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形体礼仪汇总十篇

时间:2022-06-30 18:28:5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企业形体礼仪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企业形体礼仪

篇(1)

一、企业执行力的提出及内涵

执行力是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它是一个古老的管理学概念的新运用,其英文是“Execution”,在我国指贯彻力度。可见,执行力并不是一个新的词汇。其实管理团队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意志、战略意图得以执行的过程,所以可以说“管理就是执行、工作就是执行”。在2003年初,拉里・博西迪(lauuybossidy)和拉姆・查兰(romcharan)所著的《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一书中,从现代管理学角度提出了执行力的新概念,认为执行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乃至走向卓越的关键所在,是管理者理解管理决策并组织实施的能力,是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结果的过程。总之,所谓企业执行力,是指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各个经营单位、各个岗位的员工贯彻执行企业战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能力,是通过一套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或技术操作方法等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执行力,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是连接企业战略决策和目标实现的桥梁。为此,可以从以下3个层次较为全面地把握企业执行力的内涵。

第一,执行力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从大的方面来讲,企业执行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6个要素:可执行的战略,这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系统,通过它可以将企业的任务快速高效地分配到相关部门和人员;具有合理的组织结构,以便企业中各个部门运转通畅,各人员合作协调;人才保障系统,通过选聘、任用合适人才,建立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实现企业的目标;有效的控制系统,通过它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控制,发现偏差,及时矫正;企业文化保障系统,要积极营造企业的“执行力文化”,提高企业成员的执行力。

第二,执行力的核心是让企业的管理者从有利于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实现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战术实施方案,并努力加以推行。

第三,执行力的培育和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长期的基础管理工作,尤其是企业的领导者,更是要转变观念,亲力亲为,以身作则。

二、我国企业执行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发展战略即执行目标可操作性差

由于战略制定者本身的管理水平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导致制定出来的战略计划缺乏可操作性。这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不合理性。战略的制定者们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缺乏深入的了解,不能充分认识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不能深刻洞察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而是凭着自己的经验、想象,凭想当然办事,使得战略计划从一开始就存在很大漏洞,造成战略无法有效执行和实施。

2、一些企业对目标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制订了企业的共同目标后,就等同于所有员工和部门有了执行力目标,而没有确定每位员工、每个部门的执行目标。等到落实时,由于每个人对如何达成策略目标有着不同理解,在执行的手段上也会因人而异,这种情况导致目标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从而造成策略目标在执行过程中的巨大偏差。目标可操作性差,就会变得泛泛而谈,让人难以理解,最终企业执行力目标沦落为一句口号,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企业中层管理者缺乏战略执行力

如果把高层管理者定位于“做正确的事”,那么作为执行的中层管理者应定位于“做事正确”。相对于操作层员工来说,作为执行层的中层管理者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是高层联系基层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一堵墙。在现实中,企业中层管理者缺乏执行力的主要原因有:

1、自身管理能力差。企业中层管理者往往都会把缺乏执行力的原因归咎到各个方面,却忽略了分析从自己身上发现根源。事实上,执行力是领导者意志的体现,倘若领导者自身的管理能力本身较差,领悟能力差,往往是机械性地执行高层的决策,而缺乏对高层战略意图的真正理解,自然不可能制定出有效的执行方案,后续有关执行力的所有事情将无从谈起。

2、责任心不强。中层管理者怕承担责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家看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多了,在执行战略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对原定的战略实施方案进行“自我取舍”,导致决策执行的不完整,而且标准逐渐降低,力度越来越小,许多工作做得虎头蛇尾,拖拉现象严重,从而影响计划执行的进度。

3、专业只是缺乏。由于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中层管理者在执行战略决策方案时缺乏对应变操控原则的认知和把握,执行的水平不高。

(三)企业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很多企业执行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层还停留在“以人管人”而非“制度管人”的管理模式上,对管理制度的建设重视不够,随意性太大,结果导致管理上的混乱,缺少内部管理的公平性。

2、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不强。一是管理制度出台时不够严谨,没有经过认真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就仓促出台,而且经常朝令夕改,致使员工无所适从;二是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系统整合性差,难以形成一股合力;三是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或者程序过于繁琐,不利于员工的执行,从而也降低了企业的执行力。

3、缺乏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一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没有人监督,出现监督“缺位”;二是监督方法不科学,不能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监督考核机制的缺失,使得员工在执行决策时责任意识不强,执行力度不够。

(四)缺乏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塑造已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广泛开展,用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去教化员工,使员工形成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理想以及共同奋斗的理念,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武器。但是,当前大多数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关注于企业理念的教化和思想的统一,至于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影响执行者的意识进而改变他们的心态,最终让执行者相互协作并坚定不移地执行企业的战略决策从而提高整个企业执行力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换句话说,许多企业不缺乏企业文化建设,但缺乏相互协作执行力文化。

三、提升企业执行力对策的分析

(一)制定可操作性的战略目标,确定执行力的方向

战略是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策划和谋略。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可行的战略目标体系,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建立目标体系的目的是将企业的战略计划和战略展望转换成明确具体的业绩目标,从而使得战略的执行有一个可以测量的标准。要树立可行的战略目标体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战略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可以达到的、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

2、对目标进行细分可使其更具有可执行性,对目标的分解就是把共同目标分解为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员工目标,体现了目标的层级关系,使目标有系统、有层次,让执行更具有“可操作性”。作为企业的员工,他的工作职责与工作标准的达成情况,对企业的总体目标做出哪些贡献,目标的细分正是把这些目标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使个人与部门的执行方向和执行情况一目了然。

3、要确立关键目标。战略总体目标被分解成多个分目标后,确定那些关键目标,以便于按照目标的轻重缓急分配企业的资源,对具有战略关键性的活动分配大量的资源,重点监督和控制关键目标的实施和执行状况,以实现既定的战略。

(二)全面提高中层管理者的战略执行力

作为执行层的中层管理者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是企业战略决策执行的中坚力量。因而,企业除了要有睿智的领导者,还需要打造一支强于执行的坚实中层队伍。要提高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主要应从提高以下5种能力入手:

1、领悟能力。中层管理者传达和执行高层的战略决策,本身也是对信息进行解码再传递的过程。因而,中层管理者在执行战略决策之前,对战略决策、战略意图的领悟是否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2、计划能力。执行任何任务都要制定计划,中层管理者要善于把各项任务按轻重缓急列出计划表,并交由下属执行,在计划的实施和检查过程中,要抓住关键性问题,实现重点突破。

