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7-02 23:57: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教育督导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督导论文

篇(1)

福州市各县区党委、政府重视学前教育工作,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文件精神,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当地实际状况,相继出台各县区学前教育配套文件,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福州市学前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适龄儿童入园率逐年提高。到2013年,全市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8.08%,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6.71%。

2.公办学额逐步扩大

近三年,省、市、县共同配套新建、改建公办园122所。其中,省市配套资金12484万元,各县(市)区配套资金42216万元。至2013年底,全市每个街道都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全市公办幼儿园学位数占适龄幼儿的41.1%,为幼儿园进一步规范管理和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3.办园水平不断提升

目前,全市公办学前教育经费已经形成政府拨款、幼儿园保教收费、社会捐资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拨款在各类教育经费拨款中的比例不断加大,学前教育各专项经费得到落实。部分县区还根据幼儿人数配套拨付学前生均公用经费,为学前教育健康良性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4.师资水平得到提高

一是按时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二是多渠道补充教师。三是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每年组织教师岗前培训、基本功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育婴师培训、学历进修培训等,为整体提升师资水平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四是注重骨干教师培养,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5“.公办、民办”共同发展

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同时,各县区政府对民办园的发展也高度重视,成立无证园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采取“疏堵结合,长抓不懈”的办法,对不符合办园标准的无证园通过当地广播、电视进行宣传,公安、工商、卫生、教育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坚决予以取缔;对经整改后符合办园标准的民办园及时予以审批,并加大监管力度,促其不断提高办园水平。

二、学前教育专项督导反思

1.落实政府职责,完善学前督导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文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闽政【2010】24号)文中也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将学前教育督导纳入“县(区)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教育强县”督导评估等综合督政指标体系,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指导。将专项督导由主要是义务教育扩展到学前阶段教育,以目前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紧缺,“入园难”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促各级政府明确职责,加大投入力度,坚持“公、民办”园共同发展,为群众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各类幼儿园建设步伐的加快,暴露出若干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学前专业教师供不应求,幼教队伍建设急需重视和加强;发展不均衡,农村学前教育仍处低水平状态;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仍然存在;优质园生源爆满,班生规模超标,幼儿生均活动面积不足现象普遍等。因此,完善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加强保教质量监控势在必行。

2“.专项”“随机”结合,创新督导机制

各类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只有常态化、精细化,才能有效提升保教质量,过去专项督导都是以“明查”为主,难以有效、真实地反映幼儿园管理现状,对提高保教质量的过程性管理难以有效监控。而专项督导与随机督导相结合,能掌握到幼儿园日常管理中真实的、常态的情况,能及时发现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切实做好“过程管理”的文章,促使幼儿园及时整改,建立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机制,有力促进幼儿园管理由突击型向常态化、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规范化转变,不断提升保教质量。

3.创建“电子文档”,提高评估效益

为减轻幼儿园迎检负担,在实地督导的基础上,检查评估工作尽可能在常态下通过网上调阅原始资料进行,保证幼儿园、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保教工作上。经充分酝酿准备后,我们在市区范围内率先建立福州市教育局“教育检查评估电子文档管理系统”。各园所将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字、图片等原始资料按要求制作成电子文档,实行用户、密码管理,实现“检查评估电子文档”管理的数字化、规范化。

4.加强自身建设,树立督导形象

具备专业化的督导队伍,才能保证高水平的评估过程和高信度的评估结果,才能得到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欢迎和信任。因此,督导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组建专业化的督导队伍。可以借助幼教教研员、园长或是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力量,组建学前教育专、兼职督导队伍,力求在专项督导过程中能准确客观地把握幼儿园发展的问题所在,并能及时提出可行性建议。其次,要加大督学的学习范围和力度。改变过去只重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督导的现象,将学习研究范畴延伸至学前教育领域。再次,要严于律己,树立督导形象。督学既是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督学的作风不仅反映个人的形象,而且关系整个督导队伍的形象。

篇(2)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课文内容。有时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研究朗读,正确朗读好课文,把握住课文的情感基调,才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教师示范朗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地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渐渐进入课文中的意境。比如像《再见了,亲人!》和《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长安街的人民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心情,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也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依依惜别之情,更体会不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首先自己要把握住课文的基调,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也只有这样,才能用情感染学生,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必须根据教材,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去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准确的情感,恰当的节奏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一定要结合整篇课文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等方面的作用。如像《林海》、《可爱的草塘》、《草原》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们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带点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任何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

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新教材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

导读教学就是在学生认真预习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想像,假设推理,学生以教师的点拨诱导为辅助条件,主要经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分析探索课文的段落结构、主要问题、词句的含义、中心思想等内容。为了唤起学生自我探索的浓厚兴趣,从中不断的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掌握分析课文的要领,我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小学语文导读教学的作用

1、关于导读。让学生通过导读、目录等对本单元的编排有个整体认识,明确编排意图与学习任务。如十册教材中第八单元中的4篇课文,都是外国的人和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了解外国文化,打开一扇兴趣之窗,激发学生阅读外国作品兴趣,并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关于课文。让学生泛泛的地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喜欢的课文,讲清原因。可以是文中某一段的细节描写;文中的人物鲜明的特点;也可以是文中独特的写作风格;也可以是文中的作业等。只要学生能谈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倾听他人的发言,对课文有所了解与启发,即达到目的。

3、关于资料。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一想应为本单元的学习上做些什么准备,查找哪些相关资料。课上展示已查到的资料,也可整理有效信息,指导学生再查找相关资料、推荐相关书目等,拓宽视野、开发课程资源。

