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2-03-31 22:52:0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糖尿病患者护理论文

篇(1)

1.2方法

1.2.1强化教育组采用社区护理与健康教育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每天早餐后对患者进行40min的健康知识教育,内容有:糖尿病基础知识、饮食、运动、监测、治疗、心理健康及并发症的预防;(2)饮食干预,利用食物模型教会患者计算每天所需的主副食摄入量,让每位患者动手操作,并发放“Ⅱ型糖尿病食物交换份法”参考表,确保出院后正确实施;(3)运动干预,带领患者每天餐后0.5h进行快步行走20min,并简单教会患者用运动时的脉率来判断运动量,即运动脉率(次/分)=170-年龄。(4)指导患者记生活日记,粗测能量摄入与消耗值;运动前后血糖值及心率变化;记录体重指数的变化。让患者意识到生活日记实质上是“实际行动的修正疗法”,是自我控制最基本的方法[2]。出院后第1周电话随访1次,以后每2周电话随访1次,共随访半年。

1.2.2常规教育组采用一般健康宣教方式,内容包括饮食、运动、监测及治疗措施、心理健康及并发症的预防等,由责任护士完成。发放相同内容的健康教育资料及参考表。出院随访同强化组。

1.2.3观察项目2组按入院时、出院时、6个月的餐后2h血糖,采用罗氏快速血糖仪测量,空腹血糖、血脂、肾功能用罗氏生化分析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伯乐D-10检测。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强化教育组出院时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与常规教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终身性疾病,单纯依赖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不能长期控制血糖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所以,指导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饮食、运动、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及定期检测血糖等非常必要。

健康教育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常规教育方法多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对理论的理解强化,尤其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更难掌握。因缺乏具体化、个性化指导和有效监督而起不到相应作用。而生活综合干预强化教育结果表明能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为患者在家庭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尊医行为,控制血糖,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强化教育在控制血糖方面的效果较常规教育效果明显而持久[3]。电话回访是将医院健康教育延伸到患者家中的有效手段。通过电话咨询回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心理状态、康复情况等,实施指导与监控,能及时有效地建立起医患相关信息的沟通渠道[4]。由于医护人员和糖尿病患者的良好沟通,病人出院后的总体治疗有了有效的监督,有利于长期有效的控制病情。

参考文献

[1]张清芳,吴萍,杨金玲.社区护理中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6,10(13):2514.

[2]岳清彩,李海风.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0(13):3511-3512.

[3]何品雅,徐国琴.浅谈糖尿病健康教育指导内容.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J].2006,3(4):368.

篇(2)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除碳酸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症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为使患者选择适合个体的治疗方法,积极控制疾病,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及防止并发症发生,必须重视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现将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收治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本组男25例,女5例。年龄40~86岁,平均63岁。

1.2治疗方法通过饮食控制者血糖者12例,利用降糖药物治疗者15例,通过胰岛素治疗者3例。

1.3结果经过长期饮食控制血糖、降糖药物及胰岛素治疗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身体状况良好,生活质量提高。

2护理

2.1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在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而致残和过早死亡,而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并非单靠药物可以达到的。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了解糖尿病高血糖的危害,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长期配合治疗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如果糖尿病患者能正确对待疾病,这对控制病情、恢复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有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恐惧心里,自卑感,精神压力很大,对治疗失去信心;有的患者到处乱求医,对治疗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患者则满不在乎,既不控制饮食,也不认真治疗;有的患者易产生急躁情绪。这些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稳定。护理人员首先应当正确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针对患者的具体行为表现,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为患者着想,体贴关心患者。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耐心解答提出的问题,一切从患者的健康出发,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即事实求是,又讲究语言艺术。应告诉患者及家属,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终身性疾病,但如果能够及时的治疗,就可以控制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对工作和家庭影响不大,但如果内紧张焦虑,可导致内心环境紊乱,激素释放异常,血糖升高病情加重。也让患者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知识,使他们在了解糖尿病知识的基础上,协助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使家属也同样树立长期治疗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及家属真正了解高血糖的危害,告诉他们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的好处,及时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性。早期治疗疾病,很好地控制血糖值,可使疾病控制在较轻阶段,如不及时治疗,即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脏损害和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心理护理在糖尿病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克服急躁情绪,切忌语言简单,要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病情进行疏导,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从而为长期治疗疾病做好心理准备,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要充满信心,精神愉快,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2.2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有利于减轻体质量,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最根本的方法之一,无论哪一型糖尿病,不论是皮下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物均应进行合理的饮食治疗[2]。因此护理应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并督促落实,以取得最佳效果。

2.2.1严格定时定量进食对于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尤应注意。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为1/7、2/7、2/7、2/7[1]。

2.2.2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热量当患者饮食控制而出现易饥饿的感觉时,可增加蔬菜、豆制品及蔬菜如南瓜、青蒜、小白菜、油菜、菠菜、西红柿、冬瓜、黄瓜、芹菜、大白菜、茄子、卷心菜、韭菜、丝瓜等。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凡增加一种食物时应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以保证饮食平衡。体质量过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且要少吃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的食物。

2.2.3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冷饮、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等。患者需甜食时,可用糖精、木糖醇或其他代糖品。若偶然发生低血糖时,可立即引用易于吸收的果汁、糖水或吃少量糖果予以缓解。经常出现低血糖者,应报告医师,调整饮食或药物。

