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4 12:39: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工厂品质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90-01
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多学科知识组成的综合体。依据《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基本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四大模块内容:工程技术,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检验技术。
1.1 课程体系的调整
我们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应包含四大模块内容调整为:(1)工程技术:食品工厂设计概论,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2)生产技术:食品营养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艺学,水产食品学等。(3)管理技术:食品安全卫生学,食品工厂企业管理,食品物流学,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食品法规与标准等。(4)检验技术: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安全卫生检测,食品感官检验等课程。针对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实际,水产食品企业和检验部门的要求,结合我校海洋水产特色和区域性优势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趋势。加强了水产食品学、食品工厂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内容。
1.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属于工科,大多数学生要到食品生产企业工作,并且相当一部分从事生产、品管、研发等工作,这需要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与工程能力。如水产食品工厂QS、HACCP、ISO22000认证的文件之一平面图,就包含食品工厂设计、食品车间的设计、改造、布局、绘平面图等工作。它是由食品工厂设计、水产食品学等多学科知识的集成、综合、应用和创新。为了培养学生水产食品工程设计能力,增加了水产食品工厂设计项目的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2 教学方式改革与探索
为了按水产食品加工工程实际要求,水产食品加工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和要求去培养学生,对教学方式进行以下改革与探索。
2.1 结合企业实践模式
根据水产食品企业需要的水产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人才和企业对学生工作能力的认可。结合一些授课教师水产品加工企业横向课题,有通过QS、HACCP、ISO22000认证,国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有省名牌产品等水产食品加工企业的水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的应用实例。课题内容有水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工厂设计、改造设计、管理技术、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编写项目申报材料,有负责水产食品企业QS、ISO22000、HACCP认证等水产食品企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实践技术工作。
2.2 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以下课堂实践教学,由学生在本课程最后2节课讲课,讲课内容强调以广东省水产食品加工为背景,围绕水产食品质量安全,结合已学《水产食品学》等课程,在几大系列水产食品自选一种水产食品,编制该水产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的内容。各组选的水产食品不能相同。强调团队协作,由学习委员负责每班分成3组,每组11人~12人,自选一种水产食品,自选一个组长,负责各小组成员分工。如谁收集资料,谁制作课件ppt,谁代表小组主讲,每组讲课时间10分钟~15分钟。最后其它学生、教师点评、补充、讲解,通过与学生一起对不同水产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进行评价,剖析。通过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1)认识水产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的内容是水产食品企业,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之一;(2)认识该文件是QS、HACCP等认证文件中执行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即各种具体规定要求和详细的作业指导文件;(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食品法规,食品标准,食品工艺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实践能力;(4)认识食品生产作业指导文件应包含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卫生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的内容。
2.3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重视从实践的案例及评析,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进行综合锻炼和培养。如因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导致损失的案例:某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出口日本水产加工食品,因水产加工食品含有鸡蛋成份没有标明,被罚款,给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评析:因鸡蛋对某些人会造成身体过敏,危害身体健康,相对这些对鸡蛋过敏的人,鸡蛋就是不安全的食品。对策:出口水产食品加工企业要熟悉进口国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的法规,包装袋标签要全部标明食品的配料成份。应将过敏原控制列为关键控制点(CCP),控制措施是产品标签加注过敏原控制。
2.4 交流与互动相结合
通过加强了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与互动,使学生由课堂上被动的学习者变为课堂上的主角,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培养,深受学生的欢迎。
2.5 采用问题教学方法
如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要求,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时,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和以下相关文件之一(食品厂区平面图、食品车间平面图)。先把一些上届学生设计的水产食品生产车间平面布置图发到学生邮箱,由3个学生自己组合一组,自选一份水产食品生产车间平面布置图,思维、分析、评价该平面布置图设计存在对水产食品卫生、安全、质量有影响的问题,有何创新设计,最后由其它组学生,教师点评、补充、讲解。
3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溶剂油作为一种主要石油化工产品,在涂料、橡胶、印刷油墨、洗涤以及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其产量和品种也逐年增加。重整抽余油的非芳烃可以生产6#溶剂油[1]和120#溶剂油[2]。其中6#溶剂油是榨取生产植物油的良好溶剂。120#油主要用于橡胶工业,制鞋行业,再生胶的综合利用,调制各种粘合剂。这两种产品用途广、价值高、市场上很紧俏。本文作者主要研究了用HYSYS[3]模拟精馏过程从抽余油中分离6#溶剂油和120#溶剂油的工艺过程,并对相关塔器进行了详细设计。
目前现状:
6#溶剂油和120#溶剂同时生产的主要困难是其馏程不易控制。6#溶剂油的馏程在67.5-74.5℃。而120#油初馏点要求≮ 80℃ 。这就要求两个组分有足够的分离度。原工艺难以满足分离要求。故需进行技术改造。
表1为江苏某化工厂的芳烃抽余油物料组成,处理量:5000kg/h;压力300 kPa;物料温度:25℃;wt%。
本研究结合江苏某化工厂的公用工程条件,运用HYSY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计算,此模拟中脱轻组分塔和溶剂油精制塔的物性方法采用了Reng-Robinson,所用的物性参数都采用HYSYS自带的物性数据库。
工艺流程简述:
重整抽余油经过脱轻组分塔的再沸器物料预热至80℃后进入脱轻组分塔,塔顶设冷凝器,塔底设再沸器;塔釜物料经溶剂油精制塔分离出6#溶剂油和120#溶剂油,塔顶设冷凝器,塔底设再沸器。如图1
模拟结果:
通过对两塔器的进料温度,回流比,理论板数,采出量等的不断摸索,调整出了最佳的工艺参数。两塔理论板数均为70块,其他参数如表2:
脱轻组分塔 溶剂油精制塔
最终的流股信息见表3:wt%
从流股数据可以看出,6#溶剂油和120#溶剂油达标。
经过流体力学计算,确定脱轻组分塔和溶剂油精制塔均采用规整填料塔,该填料塔的优点是:生产能力大,分离效率高,压降小,操作弹性大。经过对两塔器[4,5]进行优化设计,结果如表4。操作弹性(60%~110%)
脱轻组分塔 溶剂油精制塔
装置运行效果:
目前该设计塔器已经在江苏某化工厂顺利投运。目前运行的数据同HYSYS模拟计算的数据完全吻合。
结论
通过对江苏某化工厂重整抽余油组成的研究,提出了双塔精馏的工艺过程。通过HYSYS软件模拟计算,并运用流体力学软件核实,对脱轻组分塔和溶剂油精制塔进行了详细设计。目前该套装置已经在江苏某化工厂顺利投产。根据投产情况:该装置已达到工艺计算的要求,较好地稳定了产品质量和收率,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该工艺的研究对国内重整抽余油精馏装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极易在其他化工厂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B 16629-2008 《植物油抽提溶剂》
[2]SH0004-90 120#溶剂油行业标准
[3]俞永尧应用HYSYS软件建立分馏系统模型及其仿真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摘要姜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试验结果表明,芽苗不污染,也无需条件,克服了用琼脂等固体培养基生根易污染烂苗的难题;方法简单,取材方便,成本低。为工厂化生产优质姜种源、种苗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肉质,具芳香和辛辣气味。姜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蔬菜及调味品,还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有发表、出汗、消痰、止呕、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解毒等功效[1]。近年研究表明,姜还具有抗肿瘤、抗氧化作用[2]。姜在生产上长期采用无性繁殖,易感染多种病毒,致使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影响姜的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本试验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对姜进行脱病毒和复壮,探索了工厂化生产优质姜种源、种苗的可能性。
1材料
姜(ZingiberoffcindelRoscoe)的茎尖、幼芽。
2培养条件
基本培养基为MS。
诱导愈伤组织和芽培养基:①MS+NAA0.03mg/L+IAA0.03mg/L+KT0.2mg/L。
芽苗增殖培养基:②MS+NAA0.03mg/L+IAA0.03mg/L+KT0.2mg/L+6-BA0.05mg/L+2,4-D0.025mg/L;③MS+NAA0.03mg/L+IAA0.03mg/L+KT0.2mg/L+6-BA0.2mg/L;④MS+NAA0.03mg/L+IAA0.03mg/L+KT0.5mg/L。
生根培养液:⑤为自来水或干净河水(均不用灭菌处理)。
上述培养基均加入0.8%~0.9%琼脂、3%蔗糖,pH值为5.8~6.0。培养温度23±2℃,光照时间14~15h/d,光强30μmol/m2·s。生根培养也可以室内自然温度、自然光照下培养。
3.1无菌材料的获得
2008年3月上旬从农户发酵厩肥堆中取出经高温发酵热处理(可杀灭部分姜病毒)催芽的姜块,掰取生有健壮芽的姜块,自来水充分冲洗干净,去泥砂,小心剥去芽外层叶鞘,在无菌超净工作台上,将姜块表面、芽周围用75%酒精棉球擦拭2遍,1%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灭菌30min,0.1%HgCl2浸泡灭菌10min,无菌水洗涤5~6次,无菌吸水纸吸干芽块表面水分,再次剥去外层芽鞘,切取0.5~1.0cm长的茎尖或幼芽,作为外植体。
3.2愈伤组织和芽的诱导
将外植体接种到培养基①上,30d后可见到白色、绿色愈伤组织及小芽,50d后见到多个胚状体及芽苗,芽苗高3~5cm,培养80d后芽苗高可达9.0cm。
3.3丛生芽的增殖
将上述芽苗从基部切取或分离(掰取),高于3cm的芽苗均截去上部叶及叶鞘,然后将芽苗接种到丛生芽增殖培养基②~④上,培养40d,可见到丛生的胚状体及芽苗。培养70~80d,形成多丛胚状体及芽苗3~7株,芽苗高3~9cm。这时,胚状体可一丛一丛地切取或分离,芽苗也可一株一株的切取或分离,繁殖系数为5~12。
