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02:24: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管理制度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使用率是指企业汇编的所有制度及办法中,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实际使用的数量与总数量的比率。企业众多的管理制度或办法中,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有些是在实际使用,有些则没用使用,那些没有被使用的制度及办法尽管在企业中存在,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如领导不重视,存在重大漏洞或矛盾、冲突而没有办法弥补、修改等等原因导致其难以被使用或执行。这些难以被使用或执行的制度、办法有可能是某一整套制度或办法,也可能是在某一制度、办法中的某些部分。使用率是观察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存在的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制度及办法执行力中执行程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可以体现企业自上而下对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推行力度。
2.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全部管理制度及办法进行梳理、分析,并计算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使用率,以此做为观察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存在的有效性及存在的作用能力,是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修订的依据,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使用率计算方法如公式一。在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其中一个管理办法完全没有使用,而另3个管理制度及办法中,第一个管理制度总共有8项内容需要使用,但实际管理当中只应用了其中5项;第二个管理办法总共有4条内容需要应用,但实际管理当中只应用了其中3条;第三个管理办法中总共有9条内容需要应用,实际管理中全部应用,如下表1-1。该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使用率为:(3/4×(5/8+3/4+9/9)/3)×100%≈60%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使用率如果低于95%,说明该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存在的有效性非常差,存在的作用能力严重不足,应该考虑加强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推行力度。
二、量化分析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及作用率
1.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是指企业正在使用着的管理制度及办法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能力,是这些已使用着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大小,能否有效的解决企业相关问题,并保证企业运营的正常秩序。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是反映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的功能强弱,设计的是否合理、有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执行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企业对管理制度及办法修订的重要依据。
2.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需要通过作用率来反映该指标属性及合理性。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者需要将企业中每项制度及办法进行排列,并找出每项管理制度及办法中解决问题的无效率部分内容,其中解决问题的无效率部分是指,不能够系统、全面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或者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其它负面问题的,且这些负面问题又反过来影响着该问题的实际解决效果的,或者解决问题的功能已不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或者存在重大漏洞,难以较好执行的等等情况。该企业已使用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作用率为:((1-20%)+(1-40%)+(1-25%)+(1-20%))/4)×100%≈74%一般情况下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作用率如果低于90%,说明该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差,功能发挥程度不高,应该考虑重新修订。3.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还有一个解释,就是企业能够利用管理制度及办法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多少问题,或者说,企业通过制度及办法解各种实际问题所占比重。假如一个某企业一年中需要规范的秩序及要解决的问题为X个,通过管理制度及办法可以解决其中Y个问题,那么Y/X×100%就是该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解决问题所占的比重。
三、量化分析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执行力
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执行力是指企业推行制度及办法的意愿、能力和程度,是将企业的制度及办法转化成效益的能力。日本著名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企业的成功,20%在策略,80%在执行。企业所有的管理制度及办法都要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来体现和完成,而每个人性格特质不同,能力不同、对制度及办法的理解、认可程度是不一样的,由于汇编的制度及办法来源于不同的专业、部门,其拟定环节具有分散性,汇编环节才具有集中性,企业中员工,甚至包括一些中、高层管理者,对不同专业、部门拟定的制度及办法的执行力必然会有所差异,所以分析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执行力时,除了制度及办法本身的有效性外,重点分析这些管理制度及办法的行为载体,也就是企业员工。
1.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执行力的计算方法(1)影响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执力强弱的主要有两大因素,一个是企业制度及办法本身的有效性,另外是管理制度及办法的行为载体,也就是制度及办法使用人,企业员工(包括高、中层管理人员)。分析企业员工时,主要分析其综合能力及对制度及办法的执行程度。例如,某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有效性为82%,企业员工综合能力非常强,则系数M取值3,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执行程度一般,则系数S取值2,那么该企业的管理制度及办法执行力为:F=(3×30%+2×70%)×82%=1.886通过查“F值与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执行力的情况对应标准表”,该企业管理制度及办法的执行力一般。
2企业管理制度相关论述
在研究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的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站在广义的角度上来说,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的相关标准、文化特色等方面。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管理的标准、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等,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的、以书面表达的形式来归定企业经济情况、产品、生产情况等条例、规则的集合。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一定时期的管理目标,并且能够维护员工的共同利益。
