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04 08:06: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生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生论文

篇(1)

二、课堂教学要运用多种手段

1.设置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中注意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讲课中情境的设置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爱好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章节内容来设置几个小故事或者小插曲,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其中,并贴近他们身边的事情,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2.利用多媒体手段。在现在的教学当中,有条件的地区要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原因在于多媒体除了具有传统的教学优势之外,还具有良好的互动性,能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当堂监测,进行巩固。并且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使用视频或者图片来进行思想品德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设计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将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育当中。3.激发兴趣提高积极性。众所周知,兴趣决定爱好,爱好就会产生动力。所以,在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有兴趣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那么他们才有可能学好这门课程。在教学工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我们需要从以下入手:对于部分教学内容我们需要事例结合,将需要学习的道理寄托在事例中;课堂上,如果只说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将理论与具体的事例相结合,这样不仅会使理论知识掌握的更为牢固,而且更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思维。4.适当地设置悬念。有句名言:思维源自疑问和惊奇。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在有些枯燥无味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能够使学生感到兴奋和惊奇,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并掌握知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力。在练习及复习的时候,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能提出为什么,并能够进一步地解答出原因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诱导性的思维活动,逐步培养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能力;鼓励对他们思维进行发散和开放式的锻炼。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把握好层次性及系统性,采取由难到易、由简到繁,层层深入的方式。引导他们的思维进行纵向的发展。尽量给每一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并且每节课都要留下一点时间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三、课堂与课外相结合

1.课堂氛围要轻松愉快。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习效果显著的必要条件,也是初中生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研究中,我们发现:能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的老师,其教学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大家都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并且在课堂上学生也不会那么紧张,思维也得到了放松,这就有助于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另外,我们的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对于表现较出色的学生进行课堂表扬,并鼓励其再接再厉,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其积极参与,更能增加学生自信心。那么他们一旦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获得了信心,他们进行创新的时候,思维会既开阔又慎密,从而学习成绩不断得以提高。2.课外活动同样重要。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果比较单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会使学生从中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多彩的课外活动能够增加同学间的友谊,加强了之间的互帮互助。教师需要根据初中思想品德的具体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相应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将学到的课堂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活动的安排,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时事热点、社会关注热点、社会的相关调查等活动,组织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等活动完成之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活动感受及心得。通过多次举办这样的课外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并使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教师是策划者,就需要考虑好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参与方式,以保证课外活动收到应有的效果。

篇(2)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篇(3)

【论文摘要】

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强调了数学教学来自于生活,要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课堂上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如何提高初中生数学应用能力是当务之急,本文将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一下。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它是表达人类思维,反映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有逻辑、直观、分析、推理、共性和个性等基本要素。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真正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我们要突出数学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一、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不同的侧面,然而正是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综合起来的努力,才构成了数学科学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价值。

(1)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强调最多的是定义的解释,定理的证明和命题的推导,没有从生活经验中去好好领悟数学的需要,所以不难想象,学生对数学内在的真正作用是存在着很大疑惑的。纯粹培养初中生的数学能力和修养是不够的,要从更加广阔的意义上去培养初中生“用”数学的意识。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把学到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的需要,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用它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因此增强初中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关键。

(2)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大大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已经慢慢涉及到人们的生活中,就拿计算机来说,它的理论模型之父图灵就是应用抽象分析方法首先阐明计算本质的一位数学家,图灵仔细地观察发现,一个人进行笔算时总是把一些符号写在纸上,当计算中出现不同的特殊符号时,就改变作计算的动作。而计算者工作时用的是铅笔还是钢笔,用的纸是有行的、无行的或方格纸等,这些都与计算过程的实质无关。图灵在分析计算过程时,正是对过程中一切无关因素加以舍弃,对过程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发现了计算的本质,这样才导致后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计算机的不断发展更是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并且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物理学、化学等领域也都用到了数学知识,这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措施

