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系统卫生创建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22 17:58:0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林业系统卫生创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林业系统卫生创建

篇(1)

收稿日期:20130509

作者简介:杨 健(1979—),男,云南陆良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政资源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高昆瑞(1977—),男,云南陆良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及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2602

1 引言

陆良县中枢镇由于过去处于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生产方式,使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林地大量流失,造成森林资源严重匮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林业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林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随着近年来陆良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急剧扩张,用地矛盾日益突出,林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为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和今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枢镇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任务任重而道远。

2 中枢镇概况

中枢镇隶属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为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东与三岔河镇、华侨农场接壤;南与马街镇、大莫古镇相连;西与小百户镇为邻;北接芳华镇、板桥镇,距省会昆明123km,离曲靖市64km。全镇下设19个社区居委会(其中有林社区居委会13个)总面积82.05km2,全镇总户数27009户,总人口109450人(其中农业人口52341人),总耕地面积1585.18hm2,属人多地少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937元。

气候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四季气候温和,西南风盛行。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976mm,无霜期249d,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的特点,适宜多种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主要森林类型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树种比较单一,天然林比例偏低。全镇有林业用地1395.2hm2,其中:有林地1087.2hm2,灌木林地290.9hm2,未成林造林地5.7hm2,苗圃地2.5hm2,宜林地8.9hm2。全镇森林覆盖率仅15.79%。

3 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供需矛盾突出

中枢镇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土地十分有限,除去城市规划范围用地、一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外,可用以发展林业的土地不足1500.0hm2。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以及其他工业用地对林地的需求迅速增加,且呈现多样化趋势,森林资源供需矛盾一直得不到缓解,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

3.2 社会对森林的需求与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中枢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木材加工、交易、流通的集散地,由于长期得不到很好的管理,导致中枢镇的森林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特别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中枢镇种植的主要是以桉树为主的速生用材林,随着近几年火电的快速发展,煤电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支撑煤矿最好的材料之一的桉树(俗称坑木)成了一些不法商贩赚取利益的牺牲品。在中枢镇的大泼、茶花、中纪、阎芳桥、四河等社区境内有近20多个木材和坑木交易市场,每天交易量在300m3左右。加上缺失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木材交易市场秩序混乱,木材的来源和流通不完善、不健全,违法交易和无证运输常有发生。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偷砍盗伐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

3.3 保护与占用林地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陆良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工厂、企业、交通设施、住宅等建设使用林地量大大增加,直接导致中枢镇林业发展空间急剧减少。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陆良城区面积将达到20km2,人口达20万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的发展。近两年陆良县从中枢镇西桥至青山征地5000亩用于工业园区建设,部分林地必将成为建设用地的首选资源,发展经济与保护林地资源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3.4 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中枢镇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人员较少,且人员变动较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要求,急需充实具备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和加强科学管理业务培训。

3.5 森林防火工作存在严重问题

部分群众对依法用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发生的火警、火情大部分是因农事烧火积肥,上坟烧香、烧纸等野外违章用火所致。同时森林防火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防火基础设施脆弱,扑火装备落后,一旦发生森林火警、火情,极易造成大的森林火灾,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4 对策与建议

4.1 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

按照“严管林”的要求,不断强化和完善森林采伐相关规定,简化商品林采伐程序,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通知》(云政发〔2011〕169号)规定,为切实保护管理好生态环境和珍贵的林业资源,中枢镇严格控制主伐指标,鼓励以抚育管护为主的抚育间伐,“十二·五”期间全镇主伐指标控制在每年600m3以内,抚育间伐指标控制在每年1200m3以内,主要用于国家级公益林和退耕还林地的抚育采伐更新,有效保护中枢镇森林资源。

4.2 强化林地资源保护,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管理

在全镇范围内实行林地总量控制和占补平衡,力争征占用一片,在本镇范围内补造一片,保存一片,确保新林地建设面积与被征占用林地面积基本平衡或有所增加,切实保护好仅存的有林地。齐抓共管,广泛进行宣传,反复清理整顿,及时督查督办,重点整治毁林开荒、乱占林地;重点打击偷砍盗伐等违法活动,使林地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林地,通过高效利用林地资源,确保全镇经济社会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共赢。

4.3 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改善林政管理方式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一是认真学习掌握林业政策、法律、法规,全面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到应用准确无误;二是积极宣传林业政策与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法、懂法和守法的自觉性;三是依法对全镇森林采伐限额凭证采伐、木材流通、运输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制止和查处违法行为;四是依法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及时查处偷砍盗伐,乱占林地,私采乱开、乱捕、乱猎、私采乱挖、林区违章用火等违法行为;五是从速从快查处林政案件,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打击涉林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全镇森林资源安全;六是重点做好辖区熬制桉油户的管理,确保林农不在森林防火高火险期熬制桉油。

4.4 加强乡镇林政执法中队建设,强化资源林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及时投入乡镇执法中队建设资金,对有站房的及时进行维修,对无站房及时解决新建站房。同时,举办各类基层林业执法岗位教育培训,使林业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林业主管部门要从全局出发,把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林业和生态建设中赋予资源林政管理核心地位,在林业产业发展中赋予资源林政管理基础地位,在林业行政执法中赋予资源林政管理主体地位。

4.5 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降低森林资源消耗量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国债、扶贫开发、法行贷款等各种能源建设项目争取大量的项目资金,不断提高农村能源建设的扶持标准,切实减轻林农的负担。同时,积极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将太阳能做为一种常规能源引入寻常林农家中,降低林农对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发展。

4.6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以加大宣传教育为目的,不断提高全民的防火意识,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在国家级公益林区设置森林防火宣传牌。加强扑火队伍管理和培训,组建一支30人左右半专业扑火队伍,配备扑火设备,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从而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

4.7 以平安林区创建为契机,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目标

以“林改”为动力,以分类经营为途径,借助平安林区创建的平台,逐步完善“七项工作机制”,即: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林业有害生物检测预报防治工作机制,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工作机制、涉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林业系统全员信息员、宣传员工作机制,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平安林区”创建工作机制;强化“四项管理”,即:涉林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管理,重点林业行业安全管理,森林资源安全管理,森林资源管护队伍教育管理;建立“六大防控网络”,即: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防控网络,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网络,涉林情报信息收集研判防控网络,林区边界打防协作防控网络,专群结合林区巡逻防控网络,点、线、面快速防控网络;构建“十大防范体系”,即:周边乡镇协作防范体系,林业、交通、工商、卫生等协作防范体系,林区重点要害部位防范体系,林业系统内部安全防范体系,涉林重点行业安全防范体系,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防范体系,森林火灾预防、扑救防范体系,涉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范体系,乡、村、组三级防范体系和森林资源安全防范体系等。

参考文献:

[1] 陆良县林业局.云南省陆良县“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R].陆良:陆良县林业局,2010.