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上文中曾经说到,企业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这是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现。具体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包括的方面较广,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虽然是外在的一种表现,但是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自身的文化价值。②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能够体现出企业的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做出规定,因此可以从这里发现企业信奉的价值观念、处事风格等,是企业文化的展现。③通过企业制度管理的方式,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怎样去做,能够将企业文化推行得更加深入。另外,企业员工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需要表达的企业文化,并且能够继承优秀的文化,淘汰劣质的文化,能够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吸取先进的、优秀的文化。
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方方面面的经营和管理目标。健全而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管理沟通效果,将企业长远战略发展方针政策溶于管理制度中,使得内部信息传达和沟通准确顺畅;而且还可以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所偏差的经营问题予以向上反馈,有助于管理层及时调整及时改进,从而实现企业系统目标。
2、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完善而健全的制度建设过程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有效弥补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从而杜绝贪污寻租的现象发生。企业的管理制度稳定而健全并且地位在领导职权之上,这样的科学而规范的管理形式使得员工在心理上有所保障,职工的业务行为和操作只要是在企业的管理制度范围之内的,就可以不必按照领导的喜好而行事,便于员工发挥自身主动性,从而拥有工作职权。对于经营管理者而言,可以按照管理制度来行使职权,从而有利于形成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行为处事方式,避免个人主义和官本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3、有利于形成良好企业文化
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开始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的制度建设过程一定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基础管理规范。拥有现代化的管理规范制度体系,企业在流程执行过程中可以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塑造出高效而有绩效的企业管理形式,从而提升社会评价和口碑。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制度应具有合法性、可行性、严肃性和先进性,为满足“四性”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来阐述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分析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揭示了作用于企业管理效率的要素和内涵。在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业务流程的长短和效率决定了各个部门的运行效率。将企业的管理活动按照业务的开展进行设计,以流程为导向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从而满足了系统性流程管理的原则和思想。
2、以人为本原则
在企业的组成成分中,最重要关键也是最具有可变性的就是员工。但是企业管理是否能取得成功、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功能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可见只有在各个业务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企业才能够取得经营目标。3、稳定性与匹配性相结合原则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利消极因素总是要进行不断否定的过程,保留和发扬其中的积极因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这就从客观上需要遵循和按照稳定性和适应性相匹配的原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宏观对策
做好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从宏观上来说需要关注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单项制度,它们共同组成了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各个单项制度之间彼此关联相互支撑,既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发挥有效作用,有所侧重,同时也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只有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得各个管理制度合理配合,自然衔接从而发挥制度的整体协同作用,保证管理制度的积极性和合理性得以发挥。
2、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实用性
在企业制度方面,每个企业各有千秋,由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因此在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除了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行业属性之外,还要求制度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契合,只有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最合适的。如果企业不顾客观情况而照搬其他成熟管理制度生吞活剥,轻则会使企业正常的作用无法发挥,重则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投入。
3、提高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
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决定了如下特点:问题要尽量简化,形式不宜繁琐,体系建设不宜复杂。相应的管理制度应当是详略得当,简化有效。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情况,对于当前急需执行的任务,优先发展的制度予以制定并执行,同时随着企业的业务需要和制度需求的认识加深,再根据重要性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从而逐步有步骤地建设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循序渐进的流程和完善的体系建立过程可能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
4、确保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时效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相应地,企业管理理念、方法等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这就使得原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产生了滞后性、不适应。因此,企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与时俱进的提升和改善。与时俱进就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组织建设相结合,管理制度随着组织架构的变动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只有在不断地变化中进行完善,才能够从性质上实现企业人员、制度和职能的相互搭配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
