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1 01:04: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

篇(1)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82-0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理当担负起这样的重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序而高质量的教学固然必不可少,但有效的学生管理同样是强有力的保证。

我们面临的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可谓是困惑与困难并存。高校扩招带来的压力、学校管理人员精简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带来的不良影响、网络普及提出的挑战、学生对学生管理不认同等等。高校学生管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答案只有一个高校学生管理要创新。根据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职能和任务,学生管理创新系统由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目标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内容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组成。其中,管理理念创新是核心,管理目标创新是方向,管理组织创新是支撑,管理内容创新是基础,管理方法创新是手段,五部分相互作用和促进。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这份责任让我们必须将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实践的探索中,发现高校学生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管理过程,每一个相关职能部门或班级都是其的管理模式。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高校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直到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2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与周围环境的管理目标

高校学生管理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要想取得好的管理成效,仅靠完善自身是不够的,而是要努力塑造周围整个大环境与之相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值增加、高校扩招、后勤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这些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变化,提出新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要想发挥良好的管理效果,就必须与校内其他系统、校外系统建立起共同协作的关系。

我们把学校学生管理内部和外部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外部的环境协调发展。加强校内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把对学生的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联合起来这样做,使得教育的合力效应得到体现。教育的声势加大,对学生的震撼也加大,教育的实际效果更加明显。

3实行导师制和专职辅导员制管理模式

在对学生班级管理中,我们使用普通的管理模式,即一位老师当一个或几个班的班主任。对于班主任的选定有两种方式:专职班主任和兼职班主任。通过两年工作的实践,我感到这种普通的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不利。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他们既要有思想、生活方面的辅导员,又要有专业学习上的导师。

导师制中的导师是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是指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专业老师。二元化的管理模式可以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老师和辅导员的所长,专业老师作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对于他们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科研水平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专职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党团建设、集体建设、学生生活、心理健康上把握方向、提供指导和帮助。要想充分发挥二元化班级管理的优势,关键在于导师和专职班主任的选拔、考核上。导师和辅导员的选聘,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规范,其次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第三热爱学生,第四雄厚的专业素养。强化考核,将班级管理实效作为老师业绩考评的重要部分,与老师的晋级相连。

4从问题管理向自我管理过渡

学生管理工作常常给人一种“救火队”的印象,学生中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活跃着学生工作者的身影。作为学生工作者本身而言,也感到疲于奔命,往往是事倍功半。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提出在学生中加强自我管理,让我们逐步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学生工作者帮助学生树立好目标,目标好比是汽车的方向盘,一个人如果失去目标,无异于迷失了前进方向。有相当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一种革命到头的观念,更多的是想享受,奋斗意识淡薄,表现出目标不明确,这就有必要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在树立目标时强调以下几个原则:清晰性原则、挑战性原则、变动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可评量原则。也要突出对自我管理的评定工作加强评定,可以更好的发挥自我管理的积极作用。通过评定,使得同学们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继而能够设立更高的目标,并在实现过程中加以自觉地努力获得成功,得到认可和表彰。

5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具有爱心的管理方法

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投入真情实感,以我们的真诚换取学生的信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对学生付出更多的爱心和关怀,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沟通,表现出融洽的师生感情,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和管理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

学生需要被人尊重。尊重学生,就是教师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是居高临下;尊重学生,就是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尊重学生,就是要重视学生的需求,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良好的舞台。作为学生管理者,只有善于欣赏学生,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才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管理的积极成果。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值得深入探讨和实践,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人民日报,第一版,2003-10-15.

[2]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第一版,2003-12-21.

篇(2)

推行政务公开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政务公开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性工作。实行政务公开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推行政务公开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法制政府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把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依法治国最关键的是要求政府要依法行政。而推行政务公开有助于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带头守法、严格执法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方式和时限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有助于促进行政权力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推行政务公开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当前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依然易发多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权力运行的一些重要环节监督不力。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把政府行使权力的行为始终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有利于用制度的办法使广大公务人员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版权所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重点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号和黔党办发号文件精神坚持“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切合实际、稳步实施”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内容提高政务公开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工作目标是经过不懈努力使政务公开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一项基本制度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不断提高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畅通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主要任务是明确各部门政务公开的内容和形式抓紧编制本地本系统对外、对内公开的详细目录对外公开的目录要向社会公布对内公开的内容要在机关内部向机关干部、职工公布逐步从内容、形式和时限等方面对政务公开加以规范。

在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中各级、各部门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通过政府新闻会、政府网站、政府公报、窗口式办公、电子触摸屏、公开办事指南、政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公开政务内容真正做到方便群众办事、便于群众知情、有利于群众行使监督权。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为使政务公开工作顺利开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形式方面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加快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市州、地以及有条件的县市、区、特区政府行署要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加挂行政投诉中心牌子。二是要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面向公众、保障安全”的要求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网站逐步扩大网上审批、查询、交费、办证、咨询、投诉、求助等服务项目的范围。特别是县以上政府要加快建立政府网站。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府新闻会制度定期政务信息。四是要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逐步扩大社会公示和听证、专家咨询和论证的范围开展邀请人民群众旁听政府有关会议的试点。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发挥其在政务公开中的作用。

在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形式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制度。一是要建立健全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制度。对应当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各级政府及主办部门或单位要采取有效形式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对暂时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要进行审核并说明理由报上级主管机关备案公开事项如有变更、撤销或终止要及时公布并作出说明。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向政府申请公开不必让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的事项各级政府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规定的程序向申请人公开确实不能公开的要及时做好解释工作。受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及时对申请进行登记并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是否公开的答复。二是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评议制度。要运用民主评议形式把政务公开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通过组织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全面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公开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公开的制度是否得到落实等进行评议接受群众监督并根据群众评议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三是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考核责任追究制度。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年终、届中和届末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篇(3)

根据2012年7月10日全国老龄办的《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8499亿,占总人口的13.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0.4个百分点。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当前在探讨是延迟退休年龄还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同时,养老金“双轨制”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其公平性亦日益受到广泛质疑。

一、养老金“双轨制”形成的历史沿革

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负担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1997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缴费比例、个人账户规模、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以及管理办法,正式确立了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此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直围绕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进行。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适时改革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十七大报告则要求“促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08年3月国务院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进行先期试点。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1月正式下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但该项改革仅限于事业单位领域,机关仍未启动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改革试点工作实际进展十分缓慢,试点政策至今也未正式实施。

二、养老金“双轨制”存在的负面效应

(一)社会公平正义缺失,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公平正义”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要求和品质,是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和谐社会必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离开公平正义的“和谐”是一种伪和谐。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是公共资源在养老领域的一种分配机制,因而应该具有公平性的特征,其机会均等主要体现在保障范围、保障过程以及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具体则表现为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及替代率。

(二)替代率差异悬殊,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养老金“双轨制”造成养老金替代率“政高企低”,且悬殊较大,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世界银行认为,基本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养老金替代率应不低于70%,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为58.5%,尽管自2005年至2013年,国家连续八年九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目前实际水平为40%-50%,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替代率为100%左右。

(三)阻碍人才合理流动,不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劳动者收入的延期支付,是劳动者收入在其一生中的平滑机制。其实现行养老金“双轨制”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影响已逐渐显现。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分设,且造成两者待遇水平难以相互衔接,直接后果是制约了两部门之间人员的合理流动。

三、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以建立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切入点

建立全民平等参与的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切入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一样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费,即机关事业单位也按个人8%、单位20%的比例缴费,同时根据机关事业单位职业特点可以相应地考虑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这样,全体社会成员得以享受统一基本的养老保障。目前,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

(二)采取分段方式,梯次进行改革

根据2012年6月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实渐进式改革是在试错中实现制度变迁的,而分类处理、分步实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选择过渡办法”是其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其中关键环节是合理确定改革后各类退休人员的实际待遇水平,从而减少利益冲突和改革阻力。

(三)以实现养老待遇公平为改革目标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应以实现养老待遇公平为最终目标,避免政策制定者优先保障自身利益,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合理制衡政策制定者、实施者、受益者多重身份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养老是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公平是养老保险制度的首要价值选择,应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其统筹层次,确保所有公民在年老后生活处于困难时均能“一视同仁”地得到国家的帮助。

(四)完善公平正义的利益表达机制,推进改革不断深入

建立和完善公平正义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协调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各方利益关系的关键前提。改革过程中,在政府层面建立公平、开放、多维度的利益表达机制,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涉及的不同群体提供公平表达利益的平台,引导社会公众理性、有序的表达利益诉求。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的利益表达功能,进一步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有效疏通相关利益群体合理化的利益表达渠道。

篇(4)

继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了“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的任务之后,2007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再次提出了“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任务。在当前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则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特征

(一)行业垄断性

自然垄断行业一般都是规模经济较明显的行业,即规模愈大,生产成本就愈低。比如石油公司要输送石油,就必须先铺设管道,而铺设管道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一旦铺设完毕,向管道注入更多的石油则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注入。对于自然垄断行业,如果存在多个企业之间进行竞争,必然会导致重复建设,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资产具有沉淀性与专用性

自然垄断行业有大量的“沉淀成本”,即资金一旦投入就难以在短时期内收回,也难改为其他用途。由于自然垄断行业在基础网络建设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这些资金投入不仅要有持续性,他们的中途变现能力也差,最终形成了自然垄断行业的大量资本沉淀。同时,自然垄断行业的这种固定资本形式又使得它所投入建设的设施很难改为其他用途,具有很强的专用性。

(三)产品不可选择性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者一般都是唯一的,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这些垄断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就没有可选择性。要么接受他们的交易条件,要么就不与其发生交易。