4、关于学法。这是导读课的重要环节。意在通过小组讨论、大组汇总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每篇课文的学习方式,讲清理由。这一环节往往引起学生的争论,课堂气氛至此达到,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验。

5、关于作业。这个作业不等于每日常规作业,而是让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给自己留一个长期作业。比如:看书拓展阅读;搞一个社会调查;开一个名著研讨会等。时间以一周到半月为佳,这样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收获。

三、小学语文导读具有的特点

“以情励学”的“情”字,包括饱满的情绪、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三个层次。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人格的不断完善,构成“情”字的丰富内涵;“以趣激学”的“趣”字,包括浓厚的兴趣、成功的乐趣和高洁的志趣三个梯度,对知识、对科学的探索,对自身价值与能力的自信,对个性发展的高标准、严要求,构成“趣”字的广泛内容;“调动参与”关键是一个“动”字,学生要动起来,主动、自动、动脑、动眼、动口、动手、动身,达到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突出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研究学的规律,教为学服务;“启迪创造”重点是“创”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拓宽思路和知识领域,把学生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开发出来;“注重内化”要在“内化”上下功夫,为什么要强调内化呢?因为人的遗传、教育、环境、自身的意志、情感、品质、学识等,内化就是素质,外化就是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内化的教育。“求精求活”的“精”字包括课前精心备课,课上精讲精练,课后精心辅导。内容要精,形式要新,数量适当,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活”字包括教得活、学得活、用得活、气氛活,总而言之,要生动活泼。

三、小学语文导读教学的方法

1、抓住学生对课文的新奇点和生疏点

备课时,要准确判断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新奇点和生疏点,从这里开始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使其精神专注地投入学习思考中。例如:教《鸟的天堂》时,学生对“天堂”感到既新奇又有些陌生,于是我从“天堂”设疑质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天堂吗?去过吗?天堂是什么地方?想不想知道?”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纷纷说起自己的看法,接着老师话题一转:“现在就让我们通过阅读分析课文,看看鸟的天堂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是怎样的?为什么说这是鸟的天堂?”从疑点入手,引人入胜,同学们随着老师的讲解,领略了祖国大自然的美景。

2、抓住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分歧点

在学生预习课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和观点,如果某个分歧点,关系到全篇内容的理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就成为导入新课的契机。如《田忌赛马》一课,虽然比较浅显易懂,但在学生自学分段并找出主要人物时,我发现一部分学生找出的主要人物是田忌,一部分找的是孙膑。这时我提出两个问题:1.田忌与齐威王两次赛马情况是怎样的?2.第二次赛马是谁出的主意?同学们各抒己见。经过激烈的争论,不但得出孙膑这个主要人物是足智多谋,而且还由此主线,顺蔓摸瓜,弄明白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了中心思想及段落层次等。

3、抓住学生新旧知识能力的连接点

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是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向新的较高级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迁移点,也是使原来的方法技能更进一步提高的地方。从这里导入,能充分发挥学生把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和技能运用到相类似的新的学习内容上去的潜能,可收到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的成效。例如,在学习《凡卡》一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分析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学习《小抄写员》。教师这样导入:“作者在描写叙利奥忍受冤枉的情景中,有几处写得细致动人,催人泪下?”同学们先找出这几处细节描写,再认真分析并体会它的作用,从中悟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抓住课文的中心词句设疑

篇(4)

“情为先导”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设计原则之一,其含义是:以情感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内驱力,进入文本,在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完成情感的谐振。积极美好的情绪体验将让学生对未知文本产生憧憬和想象,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

情为先导原则在教学设计中更多体现在课堂导入部分。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虽然耗时不长,但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超脱现实生活的羁绊,进入文本设定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直观感悟、情感评价,从而获得情感愉悦。那么,在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怎样遵循情为先导原则来进行课堂导入呢?

一、确定情感载体,找准情感代入文本的突破口

情感一直都是创作与阅读接受的核心因素,但七年级学生知识、经历、情感经验都较贫瘠,而且“无情化”阅读比较普遍,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与文本进行沟通的障碍。不过,七年级学生仍处于“情胜于理”的情感发展阶段。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必须借助某种事物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顺势进入文本预设的情境,才能让学生从文字中读出形象、读出情感。例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笔者播放了《骊歌》《友谊地久天长》两首曲子,让学生感受两首歌曲的情感差异,并联系他们小学毕业的离别、进入初中的实际生活经历,从“告别小学、告别童年、告别爸爸”进入文本。

二、对情感载体形式的选择

诗歌朗诵、歌曲、图片、影像等形象直观的事物,辅以简洁的语言文字介绍,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讲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时,播放电视剧《解放》“最后一次演讲”的视频片段,展示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代表作《红烛》《死水》,并在范读后让学生朗诵《死水》,这样可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其人其事,理解作者臧克家在文中所体现的情感,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崇敬就会油然而生。

使用音频、视频文件最大的好处是直观,可从听觉、视觉上直接调动学生的情感。但也有弊端,这种情感比较表面,需要借助语言进行简要说明,将情感内化。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记住语文是文字的、抽象的艺术,使用音像文件要慎重;如果要用,在音频文件、视频文件都有时,优先选用音频文件。

三、情感载体与文本主题的关联

七年级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有一些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情感导入有一个作用,即通过情感的驱动作用降低阅读接受中的理解难度,其前提是情感载体与文章主题存在某种关联。上《绿色蝈蝈》时,城市的孩子大多没有听过蝈蝈叫声,于是笔者播放了蝈蝈叫声,并朗诵济慈的诗歌《蝈蝈与蛐蛐》,用诗歌主题“蝈蝈的叫声是大地的吟唱”来引出问题:作者法布尔对于绿色蝈蝈以至于整个昆虫世界,抱持着怎样的情感呢?由此进入文本学习。

