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4 21:19: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大学生在高校中思想的进步、对政治教育的认知、良好的品格的养成离不开高校的环境氛围熏陶。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高校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长期生活的地方,学生往往会因为环境中带来的氛围,渗透着其所带来的人文文化,从而得到感情上的感染,认知得到影响。人类的思想觉悟,品格是否高尚是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的,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诠释了环境对人所带来的影响。
思想政治的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从根本上去使学生认知,理论很难体现出思想政治的精髓。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优化资源优化育人环境的层面上落实。
1.1文化素质的形成
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文化素质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文化素质实质上是在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习惯,一种思想。文化素质是学生在知识学习,自我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素质学习中慢慢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品质体系。文化素质的学习不单单是指在学校中书面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更多的是在学习的环境中受到的对思想方面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意识。
1.2人文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人文环境往往对教育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人类对社会进行建设,不断完善改进,就是在改善环境。人文环境的形成是通过教育的态度,教育观念的贯彻,学习的风气,所信仰的教学理念等关键性因素所组成的,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潜移默化教育的关键。
人文环境与教育之间是一种相互而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文环境的形成影响着教育的氛围,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效果,又在影响着整个人文环境。
1.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带来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注重学习思想政治的创新性,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贯彻学生对学习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古板无用的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思想行为上使学生改善不足,规范言行,从思想上使学生取得思想上的进步。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认知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形成了一种无形的作用力,推动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贯彻先进的思想。这种有着影响力的环境成为大学生在高校对思想政治成长中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的对策研究
2.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用在大学生心理认知上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其心理的认知,心理认知是自身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所逐渐形成的对兴趣、爱好、需求的一种心理导向。心理认知是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上的觉悟和对学习的追求等。外部环境是影响心理认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环境条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环境给予了学习者一个氛围熏染的过程。思想政治的教育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在思想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赋予的环境条件,可以使教育上需要理解的观念,学习上本身的意义等得到贯彻,对受教育者得到一种渗透性的灌输,同时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思想不断进步,与外界环境产生共鸣,完善心理上的认知。
2.2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人文环境
要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从氛围中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造成积极的影响,必须要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入手。思想政治的教育无非就是提高学生思想的觉悟,调动起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从而去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创新意识,在积极的教育引导下,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探究兴趣,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环境。思想政治环境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高校应该着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整体上优化高校的人文环境,贯彻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觉悟,这才是有效提高大生文化整体素质的手段,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更好地向全面发展。
3 结语
思想政治的教育潜移默化,优化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在文化素质的学习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校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缔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中,从氛围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思想从根本上得到觉悟。
【参考文献】
探索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教学新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通过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一、与时俱进,转变
1、树立正确的人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工作,教学是培养人的具体教育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我们不但需要
2 、树立多维的教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灌输书本知识的过程,是以传授静止的知识为特征,把育人渠道仅限于校内、课堂上、书本中,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新的教学观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把课堂教
二、开展实践探索,优
1、调动主体性,培养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主体
2、强化实践性,培养学生
强化实践性的教学就是给学生本源的学习空间,将学生的两个世界——生活
实践性教学就是让学生了解现实中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克服时空的限制,真正达到将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目的。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个案分析等方式进行
3、强调个性化,开发
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教学中必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教育的责任在于每个人的智能得到更好地发
三、探索素质教育个性化发展
1、以“自主——合作——探究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也将成为自我调节的学习。(1)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2)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给学生需要或渴望的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要有以下条件:(1)有吸引力的主题;
探究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
2、以活动为中心的同
所谓“以活动为中心的同时学习”是指以活动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促进多种才能同时发展。其结构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活动——发展”模式。“活动”属于课堂的基本组织形式,一是课堂中可以以一种活动贯穿始终,也可以几种活动有机组合。活动的形式可以有
四、改革评价机制,增强
1、改革学生的评
学生的学习效果可分为课业知识掌握效果和智能行为发展效果。课业知识掌握效果是学生掌握的内容,它容易用各种测验、考试的办法进行评价。而智能行为发展效果是学生智能思维、
2、改革教师的评
教师的评价内容包括德、勤、能、绩四个方面。德指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奉献精神、为人师表等方面的表现。师德的核心是爱: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勤指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的表现。能是指教师具有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
3、强化实施考评
实施考评制,即通过课程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观察记录、学生之间的互评互测、学生自己命题、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
4、推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注重全面素质的测评素质教育论文,充分体现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广泛性。因此,采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报告单形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素质发展报告单的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实践技能、思维能力、道德品
