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建议书汇总十篇

时间:2022-08-27 18:33: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乡文化建议书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家乡文化建议书

篇(1)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80-02

一、声景文化

所谓声景文化,是由芬兰地理学家格拉诺在1929年所提出的,主要的研究范围包括了人们愿意与不愿听到的所有声音。目前世界各国国家对于声景文化的研究已经研究到了音乐、美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并且涉及到来社会学、医学、景观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更是细致到来室内音质与心理声学以及噪声控制等。

二、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价值

1.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历史传承价值。一方面,乡镇声景文化中,历史传承价值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价值所在,可以说语言与音乐是对于文化进行传承的重要途径。在汉族乡镇地区,声景文化对于代际传承具有直观重要的影像,在少数民族乡镇地区更是如此,语言类声景文化作为当地最为重要的文化传承手段与文化传承方式,所以尤其是在我国南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多种口述历史记载的方式,其中的很多内容比之史书更加客观、鲜活地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时间,形成了很多历史文化与双重构建的声音与文本形式与特征。

另一方面,在我国大部分乡镇地区居民组成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然而声景文化则是任何一个屋子民族的文献与口述历史等方式进行相互支撑、共同构建的,在历史传承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音乐类的声景文化,基本大都记载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将歌曲以及其内容进行言语的记录,进行实践的记述,从而将某一区域的文化与故事全面而广泛保存与传承了民族文化与历史、生产劳动知识等多个问题,所以,在我国境内有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歌声将其记录下来。例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作为东北地区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俗文化之中所感应出来的。

2.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文化归属价值。一方面,无论是音乐还是语言,在民族之间长久的存在着,对于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区别具有辨识性,通过音乐与语言可以直观地对于民族间、区域间、地域间进行文化上的区分,从而构成了一定区域内部的文化认同感。这其中除了曲艺形式之外,也包含了声乐语言韵味,例如老北京的京腔、京味,形成了北京语境为中心的低于文化认同,同时带有区域特质的音乐、戏曲,当地民俗中的意识等所生成的声景文化,就是无形之中所建立起来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其中的很多独特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地区内部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强化地表达了当地人的自我认同之感。

另一方面,在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之中,其价值尤为重要的就是其文化的归属性,对于该地区中所生活的人类来说,文化的归属性已经融入到了地区内民俗、文化等多个内容中,更是融入到该地区生活的居民的骨血之中。例如江南一带的吴侬软语,东北地区的二人转,广西壮族的大歌,这已经不仅仅一种曲目,通过声景文化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这些地区的人文差别、民俗上的不同等,这些都是声景文化的归属价值所带来的优势,以及文化传承中的文化自觉性。

3.l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环境营造价值。一方面,所谓的环境营造价值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以及安全需要等原因而产生的声景文化,可以真实地描述当地人生活方式、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所以具有显著的环境营造价值。这其中无论是物质环境价值,还是非物质环境价值。显然无论是何种环境的营造,对于该乡镇地区来说,都应从文化传承、文化归属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而保护起来。

另一方面,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在环境营造价值方面,包含了很多的因素,例如,北方农村中,耕作的吆喝声,风吹稻田的声音,农民之间的招呼声,田间地头的说话声音等,这些都是构建乡镇声景文化艺术环境的重要因素。

三、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空间环境保护

1.对于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空间环境保护。首先,就目前我国乡镇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空间环境保护现状来看,很多声景文化已经被破坏、消失了。其中有很多有价值的声景文化来说,已经进行了文本性质的保护。目前我们所要做的就将已经有的声景文化与传统乡镇建筑一同保护起来,并且形成乡镇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

其次,对于乡镇当地所出现的相关的诗词与曲艺形式等内容,可以进行分类性质的统计与保存。对于当地已经进行保护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其中许多珍贵的文字资料都以民族活动为题材,例如大量的农民活动声景文化题材的描述等,那些如实的描述耕作的内容,对于乡村历史生活的画卷进行记述的曲艺形式。应该对其进行保护与统计,这些有利于文字层面还原声景文化遗存的原貌,同时也是作为文化背景研究的史料补充。