2.2.4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应补充少量食物,防止低血糖。

2.2.5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包括豆类/菠菜/粗谷物/含糖分低的水果等,因食物中纤维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过肠道,从而延迟和减少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下降,同时增加肠蠕动,有利于大便通畅;纤维素体积大,进食后使人有饱食感,有利于减肥。

2.2.6每周定期测量体质量一次,衣服质量要相同,且用同一磅秤。

2.3休息与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减轻体质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还可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使患者心情舒畅。尤其对2型肥胖患者应鼓励运动和适当体力劳动。避免疲劳和精神紧张,以免交感神经及胰岛A细胞等,导致血糖升高。

2.3.1运动锻炼的方式最好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太极拳、打门球等活动,其中步行活动安全,容易坚持,可作为首选的锻炼方式。有氧运动可达到重复大肌肉运动,加强心肺功能及降血糖的目的。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者最好每日定时活动。肥胖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

2.3.2运动的注意事项在运动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运动方式、时间以及所采用的运动量。运动应以尽量避免恶劣天气,天气炎热应保证水的摄入,寒冷天气注意保暖。随身携带糖果,当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及四肢无力或颤抖等低血糖症状时食用。身体状况不良应暂停运动。由于运动可加重心脑负担,使血浆容量减少,血管收缩,有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律失常的危险,还可使肾血流量减少使糖尿病肾病加重;运动时血压上升,增加玻璃体和视网膜出血的可能性。因此,在运动中若出现胸闷、胸痛、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处理。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卡上写有本人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病情以备急需。运动后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2.4口服降糖药物的护理除了解各类降糖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外,还应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正确服用,及时纠正不良反应。观察患者血糖、尿糖、尿量和体质量变化,评价药物疗效。指导患者按时进餐,切勿提前或推后。

2.5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2.5.1准确执行医嘱做到制剂种类正确,剂量准确,按时注射。

2.5.2注射时间、部位和方法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时间,普通胰岛素于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在早餐前1h皮下注射。长、短效胰岛素混合食用时,应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抽吸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切不可逆行操作,以免将长效胰岛素混入短效内,影响其速效性。胰岛素采用皮下注射法,宜选择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等部位,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免形成局部硬结和脂肪萎缩,影响药物吸收及疗效。注射胰岛素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

2.5.3胰岛素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胰岛素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与剂量过大和饮食失调有关。表现有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胰岛素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全身性寻麻疹少见,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罕见严重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使用该部位后可缓慢自然恢复。对低血糖反应者及时监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果、含糖饮料或静注50%葡萄糖液20~30ml;对过敏反应者,立即更换胰岛素制剂种类,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及脱敏疗法等,严重过敏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2.5.4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尿糖、血糖变化。

篇(3)

2护理

2.1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

教育患者及家属了解糖尿病相关的基本知识,认识到糖尿病的危害性和自我护理的重要性,使其明白糖尿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血糖、消除症状、延缓或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2.2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

科学、合理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科学、合理饮食有利于控制病情延缓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保护胰岛功能,改善血糖值,使之达到或接近正常值;摄入平衡膳食,维持正常体重,以保持身体健康,从事各种正常活动。糖尿病饮食要坚持四低二高一平衡。四低即:低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二高:高纤维素、高复合碳水化合物;一平衡:即适量的蛋白质。生活习惯有规律,应少吃多餐,即每餐不多于2两,每日不少于3餐,不吃甜食,忌烟酒。饮食控制要注意:定时定量定餐,并且一定要与注射胰岛素,服用口服降糖药的时间配合好;饮食量,劳动强度,用药量三者间的关系要相对平衡,此消彼长,灵活调节;根据个人情况将每日饮食量分多次食用,有利于控制餐后高血糖;糖尿病饮食控制应长期坚持,终生坚持。

2.3适当运动

运动也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之一,尤其是对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适当运动可以有效控制体重;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发生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降低;增强体质,提高记忆力;增强自信心以及使人保持愉快的心情;降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运动锻炼的方式、地点、运动量应因人而异,要求持之以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有氧运动的原则,以安全为前提;选择非接触性、非竞赛性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爬山都是不错的选择。运动中应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尽可能在饭后1-2小时参加运动;避免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运动;若要从事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且持续时间较长,应采取下列措施以防低血糖发生;适当减少运动前的药物剂量,可在运动前及运动中间适当加餐;有条件的话,可在运动前后用血糖仪测一次毛细血管血糖;较大运动量的运动结束后,进食量要适当增加。

2.4规范药物治疗

教育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用药原则为“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根据空腹、餐后血糖升高情况以胰岛素抵抗情况选择不同的药物,单一药物未能达到良好血糖控制时,迅速加用其他口服药物,如果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口服药疗效欠佳时,尽快加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注射胰岛素应注意:①注射部位:脐周3cm以外的部位,大腿外侧,三角肌外下缘等。每次注射间距应在2.5cm以上。②注射方法:75%酒精消毒,45º、90º进针,推完药效停留10秒。③注射时间,与进餐相配合一致。超短效人胰岛素建议餐前即刻注射。短效或预混胰岛素餐前15-30mm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一般餐前1小时给药。④自行混合胰岛素时是先抽取短效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动物胰岛素不与人胰岛素混合;不同厂家生产的胰岛素不相互混合。⑤胰岛素的储存,不使用的胰岛素应贮存在2ºc-8ºc的低温环境中。避免任何形式冷冻,笔式胰岛素在被装入胰岛素笔中使用后,可使用或携带1个月以上,无需再将其储存在冷藏室中。