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发展学生多种才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质、行为习惯、身体、心理、观念、态度、特长、兴趣、社会交往等方面免费论文下载。以概括性、实质性的、贴切的词语进行描述性评价,使考试的区分功能得到淡化,以减少学生、教师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报告单制度
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作出评定。尽可能给学生创设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轻松、欢快气氛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制
实际工作水平及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能力,包括管理学生能力、思想工作能力、教学能力、教改和科研能力。绩指工作实效,学科教师指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差、学生素质的培养及教科研成果的价值、参加各类比赛成绩和论著发表情况。
价
行为习惯等素质发展效果能力。由于学生个性差异较大,这些能力很难用一纸试卷加以检测,因而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生活过程、思维过程,对这种过程的评价就十分重要。
价
素质教育实效
模拟式、实践式、表演式、创作式、探讨式等等。二是多种才能同时发展,努力追求一举多得的成效。该模式的教学形式是立体的,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情绪、形式,活动的内容都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生活,发展的不仅是传统的学习才能,还有表现才能,沟通才能,创造才能等等。
时学习
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大目标。
(2)可分解的任务;(3)有凝聚力的稳定的团队;(4)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5)合作学习经常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
额外帮助;(3)以建设性,激励的方式给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4)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联系和被尊重;(6)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
”为主的合作学习
的课堂教学模式
挥,使每个人更具特色。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提供各种智能展示的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智能展示的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完全挖掘潜能。
学生潜能
研究,学会了分析与综合,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等三者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真正将所学创造性地运用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
世界与学习世界统一于学习过程之中,还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
的多种能力
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发展。
自我教育能力
化教学过程
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与未来的创造发展结合起来;把学校的工作与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多维网络系统,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全面地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
学观
各方面的高级人才,而且迫切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和其他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者。
才观
教育观念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并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运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优良的情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哪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情感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入学生创设情感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比信息交流更快更强烈。由于教师的心理状态、情感因素对课堂情绪有直接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之中,全面了解学生心态。根据情感的迁移、扩散和感染的特性,在实施情感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以自身的职业道德、人格魅力、教学艺术来感化学生。其次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而课堂情绪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课堂情绪它反映出课堂教学情境跟学生心理间的关系教育论文,课堂情绪表现有多种,比如:积极、沉闷、消极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现实情况来创设相应的情景,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同时学生们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作为科任老师,应该经常参加所任课班级的班会、集体活动等。如学生得病了,应抽时间其他同学一道去医院看望。“爱是心灵的呼唤”,用爱心去打动每一个学生,他们就会对老师”亲”,就会喜欢你教的课程,这样就为情感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时鼓励激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性教育。对学生适时的进行鼓励性的评价,是使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措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成功和失败。在学生获得成功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将价值进一步观念化,进而转化为获得进一步成功的动力。相反学生在遭遇失败时,帮助学生寻求失败的原因,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温暖,认识自己的不足,吸取失败的教训,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情感,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进行适当的鼓励性教育。在情感教学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适时鼓励是增强师生情感的桥梁,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好学”、 “乐学”。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对学生有一颗爱心,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你,在行动上接近你教育论文,从思想上乐于接受你的教诲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要给予温暖,给予理解,给予尊重,给予帮助。
三、情理兼顾培养情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渗透德育应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例如,在化学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阐述,中国化学工业获得的巨大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去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流、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思维发展。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语言,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
四、梯度教育探索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的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梯度教育。首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层次(班级),有梯度的进行课程教学教育论文,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就是所谓的分层教学。其次,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譬如,教师在组织教学测验或考试时,要精心设计有梯度的试题,让学生从考试结果中有所收获和提高,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学生一旦经过努力,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内部情感动力。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再次,教学方法应有梯度。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技能知与行》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就成了探索的必要。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背景
(一)“活动课程”的理论来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活动课程”理论,有的来源于“自然教育”和“实用主义”思想,有的则来源于“活动主义”思潮。而无论哪种“活动课程”都体现出同一种教学思想,即“活动教学”的思想,活动教学的思想最早萌芽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维多利诺、拉伯雷和蒙田为代表的一批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对中世纪封建教育的批判中最先表述了活动教学的某些观点;他们反对摧残儿童身心发展的强制性教学,反对纯书本学习,提出应尊重儿童的个性,主张让儿童通过观察、考察、游戏和劳动等活动来理解事物,获取经验。
到了近代,活动教学的思想在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教育思潮影响下得到迅速发展。卢梭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要保持儿童的自然本性,他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他不仅要求从现实中去找真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他说:“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你都要从做中来教学,而且只有在做的方面没有问题时,才进行文字教