篇(2)

一、强化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材的选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更多地考虑让学生联系现实社会,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自学自育的能力。

例如学生学完《用奇谋孔明借箭》后仍意犹未尽,我又以本篇课文为生发点让学生开展了有关《三国演义》的专题性阅读,设计并上了一堂语文综合活动课。

具体内容如下:

A.【辞海拾贝】1.重在让学生说出与三国有关的成语,如三顾茅庐、七擒孟获、桃园结义等。2.歇后语:出示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让学生说出后半部分。如诸葛亮弹琴,诸葛亮的鹅毛扇……

B.【才华展示】通过讲故事、朗读、表演等形式各施其才。

C.【脑力冲浪】重在让学生写一写、评一评三国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等),通过开展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

D.【开心一刻】三国主题歌,诗词鉴赏(《七步诗》《赤壁怀古》)。

通过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潜能得到了发挥,互助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本节课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趣,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越学越想学,越学越乐学。通过课堂活动的实施,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朗读能力、表演能力、评判他人的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等都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受到了我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此次综合性学习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得到协调发展。

二、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诵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报等,也可以让学生为旅游公司设计广告语、导游解说词。这样,综合性学习就能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连,把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如下活动:

1.访谈。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建设工厂掩埋了多少条水渠和池塘以及水污染的情况。

2.调查。调查马路积水、小河浑浊的原因。了解地方管理机构对水资源的管理。

3.讨论。讨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

4.写建议书。集体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写成建议书,张贴在社区,提高居民的认识水平和环保意识。

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走访”、“调查”,便是运用语言跟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了解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并且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把水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写成建议书,这便是运用语文解决生活问题。如此,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吃穿住行,儿童身边的环境、社区、事物……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素材。利用周围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天高云淡,秋风送爽,各种颜色、不同形状的叶子像蝴蝶般飞满了果园,飞满了校园和乡间小道。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细心的孩子总爱拣几片漂亮的叶子夹在书中做书签,此时此刻,发动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召开一个色彩斑斓的赏叶会,那是多么令学生开心的事啊。在这个活动会上,学生可将采集来的树叶进行归类(有的按颜色归类,有的按形状归类,有的按药用价值归类),将自己的归类内容说给大家听。在介绍树叶名称和树叶归类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随机识字的能力,丰富了词汇,发展了语言。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说话、识字、审美、绘画、想象、创造、探究等能力会逐步提高,从而加强了语文学科与科学、艺术、数学学科的整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3)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

您们好!

我是滨东小学六年级的一名热爱大自然的学生。我在我的家乡已经整整生活了13年了,家乡的一切变化都被我看在眼里。今天,我之所以冒昧地给您们写这封建议书,是因为我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严重的现象:近几年来,我们家乡附近山上的许多树木都被大量地砍伐了,过去一棵棵参天大树没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丘。过去美丽的青山,现如今却成了荒山:的岩石,贫瘠的黄土,残留的树桩。过去我们走进山里,到处生机盎然,鸟语啾啾,流水潺潺。可如今,那里的小动物们都搬了家。每次雨后,大量的泥土就随着小溪流到山脚。大山再也不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了。

是什么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了?是那些滥砍滥伐的人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是那些毁坏山林的人只砍树换钱,却没有种树育林;是人们日益增长的一次性用品的需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汤勺、一次性木碗……是人们胡乱挥霍,严重浪费资源的结果。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森林植被!

我们都知道,森林好比一堵天然的屏障,有了它,沙尘暴、龙卷风、干旱、洪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便不敢来侵犯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相当于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的61.52%;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这些残酷的数据都在提醒我们:我国森林资源已经少得可怜,怎能再让我们任意挥霍呢?

