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08:01: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软件测试年中总结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1-5186-0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Xiao-qin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s are extremely deficient, training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s has already been one of the most urgent task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analyzes the software test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form and achievement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fer reference to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oftware test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oftware testing;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e teaching
近年来,中国软件产业保持了迅猛发展的态势,而与此同时,软件缺陷带来的影响也日益增多,软件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软件测试是减少软件缺陷最有效的手段,然而,由于国内软件测试行业起步较晚,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兴起,这就使得软件测试人才极度匮乏。51testing公司的《2010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软件企业软件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比例为1:1的只占10%,而比例为7:1以上的占了20%。而且这个数据调查的还是设有专门软件测试人员的企业。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软件测试部门和专门的软件测试人员。而国外小一些的软件企业,软件测试人员与软件开发比例基本是1:1,微软公司更达到了2:1。按照这个比例,国内测试人才的缺口至少有20万,在未来5到10年中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大。如何尽快建立软件测试人才的系统培养机制、进而保障软件业的健康化发展已成为现阶段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
1 高校软件测试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近两年来,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也受到了高校的重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也尝试着开设软件测试专业。然而却存在着以下的缺点:
1.1 教学模式陈旧
“本来数量就不多,何况质量又不好”,这两句话可以概括现在高校开设软件测试课程的现状。很多学校本身并没有软件测试专业,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只是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课程《软件测试》。通过一门课程想要系统的讲授软件测试,让学生毕业后从事软件测试工作非常之困难。由于只有一门课程,课时毕竟有限,很多学校就选择将软件测试方法以理论讲授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实践教学或者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小。
1.2师资力量薄弱
51testing公司的《2010年中国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调查报告》显示,“软件测试从业人员的出生年代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所占比例为91%,出生于70年代的不到8%,60年代的比例不到1%”。这份数据从侧面显示,软件测试行业在国内是一个新兴行业。这也说明了现在在高校从事软件测试专业方面课程的教师并不是真正的软件测试专业毕业的教师。这就使得大部分教师本身对这个专业并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而且,由于教师主要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参与到真正项目中的机会比较少,他们的项目经验不足。这也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将真正的工作过程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掌握的技能和实际工作的要求有所偏差,甚至有很大偏差。
1.3 案例教学中案例库案例过于简单
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这一点:软件测试专业的课程不能只偏重理论,而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这些方法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却也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项目和案例从何而来?从调查情况来看,项目和案例的来源主要有:
1)往届学生毕业设计;
2)学生上机作业和课堂作业;
3)教材和参考书;
4)互联网;
5)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
这些案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实用性不强。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上可以,然而要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项目掌握真正的测试技术,还是比较困难的。学生在测试这些项目时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顺利进行,而在实际工作中面对一个真正的项目时却不知如何下手。
2 软件测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
2003年,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全国35所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2004年就有预见性地开设了软件测试与维护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些年来,一直对软件测试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探索,目前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根据这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识到,软件测试专业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实践教学。软件测试的相关理论学生很好理解,例如黑盒测试方法中的等价类划分法。学生对这种方法能够理解,给出一段程序规格说明,他们能够划分出各个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但是在实际项目测试中,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又往往设计不出合理的测试用例。要么冗余,要么没有覆盖到所有的等价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实践教学上。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测试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1 单个课程的实验教学――案例教学法
在单个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案例教学法。例如《软件测试》这门课程,我们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上。在实验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对其需求分析说明书进行静态测试,再对其中的重点模块例如登录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等进行单元测试,然后将各个模块组装起来进行集成测试等。在教授理论的同时,让学生能将其应用到实践之中。
2.2 整个专业课程的综合实训――企业实际工作场景教学
单个课程实验教学中的案例都很简单,而且是学生熟悉的一些程序,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软件测试的理论方法。然而,想让学生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掌握测试技能,毕业之后直接从事软件测试工作基本上不可能。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前两年的软件测试与维护专业采用的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然而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对自己掌握的测试技术很不自信,毕业之后根本不敢进入软件公司从事软件测试工作。所以只有很少的学生做测试,其他同学都转向了编程,等有了开发经验之后再转向来做测试工作。
经过我们课程组的讨论,大家认为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是学生实践不够,训练不多,而且没有接触过真正的项目。而要让学生测试真正的项目,熟悉工作流程,仅仅依靠学校的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2008年我们进行了教学改革。与中国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科大讯飞软件测试实训班”,聘请科大讯飞公司一线的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来给学生上课。而且上课方式采用的是公司上班形式。学生每天8点准时“上班”,下午5点“下班”,有时还设有“加班”。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公司实际的项目,有的是以前做的项目,有的是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学生每天在“公司”上班,早上召开“晨会”,讨论项目进展情况,并制定一天的工作计划。下班前召开“晚会”,对工作进行总结并就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案。经过三个月的实战演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他们毕业后都能找到满意的对口的工作。
3 软件测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2010年我们针对于08级学生又开办“科大讯飞软件测试实训班”。现在学生还没毕业就已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就业效果非常好。
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实践教学,我们的学生对软件测试工作已非常熟悉,在真正的岗位上能胜任软件测试工作,并逐渐地在工作中起到骨干作用。
4 结束语
作为高职院校,软件测试专业以培养软件产业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及常用测试工具的使用,具备较好的软件综合素质,满足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实践教学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程茂,温静,吴玉洁.《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4):117-120.
[2] 胡冬萍.普通高校软件测试课程建设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70-72.
