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25 20:50: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石钟山记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石钟山记教案

篇(1)

Abstract:Traffic Safety is always around to our side, it is part of our daily lives can not be ignored. Urban road intersections, gathered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each intersecting road vehicles and pedestrians, resulting in mutual interference between vehicles and pedestrians brought to this country, prone to traffic congestion, slow traffic, even lead to traffic accidents and other phenomena, a serious impact on road traffic safety and traffic capacity.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duce traffic safety hazards, improve the traffic capacity of roads is very necessary to implement to improve the design of traffic on urban road intersections.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main road intersections to improve the design and content of applications in the traffic safety analysis and research.

Key words: urban road intersections; traffic improvement design; traffic safety; applie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交叉路口作为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段。据国外的相关统计表明,与交叉路口有关联的交通事故,发生在日本的有60%左右,而在美国则有50%以上。因此,基于交通安全的考虑,结合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现实特征对其进行改善设计是势在必行的。

1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现状

城市的道路系统大多是道路网密度高、路网节点―交叉路口数量多的网状结构。近几年来,城市道路的压力随着机动车辆的快速增长而日益增大,但是,由于机动车辆增长的过快,致使城市的交通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以致城市道路网的负荷过大,造成城市道路交叉口常出现车辆拥挤排队的现象。而且各城市交通混乱、交通阻塞、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等交通问题的普遍存在,很多也是因为交叉路口的交通干扰严重、通行能力急速下降造成的。

经过调查分析,城市道路交叉口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叉口的面积过大。交叉口的面积过大,不仅使得交叉口清空时间增加,致使信号周期过长,还会造成相位间隔时间的浪费,使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下降。

2)渠化的不合理。道路交叉口的渠化有不合理的甚至没有渠化的现象,车辆和人流在这样的交叉路口就会处于无序的状态,容易造成交通混乱。

3)路口车道数划分的不合理。交叉路口进出口的车道数和标准路段的一样,致使进出口处的车辆需要突然变换车道,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而直行的车道数比出口处的少,也会导致路口的通行能力下降。

4)标线设置的不合理。对车行道停车线的位置有不合理的设置,距离人行横道标线太过靠后,而于人行横道与自行车道的地面标线划分不合理甚至有些地方没有划分,这两种情况都会延长路灯的通行时间,从而降低了交叉口信号灯的通行率。

5)标志牌设置的问题。在城市道路上会发现有些主要路口没有设置标志牌,有些路口的标志牌设置有误,对一些作废的旧牌也没有更换等现象,都会影响行驶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判断。

6)很多路口信号灯配时设计的不合理。交叉口信号灯的黄灯时间设计过短,会造成车辆吃红灯,容易与横向交通流发生冲突;相位绿灯时会出现无车可过和车辆不能及时过完的状况。

2城市道路交叉路通改善设计

针对城市道路交叉路口的安全现状,根据道路交叉口公交车和小型汽车比例较大、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干扰较大安全度较低的交通特征,可以从渠化、信号管制等方面对其进行改善设计,以提高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2.1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交通渠化设计是一种投资少而见效最快的交叉通改善设计方法。在道路交叉口通过划线(或用绿带)按交通量来分隔车道及合理设置交通标志、路面标线和交通岛的方法,不仅可以使车流和行人都容易辨认出各自的去向,引导其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还可以控制车道的宽度以达到控制车速、防止交叉口超车的效果,从而提高道路的交通安全水平和通行能力。而且交通岛还可以作为安全岛,在行人过街时避让车流,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2.2优化交通信号的管制

运用交通信号灯或通过交警的手势指挥,使来自不同方向的左转车和直行车经过交叉口时在时间上错开,可以减少道路交通冲突点的数量。根据交叉口的具体情况设置对应的信号相位,控制进入交叉口的交通流数量,以达到减少甚至消除交通冲突的目的。另外,对道路交叉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检查工作也需要加强,保证信号系统一直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3简化交叉口和立体化交叉设计