增殖培养基②~④作用效果相差不大,只是培养基②芽苗叶色较绿,培养基④形成的胚状体及芽苗数稍多。
3.4生根与移栽
将5~9cm高的芽苗从基部分离或切取,转入盛生根培养液⑤的器皿中并固定,然后将器皿口用透明塑料膜或玻璃板盖上封闭,防芽苗因水分蒸发而萎蔫,每10~15d换液1次。培养20d后长出白色根突,30d后长出2~3条1~2cm白色幼根,这时可将塑料膜或玻璃板去掉,敞开器皿培养生根。培养40~50d后长出3~6条根,根长3~7cm,并明显见到密集白色根毛,生根率达99.5%以上。这时将生根苗取出直接移植于大棚的土壤中,成活率达99%以上。该生根方法的优点:①芽苗不污染,也无需无菌条件,克服了用琼脂等固体培养基生根易污染烂苗的难题;②方法简单,取材方便,成本低。
4结论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对姜进行脱毒和复壮,可以克服无性繁殖易使姜感染病毒、致使产量和品质降低的缺点,为工厂化生产优质姜种源、种苗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姜芽苗增殖至5~9cm高生根,芽苗不污染,无需无菌条件,可直接于自来水或干净河水(不用灭菌处理)的生根培养液中生根,方法简单,取材方便,成本低,且克服了用琼脂等固体培养基生根易污染烂苗的难题,移栽成活率达99%以上。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许多地区的历史考试,融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设计了基于材料的历史论文题(或称材料论证写作题)。该题型在测量内容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教材知识;在考核目标上,立足历史思维能力而不是史实的简单记忆,希望以测量内容、目标与形式的变化来推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但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一些题目的考查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命题从实践经验到技术理论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本文希望通过探讨国外先进地区的试题命制,借鉴命题思想方法,以期焕发我国历史材料论文题的活力,使历史测量题型不断推陈出新。
美国AP(Advanced Placement)课程是大学前置课程,课程的主要对象是一些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他们学习AP课程,并通过AP测试,AP测试的学分可以折抵大学课程的学分。AP世界历史课程内容涵盖各大洲,主要关注五个主题: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国家的构建、扩张和冲突;经济系统的创建、发展与影响;社会结构的发展与演变。其试卷结构如表1:
从表格和相关资料看,美国AP历史测试中论文写作占有重要地位,其写作题型之一的材料论文题更是颇具特色。论文题基本由情境和写作设问两大部分构成,试题情境可以是文字、图表在内的各种与历史有关的一手或二手资料,也可以是模拟性的视角描述,而论文设问规定了写作的方向、范围和要求,写作的角度基本由情境与考查目标而定。一般地,历史材料论文题的考查目标覆盖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次,重心则偏向于考生的历史创造性思维。请看下面一道AP测试的世界历史试题。①
例题:运用材料,分析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和印度在棉纺织业工业化进程中的异同。请补充一条材料,并说明该材料对论述棉纺织业工业化这一论题的价值。
材料一:印度棉纱和棉布的产量
――来自英国殖民当局的数据
材料二:日本棉纱产量(包括手工和机器生产)
――来自日本内阁统计部门的数据
材料三:早上,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在亮着灯的工厂里上班直到晚上。下班后,我们几乎没有力气站起来。晚上,我们工作到很晚,她们偶尔会给我们一个甘薯。然后,我们还得清洗,弄好头发等等。那时候大概都11点了。即使在冬天,也没有暖气,为了取暖,我们不得不挤在一起睡觉。第一年我们是没有工资的,第二年我的父母会拿到35日元,接下来会有50日元。
我上班不久,我的妹妹阿希也到这家工厂上班。我想她大概工作2年,就病倒在床。那时候工厂里大约有30个人生病。那些已经确诊为肺病的人立刻被遣送回家。每个人都害怕肺结核,没有人靠近这样的病人。阿希也被送回家了,很快就死了。她才13岁,她当时决心成为一个能拿100日元一年的工人,让我们的妈妈高兴。当她面色苍白地离开工厂时,我永远不能忘记她的眼睛。
――来自两个女工对她们少女时代
在日本纺织厂工作的回忆,约1900年
材料四:一个工厂女工挣的钱常常比一个农民的全年收入都高。对于这些农村家庭来说,女孩是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一时期,贫穷的农民要把60%的收成上交给地主。因此,这些穷苦的农民只能把拌着野草的米饭当做食物。他们仅有的救济就靠那些去工厂上班的女孩。
――来自一个日本僧人的叙述,约1900年
材料五:那些低廉的工人从哪里来?他们全都来自农村,来自于那些耕种自己的或者租种的土地但有剩余劳动力的家庭。他们来到城市,来到工业区成为工厂工人。农田上的收入提供家庭所需,维持父母兄弟姐妹的生计。那些受雇于工厂的人与家庭没有多少联系,他所要做的就是挣足够的钱养活自己。那就是为什么工人的工资很低。这说明农业对我们国家商业和工业的发展是一支多么重要的力量。
――来自日本实业家鹤见俊辅,约1900年
材料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机器生产的竞争,整个国家手工织布工业迅速下降。尽管许多人仍然穿着用手纺机织出的布做成的衣服,但很多手工织布者已经丢弃了他们的手纺机。
当地纺织业把它们的存在、发展、成长归因于那些有进取精神的本国银行家和投资者,作为股东、投资者、金融家,他们向纺织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本。
――来自印度经济学家拉达卡玛・慕克吉
《印度经济学基础》,1916年
材料七:女性纺织工人百分比
――来自论文“日本的工业化与妇女状况”
1973年
材料八:日本日贸棉纺织厂图片(图片略)
――来自20世纪20年代的一部官方公司历史
材料九:大部分棉纺织厂工人来自于小农、村庄的农业工人和失业的手纺织工。他们居住在租来的小屋里,一个工人通常会在一个工厂里工作不到两年。工资很低,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没有明显改变。
――来自印度英国皇家劳工委员会的报告
加尔各答,1935年
材料十:印度纺织厂图片(图片略)
――来自纺织业主协会国际联盟英国官员
阿尔诺・皮尔斯的关于“印度纺织业报告”
1935年
这道试题让我们感受到AP历史材料论文题所给的材料丰富,阅读量非常大。例题中呈现了数据表格、图片、回忆录、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材料,这些材料阅读上并无太大障碍,但要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来并合理地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并非易事。此外,材料论文题考查的结论大都是开放的,考生很难从教材和提供的材料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导致材料论文题“与普遍流行的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不同,这种将材料解析与撰写小文章结合起来的设计尝试,有助于鼓励学生自选角度来分析历史,利于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①
AP历史考试的材料论文题,不仅有利于命题者抓住重点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而且有利于评估题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弥补其他题型在考查功能上的不足。结合上述例题和相关资料,我们对历史材料论文题的测量功能,可以得出以下五点认识:
1.考查知识学习的深度
从测量和教育理论上看,材料论文题考查历史知识学习的深度,既是指兼顾命题评价的可操作性、史学方法及考生的思维开放与心理水平,提高考查记忆水平的效度;又是指考生建构知识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考查较高层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题目的难度、区分度以及考生能力呈现收到良好的测评效果。从美国AP试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材料论文题考查知识学习的深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所选取的材料丰富、来源广泛,为考生对论题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了有效平台。二是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在答题中不仅是被引用、转述、复述的对象,而是用来理解并说明问题的;考生要对一些材料要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关注材料所反映的问题、作者的观点与立场,揭示材料是否存在“价值偏见”。也就是说,考生只有在客观、深刻地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方能为写作奠定基础。三是围绕所给材料确定一个合适的论题,而不是漫天撒网的泛泛而谈。写作应该紧扣所确定的主题,充分挖掘材料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分析论证,从而达到对论述主题的深度理解和认识。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当考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结构(如性质、规律)及该事物的外部结构(即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时,考生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材料的内涵,从而把握历史知识的实质。
2.考查历史认知的过程
传统的历史考试题型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固定结论,学生自然也死记教材的结论。历史材料论文题的考查要求则不同,它要求考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提炼材料中所隐含的历史主题,运用基本的阐释、说明、反驳等史学方法作出较为完整的论证。这种考查要求再现了知识的认知过程,凸显了“过程与方法”。为了引导考生展现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论文往往以某一线索或主题为线轴,形成材料背景,提供开放性的论题,要求考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地论证问题,并得出自己的个性理解和思考,其考查目标集中于考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论证与再创造。在这一认知过程中,融入了探究性学习的思维,即:从已知信息中发现问题――拟定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已有知识材料中收集查证――论述结论。该思维过程完整地再现了考生认知历史的心路,展现了“过程与方法”考核特色。
3.测量凸显人本的复杂思考
人本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应是学生获得相应学习方法、促进其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②从美国AP历史题看,考生在作答时,提炼论题、组合材料、理解和运用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展现了考生对试题的思考过程,这种思考过程以论文形式呈现,真实地再现了考生的思维品质,自然渗入了人本精神。美国AP测试历史材料论文题,往往从人类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视角出发,选取有史学意义和教育价值的主题,挖掘人本主义的内涵,对历史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试题蕴含的人本精神主要有:关注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及历史学界争论的话题,以命题反映热点,让考生分析争论性“话题”,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各种情况,倡导多角度、多视角论述问题,审视人本精神的价值,思考当时人们是如何去应对历史难题的;命题还不断引进新鲜的史学观念,倡导考生“同情”地理解问题,关注普通大众的感受和个体体验,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排斥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试题设计者补充并挑战传统的史学观念,修正旧有的历史观念,重新审视“发展”的定义;此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养成以热爱生命为核心的生活精神,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其命题创新追求之一。
4.测量注重学科思维能力的考量
AP历史材料论文题注重历史学科的思维测量,尤其是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材料丰富,考查了考生多层次、多角度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上述试题材料来源看,有来自英国殖民者和日本官方的统计数据,也有来自民间普通女工的真实回忆和日本僧人的所见所闻;有来自学者、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也有实业家自身的见解;不仅如此,试题还要求考生额外补充一条材料,以充分论证主题。这些材料开阔了考生的视野,使考生洞察历史人物在决策时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全面认识历史事件产生的复杂背景和历史事件中不同群体的真切感受。