3、指挥和控制能力。计划的落实和执行,离不开有效的组织指挥工作,中层管理者要不断提高指挥能力和指挥艺术,要正确地分配工作,激发部属的积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能打硬仗和善打硬仗的团队。同时,对目标实施情况进行及时追踪和考核,确保目标达到,计划落实。

4、协调能力。任务的完成除了制定完善的计划、下达适当的命令、采取必要的控制外,还需要中层管理者进行大量的协调。协调不仅包括内部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共识协调,也包括与外部客户、关系单位、竞争对手之间的利益协调。

5、创造能力。不会创造,就不会有活力,没有活力,就很难收到执行力的真正效果,一个中层管理者,如果在工作中缺乏创造性地执行,不仅他所带的团队会死气沉沉,没有朝气,而且自身的工作也达不到上司的最佳满意度。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广度带动思维上的创新。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企业缺乏执行力,根源在于制度。制度经常性的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制度本身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烦琐不利于执行,最终的结果是决策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企业的执行力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管理过程的表现形式,并且这种过程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复杂,要保持和提高执行力,企业就必须借助于系统的作用,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而不仅仅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因为后者有太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1、用制度规范执行力的标准。只有通过规范化的制度来完善整体策略规划,员工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不能按各自的理解来做事,用制度来达到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状态的目的。

2、用制度统一员工与组织的执行力。执行力,在现代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由个人来达成,而是由组织来达成,因此,执行力的表现就必须在个人和组织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和统一的关系,既不因过分强调个人执行力的提高而忽视了组织的力量,也不会违背了个人的特性和价值体现。

3、用制度建立一个执行力激励机制。执行力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体系、考核机制、奖惩制度、压力制度等。

(四)塑造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协作的社会,企业内部对协作的要求更加严格,一个部门和员工的任务完不成,就会影响整个目标。因此,团队的执行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

1、树立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员工与员工,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由于员工在企业中所追求的利益存在偏差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并不一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企业创造核心价值观去营造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树立起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实现工作中、生活中的沟通、协调与合作。

2、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当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企业和自己的工作时,企业与员工形成忠诚的氛围,相互尊重,各种不同背景的员工才会产生团结协作的动力和向心力,最大程度发挥潜力。

3、培养团队精神。在企业内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在成员之间形成高度的信任感,形成团队成员之间的尊重、信任、宽容、团结协作,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全面发展。

执行力的提高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要全方位去认识环境的内外部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走出企业执行力的瓶颈,走出一个全新的自我,企业和员工才能共筑事业平台,达到共赢的目的。

四、总述

执行力差是企业的最大内耗,不仅会消耗企业的大量人才、财力,还会错过机会,影响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要提高企业的执行力,不仅要提高企业从上到下的每一个人的执行力,而且要提高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部门的整体执行力,只有这样,才会形成企业的系统执行力,从而行成企业的执行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程丹.谈提高企业执行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3).

2、陈亮.如何提升企业执行力[J].商场现代化,2008(4).

3、冯兆田.浅议企业执行力要素[J].科技创业月刊,2008(5).

4、栗.浅谈企业如何提升执行力[J].人口与经济,2007(4).

5、李艳,吕安宁.略论我国企业执行力[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3).

6、张文重.执行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1).

7、伊铭,李华.企业管理中的执行力缺失问题研究[J].企业活力管理实务,2006(9).

8、洪冬星,葛红杰.试论从多角度提升企业管理执行力[J].北方经济,2005(12).

9、徐长山.企业执行力的培育与创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2).

10、林广梅.企业执行力的缺失及提升对策[J].经济纵横,2006(10).

11、彭建刚,彭鹏.提升企业执行力[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20).

12、白静.执行力与胜任力理论对企业中层管理者培养的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9(7).

13、周新,李兴蓉.塑造企业执行文化提升企业执行力[J].商场现代化,2006(12).

14、孙铁邦.企业战略执行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10).

篇(2)

企业中层管理者是企业的中坚力量,由于其本身职责和权限的特殊性,所以他们的角色定位既不同于高层领导又不同于普通员工,他们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管理作用,具有执行者和决策者的双重身份。中层管理者如果以执行力为落脚点,就能在工作中及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差错,齐心协力将问题解决,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视情况调整策略和方法,最终达成有效目标。

一、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我们知道,作为执行环节的最后落实者,中层管理者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下属和基层执行力的状况。中层干部的核心价值就是执行能力。中层干部好比是三明治中间的那块料,一个三明治好不好吃,主要看中间的那块料怎么样,一个组织落实力是不是强,要看中层干部是否执行得力。事实证明,企业能否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关键的因素不仅仅在于高层领导,而且在于具有较强执行力的一批中层干部。他们能把高层领导的意愿、企业发展愿景与市场实现这三股企业发展的动力连接在一起。常言道: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当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企业发展规划,又有了一套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方法,剩下的就是如何去执行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意图、计划措施等能否正确实施,从而影响到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二、坚定执行是中层管理者势在必行的工作

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企业要取得新的快速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秀的中层干部队伍可以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反之,就会给企业发展造成不必要的内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由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法宝就在于坚持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作为中层管理者,一旦员工从你身上感受到了维护企业正确发展思路的坚定力量,那么必然会信任你,你就会得到大多数员工的支持并如愿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反之,如果你素质能力见拙,那么执行过程中的“脊梁”就软了,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则无从谈起。我们知道,企业的正确战略决策或有效的管理规则,往往会因为中层管理者的一念之差、“实力”不足,而被断送在具体贯彻执行的过程中。中层管理者的执行力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生搬硬套地执行、照搬照抄地执行,而是不为繁杂现象迷惑、不为一时的困难困扰。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执著追求的个性与品质对中层管理者来说相当重要。在执行过程中,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甚至遭遇风险,都应该鼓足勇气,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历练出自己独有的执行力。有效果的执行是企业行之有效管理的基础,坚定执行是中层管理者势在必行的工作。

三、中层管理者须提升自身的各种能力以促进执行力的提升

笔者认为中层管理应该注重提高以下几种能力:

1.领悟能力。领悟就是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未来自己可以怎么做。领悟能力是一名中层管理人员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因为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首先要清楚领导希望你做什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一点很重要。否则就如一匹迷失了方向的野马,毫无目的地乱跑,到头来路没少跑,活没少干,却事半功倍,落了个吃力不讨好甚至是背信弃义的骂名。

2.管理能力。中层管理者就是要管好“人”和“事”,这两项想管好都不容易。中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是非常之重要,无论一项工作计划做到如何完善,若不能有效地加以贯彻执行,那么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使部署的工作任务得以落实,那么适当指挥是必须的。它是在自信基础上的决策、承诺能力,有决心获得结果的能力。每个中层管理者都会面临决策,需要有自信、有决心、有结果。从这种意义上讲,管理能力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从内向外拓展出来的。中层管理者要想拓展管理能力,首先要善于激励。激励包括两方面,一是如何激励自己,二是如何激励别人,通过个人的魅力、团队的目标,最大限度地激发周围每一个人的潜力。其次,要善于授权。作为管理者来讲,懂得授权秘诀是给本人成长的机会,更是帮助员工成长的机会。

3.协调能力。有些中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其实很多原因并不在于其自身业务技能的欠缺,而是协调能力的欠缺。事实上,企业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协调性工作,中层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都必须花在协调工作上。对下属要协调,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同级要协调,要与同级分工协作;对高层要协调,要和高层建立相互信赖关系;对外部业务单位要协调,要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对企业内部各部门要协调,要达成与各部门的团结协作。因此,中层管理者并不是简单的执行者,更是管理协调者。

篇(3)

对于制造型企业而言,需要保证目标利润,来满足股东、员工及企业发展各方面的需要,而产品的价格是市场决定的,要保证利润只有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企业在实现各种改善,降本增效的过程中,都希望通过应用一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去更好地实现目标,来自丰田生产方式的精益管理往往成了众多企业的首选,而要做好精益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精益管理思路,进行全方位精益管理系统构建的设计

系统设计是顺利构建精益管理体系的关键,包括精益管理组织、精益管理体系要素、各要素间的关系、精益推进保障机制、精益人才培养和精益文化落地等系统设计,这些问题涉及公司营运的各个方面,经过设计后的精益工具和理念分阶段融入企业文化中,才会让精益管理体系真正落地。

精益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以“追求本质安全、工序内造就品质、收益最大化的成本递减、生产效率持续改善”为指导思想,围绕“安全、质量、成本、效率、交期、士气”各方面的改善目标,参照丰田模式的两根支柱,即杜绝浪费的生产方式和效率化的管理方法,进行精益模块的分解和组合,形成标准作业、计划物流、全员设备管理等生产工具,以及TBP、QCC小组、创意工夫(即自主改善)等工作方法。在每个生产工具及工作方法中,分别从绩效结果、改善组织、运行流程、人才育成等维度设置相应的支持要素,从而确保精益管理体系内各层级之间相互支撑。

二、以精益推进地图为管理工具,全面导入精益管理体系各模块

精益管理体系框架确定后,需要将精益体系中的各个模块导入生产现场,变为日常应用的工具,企业可以借用精益地图的工具全面导入各精益模块,从而保证精益模块导入的计划性。精益地图主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测量企业精益管理体系的构建水平,明确目前水平及今后目标,确认差距,明确课题,从而采取相应的举措,最终达成企业的精益管理构建目标。这里的广度是指企业推行的各模块的覆盖程度,计算公式为:模块覆盖率=∑各模块推进班组数/(企业班组总数*模块个数),深度是指班组完成的已推行模块的课题数量,推进精益过程中,对班组完成课题数量也要有明确的要求。

企业需要将精益知识和工具在实践中与公司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的经验相结合,明确精益各模块推进的先后顺序,在推进的初期,可以选择一些效果优、全员参与积极性高、受到普遍欢迎的精益管理模块作为突破口。在生产现场,安全是企业与员工双方最为关心的维度,因而可以从安全精益管理体系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现场活动、工艺技术来保证员工生产的本质安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讲,设备管理也与员工的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很多企业设备停机事件频发、保全费用居高不下、设备引起的不良率得不到改善,可以通过精益全员设备保全(TPM)模块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个模块接一个模块有秩序地推进,让一线员工到公司高层都切身体会到精益管理带来了便利与业绩后,精益管理体系的各个模块才能顺利推进。

三、完善“人本管理”机制,强化精益先锋队伍建设

精益管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人,精益体系中的各模块推进也离不开懂精益、用精益的精益先锋,这支精益先锋队伍是企业推进精益的保障。企业对精益先锋的培养目标需达到“辅导师、培训师、评估师、宣导师”四位一体的要求,辅导师能去现场,现地现物发现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建议;培训师能将精益各模块的要素进行培训;评估师能对照精益要素覆盖的标准做出准确的评价;宣导师就要像传教士一样,身体力行,影响周围的人。

精益先锋的培养方式,可采用“721”行动学习法,10%的精益知识通过训练营、上课培训等形式,让受培人员掌握基本的精益模块知识;20%的知识通过精益先锋的上下级、同级之间,在实践精益过程中的收获分享与问题切磋,提升对精益管理的理解;70%的知识还是需通过亲自实践,在引领推进精益过程中掌握。

篇(4)

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赢在执行,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的执行力,对于提升其竞争力和效益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国有企业尽管有好的战略,却无法实施和执行,完美的执行更是少之又少,这令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十分头疼和无奈。以笔者从事企业管理多年之经验,认为提高企业效益,聚焦执行力是关键。

一、企业执行力

执行力是把目标和战略变为现实的能力。不管多好的想法和战略,如果不能执行,那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和嘴上。企业执行力是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各个经营单位、各个岗位的员工贯彻经营者制定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制度措施、方案计划和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战略、人员及运营流程是三个决定性要素。只有将战略、人员与运营有效地结合起来,企业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而结合的关键就在执行。

“企业执行力不等于企业成员个人执行力的累加,它可以小于或远远大于个人执行力的累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组织行为还包含了其他诸如信息传递、协调分工等特征。企业执行力主要由三个方面因素合成:流程、技能、意愿。”流程是指企业运作流程,包括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技能主要是企业成员的职业执行技能,即个人执行力的构成技能,意愿是指企业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