(1)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中改变过来,不要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死记硬背,这样在教学情境中,学生就会不知不觉的养成了不动脑、不动手、不爱看书,过分依赖老师的被动学习习惯。老师可以对教材经心安排下,很好的设计一下教学课堂,让学生们一开始就能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可以精心选取实际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们通过想办法,相互之间讨论做比较,增强学生们追求新知识的渴望心理。一些和课本内容相关的案例,做到要有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能够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数学活动课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带着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写调查、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积累相关经验。比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们设想,根据今天上课学习到的知识怎样去测量山高、河宽、以及联想一下步聚。再比如学习完“垂线段最短”定理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上体育活动课的时候,根据自己的跳远米度,用垂线段最短定理来测出自己的跳远成绩。让学生在课堂与现实中寻求解决的答案,在实践中应用,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其实在生活中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把习题生活化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习题,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学习直角坐标系时,可以把当地区域的地图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建立平面的直角坐标系,然后再写出本地区有关部门的位置,最后坐标确定有关部门的准确位置,把生活中的知识融于课堂中。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建模训练

篇(4)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为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生产和人的需要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一个思想上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如第一章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问题。例如:(1)以天气预报2005年11月某天北京天气为-3C°—3C°的它的确切含义引出负数这一代数知识。(2)以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引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等。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可适当讲述数学的应用及其价值。如:负数概念引入后教师结合“阅读与思考”的内容,向学生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这一历史事实,在他们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自豪感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占有的欲望。

2.注重直观——诱趣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想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划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有所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

3.1利用图片资料,模型实物,激发学习兴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中,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国的古塔等等,再收集一些生活中的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物体,如乒乓球、易拉罐、玻璃杯、底面呈六边形或八边形的茶叶筒、魔方等等。让学生感知这些建筑物都是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各种几何体和实物图,通过大量的模型、实物例子形成对各种几何体的直观认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课本中有一个例题,要求画水管的三叉接头的三视图,如果教师准备了实物教具,让学生从正面、上面和侧面仔细观察所看到的平面图形,学生就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物体的不同呈现方式,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2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如讲完“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后,教师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只要求他们列出应用题的方程即可,看谁列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快和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他们学习上的争强好胜心,决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篇(5)

生动性的生物课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巨大的作用。造成学生学习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内容缺乏生动形象效果。挂图、口头讲解这些传统方式,难以让学生充分领悟到生物学科的魅力,了解生物世界的精彩。笔者在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手段,将信息手段引入到教学之中,这对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成效显著。例如,在《现代生物技术》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生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用,这些内容接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介绍生物技术研究的重大成果,尤其是在食品工业、种植业等方面的巨大成果,让学生感受生物科学的重要性;三是与时俱进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技应用的趣味成果,这些方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生物课堂的生动性。

2.将合作互动引入课堂,提高教学的生动性。

初中生在生物学习中渴望参与、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搭建恰当的学习平台与载体,让学生的生物学习更加活泼,更加生动,也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中侧重于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师生互动之中,主要设置合作学习研究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思考题: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三个方面?其意义是什么?当前生物多样性面临哪些方面的危机?如何有效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样的开放性思考题既紧密结合了教学内容,同时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研究。学生的兴趣被有效调动起来,查阅书本资料寻找答案,联系生活进行分析思考,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类别、面临的危机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笔者还要求学生立足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状况,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学生的思维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提出了通过设立法规进行保护,建立保护区域,创造良好环境以及通过人工繁育等方式扩大濒危物种的数量等等,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知识性目标,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将教学延伸引入课堂,提高教学的拓展性。

篇(6)

人的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初中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心理教育课程化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篇(7)

2新编初中生物教材特点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2.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突破重难点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新编教材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缩减,但是部分内容的难度增加。因此,教师只有对教材吃透读懂,掌握教材图文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学生的思考;并且在科学合理的方法下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在思考中突破重难点知识,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共同发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提升教学质量。例如“营养合理”的学习,教材通过问题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教师再以方便面提出问题:方便面是否可以代替正餐?为什么?设置该问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是虽然学生都吃过方便面,对于方便面是否健康的信息也很多,但是学生并没有从营养组成方面考虑方便面的组成。因此,该问题可以为学生开启科学之门。最后,该问题有助于学生从生物学学科角度建立合理的营养概念。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的作用,促进学生接受和吸收知识,也提高自身对教材的掌控能力。