由于交叉路口的面积过大和路口处车道数划分的不合理,容易产生交通冲突点,引发交通事故。因此需要对复杂的多岔路口实施改造,以减少交叉路口的面积,简化路汇道路的布局,使得冲突点减少,道路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另外,交叉口还可以采用立体交叉的设计,使相交的道路在空间上上下分开,因为没有冲突点,车辆行驶畅通无阻,有效的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这是解决道路交叉冲突最彻底的改善设计方法,但是,立体交叉的设计会受城市道路面积的限制,只能在小部分交叉口设计中得到应用。

2.4交通标线和标志的完善设计

设置道路交通标线和标志的作用,就是用一些简单的图形符号和简洁的文字来传递特定的交通安全信息。作为行驶的车辆和行人的向导,完善道路交通标线和标志设计对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一些需要设置限速标志、上下坡标志、转弯标志的地方没有相应的标志,使交通参与者的警惕意识减弱,因而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需要对交叉口做定期的调查,结合实际情况完善道路交叉通标志和标线的设置。另外,对于路口处的标志、标线应当设计得简化明了,一目了然,除路名牌外,应尽量用图标识少使用文字说明。

2.5交叉口左转专用车道的设计

聚集于交叉口的左转车辆是引发交通冲突、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有效减少左转车辆与其他流向车辆冲突点的方法就是在交叉口--尤其是对于那些车流量较大、车速较高的道路交叉口进行左转专用车道设计。左转专用车道的设计使左转车辆和与其对向的直行车辆在空间上实现了分离,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两者之间的冲突,保证直行车辆的通行能力。据有关专家估计,在交叉口的一个主路进口处实施左转专用车道设计,能够使与交叉口相关的事故减少18%~24%;若在一个四路交叉口的两个进口处都采用左转专用车道设计,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会减少33%~42%,而具体减少的事故率则由交叉口的控制类型决定。

3结论

有效改善城市交叉口的交通问题是提高城市交通安全水平的关键。由于各交叉口的车流和行人流量不同,相互的干扰程度也各异,因此对城市交叉通进行改善设计时,需要具体分析现实情况,实现经济合理的改善设计,以增强交叉通的通行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

参考文献:

篇(2)

一、概念的界定

新型城镇化,是指以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新型城镇化之“新”,主要体现在改变过去城市化进程中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及空间扩张,努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注重人口的城市融入及城镇文化、公共服务内涵的丰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人的城镇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使人口具备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专业技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集群是特定区域内有众多相似单位、机构等通过构建密切合作机制在时间和空间上集聚形成强劲合理和可持续发展、有竞争优势的现象。职业教育集群化就是在特定环境中将职业院校结合起来的集群发展。集群化的职教模式可以解决原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小、资源难整合、发展无空间等与产业发展不适应及日益凸显的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从国家和各级政府层面先后出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意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加强对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全国各地职业教育开始逐渐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一批有代表性的职教城或职教园区先后建立起来,如重庆永川职教城、长沙职教城等。

二、鞍山市职教城发展沿革与现状

鞍山市职教城自2007年开始筹建论证,2009年3月动工建设,当年9月实现首批院校入驻,现已初具规模,通过发挥职业教育的集群化效应,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形成办学特色,满足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并逐步将职教城建成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打造“立足鞍山、服务辽宁、辐射全国”的鞍山职业教育品牌,全面增强鞍山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鞍山市职教城规划占地300万平方米,实际建设用地1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分为教育教学区、实习实训区、文体活动区、行政办公区、中央景观区、生活休闲区、科技研发区和对外合作区功能区。包括教学楼10栋、实训楼9栋、艺术楼1栋、宿舍楼8栋、科技图书馆1栋、可容纳5000人以上同时就餐的食堂3栋、体育训练中心1栋,还有卫生所、超市、浴池、招待所等配套齐全的附属设施。职教城内还建有鞍山市奥体中心,包括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乒羽馆、速滑馆、全民健身馆等“一场五馆”,建筑面积19.45万平方米。截止2013年末,有12所院校入驻职教城,共开设钢铁冶金、加工制造、交通物流、文化旅游、老年服务与管理等167个本科、专科及中职专业,教职工2200余人,在校生30000余人。预计全部建成后将有28所院校入住,设置342个专业,每年招生约为2.5万人,最终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0万。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鞍山市职业教育集群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调研考察时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新时期的城镇化不能以简单思维、传统思维对之,必须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的、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城市化。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发挥职业教育的集群化作用,盘活和带动系统其他要素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和社会发展。