5、保持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先进性
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增长利润的来源。企业要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适应,就需要进行持续创新和学习,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有所创新的行为模式是企业想要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企业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也碰到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机会,企业必须以开拓创新和勇于发展的进取精神,落实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全面综合的提升企业形象和潜力,以迎接新任务,适应新变化。
四、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微观流程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有一定的程序,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劣,进而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成效,整个企业的存亡兴衰。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流程。
1、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调查研究
制定和计划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安排企业中涉及制度建设的部门和管理人员、专职人员对于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在结合国家大形势及方针政策路线的基础上,学习其他优秀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经验上,进行分析,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管理制度的起草拟写
在进行了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就要进行制度的起草阶段。起草阶段的工作可以根据各个部门具体工作进行,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进行资料草拟阶段,可以多准备些相关的资料以便开展后续工作时有大量的资料进行整合。管理制度的规章内容是由标题、发文时间和正文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的标题内容通过事项和文体进行组合。发文时间写在标题下面(也可以写在正文之后),有时还要写上经什么会议通过。正文一般有三种写法:
(1)条目式。即整个规定从头到尾部都以条目的形式反映。一般前一、二条写制订本制度的原因、目的、依据等,中间写具体内容,末尾几条写实施说明,如适用范围、执行日期、解释权、与原有关制度的关系等。
(2)总则、分则、附则式。其中总则要写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原则;分则要写明该制度的具体内容;附则要写明该制度的生效时间、适用范围、解释权等。
(3)前言、主语、结语式。其中前言写制定制度的目的、依据、原由;主体部分写规定的具体内容,一般分条写,可以列若干个小标题,小标题下用序码排列条目内容;结语部分写实施说明、执行日期、解释权等。一般来说,内容比较简单的用前言、主体、结语式;内容比较复杂的用条目式;内容复杂、层次较多的用总则、分则、附则式。不论采用哪种形式,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总则或前言或条目式的前一、二条,都是说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或适用范围(也有的把适用范围放在最后一部分);第二部分,即分则或主体或条目式的中间部分,这部分是制度的核心内容,要写的周密、准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第三部分,即附则或结语或条目式的最后一、二条,都是写该制度的实施说明,如执行日期、解释权等。
3、管理制度的讨论审议
草稿写成以后,应进行讨论审议。讨论审议应在拟稿人员中间和有关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中进行。并报请有关部门会签和专家领导审定。讨论审议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的重要环节。对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进行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查漏补缺,精益求精。讨论审议可先在拟稿人员中间进行,在草稿初具规模后,再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一道进行会签、修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最后经企业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对于涉及企业整体利益或职工切身利益的管理制度,如工资、住房、医疗、职工教育等,需提请有关会议审议通过。
二、样本数据分析与结果
1.房地产企业员工对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满意度的总体分析
从全体员工着眼,本文对全体员工各指标层满意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如表1数据分析结果所示,在对各个指标层进行打分时,房地产企业员工所选择的高峰均介于3分与4分之间。而其各指标层所对应的分数极小值与极大值均为1分与5分。其原因很能是:第一,房地产企业所制定的绩效考核制度具有漏洞,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完备美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并不存在,员工对制度的追求依然存在。
2.房地产企业员工层级与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如表2所示,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情况下,对员工层级与指标层C11绩效考核制度满意度进行卡方检验时,Pearson卡方检验值为0.024,远小于0.05,而员工层级与指标层C5指标层薪酬制度与工作匹配度的Pearson卡方值为0.026,同样远小于0.05。因此本文认为,房地产企业员工职位与其企业绩效考核制度合理性满意度以及薪酬制度与工作匹配度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相关性。而其他指标层的Pearson卡方值大于0.05,因此员工层级与其没有显著相关性。
3.房地产企业员工层级对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满意度的统计量分析
通过4.2的分析可知,员工层级与绩效管理制度满意度中的绩效考核制度的认可度与薪酬制度与工作匹配度显著相关,而与其他各指标层无关。因此,在对房地产企业员工层级与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满意度的交叉分析中,本文将对房地产企业各层级员工与绩效考核制度认可度满意度以及薪酬制度与工作匹配度进行统计量分析。首先,根据表3所示的房地产企业员工层级对绩效管理制度的统计量分析表可知,基层员工对绩效考核制度认可度的打分为3.0779分,而管理层员工的打分为3.3333分。从以上数据分析可得,房地产企业的基层员工对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满意度较低,而房地产企业的管理层员工则对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满意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第二,基层员工对薪酬制度与工作匹配度的打分的均值为3.2338分,而管理层员工的打分为3.0000分。从以上数据分析可得,房地产企业的基层员工对薪酬制度满意度较高,而其管理层员工则对薪酬制度持有不满意的态度。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的研究的是不同层级房地产企业员工对企业绩效管理制度满意度的关系。对本文数据研究,具体有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大多数员工对绩效管理制度较为满意,而仅有极少数员工对绩效管理制度非常满意。对研究数据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与员工对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高期望。