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教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2 15:25:1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测量教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测量教案

篇(1)

教学时数

2

教学目标:

1.掌握摄影测量及遥感基础概念。

2.了解摄影测量的分类。

3.了解摄影测量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摄影测量的概念。

2.摄影测量的特点及任务。

3.摄影测量与遥感的联系与区别。

4.摄影测量的三个发展阶段。

5.不同摄影测量方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摄影测量与遥感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2. 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区别及联系。

教学方法:

1 激发学生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

2. PPT图文并茂呈现。

教学资源:

1. 相关课本及辅助资料。

2. 多媒体教室。

3. 专业空间数据实验室。

安全事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备注

教学引入

教学内容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教学引入:摄影测量和遥感学是一门艺术、科学和技术,通过使用无人操作的成像和其他传感器系统进行记录和测量,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表示,从而获得关于地球及其环境和其他自然物体和过程的可靠信息。

地球空间信息获取的发展趋势具有多平台、多传感器、多比例尺和高光谱、高空间、高时间分辨率以及空天地一体化的明显特征。地球空间信息处理和信息提取的发展趋势是走向定量化、自动化和实时化。陆地空间数据分析与数据筛选的发展态势是即将跨进精准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新世界。

教学内容:

1、 摄影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测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建立地形数据库,并为各种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数据(4D数据)。

2、 摄影测量包含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不同摄影测量方法的特点。

3、 摄影测量与大地测量学、地图制图学、工程测量学、地籍测量学及海洋测量的关系。

作业布置:

1) 摄影测量中4D产品有哪些。

2) 摄影测量的概念。

3) 摄影测量有几个发展阶段,并分析其各自特点。

篇(2)

2.会正确使用弹簧秤,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产生的效果有哪些?

2.在弹簧下挂一物体,物体对弹簧有一拉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说明这个力产生什么效果。

二、新课引入

教师:请大家看课本图8�7和图8�8。回答这两个图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这两个图说明了力有大小。

教师: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力很大,有的力很小。起重机把大块的建筑材料吊起来,起重机对物体向上的拉力非常大。我们背着书包上学,我们用的力很小。我们需要对力的大小进行测量。

三、力的单位

教师:要测量力的大小,首先应该规定力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在初中阶段暂时不能讨论,我们只要对“牛顿”这个力的单位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就够了。

多大的力是1牛顿?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牛顿。拿起一块砖用的力大约是20牛顿。运动员举起杠铃时需要用1000至3000牛顿的力。

四、弹簧秤

教师: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演示并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观察弹簧秤

(l)弹簧秤上刻度数值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观察、回答:弹簧秤上的刻度数值用牛顿作单位)

(2)弹簧秤上最大刻度的数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最大刻度数值是5牛顿)

教师:弹簧秤上最大刻度数值就是这个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受到的力最大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弹簧秤就会损坏。我们今天所用的弹簧秤的量程就是5牛顿。

(3)弹簧秤的最小刻度是多少?

(学生回答:0.2牛顿)

教师:不同的弹簧秤的最小刻度不一定相同,应该根据刻度数值和格的数目去计算。

(4)零刻度的调整

教师:看看你所用的弹簧秤,当不受拉力时,指针是不是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没对准,请你调整好。

(学生调整)

教师: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时,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

3.学生实验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学生操作)

(2)每人一个木块,用弹簧秤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拉力。

(学生操作)

(3)使木块匀速直线上升,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4)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

(5)现在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

(学生操作)

教师: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五、总结

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2.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3.使用弹簧秤时,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进行零刻度的调整。测量力时,不得超过它的量程。

篇(3)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题】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篇(4)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篇(5)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篇(6)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篇(7)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演示实验材料、多媒体课件。

小组准备:4个烧杯、冷热不同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1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实验报告单、笔。

教学活动流程:

一、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师:四个杯子中分别装有:自来水、温水、烫手的水、热水瓶中的水,过些时候,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提出?

生1:水温有变化吗?

生2:是怎样变化的?