学。”\+①他的后继者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倍尔则主张“自我活动”。这些思想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促进了欧美各国新教育运动的开展。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种哲学认识和“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和不断改组”、“从做中学”、“儿童中心”等观点,杜威认为教育“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是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课程理论即后人通常所说的“活动课程”理论,且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关于活动教学所具有的人文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活动的本质所做的明确规定也可以作为佐证,他把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为本质活动,他既不同意费尔巴哈的纯客体理解,也不同意黑格尔的纯主体的认识,而是“把他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③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活动课程”来源于什么,其要义都只有一个,即教育应当以儿童的活动为基础,围绕儿童的活动来设计课程,重视儿童的本性与自由,体现出浓郁的人文精神。
随着1896年~1903年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这种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为基础的活动课程,在美国历时五十多年,影响深远。我国于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中就有关于活动课程的规定,日本1947年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中规定日本初中开展“特别活动”,这些举措显然都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理论的影响。
(二)新型活动课程界定
我国新型活动课程是对杜威“活动课程”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杜威主张为了学习,必须动手做些事。他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活动的能力”\+④叶圣陶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⑤新型活动课程吸收借鉴前人的理论精华,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的课程形态。
我们把“活动”定义为一切内隐和外显的精神和肌体动作,是“外在的物质活动与内在的观念活动”的统一。\+⑥新型活动课程同学科课程相比,从内容上看,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活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从师生关系来看,活动课程主要表现为学生的独立自主活动,教师则起辅导作用;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活动课程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活动课程表现为学生的亲自实,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从活动组织形式来看,活动课程可以开展群众性活动、个别活动和小组活动。尽管在课程计划中,学科课程是主要部分,活动课程是辅助部分,但活动课程可以弥补学科课程的诸多不足,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直接经验为辅,学科课程可以满足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需要,却不能满足学生掌握直接经验的需要,而间接经验的学习也必须通过活动来帮助理解,从而形成能力,培养情感。同时,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又相互联系。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掌握学科课程难以包容的最新信息,同时使学科课程知识融于主动积极的活动之中,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变成学生的有机知识构成;育人功能上与学科课程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特色发展。
二、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
要充分说明语文活动课程的内涵,应当从什么是“课程”和“活动课程”开始。课程论专家钟启泉老先生在《课程设计原则》一书中论述了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科、学生和社会为理论基础,由此就构成现代课程的三个板块,即:理科课程、实用性课程和人文社会课程。而语文活动课程便是以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设计为主的,是一门实用性课程。活动课程又常被人们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目前学术界对于活课程的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对活动课程内涵的论述为: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以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
三、语文活动课程的作用
语文活动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走向素质教育的桥梁。
(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决不是简单的起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应当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任务。“现代课程论力求把理论框架放在一个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中心为人的素质。在这个理论框架下,语文才可以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设立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⑦而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一堂好的语文活动课,最终实现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往往是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实现,甚至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具有开放性,决不是仅限于语文科内。
(二)语文活动课有助于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和系统化。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还要有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语文活动课课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安排、方法的采用,都要经过形象生动的感知性活动上升到理性活动,所以在活动中有助于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系统化、完整化。
(三)语文活动课能做到把思想性寓于知识性之中,用趣味性带动知识性,使知识活灵活现,更好地把语文教学的审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来。比如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开展配乐的朗诵比赛。
(四)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而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地加以锻炼。学生可能在 “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那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教师的诱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
(五)语文活动课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极佳途径。语文活动课以课堂为阵地,但也可以走出课堂,如参观人文景观、检查城镇标牌规范用字情况、了解民风习俗等等。而活动课程的这种与生活贴近性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语文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教与学的关系中,长期以来比较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和自我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近年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了较大的重视。在现代的建构主义理论中就非常强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语文活动课中不但要求学生在协作和会话中完成任务,而且特别强调满足学生个性心理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培养。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层层深入,通过语文活动课这座桥梁,将使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这片广阔的天地,使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
[注释]
①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③选集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卷第18页.第2卷第118一119页
④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9页
⑤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17页
⑥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5页
⑦陈钟墚・中学语文教育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1994年第8-9期16页8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格局,一直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课程体系、考试及评估体系,优化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几年来,我们虽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进行了一些努力与尝试,但推进素质教育仍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任重而道远。基于新世纪对艺术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着极其特殊的时代意义。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深刻主题。
一、当前艺术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在扩大和提高“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前提下,注重强调“科技与艺术结合”。信息的普及化、思想的多元化,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更为复杂。把握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素质教育,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是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优化民族整体素质的上策。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制度本身的缺失,艺术院校连年扩招等原因,考生艺术潜质与文化素质差异较大。教师素质及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被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有些教师不以教学为主业、不以学生为本,而是忙于寻找科研经费项目、追求晋升职称的论文数量等,缺少对前沿资讯及社会对专业技能需求的了解,没有把社会上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教育中功利主义在现实中有相当的表现。其次,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据2003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调查表明,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占16.51%。有些学生对未来盲目,无人生目标,爱心及社会责任感缺失;他们认为上学只为拿到文凭,在校期间并不重视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及文化课学习。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及专业设置之局限,使社会实践技能缺乏,更忽略综合素质的提高。再者,艺术教育与市场出现脱节现象,艺术教育没有很好地与市场供需相结合;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