放眼看看世界人民是怎么对待森林资源的吧!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却只有半年!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人,目前人手一册的课本若能连续使用5年,将能节约多少新书,将有多少森林可以幸免于难!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求求你们救救那些树木吧!自然界里,如果没有了树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时候,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家园——中国将不再美丽动人,到处黄沙漫天,水土流失,没有一点生机,进而,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为此,作为中国的一份子的我,对这种浪费资源、不顾子孙后代的做法感到十分焦虑。为此,我特别向你们提几点建议:

一、数据表明: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落实垃圾箱分类,向广大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派专人负责可回收垃圾,使可回收垃圾得到2次的运用。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纸就能集中在一起,重新利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和别的生活垃圾共同处理。

二、教育人们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用品,一张纸、一只筷子也不能浪费。

三、在公交车上、马路上等公共场所多做些环保广告,提醒市民们时刻注意节约资源。

四、采用奖励制,对节约资源者进行奖励。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采用强制的监督法,对浪费资源者进行批评、教育。

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环保意识的学习。

六、改变一次性用品的原材料,可效仿日本、韩国等国采用可食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完了还可吃下去,吃食环保两不误,何乐而不为了?

敬爱的叔叔阿姨们,我真心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一个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美丽家园里。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一切自然资源,使我们的家园年年春光灿烂……

此致

敬礼!

篇(4)

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片头。

2.同学们,一年中的节日,春节是最隆重的。辛苦一年,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合家团聚。不过现在的过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学生独立完成)

要求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灶膛zào烙饼lào簸箕bòji晾liàng生疮chuān

栗子lì疙瘩鬏gēdajiū糖黏儿nián糁儿shēn涿州zhuō

吆喝yāohe门槛k?n秫秸棒shújiē鬼祟guǐsuì骚扰sāor?o

穿梭suō大吃大嚼jué天麻麻亮māma渍酸菜zì阖家hé

2.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⑧换门神⑨除夕守岁⑩拜新年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

1.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篇(5)

我是滨东小学六年级的一名热爱大自然的学生。我在我的家乡已经整整生活了13年了,家乡的一切变化都被我看在眼里。今天,我之所以冒昧地给您们写这封建议书,是因为我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严重的现象:近几年来,我们家乡附近山上的许多树木都被大量地砍伐了,过去一棵棵参天大树没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丘。过去美丽的青山,现如今却成了荒山:的岩石,贫瘠的黄土,残留的树桩。过去我们走进山里,到处生机盎然,鸟语啾啾,流水潺潺。可如今,那里的小动物们都搬了家。每次雨后,大量的泥土就随着小溪流到山脚。大山再也不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了。

是什么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了?是那些滥砍滥伐的人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是那些毁坏山林的人只砍树换钱,却没有种树育林;是人们日益增长的一次性用品的需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汤勺、一次性木碗……是人们胡乱挥霍,严重浪费资源的结果。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森林植被!

我们都知道,森林好比一堵天然的屏障,有了它,沙尘暴、龙卷风、干旱、洪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便不敢来侵犯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相当于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的61.52%;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这些残酷的数据都在提醒我们:我国森林资源已经少得可怜,怎能再让我们任意挥霍呢?

放眼看看世界人民是怎么对待森林资源的吧!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却只有半年!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人,目前人手一册的课本若能连续使用5年,将能节约多少新书,将有多少森林可以幸免于难!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求求你们救救那些树木吧!自然界里,如果没有了树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时候,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家园——中国将不再美丽动人,到处黄沙漫天,水土流失,没有一点生机,进而,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为此,作为中国的一份子的我,对这种浪费资源、不顾子孙后代的做法感到十分焦虑。为此,我特别向你们提几点建议:

一、数据表明: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落实垃圾箱分类,向广大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派专人负责可回收垃圾,使可回收垃圾得到2次的运用。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纸就能集中在一起,重新利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和别的生活垃圾共同处理。

二、教育人们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用品,一张纸、一只筷子也不能浪费。

三、在公交车上、马路上等公共场所多做些环保广告,提醒市民们时刻注意节约资源。

四、采用奖励制,对节约资源者进行奖励。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采用强制的监督法,对浪费资源者进行批评、教育。

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环保意识的学习。

六、改变一次性用品的原材料,可效仿日本、韩国等国采用可食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完了还可吃下去,吃食环保两不误,何乐而不为了?