(一)发挥职业教育集群化优势,进行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

从数据统计上我们可以看出,职教城未来的在校生将达到10万人,职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另外,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培训需求,也将由职教城消化,如失地农民转业培训与职业教育等。通过发挥职业教育集群化的优势,可以改善就业状况,促进劳动力的合理配置。目前,职教城社会培训年均4万余人次,包括企业在职人员、城乡失业人员、退役士兵、干部、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大学毕业生等各类群体,培训项目涵盖就业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创业培训等各个方面,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鞍山职教城承接并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新疆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内地中职生、基层党政干部等共计1300余人的培养培训任务,成为辽宁省对口援疆的重要基地。

(二)加快自身建设,传播、应用和“孵化”新技术,提升职教城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鞍山市职教城坚持“职教围绕产业而发展、产业依托职教而壮大、职教与产业互动共赢”的办学理念,遵循“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原则,依托“共建、共享、共用”的管理模式,实现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全面整合。职教城的各单位应该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加快自身建设,传播、应用和“孵化”新技术,提升职教城的核心竞争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使职教城不仅成为人才培养的中心,而且成为技术革新的基地。

(三)改善软硬件条件,加强内涵建设,打造职教品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拉动城市发展。

鞍山市职教城从2009年开始,对所有就读直属学校的全日制中职学生实行“三免、两补、一转”优惠政策,在全国率先推行免费职业教育。从2009年至今,已有万余名学生享受了优惠政策,增强了职教城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使鞍山市职教城成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职教城正在开展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打造数字化服务、智能化管理的现代职教园区,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改善软硬件条件,强化内涵建设,打造职教品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将有效地拉动城市发展,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重新定位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1-0048-02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游山西村》,美妙的诗句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农家图。“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足以使人联想到好客农人的热情,那杀鸡、宰猪待客的劲头,足以让人流连忘返。接下来的“山重水复疑无路”却是揪心的,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又意外地让人惊喜若狂。其实,面对已经实行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的教师依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认识不足。

如何认识这次改革,如何适应改革,如何在改革中走出传统教育的模式?这应该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改革之初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积累了较多的经验,现就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为此,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次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改革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应试”模式,让学生在教师“主导”下自主学习。

中小学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者,如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按照新课程改革精神,教师再也不能按传统应试教育进行教学。于是,许多教师难免会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就需要给自己重新定位。

一、应给自己的职业性质定位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中小学教师大多照本宣科,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除了利用现成的、已老化的教学理论去“教书”,就再也没什么新花样。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单纯“教书”,而应该成为教育型专家,这就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具体的实施者,他们身处教学任务的最前沿,应该深切懂得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懂得如何深入学生心理,懂得如何创造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对自己职业的重新定位,完全有必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二、要给自己的思想品德重新定位

教师自身不但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在各方面都应严于律己,时刻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对学生造成的影响,所以应对自己的思想品德重新定位,这样才不愧于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与榜样。

“人以德为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教师刻不容缓的事情。“德智体全面发展”,“德”字第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情操、行为举止、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基于此,教师的精神境界、言谈举止、行为习惯等,对学生很重要,所以,重新给自己的思想品德定好位,完全是有必要的。

三、给自己的知识结构重新定位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力军的中小学教师,不但要具有先进、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精湛、娴熟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论是沟通师生交流成功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有力支柱。但仅有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即所谓“学高为师”。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自己的能力范畴,才能在学生中“传道、授业、解惑”,才能使学生“遵其言,信其道”。

