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感想汇总十篇

时间:2022-12-25 05:44: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体育课感想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体育课感想

篇(1)

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的主要死亡原因,其病理生理特点为高心输出量及低外周血管阻力并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液体复苏是感染性休克重要的循环支持手段,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EGDT强调可监测、可评估、可按步遵循的行为步骤,以纠正组织缺氧。临床上护士是实施各项监测及控制输液速率的关键环节,护理干预对于EGDT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3年6月106例在我院ICU住院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均符合2001年制定的脓毒症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4例,年龄(34.8±13.2)岁,男58例,女46例。观察组108例,年龄(35.2±12.3)岁,男60例,女4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积极控制原发性感染和对感染灶进行彻底引流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EGDT,并在锁骨下或颈内静脉放置双腔抗感染导管,严密监测CVP、ScvO2; MAP,检测动脉血乳酸浓度,同时监测PaO2、SpO2及尿量,以指导复苏液体的选择,液体复苏的顺序、速度及量,进行充分的液体复苏治疗,在6h内使患者达到65mmHg≤MAP0.5mL/(kg・h);CVP在8~12cmH2O;ScvO2≥0.70。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及临床监测指标,如心率、血压、尿量、神志、毛细血管充盈状态、皮肤灌注等对患者进行循环与容量支持等常规治疗。

2护理

2.1 CVP的监测 观察组根据CVP值调整液体复苏量和速度,保持患者CVP8~12cmH2O,机械通气和腹内压增高患者为12~15cmH2O,若CVP>15~18cmH2O会增加肺水肿的危险。

2.2MAP的监测 观察组患者均留置动脉导管,监测有创血压。若充分液体复苏后CVP达标,而MAP低于65mmHg,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使MAP升高。

2.3 ScvO2的监测 采用上腔中心静脉导管测量。若液体复苏后CVP达标,而ScvO2未达到0.70,需输注浓缩红细胞使血细胞比容达到30%以上,或输注多巴酚丁胺。

2.4 PaO2、SpO2的监测 在补液的同时监测PaO2和SpO2,根据PaO2和SpO2值指导补液,按一定速度补液后,在吸入相同氧浓度的条件下,若患者PaO2和SpO2升高,说明患者可耐受当前速度的血容量增幅。

2.5尿量的监测 若尿量30mL/h,而CVP5cmH2O,尿比重1.020时,提示血容量不足;若尿量30mL/h,CVP15cmH2O,尿比重在1.010左右,提示心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

3结果

观察组平均每日补液量比对照组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

注:*与对照组比较,*P

4讨论

感染性休克又称脓毒性休克,是指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症伴休克,是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其来势凶猛,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给临床救治带来极大难度。因此早期识别、及时诊断、有效防治是提高其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所在。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是感染性休克的突出矛盾,积极的液体复苏是抗休克的基本手段[2]。EDGT强调快速扩容以增加心排血量和运氧能力,迅速恢复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的时间。相对于传统补液方法,EDGT方案以在感染性休克发病6h内达到复苏为目标,在感染性休克早期就能发现重症患者,确定相应的定量监测指标,以便及早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全身性组织缺氧,防止发生更严重的炎性反应和急性心血管功能衰竭,降低患者病死率[3]。尽管感染性休克患者提倡早期目标性的容量复苏,为维持循环相对稳定可能需要输注较多的液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补液,因感染患者血管通透性增加,如过多补液可能导致液体正平衡,加重组织的水肿、肺水肿,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更不利于感染的控制。因此,其有效实施需要护理人员全面细致动态监测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变化,以保证目标导向得以顺利而规范地完成,从而可逆转器官功能衰竭的出现或进行性加重,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2)

二、激发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我们知道,儿童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如画“风”,可以对学生设问:“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有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画树干弯弯的;有的画树叶满天飞;有的画帽子飞了;有的画水起大波浪……,总之,十个同学有十幅独特的画,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 又如,在三册教材中有“拔萝卜”的教材,我首先让学生讲讲拔萝卜的故事,然后分角色让小朋友们来演“拔萝卜”的游戏,学生们非常活跃,我让班里的小胖墩扮演“大萝卜”,一瘦小的男生粘上白胡子演“老大爷”,短发女生包上一块毛巾演“老太太”,另外一些小朋友戴上动物头饰演小花狗、小花猫,大家热情高涨,个个很投入,玩得特别开心。游戏完了,再要求把“拔萝卜”的场面画下来,并加以想象,可以画不同的人或物“拔萝卜”。学生的智慧就在这样的观察和想象中得到了培养,一幅幅作品生动有趣,美极了!有的还画出了“机器人拔萝卜”,有的索性画成了太空基地种成了一个特别特别大的萝卜,好几架太空船正在拔萝卜呢!作品之天真活泼,富有想象,是常人所不能想到的。

篇(3)

关键词:

体感游戏 气象科普 模型 手势

前言

每年我国因气象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3000亿元人民币。如何有效地进行气象知识普及,提高社会民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十分必要。然而,传统的气象科普方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激发公众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的热情,气象科普预期目标难以实现。基于我国气象知识普及率不高的现状,气象科普方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在科普形式的互动性、新颖性和娱乐性等方面进行体感交互设计,使“被动科普”转变为“主动科普”。其中,体感游戏是体感交互很好的表达方式。体感游戏的出现为气象科普增添了新的形式。体感游戏是一种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进行操作的新型电子游戏,无需键盘、鼠标等设备,人们用肢体进行各种动作,就能够与周边的某种装置或环境产生互动,人机融为一体,让玩家得到身临其境的游戏体验。目前我国尚无气象科普相关的体感游戏,如用体感游戏传载气象科普的内容,将不失为气象科普形式的一种创新尝试。

1.气象科普体感游戏的可行性

1.1体感设备分析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机交互趋向于自然的交互方式。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把体感传感设备采集的信息转化为骨骼节点数据,再将这些数据导入到计算机,最终实现人们可以通过肢体动作与计算机终端的交互,从而实现某种功能。Wii、Kinect、Xbox360等体感设备,可以捕捉人体的躯干动作,例如弹跳、挥手、弯腰等行为,将其信号反馈给计算机进行相关互动。气象科普游戏可以通过不同动作进行气候转换。前不久面世的Kinect2可以识别人脸面部表情,气象科普游戏可利用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实现游戏内气象的变化,譬如微笑可以转变为晴天,沮丧可以转变为阴天等。如今,Leap Motion等手势识别设备灵敏度大大增强,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势去实现与电脑的互动。它的出现使基于手势的体感交互成为可能,人机交互中充分发挥手的灵巧性,交互更自然。可以用简单的手势实现气象元素强度和方向的变化。例如,用手所指方向表示风向,伸出的手指数表达风力等。在LeapMotion同年,Oculus Rift VR公司了虚拟现实头盔――Oculus Rift。Oculus Rift是一款具有代表意义的头戴式全景头盔,该设备中安装有可以控制视角的陀螺仪,可大幅度地提升玩家的游戏沉浸感。通过此设备,人们不再需要通过裸眼3D技术,便可直观地获得在3D游戏环境中最好的体验。与Leap Motion以及Oculus Rift不同,Arduino在气象科普游戏中为输出设备。Arduino是一款对用户开源的电子平台。使用者可以通过使用Arduino lDE对Arduino编写代码。Arduino可以通过电脑给出的指令,完成亮灯、放音乐、开启风扇等一系列功能,也可通过按钮、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一系列的传感器对计算机进行反馈。在气象科普游中,玩家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气象,控制不同的天气等级,从而使电脑将信号发送给Arduino,触发一些开关。例如,玩家选择风,随后Arduino将打开风扇开关并控制风扇转速,让玩家感受到相应风力。