执行有时候比战略本身更重要。战略=想法、执行=方法,执行的过程中会细分出更多小的战术与相应小的执行,每个战略下都需要众多的执行来解决。当战略既定之后,执行就是首要的事。执行力是国有企业竞争力的保证,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效益。调查表明,成功企业20%靠策略,60%靠内部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任何战略的成功都离不开成功执行,企业要想取得成功,提升效益,不仅要有清晰专注的战略,而且还要有相当的执行力。

二、影响企业执行力的原因

目前,许多企业明明有好的战略,却无法实施和执行,完美的执行更是少之又少。影响企业执行力的原因主要有:

1.企业的领导者十分重视战略的制定和计划的设计,但是由于对战略的执行和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因而常常使战略目标难以实现。

2.中层管理者关键岗位人员执行战略方案不坚决,不彻底,以致有的决策雷声大,雨点小,有头无尾,没做到“政令不通”,形成“中层梗阻”。

3.组织结构不合理。机制运营不科学,机构设置不合理,人浮于事,职能交叉,相互掣肘;协调困难,效率低下,层级过多,反应较慢,由此降低了企业的执行力。

4.企业的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制度出台不严谨,朝令夕改,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和人性化,使执行者无所适从,甚至把执行视为负担而产生逆返心理。

5.业务流程不科学,存在不规范、繁琐而低效的现象,致使高层布置的工作很难推进下去,结果仍要花费额外精力和时间去协调。

6.员工的整体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许多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学习和培训机制,缺乏对员工执行力的培育和提升,致使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对任务的认识不统一,行为也不尽规范,结果在计划的实施中各行其是,很难形成合力,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企业如何打造执行力

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取得很好的效益,就在于拥有领先一步的战略、清晰的运营流程以及实施战略目标的专业人才,一句话,拥有强大的执行力。

1.战略为先。战略是执行中的核心要素。没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就等于失去了前进的路标。如果战略不明甚至错误,那就会影响执行效果;就算执行力很强,也只能带来严重后果。督查催办工作措施得力,落实到位,对提高决策执行力、改进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速度为重。只有行动迅速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才能实现连续突破,保持市场冲力,击败对手反击。认准目标,快速行动,以快节奏提高发展效率。紧贴实际,立竿见影,以务实效提升发展质量。现场指导和帮助各层级单位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理清思路、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整体进程计划非常重要。

3.细节制胜。前几年流行一本书:《细节决定成败》,说明细节在执行中的关键作用,所谓“一招不慎,全盘皆输”。在大的战略确定后,还要围绕大战略确定小战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把各种细节和风险以及应对措施都尽可能考虑到位。围绕企业重点项目、重大事项、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进行专家小组评估认证,分析梳理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协作部门、完成时间等,形成问题和解决方案及责任落实表。确保项目高效率、高质量按期完成。

执行力需要领导力和员工素质相配套。执行力的提升最终要靠人来实现。企业需要强有力的领军人物和一支骁勇善战的员工团队。一靠领导力。企业的高层领导者既要抓战略决策,又要抓战略执行,注重实效,知人善任,重用执行力强的人,注重中层管理者及普通员工执行力的提升。执行力强的人。从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层面看,就是能分清主次,领导和指挥下级完成任务的人,能有效激励和培育下属的人,能对计划进行跟踪和控制的人;从员工的层面,就是敬业爱岗、有上进心、事业心、责任心且熟练掌握工作技能的人,从而把人力转化为执行力。二靠团队的执行能力,人员是一切的基础,战略的制定及实施都必须依赖人员,执行的基石就是员工,员工素质的高低也是保证执行是否到位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塑造一流的员工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将战略进行到底。要鼓励组织性学习,使员工精于岗位技能,推动组织间思想的分享。

篇(5)

二、企业行政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

提升企业的外部市场竞争力、追求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和动力。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企业内外部的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担。因此,企业要顺利经营,需深刻了解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此目标制定工作的标准和准则,制定相关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的状况除了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技术水平高低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状态的体现。

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缺乏正确认识,我国部分企业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机构庞大臃肿,部分不同机构间管理内容相同,导致政出多门现象的发生,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行政机构的庞大臃肿直接导致了单位内部办事效率低下,命令无法得到有效传递,下级部门执行效率低下。同时,不必要机构的大量存在,导致机构、人员日渐增多,行政开支越来越大,将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行政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大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离不开规章制度。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在规章制度方面尚存在问题:一是行政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的规章制度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味地复制大型企业的规章制度,部分企业规章制度更新不及时,较为陈旧,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大。部分企业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制度尚不完善,只是形式工程,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和落实,只用于应付上级偶尔的检查。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引发了较多的员工矛盾,导致内部矛盾重重,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故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多偏低。由于多数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行政管理部门和环节偏多等原因,导致行政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业务能力低下,服务意识欠缺等现象,行政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将严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行政人员缺乏全局观念容易导致行政部门运转不灵,导致效率低下。

(四)作风严重

部分企业受传统家长制的影响较为严重并一直秉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决策的民主性,管理的科学化。另外,也导致了行政管理工作突出不讲实效的管理,偏离了原本服务的轨道,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提升经济效益

(一)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运营需要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决策能够得到高效的贯彻落实,达到行政管理的目标。为此,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首先要实事求是从企业实际出发。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管理层应透彻了解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合理并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行政管理模式。其次要严格遵从规范化要求。在坚持实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最后,要强化企业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将企业管理的职能交由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强化其实际管理职能。

(二)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加强行政管理提升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行政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提高,建立起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等,为行政部门的法治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若行政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则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与实际作用。因此,企业领导层应领头号召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严格遵从规章制度,维护其权威性,真正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企业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故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将促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心理、择优决断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协调统筹全局等基本能力是现代企业对行政人员素质的要求。要组建培养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一方面是要得到企业领导层的支持。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内部领导层不能再单纯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更要具备战略眼光,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注重行政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行政人员队伍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行政人员应该同时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企业定期地对行政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提升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四)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企业应对外引进科学合理的如绩效评估、目标管理等管理方法。当前企业行政管理方法陈旧落后,单纯地注重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降低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引进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在增强企业行政人员责任感的同时还利于更客观公正地衡量行政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质量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篇(6)