从现实情况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容量会逐渐加大,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这就对中小学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仅仅依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娴熟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也会捉襟见肘,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拓展知识,更新知识,丰富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胜任和适应课改的要求与发展,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正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广大教师不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在教学上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四、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角色”一词来自戏剧舞台,但在人生这个舞台上,每个人何尝不是一种甚至几种角色呢。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也应该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既是‘自我教育者’,也是‘研究者’。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换,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位积极、有效的教育研究者,这既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促进者的前提条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转变的新要求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必须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教师应促使“不同的学生在知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的乐趣。

五、对自己的学生观也要重新定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基于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讲”、“听”、“练”不再是主流,只有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知识,才能解决问题,“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六、给自己的创新能力重新定位

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但决不是一个“虚”词,因为“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将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得走“创新”之路。教育教学工作也不例外,教师应该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努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在思想上、教学行为上都发生一次历史性的转变。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舞台上重新定位后将要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只要给自己重新定好位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将会在实践中得到应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到那时就会看见柳暗花明的村庄,原来却是一幅自然、清新的春景图。“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只要条件允许,就没有达不到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2002.

篇(4)

1. 当下师生关系 在当前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大环境下,怎么进行优质中职语文教学呢?成功的教学,学生有一半以上的功劳,因为当学习者愿意打开耳朵听、愿意敞开胸襟接受时才会知道老师讲得不难听,教学双方才能达到良性互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就是这个道理。

现在的中职学校教师面对的挑战中,包括:发现自己和一群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在一起。学生进入教室后,书包始终背在身上,桌面却没有任何纸笔、书本;在教室内讲话,随意走动;借故上厕所,实际出去过烟瘾……这些对任何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亟待克服的挑战。面对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经常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规范他们在教室的行为。

2. 当前中职青年教师面临的课堂教学困境

2.1 授课当中缺乏教学特色。 以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参看教师的教案,多数教师还在采取传统的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介绍作者-疏通段落大意-分析文章,那么我们从学生的反应中看到什么了呢?懒散的表情,暗淡的目光,有一搭没一搭地讨论……教学鲜见令人“惊艳”之作。又或者课堂流于浮华,比如一些优质课或示范课,课堂热闹有加,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活动似乎非常精彩,然而,繁华的背后似乎缺少实质的内容。

2.2 教学设计中缺乏创新。 (1)完全雷同的教学结构。 通过听我校的语文教师的课发现,比如同样是教授《我与地坛》,前10分钟内,都是以史铁生的人生经历为导入,然后带出全篇文段结构及写作技巧;在教授应用文类型的课程时,都是先说明应用文的标准格式,然后按照板书指导学生试写应用文,没有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完还是不明白这类型的应用文对自己有何用处。教授口语交际课,都是只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设置相关导学案的问题,希冀提高学生讨论、互动、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但课堂上往往只有冷场。

(2)全然相同的延伸阅读。 比如几位青年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都不约而同地以《沁园春・雪》作为延伸阅读,而没有思考所选择的延伸阅读材料对学生能否起到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2.3 缺乏必要的教学辅具。 教师当中,经常使用教学辅具的不到三分之一,当下多媒体辅助设备的大范围使用,让教师往往忽略自己制作和选择教学辅具的重要性。

3. 如何给予青年教师课堂教学上的扶持和指导 从以上课堂教学存在的情况来看,当前中职语文教师的知识背景,或缺少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神来之笔,无法令学生豁然受益。在教学中,如何举证补充,如何阐述诠释,都略显拖泥带水。因此在青年教师教学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应对所教授课文内容相当熟悉,方能游刃有余。 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虽然不足,但并非都语文素养低下。教师专业化水准不足,本身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依赖于网上下载的教案,而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透彻研究,学生是很容易看出破绽,进而不信任这位教师的。

