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04-28 06:02: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外汉语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对外汉语教案

篇(1)

2.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

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新疆在历史上划入中国版图。从此以后,新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2.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3.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4.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

5.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

1.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2.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篇(2)

一、关于课堂教学

对外汉语速成教学的特点是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语言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一课型本身的特点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上,本堂课分为两个教学环节:复习和讲练新内容。复习环节对前一课的词汇、课文、语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复习;新内容的学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生词的学习,第二步是语法点“把”字句的学和练,这是整堂课的重点讲授内容,用时23分钟,约占整堂课一半的时间。

在复习部分,老师采取了一种“点―线―面”引导式复习方法。首先,老师使用了生词卡片让学生进行认读;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中的句子,以此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达到复习课文的目的。这种由生词这个“点”扩展到句子这条“线”再把句子串联成语篇这个“面”的复习方法很有系统性,既能全面复习,又比逐项复习节省了时间。

讲练新内容部分,第一步是生词教学。本节课共学习14个生词。老师先点明生词的语义场――家庭,使学生明白词的使用场合,是一种功能性的教学。老师共领读两遍,第二遍去除了拼音,有意地减少学生对拼音的依赖。读完生词后的词汇扩展,老师没有用词典式的翻译来解释词汇,而是直接把词汇放到例句里,让学生明白生词的用法。在学习所有词汇之后,老师领学生进行了复习,这一次是领读刚刚学过的短语和例句。学习和复习紧密连接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接下来是本堂课的重点:“把”字句语法教学。老师一共讲解了7个“把”字句的变体句型。句型的教学模式为:老师演示―学生描述―教师纠正―总结句型公式―图片演示练习―模拟场景造句。

简单的公式、老师精当的语义说明、明确的使用场合和大量的句子练习这一套系统功能性的语法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快掌握句型的用法,达到交际的目的。

教学方法方面,首先,是“句子中心”教学法。复习和讲解词汇时,老师几乎没有讲解词汇本义,而是快速把词汇放入例句中领读。语法部分,老师除了进行必要的语义讲解,也都是用例句使学生加深印象的。操练部分也全部要求学生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交际性和功能性,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老师精心备课。

第二,“情境法”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课堂上的每一个句子老师都会给出相应的情景,这种情景有老师用语言描述的虚拟情景,有用图片展示的静态情景,有老师用动作演示的动态场景,而且每一种情景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老师的现场演示和图片更能调动学生全身的感官,以刺激记忆,促使学生对语法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这能使学生理解语言的使用场景,达到交际的目的。

第三,是引导式教学法,这体现在老师以问答法贯穿整个课堂。老师在对图片和场景进行讲解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引导学生回答,也就把课堂的时间和说话的机会留给了学生。提问还能刺激学生自主思考,调动学生说汉语的积极性。老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的设问还有提示的作用。

二、关于老师和学生

课堂用语方面,老师全程使用目的语,必要时用媒介语辅助。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没有一种统一的母语,老师全程使用汉语授课,为学生创造目的语环境,也是适应这种多国留学生混合课堂的较好的办法。但当教师提到一些较难的词汇,如“按摩”“心理动词”时,老师会用英语这种媒介语进行解释;另外,老师还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当学生读生词音调不准时,老师会用手势示意正确的声调走势。在句型操练时,老师更是会用动作演示让学生造句。

在提问和操练时,老师十分注重对于学生错误的监控,但在纠正错误时,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老师不仅会及时纠正,还会对其错误进行针对性分析;而非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错误教师仅仅给予纠正,并不作出解释。

篇(3)

一、外贸函电课程简析

1.中职函电课程简析

当前, 传真、电子邮件以其更为迅速快捷,方便经济的通讯成本等优势,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信函、电报、电传在国际贸易交流中获得了主导地位,但其基本格式和表达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可以说外贸函电就是一封用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的信函,是一门外贸业务与英语书面表达相结合的实用英语课程。它根据外贸业务环节的实际程序,用实例系统地展示函电往来的内容、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外贸函电本身具有较强的实务性质。

2.目前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现状

目前外贸英语函电教材和书籍种类繁多,但大部分教材的内容陈旧。一些再版教材,内容基本沿袭旧版,有的只是做了简单修改。比如,外贸英语函电教材仍是大篇幅介绍电报和电传,但是事实上外贸业务的联络已经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进行;内容模块还是沿袭以往的介绍,报盘,还盘,订单,装运,保险,争议和解决,业务等模块,忽视了实践应对。如果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是不能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的。

3.外贸函电教学的现实意义分析

随着我国各个行业的全面开放,中国未来近几年需要有一大批具备外贸业务知识和外语本领的复合型人才,结合这种外在环境和教育现状,笔者认为中职外贸函电应以培养磋商业务和撰写业务函电的综合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因此建议在外贸函电教学上尽量结合当今商贸的实际需求及其核心问题,在信函的体例设计上更注重实际应对,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的建设性建议

1.案例教学的引入的必要性分析

以往的课文教材主要突显整个函电体例的流程性但较宽泛性。通过向学生交待外贸流程中的函电操作,主要是以使学生掌握商务函电的起草,书写,并且相应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知识为目的,这种教学因没有照顾到实际情况的复杂性而缺乏实践针对性。而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的逐步深入,日新月异的外贸操作方式,以及争端的不断出现,都把从业者的要求从原先语言的一元提高到包括语言、流程操作能力、实践应对能力的多元化要求上来。那么这就从客观的角度上要求我们的外贸函电课程教学要结合国际贸易业务,进行案例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2.案例教学分析