篇(2)

呼伦贝尔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将于年月在我市召开。为迎接好、承办好这次会议,根据迎会指挥部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呼伦贝尔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是我局和全市加快建设步伐,提升工作水平的良好机遇,为此,局党委经研究决定,今年迎会的指导思想是“以会促创,突出特色,展示形象,上新水平”,各项工作部署要围绕这一指导思想,以迎会促发展,以发展迎好会,全面推进我局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成立组织

为充分做好迎会参会工作,经局党委研究决定成立“扎兰屯市林业局迎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局长高玉柱为组长,党委书记、副局长马凤先等为副组长,副局长杨春连、关景春、肇殿泽等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局行政办,由郭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抽调县局属单位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五位同志为办公室成员,加强对迎会参会工作的领导、督促和协调。

三、重点工作(,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一)全力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林下资源开发,做大做强系统农牧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要跑好四个项目即秀水森林公园项目、林区防火公路项目、深山区移动通讯项目、榛实象甲综合治理及促进结实基地建设项目。

二是要发展好三个产业:即以蒙森公司为龙头的林下产品开发利用,重点发展个系列种野生山货产品,产品产量由今年的吨增加到吨;重点培育成吉思汗炭棒厂,炭棒产量由今年吨达到吨;加强食用菌基地建设,培育个体户发展食用菌。

三是抓好两件事:一是森林防火,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扑火的现代化能力;二是加强资源管理,建立林下资源生态准入管理运行机制,以法治林、特别是生态公益林的管护。

四是建好一个工程:即生态建设工程。主要抓好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以封育为主的次生林归户管护工程,重点抓好“三个万”工程,一是万亩樟子松人工造林工程,重点扶持荒山造林户。二是哈多河胡枝子种子基地工程的开发利用增值。三是万亩榛子产业创新工程。

五是继续做大做强系统农牧业,做大做强做精系统畜牧业,在牛、羊、鹿、马达到万头只的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发展生态畜牧业,逐步向人工种草、半舍饲、舍饲发展,搞好肉牛育肥基地建设,提高畜产品的质量。与御香苑肉食品公司联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农业充分利用我局现有的万亩耕地,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在现有的油菜、小麦、大豆三个主要品种的基础上,引种经济效益高的高淀粉土豆等经济作物,以紫花苜蓿等经济牧草和玉米等青贮饲料,做为林区畜牧业的原料基地,确保非林产业的互相促进。

通过项目拉动林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林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加工增值,确保林业职工的就业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林业系统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达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目标,努力构建生态平衡、经济繁荣、人心稳定的和谐林区社会。

(二)拓宽精神文明创建渠道,运用多种载体,提高林业综合文明水平。

今年迎会精神文明创建的主题为“讲文明、树新风、展形象”,各林场林业站、各部门单位要从丰富精神文明创建载体、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入手,注重提高全民的道德意识和文明水平,营造良好林区社会氛围。

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推动旅游文化、绿色文化、林区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基层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促进林业文明程度的提高。

×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上,继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树形象、做表率”活动,查工作漏洞,挖思想根源,纠不正之风。强化干部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使职工增强工作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在对外服务上做到热情、主动、周到,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

×加大投资用于维修林区公路、桥涵、场区街道加大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的力度加强场区树、路、沟、墙建设,创造整洁优美的林区环境。另外,将在林业局机关楼前临街空地上栽花种草,植树绿化,美化环境,为河西增添一道亮丽风景。

积极组织参加全区星级文明城系列活动,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文明程度、公民道德素质和群众生活质量,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管理、优秀文化,整治群众关心的脏、乱、差和急、难、愁等问题。

要在全局范围内广泛开展“知扎兰、爱扎兰、建扎兰”等主题活动,以我市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民族文化底蕴、社会公德教育和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主,通过学习、宣传、讨论使全局党广大党员进一步了解市情明确我市“改革、发展、稳定”进程中面临的优势和差距进一步增强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信心提高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和全民道德意识,激发参与迎会的积极性。

(三)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参与迎会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迎会为主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策划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发动工作,把迎接会议召开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再上新水平这个主题思想宣传到千家万户。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板报、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我局在两个文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结合各节假日、庆典活动、集中整治活动,广泛开展以“建设家乡,净化家园”为主题的宣传,组织系列文体活动,把迎会创建工作推向新。大力宣传公民道德规范,普遍提高居民道德意识、规范职工行为、激发职工参与创建的热情,从而在全林业形成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要树形象、人人都要做贡献的良好局面。

各林场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大力开展宣传活动。要通过制作悬挂条幅、散发宣传单、出板报、张贴迎会宣传标语口号等形式,营造浓厚、喜庆的迎会氛围,形成全林业共同关注迎会的氛围,达到以迎会促进各方面工作的目的。

(四)选好几个“看点”

、蒙森公司

三、迎会各阶段工作安排

迎会各项筹备工作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年月)。研究制定迎会工作方案;成立迎会组织机构;召开全局迎会动员大会;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迎会氛围。

篇(3)

为实现对林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群的仔细分析,我们首先实现对林业资源的有效结合,所选取的林区面积为266310公顷,森林覆盖率总面积高达百分之94.28,其中人工林面积为134亩。卫生筷子、实木门以及胶合板等是林产工业的主要产品,现阶段还在进行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原始红松林等已经成为新型的生态旅游支柱产业。林业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长期存在于该区域中,不仅对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各项工作的稳步健康发展有积极意义。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科学组织以及合理造林效益是目前木材生产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最终实现用有限产量创造较高效益的目标。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林产工业的创新能力的有增加,必须实现对林场工业的精深加工,这也对产品效益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当地共有两个龙头企业,以及十个产业化基地,年产值每年都在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中国雪乡,海浪河漂流以及原始林观光三大项目主要是通过森林生态旅游进行确立。在这种趋势与背景之下木材生产以及林场工业都已经实现逐渐上升,同时多种经营产值比也在进行逐渐改变。

3.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大体量、高档次木业园区的优势

“园中园”是在城市工业区规划出的一部分土地,总面积为一万亩,企业可实现对该部分土地的全部开发。同时制定新型的建园模式,主要是政府主导、企业运营以及抱团进入。传统的园区合作模式已经不能实现对时展与需求的有效满足,现阶段已经逐渐向资金、人才、管理以及信息全方位合作方向的转变。东部产业转移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这对林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发展林业产业的劣势分析

1.企业规模偏小,缺乏龙头带动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林业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规模偏小以及大型龙头企业就少是林产品加工企业的明显缺陷,同时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知名品牌也在上述范围涵盖之内。大资源、小企业是对上述缺陷的总结与概括。

2.相应配套产业不完善

从林业深加工角度来说,其配套产业存在明显的缺陷,林木机械生产厂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大型林产品交易市场以及金融信息服务的产业没有实现有效的发展,家具制造以及木材工艺品产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

3.物流制约产业发展

左江黄金水道还没有实现全段通航,大宗木材、林产品运输还没形成优势,大型物流配送中心还没建立。但以上分析的劣势都是可改变的,会随着打造林产加工循环经济而实现劣势向好,并逐步转变为优势。

三、发展林产加工循环经济的对策

1.高起点谋划发展

林产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发展”的要求,在产业目标上,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规模林产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力争5年内林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中高端、大中型企业达15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品牌企业10家以上。在产业重点上,全面提升以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构筑主导产业,引进和培育高档家居业和木制品终端产品企业,提高深度加工水平。在产业进程上,分步推进“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成基地”战略,即一年内园区引进上规模、上档次的木材加工龙头企业30家,园内企业进驻率达30%以上;三年内园内企业进驻率达70%以上,形成产业链式发展,创建全国林产业示范基地;五年内园区

