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2 21:48: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核安全工程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能够开好头、起好步,2007年齐河县从摸清全县饮水状况的条件入手,积极打破城区、乡镇行政区域界线,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形式多样、讲求效益”的原则,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对每一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认真编报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饮水满意度,齐河县组织技术人员,对每一个水源地的供水能力进行勘探和测算,并以水厂所在地为供水中心,科学编制18个供水站管网衔接、改造、升级项目建设施工方案,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高标准实施起到积极作用。
1.2严把质量,创建精品
一是严把水源关。只有勘察开采优质深层地下水为供水水源,才是符合齐河实际的最优方案。根据全县村庄的缺水状况,齐河县把解决水源问题作为工程建设的关键。2008年以来,齐河县聘请省、市找水专家开采出400m以下的岩溶水。目前,齐河县几大水源地单井涌水量均在200m3/h以上。二是严把水质关。在供水工程的建设中,对完工的每一眼水源井,都要由省市水质监测部门对水样进行严格地化验,各项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以后,方可投入使用,在源头上保障了供水质量。三是严把施工关。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施工队伍、施工设备材料和工程监理进行公开招投标,严把工程施工各个环节。
1.3创新模式,整体推进
供水工程建成后,齐河县实行企业化经营,建立“公司+协会”的管理模式。企业化经营以来,水厂内的供水设施由供水公司进行管理,水厂外的供水管道和附属设施由各乡镇成立的供水协会进行管护和维修。供水公司按照目标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配备管理人员。按照出厂水表计量向供水协会收取水费,水价由县物价、财政、水务部门组织供水管理单位和受益群众代表,采取听证会的方式核定。供水协会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方式选拔既有工作经验又有群众威信,责任心强的人员进入协会,搞好供水管线巡查、供水设施维修、村外及入户水表的抄读、水费收取等工作。
2建议
当前,齐河县农村饮水安全还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水厂升级改造慢,水质监测能力不足以及供水应急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此外,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为当前饮水安全建设的首要任务。齐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将紧紧围绕“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供水目标,按照“巩固提升、配套完善”的总体思路,通过抓好延伸、提档和配套,不断提升供水水质,提高供水保证率。
2.1加快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
目前,全县农村供水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水池水位、进厂流量、出厂流量、出厂压力、水质等信息的监控水平低。同时,对各供水管网,特别是村头结点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应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建设,通过安装GPS远程定位监控系统,对所辖水源地的井泵以及管网内水的流量、压力、水质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覆盖全县的信息监测采集站网,建立信息共享的数据中心,全面实施“金水工程”。通过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提升农村供水的现代化水平。
2.2加大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力度
2012年,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十二五”的重点任务是,实现所有城镇水厂都应建设水质化验室,并至少具备新标准要求的10项日常检测指标的检测能力,以满足水质控制和水质管理的要求。目前,全县“五大”水厂水质监测工作依然靠县卫生防疫站的设备进行水质监测,水质检验检测设施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规模和标准要求。各供水水厂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尽快建设水质化验室,并配备专业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负责供水水质的日常检验工作。
2.3积极实施供水管网升级改造
齐河县一些农村供水管网特别是村内、村外的供水管线经过长期运行,管网“跑、冒、滴、漏”现象十分突出。同时,有些入户水表存在着精度低、计量不准确等问题。从2014年起,齐河县将按照“全面覆盖、同网同价、优质可靠、保障需求”的供水思路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步骤,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管线提升改造、水厂改造扩建,着力解决当前齐河县部分农村存在的自来水漏损严重、管网维护不规范、村级经济负担过重、水质水压不稳定等突出问题。
2.4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应急管理机制
应加强农村集中供水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以优质地下水富集区为中心,新建、扩建一批水源工程。供水单位应当制定农村公共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因工程施工、维修等确需停止供水时,供水单位应当提前48h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因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而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组织抢修的同时,及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因环境污染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水质污染的,供水单位应当立即停止供水,并适时启动供水安全应急预案。
0 引言
建筑业发生事故的机率非常高,与矿山行业并称为两大高危行业。施工单位做好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而若想提升安全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就一定要在组织上建立起有效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并在意识形态上强化安全文化,形成企业的全面安全文化气氛。
一、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基本特点
(一)作业环境可能随时会发生变化,流动作业很多,生产岗位会随时产生变化。作业人员可能随时面临新挑战、新威胁。
(二)多变的作业内容。重点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同一工种在不同工作部位、不同工作时间,其作业内容经常表现出明显差别。其次是同一工种,因为施工现场的不同,其作业环境和作业内容也会有差距。第三是工种具有不固定性,随时可能发生变化。
(三)各工序经常会连续作业、同时作业,其间的配合、设备与材料的调度,再加上施工方同建设方的沟通协调过程复杂繁琐、综合性较强。
(四)有很多高处作业、起重吊装、电气作业及立体交叉作业。
(五)露天作业,易受到自然因素影响,如风、雨、雪、高温、低温环境下作业等。
(六)劳动强度比较大。
(七)工作人员作业技能水平不一,流动性很大。
(八)较多分包作业,总包与各分包队伍中的安全文化管理不同,很容易造成文化冲突。
二、安全管理同安全文化的关系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文化是为企业安全管理服务的,是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补充。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解决的是人与物的不安全状况,以及不合适管理、不安全环境的改善等等。改善物的不安全现状与不安全环境条件依靠的主要是安全工程技术与安全科学技术,可是工程技术与科学技术都有其局限性,难以解决全部问题。这是因为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而在另外一方面来讲,过多地应用科学技术来解决安全问题在经济上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正是因为这样,改善并控制工作人员不安全行为便显得非常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控制采用的是安全管理的手段,即是以强制管理手段约束受管理者的行为,让受管理者行为符合管理者的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是要在安全问题相关的工程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用制定法律规章制度等办法,约束相关施工人员的负面安全行为。与此同时,采取直接宣传教育等方法,让员工实现安全生产行为活动的达标,以保证施工的整体安全。
三、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渗透安全文化的做法
