨款、发行债券等;另一方面还承担对市政当局提供技术或财务咨询、服务的职责。与一般的金融机构不同,地方城市开发基金组织兼有经济审查和工程监控职能,因而需积聚大量金融、会计人员、工程专家,这也是与其财政投融资机构的性质相适应的。
3.财政投融资预算应在收支自求平衡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资金保值增值。这就要求融资、投资按项目直接挂钩,各项目应自求平衡,项目的还本付息由该项目收益负担,同时对于投资收益应有部分处置权。以国债为例,允许每年将部分国债资金建成的企业或项目中的国有资产转让出售,以收回投资资金,利用资金收益而不是发新债来偿还债务。而对国债的认购方来说,国债收益与投资项目的收益直接挂钩,可考虑生产建设性国债实行浮动利率或部分固定、部分浮动利率,并根据工程进度调整付息方式、还本期限和方式。既增加国债透明度,真正体现其生产建设性质,又可增加国债灵活性,吸引认购者,还可强化对国债资金使用项目的预算约束。
参考文献:
[1]苏明.我国中长期财政支出政策的未来取向[J].国债市场专刊,1997,(4).
[2]刘文超.对财政政策启动我国宏观经济及股市的影响分析[J].国债市场专刊,1998,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85-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日益庞大,交通拥堵,道路资源匮乏,公共交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然选择。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巨大,为拓宽筹资渠道和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有效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我国一些发达城市在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上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施措施。通过对其分析和比较,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1 我国现有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比较
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即以政府财政资金无偿投入为主的投融资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负债性投融资模式,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其各自运作模式如下:
1.1 以政府财政资金无偿投入为主的投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城市轨道交通全部由政府投资,由一个或若干个国有企业负责垄断运营,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来达到盈亏平衡,政府对项目的投入主要是现金投入,不提供或很少提供包括沿线土地开发权等政策支持。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采用这种模式,如北京地铁一号线、北京地铁环线等。
在以政府财政资金无偿投入为主的投融资模式下,政府对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控制程度较高,有利于统一组织施工,运营中财务成本也较低,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工程造价不断上涨,建设项目愈加集中,政府财力的增长往往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发展的需要,二是由于传统的政府补贴模式长期存在,企业缺乏加强管理以降低建设运营成本的原始动力,因此服务意识较差,效率低下。
1.2 以政府为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为克服政府财力不足对轨道交通发展的制约,由政府财政投入部分资金,其余资金则依托政府提供信用担保,由轨道交通(建设、运营)项目公司以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债务融资,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让直属企业为项目提供资金或者为贷款提供担保,政府批给项目沿线的土地开发权,以综合开发收益作为贷款的偿还来源,政府承担项目债务的还本付息责任。采用这种模式的有北京地铁复八线、广州地铁二号线、上海地铁二号线和上海地铁十号线。
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下,政府可以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短期内筹集到大量建设资金以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但是由于项目投资的最终来源还是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负担繁重,这种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企业效率和经济效益仍然低下,不利于企业吸引多元化的股权投资和引进先进的公司治理模式。
1.3 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允许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以市场方式组建轨道交通项目公司,成为轨道交通项目的投资主体,以市场融资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形成一个以市场投资主体为主,政府投资为辅,以市场融资为主,以政策性金融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格局。通过政府投资、补贴或扶持,对项目进行商业化运作,提高项目利润率,吸引社会各方面投资,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和运作效率。采用这种模式的有北京地铁四号线、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和深圳地铁四号线。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发挥政府投入的示范作用和对非国有经济的带动作用,以政府杠杆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一方面能够引入民间资本,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运作效率,能够利用政府的力量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能利用市场解决政府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融资涉及面广,结构复杂,需要做好有关风险分担、税收结构、资产抵押等一系列技术性工作,而且,由于政府资本金比例较低,对投资公司筹集资金形成巨大的压力,投资公司在项目投资和运营中所处地位过于重要,一旦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将严重制约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
2 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交通面临严峻的局势,道路拥挤、车辆堵塞、交通不畅已成为制约郑州市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系统,积极引入具有大、中运量的轨道交通方式是实现郑州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郑州市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线路组成,全长202.53km,共设车站135个,其中换乘站22个,2009-2015年作为起步阶段,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2号线一期工程,线网规模为45.39km;2015-2020年作为发展阶段,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3号线一期工程、四号线一期工程,形成“井”字形骨架网络,线网规模为50.22km;2020年以后作为成熟完善阶段,建设轨道交通6号线,5号线环线、2、3、4号线的二期工程。
根据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初步估算,投资成本约为5.9亿元/km,因此,郑州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总共需要约1000亿元的资金,在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下,政府财政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因此,必须结合郑州市现有的经济实力,选择合适的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3 郑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选择
根据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演变规律及模式选择原则,在我国选择投融资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对于初次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宜建立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导的财政投融资模式;对己有一定轨道交通系统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应努力创造市场化融资条件,建立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模式。结合郑州市实际可考虑有步骤地有针对性地采用以下模式。
3.1 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
考虑到郑州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刚刚起步,缺乏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模式必须的操作经验、人才和成熟的投资环境,因此建议近期建设项目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负债型投融资模式。以下就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投资构成作简单说明:
政府财政投入: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一次性投入大,运行费用高,社会效益好而自身经济效益差等特点,政府在城市轨道交通资金筹集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决定作用。为保证近期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建议郑州市市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作为近期建设项目资本金。
国内银行贷款: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作为公共建设项目,基本上都用于可续经营性,破产和清算的可能性都很小,而且轨道交通的资产、权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不断增值放大的特点,另外,轨道交通项目公司可在轨道交通沿线和车站开展多元化经营,其经营收入增长空间很大,当轨道交通项目运作一定年限后,在政策支持下,逐渐具有一定的营利性。
企业债券: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建设资金而发行的债券,通过发行轨道交通债券,可以集中民间大量闲散及短期资金用于轨道交通建设。企业债券不改变投资主体,实际上是向社会公众借款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筹集长期稳定、低成本资金的有效手段,可以作为郑州市轨道交通建设筹集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
3.2 积极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
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郑州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工作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其建立的前提是城市轨道交通盈利模式的建立,只有扫清外资和民间资金进入轨道交通建设领域的各种障碍,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才能真正吸引到多元化投资主体,实现市场化运作,因此,郑州市应借鉴香港、上海、北京等地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改革现有的项目审批内容和审批程序,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降低投资者进入的成本,建立价格补偿机制、土地补偿机制、广告商贸补偿机制,为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市外以及国外资本投向轨道交通建设领域。
3.3 建议重点车站和换乘枢纽采用TOD的土地开发模式
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即交通导向型开发,TOD土地开发以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为中心,在车站及周边进行高密度的商业,办公,住宅等综合性用途的集约化,高效率开发,利用站点的建设引导站点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既能够提升区域竞争力,又能够通过商业开发筹集建设资金。如苏州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工业园区段就是在城市设计与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轨道交通与地块的关系,统筹规划、交通、机电、建筑、结构、市政、景观、策划实施等进行研究,对轨道交通设施、公共地下通道、公共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用地进行了TOD综合开发。
融资是TOD开发的一个重要意义,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合作,解决轨道交通的建设资金短缺,并在空间上使轨道交通建设同周围土地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有鲜明特征的城市空间组织秩序,建立轨道交通与沿线物业联合开发的运作机制,组织架构,能够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引导城市发展,城市发展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思路,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外部效益象轨道交通项目内部转移,达到多元化筹集建设资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静.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方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孙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模式的研究[J].中国铁路,2002,(11):57-66.