(四)产品的日常性和公益性

自然垄断行业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业,所提供的产品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例如电力、供水、煤气、电信、热力供应、铁路等。这使得自然垄断行业又具有公益性,他们提供的产品不仅仅为消费者所享有,还对整个社会的生活和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存在的难点

(一)缺乏成熟的理论作指导

西方对以公用事业为形式的自然垄断产业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40年代,但在过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对自然垄断产业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只是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才开始涉足于自然垄断产业领域,从事公用垄断事业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国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研究也多停留在一些表象的层面,不能深刻揭示自然垄断现象的深层成因,在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准确度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的缺失和不完善使得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实践中摸索总结,难免要走一些弯路。

(二)垄断产业改革自身的复杂性

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主要存在于和国家安全关系密切的领域,这些行业长期以来一直由国有经济控制,相应的政府主管机构,既是行业的管理者,也是经营者,两个功能合二为一。在长期的政企不分的国家垄断体制下,逐渐淤积了各种致命的问题。同时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造成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吃大锅饭现象比较普遍。我国垄断性行业管制体制从管制手段上看,主要是行政性管制。从管制机构的设置情况看,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分割的痕迹仍然明显,管制职能被分散在多个政府机构,这直接导致管制成本高、管制效率低下。虽然垄断行业人员普遍工作效率低下,但工资和福利水平却很高,这种不合理现象更加刺激了人们进入这些部门的热情,从而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改革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我国当前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与利益群体影响着垄断行业改革的总体环境,与其他方面的改革相比较,垄断行业改革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与挑战。这些风险可能会影响改革的结果偏离目标,让消费者、企业、国家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遭受损失。由于国家垄断行业都处于很关键的经济地位,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使我国经济生产与人民生活发生困难,政府的威信和执政能力也将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每次改革涉及到国有企业这一块,即是复杂又敏感的问题。国家垄断行业改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还涉及到产业本身。垄断行业的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市场化之后,这部分投资需要企业自己从市场上来获取,加上我国融资渠道有限,行业运行所需要的资金如果出现断裂,后果将会十分严重。当垄断行业产品定价中的交叉补贴等多种影响价格因素都被剔除之后,还有之前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对于垄断行业的一些特别服务被取消之后,结果可能是即使改革后,企业运行效率仍然不能改善,甚至会导致倒退。

三、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途径

首先,区分真正的自然垄断行业和非自然垄断行业,规制与放松规制结合。要使规制取得预期效果,要考虑行业特性,只有真正的自然垄断行业才可考虑实施规制。因为对非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会抑制有效竞争,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规制与放松规制都是适应自然垄断行业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的产物。对于非自然垄断行业(这其中也包括自然垄断行业中存在的非自然垄断性业务)放松规制后,由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扩大,政府的制度供给要及时跟进,保证竞争的公平、公正。

其次,自然垄断行业内部业务细分。自然垄断行业中,既有自然垄断业务,又有非自然垄断业务,针对自然垄断行业中这两种业务的不同性质和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垄断性业务,只有垄断经营才能获得规模经济,这就要求我们对其加强政府规制;对于自然垄断行业中的非自然垄断业务,政府应放松规制,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允许多个企业参与竞争经营,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对于非自然垄断业务放松规制后,政府的制度供给要及时跟进,保证竞争的公平和公正。

第三,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我国当前自然垄断行业法规滞后和缺失,尽快制定和和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成了当务之急。只有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才能保障规制机构的运作依法有序进行。只有坚持在实践中用完善的思路推进法律制度建设,才能使法律法规适应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状况的变化,按照先试行、后完备的立法思路不断推出各项规制的规则。只有不断加强前瞻性法规的建设,才能使之适应未来信息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变动的要求。

第四,引入竞争机制。目前,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之所以缺乏效率,很大原因是由于核心自然垄断地位的行业传统上惯于利用垄断优势,对上游和下游的竞争性业务实行垂直一体化垄断,限制其他市场主体进入。因此,政府应当对非自然垄断性业务放松壁垒,允许多家企业进入,对于自然垄断业务,由于需要大量固定投资,应当避免重复建设。至于是允许一家企业经营还是允许两家以上企业经营,则要考虑具体业务领域的成本弱增范围,一般而言,超过成本弱增范围,就应该允许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共同经营,实行直接竞争,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有效竞争的环境。

第五,鼓励民营经济进入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为自然垄断行业的产权制度改造指明了方向。在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中,应当鼓积极引入民营经济,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为自然垄断行业改革注入活力,这也是完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规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现实选择。民营经济的引入不单单是资产结构的变化,更多的是带来了良好的经营理念和高教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①奥利弗·布莱克.反垄断的哲学基础[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②石淑华.行政垄断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③刘莉.国家垄断行业改革的难点与路径[J].致富时代,2011(5)

篇(5)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6202

1透明政府的提出及其内涵

1.1透明政府提出的历史背景

2003年3月19日,在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上,总理提出,要建立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十六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要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透明政府的提出和建设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1)民主化要求。透明政府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是工业社会基于人民与社会契约理论为基础的民主理念而提出的,从国家和公权力的起源上说,透明政府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公民委托人对政府这个人的监督,防止公权滥用和政府官员的腐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全球化的要求。中国入世后,必须严格履行世贸组织的关于透明度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成员国必须公布并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实施其有关外贸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这就要求各成员国政府应当信息公开而且更加透明化,不论政府行为的正确与否。政府透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国外许多国家美国、法国、韩国、日本和一些北欧国家等都纷纷建立透明的政府,形成了相对完备合理的透明制度。(3)市场化要求。市场经济要求有发达的信息平台,市场主体依靠信息导向,来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控制生产规模,制定销售计划等,政府处于社会的枢纽位置,搜集和控制了各种经济信息,成为巨大的信息中心。

1.2透明政府内涵诠释

结合国内学者对透明政府的界定,笔者认为透明政府至少有三层涵义,从操作层面上来说透明政府的核心是政府信息公开,公共管理活动涉及非常广泛,政府应该公开的信息也非常广泛:诸如政府体系,公共管理中所涉及的组织、机构、职责、规章制度、办事程序等制度性的内容;行政动态过程,包括公共问题出现、讨论、议程设立、决策、执行、监督、评价与反馈等环节;政策是指公共部门履行职责的结果或产品,如法规、决议、决定、文件、命令等广义的政策。从制度上,说透明政府是一系列透明化制度有机组合的政府范式,有序的公民参与机制,透明政府的法律体系,电子信息技术和基础服务设施的配套等;从文化上看,透明政府是一种透明文化,根据比较文化学的观点,社会事物可分为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文化层次,并认为社会变迁的真正体现应是文化层次,但该层次的演进却是最慢的。透明政府背后反映的是政府执政理念的变革,服务行政行政伦理观的形成,这也是透明政府建设的最高层次,政府自觉公开透明并且内化为精神。

2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内涵解读

2.1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概念诠释

对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国内外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至今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笔者在此引用官方对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界定:是指环保部门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这里的环境信息应该包括国内外环境质量信息、环境资源信息、环境污染破坏信息和政府环境管理活动、政策法律法规等等。

2.2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现实意义

(1)有利于社会环保活动的进行。环境问题相比其他涉及到个人群体和区域利益的公共问题具有全球性和高度依存性,可以说现在人类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环境生态问题。从国内看,广大的公民是环境保护的新生和重要的力量,政府把环境质量状况、环境资源状况,重污染企业的排污情况等告知公众,有利于公众特别是本国环保团体参与环境保护有助于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污染行为,促进政府及时准确公布环境信息包括环境资源信息,公布环境危机信息等对于解决和建立环境危害应急预警机制,应对突发环境灾害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挽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作用。放眼全球,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越来越处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之中,环境问题错综复杂不能单纯靠某国就能解决,从全球治理概念来看,全球治理所强调的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形成有序、自治的、非正式制度化的管理机制,由过去的政府自上而下的单线管理发展到多中心治理,这个提前就是要实现信息的充分公开和交换。

(2)有利于政府更好的履行环保义务和职责。在环境决策方面,通过环境信息公开,政府可以从公众组织那得到足够的环境信息,为科学民主地制定环境政策奠定基础,而且可以知晓公众社会对哪些环境问题比较关注,切实去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协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方面,政府公布监测数据,如对监测数据有异议的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要求政府重新测定污染数据,减少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有关数据准确性的争议,使得环境监测工作得到改善;通过信息公开可使环境监理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及其强大的媒体宣传,迫使企业对其环境形象给予高度的重视。企业为了赢得企业形象这个无形资产,会主动接受政府的监管,主动解决自己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不是像过去躲躲闪闪,给政府部门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从某种意义上说,环境信息公开本身也就是一种环境宣传教育,信息公开就是要将信息传达给公众,以前公众对环境资源信息、环境状况、环境污染情况和治理情况没有足够的了解,现在环境信息公开释放了诸多信息,公众可以促进环境、环境上访,这也为环境教育提供充分的材料,这些都有助于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3从透明政府看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3.1透明政府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之间的关系

T.S库恩指出范式的默会性,明确区别了规则和范式,并且十分强调范式对于规则的优先性。范式存在于示范性的题解之中,往往很难话约为完全清晰的知识。规则来自于范式但无法穷尽范式。透明政府是一种政府范式,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则是具体的操作路径。如上所述透明政府包括理念、制度、方法技术三种层面的内涵丰富的统一体,而环境信息公开更加侧重的是一种层面上的方法和渠道。透明政府的提出不仅为环境信息公开提供了一个大的环境背景,而且能够矫正我们对环境信息公开的错误认识,为其更好的施行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2透明政府的实施为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提供了建设思路