[3] {志升.软件测试技术教学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9):2275-227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武昌理工学院坚持以“成功素质教育”为特色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1]。通过广大师生十余年的努力,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上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我校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承担“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任务,目前,我校正沿着这一任务的指导思想,采用通过教师的开发促成学生内化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近两年来,笔者主要承担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此,简要分析软件测试人才的市场需求及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开发内化教学法,探索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状况
软件产业发展的几十年中,软件测试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术成分。很多优秀的企业中,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比例达到了3:1或2:1[2]。大量的人才需求导致我国软件测试人才严重缺乏,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国内软件测试人才教育相对滞后[3]。实际上,我国从2003年起计算机相关的教育机构就相继开设了软件测试课程,经过多年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用人单位依然缺乏软件测试人才,而学过软件测试课程的毕业生还是难于找到工作。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软件测试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了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各公司的用人条件和考察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多数条件都比较相似,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
② 有测试工作经验;
③ 能独立编写各类测试文档;
④ 熟练相关工具使用(包括测试工具及配置管理工具);
⑤ 熟悉主流操作系统;
⑥ 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⑦ 学习能力强,能快速上手新技术,新业务。
此外,其他调查结果显示,在计算机行业,随着外包开发行业快速发展,对人才在代码和文档方面的规范性、技能和工具的熟练程度要求越来越高[4]。前面列举的软件测试人才招聘条件也应证了这一点。
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各教育机构的教师们围绕该课程展开了一些课堂和实验教学的研究,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案例的规范性和实验体系看,忽略了软件测试具有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设计文档为依据的特征。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缺乏规范的系统案例;
② 重技术实现轻文档训练(使用及书写);
③ 测试工具流于产品说明;
④ 缺乏面向项目的实验教学体系。
由此可见,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正是人才市场的需求所在。
三、开发内化教学法在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实战式教学法,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式学习法和研究式学习法[1]。开发内化教学法以培养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通过教师的开发促成学生内化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开发内化教学发就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和基本学习方法的总和。软件测试是近年来诞生的一门新学科,目前已基本形成其独立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有关软件测试的有效技术和方法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软件测试课程主要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需要多门先修课程作为铺垫。针对具备一定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学对象及还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学科来说,采用开发内化教学法是比较适合的。下面主要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和软件测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开发内化教学法探索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快速上手新技术和新业务的能力,因此,能帮助学生达成人才需求条件中的⑦,并能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
软件测试是一门主要由计算机科学及管理学相结合的新学科,目前,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基本都是前人采用技术的介绍,这些技术往往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的思想,在软件测试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各种测试技术的学习,不是直接介绍技术实现的方法,而是先提出一个具体的测试对象,让学生思考怎么测试更科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们也能利用先修课程学到的知识想到教材上介绍的方法,抓住这样的时机,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学生坚定“我行”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学生们就能更大胆更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对软件进行有效的测试,提升测试效率,是软件测试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也是软件测试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各种测试工具的诞生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测试工具的使用还远远达不到普及的程度和期望的效果,这说明工具不够完善,有待我们去开发更有效更易于使用的新工具来突破这一瓶颈。在软件测试工具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不在介绍工具的作用,而主要是启发学生去思考测试工具采用的技术并评判这种技术,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学习,思考还有没有更好的手段和方法来改进测试工具。
此外,由于软件测试的手段基本都来源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挖掘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测试中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强调每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有“计算机头脑”,这个“计算机头脑”要善于观察,捕获日常生活中一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
(二)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能过的思考能力、资料查阅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因此,能帮助学生达成人才需求条件中的⑥和⑦。
启发式教学产生的最佳效果就是带来师生间良好的互动,由于授课时间和内容的制约,我们采用启发式教育常常是教师自问自答的方式。目前,我校推行的教学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大力提倡课堂提问,并要求加大授课时间中提问和互动时间的比例。在这一改革思想的指导下,软件测试教学中将按照启发式教育中针对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采用让学生随堂回答的方式和课后查阅再做答的方式进行。主要以两种方式进行提问:第一,预习提问,在这一环节,设置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提问,主要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并在提问过程中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第二,复习提问,复习提问的难度比预习提问有所加大,属于基本知识的衍生提问,需要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思考或资料查阅才能回答。通过这两种形式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战式教学法的应用
人才需求条件中的测试工作经验是毕业生们就职难的关键,而实战教学法是达成这一条件的主要途径,在软件测试的实战中,还能训练学生测试文档写作及测试工具的使用,因此,实战教学法能达成人才需求条件中的②、③和④。
在近两年的教学改革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用规范完整的案例模拟企业测试工作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技能”、具备“经验”。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注重指导学生使用设计文档、自己编写测试文档,并利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实施测试,兼顾测试技能训练及工具熟练程度的提高。
1. 规范案例的选择:早期的软件测试教材只涉及一些小的程序段和非系统的案例,2009年以后的软件测试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出现了较多的案例教程及实践教程。利用系统案例作为理论知识讲解的载体,将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知识。但要让学生具备软件测试经验,教材中的案例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经验只有通过动手实验才可能具备,而且这里所说的经验不是零散的,而是系统化的软件测试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软件测试过程中的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分别对应软件设计中的详细设计、概要设计、系统设计和需求分析,要让学生在实验中完成一个系统的较完整测试过程,不仅需要被测案例系统的完整代码及数据,还必须提供全套的设计文档,这样的案例系统是现有软件测试教材和很多软件开发的实例参考书所不具备的。
我们通过企业调研,分析软件行业的流行开发模式,主要从清华大学出版的系列丛书“软件开发全程实录”中选择案例,并陆续补充完案例的设计资料(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利用规范的案例系统,在理论教学中用系统案例诠释理论,在实验教学中用系统案例模拟实际工作模式进行实战训练。
2. 实际测试过程的模拟: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花1/3的时间进行软件测试基本技能训练,主要针对白盒及黑盒测试技术选择最实用的测试技术进行用例设计,这一部分是常规的软件测试课程的主要实验内容,属于基本功训练实验。我们用2/3的时间进行模拟实验,在这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笔者多年企业工作经验,模拟企业对新手软件测试人员的培养及职业规划模式,循序渐进安排实验。
在软件测试的模拟实验中,我们采用文档齐全的规范案例实施教学,采用先实施后设计的顺序,依次让学生进行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的实施及用例设计。注重测试过程、设计文档的使用及测试文档的书写训练,在实验后期,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分担测试任务中的不同角色,模拟团队协作完成测试任务。
3. 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从软件测试人员的招聘条件看,除了要求具备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要设计出较好的测试用例、跟踪软件缺陷并改正软件缺陷、选择较好的测试手段提高测试效率等,还需要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支撑。此外,企业期望的是懂编程、设计、测试、管理的综合人才,因此,必须结合专业方向形成课程体系。我们已经进行了在同一学期三门课程之间,利用同一案例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尝试,即在软件建模设计课程、编程语言课程、软件测试课程中采用相同的案例推进教学,以期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具备软件工程化的“经验”。
四、结论
在“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中,软件测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在总结前面教学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进一步推行开发内化教学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打算进行相同案例跨学期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将建设规范的教学案例资源库,探索合理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领悟知识的连贯性、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战能力。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各门课程在试验教学中注重企业工作模式和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软件工程全过程的“经验”,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 张向宏. 软件测试理论与实践教程[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3] 刘德宝. 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教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4] 北京阿博泰克北大青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行业规则和行业经验手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5] 吴建平. 高职“软件测试技术”课程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J]. 计算机教育, 2007(9).