2008年底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4万亿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受政策推动,各级地方政府扎堆上马基础设施项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量涌现,债务规模飙升。虽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不管从微观风险管理角度,还是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它隐含的潜在风险正逐渐显现,2009年底迪拜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地方政府过度依靠融资平台大举借债敲响了警钟。因此,如何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行,实现健康运行与风险防范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产生背景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所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组建的不同类型公司,主要包括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在各地的具体名称不同)等。主要运作流程: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土地划拨、股权投资等方式出资,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辅之以财政补贴、“信用安慰函”等手段作为还款保证,主要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重点投向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突破资金瓶颈和法律障碍,开始建立了一系列的专业投融资公司毕业论文模板,适度承接信贷资金或信托资金,进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毫无疑问,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于推动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这一时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规模并不大。
进入2008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为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中央及时而果断地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3月。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政府设立合规的融资平台,吸引和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各级地方政府紧紧抓住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机遇,加快融资步伐,组建的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据央行2009年第四季度披露的数据,全国有3800多家地方融资机构,管理总资产8万亿元,地方政府的负债已达5万亿元,负债规模急剧扩大,地方融资平台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在过去1年中暴涨中国学术期刊网。由于融资途径主要靠银行贷款,在2009年全国9.59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占比高达40%,总量近3.8万亿元。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 --扩内需、保增长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大规模融资,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建设,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发展,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扩内需、保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在现行财政分税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分配出现了事实上的事权重心下移而财权重心上移,导致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对等。在城市化加快发展阶段,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较大,大部分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寻求外部融资成为必然,地方政府通过设立大量融资平台进行融资,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二)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外需求锐减,国内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出口订单减少,面临减产、停产的局面,地方政府利用融资平台迅速启动了内需,形成了新的国内有效需求,使企业的生产能力能够正常发挥,使国内就业少受或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也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毕业论文模板,全社会树立了信心,保持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据银监局相关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有近40%投向了各级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公司。还有相当数量的生产流通企业因政府融资平台的投资需求扩大而增加了新的银行贷款。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行的潜在风险 --财政风险、金融风险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促进地方城市化建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其迅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融资规模,蕴藏的潜在财政风险、金融风险也正逐渐显现。具体表现为:
(一)融资责任主体模糊,缺乏风险控制机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本上属于国有独资公司,无论是人事管理还是具体业务都受到地方政府实际控制。资产管理在国资委,人事任免在地方政府党委,项目选择在发改委,资金管理在财政,融资平台话语权较弱,责任主体模糊,在实际融资过程中,协调成本高,且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不同融资平台获取的银行贷款难以汇总统计,对财政负债能力构成威胁。多数融资平台没有建立和执行严格的风险管理控制制度,不按贷款用途使用贷款或随意改变贷款投向、以其他项目贷款作为建设项目的资本金、因为项目规划不当造成信贷资金闲置等损失浪费和违反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设立门槛低,运作不规范。有些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拿不出更多的资金作融资公司的注册资金和项目资本金,用一笔资金来回转,当作几个公司的注册资金、几个项目的资本金;有些地方政府挪用贷款,将通过融资平台的关联公司获取的银行贷款挪用充作资本金;有些地方政府给融资平台注人没有经济收益的实物资产充当资本金,甚至把政府部门办公楼、城市公共设施等充当资本金,甚至连资产转移、产权过户等手续也不办理。由于缺乏有效约束,较低设立门槛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量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担保单位的担保能力、代偿能力普遍下降,且融资平台之间普遍存在互保现象,出于竞争一些银行放松贷款审查,加剧银行贷款的潜在风险。
(三)信息不对称,评估和防范信用风险困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纳入预算外管理,游离于公共监督体系使得财务信息缺乏透明度,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激励因素。银行是针对具体融资平台法人或项目放贷,难以了解辖区融资平台总体融资情况和偿还安排,随着政府融资平台的规模增加,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难以掌握、真实财力难以评估;项目信息往往是政府提出融资意向后获得,重点项目融资尚没有形成公开市场竞标机制;政府融资项目往往与多家银行分别签订协议,银行间没有共同信息平台,银行只能凭借不完整资料进行评价;在目前多家银行竞争、一个政府又有多个融资平台的情况下,形成“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的格局,一家银行难以把握地方政府总体负债和财政担保承诺情况毕业论文模板,对某个项目资本金来源、资本金到位情况进行有效监控非常困难,很多融资平台将所承贷的资金划转至财政专户或关联企业,银行难以监测资金流向。
(四)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负债率高。目前,银行贷款是政府融资平台主要融资渠道,融资平台对外融资多以银行的中长期商业贷款方式进行,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缺乏持续融资的顺畅通道。据调查,在某城建投融资平台融资总额中,银行贷款和信托产品的占比高达90%。银行贷款占比过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融资成本较高,且政府主导的项目一般建设周期比较长,政府融资90%以上均为中长期融资,一方面,融资规模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极大,融资来源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中长期贷款比例过大加大银行贷款结构不平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突出,加剧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五)缺乏约束机制,偿债能力不确定。由于融资平台的融资数额没有明确限制,一些地方政府竭力扩大融资量,似乎融资越多政绩越好,甚至把还贷负担转给了后几届政府。融资平台注册资本绝大部分为土地、股权,现金注资很少,普遍资产负债率高、资产利润率低。融资平台主要承担政府公益性项目,大部分项目是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无现金流或现金流不足,不能满足偿债需要。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偿还主要依靠未来地方政府财政税收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和特许权收费,而地方融资平台的投资项目多为“铁公基”建设,项目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在贷款期限内,还款来源极易受地方财政税收下降、行政收费取消、房地产价格下跌和土地市场流拍等经济、政策层面的不利影响。一旦还款来源得不到保障,融资平台资金链可能断裂,甚至引起地方财政危机中国学术期刊网。
(六)政府承诺担保措施缺乏制度保障。为了保证贷款安全,银行一般要求融资平台借款有政府财政担保,承诺将还本付息支出作为预算支出,但政府举债仍是制度外融资,没有相关法律和制度予以保障,根据我国《担保法》规定,地方政府出具的还款承诺函、担保函不具备担保效力。一旦地方政府的财政承诺最终不能兑现,银行诉诸法律,保障债权的难度较大。同时,政府进行投融资操作往往缺乏中长期规划毕业论文模板,财政监督不到位,财政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不健全,进一步加大了贷款潜在的风险性。
四、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行的几点想法—政府、银行联手约束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着潜在的债务风险,如果缺乏规范管理,极有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隐性化、长期化。因此,需要从政府、银行两个层面建立起融资约束机制,加以系统防范和化解。
(一)政府层面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平衡地方财权和事权。目前,由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地方经济发展与财政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剧,而现行《预算法》又禁止地方政府进行赤字预算和举借债务,迫使地方政府干预信贷资源。应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地方财权、事权的平衡:一是改革分税制,调整中央、地方的税收分成比例,加大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国退民进”,尽快清理一些不合理的行业准入制度,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三是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并出台相应管理制度和管理细则。
2.提高融资平台信息披露透明度。一是建立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共同参与的融资平台贷款监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加强监测的相关措施和办法,负责统计、评估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定期向金融机构通报;二是相关主管部门要督促辖内各融资平台加大信息力度,相关信息及时公开披露,推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隐形负债向合规的显性负债转变。
3.规范地方政府出资行为,增强融资平台造血功能。地方政府不得直接将法人单位的房产、土地产权等资产划拨到政府融资公司,注入到融资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不得再次作为资本金,融资公司相互之间不得担保;融资平台必须采取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鼓励投资银行和会计师、律师、评级等中介机构参与,促进项目投融资行为具有较高透明度和严格市场约束。同时,通过股权划转或增资扩股等方式将分散的城市优质资源整合到融资平台,将经营性资源、优质资产以及容易产生现金流的投资项目划拨到融资平台公司,不断扩大资产规模、现金流量,确保融资平台具备资金筹集和正常运营能力。
4.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多元化融资方式。目前,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主要来自于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应合理预测可支配财政收入和债务规模,大力发展多元化的政府融资市场。一方面,继续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积极通过信用增级等方式满足金融机构的融资条件,进一步提高间接融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地方融资平台通过资本市场改善融资结构,寻求直接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产业投资基金、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等多种直接融资手段为补充,降低银行系统风险的积聚。
5.建立地方债务总量控制机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总量的有关控制和管理,做到“量入为出”毕业论文模板,避免债务膨胀趋势恶化。一方面,提高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和债务信息的透明度,逐步消除各种变相债务融资措施,引导各类政府性债务与或有债务的“显性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的财务报告制度,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掌握地方政府债务总量和结构。
6.严格债务资金的使用监督。地方政府应当着力规范自身以及下属城市投融资公司的投资行为,明确并细化债务资金使用方向,对用债务融资支持的项目要建立严格的监控机制,确保资金按时准确拨付,建立严格的项目管理责任制,严密监控项目质量和进度,完善竣工验收程序。此外,通过地方人大、社会公众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地方债务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对截留、挪用、贪污资金的行为及时追究责任。