篇(6)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042-04

改革开放后,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现代服务业增速较快,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服务业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服务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品;服务业吸纳就业数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服务出口增速加快,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逐步上升。本文选取我国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服务业发达省份和地区,研究其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过程及规律,以期对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进行比较和借鉴。

一、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1.GDP增长速度快,总量较大

如1978年广东GDP为185.85亿元,2006年达到26 204.47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31 053.34亿元,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国内生产总值为66 086.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6%。

2.三大产业结构逐渐合理,相应地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23.6%、31.6%、18.6%、19.8%提高到2006年的42.7%、68.9%、50.6%、36.3%。如2006年广东服务业占本省GDP的比重为42.7%,三大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9.8∶46.6∶23.6演变为2006年的6∶51.3∶42.7;江苏省服务业占本省GDP的比重为36.3%,三大产业结构为7.1∶56.6∶36.3(见图1);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增加值8 364.53亿元,2006年达到9 837.42亿元,增长15.2%。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2 487.3亿元,已经占到GDP的比重为67%,2006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5 4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GDP的比重为70%。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5.8∶44.1∶50.1变化为2000年的3.7∶38∶58.3,2006达到年1.3∶28.7∶70。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 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3.服务业增加值较高,占全国的比重大

200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82 971.97亿元,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四省市服务业增加值合计为29 869.78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36%。

从这几个省市来看,2006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排全国第一位,分别为26 204.47亿元和11 195.53亿元;江苏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 645.08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7 849.23亿元,在全国排第二位;山东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 077.36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7 187.26亿元,在全国排第三位,占本省GDP的比重是32.6%,三大产业结构为9.7∶57.7∶32.6。

2007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2.1%,比其他省份和地区(东、中、西部)高出30个百分点(见下页表1、图2)。

二、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

我国发达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较早,速度不断加快。从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及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来看:

1.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速度快,结构趋于合理

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最初是由流通部门中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带动,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等服务业增加值也在不断上升。随着国家对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商贸餐饮服务业增速放缓,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下降,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增速加快,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如广东省深圳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速不断波动,从2000年的增速16.2%,2003年降到15%,到2007年的增速32.4%;但批发零售贸易和饮食业增速在波动中降低,从2000年的增速11.9%,2004年的增速10.5%到2007年的增速9.1%。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增速在波动中迅速提高,从2000年的增速12.9%,降到2004年的1.2%,到2007年的增速47.8%;房地产业2006年增长5.3%,2007年降到-4.8%。2006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00.32亿元,增长15.9%;2007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88.47亿元,增长10%。

2006年深圳市服务业增加值2 655.88亿元,增长13.1%。其中流通部门占服务业增加值35.83%,仍然带动本

地区服务业和经济增长;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房地产占服务业增加值34.04%;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30.13%。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3 314.44亿元,增长15%。其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下降为34.35%,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房地产占比重上升为38.84%,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26.81%。

2.从事服务业的产业活动单位多

按照2004年深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农业单位12个,占总产业活动单位的0.02%;从事工业的单位20 680个,占26.9%;从事服务业的单位56 187个,占73.08%。服务业中流通部门产业活动单位29 621个,占38.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24 878个,占32.3%;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产业活动单位18 078个,占23.3%,其中房地产业5 717个,占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 329个,占8.2%;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产业活动单位5 898个,占7.6%;公共服务部门产业活动单位2 589个,占3.3%。

3.私营经济占服务业的比重高

按照2004年深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从事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共270 145户,占深圳个体经营户总数的94.8%。其中,流通部门,包括从事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住宿及餐饮业个体经营户220 98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77.5%。而批发和零售业189 076户,占66.3%,住宿和餐饮业29 913户,占10.5%;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个体经营户41 09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14.5%,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8 953户,占13.7%;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等个体经营户7 13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2.5%;其他服务业个体经营户930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0.3%。

三、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形成原因

就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形成原因来看,2006年广东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为46.07%,江苏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为45.91%,原因是这两个省份工业基础雄厚,市场活跃,带动了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而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占比也在30%以上。比较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的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2.34%,流通部门占33.03%;上海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0.52%,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占40.14%,说明这两个地区除了具备和广东、江苏一样的工业基础外,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快,特殊的地位和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得北京和上海吸引了国内外投资,加快了两个地区的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见表2、3)。

四、中、西部地区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借鉴

1.调整经济结构,保持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持续稳定增长

调整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促进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产业政策及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增长,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村生产潜力;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重点,保持第二产业适度增长;把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根据各地特点全面规划、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本地服务业,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不断挖掘城市服务业增长空间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山区的服务业增长。

2.着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通过城市化扩大居民社会化的服务性消费,促进商业和社区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带动金融、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发展。从而实现以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2005―2007年,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由787.36亿元上升到1 037.11亿元。其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都超过40%,说明甘肃省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是拉动甘肃省服务业产业增长的首要因素。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由2005 年的20.87%上升到2007年的21.87%,上涨1个百分点。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服务业也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由2005 年的17.87%上升到2007年的18.21%。其他服务业变动不大。说明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额小、涨幅慢。服务业增加值内部结构中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政府投入和增加值有待提高。

3.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推动居民整体消费结构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障碍。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事关中国21世纪发展的“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其中之一。为此,中央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等等。尽快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扩大的局面,通过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增加农民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建设农村和边远地区基本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单位和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服务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确保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加大对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技术的引进、改造。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增加卫生机构、医院床位数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满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影响[J].财贸经济,2006,(10):45-52.

[2]胡景岩.对服务贸易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7,(4):4-8.

[3]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与展望来源[N].中国信息报,2006-08-25.摘自省略.

[4]深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圳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深圳市统计局,2006-01-12.

[5]广东省统计局.2006年广东就业状况分析[R].2007-07-2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7[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2007[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篇(7)

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了经济和社会稳定,对公民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人生风险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由政府和社会给予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社会保障对于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城市化和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妥善解决农民社会保障,是顺利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影响和国家当前经济实力的制约,农民参加社保,主要是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既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扶持,更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不少地区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从城乡规划、产业支撑、资源配置、政策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整体推进。不少地方政府纷纷把解决居民社会保障问题纳入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从政策、制度、财政等方面给予倾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民对政府给予的相当优惠的社保政策反应不如预期的那么热烈,使不少地方政府陷入尴尬。为此,本文拟以成都市金牛区农民参加社保的实例,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农民参加社保的有关问题。

成都市金牛区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区,位于城市西北部,下辖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万,农村人口9.7万。金牛区一直是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城区,200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2亿元,人均GDP在2002年就已经超过3000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89元,明显高于全市、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①。近年来,根据省市的安排部署,金牛区加快了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并把解决农民的社保问题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保证。

2004年5月,成都市金牛区出台了将农村居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比照城镇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在全区农村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力图使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保待遇。意见规定,凡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政府给予20%的补贴,村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本村经济实力,也给予一定补贴。在医疗保险方面,对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和单独选择住院医疗保险的农民,政府分别给予30%和50%的补贴。为此,区政府每年将拿出4000万元资金用于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补贴。单就养老保险一项,每个农民可以享受3000多元的补贴,参加医疗保险,每个农民每年可以享受230元的补贴。想象当中,农民应该非常积极参与这两项保障,使自己的老年生活和求医用药得到保障。但实际情况却是,老百姓对这两项举措的反响并不积极。政策出台三个月后,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的只有700余人,买了医疗保险的仅有300来人,占全区9.6万农村人口的比例分别只有0.72%和0.31%。使政府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其实,像金牛区这样,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通过财政补贴,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地区不在少数,但是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仍然普遍不高。有的地区甚至发生了要求机关、村组干部托亲戚朋友求农民参加社保的滑稽现象。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一方面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顾虑重重,另一方面却面对优于城里人的优惠社保政策反应冷淡,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这里面反映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保门槛较高,农民承受能力有限的原因,也有农民对政府政策不信任,害怕政策随时会变、害怕政策不兑现等问题,同时还有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民对政策不胜了解的原因。但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在城市,不管是企事业机关等收入相对比较固定的职工,还是工矿、个体工商户等,对社会保障的依赖程度和积极参与态度都远远高于农村。并且,不少城市居民在已有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往往还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名目繁多的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尽管在政策上城市居民并没得到像农民一样的优惠和补贴。出现这样的强烈反差,与农民作为经济人的投资消费心理和观念有很大关系。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随着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乔治·阿克劳夫(George Akerlof)和丹尼尔·卡恩曼(Daniel Kahneman)、弗农·史密斯( VernonL Smith) 相继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经济学认为决策人具有“理性人”的特征,总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现实生活中的决策人往往受有限理性、有限意志、有限自利和有限信息等的制约②,在作出决策选择时,不可避免地要受环境、经验、认知、习惯、偏好、生理欲望等的影响,往往无法达到效益(货币收益)的最大化,而更多地努力实现自我满足最大化。农民,特别是的农民由于受自身认知水平、生活传统和国家制度安排的影响,更难从专业化的角度去分析形势,作出“理性人”所预期的选择,因而其选择偏离,甚至极大地偏离所谓的“理性”选择应不足奇怪。