(一)强化组织上对安全文化工作的有效管理。把安全文化工作有机融入到企业各项工作环节当中去,建设专门的领导小组,强化安全文化管理工作的有效管理,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发挥出来,在施工中全面参透安全文化,而不是将安全文化看成是独立存在的事情。企业要在施工过程中树立总体理念,总体目标,注意形象甄别与规划设计,制定有效的责任制度。在生产全过程中,注意各个环节的控制与监督反馈,注意安全文化在工程施工与企业管理各个方面的渗透落实情况。在工程施工企业里,可能看不到听不见的与安全文化有关的词语要出现在工作的各个环节。这才是渗透安全文化的真正意义所在。应当扣紧时展脉搏,扣紧施工单位管理体制及生产目标,配合施工单位长期的改革发展规划,用动态管理的办法设计出与安全文化有关的实质性内容及直接有效的宣传办法、实施计划。以宏观思想为指导,以微观落实为实质,准确研究施工单位或者具体工程情况,尽可能多收集同安全文化有关的内容,注意安全文化实施评价绩效考核,避免搞形式、走过场。
(二)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文化保证制度。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作用,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保障制度,有利于企业员工的身心健康和装置的安全生产,能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激发员工的安全生产热情和责任,并有利于在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理,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具体制度内容分析如下:
1、安全文化培训制度:怎样让安全重于一切的意识牢固植根在所有企业成员的自觉行动里,安全文化培训是不可缺少的。只对企业成员进行所谓的“三级教育”还远远不够,还应当进行常规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要因时、因地、因人,采取实用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2、工程施工安全约束制度。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科学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3、落实安全机构保证制度。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安全管理保障机构,配置相关的管理设施与掌握一定安全技术知识、安全管理知识的专业管理人员。
4、制定安全考核激励制度。为使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提升工作绩效,促使员工提高综合素质,非常有必要采取一些适宜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三)工程施工中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首先要在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坚持党政工团共同管理,要明确工程施工企业中的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文化渗透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体系工程。要全员奋斗、群策群力,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通力合作。第二要坚持常抓不懈、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明确安全生产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来讲,是永远的主题,企业的安全文化构建是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若不付出长期努力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三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让人的价值得到最大可能的实现,要以保护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为第一根本要务。
(四)从管理到细节的文化渗透。
1、决策层:公布施工安全原则、政策、措施,政策要简单扼要,予以严格执行;信息要准确快捷、方便传递。注意环境、减灾等项工作。健全施工管理政策。精兵简政、内行管理、责权结合。改变没有竞争、不讲效益的管理模式。实行安全保密评估,把评估结果同管理者奖罚挂钩。提供全面的资源,按需要提供合理的人、财、物等,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组织企业建立安全文化与安全科学讨论会,建立竞争、自我完善,以发展促稳定。
2、管理层:明确分工、防止事故、用叠加管理来强调工序间的结合。分工应当系统性,全方位展开、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安排管理应当细致。管理好人的纪律、思想;管理好设备保养、使用与维修;管理好物质经费的周转、调配。在管理体制上严而有度,严而有格,严而有方;防止管理上的形式主义、
个人主义。
3、作业层:工作态度积极。有敬业与探索精神。比如安全防护员,就一定要仔细学习安全防护制度,遵守防护员工作规范。每位作业人员都应当严谨工作方法。制定科学的作业表,互相交流工作习惯。准确传递信息与技术。对故障采取审慎负责的态度。
(五)工程施工中需要注意的几点结合。建筑施工安全文化应当同本单位、本行业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而不能脱离企业实际施工情况。理论上独立的安全文化要同建筑工程施工发展目标相结合,同企业的其他文化相结合,而不能独立在企业文化之外。
总 结:
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对于改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安全水平,提升企业成员的业务素质与行为水准,都有极大地辅助作用,它是施工企业内涵型发展道路的必要选择,是企业做好生产安全与特色创造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it, the pursuit of engineering benefit maximization is the emphasis of the enterprise operation. A enterprise whether can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urvival development, project the discretion of the profit,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 is good or bad, can be called a "barometer".
Key words: the city construction, safety, quality, efficiency, QEHS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 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追求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果不是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为基础,经济效益的获取无异于痴人说梦。国内外众多施工企业的许多实践经验和教训无不在证明这一点,特别是对于城市施工,针对其施工地点的特殊性(城市人口密度大),安全和质量更是重中之重。
城市施工的安全、质量与效益的关系
一个施工企业如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每一个企业都会遇到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少施工企业的领导仅仅只是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挂在嘴边,并未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层面上,以至一部分直接参与施工的管理人员疏于安全管理,甚至认为对施工安全的过多投入会影响工程效益,平时听之任之,在安全检查时做做样子。这不正是现在一些人的做法吗?具体的实例就不再一一列举,那么多的安全事故,那么多的惨剧无不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只有施工安全了,施工的质量才会有保证,只有生产安全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有保障。很多安全事故往往只是施工人员的操作失误或是管理人员的指挥错误,很多都是可以很容易避免的,但是一旦出现了事故,先不说企业的人心惶惶、停业整顿,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必须投入很大的物力、人力和精力来处理善后的事宜,而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这些都是不能挽回了的损失。试问,对于这样的施工企业,还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谈呢?
同样,工程施工的质量也是如此,特别是对于城市施工的企业来说,正是某些施工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长远的利益,施工时以侥幸的心理不严格按站工程设计标准和规范施工,采用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的方式攫取暴利,才导致工程往往交付不久便出现了质量的问题,有的还因此造成了严重的安全事故。这种不顾施工质量的行为同样也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到头来施工单位还得返工处理,难道这样效益会高吗?高度重视施工的质量,不仅可以杜绝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与良好的信誉,这难道不会带来更多的效益吗?