2.5病情检测

要使糖尿病得到理想控制,监测是关键,是指导治疗的根据。根据不同病情和治疗用药方法的不同,监测频次不定。血糖监测应定期检查,病情不稳定时每天检查血糖,病情稳定后,1个月至少检查2次空腹和餐后血糖,如果不舒服应随时检查血糖,使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40—180mg/dl之间。糖化血红蛋白:3个月一次。尿微量蛋白:肾功能、血脂及眼底,每年1-2次。观察血压、体重的变化。做好家庭记录,定期专科门诊复查,作为医生指导用药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使之治疗达标。

2.6并发症的自我护理

(1)低血糖的自我护理。

教育患者及家属掌握低血糖的表现和救治方法。当发生低血糖时应积极进行自我救治。如可以饮一杯糖水或一杯果汁或饼干2块,如果在院,立即告之医护人员,给予口服50%葡萄糖和推注高糖。外出时,随身携带含糖食品。

(2)足部的自我护理。

洗脚时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每日用温水和中性肥皂洗脚,注意洗净趾缝;把趾甲剪短,但不要过短,轻轻磨平边缘;穿合脚清洁柔软的鞋和袜子,线袜透气性好;冬季注意脚的保温和防裂。

(3)皮肤自我护理。

篇(4)

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诊治的DN患者84例为观察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9:13,年龄65~85岁,平均年龄(73.14±8.63)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28例,初中以上14例。研究组男女比例25:17,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4.25±9.03)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0例,初中以上12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积极的常规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及血糖指标;保持病房卫生与空气的流通等。研究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措施:①环境护理: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并定时予以通风换气,加强对室内病菌的监测,以降低感染风险;②心理干预:由于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及精神、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易于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因此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并使用温和、平缓的语气向患者说明负面情绪给身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使患者主观上控制自身情绪,同时加强与其家属间的沟通,使患者得到家人的支持与关心;耐心向其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疏导其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治疗配合度;③饮食护理: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适当增加维生素及蛋白质的摄入;④运动指导:可指导患者做一定量运动,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肾内脂肪的沉积,可以使尿蛋白的排泄率下降。

1.3观察判定指标

心理状态评定: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心理状态评定,分值与心理状态成反比。观察并比较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各项生化指标(BUN、SCr、UAER)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SD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SDS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研究组SDS评分(27.71±5.8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4.52±7.34)分,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2两组生化指标及血压水平对比研究组各项生化指标及血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DN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较为多见,其具有病程长、易反复且预后差等特点,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是护理人员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仅与医生医术有关,而且还与护理人员的配合密切相关,故优化糖尿病肾病优质护理措施对DN患者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84例DN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护理方案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予优质护理干预的研究组SDS评分显著低于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表明DN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负面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原因分析为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及精神、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极易出现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了解其心理状态,并使用温和、平缓的语气向患者说明负面情绪给身体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使患者主观上控制自身情绪。通过分析两组生化指标及血压水平可知,研究组BUN、SCr等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对DN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有助于病情的康复。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予以科学健康的饮食护理及运动指导,严格控制患者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适当增加维生素及蛋白质的摄入,同时指导其做一定量的运动,从而改善其血液循环,减少肾内脂肪的沉积,并降低尿蛋白的排泄率。另外黄玲研究结果显示优质服务应用于DN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积极性。原因分析为护理人员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病室环境,使患者感受来自护士的关爱,对DN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不仅可缓解其负面情绪,而且还可有效提高其遵医行为,从而提高治疗配合度,也就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关于DN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后并发症情况及预后质量,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组:2002年1~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28例,男18例,女10例,其中菌阳患者16例。对照组:2000年1~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其中菌阳患者14例。

1.2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诊断糖尿病诊断依据1995年WHO对糖尿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肺结核根据痰检结果、胸部X线片所见及临床表现为确诊。

1.2.1对糖尿病患者并发结核病的确诊(1)糖尿病患者体重明显下降,排尿次数增多,尿糖或血糖增高,不能用饮食和治疗不当或其他原因解释。(2)近期PPD试验转阳者,应密切追踪观察。(3)肺部出现病灶,抗感染效果不佳者。(4)糖尿病并发肺结核X线片特征:病变示短期渗出浸润后趋向于干酪样坏死、液化,呈现广泛支气管炎及空洞。增殖性病变、肺部纤维化及胸膜粘连少见。有关资料证实了X线片上病变以干酪样变最为多见,渗出浸润次之,纯渗出性病变及纤维增生性病变均少见。有空洞者占75%。空洞多呈多发性。X线片上多表现为双肺或一肺占1~2个肺叶,或肺段为主的干酪病灶及不规则的液化区域。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生肺结核,在X线片上所见以侵犯肺门部开始,向肺中、下部扩展的渗出浸润病灶为主。

1.2.2肺结核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情况肺结核患者有下列情况者,应注意有存在糖尿病的可能:(1)肺结核患者有明确的糖尿病家族史;(2)用INH、PZA、EMB或PAS治疗出现尿糖或血糖波动;(3)结核病辅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出现血糖波动;(4)经抗结核化疗,病灶经久不愈,甚至进展恶化或痰菌持续阳性。糖尿病与肺结核均属于常见病、多发病,两病可互相并发,临床上以肺结核较多,且糖尿病患者肺结核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倍。一般认为与免疫力低下、易受结核杆菌感染有关。