1、增收难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传统认为,消费与收入呈正相关函数,收入的多少决定消费的内容。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可支配收入仅仅能够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开支的情况下,消费支出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制约是比较合理的。行为经济学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决定如何消费的问题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居民的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基尼系数明显下降,精神文化生活支出和公益性支出将明显增多,消费支出不只是取决于其消费能力或收入水平,还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比较明显的例子是,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大部分农民在短短的几年就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随着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农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些家用电器等城里人才消费的用品开始步入农村家庭。但是,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农民增收速度放缓,相当一部分农民实际生活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呈相对下降趋势。因此,尽管从量上来看其收入也在逐年增长,但实际消费能力却相对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其消费意愿中首先考虑的是眼前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子女、生产资料购买、修建住房等,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文化娱乐、休闲等对他们来说,还远远没有列入消费计划或者是投资计划当中。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许多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没有高到可以让他们更多地根据自己的消费意愿来决定消费支出的地步。例如,2003年,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分别为46.0%、53.8%、45.6%③,即便是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金牛区,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达45%④,农民的收入主要还是用于基本生活保障。

2、低收入水平导致了农民储蓄倾向的不断强化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人们的储蓄倾向与收入水平是同向变化的,收入越多,储蓄的倾向越明显,收入越少,储蓄所占的比例就会减少。而行为经济学的有关表明,当收入增加时,人们购买汽车、住房、保险等耐用品的愿望更强烈,旅游、娱乐等支出所占的比例也明显增加,储蓄所占比例则相对减少。而当他处于不利的境地时,出于谨慎,则会尽量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储蓄率反而上升。当前,农村居民的储蓄率普遍高于城镇职工,而不愿意把钱投入到他们认为不能很快贴现或者根本就不会贴现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之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基于大部分农民对自身处境并不乐观的基本判断。

3、政策差异刺激了农民对政策优惠的过高预期

传统的供求理论认为,当某种商品的价格提高时,供给量将会增加而需求量将减少;当其价格降低时,供给量将会减少而需求增加。行为经济学则认为,商品的需求量并不一定完全有价格的变动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人们对未来价格变动的心理预期影响。如果人们普遍预期价格会持续上涨,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下降,则人们反应的就不是减少现期需求,而是大量抢购,导致需求量上升;相反,如果预期这种商品的价格将可能继续下跌,或者上涨后将迅速回落,人们则会采取等待观望的态度,现期需求反而会降低。股市中“追涨杀跌”的现象是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抢购风,也是人们对当时物价将迅速上涨的预期判断的结果。成都市各区(市)县相继出台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优惠政策,而且相互比拚谁的政策更优惠,这就让不少农民产生优惠政策还要继续向有利于农民的方向调整的心理预期,于是坐地等待、观望,不少人甚至产生政府出大头,自己出小头的心理预期。

4、接受偏好强化了农民规避风险的行为选择

传统理论认为,几种不同物品,如果给行为人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行为人对这些物品的选择就不会有差异,不管它是否拥有这些物品。而行为经济学则认为,行为人存在“支付意愿”和“接受意愿”偏好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与行为人对物品的所有权密切相关,行为人对任何属于他的现实的东西都比那些非现实的东西有更高的评价,不管它是否会拥有对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因此,一旦他获得对某种物品(或者商品)的所有权后,就会马上赋予它更多的价值,并把这件物品作为他的禀赋的一部分。比如,对农民而言,这种偏见表现得更为明显。对于购买养老保险,尽管无论怎么都是只赚不赔的买卖,但农民觉得自己要到一定的年限以后才能开始领取养老金,这笔投入不能立即贴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去了对这部分货币现实的所有权,使现在的生活景况受到影响;而对于医疗保险,农民则认为如果自己在购买以后真的生病住院,那这笔费用对他来说,是比较合算的,但是,如果自己不生病,这笔投资就没有任何收益,反而是一笔损失。现实中的中国农民有相当一部分都比较侥幸地认为自己的身体是比较健康的,因而要他每年从本来不宽裕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购买医疗保险就很不容易了。

5、贴现心理抑制了青壮年农民的积极性

行为经济学研究证明,跨时决策行为与人们对将来的耐心程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们对自己的决策行为能否及时贴现非常在意。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对将来认识的不确定性,对将来的行为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因而对将来才能贴现的决策的耐心会表现出不同的差异,同时,人们普遍具有对今天消费的倾向性愿望⑤,因此,人们作出跨时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上述两个方面心理内在动机的制约。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的及时贴现心理要普遍高于城市居民,因而对跨时决策行为显得更为犹豫。购买养老保险属于跨时决策行为,从政策层面来说,获得正收益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对农民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他的贴现却显得缺乏耐心,特别是对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青壮年农民更是如此,年龄越小,耐心就越小,购买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就越小。目前购买养老保险的农民当中,接近和刚刚超过退休年龄的农民最多就是最好的证明。以金牛区为例,已经购买养老保险的农民当中,男55岁、女45岁以上的占90%以上⑥。

6、道德风险激发了农民投机社保的倾向

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也就是说,当行为人在得到第三方保障的条件下,将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因而对自己的行为变得不够谨慎。由于人的自利属性,都有道德风险的倾向,特别是在、制度本身不够健全的情况下,道德风险行为就更为突出。目前,个别农民对待养老保险和许多农民对待医疗保险的态度,就属于典型的道德风险行为。少数好逸恶劳的农民认为,反正在现在体制下,国家不会让老百姓饿死,老了生活没有着落的时候,可以申请吃低保,因此,今朝有酒今朝醉,宁愿现在大吃大喝,也不愿将自己的剩余部分用来购买养老保险。而在医保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逆向选择的现象,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比较乐意购买医保,而自认为身体很健康的人则不愿意购买,这在农民群体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特别是有的地方对购买医保的农民不体检、不设置等待期,更加助长了农民有病才投保的心理。三

从前面的,我们不难发现,农民参加保障最主要的障碍是农民的低收入水平和思想观念中的短视行为。要调动农民参加社保的积极性,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多做文章。

1、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在全社会水平还不是极大富裕的情况下,居民收入水平与居民参加社会保障的愿望呈正相关。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使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丰富,才会有足够的剩余用于社保、文化娱乐、等。同样地,农民只有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剩余,才有参加社保的能力。因此,解决“三农”,就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效转移。

2、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由于村组几十年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农民始终对村组都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要提高农民参加社保的积极性,村组决不能袖手旁观。要以股份制、股田制等形式为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农民参加社保提供组织援助,分担农民参加社保的即期经济压力,通过集体的力量削减农民参加社保的门槛,也以此对农民进行心理抚慰,形成农民参加社保的新的组织制度安排。

3、加强典型案例对农民的启发和引导。由于受传统农耕文化根深蒂固的,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行为的短视性十分严重,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也强于城镇居民,如果这样的思想观念不彻底改变,不管社保政策有多优惠,只要政策当中农民还要承担一部分费用,要想把农民参加社保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都只能是政府的一厢情愿。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解剖,加强对农民的启发和引导,让农民充分认识参加社保对自身生活的保障意义,认识到参加社保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认识到融入社保体系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4、统一各地社保政策。造成农民对参加社保等待观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地社保政策不统一。国家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建立多层次逐级推进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不同层级的地区制定不同水平的社保标准,处于同一层级的地区社会保障政策要大体一致,并保持政策在一定时期的稳定性,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政策进行调整时要做好前后政策的有机衔接,避免农民进行反复对比,对政府政策等待观望。

【】

1、蔡明秋,关于建立四川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J],成都行政学院报,2004.02,Vol.11.No.1

2、李成瑜、杨正,行为经济学及其创新[J],经济学动态,1997.3

3、魏建,理性选择理论的“反常现象”[J],经济,2001.06

4、梁小民,公证出效率[N],人民日报,2003.08.07第九版

5、郑荣鸣,社会医疗保险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4.07

6、夏业良,经济靠拢心理分析和实验科学[N],北京青年报,2002.10.14

7、汪丁丁,行为学及神学视角下的经济学[M],在市场里交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8

注释:

①2003年,成都市、四川省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655元、2230元和2622元。以上数据分别来源于成都市、四川省和国家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魏建,理性选择理论的“反常现象”[J],经济科学,2001.06

③以上数据分别来源于成都市、四川省和国家统计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篇(8)

截至2016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底,老年人口将增至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7.17%,越发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对省级统筹下统账结合的现行基本养老保险体制产生巨大冲击,进一步放大其区域间养老基金调配不畅、财政负担失衡、中央与地方事权扭曲等固有缺陷。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中最高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持续低效的运行,不仅违背了大数基础下公平的实现、阻碍了中国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关乎到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持续性发展[1],因此应尽早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解决当前我国跨区域资金调配不畅,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效率低下,各个行政主体利益冲突等问题的直接解决方案,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基本养老金省级统筹的现状

基本养老保险由切实的省级统筹转化为全国统筹并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自20世纪90年代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与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等法令的规定与指示,中国于2009年底基本完成了全面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目标。但如果以“五个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统一系统”[2]为是否真正建立省级统筹的评判标准,我国除北京、天津、上海、陕西、、青海等地真正建立起部门垂直管理与省内养老金调剂金制度外,其余省份都因统筹层次较低所导致的基金调剂不畅、管理模式错位、异地转接受限、征发比率差距过大等缘故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养老金省级统筹体系[3]。世界上共有160余个国家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其中绝大多数都施行了全国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与渐进式社会保障事业的推进,尚未正式施行全国统筹,但早已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之中。2011年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于“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完备的养老金全国统筹实施纲要。201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要逐步“实行基本养老金的基础部分全国统筹”,由此可见中央政府对实行养老保险改革的长算远略与强烈意愿。