二是从AP历史材料论文题的写作要求看,其测量目标归纳起来有三点:(1)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材料;(2)有效整合和分析材料;(3)依据材料进行合理的论证、评价和创作。这些考核目标体现了历史学科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测量。AP历史材料论文题,在理解材料观点的基础上,既着力于求证思维的考查,对历史教材知识和史学观念、基本方法进行整合,然后分析、说明或驳斥一定材料下的某种历史观点;又不断突破求证思维的框架,考查考生发散型思维,在相对开放的条件下,要求考生提出自己对历史文明的个性理解。因此,材料论文题可以真实地展现考生甄别史料、理解和运用、分析和评价等高层次历史思维能力。此外,历史材料论文题要求考生领会与主题有关的文字、图表等史料,以通顺的文字、条理清晰的层次、合乎逻辑的结构,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史学观念和历史研究方法来评价、论证问题。这种呈现方式也是测量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反映了考生的学科素养和水平。
5.测量关注评分规则的调控策略
材料论文题能否测量出考生的真实学业水平,除试题本身的影响外,评分标准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可以客观地考量出考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不仅如此,评分标准还直接影响到考试成绩, 进而影响评价试题的难度、区分度、效度等各项测量指标。
美国AP历史材料论文题的评分标准是基于历史基本技能的核心要素评分,主要样式参见表2:
从AP测试历史科材料论文题试题结构和测量功能看,历史材料论文题的评分标准,主要由论题、材料讨论、材料理解、材料运用和语言组织等多方面要素构成,这些评分要素是考生需要展现的基本历史技能。评分标准中有两大类:基本分和附加分,以此来区分考生的历史技能水平。透过AP测试,材料论文题的评分标准可以从论题、观点、史实、结构、文字等方面去规划,并分层次评价判分。结合表2信息,可以设计出如表3的评分构想。
从表3看,考生能够利用试题提供材料以外的知识来完成论文写作,算是其特长的发挥,应该判给附加分。上述评分量规的要素,是根据分析材料所必须考虑的历史技能来设计的。这一评分方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具体的知识点来呈现试题的答案,而是以写作题需要的历史技能作为评价的要素。这显然与在评卷中经常使用的采分点给分不同。论文题的评分基本理念,应该是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因此,评卷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的评分量规,弹性地评估考生的答题。
随着学生主体性教育理念的凸显,关于学生怎样学习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围绕怎样运用测量评价尽可能多地抓住学生的学习表现,已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从国外历史考试测量的经验看,我国历史考试的论文题研制可结合下列三个方面进行理性思考:
1.测量目标切实可行,写作设问注重开放
论文题测量目标的具体明确、易于操作,体现了评价目标的层次性和序列化原则。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试题研制中,究竟应该如何合理地、有层次地进行分解,为测量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引,这是我国考试命题首要回答的问题。从国外经验看,测量目标的层次化可以用图表来示意,具体内容见表4。
从表4信息看,历史测量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而确定的,由课标而来的测量目标具有抽象的概念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必须进行定量性转化表述,并界定具体行为,形成历史笔试考查的可操作目标与要求。所以,清晰化的测量目标是历史考试必备的。有了明确、清晰的测量目标,考生作为被测量对象,其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试题的开发。一旦论文题以单一的、统一的价值标准去要求考生,考生就会“不合时宜”地顺应要求。所以,论文题评价主要体现在测量价值观的开放、试题内容的开放和答题过程的开放。当论文题营造出体现价值尊重的考查氛围中时,考生才会乐于参与评价的过程,受益于考试评价的结果,进而不断促进自己的进步。
2.命题路径科学合理,价值诉求渗透对话
在论文题的研制中,设问的谋划、问题的制定,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命题必须符合科学要求的基本程序和条件,建立在一定条件的材料之上,才有助于考生展现测量目标所要求的各项能力。材料论文题不仅要具备设计的具体条件,还要在考查价值上追求“理解与对话”,试题考查考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要渗透对科学素养的考查,激发考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由此,命题路径与条件的逻辑关系形成了“命题指导思想”“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知识内容”的一个三维体系。这种逻辑关系中渗入了“理解与对话”。“命题指导思想”是指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话;“学科能力”是对高校选拔人才的理解;“知识内容”是对历史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应用的反映。理解与对话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考生综合表现的改进与发展。考生作为测量活动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可参与到试题解密后的评估中,对“理解”的表达与分享,是需要通过“答题”来实现的。论文题变革的过程,需要有“理解”的彰显,以此作为研究的起点,测评主体、客体双方的心理要求。
3.测量理论联系实践,技术创新海纳百川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根据教育部的课程设置要求,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生命科学、化学化工和工程科学三个方面 。依托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天津科技大学具有特色鲜明的学科和产学研合作优势。社会需要生物工程专业输送大量从事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目前虽然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比较完全,但由于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互动不够,削弱了其执行力,造成部分学生基本动手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大批创新型优秀拔尖人才。教育部也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协作机制,探索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大批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无论对高校还是行业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滨海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需要,通过生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水平,加快形成专业建设与改革“亮点”和特色,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具有重要及深远的意义。
二、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1、调整课程体系,拓宽专业口径。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工程学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基础扎实,专业上可在生物技术与工程、生物制药工程专业领域一展身手的创新型人才。将原专业以微生物体系为主,拓宽至包括酶、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并适当增加了上游技术(如基因工程等)和下游加工过程(如分离工程等)的内容。建立并完善了由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工厂设计、生物工程课程设计等专业课程设计组成的工程学训练体系,强化学生的工程学设计能力。
2、强化工程训练,加强实践环节。一方面,在进行毕业论文前,增加生物工程课程设计,工艺设计和设计图的绘制等。另一方面,加强生物工程工艺实验以及实习基地建设,适当扩大单元操作试验规模,使学生获得工厂生产过程的基本训练。强化毕业环节训练,毕业设计与论文课题选择应考虑科学性、创造性,需综合利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且必须做到一人一题,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
3、深入学科前沿。在高年级设学科前沿讲座,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动态,了解生物工程学的理论前沿,有关生物产品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开设生物工业专题讲座课,讲授当前生物工业中各种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最新技术和发展前景。
4、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解决学生实习困难的问题。其次,搭建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使科研工作成为提升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手段。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中试实验以及产品放大生产过程,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和工程意识,为就业后从事科研开发奠定坚实基础。再次,通过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设计、动手能力。
5、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业后更适应工厂相关产品的生产过程,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
6、针对年轻教师多数缺乏在相关企业工作、进修、锻炼的经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情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研究所进修、培训,另一方面,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
三、总结
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生物工程专业特色,利用天津科技大学地处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区域优势,抢抓机遇,重在培养在生物工程专业方面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实施科研、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建设。以产学研合作优势,立足科技发展最前沿,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结合学科发展,不断发展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优势,培育新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的有效对接、良性互动,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编号:B05-0817):基于协同创新模式的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张艺,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路福平,郭艳,王岳,王巨克,天津科技大学)
Abstract: as the bedroom environment quality request to improve the integrative design concept bedroom to mature, house decoration industry vetera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y strength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residence decora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trend is clear. Residence decorate the factory is the foundation of integrated home outfit, is the core of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dustrialization brings the industry revolu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make the housing decoration system changes.