1.2软件技术分析

Unity3D作为一款游戏引擎,可以让使用者轻松简单地构建各类游戏、建筑动画等内容,是款多平台的游戏开发工具。此引擎不但可以Windows系统的游戏,还可到lOS、Linux等操作系统环境中,甚至可以跨平台地与手机、Play Station、XBOX360等设备无缝对接。Unitv3D是可以构建体感交互气象科普游戏较为理想的交互平台。通过计算机语言的辅助,unity3D可与诸多的体感交互设备,如:Leap Motion、Kinect等设备相结合,从而开发不同以往的具有多感官的体感交互游戏。

在Unity3D中,主要使用的脚本语言有C#、JavaScript以及Boo等。c#语言在c语言、c++语言和JAVA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编写方式更为简单,最被现代研发者青睐。以c#语言为桥梁,Unity3D连接了LeapMotion、网络摄像头等交互设备,实现了手势操作、增强现实等多感官的游戏互动体验,从而使人们获得了更为直观、身临其境的感受。当玩家做出象征气象等级的手势“数字1”时,Unity3D引擎根据Leap Motion体感交互设备以及c#语言对相关手势进行识别,随后气象科普游戏中产生与手势“数字1”相对应的一级降雪、降雨或刮风等气候现象,使人们实时地、更为简便、直观地了解气象知识。

2.气象科普体感游戏设计的程序

2.1场景模型构建

通过3D建模的方式实现场景以及天气的构建。建模采用3Ds Max软件以及Unity3D中的Particle System。场景空间部分利用3Ds Max软件完成。由于气象科普游戏应遵循科普的科学性,游戏场景应当使用写实风格。可是,过于写实的游戏模型往往会出现模型细节过多、游戏内存过大的问题。为了避免玩家与电脑产生交互时会出现卡顿的现象,场景空间部分的建模应当采用低面建模的方法,通过材质贴图来弥补细节的缺失。利用unity3D导入3Ds Max制作好的3D模型,按照不同场景的需求,利用笔刷工具在unity3D中给地面赋予小石块、草皮、树木等细节。skybox:为Unity中制作天空的工具。为了节省内存,游戏场景的天空部分,同样利用了材质贴图的方法。设计师通过给skybox的每个面附上天空照片贴图,达到天空制作的目的。

天气的制作是模型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因为气象科普游戏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气象科普,所以模型不但要有艺术表现性,还需具备科学性。天气通过被观察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具有明显物质存在的天气现象,如雪、雨、雾等;二是只可通过环境观察得到的,如晴、风等。下面笔者将以雨、雪、风三个天气为例,阐述模型制作过程。其中,雨与雪模型通过利用unity3D游戏引擎自带的Particle System完成。Particle System中下分Emission Rate、Speed、Size以及Material等可调节参数。气象模型以气象的属性为参考(例如降雨量)。开发者通过调节参数,达到模拟气象的效果。在贴图选择过程中,为了达到最真实的效果,开发者可利用带透明通道的雨、雪的照片作为天气的贴图。风与前两者模型的制作方法不同,因为虽然风无法直接所见,但是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所以需通过调节环境,如大树的摇摆等来侧面呈现风级。unity3D游戏引擎中的wind Zone可实现风的制作。wind zone中下分Mode、wind Main、Wind Turbulence等可调参数。由于此类参数得相互调整,并且需要用unity3D中其他的模型(例如树)的摆动做参照,才能得到接近于真实的风效果,因此,唯有进行多次尝试并进行比对才能完成风模型的制作。最终,将所有上述模型设置为Prefab,方便之后利用代码调取模型实现手势识别控制。

2.2手势识别控制

手势识别设备如Leap Motion,其3DK为unity3D开发环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文档。气象科普游戏用数字手势来控制天气级别的变化。在研究中发现,人们所做的数字手势“1”至“5”,手指伸直的数量与其数字互相对应。在:Leap Motion SDKI中,代码hand.Fingers.Extended()可以通过识别手指的指向以及手掌的指向,从而判断手指是否屈伸。利用该代码,电脑可以识别伸直的手指数量,再通过利用if语句来执行各类手势情况下的命令。以“下雨”为例,事先在游戏中利用Partide System制作代表小雨、中雨、大雨的三个Prefab。这些Prefab分别模拟了小雨、中雨、大雨的雨量。玩家在做出不同手势后,if语句对其手势进行判定,最终调用不同的Prefab营造不同天气等级下的环境。例如,当玩家做出手势“数字3”时,if语句中的条件语句hand.Fingers.Extended()==3此时为true,其他所有条件语句hand.Fingers.Extended()==1为false。此时,unity开始执行hand.Fingers.Extended0==3条let的执行语句。在该if语句作用下,unity调用了大雨Prefab,从而模拟了大雨的效果。除以上功能外,手势识别设备还可以识别绕圈、单击等手势,气象科普游戏利用这些手势代替鼠标操作,丰富了游戏性。

2.3增强现实设计模块

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摄像头,实时地识别事先所定义的图像,并计算出该图像所在的位置与所成的角度,在图片上(或其他位置)生成相应的模型或动画,最终把虚拟的图像与现实的影像互相叠加,从而达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目的。近年来,运用增强现实技术的游戏在市场上逐渐增多。例如,肯德基在2014年世界杯期间推出了一款增强现实游戏《肯德基K球吧》。该游戏通过利用AIR技术与手机摄像头,识别印在卡片上的图案,在手机中实时生成了球门、草皮等游戏场景。玩家可通过在手机上滑动手指发射小球,与手机生成的画面进行互动。气象科普游戏可运用增强现实技术,通过摄像头定位角色位置,在玩家的周围实时生成天气环境,给玩家带来非常丰富的科普体验。