论文关键词:执行力;战略目标;管理

“执行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既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又是一个早就存在于管理范畴中的事实。其内涵源远流长,纵览我国古代文化,不难发现其中丰富的执行力思想和智慧。在我国古代就有“令行禁止”的说法,讲的是律令一旦颁布,立即生效执行,并且很快取得了立法者所想要的结果。孔子在《论语》中就曾提出:“言必行,行必果。”这些“行”指的就是执行和行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体现出很好的执行力。一直以来,执行力历久弥新,被各种时代、各个国家的各个企业推崇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执行力就是企业的生命力”。甚至世界首富、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坦言:微软在未来十年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对执行思想研究之深入,对“执行力”的重视程度自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了。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提高企业执行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浅析。

一、目前企业执行力的状况

1.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1)企业没有清晰明确的战略目标。一个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或清晰的战略规划,也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执行力更是无从谈起。这样会使下级员工落实企业目标的战略方案计划不准确或者是计划散乱无章,使员工不知该从何开始,甚至是各行其是。这样就导致执行过程中重复不断或者冲突不断,由此延缓了各项方案落实的进度,最终使企业丧失了发展机遇。

(2)企业内部没有详细合理的分工。由于责任未落实到岗、落实到人等因素,有少数干部职工严重缺乏责任心,存在着懒、散、等、靠、拖等方面的问题。常常是能够真正苦干实干、负责具体工作任务的就是几位相关的人员,其他的人员却是无事可做,游手好闲,甚至个别人员将自己的工作任务推给他人来完成。企业在制定与执行相关的岗位职责规定时不够明确,任务细化不够到位,没有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责。

(3)企业内部作风涣散,奖惩机制不健全。企业的奖惩机制不健全,使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导致“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缺乏用制度管人的理念,正气无法弘扬,而官僚之风、哥们义气却大行其道。

2.中层干部执行力差

中层干部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在企业里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企业里的部分中层干部却不能自觉贯彻企业上级的要求,而是随心所欲、利益熏心、不讲奉献、只讲索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或者缓期执行。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大局意识差,局部利益和个体利益至上;团结协作意识差,闹无原则纠纷,争你高我低,形不成合力;组织纪律观念差,制度形同虚设,自由散漫,松松垮垮,上班迟到、早退、旷工;或者出勤不出力,开会开小差、玩手机、打瞌睡,有事不请假,外出不报告等等。

3.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

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考核力度不够,对既定目标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持续跟踪考核,领导说了算,制度放一边,在工作安排上滔滔不绝,没有实质上的闭环管理和精细检查,好人主义思想严重,一说“树形象”就不敢管理,推崇“难得糊涂”,导致执行力度越来越小,甚至执行无力。

4.没有适合本企业的执行力文化

企业文化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共识的产物,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总和。可是在企业里从干部到职工,对企业文化普遍存在模糊认识或者缺乏有效的认同,这样自然就束缚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员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丧失信心,无法为企业将来的战略目标而全力执行。

二、提高执行力的途径和措施

1.清晰可行的战略目标,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前提条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也是相同的,企业要发展,就要有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长远战略目标。这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方向,是执行力的主体和内容。比如,联想集团前董事长柳传志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科技兴起,步步逼近”的名牌战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的品牌战略……。由此可见,要提高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的执行能力,就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个切合实际、长远可行的战略目标,它决定着企业执行力的方向和力度,也最终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兴衰成败。在企业里,高层管理者主要是负责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来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然后中层管理者共同拆分企业总体目标,确定各个部门的分目标,以此类推,逐级落实各个岗位员工的具体工作目标。不同的职能部门、不同的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出企业团队力量,表现出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增强了企业和员工的凝聚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了战略目标的完成。所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

2.科学明确的岗位分工,为提高企业执行力奠定基础

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就是源自农村改革的,实质就是责任到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也只有对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范围、衡量标准进行专业化的细分和量化,并与企业的战略规划相匹配,再通过各部门、各岗位有效的沟通,执行力才会在较短时间内落实到位。而且在合理设置岗位的同时,也满足了各层级员工的发展需求,自然而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一方面,企业管理的首要工作就是进行科学合理分工,才不会产生推诿扯皮等不良行为;只有明确岗位职责,才可以对人有精确定位和精准考核;只要责任到人,考核到人,价值的实现也到人,就会又精又细,执行有力。另一方面,企业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应根据企业实际动态,对岗位分工做出相应调整,剔除滥竽充数者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所以,天下无不成之事,各守乃业,则业无不成。

3.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根本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绩效考核管理是让企业发展战略从纸上落实到实处的最佳途径。如大唐集团公司适时推行了“全面责任管理,全员业绩考核”这种自上而下、分工明确、逐级考核的工作机制,其根本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立即执行,为尽快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而努力。所以,企业制定出严密、完整、有序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任何一个企业离开了制度就会变成一盘散沙。所以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切实把执行力和执行结果作为对个人、集体的考核评价及奖惩的主要依据。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员工能进能出、管理者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效约束激励机制。有了好的奖惩激励制度,马不扬鞭自奋蹄,员工会自发提高执行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意愿,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转贴于

4.坚强有力的中层干部,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必然要求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企业的中层干部是企业的“脊梁”,是企业能否稳步、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把提升企业中层干部的执行力作为提高整个企业执行力的突破口。

(1)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这是中层干部时刻保持正确执行力方向所必备的重要思想基础,既要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主动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在坚决服从上层正确领导的同时,了解并掌握企业经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增强自信,学会尊重,敢于面对困难,善于捕捉良机,具备中层干部最基本的执行素质。

(2)中层干部要敢于承担责任。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履其职就要谋其责。强烈的责任心是提高执行力的内在动力。中层干部接受了目标任务后,必须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以身作则,坚决破除执行过程中的官僚主义作风,立即执行,果断进行任务目标的分解,帮助下属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对可能造成的失误和不良后果,要敢于承担责任,为执行力的高效发挥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凝聚一心的工作环境。

(3)加强对中层干部的监督管理。[1]首先,要细化中层干部的考评标准,力求使考核指标符合实际,准确反映中层干部的品行、才能和工作绩效,达到对中层干部的评价真实、全面、客观。其次,改进考察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力求全面、科学、准确。克服简单化、公式化的倾向,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考察,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对干部的实绩进行科学分析,综合考虑客观环境、条件及原有基础等因素。再次,要加强中层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制定一套完整性、可操作性强的中层干部业绩考核监督机制,强化中层干部监督的责任,使中层干部处于有效监督之下,防止中层管理者执行失误行为频发或扩大。