3成以上企业实现产品终端化、经营国际化、销售电商化,园区成为面向东盟的林业产业孵化创新基地。

2.科学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按照林产业循环发展的要求、规律和区位条件、交通优势、资源特点去规划“十三五”林业产业发展战略,把木业产业真正打造成为主导产业。在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中融入绿色、科技、集成等现念,全面做好全市林业产业布局与规划,形成分工明确、相互依存的林业深加工产业集群。3.加大林业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一个综合园区、多个配套专业园区的格局加大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园区内交通、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信息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在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外建设1万亩的原材料加工基地产业园,扩大配套产业园承载力,形成林业产业园区互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4.充分利用东部产业转移契机,以园区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采取“以商招商、抱团进入”招商新模式,利用北方林业产业大省产业转移的契机,开展定点招商、以商招商、政府和企业联合推介等招商模式,争取吸引一批大型的林业产业加工企业项目到投资,扩大产品出口,迅速提升林业产业的整体水平。

5.科学发展用材林

大力发展原料林基地,走以速丰桉为主、多种用材林和珍贵树种并行发展的道路,保证辖区内原材料供应达50%以上,促进可持续发展。鼓励林业龙头企业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提高企业原材料保障水平。

6.打造国家级林产业孵化基地,以“红木之都”为依托逐步壮大同质木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提高林业产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行业发展模式,打造电商平台,引领交易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打造名副其实的集原材料生产、销售、研发和林业深加工产品为一体的林业加工产业大市,争创全国首个“中国林产加工循环经济产业孵化基地”。实施业已形成的红木加工中心带动战略,扩大上游木业加工行业的发展,走“高品位、深加工”之路,保持全国最大的东南亚红木进口基地和最大的红木销售市场地位。

篇(4)

一、完善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

(一)建立创建组织领导机构。我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为组长,团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各部门经理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每月召开一次班子会议,研究分析近阶段员工思想工作情况,查找和解决创建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布署。

(二)健全规章制度,提供根本保障。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重视制度建设,修改完善了公司《人事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民主管理与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严格制度管理,作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用制度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检查监督体系,实行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方案,建立完善了组织领导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监督激励体系,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每个活动都有目标、方案和具体措施,每个阶段都有总结、有检查。制定了量化岗位责任考核制度,每月进行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实行了动态管理,做到奖罚分明,极大的激发了员工的创建积极性。

二、创造和谐氛围,优化创建环境。

(一)加强创建宣传。公司在办公楼、售票处等窗口部位树立了“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风景”的创建标识牌;同时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机构、岗位责任制、创建目标等张贴到公司公示栏上;在售票处设置公布牌,向游客公开门票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及投诉电话,售检票员统一着制式服装并配戴员工基本资料胸卡,自觉接受游客监督。

(二)优化创建环境。本着“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的目标,公司集中对办公工作环境进行了整治,由各部门主管经理负责,办公楼进行了了重新装修粉刷,并坚持每日清扫;在公司院内修建了花坛和“朝晖”标志物;在售票处修建了仿古牌楼和环保停车场,为创建“青年文明号”提供了一个和谐优美、整洁舒适工作环境。

三、落实创建措施,提升创建水平。

(一)公司本着“踏实进取,创造一流业绩”的工作思路,一直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拓宽经营的渠道连续七年超额完成年度经济任务指标,使我公司成为同行业中的先进典范。1999年被河北省林业厅评为河北省林业系统“绿林杯”竞赛先进单位和河北省林业先进单位;2001年、2002年荣获承德市旅游促销明星单位;1999年至2005年连续7次被评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实绩突出单位;2006年被承德市评为“十五”期间旅游工作先进集体。总经理李大林连续七次荣立省林业局三等功,2002年被荣获承德市“优秀青年企业家”荣誉称号,2005年被授予河北省旅游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二)加强学习,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始终把建设“学习型”青年文明号、培育“学习型”青年职工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坚持理论引导,增强政治素质。我们以提素质、促发展为目标,严格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将选编好的政治学习内容发到每个青年职工手中,每周组织青年职工进行一次政治学习;每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召开一次青年员工座谈会。每季度进行一次青年职工思想分析,每半年进行一次时事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竞赛,每年开展一次读书学习的演讲比赛。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勤奋工作,服务社会;二是动员员工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先后有6名员工考取了大学本科学历,14名员工考取了大专学历,有10余名员工正在自学考试学习中,丰富了员工的知识构架,提高了公司员工的文化水平;三是开展专业培训,夯实业务基础。2004年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到沿海旅游发达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方面,开阔眼界,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发达地区的参观学习,激发广大员工对公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邀请承德旅游职业学院对全体员工进行了旅游营销管理、旅游服务意识、礼貌礼仪、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培训,丰富业务知识,以提高旅游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开展文明服务,弘扬文明新风。公司努力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来营造氛围,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一是开展“文明服务、文明形象、文明用语”三步曲活动,坚持上岗人员统一着装,佩戴园徽,树立文明新风尚;二是成立了“便民服务队”,在售票处义务为游客提供咨询、休息、医疗等服务,方便游客,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三是深入开展诚信建设,不折不扣的履行服务承诺,自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以来,未发生一起游客投诉事件,增强了我公司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四)改善用人机制,培养青年骨干。一是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用人机制,在今年5月份,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业务考试、组织考核等几个环节,择优选用一批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人员到重要岗位,大胆启用了贾国强、宋艳辉等年富力强、业务能力突出的青年员工担负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二是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职业道德好、勇于创新、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使其他员工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了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热情。

(五)注重安全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公司针对森林旅游的特殊性,一方面加强了森林公园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制定了《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旅游安全管理实施细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是成立专门的旅游安全工作组;二是协同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开展对旅游安全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防止向旅游者敲诈勒索、围堵等不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常识教育,消除麻痹大意思想。另一方面公司对员工和单位外来的社会劳力及游客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做到“出门不带火、室外不吸烟、野外不用火”。与员工个人签订防火安全责任书,确保防火工作万无一失。

四、加强团组织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篇(5)

(一)健全组织领导,加强检查督促。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为组长,团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各部门经理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每月定时召开一次班子会议,研究分析近阶段员工思想工作情况,查找和解决创建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布署。

(二)完善规章制度,提供根本保障。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重视制度建设,修改完善了《人事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民主管理与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严格制度管理,作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用制度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检查监督体系,实行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方案,建立完善了组织领导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监督激励体系,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每个活动都有目标、方案和具体措施,每个阶段都有总结、有检查。制定了量化岗位责任考核制度,每月进行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实行了动态管理,做到奖罚分明,激发了员工的创建积极性。

二、创造和谐氛围,优化创建环境。

(一)加强创建宣传。公司在办公楼、售票处等窗口部位树立了“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风景”的创建宣传牌;同时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机构、岗位责任制、创建目标等张贴到公司公示栏上,加强创建宣传;在售票处设置公布牌,向游客公开门票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及投诉电话,售检票员统一着制式服装并配戴员工基本资料胸卡,自觉接受游客监督。