2.4基于Arduino的触觉触发装置

Arduino在气象科普游戏中是一个输出设备。Arduino可以通过利用不同的模块相互拼接,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Arduino有着轻便、多样化的特点,且价格不高,这十分有利于推动气象科普游戏的普及。

Uniduino是Unity Asset商店所售的一款package。Uniduinol即Unify+Arduino,它将unity与Arduino相结合。气象科普游戏利用Uniduino,实现实时控制Arduino的功能。以刮风关卡为例,使用L9110风扇模块,将其安装在Arduino UNO板上。玩家可以利用手势识别设备通过手势选择风力等级,随后Unity会给Arduino发出相应指令。L9110风扇模块得到指令后,以相对应的转速进行转动,让玩家获得刮风的感受,从而实现玩家沉浸感的增强以及多感官的体验。

篇(4)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课文大部分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这些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语言,情感的熏陶。”词语的意义是人们在给予客观事物以称谓,表达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认识。与此同时,往往还加入人们对该事物的主观意识、主观评价,学生要理解词语的感彩,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必须让学生研读文本,仔细斟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有篇课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可以从雷奈克的内心活动入手,从“难过”一词了解他内心的焦虑,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尽职的医生。从他“整日思索”可见雷奈克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在第二自然段中,体会雷奈克“缓步”从一个花园走过,这与第一自然段描述的“整日思索”相照应,孩子们游戏的动作“贴”“划”是雷奈克“被吸引”的真正原因,通过“木板”“另一头”“清楚地听到……声音”等词语说明雷奈克是怎样在观察中有所发现的。

二、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语境理解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把它画下来。(学生自由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读完之后,让学生讲出不理解的词语,我在黑板上写出这些词语:激烈、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师:现在同学们读书遇到困难了,怎么解决呢?

生:把这些词放到课文中再读一读。

师:老师来读一读,你们听,然后评一评。(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发出赞叹。)

生1:老师,你读的真好,我好像看到了可怜的小稻秧。

生2:老师,我给您提个建议,我觉得读杂草的话,还要再大声一点,再凶一点,因为课文中写的是“气势汹汹地嚷道”。

师:大家说的真好,理解的真深刻。谢谢你的指点,下次一定改正。我发现你注意最仔细,很会读书,爱动脑筋,那你来读一读好吗?(我没想到学生会对自己的动情朗读挑“刺”,同时也为这位学生的表现喝彩。)

生2: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要注意文本的语境和词语的感彩,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词语,并能运用这些词语进行表情达意。这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否则很有可能词不达意,言不尽情。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带有感彩的词语,并对这些词语进行辨析,品读,可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运用感彩的词语的遣词造句的能力,用这些词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立场,爱憎等态度,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演一演课本剧,领悟词语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提出了“激烈、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这几个词,我想请几名同学来台前表演一下,我扮演小稻秧,你们几个扮演杂草。(我随机叫了几名学生上台)课文中描述,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台上的几名学生若有所悟,马上调整位置,从周围把老师围起来。)

师:杂草丛生,是团团围住呀!(此时,学生们紧紧靠拢,从四周围住老师。)

师:(胆怯地,害怕地,低声地说)你们干什么?

生:(大声地一起说)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声音挺大、挺凶,可是模样不怎么吓人。最好摆几个造型,能表现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请同学们再来一次。

生:(有的手叉腰,有的握拳,做出要打的动作,大声、恶狠狠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刚搬到大田来,正需要营养,怎么可以交给你们呢?

篇(5)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85-02

遥感作为一种高效的探测、获取、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的先进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高等院校是我国遥感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它提供了一个综合性高、专业性强的平台[1]。在该平台上,可以针对社会的应用需求,塑造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培养出适于不同岗位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因而,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并突出其个体特征的课程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色鲜明的体系可以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同时,也能够突出学生个体,因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遥感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为遥感专业人才培养设置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摄影测量与遥感、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等,在这些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遥感导论》和《遥感图像处理》在多数高等院校中都有开设,并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有的高等院校还开设了《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导论》和《数字图像处理》两门课程可以视为《遥感图像处理》的前期基础课,因而在课程学期安排上应该提前。

《遥感图像处理》以地理学、测绘学、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等为背景,在学习了遥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和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遥感信息处理的原理、过程与方法,并掌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应用。由于《遥感图像处理》是多学科的交叉,与很多专业都有很密切的联系,而且发展速度较快,在遥感图像处理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不同对象的学生掌握、理解或了解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还要求不同对象的学生理解或了解遥感图像的成像机理、处理技术和流程等。同时,图像处理技术和遥感技术具有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而还需要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状态以及最新发展情况。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实验教学也是《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重要的环节,传统的课程教学大都偏重于理论,一些已有的实验也主要是针对特定图像处理的一些应用,缺乏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与遥感图像特征无缝结合和系统组织。

总的来说,目前的《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1)传统的课程体系多注重经典理论,轻实验和实践[3]。除了应该重视理论教学外,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传统课程体系脱胎于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处理关键技术之间存在断裂面,遥感处理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本文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针对《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本专业领域学生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并就其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课程体系特色进行介绍。

1 课程体系的建立

内容的模块化设计是目前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案,在很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得到了较好地应用[4]。为适于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需求,通过近10年左右的实践教学,我们将《遥感图像处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7个模块,如图1所示。

(1)图像基础模块:这一部分主要介绍遥感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遥感数字图像、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存储、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视图与表达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遥感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从计算机存储和显示的角度,定性了解数字遥感图像,引导学生建立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和实践的兴趣。

(2)定量遥感处理模块:遥感定量化是当前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分析和处理过程涉及到物理、大气等学科;本科生由于前期所开课程较少,感觉定量遥感处理的难度较大,因而我们主张在本科阶段掌握定量遥感的基础理论和图像处理,深层次处理设置在后续的研究生课程开设。

该模块的主要内容涵盖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热红外地面温度反演等,以Landsat TM图像为例,了解遥感图像的辐射校正和定量反演的技术方法:辐射定标结合Landsat TM的0级、1级产品,介绍遥感图像数字值(digital number,DN)转换为光谱辐射亮度的方法;大气校正主要讲述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校正方法,结合6S和MOTRAN辐射传输软件包,完成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热红外图像地表温度反演以Landsat TM6为例,介绍单波段热红外图像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和技术流程。

(3)几何遥感处理模块:该模块针对遥感成像的纯中心投影、多中心投影、侧视雷达等不同构像方式,解释它们的几何纠正方法和技术流程;对于多项式纠正方法重点介绍,强度多项式的构建、地面控制点的选择、最小二乘法拟合等相关内容。

