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01 23:32: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际经济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国际经济

篇(1)

主管单位:商务部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1515

国内刊号:11-1583/F

邮发代号:82-78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2)

主管单位:中国社科院科研所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0974

国内刊号:11-3799/F

邮发代号:82-814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93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期刊荣誉:

篇(3)

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1.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表现为:(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2)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以获取更大利益。(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1.2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在外贸领域引资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我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1.3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我国不断进行对外开放,因而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大约为7%-8%,其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大约是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每年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在此情况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可以便利的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我国的贸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一体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我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的经济安全。这具体表现在:(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2.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资金是贸易的源泉,我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从我国贸易引资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一,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第三,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2.3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第二,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第三,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第四,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3我国外贸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3.1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作出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作出回应,根据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1)改革应着力于制度创新,开放要着眼于提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3)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既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能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

篇(4)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的理论课程,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的图形分析和理论推导,但是一堂课下来,如果内容一直是枯燥的图形分析和理论的推导,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影响效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节奏的变换。教学内容也如同一首乐曲一般,有节奏上的不同,数学计算、图形分析、理论推导等这些枯燥严肃的内容,就是沉重徐缓的乐章,节奏缓慢;时事评论、案例分析等轻松内容,就相当于一首首节奏轻快的歌,在节奏缓慢的乐章当中不时地穿插几首轻快活泼的插曲,立刻让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样,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会因为内容的枯燥而失去注意力,产生疲劳的感觉,教师也相对要轻松。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部分,即包括罗伯津斯基定理、贫困化增长、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等理论内容,需要讲解大量的图形,如果自始至终,一个图形接着一个图形地分析,教师讲得再生动,由于内容沉闷,学生也很容易疲劳,但是,如果节奏不时变换一下,效果可能就完全不同。我们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如下设计:首先以一个轻松话题入手,联系到这次课的内容,然后再详细介绍罗伯津斯基定理,讲完定理后,适时地穿插生动的案例,变换一下节奏,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再接着讲解贫困化增长,之后结合某一典型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分析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并可以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这样,尽管理论性很强,但是由于节奏的不断变化,整个课堂也因此而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往往不容易走神,效果自然就好。

2注重逻辑严密,环环相扣,抓住学生注意力

篇(5)

2经济波动增加造成的冲击。经济波动增加造成的冲击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等将通过国际经济贸易的形式与我国进行经济往来,由于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还有待完善,一旦遇到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将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导致我国经济波动增加,经济结构出现失稳的状况,若处理不当,将出现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因此,经济波动增加造成的冲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难点内容。

3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阻。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还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阻上。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进程中,产品的科技含量直接决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密集型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这样,无形中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将会受阻,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我国对外贸易很难适应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因此,探索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势在必行。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在了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应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抓住资本的溢出效应,积极开拓国家市场,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加的产业投资不但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大量的新技术、设备需求,进一步扩大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2.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机制。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机制,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环节。要使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获得更好的发展,完善我国的对外贸易机制,在具体做法上,应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加强对外投资,鼓励本国的跨国企业发展;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三是利用全球资源,改善外贸结构,在当地进行融资。

3.寻求国际贸易法律的保护。寻求国际贸易法律的保护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应对当前的政策和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避免由国际贸易规则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此外,我国还应该加强国际、区域经济贸易组织的运行与管理,维系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磋商与合作关系。

4.拓展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拓展对外贸易发展的空间,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应积极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势,拓展对外贸易空间,如创新贸易融资产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打造国内外会展平台等,都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竞争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我国的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篇(6)

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

篇(7)

(二)贫困化增长出现的主要原因根据巴格瓦蒂的观点,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的原因与贸易条件的恶化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使得一国的出口在贸易条件不变下大大增加;如果该国是一个大国,那么出口的增加过大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若这种出口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非常低,则会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再加上该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很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引起国家福利的减少,从而出现了出口越多越穷的奇特现象。(三)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增长”国际经济学理论中提到的贫困化增长问题,主要容易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其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据统计,2005年中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4221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78.5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伴随着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贸易条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据测算,与1995年相比,2004年贸易条件下降了近35%。国内有不少学者对中国贸易条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研究结论就是贸易条件呈现出总体恶化的趋势,而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贫困化增长现象的产生。贫困化增长现象不仅出现在了中国的贸易领域,更有甚者,在中国的教育方面也越来越明显。