7.建立地方债务偿还保障机制。地方政府应当统筹安排本地区综合财力,拨款设立长期稳定的偿债基金,逐步形成以盈利性项目为载体、城建项目偿债基金为保障的债务偿还机制;由于部分公益性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可能不足以偿付本息,应当在每年年初预算时从地方经常性收入中按一定比例安排债务还本付息的资金缺口;地方人大对以财政收入作为贷款担保的行为进行立法规范,使政府财政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隐性担保转变为显性、合规担保,政府每年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对外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以及还本付息和授权执行情况要接受人大监督。
8.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监测和预防债务风险。一是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筹资、投资等财务活动的科学决策程序,发挥专家智慧和科学程序的监督作用;建立公司财务风险跟踪监督和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全程跟踪、识别、评价和预测;对存在风险的财务活动实行问责制,明确承担责任和风险报酬;利用合同条款约定,对表外事项和或有事项责任进行明确,对投资合同价款及支付方式等作出限制性规定。二是加强外部监督管理中国学术期刊网。建立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机制,从外部加强地方投融资平台举债的监管,将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有效约束地方政府融资行为。
(二)银行层面
1.控制信贷融资规模,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融资规模扩大,使得投资项目未来投资过度依赖信贷资金的持续投入,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整难度,一旦货币政策收紧,项目发生流动性危机的概率增加,地方政府很容易发生支付危机;而持续增加信贷供应,则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影响金融稳定。因此,各家银行都应当根据地方政府的可承受还本付息能力,确定相应的融资数额,融资总量应以本届政府任期内可支配用于投资建设的财力为限。
2.建立银行间信息沟通机制,共同防范贷款风险。尽可能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可以降低单家银行的贷款额度毕业论文模板,避免贷款集中度风险,同时参加贷款银行间加强沟通协作,从不同渠道提高信息透明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摊机制。
3.严格授权审批制度,强化审慎风险管理。严格按照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业务加强管理:一是在贷款审批过程中,不能随意降低贷款发放门槛,尽可能采用多种抵押和担保措施。比如要求“土地抵押+财政担保”或者“股权质押+财政担保”,多种形式防范风险。二是建立项目监管制,监控信贷资金流向。一方面强化贷款投资方向,对于不符合投资方向的贷款,予以提前收回,防范贷款投向不清或贷款投向转变产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实行专户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防止截留、挪用、挤占贷款资金现象的发生。三是强化融资期限管理,原则上与政府任期一致,超过任期的融资要由本级人大授权。
4.实行资产证券化,化解银行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可以对融资平台的存量贷款进行证券化,借助于债券市场来分解巨大的存量问题。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将表内的部分风险资产移到表外,化解自身的贷款风险;另一方面,当前情况下资产证券化是保持并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的一项重要措施,既有助于提升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又从总体上化解由于中长期贷款的风险。
作 者 李洪强
单 位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大渡口支行
二、研究领域
张伟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绿色经济理论与政策。该领域着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污染或预防污染的措施。他的研究专长是绿色投融资,主要研究环境保护的投融资设计、路径优化及相关政策支持。先后被聘为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特邀理事、山东生态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济南绿色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等。曾被授予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理论人才工程成员、济南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研究成果
张伟教授近5年内在高水平期刊发表了13篇论文。目前已在Energy Policy(SCI与SSCI双检索刊物)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相关SCI(SSCI)论文5篇,在《管理世界》、《中国软科学》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相关CSSCI论文8篇。有3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研究参考》等转载。并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项目7项,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低碳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金融促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理论、实务与案例研究”;国家环保“十二五”规划项目“非环保系统资金投入、项目运作的经验与借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山东省产业集群升级优化战略与融资对策研究”;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创新发展半岛城市群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生态强省与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利用外资增强山东省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全国统计科研规划项目“城市环境设施产业投资绩效的经济统计评价与改进对策研究”。以上项目除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外均已按时完成,并得到专家好评,所提对策建议有些被国家环境保护部采纳,进入“十二五”规划;有些被山东省领导批示,并被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环保厅等采纳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5年内获得8项科研成果奖励。主持完成的成果或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3项;获得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共计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2项。
四、主要论著
1、经济体制转轨绩效与城市环境设施投资体制个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区域竞争力研究丛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011年。
3、桥隧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探讨,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4、外商投资与绿色经济发展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5、金融业绿色转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
6、发展蓝色经济应当继续加强节能降耗,统计研究,2010年第7期。
7、利用FDI增强我国绿色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与思路探讨,管理世界,2011年第12期。
8、外商投资环境规制与东道国绿色创新,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11期。
1、PPP模式的含义与特点
PPP英文全名为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中文直译为“公私合作关系”,“公”代表政府部门,“私”代表私营部门,主要是指非政府性质的各种社会团体和企业组织。由于不同国家和学者对PPP的理解和认识不同,PPP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含义。就广义上来,PPP是指给各部分与私人投资者之间进行的一系列合作,包括投资领域、建设领域、技术领域、经营领域以及服务领域等等。具体而言,可以分为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模式、DBFO (Design-Build-Finance-Operate)模式等。而狭义上的PPP特指投融资模式,更加突出政府的参与及合作。PPP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较,最大的特点在于私营部门的参与,可以使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之间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身上的不足,以最有效的成本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PPP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传统模式下,政府部门既是公共项目的投资者和建设者,又是公共项目的运营者和监管者,这种模式极易造成政府部门工作压力过大、管理缺位、工作效率不高,甚至滋生腐败现象。而PPP模式将社会上的私人投资者引入到公共项目中,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政府部门由原来的投资者、建设者、运营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为单纯的监管者,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
② PPP模式可以使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尤其是利用私营部门的优势条件,政府部门通过私营部门提供的资金、技术、服务和管理经验来提高和改善公共项目建设与运营效率,更好的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③ PPP模式下的风险分担更加合理,传统模式中的公共项目风险往往由公共部门独自承担,而PPP模式终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将其中一部分风险有效的转移给私营部门,减轻了政府部门承担的风险。
④ PPP模式中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是合作关系并共同分享权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双方的合作和信任取代了以往的命令和控制式的对立关系;二是合作中各方可以就一些需要提讼的问题进行协商,达成谅解并免于。
2、评价方法的选择及确定
层次分析法可以广泛地涵盖上述评价指标,并且比较擅长处理缺乏客观数据、主观评价因素较多的项目,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作为分析的手段。设现在要比较个因子对某因素的影响大小,用表示和对的影响大小之比,则最后得到矩阵。其中的取值参考以下标准:
1表示两个因素和具有相同重要性;
3表示因素比因素稍重要;
5表示因素比因素更重要;
7表示因素比因素强烈重要;
9表示因素比因素极端重要;
2、4、6、8表示上述评价值的中间值。
求解的特征向量W
式中A表示为:,为判断矩阵; 为A的最大特征根。
即为各指标间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
由可以估计比较判断的一致性。
式中CI为一致性指标;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当判断矩阵中随机输入1-9及其倒数时,计算得到一致性指标的平均值RI。由此,可以进行满意一致性检验。
当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当评价对象为多层次评价因素时,则参照上述评价方法进行再次评价,并做一致性检验。
3、评价指标选取及确定
传统政府投资项目可以简单的划分为完全政府(财政)投资、完全市场化投资以及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资三种模式,PPP模式即属于第三种投融资模式。如果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融资模式较其它两种模式具备更多的优势,那么就可以为PPP模式引入政府投资工程领域提供合理依据。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是经济效益,包括模式的融资能力、投资效益、融资成本、投资规模。融资能力是指采取的投融资模式可以融资能力的大小;投资效益是指投融资资金的未来净现值大小,投资效益是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项目的主要指标之一;大部分投融资资金往往是负债资金,投融资成本是指融资所需要的成本大小,融资成本越高,表明项目要支付更多的投融资利息。
二是管理效益,包括人力资源、组织运行效率和资金运作效率。人力资源是指投融资模式中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可以考察人员学历、专业技术水平、综合业务能力等;组织运行效率是指投融资组织机构的工作效率,通常市场化、专业化融资机构的参院会使组织机构具备更高的运作效率。资金运作效率主要考察资金是否得到有效的使用。
三是运营效益,包括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经营效率考察的是指运营阶段的经营成本,反映了运营商的运营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是指提供单位服务所产生的成本。
四是是公平与公正指标,包括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公平与公正指标主要考察PPP项目相关者的公正与公平程度;合理的风险分担和收益分配可以使政府与私营投资者公正与公平的参与PPP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根据确定的评价指标构建如图1所示的评价方案,采取专家打分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确定。本文涉及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及记过是通过EXCEL表格自动处理的,忽略了详细的计算过程。
图1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4、评价方案及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专家打分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EXCEL表格运算,得到A-B判断矩阵Wij,见表1:
表1 A指标层权重确定
指标 公平与公正 经济效益 管理效益 运营效益 Wi
经济效益 1.00 3.00 4.00 5.00 0.5427
公平与公正 0.33 1.00 2.00 3.00 0.2330
运营效益 0.25 0.50 1.00 2.00 0.1398
管理效益 0.20 0.33 0.50 1.00 0.0846
验证:λmax=4.0470,CI=0.0157,RI=0.90,CR=0.0174< 0.1。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确定经济效益、公平与公正、运营效益和管理效益分别为0.5427、0.2330、0.1398、0.0846。
表2 经济效益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 融资能力 投资效益 融资成本 投资规模 Wi
融资能力 7.00 5.00 2.00 1.00 0.4927
投资效益 7.00 5.00 1.00 0.50 0.3501
融资成本 1.00 0.33 0.14 0.14 0.0513
投资规模 3.00 1.00 0.20 0.20 0.1058
验证:λmax= 4.1366,CI= 0.0455,RI= 0.90,CR= 0.0506 < 0.1。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确定经济效益、公平与公正、运营效益和管理效益分别为0.4927、0.3501、0.0513、0.1058。
表3 管理效率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 人力资源 组织运行效率 资金运作效率 Wi