由此看来,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安全与质量是获得效益的绝对前提。任何脱离了安全生产和确保工程质量而去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行为都必将适得其反,事倍功半,甚至还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为确保城市施工的效益,安全和质量是两大基础的主题。
确保城市施工安全和质量的方法分析
1.城市施工的安全与质量保证的前提
城市施工有着其本身的特殊性,针对于城市人口密集,易出现突发事故等特点,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质量的保证更为重要。以地下空间的开发为例。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于此类城市施工的安全与质量的确保,应首先考虑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如:注意地下空间开发与旧城改建相结合,注重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的创建,注重地下空间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结合。城市施工所牵涉的面很广,一切都要立足于现有的环境基础之上,很多问题都不是仅关心本项目的开发可以解决的。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也是如此,一定要以具体的实际环境特点入手,就像针对于地下工程所要面临的可能发生事故的因素有: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建设周边环境;建设中的机械设备利用的安全性等,针对于具体情况的安全质量分析,是确保城市施工安全性的基础和前提。
2.引入QEHS管理体系整合
QEHS管理体系是由ISO14001,ISO9001和GB/T28001-2001三个标准的共同要求,分事前的控制,事中的控制和事后的控制三个阶段,把施工过程中所要涉及的人、料、机、环、法五个方面。将影响工程质量、环境、安全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组织设计、原材料、工程地质等重要风险主导因素进行细化的分类管理,用规范的、制度化的、系统的运行方式推进、融入到日常的施工工作中。
具体分以下两点:
同步识别和管理质量和安全风险。
有效的识别在于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场地、设备、方法等复杂因素的全面分析和规划。识别所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并将其落实到各项各层次负责人员的头上,同时将分散的风险管理经验交与其进行整理和归纳,真正做到工程安全与质量由事后补救转为事前的预防,并消除施工中的一些重复性风险,在管理层面上,根据识别到的安全风险就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同时应相应的制定一些针对性的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安全预案。
加强全过程控制,提高施工安全系数。
(1).及时总结具体施工中的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施工方法
对施工中安全风险的认识和掌控无疑是一个由被动承受到主动防范再到准确预测的过程,通过对其效果有效性的不断探索,在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管理的同时,也使得原先的安全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落实对过程质量和安全风险因素的控制及项目经理责任制
明确安全责任是施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事前准备工作,责任越明确,越细化,准备就越充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会越具实效性,这也是落实项目经理责任制的本质所在。施工过程管理的权限分配包括从工程合约及项目承包协议的签订、日常考核/监督、工程分包、材料及设备采购、技术及质量交底、工程施工安全等等,只有这些都达到了充分的整合,才能使责任分配更加明确,才能使可操作实施性显著增强。
(3).引入质量链管理思想,发挥专业能力,分解施工安全风险
近年来,由于对施工质量的重视,普遍引入了质量管理的思想,同时延伸组织内部所开展的质量管理到与质量形成相关的组织群,使之成为了一条质量链,用链结图标标注关键的点,同时分析各链结处所涉及的各类耦合效应,以提高质量链运行效率为目的,达到分解施工安全风险的效果。
总结:
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愈发加快,城市施工的安全与质量永远是最为重要的两大主题,为确保施工企业的效益最大化,施工质量的保证和安全性地确保都是首要前提,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但是重视程度一定要够,相关的事故为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令人深省。QEHS管理体系整合的引入,希望可以通过不断实践和经验积累,动态的,有针对性的,规范这一方面的体系,达到确保城市施工安全、质量甚至效益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1-0018-2
1.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的特征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设计、监理、施工、设备、物资、运营各方面的工作,也有风险、投资、合同、进度、质量、人员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建筑工程质量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影响因素多
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等等均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质量。
1.2隐蔽性大
在建筑工程中所有被后续分项封闭的施工项目均可称为隐蔽工程,比如基础工程、预埋件工程、地下室工程、防水工程等,对于隐蔽工程如果存在质量问题,单从建筑产品表面进行检验,是很难发现内部问题的,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对隐蔽工程进行质量控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工序。
1.3波动性大
建筑产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建筑施工的单件性,因此建筑产品的施工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就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波动性,即使同一类型的建筑物,选用标准设计、通用构配件,由于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施工条件下,对于建筑产品施工的准备工作、施工工艺、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建筑工程施工工序多,交叉作业多,任何一道工序存在质量问题都会对后续工序产生不良的影响。
1.4终检局限性大
建筑产品在完工以后不可能像其他工业产品一样通过拆卸,分解进行质量检测,仅从建筑产品的表面进行检查,很难发现内部的质量问题,从而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终检的局限性。
1.5评价方法多样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是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2005年,建设部颁布并执行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本办法规定接受委托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对涉及结构安全项目的抽样检测和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见证取样检测。在标准中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性能检测检查评价方法,质量记录检查评价方法,尺寸偏差及限值实测检查评价方法,观感质量检查评价方法。
2.分析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2.1混淆基本的建设程序和标准化施工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施工效率, 标准化、规范化以及走基本的建设程序就十分必要。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建设部颁布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 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有的工程未办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手续即开工建设,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规定;有的工程不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存在图纸未经审查合格即用于施工,以及重大修改和变更不重新报审的情况;有的建设项目脱离正常监管,工程质量存在失控风险,有的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2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责任不明确
实际上, 现代工程管理在制度上存在很多问题, 如人身安全、设备管理以及工程的进度及现场的文明施工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同时也会有一些企业的相关人员责任不落实,如工程勘察野外记录,工程验收记录等无有效签字,不按施工技术方案对质量缺陷进行处理等;勘察设计深度不足,甚至违反强制性标准要求,如勘察钻孔数量少,钻孔深度达不到要求,设计计算书存在缺漏项,荷载及配筋取值不足等;施工质量通病仍比较普遍,不少工程混凝土有胀模、烂根、夹渣、裂缝现象;少数工程混凝土回弹强度不达标,甚至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2.3监理、施工图审查等单位的问题
监理工作力度较弱,把关不严,如现场监理人员配备不齐,旁站监理不到位,监理通知单和监理日志缺失,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督促整改不力;施工图审查存在错审、漏审现象,特别是对勘察文件的审查深度不够。同时,一些施工图审查单位对违反强制性条文的行为不记录、不上报,客观上纵容了勘察设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
2.4从业人员技术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严重不足,超资格范围执业情况仍较普遍;部分技术人员水平偏低,对标准规范理解不准、掌握不深、经验不足;一线操作工人缺乏有效培训,缺乏基本的质量安全常识,职业素质较低。
2.5有关安全质量监管部门执法不严
不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面临经费不足、人员紧缺的问题,影响监管力度;部分监督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如有些明显的质量问题,当地质量监督机构多次巡查、抽查却未能发现;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不严,督促整改不到位,监督责任不落实。
3.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性措施
3.1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突显了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庞杂的施工现场, 众多的工种和岗位, 越来越短的工期, 以及不断压缩的管理层,都会影响到施工过程当中的质量。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建立合理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将工程的质量工作落到实处。工程施工企业要根据质量保证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系统,树立质量方针,从而让其更加有指令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要将人、材料和机械各个要素有效结合起来。首先,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把人作为控制的推动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树立工程质量第一的观念。其次,施工材料作为建筑产品的主体,对材料质量的控制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最后,工程施工的机械是进行施工机械化的主要标志,对现代化项目施工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所以,选好用好工程机械设备非常重要。所以,应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实施有效的施工现场控制,为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2加强成本控制,节约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87
Abstract Innovativ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its ow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and professional an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and laboratory, this paper from the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major carriers (real laboratory, laboratory culture and teachers and two internal driving force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a hand on how to build the strong character of safety engineering laboratory has explored and thought.