二、《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中的贫困化增长现象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大学双语教学试点,其规模逐渐扩大,涉猎的领域也越来越宽泛,但是随着双语教学的不断成熟,其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并没有与其规模成正比,相反教学质量正不自觉地陷入“贫困化”陷阱。

篇(8)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经济全球化与国家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无疑,国家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当然仍是最重要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势下,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和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国家间的合作与协调,经济全球化也不可能得到发展。

不过,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主体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经济全球化导致单个国家无法单独对某些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借助于国际性组织协调管理,这样,政府间国际组织、特别是WTO的作用日益突出起来。

然而,国际经济组织所涉事务越广泛,对国家政策的约束越大,成员国在调整这些经济事务上的自主权就会越受限制或被削弱。例如,WTO规则是国际社会成员协调意志的产物,这种协调必然导致在某些领域国家主权行使的某种限制。这样,WTO与其成员方间、WTO各成员集团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解决和处理好这一矛盾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于国家主权问题,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主权绝对化和主权淡化。主权绝对化的观点过于强调主权绝对性一面,把主权概念推之极端,认为主权不能限制,不能让渡,否则就是对主权的侵害。这种观点现在显得已经过时。

相对而言,淡化主权的观点在西方正在流行起来。有些西方学者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主张淡化主权。实际上,大国的主权和利益从来不会被忽视、被淡化。被淡化的只是弱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所谓淡化主权的观点往往被用作让弱小国家服从大国意志的理论根据。因此,对这种观点需要特别予以注意和警惕。

诚然,经济全球化要求国际社会成员对某些事务协调一致,这就必须赋予WTO这类国际性组织以一定的管辖权。当国际组织对其管辖范围内的事项行使权力并形成国际共同规则后,成员方有义务遵守和实施,其在相关领域制定经济政策的自主权不可避免地受到某种限制。这种限制是自愿的、必要的,它有助于维护国家认可的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防止个别国家滥用权力,损害其他国家乃至国际社会整体的利益。

国际经济组织的管辖权与成员国主权间并不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原则上说,国际组织不应该损害成员国的主权,而应该尊重成员国的主权。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成员国之所以愿意将某些事项的管制权交由国际组织来协调,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已经超出一国的界限,客观上需要国际协调管理;同时这种权力是由成员方共同行使的,这种共同行使是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体现。

然而,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不同,其在国际组织的实际发言权和影响也不同。就拿WTO来说,WTO某些协议虽说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妥协的产物,但其现行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决策程序可以说主要反映的是西方大国的意志和利益。将一些形式上平等的规则平等地适用于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的成员方,所产生的是实质上的不平等。乌拉圭回合就三个新议题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服务贸易总协定》,从总体上看,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对发达国家则更为有利。

要使国际组织既能有效地行使其职能,又不妨碍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有关国际组织在成员国赋予的权限内活动。对于WTO来说,它是一个贸易组织,所处理的应限于贸易或与贸易直接有关的问题。但目前发达国家却想极力扩大其职能范围,并试图将一些片面反映发达国家标准和利益的不平等的规则纳入WTO的体系。如果采取“一揽子”协议的通过方式,那么弱小国家在这些事项中的自主权实际上就被剥夺,主权就会受到损害。因此,对哪些问题应列入WTO的新议题,是一个事关国家主权的大问题。

其次,应将规则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实现公平互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既要使国际性规则得到尊重和统一实施,同时也应赋予有关国家根据本国情况适时调整其国内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在本国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有寻求适当救济的权利。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使国际社会各成员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都能得到发展,在制定规则时就不能“一刀切”。对于WTO来说,应特别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使其有制定和调整本国经济政策的更多的自主权。虽然说现行WTO的协议对发展中国家已采取了某些特殊的待遇,但从总体看来,还是很不够的。