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认为企业首先应该对自身绩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在完善的基础上对员工不断进行激励,使员工期望与企业的发展速度相一致,以此来确保员工对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的满意度的提升。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对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与影响力方面都会带来极大的帮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在“十二五”计划全面开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融入到国际经济大环境中去,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面对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必须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要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达到共生与双向互动。一方面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观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新的企业文化又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促进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因此,目前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当今人们研究的热点。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并存,共同作用于企业中的人,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两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企业管理制度。二者内部和二者之间的协调,决定了企业的兴衰与存亡。
1.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包涵、相互联系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其次,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所以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首先,企业管理制度化过程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员工认同公司的文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体现企业核心理念的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完善,最终使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成为员工共同认可的思想。相反,不适宜的管理制度则会使企业偏离其核心,与企业文化建设方向背道而驰。其次,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制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形成之前,制度的执行只能靠外在的监督进行约束,一旦监督不力员工就极有可能不按要求去做,管理成本很高;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员工的行动就会变成一种自愿的行为,无须加强监管。可见,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当一些有形的制度真正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那么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二、实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的建议
通过深入探讨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制定相应的企业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
1.创造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环境。在企业中,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存在有以下几种情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不一致,即是二者方向不一致,相互冲突,根本没有处于共生的状态;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一致,即处于共生状态,但也有高度一致和低度一致的区别。当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较为一致时,二者处于共生的状态,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是企业所追求和应该实现的,不良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则诱使企业不当行为,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乃至破产。所以,必须为两者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方法如下:第一,选择符合企业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员工有利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共生,且能推进二者共生,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企业的发展。第二,用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培育员工。企业如果能够选择到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是非常有利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很难的。所以企业更应该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出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并保留这些员工。
2.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培育企业文化、丰富企业管理体制的内涵。企业文化只有建立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一个企业把自己倡导的理念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持之以恒,积淀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但要使这种文化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还必须把它制度化,使企业的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等都充分地体现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在实践管理中培育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形成团队精神。企业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而形成的。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自我行为与集体行为结合、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并重”的企业价值观理念,引导员工认同团队,在团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参考文献:
[1]潘熙宁主编 《探索与研究》 江西人民出版社
[2]定维武编著《企业文化》经济管理社出版
(1)环境管理工作须由企业管理层负总责,并成立专门环保科室或将环保管理职责分解落实到其他科室,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管理队伍由企业管理层、环保设施运维和环境监测等人员组成,需保证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成员,岗位流动率不大于每年20%。
(2)环境管理队伍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环保工作计划,监测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控产生污染的生产设施、治污设施及存在环境安全隐患设施的运转情况,监督各环保操作岗位工作,组织培训职工环保知识,接受政府环境监管部门指导和监督等。