二、假设——我的猜想

生1:温水、烫手的水、热水瓶中的水温度都在下降。

生2:自来水温度变化不大。

(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温水、烫手的水、热水瓶中的水温度都在下降,自来水温度变化不大。)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学习测量水的温度。

三、投入情景——验证我的猜想

(一)小组讨论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引导完成。)

1、 实验目的:(预设:1 、学会测定水的温度。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 实验器材:(预设:烧杯、温度计、冷热不同的水、记录单、笔。)

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4、师生共同明确测量水的方法(多媒体视频):(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师:请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相机订正。(预设:(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5、温馨提示: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如果温度计的管子破裂,请立即告诉老师!小心!不要被烫伤。(多媒体课件)

6、引导学生配置温水、烫手的水,怎样盛好冷热不同的四杯水。

7、师:小组讨论操作注意事项。

生:听指令一齐测量;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每人测四次;一人测量,三人检查测量同学的操作是否正确;及时做好记录。

(二)我的验证——测量水的温度

1、教师演示实验——测量水的温度

请同学们细心观察。

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开始吧。

2、学生分组实验——水温的测量。(教师相机辅导。)

A、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B、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

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C、学生发现实验现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总结出实验结论。

a我的发现——实验现象:

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

生2: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

(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

b我的分析——实验结论:

师: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生2:自来水的温度在短时间里变化不大。

(预设: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自来水的温度在短时间里变化不大。)

师:为什么自来水的温度在短时间里变化不大?(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完成。)

(预设:自来水的温度在短时间里变化不大,是因为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

c、请同学们将实验器材归位。

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

……

带领学生阅读P47: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五、拓展延伸——推测水温的变化

1、师:如果这四杯水放置一天,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相机订正。)

(预设: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师:如果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水温会有什么变化?(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相机订正。)

篇(8)

2水准测量教学方案的优化

(1)在引导文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进行教学步骤的协调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每一个步骤的相互独立性及其相互连接性。明确任务,收集信息。进行引导问题及其引导文的借助。这需要学生做好准备工作,保证其独立性,满足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学习。通过对问题的引导,进行学生的思维的激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其好奇心的激发,保证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导问题让学生明白需要做什么,要注意什么,要达到怎么样的效果。除了要做好上述的环节,进行计划的讨论也是必要的,这是工作前的必要的思考准备,进行任务工作步骤及其所需一起的应用,组长需要进行组织讨论,保证任务的细化及其分工明确化,保证各个组的观测人员的顺序,及协助他人观测时的分工(扶尺及记录),列出仪器材料清单。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确定自已应该怎么做的过程。(2)为了提升工作质量,教师需要积极的参与决策,这个决策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小组计划的参与过程,进行决策结果的分析,保证小组任务方案的完成。这需要教师积极的参与角色,进行学生讨论结果的情趣,保证学生的自主方案的陈述。在方案的实施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独立的完成。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及其相关途径,进行专业知识的掌握,完成各项任务,做好检验、方案讨论工作的开展。在决策中,各人选择的方案不同。在实施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实践的对比,保证其修正性及其完整性,这需要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指出学生错误,保证教师及其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有发生事故的危险时,老师能立即制止。同学们说:“通过实践、结合实际思考得出的知识,比老师课堂传授更容易掌握和应用”。每个任务都有相应的检查表,如学生水准测量成绩评价表等。根据所学到的知识,保证测量任务质量的提升。在实施过程中,也要落实好检查环节,进行错误的纠正,进行测量精度及其速度的改善。这需要学生积极检查,再进行组内的相互检查,保证相互的学习,进行心得及其经验的交流。最后,老师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并于纠正。这样,同学们将得到深刻的印象。评估与总结。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不单纯给出成绩,更要指出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出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评价形式主要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对全班的总体评价,都要有书面报告。老师更要对本轮教学进行总结,以利于日后提高。(3)引导文教学法在中职建筑测量教学中优越性显而易见,但该教学法在中职建筑测量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情况比较高,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及其操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实践能力。对教学理论和方法、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都有较好的把握。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弱,被动心理强,态度上消极,缺乏主动性、独立性。教师在实施引导文教学法时,个别辅导的工作量增大,课时需要量比旧教学法增多,较难按时完成课程。引导文教学法在我国尚是新生事物,与现有的教育体系及学校管理有许多矛盾,部分学校及教师为赶时髦或迎接检查,生搬硬套一些教学方法,而不能领会其实质,结果必将适得其反。引导文教学法非常适合中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相信这种教学方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必将相得益彰,会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正确方向。