再次,应改进和完善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决策机制,使其能反映和照顾到国际社会全体或绝大多数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在WTO等国际经济组织中,大国的意志和利益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弱小国家的意志和利益仍被忽视,决策体制还不民主,这种不民主的决策体制无疑对弱小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都具有损害。

三、经济全球化与非政府行为主体

经济全球化正在逐步消除国界的影响,世界已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在这种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体化的世界里,利益也是多元化的,因此,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代表各种利益的行为主体也就呈现多元化的局面。近年来,许多西方学者在考察经济全球化的现象后都认为,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国家主权的弱化以及其他经济行为者的作用的加强。主权弱化之说自然不当,但除主权国家外的非政府行为主体的作用和影响的确是加强了。

1.非政府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也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在国际平面上协商和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公共利益及不同群体的利益。于是,代表着国际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利益的非政府组织,为使这些全球化问题的解决能反映其利益和愿望,就在国际社会上作为“压力集团”来发挥其影响。特别是在国际人权、劳工权利、环境保护等方面,非政府组织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跨国经营活动,这就使得与其相联系的民间利益群体或集团,如工会、消费者组织、环境组织等,也不得不在国际上积极进行活动,以便能有效地对跨国公司的活动施加影响或予以限制。

在国际上,人们现在将由非政府组织(NGO)及其它非国家行为主体组成的社会称之为“国际市民社会”(international  civil  society),与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相对应或相区别。“国际市民社会”不具有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那样的权力和能力,但是,它们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对国际立法和国际法的执行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国际环境领域,许多非政府组织参加了一些环境条约的协商和起草;世界银行在世行项目方面开始注重与当地非政府组织协调;在经合组织关于《多边投资协议》的谈判以及1999年WTO西雅图部长会议期间,非政府组织均发挥了重要的影响。所以,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国际市民社会”的发展在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运作中是一种革命性的转变,同时也是权力从国家向非国家主体的转变,并认为这是国际法律程序和制度的民主化,有助于促进国际立法的民主化和透明度,改善国际治理。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在法律上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非政府组织能否成为国际法主体?目前国际上许多学者的看法是,虽然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但除少数组织外(如国际红十字会),它们一般不是国际法主体。然而,也有些学者主张,某些非政府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部分国际法主体。其理由是,这些非政府组织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例如工会和雇主组织就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参与者);赋予其有关国际权利和义务,既有助于促进国际立法和决策的民主化,也有助于对其行为予以规范。

无疑,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的动向是个值得关注的新问题。虽然其绝大部分目前不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但它们在国际上作为一种与政府相对应的民间力量和行为主体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国际组织现均注重与非政府组织合作。例如,《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5条就规定,总理事会可就与涉及WTO有关事项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协商和合作作出安排。随着实践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的地位将会逐渐提高。

2.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它们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全球化中还在不断增长。因此,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是重要的行为主体。

由于跨国公司是国内法而不是国际法的产物,因此,对于跨国公司是不是国际法主体的问题,仍然颇有争议。传统国际法只承认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法主体,个人(自然人和法人)的权利和义务不直接受国际法支配。

然而,在现行的法律结构下,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单个国家的法律已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而传统国际法又是调整国家间关系的,它不能直接适用于跨国公司。这就可能使得关于跨国公司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存在着某种真空状态。这种状态无论是对国际社会还是对跨国公司来说都存在问题。一方面,跨国公司需要国际社会保护其权利,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要求跨国公司对其跨国经营行为负责任。

于是,近年来,国际上提出了“全球公司公民”的概念。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的《世界投资报告》,“公民”既包括责任,也包括权利。在“公司公民”前加上“全球”,强调的是跨国公司在构成其“社会”的全球竞技场所中的权利和责任必须一致。跨国公司并不只是其经营所在国的合法公民,也是“全球公民”。公司这一概念是在符合东道国法律规范的意义上使用的,并不详细说明其使用的标准是全球性的还是国别的。作为“全球公司公民”,跨国公司拥有有关国家和国际管制框架授予的权利,又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虽然“全球公司公民”不是国际法意义上的概念,但至少表明了国际社会对跨国公司权利和责任一致性问题的关注。