Key words safety project; innovative laboratory; talent cultivation
0 引言
“十三五”规划建议和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两个一流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国家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培养高度重视。实验室在高校与学科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教学、科研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地,同时也是实践践行的主要平台。笔者通过对国内著名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调研,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和实验室发展现状,对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展开探索和思考。
1 安全工程创新实验室建设必要性
1.1 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安全工程本身是一个多大跨度学科交叉的工程性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等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以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为主要培养方向,①②而核安全和建筑安全更是一个注重实践,直接涉及大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专业。这势必要求安全工程专业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很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构建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成为当务之急。
1.2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随着社会、企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高校实验室的地位由传统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对知识创新,成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重基础、重实践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现今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在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安全工程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要
安全工程系有环境风洞实验室、核与辐射安全实验室、建筑安全实验室等10个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200余万元,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常规性的本科实验教学,但实验室在综合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建设上仍存在着不足。实验室存在着实验室功能部分重复、仪器设备先进性不够、仪器设备效益低等问题,通过创新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实现实验室的合理规划和实验室的先进性建设。加强学生创新培养和实验室的开放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效益。鼓励教师科研反哺实验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实现实验室产―学―研的一体化建设,将实验室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2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环节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主要包涵有五大环节:实验室实体建设、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实验室实体(即实验室场地和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文化(即实验室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和教师队伍是实验室的三大主要载体(如图1),这三者直接决定着实验室的性质、特点和水平。实验教学和创新团队是实验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验教学和创新团队活动的开展势必需要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制度、精神文化和实验教师等条件的支撑,同时实验教学的提高和创新团队的发展也会促进它们的发展。这五者间的良性互动为创新型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3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三大载体建设
3.1 实验室实体建设
实验室实体主要包括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它是实验室最为具体的载体,是实验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条件。③
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具有鲜明专业方向特色的创新型实验室,集中有限资源确保在优势专业方向保持强有力的竞争力。南华大学安全专业围绕核与建筑专业特色设,建立了核与辐射安全、建筑安全、电气安全、起重与机械安全、安全人机和安全检测与职业卫生等实验室。推进跨学科综合先进实验室建设,联合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和土木工程建立了环境风洞实验室,在学科碰撞交融中获得了新的研究视角。
高新仪器设备比重和完备的仪器设备台套数是创新实验教学和创新科研活动能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衡量室实验室先进程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自制教学仪器设备,实现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将科研与创新精神带进实验课堂。土水特征参数测定及污染物迁移模拟实验台、细颗粒物净化性能测试平台和张力试验台等一系列教师自制仪器设备的使用,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2 实验室文化建设
实验室文化建设包括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和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制度是实验室运行的保障,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所在。
(1)实验室制度建设。完备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实验有序开展的保证,明确实验教师职责,落实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开放、借用制度,建立了《实验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仪器设备借用制度》等制度文件,精密、大型仪器实施专人负责制度,并及时在南华大学精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登记共享。
(2)务实、创新的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精神文化代表着实验室愿景、目标和共同价值观,合理的实验室精神文化是实验室成熟的标志。务实、创新是安全工作人员所必需的内在品质,以“务实、创新”为实验室文化核心,通过实验课、课外实验、创新比赛等实验实践不断践行实验室文化,在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同时让实验室精神得以传承和延续。
3.3 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室教师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管理和改革的主要承担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双师型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实验室的关键所在。
(1)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师在高校大多被定位为教辅人员,主要从事实验室、设备及运维等管理工作,对教研的要求不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不同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组织实验教师去211、985高校考察学习先进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经验,派遣实验室教师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掌握前沿知识,鼓励攻读更高学位充实提高自己。
(2)教师队伍结构建设。现实验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中年教师断层;在学历结构呈现学历层次偏低,最高学历为硕士;在职称结构呈现结构不合理,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偏低;学识结构呈现失衡,实验教师均主要从事与采矿和环境有关的研究方向。根据实验教学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应注重实验教师的老中青搭配,加强中年教师的培养,根据科学选拔优秀硕士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采取相关政策引进优秀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
(3)“双师型”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实验教师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具有1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创新性安全工程实验室是为企业、社会培养急需且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建筑安全或核安全专业知识,较高的实验实践能力,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社会需求、市场期待有效的链接。实验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这要求实验教师善教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4 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与发展驱动力建设
4.1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1)加强特色专业实验教学建设。安全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多的新兴专业,具有宽口径、轻专业的特点,通过多方调研结合南华大学办学特色,兼顾市场需求,确定了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两个培养方向。围绕这两个方向建立相应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共开设课程实验21门,共计144个学时,包括9门学科基础课和10门专业课。
(2)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结合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教学,增加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的比重,引入自主实验。通过多层次的实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复杂安全工程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自主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核与辐射安全”、“核通风与空气净化”、“建筑安全工程”、“起重与机械安全技术”等8门课程开设有业综合、设计性实验9个,“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进行了自主性实验探索。
