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内涵汇总十篇

时间:2022-10-19 17:36:4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素质教育的内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素质教育的内涵

篇(1)

1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新趋势

1.1需要职业技能,更需要职业素质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1年专题调查对5376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爱岗敬业(64.5%)、团队合作(56.3%)最被看重.另外,根据来自中国本土教育咨询公司麦可思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后最有助于职业发展的5项能力分别是:积极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团队合作、表达沟通、积极聆听.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高度重视和要求.事实上,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拥有“一技之长”的本领,而且还包括丰富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职业态度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素质[3].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

1.2需要个人技能,更重视合作发展

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StephenR.Covey)博士认为,通过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等良好的习惯,获得了个人的成长独立,而想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则需要具有双赢思维,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乐于团结合作.作为基础性的素质,文化素质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将素质转变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需要践行规范,更需要大胆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一个技术和管理规范的实践者和执行者,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必须是能高效地实施既定的技术规程和方案要求.随着职业技能由再造性技能向创造性技能转变,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高新技术岗位具有跨学科、跨技术的综合知识,全自动、智能化的设备和工艺,最新的科研成果,所有的这些特征使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和岗位创新能力.

2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

刘洪一教授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所作的《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存在以下四个误区: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忽略高职教育特点而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同时,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三个缺乏:缺乏对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的锻造,缺乏正确的高职院校学生观,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指导[4].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主要问题有:一是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削弱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没有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而妨碍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很多高职院校一味追求高就业率、高对口就业率,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人才观,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社会和岗位适应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三是片面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些高职教育工作者认为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就是开设几个人文素质讲座来替代人文素质教育,有的用一些文体活动代替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将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混为一谈等.四是教师素质的局限性影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理论家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未来的教师应充盈人文精神,学识渊博而见解深刻,能独立思考,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5].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很多高职教师没有真正达到“双师”真正要求.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力纵深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确立“育人”为先的理念,以培养对象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重心,在深刻理解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有效路径和方法,着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3.1更新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文化氛围

大学精神通常包括人文关怀、理性光辉和自由独立三层基本涵义[6].高职院校由于起源主体、责任使命、培养模式等根本性差异,大学精神未完整地传承,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和开放协作是高职教育视域下大学精神的新架构[7].由此,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能胜任某项工作的职业人,主要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二是具有转岗能力的职业人,主要指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三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主要指清晰的认知、坚强的意志、双赢的思维.只有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融合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才能同步提升人格素养、精神素养和道德素养,高职学生才可能成长为满足这三个层次的职业人,才能培养出“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

3.2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得高职教育具有独特内涵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从而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联动机制,为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提供了条件.政府是这个多元化平台的基础,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宏观指导和规划、经费投入等.学校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可以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公民意识等类别设置、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精品优质课程,这样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发展自己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锤炼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8].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如实训实习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此熏陶和濡染学生的学习习惯、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达到起于知识、渗透德育、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目的.企业是多元化平台的支持力量,它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还可以对此作出评价和检验.行业则发挥着引导作用,主要是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明晰职业素养的要求,适度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和课程的设置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定位、作用不一,但都是合作共建多元化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3.3丰富课外文化活动,构筑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通过以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构建多功能、多层次、递进式的立体化校园活动体系,建设和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一两堂课就可以培养的,所以能满足学生持续发展、多面向、功能互补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了操作性较强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如开展成功人士讲堂、创业者论坛、优秀毕业生访谈等高品位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应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活动只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相互间学习至关重要[9],课堂、讲座、实训、实习都应全面渗透,这样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综合效应.

3.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建立高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篇(2)

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技工院校教育的不足,在加强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教育基础上,提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为重点。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就必须更新思想观念,以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从思想和行动上树立起创新性的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建立主动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想观念等。思想观念的更新,为素质教育全面的推进和重点的落实提供有效的保证。

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技工院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基地,技术工人是企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因此,技工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就能顶岗生产,这也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最大的

特点。

二、素质教育的实践

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追求,培养为国家、集体及他人的奉献精神,养成遵守纪律、谦让助人的良好品格,以保证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成为有文化、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合格人才与守法公民。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人要能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意志、毅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良好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心理相容性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2.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素质的培养包括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在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中,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探索能力等基本能力。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不断适应新的情况、新的岗位、新的环境。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学校要注意从理论向实践的倾斜,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学校培养的学生面对的是企业生产的一线单位,光会说不会做是不行的。这就要求理论课的讲授要以“够用”为度,同时要适当拓宽专业技能的适应范围,让学生有更大的职业选择空间和余地。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大纲和专业课的特点灵活安排,把课本内容分成一个个的模块,构成相对独立的小单元。教师在每个单元模块的讲授中,将专业理论的讲解与实际动手操作和观察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社会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3)

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整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时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一、职业学校需要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就是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文化知识、能力等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技工培养目标。

技工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办学质量,办学质量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现代技工教育质量观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更加强调适应需要,强调直接上岗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近年来,由于大学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技校教育逐渐取消了入学考试,形成初中毕业生只要愿意上技校就能入学的现状。因此,生源总体素质在下降。而且,技校生入学时十六岁左右,正值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心理学上讲,青春初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转型期。他们憧憬未来生活,思想活跃,精力充沛,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但他们依赖性强,自制能力较差,把握不住自己。青年初期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所以,技校时期学生身心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恰恰也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阶段。正是由于他们不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经千雕万塑,就能塑造成一个思想品德端正、智力充分发挥,有健康体魄,懂得生命,面对人生的合格技校学生。

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应注重教育同企业、社会紧密结合。根据企业、社会需要,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而确定素质教育目标,按适应岗位群的职业素质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因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应是具有职业性的素质教育。

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即承担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上的技术工人。要分析研究第一线上,以响应岗位群的职业综合素质为基础,来确定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和内容。

技校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文化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职业素质。