(二)优化创建环境。本着“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的原则,公司集中对办公工作环境进行了整治,由各部门主管经理负责,以公司办公楼进行了了重新装修粉刷,并坚持每日清扫并与各部门主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在公司院内修建了花坛和“朝晖”标志物;在售票处修建了仿古牌楼和环保停车场,为创建“青年文明号”提供了一个和谐优美、整洁舒适工作环境。

三、落实创建措施,提升创建水平。

(一)加强学习,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始终把建设“学习型”青年文明号、培育“学习型”青年职工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坚持理论引导,增强政治素质。我们以提素质、促发展为目标,严格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将选编好的政治学习内容发到每个青年职工手中,每周组织青年职工进行一次政治学习;每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召开一次青年员工座谈会。每季度进行一次青年职工思想分析,每半年进行一次时事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竞赛,每年开展一次读书学习的演讲比赛。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勤奋工作,奉献社会;二是动员员工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先后有6名员工考取了大学本科学历,14名员工考取了大专学历,有10余名员工正在自学考试在读中,丰富了员工的知识构架,提高了公司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三是开展专业培训,夯实业务基础。20*年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到沿海旅游发达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方面,开阔眼界,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发达地区的参观学习,激发广大员工对公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外还邀请了承德旅游职业学院对全体员工进行了旅游营销管理、旅游服务意识、礼貌礼仪、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培训,以丰富业务知识,提高旅游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开展文明服务,弘扬文明新风。公司努力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来营造氛围,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一是开展“文明服务、文明形象、文明用语”三步曲活动,坚持上岗人员统一着装,佩戴园徽,树立文明新风尚;二是成立了“便民服务队”,在售票处义务为游客提供咨询、休息、医疗等服务,方便游客,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三是深入开展诚信建设,不折不扣的履行服务承诺,自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以来,未发生一起游客投诉事件,增强了我公司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三)改善用人机制,培养青年骨干。一是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用人机制,在今年5月份,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业务考试、组织考核等几个环节,择优选用一批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人员到重要岗位,大胆启用了贾国强、宋艳辉等年富力强、业务能力突出的青年员工担负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二是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职业道德好、勇于创新、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使其他员工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了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热情。

(四)注重安全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公司针对森林旅游的特殊性,一方面,加强了森林公园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制定了《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旅游安全管理实施细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是成立专门的旅游安全工作组;二是协同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开展对旅游安全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防止向旅游者敲诈勒索、围堵等不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常识教育,消除麻痹大意思想。另一方面,公司对员工和单位外来的社会劳力及游客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做到“出门不带火、室外不吸烟、野外不用火”。与员工个人签订防火安全责任书,确保防火工作万无一失。

四、加强团组织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篇(6)

(一)健全组织领导,加强检查督促。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为组长,团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各部门经理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每月定时召开一次班子会议,研究分析近阶段员工思想工作情况,查找和解决创建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布署。

(二)完善规章制度,提供根本保障。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重视制度建设,修改完善了《人事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民主管理与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严格制度管理,作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用制度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检查监督体系,实行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方案,建立完善了组织领导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监督激励体系,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每个活动都有目标、方案和具体措施,每个阶段都有总结、有检查。制定了量化岗位责任考核制度,每月进行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实行了动态管理,做到奖罚分明,激发了员工的创建积极性。

二、创造和谐氛围,优化创建环境。

(一)加强创建宣传。公司在办公楼、售票处等窗口部位树立了“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风景”的创建宣传牌;同时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机构、岗位责任制、创建目标等张贴到公司公示栏上,加强创建宣传;在售票处设置公布牌,向游客公开门票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及投诉电话,售检票员统一着制式服装并配戴员工基本资料胸卡,自觉接受游客监督。

(二)优化创建环境。本着“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的原则,公司集中对办公工作环境进行了整治,由各部门主管经理负责,以公司办公楼进行了了重新装修粉刷,并坚持每日清扫并与各部门主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在公司院内修建了花坛和“朝晖”标志物;在售票处修建了仿古牌楼和环保停车场,为创建“青年文明号”提供了一个和谐优美、整洁舒适工作环境。

三、落实创建措施,提升创建水平。

(一)加强学习,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始终把建设“学习型”青年文明号、培育“学习型”青年职工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坚持理论引导,增强政治素质。我们以提素质、促发展为目标,严格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将选编好的政治学习内容发到每个青年职工手中,每周组织青年职工进行一次政治学习;每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召开一次青年员工座谈会。每季度进行一次青年职工思想分析,每半年进行一次时事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竞赛,每年开展一次读书学习的演讲比赛。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勤奋工作,奉献社会;二是动员员工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先后有6名员工考取了大学本科学历,14名员工考取了大专学历,有10余名员工正在自学考试在读中,丰富了员工的知识构架,提高了公司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三是开展专业培训,夯实业务基础。2004年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到沿海旅游发达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方面,开阔眼界,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发达地区的参观学习,激发广大员工对公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另外还邀请了承德旅游职业学院对全体员工进行了旅游营销管理、旅游服务意识、礼貌礼仪、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培训,以丰富业务知识,提高旅游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开展文明服务,弘扬文明新风。公司努力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来营造氛围,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一是开展“文明服务、文明形象、文明用语”三步曲活动,坚持上岗人员统一着装,佩戴园徽,树立文明新风尚;二是成立了“便民服务队”,在售票处义务为游客提供咨询、休息、医疗等服务,方便游客,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三是深入开展诚信建设,不折不扣的履行服务承诺,自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以来,未发生一起游客投诉事件,增强了我公司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三)改善用人机制,培养青年骨干。一是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用人机制,在今年5月份,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业务考试、组织考核等几个环节,择优选用一批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人员到重要岗位,大胆启用了贾国强、宋艳辉等年富力强、业务能力突出的青年员工担负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二是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职业道德好、勇于创新、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使其他员工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了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热情。

(四)注重安全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公司针对森林旅游的特殊性,一方面,加强了森林公园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制定了《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旅游安全管理实施细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是成立专门的旅游安全工作组;二是协同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开展对旅游安全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防止向旅游者敲诈勒索、围堵等不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常识教育,消除麻痹大意思想。另一方面,公司对员工和单位外来的社会劳力及游客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做到“出门不带火、室外不吸烟、野外不用火”。与员工个人签订防火安全责任书,确保防火工作万无一失。

四、加强团组织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篇(7)

2肇庆市属国有林场现状

现有职工总人数1027人,其中在职497人、离退休530人;在职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43人,具有初、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01人。2014年实现经营总收入1.03亿元,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6.9万元。肇庆市国有林业总场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林业系统及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2003、2008、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并于2014年通过复核;2014年获得“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称号。大水口林场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森林经营示范林场”;新岗林场2013年获得“全国十佳林场”称号。

3肇庆市属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存在问题

3.1定位不清、体制不顺

就目前而言,对国有林场的定位不清晰,其员工的身份更是不明了,职工既不是产业工人也不是事业单位员工,也称不上农民。同时,在管理上,国家只给林业建设方面的投资,对林场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不给经费,还要上缴利润。然而目前肇庆市国有林场的状况是,采伐指标受到限制,木材市场价格波动,导致林场收入不稳定,也无鼓励性创新建设投资,创收困难。这种“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农不农”的定位与体制,与国有林场的性质与任务不适应。所有困难、矛盾与问题都与此有关[1]。