(3)将科研引入本科教学。通过将科研直接引入本科实验教学课堂和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教师通过对自有科研课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科研的过程及当前领域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2 师生共建科研创新团队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再以科研项目、科研竞赛、科技创新申报为突破点,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科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我院在核安全和建筑安全上的优势,积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团队的动态稳定性建设。学生面临着毕业问题,团队新老成员的交替是团队的一种常态,而科研项目具有工作量大、周期长等特点,维持团队动态稳定性是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团队每年定期招募新成员,根据新人特点安排老成员进行指导,使其能迅速融入科研团队。
(2)教师的科研带动创新团队的发展。教师根据自身研究方向与科研项目积极展开座谈和讲座,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团队,要求学生参与自身课题研究或自主开展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及发表。
5 结束语
一流实验室是建设一流专业学科的必要条件,创新型安全工程实验室是建设一流安全工程专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南华大学安全工程实验室通过完善实验室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建设建筑与核特色安全专业、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等途径在实验室软、硬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注释
2.安全工程专业“科研导论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实践
3.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为例跟踪审计探究
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5.石柱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6.对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工作的探讨
7.陇南永兴王塄饮水安全工程自检补救分析
8.浅谈海原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9.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分析
10.基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改革
11.高校新生《安全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实践
12.创新型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索
13.PBL教学模式在“信息系统安全工程”课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14.独立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5.肥西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探析
16.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材建设及改革对策研究
17.安全工程专业化工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18.安全工程原理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19.浅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
20.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与实践
2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
22.对应城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思考
23.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初探
24.工程认证背景下的安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5.浅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
26.交通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实验室建设的积极作用
27.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8.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29.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与水源保护措施
30.创建“土壤安全工程”
31.特色专业建设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发展的作用
32.宣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探讨
33.宣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探讨
34.做好饮水安全工程施工及管理的意义
35.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与探索
36.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对责任追究
37.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方法改进探讨
38.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9.安全工程专业《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0.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机制研究
41.安全工程专业《环境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2.禄丰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问题探究及对策
43.乡镇集镇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研究
44.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
45.浅谈信息化技术在交通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46.基于从业能力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47.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48.安全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49.3D虚拟仿真技术在“化工安全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0.安全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5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道故障影响因素及排除对策
52.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53.浅谈东昌府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
5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5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蓄水池设计浅议
56.灵寿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消毒设备应用
57.浅谈如何解决灵寿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问题
58.核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59.安全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0.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现状分析及改革模式探讨
61.安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与综合性人才培养分析与评价
62.安全工程专业《空气调节》课程教学与考核改革研究
63.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连通海原县
64.产学研结合培养煤矿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改革与实践
65.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
66.如何因地制宜设计农村人饮安全工程
67.建筑方向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68.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69.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问题的探讨
70.浅析高寒山区公路的安全工程管理
71.陆良县2015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
72.对尾矿库闭库治理安全工程项目立项的认识
73.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74.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思考
75.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机制
76.陆良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索
77.浅析福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管理措施
78.突出行业特色的安全工程认识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79.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
80.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8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82.太康县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实施办法
83.假期兼职对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84.沈阳质监加快部署电梯安全工程工作
85.基于MOOC资源的弹药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86.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87.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88.解读《消防安全工程》系列标准
89.安全工程材料在重大灾害事故防治中的开发与应用
90.高职院校安全工程类专业校内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究
91.安全工程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
92.晋中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分析和探讨
93.安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94.《化工安全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95.浅析煤矿安全工程监控发展走势
96.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97.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关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众学者们基本没有异议,多主张以“能力中心模式”组织教学,开拓创新强化实践教学。但是,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的孙科峰指出独立学院实验教学存在其瓶颈,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独立学院生源有自身特点,二是教师缺少科研、工程和社会实践背景,三是未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局面,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②此外,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还存在实验室建设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结构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专职教师结构不合理,校外实践少且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③