3.2 旁征博引,课堂上灵活应变。 在《促织》一课的听课当中,授课的某教师本想作为知识的拓展内容,提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上有类似之处。学生听后很感兴趣,多问了一句:“老师可否举一个《阅微草堂笔记》的例子?”结果教师自身对《阅微草堂笔记》不够了解,一时无法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慌张之下又没有针对学生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导致课堂上出现冷场。

3.3 多学科内容的整合,使教学得以大开大合。 以古诗为例,由于物理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大自然,因此,古诗文中不免出现一些物理现象。具体而言,其中包括最常见的光现象、声现象,与经典力学、运动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石钟山记》关于声音的考证即为一例。中职语文教师通过广泛课余学习,提升教学水平,或者通过学科的整合,使自己的讲授生动有趣。在当前多元化、全球化下,需要多样化人才,不应限制于框架中。教师对教材教法如能挥洒自如,既不离题,又适度补充,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开阔视野,那么每堂课就好比聆听一首隽永、完整的篇章。

3.4 既能博大又能高、知识面广阔且具深度。 语文教材的内容极为丰富,古往今来,无所不包。语文课本许多内容,尤其古诗文部分,涉及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苏轼《赤壁赋》一文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一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是什么?而当月亮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为什么是“七月既望”的天气?这些问题,授课的教师如果对天文知识有相当的认识,就可以将不易理解的课文化难为易,让学生彻底明白。还能结合古人关于“节气”的常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些都是课堂当中可以延伸且灵活教授的内容,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比如,苏轼所指的“赤壁”,今天所属何地?前人对“赤壁”一地的考证、说法又是如何?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知识,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讲解自如,才可以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

中职语文教师虽然愿意奉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以“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终身职业,但如果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不足而背离“学高为师”,就无法持续地进行专业进修与发展,也无法肩负“传承与创新”的教育使命,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篇(5)

高三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复习,加之其知识面涉及广,知识点又较为零散,高考的考查方式又灵活多变,故整个复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既乏味还不易把握。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高三语文复习,是身处高三的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难题。而我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就是要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预设

精心预设是高中语文课堂生成的前提,也是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具体体现在:

1.掌握学情,提前备课

语文教学的一贯宗旨都是围绕如何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展开的。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的起点应是在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身为高三的语文教师,也只有在掌握了学生的基本学情后,才能对症下药,并做好相关症结的提前备课工作。要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做到提前备课。按照学期初制订的教学计划,有章有序地进行不同模块的复习,更有利于知识点的系统化。这一点,在文言文专题复习时尤其突出和重要。如,一轮复习时,梳理《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的知识点,学生对倒装句“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翻译不好,了解之后,得知学生是对定语的概念比较模糊,难以划清句子成分。因而,在复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石钟山记》《劝学》三课时,就结合三课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石之铿然有声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定语后置句,提前备好定语后置的几种常见类型,让学生从中鉴别、分析,最终找出规律,使之趋于系统化,从而促进教学实效。

2.整合资源,明确导向

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中,精心预设还体现在对教材的整合和运用上,正如在文言专题复习时,根据复习需要,对教材中的重要文言篇目进行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和巩固,有时可能只是借用某个实词的特殊用法,以唤醒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或是借用某个特殊类型的倒装句式,以辅助学生对陌生文段的理解和翻译。而在进行古代诗歌专题的复习时,对教材的整合就体现得更加明显了。在这个模块中,我们不能仅仅教给学生单一的解题技巧和固定的答题模式,还要引导学生尝试着自己去归纳、整理。例如,可以让学生将其在课本中所学的诗歌,根据诗歌的内容予以归类整理,可分为:咏史怀古类有《登金陵凤凰台》《登楼》《登快阁》等,行旅闺怨诗有《雨霖铃》《声声慢》《夜雨寄北》等。让学生在归纳中明确并掌握各类型的出题类型和常用的手法,使之形成一个知识系统,再结合已掌握的解题技巧,将其内化吸收,形成能力,提高教学实效。