3.2林区公共基础设施滞后

肇庆市属国有林场大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且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加上国家投资不足,基础设施缺失老化现象严重。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国有林区的投资,对少数林场的部分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大部分林场的交通、通讯、电力、办公、住宿、饮用水、管护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更谈不上拥有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现代公共设施场所,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多数职工的综合生活水平、发展状况还比较落后。

3.3资金投入不足,债务缠身

由于得不到政府投资,肇庆多数国有林场靠采伐收入维持发展,不少林场使用了银行贷款,负债经营。在可采森林资源下降的同时,国家又对国有林场实行逐年严格的限采伐制度,将多数商品林改为生态公益林,加上林场自身培育商品林资源的水平跟不上,导致多数国有林场木材产量逐年降低,收入锐减,还债困难,债务利息逐年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3.4经济结构单一,经营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肇庆市属国有林场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林场经济主要依靠木材收入维持,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经济效益不高。同时,林业产品和其他产品相比,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缺乏竞争力。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林场经济效益相对较好,掩盖了林场粗放经营的种种弊端,缺乏居安思危的远见,放松了内部管理,加上历年的大量招工进人,“企业办社会”等,造成管理和后勤人员过多,人员臃肿,效率低下。而且在国有林场中仍然存在大锅饭等平均主义问题,这样就无法在职工之间建立一种具有激励性质的体制,更不可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致于很多脏苦累的工种没有人愿意去做,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也只能外请临时工或者向社会购买服务来完成这些工作,这就造成了林场中身份打不破,收入没有层次的局面,一直处于一种恶性循环境况。

4肇庆市属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对策

4.1逐步实行国有林场改革

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综合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在国有林场改革中,需要兼顾多方利益和需求,对于生态公益型的林场,可借鉴广东省惠州市国有林场改革实践经验,即渐进式的改革,采取先进行财政差额补助,严格控制人员编制,自然减员,逐步过度到财政全额划拨。在改革中做到林场得发展、职工得增收、人民得健康、政府得生态。实现多方共赢,改革才能让各方满意,才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改革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4.2纳入民生工程建设,完善林场基础设施

高度重视林场的电网改造、危房改造、通讯、通电、通水、道路建设,通过争取林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或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村村通道路硬底化等基层民生工程建设范围的办法,解决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场生产、生活条件。

4.3争取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统观肇庆市国有林场的发展现有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国有林场最为缺乏的是项目维护资金和启动资金。故此,应采取措施,多方筹措资金[4]。第一,政府应该加大对林场建设、森林培育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植;第二,构建完备的金融信贷机制,拓宽林场信贷渠道,为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第三,充分发挥林场的资源、环境及人力优势,不断拓宽与外界的合作渠道,加大与国外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联合[5];第四,对现有林业经营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加大对物业、森林旅游业及电力生产的管理力度,坚决向管理要效率。笔者认为,就目前国有林场的现状来看,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若想改变目前的现状,推动改革的进展,进而促进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的国有林场面积巨大,更是我国生态发展和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其进行大量投入还是值得的。另外,现有国有林场在职员工的结构在未来十年会有大的改观,只要有效解决好体制和机制问题,就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进而通过发展林业经济、多渠道发展经营,最终可以达到增收的目的,也能够为国家财政提供有力支持。故此,肇庆市有关领导应该高瞻远瞩,不断开拓进取,克服一切艰难困境,勇往直前,为未来国有林业的发展开辟新途径。

4.4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转变自身经营管理体制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国有林场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促进其朝向分类经营的角度改革,推进其经营方式转变。国有林场应该坚持“围绕主业,发展副业,努力推进旅游业”经营思路,以达到推动森林资源优势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推动森林生态旅游、药品种植和加工等模式的发展,进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多品种、多渠道发展。还可以推动融资方式的创新,实施职工出资,林场吧森林景观经营权转让的方式,推动建立生态旅游股份制公司的成立,还可以与大型种植、药业、超市及上市公司合作,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成立合资集团或者金融机构。除此之外,还可以推动销售方式的转变,构建国际电子贸易平台,成立与林业相关的贸易公司,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拓宽苗木、盆栽及农产品的发展渠道,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引进国内外优质绿化苗木,进而满足国有林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国有林场在营林生产、销售经营等环节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

篇(8)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99-03

1.桂林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桂林市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摸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路子,休闲农业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项指标名列全区前列。

1.1.1起步早,精品多 早在2000年,桂林市就编制了《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在全面分析全市旅游农业资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方向、布局等进行了全面规划,为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市累计创建阳朔县世外桃源、恭城县红岩村等1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阳朔县龙潭门村、兴安县桐木冲村等28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7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的数量都名列全区第一。阳朔县、恭城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是广西仅有的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阳朔县兴坪镇、灵川县大圩镇、龙胜县平安乡龙脊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5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在2011年全区休闲农业“三个十佳”评选中,恭城红岩村、龙胜大寨村获“十佳休闲农业名村”称号,恭城月柿、阳朔金桔被评为“十佳休闲农业名品”、恭城“桃花节”获得“十佳休闲农业名节”称号,获奖数占全区总量的六分之一。

1.1.2规模大,发展快 到2011年,全市共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532个,比上年增加83个,增长18.49%,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接待人数663万人次,同比增加133万人,增长25.09%,实现收入7.56亿元,同比增加1.56亿元,增长26%,从业户数达到3.74万户,同比增加0.32万户,增长9.36%,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60元,增加1960元,增长17.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步扩大,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0%-40%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成为桂林市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亮点。去年12月4~6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创新发展大会”在桂林市召开,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成效和做法得到了与会400多名代表的高度肯定和称赞。

1.1.3构架好,线路精 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一核三区”为发展框架:以雁山区为核心(辐射七星、叠彩、秀峰、象山四个城区和临桂、灵川两县),以阳朔(辐射恭城、平乐、荔浦)、兴安(辐射资源、全州、灌阳)、龙胜(辐射永福县)为副中心构建桂南、桂北、桂西三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区。从时间布局上看,重点打造“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26条精品线路,基本涵盖了全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景区,为市民及外地旅游者的休闲、旅游、度假、娱乐提供了很好选择,丰富了全市的旅游产品,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1.2存在问题

桂林休闲农业在广西区内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和国外、以及国内其它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1.2.1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较多 目前,桂林休闲农业尚未有完整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各地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当地的一些资源随意发展,有的还是破坏性开发,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项目建设简单雷同,规模不大,主题突出的精品项目较少。产品结构单一,功能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认知与体验项目较少,与游客互动的项目则更少,大多数停留在吃吃农家饭,或者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观光的层面上,游客逗留时间短,淡旺季落差大,缺乏创意与文化内涵。

1.2.2政策扶持不到位 目前,国家、自治区、桂林市都出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不多,或贯彻不到位、不彻底,扶持资金无法落实,休闲农业投入多为农民或企业自发。同时由于项目的包装宣传不够,很多有创意、有前景的休闲农业项目处于无钱发展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1.2.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部分休闲农业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安全、消防、应急、医疗、食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问题严重。