二、探索与艺术高校相适宜的素质教育对策
面对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深思。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对策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艺术教育教学是一门宽交叉、综合性的学科,教师除授业、传道、解惑外,自身全面的综合素养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即所谓的“学为人知,行为师范”。由于艺术类高校连续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多,使教师背负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去进修学习,扩展知识。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提高专业素质。学院应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安排教师的进修学习与深造,扩展专业视野。教师更应走出去,了解艺术专业最前沿的资讯,把社会需求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强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艺术类的素质教育课程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忌教条主义),探求规律,主动、智能地驾驭教学动态;深刻领悟学科的教学原理,增加教学责任感及教学技巧,使学生明白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把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有所用。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锻炼加强,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就更需要淡泊名利、以教学为主体,不断地加强自身综合修养、增加人格魅力。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有力实施及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转贴于 (二)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应既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大学生能否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关键是他们能否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良好的综合素养,对于一个好学生以及今后做一个好国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而仅有科技知识,没有综合素养,将会失去一种人文精神。在现实中,高技术与低素质教育之间的冲突体现得已经很明显。如某些掌握了高技术、技能的人,因为素质单一和道德缺乏,变成了“科学奴隶”或者成为仅有IQ却没有EQ的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遗憾。目前,各地高校都把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纳入重要的教学日程。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对于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等方面整体素质的系统培养,构建他们作品的鲜明的艺术个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应鼓励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意识及互助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及塑造纯洁的灵魂。启迪学生学习爱人如己,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及人生理想,建立高尚的思想情操。这种引导式教育,会让同学学会关心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可能减少或消除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时,重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面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备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竞争,全面塑造他们不同的艺术个性。再者,也要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的力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并以充满生机活力、健康的寝室文化缔结深厚友谊与互助关系,建立和谐的校风、学风,(转第69页)(接第33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使学生全面的综合素养逐渐得到培养。如:优美的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是素质教育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形成。可以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从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加强对校园环境硬件设施的管理,美化校园整体的环境,营造温馨静谧、适合科研的学术环境,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规划与定期检查;其次,精心组织策划育人专栏,提供学习、就业、实践等有益信息,美化校园气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力度,使网络成为深化、促进学习的力量。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搞好各级各类的有奖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依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序的管理,营造幽雅的育人环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的人才开放型格局,就业虽然存在着专业竞争,但个人的综合能力及品德素质永远是成功的路径。“作为艺术高校来讲,应当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使人才的培养趋于合理化。”艺术教育不能脱离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发展需求,应从事实出发,总结以往的失误和教训,提出问题、探索规律并实施与社会发展需要想适应的教学规律。目前,由于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致使部分学生面对社会感到力不从心、社会沟通能力欠缺,缺少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艺术教育改革的深入,艺术高校应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必要的艺术实践环节,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拓展视野、零距离接触设计行业,学生需要走出课堂,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亲自去熟悉和了解设计、印刷、传播的整个流程,了解产品生产环节及功能。加深对设计的理解。通过实习,把握技术应用与标准,通过与社会资深设计师交流,培养学生社会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定量完成规定的实践项目。因此,艺术理论与实践准确衔接,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工作历练、积累了工作经验,更多地掌握了实践技能。这会让他们摆脱对未来职业的盲目,对他们个人价值有了重新认识。
结语
当然,对实施素质教育对策的探索与改革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经验、不断探索规律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育者深厚的人文知识,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这需要有面向未来的胸怀、勇气和改革力度。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承载的一项重要使命,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以免走形式主义。艺术院校素质教育进程的推进,必须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营造和谐、优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较高、创造力较强、应用型的艺术人才,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1.引言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康人格教育的比重极小,很少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3】;同时,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仅探讨了人格教育对心理健康的有效性,而没有提出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4】;心理健康教育多从问题矫正或行为调适而非发展入手,积极干预措施不多【5-6】。本文作者在人格心理学教学和人格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仅仅通过简单的知识讲授,人格教育的有效性非常有限,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人格教育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笔者曾使用两种不同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方法,并且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素质教育论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两种不同人格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什么样的不同影响,从而从人格教育的角度提出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次实验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了河南某高校07级和0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两个心理学班级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07级43人作为对照班级,08级44人作为实验班,共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实验研究。