人力资源 1.00 0.33 0.14 0.0833
组织运行效率 3.00 1.00 0.20 0.1932
资金运作效率 7.00 5.00 1.00 0.7235
其中λmax=3.0658,CI=0.0329,RI=0.58,CR=0.0567< 0.1。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确定人力资源、・组织运行效率、资金运作效率的权重值分别为0.0833、0.1932、0.7235。
表4 运营效益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 经营效率 服务水平 Wi
经营效率 1 3 0.75
服务水平 0.33 1 0.25
其中=2;CI=0;RI=0;CR=0
表5公平与公正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 风险分担 利益分配 Wi
风险分担 1.00 1.00 0.5
利益分配 1.00 1.00 0.5
其中λmax=3,CI=00,RI=0,CR=0 < 0.1。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的权重值分别为0.5、0.5。通过表1-表5各指标权重值的确定,得到表6所示的各指标的权重。
表6 评价指标权重
A层指标 B层指标 权重值
经济效益 融资能力 0.2674
投资效益 0.1900
融资成本 0.0278
投资规模 0.0574
管理效益 人力资源 0.0070
组织运行效率 0.0163
资金运作效率 0.0612
运营效益 经营效率 0.1049
服务水平 0.0350
公平与公正 风险分担 0.1165
利益分配 0.1165
采取专家打分法对完全政府(财政)投资、完全市场化投资以及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资三种模式进行打分,指标按照1-5分进行评价。指标打分结果与对应权重值之积为该项指标的得分值。各项指标的打分情况及评分值见表7-表10。
表7 经济效益指标评分值
指标 权重值 完全政府投资 完全市场化投融资 政府主导、市场化投融资
融资能力 融资能力 0.2674 2 4
投资效益 投资效益 0.19 2 3
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 0.0278 4 3
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 0.0574 2 3
总计 总计 0.5426 1.1408 1.8952
表8管理效益指标评分值
指标 权重值 完全政府投资 完全市场化投融资 政府主导、市场化投融资
人力资源 0.007 2 4 4
组织运行效率 0.0163 3 3 5
资金运作效率 0.0612 2 3 4
总计 0.0845 0.1853 0.2605 0.3543
表9运营效益指标评分值
指标 权重值 完全政府投资 完全市场化投融资 政府主导、市场化投融资
经营效率 0.1049 3 4 4
服务水平 0.035 2 4 3
总计 0.1399 0.3847 0.5596 0.5246
表10公平与公正指标评分值
指标 权重值 完全政府投资 完全市场化投融资 政府主导、市场化投融资
风险分担 0.1165 2 4 4
利益分配 0.1165 3 4 5
总计 0.233 0.5825 0.932 1.0485
汇总表7-表10各项指标的打分情况及评分值见得到表11。
表11 三种投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指标 完全政府投资 完全市场化投融资 政府主导、市场化投融资
经济效益 0.5426 1.1408 1.8952
管理效益 0.1853 0.2605 0.3543
运营效益 0.3847 0.5596 0.5246
公平与公正 0.5825 0.932 1.0485
总计 1.6951 2.8929 3.8226
从上述评价结果可以得出,完全政府(财政)投资、完全市场化投资以及政府主导的市场化投资三种模式的优劣顺序为政府主导、市场化投融资(4.0571),完全市场化投融资(3.5119),完全政府投资(1.7904)。完全市场化投融资方式在经济效益、社会及环境效益以及运营效益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在公平与公正指标上却较政府主导、市场化投融资模式弱。该评价结果反映了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和运营工作的可能性及优越性为PPP投融资模式的提出及应用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财政投融资是在一般财政预算无偿分配以外,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和调控,按照信用原则有偿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活动。自80年代我国开始发行生产建设性国债,政策性银行投入运转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财政投融资体制,对推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体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财政投资日益弱化,财政投融资渠道单一,财政信用与商业信用界限不清,财政投资重复、低效等。面临新形势的需要,旧的财政投融资体制亟需强化、完善。
一、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
(一)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根据穆斯格雷夫的“发展型”公共支出模型,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公共部门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基础。进入中级阶段之后,公共部门投资逐步成为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而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始终要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进行宏观调节。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年代又不长,市场失灵的现象还相当突出,因而财政投融资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
(二)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供给不足;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银行融资,因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三)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基本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预算内财力贫乏,而财政投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域,形成一种“财政投融资先行—商业银行投融资跟踪—企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四)在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加强财政投融资又与反经济周期目标相吻合1998年中央银行六次降息,货币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由于真实利率高于名义利率,居民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企业预算约束硬化以及货币政策时滞等原因,货币政策的效力一时还不能显现。而财政扩张作用直接、力度大,特别适合在经济全面萧条时采用。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不外乎两种手段,一是减税,二是增支。减税在1998年上半年已经启动,但我国财政的困境使减税的空间不大,增加财政投资是必然选择。就启动内需的两大支柱消费推动和投资拉动来说,投资拉动也是现实选择。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从需求拉动因素看,投资约占2.2个百分点,消费约占4.9个百分点,净出口约占1.7个百分点。1998年以来,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从需求走势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中趋降。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下半年增发1000亿国债融资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五)财政投融资体制还能平衡资金在国民经济三大部门间的分配,调节储蓄、投资结构,促进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我国三大部门中,居民是盈余部门,企业是短缺部门,财政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居民最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居民部门储蓄占到社会总储蓄的60%以上,而财政日见拮据,1995年预算内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仅3.1%.在这种不平衡状况下,通过国债等财政投融资手段将居民手中的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有利于调节储蓄与投资结构的不对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二、我国旧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分析
(一)国家财政投资日益弱化,影响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不仅要实现经济体制市场化,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此决定政府在强化、引导投资方面负有比发达国家更多的责任。但当前我国财力不足,财政的经济建设性投资呈现出弱化态势,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求相去甚远。据世界银行对12个发展中国家和13个工业国抽样调查表明,1980—1995年财政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3%,工业发达国家37%,而我国80年代以来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财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降低,1981年两个比重分别为20.5%和28.1%,1990年降为10.1和8.7,到1995年只有7.7%和3.1%.财政投资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履行。
(二)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也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一方面财政投融资范围界定不严,本应通过市场融资的通过财政投融资,扭曲了资金结构,损害金融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过分扩张投资性贷款,投资资金过分依赖银行,不仅加剧重复建设和结构失调,银行不良债务急剧上升还将阻碍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发行国债相比,国债的透明度相对较高,易受到关注,而银行的不良资产较隐蔽,就这一点来说,财政投融资比之金融投资也有其优势。国际经验表明,财政融资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是银行信贷所不能替代的。
(三)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盲目、重复建设现象仍然普遍,贯彻产业政策不力重数量轻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弊端,表现在财政投融资上就是有偿资金无偿使用,资金投放前缺乏全面科学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程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评估,往往是“说投就投、一投了之”,使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
(四)财政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也是制约财政投融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因国家财力制约,资本金部分投入就不足,对政策性银行拨款难以保证。除资本金以外,财政融资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债,很少的部分来源于金融债券等,加上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不高,资本金增值少,形成国债独当一面的局面,加大了财政本已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国债风险增大。
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强化和完善
财政投融资的特点是融资、投资紧密结合,资金投入直接。针对我国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完善:
(一)融资环节
应该说,国债因其规模大、信誉高、发行较容易,仍是主要融资渠道。发行国债既产生总量效应,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又产生结构效应,引导投资和消费。增发国债还能带动商业银行配套贷款的增加,推动社会投资,形成乘数效应,更大幅度地拉动经济增长。据测算,1998年增发1000亿国债大致可以使银行配套增加贷款1000亿元,总数约2000亿元的建设投入所形成的最终需求可以拉动GDP增长约2个百分点。而且在目前我国经济紧缩的情况下,供给对价格和利率的弹性很小,增发国债还较少引起价格和利率的上涨,因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和对私人的挤出效应。通过国债融资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1.国债的发行权。只要各级地方政府仍是当地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分级财政体制未能真正建立之前,地方政府就不能拥有发债权,地方财政预算也不能打赤字。但在国债投资建设项目中,有很多项目是属于地方性的,根据收益原则,这部分项目的融资应由地方负担。在地方财政支出项目较多、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可发行中央特许、担保,地方负责还本付息的专项债券,有效地分解中央财政的债务风险。同时,又因一些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利益会扩散到其他地区,中央财政应对这部分“外溢利益”予以补贴,具体作法可由中央发债转借地方使用并由各地配套一部分公共资金。
2.国债的规模和期限结构。目前银行利率下调、国债筹资成本较低,正是增发国债的有利契机,此时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大量建设资金。由于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居民收入下降和预期未来支出增加,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增大,这也为国债的发行创造了认购对象。为满足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的需要,这种国债可为定向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周转性国债。目前我国国债主要集中在三年期的中期国债,期限结构过于单一带来的问题是还本付息期集中,长期建设资金不足,短期筹资不易,今后应逐步增加短期周转性国债和长期投资性国债,充实国债期限结构。
3.国债的透明度。我国居民和机构购买国债,长期来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于行政压力,就算以国债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吸引投资者的也只是国债的稳定可靠性,而不是其投资生产建设带来的收益。这种现象与国债宣传定位不当有关,国债透明度不高,国债发行后居民不了解自己资金的用途和实际效益。这一方面造成居民投资国债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使财政部门发行国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建议财政部门在发行及运用国债资金投资的各个环节,定期披露国债资金投向、工程进度和财务状况,以体现国债财政投融资工具的特征。除继续稳定国债融资外,我国应进一步拓宽财政融资渠道。日本已实行40多年的“财政投融资”制度可资借鉴。日本的财政投融资计划是以大藏省的资金运用部为中心,以财政储蓄、各种保险和年金等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通过有关公共金融机构,以投资、贷款和认购债券等方式进行公共投资,对于日本经济起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通过财政投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极为可观,1991年占到当年财政总资金(财政预算资金与投融资资金之和)的56.5%,成为国家财政不可或缺的?