1.2管理制度
1.2.1人员管理制度
(1)岗位责任制。设定企业短期和长期的环境管理目标,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与拟采取的措施。规定环保管理队伍的总体职责以及运行维护治污设施、环境监测等职责、权限和应承担的具体责任。设置具体工作岗位并确定相应责任人。明确环境管理岗位任职资格和标准。
(2)岗位培训制。制定岗位培训年度计划并实施。结合清洁生产审核、电镀行业整治等管理要求,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学习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了解公司环保情况、岗位职责、环保设施设备操作规定,掌握环保事故应急、环境风险防范等知识,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和业务技能。建立职工环保教育管理档案,规定环保考核不合格的职工不得上岗。
(3)岗位激励制。建立绩效考核、奖惩标准,对违反环境管理制度造成环境污染的,视情节轻重扣减奖金,给予行政处分,甚至追究刑责;对成绩突出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做到因岗选才,职权一致,责任清楚,奖罚分明。采用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岗位定级、提高待遇、树立典型等形式,提高环境管理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满足人员自身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环境管理队伍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
1.2.2污染物监测制度掌握主要污染物排放规律,根据生产情况和污染物特性,在关键环节、主要排放口和敏感地带,设计监测项目与频次,落实质量控制和响应反馈途径。可由企业自行监测一般性监测指标,频次不少于每周一次。自建治污设施的,应配备专职环保监测人员,并委托中介机构定期进行比对监测。按规范加强在线监测,运行维护好设施,及时分析数据。
1.2.3环保台账制度建立企业环保管理台账,规范环境监管档案。建立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与维护,“三废”排放监测、处置和减排,各种安全和消防设施定期检查,以及环境监管部门检查情况台账。如实记录设施运维、药剂消耗、监测数据,危险废物种类、贮存和处置数量、流向等信息,同时载明记录及核实人员,全程监管“三废”。
1.2.4应急预案制度编制切实可行、简洁明了、环境风险识别和评估到位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做好记录,分析发现的问题,补充和完善预案,提高员工应急处置和周边企业员工应急响应的能力。
1.2.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进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提升清洁生产水平的内部机制,加强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制定和实施污染控制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氰化物等有害物质的使用,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和再资源化,不断探索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环保及安全的清洁生产途径。
2监管部门环境管理制度
2.1监督检查制度
制定例行检查制度和方案,对项目合法性、环保制度执行、环保设施运行和维护、污染物达标排放、在线监控及自行监测、危险废物贮存和处置、环保台账规范化管理、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排污申报、排污收费、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等内容进行日常检查。
2.2监督监测制度
形成企业自测、在线检测、监督监测“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定期收集各类监测数据,开展季度性监督监测。开展电镀集中区周边地表水、环境空气和土壤质量状况季度或年度监测。
2.3行业整治制度
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链角度加强电镀企业管理制度改革,设立电镀集中区准入门槛[4],引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集中生产,集中治理,推行废水处理市场化运作,实行危化品集中配送。行业整治应坚持服务和监管相结合,起点要高,措施切实可行,内容涵盖装备和治污设施提升改造、环境管理人员业务技能提升、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再完善等方面。
2.4人员培训制度
每年组织电镀企业环境管理人员进行一次业务集中培训与考核,考察其对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企业环境应急制度的掌握程度,检验其对污染治理设施操作及运行维护的熟练程度,将考核结果纳入对企业的年度评估报告中。
2.5联合监管和公众参与制度
建立环保、经信、卫生、安监、公安等多部门联合监管制度,形成部门合力。利用互联网公开电镀企业日常监管与污染物排放监测等数据,充分发挥媒体在环境监管中的作用。
2.6环境审计制度
借助行政手段,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企业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环境管理制度建设、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清洁生产审核等效果,敦促企业加强管理,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2.7环境保险制度
根据电镀企业现有条件指导其购买相应的环境保险品种,以降低经营压力,减轻环境污染事故后果,并保护受害者权益。
2.8年度评估和奖惩制度
开展年度评估,分析环保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日常监管和考核结果,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对评估不合格的企业,一年内不得享受绿色信贷和财政资金补助等优惠政策;对优秀企业,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在绿色信贷、资金补助、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优先;将通不过清洁生产审核或行业整治的企业列入淘汰范围。
3结语
随研究和应用不断进步,电镀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的短板日渐显现,主要表现在:
(1)对环境管理制度不够重视。许多企业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不到位,沦为摆设和形象工程。
(2)环境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低下。环保工作人员文化程度低,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设备运行管理方式粗放,污染防治效果差。
二、内部控制的意义
在现代化企业中,内部控制十分重要,相当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企业通过这种内在机制调节和制约经营活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经营。具体讲,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使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监督会计信息的采集企业的经营活动的信息是否全面,归类是否正确,记录是否准确,汇总是否有遗漏,及时发现不真实的情况,并立即纠正,使会计信息真实、准确。
(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
企业要防患于未然,当风险未出现时,企业必须提前预防,当各类风险降临时,要善于控制,这样企业才能生存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中枢环节内部控制,能防范企业风险,将它们化解于无形。它通过评估可能存在的企业风险,发现企业经营薄弱环节,有针对性改进这些环节,在企业的各种风险刚刚产生时就消灭它们,达到企业风险防范的目的。
(三)保证财产安全,合理利用资源
内部控制健全完善后,能够有效地监督财产的收入和支出,制约物资的购进和使用,合理、安全地使用财产物资,减少各种浪费,降低企业成本。
(四)帮助企业经营,取得好的效果
会计、业务等各部门都制定了各自的规划,内部控制通过分析他们提供的规划实施情况,了解各部门的现状,合理安排其工作,从而使各部门形成一个系统,在工作中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依靠团队的力量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监督各个部门的工作,考核各个部门的业绩,根据业绩的好坏进行合理的奖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要建立、修正和维护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营造有利于内部控制的环境