另外,不少学者认为,个人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成为国际法主体。例如,从实体上看,个人根据某些条约可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同时,现行的国际法对个人和公司也规定了义务,违反这种义务就要承担责任。从程序上看,个人和公司有权在某些特定的国际法庭提起诉讼。因此,个人和公司在某种情况下可以成为国际法的主体,或国际法上的特殊主体或部分主体。有人认为,跨国公司依据国际法承担责任是必要的、可能的、不可避免的。

对于上述非政府行为主体的法律地位问题,我们应注意从动态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国家和国际组织这样的国际法主体,也包括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这样的非政府行为主体。虽然一般来说这些非政府行为主体目前还不具有国际法主体的地位,但随着客观实际的发展,其法律地位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不可否认,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经主权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认可,某些非政府行为主体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成为由国际法赋予权利和设定义务的主体。

四、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实体规范

(一)国际经济法中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关系变化

国际经济法调整的是广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它既包括国际法规范,也包括国内法规范;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但以前的国际法规范所涉领域有限,其影响和地位也不是很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WTO体制的建立,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与国内法规范的关系也发生了某种变化。

1.一些原先纯属国内管辖和控制的经济活动,现也已同时置于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控制之下。以前,国际法很少涉及和调整各国国内的经济活动。因此人们在谈到国际法在某个经济案件的适用时,经常发现没有可适用的国际法规则。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WTO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已十分广泛,甚至已涉及到成员方的国内经济生活。因此,许多原先纯属国内控制的经济活动现须受国际法和国内法双重管辖。

2.WTO的规则和要求已使调整相关经济活动的国际法规则与国内法规则基本一体化或趋同化。WTO的规则具有法律约束力,它要求成员方的国内法与WTO的规则保持一致。一方面,国家对经济实行管理的政策和措施,如关于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等,逐步在协调一致,成员方的国内法不得与WTO规则相抵触;另一方面,在民商事法律规范方面,有关的国内法规范与国际法规范也日趋同一。例如,商业秘密是否是知识产权问题,以前在理论上和各国实践上都不一致,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明确将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加以保护,从而使这一问题不再存有争议。因此,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间的相互联系更为密切。

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WTO体制的发展,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的地位显得突出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讲,以前国际多边条约对贸易、投资、金融交易规制较少,例如,GATT以前主要调整货物贸易问题,没有涉及到投资、服务贸易、金融交易等领域;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主要调整国家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不涉及金融服务贸易问题;关于投资方面甚至没有一部实体法的公约。因此,调整这些经济交易主要是依靠国内法规范。然而,WTO体制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WTO规则已广泛涉及到贸易、投资、金融等交易领域,并对各成员方具有约束力。这样一来,WTO及其规则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有时甚至处于主导地位。

(二)国际经济法各部门间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也导致各种经济交易、经济活动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贸易与投资的相互影响已为国际社会所认识;金融服务已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与非贸易问题的联系,如贸易与知识产权、贸易与环境等,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相应地,调整某一经济活动的措施也可能对其他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WTO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相互联系,并已经将其触角从贸易拓展到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其他重要经济领域。

1.贸易与投资措施

贸易与投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向国外市场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主要方法以及组织国际生产方面的一项主要因素,正在日益影响着世界贸易的规模、方向和构成。因此,投资措施对贸易具有重要影响。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对某些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予以规范。这一协议既有利于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同时对国际投资法制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贸易措施也会对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规模、方向和构成产生各种影响。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大致可分为四大类:市场准入限制;市场准入发展优惠;出口鼓励措施;出口限制措施。这些贸易措施对贸易流动具有直接的、第一层次的影响,同时,它们对随后的外国直接投资具有第二层次的影响。通过改变与特定国家或地区相关的贸易环境,这些措施有助于形成具有某种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影响潜在投资者的决策进程。因此,与没有政府干预而由市场力量引导的情况相比,这些“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可以改变外国直接投资的分布形式。而外国投资的变化对未来有关的贸易流向又具有重要的第三层次的影响。因此,对与投资有关的某些贸易措施,国际社会也应规范与协调。