(4)数字图像增强模块:数字图像增强模块按照彩色增强、辐射增强、空间域增强、频率域增强、多光谱增强等顺序进行讲解。在这一部分,我们遵循系统深入的原则,基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实例,帮助学生系统复结并领会各种理论方法之间的逻辑顺序与本质。由于图像处理具有理论性和可视化强的特点,在这个部分教学中,我们希望加强学生对前置基础课程(如《遥感导论》和《数字图像处理》)所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使其充分认识遥感机理理论知识在遥感图像增强应用中的指导意义,并体会理论本身的魅力。

(5)遥感图像融合模块:该模块从遥感图像融合的目的出发,介绍图像融合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流程、图像融合结果的性能评估等;联系数字图像增强模块的多光谱增强子模块,以HIS变换、主成份分析、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为基础,阐述遥感图像融合的主要技术方法,并对其方法的缺点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遥感图像融合方案。

(6)遥感图像分类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分类的基本原理、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计算机分类的新方法、分类结果后处理、精度评估等内容。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图像处理应用性强的特点,选择最小距离法、ISODATA、最大似然分类法等,重点讲述其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变化检测模块:该模块是对前面所学模块的综合运用,向学生展示《遥感图像处理》立体而丰富的专业内容。在介绍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意义和技术流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变化检测的分类后比较法和直接比较法;将变化向量分析法(CVA)作为典型算法进行讲述,通过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的应用实例,综合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几何纠正等知识,重点论述变化强度和变化方向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图像处理实践提升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课程教学实践及其特色

2.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应用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我们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我们在每个模块中设置了多个实践环节,多角度、多目标的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处理等环节,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图像成像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这些理论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近1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2 内容延伸模块化,形成分层次课程体系

我们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了授课内容的基本框架,按照教学内容分块设置,根据学生学习阶段、课时安排、专业特色延伸等可以灵活变化,因而给授课内容带来了较大的机动性。

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首先确定知识体系和拓展专题内容,将这些拓展专题分为偏应用型和偏理论型。每个专题中设置基本内容和扩展内容,形成模块化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例如:在数字图像增强模块中,目前的大多数教材中存在直方图均衡化的内容,然而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拓展,人们发现在绝大多数遥感图像增强处理中不适合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不讲或让学生自学。图像增强部分的内容非常多,使学生清楚掌握第一节内容介绍的关键词,课程的延伸内容就会更易理解。根据学科特色和学习层次,可以有意识地引入偏应用专题或偏理论专题,更好地满足不同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块划分,形成了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确保授课内容体系完整情况下,使内容选择更具条理和可操作性,便于培养不同目标导向的学生,更适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设计。

2.3 多目标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技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等。多目标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因而,《遥感图像处理》多目标人才培养是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同时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

在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背景创办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等本科专业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导向,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应用型还是研究型,因而该课程体系更加具有灵活度。我们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定量遥感模块,可以满足学生在应用型《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中学习到研究型知识,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有关遥感处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证明,我们的本科生经过该模块的学习,也能够独立完成研究方案构思和具体研究路线设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科学论文。

3 结语

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该领域受到很多学生的垂青,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遥感图像处理》这门课程。如何根据各个高等院校的学科特色、学生特点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安排好授课内容、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是很多高等院校主讲教师最关注的,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培养信息技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结合多年《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个课程内容模块化、专题内容可延伸、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它采用专题框架,在保证授课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可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时要求引入模块化延伸内容,有机地将课程教学内容联合在一起,形成多层次、多目标的授课内容。实践证明,该课程体系设置达到了我们高等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预期效果,可以为我国其他高等师范院校的相关专业的《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7):136-137.

篇(6)

名人传深刻读书体会与感想1众所周知,《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名人传》一共有三个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阅读名人传记会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影响,那么读过《名人传》以后,对我的启发很大。

伟大的音乐家。

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他的音乐天赋让人惊叹,但上帝总是不公平的;他的听力渐渐的消退,即使这样,他也不曾放弃;他高傲孤僻,暴烈易怒,他却又像个孩子,被嘲笑时会伤心难过;他是贝多芬,他的不言弃值得我学习。

心灵的雕塑家。

一个人正一刀一刀的雕刻着石头,在他的刀下,那些雕塑永远都是完美的,他是不幸的;他在雕刻尤利乌斯二世时,仅靠一点葡萄酒和面包维持生命,他和同伴挤在一张破烂的床上睡觉,靴子也不脱下来;有一次脚肿了,靴子脱不下来,只得用剪子剪开,最后连皮带肉的一起扯了下来;他在刻完《耶稣之死》之后,终于倒下了。他是米开朗琪罗,一个战胜不幸的人,难道不值得我学习吗?

历史中的文豪。

他生于贵族,但却想摆脱这种束缚,他是那个时代的作家,代表作有《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当他下定决心摆脱贵族时,他逃走了,但却在马路上病倒了,它被路人救下,躺在病榻上说:“他地上有成百上千的人在受苦受难,可你们为什么全都在这照料的一个托尔斯泰呢?”没错,他就是托尔斯泰,一个有大爱的人,让我由衷地佩服!

这些名人都经历过挫折与磨难,所以,在你被失望拖进深渊、被嘲笑、被放弃、被怨恨、被绝望践踏的体无完肤的时候;想一想,他们在小小的绝望中大大地努力着,自己又有什么理由去放弃呢?

失败会走,成功会来,只要你去相信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

名人传深刻读书体会与感想2寒假到了,我终于有时间看我最爱的课外名著了,于是,我抓紧机会,挑了一本早就想看的《名人传》认真看了起来。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着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这三位名人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让世界记住了他们的名字,让世界看见了他们的执着与坚定,看完了他们的事迹后,我产生了很多想法,也是这种想法,让我再一次成长。

这三位伟人,他们是如此的坚定,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见一些困难,这些困难也许会使我们痛苦,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放弃,另一种是坚持。也许现在让我们来选,我们可以大声地说选择坚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面对困难选择的不是坚持,而是放弃。

那天报纸上刊登了一个报道,一个十五岁的小男孩因为考试失误,在家受到家里人的批评,心里想不开,于是在家里都没人的时候,上吊自杀了。这个报道使我十分震惊,一个花样的年华,在自己的想不开以及偏激中丧生了,这个男孩在困难中选择了退缩,他不能理智地面对生活,困难来了,他放弃了,所以他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

我们在生活中又不如意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期望一帆风顺,可是,回顾过去,有哪一个人说自己没有经历过困难,没有经历过失败?也正是失败与困难造就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就是因为这些困难,所以才成就了那么多的成功人,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人们,要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想《名人传》中的三位伟人一样,坚持不懈,努力奋斗!