二、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必然性与可行性

(一)全国统筹是现阶段我国民生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是以现收现付为实现方式的统账结合制度,在依靠个人资金账户积累与企业职工保险征缴的基础上还需政府予以财政补贴。据人社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2015年间,由各级财政补贴组成的养老金金额高达23367.8亿元,平均每发放100元养老金,就有18.3元财政补贴包含在内。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并可能长时间处于“L”型的发展态势与2016年21省再次上调退休职工养老金的政策影响,政府财政补贴压力进一步增大。据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包括黑龙江、河北、陕西在内的6个省份当期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与此同时,以广东为代表的经济增速较快地区则实现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足额结余。其中2015年广东企业养老金累计结余6158亿元,可支付月数达53月,居全国首位。相对应居全国末尾的黑龙江年度亏损183亿元,累计养老金结余仅能满足1个月的养老金支付。同时由于人口流动性与年龄组成结构的差异,在现行省级统筹体系下,经济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险征发负担要小于经济增速较缓的地区。2015年底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累及结余3.41万亿元,因现有的“碎片化”低层次统筹体系,导致各地区间无法有效调度养老基金,这不但违背了养老保险“共济性”原则,也是造成部分地区亏损与因征发比率不同而形成的负担差异的主要缘故[4]。同时,因地区间养老保险政策的差异所导致的养老关系转移壁垒,也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这也违背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因此只有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全国统筹制度,实现不同地区间资金的自由调配与养老金征发比率的平衡,进而削除养老关系转移壁垒,才能在当前经济下行环境下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的养老保障需求。

(二)全国统筹在我国具备了可施行性

首先,在政策制定领域,通过一系列相关法令的颁布,截至2009年底,我国大部分省份已建立起省级统筹制度,具备了一定的资金统筹、调配、监管与投资的经验,只要以多年积累的理论研究与工作经验为基础,建立起统一完善的制度与调剂模式、评判与量化标准、流程与监管制度、系统与承接平台等顶层设计,并给予数年的政策过度期,养老保险由省级统筹是可以平稳过度到全国统筹的。其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水平呈稳定高速的发展态势。截至2016年底,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作为财政补贴主体的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57亿元,而作为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也在2016年底达到了87195亿元[5]。虽然同2015年相比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只有4.5%,但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推进,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的屡次提升,参保人群基数也随之增加,良好的国内环境与养老保险上行发展态势,未来10年内中国经济依旧呈平稳增长态势,这为全国统筹的实施提供了客观环境。同时,因为各省份间经济增速与养老财政负担的差异,在政府转移支付金额较多、养老保险结余不足的地区,会偏向由养老保险转为全国统筹,地方政府是中央政策的承接者与实际操作者,部分地区的支持也为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助力。最后,我国于2009年底初步建立起高效完备、实用便捷的全国性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省级人保单位与中央数据中心的网络联接与进九成的地级单位与省级数据中心的联接。完善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跨地区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的转移安置,进而为全国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的建立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三、制约基本养老全国统筹制度推行主要因素

(一)各方利益难以协调是根本原因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提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概念至今未能按时于“十二五”期间出台全国统筹指导纲领,近30年的统筹改革之路前途无期,步履维艰,究其根本缘故,是由于全国统筹改变了旧有的中央与地方、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分配[6]。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不仅是社会保险政策修缮,更意味着各个主体间利益的重新划分,如部门事权的变更、资金调度的方向以及权利义务的重新确定,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矛盾是阻碍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的根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以税收为出发点进行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与事权的明确划分,相对于之前的“包干制”,虽然分税制实现了中央财政收入的激增,但使得中央与地方因不同的利益出发点产生了利益冲突。着眼于社会整体利益的中央政府必然大力推进全国统筹工作的开展,这便与以东南沿海经济增速较快的省份产生利益矛盾。一旦施行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地方结余的养老保险基金将不再局限于当地的养老事项,而会在中央调度下以全国调剂的方式在结余和亏损的地区间配送。即便经济增速同年轻化人口结构抵消了因结余基金减少而可能带来的养老负担提升,但依旧意味着地方丧失了因超额利润所带来的资金管理权与行政管理权,这些省份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利害均保持高度协同,如若消极甚至抵制态度应对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势必会影响改革进程[7]。2.地方间的矛盾因为省级统筹制度下地区间按不同负担比征发养老保险,养老负担较轻、养老基金结余较多的经济发达省份其实际缴费率低于养老负担较重、养老基金结余较少甚至出现年度亏损的省份。同时因为各个地区相异的养老保险征发比率与管理制度,对于跨地区劳动力流动人口来说形成了实际意义上转移壁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范围内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全国统筹下的基本养老保险会平衡各地区间养老负担比重,利于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建立。据测算,采取全国统一的缴费基数与缴费率后,有23个省份的实际缴费率会相对下降,这些省份多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于以东南沿海为主的8个地区的实际缴费负担会有所加重。缴费负担的变动和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会影响当地劳动力成本变动与自由流动的意愿,有利于当前因劳动力折旧补偿及养老负担的冲突,进而实现养老保险的共济性与社会性。但是这也会因统一的资金调配与缴费比例引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不满,增加了东西部地区因利益纠葛产生矛盾的可能。3.地方与企业间的矛盾目前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体制中GDP的增速依然占了很大比重,这就致使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出发点上会侧重于短期内能带动当地经济提升的事项。无论是从本质还是实际行为来看,企业都具有明显的逐利性质,地方政府对其经济带动效应依赖程度越高,就在政策制定中越容易考虑资本逐利的诉求。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有相当部分是由企业代为职工上缴的,在省级统筹下不同地区的企业有着相异的养老保险负担率,如北京、上海等地的企业最低缴费基数比例为20%,广东深圳为14%,山东为18%,而全国统筹下的基本养老制度势必会对当前出现的不同缴费基数做出统一制定,这便使原先负担较轻地区的资本与政府产生了利益矛盾。同时统一的缴费基数也会使政府无力为拟招商引资企业或当地龙头企业提供养老保险缴费层面的税务优惠,增加政企间发生摩擦的可能,并为企业试图用各种手段影响或干涉全国统筹政策的制定与推广提供可能。

(二)制度的“碎片化”提升了全国统筹的难度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省级统筹制度已经基本确立,但真正满足地区内部资金自由调剂与实现经办部门垂直管理要求的只有少数省份,严重的“碎片化”是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现状,也是制约全国统筹方案制定与正式实施的重要因素。1.不同制度间养老待遇的碎片化基本养老保险是一种带有普惠性质,满足公民退休后养老需求的社会福利制度,因此除了社会性、共济性外,制度的公平性也不可或缺。而目前现行省级统筹下不仅缺失统一的主体制度,而且各个养老制度待遇差距过大。以河北省为例,在屡次上调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后,目前河北省职工平均养老金约为平均工资收入的30%,而公务员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约为退休前平均工资收入的90%。2016年河北省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2253元,与此相对应的农村新农保月均补贴仅30~60元,被征地农民出征地补偿款外,每月养老补贴款也仅为437元。退休后满足生活保障的可得收入是参保人参与养老保险的主要动因,而制度间待遇差距过大,有悖于养老保险公平性的要求,容易引发心理上的失衡,也降低了参保人群对政府开展养老保险改革事业的信任程度。2.现阶段监管体制的碎片化由于中央在省级统筹的初期阶段将养老保险改革具体细节下放至地方政府,允许其按照当地实际情况与具体利益自行制定养老政策或将权力进一步下放至下级单位,导致顶层设计与地方制度的相互脱离,形成了监管体制碎片化的局面。截至2016年,我国累计养老金结余约4万亿元,这笔款项广泛且非均衡分布于两千余个市、县级管理机关。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中央政府直接承担,而当前纷杂繁多的管理机构削弱了中央与省级政府对具体事项的掌控力与影响力。全国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将经办机关与监管机构纳入到高度专业的统一垂直管理模式中,而当前负责养老保险事务的部门普遍从属于各级地方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这种管理模式和全国统筹存在着内在冲突,增加了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因机构、人员和事权变动而引发的政府内部结构性矛盾,进而阻碍全国统筹工作的颁布与开展。3.高耗低效的基金管理的碎片化由于缺少一个完善的顶层设计对养老保险结余基金进行监管与投资,中央政府乃至省级政府都难以有效利用基金进行恰当的增值运作,进而实现基金结构的优化升级,面临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只进行储蓄与购买国债等低收益投资行为的结余基金面临缩水贬值的压力,也会因基金池减小的缘故提升年度结余亏损的省份通过运作弥补缺口的难度。同时因为养老保险基金广泛分散于各个地区,提升了基金监管难度,增加了因人为缘故造成基金损失的风险。基金管理的碎片化不仅造成了资金损失,浪费了推行与完善全国统筹事业的社会财富,同时也未能培养与积累专业的基金监管人才与投资经验。

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现途径

(一)以财权事权为出发点,划分中央与地方责任

在全面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后,不仅基金管理权由地方上交至中央,随之而来的资金运作压力与行政监管压力也一并归属中央政府。作为中国养老事务最主要的责任承担者,一旦财政压力超过了中央独立承受能力时,人民的养老保障将面临巨大风险。所以应在改革之初便以不同层级间财权、事权为出发点,建立健全财政分担机制,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各自承担的责任权限与财政分担比重。郑功成提出,可通过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专项预算制度来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责任分担和激励约束机制,即通过建立一套单独的基本养老保险预算机制,行政监管部门通过地区内纳入养老保险体系的人数与平均工资水平制定年度养老保险费预算征收额,通过离退休人数制定预算支出额[8]。地方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以预算征收额为依据征收养老保险费并全部上交至中央经办机构,由其以预算支出额为凭证将养老资金发放至各个地区。全国统筹下的专项预算制度不仅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金上下通达的经办管理机制,也从根本上厘清了中央与地方的权责范围。