2.2 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采用周晖、邹泓根据“大五”人格结构编制的 “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包含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倾性、神经质、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
性。各维度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3-0.85之间。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共9个因素,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测查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研究程序
2.3.1前测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前测。
2.3.2 干预程序
针对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教材(人格心理学郑雪编),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
针对实验班,采用杨眉教授的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该模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健康人格模型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格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观,这些心理学家包括: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艾里克森等。教学中,把这些人格心理学家的健康人格观提炼并介绍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一个视野非常宽泛的对比参照。 核心人格特质训练:在理论讲授之外,对学生的责任感、共情能力、自信心、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做专门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与体验:教学中遵循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非指导式教学方法。尊重并信赖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学中,把团体咨询的技术用到课堂上,充分利用团体动力,如通过课前短讲、课堂讨论、提问、作业分享、小组活动以及注重此时此地的鼓励、支持与提倡情感表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自己指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能力素质教育论文,课堂上安排了约2/5的操作训练内容,包括各种技能训练,训练中我们还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2.3.3 后测
当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再使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后测,作为干预后的数据。前后两次测量均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独立完成,问卷不记名。
2.4 分析方法
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
3.1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大五人格各因子比较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是否有较大影响?我们以是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分类变量,以前测大五人格问卷得分为协变量,以大五人格后测问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变量单因素的协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习者人格特征的影响。如表1所示,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大五人格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以上结果表明,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在一些方面有较大影响。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外倾性 前测 33.52±4.1334.13±6.34 4.23
后测34.22±5.24 4.17 33.27±4.55 5.643.25
神经质 前测 34.42±4.25 33.43±5.16 5.26
后测29.52±3.24 5.24* 23.19±4.25 4.58**6.47**
责任心 前测 36.71±6.2435.23±4.34 5.47
后测42.35±2.27 5.68* 48.53±6.26 6.27**4.35**
宜人性 前测 35.42±6.14 34.25±5.14 6.57
后测41.15±3.26 6.37* 47.33±4.24 5.46**4.39**
开放性 前测 41.42±4.3542.33±5.14 3.25
后测42.12±3.25 3.14 41.16±4.17 3.576.58
注:*:p<0.05素质教育论文,**:p<0.01;下同
3.2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比较
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躯 体 化 前测 1.51±0.231.54±0.34 4.21
后测 1.47±0.34 3.251.42±0.43 4.243.57
强迫前测 1.62±0.331.59±0.26 3.43
后测 1.54±0.35 3.651.47±0.35 6.244.65
人际敏感前测 1.72±0.131.64±0.33 5.13
后测 1.52±0.23 5.27*1.31±0.25 4.34**4.32**
抑郁 前测 1.63±0.271.67±0.25 5.13
后测 1.47±0.24 3.27*1.26±0.35 3.55**2.15**
焦虑 前测 1.59±0.331.62±0.233.13
后测 1.41±0.24 4.38*1.17±0.35 5.44**2.35**
敌对 前测 1.62±0.231.73±0.34 3.53
后测 1.49±0.24 3.15*1.27±0.35 4.24**2.65
恐怖 前测 1.52±0.131.55±0.31 2.27
后测 1.42±0.27 4.621.39±0.55 4.243.65
偏执 前测 1.54±0.331.51±0.24 5.21
后测 1.46±0.21 3.171.44±0.25 6.245.16
精神病性前测 1.55±0.131.57±0.27 5.24
后测 1.46±0.34 4.511.47±0.56 4.244.55
SCL-90总分 前测 37.52±11.1738.23±12.14 6.23
后测 28.22±8.44 4.17*23.227±9.65 5.64**5.26**
由表2可知,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SCL—90的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及SCL-90总分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的干预对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效果。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
4 讨论
4.1 两种人格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后,在大五人格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得分都发生了变化,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学习之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学课程的学习确实能改变学生人格特征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说明从人格教育入手,通过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是完善学生人格和解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各高校应重视人格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向学生系统进行人格教育。
4.2两种人格教育模式的教育成效存在很大差异。
尽管两种不同的干预方式都有一定成效,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素质教育论文,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这说明新的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论文开题报告。即讲课、讨论、训练与作业分享合一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了他们的自主与开放精神,使他们降低了防御心理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同时,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健康人格的欣赏与向往,使他们产生追求心理健康的需要和动机,也向学生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培养健康人格特质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满足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建立同一性的成长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有助于学生产生幸福感,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4.3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
研究结果表明,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两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外倾性和开放性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是人格中较稳定的成分,很难通过课程的干预有所改变,神经质虽然也有其生理基础的制约,但通过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依然会有显著改变。而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主要是个体为人处事的特质,这两个方面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改变较为容易,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两个方面也发生了显著改变。
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两班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躯体化属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强迫、恐怖、偏执则属于神经症性问题素质教育论文,精神病性则属于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很少出现这三种心理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改变的问题。而人际敏感性和敌对则属于应对人际关系时出现的问题,通过训练可以有所改变。焦虑、抑郁则属于不良情绪问题,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也会有所改变。
5 结论
5.1 人格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5.2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2]王秋英.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第5期.