我国目前正进行清费改税、清理预算外资金的改革,笔者认为探索发展财政投融资制度,在预算体系中建立专门的财政投融资预算不失为规范财政预算、提高资金运用效益的一条思路。就资金来源看,我国也有拓宽财政融资的潜力。我国目前仅有向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发放的特种定向国债,今后配合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可扩大特种定向国债的发放对象,既拓宽了财政融资,又为各类保险基金、资金找到一条安全的投资途径。现行邮政储蓄制度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在期限品种、还本付息方式上实行多样化,以吸引更多的储户。财政投融资的支撑点是国家信用,今后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债券和政府担保的借款制度,既充分又有度地运用国家信用。
(二)投资环节
1.投资项目的选择。公共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去和市场活动竞争,而是补充和支持市场活动。如果财政投融资资金用于国有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性项目,不仅会使财政陷入对国企补贴的深坑,还会助长国有企业的依赖性和政府干预的不当性,对经济增长作用却不大。现阶段我国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非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及农业。
2.项目开工前的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投资不仅在经济上必须是有吸引力的,在技术、管理和财务上也应该是可行的。在选择和实施投资时必须全盘考虑投入和产出的价格对比,其他经济变量的反应,对其他部门的冲击和影响等。与一般经营性项目不同,公共投资的非经营性使公共投资的成本和效益分析要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考虑,即代表对一国经济投入和产出的机会成本(“影子”),而不是特定部门的成本效益。具体地说,项目的纯经济收益率、对就业的影响、对国家债务负担的影响、财政的承受能力、对贸易状况和外汇储备的影响等都是成本效益分析的因素。“成本”不仅包括初期基建费用,也包括完成和经营项目工程所需的一切经常性支出,后者往往是数量很大却常被忽视的一笔开支。为防止钓鱼工程,要求项目在动工前必须呈交全面清晰的成本预算和收益估算。
3.项目施工的全程监控和项目完工的评估。
针对我国财政投资重投入、轻管理的倾向,在项目施工全程中应建立包括工程质量、资本投入、费用支出的监控,尤其是经济审计。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与工程施工中财会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今后应大力提高工程财会人员素质,使财政投资置于严格的会计系统控制中,体现“经济制约”而不是“政治驱动”。项目完工后还应对工程预期目标、预期收益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保持工程监控的完整性,对后续投资也具有启示作用。
中图分类号:F8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081-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成效仍不是很明显,改革推进乏力,原因之一在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融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因此,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投融资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不仅对改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投融资问题提供可行的政策建议,还将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促进区域金融理论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印的投融资环境,通过比较分析,为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改进投融资措施提供一些决策参考建议。
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资金或其他资源于某些事业的经济活动。融资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指经济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到金融市场上筹措或贷放资金的经济活动。投资和融资是同一经济活动因经济主体不同资金流通的两个方面,投资者投资的过程,另一方面融资者也获得了资金。尽管投资者与融资者的根本目的不完全一致,但实现双方目的的空间却是统一的。因此,投融资环境应是有机整体。因此,本文所指的投融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研究客体,是投资环境和融资环境的统一。投融资环境是一定区域影响投融资行为的一切投融资条件与投融资效益的总和。一定时期的投融资环境是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
二、中印两国投融资环境的比较分析
(一)主导产业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制造业驱动与主导,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服务业为主导。中国2004年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52.9%、31.9%,印度在2004年分别为26.1%和52.2%。中国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动员资源――将国内储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15年,但较低的人力成本、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使印度的服务业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印度的软件业是服务业的龙头。中国的服务业最近几年有所上升,但只有40%左右。制造业对中国的重要性就如同服务业务对印度的重要性一样。
2005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指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印度产业结构调整的手段包括:放松管制,改革许可证制度。除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危险化学物品等领域以外,其他产品不再进行许可证审批;改革公营企业,鼓励私营和公营企业展开竞争,使公营企业提高效率;大幅度降低关税,减少各种非关税壁垒。
(二)总体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要高于印度,这可从中印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比较看出(如下页表1所示),中国的GDP增长率、人均GDP、外汇储备和GDP均高于印度,而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印度,但两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20年中,中国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取得的成就比印度大得多。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比印度高一倍――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因为在25年前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相差无几。2001―2003年期间,中国占世界GDP总增长的25%(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购买力平价计算),这相当于印度在同一时期对世界GDP增长贡献的3―5倍。此外,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自1979年以来,中国的进出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比同期世界贸易7%的增长率高出一倍以上。
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可以用来评价公民的购买力,购买力越高对企业投融资的吸引力就越大,企业判断投融资环境的好坏不仅会从供给角度来考虑,也会重视市场需求,中国在此项指标中优势非常明显(参见表2)。但是,这也意味着劳动力工资上印度更具竞争力,若未来印度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很可能造成中国利用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所吸引到的投融资将来转而投入到印度市场。另外中国在机床市场价值、零售总额和轿车销量上也都优于印度。
(三)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交通、通信、水电气供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水平。能源、原材料、零部件供应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外国投融资者不仅继续热衷于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融资,而且开始将目光转向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印度而言,中国目前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在投融资硬环境上的优势更为明显。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几乎都将基础设施的落后视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认为在相当长时期内,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就是其电力、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发展的严重滞后。事实上,虽说印度IT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但其持续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掣肘。
德国欧亚咨询公司对德国部分企业进行了一次中印投资环境的对比调查,在企业决定投融资地点的六项关键要素的评比中,中国的优势非常明显,平均分数远远高于印度(参见图1),仅在运输成本上,中国的得分稍逊于印度。
(四)融资方式
印度的资本市场比中国完善。印度金融体系延续了英国人留下来的金融制度,其银行体系有130年历史。而且印度的金融机构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放贷遵循市场规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远远低于中国银行业,从而使印度银行具有较佳的国际信誉。两者的差异表现在融资方式上即:中国企业更多地靠银行的间接融资方式,印度企业则主要是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由于民主政体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信息和金融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和透明度较高,使印度拥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产权保护措施和对投融资者更友好的司法体制,最终使印度经济的证券化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这样,它配置资源、调动资源和利用现有资源的能力要比中国强得多。
印度资本市场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提升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风险投资高速发展,2003年已位居亚洲第2位,远远超越了中国,班加罗尔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创业资本中心,孟买也正在谋求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印度的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IT和生物技术产业,印度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了一批堪与欧美大公司竞争的高科技企业。
(五)科技、教育
中印教育理念不同,人才投入侧重点不同。印度信奉精英教育,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龙头,高等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一直占较大份额,在高等教育上投的钱远远多于在初等教育上。结果印度的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国家数一数二,但基础教育薄弱,受教育的性别差异较大。中国更重视对义务教育的普及,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同印度相比,成人识字率较高,受教育的性别差异较小。这种差别可以解释为何印度软件业如此发达,而每千人中使用电脑的人数却远远少于中国。因此,印度虽然重视高等教育,但由于人口规模和高等教育规模比中国小,其科学研究的成果没有中国多。表3是三系统和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印科技论文数。从表3中可知,中国在SCI,EI&ISTP发表的论文篇数和占比远高于印度,中国位居第二,印度位居第十二,SCI收录中国的论文篇数和占比都是印度的二倍,位次也远远高于印度。
三、结论与建议
(一)优化间接融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加强银政、银建合作,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大经济建设对银行资金的融通力度,是投融资体制的创新要求。政府应该加大金融政策倾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各类经济建设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小城镇的建设。要加强银政、银建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实现银企“双赢”。中小企业、中小城镇也要积极创造适合贷款要求的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主动配合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以获取金融机构对其贷款支持。
对政府而言,仅靠财政收入的增加来加大经济建设的各项投入是十分有限的,而发行国债可以缓解政府压力,大力发行国债,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相对于国债融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更主动、融资成本更低。
对于政府支持和希望大力发展的行业以及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鼓励和帮助这些行业发行企业债券,这些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为企业债券的发行和偿还提供优异的经营业绩支持。因此这些企业债券融资具有巨大潜力,这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融资机会。
(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投融资环境