(二)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平衡政府间利益的冲突

中国现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初衷是想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然而在省级统筹下的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征发比率等基础政策不尽相同,导致社会统筹的出发点被扭曲,制度运作效率低下且有损整体公平。因此在推进全国统筹的过程中,需要在最大程度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尽量发挥市场化调节的作用,即在统筹政策的制定上把控好各地区间利益平衡[9]。因为全国统筹不仅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更是一次涉及全国财税、社保机构的利益调整与再分配的过程。在改革初期应保障各省,尤其是颇有结余的东南经济发达省份的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不因基金全国统筹而下降,同时协调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减少可能发生的结构性阻力,因此,可施行“剥离旧账,差别补贴”的方针政策。将改革前发生的个人账户欠账与视同缴费的资金单独分隔,由地方政府全权处置,不必上交中央,以明晰新旧政策间的责任,减少因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改革阻碍。中央政府应切实履行自身在全国范围内的公共产品供给职责,依据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条件、人口组成结构、政府财税征发制度等因素实行差异化补贴。同时,政府也应把握好新的养老保险征发细则下的程度问题,不但使全国统筹满足基金结余欠佳地区对公平的追求,也能维护结余丰厚地区对效率的追求,从而在尽可能减小各利益主体财政资金损耗的基础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相互统一。

(三)建立以垂直管理为组织结构的全国统一集中基本养老保险经办体制

当前碎片化的属地管理体制为我国主要的养老保险经办模式,经办机构只需向当地机关部门履行职责,无需承担上层机构下派的指令。在这种经办模式下,如果地方养老保险基金出现缺口,就会由下而上的增加国家整体层面的财政支出压力。而在集中统一的垂直管理体制后,中央只负责全国范围内基金资料管理与预算的编制,具体财务管理、业务操作等事关养老保险金收缴审核的工作则由地方经办机构承担,同时建立上级管理下级,中央管理地方的组织结构[10],通过不同层级部门的明确分工最大限度减少因部门监督不畅,管理职能交叉等现象造成的行政成本,缩短全国统筹改革的进程,提升处理养老保险业务的效率。

(四)维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国统筹平稳过度

随着多年渐进式改革的经验积累与政策间承接产生的自发惯性,基础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发展方向与最终确立已具备了可预料性,而一项制度能否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需依赖适当的承载环境。因冲击了原有利益分配格局且需要在地区间利益失衡的前提下全国统一进程,全国统筹注定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以实际国情为出发点,在坚持改革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将经济社会的稳定,人民利益的保障视作首要考虑因素。除继续给予财政补贴外,中央也应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资本引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建全劳动力培养与转移安置机制等措施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同时也要在各地区现有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全面建立统收统支、垂直管理的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在推进全国统筹工作时也应提供数年的缓冲期,从政府层面对因制度变革而利益受损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从地区分割到全国统筹———中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3):2-11.

[2]张生银.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应“软着陆”[J].中国社会保障,2014(1):46-47.

[3]郑秉文.养老金全国统筹为何举步维艰?[N].第一财经日报,2013-06-21(A08).

[4]盛和泰.养老保险“碎片化”的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J].保险研究,2011(5):32-35.

[5]国库司.2016年财政收支情况[EB/OL].[2017-09-22].

[6]罗汉群.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阻碍因素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54-57.

[7]庞凤喜.打破区域限制切实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J].中国财政,2015(8):48-50.

[8]郑功成.尽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J].经济纵横,2010(9):29-32.

篇(9)

【关键词】

政府网站

网页制作

ASP 技术

ACCESS 数据库

【英文对照】

ABSTRACT

The portal website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is the best candidate and inevitable choice for government affairs opening. Its construction is based on the relat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n government affairs opening which are enforced by the stat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one portal webpage based on ASP and ACCESS databas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bpage mainl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government affair opening, online government office, and online communication. The front-end consists of ten major modules, including leader's speech, government affair opening, government dynamics,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etc. The backend is a hybrid of C/S and B/S technologies, HTML and JScript are combined together and session object is used for inter-page data communication and traced the status of user logon, web based lookup and remote administration of webpage are implemented and access control to user of different privileges is achieved. The access to webpage news adapts a three-tier scheme which includes main page, title page and sub-page, the main page provides the overall look-and-feel and orchestrate all the modules so to form a complete webpage.

【KeyWord】

Government website

Webpage Making

ASP

ACCESS database

【目

录】

前言 2

正文 3

第 一 章 概 述 3

1.1 网页制作背景 3

1.2 网页制作的意义 3

1.3 开发工具简介 4

第 二 章 可行性分析 5

2.1 B/S结构介绍 5

2.2 ACCESS 数据库 5

2.3 ASP 技术 5

第 三 章 网页需求分析 7

3.1 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7

3.1.1. 基本功能需求 7

3.1.2. 功能结构图 7

3.2 网页具体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8

3.2.1. 政务公开功能 8

3.2.2. 网站办事功能 8

3.2.3. 网上交流功能 8

3.3 网页结构图 9

3.4 网页版面规划 10

3.5 网站CI形象设计 10

3.6 网页布局技术 11

第 四 章 数据库设计 12

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12

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14

第 五 章 人机界面设计 17

5.1 后台登录界面设计 17

5.2 用户管理页面设计 18

5.3 信息检索页面设计 18

5.4 后台管理页面设计 19

第 六 章 系统程序设计 20

6.1 程序设计语言 20

6.2 部份源程序实现及文件 20

第 七 章 网页测试 30

7.1 测试网站的建立 30

7.1.1. 测试网站环境 30

7.1.2. Web服务器IIS5.1简介 30

7.1.3. 网页测试 30

7.2 网页及网站维护 31

第 八 章 结论 32

参考文献 33

致 谢 34

【前言】

在我国,继党的十六大提出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之后,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政府网站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龙头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接入渠道的主要手段,它实现了按照用户对象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信息和服务。同时,网页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全面性确保了政府大量重要信息的广泛共享,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让政务信息更便捷、更低成本地进行传递。通过访问政府网页,企业和社会公众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不受任何空间界限影响地与政府进行信息交互,在促进政务公开,改进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能,确保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方面有着显著成效。

政府网站建设的含义就是利用Internet/Intranet等计算机通信技术,在Internet上建立正式站点,通过网络实现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中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推动政府办公自动化与网上便民服务,是政府和社会互动的重要窗口。论文就巴中市网页的设计和制作作了详细描述,网页主要功能模块设置紧紧围绕部门职能职责,密切结合公众需求,实现了预期设计目标,网页经本地局域网测试运行正常。

【正文】

网页制作

第 一 章 概 述

1.1 网页制作背景

在当前这个网络时代,电子政务是各国政府倡导和推动网络化的5个重要应用领域中的首要。美国早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开始积极倡导和推动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建设。英国于2005年将所有的政府服务实现上网。新加坡更是从1981年就开始发展电子政务,目前其电子政务的发达程度已备受世人瞩目。在我国,政府信息门户网站作为展示政府整体形象的窗口和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正日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今,全国各地的电子政务建设已进入实质阶段,全国257个地市级城市中已经有90%的城市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网站。在应用上,电子政务建设已经从网络基础建设向功能应用层面和社会服务层面转变。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将极大地调动整个社会活力,推动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1.2 网页制作的意义

首先,政府网站关系到政府的服务形象,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政府部门通过制作网页建立网站,是电子政务的最佳切入点和重要内容,政府网页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电子政务进程的标志。在政府网页上,政务信息公开程度,有关为民服务栏目健全情况,信息反馈情况,在线办公与网上受理情况等关系到政府的服务形象,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其次,政府网页制作有利于政府各类信息的充分共享,有利于政府决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网页的各类平台迅速直接地获取公众的反馈信息,准确掌握外部环境,大幅提高了正确决策与快速反应的能力。随着政府各类信息的公开化,政民互动不断加强,政府将在公众面前展现出高效、透明的良好形象,这有利于提高社会凝聚力,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开发工具简介

在众多的网页设计与制作工具软件中,我根据实际需求及对软件的熟悉程度,主要选取了Photoshop CS3、Fireworks 8.0、Flash MX 2004、Macromedia Dreamweaver8进行网页的开发和制作,这些软件的主要特点分述如下。

 网页图像设计工具——Photoshop CS3、Fireworks 8.0

在网页制作过程中,首先要使用Photoshop或Fireworks 设计网页和整体效果图、处理网页中的图像、背景图及网页的图标、按钮等。Photoshop是平面图像处理业界霸主Adobe公司推出的跨越PC和MAC两界首屈一指的大型图像处理软件.它功能强大,操作界面友好,得到了广大第三方开发厂家的支持,从而也赢得了众多的用户的青睐。Fireworks是Adobe公司推出的著名平面图像设计和图像处理软件,它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和操作易用性,受到广大平面图形设计人员及专业广告设计师的青睐。它涉及图像合成、色彩校正、图层调板、通道使用、动作调板、路径工具、滤镜等图像处理功能。可制作如按钮制作、文字特效、材质纹理、三维物体、影像特效及广告创意设计等多种用途。

 动画制作工具——Flash MX 2004

Flash MX 2004是Macromedia公司的一个的网页交互动画制作工具。用flash制作出来的动化是矢量的,不管怎样放大、缩小,它还是清晰可见。 用flash制作的文件很小,这样便于在互联网上传输,它还采用了数据流技术,只要下载一部分,就能欣赏动画,而且能一边播放一边传输数据。 交互性更是flash动画的迷人之处,可以通过点击按钮、选择菜单来控制动画的播放,这些优点使flash日益成为网络多媒体的主流。