Keywords: factory house decorate; High-tec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住宅工厂化装修是家庭信息化发展的必然: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互联网络的普及,智能化、信息化产品已开始进入社会和家庭。目前,世界上一些大公司正竞相开发功能各异的家庭智能化、信息化产品。因此,家庭智能化、信息化产品在21世纪将成为现代社会和家庭的新宠。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家庭就可通过一个网络技术平台与信息海洋相连。家庭智能化、信息化主要包括:⑴智能控制;⑵家庭紧急求助;⑶家庭资源的优化;⑷家电功能网上升级;⑸集中控制与管理;⑹集中控制与管理;⑺故障信息自诊断、自反馈并可以享受远程维护;⑻可视对讲门铃;⑼远程抄表;⑽家庭卫士等。
显然,家庭要使用智能化、信息化产品。要实现如上的这些功能,必须解决四大基本问题:①公共信息(电话、电视、全球互联网)的合理布局和方便使用;②家庭安全防范设备的配置,家用电器的遥控;③家庭内的水、电、气、暖的收费计量表数据传输;④物业管理信息传递。解决了电话、电视、互联网以及家庭安全控制/数据信号从户外到室内的连接,以及楼宇内部各种信息的管理问题,还具备多种功能模块,以支持家庭内部电话小程控通讯;支持家庭小型局域网;支持家庭安全防范(进行红外、门磁防盗、燃气泄漏监测、紧急求助启动,报警信息通过电话传到110、住户手机、物管中心);支持小区物业管理。实现多种家庭信息的科学化、方便化地接入、管理和享受。这些依靠传统的住宅装修方法和技术是无法完成的。只有通过工厂化生产才能完成。
2、住宅工厂化装修能广泛应用其他行业的技术
汽车工业、航空工业、工业控制等行业,有大量的成熟技术可以应用到住宅装修中。如: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内饰技术是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生产工艺而达到不同的效果,一般内饰的材料多用塑料ABS和改性PP等,还有其他的如皮革、植绒布、泡沫、玻璃钢等多种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更是多样化,除了一般的注塑以外,还有如吸塑、吹塑、挤出、PU发泡、等几乎所有的塑料加工工艺,还有如仪表板先进的搪塑工艺等。。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的内饰技术生产工艺水平高,配套技术强,可在住宅工厂化装修广泛应用,能使住宅装修效果多样化。
同样,电子信息技术、航空工业灯饰、汽车工业的车窗、工业控制的感应与控制等技术,通过住宅工厂化装修也可很好地应用。
2、 住宅工厂化装修是品质的保证
怎么把装修质量问题减少到最低,应该是我们广大装修业主很关心的问题。目前装修工程质量集中反映在以下五大问题:
①室内环境质量问题。主要是由于设计、工艺和材料问题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
②油漆涂料工程质量问题,主要是墙面漏刷、墙面裂缝和木器及木门顶漏涂;
③木地板工程方面问题,地板表面平整度超标和板面接缝缝隙宽度超标的问题;
④墙地砖工程方面出现问题,主要是墙面边角空鼓,同时还存在表面平整度和墙地砖铺装缝隙超标,严重的出现墙砖大面积脱落;
⑤水电工程的安全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水电工程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为了保证家庭装修的全面工程质量,按照国家的标准和规定必须从预评价、现场监督和检测验收三个环节进行,但由于我国的装修业至今仍停留在手工装修的落后状况下,装修质量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住宅工厂化装修应用先进的生产设备,通过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方式来生产。工厂化装修最大的优势是以标准化、系列化的生产工艺,从根本上杜绝手工制作可能出现的差错,保证质量;由于减少了大量的现场油漆、粘合等工作,大大减少了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基本上闻不到油漆气味,施工现场干净、整洁、噪声少、建筑垃圾少。按《家庭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地方标准验收时,业主和家装公司的责任界定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由于工厂化生产采用了机械化施工,准确度高,施工没有钉眼,色差小(一般工厂化制作为模压或贴皮),油漆在无尘空间(烤漆房有双道防尘措施)施工,避免了粉尘交叉污染,油漆表面细腻光滑,同时工厂制作有质量标准可寻,质量有保证,并且可以按照装修业主的要求定做。
4、住宅工厂化装修有利于环保
近年来,伴随着人们对居住舒适度要求的提高,伴随着城市住宅装修的汹涌热潮,我国大中城市的装修垃圾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被扔掉的装修垃圾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今,因包括装修垃圾在内的城市垃圾所引发的环保、土地危机业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传统手工装修作业施工特别是油漆工序,现场操作不但质量得不到保证,在施工过程中还会留下很多的有害气体,又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影响室内的空气质量。现场操作所产生的噪音对周边环境和邻里也有很多影响。
工厂化变革了传统装修模式,是针对传统装修的一些弊端出现的革新。住宅工厂化生产是全部在厂里完成的,并采用了绝对环保的材料,能有效地提高住宅及其他室内的空气质量,且工厂化生产比现场操作减少了工作量,更降低了现场操作所产生的噪音和装修垃圾,从而减轻了对周边环境和邻里的影响。
5、住宅工厂化装修能节约成本
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工作委员会曾披露,中国家庭装饰装修的浪费十分惊人,每年由于装修造成的浪费就达300多亿元,被扔掉的装修垃圾造成资源的浪费。
住宅工厂化至少能降低35%的生产成本,这种低成本结构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工厂化生产减少了人工的投入,原有装修中手工费是大头,每个工人每天得支出50~70元的费用;
②规模生产的最佳剪裁能实现原材料的最大化利用,使原材料至少减少10%的耗费,而这在手工现场作业情况下是无法达到的;
③规模生产的批量采购,能得到原材料购价的最大优惠,批零差价降低了费用;
④装修木工的连接件、合页、拉手、门锁等五金件造价减少了5%;
前言
发酵工艺学是建立在牢固掌握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上的课程,它还涉及发酵设备、发酵工厂设计、发酵分析等内容。主要讲授发酵工业上微生物菌种的培养基保藏,发酵工业培养基及原料处理,发酵条件的影响及控制,发酵产物的提取及精制,工业微生物的生长、物质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及微生物的代谢调控机制以及发酵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发酵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分离纯化、保藏与复壮方法,掌握发酵工业培养基的主要原料及处理方法,了解微生物发酵工艺及设备,了解影响发酵的因素,并掌握相应的控制方法,掌握发酵产物的提取与精制方法,掌握工业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机制,了解其物质代谢及发酵机制,掌握代谢的调控机制以及发酵工程中的先进技术的原理和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改革方案
作者多年致力于发酵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相对于该课程的相关教学方法和经验,发表了工业发酵方面的多篇科研性文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进行了发酵工艺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改革方案研究工作,具体介绍如下。
1. 教材选择及学习方式改善
现用教材为“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该书将总论与工艺结合得比较连贯,发酵和酿造也有精当的比较,适于该课程使用。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对学习素材感兴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是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围着书本与教师转,由教师牢牢地控制着。现在,要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许多学生已经适应被动式的接受知识,回答问题机械化、模式化,遇到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答的问题,许多学生宁可等待教师公布“标准答案”,能够主动质疑的学生更是少得可怜……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必然导致其学习能力的退化。改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改善学习方式,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是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需要。
新时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要求教师对教材中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难易程度与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体验都能通盘考虑。这样,才能利于学生的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使生动的教材变成生动的课堂,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和帮助学生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自身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
2. 增设与该课程相配套的实验课
实验在自编教材基础上,增开了菌种保藏(3种)及学生感兴趣的纳豆发酵(细菌型)、丹贝发酵(霉菌型)、啤酒发酵(酵母)以及大型综合发酵实验―柠檬酸发酵等内容。在实验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中,为避开与基础课验证性实验可能产生的重复,同时为避免学生实验陷入简单作坊工艺操作,实验安排以原料产品为主线,将微生物原理、工艺调控、产品分析、相关的测试和计算融入整个实验中,确保学生通过一个产品的发酵工艺技术掌握较为通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尝试性发表,为迅速发展的食品生物技术领域和发酵食品行业输送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研发潜力大的专业人才。
3. 参观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课内参观实习的发酵工厂不得少于3家,每个点均设1~2名带队指导老师(由公司技术及质量主管担任)向学生介绍工艺流程及调控技术等,这一环节大大增强了这门课程的直观性,并给予了学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寻求行业生长点的机会。
4.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制作大量的彩色投影胶片,并复印装订成册,存放于资料室,便于学生翻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部分发酵工厂、工艺布局等内容及一些演示性实验,给予学生更直观的印象。为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购入酿造工艺学等专业录像供学生观看。涉及到产品生产工艺调控的专题环节,还聘请了发酵企业的车间主任或技术主管作专题介绍。
5. 教与学的效果评价
主要考核方式为笔试,期中考试结合课程论文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及总论部分的掌握程度进行考察,从论文中发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特长。并鼓励学生将所撰写的课程论文(主要是综述)尝试性地进行投稿,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领域的了解和探索。