二、巧妙生成

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课堂上的巧妙生成,同时,它也是精心预设的延伸和提高。我们的授课群体是思维活跃的学生,这就注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可能按着我们预设的轨迹来运行,相反,还总是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出现,因此,身为执教者要善于抓住这些契机,并结合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将之前的精心预设和当前的意外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语文课更具灵活性,从而打造精彩且高效的高三语文课堂。

1.营造氛围,巧妙生成

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决定了其是复杂、多变的。加之又有诸种不定性因素,再精心的预设也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因此,在学生有了不同的看法和疑问时,教师要采用赏识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肯定其表现的同时,作适当地调整,富有创造性地继续组织我们的课堂教学,顺着学生的思维角度,再创新生成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支点,引导和帮助其理解。

2.开放问题,巧妙生成

爱因斯坦说:“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因此,身为高三的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出易让学生去探究、讨论的问题,尽量用最精练且灵活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使学生研习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高涨起来,在沟通交流中巧妙生成,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语文是一门主观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结束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多听听不同学生的声音,将这些反馈信息整理好,再结合自己授完课后的感受,认真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在反思的过程中,还要反思自己在备课时的预设哪些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并生成了“师生”“生生”的共鸣,教师要将这些亮点总结并记录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继承并发扬。还要反思有哪些不足之处,是源于什么造成的,如果再讲一次,应该如何完善,并做好相关解决方案。事实证明,成功的教案不在课前,而在课后。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执教者驾驭课堂将游刃有余,而且也能提高高三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6)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在很多情况下,许多老师和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环境,从原来的学习语文中的人文素养和知识转变为教条的“为考试而学习”,其中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可想而知,学生变成了迎接数次考试的学习机器。老师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有目的”地教学。如果我们把语文放到高考的各个学科中去比较的话,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可能是最差的。

面对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老师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违反了语文学教学的初衷?

一、引起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

(一)学生对语文和语文学习的认识有所偏颇

首先,很多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的语文,但他们不能充分了解到语文是一门“厚积薄发”的学科。认为数、理、化学科要花时间去攻克,需要做大量的习题,反复地演练就能够出成绩,无暇顾及语文学习;政、史、地科目多背多记就能够出成果,也无暇顾及语文的学习;认为语文的学习就是上课听一听,针对性地对照高考类型题做几道典型练习题就可以了。

(二)认为课本效能低和阅读经典是在浪费时间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过后会认为,学了这么多的课本,还不如多做几套高考模拟试题的效果更好,只要认真注意一下高三时的一轮复比生硬地学习教材更好。因此,在很多次考试以后,学生就会对课本产生这种“厌恶”心理,从而《史记选读》中的廉颇与蔺相如的风范没有了,《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杜甫的光辉形象也没了……这就造成了课本效能低的情况。

(三)教师授课的针对性过强

现在的考试模式,已经把语文知识“肢解”成各个模块,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和教师,为了迎接一年之后的高考,不惜用大量的时间去配合“肢解式复习”,进而提高各个模块的解题能力。老师在一轮复习中投入大量的模块习题让学生“见识”各种习题,包括各个省份的高考卷和模考卷、近三年的高考题型、当年的新题等。这样的教学很显然忽视了语文学习中的人文知识和素养,学生在学习中只能跟着老师“左奔右突”,以企求在高考中“杀出重围”。

二、语文课的性质定位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自然而然就包括平时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同时,语文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气息。

很显然,语文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具体的语言和文字的体现,而且是承载着文化的交际工具。

三、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

(一)以多元的视角审视当前形势下的语文课堂,塑造语文“更新”的面貌

应该让语文课堂以另一种面目展示在学生面前,即:对于高考的目的性和目标性不要过于夸大,否则就失去了语文应该有的美感和学习享受,只有在感觉到了语文的“滋味”之后再去考虑高考的这个功利问题,或许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会更公平些。