敬爱的叔叔阿姨们,我真心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一个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美丽家园里。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一切自然资源,使我们的家园年年春光灿烂……

篇(6)

我是滨东小学六年级的一名热爱大自然的学生。我在我的家乡已经整整生活了13年了,家乡的一切变化都被我看在眼里。今天,我之所以冒昧地给您们写这封建议书,是因为我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

不知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严重的现象:近几年来,我们家乡附近山上的许多树木都被大量地砍伐了,过去一棵棵参天大树没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山丘。过去美丽的青山,现如今却成了荒山:裸露的岩石,贫瘠的黄土,残留的树桩。过去我们走进山里,到处生机盎然,鸟语啾啾,流水潺潺。可如今,那里的小动物们都搬了家。每次雨后,大量的泥土就随着小溪流到山脚。大山再也不是我们的天然游乐园了。

是什么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了?是那些滥砍滥伐的人贪图眼前的经济利益;是那些毁坏山林的人只砍树换钱,却没有种树育林;是人们日益增长的一次性用品的需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汤勺、一次性木碗......是人们胡乱挥霍,严重浪费资源的结果。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森林植被!

我们都知道,森林好比一堵天然的屏障,有了它,沙尘暴、龙卷风、干旱、洪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便不敢来侵犯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覆盖率只有18.21%,相当于世界森林平均覆盖率的61.52%;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森林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4.73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这些残酷的数据都在提醒我们:我国森林资源已经少得可怜,怎能再让我们任意挥霍呢?

放眼看看世界人民是怎么对待森林资源的吧!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却只有半年!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亿人,目前人手一册的课本若能连续使用5年,将能节约多少新书,将有多少森林可以幸免于难!

环保局的叔叔阿姨们,求求你们救救那些树木吧!自然界里,如果没有了树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时候,我们这个美丽的大家园——中国将不再美丽动人,到处黄沙漫天,水土流失,没有一点生机,进而,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为此,作为中国的一份子的我,对这种浪费资源、不顾子孙后代的做法感到十分焦虑。为此,我特别向你们提几点建议:

一、数据表明: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落实垃圾箱分类,向广大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派专人负责可回收垃圾,使可回收垃圾得到2次的运用。这样,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纸就能集中在一起,重新利用。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和别的生活垃圾共同处理。

二、教育人们节约资源,少用一次性用品,一张纸、一只筷子也不能浪费。

三、在公交车上、马路上等公共场所多做些环保广告,提醒市民们时刻注意节约资源。

四、采用奖励制,对节约资源者进行奖励。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采用强制的监督法,对浪费资源者进行批评、教育。

五、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议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环保意识的学习。

六、改变一次性用品的原材料,可效仿日本、韩国等国采用可食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完了还可吃下去,吃食环保两不误,何乐而不为了?

敬爱的叔叔阿姨们,我真心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一个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的美丽家园里。 珍惜资源,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人人有责。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一切自然资源,使我们的家园年年春光灿烂……

篇(7)