第一,企业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具有创造性。1.企业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管理的方式包括内部控制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的,企业领导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要发挥创造性,使内部控制制度与具体的管理对象相结合,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认同感。3.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一方面借助内部控制加强管理,同时领导要自觉遵守这些内控制度,带动其他人员开展内部控制。第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做到责权分明,使组织机构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能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一旦出现偏差就能及时纠正,保证内控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第三,借助审计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会计资料提供了大部分的管理信息,会计资料的真实程度决定着管理信息的真实程度。因此,要专门选定一个审计委员,在企业进行重大决策时,检查会计报表是否真实,沟通企业领导与公司外部审计人员。审计委员帮助企业建立一个好的控制环境,同时根据自己的体会提出意见,改进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保持良好的状态。第四,灵活运用各种管理控制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控制方法,有的采用计划控制、有的时候采取目标控制等。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
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实施会计控制。国家对会计的管理体制要求是企业以会计准则为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会计系统也就是设计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制度的设计不仅要明确如何编制会计账户、账簿、会计报表等,还要设计会计处理程序,指导企业各部门间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使抽象性、要素性的内部控制方法和程序变得具体,能够在企业经营中实施。
(三)建立内控监督机构,确保内控质量
(一)铁路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内部控制规范经营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激化的市场竞争,作为铁路的施工企业想要完成自身的经营目标,往往在经营当中会使用一些非正规的手段进行市场竞争,而这样就容易导致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出现混乱现象。因此,构建有效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就能够对施工当中的各个流程进行全程的监控,也能够对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铁路施工企业进一步的规范经营行为,但是符合了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基本条件,还为企业的施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才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铁路施工企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二)铁路施工企业利用内部控制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在铁路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方面,内部的有效控制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往往在内部制度的建立当中存在舞弊、职责不明等等违规的现象出现,导致不能够正常的发挥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作用。因此,在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当中,首先需要提供员工的综合素质,在职业道德规范方面进行培训,明确各级管理的责任与权力,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铁路施工企业可以利用内部控制有效控制经营风险
在实际的经营当中,施工企业也会遇到各种方面带来的风险,因此,对于企业的管理来说,加大风险的预测以及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成为了重要的目标之一。对于企业经营的风险预测与控制方面,内部控制就成为首选方式。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不仅能够进行评估风险的工作,还能够发现风险当中的薄弱环节。而铁路施工企业就能够针对薄弱环节的强化建设,将未来的风险防范于未然。
二、铁路施工企业构建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目标
(一)保障施工工程质量安全可靠
从铁路施工方面来看,施工质量高低、施工安全系数高低,直接关系到了人员的人身与财产的安全,因此,从持续发展来看,相比效益,质量与安全更值得我们的关心。因此,加强施工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力度,才能够防范工程施工事故的发展,达到国家对工程施工制定了相应质量标准。
(二)保障财务信息和其他资料真实有效
对于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完整性以及真实性,内部控制制度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真实的财务信息,才能够便于铁路企业的股东全面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才能够针对现状作出合理的决策;才能够促进监管、决策、风险预测的有效运行。
(三)保障项目资产的安全性
对于铁路施工企业来说,需要庞大的流动资金,无论是支付的对象,还是环节都需要较高的周转率;另外,作为建筑项目施工企业,也需要多种固定资产。因此,企业的内部会计对于如此之多的支付过程的审核就变得更加重要与艰巨。措意,在监督企业资金方面,就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防止欺诈、舞弊等行为的出现,为了确保施工企业资产得到安全方面的保护。
(四)保障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铁路施工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制定和规划好企业的发展目标,铁路施工企业应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将企业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保障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三、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我国的铁路企业当中,内部控制的推广时间还很短暂,对于内部控制有关方面的知识学习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也存在较多认识上的问题。其一,认识过于片面,误将内部控制理解成为监督与核查企业的成本以及控制资产的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于内部控制含义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时候没有遵循正确的步骤以及相应的程序;其二,认识的滞后,由于缺乏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了解,使得内部控制与企业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偏移;其三,错误的认识,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作为摆设来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可实施性。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了重视经营轻视生产、注重技术,轻视内部管理的现象出现。
(二)有关制度不健全