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

实现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应用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一)加强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深厚的爱国热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意识等。这些素质的培养并不单纯是班主任或政治课教师的任务,它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从全过程、全方位共同努力。

在具体过程中,首先,应充分发挥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功能,改进政治课教学目标,增加时事政治、法 律、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其次,要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和德育评价工作,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做到教师教书育人、职工管理育人,从日常行为规范到校风校纪、从校内学习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校长到每一位教职工,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读有教育意义的课外书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二)狠抓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应彻底改变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他们善于创新的 思维习惯。

(三)强化生产实习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

培养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是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它关系到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 ,能否很快进入角色,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因此,职业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管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素质。多年来,我校始终将实习教学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增加实习教学比例的同时,还加大了实习教学管理的力度,制订了切实有效的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落实,使实习效果不断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企业要求,尽可能将学生的实习安排在校外用人企业进行,这不仅使学生的实习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且也让学生向社会更好地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四)改革课程设置,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增强职业学校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能力,拓宽技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职业学校必须改以往的单一型培养目标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我校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改变了过去专业过细,不能适应企业广泛用工需要的状况,设置了第二专业。在学生的专业基础上让那些有学习能力的同学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技能,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向多能工发展。这样不仅增大了学生的专业口径,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还增强了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 转岗再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五)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教育思想的贯彻,教育原则的应用,教育方法的改进等都离不开教师。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因而影响最大,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深化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关键。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业”。教师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就满足了,他们还应在思想道德、爱岗敬业、文化、心理等方面有较高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自己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武装学生的头脑,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情操来熏陶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以无私奉献精神来塑造学生。

一般的教育理论都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对于技校教学课堂,学生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课知识,专业技术课教师要有操作技能,并取得“双师”资格证。我们学校特别关注此方面教师的培养,安排实习教师与理论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实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为此,职业学校要面向未来,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寻求变革,不断促进技工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小青,《职业学校实施素质的思考》,中国轻工教育,2002年.

[2]董雪峰、牛健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研究,2004年.

[3]张国锋,《职业学校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现代技能开发,2001年08期; 37-38.

[4] 徐建华,《技校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现代技能开发,2002年02期; 44.

篇(4)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b)-0146-02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需求下,数学教学如何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更好培养,这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归根结底,数学素质本身也是文化素质中的一种,而数学教育自然成为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自身而言,数学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实践过程。

1 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

对于素质这一概念而言,在教育界一直存在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解读。从广义角度上来说,素质本身涵盖人自身先天和后天的内容,并且经过不断实践与自我认知,是一个相对综合、内在、长期且稳定的特征;从狭义角度上来说,素质则主要是指自然概念上的素质概念,主要关注其先天的特征和特点,具有较强的遗传性。素质教育则关注的是广义概念上的素质,是经过教育和实践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具有发展性的特点。结合上述对于素质这一概念的解读而言,数学素质则可以被理解成为基于遗传素质之上,通过教育、学习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数学学习、实践以及应用过程中,对数学技能和数学知识进行不断内化,并经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素质统称。对于学生个体,数学素养的提升可以更好帮助他们开发潜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在不断学习中形成更加科学的思维体系,让数学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好体现。

2 数学素质教育的结构

2.1 数学基础知识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素质的基础,本身涵盖数学知识中的定理、概念、法则、公式、定律以及性质等,这是人类对于数学学科研究知识的结晶,也是经验的综合。数学基础知识作为数学与素质中的基础,其本身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前置意义,是数学素质成长的基础和前提。

2.2 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数学学习,数学思想一直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思想主要是指在经过长期数学方法与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抽象的方式对数学规律进行理性认知的方式。数学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手段以及途径的集合,是数学思想进行运用和实现的过程。对于学生,数学思想本身可以被成为数学学习中的关键点,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根源,是对知识学习联系探索的基石,同时也是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适用性的工具。

2.3 数学意识

对于数学意识来说,这种意识本身属于心理倾向的一种,是使用者本身有直观的意识倾向,利用自身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和方式,对于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数学意识也包括了学习意识、价值意识、对象意识以及问题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2.4 数学能力

对于数学问题解决来说,数学能力的高低对于解决的效率有着直接影响,是在数学意识指导下,利用数学知识对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能力。数学能力本身包括了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算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作为数学素质的外部体现,数学能力从一方面也往往被作为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关键评判指标。

2.5 数学语言

在数学体系中,数学语言实现了对数学的承载,其中包括了图像、文字、符号、逻辑等多种语言内容和形式。数学语言具有较强的准确性、简洁性以及通用性的特点,是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与交流的基本工具。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也往往被视为数学能力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

2.6 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贯穿了数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是数学活动的生命线。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是人脑与数学对象进行作用的过程,通过数学语言,依据不同的规律对于事物本质进行探究的一个过程。数学思维在人接受数学教育过程中,不断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内化,同时在整合过程中,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思维体系。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其自身数学思维也存在很大差异性,无论是目的性、概括性、创新性以及灵活性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不同。

3 数学素质教育的特征

3.1 社会实践特征

在对于数学素养进行培养,需要经过大量社会实践,并且引入一个更加开发性的环境,这样才能达到数学素质提升的重要目的。这种社会实践方面的特征,也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个体与知识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学生对数学科学文化和知识进行获取的同时,数学素质教育上要探索出更多实践化的途径与方法,让接受教育者活动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改造与决策能力。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让接受教育者对于社会性这一特征进行了解,并且融入更多数学知识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更加全面落实。数学素质教育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本身的发展轨迹,在学习中对社会发展进行认知,对知识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进行了解,对于知R发展中的方法进行掌握。