1.3全面护理方法从2002年1月起,临床针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特点,对28例患者从心理、社会、饮食、消毒隔离、运动、用药护理及出院指导各方面进行护理,并与2000年1~12月的25例未实施全面护理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实施护理病例组28例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与对照组25例患者血糖控制效果进行比较,二者比较结果见表1。表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2.2两组患者痰菌阴转率比较病例组28例患者中16例痰菌阳性患者与对照组25例患者中14例痰菌阳性患者痰菌阴转情况比较,见表2。表2两组患者中痰菌阴转情况比较病例组中菌阳患者6个月、9个月痰菌阴转率为81.2%,而对照组6个月痰菌阴转率为64.2%,9个月则为57.0%,经比较病例组16例菌阳患者痰菌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例菌阳患者痰菌阴转率,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3护理措施

2002年1~12月对病例组28例患者采取的护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心理护理针对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我们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引导患者适应环境。患者离家住院,不能随便会见亲人,且要忍受疾病折磨,担心自己能否医好,预后如何,不适应集体环境。我们要引导患者进入角色,给予适当的启迪与疏导,调动家庭、社会的一切有利因素,优化医院环境,密切医患关系、病友关系,使之逐渐适应医院生活。(2)解除患者的焦虑情绪,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前提下,让患者及时了解病情及检查结果,主动接近患者,进行技巧性谈话,使患者感到受重视、受尊敬,妥善治疗、护理,增强其恢复健康的信心。(3)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对于咯血患者,大咯血可能引起窒息,少量咯血可能长期不止,这些都可能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我们要尽可能做好解释和心理疏导,多陪伴患者,告诉他们,我们随时都会在身边,他不会有危险的。

3.2加强饮食护理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合理地控制饮食,可以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荷,有利于血糖水平的控制。肺结核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充足的营养。所以,针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我们要合理配制膳食,才能既控制好血糖水平又有利于肺结核康复。

3.3严格消毒隔离做好患者食具和生活用品消毒,痰液吐入痰杯,集中消毒处理,每日紫外线消毒病室30min,预防交叉感染。

3.4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减少身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若无咯血或体弱卧床等不宜活动症状,可根据年龄、体力、病情,每日做适量运动,可采用步行、慢跑、太极拳等方式活动。适当的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运动时选择合适的鞋、袜,注意足部的保护,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坏疽。

3.5做好用药护理(1)教育患者应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护士随时观察药物有无不良反应。(2)教会患者如何应用胰岛素。指导患者自测尿糖,每增加一个“+”,增加胰岛素4u并将胰岛素置于4℃冰箱中保存。

3.6出院指导继续坚持要饮食治疗,教会患者自测尿糖、血糖,并以此来调节降糖药物的量;合理配制食谱,强调饮食对疾病的重要性,按医嘱继续规律的抗结核治疗。定期查血糖、尿糖、血常规、痰结核菌、肝、肾功能等,出院后需继续用胰岛素的患者要对其说明胰岛素的用法、作用、器械消毒、低血糖的处理等,并嘱患者随时与医生、护士取得联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讨论

如何正确诊断和治疗同一位患者身上这两种慢性疾病,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多,一个人同时患糖尿病和结核病的机会也较过去明显增加。血糖水平越高合并肺结核的可能性越大,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比例更高。患糖尿病后机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加上年老体弱,都是诱发肺结核的原因。糖尿病合并肺结核,需要降糖、抗痨双管齐下。血糖水平高者合并结核后病情更重,因此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治疗,要在规范的抗痨治疗同时,严格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病,具有病变广泛、痰结核菌阳性率高且转阴慢的特点。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全身免疫功能降低,发生肺结核后可以出现中毒性肺结核,胸部X线片表现大范围病变、多空洞,如果并发冠心病、高血压、肾病则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肺结核与糖尿病可呈现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治疗上必须二者兼顾。护理的目标是根据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个人的最佳护理。

篇(6)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龄60~85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性心脏病28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15例。糖尿病病史2个月~32年。

2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问题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发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延迟的需求,要马上得到满足,以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忧郁、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异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见为以下几种情形[5]:(1)忧思过度。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2)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3)紧张恐惧。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为不治之症,整天害怕,担心并发心脏病和肾衰怎么办?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办?(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5)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2护理对策

2.2.1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例如有1例60多岁的退休干部,糖尿病6年,住院20天,平时性格稍内向,生活规律,血糖控制较好,突然有一天出现心胸烦闷,心悸易惊、失眠多梦、不言语,喜叹气,食欲减退,甚至不食不睡,不按要求服降糖药,护士为病人测早餐前血糖14.60mmol/L,尿糖(++++),经耐心询问患者后得知,原来几天前患者的一位老友因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对患者打击太大,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失去信心,产生悲观、消极的心理,认为糖尿病太可怕,无法抗拒死亡的时刻威胁,了解这一情况,护士每天抽出时间与病人交谈,耐心解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使病人重新树立自信,血糖得到较快控制。通过这一事例,也使我们认识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体贴病人,随时发现患者细微的心理、行为异常,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2.2.2糖尿病知识宣教向患者解释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系与生活方式不良有关的疾病,其主要危害是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并且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活能力的丧失。目前尚无法根治,但象高血压等慢性病一样,可以在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指导下得到有效地控制,故不可悲观无药可根治。关键是需要患者调整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糖尿病,配合医生积极地控制好血糖水平,尽早消除引起并发症的因素,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压、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指标,定期复查眼底、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发症产生的迹象,尽早消除隐患,就能避免危险发生,许多患者可以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能力和寿命。糖尿病并发急性心梗是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一种,危害较大,但并非每个人都会发生,根本原因还是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关,需要早期预防。