篇(9)

1.妈妈买了20箱牛奶,每箱12袋,一共买了多少袋?算式是:(

A. 12+20                                      B. 12×20                                      C. 12÷20

2.11与任何一个两位数的积一定不是(

)位数。

A. 两                                             B. 三                                             C. 四

3.一个乘数是58,另一个乘数是42,积大约是(

)。

A. 2000                                       B. 2400                                       C. 3000

4.估一估,下列各算式中,积比2000大一些,比4000少得多的算式是(

)。

A. 51×42                                     B. 34×98                                     C. 82×99

5.不用计算,直接判断下面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 320×20=640                 B. 37×32=1514                 C. 150×60=9000                 D. 47×54=2228

二、判断题

6.39×41=40×40=1600。

7.两个因数的末尾都没有零,积的末尾不可能有零.

8.51×13=13×50+13

9.计算48×25时,可以先算48×5的积,再算出48×20的积,然后把两次的积相加。

三、填空题

10.红云小学五年级同学植树35棵,四年级同学植树的棵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18棵,四年级同学植树________棵。

11.学校布置“六一”联欢会会场,买了4条彩带,算一算每条彩带多少钱.

________

12.492÷7的商是________位数;32×45的积是________位数.

13.计算下面各题:

78×6=________

27×4=________

435×9=________

14.58×45的积末尾一共有________个0,706÷7的商末尾有________个0.

四、解答题

15.15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

16.如表是蓝猫专卖店某一天销售童鞋的情况。

种类

单价/元

营业额/元

运动鞋

35

560

皮鞋

54

648

布鞋

23

598

(1)这一天中三种童鞋各售出多少双?

(2)请根据这一天的销售情况,算一算这家专卖店一个月(按30天计算)大约可以销售出多少双童鞋?(假定每天总体销售量差不多)

(3)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请你提一个新问题。(不必解答)

问题:________

五、综合题

17.一个书架上有五层,每层可以放59本书。

(1)估一估,每个书架上大约能放多少本书?

(2)这些书架上大约能放多少本书?

六、应用题

18.“神舟”五号飞船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飞行在圆形轨道上,按照这样的速度,它1个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解答】解:算式是:12×20。

故答案为:B。

【分析】20箱牛奶,每箱12袋,就是求20个12

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可。

2.【答案】

A

【解析】【解答】

11与任何一个两位数的积一定不是两位数。

故答案为:A。

【分析】11与任何一个两位数的积不是三位数,就是四位数。

3.【答案】

B

【解析】【解答】解:58×4260×40=2400。

故答案为:B。

【分析】两个因数都估算,按照一个因数往上估,另一个因数往下估的方法去接近于准确值;58接近于60,用“进一法”估成60,42接近于40,用“去尾法”估成40,据此可求积的大约数。

4.【答案】

A

【解析】【解答】解:A:82×99≈80×100=8000;B:34×98≈34×100=3400;C:51×42≈50×42=2100,

A、B、C三个选项只有C选项中的积比2000大一些,比4000少得多.

故答案为:A

【分析】估算乘法时要根据数字特点,把两个或一个因数看作整十数进行估算,按照这样的方法估算出积后做出选择即可.