2.金融服务、服务贸易与投资

金融服务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各国管制最严的行业之一。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金融服务作为服务贸易的一种,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作出了规定。

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要在东道国提供服务,通常就必须在该国设立机构或营业场所,这就涉及到投资问题,特别是市场准入和国际待遇等问题。因此投资法对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就具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

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金融稳定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维护金融稳定就不能放弃金融监管。金融的审慎监管无疑是保证金融自由化稳健发展的重要措施。这样,金融服务自由化必须处理好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显然,服务贸易、投资、金融问题在这里相互融合在一起,调整服务贸易、投资、金融的政策和措施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3.贸易与环境

贸易与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WTO已将其作为下一轮谈判的重要议程之一。

贸易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贸易自由化虽可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资源的过度开发,给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过分强调环境保护又会限制或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有时环境问题也可成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因此,在WTO体制内如何处理好可持续发展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无疑是个新的课题。而贸易与环境问题既涉及到多边贸易体制和各国贸易法的有关制度和规定,也涉及到多边环境协定和各国环境法的有关规则,需要我们将其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此外,关于贸易与其他非贸易措施的联系还可能包括贸易与竞争问题、贸易与劳工问题、贸易与人权问题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国际经济法的新领域。

五、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执行机制

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法规范以前被称之为“软法”,因为它们往往仅是宣示一些有关的原则和规则,在国际层面上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机制。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经济上更为相互依赖,这就必然要求国际上具有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国际合作与协调,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有关规则的实施。否则,经济全球化就会受到阻碍。在此情况下,WTO及其争端解决机制应运而生。这一机制使WTO的多边贸易规则能有效地得以实施,并大大改善了国际经济法规范的“软法”形象。

(一)WTO规则的实施方式

从实施的角度看,与以前的国际法不同,WTO规则有了更加明确、具体的实施规则。《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其协议对所有成员具有约束力,WTO的有关协议要求各成员方以统一、公正、合适的方式实施其规则。WTO的争端解决机构在处理有关争议时,也是强调各成员方的国内法律措施不得与WTO规则相抵触,若与WTO规则相抵触,成员方就必须修改其国内法或采取WTO规则允许的其他救济措施,美国为了实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也于1995年和1996年对其专利法进行了修改。显然,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国际法优先的原则。

至于WTO规则在成员方境内以何种方式适用,则取决于成员方各自的法律规定。各国在实践上对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的做法不尽一致。我国学者一般认为,WTO规则在国内没有直接效力,它们必须经过法定程序转化成国内法,才能在国内适用。但这并不等于说,国内法可以背离WTO规则或不受WTO规则的约束。毋庸置疑,成员方可以基于本国利益,积极地或消极地通过国内法实施WTO的规则。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成员方的国内法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若因成员方采取了某些违反WTO规则的国内法措施而产生争议,就必须依靠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议。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强制力。这主要是因为其争端解决机构具有强制管辖权,勿需当事方同意,即可通过专家组或上诉机构的报告。经争端解决机构同意后,胜诉成员方可以采取相应的交叉报复措施,这种措施具有较大的威慑作用,使那些其国内措施违反WTO规则的成员方不仅面临着国际社会道义上的谴责,而且还可能因其措施不具有合法性而受到经济制裁,使其经济利益受到影响。实践证明,这一机制在解决成员方的纠纷、保证WTO规则的实施方面,的确是行之有效的。