6. 注意收集毕业生、企业的反馈意见
该门课程教学的目标即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因此毕业生及企业的反馈意见将有助于及时弥补教学中疏漏的重点,以利学生学以致用。与在发酵企业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保持密切联系,关注企业需求的新动向,及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强化。经常走访用人单位,了解单位对毕业生的相关评价,更加了解我们所培养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扬长避短式的教学,以长促短,弥补不足之处,培养出更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
7. 科研反哺教学
教研人员要致力于发酵食品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积累丰富的科研经验,然后丰满教学内容,赋予课堂讲授过程的生动性、真实性、趣味性和技巧性,让学生学到许多书本以外的经验和技巧。
二、教学效果
按照上述介绍的教学方法和教改方案进行发酵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开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充分利用前期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及发酵工程概论等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获得了连贯的发酵与酿造的系统知识,学生自学能力明显提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部分内容及进行一些演示性实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动感和趣味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3. 学生毕业设计乐于选择微生物发酵方向的课题,并在完成过程中表现了较高的专业技能。
由于该课程为专业课,其后续内容基本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课程教学的成功点在于:大批学生自选进入发酵类实验室完成论文;论文设计思路较新;能较准确地解释实验中发现的现象,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障碍;在工艺性论文中能考虑生产实际需要,如成本、规模化的可行性、整体效益、环保等;论文写作用语精确,书写规范。论文指导老师也反映学生整体发酵方面的专业素质较高。
4. 学生善于提问,研讨愿望强烈,有创新意识。
5. 建立了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估方式。
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于期中进行教学效果考察,并在课程论文完成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学科前沿及重点,挖掘生长点。
小结
食品发酵技术的迅猛发展将要求高等院校输送一批具备食品基础理论、精于发酵技术的高能力、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目前的教学体系仍要进一步完善,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由于行业间技术保密,给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进入工厂进行的实践环节时间越来越短,内容越来越少。为保证这一环节,要以多种形式与更多的企业联系。
另外,要注重实验教学的设计和投入。实验教学在该课程的学习中应该占有很重的份量。加强发酵工艺学课程实验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思维能力,并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面积提高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水平。因此,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实验环境,想方设法多做实验。除了教材应做的实验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增设一些触手可及的就地取材的实验。
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靠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学生大多只能被动地听、被动地看,老师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加大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很多实验内容可由学生随堂动手做,变被动听为主动学,这样教学中的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首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其次才是一个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探索的平台,引导学生把探索学习进行到底。
构建基于精益制造的车间管理体系,是推进精益管理落地的具体体现。
车间是卷烟工厂的成本中心,车间的成本控制和运行质量,决定着工厂对标指标的完成,决定着工厂能否按质按量完成各项生产制造任务。作为工厂各项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只有从车间的生产制造环节入手,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消耗,提升工厂运行效率。车间的班组建设、安全现场管理、技术人才培养等,直接影响着工厂的基础管理水平。构建基于精益制造的车间管理体系,有利于推进工厂流程再造,有利于完善工厂管理机制,持续提升基础管理水平。
构建基于精益制造的车间管理体系,有利于提升工厂核心竞争力。
随着烟草行业及云南中烟改革推进,工厂的主体作用将更加突出。推进基于精益管理的车间管理,有利于促进工厂明确职能定位,突出生产管控和价值创造,深化创优工作。只有进一步加强车间层面的精益管理,才能进一步层层传递压力和动力,促进工厂资源整合,夯实工厂发展基础,不断提升工厂核心竞争力。简言之,工厂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优于竞争对手的资源运用与创新能力。面对新的改革发展形势,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卷烟工厂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员素质提升,提高运行效率。只有在同等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创造出优于竞争者的效益和产品,才能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不断赢得发展空间。
构建基于精益制造的车间管理体系,有利于工厂实现转型发展目标。
近年来,烟草行业实现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全行业2012年达到了5050万箱的卷烟销售规模。但综合国际国内的形势来看,向上增长的空间受限,依靠外延式发展的优势已难以长期保持下去;与此同时,一些工业企业呈现出产能过剩,适应市场能力不强,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促进企业“从数量规模型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结构效益型发展”已成为卷烟工厂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构建基于精益制造的管理体系,才能进一步推进工厂实现转型发展,努力实现“打造世界一流卷烟工厂”的发展目标。
精益制造――消灭无处不在的浪费!
结合工厂和车间工作实际,构建基于精益制造的车间管理体系,其目标是追求“七个零”,即:“零浪费、零缺陷、零事故、零差错、零故障、零延误、零投诉”。
构建基于精益制造的车间管理,方法和路径是在车间日常管理中全面导入精益理念、打牢精益管理基础、稳步推进精益管理。具体措施是消灭传统生产中内无处不在的浪费,如:生产过剩、不必要的零备件更换、操作工多余的动作、待工、质量不合格/返工、库存、其他各种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等等。依托激励员工、技术改进和班组管理三个支点,持续改进生产流程,消灭浪费现象,重点是消除生产流程中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推进传统生产向精益生产转变。其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精益制造策略下的车间管理体系构成
强化人本管理
国家局第一项对标的第一项效率指标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作为国有企业,提高竞争力不能以员工下岗、待岗为代价。在工资总额受限的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升这一指标水平,必须应用双因素理论加强人本管理和精神激励,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建立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爱岗敬业以及团队精神,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技能,建立车间层面的有效激励机制,提高职工劳动积极性与工作热情。
近年来,卷烟行业员工收入高于社会平均收入。但员工的工作激情和工作方式并没有因收入的增加而有所提高。如何有效地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持续不断地挖掘员工的工作潜力,是卷烟工厂现阶段面临的重大挑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激励理论”(如下图),把人类的需求归纳为五个等级,五种需求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求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求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而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现阶段的烟草职工,早已完成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等低层次的需求,要有效地激励员工,并完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仅仅靠提高员工经济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满足员工各种不同的高层次的需求才能产生更有效的激励。换言之就是要求在车间管理中“以人为本”地有效运用激励方法,加强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沟通交流(社会需求),尊重每一名员工的劳动成果(尊重需求),搭建多方位的员工晋升通道(自我实现需求),通过有效激励调动和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图2: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图)
要实现基于精益制造的人本管理,每一位员工都深刻理解精益管理理念,员工能把自身视为生产中最重要因素,视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动力。车间要改进和创新绩效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挖掘人的最大潜力。要在车间生产线上落实班组长负责制,发扬团队精神,再辅以6S现场管理办法,透过车间绩效层层传递工作压力。要重视价值流管理,突出生产过程中的增值环节和运行效率,不断消除浪费和缩减低价值行为。