名人传深刻读书体会与感想3《名人传》这本书是老师要求读的。老实说,过年还要读一本书并不是我的爱好。不过这本书写的人都是我崇拜的。特别是米开朗琪罗,他是我最喜欢的雕塑家,我的房间里甚至摆着他所雕刻的肖像“大卫”的石膏模型。

若说天才与疯子本是一个人,那米开朗琪罗就是的例子。他本要比贝多芬幸运很多:他有贵族血统(这一点另他无比骄傲),他在很多方面都有天资(包括绘画、雕塑乃至建筑)。他年纪轻轻就雕塑了《哀悼基督》,让世人叫绝,他应来了名声、财富。可事实上他过得像一个穷光蛋,节俭固然好,但他属于自虐!他总是不吃饭,卫生习惯让人生畏。他后来疾病缠身,可个又都是他自找的。拂罗伦萨人崇拜他,也怕他,他太恐怖了!

他甚至把痛苦当作了他的主题,《垂死的奴隶》的神情更多的像是一种解脱。他的精神境界早已超越了生死。他热爱他的祖国,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觉得如果活着是不能留在祖国,那么死也要回到那里。他看不惯人与人的嫉妒、勾心斗角。他是疯狂的,但他的骨子里有着极为高尚的情操!

他是个英雄,因为他的天资,因为他的爱国情怀。他固然是个矛盾体,但他艰辛痛苦的命运和他的美德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福音!

名人传深刻读书体会与感想4读完《名人传》这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们的心灵的。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贝多芬出身贫寒,他很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他孤独的活着,他惟一的亲人辜负了他,他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可他还坚强活下来。他没有一个朋友,他就像与世隔绝。

虽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直痛苦的活着却创作了不朽的传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聋后创作的。他最后终于战胜命运,战胜疾病,战胜痛苦,战胜听众的平庸,战胜困难和障碍,攀上生命的巅峰。贝多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不肯屈服于命运,他改变了命运,他的精神震惊全世界。

米开朗琪罗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毁于战乱,他受到别人的折磨,他的家族向他索要钱。他一生依附教皇,为教皇做事。教皇为自己树立碑立传,使米开朗琪罗达不到自己的理想。他一生遇到许多困难。他坚持,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活到了70多岁。

托尔斯泰出生于富贵家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曾经获得成功,但他蔑视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造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弘扬真正的基督精神,对自由主义的蔑视。

作者告诉我们要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只要你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会改变命运。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之中,命运是自己掌握的。

名人传深刻读书体会与感想5当我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后,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法国二十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很受读者青睐。《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三位伟大人物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贝多芬的故事,他历经各种磨难都没有向命运屈服,告诉我们:唯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努力的奋斗,才能获得成功。

贝多芬是德国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广为流传,因为他在音乐上的造诣,所以被尊称为“乐圣”。可他的人生却不像别人那样灿烂辉煌。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天才,虽然他父亲很早就发现了贝多芬的音乐天赋,可他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用逼贝多芬练琴,使贝多芬差点厌恶音乐。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但他对童年始终留有一种温馨而凄凉的回忆。19岁时革命爆发了,它占据了贝多芬的心,贝多芬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他在笔记里写道:“勇敢不屈!尽管身体虚弱,但我的天才将会得胜的……”苦痛已经敲响了贝多芬的门;它缠住了他,不再离去。1796年到1800年,30岁的贝多芬听力越来越差,以至于两年来他不得不避开所有的交往,而他的激情的对象: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也在1803年11月嫁给了加仑贝格伯爵。爱情、痛楚、意志、颓废和傲岸在贝多芬心中交替。晚年的贝多芬穷困潦倒到了要行乞的地步,但即使命运如此折磨着贝多芬,但这个顽强的人还是凭着超乎寻常的毅力写下了一首首不朽的名曲。但死神还是来了,1826年11月末,他着凉了,患了胸膜炎。他让他的侄子去请医生,但这漠不关心的家伙居然忘了,两天后才想起来。医生来得太晚了,而且诊治得也很浮皮潦草,1827年3月16日,在一场大暴雨中,在滚滚雷鸣中咽了气。一个陌生人替他合上了眼睛。

篇(7)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6-0089-04

1、问题的提出

按照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理论的通行说法,课程内容与教材是相同的概念,体育教材(或内容)是对相关知识和身体练习的指称。然而当我们将这种说法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时,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甚至矛盾。

矛盾一:

比如在一节体育课中,教师围绕“篮球的运球”组织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练习。那么按照现在通行的说法,这节课的教材(或内容)就应该是“篮球的运球”。但是,当我们进一步迫问时,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在该节课中,学生所进行的身体练习实际上包括“原地运球”、“运球急停急起”和“体前变向运球”等三种不同的具体形态,那么这节体育课中的教材(或内容)是相同的还是不相同的呢?

如果认为是不同的,就与这节体育课的教材(或内容)是篮球的运球这一判断发生了矛盾。而若认为是相同的,那么这显然不是对这三种不同形态身体练习的指称,而是对其共性的指称。因为按照后者的逻辑,意味着体育教材(或内容)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抽象性的存在。那么,到底应该是依据事实上的不同,还是应该依据其共性上的相同进行判断呢?

矛盾二:

按照当前通行的说法,身体练习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即所谓的练习法)。然而按照这种说法对上面那节体育课进行描述或指称时,就会注意到原本被指称为教材(或内容)的那些作为身体练习的运球形态又“变”成了教学方法,从而导致了在相同的背景和语境中使用不同概念指称同一对象的矛盾。

笔者以为,明确基本概念的指称对象,是进行交流和研究的基本条件。而以上矛盾的发生,是由于我国课程理论界没有搞清楚“体育教材”这一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导致了“内容”与“体育教材”的混淆,以及“体育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混淆。

以上构成了本研究的问题意识。

2、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以体育课程教学领域中的“教材”、“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等基本概念的厘清为中心展开论证。

研究方法:1)以体育教学的具体事例为平台,2)就“体育教材是可感知的对象性存在”,“体育课程内容是对运动类别的指称”的观点展开论证,并进而提出“操作性教材”和“导向性教材”的分类方式,3)就“教学方法是教材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观点展开论证。

3、考 察

3.1 体育教材的指称对象

所谓教学是指导者与学习者围绕经验的传承而实施社会交往活动,而指导者和学习者必须借助某种媒介才能使经验的“传授学习”(即教学)得以现实化,很显然,在这里教材就是对其经验的指称。因此,无论当事人自己是否意识到,教学的发生必然伴随教材的出现。