3.2 科学精神特征

对于现代人才来说,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内容,而科学精神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科学精神涵盖了科学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意识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将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针对于知识的转化规律和特点,融入更多科学化的思想理念。在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并且对科学知识的渗透和学习目标进行有效融合,同时依靠不断强化和对于学习过程的优化,提升学生自身的科学意识。素质化教育的理念下,也要对学习的过程利用另一层面的视角来进行对待,融入更多的问题解决思想。对于科学方法论来说,科学精神是其中的核心,只有对知识吸收的过程进行不断改革,并利用更加科学的态度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创造,这样才是符合素质教育的。

3.3 情感体验特征

数学学习本身相对抽象,其中学习过程很容易陷入一个枯燥的环境中,从而产生更多被动、消极的心态和情绪。在数学素质教育中,要求更加全面的情感体验,并且通过科学的学习设计,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结合不同个体的个性和特点,体现出教学活动的价值,让学生在对于问题解决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和成功。

3.4 潜能创造特征

在素质教育中,不同的个体本身的内在个性是不同的,而其潜能创造方面的需求则是相同的。在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平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理解和尊重,并利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学习的创造价值进行体现,并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索,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数学方法、思维、能力等多方面提升。

4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对于数学素质的内涵、结构以及特征等进行不断探究,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更好地渗透和落实,潜移默化之下,实现对学生数学素质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篇(5)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培养高职生在道德、人文和科技的素养得到协调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高职教育提升素质教育内涵的选项

进入本世纪,新技术与新领域不断增多,其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冲击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社会与经济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与转型。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改革,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内容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培养。营造职业环境氛围,按社会需求与标准组织实习教学,注重职业素质培养。贴近专业,走进学科建设;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内涵的路径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教高[2000]2号明确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载体。要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是如何提升高职教育提升素质教育内涵,只有正确地认识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它在哪些方面促进了素质教育内涵提升。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1994年发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既具有双重性即理论性与实践性。理论性体现在如何将现代教育理论,如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各种流派学习理论综合应用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范畴;实践性体现在使高职教育更加适应以市场为导向、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教育与教学向模块化、多样化、社会化、产学研结合化发展,这正是应了高等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高职课堂教学要对传统模式中不适应培养目标的内容摒弃,变革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变革只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育手段作为指导才能实现,现代教育技术正是这种先进教育手段的选项之一。

二、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高职教育的素质教育内涵

(一)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应承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为学习主体建造发挥创造性潜力的教与学环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造教育的新模式,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跨入2013年,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全新的学习方式席卷而来,教学模式产生变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倒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在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解决问题――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引导者。今天云技术、校园WIFI、移动互联网、3G、4G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M-Learning)成为现实,学生已经可以不走进实体的课堂,学到渴求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导致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会便得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素质。数字化校园网,提供了各科的精品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优秀的教师进行学习,而摒弃不喜欢的老师。云存储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高度交互的图形化界面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为高职学生创建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与实训环境。新型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把精力放在课程改革上,放在了如何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更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问题探究,利用资源材料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举措,使得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内涵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二)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也应当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方法改造自我

那些还应用多媒体教学,一届又一届播放着同一PPT的教师,(尽管现代教育技术给这类教师带来了方便)他们是绝对不会对提升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的内涵起提升作用。必须要让教师从那些类似于天天说相同段子的教学模式,转为学生身边的获取知识的贴身辅导员角色。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必然使得以培养社会建设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发展成学校与企业无边界,学生与员工无边界,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无边界,学生与教师无边界的阶段,师生的职业能力都将会得到良好的提升。

所以,当目标与方法确定以后,人的因素是决定的因素高职院校要提升素质教育的内涵,一定要培养一支培训与引进、联合与合作相结合的专业学科教师群、他们与MOOCs课程设计、技术制作人员一起构建成强有力的团队,而这个团队的理论支撑是现代教育技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教高[2000]2号

篇(6)

高中政治作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在高中教学中居于主要地位,对其他教学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政治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且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的重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政治教学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场地。素质教育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特征,并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为主要特点的教育。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对素质教育的深入理解,简要论述如何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内涵。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高中政治教师要关注全部学生的发展,这主要是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不再只关注个别学生的发展,而是以所有的学生为教育对象,旨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符合教育机会平等和教育民主的价值观,是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实现这一教育理念呢?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以往应试教育下,教师只关注个别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忽视其余学生,导致学生的发展是个别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计多样的教学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机会。例如:在学习我国经济制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个别所有制经济、集体经济的区分为切入点,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空间,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面临一定的困惑,并经过引导和思考自主获得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期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很多教师发现,教师对学生传递出一定的期望值,学生会按照教师的期望方向发展,甚至会超出教师的期望范围,获得更高的发展水平。以前,政治教师多是只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期望,对其他学生的期望比较低,甚至对一些后进生直接放弃关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主动性减弱,逐渐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发展的,并且学生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也告诉我们,要对每个学生都有信心,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可开拓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向每个学生提出一定的期望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政治学习更需要这方面的助力,促进全体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仅要使所有的学生获得发展,而且要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因此,政治教学在教学的时候要坚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和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高度发展。

(一)坚持知识教学和智力发展的统一

政治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实现知识教学和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统一,传统教育中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就是忽学生的智力教育,不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一味偏重知识教学,以为知识的增长就是完整的教育,实际上是片面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作为完整人的发展需求。因此,政治教师要在知识教学中,整合教学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为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教师要在教授哲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记忆和背诵知识,而要引导学习学会独立分析知识的结构,运用逻辑和抽象思维来辩证看待哲学各个哲学原理之间的关系和逻辑顺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获得发展,在知识的传授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二)坚持知识教学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高中政治教学无法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作为有独立思想和选择需求的个体,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会产生自身的看法和理解,知识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独立的体验和观点,教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关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熏陶、积极情感的确立。因此,政治教师应该积极挖掘教学中的内在因素,凸显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获得情感的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完善的人格,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例如:在学习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展示一些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使学生把基本的公民义务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建立积极的价值观,使学生内心对社会道德追求产生认同,内心产生崇高的道德感和自我约束与规范感,塑造学生的人格。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篇(7)