开设外贸函电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3.案例教学的由来

案例在教学中的应用首推哈佛大学法学院。1870年,在院长兰革戴尔的指导下,学院强调在教学中由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个别案例,目的是通过对案例的认识达到对法律规则的理解。这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熟定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固定的教学方法。到20世纪初,案例教学已被美国所有的著名法律学院所采用,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案例教学的优势

第一,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案例的进行过程中领会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点,提高理解问题细节、灵活应对国外来函能力。

第二,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从多次的应对策划中获得更为贴近实际的外贸知识,而且潜意识中提高了其对于表达方式的甄别、讨论技能的改进,并且通过环境模拟还可以增强学生面对外贸困境时候的自信心。

第三,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外贸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沟通现实外贸环境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将来毕业应对工作情境的挑战。

5.案例教学的实证分析

我们可以选取外贸函电中一个模块--客户抱怨作为实证分析的对象,按照教材惯常的思路,通常是以客户对于产品质量,包装,运输等环节的投诉,我们是分别如何回复的,在回复中我们用一些较为固定的语句来表达。但是现在的国际贸易实际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很多情况并不一定是由于出口商单方面的原因导致以上环节的问题产生,因此实际的调查显得尤为重要,处理的方式也由于实际案例的产生变得不再只是机械地应对,而是基于实情调查后的解决。以下给出的是本课环节的案例和教学设计:

S.S“ Blue Sky”. MEN’S GARMENTS

Referring to our letter dated March 17, 2005, in connection with the men’s garments under contract number ACR-973 shipped per S.S. “Blue Sky ” after the goods are discharged at our port ,we found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 discrepancy ,what we need is actually the MEN’S garments but KIDS’ garments instead.

In order to support our claims, we are sending you herewith you some pictures of the goods we received.

Please give our claims your most favorable considerations and let us have your settlement at early date.

Yours faithfully

Enclosure : As stated

教学设计如下:

显然,通过上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常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关于客户抱怨的概念掌握和例文中的处理应对,而如果引入了案例教学则可以针对于每一个案例情境进行细分,再做出针对性研究和解决。我们根据客户对于某一个订单抱怨的案例,给出学生一系列设问,(如下框所示)

根据笔者授课过程中逐步设问,以及学生的互动回答,讨论,展开头脑风暴(控制在10-15分钟),学生的反馈情况综合如下:

就以上情况,最后学生草拟以下文章:

Feiyon sons Co.

Rm 508-5411 Tongle Bldg

Shennan Rd., Shenzhen(51686),China

Thank you for you letter October 21.We regret very much to learn that the Men’s shirt you kindly ordered were omitted from the shipment and that Kids’ were sent to you instead .Your complain was immediately sent to our quality director for investigation.

On going into the matter, we found that a mistake was indeed made by us .The slip-up occurred in our mew automated inventory control system which is causing some problem during the data entry stage .Your order number was unfortunately confused with another one (ACR-943).We sincerely regret that it caused you so much trouble, especially because the goods were intended for your special sale.

We have arranged for the right goods to be dispatched to you at once. Relative documents will be mailed as soon as they are ready.

We have already faxed to inform you of this, and we enclose a copy of the fax.

The Kids’ shirt youkindly returnedreach us today. Your accountwill be credited with the invoiced value of this Kids’ garment and returning charges . Our credit note is enclosed.

We apologize again for this mistake and inconvenience caused to you.

Yours sincerely

篇(4)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背景下,肇始于1950年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迄今已走过60年的历程。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程度的加深,国际上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需求不断升温,同时也给对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外汉语师资培训越来越为专家学者和对外汉语工作者所关注。但目前的师资培训方式存在着明显不足,尤其是在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对教师实际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找到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师资培训是对外汉语新教师上岗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的培训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比例不协调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效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培训内容偏重理论,实践阶段的比例较低。在培训过程中,教师通常以介绍理论知识为主,内容强调汉语教师应掌握的汉语知识、教学理论、文化素养等方面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实践环节的培训。特别是对于从来没有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老师,虽然在培训中掌握了必备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对所学理论进行总结,不能发现老教师在教学中的良苦用心,更不能把所学到的理论马上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实际教学中,完整的一节课包括许多步骤和环节,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妥善地处理教学的每一个步骤,并把各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而这需要在实践中逐步积累才能获得。在传统的师资培训中,教学方法的教学大都是教师以理论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最后以一次试讲作为实践的环节。虽然培训中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对具体教学过程和方式认识明显不足。实践环节的缺失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

2.培训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方式较为简单,特别是针对学生掌握教学方法方面缺乏系统的训练。教师的理论讲授占主要部分,虽然也不乏有课堂上的互动,但缺少学生直接参与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在教育观念上也将给受训教师带来不良影响。听课、试讲这些过于单一的培训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实践性,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整个教育实践中诸多教学技能的实践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妥善地处理教学的每一步骤,并把各环节有机地连接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一定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以实现教学技能的提高。但实际上,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听课过程中学生难以体会讲授者的巧妙安排,发现其中的有效技巧;在试讲过程中指导教师很难全面及时地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改进措施。除了教学实践的过程过长,听课、试讲等传统的培训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缺少系统性。对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掌握方面不能充分发挥培训的作用。

3.培训方法陈旧,不能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信息。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这是让学生深刻认识并掌握教学技能的最佳途径。但由于对外汉语师资培训的局限性,试讲是把外国学生作为实际的教学对象,这是很难做到的。通常的做法是有指导教师或学生分组扮演外国学生,可是这与外国学生所形成的课堂在所提出的问题、营造的课堂气氛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同时导致在讲台上的学生在心理上无法转换(特别是没有过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学生),在讲课的语速、讲解的内容和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上,都无法同真正的对外汉语课堂相同。因此,这样的实践方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馈学生的教学信息,特别是根据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技巧的能力方面,指导教师无法了解到试讲学生真实的教学能力。另外,课后听别人评议,没有直观的方法来发现、认识自己的问题,往往理解不深,反馈的效果不大。尤其是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很难达到解决教学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需要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支持。目前的对外汉语师资培训在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缺乏有效的连接,难以圆满地完成培训目标。