5.【答案】

C

【解析】【解答】解:A:320×20=640,计算错误,乘积末尾0的个数都不够;

B:37×32=1514,积在1200左右,计算错误;

C:150×60=9000,计算正确;

D:47×54=2228,积在2500左右,计算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可以直接根据乘积末尾0的个数来判断;B和D可以采用估算的方法确定乘积的范围后再判断。

二、判断题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因为39≈40,41≈40,所以39×41≈40×40=1600,原题解答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先把两个因数分别估成接近的整十数,然后再相乘,据此列式解答.

7.【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12×15=180,两个因数的末尾有没有0,但是积的末尾有0,本题错。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只要两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字相乘为整十数,积的末尾就有0.

8.【答案】

正确

【解析】

9.【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判断,原题计算方法正确.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第二个因数的每一位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填空题

10.【答案】52

【解析】【解答】解:已知五年级同学植树35棵,四年级同学植树的棵数比五年级的2倍少18棵,那么四年级同学植树35×2-18=52棵。

故答案为:52.

【分析】已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倍又少一部分的数,可以列式为:要求的数=已知的数×倍数-又少的一部分的数。

11.【答案】

90元;180元;360元;900元.

【解析】【解答】15×6=90(元),即买6米长的彩带需要90元

12÷6=2,90×2=180,即买12米长的彩带需要180元

24÷6=4,90×4=360,即买24米长的彩带需要360元

60÷6=10,90×10=900,即买60米长的彩带需要900元

故答案为:90元;180元;360元;900元.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单价×数量=总价;积的变化规律,即在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12.【答案】

两;四

【解析】【解答】

因为492÷7=70……2,所以492÷7的商是两位数;

因为32×45=1440,所以32×45的积是四位数。

故答案为:两;四。

【分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数小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数等于或大于除数时,商是三位数,据此解答;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尾就对齐那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据此解答。

13.【答案】

468;108;3915

【解析】【解答】

78×6=468

27×4=108

435×9=3915

【分析】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时一位数从个位乘起,哪一位满几十要向前一位进几。

14.【答案】

1;2

【解析】【解答】解:58×45=2610,积的末尾一共有1个0;706÷7=100……6,商的末尾有2个0。

故答案为:1;2。

【分析】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积后再确定乘积后面0的个数;根据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出商后再确定商末尾0的个数。注意在计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商0。

四、解答题

15.【答案】解:15×24=360

答:15个24连加的和是360。

【解析】【分析】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16.【答案】

(1)解:运动鞋:560÷35=16(双)

皮鞋:648÷54=12(双)

布鞋:598÷23=26(双)

答:这一天中运动鞋售出16双,皮鞋售出12双,布鞋售出26双。

(2)解:(16+12+26)×30≈1500(双)

答:一个月大约可以销售出1500双童鞋。

(3)这家专卖店这一天售出布鞋和皮鞋共多少双?(答案不唯一)

【解析】【分析】(1)分别求出三种童鞋的销售数量,三种鞋子各自的销售额÷它们各自的单价=它们各自的销售数量。

(2)首先计算三种鞋子一天的销售总数量,运动鞋的销售数量+皮鞋的销售数量+布鞋的销售数量=一天销售的童鞋总数量;然后,计算一月销售的童鞋数量,一天销售的童鞋总数量×一月的天数(按30天计算)=一月销售的童鞋总数量。

五、综合题

17.【答案】

(1)解:59×5≈300(本)

答:每个大约放300本。

(2)解:300×5=1500(本)

答:一共大约放1500本。

【解析】【分析】(1)每层放的本数59本,把59看做60,一层放60本,求5层一共放多少本用乘法;(2)一个书架大约放300本,求5个书架大约能放多少本用乘法。

六、应用题

篇(10)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in Water Samples

HONG Yi-wen,CHEN Qing-de,ZHANG Hai-xia,LU Ri-gui,CHEN Jian-feng

(Nanni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Nanning 530023,Guangxi,China)

Abstract:Respectively using Nessler's reagent colorimetric method, salicylate colorimetric method and ion chromatography method to determine ammonia nitrogen content for two kinds of different water samples, comparing different methods of precision and accura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ion chromatography method is relatively highly, and suit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water in daily life.