1.在内容上求“新”,为语文注入时代气息

很多教师不难发现,学生能较快地跟上时代的节拍,融入时代的潮流。现在的学生,思维意识已经“超前”,我们教师不妨也和学生一样,紧紧抓住时代的潮流和脉搏,在教学中也潇洒地“前卫”一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地引进具有时代性的学习内容,如融入与语文有关的时代热点、焦点问题和话题等。这种做法,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探讨能力,增强语文的人文魅力,进而充分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在《感动中国》栏目中播出的优秀人物的感人事迹,完全可以用影视材料或文字材料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这些材料充分地融入学生平时的写作活动中。如:“百家讲坛”中著名大学教授易中天、于丹等人关于古典文学、古典文化的解读;体坛明星刘翔、姚明,“超女快男”等等,均可以大胆地和学生进行探讨和交流。这些时代性的、热点的材料,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在课堂中,把这些内容恰当地纳入语文的范畴,学生就会发现,语文不是死板的“之乎者也”、不是教条的“比喻拟人”、更不是生硬的“平上去入”。这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具体做法,也会让教师在讲课时不再教条,会让学生觉得:语文的天地是那样的广阔和缤纷多姿;学习语文,会发掘自己的奇思妙想,会让自己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更会让自己能够真正地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生活的天地和语文的范围是同等的,生活给我们什么样的知识,我们在语文学习时几乎就都能够找到他们的影子。

这种教学方法如果能够贯彻好的话,他们在学习“嫦娥奔月”时,必然不会一味地大谈特谈抽象的科学理论,反而会在学习中学会想象,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事实;他们在了解“奥运会”时,不会只是简单地把体育赛事看做单纯的体育竞技,而是会侧重于挖掘体育比赛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那么,语文的魅力就会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2.在形式上求“新”,力求多变,为语文打造良好的写作局面

高考作文在写作要求上都存在这样的倾向:议论文要“有理有据”、记叙文要“见人见事”、抒情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但是,很多情况下,因为现代中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而人情冷漠,“以冷眼看世界”。作为教师,面对这种局面,面对身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中的这些“冷人群”,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将他们“激活”起来,让他们眼中的生活和学习热烈起来。

3.在精神上求“新”,将语文作为人生的指南针

语文教师大可在平时的教学中将人生规划和指导方面的担子挑起来。比如:课本中的《人生的境界》的学习就可以将这方面知识范围扩大,将课外所知道的“药家鑫事件”等内容引进课堂,为课堂注入时代的气息;《漫画清高》一文,对学生的人格指导有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引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著名历史人物林则徐;《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师说》是几篇指导事业成功的原则、方法和价值的好文章,在教学中也可以将《感动中国》中的杰出人物引用进来,让学生了解他们取得事业进步和成功的经历。

(二)以讲授知识和传达学习知识方法为基点,塑造教师“更优”的面貌

1.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学生眼中的语文老师,不是“咬文嚼字”,就是“之乎者也”或是“比喻拟人”。这种情况,都是平时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很多教学行为给学生的错觉。所以,要改变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就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原来陈旧的甚至很传统的教学方法。

2.教师主动和学生建立平等互动的协作学习关系

(1)互相理解、尊重、合作,调动双方的学习热情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并且这种努力要建立在彼此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需要双方联袂合作才能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如果教师经常看到的是学生的缺点和不足,那么就会经常带着挑刺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学习。语文老师在这些年轻人的眼里“一点儿也不可爱”。既然如此,学生连语文老师都“不爱”了,怎么去“爱”语文?