篇(5)

二十多年来,我国教育督导工作虽然不断地得到加强和改善,但就总体而言,依然是传统教育督导观指导下的教育督导,偏重于行政视察和监督,具体表现为:注重督导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忽视督导政府对教育的统筹规划、政策导向、信息服务和育人环境创设;注重督导学校的行政管理,忽视督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重对督导对象的监督和考核,忽视对督导对象的指导和服务。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和教育督导地位的提高,这种传统的教育督导观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督导的新需要,必须确立政府与学校主体责任、“督政”与“督学”兼顾、督导主体与督导对象平等合作、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等现代教育督导观。只有如此,教育督导才能肩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新使命。

一、政府与学校主体责任的教育督导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对义务教育工作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等进行督导,督导报告向社会公布。”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教育是消费行业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国家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不足的困扰,渐渐形成了政府的责任就是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传统认识,导致教育督导部门在督政时,主要看政府是否承担了抓教育的责任,政府是否确保了教育投入。多年的实践已充分表明,仅仅从经费投入上去考察政府抓教育的行为和承担的责任已远远不够,难以强化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主体责任行为,更难以提高政府依法治教的自觉性。教育督导部门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确立政府主体责任的教育督导观,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规范政府抓教育的行为,使政府部门能真正站在当今世界教育和人才竞争的战略高度,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负责,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就学校而言,学校是办学的独立法人,拥有学校规划、教学指挥、质量控制、人事聘任、财务管理等办学自。学校的主体责任,既包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又包括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仅如此,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学校还要对每一个学生全面负责,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最佳的条件和环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走向成功。过去在对学校进行督导时,虽然没有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依据,但是考试成绩往往会左右对学校的督导和评价,这种认识上和行动上的偏差,无形中加剧了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错误倾向。因此,在教育督导实践中,我们必须唤起学校的主体责任意识,着力提高学校依法办学的自觉性。

二、督导主体与督导对象平等合作的教育督导观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督导表现为一种居高临下的行政视察,目的在于检查和考核学校和教师工作的优劣,造成教育督导人员与学校教师的对立。借鉴国外教育督导的有益经验,我们应更新教育督导观念,确立督导主体与督导对象平等合作的教育督导观。为此,必须改革凭借等级的职位和权力进行督导的旧观念,用合作意识和集体参与代替强制和命令,用权力平衡代替消极的服从;必须改革以单纯的检查监督或以奖惩为手段的旧观念,用热情的关怀和激励,内行的指导或辅导,真心实意地与被督导者共同研究探索并鼓励其自我改进、自我生长的创新精神。

教育督导的过程应该是协调合作的过程。督导工作只有发动督导对象积极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保证教育督导工作的客观性和结论的科学性、全面性,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随意性。督导人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督导观念,摒弃钦差大臣式的指手画脚的做法。现代教育督导不是把督导对象置于被指责、控制的地位,不是用文件、指示、指标等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干预和限制,不是把督导对象作为检查、评价、调节、纠偏的主体,而是以合作意识、内行的辅导或指导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引导。这样,“督”与“被督”之间目标一致,情感相通,“督”的导向作用和“被督”的主体作用就能达到最优结合。在教育督导的过程中,督导人员要广泛听取督导对象的意见,坦率真诚地与其交换意见,允许不同观点的争鸣,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认同”感,激发自觉参与心理,使整个督导过程成为共同探讨教育思想、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过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三、“督政”与“督学”兼顾的教育督导观

自从教育督导制度建立以来,在教育督导的实践中,就始终存在着如何处理“督政”与“督学”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教育法制建设相对完善,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教育督导的任务主要是侧重于对学校工作的督导,即以“督学”为主。近年来,我国虽然不断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教育法制建设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在这种状态下,必须确立“督政”与“督学”兼顾的教育督导观,教育督导工作的侧重点应包括“督政”和“督学”两大方面。所谓“督政”,即监督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依法行政;所谓“督学”,即对所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推动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就我国而言,“督政”一直是教育督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历次专项督导检查,还是“两基”评估验收,都是主要围绕“督政”进行的。根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不仅“两基”主要是政府行为,“两全”目标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首先要依靠政府。因此,不仅在对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中应以“督政”为主,在落实“两全”的督导工作和其他教育的督导工作中也要重视“督政”工作。但是,一个政府是否有效地发展了教育,还要具体地考察学校教育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办学条件是否得到了真正改善,教师队伍建设是否得到了加强,教育法规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正是基于这种现实,在教育督导的实践中,“督政”与“督学”不能相互代替,更不能厚此薄彼,而应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督导的真正目的。

四、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的教育督导观

教育督导人员是教育督导机构中具有督导职位和督导专业知识与技能,代表国家教育督导部门行使教育督导职权的行政人员,教育督导队伍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督导的质量和实际效果。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实现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化,势在必行。

(一)建立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严把教育督导人员入口关

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是教育督导队伍专业化的必备条件,而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在我国几乎还是空白。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我国教育督导资格证书制度,对教育督导人员的任职条件、获得资格的程序、资格获得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取消其资格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是建立专业化教育督导队伍的基础和前提。

(二)形成教育督导人员专业意识,加强教育督导人员自身建设

篇(6)

二、独立学院养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1、学生学习基础差,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强。因为学生高中阶段各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的成绩无法被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高校录取,从而被独立学院录取,这些学生的学习从高中、高考看来,是整个本科院校里相对最差的,这种继承性导致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学习不理想、学习基础差。与此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头脑灵活,善于走出校园,他们不擅长学习,往往在“办事情”上特别有优势。