 网页排版工具—— Macromedia Dreamweaver 8

Macromedia Dreamweaver 8是由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用于网页开发和网站管理的专业化设计工具。它采用了多种新技术,具有设计和开发网站过程中需要的网站管理、网站设计、页面制作、多媒体制作和动画制作等丰富实用的功能;它具有友好的操作界面,在文档窗口中可以打开各种浮动面板,同时还可以使用系统内置的多种对象进行操作。它将可视布局工具、应用程序开发功能和代码编辑支持组合在一起,其功能强大,使得各个层次的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都能够快速创建界面吸引人的基于标准的网站和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使用 Dreamweaver 及所选择的服务器技术来创建功能强大的 Internet 应用程序,从而使用户能连接到数据库、Web 服务。

第 二 章 可行性分析

2.1 B/S结构介绍

B/S(Browser/Server,简称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它是WEB兴起后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从传统的二层C/S结构发展而来,通常采用三层结构: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浏览器是客户端最主要的应用软件,浏览器通过Web Server 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在B/S体系结构系统中,用户通过浏览器向分布在网络上的许多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浏览器的请求进行处理,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而其余如数据请求、加工、结果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生成、对数据库的访问和应用程序的执行等工作全部由Web Server完成,这样大大简化了客户端,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该结构的缺点是存在数据安全性问题、对服务器要求过高、数据传输速度慢、软件的个性化特点明显降低,难以实现传统模式下的特殊功能要求。

2.2 ACCESS 数据库

Access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的桌面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是Office系列应用软件之一。它提供了表、查询、窗体、报表、页、宏、模块7种用来建立数据库系统的对象;提供了多种向导、生成器、模板,把数据存储、数据查询、界面设计、报表生成等操作规范化;为建立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了方便,也使得普通用户不必编写代码,就可以完成大部分数据管理的任务。由于Access数据库的ODBC驱动程序支持的SQL指令全,执行效率高,所以Access后台数据库+ASP服务器端程序+客户端IE浏览器,是一个精练、实用、高效的组合模式。

2.3 ASP 技术

ASP是Active Server Page的缩写,意为“动态服务器页面”。ASP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代替CGI脚本程序的一种应用,它可以与数据库和其它程序进行交互,是一种简单、方便的编程工具。ASP的网页文件的格式是.asp,现在常用于各种动态网站中。ASP是一种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可以用来创建和运行动态网页或Web应用程序。ASP网页可以包含HTML标记、普通文本、脚本命令以及COM组件等。利用ASP可以向网页中添加交互式内容(如在线表单),也可以创建使用HTML网页作为用户界面的web应用程序。与HTML相比,ASP网页具有实现动态网页技术;包含在HTML代码所组成的文件中,易于修改和测试;可以使用服务器端ActiveX组件来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方便连接ACCESS与SQL数据库等多种优点,其主要缺点是开发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否则会留出漏洞,让黑客利用进行注入攻击。安装ASP时,系统提供了两种脚本语言:VBScript和JScript,而VBScript则被作为系统默认的脚本语言。

第 三 章 网页需求分析

3.1 总体功能需求分析

网页功能分析就是以系统的观点,对已选定的对象与开发范围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际调查和科学分析。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楚网页要做什么,最终为后面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该网页作为电子政务的一种服务平台,政务公开、在线办事、网上交流是其基本的三大功能。

3.1.1. 基本功能需求

 政务公开功能

根据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确保公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监督权。

 网站办事功能

网上办公办事是网页功能服务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电子政务建设努力的方向。通过提供一些行政审批等项目的在线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减少了不必要的人为环节,节省了社会资源。

 网上交流功能

通过搭建政民交流平台,让公众不但能够将自己的建议与意见直接反映给部门领导,实现普通群众参政、议政的夙愿,而且使领导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倾听民声、关注民情、体察民意,进而为群众办理更多的实事、好事、贴心事。

3.1.2. 功能结构图

3.2 网页具体功能模块需求分析

根据总体功能需求分析,该部门网页确定政务公开、工作动态、领导讲话等功能模块,具体组成分别如下。

3.2.1. 政务公开功能

 领导讲话模块

功能:即时领导关于三农工作的各种会议、现场讲话。

作用:传达精神,贯彻意图。

 政务公开模块

政务公开模块包含七个子模块:机构职能、领导介绍、内设科室、农口系统、人事信息、规划计划、财政信息。模块根据国家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政策要求,针对该政府部门必须公开的七个方面进行设置。

 工作动态模块

工作动态模块,包含六个子模块:综合信息、新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劳务开发、农田建设、移民工作。功能根据该政府部门各科室(办)所承担的职能职责进行设计,实现了各责任条块当前工作信息的即时公开。

 政策法规模块

模块设置农业法规、政策文件两个子模块,提供近年来国家关于三农工作各种重要法规、政策的浏览和下载,同时对本区、部门关于三农工作制定的各种政策文件进行了公开,使法规政策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

 专题专栏模块

模块包含科学发展观、调研文章、企业推介、农业前沿四个子模块。科学发展观子模块紧扣时代所需,调研文章子模块是在互联网上开辟的一个崭新的调研舞台,企业推介子模块为本地龙头企业的宣传、推广提供了一个新平台。农业前沿子模块放眼全球,宣传、推介农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最新品种。

3.2.2. 网站办事功能

 网上办事模块

模块设置便民服务、服务流程、资料下载、统计报表四个子模块,将该部门能够进行网上办理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予以了公开,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部门形象。

3.2.3. 网上交流功能

 在线交流模块

模块设置三农论坛、领导信箱、咨询留言、网上投诉、网上调查五个子模块。三农论坛子模块为公众之间相互交流提供了平台。领导信箱、在线咨询等四个子模块,为政府部门决策即时提供了群众的意见及建议。

 联系我们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收集网站的反馈信息。

3.3 网页结构图

3.4 网页版面规划

全部网页采用1024×768分辨率制成,网页访问采用首页、导航页和新闻页三级页面形式。

 首页

首页使用的是国字型结构布局。 国字型结构布局是一些大型网站所喜欢的类型,即最上面是网站的标题+主菜单,下半部分分为3个区域,左右分列一些两小条内容,中间是主题内容,与左右一起罗列到底,最下面是网站的一些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版权声明等。这种布局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版面,信息量大;缺点是页面拥挤,不够灵活。

 导航页

采用拐角型布局,优点是页面结构清晰,主次分明,缺点是规矩呆板,容易让人“看之无味。

 新闻页

使用标题正文型:这种类型即最上面是标题或类似的一些东西,下面是正文;本站子页大部分是这个结构。

 页头

本站页头以900×150的农村风景图为底,左置“巴中市”六字及名称英文“”Office of rural affairs,Bazhou District,Bazhong City,右边放置宣传语(FLASH动画)一起构成。

 页脚

本站页脚如下:

3.5 网站CI形象设计

 主色调与色彩

网站采用代表了春天、希望、田野的“绿色”为主色调,与部门的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工作性质相吻合。

 字体

导航栏字体为“黑体”,14px;网站主栏目字体为“宋体”,14 px;正文字体为“宋体”,9 px;

 交互方式

网站设置了专门的在线交流模块,提供了论坛、网上投诉、咨询留言、网上调查等多种交互方式。

3.6 网页布局技术

网页使用表格方式布局,同时用CSS进行样式控制。表格布局的优势在于它能对不同对象加以处理,而又不用担心不同对象之间的影响。表格布局的缺点是,当我们用了过多表格时,页面下载速度受到影响。CSS层叠样式表是W3C组织新近批准的一个辅助HTML设计的新特性,它使整个HTML保持统一的外观。过去在设置文本时,为了保持整个段落都使用相同的外观,不得不为每一段设置属性,很麻烦。采用CSS可以在设置文本之前,就指定整个文本的属性,比如颜色、字体大小等等,获得统一的文本外观。

第 四 章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在一个网页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数据库的结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应用系统的实现效果和数据操作效率以及能否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4.1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数据库概念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数据的概念数据模型,简称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是从用户的角度看到的数据库,它可以用E-R模型来表示。构成E-R图的基本要素是实体型、属性和关系,其表示方法为:实体型: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属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关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关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将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

根据前面的需求分析,可以得到本网页数据库系统的E-R图,如图4-1所示。

上述E-R图的关系说明如下:管理员可以对所有网上调查、新闻信息、投诉留言、论坛发贴等实体进行增删编辑,它们都是1:n的关系。一个管理员可以对论坛所有注册用户进行监管,一个超级管理员可以对多个后台管理普通用户进行监管,它们的关系也都是1:n。

各实体属性的E-R图如下:

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通过分析系统涉及的相关实体以及要收集、存储和操纵的数据信息,本网页数据库共设置了新闻信息表(News)等6个表,分述如下。

 新闻信息表:用于存储新闻及政务信息。

表4-1 新闻信息表(News)

三农论坛表:用于存储论坛发帖。

表4-2 三农论坛表(BBS)

投诉留言表:用于存储群众来信、投诉、咨询及回复。

表4-3 投诉留言表(Message)

 论坛注册用户表:用于存储三农论坛注册用户信息。

表4-4 论坛注册用户表(User)

 后台管理员表:用于存储管理员姓名、密码、权限。

表4-5 后台管理员表(ManageUser)

网上调查表:用于存储网站调查项及投票。

表4-6 网上调查表(OnlineSurvey)

第 五 章 人机界面设计

5.1 后台登录界面设计

设计思想:登录页面主要实现用户的登录。通过用户名、密码、随机密码、IP、SessionID的组合验证实现未登陆用户的正常登陆和已登陆用户中同一用户名允许在同一IP上重复登陆,拒绝同一用户名在不同IP上重复登陆。