二、微格教学的特点与实践意义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Micro teaching),是指为分析和发展特定的教学技能而使用的方法。它是一种集教学理论知识讲授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微格教学首创于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进行了系统的实践和研究。爱伦教授将微格教学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它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单一的可操作的教学技能,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使被培训者可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以达到显著改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目标。

微格教学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教师的职业技能除了专业知识方面技能等教学基础行为技能外,还包括教学技术行为技能和人际关系行为技能。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大致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运用、教学教具的使用、课堂管理技能以及组织游戏和活动等技能。微格教学诞生后迅速在美国各地得到推广、应用和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微格教学传入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20世纪70年代又传入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了微格教学,并在1988年到1989年进行了微格教学的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微格教学对教师培训方面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微格教学对学生人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技巧量等方面进行了简化,对教学中的变数进行了控制,使被培训者可以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避免了将被培训者直接放到一个复杂的、需要全面教学技能的真实课堂环境中,保证了培训的效果。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作了科学的细分,并用现代化的视听技术,对细分了的各项课堂教学技能逐项进行训练,帮助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掌握有关的基本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强调技能的分析示范、实践反馈、客观评价等环节。对微格教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技能可以借助微格教学的训练得到显著的改进。

微格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师培训的模式,将复杂的教学行为细分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等。每一项技能都是可描述、可观察和可培训的,并能逐项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侧重训练和矫正某一具体教学技能,而且可以把这一教学技能的细节加以放大,反复练习。这种对某一教学技能的集中练习,学生容易掌握,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微格教学利用现代化视听设备作为课堂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受训者可以直接从记录中观察教学技能的应用、教学内容的表达以及交流方法的优劣,获得自己教学行为的直接反馈。感受及时、直观、真切,从而避免了许多主观因素。而且还可运用慢速、定格等手段在课后进行反复观摩、讨论与分析,克服了时空限制,并能更好地注意到细节问题。受训者得到的反馈信息不仅来自指导教师和听课的同伴,更为重要的是来自于自己的真实教学过程。受训者从第三者的立场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产生“镜像效应”,可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微格教学冲破了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师培训模式,运用现代化的摄像技术,对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既有理论指导,又有示范、观察、实践、反馈、评议等内容。在微格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技能分析示范阶段,师范生担当的是学习者的角色,既能学习教学技能方面的理论分析,又可以观察到形象化的录像示范。这时师范生要听、要看、还要与自己原有的教学实践认识进行比较分析,既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在实践阶段,师范生的角色又转换为执教者,将前面所学习的教学技能理论融合到自己设计的微格教学片断中去。到了观摩评议阶段,师范生的角色又转化为评议者。必须要用学到的理论去分析、评议教学实践,不仅要评议同伴的教学实践,还要进行自我评议。如此不断的角色转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教学技能的认识和掌握。

微格教学的意义首先在于有助于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的转化。而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因理沦水平相对较低,很难将理论自如地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教育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过程往往比较缓慢。在化学微格教学中应用新理论、新方法,钻研新教材,运用新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从而使受训者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消化、吸收”教学理论,大大缩短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进程,促进了教学理论向实用性的方向发展。其次,微格教学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培养。基本教学技能和综合教学策略的学习和训练为被培训者的教学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各个分技能和分策略的训练到完整课的实践符合新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各项教学技能、教学策略的综合运用,只有对每项细分的策略都反复培训、熟练掌握,才能形成完美的综合艺术。目标明确、操作具体可控的教学策略训练便于被培训者观察模仿,减少了教学的复杂程度,模拟的教学环境可以减少真实教学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三、对外汉语师资培训中微格教学的应用

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大批教师加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但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师没有受过本专业专门训练的状况至今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虽然目前的师资队伍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是来自中文系或者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在汉语本体方面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他们并未受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和训练,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微格教学可以更加具体地对教学技巧和手段进行训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而且在通过微格教学体验并掌握了教师职业技术行为后,教师们将这些行为连贯起来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中就容易得多。

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们提出微格教学40多年来,国内外教育工作者已经设计了许多微格教学实施步骤,应用于掌握教学基本技能进行培训。下面是比较典型训步骤。

1.以具体教学行为要求确定特定教学技能,并确定这种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活动进行分解,提炼出若干的教学技能。每项教学技能是由一类在教学功能上有某种共性的教学行为构成,使之成为可观察、可示范、可操作、可反馈评价的训练模式。学生更明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各项技能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训练。

2.指导教师为受训者提供一堂运用特定教学技能的示范课。在正式培训之前,为了使被培训者明确培训目的及要求,教师要对有关教学的注意事项或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进行说明,也可以利用录像或实际角色扮演这种直观的方法对所要训练的技能进行示范,并加以讲解与说明。示范可以是正面的,便于培训教师学习好的经验;也可以是反面例子,被培训教师可从中吸取教训,少走弯路。

3.学生分组集体备课,根据指导教师的计划,提交一份按预定规格写成的教案。教案要最大限度地包括与特定教学技能有关的行为要素,用以体现特定教学技能。这个过程不仅要熟悉教材,还要综合考虑应采取的教学方法、途径及活动方式等,在教案中体现出来。

4.按规定的教学技巧和行为,在小范围内上微型课,教师用录像将授课师范生的教学行为记录下来。由于是微型课,不仅有相对完整的教学片断,又使所有同学都有讲练机会,课堂效率相对较高。集中于一种教学技巧的训练,也更有针对性,易于掌握。