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所设计的综合性学习项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具有很强的典范性。在研究中我首先把教材当作“蓝本”,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如在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第九册安排的《遨游汉字王国》这一中实践活动时,我先指导学生分组、起个性组名,制定计划、分工。分别从以下方面搜集①汉字的起源,②有关体现谐音特点的古诗,③歇后语,④对联,⑤笑话,⑥字谜,⑧因写错汉字、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或造成的不良后果的事例,⑨优秀书法作品,⑩策划一次社会用字(广告牌、书籍报刊、电视字幕、服装商店用字)调查活动。通过两周实践,在成果汇报课上学生有的是实地拍照,有的是搜集了视频(相声),有的是拿了物件,有的是写倡议书,有的是自己写了书法作品,有的制作了自己的个性签名,形式多样,尤其听了他们信心十足的介绍,更让人耳目一新。看到孩子们个个露出的灿烂笑容,我感到很欣慰。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体会到汉字的神奇、有趣,欣赏到汉字的优美,感受汉字的魅力。从而形成了规范书写的共识,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推动社会用字规范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不难看出他们不光语文,其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他们探究汉字兴趣依然继续,甚至有些学生也探究了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进而增加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可以说收益超出了我的想象。又如在教了《只有一个地球》后,结合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大自然的启示》一课,开展了《家乡环境调查》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对彭阳生态园、茹河流域治理方面和一些河流被污染的情形进行观察、采访、拍照、录音、制作幻灯片、办手抄小报、向社会写倡议书,写心得体会,给有关部门写建议书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但了解家乡环境现状也提出了解决这种现状的办法,从而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他们对家庭的宣传,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2、链接生活节日,挖掘民风民俗,搭建沟通语文与生活的桥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也就是说,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培养语文素养的机会,甚至可以说,学生生活的天地就是他们语文综合性学习最宽广、最灵动、最具活力的课堂,这种学习应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对文化的崇拜实际上就是崇拜人自己,崇拜人留下的痕迹。”关注地方文化就能培育学生对当地、对家乡的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心。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有情趣、有爱心、有底蕴的人,引导学生对地方人文特色的关注至关重要。为此,研究中我注重开发学生的生活课程。首先从本地寻找资源,挖掘最富有地方特色的东西,如在过春节、清明节(去彭阳任山河烈士陵园扫墓)、端午节、彭阳的山花节、中秋节、寒食节(送寒衣)、腊月八等节时让学生搜集节日的起源、过节习俗。通过搜集整理他们不仅了解了节日的由来,还知道了家乡过节的习俗,如春节贴对联、放鞭炮、拜年、孩子收压岁钱;山花节赏花,端午节插柳条、手腕脚腕戴花绳、戴香包、吃燕麦酒;中秋吃月饼、腊月八吃腊八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获得对地方文化比较全面的认识。

3、挖掘文本,巧借地域文化,设计综合性学习,提高人文素养。

文本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最便利的凭借,研究中,我凭借文本的特点,巧借地域文化语文综合性学习,如学习了第十册第四单元的走近名人后,让学生收集家乡名人故事,本地名人成长足迹。在教了《沉香救母》后,让学生搜集本地的民间故事。学生收集到的民间故事有(《牛郎织女》、《红河川的传说》等)。在学了《我的家乡》,我设计了《走进家乡――彭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家乡特产、家乡旅游、家乡矿产、家乡饮食等方面搜集,了解。学生收集到了家乡旅游景点有璎珞宝塔、人山河烈士陵园、古城皇甫谧广场、城阳故居、五峰山等。家乡矿产有李寨煤矿、彭阳矿泉水、彭阳烤烟等,家乡饮食有烩羊杂碎、荞面、麻辣烫、搅团、荞面鱼鱼、大盘鸡,家乡特产有彭阳果脯、土豆、杏子、粉条等。学生收集的面很广,范围很大。

在活动过程中有些是学生自己查找,有的是家长介绍或亲自领孩子现场参观。展示课上,学生介绍的头头是道,绘声绘色,活动达到了预期目的。

4、结合学校安排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增强主人翁意识。

这学年学校安排两次大型活动,即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六一汇演。为此我设计了《我为班级添精彩》语文实践活动,为了自己班级的荣誉,他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出谋划策设计、排练、表演解说都是学生亲自全程参与完成。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提高,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我欣喜的发现,乡土资源挖掘不尽,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和人文精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充分挖掘多方面的乡土资源,我们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

篇(8)

    一、设计层次性作业,尊重个性差异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有效设计层次性作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杜绝“一刀切”。

    案例1

    [布置作业]教学八年级“秦朝一统”后,教师通常会布置如下作业:

    秦始王采取了哪些巩固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造成了哪些影响?

    [作业分析]由于上述作业面向全体学生,基础好的学生练习时感到简单、轻松,甚至“吃不饱”,但基础差的学生则无法及时消化、按时完成。

    [作业优化]于是,笔者对作业做了以下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秦王扫六合》。

    (1)李白在诗中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一位帝王?诗中的“扫六合”指的又是何事?

    (2)说说“千古一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具有深远影响的措施。

    (3)如果你有机会见到这位“千古一帝”,你最想给他提的建议是什么?