然而这里的问题是,经验在怎样的意义上才可以称之为教材。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经验是主体认识世界的产物,它属于主体的范畴。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主体能够将经验以知识或技能的形态表现出来。从而使其成为他人可感知的对象。也正是由于知识或技能是经验的映射,才使得经验的传承――即教学的发生――成为了可能或者说提供了条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指导者和学习者之间围绕经验(即知识或技能)的传承进行教学活动时,经验才具有了教材的性质,这是判定知识或技能是否成为教材的前提条件。这个前提条件意味着以下行为的同步出现:其一,指导者必须将作为知识或技能的经验以对象化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其二,学习者必须借助自己的感知器官去感受指导者所呈现的对象。换句话说,只有当指导者和学习者围绕经验的“传授一学习”,使得“呈现感知”在教学活动中同步发生时,经验才在现实性上具有了教材的性质。而在经验没有被呈现出来时,或者所呈现的经验没有被感知的时候,它仅仅在潜在的意义上具有成为教材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教材。因此,经验的呈现(指导者方面)与被感知(学习者方面)的同步性,才使得它成为现实意义上的教材。

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理解体育教材时,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观点:动作要领、示范(或者挂图、录像)以及身体练习等都是经验的呈现和学生感知的对象,也就是说它们都属于体育教材的范畴。比如在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要领以及示范动作等方式来呈现所要传承的经验。与此同时,学生则需要通过听讲(或阅读相关书籍)、观察以及身体练习等方式来感知这些经验。

但是特别提出注意的是,在体育教学中作为教材的身体练习并不仅仅是对技术动作的指称,而是对由“技术动作”、“运动条件”以及“运动课题”这二三个要素所构成的运动场面的指称。比如进行“踢凌空球”的教学时,运动场面可以表现为:1)将球以静止状态置于某一高度或者将球抛掷给踢球人(即运动条件),2)以踢凌空球的技术动作踢球(即技术动作)。3)将球踢到某一方向或者某一位置(即运动课题)。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在具体的运动场面操作自己的身体时,身体练习才能够成为真实的感知对象。

3.2 教学方法的指称对象

“方法”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说,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物体等都属于方法的范畴。比如“服装”的使用,既可以作为御寒的方法也可以作为遮羞的方法或者作为审美的方法来理解;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思维方式的使用也属于方法的范畴;至于是采取战争的方式还是外交的方式处理国家之间的纠纷同样属于方法的范畴。因此,诸如社会制度、教育、学校、教学、课程、乃至班级授课制等的使用,都可以作为广义的方法来理解。而本部分则是从如何将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等概念予以区分的角度展开讨论。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材和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方法就是安排教材”,“方法从来不是材料以外的东西”,“方法只是作为处理材料的方法存在”。为了理解杜威的这个观点,我们通过具体事例来理解教学方法是对什么的指称。

比如在“足球头顶球”的教学中按照如下顺序安排身体练习:

1)双手持球上举,学习头顶固定球,体会用前额顶球的动作;

2)两人相隔一定距离,自抛自顶至对方;

3)二人相距3-4米,将对方抛过来的球顶回去,体会顶球的时机。

假如将该教学过程中身体练习的顺序颠倒过来,按照“3-2-1”的顺序予以排列,我们是否认可呢?很显然,如果我们不

能接受的话,并非是身体练习本身的合理性,而是质疑这种顺序的合理性。

再比如,体育教学中的“讲解”和“示范”通常都是围绕与其对应的“身体练习”而展开,这里同样存在着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的逻辑顺序问题。当我们对教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整理之后,可以注意到有以下几种类型: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形成以下观点:

其一,教学方法是对教材之间逻辑关系的指称。

当我们在教学现场进行观察时会注意到,体育教学一方面表现为将经验客体化为诸如讲解示范及身体练习等不同的形态,另一方面,这些不同形态的先后顺序构成了教学流程自身的逻辑关系。很显然,教师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考虑将怎样程度的经验以怎样的形态予以呈现,即教材本身合理与否的维度,同时也要考虑按照怎样的逻辑关系将它们组织成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即教材先后顺序合理与否的维度。在这个时候,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将经验以形态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是教材,而将这些教材按照一定逻辑关系依次呈现的方式则是教学方法。因此,无论教材的类别或难度如何,一旦它们以相同的逻辑关系构成教学流程时,就意味着教学方法的相同。

其二,教学方法从广义上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同样属于经验的范畴。

教材与教学方法所反映的是经验的不同维度。作为经验的教材,在教学中是以学生直接感知的对象作为其存在的方式。而作为经验的教学方法,则是以教学流程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作为其存在的方式。之所以说教学方法也属于经验的范畴,是因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最终都表现为“关系”的发现或建立。而以逻辑关系为特征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类别的运动,逐渐获得学习新的运动时应该“先怎样,然后再怎样”这一普遍的方法,以及获得“哪些类别的因素会怎样影响目标的达成”(比如运动学习过程中运动条件或技术动作的调整变换对运动技能的获得会怎样产生影响)等方面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则成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的运动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脱离知识技能而独立存在。

作为认识世界成果的知识技能与认识世界的方法是相互依托的存在,任何认识世界的成果都来自一定的认识方法,而认识方法则蕴含在认识成果之中。作为认识成果的知识技能可以相对的独立存在,但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却不能脱离知识技能而独立存在。认识世界的方法只能以概念或技能为依托才能够将其自身显现出来,因此,对于认识方法这种经验的学习,是以知识技能为依托,但又不等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

综上所述,当我们将教学作为认识过程予以把握时,经验的具体形态(即教材)构成了具体的认识对象,而教材的呈现顺序构成了认识的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杜威说“方法就是安排教材”,“方法只是作为处理材料的方法存在”的原因所在。

3.3 体育教材的分类

考虑到长期以来我国的通行说法是将示范讲解以及身体练习等作为教学方法,而本研究却将其作为教材予以定位,为了便于进一步理解这一观点,本部分以一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为例,就体育教材的分类展开讨论。一、准备活动(略)二、学习的展开(Ⅰ)1.教师组织学生领取器材和调动队形2.教师讲解示范(篮球急停急起运球)以及要求和注意事项3.学生在慢跑(走)中自主进行急停急起运球4.教师示范“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并提出练习的要求和注意事项5.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练习6.教师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示7.学生在慢跑(走)中看教师手势进行“之”字型急停急起运球的练习三、学习的展开(Ⅱ)8.教师组织调动队形9.教师示范(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并讲解技术要点以及要求和注意事项10.教师将学生分四组于四个半球11.学生进行急停急起运球接上篮的练习12.教师巡回观察练习情况并进行提示13.学生自我评价

按照前面有关体育教材之指称对象的讨论,这节体育课的观察记录中除了“1、8、10”属于“教学组织”的范畴外,其他部分都应该归属于体育教材的范畴。那么如何从类别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呢?