2.2.3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鼓励性的心理暗示向患者分析目前的心理紧张状态和不接受合理的治疗对病情不利,会导致病情的不良发展。引起精神紧张的因素有很多,一般分为内因、外因,内因多由病人自己引起,如有些病人认为得了不治之症,把糖尿病看得过于严重而紧张;有些人急于求成,因病情没能及时控制好或病情反复,也会产生紧张情绪,有些人看到其他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网膜病变而失明,或下肢血管病变而截肢等,联想自己的前途,也忧心惆怅,倍加紧张等。外因方面主要是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不被别人理解等造成的紧张心理,均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故应针对具体情况和原因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接受治疗,才是防止病情加重,避免并发症出现的良策。至于有些糖尿病患者出现较重并发症,则首先是因为病情控制欠佳,如果正规治疗,纠正体内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完全可以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另外,对老年患者而言,病情控制稳定,不仅事关个人身心健康,还能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及子女思想负担,对全家生活都有重要影响。

2.2.4住院指导住院期间,一方面对其病情进行全面检查和诊断,给予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运动指导,与其他糖尿病患者一起参加每天的运动锻炼如广播操、太极拳等,形成规律有序的生活节奏,并暗示患者医生一定会使疾病得以控制,稳定其焦虑无助的情绪,逐渐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并针对并发症的具体情况,予以中药辨证治疗,从而使病情得到显著改善,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观看有关糖尿病宣教资料,参加糖尿病知识讲座,与其他患者交流病情及经验,对其目前病情进行分析解释,使其认识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从而提高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效治疗的重视程度,让其对目前病情有足够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以克服精神紧张对血糖的不利影响,又使患者不会过于轻视疾病,以免放松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坚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为以后在家中的长期治疗打好基础。

2.2.5对家属配合的指导做好家属及周围人员的思想工作,经常让患者接触到生活中令人快乐、开心的事情,让其感到生活的乐趣;正确对待病人的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并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要热情支持、鼓励并帮助他们运用保健手段控制糖尿病,发现病情异常,及时送其就诊。家属也要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病人适当运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协助病人完成自我保健计划,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安享晚年。

2.2.6社会参与对来自外界因素引起的精神紧张,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为病人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以解除精神紧张。通过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流,建立正常的人际往来和社会关系,使其走出个人患病的阴影,避免自闭、自卑倾向,认识到大多数患者仍可通过努力获得正常的生活,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病友会活动,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打门球、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篇(7)

纳入标准:①年龄:50岁~80岁。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且采用Gavin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加权积分法判定存在高危风险的患者。③认知功能正常。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其他足部疾患导致溃疡或截肢者。②有严重精神疾患者。③有酒精及药物依赖史者。④依从性差者。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符合上述标准的128例2型糖尿病存在糖尿病足高危风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本研究。

1.2研究分组

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对照原则分为2组,即:预见性健康护理教育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组(简称对照组),每组各64例。1.3一般资料本组患者中男86例,女42例;年龄51岁~79岁,平均年龄(62.5±1.2)岁;病程2年~15年,平均(5.6±0.5)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者45例,高中以下初中以上者40例,高中以上者4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护理措施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主要为密切关注患者的足部皮肤变化情况,告知其遵医嘱进行服药,以及足部伤口的护理措施等。观察组:对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预见性的糖尿病足健康教育护理,主要包括对于足部病变的早期观察,除去常规的密切关注患者足部是否存在发凉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症状之外,静息痛是提示病情发展的主要症状,若出现应及时告知主管医师。告知患者每天采用温水进行洗脚,采用较为柔和的香皂,不可水温过高,以免烫伤,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10min之内为宜。清洗后使用柔软的毛巾进行擦拭,使用乳液进行涂抹,保持皮肤湿润,以防止皮肤皲裂,尽量不要使用电热毯等足部取暖设备,以防止烫伤,经常检查双脚以及趾间,观察脚掌等。同时,选择适宜的鞋袜,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尽量不穿拖鞋或者凉鞋,避免异物刺伤皮肤,正确地进行指甲修剪,不可修剪过短,以免接触皮肤,亦不需将趾甲的边缘修成圆形,以免损伤甲沟皮肤,造成感染,若伤口3d内未愈合,应告知主管医师。在此期间对于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主要针对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疏导,由于出现糖尿病足的可能性较大,以至于患者对于疾病及其进展出现焦虑、烦躁不安,从而影响治疗。此时应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宣讲,从而使其正确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缓解焦虑情绪。

1.5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定。

1.6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病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糖尿病足2例占3.13%,对照组出现13例占20.3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8,P<0.05)。

2.22组患者焦虑情绪改变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8)

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全世界每三到四个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来自中国,每年约有1/3的患者由于缺乏家庭支持、没有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管理控制手段,而未能有效地遵从医嘱而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发生。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持续终身治疗,才能良好控制血糖。而通过非药物治疗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战胜疾病的良好情绪信心提高就医服药的依从性,对平稳控制血糖起重要作用,这样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命质量。本文对糖尿病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研究情况进行综合论述,旨在为糖尿病的临床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