2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概况
船山学院是南华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独家举办的独立学院。2012年2月22日,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201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讨论正式将南华大学列入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当然由此带来的机遇将不言而喻,学校获得的相应的支持力度势必增加,一方面师资队伍会不断充实,另一方面教学科研会在更多的鼓励政策和资金资助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母体高校的建设背景,恰恰为船山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学院可以此为契机创造条件实现资源共享,加上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部分课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增加学生参与度,利用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提高学习的兴趣,便可有效优化办学条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船山学院是教学型学院,以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它依托南华大学开设了部分相同专业,其中包括安全工程专业。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系开设了安全工程(含建筑安全工程方向)和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安全工程)专业,其中后者又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专业和湖南省特色专业,正重点投资完善实验室资源,南华大学顺利进入本科一批招生院校行列后更是注重加大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力度。船山学院的安全工程(核安全)专业,在南华大学建设特色专业的同时,显然是搭了个顺风车,有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3 国内优秀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建设借鉴
2013年2月,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主持的2013中国独立学院评价课题结稿。他完全按照本科大学的指标体系,根据国家对独立学院的定位,调整人才培养项占比85%的高权重,对全国297所独立学院进行评价,系统介绍中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学科实力、教师创新能力等多项办学指标。本文选取排名靠前的几所独立学院进行了调查,了解其实践教学建设现状,总结在实践教学上的独特可取之处,便于借鉴。
(1)师资队伍的多途径壮大,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队伍专兼结合,而专任教师占比较大,并且职称、学历均较高;同时聘请浙江大学院士及一批海内外高水平知名专家学者,来拓展学院教育资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则以三种形式来建构教师队伍:一是社会公开招聘,包括刚退休的老教授;二是充分利用厦门大学的教师资源,选聘一批年富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形成兼任教师队伍;三是面向与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院开设系列讲座,形成特色教师队伍。
(2)利用与母体高校的纽带关系,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平台,提供更多机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一年级优秀学生有机会转入浙江大学本部相关专业学习。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也有相同的做法:每年在一年级学生中选拔1%的优秀学生进入浙江大学本部相关专业学习;在四年级中每年选拔百余名优秀学生进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
(3)重视实践教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的“TPE模式”;还开设了一个设计创新实验班作为试验田,它要求每位实验班学生能够在毕业前能够产生2项以上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对实验班成员开设计算机、自动化之类的接口课程,并通过导师制、项目参与等方式,对成员提出相对普通班更高的要求。此外,学院特别重视实验室建设,投入到实验室建设的费用已经超过人均1万元,并会进一步增加。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立了专门的国际交流基金,每学年寒暑假资助学生出访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化的实践活动;并构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大学生科研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申请各类专利,甚至有学生发表了十余篇论文且出版专著。
4 船山学院实践教学优化的几点措施
与各名校下的独立学院相比,船山学院尚有某些条件并不具备。为了更好地有的放矢,笔者开展了一项关于学生对实践教学态度和建议的调查,调查仍以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共发出19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份。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现有实践环节过少,希望增加实践量,只有个别学生认为实践量合适,没有人认为过多;在实践类型上,学生更倾向于能够亲自动手参与,认为可动手操作的实验课(譬如电工电子实习)和专业实习环节收获最多;在实践过程的控制上,出现两种观点:一是希望老师放手让自己设计实验并验证,二是全程在老师指导下由自己完成,但观点一又多于观点二人数;在实践形式 上,学生普遍认为现有实践形式不够丰富,且对科研类的实践表现出兴趣;对实践的导向认识,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应以就业为目的。总而言之,学生对实践环节对动手参与的诉求相当强烈,并且目的性明确,关注实践中获得的满足感以及是否符合就业需求。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借鉴优秀独立院校的成功经验,对船山学院实践教学提出几点优化措施。
(1)增加实践份量,主要从实验课考虑。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主理论,辅实验,通常几十学时的课程只有几学时的实验,多占5%~10%之间。对于实践性强的学科,实验学时少加上实验设备器材数量有限,实验总显得仓促且不能深入。另外,实验性质应倾向于学生多参与的设计类、综合类或验证类、控制模型参观类,实验中可由学生提出想法,经老师认可后由学生自行操作,分组进行。如为参观实验,以5~10人一组为宜,由老师先对第一组讲解,后选出理解较好的学生向第二组讲解,老师在一旁补充纠正,依次类推。此做法可锻炼学生的能力,也能很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
(2)丰富实践形式。除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课堂下的实验教学、校内校外实习,还应有更多的实践形式。如经常性地开设各种讲座,规模不一定多大,但一定控制好主题,以学生关注较多的与就业相关的专业性或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如何发挥等讲座,讲座人员可以是科研领域专家、工程师、企业高管,甚至可以是刚工作一两年的毕业生谈自己的感受。
(3)与母体高校搭建畅通的桥梁。一方面利用母体高校的资源,另一方面采取合理可行的方式将优秀学生输入母体高校,这一点以浙大城市学院为参考。对船山学院来说,创造优秀学生保研南华的条件,还可组织专业竞赛由母体高校和本院同专业学生共同参加。作为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和教师,最不应有的观念是刻意将独立学院学生与其他本科学生区别开,事实上独立学院的学生能力并不差,必须扭转以往的偏见,有高要求,才会有高水平的学生。
(4)师资。除建立充足的专任教师队伍,聘请母体高校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之外,还可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定期授课,形成稳定的模式。
(5)实践教学管理。以优秀独立学院的成功经验为例,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学院实践教学的各项事务,包括管理与改革的组织和实施、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践教学文件的审核、专业学科竞赛类活动、各实践环节的组织管理,以及相关经费的管理和监督等工作。专门的机构有专门的责任,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注释
现代意义的安全文化最初由安全科技界专家提出来。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由此提出核电站“安全文化”概念。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也在其它企业生产和政府报告中得到了重要体现。
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主要起源于工业化国家,其特点是:
第一,安全文化研究首先在核工业领域重点推进。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91年提出《安全文化》报告,安全文化概念得以定义并且得到世界多数行业专家教授的认同。1994年该机构又制定了评估安全文化的方法和指南。199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表《在核能活动中发展安全文化:帮助进步的实际建议》,提出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二,安全文化研究在其他工业领域的迅速推广。美国蒙特纳州1993年颁布了一部《蒙特纳州安全文化法》,以法律的形式强调雇主和雇员合作以创造和实现工作场所的安全理念。目前国外在矿山安全、建筑安全乃至反恐怖安全领域都有较大推广。
第三,安全文化研究在高校得以大力发展,并且安全文化概念和内涵日益丰富。目前,国外许多矿山类、公共管理类、卫生健康类院校中均开设安全文化类课程;很多高校都设有安全文化研究专门机构,开展相关项目研究。
第四,从单纯研究技术解决安全问题到安全文化研究的理念突破。例如美国北卡大学提倡的安全理念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设计、成本核算、以产品状况解决冲突转到安全价值和关注安全的过程上来。这一转变,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走预防为主之路,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主体化。
二、国内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现状
(一)当前国内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
1.安全文化研究主体。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安全文化建设和研究主要是由劳动部及其下属协会机构进行。进入21世纪后,逐渐转移到高校和一些专职科研机构,掀起了中国安全文化研究。目前政府仍然在发挥它应有的推动者角色的作用,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2.安全文化研究领域。从煤矿为主转向其他领域研究。我国安全文化研究首先源于国外的经验和成果,如1994年初国务院核应急办公室召开了核工业系统核安全文化研讨会,传播了国际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不是在核工业领域首先应用探索,而主要放在矿山尤其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与研究方面,这与我国国情有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安全文化研究也逐步由矿业为主转向其他领域,如交通安全文化、建筑安全文化等,各种研讨会、论文论著和大型调查研究相继涌现。
3.安全文化研究学科。从单一或几类学科为主转向多学科既分又合的研究。起初,国内安全文化研究集中于矿山类安全问题,突出以安全工程和安全科技为主、安全文化研究为辅的模式。目前,国内除了单纯进行安全文化总论研讨外,纷纷走向各分科领域的安全文化研究。
4.安全文化研究方式。有关调研、文章著作和研讨会多头并举。近年来国家政府部门等有关机构多次牵头组织大型调查研究。论著方面:我国第一部安全文化研究著作《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于1994年底出版。分科著作、教材如《安全经济学》、《安全心理学》等陆续出版发行。论文方面更是层出不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3年还专门开设了“安全文化网站”、“安全第一网站”等。