[作者简介]刘文江(1955- ),男,河北献县人,天津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2012年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滨海新区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TJJX12-029,项目主持人:刘文江)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021-03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概括出“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的两个明显要素:一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目标,即“技术技能型”人才;二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要求,即“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要实现后者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入手,树立基于“工具论”、强化“人本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在强化技术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拓展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提升高职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界定及特征分析

1.高职素质教育的指导性特征。高职素质教育是高职办学理念的深化。“素质教育”是一种“观念体系”,也是一种“存在体系”。“观念体系”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教育思想,“存在体系”则是指通过素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实际变革。观念是实践的先导与保障。高职素质教育是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理念的深层次认识和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是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实践问题的反思与完善。据调查,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但包括就业对口率、就业离职率和就业满意度等多个指标在内的就业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出现“高就业率”与“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尽管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从实施高职素质教育的途径来看,激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化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重要举措。

2.高职素质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在特征之一可以理解为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框架下,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着丰富的内涵,依据时间、空间及其组织要素的不同组合为依据,可以从实际存在的众多模式中归纳为“学年分段”“阶梯分段”“半工半读”“弹性安排”“订单培养”“教学工厂”“场内基地”“行业主导”和“职教集团”等九种主要模式,如果加上针对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渗透式、养成式、创新式教育,还会衍生更多的模式。这些衍生模式凸显了高职素质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践性,具体表现为素质教育教学方式的实践性。通过对素质教育实践教学方式的深层次探索,全面渗透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挖掘专业技术课程中的素质教育要素并予以彰显,以实践性的动力促进形成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深层特质,从而不仅将实践作为素质教育教学中验证理论的标准,而且体现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辩证认识过程。

3.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特征。高职素质教育是实践理性融入“多元价值观”的契合点。高职的技术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无法割裂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有机综合。高职素质教育具有在实践理性中融入多元价值观的综合特性,除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服务作用上。在与“两课”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中,高职素质教育起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处理好人文文化的价值多样性与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在与专业素质教育的结合方面,通过人文素质精神渗透专业教育,挖掘专业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并在专业技术教育中予以彰显并强化,进而达到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渗入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教学中渗入科学精神的目的。高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价值功能。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职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是一种广义的素质教育观,就结构层面而言,应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两大范畴,进而可划分为职业道德素养、职业能力素养、职业理念素养、创新素质和劳动素养等几个范畴。职业理念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基础,职业能力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核心,职业道德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素质是高职素质教育的灵魂,劳动素养是高职素质教育的方向,以此形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高职素质教育内涵结构。就功能层面而言,一是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在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领域内实施,培养学生有较广阔的文化视野。二是应重视以人文的感性思维补充职业技术教育中科学的理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三是应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将科学的实证与人文的体验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辩证方法论素养。通过专业技术知识教学,培养学生求是、献身、创新、从严的科学精神;通过职业人文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求善务爱、非智力情商等人文精神,以期实现教育对象的职业技术文化素质与职业人文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实现

1.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专业课程结构。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明确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旨在提升学生应具有的对职业工作、职业发展以及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这种能力标准全方位服务于学生的就业、自主创业及未来职业的变化、发展需要,并将其落实到专业与课程设置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满足现实岗位的需要,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在强化操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智力技能的开发和培养,即除体现相应岗位技能训练外,还应涵盖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二是充分开发各类课程的素质教育元素,发挥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除了设计好必修的思政类课程以外,还要避免以思想政治课、法律道德教育等课程完全代替高职素质教育的模糊认识,应尝试通过学习、体验、内化的方法,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并融入实践讨论式、研究式、体验式等不同侧重的授课形式,在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使毕业生真正成为“企业家心目中的人才”。三是在进行教学单元的设计时,要注重设计的综合性,构建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功能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现实能力为教学起点,通过构建灵活实用的课程教学单元,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关系,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将针对性、适应性有机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深化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融通。高职教育既要传授技能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目标是通过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化与养成。首先,加强人文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深层次融通,在注重专业技能教育、突出高职教育工具价值与经济功能的同时,还须强化教育的启蒙功能与陶冶功能。如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诸如文学、伦理学、心理学、道德修养、法律法规等知识要素,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渗透,形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合力。在推进学生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协同发展的同时,避免单一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局限,合理整合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能力指标,并综合为结构化的教育功能模块,达到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实现职业教育的最终发展目标。其次,创建校企合作的企业嵌入式模式。从某种角度讲,职业素质是企业对能够胜任内部工作岗位的员工的素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企业的入职标准、企业的技术规范、企业的培训内容、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内容通过合作协议的方式,直接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了解企业的需求、背景和文化,提前融入企业氛围中,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度和忠诚度,使专业教育的针对性更强,进而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实现高职素质教育的提升。大学精神的重要作用就是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塑造。高职教育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化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挖掘和分析大学精神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升的凝聚力、渗透力、驱动力、辐射力以及教化力等功能要素。高职教育应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对素质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营造高职特色大学精神的文化氛围,重构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新型高职教育模式,在推进高职素质教育的方法中,融合企业精神中高度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吸纳本土化的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学习主体意识,以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来构架整个高职教育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对素质教育的“文化反哺”功能。此外,大学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对高职教育的渗透与教化,促使企业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将职业道德与行业操守指标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标准,进而有效融合校园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重塑学生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4.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教育者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开展高职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第一,高职教育应加强教师职业人文素质培训,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和办法。这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些教师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能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学生。第二,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建设一支专兼结合、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长期性和渐进性特点。可以从其他高等院校、行业企业等相关部门以“外引”的方式引进具有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同时充分调动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以人文社科团队教师为基础,鼓励开发特色人文素质课程。这样既能弥补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不足,又能拓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空间。第三,为人文素质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自身提升的空间,加强素质教育教师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科研项目等方面的进修实施力度,转变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对素质教育给予组织和制度保障,如设立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管理和教学机构,在办学硬件建设、课程建设、科研项目和教师进修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