首先,运动技能是身体(运动性)认知的产物,而获得“身体知”这种经验的基本方式就是主体(即学习者)对自己身体的操作。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者置身于身体练习状态下,作为经验的“身体知”才能够呈现为感知的对象。基于“身体知”这种经验的呈现必须表现为学习者对身体的操作这一特征,本研究将身体练习称之为“操作性教材”。

其次,虽然运动技能在其性质上属于“身体知”的范畴,但是“形象知(即视觉类信息)”与“概念知(即言语类信息)”在学生获得“身体知”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比如,由示范所提供的视觉信息,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所要学的是怎样的动作,同时,还能够以此为依托,便于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和学习时的注意点(即学习要求)。而讲解及语言提示等言语类信息,其功能一方面在于引导学生在身体(运动)性认知过程中知道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肢体,在操作身体时应该关注什么(如动作的方向与节奏、力量的大小、用力顺序的先后等),另一方面。它们也是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认为这些信息有助于避免学生出现错误而便于形成运动技能。

“学生的自我评价”在通常情况下应该属于评价的范畴,但是当这种评价的目的不在于成绩评定,而在于自我反省的时候,它们也同样具有着教材的功能。这是因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经过一定过程的学习之后,只有他们自己才最清楚自己有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或缺陷。由于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将学习要点、教师提示以及学习结果及相关的感受等经验再现的过程――比如本节课在哪些方面有怎样程度的收获,还存在哪些不足,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从而对于后续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反馈作用,这也是将它纳入教材范畴的原因所在。如日本小学高年级对跳高教学的自我评价中安排了如下内容:1)在小组中围绕跳高的“哪个地方有意思”发表自己的看法;2)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果做的非常好就划,如果一般就划,如果还不好就划:A.对竞争或挑战自己的记录感觉不错、B.和同学相互协作进行了竞争和挑战自己的记录、C.选择了符合自己水平的起跳条件、D.在助跑方面如何、E.在起跳方面如何;3)为了下次的跳高练习中更愉快,在小组中就自己打算从哪几个方面以及怎样做谈设想。

基于视觉类和言语类信息在运动技能教学中的以上功能,本研究将它们称之为“导向性教材”。

3.4 体育课程内容的指称对象

体育教材与课程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概念,如果不能将内容和教材作为相互关联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仍然难以正确的理解教材的含义。

本研究认为,在任何课程中,课程内容都是以类别的形式出现的,比如我国的历史课程内容是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分

类形式表现的;物理课程内容是按照“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的分类形式表现的;而体育课程内容通常是按照运动的分类表现的(见下页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体育课程内容表现为不同的运动类别,但是课程内容却是由若干个层面所构成。比如以篮球为例,当我们将“球类”作为课程内容的第一个层面时,那么其中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等则属于该类内容的第二个层面,而篮球的“技术(如传接球、运球、投篮等)和战术”则分别构成了第三个层面。至于技术中的传接球、运球、投篮又分别包括更具体的类别:比如“运球”中有运球急停急起、体前变向运球、背后运球和运球转身等,“投篮”中有双手胸前投篮、单手肩上投篮、单手低手投篮等。也就是说,当我们将“篮球”作为课程内容予以把握时,意味着以上这些都属于篮球内容的范畴。

如果对照上面有关教材的讨论,可以注意到课程内容相同时教材未必相同。因为在同一时间进行篮球的“行进间运球”的内容教学时,教师所设置的运动场面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技术动作要素,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比如既可以设置“行进间匀速运球”的运动场面,也可设置“运球急停急起”的运动场面,甚至还可以设置“体前变向运球”或者是“背后运球”的运动场面。即便在全体学生都学习“运球急停急起”这一相同内容的场合,其运动场面的设置仍然可以通过速度的快或慢、直线或曲线、运球的高或低、障碍的有无等要素来表现出不同。同样,在围绕相同的内容进行教学时,将哪些言语信息提供给学生以及如何示范等同样会因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

由此可以形成这样的判断:

其一,课程内容是抽象性的存在。

就课程内容的性质而言,它是抽象性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它并非以具体的形态直接呈现出来。因此,在体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教学单元或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表现为相关的名称。这意味着当我们观察体育课程教学时,只能从示范、讲解以及身体练习这些具体的经验形态(即教材)来推测出该课程的内容。

其二,“内容解释”是将课程内容具体化为教材的中间环节。

就课程内容与教材的关系而言,虽然课程内容是教材的上位概念,教材是内容的具体化,但是,在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教材时,还存在着“内容解释”这样一个环节。因为当教师对诸如“篮球是什么”、“短跑是什么”、“跳高(或跳远)是什么”的解释不同时,将对选择怎样的教材产生直接影响。

比如,如果将作为课程内容的“篮球”解释为“团体对抗性的运动”那么,在进行篮球教学时,选择教材时就会将团体对抗作为主线,而不是将个人技术作为主线。反之,如果将作为课程内容的“短跑”仅仅解释为“以最短时间达到规定距离”的话,那么在将它具体化为教材时,就难以出现诸如“某学生100米成绩是15秒,要求其用“15″3”或“15″4”准确的跑完100米”的教材,或者难以出现“手拉手的跑”那种教材。同样,如果将作为课程内容的“标枪”仅仅解释为挑战最远距离的话,那么也就难以出现“当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掌握标枪技术时,采取改变缠绳把手的位置,让学生体会标枪重心改变后进行投掷时的感受”的那种教材。至于在跳高或跳远教学时,是否选择“用弱侧肢起跳”作为教材,同样与教师对作为课程内容的跳高或跳远如何解释有密切关系。

4、结 语

其一,指称对象的厘清有助于严谨的描述体育课程教学环节和流程。

在教学现场,教学的组织、示范、讲解、提示以及学生的身体练习等教学行为构成了体育教学流程的具体环节,能否用严谨的概念来指称它们,是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的前提条件。通过本研究的论证,使得它们与课程教学的基本概念之间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指称关系,从而保证了在对教学现场的事实进行指称或者进行理论研究时,“所言”(即概念)与“所指”(即事实)之间的一致性。

其二,指称对象的厘清为体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供了明确的研究对象。

“课程内容”、“教材”以及“教学方法”不仅是体育教学实践层面中的基本概念,同时也是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本研究的讨论可以注意到,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现实化是以“教材”和“教学方法”为依托联系在一起的。而教师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根据一方面来自对“课程内容”的解释,一方面则来自对学生状况的把握。换句话说,在对体育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评判时,实际上就是从1)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解释是否合理、2)教材的选择、以及3)教学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状况吻合这三个侧面展开的。而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说,“内容的解释”与“教什么”具有对应关系,“示范讲解及运动场面的选择”与“用什么教”具有对应关系,而“呈现教材的逻辑关系”则与“怎样教”具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通过厘清基本概念的指称对象,有助于在泰勒原理与教学现场的研究之间建立直接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吕达,杜威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63

[2]马卫东,教材概念的辨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6)