WTO争端解决机制受理的争议范围十分广泛。因为WTO所涉的领域已不单限于货物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金融服务等都属于WTO协议所调整的范围。特别是,许多原来缺乏强制实施措施的一些国际经济条约,也已被纳入WTO体制内,从而取得了强制执行的效力。例如,在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方面,《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录制者与广播组织公约》和《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公约》等都纳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这样一来,由这些协议产生的争端也就可以提交到WTO的争端解决机构解决。目前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已审理了多起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争端。

随着WTO今后涉及的范围日趋广泛,WTO争端解决机制将在调整国际经济各领域的关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WTO新回合的谈判若就所涉新议题达成协议,如就贸易与环境问题达成协议,有关争端也会提交给WTO的争端解决机构。这样,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都可能因为纳入WTO体制而成为强制执行的对象。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无疑是国际经济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当然,它在实践中也还必须不断地完善。

首先,机制在解决争端中,如何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是一个需要予以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直接发生争端的情况下,由于发展中国家在讨价还价力量对比上处于弱势,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予以特别考虑。另外,发达国家间的争端解决,也可能对作为第三方的发展中国家产生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考虑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保护。

篇(9)

二、提高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笔者提出了几点关于提高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能力的建议:

(一)以外贸工作流程为导向,整合现有教材,分模块教学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注重对外贸工作中文书写作能力培养,选择符合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目标要求的教材。并以外贸工作流程为导向,整合现有教材,分模块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外贸工作过程更好的结合起来,实现“工作即课程,课程即工作”。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内容与外贸文书能力相对结。

(二)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外贸工作的典型工作项目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国际商务英语应用写作和外贸知识点融入典型工作项目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一个或多个典型工作项目为依托,在项目下分设几个典型工作任务,在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之下完成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并最终能将各个任务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典型项目。此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实现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的高职教学理念。

(三)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本课程的教学考核,应体现形成性考核的过程,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核所占比例如。

篇(10)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低位反弹,全球贸易短期略有改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是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标之一,集中反映了全球对矿产、粮食、煤炭、水泥等初级商品的需求。同时,也是有色金属、煤炭等初级商品制造商股价走势的可参考指标之一。2012年11月16日的BDI为1036点,相对9月12日的661点在一月之内大幅反弹56.73%,反映出亚洲特别是中国地区煤炭、粮食需求回暖对国际货运需求的增加。但目前BDI指数仍处于近15年来的历史低位,不足金融危机前指数的1/10,表明国际贸易仅是小幅改善,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需求相对下降,国际贸易依然低迷。

美国失业率意外降至8%以下,经济将保持缓慢复苏。美国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率(不变价)为2.32%,比上季度增加0.18个百分点,处于2011年以来的次高水平。从经济先行指标PMI来看,10月份为51.7%,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三个月之后连续两月处于50%这一经济收缩与扩张的分水岭之上,表明美国经济将保持扩张之势。美国10月份失业率为7.9%,创下44个月以来的次低值,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由于美国失业率数据是通过对6万户家庭的问卷调查得来,从历史数据看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美国失业率是否持续改善还有待观察。但10月份美国成屋中位价为每套17.86万美元,相对今年1月份的每套15.46万美元大涨13%,表明美国房地产业强劲复苏,银行业房贷不良率下降。因此,未来美国经济虽仍将保持缓慢复苏之势,IMF最新预测美国2013年经济增长率为2.25%,相对于4月份时的预测略有下调。

受债务危机困扰,欧元区经济再度陷入衰退。三季度欧元区GDP同比下滑0.6%,自2010年以来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衰退。导致欧元区经济下滑的原因是投资与消费的下降,其中,政府财政收缩和高失业率是主因。与此同时,9月份欧元区失业率高达11.6%,连续三个月保持在历史高位,表明未来欧元区消费难有起色。10月份欧元区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PMI为45.4%,较上月下跌0.7个百分点,连续15个月在50%的分水岭之下,意味着欧元区经济仍将下滑。要避免欧元崩溃,“欧猪五国”需要实施更严厉的财政收缩计划,这将导致就业的进一步恶化和消费的持续萎缩。目前,意大利和西班牙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衰退,在缺乏有力的刺激经济措施的前提下,欧元区短期难以扭转衰退。