    这一组问题是对“秦朝一统”相关内容的考查,第一问根据材料就能回答,李白诗句中的秦王是秦始王——赢政,“扫六合”就是灭六国、统一中国,属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作业。第二问需要学生运用综合、归纳等能力,结合教材,整理、归纳出秦始王统一六国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属于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型作业。第三问要求学生经过理解、分析,得出秦始王为巩固大一统所采取的措施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进而发挥想象力,提出自己的建议,是面向学有余力学生的发展型作业。经过上述的优化,既通过减少学习难度,帮助差生克服“完不成作业”的自卑和消极等心理,学有所得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促使他们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在层次性作业设计中,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学情,遵循“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与“保基础、求发展”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都有所获,享受愉悦的成功体验,真正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

    二、设计生活性作业,增强作业的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确实,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把历史与社会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紧密结合,必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拓展与延伸学生所学知识。为此,我们要将所设计的作业从纯知识性上升到生活性和实践性,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感悟,让作业从脱离学生生活的外在客体成为补益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效媒介。

    案例2

    [布置作业]教学“综合探究——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后,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思考: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保护遇到了什么困难?保护文物古迹时可能会与哪些方面发生矛盾冲突?

    [作业分析]若单纯为了落实知识目标,自然可以简单地让学生从书本上的相关素材中直接找到答案,只是三维目标的达成程度势必大打折扣。

    [作业优化]为了有效达成三维目标,笔者改变了常规做法,对作业进行了策略上的优化——补充“生活化素材”。

    一是呈现本县有关文物古迹的文本素材,为学生的思维搭建感性的平台。二是组织学生分组对本县的文物古迹状况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家乡,关心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从而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活动要求:(1)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材料,了解家乡的文物古迹现状,思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习惯,寻求解决保护文物古迹的对策。(2)设计一条保护文物古迹的广告语或温馨提示,为保护文物古迹制造舆论。(3)向本县市民写一份保护文物古迹的倡议书或向本县政府写建议书,将保护文物古迹的行动落到实处。

    在活动中,学生通过有序的调查和探究实践,进一步认识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出一条条简洁生动、以情感人的广告语和温馨提示,如“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穿越时空的魔法武器——文化遗产”,等等;而学生撰写的一份份符合主题、条理清晰的倡议书和建议书充分证明,学生在融入社会时空的对话中切实提升了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关爱社会、完善自我的意识。这一切的发生,源于笔者创设了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作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知识得到了应用,能力得到了加强,智慧得到了提升。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证明,设计趣味性作业,能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作业由负担转变为享受,摆脱历史与社会就是简单的读读背背的传统观念,形成作业“在乐中做、在做中乐”的良性循环。

    案例3

    [作业布置]讲到七年级(下)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时,笔者给学生出示过这样一道预习题:

    想一想,半坡居民的生活跟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作业分析]在课后的反思中,笔者意识到,该题存在的“切口过大”“随意性强”等问题,以致作业效果不佳、课堂教学冷场。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及能力储备的实际,问题过难,让学生一时无从下手,降低了求知欲。显然,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取得良好效果就在情理之中。

    [作业优化]总结经验后,笔者在再次教学前对预习题进行了优化:

    假如你是半坡人或河姆渡人,请简单地介绍一下你一天的生活、生产情况。

    课中,笔者组织学生预习课文,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发挥想象,完成作业。学生普遍对这样的作业感到很新鲜,对问题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讨论和研究活动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学生的思维中原来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妙的创造力。有位学生写道:“天亮了,我起来穿上野兽皮毛做成的衣服,从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出来。小狗朝我跑来,和我一起尽情地玩耍;接着,我开始摩擦起火做早饭,用鱼纹彩陶盆把粟和蔬菜煮熟,还烤了一块鹿肉。好香啊!然后,带着尖尖的骨叉到河边叉鱼……”描述详尽精彩、合情合理,仿佛这位学生就置身其中,很享受。表明优化后的作业,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让他们有效增加了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

    四、设计时代性作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提出,要“尝试合情合理,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评价现实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关注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设计富有时代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案例4

    [作业布置]笔者曾见有人教学七年级“东西部差异显着”后,布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我国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存在哪些差异?