[3]钟启泉,教材概念与教学创新[J],教育探究,2010,(1)

[4]刘继和,“教材”概念的解析及其重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5,(2)

[5]欢喜隆司,关于教材的若干问题与课题[J],外国教育资料,1988,(3)

[6]贾齐,“体育(运动)教材”概念初探[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6,(6)

[7]贾齐,ports教材化方法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南京),2008,(4)

篇(8)

美术课绘画是学生倾心的天地,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像,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去探究与深思。在近几年的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本人也正是以其为已任,下面把自己的认识及做法简单谈一谈。

一、激发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画“福桔”的教学,可通过“吃吃,看看,想想,画画”的方法进行。教师拿出桔子问同学:“桔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学生抢着答:“太阳”,“卫星”,“皮球”,“毛线团”,等等。)"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画下来。“待到学生画差不多了,教师就剥开桔子,请学生吃,同时问:”桔子瓣像什么“(学生会争先恐后的答道:”像月亮“,”小船“,”镰刀“,”香蕉"……)这时,学生的作业纸上就出现了许多联想出来的物体。像这样吃着,看着,想着,画着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引发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

依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以趣生情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手脑并用,视听练结合起来,培养思维的集中性。如,在教学中进行“3分钟接力画”等活动,在黑板上画出四个画框,每个框的不同位置画上不规则的形状,告诉学生别小看这不规则的形状,它可能变成一片树叶,一支花,一朵云,继而发展成一幅画。游戏开始时,分四组进行,一位学生将框中形状添画出一中形象后,第二位学生接着画……,当游戏结束时,由本组同学给画点题,最后,黑板上可出现“课间十分钟”,“秋游”,“春天到了”……等画面,接着让学生结合所画的画面情景,说一段话,这样将绘画和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敢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的能力,让美术与语文等学科联系起来,培养思维的集中性。

三、肯定创新,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42-01

美术课绘画是学生倾心的天地,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指出:"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像,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去研究与探讨。在近几年的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本人也正是以其为已任,下面把自己的认识及做法谈之一二。

一、激发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画"福桔"的教学,可通过“吃吃,看看,想想,画画”的方法进行。教师拿出桔子问同学:“桔子是什么形状的”“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学生抢着答:“太阳”、“卫星”、“皮球”、“毛线团”等等。)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画下来。待到学生画差不多了,教师就剥开桔子,请学生吃,同时问:“桔子瓣像什么”(学生会争先恐后的答道:“像月亮”、“小船”、“镰刀”、“香蕉”……)这时,学生的作业纸上就出现了许多联想出来的物体。像这样吃着,看着,想着,画着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激发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我们知道,儿童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教师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采用“一问多思”,“一题多种表现”等方法来教学。如画“风”,可以对学生设问:“大风吹来时,会出现什么情景”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风吹的情景有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画树干弯弯的;有的画树叶满天飞;有的画帽子飞了;有的画水起大波浪……,总之,十个同学有十幅独特的画,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

三、引发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

依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以趣生情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手脑并用,视听练结合起来,培养思维的集中性。如,在教学中进行“3分钟接力画”等活动,在黑板上画出四个画框,每个框的不同位置画上不规则的形状,告诉学生别小看这不规则的形状,它可能变成一片树叶,一支花,一朵云,继而发展成一幅画。游戏开始时,分四组进行,一位学生将框中形状添画出一中形象后,第二位学生接着画……,当游戏结束时,由本组同学给画点题,最后,黑板上可出现“课间十分钟”、“秋游”、“春天到了”……等画面,接着让学生结合所画的画面情景,说一段话,这样将绘画和说话训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敢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的能力,让美术与语文等学科联系起来,培养思维的集中性。

篇(10)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089-02

肺炎支原体感染病程长达数周至数月,常表现为慢性咳嗽。目前,各地相继报道慢性咳嗽和肺炎支原体感染都有明显增多的趋势。为了探讨慢性咳嗽的增多是否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相关性。随机选择了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慢性咳嗽病例85例,普通呼吸道感染病人153例,两组病例在门诊均作了MP-AbIgM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就诊的儿童慢性咳嗽病例85例,儿童普通呼吸道感染病人153例。慢性咳嗽病例病程在四周以上,所选慢性咳嗽病例均符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2006年制定的慢性咳嗽诊断标准,以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1]。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病程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同一设备和试剂、凝集法测定MP-AbIgM,1:40以上滴度为阳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慢性咳嗽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 IgM阳性阳性率为24.70%。普通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 IgM阳性率13.30%。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χ2检验,χ2=6.6790,P

3 讨论

目前,国内各地学者相继报道,儿童慢性咳嗽发病率和肺炎支原体感染都有明显增加的趁势。根据该文的研究,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揭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是儿童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

肺炎支原体(MP)感染时,病程长,病程多在4周以上,常表现为慢性咳嗽。MP是介于病毒与细菌之间的病原微生物,没有细胞壁。其发病机制除与MP直接侵犯呼吸道产生毒素有关外,也与免疫介导密切相关,机体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在MP感染所致的机体损伤中起重要作用。MP感染后引起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并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释放。MP的反复感染最终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和慢性炎症[2]。MP感染常有发热和咳嗽。热型不定,热程1~3周;刺激性咳嗽为其突出表现,有的酷似百日咳样咳嗽,但肺部体征常不明显。婴幼儿发生MP感染时发病急,病程长,病情较重。

不同年龄儿童慢性咳嗽病因不尽相同。常见的慢性咳嗽原因有特异性咳嗽和非特异性咳嗽:①特异性咳嗽。为慢性咳嗽伴有能提示咳嗽特异因素者,如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②非特异性咳嗽,是指咳嗽为主要或者唯一表现,无明确慢性咳嗽特异性因素。目前临床上的慢性咳嗽主要是指这一类咳嗽。包括:①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许多病原微生物如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病毒(特别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肺炎支原休、衣原休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的原因, 其机制可能是感染引致气道上皮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和(或)持续的气道炎症伴有暂时的气道高反应性。②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CVA患儿的咳嗽主要与气道的高反应性有关[3],而气道炎症是形成气道的高反应与气道收缩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4]。③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主要由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鼻息肉等引起。④胃食道返流。胃内容物返流刺激咽部引起慢性咳嗽。⑤心因性咳嗽。⑥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⑦先天性呼吸道疾病。⑧呼吸道异物等。

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空气污染、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等有一定关系。该研究揭示儿童慢性咳嗽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相关性。所以积极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从而减少儿童慢性咳嗽具有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4-10.

[2] Daian CM,Wolf AH,Bielory L,et a1.The role of a typical organisms in asthma[J].Allergy Asthma Proc,2002,21(2):107-110.

上一篇: 春训心得体会 下一篇: 社区重阳节活动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