1.2.4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桂林现有的休闲农业景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有些采取“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对经营户进行约束和管理,如阳朔县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有些景点的经营活动则是由村委会管理,如兴安县桐木冲等,各地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大部分休闲农业点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经营机制,分散的、自发的个体经营占主体,普遍存在单兵作战现象,市场竞争力较弱,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消费的需求。有些景点游客可进入性较差,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令人担忧,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政府管理部门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还相对滞后。

休闲农业经营者大多数是个体工商老板转行或当地农民,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桂林休闲农业经营和管理的水平。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总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需要。

2.发展方向

2.1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桂林制定并实施了漓江、桂江、资江、湘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规划,优势产业明显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性特点鲜明,阳朔的金桔、恭城的月柿、荔浦的芋头和马蹄、兴安和资源的葡萄、灵川大圩的草莓、大岭山和海洋山的桃子、越城岭的罗汉果等,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的扎实推进,广大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卫生等条件大大改善,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同时,桂林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世界知名的乡村休闲目的地地――阳朔西街,有国际知名的民族文化景观――龙胜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龙脊梯田文化景观;也有一大批特色乡村主题的乡村建筑群落一大圩古镇、江头洲村、渔村、兴坪古镇、秦家大院等等。桂林乡村田园风景和谐自然,有“山水田园”、“诗境家园”之美誉。因此,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农业与旅游资源和基础,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业产业、农业体验、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项目开发旅游产品。

2.2品牌化发展

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未来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着眼于“品牌化、国际化、时尚化”,彻底改变乡村旅游吃吃农家饭、住住农家院、干干农家活的低端产品定位,充分利用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好、森林生态条件佳、山水田园风光秀、国内外游客多等各种有利条件,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国外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养生等需求,积极开发、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休闲农业产品,全面推进“农家乐”、农产品采摘、农业生产体验、农村踏青赏花、新农村观光、生态休闲探险、漂流等多种形式休闲农业发展,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农业产品,创建休闲农业品牌。重点打造一批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主题会所、主题农庄、主题度假园等,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比如,可以依托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建设有机蔬菜观光农园、兴安葡萄大庄园、资源红提生态农庄等农业观光农庄;依托百寿镇寿文化基础和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龙胜温泉等生态资源开发乡村休闲康体、养生保健旅游产品。

3.对策措施

3.1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各级政府应抓住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区域建设的有利时机,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班子,具体负责制定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工作目标、奖励政策及宣传报道等日常工作。

休闲农业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各级各部门必须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局面。比如,发改委部门要把休闲农业项目纳入重点项目给予立项和向上申报,争取更大的扶持;农业、林业、畜牲水产部门要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旅游部门要做好休闲景点(景区)打造、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交通局、新农办负责乡村道路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等。部门之间要强化配合联动,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农业、旅游、交通、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农村饮水、清洁能源、城乡立面改造工程等项目充分整合到休闲农业建设工作中来,在资金使用上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景点景区倾斜,形成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3.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

规划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性文件,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规划先行。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开发有序、持续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桂林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各县(区)也要根据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自然资源和文化特性、基础设施、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等,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条件为依托,加快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休闲旅游农业,特别要重点加强26条精品线路周边乡(镇)、村休闲农业示范点、接待点的规划,认真谋划好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3.3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级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在贷款、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优惠;设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壮大。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参与休闲农业投资开发;大力开展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4加强宣传,做好促销

篇(9)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025-03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在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达成普遍共识。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因地制宜加快城镇化进程需要多元化的能力来支撑。

一、构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生产业、消费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以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为载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特色鲜明、错位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增大城镇吸纳就业的容量。在发展产业集聚区的进程中,应注重结合产业集聚区的优势产业和区位特点,促进形成产业集聚区分工合作、错位发展的格局。

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促进产城融合。按照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大力发展各类产业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发展非农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产业园区转移集聚。推动产业园区和城镇新区协调发展,实现产城融合,避免产业园围城现象。合理控制产业集聚区的面积和数量,避免恶性竞争,提高产业园区在用地、投资、环保等方面集约化发展的标准,促进园区内项目实现合理布局[1]。加强产业集聚区信息平台和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形成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机制。

协调处理好产业园区与城镇的空间关系,城镇规划建设要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城镇规划建设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布局要和城市新区建设结合起来,以增强产业对城市的支撑作用,把产业园区作为“两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口。

二、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

(一)建立现代化综合绿色交通体系

加强综合运输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核心,以对外铁路交叉的运输干网,以高速公路为对外运输干线,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为基础,公路、铁路,水路、空路、管道组成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骨架网、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与相邻各县的快速交通圈。促进交通运输网络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通过改造升级现有道路,加快县城和中心镇与骨干交通连接的支线、连线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及配套设施,提高骨干道路和专业道路的等级和水平,实现绿色交通。

(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要不断把公共供水服务范围扩大化,通过供水设施建设的新建和扩建,提高城镇供水能力,要使公共供水能力的发展速度快于城镇人口规模的增长速度。发挥城镇供水设施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乡镇供水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区域统筹供水。全面推进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合理布局站点,完善燃气输配系统。合理配置抗震防灾等设施,保障居民生活安全。推进城镇污染减排工程,加强污水管网建设,省级中心镇和具备条件的镇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推进镇村污水处理。在符合条件的县(市)域建设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构建“户分类、村收集、由乡镇负责集中转运、市县统一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体系[2]。

(三)提升信息平台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

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要逐步开始推进三网融合,即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统一管理和综合运营,构建一个宽带化的信息网络,实现信息的高速互联和高效互通。逐步分批实现信息化,推进数字城市建设,通过建立公用信息平台,建立起涵盖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综合性、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大幅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3]。

(四)改善城镇能源供应结构

城镇能源供应应本着安全、稳定、高效的原则。现有能源结构中火力发电比重过高,污染严重。所以应在提高供电可靠性的基础上,加快关停一些污染重、煤耗高的小火电机组,逐步建设无燃煤区。重新规划设计城乡电网的建设,改造集中供热系统,加大推进现有的分户供热计量模式,鼓励热电联产。对城市里燃气管网积极改造,大力推广城市燃气,提高城市里居民使用燃气的比率。同时要加大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的使用范围,尽可能使用替代能源,加大对这些能源的生产、供应和使用。

三、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

统筹考虑区域与城镇范围内的需求及配置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同时需要统筹周边乡村村民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的权利,充分发挥设施的规模聚集效应,实现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发展目标。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

各乡镇的教育水平与中心城市的主城区相比,多存在较大差距,教育发展仍不平衡。教育的平衡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扶持,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相应的资金、设施和人员的投入。一是扩大义务教育标准化的条件,实施统一标准下的均衡发展。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根据当地的人口密度和农民集中居住情况,做好标准化中小学的布局规划,适当撤并一些规模太小、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太弱的学校。二是补贴在标准化学校上学的寄宿学生,为他们提供安全便宜的食堂和宿舍。实施帮困助学工程,提高对贫困学生的生活补贴,增加对住校贫困学生的住宿补贴和交通补贴,扩大享受补贴和免费书本的学生比例。三是提高本地高等院校建设水平和职教园区建设力度,加强地区间高校之间合作与联系,加快地区性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