(二)当前国内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总体看,当前国内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势头比安全文化研究势头强劲。但仔细考察,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其核心又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强盛所致。在政府的推动下,首先是在企业生产管理层面强调得多,并且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经济惩罚措施,因此与后来学术界强调的“以人为本”、“以员工为主”强化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的主体建构论安全文化研究大有不同。当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学术界安全文化研究最终会形成良性互动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安全文化建设主体层面: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互动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组织)重在落实,个体在于内化安全文化理念或执行企业(组织)的安全文化建设任务。从政府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设是面向全社会。在企业(组织)方面,则把完善和建设安全文化落到实处,多从企业文化入手,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岗位与职责、安全实施、安全培训、安全保障条件、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有的企业还有很多创新。相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要远远强于民营(私营)企业,有的民营(私营)企业根本谈不上安全文化建设,如大量使用农民工的煤矿几乎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意识强化训练是空白,这也是为什么民营(私营)煤矿矿难发生率要高于国有矿的重要原因所在。
2.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层面:宏观上的安全法律法规与中观上的安全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宏观层面看,国家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技术标准从建国以来都在不断完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尚比较落后。例如我国的《安全生产法》2002年才正式颁布实施,而日本、欧美等国家早在工业化初期就已经完备,其安全保障制度也相当成熟。目前我国的安全法律法规具体包括:一是各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包括应急预案);二是各类安全技术标准制度如煤矿开采技术规程、建筑施工规程等;三是安全保障制度如工伤保险制度、伤亡赔偿制度等,还有就是在相关的刑法、党纪条例等方面也都相应地对安全责任进行了规定。从组织层面看,主要是各级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各类生产企业组织中,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技术员职责”等。就安全文化建设本身的制度而言,最主要的是有些政府部门尝试推行过“安全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安全文化规划纲要”,一些国有企业制订了自己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安全文化建设细则”等。
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一词,可以有多种理解。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将文化扩展到除了自然以外的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的这一广义定义并没能给予我们一个对文化的明确的概念,因此利用广义文化的定义,我们几乎可以把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任何事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统统纳入到文化的范畴中。但是文化的涵义更多的还应该属于精神的范畴。笔者认为,由人类创造或改造的物质与文化密切相关,我们可以把这些物质看作是文化的“载体”,即任何一件由人所创造或制作的物品,其身上无不承载着制造(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或技艺修养等文化的涵义。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文化”这一词汇时,一般并不是指广义的文化,而往往特指人类精神方面的事物,如文学、艺术、教育等。譬如人们常说的“从事文化工作”中的文化即为这种含义。相对于广义文化的概念,这种含义的文化可以认为是一种狭义的文化。比这种狭义文化的概念更狭义的文化概念仅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或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提高文化水平”、“学习文化”等。
2.安全文化的概念
由于对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目前对安全文化的内涵也有多种表述,同时在使用安全文化这一概念时,也极易产生混淆。
相对于广义文化,我国有人将安全文化定义成“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为保障身心健康安全而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姑且将这一定义所描述的安全文化称为广义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首创者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则对安全文化给出了相对狭义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核设施安全咨询委员会(HSCASNI)对INSAG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认为:“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它决定于健康安全管理上的承诺、工作作风和精通程度。”这两种定义基本上把安全文化限定在人的精神和素质修养等方面,我们将其称为狭义的安全文化。
在国内许多有关安全文化的论文或宣传材料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诸如“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质”、“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文化”、“学习安全文化”等字样,这些说法实际上都是将安全文化看作一种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知识和能力等的综合体,而不是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这与狭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广义安全文化的观点是应该的,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促进实际的安全工作来说,则不宜使用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而应该使用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从分析安全文化的本质入手。
3.安全文化的本质
“安全文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为“SafetyCultrue”。而“Cultrue”一词,中文一般译为“文化”,但是该词还含有“教养、陶冶、修养、培养”等意思。按照INSAG和HSCASNI对安全文化所做的定义来看,将“SafetyCultrue”翻译成“安全修养”或“安全素养”似乎更确切。
实际上,我们不是为了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促进安全文化发展的目的应该是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条件。而安全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和重视,并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安全健康的要求。人的这种对安全健康价值的认识以及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的行为规范的表现,正是所谓的“安全修养(素养)”。安全文化只有与人们的社会实践,包括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文化的教养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安全修养,才能在预防事故发生、保障生活质量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笔者认为的安全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是大力倡导推行安全文化的根本目的。狭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就反映了这个本质。
广义安全文化的概念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于企业安全生产实践或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必然会推论出安全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结论,并由此产生出安全科学技术、安全法规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理论知识等统统都是安全文化的范畴的观点。这种观点即使没有错误,对于推动安全工作也没有多少好处,因为它很容易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感情上的抵触或工作上的茫然。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该使用狭义的安全文化的概念。
本文下面的论述中如不特别说明,凡用到“安全文化”一词,均指狭义安全文化。
二、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
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章堆放的物料、私自焊接使用的压力容器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发生的根源,如果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存在(即达到了物的本质安全),则人的行为也就无所谓安全还是不安全。因此,安全工作首先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这主要是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来实现。但是,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科技水平发展不够,另一方面可能是经济上不合算。
正由于此,控制、改善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是十分重要的。控制人的行为一般采用管理的方法,即用管理的强制手段约束被管理者的个,使其符合管理者的需要。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职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概念的应运而生,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手段的不足。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当然,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有人甚至指出,倡导安全文化的效果可能要在2~3代人的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必须从孩童时期抓起。另外,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
前文已经指出,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就象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该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事业,许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安全管理干部都进行了论述,笔者在此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坚持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与时俱进。