[6] 陆慧娟等. 面向本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1(5).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1-0107-03
1 概述
重庆IT行业前景广阔,人才缺口巨大。 “十二五”未,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将达10000亿元,成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万亿级的IT产业将带来80万的人才缺口,其中仅IT人才未来5年内缺口就将达到10万人。但是调查显示,虽然重庆IT行业人才需求巨大,重庆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高,原因是重庆地区高校IT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深入了解研究重庆IT人才市场需求并以之引导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是非常必要而且紧迫的。该文对重庆地区IT行业人才需求做了深入调查,并对重庆地区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了具备一定引导性的建议。
2 IT行业的相关概念
IT行业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狭义的理解,IT行业就是各种从事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及服务等行业。我们把这些从事IT行业的企业称之为IT企业,比如美国的微软、SUN公司、苹果公司,中国的联想、中兴、华为等IT企业。广义的理解,IT行业已经深入世界上的各行各业中,诸如银行、医院、超市等,它们都要依赖于信息及信息系统。计算机软硬件、因特网和其他各种来连接上述所有的东西的网络环境和从事相关设计,维护,支持和管理的人员共同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IT行业。
3 重庆地区IT行业相关企业招聘职位及相关要求
根据调查,以下几种人员是当前重庆地区IT行业需求最旺盛的几种:
3.1 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是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人员的统称。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软件设计人员、软件架构人员、软件工程管理人员、程序员等一系列岗位,工作内容都与软件开发生产相关。
在对惠普、富士康、仁宝等IT企业的网上的招聘信息以及重庆各大招聘会上来看,软件工程师在所有IT人才需求中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占所调查对象的31%左右。其中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NET软件开发工程师和PHP软件开发工程师为企业主要的招聘对象。随着重庆“硅谷”梦想的实现,相信重庆IT行业对软件基础开发方面的人才将会持续增长,处于所有行业的领先位置。
对软件工程师的基本要求如下:
1)熟练运用Delphi、Power、Builder、Ms 开发工具的一种或多种,熟悉Java、C#、PB、Delphi、VB任意语言编程,熟悉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及其开发,并具有两年以上开发工作经验(.net方向);2)理解J2EE系统架构,具有J2EE体系结构模块设计和代码开发经验,熟悉主流开源框架,能够熟练应用Spring、Hibernate、Struts、EBATES等(Java方向);3)具备良好的编程习惯和编写开发文档的能力等。
3.2 软件测试工程师
软件测试工程师(Software Testing Engineer)指理解产品的功能要求,并对其进行测试,检查软件有没有错误(Bug),决定软件是否具有稳定性(Robustness),写出相应的测试规范和测试用例的专门工作人员。简而言之,软件测试工程师在一家软件企业中担当的是“质量管理”角色,及时纠错及时更正,确保产品的正常运作。
随着近几年来IT行业的快速发展,软件测试越来越受到一个企业的关注。在很多IT企业当中,软件测试不只是纯粹的挑出软件开发人员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忽略的问题和缺陷,它的重要程度与软件开发工作相差并不会太少。实际上,软件测试过程与软件开发过程基本上是并行进行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通常每两个软件开发人员都会配备一个测试人员。而在一些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开发人员与测试人员的比例达到1:1甚至是以上[5]。从网上的信息来看,重庆现在的软件开发急需5000名软件高级人才,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软件人才缺口,重庆的软件开发人才缺口将有数万之众。按照每两个软件开发人员配备一个软件测试人员计算,重庆软件测试人员也会有几千上万的人才需求。随着重庆IT行业的不断成熟,对于软件测试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相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软件测试人才需求量将会出现上升趋势。
3.3 系统集成工程师
系统集成工程师又称为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是指进行数据库的安装和维护、进行数据平台的安装、配置和使用,各种应用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的人员。
目前市场招聘系统集成工程师的要求如下:1)熟悉企业多层交换网络、各种路由协议、广域网等基础知识,熟悉网络安全及常见防黑技巧,有系统集成方案撰写能力;2)熟悉操作系统(Windows、Unix、Linux),熟悉Oracle等数据库的优化及常规维护;3)能够对计算机硬件故障方面进行检测,并维护的能力。
3.4 网络工程师
网络工程师是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网络技术人员。网络工程师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
招聘网络工程师的要求如下:1)2年以上网络管理工作经验,具有CCNA、CCNP、MCSE、CISP或CISSP等证书者优先;2)熟练掌握网络体系的基本结构,实际组网建设的设计和实施;3)深层理解网络操作系统以及各种网络应用技术和服务机制;4)熟练运用网络设备的软硬件配置及管理的各种命令和参数。
3.5 3G技术开发工程师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rd-generation,3G),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及数据信息,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3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技术开发工程师就是从事3G相关行业的技术开发人员。
从调查资料显示,重庆在3G网络方面,面临着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3G无线软件开发、3G网络规划、Android软件开发以及Windows Phone更是招聘不到相关的人才。
3G工程师的要求如下:1) 必须拥有通信、电子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熟悉移动通信原理及微波通信技术;2) 能熟练使用C或C++语言编程,具有丰富的数字电路设计或硬件开发工作经验,或者具备CDMA、GSM或TD-SCDMA、WCDMA等手机软/硬件开发经验等。
3.6 Android开发工程师
Android工程师是指从事Android移动应用操作系统、游戏和各种Android平台功能的应用、开发和测试的技术人员。以手机开发为主要对象,包括Android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Android游戏程序员、Android网络游戏程序员、Android软件移植工程师、Android嵌入式设备软件开发工程师、Android游戏开发工程师、Android网络游戏开发工程师等。
目前Android市场正在如日中天的扩展,据市场研究公司IDC最近研究报告称,预计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在全球市场上所占份额将会从去年的18.3%上升至26.5%,可以预测将来会有更多的用户选择Android系统的手机或是无线终端设备。
随着Android平台的扩张,引发了Android人才荒,2011年移动开发人才需求几十万,未来人才需求缺口将达百万。但符合条件的Android工程师屈指可数,在未来几年内,Android开发工程师将成为IT行业炙手可热的岗位之一。
4 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目前重庆的IT行业迫切需要一大批的IT专业人才。这对于IT人士和IT行业相关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市场需求与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具备的专业素养之间差距不小,结果是一方面是企业求才若渴,一方面却是毕业生就业困难。该文根据调查分析,针对学校现有的IT相关专业教育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4.1 根据社会需求,定期更新专业课程体系
IT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着产业的发展的不断变化,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对人才的目标也应随之定期更新,学生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从当前学校的教育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比较落后,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上文列举的目前市场紧缺的人才,除了较为传统的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外,其他近几年兴起的软件测试工程师、3G技术开发工程师、Android开发工程师等职位,大部分高校均未设置相关课程。高校计算机专业应该定期追踪社会新需求,并及时开设适应需求的课程甚至新专业。这一方面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质和量上的提高。
4.2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用人成本考虑,绝大部分企业希望所招聘人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如果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上岗后对所在职位的适应时间就会相对而延长。高校课程设置应该大力加强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在注重学生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可以引入真实的IT项目,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的能力;并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开发项目的平台,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的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 总结