[3]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9卷第5期.348-349.
[4]林澍峻.大学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8):23-25.
[5]杨眉,等主编.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二、热爱教育事业,自强不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世纪之交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新的挑战和考验。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需要,我自中师毕业的同时先后进修北大心理学、教育学院英语专科,目前还在进修中文本科学历,充实全面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工作实践中自己特别注重向身边的老师学习经验,探讨教书育人的道理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本班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去探索、体验,出于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理,大胆的应用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和素质教育的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执着、热情、无私奉献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领导和家长及老师们的认可,于xx年至xx年和xx年至xx年连续两年荣获区先进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奖励称号。
3、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根据各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任务和实践情况,不断的总结经验、,争取得到各级领导、专家们的指导,从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如1999年12月写《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研究优秀论文,并收入《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丛》中;xx年6月撰写《浅谈小学作业的强化管理》论文获全国中小学教育论文三等奖;xx年2月写《操行评语改革中怎样评价学生》论文获市小学素质综合评价优秀论文三等奖;xx年8月写《浅谈小学数学与素质教育》获市走进新课程优秀论文三等奖;xx年4月写《素质教育必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论文获中华教育科研论文二等奖。
三、注重德育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基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人才的质量当然成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我作为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尽全力去拼搏,为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而奋斗。
1、为人师表,突出身教重于言教。
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产生具有强烈持久的影响,这是我深有切身感受的体验。不管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班主任施教地位这种特殊的关系,足以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所以我深知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好。如按时到校、文明礼貌、尊重学生、认真写作业、热爱劳动、遵守纪律,以至日常行为规范等等,真正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发挥导师的作用。几年的育人工作使我更加认识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在塑造一代新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重视养成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从小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基础教育要奠定学生一生需要的基础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从小抓养成教育,立足于做人教育。我充分利用每周的升旗、国旗下演讲、少先队主题班会、保护绿色家园、清理白色垃圾、校园之声广播、文明监督岗、看电影等各项活动及时组织讨论、演讲、写心得、办墙报、口头表扬等各种形式,进行生动、活泼的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把握这些教育的机会,教育学生爱集体、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从一点一滴地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和实效性,表现在学生对团组织开展的向贫困地区学校捐款捐物的活动都积极主动参加,何杰同学拣到手表主动交公,李海路同学在校外拾金不昧受到失主对学校的表扬感激。在完成社会公开课上,学生表现热情积极、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情感受到各级领导老师们的赞赏;在参加全市各区县开展的第一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团体第一名等等。事实证明,突出养成教育小学阶段是最佳时期,从小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人生观。
3、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培养自律及责任感。
我的原则是以课堂为生活主体,以常规训练为主线,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常规礼貌、卫生劳动、待人接物等几个方面的行为准则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自理、自控能力,使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统一,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如在课上自控能力培养上,要求学生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写作业,就及时提示姿势正确;学会抓紧时间保证效果;发言时要求站姿端正、态度自然大方,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过细的言行举止养成自觉控制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班里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每个学生对班集体都有一份责任感。在值日的一天里不管是纪律、卫生、出勤、各项活动、值周检查等都要管理到位,每个值日生都做到尽职尽责。久而久之,一个良好的班风将给全班学生营造出良好学习环境,而且使全体学生都具有独立工作能力、自制自律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班集体。
4、重视舆论导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班主任为人师表,严格管理是重要导向。建立培养有利的班、队委、抓好骨干队伍也是重要的导向。我特别注重坚持民主作风自荐、考查、民主选举的原则产生班干部,并严格要求培养他们的榜样作用,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适时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他们得到全班学生的信任,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几年来班里的文、体、少先队等活动都由他们出面组织,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锻炼了学生。
对于校内外、班内外出现的正反两方面典型事例及时做分析、讲述利弊关系,进行是与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学会做人的道理,保证学生健康的发展。如对打架、偷窃行为,假期里学生花钱顾人写作业行为,校外偷自行车、偷铁卖钱行为、进网吧不回家行为等等进行导向教育,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价值、自身目标、自身的位置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改邪归正,在正确舆论导向作用下,健康的发展。
5、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面对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造成德育工作难度较大。如普遍学生都比较自私、花零钱、不爱劳动、学习不刻苦、集体观念差、不礼貌等等。凭借教师的大量思想工作,五十多人的班集体远远做不到及时和深入,必须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二者形成合力才能准确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德育工作。如薜宏亮同学经常去网吧,开始家长不管还给钱,后来旷课2天到网吧没有回家,在与家长联系后控制了形势的发展。几年的教育工作证明德育工作必须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当今社会是复杂的,家庭条件也各不同,甚至我们还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家长的工作,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四、以高度的责任感,努力做好教学工作。
多年来的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当今社会确实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面向未来转变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都集中在育人的基点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突出了这个道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全面的科学知识才能胜任起教师的重任,所以我必须不断的拼搏进取,从理论到实践。
1、在教学实践中尽职尽责。
六年来的带班教课,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为主导的原则,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以激发鼓励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强化基本功训练;以双基训练为中心,强化作业管理,突出针对性,保证整体效果,具体在:
(1)备课中做到认真备教材的同时充分的备学生,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讲课中做到表达准确,把握学生的听课效果,讲练结合;
(3)对待学生作业一直坚持全批全改;
(4)辅导与讲评,针对性强,及时解决问题,尤其对后进生加强课外教练,不让一人掉队;
(5)对待每次单元考试都做到认真批阅,严格要求,总结经验,尽职尽责。
2、关爱学生是我的享受,也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必备条件。