5.试教后,小组范围内评议微型课。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录像,分析教学行为,使被培训教师及时、准确、直观地获得反馈信息,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一起观看,以进一步观察被培训教师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之后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取长补短。

6.根据教师与同学的意见,结合录像自我反馈体验,认真地自我分析,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改教案,重新计划或组织同一内容,以便更有效地巩固和运用所学技能。

7.学生根据修改后的教案再试教,指导教师再记录、再反馈评价。这个周期可以循环往复,直至对某一教学技能的掌握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样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大大提高了培训有效性。

微格教学在教学技能培训方面有很大优势,可以把教学活动分解成几个可以单独训练的部分,逐个掌握教学技能。但是,课堂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总体安排和把握,在教学技能的运用上要针对不同情况随机应变。微格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培训方法,在提高被培训者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方面是无法完成的。

参考文献:

[1]陈菡,徐剑波.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引入微格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校教育研究报.2009.9:58-60.

[2]孟宪恺.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近义词;已经;曾经;教案设计;课堂教学法;教学技巧

引言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词汇都是教学的基础,它应当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始终。由此可见,语言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语言说到底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汇是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中需要充分重视的语言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意义相近或相似的词汇,这些词汇很容易给汉语学习者造成困扰。文中,我们以“已经”和“曾经”为例,通过分析两者的异同,探索更广的近义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1、“已经”及“曾经”的分析

“已经”和“曾经”都是表示时间的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做状语,表示动作,变化或状态已经在现在或过去某个时间之前就已经发生或存在了。

1.1“已经”及“曾经”的不同点

一、“已经”表示动作或变化是近期发生的,并且,一般维持到现在。“曾经”表示在较远的过去发生过某动作或存在过某种状态,并且到现在动作或状态已经结束。例如:(1)、她已经学了五年舞蹈了。(表示她可能仍然在学习舞蹈);(2)、她曾经学过五年舞蹈。(表示她已经不再学习舞蹈)。

二、“已经”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以接助词“了”为主。“曾经”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以接助词“过”为主。例如:(1)、天气已经暖和了。(2)、我们曾经见过面。

三、“已经”还可以用在表示将来时间的副词前面,表示接近完成或尚未完成。“曾经”不可以。例如:她已经快结婚了。

四、当“已经”和“曾经”后面的动词带有数量短语,而且动补结构所代表的动作或状态已经结束时,形式和意思基本一样;但是,动词后面带有时量短语,且动补结构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没有结束时,只能用“已经”。例如:(1)、我已经/曾经跟他见过一次面了。(2)、我已经跟她谈了三个小时了。

1.2“已经”和“曾经”的材料分析

通过具体分析“已经”和“曾经”两个相近词汇的意义,本文将把这两个词汇带入到模拟的教学中去,探究一下何种教学方式才是最适合汉语学习者。

教案

课题:“已经”和“曾经”的辨析

教学对象:通过HSK4级的学生

教学时数:一个课时.分别设计为研读材料,教授课文,练习等部分。课时不作具体安排,以学生课堂反应为准,每个教学环节以二十分钟为宜。

教学目的: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讲解,让留学生了解并掌握“已经”和“曾经”的不同点和其各自的用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

1、“已经”和“曾经”的异同点及其具体用法。

2、两组词在不同语境和句子中所表达的意义。

3、两组词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环节:

1、引入所学材料,朗读教学材料,可让学生跟读。

2、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让其自己分析所给材料,并尝试找出不同点和规律。

3、讲授具体授课内容,通过简单有趣的游戏深刻其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4、填词练习,给出一些句子,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分别把易混淆的两个词汇填入相应的句子空格内。

5、造句,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尝试造句。

这时,整个课堂已有了大致的框架,教学流程也渐渐清晰。接着,就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汉语词汇教学方法来充实课堂内容,调动课堂气氛。

2、词汇教学法

2.1语义联系法

语义联系法就是通过词语语义之间的联系来进行解释的方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我们将有同一关系的词语放在一起进行解释,淡化学习者的生疏感,而且成对的记忆,会建立起词语的关联,增加词汇量。

2.2游戏法

在课堂中加入游戏可以极大的调动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性,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正是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以“已经”和“曾经”为例,我们可以采取“拼句子”的游戏形式。方法如下:教师将制作好的一些卡片发给学生,每一个卡片上面都写有一个单词。让学生分别抽取几个卡片,用自己所抽到的单词与“已经”和“曾经”拼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要求逻辑上大致无误。这种方法有利于考察学生对于所学词汇的理解,并锻炼了其造句,对词汇的运用能力。

2.3搭配法

在直接释义的基础上,展示出两个同义词的不同的组合搭配,这是一种“以用促识”的方法,即在正确地使用中体会词语的含义,例如,“已经”和“曾经”带入句式组合中,在讲明具体的使用范围,可以让学生自我造句,要求他们加以记忆,不失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手段。

除此之外,作为授课方的教师本身也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因为在日常的教学中,词汇的记忆和使用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担,学生经常为汉语词汇的丰富易淆和难用而烦恼。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如果能够使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就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他们的疲劳感和焦虑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3、对外汉语教学技巧

3.1适当的调节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活动的背景,毋庸置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课堂气氛是轻松愉快的,处在这种环境中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处在最佳状态。由于词汇学习的难度,课堂气氛调节更应成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首先考虑的技巧。教师需要有生动的表情,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印象,适度的夸张表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2创设和学生关系密切的语境

创设语境是词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手段。无论是解释词语的含义,还是练习词语的用法都会创设不同的语境。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来创设语境,跟学生密切相关的语境会让学生记忆比较深刻。