重庆IT行业的人力资源框架越来越成熟,IT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也处于各行业的领先位置,重庆现在及未来对IT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重庆地区高校应把握机会,适时改革IT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更好地促进重庆信息工业的良性发展,更好的促进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软件业是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也是创新度最高的行业。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4.09万家,行业从业人员526万,中国百强企业人才相对聚集,从业人员数量79万,占全行业的15%。各项数据显示了当前社会对软件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软件专业办学规模开始缩减、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偏低、综合素养有待提高、专业基础知识有待加强。高职院校作为软件产业人才输出的主力军,需要及时了解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及实际适应性,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①。其既不同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学徒制模式,也不同于工业化大生产下的学校职业教育模式。近年来,现代学徒制颇受到欧洲等地一些老牌制造业国家重视,大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或正在探索建立适合新时期的现代学徒制系统。其中,以德国的“双元制”和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影响较为深远。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申报中,教育部共遴选出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⑥。
3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基于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现代学徒制通过在实际工作环境下师傅与学生一对一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满足岗位需求,实现学生的成功就业。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软件开发、WEB应用程序设计、软件测试、手机游戏开发等岗位。目前流行的“厂中校”现代学徒制形式并不适用于软件技术专业。分析就业岗位的特点,创建基于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更在软件技术专业付诸实施。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创建校企合作工作室。工作室安排在校内,学校提供场所和基础设施。工作室的运行由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专职教师负责。企业定期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进校协助指导。工作室负责的项目既可以是由企业提供的真实案例,也可以是校内科研项目。
3.1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
通过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创建与培养方向、就业岗位相对应的专业工作室。软件技术专业可以成立;“.NET工作室”负责网站建设、软件开发类工作;“移动开发工作室”负责Android、ios移动互联设备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工作室”负责软件开发完成后的测试工作。
3.2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
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下,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将由课堂教学和工作室教学混合进行。具体的教学安排如图1所示。学生完成第一、二学年专业课程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具备项目开发能力后进入工作室。学生进入工作室是双向选择的,首先工作室会开展宣传工作,介绍工作室的基本情况,展示工作室完成的各项成果。学生根据各自的意向选择相应的工作室后,由工作室对学生进行考核。第5学期学生进工作室承担项目开发任务,同时完成毕业设计。第6学期学生可以选择继续待在工作室完成顶岗实习,也可以推荐进企业。
4工作室教学模式运行的保障措施
4.1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很重要。考虑到时间的安排,工作室的管理工作主要由校内具备项目开发经历的专职教师担任,企业提供技术能手协助指导。校内专职教师虽有过项目开发的经历,但不能紧跟市场实际需求的变动。可以通过送教师进企业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了解行业的最新动向。企业选派的指导人员开发经验丰富,但缺乏教育教学的经历,在知识传授方面存在一些缺陷。这就需要校内专职教师作为协调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加校内教师教研活动,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2质量评价体系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需要同步做出调整,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创建多元化的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进工作室承担项目开发任务,任务完成的效果是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学生在任务进行中的工作态度、与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合作意识等过程性因素也是评价的组成部分。工作室中,担任项目组负责人的校内专职教师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企业技术人员也会给出相应的评价结果,项目组成员之间互评。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旨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为将来的成功就业打好基础。
4.3学校企业双方的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G25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69-01
一、国内外现状及其分析
在过去的20年中,信息检索领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现在,有关信息检索的研究包括建模、文献分类和归类、系统构建、用户界面、数据可视化、信息过滤和查询语言等。虽然信息检索正在不断成熟,但是WEB的设计、定义、基本的数据模型并不能满足于人们对信息检索的需求,因此基于java的全文信息检索引擎框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系统设计
1.设计思想和原则
(1)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和成果,进行改进、提升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2)模块之间关系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通过定义一系列的接口和抽象类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3)代码编写规范化,配有一定的注释,保证代码的重用性、可读性,可以进行快速的二次开发。
2.接口设计
本系统外部提供了简单的建立索引和搜索的API,但是内部的机制却是非常复杂的,通过调用这些API用户可以实现为文件建立索引并进行简单搜索的功能。系统主要的建立索引的API如下所示。
(1)FileIndexer:索引操作的入口。该类的Index(File)方法递归遍历文件系统目录中的并同时调用相应的解析器索引其中所有的文件。(2)Properties:该类将文件的扩展名映射到能够解析以这些扩展名为后缀的文件的DocumentHandler实现类上。(3)Analyzer:系统的文本分析器。本系统运用了其子类IK_CAnalyzer进行文本解析。
3.索引结构设计
本系统中最基础的概念是索引(index)、文档(document)、域(field)和项(term),索引包含了一个文档的序列。
(1)文档是一些域的序列。(2)域是一些项的序列。(3)项就是一个字串。
域的文本可能以逐字的非倒排的方式存储在索引中。而倒排过的域称为被索引过了。域也可能同时被存储和被索引。域的文本可能被分解许多项目而被索引,或者被用作一个项目进行索引。
FileIndexer类的Index(File file)方法递归遍历文件系统目录并同时调用相应的解析器索引其中所有的文件。
4.部分程序设计代码
本框架系统并不关心数据的来源,格式,甚至文件使用什么自然语言都没有关系,只要可以把它转换成文本格式。目前系统只能索引和搜索MSWord、PDF、纯文本文件、HTML格式的文件,随着框架的进一步丰富,将会有更多格式的文件可以被本系统索引。具体的建立索引和搜索的过程如下所示。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throws Exception{
if(args.length!=3)
{System.err.println
("USAGE:java"+FileIndexer.class.getName()
+"-propertiesFile"+"-fileToBeIndexed"+" -indexFileSaved");
System.exit(0);
}
Properties prop = new Properties();
prop.load(new
FileInputStream(args[0]));
fileIndexer.indexBuilder.setMaxFieldLength(2048);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ileIndexer.index(file);
fileIndexer.close();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end-start);
}
上述建立索引和搜索过程应用的是FileIndexer框架,这个框架存在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它基于文件扩展名是正确的前提之上,并且要求所有的文件都必须带有扩展名。
本文件的文件扩展名总是.txt,而不会是其他的扩张名;有假设MS Word文档文件扩展名一定为.doc等等。本系统包含了能处理如下类型输入文件的几个解析器:
(1)HTML、HTM;(2)PDF;(3)MS Word;(4)纯文本文件.txt。
所以如果遇到了现有的框架不能处理的文件类型,而你又需要对此类型的文件进行索引从而使之可以被搜索时,这时该去扩展这个框架。为了更准确地进行框架的扩展操作,请遵循以下的几个步骤:
(1)编写一个用于解析目标文件类型的解析器,并实现DocumentHandler接口。(2)在handler.properties文件中添加你的解析器类,将此类映射到对应的文件扩展名上。(3)用上例的所示的方法运行FileIndexer程序。
三、系统测试
软件测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在软件的整个生存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对软件的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测试用例一:
索引文件:Lucene:基于Java的全文检索引擎简介.htm。
文件大小:52KB。
提取索引项(Term)个数:401。
所用时间:1094milliseconds。
(2)测试用例二:
索引文件:Lucene:my_search.txt。
文件大小:5KB。
提取索引项(Term)个数:252。
所用时间:853milliseconds。
四、总结