(二)城乡医疗卫生体系一体化

以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为重点,根据人口集中转移集聚情况,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和医疗卫生资源,全面提高医务人员技术和医疗装备水平。一要实施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在行政村建设诊断室、医疗室和药方结构完整的卫生站。二是建立农村药品集中配送系统,通过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将行政区域内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的用药需求整合起来,建立农村药品监督供应网络和药品价格统一控制网络,对农村医疗机构药品实行集中配送,对乡村医疗机构药品价格实行差率管理,确保农村用药安全、经济。三要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城市医疗人员以多种形式到农村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

(三)城乡创业带动战略一体化

农业大市多有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要做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业,首先要从政策上进行扶持,加大优惠力度,对一些限制农民工进城就业的规定,要彻底取消。其次是政府建立的人力资源市场要对城乡统一开放,实施城市和农村相统一的就业规则、服务标准和程序处理。三是落实全民创业战略,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当地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就业中的服务作用,完善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利用好城市和农村的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培训师资,开展定期的以职业技能为重心的培训。打破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体制,整合两大市场。建立县(区)、乡镇、街道的服务网点,形成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险网络,统一集中各职业介绍机构的就业信息,完善信息渠道。

(四)城乡基本社会保障一体化

我国农村现行的社会保障普遍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有限,尤其对进城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尚未完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极大减少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动力。一是在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过程中,注重农村与城镇的衔接。对农村中的低收入群体,加大生活保障、医疗、教育等的资金投入,在用好对这一块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基础上,多渠道、想方设法筹集社会资金。二是对城镇里的困难群体,也要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特别是对来自农村的灵活就业群体,这些人离开家乡,有的还丧失了家乡的土地,缺乏基本的保障,应逐步健全完善这个群体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五)城乡科技与文化服务一体化

一是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鼓励以标准化、机械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供资金支持。构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每个行政村建立信息服务站,开办农民网校,拓宽农民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二是繁荣农村文化,为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具有党员活动室、电教室、图书室和网络培训室的活动中心。建设农村文化网络,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加快县城一级的体育场馆建设,对现有的体育场所有效开发和保护利用。鼓励城镇与农村热心文化事业的志愿者在农村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四、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总体水平

城镇的生态建设也不容忽视。城镇化的进程都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绿地建设,合理确定好绿化的空间和位置,把城镇发展与生态容量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出一条相统一、协调的城镇化道路。城镇的生态建设和现代化综合治理应该是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系统工程,按照社会投入、企业化远行、政府监管的方式,促进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废气排放、噪音防治等设施建设和运营。

(一)加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创建生态园林城市

加强城镇公园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及其他绿地的保护与建设,提高绿地分布的均衡性。积极发展社区公园,推进庭院小区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立交桥绿化和江河湖岸绿化,抓好植物园、动物园和儿童公园等各类公园建设,加快城镇范围内的公路和铁路两侧绿化带建设,大力推进城郊绿化,逐步形成各类绿地合理配置、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有机结合、适地适树适草、注重生物多样性、城市和郊区一体的城镇绿化体系。

(二)大力推进城镇景观风貌建设,美化城镇环境

积极开展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工作,加强城市整体形象包装设计,突出城市的雅致之美彰显本地特色和山水魅力。提升建管水平,启动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厂、新建续建道路等中心城区城建大型工程,着力推进河流流域的集中整治,开展简易垃圾场治理,引导重污染企业集中布局、升级改造或搬迁退出。规范城镇垃圾收运处理,重点对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设置以及车辆停放、摊点摆设等开展治理,加强建筑工地管理和城镇临街建筑立面的提质改造。完善城市环境社会噪声管理和监测体系,有效管理和控制施工产生的扬尘、噪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三)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农村地区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染治理,积极推动农业污染源减排。加强农村饮用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污染源治理,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合理处置化肥、农药、农地膜残留物。以“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河塘、清理乱堆放)和“五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灶)为重点,全面开展村庄治理工作,推进生态示范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建立城镇化建设新机制,加大投融资保障力度

(一)构建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一是可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资金,注重建立市场资金为主的投融资平台,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二是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在每年的年度财政预算计划编制过程中,要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年度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规划里,政府的统筹作用增强,引导能力加大。三是在城镇管理进程中,也要注重借助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都要完善。四是注重乡镇金融机构的力量。在引入外来大商业银行的同时,对农村信用社及其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发挥其作用。加快城市的村镇银行进驻重点乡镇的步伐。

(二)引入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

城市发展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城镇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合理利用土地出让资金。除了政策规定的成本支出外,对资金的使用要偏重于进城落户的农村居民的补贴,完善其社会保障,给予其落户补偿,用更多的财政优惠扶持政策来鼓励农民进城落户。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配置土地资源,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提高项目运营效益

通过BOT、TOT、BT等融资模式,提高项目运营效益。积极利用民间资本或外资,缓解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或集中支付的压力,加快城镇环境的改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创建地方金融品牌;整合相关的政府投资、财政资金,在财政支出上向扶贫搬迁、整村推进、生态开发等方面倾斜。

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充分利用好城镇土地资源,盘活城区存量土地,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扩大储备范围,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逐步建立城乡挂钩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适度放宽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范围,合理引导有条件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定居就业[4]。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流转和交易市场,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同权同价。

(一)协调三大规划,构建生态型土地利用模式

统筹协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安排城镇和产业布局及土地利用分区,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效应。重视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优化产业园区用地布局和结构,避免不同功能组团间相互干扰。构建差别化生态型土地利用模式,处理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快速城镇化地区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扩大城镇生态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模式;盆中平原农业区应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实现资源节约型土地利用模式;山地丘陵区应实现“保护现有耕地―发展林业一建设生态防护林”为一体的立体复合型土地利用模式。

(二)制定用地标准,加强土地利用的监督与管理

严格土地供应量化标准及项目用地管理,避免企业浪费建设用地。从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劳动力就业系数等五个方面考核,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土地。明确不同区域、园区的投入产出强度,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聚度高、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给予表彰。同时采取扶持鼓励措施,全面推广园区标准厂房建设[5]。各区县应统筹规划土地综合整理,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及时了解该乡镇集体土地的基本情况,方便及时变更登记,有利于减少交易中的纠纷,降低农村土地交易的成本,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实施渐进铺开式的户籍改革

未来全国的城镇化是采取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共同发展的多元模式来推进的。由于大中小城市的实际承载和容纳能力不同,应推行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区域渐进铺开式户籍改革。依次按照小城镇、中小城市(县城、区)、大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副中心)和特大城市(主城区)的等级层次,分不同地域和程度来完善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可以选取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城作为新型城镇化试点,优先全面放开县城和小城镇落户限制。

(二)稳步扩大户籍改革目标人群

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错综复杂。因此,必须改革相关配套制度和政策,解决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配套政策问题,把户籍制度与这些领域的改革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政策调整和制度改进,稳步推进户籍管理割度改革。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年)[EB/OL].[2005-02-06].http://.

[2]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城镇化“十二五”规划的通知[Z].2014-12-13.