2、学生信心不够,但是个人交际能力显著。由于高考的失意或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荒废,他们在高校里的学习往往缺乏信心,而缺乏信息又导致他们在高校学习中选择了比较消极的方式,沉溺于网络、结交社会朋友等非学习方面,恶性循环,信心越来越不够。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超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他们善于结交朋友,善于和老师沟通,也善于推销自己。这种擅长又反映出他们在学业之外的自信和能力,只要善加循诱,也能促进他们在高校里的学习和成长。

3、学生不喜欢纯理论学习,但对生动教育感兴趣。由于他们学习基础差,以及在学习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短、平、快等更为直接、直观的信息,他们逐渐养成了不喜欢纯粹的理论学习的习惯。“一听到理论就想睡觉、就头大”,这是独立学院学生的通病。相反,他们却对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灵活、任课老师有趣的课程特别感兴趣,自然他们投入的精力和热情也就不一样。

(二)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养成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养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道德教育的要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养成教育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有极大的益处。其次,养成教育为大学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前提,并推动其他方面的大学教育,彼此相得益彰。再有,作为高初小教育的延续,大学教育也离不开养成教育,面对多元复杂的社会,学生的意识行为选择具有盲目性和非理性,正确积极的引导和教育能够更好的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

2、养成教育的特点弥补了独立学院学生在教育中的劣势。通过以上对养成教育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分析,两者之间,不难找到优势弥补劣势的地方。养成教育的互动性、自主性要求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体现出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性,而非被动接受,通过主动性的实现从而也能更好地解决学生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养成教育的动态性和目的性也能让学生参与到养成教育中来,其目的性所强调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也能让学生挥发挥其优势,在劳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辅导员在养成教育工作中的角色

作为思政教育的执行者和与学生密切联系的联络者,辅导员在养成教育中必然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中,必须明确其扮演的角色和角色的要求。

(一)养成教育的执行者。辅导员作为思政课教师,也是学生管理的工作者,其承担的养成教育职责也最大。在养成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担起执行者的角色。

1、在“知”方面。辅导员承担了国家和学校授予辅导员传授正面思想和传递正面能量的责任。在担任形势政策课、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恩等教育内容时,自然要学习政治和党的理论,熟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辅导员只有具备过硬的、全面的知识,才能为学生提供“知”方面的教育。

2、在“情”方面。辅导员应该加强同学生的联系,在和学生建立较好的信任基础上再开展养成教育工作。通过强有力的感情纽带提高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感和感召力,使学生达到理应的情感认同,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动力和信念。

3、在“意”方面。在学生气馁或者松懈时,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督促学生,通过正反激励让学生在“意”的养成方面下功夫,形成好的决心和毅力,最终达到养成教育和自我觉悟成才的要求。

4、在“行”方面。辅导员应该给予适当的、及时的反馈。对于“行”的教育内容,应该扩展其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较广范围的参与以及师生间良好沟通的方式,让“行”更易接受和实行。同时,要对学生的“行”给予恰当的反馈,对优点要总结和鼓励,对不足的地方要加以纠正。

(二)养成教育的协调者。养成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相关,辅导员应该起到协调者的作用,要协调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

1、在学生和学校之间,辅导员要协调好学生与任课教师、学校、班集体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与任课教师之间,辅导员应该与任课老师协调以便保证养成教育的一致性,向任课老师反馈学生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到课教育,辅导员应该明确任课教师的目的和具体要求,也要注意把私下了解的学生情况反映给任课教师。第二,与学校之间,辅导员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开展相应的养成教育,比如主题班会的内容则要反映学校的文件要求,并根据学生特点调整、细化、丰富教育内容。第三,与班集体之间,辅导员应该为班集体在开展养成教育中提供便利和支持,对学生的自律活动、认知活动要给予正面的引导和支持,并给予班集体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2、在学生和家庭之间,辅导员也应该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和学生家长密切联系,了解家长养成教育的特征,和家长进行探讨,交换信息和方法,形成养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篇(7)

2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阅读教学的融合实践探析

(1)利用教材内容,强化文化内涵,加强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引导英语课程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也是非常之多,而到底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或是在互动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更多的人文素养知识,则是英语任课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了。例如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在充分了解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之上,有目的地对教学过程中的话题进行设计,在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还可以根据话题进行展开,了解当前的就业局势以及存在的就业问题,从道德责任感、诚实守信等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进而灌输人文主义素养。例如在讲到第二单元success时,在导入部分就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什么是成功,他们定义的成功是什么样子,也会列举一些时下炒作厉害的事件,如郭美美等,让他们去辨别什么样的成功才是值得推崇的,什么样的名望才是值得为之奋斗的。

(2)充分利用教材的文化差异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汉语一样,英语也是一门语言类科目,尽管英语没有汉语那么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是在英语教材中仍旧包含了很多区域间的文化,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对于教材中存在的部分词汇、语篇、问题以及主题大意等进行文化层次上的对比,学生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国家在英语方面的文化差异以及相应的文化特征,那么就会使得他们对不同的文化拥有自身的态度和想法。这对于学生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具有很好的促进意义,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英语的阅读课堂,使得自身的想法观念得到释放,这对于学生形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日后踏入社会都是十分有用的。例如在讲解阅读教程第三单元DesireforaChildwasnearlyTragic时,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法官,会如何处理这位妇人,进而引发出法理与人情究竟如何权衡的思考,最后以辩论赛的形式呈现出自己的思考结果,在东西方司法文化的碰撞交织中激发辩证思维能力。