5.构建企业执行力文化,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持续动力

如果说,企业利益是执行力的原动力,那么可以说,企业的执行力文化是执行力的持续动力。只有将长久不衰的执行力融入企业文化中,使其形成无论员工漫步在企业哪个一个角落,都会情不自禁遵从的一种行为方式,一种良好习惯,使员工深深认识到企业是我家,我要管好家、企业兴旺我高兴,企业衰败我可耻的主人翁意识。

(1)大力倡导树立企业执行力理念。“理念是成功的一半”,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一个用理念创造奇迹的典型事例。愚公用:“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的理念,把大家团结起来,一致行动,执行了一项移山的任务。愚公在动员大家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创造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有着很强的凝聚力,成为大家能够共同行动的目标。

(2)在工作中对员工着眼于思维定式与行为规范的养成,以提高执行力。[2]在美国西点军校里,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悠久传统,就是遇到军官问话,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以外,不能多说一个字。在工作中“没有任何借口”的行为规范,足以体现出完美、高效的执行力。

篇(7)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c)-0168-02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愈加激烈。在变无定数的市场条件下,我国医药企业虽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良好,但整体素质弱,大多缺乏特色、有效的竞争优势,难以真正落实执行,创造出企业实质价值。因此,长远来看,能否在企业内部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提高竞争中的快速应变能力,就成为决定医药企业实现组织目标和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

1 企业执行力概述

企业执行力,系指各执行层完成企业决策的执行能力,即企业通过必要的计划、组织或特定技术方法等将决策有效转化为结果的能力。它是把企业规划变为客观现实的重要载体,更是连接企业战略决策与目标实现的桥梁。企业执行力涉及企业管理各个层面,是一个系统性的多层次概念,其重点在于如何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完成既定任务和目标[1]。

执行力强弱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执行力强,则企业决策贯彻实施程度大,能有效作用于终端市场,提升竞争力,实现组织目标。结合管理学相关理论,形成强大的执行力取决于可执行的战略制度、严密合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有效的控制机制和企业执行力文化保障等,还需扎实稳健的基础管理工作和所有执行人员的密切配合[2]。

2 我国医药企业的执行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

目前,国内新医改政策加快推进,医药市场转型与发展并存。如此特殊的双重背景,加快了我国医药企业的自身发展,使其生产能力和药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也引发和催化了医药行业的整合和调整。行业内竞争激烈,高端药品基本被外企占据,中国医药企业只能走仿制道路,其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3]。在此形势下,各医药企业虽很关注经营战略、创新研发和人力资源等,却忽视“终点”“途径” 的有机对接,缺乏对执行力此核心环节的必要重视,或因企业内部的诸多问题导致执行不力。

2.2 存在问题分析

2.2.1 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制度不合理,管理方式不当

拉西·博西迪等[4]认为,执行力是企业战略得以实现的根本,企业执行力贯彻战略意图。同样,严格的制度又是企业有效执行和运行的基础。不少医药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的战略制度往往被动适应医药市场,缺乏对医药行业的清晰认识和预测,不能紧密结合本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难以准确体现企业方向而使员工未能认同执行。

高层管理者管理方式不当也是导致医药企业执行不力的因素。一是不少领导者过度的“人治”观念,使自身“权威”凌驾于制度之上。他们受环境信息变化的干扰和影响,思路变化过快,使下属执行起来也无法意志坚定[5]。二是未常抓不懈。执行不能始终如一,虎头蛇尾;或前紧后松,有布置却无检查。三是授权出现误差,忽略适度和例外原则。领导者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不放心下属工作而不肯授权,导致下属不能更不敢做事,执行力严重断层。

2.2.2 中、基层管理者上下协调不力,员工整体素质不达标

中、基层管理者对高层战略意图理解不准确,无法制定有效执行方案,或出现“一种方案多种理解”,执行结果相距甚远;计划方案大多流于表面形式,空洞无物,实际执行不力;具体执行过程,缺乏对指挥、控制原则的认知和把握,缺少必要的监督考核机制,标准、力度逐级降低,甚至自我取舍,导致执行不完整、效率低;缺乏上下协调、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责任分工不明,相互推诿,工作时常延误,严重影响执行速度。

国内医药企业培训教育机制欠合理,无法切实培育和提升员工执行力,人员整体素质不达标,具体执行时,各行其是,合力甚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部分员工“本位主义”严重,只顾私利不顾大局,推过揽功,不负责任,执行过程出现中断或延搁。

2.2.3缺乏执行力文化的塑造

国内医药企业的文化塑造已广泛开展,但其文化建设更关注统一企业理念和思想,至于如何通过文化影响执行者的意识心态,使其坚定地执行企业决策从而提高整体执行力问题,仍未妥善解决。换句话说,它们不缺乏企业文化,但缺乏执行力文化。部分医药企业虽形成了自身的执行力文化,但未真正产生强大凝聚力,也未能有效取得员工认同。

3 如何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执行力

3.1 规范制定企业战略制度,明晰执行流程

医药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医药行业发展特点与企业宏微观环境,透彻分析医药市场现状,结合自身资源、特点、优势等,确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制度,并保证其执行性和合理性[6]。形成决策决不能朝令夕改,必须维护其稳定性,并做到可量化可考核可检查。同时,要在庞大的流程网络中,明晰工作链条中的每个执行点,尽量将复杂的东西简化,简单的东西量化,层层落实,用规范的流程推动执行者工作,使他们能优先配置执行资源,通过执行流程明确自己按期应完成的任务,知道怎么做、如何做,而不事事靠安排和督促。

3.2高层管理者做好倡导实践,中、基层管理者做好沟通传达

提高企业执行力需高层管理者把握执行过程整体思路,务必以执行者的心态,以人为本,亲自倡导并积极参与。授权下属执行时,要明确表达期望,讲究管理策略和方式,讲清责任做好沟通,提供各方面资源支持,激发员工内在潜力,并做好执行跟踪。高层管理者还应始终坚持从严律己,处处做表率,凭借远见卓识和人格魅力赢得员工的尊重和认可,使员工发自内心认同自己作出的决策,确保执行效率。

企业战略决策的传达执行,是信息解码再传递的过程。中、基层管理者安排任务前,要全面认识决策内容,不能片面理解行事。首先要深刻领会上层决策的实质意图和目标,形成自己的初步想法,并及时与上下级或同级沟通,做好企业内部的共识协调及与客户、竞争对手和关系单位的利益协调等。要特别做好与自己所带团队的合理沟通,有效传达和分配工作,激发部属积极性,并引导部属默契合作,不揽功,不诿过,使不同“分力”变成推动企业前进的“大合力”,保证高效执行力度[7]。