受出口萎缩影响,日本经济增速回落。日本将三季度经济增速调整为0.1%,较上季度的3.3%大幅回落。日本三季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随着美国市场的好转,9月份日本出口环比增长6.2%,逆转了此前两个月的环比跌势。由于液化天然气等能源进口量居高不下,进口同比增长4.13%。考虑到环保车补贴政策9月初已经到期,灾后重建带来的公共投资增长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减少,全球需求低迷、中日领土争端引发的贸易战以及日元持续走强,都将继续打击出口。9月份日本出口同比下降10.3%,连续四个月呈负增长。10月份日本制造业PMI为46.9%,连续五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因此,预计未来日本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滑,但不太可能陷入衰退。IMF预测2012年日本经济增速为1.6%,2013年为2.3%。

受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影响,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三季度俄罗斯GDP(已跌至全球第10位)同比增长2.9%,较上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俄罗斯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速的大幅下降。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俄罗斯通胀率有所上升,10月份CPI为6.5%,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处于10个月以来的次高水平。研究发现,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俄罗斯的GDP增长率上升7%。由于未来国际油价将在高位震荡,因此俄罗斯经济不会大幅回落,预计2013年增速将在3.5%左右。

受出口和投资增速下滑影响,巴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2012年二季度巴西经济(GDP全球第8位)仅增长0.49%,连续10个季度回落,昔日的“金砖国家”经济已呈现停滞状态。导致巴西经济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下滑,二季度巴西投资同比增长率仅为0.16%,比上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巴西的消费和出口略有回落,仍保持较好的增长。巴西货币雷亚尔自2012年2月以来兑美元已贬值近20%,导致其FDI(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0月,巴西经济先行指标PMI为50.2%,虽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重新站于50%的荣枯分水岭之上,表明未来巴西经济增速下滑放缓,2013年增速预计为2%。

本币贬值和投资增速回落,印度经济神话终结。三季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仅为3.21%,创下三年来的新低。IMF认为,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财政贸易双赤字严重,商业信心不断下滑以及印度卢比贬值,拖累了印度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学人》认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印度经济突然间面临诸多变数,且有可能成为“金砖国家”中第一块松动的“砖”。数据显示,印度投资和出口同比都有所下滑。印度卢比兑美元大幅贬值,从2011年7月至今,贬值最大幅度高达30%。本币的贬值引发FDI流入减少,导致印度投资下降。10月份印度制造业PMI为52.9%,连续四个月基本持平,表明印度经济仍处于扩张之中。IMF预测印度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4.9%,将告别连续20年约7%的高增长。

总之,金融危机“后遗症”和欧洲债务危机正困扰着世界经济,昔日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正在回落,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时代。

国际金融形势分析

美联储实施QE3,量化宽松政策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2012年9月14日,美联储宣布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以进一步支持经济复苏和劳工市场。与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相比,QE3具有以下不同:没有明确的终止期限,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都有明确的最终操作期限。没有预设总体规模,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中,美联储均在计划实施前明确了总体购买规模,QE1规模为1.725万亿美元,QE2规模为6000亿美元。政策力度有所放缓,QE1月均操作为1150亿美元,QE2月均为750亿美元,而QE3则月均购买400亿美元,操作力度较前两次明显缩小。QE3操作的对象以MBS(抵押支持债券)为主,QE1的操作对象较为广泛,其中的MBS为1.25万亿美元,占比72%,QE2操作的对象则仅限于长期国债,QE3操作对象在2012年底之前为MBS。

由于银行对企业缺乏信心,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提供的大量资金,大部分仍沉淀在美联储和美国银行系统内,并未流向实体经济。此次出台QE3当日即推动全球股市大涨,除对房地产业有利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将相当有限。