在目前的铁路施工企业当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是非常普遍的。由于没能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领导的漠视、员工的疏忽,导致很多企业都缺乏系统化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应的配套设施也严重不足。铁路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涉及到了企业的生产、采购、财务等等方面。如果仅仅建立部分内部控制措施,就很难形成企业内部控制网,这样也就无形的加大了企业的财务、经营风险,无法做到事前的预测、事中的控制以及事后的补救,也常常出现控制重心出现偏移,最终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应有的效力。
(三)管理层蓄意损坏
无论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再完善、再全面,如果领导层蓄意的进行破坏(为了自身利益,实施欺诈手段或者是),在部分预定的控制程序的可能性进行刻意的规避或者是指示下属人员避开。从笔者的调查来看,高层管理人员的干预、越权,是造成企业内部财务等报表失真、舞弊案件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
(四)沟通阻碍
考虑到铁路施工企业自身的流动性与临时性较大,在企业内容就容易出现部门之间、企业与项目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企业与施工项目沟通出现问题,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也会失去应有的效能,再加上,信息的处理技术偏低,也就导致了内部人员无法正确的认识到在控制当中自身的位置,从而影响了行动的有效性。企业无法得到项目施工工程的信息,项目施工也不能够及时的获取企业的指导意见,最终导致沟通出现阻碍,信息失真。
四、加强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铁路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适应自身企业特点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应与铁路经营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内处部情况的变化加以调整。
(二)各部门之间的牵制与控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铁路施工企业,要求每一个企业部门都要建立一套部门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且需要划分清楚管理人员以及普通人员应当履行的职责和遵守的规定。进而确保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是,我们也需要明确,并非是要将一个部门直接“管理”另一个部门,而是需要理顺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懂得分配职责、相互协调配合。此外,还需要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防止矛盾的出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作为企业的一员,要不断的加强铁路施工的有关业务的学习以及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做到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尽职尽责,为企业的稳步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加强全程控制
面对出现的危机以及忧患的时候,铁路施工企业也应当积极联合有关部门,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尽可能的将风险降至最低或者是消除风险。其一,事前控制:指的是对于危机的管理以及风险控制,也包含了成本、经营管理以及产品销售等等方面。有效的控制控制事前的一些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带给企业的麻烦。并非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做到最大化的事前良好控制,它需要的是企业充分的收集有关业务信息,找寻其中有利用价值的成分,对于出现的问题立刻进行解决,从而让企业能够做出最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够将风险降至最低,做好全程防范控制。
(四)信息与沟通体系的建立
一个有效、合理的信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和效果。具体来讲,应有助于控制标准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动成效的评定、控制报告的拟定和以及改进建议的及时传达。工程企业施工单位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识别使用者的信息需要,在此基础上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包括向下的、向上的和横向的沟通传递)给相关工作人员,使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如加强铁路施工企业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人制度僵化,缺少竞争,或竞争不够公开、公平,导致了人才的缺乏和人才的浪费并存,人才的闲置和用人的不当并存。第二,没有对分配制度进行创新和突破,缺少有力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分配制度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推动力作用,二者间相互作用的效果较差,同时,分配制度的改革无法适应经营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加大了分配制度的创新难度。
(二)管理问题
首先,从理论上讲,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处于经营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但在现实中,却只充当了参谋和执行的角色,更注重对当前业务的管理,而没有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进行全面的考虑。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战略缺少可行性的制定,经营战略更注重产品的开发、产品质量的保证、经营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的占有率等,而人力资源内容却少之又少。再次,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能够体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企业文化则能够体现企业的价值和经营理念,将两者融合,能够合力推动企业的发展,而这正是当前国有企业中的薄弱环节。
(三)信息化管理手段问题
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信息化在不断发展,而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却较低。
二、改进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市场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有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应加强对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特别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国有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由于分配制度或分配结构的不公会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因此,企业应建立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第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做到全面和可操作,并能有效发挥激励作用。而良好的绩效考评制度能够增加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第三,建立公平的竞岗及淘汰制度。企业应以绩效考评为基础,建立公平的竞岗及淘汰制度,以强化企业的员工队伍。员工经过考核后成绩不合格的,应实行下岗或待岗;岗位如果出现缺员,应实行公开招聘制;对在岗的员工应实行聘用制。第四,建立全面合理的人才培训制度。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训,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全面合理的人才培训制度,以选派员工定期外出学习等方式,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强化企业的人才结构。