篇(10)

二、领导机构

县政府成立构筑社会消防平安“防火墙”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团县委、县妇联、县总工会、县监察局、县发改局、县经济局、县国土局、县教育局、县司法局、县民政局、县商务和粮食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和畜牧业局、县林业局、县文体局、县卫生局、县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旅游管理服务中心、县安监局、县人防办、县气象局、县电力公司、县邮政局、县公安局、县政府督查室、县消防大队等部门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消防大队,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社会单位消防平安“四个能力”建设

1.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切实做到消防平安自查、火灾隐患自除。要确定消防平安管理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平安管理;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落实员工岗位消防责任;对检查发现进去的火灾隐患要立即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资金,限时消除。

2.提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切实做到火情发现早、小火灭得了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企事业单位依法要建立专职消防队;其他单位要建立志愿、保消合一”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员工能按职责分工及时到位、有效处置。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要持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熟悉消防设备,并熟练掌握火警处置及启动消防设施设备的顺序和方法。

3.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切实做到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员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和引导人员疏散顺序。单位要明确疏散引导人员,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组织在场人员平安疏散。

4.提高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切实做到消防设施标识化、消防知识普及化。消防设施器材要设置规范、醒目的标识,用文字或图例标明操作使用方法;重点部位、重要场所和疏散通道、平安入口要设置“提示”和“禁止”类消防标语。要落实消防教育培训制度,员工普遍达到懂基本消防知识、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懂逃生自救技能,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要求。

消防平安重点单位要全面落实消防平安“四个能力”建设规范;一般单位可结合实际,有重点地落实消防平安“四个能力”建设要求。年,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平安重点单位达标;年,所有消防平安重点单位全部达标;年,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基本达标。

(二)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四项责任”

1.落实组织领导责任。县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消防经费、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并制定实施“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保证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严格落实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与的防火平安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外地区消防工作重大问题。针对消防平安突出问题,适时开展消防平安专项治理,对影响公共平安的重大火灾隐患实施挂牌督办并如期销案;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开展消防平安检查、消防知识宣传提示和教育培训。

2.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消防工作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行业、系统主管部门要将消防工作纳入本行业系统管理内容,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开展消防平安检查和消防知识教育培训;严格依法审核涉及消防平安的审批项目,加强消防平安源头控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平安监管职责,严格依法监管,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或移送相关部门处置。

3.落实设施建设责任。县政府编制、实施城乡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凡不符合靖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消防规划要及时组织修订;凡公共消防设施不能满足防火和灭火应急救援需要的要及时增建、改建、配置或进行技术改造。各乡(镇)政府要结合城镇改造,集中整治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城中村”及出租屋、三合一”场所、务工人员聚集地等重点区域和部位存在消防平安突出问题,全面改善城乡消防平安环境。

4.落实检查考评责任。党委、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评内容。县政府每年逐级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考评验收;将消防工作任务纳入政务督查内容,及时对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平安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每年要对本行业系统消防工作进行考评。

(三)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四个基础”

1.夯实组织建设基础。农村、社区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确保基层消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年,推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成立消防平安领导组织;鼓励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成立消防工作专门机构,其他乡镇依托综治办、平安监管等机构,组织开展消防宣传和消防平安检查;年,各行政村、县城社区落实消防平安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消防平安工作。

2.夯实设施建设基础。完善县城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并加强维护颐养,确保正常运行;每个社区要设置公共消防器材配置点,配足配齐灭火器材,保证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对木结构等易燃建筑集中、连片的村庄,要结合村庄整治和人居环境改造进行治理,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增强火灾抗御能力。

3.夯实群防群治建设基础。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确定消防平安管理人,制定防火平安公约,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落实消防管理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整改消除火灾隐患。社区内的小场所实行消防平安区域联防制度,开展消防平安互查互督,保证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联合组织扑救;村庄实行消防平安多户联防制度,轮流值班开展消防平安提示和检查。

4.夯实队伍建设基础。各乡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需要,依法建立专职、志愿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任务。设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设治安、消防合一的治安联防消防队,加强保安人员消防平安培训,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使其承担防火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能;没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立群众参与的志愿消防队。年前,所有乡镇、村庄、社区都要依照有关规定建成专职、志愿消防队伍。

(四)提高公安机关消防监督管理“四个水平”

1.提高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水平。建立消防、治安、内保、警务督察及公安派出所“多警联动”消防执法机制,形成整治火灾隐患的合力。公安消防部门要严格履行消防监督职责,主动分析研判本县消防平安形势,针对突出问题继续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把火灾隐患消除在火灾发生之前;年前,县政府要组织公安、住建、平安监管等部门集中开展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高层地下建筑等为重点,以建筑消防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消防平安专项整治;加强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或消防竣工验收备案抽查不合格的工程投入使用等违法行为。公安派出所依法做好辖区有关单位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2.提高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水平。健全消防监督机构,配齐消防监督人员;探索、完善合同制消防文职雇员制度,允许经消防培训考试合格的消防文职雇员从事消防检查和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加强消防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切实做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运行、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深化警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消防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依据、顺序、进度、结果,增强执法透明度;加强执法中的廉政建设,集中整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消防执法的公信力和满意度;配齐消防监督检查装备,提高消防监督检查技术含量;开展消防监督执法示范单位创建和消防监督执法大比武竞赛活动,定期对消防监督人员和派出所民警进行消防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消防执法能力和水平。

3.提高消防宣传教育水平。建立健全消防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消防宣传,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平安意识;深入开展消防宣传“五进”活动,主流媒体定期开展消防平安提示性宣传、火灾案例警示教育和逃生自救能力普及活动。全面落实《社会消防平安教育培训规定》推动学校开展消防平安教育;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消防平安培训机构,开展社会化消防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消防从业人员素质,加大社会消防宣传力度。从年起,建设互联网公共消防服务平台,向社会火灾预警信息,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教育和在线消防咨询。

4.提高社会消防平安管理创新水平。针对新时期消防工作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时探索、创新社会消防平安管理机制和模式;深化消防爱民实践活动,不时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开展消防技术咨询服务,指导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平安工作;推进合同制消防文职雇员从事日常消防检查的制度上取得新的进展;全面推行消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单位消防平安管理人、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员、消防平安检查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鼓励试行消防平安检查师制度,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技术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平安监测等社会消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将单位的消防平安状况纳入信用等级评定、火灾公众责任平安费率调整的内容,推动单位自觉做好消防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部署。构筑社会消防平安“防火墙”工程是适应新时期消防工作需要,推动社会消防平安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县政府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消防工作的中心任务,年上半年要下发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广泛动员部署,全面启动实施;要按行业、系统和单位分类制定具体建设规范和考核验收规范,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及农村、社区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逐级签订责任状,督促社会单位、农村、社区逐一签订责任书;各部门、系统、行业要将构筑社会消防平安“防火墙”工程纳入本部门系统行业管理内容,建立和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单位落实、群众参与”工作格局。

(二)加强培训,广泛宣传。要加强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消防监督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消防民警的业务培训,充分发挥消防执法监督员、消防平安“四个能力”建设辅导员、消防知识宣传员的作用,指导单位扎实开展消防平安“四个能力”建设。公安消防部门要对单位的消防平安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确保每个单位有1至2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明白人”和责任人。要运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构筑社会消防平安“防火墙”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标准,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上一篇: 固定资产盘点报告 下一篇: 工业企业会计实训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