4、结语

语音如果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那么,词汇就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教学必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词汇量的缺乏和词汇的混淆影响学习者交流的顺利进行,造成学习者的焦虑和兴趣的减弱,尤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初学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是,如果教学者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及正确的教学方法,这些相对枯燥的词汇课堂也会变得轻松愉快,多姿多彩,给学习者增加汉语的学习兴趣。(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以及与国外交流的日益密切,“对外汉语教学”也成了越来越热门的话题。近几年来,云南省内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加入到了对此专业的人才培养行列,教学涵盖了从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储备力量到为不同需求的外国人打造汉语课程。随着这样的转变,“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就更显得范围狭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新的名称随之孕育而生——“汉语国际教育”。

崔希亮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一文中,将这两个名称作了如下的区分:“今天我们通常用‘对外汉语教学’来指称‘在国内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用‘汉语国际教育’指称‘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虽然这里用“国内”和“海外”的地域差别区分了两者,但我们看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汉语国际推广作为国家大外交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把“国内”和“海外”融在了一起,我们能够看出“对外汉语教学”正在日趋走向成熟的、带着国际化标志的“汉语国际推广”。在此期间,最需引起具有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注意的是,如何让那些正在接受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本科生“走出去”,将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为用而学,学以致用,无疑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当前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

1 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尴尬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汉语教育”,从学科发展的历程看,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海外语言教学活动,其学科基础是语言教学。虽然后者的外在形式主要还是以汉语为目标语的外语学习,归属于汉语教育领域,但主要是进行以外语学习为语境的汉语教学。两者的最大区别在汉语国际推广具有承载国家外交战略新思维的含义,是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从比较单纯的语言教学活动转变为以国家外交战略为依托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专业学科名称的转变实现了从专业教学活动向国家文化交流发展战略的转变。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集合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精英人才,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但作为一所高校来说,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们“走出去”却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语言教学和语言应用能力偏低等。先从本科阶段的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来说,其知识体系正处于构建阶段,自身的汉语知识和文化修养需要大量的学习时间去倾注,更需要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次从学生的教学力和语言运用看,在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面对的是国际化的环境,需要具备优秀的教学素质和语言能力,但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建立在教学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实践环节,绝不是坐在课堂里听了课就能够有成效的;而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不断的学习与应用。但在校本科学生的语言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督促与指导,而其对语言的教学应用又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实践。因此,如果在学生汉语基础不扎实,汉语言教学能力不理想,且还未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走出去”,则往往会带来既浪费了时间,又收获不多的后果。面对这一现实,许多高校会选择“3+1”或“2+2”的模式来兼顾教学与实践两个环节。这样的设计有其优势,可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弊端中首先受到质疑的就是学生的能力:一方面,他们是否能够在没有专业教师指导的情况下有序学习;另一方面,他们是否能够在课堂里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其次,这样的学习模式会受到学生经济承受能力的制约。最后,建立在学生专业基础还不牢靠前提下的匆忙“走出去”,是否会使大多数人沦于“自身学不到,别人教不了”的尴尬?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国际教育面临如下尴尬:第一,师资的尴尬。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与汉语国际教学要求差距甚大,造成一方面需要大量汉语教师,另一方面国内难以输出大量的合格的汉语教师。第二,教学和实际操作的尴尬。学生所学知识无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第三,语言尴尬。学生无法很好使用英语作为中介语达到教授汉语的目的。

而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一项国际教育计划,在更广阔的领域上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为更多想要了解中国的外国人创造学习汉语的条件并提供学习机会。对外汉语教师们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一方面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进了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针对高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和“走出去”战略的落实,我们应该依照专业的自身特点来为这些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储备人才的本科生们量身打造专业实践途径,让他们既能够在学习期间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够在毕业后能在最短时间内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任务。

2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基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实践方面“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针对专业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摸索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应是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的任务。对此,全国各高校都有不同方式的探索,取得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我们可以透过一些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方式窥其一斑。例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践教学分为三步。第一步,依托学校与广西师大的合作,派遣本专业的学生去听课。第二步,校内微格教学,让学生模拟教学。第三步,利用本校与越南学校的合作派遣学生出国实习。与之相比,大理学院的实践教学独具特色,对外汉语境内教学实践分为3个部分:课堂观摩教学、个别教学辅导和文化交流活动。课堂观摩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在教学技能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实习生听讲、准备教案、说课、试讲、正式上课、评课、总结,每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目前大理学院的境外实践教学主要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辅以文化交流活动。他们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建立了5个汉语教学实践基地,以实践教学法基地为依托,进行汉语国际化教学。同样,云南大学实践教学方式则是以外派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主要教授综合课、口语课等,同时撰写论文、日志、教案、案例分析等。综述以上各校所取的实践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为境内实习加境外实习的模式。境内实习主要以模拟教学为主,较理论化,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而境外教学主要以学生的“走出去”实习为主,以专业实习的方式取代全部的实践教学,而未能将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环节融贯于学生四年的教学全程中。同时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去境外实习。对此,笔者认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不能仅将眼光放在“走出去”上,而应该从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以及实践教学的监控测评方式等方面入手,在学生本科四年学习中贯穿始终,从而实现以国内外实习环境为基地的包含着感知性实习、提高性实习和专业性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

总之,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立足于“请进来”,“汉语国际教育”立足于“走出去”,这两条路线同时推进,相得益彰,应是当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可供尝试的教学改革思路。本文所述正基于个人的思考和几年来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期待得到同行专家的指正与赐教。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

[2]李毅.汉语国际推广与我国国际教育的发展[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2).

[3]张如梅.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多模式探索——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0,(11).

[4]吴应辉.国际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及汉语国际传播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10,(8).