Key words:Ammonia nitrogen;Colorimetric method;Ion chromatography method

水中氮化合物的多少,可作为水体受到含氮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反映水体受含氮化合物污染程度的几种形态的氮是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有机氮。测定水中各种形态的氮化合物,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程度和"自净"的程度。氨氮普遍存在于地面水及地下水中。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氨(NH3)和离子氨(NH4+)形式存在的氮。水中氨氮的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受微生物作用分解的产物、某些工业废水及农田排水。氨氮含量较高时,对鱼类呈现毒害作用,对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目前测定氨氮的方法主要有纳氏比色法、水杨酸盐比色法、离子色谱法、电极法、蒸馏-滴定法、靛酚蓝比色法 等[1-2]。

纳氏法是氨氮的经典测定方法,被许多国家列为标准分析方法。但由于试剂毒性大及方法的灵敏度不够高,水中钙、镁和铁等金属离子、硫化物、醛和酮类、颜色以及浑浊等均干扰测定,需要作相应的预处理。水杨酸盐比色法具有灵敏、稳定等优点,干扰情况和消除方法与纳氏试剂比色法相同。离子色谱法检出限低于现行的国标中对氨氮的限值,可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与传统的测定方法相比,离子色谱法具有以下优点:简化了测定环节,降低了手工劳动强度;溶剂消耗少,避免了使用一些毒性较大的试剂,符合清洁生产理念;水样用量少,灵感度高,测定范围宽。电极法通常不需要对水样进行预处理和具有测量范围宽、快速、灵敏、可靠等优点。蒸馏-滴定法适用于氨氮含量较高时的水样测定。而且蒸馏需要一定的时间,测定的时间较长。靛酚蓝比色法对氨氮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和相关性,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精确度和敏感度[3-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品来源:由环保部标准样品研究所提供的两份水样a和b。

1.2测定方法[5-6]

1.2.1纳氏试剂光度法

1.2.1.1试剂

1.2.1.1.1标准液 ρ(NH3-N)=10μg/mL(GBW(E)080220,临用稀释)。

1.2.1.1.2纳氏试剂 按GB/T5750.5-2006方法配制。

1.2.1.2仪器 分光光度计、1 cm比色皿、50 mL具塞比色管等。

1.2.1.3测定步骤

1.2.1.3.1标准曲线的绘制 吸取0、0.50、 1.00、 3. 00、5.00、7.00、10.00 mL氨氮标准液于50 mL比色管中,加纯水至标线,用1 cm比色皿,以纯水为参比,测吸光度。

1.2.1.3.2样品测定 取50 mL待测水样于50 mL比色管中,稀释至标线,与标准曲线相同操作,进行显色和测量吸光度。以无氨水代替水样进行全程空白测定。以水样的吸光度减去空白测定的吸光度后,得到校正吸光度,由标准曲线上查出氨氮含量。

1.2.1.3.3计算公式 ρ(NH3-N)=m/v,式中:ρ(NH3-N)-水样中氨氮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m-由标准曲线上查得氨氮质量,单位为μg;v-水样体积,单位为mL。

1.2.2水杨酸盐光度法

1.2.2.1试剂

1.2.2.1.1标准溶液ρ(NH3-N)=10μg/mL(GBW(E)080220,临用稀释)。

1.2.2.1.2水杨酸-柠檬酸盐溶液(显色剂):按GB/T5750.5-2006方法配制。

1.2.2.1.3次氯酸钠溶液 按GB/T5750.5-2006方法配制。

1.2.2.2仪器 分光光度计、1 cm比色皿、10 mL具塞比色管、超纯水器等。

1.2.2.3样品测定

1.2.2.3.1标准曲线的绘制 吸取0、0.05、0.10、0.50、1.00、1.50、2.00 mL氨氮标准液于10 mL比色管中,加纯水至标线,加1.0 mL显色剂,立即加入0.40 mL次氯酸钠溶液,混匀,90 min后在655 nm处测定溶液吸光度值。