1.1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疾病,目前无法根治。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陪在患者身边,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借助患者家庭的帮助来完成。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时间都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家人对其疾病的理解、支持、配合、协助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家庭成员间相互爱护,相互支持,彼此间情感沟通以及共同承担对生活事件和压力的能力。家庭是患者居住的生活环境,是生命发展的重要平台,而来自家庭支持原本就是社会支持中的一个构成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互助的成员关系是提升糖尿病患者生活水平及质量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环境的基本网络,通过提供支持和信息反馈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缓解精神压力,从而实现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目的。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明确指出,治疗糖尿病应该在管理血糖基础上持续提升患者生活水平,并且认为糖尿病健康教育、体育锻炼、饮食治疗、自我监测、药物治疗是控制血糖的良好措施,而这五个因素都需要借以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来实现。有研究实验证实家庭支持会对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等多项指标存在积极促进作用,家庭支持程度越高,家属及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掌握程度也越好,就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面对疾病,并且自觉形成自我管理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遵医治疗的依从性。

1.2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的具体方式

调查发现如果家庭成员没有意识到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性,或者没有掌握良好的协调配合手段,那么很可能会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管理产生的消极影响。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或多或少有心理压力,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陪伴及引导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战胜疾病的心态。糖尿病的家庭支持贯穿在整个糖病治疗的过程中。首先是饮食控制方面,通过家庭家庭成员支持管理的参考能够,逐渐改变以往不合理的膳食习惯。家人可以对患者实际饮食情况进行监督,或者帮助其制定、实行科学的饮食计划。最终达到理想的饮食管理效果,患者通过饮食的控制,血糖控制水平会得到同步提高。

其次,是药物的使用。家庭成员的督促和支持,提醒指导患者严格遵照医生要求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使用胰岛素。有研究表明,家人的关心、督促和支持可以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自我行为习惯,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从现阶段来看,很多家庭成员对糖尿病患者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饮食控制、药物服用方面,说明大部分家庭都已经认识到了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对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血糖监测、心理情感安慰等方面的支持是比较薄弱,很多家庭忽略了患者在心理上安慰支持的需求。而在血糖监测方面甚至有错误的认为,只要身体不出现任何不适症状、饮食等正常,就可以不必监测血糖。因此,血糖监测、心理情感安慰等方面因素,也应该成为未来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强调的核心和重点。

最后是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综合治疗方案的基本构成之一,被公认是该疾病治疗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糖尿病患者家属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对象,其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态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掌握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原则、控制方案等的科学家庭健康教育体系,可以促进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使各项措施(如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正确服药、自我监测和定期复查等)保证落实到位。从而减少并发症或者延缓并发症,而提高生活质量。

2.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2.1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糖尿病需要长时间接受治疗,患者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悲观、失望、抑郁等负面心态。这些消极情绪状态会对血糖的管理及病情转归并发症的控制有一定影响。虽然通过陪伴、引导等的家庭支持方式,能适当消除这些不良心理情绪。但仅仅这样还不够,需要患者的自我管理。有报道显示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抑郁焦虑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联系,说明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让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心态,积极构建科学的自我管理体系,即使出现一些不良情绪也能够得到及时改善。由此可知,做好自我管理工作是糖尿病患者获得理想临床控制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此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实,通过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来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是一种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的措施。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自我管理教育是糖尿病患者开展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而在美国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国家标准中,提出没有统一标准的“最佳管理教育方案”或“最佳管理教育方法”。目前我国也逐渐开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数量、研究力度等都有了明显提升,并取得一定成效,为国内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具体方式

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教育内容:一般主要包含心理学策略、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实践应用。其中心理学策略是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实践应用三个环节的基础,患者只有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掌握适宜的心理调节手段,才能积极排除负面情绪的干扰,进而开展有效的学习。知识教育内容包括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临床症状、并发症、合并症等,充分了解整个疾病的循序渐进环节;健康饮食原则、饮食管理具体措施;高、低血糖的预防要求及规范处理手段;降血糖药物的服用原则及胰岛素的使用注射方法等。护理技能训练内容包括运动疗法、血糖监测方法、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和注射方法、足部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在教育内容的设计中,不仅有知识培训,而且对技能进行实践,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转变。另外,还有研究显示体重控制、合理膳食、监测血糖、运动疗法、药物选择、足部护理、管理行为目标、行动计划制订、放松技巧、情绪调节、问题解决技巧等,都应该纳入糖尿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中。总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模式并没有统一的定论,在落实这些方面工作时,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疾病的各项影响因素能够得到合理的控制,才能为实现预期治疗目标提供支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及合理的自我管理是治疗控制管理糖尿病,避免或延缓并发症发生的重要的科学手段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临床需要积极宣传推广的慢性病管理的有效管理措施。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及自我管理是一项较为新型的研究领域,涉及范围、内容都比较广泛,患者所生存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心理水平、自身行为等都属于研究范畴。因此,在未来工作过程中,仍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人力、物力,探讨最佳的家庭支持氛围和合理的自我管理科学模式。将最大限度地治疗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所带来的种种危害,提高公民的健康水平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宇兰,王群.糖尿病病人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相关性调查[J].护理研究,2009,20:1807-1809.

[2]鄢奇英,和倚帆,张燕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相关性[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0,01:70.

[3]张立群.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04:60.

[4]王群.110例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调查与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9届全国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11:6.

[5]贺洪梅,张爱荣,李晓燕,关志涯.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6,10:787-788.

[6]刘小丽,王文绢.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02:212-214.

[7]刘凤梅.家庭支持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8,10:15-17.

[8]全金玉.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3.

[9]李菁,李峥,MarieNolan,赵维纲,董颖越.影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02:207-211.

[10]王玉静,汪凤兰,邢凤梅,张小丽,张盼.456例农村Ⅱ型糖尿病患者社会支持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6:796-798.

[11]叶丹,鲁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农垦医学,2011,03:278-280.

[12]檀平,董建群.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04:435-439.