所以,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想从教师的角度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桥梁。

(2)语文教师上课要有个性和激情

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有个性的语文教师会得到许多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会被许多学生所喜爱。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将自己身上的个性不断地发挥和强化并发展,让学生心目中的语文老师“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语文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时地闪现“个性”。

比如:有的教师擅长讲古文课,可以将课本外古文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信手拈来,学生会觉得这个语文老师是个“古文专家”;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有严谨的思辨能力,讲课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逻辑性强,学生就会认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是个“逻辑学家”;有的教师很有幽默细胞,他的语文课生动活泼,能够充分调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开开心心上课”,学生就会跟随语文老师“幽他一默”。

(三)以师生互动为主,适当渗透时代性思维方法探讨问题的学习模式,塑造课堂“更活”的面貌

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与课堂上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不开的。因为,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欲望,能够和教师教学内容的感情基调协调一致,从而达到教与学在认知和思维活动上的共识。

1.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下工夫

教师的备课是教师展示自己、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有一个科学的、恰当的备课过程,尤其是要科学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自己的教学计划认真地落实到自己的教案中、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阅读教学理论,虚心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法并加以领会,要经常请他人对自己的教法进行评议等。在教学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使自己的“表演”更精彩。

2.“正面手段”在课堂中的独特作用

所谓的“正面手段”,就是恰当地、适时地、正确地采用肯定、激励、表扬的语言,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个人魅力“扩大化”,让其在学习中充满成就感、荣誉感。这些语言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成功的欢乐和愉悦的情绪。这不仅对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大有好处,而且能够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也想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他们也想在同学们面前“炫耀一把”。

3.多媒体这个“噱头”的作用不可小视

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是一种常态的行为,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这样的“噱头”。

比如:《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能够让学生观看视频,那么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很鲜明突出。在具体学习本文时就可以在课文的具体情节中去挖掘文中的焦母、焦仲卿、刘兰芝、刘兄等人的诸如体态语、焦仲卿与刘兰芝的分别情景等。

4.其他几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做法

(1)创设“表演环节”中的适当角色,诱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表演环节,让教师和学生一同参加,共同在此环节中扮演角色。

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宦者令缪贤向赵王介绍蔺相如的情节可以让学生一起参加;“完璧归赵”情节中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交锋可以让学生担当蔺相如的角色,老师则可以当秦王;“渑池会”情节中教师也担任秦王的角色,学生仍然担任蔺相如的角色;“将相和”情节中学生依旧担任蔺相如的角色,老师担任廉颇的角色。从以上几个表演环节设置中的角色来看,老师担任的角色无非都是“宦者令”“秦王”“廉颇”这些“坏的”“傻的”角色,但是在表演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正是被教师的这种“坏”、这种“傻”所感染,他们对于老师的角色兴趣已经变成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了。

(2)“违反常态”设置讨论话题,激发兴趣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欲、对不同言论的求胜欲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教师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疑问,未尝不是激发学生这些欲望的良好手段。特别是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违反常态”地设置课堂讨论话题,并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那么,学生就会在讨论与探究中寻找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补充以后,所讨论的话题相对于将“盛好的饭”“喂”给学生要好得多,教学效果更明显。

(3)让学生当“老师”,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舍得放下自己的身份,自己也做一回学生的话,就可以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优越感,当了“老师”以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的设想,我们可以这样具体实施:

先挑选几个学生组成一个语文备课小组并设置备课小组长;然后,把自己备课的其他课文的教案详细教给学生,让这些同学参照老师的详案来“备课”,自己查找资料,教师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参考资料;最后,“一切就绪”去上课。

当“老师”走上讲台后,老师就会发现,课堂将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他们的“老师”是那样的有活力、有朝气。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讲课”,他们更提高了胆量和信心。

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始终明确课堂教学的实质――教授知识

在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固然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印象和记忆,但是,我们教师要始终明确语文课堂真正的实质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处理语文的口语表达、书面表达、审美与鉴赏、解答问题等。

(二)将个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个性特点的充分发挥,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在不断的知识更新过程中不断挖掘内在的潜力,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学习体验,尊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尽量提供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共同面对学习上的问题并一起解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进而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目的。

(三)知识识记和背诵积累不能忽视

尽管语文学习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作为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识记和背诵积累这一环节,否则,学生学到的部分知识内容就很可能模糊不清,失去了语感,甚至某些知识可能因为过于注重课堂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而“一笑而过”。

上一篇: 粮食工作要点 下一篇: 党支部年初党建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