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改善投融资环境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不是单纯为了吸引外资而改善投融资环境,而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改善投融资环境要使全体人民受益,尤其要使贫困人口优先受益。因此,政府改善投融资环境的政策也应该同减贫政策结合起来,切实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加强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之下,低收入的农村人口反而要支付较高的教育费用,相比之下,具有较强支付能力的城市人口实际支付的教育费用还要低一些。要扭转这种状况,一是要加大政府向农村的转移支付,纠正不公平的财政分配取向;二是要发挥市场的资源调动效应,吸引社会资源投融资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要针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消除限制、取消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的各种限制和歧视,为贫困人口就业提供信息、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三)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
一、引言
高校目前的收入主要以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为主,这两项收入占高校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其中财政拨款又包括事业拨款和基本建设拨款。但由于高校自我积累水平低,只能基本满足高校人员的工资支出、水电气暖及日常公用支出、学生基本费用支出、现有设施的修补等,无力进行大型项目建设和大规模教学设施改造、扩建工作。由于高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有限的财政基本建设拨款经费供需矛盾持续加剧,且高校目前仅依靠自身积累进行投资额巨大的基本建设活动又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市场对基本建设进行融资,才能解决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缺口问题。因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将来高校的融资活动对高校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必须千方百计的拓宽基本建设融资渠道,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以保证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发展状况分析
(一)投融资规模与来源结构分析 (表1)是山东省省属普通高等学校2001至2004年基本建设投资支出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山东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可以预见,在未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几年间,山东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资金来源可以被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财政性基本建设经费;二是高等学校自筹经费即非财政性基本建设经费,包括高等学校向金融机构融资借款、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以及其他资金等等。由(表1)可以看出山东省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财政拨款投资呈持续增长状态。尽管山东省政府加大了对高校的投资力度,但相对于高等学校进行基本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资金而言仍然是十分有限的,于是各高校加大了自筹基建经费的力度。另外,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几年间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投资始终保持在20%左右,高等学校需要自筹解决的资金占80%左右,由此可知当前高等学校进行基本建设的压力仍然巨大,需要自身筹集基本建设的资金占绝大部分。(表2)是山东省省属某师范院校2003年年至2006年进行基本建设的资金来源结构统计表。分析可知该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结构总体上以财政性资金和金融机构借款为主,这两项建设资金占全部投融资资金来源的90%还多,而社会捐(集)资经费和其他资金却占全部投融资资金来源的10%还不到。进一步分析看出,该校金融机构借款占全部建设资金的比例为75%左右,是来源最多的建设资金,其次为财政性资金占整个建设资金来源的20%左右。对于社会捐(集)资经费和其他资金在高校基本建设中所占的比例情况基本很少,因为通过校办企业和学校的其他筹资渠道形成的建设资金只占4%左右,通过社会捐(集)资渠道形成的建设资金只占2%左右。也曾对其他省属高校进行过调研考察,其他高校的基本建设资金来源结构与该校非常相似,各部分建设资金比例与该校也大体相当。因此,认为当前高校的建设资金来源结构中金融机构借款在建设资金中所占比例偏大且已经形成风险隐患,社会捐(集)资经费和通过高校校办企业等附属机构缴款而形成的其他资金在建设资金中所占比例过小,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对高校的建设资金比例结构不当问题进行调整。
(二)投融资效应分析 (1)教育发展效应。截至2005年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占地面积共10767.8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了1.2倍,校舍建筑面积达 3823.5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了1.0倍。2000年以来全省高校净资产年均增长率超过了 30%,全省普通高校由2002年的75所增加到2006年的109所。办学条件的改善 ,使得高校扩招成为可能。高校招生能力的增强为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扩招前的6.1%达到2006年的21.4%,初步实现了全省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在校生由2002年的58.4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29.6万人,居全国第一。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增强,在校研究生由2002年的1.59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4.1万人。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山东省人口的整体素质,为全省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2)经济拉动效应。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不是孤立发展的,各行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依存关系,投资高校基本建设领域也不例外。与投资乘数形成的过程相对应,高校基本建设投资增加首先会引起与其相关生产部门投资需求的增加,投资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直接增加了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需求,在需求增加的基础上,引起生产这些产品的部门和为这些部门提供服务的部门需求增加,即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机械设备修理业需求增加,在这些生产部门和提供服务部门需求增加后,再引起下一级生产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的需求增加进而带动其发展,当地建筑业、房地产业、装饰业、金融业、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此循环最终引起国民经济成倍的增长。由北京大学魏新主持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作用”课题研究组的研究表明,在考虑基本建设投融资的情况下,若多提供10万学生的普通高等教育机会,在校舍、仪器设备以及图书等方面的投资共需36.2亿元,其对国民经济总产出规模的拉动可达174.2亿元;若多提供20万学生的普通高等教育机会,在校舍、仪器设备以及图书等方面的投资共需72.4亿元,其对国民经济总产出规模的拉动可达214.8亿元;若多提供30万学生的普通高等教育机会,在校舍、仪器设备以及图书等方面的投资共需108.6亿元,其对国民经济总产出规模的拉动可达322.3亿元。照此测算,山东省2006年的在校生数为129.6万人,按《关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规划目标要求,到2010年山东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将达到150万人,今后4年内将净增20万人,则其可直接带来校舍、仪器设备以及图书等方面的投资共计72.4亿元,平均每年需投资18.1亿元,其对山东省国民经济总产出规模的拉动可达214.8亿元,平均每年拉动53.7亿元。可见扩大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规模将对山东经济带来巨大的拉动作用。(3)高校财务效应。近年来,山东高校通过使用银行贷款等借入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但高校改建扩建老校区,建设新校区等大量基建投资、融资使很多高校资产负债比率上升较快,总体财务风险加大。以下用具体数字来分析说明高校进行基本建设投融资所产生的财务效应。某大学是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能力,自1999年至2005年同建行、农行、工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累计贷款6.6亿元,投入到学校的基本建设之中。该校2003年、2004年进入基本建设的高峰期,2005年底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融资活动基本结束。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新增教工宿舍6.2万平方米,新增教学楼7.7万平方米,新增图书馆4万平方米,新增计算中心2万平方米,新增学生公寓15万平方米,较大程度的改善了原有的办学设施。(表3)是该校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融资前后的财务状况对比分析表。不难看出该校通过几年的基本建设投融资活动,其财务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总资产由2002年的5.42亿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14.74亿元,增长了171.96%,由此改善了办学条件,使扩招成为可能,在校生人数由2002年的14000人,增加到了2005年的27558人,增长了近一倍。伴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学校的总收入由2002年的1.75亿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2.76亿元,增长了57.71%;由于扩大了招生规模,政府拨付的教育事业费也逐年增长,由2002年的0.79亿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1.44亿元,增长了82.28%。但对比(表2)发现该校的资产负债率也大幅度上升,2002年学校的资产负债率仅为27.99%,2003年资产负债率迅速提升,究其原因是因为某大学于2002年开始了加快新校区的建设步伐,大量使用银行贷款造成的。2005年资产负债率达到了56.56%,是学校刚开始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融资活动2002年的一倍多,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增加了银行贷款,加大了基本建设的投资力度。
(三)高校还本付息能力分析高校利用大量银行贷款等借入资金可以暂时解决基本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但贷款资金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改善贷款高校办学条件,满足学校基本建设需求的同时,支付的巨额本息又使众多高校面临了严峻的财务风险。由于高校近年来不断进行基本建设,而每年事业收入结余又十分有限,大部分高校举债的普遍做法是借新债还旧债,即利息按时计付,贷款展期,贷款规模不断增大。据山东省人大财经委调查,截至2005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所属23所高校贷款余额75.4亿元,是2004年总收入的1.57倍,其中五所高校贷款余额超过总收入的2倍。这些贷款每年仅利息支付就需要4.3亿元,而省财政对高校投入的增量每年只有1亿元。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部分高校就是付息都非常困难。
三、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运营体制优化
(一)高校基本建设运营体制的理论基础:项目区分理论 上海市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对上海市多年来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调研,在《上海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融资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区分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严格区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根据项目属性,确立投资主体、资金渠道、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把经营性项目放入社会,吸纳多元投资主体投资,而政府只投资于非经营性项目建设。对于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在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只有政府一个投资主体,现在若实行项目区分以后,只需确定出政府适合投资的项目范围,那么其余项目的投资主体便是社会。政府每年拨给高校的基本建设拨款相对固定,并且相对于高校进行基本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资金而言十分有限,拨入高校后应由学校代表政府将有限的财政基本建设拨款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投入到最能带动其他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的地方,因此将项目区分理论引入高校基本建设领域,便有了学校投资主体和社会投资主体之分。