由于时间仓促,在这次程序设计的过程中,本软件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这有待笔者以后继续完善,恳请各位同行提出批评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2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建设难度大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深化,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第三方机构对毕业生就业情况数据分析显示,学生工作后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软件工程课程是对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专业课程之一,但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对此却认识不足。其实,问题的关键就是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之前,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基础理论介绍,主要介绍有关软件开发的基本原理,不开设课内实验课程,强化软件工程实践能力的其他辅助课程也很少,实践教学建设起步晚,发展比较薄弱。在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之后,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已经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但在具体实施时,由于任课教师没有在企业任职经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导致实践教学变成为了实验而实验的教学环节。虽然学校目前在企业实训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遭遇校企合作难度大、合作水平较低、合作机制不灵活等情况,大部分校企合作仅局限于“学生短期实习”等浅层次水平,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方面作用有限。
2.2课程群意识薄弱,课程建设孤立
现代软件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学科乃至国际化的团队协作,有效的团队协作已经成为现代软件工程的重要标志。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前者包括课程设置中软件工程概论、软件设计等侧重基础理论的课程,后者包括软件测试、软件开发案例分析等侧重工程实践的课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微观生态环境——课程群。软件工程课程群中的课程从理论课程之间的知识模块划分和衔接到配套实践课程验证理论,每一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在实际课程建设时,任课教师往往只关注于自己负责的课程建设,缺乏课程群意识,每门课程各自的实践课程只从与本课程相关的方面进行设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导致课程间交叉内容重复过多、基础内容薄弱、课程间衔接不力等问题。
3课程建设方案
3.1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建设管理机制
针对课程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孤立、重复等问题,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宏观调控。
(1)依据课程间的关联度,划分课程群。
按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知识点之762015计算机教育ComputerEducation间的关联度,将课程划分为若干课程群。根据课程知识模块,课程群一般包括两门以上课程。例如软件工程课程群包括软件工程概论、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开发案例分析等;Java课程群包括Java编程基础、JavaWeb应用程序开发、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
(2)对应课程群,成立课程组。
每一个课程组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负责人,课程组负责人承担课程群的建设、课程组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各门课程教学资料(教学大纲、教材选报、试卷材料等)的审核、组内各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分配等工作。
(3)执行“课程—课程组—系”三级负责机制,实施“课程—课程群—专业”分层次建设机制。
在已建立课程组和课程负责人的基础上,强化责任机制,任课教师负责课程建设,课程组负责课程群建设,系部负责专业建设。课程组和课程负责人机制的实施,一方面使课程能够持续深入建设,另一方面使“课程—课程群—专业”成为一个有机的建设整体,避免了重复建设、孤立建设等问题,最终能够有效地通过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建设。
3.2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合理确定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以软件产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为导向,在满足能力培养需要的前提下,学校以“必需、够用”为度,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发展空间,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软件工程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课程群中各课程的相关性、课程知识的互补性进一步整合课程,重新拼装知识模块,构建整个课程体系,避免课程分散、泛而杂等现象,从而达到重点突出、效果显著的目的。
(1)优化课程内容,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提要及教学深度、广度、学时分配、教学进度、实习、实验、作业安排等。软件工程课程组以提升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特点,规划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设置,按知识模块整合课程,修订教学大纲,使各门课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课程间联系,实现从理论内容到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按培养目标强化课程构建,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2)建立健全课程教学文件,规范教学秩序。
课程教学文件包括:有关本课程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资料、教学大纲、教材、优秀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分析、教学检查情况、教学总结及改革计划等。通过健全教学文件,分类保管,发挥教学文件在教学研究和改革中的作用。
3.3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无论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还是卓越工程师计划,无一不在强调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1)构建分阶段、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构建“实验—案例—项目”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实施“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训—学期实训”的多元化全方位训练式实践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强调案例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案例与项目贯穿课程始终,有效衔接其他课程。
(2)引入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的高层次就业。
对于二本院校,校企合作的推行难度要大很多,因此,合作方法要灵活多样。学校要加大与知名企业的联合力度,创造合作机会,例如和惠普合作的项目中,动员学生走出去,到惠普的基地进行长期实训。同时,聘请与学校合作的短训公司高级工程人才参与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实践,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真正结合起来,把握高层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与发展情况,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竞争力,实现毕业生的高层次高质量就业。
3.4实施“全方位训练式”教学模式
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卓越工程师的实施为契机,我们在教学中引入“全方位训练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案例、项目的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强化实践。
首先保证相应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以便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为重点课程增加课程实训,使学生对整个课程有一个综合的理解和把握;最后展开学期实训,使学生对课程群中的多门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利用“课堂实践教学—课程实训—学期
实训—岗前实训”,全方位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课堂实践教学以知识点的实验为主,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实训对一门课程的所有知识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小组配合,共同完成。学期实训一般安排在学期期末,跟学校小学期结合,对课程群相关课程进行总结和验收,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全方位训练的模式旨在为学生将来从事课题研究、工程项目研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3.5加大基础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学生自学平台
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授,更应该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但资源建设不是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通过建立界面友好宜用的课程网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应建设互动式教学平台,打破教学时空限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环境;建立课程教学资源网,开发课程网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习题作业、实验指导、相关学习网站链接等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同时提供在线测试、网上答疑等,扩充课堂教学区域,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互动学习。
××年共举行内训24项,分别质量管理意识培训占46%,专业技能培训占50%,规章制度与职业道德培训占4%,共计57:85课时,参训27人次。
培训课程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类:
1、员工必修类:企业文化培训、职业道德规范、管理制度;
2、重点培训:软件测试、开发及管理、CMMI3;
3、新员工岗前培训
二、培训费用
××年培训费用总计为22397.50元,费用均为下半年,因上半年没有做培训成本这一项。