篇(7)

1课程现状

四门课程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1.1教学内容

对外汉语教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课)课程是理论应用并重,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法(以下简称教学法课)课程着重探讨对外汉语教学法,以语言教学法流派为基础,介绍了分技能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技能训练(以下简称技能训练课)课程侧重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微技能探讨,从诸多方面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进行了系统详尽的阐述并附有教案和课堂教学实例评析;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式要求,符合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迫切需求,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教学通论、语言要素和文化教学、语言技能课教学,并附有优秀教案示例。

1.2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上,通论课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方法,同时也采用案例分析等一些方法;教学法采用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技能训练采用讲授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视频观摩评价等教学方法;汉语国际教育课程则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指导法等一些方法。教学手段上均除使用最基础的黑板粉笔外还使用PPT、教学视频、汉语国际教育实验室课堂实践录制等手段。

1.3课程特色

通论课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在保证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思维能力;教学法课程则主要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并把这些教学法应用到分技能课堂教学中;技能训练课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训练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技能为其特色,本课程中实践及观摩内容所占比重大,汉语国际教育课比较全面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向学生展示了一个饱满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

2潜在关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1)从基本情况来看以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为主,配以教学通论理论课,汉语国际教育全面分析课,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除讲授外还运用其它教学方式,开设时间遵循了理论―实践―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遵循人类认识规律,考核方式也从理论考试到一般灵活多变的考查课。

但是,教学通论课作为本专业的入门核心专业理论课将为后面的课程打下基础,因此课时稍显不足,在除讲授方式外,汉语国际教育课程作为注重实践实例分析课也应该有除讲授外的其它授课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注重实践的课程并未以实践方式考核与教学目标有偏差。

(2)教学内容上看四门课程的交叉部分非常多,比如二语习得理论、教学法、语言要素教学、分技能教学等内容四门课中均涉及到了。这四门课程内在关系是相互交叉、相互促进的,但同时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认为其中大部分内容只是在重复,因此对于学习过的内容只做简单的复习,或者只是串讲一下,有些教师甚至省去不讲,这样不但课堂利用率低而且易使学生在后来学习的汉语国际教育课上形成不重视的态度,因此协调这几门课程之间的教学极为重要。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四门课程也趋于一致,在除讲授理论外,四门课程的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是类似的,甚至可以运用相同的案例,这些内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很难理清头绪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应该在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所侧重,教学手段也应更丰富化。

(4)这四门课程特色构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整体,均占有重要角色,通论是入门课,内容比较全面,注重理论;教学法课是通论里面讲述过的一部分但着重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结合,把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之中;教学技能训(下转第76页)(上接第74页)练课,是对通论和教学法的进一步实践深化,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汉语国际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内容全面,在学生学习理论,进行实践训练后再回到理论上来,再思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多用案例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再加上学生本阶段自己的教学实践,最终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结合。

3课程教学改革协调方法

(1)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由于这几门课程表面上内容的交叉相同,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轻视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过的内容只是机械地重复而得不到深入和升华,所以必须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这些课程关系的理解认识。

(2)整合教学内容,应呈现一种互补的状态,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既注重科学系统,同时又应注意侧重点,不能为了让另一门课有内容可讲而忽视本门课的部分内容,教学过程应从不同的侧面、详略分明、重点清晰的讲解,教学顺序也可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使每门课程在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大的整体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宏观定位后再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在教材的选择方面也应该特别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3)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继续尝试其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形成报告,将原来的讲授式转变为参与式教学、操作式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实践。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应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结果的最优化。如通论课以讲授为主,教学法以讲授和实践结合为主,技能训练以实践为主,汉语国际教育以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等。

篇(8)

二、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一,培养特色不突出。为了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和杰出中华文化传播事业的顺利实施,解决优秀汉语国际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7年3月公布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增设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简称MTCS0L,开始招收非全日制学生。于2009年5月国务院学位办又下达了《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开始招收全日制学生。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出适应并胜任海外汉语推广工作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其培养目标指向清晰,可操作性强,也更符合当今对外汉语教师师资的需求。但是因为很多学校都同时设有三年制的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和两年制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各校对学术型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而对于开设时间比较短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就出现了二者在整个培养模式上的混淆不清的问题,甚至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致使没有明显的区别。而《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明显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应用型专业教学人才,而对外汉语研究生是培养学术型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二者都需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前者强调具有较高的教学实践能力,后者强调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也就是说,专业硕士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和强调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和传播能力的培养,更应该凸显其自身的专业特色,否则就违反了设立此专业学位的意义。

第二,实践环节监管不利。目前一些学校对学生最后的实践环节不够重视,尤其是在监督管理方面缺乏明确有效的措施、手段来保障实习效果。对于集中安排实习的学生,还比较容易做到较为全面的指导和监管,但是对于以分散形式进行实习的学生,基本流于形式。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实践环节,同时也要对整个实践过程给予正确的指导、监督、管理和评鉴,才能让实习达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注意不能让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出现失联的状态。应该任用那些真正具有海外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并且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监管体制。