常年的教学中,出于对事业的热爱,总能保持和善可亲的自然教态与学生相处,课上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一直保持良好效果,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对后进生我倾注了更多的关爱,不厌其烦的教会为止,在多次考试中差生的成绩并不差,使我由衷的感到欣慰。我的关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鼓励鞭策着学生,久而久之,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学生变得很自觉,彼此都很了解,都一样的努力。在班级整体的教学效果上,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年级之首,多次考试达标率为100%,优秀率为80—87%,直到毕业统考xx年平均分为93.6分,xx年为91。7分。
3、积极参加教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水平。
探索新形势解决新问题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一方面:
(1)本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订阅了有关教学的学习辅导资料如小学数学参考等接受再教育;
作为了21世纪的高职生,除了应具备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人际合作能力和公共协调能力等。高职院校要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开设人文课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开展校内外的人文实践活动。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如何,需要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对其价值进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决策者和被评价者,使他们能够制定更好的教育决策、教育或学习计划,促进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效果。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内涵
教育专家顾明远认为,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德智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学者徐涌金认为,人的素质是个体内化了的具有深层意蕴的品质特征,是蕴藏在人自身的尚需开发出来的身心潜能,并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得到外在的表现。
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系统、科学、全面地搜集整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否符合高职人才培养需求,是否符合高职生个体需求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和其他评价一样,都是在科学、系统、全面搜集教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整理与分析。虽然最终的评价结果是由人的大脑判断产生的,但这一判断是在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之下得到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高职院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以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质量,保证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意义
(一)为构建并完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提供科学决策
没有科学的决策,就不可能有效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也难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效果,或者说没有科学的决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根本就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实施。通过教育评价的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决策者可以得到大量有效信息,并据此做出正确决策。通过教育评价,不仅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客观地了解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状况,而且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也能够知晓自己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各项工作。通过评价的实施,可以检测本校各项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工作,可以明确本校人文素质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了解本校每位人文素质教师的特长与潜能,从而为本校人文素质管理工作改革、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人文素质环境建设、人文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人文素质社会活动的开展等提供正确的指导和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为高职人文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正确指导
人文素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开展教学工作的,自身的教学水平发挥如何,教学效果怎样,学生对其人其课接受与否等等问题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得到回答。也可以说,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是对人文素质教师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通过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可以对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反馈,从而为人文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为高职人文教师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正确的指导。
(三)为检测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知识技能和人文素质统一发展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教育教学效果怎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科学评价依据。
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评价是整个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起点,也是终点,更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的重点和方向。只有对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工作整体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客观、有效地评价高职生的人文素质。
三、构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
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制机制进行评价的内容和范围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保障制度、考查评价奖惩机制等。领导重视程度的大小是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首先是对领导体制进行考察评价。
考察评价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主管领导的分工情况,分工合作情况,相关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情况、运作情况;相关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及运行情况;人文素质教育专题研究会议的召开、决策及落实情况,听取相关工作汇报及解决实际问题情况;将人文素质教育列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情况,高职院校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相互配合、参与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教研科研经费等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情况;对教师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考评的办法及相关奖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情况。
(二)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的水平决定着整个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高低。相关教师人文知识的多少、人文精神境界的高低、人文能力的强弱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人文素质师资队伍水平的评价也应纳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师队伍的人数、学历结构、学源结构、专业结构,其主要授课情况,开展讲座或报告的内容、次数、参与学生人数、效果情况等,组织人文素质教育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情况,撰写或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参与编写或出版教材论著情况,主持或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类各级课题的研究及获奖情况等。
(三)对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建设情况是评价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开设是否齐全,每个专业、每个学期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开课门数和上课学生人数,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该校各专业所开设所有课程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以及学生修读此类课程的成绩情况,该校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所处的位置及影响,相关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及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设置、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情况等。