(二)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项目的分类及应用通过分析高校内部各个具体的建设项目,认为高校内部的建设项目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在经济属性上具有相似之处,得出了可以将上海市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提出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区分理论引入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的结论。通过认真分析高校各个具体建设项目的经济属性,将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划分为非经营性、经营性和准经营性,根据项目的属性决定项目的投资主体、运作模式、资金渠道及权益归属等问题。非经营性项目由高校代表政府投资建设,高校应做好规划、保证重点、量力而行、减少风险;经营性项目属于社会投资范畴,可让其真正走向市场,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招投标方式运作;而准经营性项目,则必须在高校对投资者采取适当补贴及提供政策优惠措施的前提下,按照经营性项目操作模式进行。高校内的办公楼、实验楼、教学楼、校内的道路桥梁、广场工程、供电线路工程、供水管道工程、暖气管道工程、绿化工程、大门围墙工程、燃气管道工程、图书馆、中水处理工程等项目可以被划分为非经营性项目。该类建设项目可能属于投资额比较大的项目,或属于事关学校稳定的建设项目,或属于没有资金流入的项目,对于该类建设项目不能交由社会投资者经营运作,该类项目的投资应该由高校代表下的政府来进行投资建设,按高校投资模式运作才具有效率。但在投资的运作过程中,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按招标制度进行操作,并需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规范性,以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高校的学生宿舍、单身教工宿舍、学生食堂、校内超市、校内商场、浴室、校内接待服务中心等项目可以被划分为经营性项目。该类建设项目属于设立收费机制的成本比较低,或属于有稳定资金流入的项目。高校可以充分出让该类建设项目的市场,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市场化的投融资理念引入高校,让全社会投资者参与学校建设,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因此,可以将这类项目充分交于市场,按市场投资模式运作。高校的教师住宅、网络工程、通讯工程、运动场、篮球馆、排球馆、游泳馆、学校礼堂、学校内的微机室等项目可以被划分为准经营性项目。该类建设项目具有设立收费机制的条件,具有潜在的资金流入和利润,但因其政策及收费价格暂时没有到位等因素,目前暂时无法收回成本。该类项目是市场失效或低效的部分,因其具有不够明显的经济效益,市场运行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地形成资金供给的诸多缺口,应当通过高校对其采取适当补贴或提供政策优惠来维持其运营,待到价格逐步到位及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其转变成经营性项目运作。前述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分类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具体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学校根据需要通过制定特定政策或完善价格机制以及随着技术进步等办法可以使其经营程度提升,将准经营性项目变成经营性项目,可以将非经营性项目转变为准经营性项目,甚至进一步将其转变为经营性项目。项目区分理论引入高校基本建设领域的核心问题就是“高校主导,社会参与”,要利用优惠政策、导入市场机制,将项目的投资决策权、项目的融资用资自、项目的建设实施权和项目的风险承担权充分交给社会投资主体决定,即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将全社会的潜在投资者充分吸引到高校基本建设中来。建立健全社会投资体系,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最大优点,一方面在于能充分挖掘高校的无形资产和市场机制的功能,有效解决基本建设过程中的建设资金和日后的发展资金问题,高校便可专注于学校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上,迅速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投资的完整性和产权的明晰性使得投资者的利益得到确实保障,可以实现双赢目的。
(三)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良性体制运行的配套措施 (1)在理念上应当破旧立新。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当切实转变观念,主动面向市场,积极地改进与完善现行的基本建设投融资体制,尽快促进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良性运营体制的实现。要转变计划经济时期高等学校对待基本建设的“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被动作风,应当积极主动地面向市场来解决自身在基本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管理理念上要由过去的学校管理转变为学校经营,通过盘活高校内的现有资产,把高校拥有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闲置的存量资产,通过多种资本经营方式进行优化配置和有效运作,转化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使其保值、增值和盈利,以形成高校建设再投资的循环资本。高校树立新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强化高校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可为投融资渠道的畅通,吸纳社会民间资金铺平道路。因此,树立新的理念是拓宽高校基本建设投融资渠道的关键。(2)关于拓宽投融资渠道。高校除了要继续努力争取政府稳定、不断增长的财政支持同时,更需要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多渠道、多方式地筹措建设资金,以不断满足学校发展对建设资金的需求。具体而言,除了政府财政拨款、高校事业收入(包括高校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住宿费等)、银行贷款渠道形成的建设资金外,还应当包括社会集资(社会捐资、集资,民间自愿集资,发行教育债券、彩票等),资本市场筹集(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等),有偿收取服务费筹资(学校自身对社会提供劳务所收取的报酬形成的基金等)等渠道而形成的建设资金。(3)关于扩展投融资方式。高校应当坚持投融资方式及模式的多样性,凡是有利于基本建设顺利开展的投融资方式和模式都可以利用。高校可以通过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方式、ABS(Asset- Backed -Securitization)方式、“大学城”模式、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方式、信托产品方式、政府与高校合作共建模式、资产置换方式以及高校试行“准股份制”等方式和模式对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投融资建设。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而与此同时,各地城镇基础设施功能落后和供应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是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理论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中,关于基础设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投融资遇到的瓶颈、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模式的研究三个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
1.1 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研究
E.S.萨瓦斯(2002)指出基础设施等公共支出结构存在严重的显现和隐现财政债务危机。邓淑莲(2003)指出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弊端是忽视市场的作用。罗建华(2013)指出城镇基础设施融资渠道单一,平台不够完善缺乏管理和引导。
1.2 基础设施融资体制中的问题研究
秦虹(2003)指出当前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过度依赖政府担保的信贷资金,不利于现融资体制的建立。何佰洲、郑边江(2005)则指出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行为的体制和法律障碍。黄如宝、王挺(2006)提出我国城镇基础设施融资存在的缺陷。
1.3 基础设施融资创新模式研究
黄如宝,王挺(2006)提出投融资的创新模式,建议逐步建立城镇基础设施领域的多元化、多层次投融资体制形式。印成玲(2007)比较研究了城市投融资的传统模式和新兴模式,并肯定了项目融资的新模式。王元京、张潇文(2013)提出分主体、分渠道、分方式构造城镇基础设施多元化资金供给的投融资模式和建议。
纵览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理论在投资主体、模式、结构等方面,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2 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理论
2.1 基础设施的概念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又译作“基础结构”,源出于拉丁文“Infra”和“structure”,意为“下面,地下”和“建筑,结构”。该词最早出现于40年代初,西方国家则在18世纪中期开始使用“基础设施”这个概念。目前,最具权威的概念是1994年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提出的“基础设施为永久性的成套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共同需要的服务。”
本文探讨的是城镇基础设施,其所涵盖的范围具体而言包括能源系统,水资源和供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和城镇防灾系统这六大系统。
2.2 城镇基础设施的性质和属性分类
城镇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时又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其具有投资周期长、外部性大以及成本费用高的特点。
从研究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的经济规律的角度出发,按照城镇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可以将城镇基础设施分为三类:一是非经营性的城镇基础设施,属于纯公共物品;二是准经营性的城镇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物品;三是经营性城镇基础设施,属于私人物品。
3 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3.1 美国模式
美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决策过程中,往往要求效率兼顾公平,资金来源有联邦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地方政府担保市政债券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主要有:一是美国各级政府根据职权范围的划分,在投资上有所分工;二是美国政府提供“纯公共产品或服务”和“混合性公共产品或服务”;三是美国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的财政决策和监管体系十分健全;四是美国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完善投资法规,健全投资服务和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各类资本参与,促进全社会投资的稳定增长。
3.2 英国模式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共事业私有化的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方面,英国主要运用了BOT、PFI及PPP等融资模式筹集建设资金。
BOT(全称为Build Operate Transfer)是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PFI(全称为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是指政府根据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通过招投标,由获得特许权的私营部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PPP模式(全称为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是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资助模式。
4 国内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是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授权,对城市建设和维护资金进行筹措、管理的城市建设专业投资、开发控股公司。
上海城投融资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①权益性融资,主要是通过扩大企业的所有权益,如吸引新的投资者,发行新股,追加投资等来实现,而不是出让所有权益或出卖股票。②内源性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内源性融资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源性融资是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③债务性融资,主要是指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融入资金。
上海城投融资的其他债务性融资工具主要有:①短期融资券;②中期票据;③公司债券;④保险资金债权计划;⑤结构性融资工具。
5 国内外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各地政府探索城镇基础设施改革之路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以供我们借鉴。
5.1 引入市场机制
从国内外各地政府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过程来看可以发现各国政府都毫无例外地在基础设施领域引入了市场机制。通过吸引私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领域,走市场化的道路,打破政府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因此通过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自觉的促进社会利益最大化。
5.2 政府要准确定位
由于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混合性质,因此政府应与私人企业合作来提供。对于公共物品性质的部分应有政府来承担,而政府主要是通过为私人企业提供补贴、授予私营企业特许经营权或提供一定区域的开发权来实现。而对于私人物品性质的部分,政府只需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来选择合适的私营企业。
5.3 加强法制建设
纵观国内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之路,大部分国家都是立法先行,通过现行立法来规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改革做到有法可依,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我国地方政府也应当针对不同的城镇基础设施领域制定与颁布不同的专业化法规,使每一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都能受到法律的约束,降低市场风险。
总而言之,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合作,再加上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是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配合我国不断加快的城镇化步伐。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4-0123-0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动力源。人才的创造性主要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系统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手段。同时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大量的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创新应用型高级人才,地方高等院校承担着这一任务。