(3)积极改善当前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英语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阅读教学进行融合,这是对所有的大学英语教师的一种极大的挑战。在开展教学之前,任课老师需要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同时制定一定的教学规划,确定好适当的教学方法。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日后就业所需的人文素养其实包括很多方面,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比如在课堂中可以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上台表演、将文章内容话剧化等等,以此来让课堂更加有趣、更具新引力。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必备的优秀素养。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拥有一定的现代教学意识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是当前英语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另外通过话题论文这种开放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自觉参与进来,并把他们纳入到终生学习的轨道中,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4)不断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素养作为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教师自身的素养包含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但要有足够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还要有育人意识和敬业精神。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和人格方面的教育。教师的品行、生活态度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是非观念、思想修养与道德风貌都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教师个人的品质、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等在讲台上就再不单纯地代表个人的素质,更是课堂上一种最为直接的教育手段,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篇(8)

1.绪论

商务英语是商务社会文化中的特有语言现象与现代英语的功能变体。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逐步加深,人力资源市场对复合型、应用型商务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膨胀,且根据多年来用人单位的调研数据及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实践来看,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企业人才聘用及培养的重点。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却未符合时代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较多不足:“一言堂”、“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在教学方法上对商务加英语的模式教学生搬硬套;过于注重教材表面知识,类似于语义解读等细节问题处理失当。这些教学模式及方法都致使商务英语教学难以获取较佳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合格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因此,我选取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语义解读引导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文献综述

2.1语境的定义和分类

“语境”(context),即言语环境,包括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诸如时间、空间、情景、话语前提等与词汇使用存在密切联系的均属于语境因素。该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在《意义的意义》一书的补录中提出的。书中,他将语境区分为“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或称之为“语言性语境”与“非语言性语境”。其后,英国伦敦学派的弗斯(Firth)又将context的含义引申至话语的上下板块,甚至于话语与社会环境间的关系。我国当代语言学家张志公则从内容方面将语境划分为现实、广义的语言环境。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进一步将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包括场境、交际者及方式。总体而言,尽管学术界关于语境的内涵看法有所异同,但概念阐述并无较大的相悖之处。

就此来说,语境的定义可概述为:语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是由一系列为语言表达特定意义且与言语交际紧密联系的若干因素构成的。语境可分为三类: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及文化语境。

2.2语义的定义

所谓语义(semanteme,semantics),即由声音与意义构成的语言符号、语言结构的意义平面。语义是由符号表征的,其中符号是由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二心理实体构成的不可分割的二元体。

3.教学方法

3.1教学采用的方法

3.1.1专业术语语义解读引导

术语是应用语言的重要分支,商务英语术语翻译作为国际商贸交往中的重要交流途径,自然也对译者的专业功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因此,我在商务英语的实践教学中着重加强了对专业术语语义的解读引导。在具体的术语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原则要求,即将“信达雅”标准转换为“忠实、准确、统一”这三条基本原则。

其一,忠实原则。这不仅是对句式结构一致性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突出“意义不悖于原文”这一基本准则,绝不允许出现所谓“近似性”的字样,这是对学生商务意识及学术素养的基本规范。在商务广告翻译的拓展学习中,我就向学生强调了这样一点:信息对等,突出广告卖点。还应联系多种已有翻译规范具体学习。如现阶段国内的商务英语广告颇有些“四字”情结,款式新颖译为Up-to-date style,造型美观Handsome appearance或使用意译法,即“心理联想”,交货及时可译为Timely delivery guaranteed;适当地借助于修辞手段分析解读语义也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如修饰丝绸商品的“柔软迷人,色泽悦目”可译为Soft enchanting,smiling color。

其二,准确原则。相对于忠实原则对结构一致性的要求,“准确”主要指语义解读应清晰明了,不存在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尤其是商务英语通常涉及诸多合同、投资等规范性文件的翻译,在此类文本的语义解读中,尤其应注意不能作随意性的意译。

其三,统一原则,即在专业术语的语义解读上应保持前后一致,不存在任何不合理的改变。此处,我就对学生举例说明了新词汇初引入时不同版本的翻译所引起的麻烦,如万维网World Wide Web最初还有国际网、环球网、世界咨询网之类版本的翻译,著名汽车品牌Volve(沃尔沃)也是如此,最初它也有伏尔沃、伏尔伏等称谓。

总的来说,在专业术语的语义解读中,教师应灌输给学生这样一种概念,即商务英语学习要准备好各种专业词典:实用外贸词典、汉英商务词典、汉英商品名称词典,做到有备无患,时时刻刻准备更新知识储备。

3.1.2上下文语义解读引导

如前文所言,上下文语义解读就是要联系词汇所处的前后板块,进行语义的综合考量。语言作为构建意义的处方,其潜在意义的表达需要依靠大量的背景信息和认知活动。在语义解读的过程中,应联系具体语境,以其基本语义为出发点,引申或取舍词义,从中选取较为恰当的意思表达。我在此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主要选取大量针对性的阅读训练供学生学习,增加语感。如下文在货币政策报告“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一节选取的部分片段:trade and foreign GDP growth slowed,higher oil prices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some foreign currencies against the dollar.从此句的商务语境来看,句中的appreciation、against显然不能直接以原义解读,而应将两词作引申含义处理,appreciation(increase in value,即增值、涨价);against(in return for作为……的交换)。

3.1.3文化语义解读引导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到,语言不仅是符号系统的习得过程,还是民族文化的沟通过程。正如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所言,“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甚至于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此,在商务英语语义解读的过程中,应重视跨文化因素学习的重要性,避免因误解产生歧义。