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机制保障

1.构建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职素质教育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创新动力与生涯发展能力的角度来构建高职素质教育体系。首先,应建立宏观层面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在高职素质教育的“职业”与“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契合点,从而奠定高职素质教育实施的指导方向。其次,建立高职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以制度方法推进高职素质教育的钢芯结构环节,包括以建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专职机构为基础,以契合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为原则,制定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素质教育实施制度,如通过对素质教育内涵构成要素的分析,以党校学习制度、两课教学制度等建立思想道德素质制度体系,以助学贷款制度、勤工助学制度等完善素质发展推进制度,以职业规划与导师制、就业指导跟踪制等促进职业素质能力提升制度的形成等。最后,结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构建开放型素质教育平台。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文化素质、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合作培养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学校通过借鉴行业协会的指导意见,在人才培养规格、职业和职场素养要求、文化素质教育方案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建立高职素质教育教学保障运行机制。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载体。建立与完善高职素质教育的内部管理机制,必须密切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这一中心。首先,在教学管理理念中应根植既符合高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又紧密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通过设计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互动”的课程选修机制来强化“人本论”的理念,通过建立“科学技术与人文知识相融”的教学管理机制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功能,通过“技能培训与做人做事兼顾”的运行机制来增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在管理机构方面,建立由党政领导主持、相关职能处室组成的素质教育教学管理机构,突出形式上的独立性和内嵌于技术技能培养的专业性,通过其指导功能促使人文素质精神的外延逐步深入到专业素质中,形成学校素质教育教学的导向机制。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相关的素质教育指导意见和素质教育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通过组织管理形成学校相关部门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联动机制,以项目化、考核化的制度方式协调各部门共同开展素质教育教学。最后,应以优化素质教育教学要素间的作用效能为目标,建立教师素质能力进修和考核制度、专业选修课管理办法、素质教育阶段性推进实施计划等制度层面的措施,通过推进高职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来设计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实践创新素质、身体心灵素质等多方面于一体的选修课程内容,使专业的宽口径教学管理能全方位融入素质教育的元素和理念,进而以专业素质教育的特殊定位要求促进专业教师的学习和进修,使其具备“双双师”(双师型+素质教育教师)的教学特质。

3.建立高职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二载体。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具有多元性特征。高职教学活动侧重素质培养的职业针对性,校园文化活动是教学主载体的补充与延展,两者互相融合共同构成高职人才素质培养的总体框架,体现素质教育的整体。一是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上体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与指导功能,使活动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又紧紧围绕高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设计进行申报项目的安排、经费分配及考评等,建立常规化的校园活动运行机制。二是遵循高职素质教育教学规律,以大学第三职能理论为指导,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专业技能型实践、社会调研型实践、社会服务型实践、勤工助学型实践、就业创业型实践等多个实践板块,实行学校政策支持、学院专业引领、教师专项指导的实践运行保障机制。三是遵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引导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请进来”即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进校,以讲座、企业风采展、技术交流与技能切磋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与行业、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走出去”即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观摩、实习,真正走进企业,感受企业的真实氛围,在企业中接受职业素质、职业精神、企业文化的教育。

4.建立高职素质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建立能够及时反映高职素质教育系统内部各运行机制的运行情况和系统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机制,并以信息回路的形式将运行机制可能出现的不合理状态和环境变化对机制的影响,传达给学校素质教育管理决策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完善高职素质教育保障机制。可建立社会、企业、家庭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定期沟通,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反馈建议,协调并完善高职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实施模式、实施途径、实施载体和反馈评价等结构要素,进而使高职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契合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建立学生“素质成长”的跟踪评价机制,这是以学校为中心主动寻求社会环境评价反馈的素质教育质量监控机制。高职院校应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大框架下,尽量实行素质教育管理权力的迁移,从小屋管理考核转变为与企业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并将评价权限下移到任课一线教师和企业,使教师成为评价信息的收集者、校企双方成为学生素质养成的评价者。

[参考文献]

[1]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2]鞠秀莎.在高职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3(6).

[3]刘红月,李志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现状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7).

[4]汪家军.论ISO标准下的高职生素质教育体系[J].职教通讯,2003(5).

[5]魏威.高职生素质教育中思想教育工作摭谈[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篇(8)

职业院校和普通学校在办学性质、办学方向、办学任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职业教育是要实现受过职业训练的劳动者与相应产业领域的良好结合,是要将普通学生(即劳动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要通过教育谋求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走进自己的职业领域。所以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有特定的内涵,必须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是实现职业院校学生选择职业、爱岗敬业、胜任职业的基础,所以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方向,要以学生未来的职业选项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专门工作的人员自身所具备的条件。 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但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职业素质要求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人对职业的适应能力也有差别。只有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人,才能在专门工作中“适应环境,影响环境”,开拓创新。笔者认为职校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专业方向,激发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

学生的有些素质是可以通过培养获得的,有些则是不能的。选择专业方向要符合学生自身的基本条件,如色盲者不宜选择医生职业,口吃者不适合选择教师职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是健全职业素质的基础。因此,职业学校除了应该在学校录取时要帮助学生明确所选专业方向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二次选择专业方向的机会。

专业方向一旦确定,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一般地,一个人真正考虑自己的职业是从高中开始的。而职业院校招收的正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学生跨进职校大门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也就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有了一个基本的定位。但是有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成熟,对未来的职业或所学专业了解有限,导致他们对职业前景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信心,职业兴趣淡然,职业情感淡漠。所以从职业院校方面来讲,让职校学生知专业,爱专业应该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起点,是学好专业的基础。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套用这句话,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专业学习,一定会扼杀人的专业学习意愿,一定不会取得良好的职业成就。当学生对专业有了兴趣,有了情感,一方面,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这种浓厚的职业兴趣和深厚的职业情感正是用人单位求之不得的,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没有用人单位会欢迎一个不热爱本职工作、不安于本职工作的职员。所以专业思想的确立、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情感的建立是进行职业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