(二)制定合理的待遇分配制度
待遇的主要内容分为薪酬及福利两大部分,具有调节、激励、补偿及效益的功能。待遇是价值规律的体现,其高低主要由个人的职位、工作能力、工作职责及劳动力的市场供求情况而定。企业应制定合理的待遇分配制度,建立工资薪酬制,并实行特殊贡献的特殊津贴。如果管理人员的工作成果无法进行量化考核,企业应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参考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与管理人员协商后以其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决定其薪资。而对特殊贡献者也应发放特殊的津贴,在实施岗位能手相关政策以外,还应对潜在贡献者发放相关补贴。
(三)做好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各项工作性质、责任、任务和员工条件的分析研究结果,对工作流程进行说明,并充分满足员工个人需求。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工作分析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根据岗位的具体情况设置工作人员,使员工的个人专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应做到人尽其用和才尽其用,实行合理的岗位轮换制度,充分发挥员工的爱好和特长,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在工作中给予员工适当的自及自由度,使员工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企业应对员工给予高度的信任,适当授予权利,为员工提供锻炼及发展的机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员工的新想法,适度宽容失败,以激发人才的创造性。
(四)强化企业凝聚力
企业应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大力宣传,让员工把企业文化作为其行为准则进行自觉的遵守。同时,为员工提供参与决策和讨论的机会,让员工针对企业建设进行良好和充分的沟通,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信念
企业应最大程度地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工作及生活环境,改善员工用餐和用水的条件。加强清洁,确保员工工作场所和休息室的整洁及环保,同时,加强工会的工作职能,派专人负责对员工及其家属生老病死的相关事宜。
(六)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国有企业应把员工的培训上升到战略地位,增加对培训的资金投入,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制度,包括服务制度、激励制度、评估制度、奖惩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等,并对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及员工个人需求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既要注重短期培训和中期培训,也适当加强长期培训,协调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及脱产培训,做到对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兼顾。
二、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创新路径
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亦称为规章制度、管理标准,是企业制定的包括规范企业生产、经济、技术等活动的规则、条例、程序的集合。促进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必然的,其主要创新路径如下。1.创新组织机构管理组织机构是企业日常经营的基础支撑,设置科学的组织机构是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物,与企业的实际管理息息相关。组织机构的创新可以从对组织机构重组改制入手,实质是对企业制度的创新[2]。在创新企业制度中,组织机构必须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与全新的委托关系、分权和集权的要求相适应,以更好的提高管理效率。2.创新技术管理这是石油工程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企业发展的源泉,是决定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技术的创新不仅是创新技术问题,还是创新管理问题。技术创新应该从研发入手,逐步形成技术的产业化,并推广上市。石油工程企业自身特定的高科技、高风险和高投入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相关。因此,为了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利用新的工艺方法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的创新。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技术、资金等生存经营要素能随意转让,但只有人力资源无法自由转让,因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这就决定了石油工程企业管理的创新,必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以往的管理体系,将管理系统的核心由传统的财务管理转换成人力资本。
三、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融合的创新
企业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而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发展中形成和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二位一体”关系。因此,为了促进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将两者有效融合。1.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石油工程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企业文化建设是日常管理工作的体现,推动了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石油工程企业内部和单位之间、职工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都渗透了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不仅是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也是文化建设创新的内容。石油工程企业要积极组织和开展一些有石油工程色彩的文体活动,这是强化石油工程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手段,能帮助企业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培养企业职工之间的情感,是企业柔性管理的重要体现。2.利用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石油工程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念的灵魂,企业文化的性质决定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性质。可见,只有与石油工程企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管理制度才能符合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才能促使企业管理制度更具执行力。企业管理只是企业管理者按照所指定的管理制度开展的工作协调和合作,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好企业文化建设,以有效的开展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企业的管理要以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为导向[3]。在执行企业管理制度中,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会逐步渗透到职工的个人价值取向中。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在企业内部积极树立典型人物,发挥榜样的力量,要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促进企业的发展贡献做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