在商务英语跨文化因素的学习中首要注意的问题是对影响商务英语语义解读的跨文化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学生加以注意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资料查阅。具体而言,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不同地域对相同事物的认识差异。例如,dragon“龙”是中国人心中象征吉祥的图腾,而在西方,这个词在中世纪被视为罪恶的象征,恶魔撒旦(Satan)也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通过教师对词汇dragon在中西文化中不同联想的阐释,学生自然也就理解了为何“亚洲四小龙”译为“Four Asian Tigers”而非“Four Asian Dragons”。二是颜色认识引发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所处的区域位置及其特殊的风俗、历史文化背景都会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颜色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如“Blue”蓝色在西方国家有忧郁的含义,这就为学生带来了疑问,Bluebird“蓝鸟”为何又能成为知名汽车品牌,这就联系到了北美蓝色鸣鸟的文化含义――“幸福”,这也是品牌推出的文化底蕴。数字也是如此,如“九”的文化取向同“久”,三九集团取义于此,而同样的“nine”在英语国家就没有这样的涵义。

除了跨文化因素的介绍外,我在教学中还对商务英语主要是翻译方面作了如下要求:其一,在具体的商务英语翻译中应结合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分析。就英语广告来说,在内容的编排上很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直线式思维的影响,显得一目了然。在具体教学中可实际举例,如:Give him a diamond,the gift he’ll never forget.Priced from $500 to $2,000.Men’s diamond rings and men’s diamond wedding binds in bold and mascu-line designs.A Diamond Is Forever.短短几句广告词就阐明了与商品相关的款式、特点、价格等诸要素。其二,在商务英语语义解读中如遇到与特定文化相关的文化内容,应注意适当增译说明部分。只有通过长时间的习惯训练,才能够从简单机械的汉语思维转换中脱离出来,避免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出现,不至于将如浓茶(strong tea)译为chick tea,炒鸡蛋(scrambled eggs)译成fried eggs。

4.结语

综上所述,要在教学中有效地解决商务英语词汇语义解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意识,并利用多种渠道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或加强有效交际,这同样是推进商务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我认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商务英语语义解读引导教学在专门语言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这一实践教学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启示,即语义解读不应仅停留于传统语义学的狭窄视角,而应结合社会环境对语义的承载和体现,历时性地把握与分析语义与语境间的关联性,纵深分析语义解读的方法或途径,使得语义变化过程显得更为明晰,获取更加充分的解释。就此,我认为,商务英语的语义解读教学目标应是熟悉原文、精通疑问,并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与语言能力,可结合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实现语义解读的“移情”。唯有如此,才能够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建立专业特色,培养出一批具备扎实基础与突出实践能力的新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汪榕培.英语词汇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Saussure,F.de.Course in General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赵会军.金融英语翻译中的社交语境功能[J].中国科技翻译,2006,(8).

[7]赵彦春,王娟.透过语法化现象看语法机制的自主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5).

[8]高福猛.语义语境和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定[J].长沙铁道学院报,2008,(3).

[9]邓震夏.浅论金融英语文本词汇的英汉理解与翻译[J].嘉应学院学报,2006,(10).

[10]张武保,学科创新与商务英语的复合型特点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2).

篇(9)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11-0049-05

教育合理发展是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下来审视教育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并为改善与解决这些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教育督导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如何完善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教育督导制度,使之合理发展,已成为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督政和督学的逐步分离

我国教育督导的合理发展首先需要澄清的就是督学和督政之间的关系问题。当前,我国教育督政与督学属于相结合关系,有些学者甚至还将此看成我国教育督导的显著特色。作为一国的任何一项政策及规定都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这种特色必须是合理的、科学的,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推动力。但是,尽管两者相互结合。但明显偏重督政,教育督导部门集督政与督学于一身。这种模式不论是从世界范围及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还是从教育行政管理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其运作的结果都很难达到设计的初衷。实际上,督学与督政在教育督导过程中应并举,但二者的职能应逐步分离,由不同的部门或机构分别完成。

要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教育督导的涵义人手。“督导”又称“视导”。英文为Supervision,原意指上级行政主管对下属部门工作的视察、监督和考核。引申到教育领域,最初的涵义就是指上级主管对下级教育机关与教育设施进行的行政视察、监督、指导和考核等督导行为的统称。但随着社会及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教育督导的涵义在不同的国家及不同的时期都不尽相同。比较公认的观点是:教育督导是一种教育管理手段,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属专门性的监督系统,是由专门的教育督导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指导性的行政工作。然而,这种解释是中央集权制政治体制下的产物。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行政机构职能的转变——由集权到放权、管理理念的更新——由管理型走向服务型、责任型、法令型,任何一个机构都已不可能再有那么大的权力直接进行督政。督政可能更多是依靠日益完善的法律其及规章制度。因此,单纯把督政看成是教育督导的首要任务与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是不符的。

随着督政在教育督导中的地位逐步降低,职能逐步淡化,督学的地位将逐步提高。教育督导的根本目的是:使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得以很好地贯彻执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督政是从宏观角度促进这一目的的实现,督学则从微观角度保障实现这一目标。角度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不论从教育督导的目的来看,还是从国外教育督导的发展趋势来看,督学都将是教育督导的首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因此,教育质量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督导的一个重点。

督政与督学虽是教育督导的两个侧面,但要保障两种行为的实效性,就必须将二者分开。督政更多的是强调刚性管理。虽然现在已逐步向服务型转变,但其行政性烙印还会依然存在。层级式管理虽然严格,但容易僵化。督学团的建制有其优势,但由于这种层级式的管理制度,最终反映上来的数据可能并不真实。其结果必然影响教育决策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可在保障教育督导中的督政与督学两个职能发挥的同时,应考虑将二者分开。由不同的部门及人员来分别完成这两项任务。在保障各自相对独立的基础上,甚至可以考虑邀请相关辅助部门或机构的参与。重点放在督学,只要督学的成效提高了,督政也就不需要大的投入。甚至可以实行垂直管理,形成由下到上,再由上到下的教育督导模式。