三、实践环节运作模式上的探索

技能培养部分。其一,国内实践环节。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周期短,此环节一般应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就要进行。课堂实践环节可以采用“三段式”模式。即教学观摩、模拟操练、互评、改进三个阶段。教学观摩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基础阶段,在此期间,主要以听和看为主,让学生深入课堂,认知和感知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教学步骤、教学环节、课堂气氛和整体教学环境。当前的海外汉语教学面临的是多元化的教学层次和教学环境,这相应的也带来了多元化学习目的和需求,多元化的学习目的和需求带来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应该尽可能地提供良好的、典型的校内对外汉语课堂资源,正如赵金铭先生说的:“观摩教学应选取具有典型的教师和班次;照顾到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各种课型的汉语教学”。也就是说,要精心安排见习计划,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的观摩能基本涉猎各种不同课型,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汉语教学。如汉字教学、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不同类型的教学以及听力课、口语课、阅读写作课、中国文化课等不同的课型,乃至零起点、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不同的层次。另外,也可以穿插观看教学实况影像资料,如国家汉办就发行一套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实况光盘资料。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可参照模版,为他们下一步的实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观摩结束后,还应以观摩记录和教研活动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反馈。此后,就要尝试独立完成不同课型的课堂设计,并走上讲台,进行模拟操练。最后,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所学理论知识和前期的优质课课堂观摩,在比照模拟训练,师生一起进行讨论,总结优点与不足。然后再次进行模拟操练。经过这样的反复过程,以达到改进教学,获得较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完成上述课堂实践环节基础之上,在第三学期,学生就可以在校内进行小范围的实践。一般设有此专业的学校都有留学生教育,但是,因为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秩序,大多很难让实习生真正的进行留学生正规教学。那也可以充分利用留学生资源,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首先,可以从“一对一”过渡到“一对多”的业余汉语辅导模式,让学生逐步入手,同时也提供了跟外国学生交流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可以安排他们给留学生授课的教师当助教,让他们协助并参与到真正的留学生教学活动中去,为他们下一步的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搜集语料的机会。最后,让他们组织安排一些为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践活动,比如汉语角、中国传统手工制作、传统武术学习、中国书法、绘画班、中国荼艺学习等,这样既给他们创造了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和文化的机会,也提高了他们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语水平;其二,国外实践环节。根据“09培养方案”的要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第二年都要派往海外进行实习。同对外汉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相比,汉语国际专业硕士的海外实习机会较多,而且主要是通过国家公派或者国内外校际友好合作来实现的。目前,国家汉办掌握着最全面的海外汉语教师需求信息,在派出项目上汉办会优先考虑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同时,各培养院校也都积极努力开拓海外实习基地,甚至通过访学和交换生等途径,使学生真正从国内走向国际舞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海外实习机会,还原培养目标本位。但是,由于海外实习地域分散,时间、地域跨度都较大,就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精心安排、设计和严格管理:

首先,要做好培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国家汉办派出前的选拔面试,如面试技巧、着装、礼仪、心理、、外语、综合教学能力、跨文化交际等各个方面,这种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训,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考核效果,也会增加被派出的机会。另一部分是针对出国前的准备的。如思想动员,使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海外实习的意义以及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根据学生实习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实习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宗教、习惯以及外事纪律等等;短期目的语国家语言的日常用语培训,以方便进行简单的日常交际。其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海外实习期间,要由培养院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国家汉办(如果是国家汉办派出的)共同进行监控和管理。要在不同层面经常与实习单位保持沟通联系,有时候安排指导教师去实习国家进行巡视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真实准确地了解实习学生的教学情况、生活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以保证实习有序进行和最佳效果,同时也为下一届学实生的实习指导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同时也可以建立网络平台,进行校际之间、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实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及时了解实习动态,做到有效沟通和指导。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每个周末要提交下一周教学活动计划和教案,通过指导教师审核,才能实施。并提交上一周的教学活动记录和总结(包括授课类型、授课对象情况、课堂环节设计、教学特色手段、学生反馈意见和教学效果自我评价),最后指导教师给出评鉴意见。最后,建立多维度的评鉴体系。

实习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实习材料(包括活动计划书、教案、课堂影像资料、实习日志等)、实习报告、实习所在国家或地区或学校的汉语教学及文化传播方面的调研报告、实习单位的综合评价表、指导教师评价意见表,组织实习汇报会,实习学生之间进行“互评”通过这样多维度的评鉴体系,能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做出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公正的评判。

第二,综合能力培养部分。根据“09培养方案”的要求,要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培养成“能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复合型”的人才,也就是说,不仅要培养学生系统掌握汉语知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具有较高外语水平,还要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技能、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能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此外,也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及管理能力(包括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外事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这也凸显了本专业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和目的性。

这个环节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是难度较大、最具有挑战性,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个环节主要是跟政府或学校的外事部门合作,通过志愿者的身份,让学生协助参与各类外事活动以及校内留学生的管理和文化活动策划、组织等。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结束后,学生要对每一项活动提交总结报告,然后由对方单位和培养单位以及指导教师共同做出综合评定。

篇(9)

1.理论与教学的介绍各有侧重

引论将所论述的内容重点放在理论部分,史论结合,目的在于使读者从宏观上认识、把握对外汉语教学这门学科。而对于直接用于教学实践的具体方法、技巧,书中虽有涉及,但未作重点阐释。概论所阐述的内容亦是如此,重点在于对理论的介绍,从学科发展到基本理论,再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到对外汉语研究。当然,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教学实践问题,如现代科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入门一书的内容则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上,大体可分为语言要素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教学两大部分,其中还详尽地列举了许多教学案例。因此,三本教材在其理论与教学的天平上各有倾斜。

2.内容的分布各有不同

总体来说,引论与入门二书在内容的分布上较为有序可循,概论的内容分布则相对比较凌乱。引论和入门在内容分布上基本都是从学科理论的介绍到教学实践的介绍,而概论的内容安排上则有所不同。在开篇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相关内容后,从理论转到了教学设计和大纲的介绍上。在基本理论介绍与基本理论研究两章中又穿插了教学法的介绍,理论与教学的内容交叉安排,但其衔接性不够强。综上所述,从内容的侧重点与分布的科学性来说,引论较为综合而全面的,在使学生认识理论基础的同时穿插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入门更适合于在掌握了较好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指导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概论则利于从一个更宏观和客观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知识进行掌控与归纳。