1.2.2.3.2样品测定 取10 mL待测水样,加入至10 mL比色管中,与标准曲线相同操作,进行显色和测量吸光度。以无氨水代替水样,进行全程空白测定。以水样的吸光度减去空白测定的吸光度后,得到校正吸光度,由标准曲线上查出氨氮含量。

1.2.2.3.3计算公式 ρ(NH3-N)=m/v,式中:ρ(NH3-N)-水样中氨氮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m-由标准曲线上查得氨氮质量,单位为μg;v-水样体积单位为mL。

1.2.3离子色谱法

1.2.3.1试剂 标准溶液:ρ(NH4+-N)=100 μg/mL(GBW(E)080220),11 mmol/L H2SO4。

1.2.3.2仪器:ICS-3000离子色谱仪、超纯水器、 0.45 μm水性滤膜等。

1.2.3.3样品测定

1.2.3.3.1标准系列配制 用超纯水逐级稀释标准溶液成0、0.50、1.00、2.00、3.00、4.00 mg/L标准系列。

1.2.3.3.2样品处理 取水样经0.45 μm的水性滤膜过滤,供测定。

1.2.3.3.3离子色谱条件 色谱柱:DIONEX CS12A 4×250 mm,带CG12A 4×50 mm保护柱;流动相:11 mmol/L H2SO4,流速:1.0 mL/min;抑制器: DIONEX CSRS300 4 mm阳离子抑制器;抑制电流70 mA;检测器:电导检测器,检测池温度:35℃;进样量:50 μL。

1.2.3.3.4计算 试样中氨氮浓度(mg/L)可以直接在校准曲线上查得。

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方法的测定结果 用纳氏法、水杨酸盐法和离子色谱法分别对水样a和b进行氨氮含量测定,见表1、表2。

以上结果双双进行t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三种方法均可用于水样中氨氮含量的检测。

2.2重复性测定结果分析 由表1和表2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测定方法得出的结果有差异,但离子色谱法测定的结果标准差最小,精确度最高。

2.3加标回收率分析 在水样a和b中加入一定量的氨氮标准溶液(加标浓度为1.0 mg/L),按照每种方法测定试样相同的试验方法进行操作测定,分别计算回收率。

由表3可以看出,纳氏试剂法测得回收率平均为88.58%,水杨酸盐法回收率平均为92.00%,离子色谱法回收率平均为97.74%。由此可见离子色谱法测定氨氮含量的准确度较好。

3结论与建议

3.1纳氏试剂光度法、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和离子色谱法这三种方法都符合水样分析要求,都可作为日常用水中氨氮含量的常规测定方法。

3.2通过重复性试验发现,离子色谱法在三者中检测重复性最好,且准确度最高。

3.3纳氏法操作简单快速,但其对显色剂的要求比较高。为了保证有良好的显色能力,配制纳氏试剂时务必控制HgI2的加入量。但HgI2的确切用量需要根据试剂配制过程中的现象加以判断,经验性比较强,因此较难把握。同时,纳氏试剂含有毒化合物,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实验时应谨慎使用。

3.4水杨酸盐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不足之处是较耗时,至少在60 min后测定。

3.5离子色谱法适用于分离分析成分比较复杂的样品,操作简单,水样不需特殊处理,只需用微孔滤膜过滤后就可直接进样分析,降低了手工劳动强度;方法的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度好;水样用量少,测定范围宽;溶剂消耗少,避免了使用毒性较大的试剂。因此离子色谱法是目前测定水样中氨氮含量较为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林斌.水中氨氮测定方法比较[J].广州化工,2011,39(10):110-111.

[2]詹晓燕,刘臣辉,范海燕,等.水体中氨氮测定方法的比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1): 131-134.

[3]姚玉静,何卫星,黄国平,等.水样中氨态氮含量的不同测定方法比较[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0,17(2): 55-58.

上一篇: 妇女儿童工作总结 下一篇: 访惠聚工作汇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