欧洲央行救助措施治标不治本,中长期欧元崩溃或不可避免。区域货币欧元的出现实现了欧洲政治家联合对抗美元的梦想,但为这个伟大梦想付出代价的时刻到了。由于欧元区国家统一货币与独立财政间存在难以克服的体制性缺陷,加之北欧国家与南欧国家间生产率存在巨大差距,最终导致南欧诸国债台高筑,濒临破产。欧洲央行推出“无限购债计划”,使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融资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总额5000亿欧元的ESM(欧洲稳定机制)的正式启动也仿佛使欧债危机出现了转机。

但这些救助行动的前提依然是债务国严厉的财政紧缩,这必然会引致两方面反弹:一方面加剧民众对政府财政紧缩的抗议,目前的欧洲多国反紧缩运动“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债权国也已对债务国无休止的救助产生了厌倦。财政问题货币化最终将造成通胀上升和欧元贬值,这等于让财政状况良好的德法为南欧国家债务危机买单,造成德法民众对救助行动抗议不断。目前,南欧债务危机国的银行业正遭受资金外流的冲击,如何切断债务危机向银行业的传染,是欧元区面临的挑战。考虑到欧元“太大而不能倒”的地位,OMT(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和ESM救助措施在短期内可防止希腊、西班牙退出欧元区,但欧元区国家无法实现财政统一和统一的银行联盟,因此,中长期欧元区分裂和欧元崩溃或不可避免。

日本维持零利率不变,顺应国际潮流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决定将作为基准利率的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继续维持在0~0.1%的实质零利率水平;资产购入基金规模维持在80万亿日元(约1万亿美元)。这是继2012年4月日本央行推出货币宽松措施以来,再次推出的新一轮货币宽松措施。在新增的10万亿日元资金中,有5万亿日元将用于收购短期国债,另外5万亿日元用于收购一年后到期的长期国债。日本央行认为,在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相继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形势下,如日本不跟进,将被视为“态度消极”,从而导致日元进一步升值,打击处境艰难的日本出口业。

从就业数据来看,9月份日本失业率为4.2%,较危机时期的最高值回落1.2个百分点,且连续5个月回落,表明日本就业状况正在改善。受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冲击,日本自1995年来即陷入流动性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日本的货币政策已经失灵。

受宽松货币政策和避险资金推动,道琼斯指数创四年来新高。尽管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仍处在较高水平,“财政悬崖”的威胁依然存在,欧债危机仍有引爆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可能,但道琼斯指数仍逆势而上,10月5日报收于13610点,年内涨幅为9.78%,创下近四年来新高,离危机前最高位的14198点仅“一步之遥”。美国股指创下新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美国维持0~0.25%的低利率政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加之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系统注入的近2万亿美元货币,银行业流动性大幅改善。但由于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缓慢,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向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的贷款并没有明显增加。二是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欧元崩溃风险的上升使大量避险资金流向美元资产,即美国股市。IMF数据显示,与2011年同期相比,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大幅增长了9%,高达62.2%。三是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基本面明显好于欧元区和日本。欧洲经济面临债务危机,日本已陷入“流动性陷阱”,“金砖国家”风光不在,美国成为国际资本理想的投资国,部分美国资本也开始回流本国。

受旱灾等极端气候导致国际粮食减产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2012年入夏以来,灾害干旱天气向整个农业带扩散,已演变成56年来美国最严重的旱灾。美国本土48个州已有2/3的区域遭遇中度以上干旱灾害,创历史最严重纪录。此次旱灾来袭正值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期,持续的干旱天气损害或减缓了玉米、大豆、小麦、牧草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以玉米为例,美国农业部已将产量预期下调至每英亩146蒲式耳(1蒲式耳玉米约合25.4公斤),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受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产粮国减产的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自6月份以来,国际小麦期货(CBOT)价格由613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947美分/蒲式耳,涨幅超过50%;期间国际玉米期货(CBOT)价格由550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849美分/蒲式耳,上涨54%;与此同时,国际大豆期货价格由1349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1789美分/蒲式耳,涨幅为34%。目前,我国粮食进口量约占总消费量的10%,粮食对外依存度正在上升,预计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食品价格上升。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上一篇: 销售自我总结 下一篇: 初中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