二、塑造“以人为本”的督导核心

简单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服务人,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十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的各项事业必须渗入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教育督导也不例外,“以人为本”必将成为其合理发展走向的核心。要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教育督导的全部过程必须有所变革。

首先,教育督导的目的应融入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督导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规定:教育督导的实施主要是为了保证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可以看出,这一规定将侧重点放在了“督政”方面,关注国家意志的落实和社会的发展,体现出“社会本位”的倾向,忽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因此,在教育督导的目的规定,应增加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的内容,增加关于教育主体的成长和发展的内容,将教育督导的目的真正集中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对人的关注。

其次,督导方式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条例》规定:教育督导的基本形式为综合督导、专项督导和经常性检查。而实际上,不论哪种形式,其督导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即督导人员在地方有关行政人员的陪同下到下级教育机构进行检查。这种方式很难体现服务性,更给被督导的对象都带来诸多不便。如:接待工作量较大、影响正常的工作及教学秩序等。因此,在督导方式上应事先与基层单位沟通,变集中督导为分散督导、变一次性督导为多次督导。在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及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尽量减轻基层的负担。这才是服务型管理的体现。

再次,督导内容要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多年来,我国教育督导大多对国家教育政策或宏观方面的问题进行督导,虽然《条例》中对学校教育督导的内容进行了一些规定,但仍显粗略,特别是在督导内容上人的价值体现不明显。如:2013年中央教育督导的重点是:“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制度体系,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有效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虽然督导的内容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但主要还是宏观的教育发展情况的专项检查。即使是一些地方教育督导活动,其侧重点仍是检查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情况。缺少对在教育活动中对人的价值尊重情况的检查。如:关爱学生情况、如何对学生进行课程和职业方面进行指导情况、教职工发表意见及参与学校管理情况、为教职工制定具有个性的发展计划情况等。这些充满人性化的管理项目在教育督导的内容中都应有明确体现,也完全可以成为教育督导中的督导指标。

最后,督导结果的运用应能够“为人民所用”。一方面,教育督导的结果不应作为奖惩的依据。而应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作用。督导的结果不是给学校打分、排队,造成学校间的竞争;也不是给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划分出等级,以此与拨款机制、官员的升迁直接挂钩。教育督导的作用在于帮助下级教育机构找出问题所在,制订发展计划,并协助它们实现预期目标。从而增加人的幸福感,而不是给基层造成过大的压力或紧张空气。这样,我们的评价才可能客观,我们的督导才可能更有实效。另一方面,督导意见的反馈是教育督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反馈的意见真实、全面,才能更好地改进督导工作。实际上,就是要顺畅利益诉求渠道。督导结果不能只有少数人可以看到,应该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了解。除了督导者、被督导的对象,还应该有所有与之有利益关系及对此关注者。通过各种渠道,让更多的人都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与方法可以得到督导的结果。当然,这些途径与方法应该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在保证了大多数人的知情权的基础上,还应该引导人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而且这种诉求对他们自身没有伤害性。只有保障了绝大多数人民的话语权,我们才可能不断丰富与完善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更好地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三、奠定“和谐”的督导基础

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强调社会各种关系的协调发展。而“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教育督导要合理发展,必须奠定“和谐”的督导基础。

首先,督导人员应平衡各方代表力量。我国教育督导人员主要分为专职督学与兼职督学。“督学是执行教育督导任务,履行教育督导职权,对所辖地区和有关教育机构执行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情况进行行政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的人员。”目前,全国共有专(兼)职教育督导人员46245人,其中专职督导人员19984人(含专职督学9033人),兼职督学26261人(含教育部聘请的总督学顾问、国家督学及各级督导机构从派、无党派人士中聘请的特约教育督导员5116人)。在数量上可以说已经不少了,但其构成人员多数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内部人员,尽管近几年督导人员中广泛吸收来自教育领域的权威力量,但代表性却不尽如人意。从我国历届教育督学团的人员构成上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虽然有专职督学和兼职督学,但绝大多数是行政官员。虽有少量的研究人员。但也都具有较高的行政头衔。那么,社会其他阶层人员的教育诉求如何反映?因此,在构建教育督导队伍时,既要关注权威性,更要体现出代表性,尽可能地代表社会绝大多数阶层的利益,吸收广泛的教育相关者,包括家长、学生、社会大众、社会中介组织等。

其次,督导内容应体现出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督导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涉及各级政府的工作,也包括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各个方面的情况。《条例》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教育督导的内容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督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其内容几乎称得上覆盖了我国教育督导的全部内容。然而,教育督导内容的全面性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不是凭主观规定出来的,它要随着教育实践内容的改变而进行适时调整。这种全面性应是一种动态的全面性,而非静止的全面性。教育督导能否有效及时地发现教育管理的问题是衡量教育督导全面性的重要标准。

最后,督导过程应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教育督导机构不同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它工作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既要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进行监督,也要对地方政府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因此,在教育督导的过程中就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只有各种关系协调好了,教育督导才可能合理发展。教育督导有它相对的独立性。它不直接进行决策,只是对有关部门或人员提供有效情报、科学咨询和论证,供有关部门或实践者决策与改革的参考。教育督导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教育督导行为的表现应更多地体现服务性。既使教育督导过程中的监督也应从中立角度来开展,淡化它的行政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育督导主要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教育督导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教育督导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教育督导与地方各级学校之间的关系。不论哪一种关系,在教育督导过程中都应本着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来进行,实现教育督导与被督导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只有二者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共同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督导的目标。提高教育督导的效能。否则,不仅容易在二者之间产生不必要的隔阂,影响教育督导成效的发挥,更有可能导致教育功能的异化。