图5-1 登录流程图

图5-2 管理员登录界面

5.2 用户管理页面设计

设计思想:登录页面主要实现用户的登录,用户有超级管理员、普通管理员。超级管理员可以对其进行任何的操作,包括对普通管理员的增删、密码修改。一般用户只可以做权限之内的操作和只能对自身的信息作修改。

图5-3 用户管理流程图

图5-4 用户管理界面

5.3 信息检索页面设计

设计思想:根据输入的关键字实现单字段或多字段组合查询。

图5-5 信息检索流程图

5.4 后台管理页面设计

网站后台管理系统提供了添加新闻内容、管理全部新闻、领导信箱管理、在线咨询管理、公众留言管理、网上投诉管理、网上调查管理、信息中心管理、超级管理选项、文件上传十个功能选择项,可以完成新闻信息的在线编辑、咨询留言的在线回复、网上调查项的增减等管理任务。

图5-7 后台功能结构图

第 六 章 系统程序设计

前面着重讨论了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详细分析了每一个模块的功能,本章将就系统中模块功能的具体实现,选取部分源程序进行讨论。

6.1 程序设计语言

网站主要采用ASP作为程序设计代码的开发工具。使用ASP作为开发工具可以方便地建立动态的、高性能的、安全的、跨平台的先进动态网站,其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

 ASP可以将内容的生成和显示进行分离

Web页面开发者可以用HTML或XML 标识进行对最终页面的设计,同时使用ASP Tag 或Java Script 来生成页面上的动态内容,因为所有的脚本都在服务器端运行, 所以, 如果核心逻辑部分被封装在标识中, 那么Web管理人员或页面设计者将只能编辑ASP页面的显示方式, 而不会影响其内容的实质。

 对不同浏览器的兼容

由于ASP技术采用了将ASP Tag 和Java Script 在服务器端解释并执行而只将结果以HTML或XML的形式送回到客户端的方法, 从而保证了对其它基于HTML的Web浏览器的完全兼容。

6.2 部份源程序实现及文件

 数据库访问技术

网页在采用微软IIS/PWS的网络平台,通过服务器端运行的ASP程序来访问后台Access数据库。数据库访问采用匿名身份验证方式,使用户无需输入用户名或密码便可以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匿名身份验证是指由 IIS创建IUSR、计算机名称、帐户(计算机名称是正在运行IIS 的服务器名称),当匿名用户请求数据库内容时IIS 会将该连接分配给 IUSER_ComputerName 帐户,其中ComputerName。默认情况下,IUSER_ComputerName 帐户为 Guests 组的成员。此组具有 NTFS 文件系统权限所规定的安全限制,这些限制指定访问级别以及可提供给公共用户的内容的类型。建立Access数据库连接的步骤及参数意义如下:

第一行程序:建立一个ADO对象集中的Connection对象,也即连接对象。这是建立数据库连接的初始步骤。执行这行程序后,Conn成为一个连接对象。

第二行程序:建立一个ADO对象集中的Recordset对象,以便利用Recordset对象操作数据库(当然,这只是对数据库操作的多种方式之一)。执行这行后,rs就成为一个Recordset对象。

第三行程序:利用连接对象Conn的Open方法打开一个指定的数据库。首先利用Server对象的MapPath函数,取得要打开数据库的完整的文件路径,并存储在变量DBQ中。其次,因为我们要打开的是Access数据库,所以要指定ODBC驱动程序参数,表示要透过Access的ODBC驱动程序来访问数据库。到这里,就已经打开了数据库名指定的数据库。

第四行程序: Sql指令串。

第五行程序:利用rs对象的Open方法打开数据库中的数据表。这其中有四个参数,其意义如下:

数据表名或SQL指令串:在这个参数里指定要打开的数据库内的数据表名称,或者是用SQL的Select指令串确定的数据表的指定范围数据

Connection对象:指定已经打开的数据库的Connection对象。

Recordset类型:表示打开数据表的方式,有四种选择。数字0表示只读方式,且当前记录只能下移;数字1表示可读写方式,当前记录可自由上下移动,但不能及时看到别的用户建立的新记录,除非重新启动;数字2表示可读写方式,当前记录可自由移动,而且可以及时看到别的用户增加的新记录;数字3表示只读方式,但当前记录可以自由移动。

锁定类型:这个参数指定数据库的锁定功能。因为网络上的数据库都是多用户的,很可能同时有多个用户在操作数据库。为了避免错误,让同一时间只可能有一个用户修改数据,就要用锁定功能。有四种选择:数字1表示只读方式锁定,用户不能更改数据;数字2表示悲观锁定,当一个用户用rs对象开始修改数据时就锁定数据库,直到用户用rs.Update更新记录后,才解除锁定;数字3表示乐观锁定,只有在数据写入数据库中的时候才锁定。数字4表示批次乐观锁定,只有在使用rs.UpdateBatch成批更新数据时候才锁定数据记录。

 身份验证

本网站身份验证采用服务器端验证代码方式,密码算法采用流行的MD5算法,同时附加客户端随机密码验证。MD5全称Message-Digest Algorithm 5(信息-摘要算法),是由MIT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Science和RSA Data Security Inc的Ronald L. Rivest在90年代初向IEFT提交的一种不可逆运算加密算法,经MD2、MD3和MD4发展而来,面向32位的电脑。登陆验证按一个IP可以有多个用户登陆,一个用户只能登陆一个IP的原则进行设计,具体代码及解释如下:

 网上调查功能实现

图6-1 网上调查投票界面

图6-2 网上调查结果界面

网上调查实现代码

第 七 章 网页测试

7.1 测试网站的建立

7.1.1. 测试网站环境

网页测试使用本单位局域网进行,配置如下:

服务器端:操作系统—Windows xp

Web服务器—IIS5.1

浏览器—IE6.0

客户端:Internet Explorer6.0

7.1.2. Web服务器IIS5.1简介

IIS是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的缩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Web服务器,可以在UNIX和Windows平台上运行。它与Windows NT Server完全集成,允许使用Windows NT Server内置的安全性以及NTFS文件系统建立强大灵活的Internet/Intranet站点。IIS组件主要包括Web服务器、FTP服务器、NNTP服务器和SMTP服务器,分别用于网页浏览、文件传输、新闻服务和邮件发送等方面。

7.1.3. 网页测试

 IIS配置

当IIS被成功安装后,将在计算机C:\Inetpub\wwwroot下新建一个默认网站,通过修改默认网站配置可以建立自己的站点。如自己的网页放在D:\Wy目录下,首页文件名为Index.asp,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默认Web站点”上单击右键,选“属性”,以进入名为“默认Web站点属性”设置界面。

第二步:转到“主目录”窗口,再在“本地路径”输入(或用“浏览”按钮选择)好自己网页所在的“D:\Wy”目录。

第三步:转到“文档”窗口,再按“添加”按钮,根据提示在“默认文档名”后输入自己网页的首页文件名“Index.asp”。

第四步:在“默认Web站点”上单击右键,选“新建虚拟目录”,依次在“别名”处输入“test”,在“目录”处输入“D:\Wy”后再按提示操作。

 数据源(ODBC)配置

第一步:选择控制面板中的管理工具打开数据源(ODBC)。

第二步:在选项卡系统DNS中添加Microsoft Access Driver(*.mdb)驱动并指定数据源为网站的数据库文件。

 测试

打开浏览器,直接在地址栏中输入:localhost/test/index.asp或者127.0.0.1/test/index.asp即可。

7.2 网页及网站维护

在测试完成后,网页就可以到互联网上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网站的日常维护了。网站维护就是对服务器及相关软硬件的维护,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估,制定响应时间,制定相关维护规定,将网站维护制度化、规范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即时更新新闻内容

 留言、投诉、咨询、信箱定期回复

 数据库内容定期备份、删减、分类

 更正数据库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 定期进行综合分析,不断优化数据库中数据结构,提高使用效率

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应定期对管理员用户名和密码进行更新,并对IIS和NT权限作相应设置

第 八 章 结论

本次利用毕业设计的机会,为自己工作的单位设计了网页。网页使用ASP技术开发,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具备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新闻、信息检索、互动交流等主要模块设计做到了与单位职能职责的紧密结合,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网页经单位局域网多次测试,在WindowsXP操作系统,IIS5.1的服务器环境上正常运行。

此次网页制作,通过大量阅读书籍和求助互联网,使我初步掌握了网页设计制作的一般过程、ASP简单设计应用、CSS和表单布局常识、ACCESS数据库设计技能。特别是在ASP编程阶段,通过无数次解决测试过程中排查出的问题,我不仅回顾和应用了以前学习过的理念知识,还掌握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巧,获益良多。但由于时间仓促,受一些技术和设备所限,网页在美工、需求分析、网页安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后期运行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Dreamweaver CS3 入门 提高 精通》,薛凯,康亚雄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2. 《Photoshop CS3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李建宏,雷波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 《ASP网页数据库短训教程》,刘瑞新,汪远征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4. 《Flash CS3动画制作》,华信卓越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5. 《网页设计三合一》,甘登岱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6. 《网页设计与网站建》,邱云飞,温国峰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7. 《Access2007数据库应用与开发》,杨继萍,孙岩,梁文新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8. 《网页制作从入门到精通》,谭贞军,刘斌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9. nbagri.gov.cn/index.jsp(宁波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网)

10. 68design.net/(网页设计师联盟)

11. wznb.gov.cn/(温州市委农办)

上一篇: 村委工作总结 下一篇: 重阳节工作经验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