3.3建立科学的控制及反馈系统,做好执行保障

管理者不但要周密合理地计划安排,更要建立科学的控制系统,不断修正和改进企业计划与目标,保证执行过程整体效率。要对企业关键流程及其运转过程采取适当控制措施(如及时监督反馈,简洁实效地跟踪评价,一定程度的考核奖惩等),必要时可引入淘汰机制。执行者要讲究执行技巧,将个人能力转化为组织能力,做好执行的后续反馈工作,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执行结果并提供建议,总结经验确定优势,查找不足[8]。

3.4 构建特色执行力文化,建立执行力提升长效机制

医药企业要形成贯穿整个企业运行的强大执行力,必须将全员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从医药行业的特点出发,结合自身实际,构建特色执行力文化,建立提升企业执行力的长效机制。

让全体员工把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切实落实到日常工作与本职岗位,是执行力文化的核心。构建执行力文化:一要改变执行价值观意识,使员工对提升执行力有高度认同感,认识到自身发展期望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认识到高效执行能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更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要用执行力的标准要求严格规范员工行为,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将执行效率和结果考评列为员工能力测评的重要方面,同时要将如何执行企业战略决策通过多种形式传达给员工[5]。三要营造良好的执行力文化氛围。实际工作中,各级管理者要以身作则,自觉增强执行意识,完善执行方式,用自身行动积极影响员工。加大宣传力度,灌输执行力知识,使员工有效处于执行力文化熏陶之下,并注意用优秀员工的模范事迹正面引导广大员工的执行行为,用执行力低下的事件进行警示教育等。

要有效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各医药企业需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认真总结执行过程中的缺失漏洞,不断纠偏和完善,使真正强有力的执行力为企业稳步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于殿杰. 论企业执行力[J]. 现代企业教育,2012(2):56-57.

[2] 徐培红,干荣富. 解读政策分析医药市场、抓住机遇研究药物创新[J].世界临床药物,2012,33(8),507.

[3] 邢以群. 管理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86-340.

[4] 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 执行力[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9.

[5] 王英,申俊龙. 构建执行力文化——提升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6):548.

[6] 刘华,刘春梅. 提高企业执行力的途径分析[J]. 科技信息,2011(20):360-361.

篇(8)

从心理学来讲,人就是需要与行动的整体。有了需要才有行动,有了需要和行动才有创造力。需求和欲求是激起人们心理活动的普遍原因,也是产生行为的原动力。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要想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正确对待和认真研究人的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只有掌握了人的需要才能有效地引导人的行为。

管理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了解人的需要就是为了掌握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需要成为人的行动的出发点。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实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了解人们的需要。尤其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人本意识、个性意识日益增强,社会也为人们的选择提供广阔的空间。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对集体无条件服从的状况已不复存在。了解个体的需要、尊重个体的需要已经成为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只有了解员工在想什么,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并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才能留住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尤其需要了解并做到这一点。

哲学家莱布尼兹说过:“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都是个性化的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特殊的成长经历,也有个人独特的性格。了解人的特殊需要有利于使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了解IT人的需要IT人需要的焦点

IT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是一个由高知人群组成的行业,IT人也有特殊的需要结构。他们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上仍然存在不足,但是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IT人来说会更看重、更强烈一些。所以,IT企业管理者必须认真研究并高度关注IT员工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他们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创造优良的业绩。IT员工的自尊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和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人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但潜能是需要开发的,没有适当的开发途径与手段,不具有相应的条件,人的潜能是不会自动表现出来的。

了解并充分满足IT人高层次的心理需要,是开发其潜能、激发其创造性的前提与基础。

IT人对需要的诉求

下面是在网上摘录的几段文字,通过这些,IT人的意见与不满可见一斑。

“01年在一家公司,辛辛苦苦、夜以继日地加班,谈好的工资从来都少发几百,我没有计较那么多,但最后为了安排老板一个兄弟,竟然以我没有按时打卡为由(全公司都没有打)要扣半月工资,我性格刚烈,毅然辞职。还按公司规定提前一个月递交了辞呈,这下更惨,两个月工资都没了,我哭啊!现在的公司,每次都要拖后几天发工资,我已经不想搭理那些道貌岸然的家伙了!我已经太失望了!”

“我以前一直想做A类,但发现老板根本看不到你。每个project的奖金也被team-leader拿了大头。我也要吃饭、供房子、赡养父母,我也不想让妻子在菜场里为了几分钱和小贩吵吵闹闹。我觉得在中国只靠你有很好的技术别想加薪水,渐渐的我也学会了拍马屁,在主顾面前靠打太极把死人说活。我终于慢慢地变成了B类,开始做team-leader,开始剥削我的手下。”

“判断一个软件公司是否尊重和关心员工,我提四条简单的标准:第一,是否配置液晶显示器;第二,是否不合理限制上网;第三,员工是否有提出建议的渠道;第四,对员工提出的建议是否重视并及时答复和解释。”

“把员工(程序员)当成生产零件的工人来调动等等,这些问题既是由于行业的年轻程度和大环境的不景气造成的,更是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行业的独特性而形成的恶性循环。不考虑人的因素,单单关注体制岂不是舍本逐末。”

看了这些来自IT员工的不满,不知道企业的管理者们有什么样的感想?没有人相信当员工的需求与企业现状出现越来越大的冲突的背景下,一个企业会顺利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国家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了解人的需要、尊重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基础之上的。人的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和人们创造力的发挥。

篇(9)

IT消费化让企业员工的办公设备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今年,全球有10亿人通过智能终端相互联系,到2016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8.4亿。终端设备数量的增加带来了一连串应用方面的问题。”孙秀芳说。不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互联互通,企业IT设备和数据的安全保障成为企业IT系统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如何对多种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实行更有效的部署和管理,如何在多种设备处于移动状态时仍能保证与数据中心无障碍连接,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成为企业CIO关注的重中之重。