    [作业分析]笔者认为,该作业内容枯燥,脱离时政热点,缺少时代气息,以致让学生因思维受到抑制而心生厌烦,把作业看成了负担,最终使作业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

篇(9)

2. 源于生活,拓展思维。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学习“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列举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常见问题:如,看病贵、行路难、学校学习条件差等,设疑引导学生感受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设疑:作为未来的建设者,你是怎样想的,又会怎样做呢?这样的设疑探究,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创新意识。

二、自主发现,培养直觉思维

1. 浏览教材,发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通常要求学生浏览、阅读教材,从课题、目题和子目题入手发现知识点,并写出本课知识结构提纲。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学段的晋升,我还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积累解释主要知识点、所学内容的层次、规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 设置情境,跳跃思维。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培养学生根据所学迅速猜测、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或对情境直接得出结论的能力。例如,在讲“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内容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出示了东北二人转图片,并提出问题:它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哪一个方面?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直接要求回答。这种做法让学生的思维以跳跃的方式直接找到问题的结果,培养了思维的快速性,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着重要意义。

三、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发散思维

1. 整合教材,实际发散问题。新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引用了很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在使用教材时,我认真研读课标,结合教材实质进行新的组合,为学生设计探索的问题,寻找发散点,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设计要有思维的发散价值。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地搭建问题的梯度,使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问题的设计要最大限度地重视原有经验,最充分地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使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发散。

2. 科学设置活动,培养发散思维。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独特性,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我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扬起自信的风帆”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自卑、自负、自信的角色,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进行小品表演,学生们的热情很高,8分钟的表演,不同的小组都创作了不同的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的环境下锻炼了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再如,教学九年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内容时,我采用“小小建议书”的竞赛活动方式,放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就家乡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建议。很多同学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设,而且观点、角度很新颖,这些超乎寻常的见解代表着思维的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具体表现。

四、整合、概括,培养收敛思维

我们运用发散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当思路已经打开,有了种种方案、措施以后,还要进行综合、归纳、概括,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这就是收敛思维。要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篇(10)

语文是一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科。各种教学模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打破固有的模式,趋向教学的非模式化――开放化。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需要,语文活动课以其开放性、实用性、丰富性、多元性的无可替代的优势,愈来愈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但是,语文活动课又因为利用空间广袤而使教育工作者力不从心,甚至无从下手。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等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多种形式,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只要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行――动口、动手、动脑,在践中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讲故事、演讲,辩证、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鼓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写字比赛,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词语接力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力;警句收集、报刊剪摘注评等,可以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手抄报、演课本剧,可以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网络空间等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二)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一切未知的、可望不可及的领域都是他们兴趣的触觉所在,他们渴望自己独立,渴望体会预想中的人生,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会等。如指导学生对本地区水资源利用进行调查,分组分工查找有关文献资料,采访有关人士,通过电脑咨询、下载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化学实验和分析进一步了解本地水源的特点和问题,邀请有关专家亲临指导,师生共同研讨写出调查报告,进行宣传展览,通讯报道,倡议保护水资源、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等系列活动。这样的活动,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位老师的带领下,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在活动中他们还学会团结合作、勇于挑战,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及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没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把学生整个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汇总,分类,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形式,如当读报员为小朋友和老人读报;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传科普知识……

(三)家庭资源的利用。家庭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藏书、报刊杂志、音像资料、电脑材料,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

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操练”(朱自清),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笔者现在所带学生都来自农村,全是第一次离开父母,也就有了很多不曾有过的体会。在教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就充分挖掘他们这一方面的家庭资源,学生有着说不完的体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动力所在,加倍努力。

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轻松,初中学生好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他们看着、学着、模仿着。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在交往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助,更有了平时在学校里所没有的经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学着语文、用着语文。

总之,语文活动课要利用好各种资源,只要我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优势,定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收到预定的实效。

上一篇: 保洁个人工作计划 下一篇: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