构建基于精益制造的管理体系,要加快建立起以精神激励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是无形的,微小的,与员工的工作密切相关。要杜绝这些现象,首先要依靠员工,高度信任员工。只有一线员工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建立起成本观念,培养出良好工作习惯,精益管理才能收到实效。车间要运用好培训资源,不断提高员工素质。管理者应成为教练员、协调员、支持者和服务者,负责训练和培养员工,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让员工有能力发现生产中的各种浪费现象并能自己分析解决;再次,要充分授权,加大员工自主决策范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向上级领导反映问题,引起重视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车间内部应建立起开放透明的文化,领导与员工之间能够经常进行深度会谈交流,不断减少管理人员在生产管理中出现的短视行为。
(图3:培训与车间精益管理)
从传统生产的状况来看,卷烟成品质量主要由操作工和成品质检员共同负责。但由于操作工和质检员分属不同部门,导致操作工与质检员对产品质量的不同看法和矛盾,常常制约和影响卷包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中试车间的解决思路是:强化培训,统一质量标准,强化质量意识,以质量目标为导向,促进流程的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工作氛围。在培训中,强调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要求在生产环节上的每一名员工(包括质检员)都要把好质量关,减少和消除成品返工的质量因素,提高卷烟成品的合格率。
优化流程布局
精益制造的核心是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优化和改进作业流程,消除传统生产中的浪费。
一是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如果卷烟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证,那么质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之举。因此,必须把“出错保护”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设计开始,质量问题就已经考虑进去,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生产,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以中试车间为例:车间积极参与集团研制和开发产品的过程,就生产设备的特点和性能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努力从产品开发的源头上保证中试生产的设备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二次改进的成本并解决了新产品上机适应性问题。同时,车间在设备改造和创新方面,要以卷烟产品质量的市场反馈和质量抽检报告为导向,在稳定设备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对影响产品质量的设备隐患给予有效排除,以质量“零缺陷”为目标,不断提高卷烟生产过程中卷烟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二是对车间生产进行合理布局。生产布局不合理会影响卷烟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现场的各种布局在保持整洁、规范,达到工厂6S相关标准的同时,要考虑操作工的简易方便。只有通过对生产物流系统的持续改善,才能不断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减少影响卷包生产的外部原因,有效提升卷包生产车间的有效作业率。
三是努力消灭库存。库存被认为是最大的浪费,基于精益制造的车间管理,必须努力消灭库存。在车间精益管理中,控制配件库存和卷烟成品的库存,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努力消灭库存也是车间向管理要效益的潜力所在。一方面,要按工序点细分配件价值,清除无用库存,减少库存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要平衡各个工序的工作时间,畅通生产流程,以生产供货的精准到位促进成品库存缩减。
改进生产活动
仅仅对生产流程予以持续改善,还不足以实现精益化生产,还要进一步改善生产流程中的个别活动,以更好地配合流程优化。要保证生产的精益化,必须通过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机器检修、待料的停工时间和减少废品的产生。
减少生产准备时间一般的做法是,认真细致地做好开机前的一切准备活动,消除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列举生产准备程序的每一项要素或步骤;辨别哪些因素是内在的(需要停机才能处理);哪些是外在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就能处理);尽可能变内在因素为外在因素;利用工业工程方法来改进技术,精简所有影响生产准备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使效率提高。
全员生产维修是消除停机时间最有力的措施,包括例行维修、预测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和立即维修四种基本维修方式。无论制丝生产设备还是卷包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整套设备就会瘫痪,因此消除停机时间对维持连续生产意义重大。TPM的目标是保证设备零缺陷、无停机时间。要达到此目标,必须致力于消除产生故障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处理好日常表现的症状。
减少废品产生,要求车间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与此同时,成本观念的引入还需要绩效考核支撑,如果将废品的产生都归咎于设备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车间的管理矛盾,但长此以往,车间就难以取得长足的进步,更谈不上打造行业典范工厂。
以五大家企业为主体的日本铜箔业,逐渐替代美国的地位,一举成为十分强盛的新霸主。
第二部分 日本企业:迅速发展成霸主
20世纪60年代初,当美国企业已将连续化生产的电解铜箔月产规模推向上百吨规模之时,日本的电解铜箔生产却还停留在效率低、生产方式较落后、全日本每月只产几千米薄铜片的落后境地。当时,日本国内PCB业的迅速兴起与发展,对铜箔需求迅速地增大,它驱动着日本铜箔企业快速变革,发展这一产业。自60年代末起到90年代初,仅用了二十几年,日本铜箔企业的“变革”卓有成效,以五大家企业为主体构成的日本铜箔业,在世界铜箔业界中替代美国的地位,一举成为十分强盛的新霸主。是什么主因使日本铜箔业迅速地变得如此强大?向当时的强者(美国)引进技术,并在之后不长的时间内兼并其强者,是其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 企业创建与技术引进
1.1 日本最早研发、生产电解铜箔的企业
1956年古河电气工业公司在下属的日光电气精铜所开始研究电解铜箔制造技术。1958年,古河电气工业公司的中央研究所开始研发用于纸基覆铜板的铜箔胶粘剂及其在铜箔上的涂布工艺方法。同年,该公司还完成了电解辊式连续法生产铜箔的设备设计,并在1959年使用新制的电解辊式电解铜箔设备及连续涂布设备,当时月生产能力达到2万张。同年,该公司所生产的这种涂胶电解铜箔开始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这一电解铜箔工业化的成果,为日本纸基覆铜板制造业早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70年间,古河电气工业公司与美国Yates公司合资在日本建立了古河电路箔公司(古河サキットフォイル株式会社)。古河电路箔公司日本枥木县今市市的铜箔生产厂于1972年(简称“今市工厂”)完成建设,并开始生产电解铜箔。从四十年后的今天来看,当时与Yates公司建立古河电气工业公司的这一重大举措,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思考:古河电气工业公司在电解铜箔的生产设备、工艺方面的研发在日本为最早,并率先实现了连续化生产。但是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毅然放弃了自己企业用了十几年时间独立研究工艺技术的成果,改走从美国引进之路。一项新兴工业技术的创建与发展,与它的技术沉积(生产经验、研发历史、人才培养等都需要有沉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古河电气工业公司效仿、借鉴三井金属公司的模式(三井金属公司于1968年与美国企业合资在日建立生产铜箔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在日本国内建立新的合资厂,加快了它原有的铜箔事业的发展步伐。
之后,古河电气工业公司在铜箔事业发展上,还有几件大事件:1975年,在今市工厂内建成铜箔涂布胶粘剂生产线;1980年,今市工厂内第二个电解铜箔生产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1985年,古河电气工业公司铜箔研发中心建立;1986年,古河电气工业公司在枥木县今市市的针贝镇又新建一座电解铜箔生产新厂。古河电气工业公司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在发展铜箔事业上,曾与古河电气工业公司“联姻”的美国Yates公司,于1990年被古河电气工业公司与ARBED(著名的欧洲钢铁制造商,总部设在卢森堡,为卢森堡铜箔公司的母公司)合资收购(双方各持50%的股份)。
1.2 通过自有技术发展起来的两家日本企业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最初期日本覆铜板业创建与发展的驱动,由当时在日本覆铜板业中两家骨干企业――日立化成工业公司与住友电木公司合资建立了日本第一家用于覆铜板、印制电路板的电解铜箔生产企业。这家铜箔企业叫日本电解公司(Nippon Denkai, Ltd.,公司网址nippon-denkai.co.jp), 它建立于1958年10月1日,所属的第一家生产厂设在日本茨城县筑西市(现此工厂存留于现在)。该企业建立初期只间歇式生产电解薄铜片,成为当时日本覆铜板生产的国内主要铜箔供应厂商。 这种间歇式生产铜箔方式延续到1968年开始转为连续式电解铜箔工业化生产。此企业尽管目前在日本五大企业中生产规模排行最末,但它在日本铜箔发展初期曾做出了贡献:它是在日本首先创立铜箔生产的企业之一;它在日本本土较早地自主开发出连续式电解铜箔生产技术,并坚持走运用自主技术之路。日本电解铜箔公司的铜箔制造技术表现着它“本土”的风格与特点。三十几年后,日本电解公司将它原在日本静岗县藤枝市设立的藤枝工厂设备卖给我国一家公司,在我国苏州镇江大港新区建立一个铜箔厂(镇江藤枝铜箔有限公司),并传授了工艺技术。我国国内有关的铜箔专家对此国内铜箔企业进行考察后,曾感慨地对笔者讲:“日本电解铜箔公司的设备、技术独有其特点,其水平之高值得佩服”。
日本福田金属箔粉工业公司(Fukuda Metal Foil & Powder Co., Ltd.)在1958年就有了少量卷状电解铜箔的生产制造,但规模一直很小。它真正有一定规模的铜箔生产厂是在70年代建立。靠自己企业多年的研发工作,自主创造了电解铜箔的生产技术及电解铜箔的表面处理技术。该公司的电解铜箔工厂设立在京都市。
1.3 首家从国外引进技术及生产基地进军海外的电解铜箔企业
三井金属公司(MITSUI MINING & SMELTING CO.,LTD., 简称:三井金属/MITSUI KINZOKU) 于1967年与世界首家生产电解铜箔的企业美国Anaconda Company公司的子公司International Smelting & Refining公司共同创建了专门生产、研发电解铜箔的分公司。它称为“三井Anaconda铜箔株式会社”,在1979年更名为三井金属箔制造株式会社。1968年,它的第一家生产电解铜箔工厂在日本琦玉县上尾市的上尾工厂建成,并投入正式生产。该工厂所采用的技术,是它于1968年在日本率先从美国Anaconda制铜公司首次引进的连续电解制造铜箔工艺。三井金属公司在日本铜箔业率先开创了一条通过“招商引资”,在日本国内建立新的合资厂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之后曾被日本,甚至欧洲、亚洲其它铜箔企业所效仿、借鉴。
1974年,美国Anaconda制铜公司停产,该工厂又由三井金属公司购买了它的部分股份。1976年,三井金属公司与美国OAK Industries公司(当时为美国的覆铜板生产公司)、Anaconda公司(出了少部分股份)共同在美国纽约州组建了OAK-三井公司(OAK-Mitsui公司)。OAK-三井公司的业务,主要是生产电解铜箔,当时也少量生产特殊性的覆铜板产品。OAK-三井公司(该公司现仍有独立的网站:http:// )与铜箔相关生产、研制业务一直延续至今。该公司生产铜箔的技术,是日本国内的三井金属的上尾工厂采取的工艺技术。这是日本铜箔业首例向国外输出的铜箔制造技术。
1.4 通过直接从国外引进技术得到快发展的后起之秀