四、依赖“创新”的督导动力

创新已成为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主旋律。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教育督导制度也需要以创新作为持续推进的动力,张显其活力,促进教育的全面深刻变革。

首先,督导方式的多元化和制度化创新。教育督导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教育督导方式的多元性。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督导对象进行全方位、立体的督导,督导的内容才能全面,督导的结果才能客观。不论哪种类型的督导都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集中不是一次性的走马观花,而是实实在在地在被督导的对象所在地待上一段时间,保障督导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更要在人员上、督导内容上、评估机构上分散,实际就是分权。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调动社会方方面面有利于教育督导的力量,共同提升督导的质量。在探索教育督导方式多元化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到教育督导方式的制度化建设。督导的目的是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没有定期的、全面的督导,督导是片面的,督导的结果也很难具有可比性。不论从横向,还是纵向,这种比较都要依赖定期督导。全面性的定期督导是选择性的督导,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其全国各地的督导结果很难进行整体比较与衡量。所以,对综合定期督导在时间的规定上要全国统一,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更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国的教育,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提供咨询。

其次,督导机构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创新。对教育的评估是教育督导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估是否客观、公正,将直接影响督导的成效。教育督导过程中的督政与督学相分离,其中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督导结果的客观与公正。评估机构的社会化也是这一目的。由督导机构自行进行的评估主要有两个缺陷:一是获得的信息不够全面,有失真现象。督导行为的行政性,使得督导结果与被督导对象有很大的利益关系,因此很难检查出被督导对象的全部问题及真实原因。二是评估手段不够科学。在我国的教育督导队伍中虽然有不少专家、学者,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全国统一的督导指标,使得督导意见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因此,可考虑将评估交给更加专业的社会中介机构来完成。当然,这种中介机构应该是介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中介机构,这也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

篇(10)

首先把课文读正确。何谓“正确”,即做到“六不”:不读错, 对每一个音节做到发音正确、清晰、洪亮;不漏字,保持原句内容,不少字;不添字,保持原句内容,不多字;不重复,不反复读文中的句子;不唱读,即朗读时不能拖长语调;不读破句子,不把上一句末了的字连到下一句读,或者把下一句头上的字连到上一句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口到。对于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必须先正确认读,防止读错。朗读时,速度应先慢后快。例如《“蚁国英雄”》一课,文中“肆”和“虐”都是生字,先要扫清阅读障碍,《祁黄羊》一课中的“解狐”的“解”是姓,要读“xiè”,必须读正确后,才能整段朗读。

其次要流利,即顺畅,对长句子要学会自然停顿。流利地读,要做到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读出适当的停顿,既不要读得太快,又不能读得太慢,做到表达明确、通顺、流畅。句子是文章中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它由若干部分组成。读句子时,要按照句子各个成分读出句中的停顿;不可打乱。例如:《英雄爆破手》(第五册)中的“我边防部队/还击侵略者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不要读成“我边防部队还击/侵略者的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着。”后一种读法就破坏了句子的完整,也影响了句意的正确表达,不能算读得流利了。

第三,有感情,朗读时能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文字是思想感情的有效载体。朗读是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手段。它不仅能以特有的声音与感情表达人的内心感受,还具有以情动人的功效。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先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融入文章中,与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然后要让学生注意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做到声情并茂。如陈述句在朗读时末尾用降调,疑问句末尾用升调,感叹句的语调大都读成高昂的。

二、示范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多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教师范读时的语调、语气、表情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会给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会受到熏陶。

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不够强。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很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不用说有感情地朗读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通过范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调,提高朗读训练的时效性。善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使学生很快进入情境,有些学生的模仿非常接近老师的水平。学生通过模仿,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

范读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讲前范读,适合于情景类文章。如《庐山的云雾》,范读把学生带到烟雾飘缈的庐山,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同时也帮助学生把有难度的句子读通顺。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对文中精彩语句和重点语句的范读,多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如《九色鹿》第八自然段,范读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九色鹿的机智勇敢和调达的恩将仇报。三是讲后范读,这种范读带有一定的品位性和欣赏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三、训练朗读的方法,指导朗读技巧

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学生学习书面语言主要途径是范文的内化,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方式,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还应采用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新形式。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角色假想读、手势导读、打擂台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更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从而提高读的质量。

朗读技巧方面,这里主要谈谈朗读的语调、语气和节奏。

文章中句子的感情基调决定着朗读的语调。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以下几种:(1)亲切爱怜;(2)追忆缠绵;(3)压抑悲愤;(4)激越豪壮;(5)深情赞扬等。对于以上感情基调,具体朗读时可分为两种情况,对于歌颂、斥责等感彩强烈的文字,应采用高调;对于婉约、低沉等感彩弱的文字,宜低调处理。

语气方面,指朗读的轻与重,对于重要的、感情意味浓重的内容,要读得重一点,强一些;对于次要的、感情意味平淡的内容,宜读得轻一点、弱一些。

节奏方面,指朗读的快与慢。大多数情况下,朗读的节奏应保持快慢适中的速度,以便于聆听者的理解和品味。而对于场面激烈活跃紧促、抒发感情浓烈的文字,要读得快些。

总之,明确朗读要求,练好朗读基本功;示范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朗读的方法,指导朗读技巧,使读书训练因素有效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同时,我们教师需要用发展与欣赏的眼光来肯定与激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朗读能力。

上一篇: 外科医生实习个人总结 下一篇: 春训心得体会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