三、培训工作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2、建立制度性培训体系。以往,公司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制度,培训管理幅度和力度很弱,培训资金无保证,员工培训意识差,培训工作开展十分困难。今年质量管理部投入大量精力,在总结了以往公司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重点加强了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项目审批流程,在多次征求各单位意见后,全面提升公司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4、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培训工作考核少,造成培训“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学好学孬一个样”的消极局面,导致培训工作的被动。
2、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只是一味的采用“上面讲、下面听”的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学员的兴趣,导致学员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培训效果。
3、原则性不强。不能严格执行培训纪律和有关规定,对违反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按章办事,这是导致培训纪律松懈、秩序较乱的主要原因。
4、在年中所做培训中我们还不难发现,一部分人员感觉培训过于频繁,另外一部分员工则反应得不到相应培训,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首要的培训任务是要使全员树立培训意识,为企业发展和自我发展充电。而培训层面的不均衡,更是需要××年去大力改善。
5、内部讲师授课技巧普遍不高,有待提高,制作课件水平不足,自主研发课程能力有所欠缺,所以,以上需要改善,进一步规范内部讲师管理,提升内部讲师授课水平,推行内部讲师认证,真正打造一支合格称职的内训师队伍。
三、改进措施
(一)有利条件
1、公司改制后,改制企业的机构、人员做完调整后,改制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以及企业文化的再建,必然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培训工作的任务必将增加,良好的培训效果和质量也会越来越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
2、随着MQMS体系《培训管理程序文件》的,公司教育培训体系正在初步建立,培训工作有了制度的指导和约束,将大大的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展开。
(二)具体措施
1、作好培训基础工作
《培训管理程序文件》虽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还需要我们的不断总结和及时调整。在具体工作流程上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在管理制度上还需要多方面补充。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料的收集和培训器材的配置,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2、建立培训资源网络,进一步丰富企业培训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100-03
一、前言
计算机类专业是职业院校开设的重要专业类型,而软件技术及软件工程专业是计算机类专业其中一个专业,是目前市场需求最多的专业类型之一,也是职业院校高薪就业十大专业之一(来自麦可思《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然而,在职业院校软件技术及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及就业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1)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要低一些,增加一定的教学难度;(2)职业院校毕业学生就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而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普遍不提供入职技能培训,新员工均要求能够立即上岗[1]。所以,在软件技术及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是否能满足市场需要是考核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模拟场景甚至是生产环境实训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软件技术及软件工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技术含量高、技术更新快,因此在教学当中既要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又要把握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很有必要建立高度仿真的实训系统,来实现软件开发与管理业务中的各个岗位职业一系列技能的训练,从而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人才培养目标。
软件开发实训平台的建设,国家教育部有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早在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等四个专业实训基地设备基本配置推荐标准》的通知【教职成厅〔2007〕5号】,其中对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的软件开发培养方向的实训提供了基本配置推荐标准,文件还说明了计算机软件开发方向的软件测试实训室所涵盖的实训内容:(1)软件开发环境配置;(2)应用程序开发;(3)Web站点维护;(4)数据库建立及维护;(5)测试工具的应用;(6)软件测试;(7)测试文档编写。
二、平台概述
在移动应用开发领域中,已经形成了三大主流平台:(1)谷歌(Google)的Android开发平台,采用Java语言,(2)苹果(Apple)的iOS开发平台,采用Objective-C语言,(3)微软的Windows Phone开发平台,以C#语言为主要编程语言。其中微软移动开发平台因为其完整的工具软件体系、优良的本地化和用户体验、丰富的学习文档、较低的技术门槛能、广泛的市场需求、以及对WEB应用程序与桌面应用程序开发的全覆盖等众多特性,相对其他两个开发平台来说,更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所以,大多数职业院校把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平台作为实训的首选平台。
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由四大部分组成:微软开发平台、课程资源与培训、校企合作备忘录和体验中心,如图1所示。
(一)体验中心包括由XBOX/Kinect及大屏幕组成的体感互动体验系统、Windows 8触屏笔记本、Windows Phone手机、Surface Pro平板组成的体验环境,主要用来体验微软的一些新技术和展示和试用实训教学中师生开发的应用程序。
(二)课程资源与培训是微软提供的系统化的软件开发相关的国际精品课程以及对师资知识结构的更新培训;
(三)校企合作备忘录是由微软协助提供的同软件企业的合作方案建议,包括企业提供真实案例、师生作品向企业推荐、顶岗实习等合作项目;
(四)微软开发平台是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的核心,由5个模块组成:
1.实训平台基础模块,是指构建开发平台的客户端及服务器的基础软件环境,由Windows Server 2012、SQL Server 2012、System Center 2012、Windows Professional 8等系统软件将若干台物理服务器采用云计算架构和虚拟化技术组成一个资源池,面向师生提供统一的开发环境虚拟机、个人存储以及开发实训所用到的各种虚拟服务器,如Team Foundation Server等。
2.分析设计模块,由Office Professional Plus 2013和Visio Professional 2013组成,实现需求文档、数据库物理模型、OOD/OOP模型等的分析和设计。
3.应用开发模块,主要由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2和Visual Studio Ultimate/ Professional组成,实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的程序开发工作。
4.应用软件生命周期管理模块,主要由Visual Studio 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2组成,用来实现工程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开发文档管理、代码版本配置管理、测试管理和部署管理,提供了覆盖软件开发流程中的主要工作岗位的功能集合。
5.项目管理模块,由Project Server 2013与Project Professional 2013组成,用于对软件开发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包括任务管理,资源(时间、人力、设备场地等)管理,以及进度、计划、沟通、调度与风险管理等。
通过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可以实现移动应用开发领域中从专业技能训练到实际生产工作的完整的工作流程、全方位角色以及校企互动的实训教学;同时还可以将Project Server 2013应用与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解、任务分配、任务指引和实训考核,能够方便地实现基于工作过程指引的教学模式[2],以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三、教学应用
移动应用开发实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软件开发流程及相关概念,通过系统化的软件开发课程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通过对工具软件的应用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开发环境的组建、熟悉开发环境中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通过基于应用软件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的指引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开发流程中各个主要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相关技能,通过对真实Windows Phone移动应用程项目的开发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移动应用开发完整的开发模式和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流程,通过项目管理实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从更高的层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工作能力能够达到准生产环境水平,实现毕业就上岗的高水平就业能力以及未来职业拓展能力。
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本质上是微软Windows平台上统一的软件开发实训平台,涵盖了控制台程序、桌面应用程序、 WEB应用程序、WPF/Silverlight应用程序、Windows Phone移动应用程序以及应用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可以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实训教学应用。在基于移动应用开发实训方面,以东莞理工学校为例,见图2,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技能训练。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后,就可以进行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训练,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简单的控制台程序或桌面应用程序实训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技能,如Visual 工具的使用,程序代码的编写、调试、运行方法;通过一些简单有趣的小程序来理解、强化和印证前面所学的数据结构知识,逐步掌握编程语言C#的语法并能熟练使用。