1968年,JX日矿日石金属株式会社(JX Nippon Mining & Metals Corp.,以下简称为日矿金属公司)的前身公司日本矿业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开创了立铜箔事业,设立了日矿グルド?フォイル株式会社(1999年该会社更名为日矿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在1968年至1978年的10年间,它的铜箔事业部并未在连续式生产电解铜箔方面,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技术上都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直到1978年,日矿金属公司与美国Gould公司的亚利桑那州铜箔厂合资,在茨城县日立市白银街投资兴建了铜箔生产厂(常称为“白银工厂”)。该工厂在1982年正式投入电解铜箔生产。这家白银工厂之后多次进行扩产建设,成为日矿金属公司在日本国内的一家大型电解铜箔生产基地。
与日本其它几家铜箔企业相比,日矿金属公司实现铜箔的规模化生产略偏晚些,当时(70年代末期)日矿金属公司是利用与美国铜箔企业合资方式,获取了它的铜箔制造技术,使得它的铜箔业发展有了一个现成的、较高水平的技术基础。由此也拥有了赶超日本其它铜箔企业的资本。
1990年10月,资本雄厚的日矿公司将美国Gould公司收购,使Gould公司成为它在美国的子公司(后在90年代末美国Gould公司又收回了部分股权)。日矿公司对已经营四十多年的美国Gould公司铜箔生产工艺技术,也实现了最直接、无保留的索取与借鉴,它在欧美铜箔市场上也得到了扩大。
二、日本在欧洲的海外铜箔企业建立与发展
2.1 总述
美国的Gould公司与Yates公司从20世纪60年代初起先后在德国、英国、法国、卢森堡等国家建起了铜箔生产厂。后来这些铜箔企业都遇更换控股方(有的几易其主),均落入日本企业旗下。
1982年日本三井金属公司与法国Dives公司合作,建立了“欧洲铜箔公司”(EVRO)。该法国铜箔生产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关闭。1988年日本JX日矿金属公司收购了Gould公司,其中Gould公司德国工厂也归属于日矿金属的旗下。这家德国铜箔企业(GOULD Eichstetten GmbH)的经营一直坚持到今天。1989年日本福田金属箔粉公司兼并了在海外的英国纽卡斯尔的电解铜箔工厂(称为Cookson Fukuda Ltd)。该企业在90年代末的铜箔产能达到了300吨/月,其铜箔产品主要市场在欧美地区。21世纪,福田金属公司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对英国纽卡斯尔工厂一部分铜箔生产设备停止了使用,并对人员进行削减(由原有的130人减少到90人),产能缩小到200吨 /月。这家英国铜箔工厂在2004年被关闭。
2.2 日矿金属公司在德国的铜箔企业――古尔德-艾希施泰滕公司
1961年,美国Anaconda制铜公司派出人员,在美国成立了一家新的铜箔生产企业。它称为Gould Inaugerated Elektrometall有限公司(古尔德电子有限公司)。Gould公司分别先是在美国两地(美国的俄亥俄州和亚利桑那州)建起电解铜箔生产厂,后又在德国[当时“西德”的Eichstetten(艾希施泰滕)]、英国建立了电解铜箔厂。1963年Gould公司德国生产厂首批生产出电解铜箔产品。1988年Gould公司被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包括Gould公司在美国的两家铜箔生产工厂)被日本能源公司(Japan Energy,为JX日矿金属公司的前身)所收购,另一部分(包括Gould公司德国铜箔工厂及在欧洲其它几国的销售部门)被独立地“继承” Gould公司的铜箔事业。但Gould公司德国铜箔厂维持到2004年时也被日矿金属公司买下。
现属JX日矿金属公司旗下的Gould公司德国电解铜箔生产企业,位于德国西南部城市弗赖堡的艾希施泰滕镇(Eichstetten)。尽管这个德国小镇不很知名,但在此地的这家铜箔生产厂,却在世界铜箔业的发展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家被称为GOULD Eichstetten GmbH公司(古尔德 -艾希施泰滕公司,工厂见图9、10)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有五十多年工业生产历史的最老铜箔生产企业之一。它也是世界上过去很知名的Gould公司仅存的唯一生产厂(Gould公司在经营事业昌盛时有四五个铜箔生产厂,分别分布在欧美)。
GOULD Eichstetten GmbH公司的铜箔强项产品,还包括厚铜箔。它的厚电解铜箔(100μm~400μm) 主要在汽车电子用PCB上使用,现在欧洲有着一定规模的应用市场。
作为老牌铜箔“旗帜性”企业Gould公司从业人员现仍为辉煌的历史而骄傲。它在自己的网站(http://)宣称:在电子信息领域,作为产品制造中的重要原材料,电解铜箔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应用历史。在这段发展历程中GOULD公司坚持生产的电解铜箔,获得了在PCB行业中的战略投资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GOULD公司始终努力地发展自己,以生产出高品质的铜箔产品而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供应厂商之一。有一大批世界顶尖的覆铜板及印刷电路板制造厂商构成的GOULD客户群。由于他们的技术能力、质量及高度的客户定位,使公司成为跻身国际前列的电解铜箔供应商。创立于1961年GOULD Eichstetten公司已经从一个地方的小企业发展到一个全球性的电解铜箔生产厂家。产品范围包括各种IPC等级的品种,厚度规格从7微米到400微米。令这家GOULD公司的德国工厂自豪的是,它在2000年开辟了新的CAC?/ CSC生产线,开发、生产出至今仍沿用的一种生产多层PCB制造使用的特殊铜箔-铜载体(或钢载体)复合材料。在GOULD公司网站上称“我们的铜-铝-铜和铜-钢-铜载体产品,始终使用在市场不断增长的高端多层PCB。由这类电解铜箔制成的多层PCB像电子产品心脏一样,在音乐播放器、导航系统、移动电话、电脑、家庭娱乐系统、卫星接收机、飞机控制和许多其它产品中得到应用。”
我们打开Gould公司的网站,可看到一份Gould公司(包括Gould公司的美国分公司)众多工艺技术人员在1993年~2004年撰写的研究论文目录表。目录表的上方写有这样一段文字:“以下是Gould公司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们发表的技术论文。这些文章总结汇集了铜箔业技术进步的引领者们几十年间对铜箔技术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目录表中列有37篇论文题目,大部分论文涉及铜箔的制造工艺、环境变化下的性能改变、铜箔性能测试、铜箔在高性能覆铜板及印制电路板中应用等内容。所列的论文目录,可打开全文,阅读或下载。这一份留给世界铜箔业很有保留、研究、学习价值的文献,是那些为铜箔事业为之奋斗的欧美老前辈留给下几代世界同行的宝贵遗产。为此笔者将此目录编译成表(见表1 ),提供给读者,以作参考。
2.3 三井金属公司在美国的铜箔企业―― OAK-Mitsui 公司
三井金属公司于1976年与美国OAK公司(CCL生产公司) 共同合资,在美国纽约州组建了生产电解铜箔的企业――OAK-Mitsui公司(一般在中国内地称“橡树-三井公司” )。 这座铜箔工厂位于纽约州的Hoosick Falls镇,因此一般称为Hoosick Falls工厂。到1977年,这家工厂的铜箔生产能力又增加两倍,年产能达到3240吨。1988年,三井金属公司又一次对OAK-Mitsui公司进行投资扩产,在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市(Camden)新建了电解铜箔生产企业( 简称为“CEL公司” ),它于1992年建成投产。1994年,OAK-Mitsui公司还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新建增设销售点及仓库,以及时将铜箔产品供应给美国西海岸的客户。
1999年OAK-Mitsui公司在世界最早开发出“采用超声波粘接铜箔片薄铝箔的复合材料(即附铝箔载体的极薄铜箔)”,它一部分用于OAK-Mitsui公司下属分公司ABC公司的覆铜板产品生产中。另外一部分也广泛地应用在美国、亚洲一些企业的PCB制造中。
自90年代末起,OAK-Mitsui公司常规型电解铜箔生产处于半停产的状态,工厂经营艰难。2001年6月,OAK-Mitsui公司Hoosick Falls工厂全面停产。2003年,三井金属公司对OAK-Mitsui公司经营业务开始做调整:在已停产的OAK-Mitsui公司Hoosick Falls工厂内建立了OAK-Mitsui技术开发中心,使它成为三井金属公司有铜箔相关技术、产品研发的部门之一。2005年4月,公司又重新启动、调试在Hoosick Falls工厂闲置几年的设施,恢复特殊铜箔产品的生产,并确定了重点发展成三井金属公司的生产多层板用内埋电容材料(aradflex?)生产基地的经营方针。在2006年, Hoosick Falls工厂部分设备搬到OAK-Mitsui公司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工厂内。实施在一个工厂内发展电解铜箔产品(Hoosick Falls工厂只做faradflex?)集中经营生产铜箔的方针。OAK-Mitsui公司总部也随即由原在Hoosick Falls工厂内也迁入到卡姆登工厂内。
目前OAK-Mitsui公司卡姆登工厂具有生产电解铜箔9000吨/年的产能。但是近几年实际产量估计在4000~5700吨/年。这家工厂的所在地南卡罗来纳州(South Carolina)位于美国东南部,它是外商投资较多的地区。到2012年统计共有200多家跨国公司选择在南卡投资设厂。南卡人均吸收外资额在美国一直遥遥领先,近年来年均投资额超过60亿美元,主要投资国与地区有德国、日本、法国、瑞士、中国台湾、英国、瑞典、比利时。主要投资项目有日本普利斯通轮胎厂、富士公司软片厂、法国米其林轮胎厂、德国宝马汽车制造厂等。我国内资企业海尔集团1999年在南卡的卡姆登市建立了电冰箱工厂,投资3千万美元,雇佣300名当地工人,后又在该州设立配售中心,雇佣工人30名,成为中国大陆企业在该州成功投资的楷模。
所以应该写好几点:
1、你对某一学术研究上的认识
2、具体你做了什么事
3、你如何用心学习,哪些事情是你动脑子去解决的。就算没什么,也要写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你如何通过努力解决了
4、以后学习工作中你还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实哪些知识
5、你分内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备,即事前准备工作以下供你参考: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评价、总分析,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总结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主要内容。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产生的,都应写清楚。
3.经验和教训。为了便于今后工作,必须对以前的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并形成理论知识。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基本不夸大,缺点基本不缩小。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2.条理要清楚。语句通顺,容易理解。
3.要详略适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突出重点。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
总结的基本格式:
1、标题
2、正文
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
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
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
3、落款
署名与日期。
食品论文总结范例:
一年来,我们食品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和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经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保护竟争、促进联合的要求,紧紧围绕搞好搞活市场这个中心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经济成果.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今年,我们食品工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完成得很好,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和提高.