二、丰富职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教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偏重于培养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教育,它最具职业性,最贴近经济建设,最贴近劳动就业。所以职业能力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活、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要求和条件。

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共同构成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它是职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职业能力包含着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等内容。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是衡量职业学校实施职业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来说,今天的技能就是明天谋生的手段,专业的过硬是他们生存的本钱。所以,从学校方面讲,一方面,要进行职业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懂得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职业生活的基本规范、行业规矩、行业礼仪等。另一方面,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过硬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就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上手快,这样的学生最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就业竞争日益强烈、用人单位将经济效益作为第一目标的今天,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就是获得岗位的钥匙、适应岗位的本领,因为用人单位不可能花钱雇用不能胜任工作的人或需要岗前再培训的人。以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三年的学习必须具备说、唱、弹、跳、画、手工等六项基本技能,必须具备说课、上课、课件制作等专业基本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素质,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也就意味着缺乏从事幼教这一行业的职业能力,幼儿园是不会欢迎这样的幼儿教师的(即职业人员)。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职业体验

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实践一方面检验了职业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实际工作体验,有助于学生发现、弥补自身的不足,有助于学生查漏补缺,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的方向。

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新型劳动者的必要措施,实践教学是联系教育和生产两个环节的纽带,它能帮助职业学校实现职业教育以应用型、技艺型、实践型为目的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之一。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落实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习、大型作业(或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学生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会让他们常常衡量自己,看到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的能力优势、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同时,学生从小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面对的不仅是一种知识技能方面的重新认识和获得,而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领域做人处事的原则和规范,这是在相对单纯的学校环境中无法获取的,这种经历和锻炼足以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加强职业自觉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教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军人的“英勇奋战,保家卫国”,医生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财会人员的“遵纪守法、廉洁奉公”……都是职业自觉性和职业道德在职业素质方面的完美体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自觉性和职业道德修养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它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同时它还对职业使命的完成起着保证和引导作用。

首先,所谓职业自觉性就是指一个人的职业角色定位和职业敏感性,是职业人员在自己的领域或专业里面必须保持的觉醒意识。比如,记者就必须有善于捕捉社会新闻的自觉意识,军人就要有善于捕捉战机的敏感性等。对于职校生来讲,学生选定了某一专业,就意味着将来有可能就业于某一行业,成为某一单位的职员,从而从事着某一职业,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角色意识和职业自觉性就成为职业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说简单就是要让学生时刻记着是干什么职业的,这样的角色定位,这种意识的获得会使一个人很注意从职业所需的学识、技能等方面去修炼自己,提高自己,也会使一个人很留心收集、捕捉有关的专业信息,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掌握行业的发展方向,这就是职业角色意识带给人的职业敏感性。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这样的职业觉悟,用人单位也不会长期聘用他,其结果所有的训练也就等于无效。

其次,要做好本职工作,除了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自觉性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根本,它是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它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任何一个职业工作者,都必须严格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意味着责任感的淡化,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将成为一句空话,就好比一个人民教师有足够水平的职业能力即教书育人的能力,但却不愿意好好教书、好好育人,这样的教师也许更可怕。所以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必须保证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加强以责任感为切入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也是从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最基本的要求。

五、培养学生的职业机智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机智和创新意识是一个人职业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职业人员向高层次发展的助推器。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常常是一种现成的理论,是一种条目化的规律、定律,而未来的职业生活并不是书本理论的重现、翻版,许多意想不到事件的发生更不是用现成理论就可以应付和解释得了的,怎么办?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非凡能力,一种敏感的职业机智,这种职业机智的获得会使一个人在面对新的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而准确的做出判断,并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专业措施来解决问题,如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能采取果断的行动;在发生不可预测的事件后还能获得完美的结果;面对可能出现的“死胡同”和突发的故障,能及时辨识并加以修正等等,它是专业(即职业)人员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达到熟练地步的表现,是职业人员掌握了高度专业技能和专业艺术的表现,它集中反映了职业人员的机敏性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真正的职业素质的最好体现。

篇(9)

近十多年,人们站在哲学的高度,运用系统论理论,从多种角度审视语文的内涵。人们不仅采用实验技术和归纳方法,而且采用建立数学符号模型和形式演绎的方法,经过理性思维的升华,认识到“语文”概念属于单一形态的范畴,它是多种内容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现代语文的内涵就指这一内涵。它要全面包含语文的研究对象和各个要素、有关方面和相互关系,并能由此而阐明它的系统特征。现代教师注重语文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掌握语文内涵的这种系统特征,而且要在这种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掌握语文研究对象的几个具体方面的内容:

(一)要掌握语文的四种表现形态: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计算机语言。口头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研究历史悠久。体态语言是20世纪的事,它是用态势动作来交流思想的语言,是内部言语在体态上的表现,在塑造视觉形象中尤为活跃。它有含蓄、朦胧美与幽默感等特点。计算机语言,是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计算机,跟最古老的信息处理工具—语言的紧密结合。这种结合使语言学进到现代层次,不仅是基础学科,而且成了人文科学的带头学科。这四种语言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仍是应用最广泛、最灵便、最基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工具。

(二)要认识到语文是表现多种文化存在形态的工具。人们创造语言,赋予语言以内涵,又借助它进行会话、表达、传递、交流,同时它又借助各种媒介,如书刊、影视、广播、唱片等成为文化传递的工具。基础教育中各个科目实际上都是文化的存在物,是文化结构上的不同层次和要素,其社会的知识、自然的知识、文学艺术的知识等等都内涵于语言文学符号系统之中。因此,学习各学科的知识也是学习语文,学习文化。语文在此,不仅仅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和手段,而且也是塑造人的媒介和凭借物。