二、编写体例比较

1.三者在文字表述上都做到了准确、精炼、富有逻辑性,但也存有各自的特点。引论的表述如同课堂讲义,深入浅出,兼具作者的一些个人观点;概论则客观理性,表述更为理论,却也不算深奥难懂;入门的表述就更为朴实,没有太多的学术性语言,意在将方法说清楚。

2.从举例来看,入门中所举实例是最为丰富和详细的。

3.练习与思考的编排上,入门和概论均在每章节结束后设计有一些思考和练习,引论则缺少这一设计。

篇(10)

一、变调

1.1何为变调

所谓变调,是指音节之间相互影响使声调发生的语音变化。汉语普通话在语流中会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声调变化,这就是存在于汉语普通话中的变调现象。声调教学的难点在于声调本身的调值和在语流中调值不同的矛盾,于是变调教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变调教学强调语音流畅性,变调问题在对完汉语的词组和短语教学中给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所以也成为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重点之一。[1]

1.2对外汉语中的变调教学

变调在汉语普通话的表现有两种:第三声的变调、“不”和“一”的变调。在实际使用中,四声并不是按照原来的声调进行发声,人们往往会对其作出简化处理,即对上声进行处理得到半三声。如果出现两个三声连读的情况,这时第一个三声就要变成二声。如果在句尾遇到两个上声连读,读成全三声。

“不”和“一”的变调与此不同。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一”的情况,如果“一”不是用来表达序数词或者被用在词尾句尾,那么这种时候就需要对“一”进行变调处理,如果在语流中遇到“不”的时候,如果“不”不是单用或者在一、二、三声前面,那么这种时候都需要进行变调,变调为二声。“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变读为去声,如果“一”出现在去声的前面,这是声调就变为阳平,这种情况下,“不”的变调处理与“一” 一致。通过总结这些变调规则,学生在遇到该变调的情况时就会按照规则进行处理,简单直观。

吕必松先生说过:“学生学好声调,一是靠模仿,二是靠记忆。”[1] 初级阶段的学生在做语流听辨声调的练习时,遇到“上声 +上声 ”的变调情况,如“你好”,对该词熟悉的同学可能会判断出该读作 35调值的是 “你 ”,是上声的变调,应记录为上声;但不熟悉该词只能根据所听声调的实际发音来记录调类,这样就会跟正确答案不一致。这时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明明听到的是升调,而结果是上声呢?如果根据实际调值来判断声调会产生错误的话,那么到底该根据什么来辨调?我们认为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按照自己听到的实际调值来记录调类,如果最后结果跟自己的记录不同,则要在字典中查找该音节所代表的词的词汇意义,并记下来,通过积累词汇、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减少下次辨别该音节的错误机率。

另外,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初期阶段,拼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老师应当尽量少选择可能会出现变调的词语进行听写练习。[1]比如在听写“shóu gǎo”(手稿)一词时,教师朗读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音变,对于没有学过变调的留学生就会很困惑。另外,教师应刻意避开“二声+三声”类词语的听写,否则也会使留学生大惑不解。比如在停歇“liú shuǐ"(流水)是学生不知道究竟写"liǔ shuǐ”还是"liú shuǐ”他们并不知道才子的具体含义,自然也就不会存在语感一说,面对liú shuǐ的多种组合方式他们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一教学难题,老师要善于从教学对象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成年人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变调规律进行总结,再加上长时期的刻意练习,进而使学生掌握变调。

二、儿化韵

2.1儿化韵

儿化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 种特殊的音变现象。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er有时与韵母结合而成构成的儿化韵同样是令留学生分外困挠的语音问题。儿化韵在规定普通话采用北京语音做为标准音之前并不常见,现代汉语中儿化韵的使用受到北京方言的极大影响。儿化韵是汉语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首先,在汉语语法意义上,儿化可以区分词性,例如量词“个”在儿化之后变成指代身高的名词“个儿”;其次可以区别词义,例如“盖”是动词,表示从上而下蒙蔽遮住的意思,而“盖儿”是指器物的上部用以进行遮盖的物体;此外,在词汇意义上,“儿化”可以形容物体细小、轻微等的性质和状态。[2]

对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来说,儿化韵的掌握是相当困难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发音的不规律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儿化韵的使用通常会根据不通的口语习惯或者实际语境进行变化,有的词语必须儿化,比如在“哪儿、等会儿”。有的可儿化可不儿化,如“花盆(儿)、面条(儿)”,还有儿化需视情况而定,如“胡同”和“胡同儿”,“一条路”和“一条儿香烟”等。由于组合方式差异或者交流对象的差异,儿化韵的使用也有所变化。另外,儿化还因为不同人的使用习惯、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等而使用方法各异。正是由于儿化韵的变化本身无规律可寻才导致了现阶段各对外汉语教材中儿化词收录混乱的现象。

2.2儿化韵教学

在儿化韵的教学阶段,教师应首先确保学生对于翘舌音er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包含儿化韵的句子进行强化训练。[1]大部分学习汉语的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er”这一读音时不得要领,往往会将韵母和er分别发声。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首先应采取老师示范、学生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韵母和er结合之后的发音。掌握汉语发音的关键在于能准确模仿标准发音,当然必要的语音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此外,将语音知识的与语流教学相结合也是一个学习“儿化韵”的绝佳方法。[2]语音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时期的累积的过程,单单依靠老师的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汉语教学中因为声调、变调的存在变得更加复杂,留学生只有经过长时期的刻意、反复训练,才有可能让汉语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儿化韵”与“变调”的教学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总结前人的教学经验,将理论性教学策略落到实处,为留学生创造了一道跨越语言障碍的通途。

参考文献:

[1]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3.

[2]喻 江.声调教学新教案[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77 -81.

[3]王汉卫.声调性质作用的再认识与声调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43 -50.

上一篇: 高中数学教材 下一篇: 运营商宣传工作计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