1工业总产值;计划为x亿x千x百万元,完成xx千x百x十万元,提前二十一天超额完成了汁划.比去年增长了百分之十五点九.
2.产品的产量;在二十个主要产品中,有十甲个产品在十一月未就已完成了全年的产量计划.其他品种到年末也都超额完成了计划.其中超额百分之十以上的xx个产品、超额百分之五以上的有x个产品,其他产品都在超额百分之三以上.3.产品质量:今年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酱油、醋、各种酱达到了部顽标准.许多产品恢复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肉联厂的红肠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获得了银质奖章;正阳楼的松仁小肚、酿造七厂的酱油、酿造一厂的味素、糕点一厂的乳白面包、糖果一厂的脆香搪等七个产品被评为省的优质产品;有三十三个品种被评为省食品工业系统的优质产品.
4.品种花样:今年以来,共试制成功并已投放市场的“四新”产品(新产品、新品种、新造型、新装磺)达一百多种,丰满了柜台,活跃了市场,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5.劳动效率:今年比去年也有较大的提高.每个职工平均实现产值一万二千二百元,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二十八;创利一千四百七十五元,比去年增加一倍多.6.各种消耗:今年各产品的消耗普遍下降.味素使用淀粉,去年每吨产品耗用三点六吨,今年降到三点一九吨;酱油的出品率,去年每斤混合料出二斤七两左右,今年达到二斤九两;醋的出品率,今年比去年提高百分之二十多.
7.资金占用:今年比去年减少百分之十一点三.
8.企业利润:全公司实现净利润一千三百二十万元,比去年翻了一番.
二、抓了几项主要工作
今年,我们对几项主要工作由于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抓得细,抓得实,所以比较主动.
1.狠抓了产品销售,变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变卖方市场为买方市场,促进了生产发展.工业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两个问题上,究竟应该注重抓产品生产还是抓产品销售,这既是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过去由于批判了“流通决定论”,强调按计划生产,使工厂的注意力集中在生产上,忽视了销售,把市场搞得很死,工厂生产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今年以来,我们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改变了方法,重视了抓产品销售,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改变供货渠道,把原来工厂包地区的供货办法,改为工厂和商店自行挂勾的供货方式,既搞活了市场,又促进了生产.一二是增加了推销人员,仅糕点糖果两个行业就增加了二十多名推销员,他们带样品深入各商店和省内外大力推销产品.现在,他们生产的糖果已销到全国十五个省,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北京、天津、甚至西藏高原都卖他们的糖果,全年销往外地一百多万斤,这是历史上从末有过的.三是经常召开产销联席会,广泛征求意见,改进生产,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扩大销量.四是成立产品试销部,据统计,全市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厂已经建立起来,对掌握市场动态,搞好产销,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五是贯彻了薄利多销的原则,增强了竞争能力.今年,对味精进行了两次调低售价,调减百分之三十,相应的扩大了销量百分之五十以上.糖果平均调低销价百分之十五,使水果糖的价格低于上海、天津、北京、沈阳等市,这就为我们外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上五方面的工作,说明工业企业贯彻以销定产,以销促产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扩大竟争的情况下,重视和加强产品销售工作更有其现实意义.
2.贯彻了“挖潜、革新、改造”的方针,千方百计扩大短线产品的生产能力,适应了市场的需要.我们食品工业经过多年的建设.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还有十几个产品,如面包、肉制品、饮料等的产量还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为了尽快缩短产销差距,今年以来,我们把工作的重点一直放在挖、革、改上,充分发挥了现有企业的作用.为市场提供更多的食品.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七件事:(略)从以上“挖、革、改”的整个工作来看,今年我们的工作方向是对头的,坚持了以挖掘现有企业潜力为主,争取国家投资为辅的原则,扩大生产能力,应该成为今后发展食品工业的指导,思想.
3.积极开展了创“四新”、“一提高”的活动,大大增强了我们食品工业产品的竟争能力.今年以来,由于进一步贯彻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解放了思想,放宽了政策,竟争形势越来越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活跃”・;…因此,从年初起,我们在企业中全面开展了创“四新”、“一提高”活动.在这方面主要抓了四项工作:(略)从以上情况来看,想要使我们的产品在
市场上站得住脚,使我们的企业在不断扩大竞争的形势下,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花样,经常更新换代,这是一年来,我们体会极其深刻的一条重要经验.
4.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技术和原材料优势,努力扩大生产.(略)由此可见,想要搞好生产,经营的方式方法要活,要发扬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来安排生产、组织生产,才能争得主动左又.
5.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改革了基层管理体制,适当调整了领导班子.(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我们食品工业取得的成绩是很大的,经验也是比较丰富的,按“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有些产品仍然产不足销,差距较大.〔举例略)2.某些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忽高忽低.(举例略)
3.品种花样还不多,产品包装装满更新慢.(举例略)
4企业管理水平还比较落后,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
适应不了四个现代化的需要.
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头.存在以上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公司领导,思想落后于形势,识事迟,行动慢,指挥不力而造成的.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要发奋图强,进一步发扬优点,尽快克服缺点,加强领导,不懈地进行工作,千方百计把我们的生产搞上去,把经营管理切实抓起来,创造优良成绩,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
又又市食品工业公司
20xx年xx月xx日
食品车间年终总结报告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鼓舞下,在公司及车间领导的关心帮助下,特别是通过对庄总"向管理要效益,节约每个铜板为自己,也为纳爱斯"讲话的学习后,经过不断的实践,在经验积累、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向管理要效益,紧抓安全生产.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效益.针对此,我要求员工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时时牢记安全注意事项,杜绝睡岗、聚岗、脱岗等违规违纪行为.如反应釜属于压力容器,高温高压运行;行车操作中重物易摆动;还有吸滤现场易脏易乱,容易发生滑倒、拌倒事件,这都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所以,我要求员工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和性能后再操作,且要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做到"在岗一分钟,安全六十秒",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二、向管理要效益,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设备利用率.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员工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积累管理经验,结合制度科学管理,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并努力做到知人善用,让每位员工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工作,"能者发挥所长,健者不遗余力",低投入,高效率地做出更好的成绩.根据车间规定,我还要求员工结合每天生产情况及时调整所用反应釜只数和滤池个数,以减少设备修理次数,充分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物耗能耗,增加效益.
三、向管理要效益,确保产品质量.没有质量保证,产量再高也是徒劳,相反,还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为此,我严格执行车间分等级的质量管理制度,奖罚分明,以促进员工努力钻研业务,提高操作水平,确保泡花碱成品的各项指标均在合格范围内,做到高质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