[13]林启珍.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研究新进展[J].内科,2012,04:411-413.

[14]马爱霞.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8.

[15]杨金霞.健康教育干预结合家庭支持在糖尿病随访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2:158-160.

[16]何叶,王俊星,何伟明,李爱平,绳宇.同伴支持对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3,01:49-51.

篇(9)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25-03

引言

循证护理是依据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来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并用实证对患者进行最佳护理的方式。就常规护理而言,循证护理是其延伸与完善的一种。循证护理方式已经在临床护理中逐步得到推广与运用。糖尿病则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缺少或者胰岛素的分泌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导致糖代谢紊乱造成的一种疾病。近年来,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意识及自我护理的能力,研究观察发现循证护理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有着积极作用,可以使护理效果达到最佳。

1.资料与方法

94 例糖尿病病人, 男43 例, 女51 例; 年龄35~67岁,患者都是第一次入院。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循证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7 例, 对两组的年龄、血糖水平和病情等进行比较, 并设有统计学差异( P < 0. 05) , 因而,有可比性。

2.方法和步骤

2.1 循证问题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配合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进而缓解病情,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2.2 循证依据对糖尿病的护理要依据不同的情况而定,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医疗环境采取不同的医疗护理措施,而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血糖过高,因此控制好血糖防止并发症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2.3 护理循证

2.3.1心理指导:与其他疾病类似,糖尿病也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和心理因素。由于糖尿病易复发,治疗周期较长,容易造成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初次入院的患者一般都经历过从否认病情到对病情表示愤怒,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从而会感到悲观失望,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导致血糖升高,并对抗胰岛素产生作用,影响病情的控制。而患者在情绪激动的状况下,制止力和接受能力都会降低。导致对其的治疗得不到积极地配合。因此,处于这种环境下的患者很难接受知识,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或许会引起病人的反感,使患者的状况不仅得不到缓解,反而会更加恶劣。因此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对其进行密切护理,通过增进情感交流,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取得信任,进而对患者病情有一个理智清晰的认识,树立其治愈信心,从而说服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3.2 引导病人对糖尿病进行充分的了解,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让患者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针对病因以及发病状况进行综合治疗,这种终身慢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2)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懂得其虽然不能根治,但是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够有效缓解病情。以治疗糖尿病的成功病例作为依据,并进行现身说法,增强患者的治疗的信心。(3)引导病人认识到糖尿病复发的原因是由于并发症造成的,只要控制好(即达到国际糖尿病联盟要求的指标)血糖,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

2.3.3掌握规律的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饮食是其中的重要举措,离开饮食治疗,糖尿病的满意控制就成了一纸空话。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糖尿病,无论轻重都要求终身对饮食进行控制(对饮食中的热量进行控制,而不是控制主食),降低体重以及加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十分注意,要使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安排合理,使其保持平衡,饮食宜少食多餐,每日应不少于三餐,每餐应不少于100g。

2.3.4 掌握合理的运动治疗:缺少运动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制定长期规律的运动方案能够有效防止糖尿病的发生,而对血糖的控制和预防并发症得依靠提高胰岛素的敏感度来实现。治疗社区糖尿病患者,尤其要加强其对运动疗法的了解,根据运动疗法的适应症、禁忌、风险以及运动处方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2.3.5 说教式教育:根据糖尿病治疗中的健康教育经验,对病因、患病类型以及发病状况等知识的教育,对加强饮食教育以及其目的和意义,运动疗法和实施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各种并发症的表现等内容,邀请权威专家进行审核,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加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2.3.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血糖和尿糖的检测开展注意事项培训,对诺和笔的使用也要进行教育,鼓励病友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分发胰岛素诺和灵30R笔芯等宣传资料并讲解使用方法:①注射示范并讲解;②二次注射协助病人;③再次注射现场进行指导并给与予鼓励;④在注射现场检查是否存在错误的环节。一般而言,患者三次便能够掌握。要谨记的是没有使用过的笔芯应该保存在冰箱内,防止冻结后无法复原,但是不能够太接近冰格。患者应严格遵守一种笔芯一支胰岛素笔,专人专笔的使用原则,以避免疾病的传播。通过发放问卷、自我反映以及同行评价的效果来掌握血糖自我检测和胰岛素、诺和笔的使用。并把确认过的资料转变为临床资料并逐步推广,通过对实践检验的反馈,形成完整的动态循环。

2.4计划实行, 证据评估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全面的评价,在总 结 成 功 经 验 时注意对存 在 的 问 题 提 出 改进 措 施 , 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知识储备,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保证护理的质量。

3.结果

1 个月后, 循证护理组47例患者中,对血糖控制情况分别为:理想30 例, 良好13 例, 较差4 例。而常规护理组中,血糖的控制情况为: 理想15例, 良好26 例, 较差6例。经过统计学的处理, 循证护理组对血糖控制情况较常规组有着明显的优势。( P < 0. 05) 。

4.讨论

循证护理强调的重点是把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把通过调查研究的科研结果与临床试验中的经验以及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本文对94例糖尿病患者采用了循证护理,其结果显示, 通过护理1个月后,在循证护理组中,对血糖控制的情况要优于常规组( P < 0. 05) 。在实施循证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循循证护理的三个要素来开展工作,并广泛地查询资料,保证使用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是最新最实用的,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和方法,促进理论水平的提升和知识层面的上升,并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和对临床经验的总结,进一步使工作能力和解决患者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使护理人员的观点和主张得到肯定,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使病人信服,并乐意接受护士传达的信息。保证护士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临床上,还应根据病人的需求,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并将之实施,加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5.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循证护理符合病人对现代护理的新要求;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在总结经验收集资料的同时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促进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的思维和行为定势得到了转变;循证护理的实施,对护士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实施对控制血糖有着明显的疗效,不仅对防止并发症起着重大作用,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痛苦。采用循证护理方式来对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在实践中辅以科学依据并将之实施,为临床护理开拓了新的模式。将此种科研结果作系统整理,使其为以后的治疗与护理提供方便,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综合应用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 肖军.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02)

[2] 兰文霞. 循证护理在预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中的实施[J]. 山西医药杂志,2009,(S1)

[3] 彭庆有. 关于新形势下临床学科建设的思考[A]. 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 2006 .