第二部分是WEB应用程序开发实训,如小型的WEB网站、简单的WEB应用管理程序,通过从创建WEB APP工程项目、页面设计和组织、页面跳转、业务处理代码编写到WEB应用程、部署和运行的实训教学,让学生理解WEB应用程序的工作模式和执行原理、掌握WEB应用程序工程项目的组织结构和维护、掌握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和WEB控件的使用。
第三部分是移动应用程序的开发实训,主要是通过简单、实用有趣的程序案例,让学生掌握基于Windows Phone 8的应用程序的开发流程,重点是了解和掌握Windows Phone 8应用程序的组织结构、设计模式、执行原理以及到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的流程。
2.移动应用专项技能训练。移动应用专项技能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软件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专项训练掌握对业界流行的技术和未来即将流行的技术,并能够综合运用来实现企业业务需求。
3.多工作岗位技能训练。现代软件开发是一项多人协作参与的工作,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开发过程日益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分工也更加细致和明确,逐渐形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编码、测试管理、系统运维、配置管理、文档管理、项目管理等一系列分工明确的工作岗位,在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中,通过Team Foundation Server和Visual 工具可以实现上述工作岗位的模拟实训,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多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项目开发,每个学生可以参加多个小组并担任不同的岗位角色,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使学生可以在每个工作岗位得到锻炼,而不仅仅是程序编码。
4.项目管理技能训练。在软件开发行业中,项目管理是软件开发从业人员职业拓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是打通职业“上升通道”的渠道之一,软件开发人员在获得一定经验和能力,通常成为项目主管或项目经理,成为技术型管理人员,然后逐步向更高的职位发展。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管理人员面对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项目干系人之间的协调,以及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风险、沟通管理等非技术问题。
四、注意事项
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是一套完善而实用的实训平台,为了使实训平台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学校以及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作为企业,其主要目的是生产并盈利,所以,我们应该主动积极地与合作企业进行沟通,并且要走向社会,寻求更多的企业合作,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方向,加强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互动,获取更多真实教学案例甚至项目外包。
2.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专业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重构教材和课程内容,及时了解并掌握新的应用技术,并运用到实训教学当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不至于脱离社会需求。
3.加强实训平台管理。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在学校应用当中有三个特点:(1)使用率高,进度重叠率高,(2)学生更替快,(3)系统升级快。所以需要加强管理,首选,要建立学期实训计划项目清单,包括实训班级、实训阶段、实训项目及案例资源等;其次,对于毕业学生要及时对其空间进行清理,对其中的优秀项目进行整理归档;最后,对实训平台中的重要系统如SDK要及时升级,以便能够进行新技术的实训教学。
4.对于一些重要的实训项目要保证一定数量的重复案例,根据学习理论,重复原则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会做但不一定掌握,有时候是依葫芦画瓢,并没有理解,需要通过多次类似的案例重复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应用总结
在移动应用开发实训教学当中,不管是采用微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还是其他的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技能训练都一定要结合行业需求,基本技能训练要扎实、专项技能训练要强化、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学校师生与企业、与行业、与社会的互动,这才是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平台在教学应用中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引言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高校近千所,占高校总数的90%以上,中国已经成为工程人才的培养大国,但却不是培养强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难以适应国家发展对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1]。基于此,2010年6月23日,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一个重大项目,目标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类工程技术人才[2]。该目标与东北石油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型、工程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
我们本着大学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卓越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一、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
东北石油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和最后一年的企业实训。前三年在校学习,内容主要包括通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每个短学期的企业实训,从而打造阶梯式的培养模式。建立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去掉陈旧的知识,及时挖掘新知识、新技术,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拥有合理的知识体系;改进知识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只有这样,学生在工作后才能根据社会经济的需要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从而适应新形势,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不再仅以一张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定论,而是对某门课程学习的全程进行记录跟踪,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全面的考核,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通过课外创新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前三年在校学习的每个学年,都设计学生进入企业学习的环节,保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企业的文化、接受企业的熏陶、遵守企业的纪律、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把不同阶段的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为最后一年的企业实训打下基础。
大学的最后一年实现完全企业环境下的实训,在此期间完成毕业设计。通过前三年阶梯式的不间断的企业实训,到大四时,学生基本具有了在企业独立顶岗工作的能力。这一年中学生可以根据实际实训的岗位情况,经过学校和实训企业的联合指导,按照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完成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完成了前三年的基本学习任务后,在最后一个暑假前,就让学生选择好实训的企业。在进入实训企业之前,学生首先要选择由学院提供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带着这个任务进入自己选择的实训企业。在参与到企业的具体工作后,允许根据具体的工作以及企业的导师方向来提出新的毕业设计题目。经过学院的学术委员会研究,认为题目能够满足本科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后,正式更改题目,并且备案。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充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也保证了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毕业设计质量。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创新的基础就是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尤其加强了实践部分的比重,建立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递进式、可操作性强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模拟企业项目的开发、假期企业实训、集中的企业实训、综合的毕业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1.讲练一体式教学
增加课内实验部分的比重,同时所有程序设计课程实现讲练一体式教学,使学生边做边学,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最大的成效。
2.进行短期的企业环境体验
在大学一年级的短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能熟练地使用办公软件,此期间,安排3周的短期企业实训。学生进入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的企业,跟企业员工一样按时上班、下班、并做一些在这个阶段能做的具体工作,例如数据录入工作,体验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体会企业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踏实的工作态度,从而去掉自身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培养踏实认真的行事作风。