“面对不同终端用户的需求,戴尔推出了多款终端产品,以及业界领先的KACE系统管理应用方案,该方案可以提高终端的管理效率。”孙秀芳表示。

在管理种类多样的移动智能终端方面,Dell KACE系统管理方案表现出很大的优势。“Dell KACE系统管理方案可以支持Windows、Mac和Linux,并能屏蔽不同终端(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不同操作系统带来的差异,允许IT管理者通过一个基于网络的控制平台,进行简单的点击操作,就可对关键任务实施轻松有效的远程管理。” 戴尔KACE全球市场部大中华区品牌经理孙峪表示。

客户超过6000个

Dell KACE系统管理方案包括软硬件一体和基于虚拟化的两种解决方案。该方案有助于实现关键任务的自动化管理,这些关键任务主要包括硬件与软件的库存清单管理,频繁的软件更新,进行符合规定的标准化配置以及安全漏洞的修复等。

更新后的Dell KACE系统管理应用解决方案两大系列产品不仅拥有动态、灵活、直观的操作界面,时尚、精致的外观设计,同时,很好地满足了当今终端用户和IT部门的需求。而全新的商用客户解决方案在性能、耐用性及可管理性等方面也有较大提升,比如采用新一代英特尔vPro系统管理技术iAMT 8.x以及戴尔独有的远程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同时结合戴尔远程数据擦除功能,实现了IT远程管理。可管理性更好的Dell KACE系统适用于所有行业用户。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用户还可以在Dell KACE系统的基础上定制自己的管理页面。

篇(10)

在威廉姆森看来,一种交易活动的组织形式取决于不同交易的特征和相关的交易费用。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交易的频率和资产的专用性是区分不同交易的三个维度,其中资产专用性是区分交易性质的重要标志。不同资产具有不同的专用性,人们就有不同的交易行为,从而就有不同的交易费用。专用性资产有多种形式,如专用场地、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力资产以及特定用途资产等。人们投入的是哪一类资产,从而就会有哪一种组织形式(1979,1985,1988)。按照威廉姆森给定的含义,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1975,1979)。即当某种资产在某种用途上的价值大大高于在任何其他用途上的价值时,那么该种资产在该其他的用途。所以,铁矿石是一种交易专用性的资产,也是关系专用性资产。

通过铁矿石建立的专用性关系,钢铁企业须投入巨大的成本用于冶炼钢铁。世界各国矿源的差异,使得其高炉炉料结构也不尽相同。每个高炉都是根据本企业所能获得自然资源的条件(品级和价格)、铁矿石的冶金性能和物理化学成分,以及高炉炼铁成本等方面因素来进行选择的。北美高炉的含铁原料以球团矿为主,因为他们的矿源多为细精矿,适宜于生产球团矿。欧洲、日本、韩国高炉的含铁原料以烧结矿为主,因为国际市场上粉矿多,价格最低,而粉矿宜于生产烧结矿,不能生产球团矿。俄罗斯高炉的含铁原料以烧结矿为主,。我国与日本、西欧差不多,基本都是高碱度烧结矿配加酸性球团矿、块矿。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炉因矿源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炉料结构。这种差别使得各钢厂对于某一类矿种的需求具有很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原因在于钢厂对于高炉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资产专用性,这种投资是沉没成本。

同样的,铁矿石生产企业对于前期的勘探,开采设备的购买建造,同样是具有高度资产专用性的投资。对于铁矿石企业在某一地区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铁路运输,采矿设备的建设等等,通常只能服务于该地区的矿场,而该矿场的矿种一般都是非常单一的,所以对于矿企来说,前期矿山开采的勘探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高度的资产专用性。

由于世界上大型干散货船只有少数几家财团控制,而大宗商品的运输船需要特殊定制,铁矿石运输船更是需要经过特殊改造后才能有效率的运行,所以矿山对于铁矿石的运输成本很难得到有效地控制。以Vale为例,海上干散货运输船和大型拖船服务已经作为他们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从2007年5月开始,Vale加入了长期运输协议,并且购买了12艘400000DWT的大型干散货运输船,由此来提高Vale的铁矿石产品在中国的竞争力,并增加在中国的市场。对于矿山购买和租用大型的货轮,这些投资可以看成是矿商们的专用性投资,若转作他用,这些投资很难在其他途径收回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矿商还是钢企,他们双方都为对方付出了高额的资产专用性投资。而关系专用性投资提高了对市场交易伙伴的依赖性,资产专用性程度越强,对交易伙伴的依赖性就越大,在没有制度阻拦的条件下,专用性投资较强的一方被交易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损害的可能性就越大。此时双方的关系就会变成微观经济学中的双边垄断或者在供给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性装配(Williamson,1971),双方的讨价还价就不可避免了,而“这种讨价还价是共同的(和社会的)非生产”。

对于重复发生的交易而言,只要资产专用性足够高,在一定的交易复杂性或不确定性条件下,契约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而一体化相应活动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大。铁矿石贸易中的标的物就具有资产专用性高,交易重复发生的特点,所以理论上铁矿石贸易的方式应该更加倾向于双边治理或者一体化治理。一般地,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它产生的可占用性准租也越大,从机会主义行为中获得的短期收益也越大,那么这种市场契约得以实施的成本也就越高。

在国际铁矿石市场,虽然没有一家钢铁企业与三大矿山做到了一体化,但是日本企业在三大矿山的投资和参股可以看成是钢铁企业和矿商的部分一体化。在1963年日本-澳大利亚经济联合委员会上,日本和澳大利亚在东京首次签订了关于铁矿石的长期合同。铁矿石贸易的长期协议以此为开端,一直持续至今。三井物产积极参与澳大利亚铁矿山的开发,在世界铁矿石出口数量上,权益基准占7%,拥有3800万吨,是国内最大,世界第4位的准资源垄断集团。

钢企和矿企虽然需要互相依赖,但是这两个主体间的关系是相当敏感的。由于中国的钢企和矿石生产商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其中无论哪一方都不希望被对方收购,因为一体化会使得总体利润难以分配。可以注意到,日本利用三井物产这样一家贸易公司对跨国矿石企业进行收购就避免了钢矿双方的尴尬,而且三井物产通常并不是进行控制性的收购,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让矿石企业更加的专业化,同时,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上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给了他国适当的安全感,并给自己国家的钢铁企业在资源价格方面减少了风险。

参考文献:

[1]牛德生: 资产专用性理论分析[J]. 经济经纬,2004年第3期

上一篇: 春游活动总结 下一篇: 统计课程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