[4] 郑. 医疗设备的循证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A]. 第一届中国(长三角)国际医疗科技创新及应用论坛论文集[C], 2009 .

篇(10)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3.1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1, 2]。糖尿病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糖尿病庞大的患病人数, 持续增长的患病率以及沉重疾病负担, 已引起世界各国重视, 近年来的循证医学的发展促进了糖尿病治疗观念的进步, 糖尿病的控制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治疗转变为系统管理, 最好的管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式管理, 并定期随访和评估系统。独山子地区自2009年开始实行社区糖尿病管理工作, 于2011年被评为“全国慢性病管理示范中心”[3], 2013年独山子地区进行了社区诊断, 其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5.74%, 远低于石河子糖尿病患病率10.8%[4], 且低于全国9.2%的水平。为更好的了解独山子地区社区糖尿病管理情况, 进一步做好糖尿病的社区管理工作, 现将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克拉玛依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系统中调取2010年1月1日~2017年1月1日在案管理的≥35 岁的1769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资料。

1. 2 方法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2011年、2016年版征求意见稿)强调了以社区为依托[2],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糖尿病管理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要求以及评价指标均有详细、明确规定。《规范》要求对纳入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4次随访, 随访内容包括测量空腹血糖、血压、测量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检查足背动脉波动、询问症状、生活方式、了解服药情况等, 有针对性地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进行改进目标。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方式、体质量指数、血糖等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 3. 1 管理情况 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年内已管理≥35岁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年内辖区内≥35岁2型糖尿病患者总人数×100%。注:年内辖区内≥35岁2型糖尿病患者总人数指通过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社区卫生诊断获得或是选用本省(区、市)或全国近期≥35岁2型糖尿病患病率指标按照当地人口构成比标化后进行估算。

1. 3. 2 规范管理情况 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35岁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年内已管理的≥35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1. 3. 3 管理人群血糖控制情况 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的≥35 岁的 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管理的≥35 岁2 型糖尿病患者人数×100%。注:空腹血压达标是指空腹血糖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一般情况 利用克拉玛依市居民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系统调查结果显示, 本区常住居民共计64611人, 目前本区≥35 岁 2 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1769人, 按照本地区社区卫生诊断获得患病率5.74%;本区2 型糖尿病理论患者人数3708人, 计算本区≥35 岁2型糖尿病患者人数管理率47.7%, 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规范考核标准。

2. 2 糖尿病社区管理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行为比较 糖尿病社区管理患者干预前后体育锻炼、吸烟、饮酒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 3 管理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数比较 管理干预前后w质量指数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4 管理干预后血糖控制达标情况 管理干预后血糖控制达标率为68.50%, 血糖控制不达标率为31.50%。见图2。

2. 5 社区糖尿病规范管理情况 社区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为96.40%, 不规范管理率为3.60%。见图3。

2. 6 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 独山子地区糖尿病患者根据用药情况, 依据用药频次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阿卡波糖、二甲双胍、胰岛素, 使用率依次为:93.78%、76.42%、59.01%。

3 讨论

糖尿病的管理须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和全面达标、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5-8]。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糖尿病综合管理的“五驾马车”:糖尿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1]。从本次调查中发现, 独山子区糖尿病管理率为47.7%, 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考核标准(≥35%), 且高于石河子市社区糖尿病管理率41%[5];规范管理率达到96.40%, 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考核标准(≥80%);血糖达标率为68.50%, 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考核标准(≥50%), 且高于石河子市社区糖尿病血糖控制率55.9%。

经过长期的糖尿病随访,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体质量指数均发生了变化, 吸烟、饮酒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健康锻炼频次人数增多, 体质量指数有所下降, 表明社区糖尿病管理对促使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糖尿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独山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当地政府管理的事业编制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运行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财政投入力度较大, 实现独立的专项经费以保障其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方案, 以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尤其是对慢性病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虽然本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存在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普遍存在问题, 如社区卫生人员数量不足、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 但是就以上指标, 独山子地区的糖尿病管理工作达到了慢性病管理的各项要求。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241-256.

[2] 陈红. 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贯穿在《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尝试. 护理学报, 2013(10):10-12.

[3] 董建群, 张惺惺, 毛凡,等.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推进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的思考// 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论文交流会论文汇编, 2013:641-643.

[4] 胡傲容, 郭淑霞, 唐景霞,等. 社区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7, 25(4):468-470.

[5] 王玉林, 唐景霞, 李述刚,等. 石河子市社区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调查.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5, 33(6):740-744.

[6]朱丽娜, 吴君平, 汪晓静. 医院-社区联动模式下的农村糖尿病健康管理的效果分析. 健康研究, 2015(4):367-369.

上一篇: 乡镇总结大会发言 下一篇: 出租车工作方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