2.2灵活使用案例教学

使用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常用教学方法,而且被证明在提高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方面有显著作用。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常见的生活场景或者有关热点事件对相关知识和概念进行内涵式的表达。教师在案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再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得出答案或结论,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该章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已知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描述食物链的基本特征;再根据能量的来源提出问题:一般的物质和能量沿着一定的食物链流动,有毒物质是否也是如此?再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教材,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再提出水俣病事例,要求学生根据该事例提出疾病的防治对策。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以及结合教师的提示得出最后的答案,最后达成共识:排放有毒物质最终危害人的健康,人们要保护环境,从而保护人类自身的安全。通过问题的逐渐引导,层层分析,让学生逐渐了解课本知识,并且感受生物中包含的更深刻的意蕴[3]。

篇(8)

2.亲自动手。湖南长沙初中的教学大部分会选择让学生自己动手学习,让学生在不用老师的情况之下结合课本所给出方法理解课本内容,如果遇到不能够更好地注意安全的实验,老师们就亲自监督、警告、提示学生,培养学生动手的方法。某个老师曾举例:有一次学生们在做净水器实验的时候,有学生让老师看自己的成品是没有按照课本要求做出来,所以在某一个方面缺少了步骤,不过这名学又通过自己的想象替换了一些方法,而这种方法也能作出净水器,过滤掉杂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亲自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笔者总结的教学方法

1.先进理念武装。根据教学的特点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好地展示出学生的化学理念的培养,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认清化学的本质特征,通过理念教学特点让学生亲自经历化学反应的过程是最好的方法,这样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更好地了解化学,慢慢地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认识,对环境的认知,更好地保护环境,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而且以后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思想理念去创新、改造环境。

2.综合素质培养。教育本身就是培养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不可回避。因此,要安排好学生实践的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在讲课过程中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常用多媒体教程展现化学放映的动态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喜欢学习热爱学习,从综合方面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

篇(9)

二、关注孤独排外的学生,引导其融入集体生活

在初中生群体中,有些学生会处于一种孤独排外的状态,不愿意融入集体当中。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成为集体中快乐的成员,教师对存在孤独排外心理的学生要给予格外的关注。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这类学生。例如在《众人划桨开大船》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感受集体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集体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让孤独排外的学生明白集体是个人可以依靠的强大组织,使他们在思想上能够逐步走出孤独封闭的状态,为有效融入集体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例如组织课外调研活动,将孤独排外的学生编入各个调研小组,要求其他学生积极帮助引导他们,给他们分派一些具体的调研任务,大家通力协作共同完成调研任务。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孤独排外的学生能够逐步走出封闭的状态,融入小集体中,为进一步融入班级奠定基础。

篇(10)

2问题思考与解决对策

2.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农村生物教学生物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增强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心。摒弃“主科”与“副科”之分,生物教学同等重要。保持对生物的热情和热爱,不断充实自己的生物学科知识,重视所从事的生物教学工作,让生物课堂充满自信与活力。学生也应该转变传统的应试观念,重视生物的整体体系学习,不是为考试而读书,而是为知识而读书。

2.2改善农村生物教学条件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仅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依靠财政部门教育资金的投入,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必须加大教育支出中农村义务教育的分配比例,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农村生物教学的问题。除了依靠政府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以提高教学各项硬件设施。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质(1)拓展生物教师发展途径,提高生物专业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传授知识是教师的主要职能,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的关键,是从根本上提高生物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改革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得当的评价体系。其次,考虑农村实际交通情况,培训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在培训的内容方面,首要工作是响应课改要求,积极进行新课标培训,使教师及时接收到教学的新思想和新动态,新课标培训在继续教育中占有重要作用。(2)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面对课程改革,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适应和促进新课程的发展。教师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来。同时要积极学习现代化教学理论为,重视探究性教学,改变农村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3)加强教师职业情感培养:教师的教育信念作为教师内在的价值观,是存在于人脑中的意识和习惯,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职业情感是教育信念的重要部分,它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育过程。因此,强化精神层次的引导,提升教师职业的情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农村生物教师职业情感普遍偏低原因在于生物学科和生物教师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所以要加强农村生物教师的职业情感,就要改革教师专业评价体制,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人文关怀。

上一篇: 教师顶岗工作总结 下一篇: 科教科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