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该总结、宣扬现代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更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2.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
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3.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4.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版权所有
摘 要 介绍了传统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技术并讨论了可信计算模块安全策略,将传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可信计算平台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个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的新模式。该模式利用可信计算平台可信信息链的传递,在可信环境中确保用户惟一身份、权限、工作空间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确保存储、处理、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以及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完整性。 关键词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可信计算平台 1 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技术 电子商务的应用是以Internet的基础设施和标准为基础,涉及从通信协议到应用集成的广泛领域,套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联OSI七层协议模型,相应地将各安全措施映射到对应层次中,可以较好地描述电子商务安全技术体系。 1.1 网络层技术 网络安全是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的基础,涉及的方面较广,如防火墙技术、网络监控、网络隐患扫描及各种反黑客技术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防火墙技术。防火墙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网络之间的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侵入内部网络(被保护网络)。它对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传输的数据包和链接方式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对其进行检查,来决定网络之间的通信是否被允许,并监视网络运行状态。 1.2 加密层技术 数据加密被认为是电子商务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形式,可以从根本上满足信息完整性的要求,它是通过一定的加密算法,利用密钥(secret keys)来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然后把加密好的数据和密钥通过安全方式发送给接收者,接收者可利用同样的算法和传递过来的密钥对数据进行解密,从而获取敏感信息并保证网络数据的机密性。 1.3 认证层技术 安全认证技术是为了保证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交易双方身份及其所用文件真实性的必要手段。包括:数字摘要、数字签名、数字时间戳、数字证书、认证、智能卡。 1.4 协议层技术 电子商务的在线支付是通过Internet完成的,必须使用安全协议来保证支付信息传输的安全、交易方的合法身份的确认及支付过程的完整。不同交易协议的复杂性、开销、安全性各不相同。同时,不同的应用环境对协议目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2 可信计算模块安全策略 随着电子商务和商业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保护的需求逐渐增加,这样人们越来越希望进行可信的计算。 可信计算平台的基础是提供一种汇报当前计算环境的可靠证据,对所选择的计算环境的一种证明。当可信计算平台汇报一个给定的环境并提供该环境有足够的用于特定目的功能、保护和完整性的证据,这样就可以认为该可信计算平台对于该目的是安全的。也就是说当一个用户执行一个需要保护的敏感数据上的任务时,他必须只有在任务所处的软件环境处于可以保护该数据的情况下才能执行该任务。一个用户可以维持它的个人数据的隐私性同时也可以向其他人确保它们所提供的敏感数据和得到同样的对待。 可信计算机子系统必须增加以下额外的硬件、固件和软件和一个增强的操作系统,最基础的改变是增加了一个可信的根。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部分:TPM包含可信的功能,典型情况下使用一个安全芯片实现,安全功能实现数字签名、数据的机密性和对密钥和数据的访问控制;TSS包含对称加密功能和相应的支持功能使用固件和软件实现:一个增强的安全操作系统,包含驱动程序和TSS部分功能,用于和TPM通信以及汇报操作系统以及其装载的应用的状态。 2.1 身份标示和认证策略 对于TPM定义了三个操作角色:管理员、实体属主、实体用户。管理员或者用户访问所有受保护的功能和保护存储必须通过认证机制。TPM提供三种认证令牌:TPM属主关系的证据 (当属主完成属主关系协议时产生令牌。令牌值存储在TPM的保护存储中。管理员通过提供该令牌来访问管理员功能包括系统配置)、实体属主关系的证据 (在实体创造过程中产生该令牌、实体属主必须提供该令牌来让TPM加载该实体)、实体用户使用实体的权利的证据(在实体创造过程中产生该令牌,在实体被成功的加载到TPM中以后用户每次使用加载后的实体都必须提供该令牌)。所有的认证都使用相同的机制:TCPA认证协议,该协议使用HMAC方法来提供关于令牌的知识同时不泄漏真实的令牌值。检查认证令牌的有效性是通过执行TCPA认证协议并比较协议的结果。 管理员身份标示和认证:访问TPM保护功能和配置功能需要知道TPM属主令牌的知识,只有被授权执行管理员角色的个人和应用才能拥有TPM属主令牌的知识。同时从事管理员角色的人必须同意保护密钥和数据的访问、同意汇报密钥的丢失和感知到的对安全的妥协、同意不会进行共谋。 实体属主身份标示和认证:实体属主认证作为加载实体到TPM的一个条件,实体属主必须使用TCPA中定义的机制来提供实体属主令牌来加载实体,一个成功的加载将会使实体从被包装的状态加密出来并被加载到TPM中一个被适当保护的区域。保护实体属主令牌是实体属主的责任,属主令牌有属主使用任何方法来产生,在TPM外存储的属主令牌需要加密保护。实体属主所在的组织必须确保属主保护属主令牌、同意汇报令牌的丢失和感知到的对安全的妥协、同意不会进行共谋。 实体用户身份标示和认证:实体用户认证被作为使用一个加载后的实体一个条件,实体用户必须通过TCPA中定义的机制来提供实体使用令牌来使用已加载的实体。实体用户必须确保所有的使用令牌都有保护,实体使用令牌有实体属主使用任何机制来产生,在TPM外存储的使用令牌需要加密保护。实体用户所在的组织必须确保用户保护使用令牌、同意汇报令牌的丢失和感知到的对安全的妥协、同意不会进行共谋。 2.2 访问控制策略 TPM根据特定的访问控制策略来执行用户对密码相关的IT资产的访问,他们包括角色和这些角色可以访问的服务、关键的安全参数例如认证令牌和密钥、对服务和密码相关的安全参数的访问模式。 其中角色和服务包括: 管理员角色和服务,执行系统配置相关的命令管理员必须提供TPM属主令牌,对了管理员才有的TPM系统配置命令包括设置TPM属主认证令牌、设置配置状态。管理员要求周期性的更换TPM属主令牌。 实体属主角色和服务,实体属主使用该实体的实体属主令牌来加载实体,如果实体属主认为属主令牌的安全受到危险,属主有责任通知管理员或者自己重新设置受影响的实体的属主令牌。 实体用户角色和服务,实体用户使用实体使用令牌来使用己加载的实体,如果实体用户认为使用令牌的安全受到危险,用户有责任通知管理员或者实体属主。 3 基于可信计算平台的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系统中的可信计算平台基于TPM,以密码技术为支持、安全操作系统为核心。如图1所示。
我们依据可信计算平台的可信链的传递过程,以及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需求—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将可信计算平台的安全体系分为以下部分:
(1)可信根:整个平台的信任基础。它确保硬件平台基础可信,并为上层提供硬件支撑功能。可信根是可信计算平台的信任源,它可以防止软件及一定程度的物理攻击,能够准确的计算一个平台上软件运行环境的完整性度量值,并能够将这种度量值记录在TPM中。 (2)可信环境:对加载的重要应用程序和服务进行完整性和一致性验证;将信任链传递到应用层。确保用户惟一身份、权限、工作空间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确保存储、处理、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以及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完整性。 可信引导能够保证操作系统在引导过程中的可信;但是目前的操作系统还存在诸多的安全问题,不足以为用户提供可信的应用和服务。建立可信环境的目的是将可信链传递到应用层来保障终端安全。 可信环境的建立主要依靠可信机制和安全功能两个方面,其工作流程如图2。 (1)可信机制保障可信链传递到应用层,保障安全功能及安全策略正确实施,在可信增强内核中实现。 可信验证机制:结合可信根中保存的预期值,对调用的可执行体或数据进行完整性验证。可信引导将控制权转移给验证过的可信增强内核后,内核自身或用户进程在调用可执行程序时都将利用可信验证机制对其进行验证,通过后才能调用。 可信存储和可信报告机制:参考TCG规范设计,能够为内核安全功能和上层应用提供敏感信息的存储和获取系统当前环境状态等服务。 (2)安全功能:遵循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安全目标,我们在普通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安全增强,增加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透明加解密、一致性验证、网络控制和安全审计等功能。 图2 可信环境工作流程 身份认证对用户登录系统进行检查验证,保证合法用户可以登录系统,防止非法用户使用系统。访问控制实现自主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功能。透明加解密满足自主保密性和离线保密性需求,确保用户实施自定义保密策略和数据的密文存储,保证其机密性;并防止物理攻击。一致性验证完成对系统可执行文件和用户数据文件的一致性验证功能,防止非授权用户对数据的非法修改。网络控制根据规则,确保用户合法的访问网络资源和限制恶意网站对终端的攻击行为,减少攻击所带来的危害。安全审计在系统的身份验证控制点、文件访问控制点、文件加解密控制点、文件完整性验证控制点以及设备访问控制点,对系统的重要事件和违规事件进行监控,并调用审计记录服务功能进行记录。 在可信环境中,可信计算平台终端通过预定制的安全策略,运用安全功能保障终端安全,实现对终端平台机密性、一致性和可用性的保障,并能够提供一定程度上的防病毒、防黑客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平台安全。 (1)机密性:通过自主访问控制对可信计算平台终端所有敏感信息进行透明加解密,保存在磁盘中的内容都是密文。并结合强制访问控制,限制有权限的合法用户才可访问相对应级别的敏感信息,不能访问高级别的信息。 (2)一致性:通过强制访问控制对可执行文件和用户数据文件进行一致性校验。 对可执行文件的验证首先要检查该文件是否存在预期摘要值,如果没有,则为其生成预期摘要值(首次执行);否则计算文件的当前摘要值,和保存的预期摘要值进行比较,如果不一致,则拒绝该文件的执行,并进行审计。对验证失败的文件在系统的备份区查找备份文件,如果存在备份文件,则替换系统中被破坏的文件。 (3)可用性:是在普通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安全增强,与操作系统兼容性好。 在保证机密性、一致性的基础上,透明加解密、一致性校验等功能,对用户透明,不需用户干预,具有良好地可用性。 (4)防病毒:主动式的防病毒策略,并且与病毒类型无关。 通过访问控制机制,对网络的使用进行限制,使得符合网络访问规则的数据内容才能下载到终端平台,防止被病毒感染。即使有可执行程序被病毒感染,由于强制访问的限制,它只能感染有限的数据,并且当该可执行程序再次运行时,会由于一致性校验不成功被删除并可信恢复,将病毒感染程序彻底消除。 (5)防黑客:通过身份认证和对网络的限制使用,如禁用网卡、物理禁用端口等限制,可以有效防止黑客入侵。即使可信计算平台终端存在黑客软件,它也只能访问特定范围内的数据,将破坏降低到最少,并且它所有的违规操作都被审计系统记录下来,终端平台管理员可以根据审计的违规记录对其进行追踪。 4 总结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传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可信计算平台结合起来,实现了一个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的新模式。该模式利用可信计算平台可信信息链的传递,在可信环境中确保用户惟一身份、权限、工作空间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确保存储、处理、传输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以及服务和应用程序的完整性。 张毅.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及技术研究,http:// 徐雪梅.浅谈保障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5) 邵烈雄.信息安全工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31201 王飞,刘毅.可信计算平台安全体系及应用研究.微计算机信息,2007(3-3)P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