(三)要加强语文内涵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口头语言是人类所具有的最广泛的、适应性最强的符号媒介,它的外显形态为自己说和听别人说;书面语厂言也依然是人类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它的显现形态为,阅读书面文字和写书面文字。因此,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具体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合称为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学习内涵的核心部分。四大能力关系密切,听读侧重于理解,说写侧重于表达;听说又是读写的基础,读写是听说的加工形式。

(四)还要掌握形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语言理论、文学理论、相关学科理论。语言理论,如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学理论,如文艺学概论、美学、写作学、文章学。相关学科,如思维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细分,语言理论中还有口头语言的理论,如交际学、演讲学、教师语言修养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除了需要运用上述知识外,还需要运用自然的、社会的等许许多多语言以外的知识,此外个人生活经验的参与也是个重要因素.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语文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泛指贮存于人脑中的一切认知信息。由此看到语文的内容理盖面之宽。由上看到,现代语文内涵的揭示,注重形成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种种条件、因素及其联系,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是偏重子一方揭示其内涵。现代语文素质、就是上述内涵融合而成的高水平的语言能力、语言文化素养。现代教师正是在教师主导地位和沪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素质教育目标确立的基础上掌握这种高水平语言能力的典范,实践这种语言能力,用以指导学生学习和造成跨世纪人才的典范。.上述现代教师语文素质结构说明:1.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就是使用知识、驾驭知识,它籽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互相依存.2.现代教师的语文素质具有多重性,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其听、说、读、写能力强于学生,能指导学生,并能训练学生相应的学科能力。

二、学科教育价值的要求

现代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教育的价值以满足两个“需要”为尺度,即学科教育既要体现社会需要未力求符合现代社会各种规范和要求,又要充分满足青少年自身的需要,使个体的人格价值、审美价值和创造力价值获得健康的发展和充分的展示。这种价值追求,其落脚点就在于以高水平的师资去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其间,教师高水平的语文素质在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上将发挥合成知识的作用,活化教学过程的作用。这里仅以学生的主体性间题和教学关系的处理来说明教师加强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一)教师高水平的语文素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学科教育价值论认为,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其主体性的发挥,是形成学科素质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学习主体指在对象性的学科学习活动中,学科学习的行为的主动发出者,它始终是学习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学习实践者、学习调控者和学习创造者。主体性则是进行主体活动的主体特征,指在对象性的学科学习活动中,学科学习行为的主动发出者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它们是学习关系中的一种存在。在学校,学生主体性生成的原生点在于教师要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学习内容形成一种认识关系、价值评价关系和转换关系。如在认识关系中,如果教师能使学生经过思维,使学习内容主观化,加以吸纳,内化为新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则认识关系就成了转换关系。这种转换过程就是主体性展开和生成的动态过程,其间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情感、学习意志,以及学习反馈均呈综合运动状态。上述教学过程显示说明:1.只有以教师为主导‘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并使之拓展深化时,学生的主体性才得以生成,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成为学习能力的一种品格。2.教师的语文素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上述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现实的价值关系是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与教育情境、教育媒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主要的传通形式是具有口头形式和笔头形式的言语语言,也有运用体态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的.从教师看,其言语活动表现为不断发出信息又不断接受信息,以学科知识为基本内容,创造合适的教育情境,借助各种有效的传播工具,使用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学生、教材进行多向转换活动,使教育活动趋向于既定的价值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评价关系。这个教学活动中所显示的教师语言是为着实现既定的价值所进行的促使价值关系相互作用、相互转换的语言活动。因此,教师的语文修养之重要自不待说了。事实也是如此。例一,教差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写作。一位教师在讲授倒叙手法时,板书如下公式:10:123456789。出作文题《喜事》,作审题引导,这位教师又说:“写这个题目,要以‘事’为圆心,以“喜”为半径,来进行选材、剪裁和组材。”例二,教物理原理。一位物理老师讲平面镜成像原理,却把《红楼梦》中刘姥姥进怡红院照镜子的片断念了一遮,接着把描写刘姥姥镜内外动作的词抄在黑板上,对照分析,由此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另一位,讲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导入时讲了一个气功师与鸟的故事。说吴式太极拳门中一位大师有一绝招,不管什么样的鸟,只要放在他的手掌中,怎么也不能飞出他的手心。间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一致认为,气功师把鸟“吸”住了。老师说,不对。因为,鸟往上起飞时,首先要用爪子向下蹬,借蹬力腾飞。气功师的触觉相当敏感,当觉察出鸟要准备起飞时,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手往下略微一沉,使鸟的爪子蹬空,没有向下的蹬力,鸟也就飞不起来。这是力的作用。那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就拿这个例子来分析一下。上面教例说明,语文存在于人们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中。教语文的用数学的语言来开启,教物理的则用文学的故事来引发,都成功地调动了主体学习的积极性。这里,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多学科的交叉协作和多层次的知识合成上都发挥了作用。