3.阶梯式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李良(1976- ),男,安徽泰和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副主任,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江苏 南京 21116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规划课题“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结合的操作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0CX140)、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大学科技园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JSJG324)和2012年度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MZ22012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35-02
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软件技术类专业,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如愿进入软件行业。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学科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要求相去甚远。这几年,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发展迅猛,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产值和用工人数急速增加,高职院校应该抓住发展的机遇,与软件企业共同探索和创新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通过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的高度融合,使人才的培养直接面对企业需求,更具有针对性,也使学生更容易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训练之中去,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软件人才,对提高软件专业的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实践
为了培养符合软件企业需要的人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一直在探索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我院与软件企业直接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双赢和发展,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大融合,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以下是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成功的合作实践:
1.园区企业参与课程嵌入教学的模式。我院与南京白下区政府共同打造“光华科技产业园”,2010年一期项目完工,现入驻企业近60家,我院信息技术系和入住产业园的南京乐游游软件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乐游游定向培养班”项目组,负责学生的动员、组织、生活、教学安排。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进行教学实训和学习,融合“JAVA高级编程”“JSP网站开发”“Oracle数据库应用”等核心课程进行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课改思路;推行“双导师”制,每门课程我院选派一位教师完成基础教学,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项目化授课,我院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助指导;校内教师可在参与项目案例化教学的过程中,学习企业项目开发经验,进行教学知识储备和应用技能的自我更新。对于我院来说,该合作模式的优势为校企零距离融合,产业园在我院光华校区,学生也从江宁校区搬到光华校区居住、学习。光华校区配备了专用机房,固定分配给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使用。企业不用投入设备,只要将项目案例环境转移到教室,实现项目到教学的转化即可,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实训也都很方便。企业教师因校企零距离,上课较为便利,上课过程中又采用“双导师”制,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上课形式也较为灵活,因而对自身企业工作影响较小。企业又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挑选优秀学生进入公司实习和工作,这种合作模式因此获得合作企业的认可和支持。但该模式目前也有不太理想的地方,主要是产业园一期入驻企业数量不多,从事软件开发的企业只有10多家,并且规模也不很大,因而吸纳能力有限,目前参与教学的两个班只有不到20%的学生被乐游游公司选中,准备录用为正式员工。
2.毕业季冠名班岗前培训教学的模式。我院与睿泰科技合作,在信息技术系毕业班成立“睿泰科技冠名班”,对学生进行免费培训,目标是培养软件测试人才。选中的大三毕业班学生,在11月份完成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后,留校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前培训。学院配备专用机房,固定分配给冠名班的学生使用,培训教师由企业外派,费用由企业承担。培训课程由企业设定,包含企业实际项目案例训练。培训合格后,学生到睿泰科技顶岗实习,实习合格的学生由企业留用,毕业后成为企业正式员工。该合作模式的优势是学院成本较低,主要提供场所和计算机等设备。因培训地点在本校,参加培训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都感觉很便利。学生经过3个月的岗前培训,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基本上都可达到企业要求,可成为企业正式员工。企业将岗前培训转移到学校,减少了场地和设备投资,节约了大量培训成本,学生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但该模式也有一些不足,例如,企业对学生进行免费培训,且没有义务的约束,培训后一些学生不到该企业工作,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也对后期能否继续合作打了个问号;另外,企业只是后期才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需要对学生进行选拔,因而只有部分学生受益。
3.订单班模式。我院与中软国际合作,成立“中软国际订单班”,采用“2+1”教学模式,即两年校内教学,一年企业顶岗实习,考核合格的学生毕业后正式成为企业员工。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在内的人才培养计划。两年的校内教学,企业也全程参与,专业核心课程以及企业文化等素质课程均由企业教师讲授。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本企业用人规划确定在我院的订单班主要培养Java方向程序设计人员,全程贯穿项目案例化教学,校内教师完成基础素质教学,并配合企业教师在项目案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辅助指导。该合作模式的优势是,在三年的学生培养过程中企业全程介入,并采用项目案例化教学,教学效果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由于企业在前期的人才培养计划上就开始介入,课程设置符合企业要求,培养过程中穿插企业文化课程以及多样化的企业讲座和活动,学生对公司有了较好的了解,有文化认同感。企业全程贯穿项目案例化教学,学生对工作过程也有较好理解,专业技能也能达到较好的水平,对后期的顶岗实习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通过订单班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培养目标更明确,符合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企业专家的项目案例化教学弥补了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培养的学生水平更高,更能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校内教师在参与订单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可与企业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该模式优势非常明显,主要不足之处是订单班的学生学费高于普通班的学生。
二、高职软件专业“双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经过这几年我院在软件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中的积极探索,笔者总结了“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见图1)。
1.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企业、市场三要素为一体的培养模式。市场有需求是我们进行人才培养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设置专业并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内容。学校和企业根据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工作,与企业一起面向市场,为社会服务,满足人们的市场需求(见图2)。学校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学校、企业、市场三要素的充分结合,高职院校才有可能培养出满足市场、企业需求的技能型软件人才。企业比学校更了解市场需求,它们对市场的变化更敏感,更了解前沿技术和技术发展方向,因而高职院校为实现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和企业紧密合作,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依托企业市场化实战经验,利用自己的办学优势培养学生。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有优势,更能满足企业和市场需要。
2.以学生为主体,校内教师、企业教师结合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需要多交流和协作,充分利用企业教师的项目实战经验和校内教师的教学经验,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专业核心课程可多采用项目案例化教学,选择适合教学的企业项目,进行案例化,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模块化分解,为了方便教师讲解和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需要细化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确定重点、难点等内容。通过对项目案例和知识点的分析,确定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以及最后的考核形式和学生评价方法。教学过程中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等教学内容,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见图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