一、当前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一)财务管理工作特点对实践教学的挑战
财务管理首先是一种创造性价值管理。而价值管理是基于资本市场这个主体的,而资本市场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是没有标准化的作业。环境造就千变万化的市场,如何在学校课堂上模拟出这样的市场环境呢?这是当前财务管理课堂实践面临的难题。其次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的联系。透过财务信息企业每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收付与财务管理部门发生联系。这样我们发现要在财务管理实验室复制企业的全方位活动和安排完全独立的财务管理实验,也是实践教学安排的难点。
(二)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内容对实践教学的挑战
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总括两项:筹资管理和投资管理。要求学生的专业技能中包括必须熟悉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融资政策、未来产业发展政策和经济法律法规等,这样的专业人才对不管是宏观层面如政府的项目投融资还是微观层面如企业的项目投融资都是非常适合的,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参与到实际的投融资项目中去或者高仿真的项目运作中去,这样的人才成品在进入社会时才能缩短学生的继续培养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而我们的纯粹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复制国家经济环境或者地方政府环境的。
(三)财务管理专业现有主要实践教学设置的困境
1. 纯粹校企合作的挑战
应对财务管理的管理内容,大多数地方高校都努力提高学校实训的仿真性和实践多层次性,其中校企合作就是比较好的实践培养方法。我们在肯定这种实践教学的时候,要谈的是纯粹的校企合作是难以长期维持的。从企业来说投融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商业机密性,要让学生 真正参与这样的项目是相当困难的,学生毕竟不是员工,是不受企业体制约束的。从学校来说,这样的方法只能解决极少量的学生,对扩张后的高校是不适合的,而且高校不可能让很多的企业都接受并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教学培养中去,可以说双方缺少一个类似公证和沟通的服务者、监督者,这样就极可能形成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企业需要学生毕业后能迅速成长,但不愿提供让其成长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学校想提供企业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但缺少强化学生应用性的基地和平台,这样实际双方都达不到目的,但校企要真正合作又缺少具有公信力的媒介。
2. 学校实训的困境
实践教学课程的仿真性一直是实践教学追求的目标。长期以来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依附于会计学的情况较多。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本身从会计专业中分离出来,带上会计的深刻烙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财务管理活动更倾向于没有完全制度框架下的创造性活动,所以完全标准化的会计仿真实践教学是不能适应我们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的。
二、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校地合作的可行性校地合作是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或者其他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合作。[1]
(一)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识基础
2009年7月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召开,会议最后通过的公报在“学习研究与创新”中提出 “高等教育机构应拓展研究和教学领域,找出与人口健康发展有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为与地方相关的科学和技术构建强大的基础。”“本土的知识系统能扩大对新兴挑战的理解,高等教育机构应与社区和民间团体建立互惠合作的伙伴关系,促进相关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这些成果在2010年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再次成为重要的议题并达成基于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共识。我们从这些信息中能够充分体会并理解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地方化是高等院校的社会责任的现实体现,同时创新并灵活组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研究体系促进服务地方社会也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
(二)地方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的双向良性互动的需求
当前,我国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各地竞相挖掘地方特色经济,甚至组成区域联盟,尤其需要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就地方政府而言,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高等教育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强化政府职能,统筹规划地方高等教育,高度重视地方大学的建设发展,在政策导向、城市规划、经费投入、校园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学校周边环境建设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大的扶持,促进区域院校尽快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就高校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和条件,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理念,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和交流,主动承担起促进地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神圣使命。[2]
(三)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要求的需求
我国高等院校的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逐步形成,地方高校大多数都根据自身特点提出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适合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对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定位地方高校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如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管理、会计学、财政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投资和融资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与金融管理方针、政策、法规,以及了解国际相关惯例与规则;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投融资实际问题能力等。
这些具有同质性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要求都直接表达了人才的“应用性”、“创新性”和“学科融合性”特色,这些要求从财政、金融、管理等各个方面贯彻在财务管理的投融资里面。投融资从主体来说,不外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政府投融资和企业投融资都是财务管理,而政府的投融资是企业投融资的导向,所以校地合作就可能成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有效的体现创新性、应用性和学科融合性的手段,这样可以在尽可能的程度上缓解单纯校企合作和课堂实训的压力。
三、地方高校培养财务管
理人才校地合作探索(一)基本原则
1.创新应用型人才必须创新实践教学。学生的应用性离不开实践教学,创造性离不开创新实践教学。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追求创新才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在校地合作这样的实践教学中要将实践教学的创新型和人才的创新教育结合在一起。
2.校地合作可以开展多种形式,应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将教学计划中的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课程实训等融合在校地合作中。
3.创新实践教学必须能体现校地双向互动。双向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实践教学才能持续下去。
(二)校地合作的探索
要开展有效的校地合作,培养创新型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可以探讨如下:.
1.一个目标
创新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政府在现代社会有着引导社会投融资的责任,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各项产业、经济、金融等政策的引导,而这些正是财务管理人才的作用领域,因此我们将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中,实现地方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的良性循环。
2.两个层次+八个模块
应用基础实践和应用发展实践,并拆分成相应的细化的实践模块,分解应用性技能需求,再掌握综合分析能力。应用基础模块主要针对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某单项技能,应用发展模块倾向于人才培养中财务管理能力的综合技能。见下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成图。
3.三种合作流向
这种合作是双向的,从企业投融资到政府投融资都在这样的校地合作模式中。
4.四种合作模式:
(1)校地合作以科研项目为合作基础。这种模式是地方政府首先表现为主动,通常的模式是地方政府围绕产业投融资等课题,要求和熟悉地方经济环境的高校合作。地方政府出资,高校出人,这样高校既解决实践不足又有资金支持,更为地方发展服务。企业有政府扶持,不会排斥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教学中去。
(2)校地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建立实习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按照校地相互提供服务、互惠互利的原则,比如和地方财政局合作,由学校财务管理专业人员为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和职业教育培训,企业为财务管理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其他条件。
(3)财务管理人才的创业教育实践
财务管理的特点向我们展示了这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尤其是投融资的主要内容更是为大学生创业打下了理论基础。目前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自主创业理应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而且在国家鼓励政策的出台下,有很多地方政府专门开辟大学生创业园区或者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任何创业都离不开投融资,可以说财务管理专业是最适合进行创业实践教育的专业。要提供这样高实践性的教育,和地方合作进入地方的创业园或者创业基地,与正在创业的团队进行合作、组织创业团队或者进行创业可行性规划等是非常理想的模式。而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从创业教育中获得适合地方发展的财务管理人才。而且还可以通过校地合作,利用当地政府资源,聘请校外专家进行兼职指导,引进企业家导师,在企业设立各类实习实训基地,能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专业性指导,也能为地方性高校的创业教育提供较多的实践平台。
(4)校地合作提供投融资调研报告。这种模式和科研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种模式的主动权在高等院校的实践内容的设计上。在社会调查和创业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心,这也是实践“校地合作”成功的关键问题,如对市场区位与产业投融资趋势等问题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 以便于对区域投融资信息系统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很容易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并予以资助。这种模式下的地方政府的作用和优势尤其突出。没有地方政府的“通行证”,学生不可能到机关或者企业进行调研,而财务管理本身涉及的面广,如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提供未来投资方向的发改委,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投融资所涉及的行业等等。校地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政府中的投融资的领域调查,为政策决策提供调研报告依据。
总之我们认为财务管理是一项创造性的资本市场活动,实践教育应贯穿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在设计出的基础模块和实践模块基础上,教师应着重进一步研究每一项实践教育和校地合作的可行条件,这样才能推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优化和整个教学课程的完善。
[参考文献][1]何根海,张勇.校地合作共建视野中政府与高校角色定位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9).
[2]何根海,刘国庆.池州学院实施校地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4).
[3]程光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4]蒲蕊.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中政府的角色和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3).
[5]王,宋斐.浅谈广东校地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2).
[6]彭晓英,张庆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改革的研究[J].经济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