(二)教师高水平的语文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教师工作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层次多。从不同角度看,大致可分为全过程工作、全层次工作、全关系工作三个方面。这里的“全”,意在要求形成有机整体。全过程工作属于工作程序,指教学的六大环节(备课、教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教学质量分析总结)。全层次工作属于系列教学内容,涉及知识、能力、智力、育人等方面。不同的学科其质、其量、层次均不同。如语文,就其中心教学内容看,纵向涉及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横向包括语文学科的五大要素(语文双基、读、写、听、说),三大领域(知识、能力、智力),二大课堂(课内外语文学习),五育(德、智、体、美、劳)。全关系工作属于工作的教学规律,它是存在于学科教育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联系、作用。其关系可分为共性关系和个性关系,共性关系指反映各学科普遍性规律的关系,个性关系指各学科特有的、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关系。个性关系,如语文就是指文道关系、听说读写关系、思维训练与语文能力关系、课内外语文学习关系.共性关系,指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知识、能力、智力的关系,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传统教学方法与敢于改革和创新的关系等等。以上工作要具有有机的整体性就要建立起合谐的教学关系,而要建立起和谐的教学关系,关键是形成教学言语的规范和具有高度的语言文化素养。所谓教学能力是特指教师主体在教学活动中除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外,其主要表现亦是从教师主体辨认、理解和使用语言符号的能力方面看的。因此,语文素养是教师手里最重要的工具。现代教师要有效地利用这个工具,必须面对世纪之交的被教育者,完成自身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向现代化的转变。个人的效率和效能感是现代教师心理的主导面。如在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处理上,从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言,就要准确地把握学生先前形成的心理,并善于从学生现有的心理水平出发,因势利导。如果属于认知意义上的障碍就要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清是非,使他们的认识与教育的价值要求一致起来;如果属于情绪干犹障碍就要善于兼顾学生的合理要求,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和耐心,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如果属于习惯隋性的障碍,则应帮助学生解脱不良习惯的束缚,采取喻之以理,导之以方,绳之以纪,持之以恒,耐心地帮助他们,引导他们养成一种良好习惯。这里,教师不仅是“爱者”,也是“智者”。如,有一位教师刚接一个新班,班上有几名聪明且带有股小小傲气的孩子总是不大听管教。这.位老师是“先用才,再用情,让他们先服我,再爱我.”这位教师总是利用中午课余时间下到教室,跟他们谈KENT系列产品、IBM中国计算机软件硬件水平、“密集阵”系统、21世纪的“空,中精王”,谈《红楼梦》、《红与黑》、流行歌曲……大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这位教师都能佩侃而谈.由上看到,和谐关系的出现与教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和精细入微、点化入心的语言能力相关。

篇(10)

一、太极拳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

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中,有“心静”和“气沉丹田”方面的文化内涵,可以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增大习练者的肺活量,加强习练者心肌的营养;二是太极拳运动强度小,活动时间比较长,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20―160次之间,据相关研究,这个心率范围是发展最大吸氧量的最佳范围;三是打太极拳 “含胸松腰拔背”,因此,对骨骼肌肉和关节活动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比如练拳时要求“腰背为第一主宰”,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都有很好的改善功能。同时可以促消化、化瘀血、促进新陈代谢。四是太极拳的技击原则决定了这一运动不仅可以应用于攻防格斗,而且在人们的反应能力以及人体的力量和速度等方面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因此,我们说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太极拳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体育心理素质

太极拳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有效地提高习练者的体育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太极拳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保持良性生态平衡。而不是建立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思想上追求共生、共存、和谐的自然观,这一思想内涵有助于人们之间友好亲善、和平共处、互相帮助关系的建立,进而让人们感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真谛;二是太极拳 要求“天人合一”、“动静相互、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内外合一”,符合天人、身心的平衡调节,长期习练对人的性格、修养和处世都有积极的影响,可促使人们形成胸怀宽广、大度谦让、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良好品格和健康心态; 三是太极拳要求动作沉稳、开合自然外、速度均匀、舒展大方,练习时要有十分平衡、稳定的心态,因此,长期练习可以形成稳健老成、善于应变的良好心态,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激烈地竞争,适应复杂的环境,恰当地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从以上三方面来看,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在提高习练者的体育心理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太极拳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体育行为素质

太极拳与其他中华武术一样,其伦理思想不仅继承了儒家的“仁义”精神,而且融合了禅宗佛学中的“持戒”、“化解”等慈悲胸怀以及道家“不争”、“虚静”等修身养性理念。因此,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攻防格斗,同时,也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让人们通过习练太极拳,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反映在行动上,进而达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和协调。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反映太极拳文化内涵在提高人们体育行为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太极讲究“精”、“气”、“神”的协调统一,反映在动作上就是要圆、活、松、柔,从这套拳术的外表来看,轻柔、圆滑、流畅,实质上是追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长期炼习太极拳,可使人胸怀坦荡、正气凛然、光明磊落,正如道家所言“无为而无不为”必成大业;二是长期习练太极拳可以使人们在修养方面得到锻炼。在众多拳术当中,太极拳属于文化拳的范畴,只有深刻领会其内涵,才能获得其中真谛,避免花架子,由于太极拳文化内涵深邃、涉及面较广,因此,如果想练好太极拳,就要具备哲学、力学、美学、文学、医学、音乐等方面必要的修养。例如学习哲学能够帮助理解“阴阳”,掌握医学、力学知识,可以在引、化、拿、发等动作中更好地利用骨骼、脉络、穴位、关节等;三是长期习练太极拳有助于培养人们“见利思义”和“舍己从人”等良好的人生修养。“舍己从人”是太极拳论中的重要文化内涵之一,著名在军事方面“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敌驻我扰”的战术正是太极拳文化精髓的具体应用,是太极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技击要点的应用典范。

四、太极拳文化内涵有利于提高体育文化素质

太极拳文化内涵浓厚,根植于哲学、医学、拳学,汲取了儒、佛、道、宗、禅等学说的精华,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特的拳术思想,是具有技击、健身等多重功能的运动项目。因此,在研究太极拳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质。例如: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以朴素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我国古代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学说,体现了辩证法的重要哲学思想,其中体现了世界的物质特性,坚持了物质第一性,习练太极拳,就要有阴阳辩证观点,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同时,“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认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地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物我本属一体,内外原无判隔。要求人与社会以及身心内外要和谐统一。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能够切实提高习练者的体育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校园安全主题班会总结 下一篇: 门诊部副主任述职报告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