(四)对高职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是对高职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如果一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该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人文能力、人文精神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很大提高。因此,该评价体系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及效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校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次数,学生参与人数,活动效果,学生满意度等。
(五)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人文气氛是否浓郁,直接影响着高职生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因此,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就必须包括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所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绿化美化,建筑布局、风格,各种标语牌等人文景观的布局及内容以及由整个校园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精神等内容。
主要从以上五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解,在评价方法上主要采用查阅相关档案材料,召开相关领导、教师、学生座谈会,进行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在科学设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并在此基出上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被评价院校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以切实提高本校人文素质教育效果。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尚处于摸索阶断,更为完善科学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待于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继续进行不断教育实践与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中国分类法】:G71
1 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学生447.34万人,比上年增加65.17万人,增长17.05%,其中本科招生209.92万人,高职(专科)招生237.43万人。普通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1333.50万人,比上年增加224.93万人,增长20.29%,其中本科在校生737.84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高职教育自身的需要,更是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需要。
1.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课堂教学也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目的转变为具体教学实践的中介,因此要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只是传授知识或主要进行专业教育的旧理念,无论是公共基础课,还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师都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要把课堂教学的目标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一致起来。教师在讲授一门课时,绝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高度,把传授知识和文化熏陶、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等结合起来,努力追求人文精神向科技领域的渗透,综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 高职教育现状及弊端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过分强调狭窄对口的专业教育,过分提倡干什么,学什么,而忽视人文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注重人才培养的批量生产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技能单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人文底蕴薄弱、功能性过重,造成高职学生素质的不完善或综合素质的欠缺。社会上流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论点,在学生中形成了高职学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是学科教育的失败者,知识基础薄弱,普遍自卑心理较重,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职学生做为高等教育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人文关怀,更需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
3 探索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要加强计算机及网络运用能力和英语能力的培养。要开设以人文、社科、经贸、管理、环境等课程为主的公共选修课。
3.2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3.2.1 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课要以应用为目的,以专业学习“必需、够用”为度。要拓宽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是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提炼了的基础理论,是专业所需的共同知识和共同技能,是学习和发展多种同类专业的基础,另外,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因此宽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满足当前上岗职业能力的需要,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动良好的适应性和就业弹性。专业课是专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专业的特点,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和先进性,坚持为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要在充分利用专科教育的基础上,做好知识结构的衔接,课程设置的整合。
3.2.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采取得力措施,切实保证必要的实践教学的学时,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的教学大纲要符合教学计划的要求,与培养目标、规格层次、能力结构相适应。要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项目,增强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课程设计要强调规范化训练,要积极安排计算机辅助设计训练。实践课要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为考核标准,考核要以能力考核为主,要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考核,要注重平时考核。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毕业设计(论文)要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要尽可能结合学校或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工程及社会生产实际任务进行,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3.3 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现场教学等先进教学方式,理论教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要逐步提高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要积极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上网自学课件,为学生网上自学、网上讨论和答疑创造条件。
3.4 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
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理解性、分析性、综合应用性内容,要采取多元化的考试方法,每门课程根据其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水平要求和教学对象不同,可分别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论文、读书报告、实验、设计、现场测试、操作、上机等考试方法,要注重平时考核,重要考评基础、考评能力。要坚持教考分离原则,公共基础课、主要课程要建立试卷库或试题库,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3.5 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
学分制的优点在于其人才培养规格和类型的多样化,重视学生个体素质上的差异,突破过去学年制“一刀切”式的教学计划。可以根据不同类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计合理、富有弹性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弹性学制的学科体系、过程管理等内容都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满足不同类型学制的教学和学习需要,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专业技能熟练精通”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按照“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学制机动灵活”以及“宽基础,活模块”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公共基础文化课程类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程模块4种课程类型的模块体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知识、能力特点,确定不同专业课程模块学分所占比例以及毕业所需总学分,学生必须按照教学计划规定和课程体系要求进行选课。这种课程体系是一种水平标准化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在基础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上得到全方位的训练,从而保证毕业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